风吹不是幡动是心动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是 《六祖坛经》还是《禅宗公案》我百度看不明白能给我解释一些这两本书和这个成

Copyright (C) 全国公务员考试培训联盟@2017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随缘-扫码打赏
责任编辑:弟子问佛
文章关键词:
华藏-百家号
华藏-头条号
华藏-APP下载
&&加载评论内容,请稍等......
&&相关阅读
&&站长推荐佛历2559年 五月廿九
《六祖坛经》中那些著名的公案,你知道几个?
发表时间: 来源:《中国禅宗文化百科1000问》
导语:  《坛经》中公案为惠能禅师勘验参禅者之悟性而做的问答。《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是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中记述了很多的公案,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著名的公案。  “公案”的由来:  “公案”是在师徒间传禅授教过程中产生的。图中所绘十六罗汉之第四尊者苏频陀正伏案读经,旁边一小徒正在添香,气氛安逸恬然,“公案”即出于此。  《本来无一物》之公案:  此公案为禅宗第一公案,我们会再次提到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风动幡动心动》之公案:  惠能禅师一日到广州法相寺去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正好碰到两个僧人争论不休。原来是刚才一阵风吹过,寺院上悬挂的幡也随之飘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幡在动。”惠能听了以后从容地走出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于是,“一众骇然”。  《初问乡籍》之公案:  惠能初见五祖弘忍,弘忍问他是哪里人。来求什么。他说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求作佛。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獠,若为(如何)堪作佛!”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心惊而不便表示,就让他去劳动(住寺照例要劳动,不是处罚),到碓房舂米。节选自《中国禅宗文化百科1000问》[责编/小禅君]
2017春季问禅之旅
第二届禅文化大学堂第四次学修营圆满结营
2016湛江母亲节
佛教文化传播学修营【禅宗公案】风动和幡动【禅宗公案】风动和幡动黄庭禅百家号修行中的动心与否关乎本性造化的前进还是后退,而返本归元的奥秘就藏于期间,不可不察。那么究竟什么是不动心呢?本期的禅宗公案《风动和帆动》讲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原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 “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译文:六祖慧能在接到五祖传授的衣钵后,好多凡夫俗子误以为他之所以能当六祖,原因就是他有那一件衣服跟那个钵,以为夺了他的衣钵就可以成为第六代祖,所以就想去夺衣钵,想杀六祖。而他们不明白,六祖是因为有非常高的智慧、受过五祖的肯定、受过天命的下降才成为第六代祖的。因为有好多人要追杀他,所以六祖不得已在猎人队里避难十五年,并趁这十五年做好好的修炼。十五年后,那些追杀他的人慢慢的也就放弃了,因为追杀一个人十五年也是要有相当大的耐性的,因此他也就相对比较安全了。一天,六祖想:道是要拿来度众生的,总不能老是躲在猎人队里面吧,于是他就离开了这个猎人队。当六祖逛到广州的法性寺时,刚好法性寺的住持印宗法师在法坛上讲《涅盘经》。(印宗法师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德性的高僧,为什么说他有德性呢?待会讲大家就知道了。)这时,有一阵风吹过,法坛旁边的旗幡飘动起来。一个小和尚看到了说:“哦!你看,我们的上师真是法力高超,今天讲《涅盘经》讲得这么生动,也没有风,那个旗杆的旗自己飘起来啦,你看奇不奇妙!?”另外一个和尚一看,说:“肯定是风吹的嘛,哪里有什么奇不奇妙的咧!”那个和尚又反驳说:“肯定很奇妙。你看我刚刚都没有感觉到有风,但是旗幡就是飞起来了。这肯定跟二祖神光讲经说法的时候一样,天花乱坠。不是很玄奇吗?我们的这个大和尚真是法力高超啊!”两个人就在那边争论:一个说是自然的风,一个说不是,是法力所致,是天龙八部护法,所以旗幡才飞舞起来了。两个人一直争论,争论到面红耳赤。刚好六祖惠能从他们旁边经过,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六祖心想,这正是老天给我出来度人的一个契机。于是上前一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什么在动呢?仁者心动!是你们两个的心在动。”(注:为什么会说他们是仁者呢?古人对人的尊称。有仁心的人,有爱心的人,有正见的人,古人都称之为“仁者”。)六祖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不是风动”,是说风动本来没事;“不是幡动”,是说幡动本来也没事。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这个都无所谓。本来就没有可争执的,也不必脸红脖子粗的。本来这两者是没有敌对的,今日你们两个人脸红脖子粗地争论是不是已经敌对起来了?就那个敌对怒火攻心,这个是很伤身、很伤性的。六祖的意思是说,经典里所谈的也好,《涅盘经》所谈的也好,你们的上师印宗法师所谈的也好,不外乎就是怎么不动心。而你们两个在这里学道这么久,还是不能了解什么叫不动心,你们专注研究风动还是幡动,而不专注在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心动。你刚刚有没有怒火攻心?这一股能量上升的时候,你是不是在能量上面起了好恶分别的知见?修行的主轴你到底抓到了没?!这是在比喻什么呢?这里的风跟幡表示外在的一切,外在一切逆着你心境的东西。人之所以修不好、不能安宁、得不到幸福,不是你老婆的关系、不是你先生的关系、也不是父母儿女的关系、也不是你公司的关系,是因为你的心不能够离开好恶分别的关系。修行的关键就是当你内心的气血一有涌动,千万别加好恶分别,就是观自在,就是不动心,而不是气血都不动,不是情绪都不动。《心经》前三个字是什么?“观自在”,后面是“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呢?觉有情。有情是什么?有喜怒哀乐,就是有情绪。觉有情,就是在情绪的涌动里面有一个真觉,不加好恶取舍的真觉,只是把它看做物理性的能量。所以不是外面风的问题,这不用下功夫不用争论;不是外面旗帜的问题,这也不用下功夫也不用争论,这些都是很粗的道理,最玄的道理就在于那个心到底有没有动,好恶知见到底有没有攀附在气血上面开始奔腾。显然两个和尚不了解这个功夫,所以叫“仁者心动”。在场的人一听,对呀,这才是一针见血命中了主轴了。印宗一看这个人并不认识,两个徒弟在那边吵吵吵,他一来一讲话大家忽然都静下来了。就把他请到上座来,问他佛理的奥义。惠能总是能够言简意赅,直指核心,直指到你的内心去。印宗说:“行者,你肯定不是常人!十多年前就听说五祖把衣钵交付给六祖而逃难,六祖逃到南边来,是不是就是您?”惠能说:“不敢不敢!”。(“不敢”的意思并不是说“不是”,而是说“正是在下我”,他说“不敢不敢”是很谦虚的说法。)然后印宗就跟他作礼,请他把五祖的衣钵出示给大众。六祖就拿出来出示给大众,当然他就是六祖。刚才我为什么说印宗德性了不得呢?因为印宗当时讲经说法,下面有几百几千个大众,他的徒弟是几万人的。他是法性寺的住持,那么大的一个寺庙,地方那么大,那么多的信徒,但当他看到有人佛法比较深,他就把整个佛寺送给了六祖,让六祖来主持。然后退下来自己当弟子,他以前领导的所有的弟子全部都退下来,全部都当六祖的弟子。以后这个印宗就是跟其他弟子一样都是侍奉六祖的。大家在读《六祖坛经》的时候都是在称赞惠能,坦白讲惠能后面能够说法,能够顺利登台,要归功给谁呀?就是这个印宗,那样开阔的气度!那样的谦逊!那样的认理为真!一点都不执着,也不霸气,也不说“哎呀,这些人都是我的信徒,都是我的,六祖啊,我看你来到我这边帮我提包包还差不多。”或说“我的势力很大,你只要不扺抗我,包你有吃有穿怎么样?”他不这样做,他把他奉为上师,自己退下来当徒弟。这样的肚量,历史上几个人有?所以读《六祖坛经》一定要好好褒奖一下这个印宗。如果没有他,我们今天不能这么受惠,不能这么简单就可以拿到《六祖坛经》来读。说不定六祖逃难一辈子,苦死在山中也没有人知道,佛法在这里断掉也说不定。“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在说我们常常在怨这个怨那个,我们在怨身外所有逆境。我们不是说这件事不顺,就说那一个人不顺,因为他们所以我不能好好的修行,所以我不能清静。六祖这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不是这些问题,不是风也不是幡,而是你奔腾的心一直攀附好恶的知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真的是直指人心,这就是所谓的玄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黄庭禅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直指人心,清净本性!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1012)[]
六祖坛经义解
六祖坛经义解行由品第一
今天开讲《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先诵此《钟声偈》。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六祖慧能大师(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放掌。今天有缘跟大家在这里边讲「六祖法宝坛经」,首先讲一下我跟「六祖坛经」的一点缘,事实上这算是我第四次讲「六祖坛经」。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我还在家的时候,在「达拉斯佛学社」讲了七个月,讲了七个月以后就闭关了,闭关三年,后来出家了,在庄严寺又讲了一遍,这是第二次,然后,回来台湾的时候也讲过,不过没讲完就是了,因为某种因缘,所以换成讲别的经。因此跟这部经呢,可以说是缘很深,本来我跟道庆法师说,我要讲一部我拿手的经,那是因为我的印象中,我最早讲的经,就是这一部,我讲这部经时,是在家的时候,在那以前我曾听过人家讲了几次经,那是在上高中的时候,也听不太懂,后来学佛以后,因为大部分都在美国,听经的机会不多,主要都在看书,所以我到「达拉斯佛学社」去,本来是抱着要去学习的心,没想到一去,却变成去那边讲经,我自已实在是没想到。这部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呢?因为他用词、用字很简单,讲的道理好象也很简单,所以一般很容易把它讲成什么「励志」儒家的这些东西来看,所以很容易被误解。这回我跟道庆法师讲过以后,因为要讲,就再看一次,唉唷!不得了,怎么这么深呢!而且以前说是拿手,现在已经不敢再说拿手,连拿脚都不能说了。因为这里面都是禅师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所以很深,现在什么都不敢说。不过答应要讲,所以就要勉强讲一讲。虽然有摄影机在这边,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那么紧张,还是照常像平常讲经一样,他们拍摄,就好象是偷拍的一样(众笑),这样比较好,比较自然一点。
因为要讲「六祖坛经」所以必须要介绍一个东西,就是所所谓的「禅」。因为「六祖坛经」大家都知道是禅宗的东西。禅宗从西天传来,总共传了二十八祖。然后,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到东土来,传给二祖慧可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以前,包括五祖,他的师傅传给他的时候,都是以「楞伽经」印心。什么叫印心懂吗?这都是耳熟能祥,但你究竟诘起来的话,又好象什么都不懂了。「印心」就是心里面与所证的理互相印证,叫做「印心」。这个「印」又有印可的意思,就好象董事长,人家写的签呈,董事长拿来一看,然后说「可以」,「照准」盖个章,那叫「印可」,所以那个「印」是这个意思。「印心」是什么啦?是师父修的一个境界,教给徒弟,徒弟照着去修,修完了以后,不知道对不对,所以就来跟师父对照一下,「对照一下」就叫作「呈」,呈出来以后,师父说「汝亦如是,吾亦如是」,这个就叫印可。印了以后,小则等于证明他开悟了,大的话就传给他祖师位,就这样子。
所以「六祖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在五祖以前所传的都是「楞伽经」,五祖以后就开绐用「金刚经」来印心。印心刚刚讲过是心的印证,有时候要在经典的辅助,那经典就是「楞伽经」,五祖以后就是用「金刚经」,六祖以后再加一部经就是「六祖法宝坛经」。所以习禅的人,六祖以后的人都要修至少这两部经。当然还有许多经,譬如说「圆觉经」、譬如说「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这些都是必修的。未法时期有一个误解,以为习禅,什么都不要了,所谓「不由文字」嘛!这以后会讲到的。事实上不是这样子,你还要通达经教,这个佛的道理,你要懂得。
好!所以「六祖坛经」是一部禅经,因为要讲禅,所以先介绍,如何是「禅」?
这里讲到「禅」呀!不同的人就修不同的「禅」,因此有不同的禅的境界。「禅」对不同的人,意义也就不同,那「禅」的意义,就一般的意义有两种,第一个就是「思维修」,「禅」梵文叫「DiaNa」,拉丁拼字是「Dhydna」,中文翻作「禅那」,但中国人很会省略,就把「那」字省略掉,简称「禅」,事实上全文是「禅那」。咦,怎么啦!我本来是要讲台湾话,讲得都忘了,这样子两款都讲,这儿讲讲、那儿讲讲,大家都听得懂,大家也都听不懂(众笑)。「禅那」台湾话叫「禅」(Siam),南部人说「闲」,同样的意思,但原音是「DiaNa」,北京话叫「禅那」,台湾话变作「显挪」,不好听呢!那日本人说是「Zen」,「禅」那个汉字日本话念作「Zen」。
这个「禅」的意思是什么?头一个是思维修,思维修的意思。因为你要了解这「六祖坛经」,你就要对这些事情先知道,才有可能说了解;第二个意思是「静虑」。先解释「思维修」。首先说「思维」,「思维」是什么意思呢?在佛法里面所说的「思维」,和我们普通言语所说的思维是同字,但意思不同。一般世间法说的思维,是思想的意思,在心坎里想,一直想,想说,明天这张票要怎么(支),才可以,那就是思维。但在佛法里不是想这些,也不可以想支票或汇钱,这些都不可以想,那不是思维。若真是「思维」,是「思维佛理」,把心理所有的污垢、垃圾、「垢迷」(日语垃圾)都要清一清,什么「垢迷」呢?標会、支票、还是所有那些事情都不要想,心先静下来,一心澄净后,「澄净」的意思就是澄清,就好象是水,放明矾下去就会澄清,较清以后再来思维,思维什么,思维清净的佛法,你若是用污染的心来思维清净的佛法,你思维不动,那以佛法说是「不相应」,所以先要静坐,让它澄清了以后,把垃圾清掉了,才开始思维佛法,思维佛法就会开智慧。所以坐下去让它澄清,澄清就叫做「定」,定后就是「止」,定后思维,这就叫「观」,观就是「智慧」,有智慧才会观。用什么来观呢?用「智慧之眼」来观,有智慧之眼才能观,那个眼是指「智慧之眼」,不是我们普通人的这个眼睛,不是这个肉眼。所以,「思维修」即一般所说的「禅」的意思,(「禅」的意思)第一个就是「思维修」。就是坐在那儿,运用一些佛法,你要定、或止、或澄清你的心,有很多方法,那些方法现在无法解释那么多,当然简单地说,譬如数息观、念佛观、不净观,因缘观,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心停止,烦恼较少,那时再来思维佛法,那么这些道理,像那样子地修,就叫做「修禅」或「习禅」。所以「习禅」怎么习呢?就是思维修,用思维的方法来修,这是头一项「禅」的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静虑」,其实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差不多,讲法稍微不同而已。这个「静」是让心先静下来,「虑」就是思虑,也就跟「思维」差不多。所以讲法不一样、用词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所以这是一般「禅」的意思。这「思维修」和「静虑」它的道理是什么?因为澄心以后,把心澄下来以后,然后去思维佛法,就转八识,薰转八识,也就是薰习这个心,然后把业力转过来,由于这个「思维」的力量,就可以把它转过来。那你问说,「这样就可以转呀」?「可以噢」!这「转」很利害。譬如说有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想发财,一直在想钱,那么整个心就是个$(美元标识),「欧卡内」(日语,钱),要不然这个也不错,这「¥」日本元(日元记号),整个心就写这个字,整个心也就被它转去,这就是说贪财的人,或有些好色的人,一天到晚都想那种事情,出口也那种事情。所以,这就是因为一直在薰习的关系,他常在想,常想就爱做那样的事,做那种事就成为那种人。所以,现在要反过来,去思维一些清净的法,用那清净的法,如同把它洗掉,把它矫正过来,那就叫做薰习。刚才谈至到「静虑」,「静虑」跟「止观」意思是一样的。「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止观」的「止」是什么?「止」就是止息烦脑恼,止息烦脑恼、妄想尘劳。烦恼大家大概知道,但一般不太清楚。「烦恼」在佛法里面是个特殊的名词,它代表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主要是三毒。但是「烦恼」有很多种,有「根本烦恼」、「随烦恼」。「根本烦恼」是六大烦恼,「随烦恼」是二十烦恼,所以有很多。什么是「烦」?「烦」是你的心坎会烦烦的,那感觉就是「烦」,心不定的情况叫「烦」,「恼」呢?「恼」就是气恼,心的动向比较大的时候就叫「恼」,像说「你把我恼到了」,所以「恼」是比较大的动向,「烦」是比较小的动向,但是心动就有苦,「起信论」里讲,「心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所以「烦恼」就是心动的现象,而「妄想」是心坎自个儿乱想,称为妄想。「尘劳」跟「烦恼」意思是一样的,「尘」就是「六尘」,外面的「五尘」和里面的「意尘」合起来称为「六尘」,「六尘」使这个心「劳动」,所以叫「尘劳」。一劳动就有苦,因为我们人不但是「身」好逸恶劳,这个「心」也是好逸恶劳,所以一劳动就觉得苦,所以「尘劳」是「烦恼」的代名词。
以上是介绍「禅」或「禅那」的一般意思,接下去来介绍「禅」的特殊意义。
「禅」的特殊意义有五种。第一个是「凡夫禅」,第二个是「外道禅」,第三个是「小乘禅」,第四个是「大乘禅」,第五个是「最上乘禅」。这五种「禅」合起来就叫做「五味禅」,五种味道。第一个「凡夫禅」,这就是一般凡夫所修的禅,一般凡夫没有什么佛法的信仰或是宗教的信仰,他常要静坐,静坐的时候,也就是想要静一静,因为在外面奔波、跑呀!他觉得很累,不但身体累,心里面也觉得很累,所以想松弛一下,那时候就坐一坐,现在日本的「会社」很多嘛!日本的公司很多都提倡这个静坐,教员工都要静坐,但他们这种静坐不是要修道或什么的,只是讲了一天很累的了,稍微休息一下,有人说这个是「充电」,调节紧张,求这样的作用,这是一般「会社员」,(上班的人)修的,还有一种人是生病,生病了,打坐身体会好,因为打坐会令气血通畅,可以治胃病、肺病,可以治很多病,事实上。因此,这种的静坐就变成所谓的养生。「养生」也是「养身」,把静坐拿来当「养生」和「养身」,这样就是「凡夫禅」。怎么说是凡夫禅呢?因为照这样再怎么修也是凡夫。这缺点在那里呢?缺点就是「贪著色身」,他贪著这个色身,所求的就这样而已。接下来去第二种禅是「外道禅」,这种禅,譬如说波罗门教也坐禅,他们坐禅时要冥想,冥想和大梵天合而为一,因为他们的信仰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从大梵天出来的,上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头顶出来的,中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嘴出来,较下等的人从大梵天的肚脐出来的,最下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手脚出来,那些从手脚出来的人成为首陀罗,就是奴隶那类的人,即贱民,这就是他们的信仰,是一种妄想。因为大梵天是他们的所自出、来处,所以将来要回到他们的所之处、所来处,要回到他们的原来的地方。返本还原,儒家也有这样的思想,返本还原,认为那是最好的,道家也有这个道理。所以波罗门教他们修的,就是要和大梵天合而为一,耶稣教也是一样.他们叫Communion,因为要和耶和华合而为一,要回到「天上的父」那儿去,天主教也是一样。我们中国的道教、乩童,要冥想他的对象、外灵,冥想要取得和外灵沟通,希望那外灵来付附身,因为他这么想,所以他也就做得到,因为他用定力,心的定力是很强的,可以促使一切事成就,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对不对,世间法也是这样。外道禅的境界,就是使人能和外灵沟通,令外灵来附身,乃至于所谓「起灵」,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像中国还有「道家」,不是「道教」,要冥想「与万化冥合」,与万化冥合是道家老子、庄子、抱朴子等这些人的境界,儒家也有类似习禅的事情,他们求的是「天人和一」,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还有一种介乎「外道禅」和「凡夫禅」,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即在静坐时练气功,这种气功有很多名堂,现在发达到不必坐著,站著也可以练气功,但是他们用的是道理是「修定」的道理,修「定」和修「观想」合在一起,然后达到那种禅的境界,然发动身中的气。例如有一种「五禽戏功」,还有一种听说现在很发达的,叫做「大日佛功」,听过没有?「大日如来」就是毗卢遮那佛,其实是练气功,坐在那儿练气功,他说是「大日佛功」,且说是大日如来传的,胡说八道,那位教主自称作「大日法王金刚上师」,哇!真是「糟透了」。还有一种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个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徹底,叫做「达摩易筋经」,听过没有?这不是达摩的,它里面的内容,修习的方法,道理,以及它所用的名词,都是道教的,都是道家的,所以根本不是达摩所传,不要被它骗了,你若要修,随你,你若要健身可以,但是你不要认为你是在修道就好,其实它那是用一些佛法中禅的道理,还有道家、及一些民间的拳术合在一起变成「达摩易筋经」,其实和达摩一点都没关系,达摩因为太有名了,「真衰」(真倒霉)。
好!刚讲的练气功的那种,不是佛法,若有练气功的,绝不是佛法,你若要练功就好好练功,不要说你在打坐,若要打坐,你就打坐,要把它「划清界线」,这样以策安全,若要「揽来揽去」,那碗菜会很难吃,譬如菜,一道菜就是一道菜,你要把它混在一起,怎么会好吃,一定不好吃,就像是「喷」(馊食)一样,「喷」就是猪食。
以上是「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就是执著我们自身的身体;外道禅是执著什么呢?是执著他的第六意识,依照他的第六意识去妄想分别。为何叫「外道」呢?因为「见心外有道」,故称「外道」。因为「见心外有道」,故称外道,因为道应该在心中,是心内之法,外道人见「心外有法」,而且说「心外有道」,故称外道。
接下去说「二乘禅」或称「小乘禅」。「小乘禅」是小乘的佛弟子所修的「四谛」、「八道」(「四圣谛」、「八正道」),从「五停心观」开始修,修到「四谛」、「八道」,达到灭心泯智、压伏六识,让它不会起现行,让六识硬把它压下去,让他不要起来,若要把它压下去不起来,说是「涅槃」。这是一种声闻乘修的,若缘觉乘所修的就是「远离行」,远离以后,让「根」和「尘」不相接,根尘不相接,就不会生「识」,那就还会生「烦恼」了。这种境界就把他是涅槃,那是不究竟的,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接下来说「大乘禅」。「大乘禅」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是第四种禅,是「不昧味不乱」,这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讲「禅波罗密」的时候说「以不味不乱故应修禅波罗密」。这个「不味」是什么?「味」就是「味著」。「味著」的意思是什么?就好象人吃东西,这是个比喻,吃东西时品味,说「很好吃」,愈吃愈好吃,这是品食之味,就象品茶的人,他爱茶爱到象命一样,那是因为「味著」那个茶。那么坐禅的人,坐到后来,也会象这个样子,开始坐时当然会很苦,因为脚会痛,坐到后来会产生一种境界,外道人称为「觉受」,很多觉受会产生出来。有很多知觉、很多感受。不管是身的感受或心的感受,都会产生出来,会「贪著」那种感受,那个叫做「味」,这种境界叫做「味」,这是已经「偿到甜头」的意思。你若打坐,坐到后来,有那种觉得味道不错,但是会起贪著时,就叫做「味」,坐禅人像这样子的会贪著,这叫做「味著」,这种味著的人,就是心比较定。另一种人是乱,「乱」是什么?乱就是凡夫。而「味」的人一定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和凡夫的境界是相对的,一个是「定」,一个是「乱」的境界。若是大乘菩萨,就要「不味不乱」,不能味著,不能贪著禅的境界,但是心亦不乱,这很困难对不对。你若做一件事做得很好,很顺手,你一定很爱做,你爱做的时候,当下要把那个「爱」给去掉,虽然去掉了爱,还是继续做,这样难不难?这样是很困难的,对不对。譬如说你开始学插花,刚开始的时候插得很难看,到后来插得很美,便越插越爱插,但是那个「爱」贪爱,要去掉,可是仍然继续要插,你的花艺还是继续进步,这就不简单了。所有的技艺、功夫,你开始学时很困难,到后来做得顺手时,变成很拿手了,一拿手你就变成会贪爱那个东西,或那件事情,那时候就要小心,要把那个「贪爱」给去掉。虽然去掉,但不是说就讨厌噢,只是去掉「贪爱」,没有变成「讨厌」,去掉这个贪受以后,但是技艺还是继续地精进,让它进步,「大乘禅」就是这样「不味不乱」、不著凡夫、外道、小乘的境界,不贪著凡夫、外道的「有」,也不贪著二乘偏空的「无」的境界,这就是中道实义的境界,这就是「大乘禅」,大乘菩萨所修的。
(第一集竟)
行由品第一
我们上一节介绍「五味禅」,已经介绍了四味,现在介绍最后一味就是「最上乘禅」,这是最上上根人修的,是「一乘根熟」的人修的。「一乘」就是「一乘佛」,「一乘佛」就是一心要作佛,不求其它的,这叫做「一乘」。「根熟」就是他的善根都成熟了,「根」就是「五善根」,「信」、「进」、「念」、「定」、「慧」,这「五善根」都成熟了,这种人就叫做「根熟」的人,「根熟」福慧具足,福与慧全都具足了,「福德」与「智慧」。所以是上上根人的境界,这个境界里面,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什么是「言语道断」呢?就是说言语到这里都断了,意思就是说,超越言语所说的,已经说不出来了,这样的境界,不只是说不出来,连想也想不到,叫「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思想的意思,那就是心里所想的,看你多会想,就是再会想,也会让你想不到就对了,已经超过言语和思维的范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已经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就是称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简单一句话讲,就是「不可思义」,已经到达「不思义」的境界。「思」就是「思考」、「思维」,「义」就是「义论」,「义论」就是用嘴说。所以心里想的和用嘴说的,都不能去「Describe」(去描述),那种境界就叫作「不可思义」境界。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呢?那就是如来的境界、佛祖的境界,就是不可思义的境界,想也想不到、讲也讲不到,超过一般「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以外的。所以那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禅就是这样子,一切无所依,「无所依」,一切无所依,不依靠任何事情,就象「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修这种禅是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诸想,这种境界就叫做「最上乘禅」。所以这「最上乘禅」就是所谓的「真如三味」。「真如三味」也称为「一行三味」。所以这个是非常高、非常的深。要修这种的人,要先「悟」才可以修。
接下来简单介绍「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因为禅宗开始传心的时候,印心的时候是用「楞伽经」,所以简单介绍一下「楞伽经」。(楞伽经)也有讲四种禅,第一种就是「愚夫所行禅」,第二种就是「观察义禅」,第三种「攀缘如禅」,第四种叫「如来禅」。「愚夫所行禅」是什么呢?「愚夫」就是愚痴凡夫,愚痴凡夫所修的禅,「愚夫」就是代表外道、凡夫,及二乘所修的,全都称「愚夫禅」。「楞伽经」里面说,这种禅是「依于人我无性,自共相计著,不离于想」这样的禅,这个非常深,所以稍稍讲一下就好,如果你要深入来讲,我有「楞伽经义贯」你去看这一部分,在第三卷,「楞伽经」第三卷有讲到四种禅,大慧菩萨请问如来四种禅。再来是「观察义禅」,「观察义禅」就是「离人无我,自供相计著」,这种叫做「观察义禅」,这种是「权教菩萨」所修,「权教菩萨」这「菩萨」两种,一种是「实教」,权教菩萨所修的,是比较不究竟的「禅」,就叫「观察义禅」,这离人无我和自共相计著,第三种就是「攀缘如禅」,这是「实教菩萨」所修的,实教菩萨所修的就是究竟的,但是他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如来禅」,佛如来的自行境界,这是最高的,还有一种禅叫「祖师禅」,「祖师禅」是后代的人说的,像达摩祖师所传的这样之法门,称「祖师禅」,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禅」,你们就会有一些的观念,另外就是「禅」一般都与「定」有关系,「习禅」就好象「修定」,可是要注意,禅宗的「禅」不是「定」的意思,其他的「禅」大部都是,「定」的意思,尤其是「凡夫外道禅」,但是禅宗的「禅」主要意思都是「悟」,是「悟」的意思,所以「禅」就是「悟」。如果是外道的「禅」,就是「定」的意思,所以称为「禅定」。如果「禅宗」的禅就是「禅悟」,是「悟」的意思。所以如果你习「禅宗」,就是要求「悟」,这「悟」又有很多种,有「大悟」、有「小悟」,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究竟」,成佛的时候就是「大徹大悟」,「小悟」就是一般在修行时,有「破惑证真」就是「小悟」。「悟」一般有三种,「小悟」、「大悟」、「大徹大悟」。「小悟」,即使是小「悟」也要「破惑」、「证真」,「小悟」就是局部局部很小的;「大悟」就是范围比较大;「大徹大悟」就是全盘的。可是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他悟了」,或是「有一天我悟了」,这是不可以讲的,有人说「我悟了」,其实他的意思是「我了解了」,「了解与悟是不一样的」,了解是「知见」,只是知道而已。「悟」有这三种,另外还有三种,称为「解悟」、还有「行悟」,还有「证悟」。「解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经文,要了解经文的意思,不只是文字,连道理也要了解,这样叫做「解悟」。例如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你都知道意思,称之为「解」,但是「解」不是「悟」,由「解」而生出的「悟」,这种称为「解悟」。这样了解吧?这种是在看经文的时候或是听经的时候,啊!我懂了!这种叫「解悟」,懂了以后而且能够对自己的身心有所改变,如果你「悟」了以后,过去行为的模式、思想的模式、语言的模式、都没有改,那不叫「悟」。如果你说「悟」了,但依然是个大凡夫,就不能称之为悟,「悟」了以后一定和普通人或以前的你不一样,要有所改变,这样才算「悟」,也就是说能够对你的身心、言行举止、乃至语默动静、生活习惯都有所改变,这样才算是「悟」,否则不是。否则是什么?否则是言说境界、言说戏论,只是言说而已,用嘴说的而已,这不叫「悟」。「解悟」再重说一次,就是说你听经、或看经、或听开示,了解道理,了解后,对你的身心和生活,有起了改变,这样称之「解悟」。第二种是「行悟」,就是修行而产生的「悟」,譬如有人不知「经」的道理,只念佛或持某一个咒,持咒后他的心就「定」了,「定」了以后,因佛加持或菩萨加持,他就「心开悟解」,由于修行的关系,所以「心开悟解」,但是他没有去读什么经,这种称为「行悟」。「心开悟解」以后,突然就想到过去有那些过错,过去有什么事情做错了,从现在开始就不再犯了,那就有所改变,而且还了解很多道理,这种称为「行悟」。「解悟」和「行悟」,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读书的、一种是没读书的,有读书或没读书都可以「悟」,但是方法不同而已。另外一个是第三种「证悟」,「证悟」是全盘性的、较大的,称为「证悟」,这种一般而言都必须「深入经藏」,而且也要有「修行」,「解」、「行」都要合一而去「悟」,这样得到的「悟」,称为「证悟」。当然「证悟」是最高的,这个「悟」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很简单的,所以不可以胡说的,也不可以随便说「我开悟了」,也不可以说「我悟到了」,也不可以说「某某人听说已经开悟了」,这不可以传的。如果传这话,也会变成大妄语的从犯,「说某某人已经开悟了」,「开悟」这什么意思呢?「开悟」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大徹大悟」就是「成佛」。如果「成佛」就不得了了,对不对。所以这个不能乱说的,那如果有听别人说「某某人已经开悟了」,你听听就好,不要乱讲,所谓不宣扬谣言,你没有得到证实那就算是谣言,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大妄语,是所谓「僭圣」,抢圣人的位子,「僭圣」,但是现在未法时代,「开悟」的人满街跑,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开悟」的人,这个也悟了,那个也悟了,以前我们说大学生很多,你如果站在一栋大楼顶,拿一个桔子丢下去,就会丢到一个大学生,现在是这样,如果你拿一个鸡蛋或桔子丢下去,就会丢到一全开悟的人或金刚上师。所以「学佛」是非常困难,「修行」非常困难。要了解道理,才不会自误误他。「自误误他」,那个「误」不是那个「悟」。
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讲〖六祖法宝坛经〗。
先说这个「经题」,「六祖」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是佛法,中国佛法里面的一宗,「宗」的意思就是「派别」的意思。什么是「宗」呢?「宗」就是「主」的意思,「宗」就是「主」。什么是「主」呢?你修的方法以什么为主,就是称为宗。以何为「宗」?就是以何为「主」。你修什么,就像你主修什么,在大学里面主修什么。如果这个「宗」在英文里可以翻成两个字,一个就是「Sect」,「Sect」派别的意思,另外一个字就是「School」(宗派)都可以,但这里用「Sect」较好。这第六代祖师是「慧能大师」。头一代的祖师是谁呢?就是「菩提达摩祖师」,「菩提达摩祖师」他是从西天来的,他是西天第二十八代的祖师,来到中国时已经九十岁了,来传这个佛法,传给第二代祖师「慧可大师」,「慧可大师」再传给「僧璨大师」,「僧璨大师」再传给「道信大师」,「道信大师」再传给「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就是第五代祖师,然后再传给第六代的祖师就是「慧能大师」。「慧能大师」以后这个佛法,「禅宗」就变成非常重要,如果说到「中国的佛法」,就是以「禅宗」最重要,最发扬光大,这个功劳是谁的呢?主要是「慧能大师」。在他之前,不是那些祖师不行,是他们因缘不好,因为政治的关系,时代政治的关系,所以「禅宗」就不能发扬,在以前的祖师大部分都躲起来,因为有「宗教破坏」、「宗教迫害」。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就是唐朝初年,那个时候唐朝皇帝是尊重佛法,虽然不是只有提倡佛法而已,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他们也提倡「道教」,所以那时候「道教」和「佛教」常在斗法,有时赢、有时输。那个「道教」是指画符的那种,不是指老子、庄子哲学的那种,是画符念咒的那种。这「六祖大师」是中国的,是由「达摩祖师」第一代传下来的,但是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你们有没有拿到这个讲义?我先说这个「禅宗」的第一代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传给初祖「大迦叶」,有一个「拈花微笑」,就是「大迦叶」,传给「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再传给第二代祖师就是「阿难尊者」,一直传到二十八代的时候,顺便提到「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二十四代,再一直传,传到二十八代就是「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就传来中国,那时就变成「西来」,「佛西来大意」,就是达摩从西边来,不是到西边来,是从西边过来到中国,这是整个的传承。另外「慧能大师」开始,「禅宗」就很发达了,所以我们早晚课,出家人做早晚课,都叫做「禅门日诵」,那是「禅宗」的,整个都是「禅宗」发展的,不管你是「净土宗」或是什么宗的,都是「禅门日诵」,没有讲「净土宗日诵」,这样会被人骂,一定是「禅门日诵」。「禅门日诵」是怎样?是因为「禅宗」在中国是最重要的。好!我们看这张讲义上面写的,这个字没有很清楚,如果有笔的,你们可以把它写清楚,南宗「慧能」,因为「禅宗」在唐朝就是五祖「弘忍大师」时,他传给两个弟子,一个是「神秀」,一个是「慧能」,「神秀」是没有真正得到「衣法」,但是他有另外一种修法,他是「渐修」的,而「慧能大师」是「顿悟」的,「顿悟」,他到南边来,所以称为南宗,「神秀」在北方,所以称为北宗。但是后代所说的「禅宗」主要都指「南宗」,就是「顿悟」派。「南宗慧能」传下来,传给「南岳怀让」。你看这名字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前两个字都是他居住的地方,叫「南岳山」「怀让禅师」,「怀让」是他的法号,和他同时另外有一个「慧能大师」和弟子,就是「青原行思」,「青原山」「行思禅师」。再来第二代「马祖」,「南岳」传给「马祖」,但我们讲的时候,为了尊重,一般都只说他住的山或庙的名,没有直呼他的名号。「南岳」传给「马祖」,「南岳禅师」传给「马祖道一」,另一边「青原行思」就传给「石头希迁」,再来「马祖道一」传给「百丈怀海」,「百丈禅师」就是订那个「丛林清规」,就是「百丈怀海」订的,所以「禅宗」很重要。我们后代说「住丛林」,「丛林」是如何来的,就是「百丈怀海禅师」开始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从他开始的。什么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呢?因为佛法在中国如果要用托钵,你只能「托牙齿」,「托牙齿垢」(没得吃),你就不用吃了,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儒家」「孔子公」,(要)大家都要自食其力,如果你都不做事,只要吃饭,你就免吃,所以出家人也必须自已种田,所以在山里自己种田、种菜,那个就叫「丛林」,那个就是从「百丈禅师」开始的,因为大家都在「从林」里修行,就必须有规矩,否则会乱,变成一个「Community」(社区)一样,这就要有规矩,要有法律,意思就是这样,才不会乱,那这个法律是如何规订呢?谁来规订?就是「百丈禅师」规订下来的,所以我们后代中国寺庙的「寺规」都是依照「百丈禅师」传下来的「百丈清规」,这本书现在还存着。「百丈禅师」再传下来就是「沩山灵佑禅师」和「黄枷T遂Α梗富萍」就是「黄即笫Α梗戳艘徊拷小复姆ㄒ梗獗臼樘缸摗埂阜浅:谩梗缸摗沟剿挡怀鲇卸唷缸摗梗以凇赶办估锩妫钍艿揭娲Φ模恕噶嫣尘挂酝猓褪钦庖徊俊复姆ㄒ埂S幸惶欤鞘辈叛Х鸩痪茫铱淳槎际强吹教炝粒皇枪室獾模呛投潦槭痹谝辜淇钩挡灰谎潦槭保钩凳怯财吹模茄Х鹨院螅淳槎际强聪氯ゾ头挪幌吕矗鸵恢笨矗吹教炝痢?凑庖徊俊复姆ㄒ故保从断玻断驳讲豢裳杂洌缓蠡断驳礁芯跆斓囟荚谡鸲褪谴蠓ㄏ玻咛炱咭共簧ⅲ苑浅8行弧富萍大师」,这部经太棒了,我现在正在翻成英文,但还没有翻完,翻一半而已,但是会把他翻完。以后如果有因缘,也可以说这部经,但这部经主要是要「悟」的,虽然要「悟」的也可以讲,讲了有「悟」、没有「悟」,我就不知道了。接下来「沩山灵佑」传给「仰山慧寂」,到「仰山慧寂」时,因为「沩山灵佑」,「沩山」、「仰山」就成为「沩仰」宗,变成一宗,这宗就叫「沩仰宗」。「黄枷T恕勾噶偌靡逍」,这个叫「临济宗」。所以我们台湾「临济宗」还有,「临济宗」如何来的?就是从「黄即笫Α估吹模富萍大师」是「临济宗」祖师的师父,「临济宗」的祖师是谁?就是「临济义玄」,他的师父就是「黄即笫Α埂T倮纯础甘废Gā拐庖恢Т吕吹慕小敢┥轿┭稀梗敢┥轿┭稀乖俅冈蒲详缄伞梗俅付瓷搅技邸梗饩褪恰覆芏醋凇梗覆芏醋凇咕褪钦庋吹摹T倮纯戳硪槐摺甘废Gā够勾桓觥柑旎实牢蜢Α梗柑旎实牢颉乖俅噶冻缧拧梗噶冻缧拧乖俅傅律叫梗傅律叫乖俅秆┓逡宕妗梗秆┓逡宕妗乖俅人,一个是「云门文偃」,这个就是「云门宗」;「雪峰义存」再传给另一个「玄沙师备」,「玄沙师备」再传给「罗汉桂琛」,然后「罗汉桂琛」再传给「清涼文益」,「清涼文益」就变成「法眼宗」的祖师。然后变成什么呢?「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下来的变成「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宗。所以祖师在授戒的时候说「一花开五叶」就是这「五叶」。「五叶」就是这「五宗」。什么人传给什么人,考试的时候不用背,但有什么宗要知道。
接下来说「经题」的「法宝坛经」。「法宝」因为我们有「三宝」,对不对?「佛宝」、「法宝」、「僧宝」。「六祖大师」所开示的「法」,也是宝,所以叫「法宝」。「坛经」的「坛」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时候,这「坛」都是用土做的,叫「土坛」。「土坛」古代要供养时,要拜佛、要供养如来时,或外道要修法时都一样用土做一个「坛」,即高起来的「土堆」,「坛」就是土堆高起来的,这个土堆可以是「圆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三角形」的、也可以是「半圆形」的都有,但作用不同,一般息灾、「息灾法」所用的是「圆形」、也可以用「方形」,如果用「降伏法」就用「三角形」,所以这「坛」的意思就是这样。这「坛」在梵文就称为「曼荼罗」,这「曼荼罗」主要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轮圆具足」,「轮」就是能够「摧毁」的意思,能够「载重」的意思叫「轮」,「圆」就是「圆满」。另一个意思,这「坛」主要是供养的意思,要如何供养?你供养就要讲,对不对?所以要请所有的圣者、佛菩萨来,然后供养,请到「坛」的地方。所以你看西藏喇嘛教,他们说「坛城」,那个「城」是多加的,意思是说他的「坛」好象一个「城池」一样,自成一个世界。所以「曼荼罗」由于供养的意思,再进一步说就是「诸圣会集」的意思,所有的圣者会集在那个地方,就称为「曼荼罗」。因为你要供养,一定要把那个「圣者」都请来,所以要请在那里?就请在那个「坛」里面,所以「曼荼罗」的意思,有这样的意思。那「六祖大师」所讲的「经」又叫「坛经」,就是供养的意思,供养什么?当然是供养佛菩萨、供养如来。因为是供养,所以也有「布施」的意思,「上供诸佛、下施众生」的意思,所以称「坛经」。
然后「经」的意思在梵文叫「修多罗(Sutra)」,这个「Sutra」的意思是什么?一是「契」的意思;第二个是「串」的意思。「契(合)」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契理」和「契机」。这个「契」原来的意思是什么呢?譬如有一块木头,我们把它做成三角形,把一块拿起来(在一块方木块上刻出一块三角形的木块,成观法师在此画图示意),这个三角形的叫「契」,就像我做「打榫」一样,所以这一块拿起来,以年后再接上去,刚刚好吻合,「刚刚吻合」就叫「契合」。以此引申古代两人签约,我们现在签约都是及拷贝的,对不对?但古代不是的,只有一张,两人签好以后,再撕下来,你拿一半,我拿一半,以后如果要对的时候,你那一半来对我这一半,如果可以对上,就是「契」。「契约」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人家说「打契约」,就是这样「契」,有没有「契」,有「契」,好就是「契约」。如果说要拿来对,对不上,那就不「契」了。所以两个人「心有默契」,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合的意思。这样你们听了有没有「契合」?这个「恝」又是「合」的意思,能「合」。什么是「契理」呢?「契理」就是合于道理,合于什么道理呢?合于最高的真理叫「契理」。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言语、经书都合最高的道理,就叫做「契理」。「契机」的「机」就是「根机」,(就是)众生的「根机」,「根机」有很多种,有上、中、下,(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下」、「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很多种,佛对什么人,就说什么道理,让他可以了解,这就叫「契机」。不然一个很聪明的人,你说一个很浅的道理,他听了不合,他会认为佛看他不起,说这样简单的,我也知道,不用你说。如果说一个很笨的人,你说很深的道理给他听,他听不懂,也没有用。所以道理是很好,但对人要能适合才有用,就像药很好,但要对症,才医病医得好,就像胃药再怎么好,如果你用来治肺病,怎么会好呢!相同的意思。所以一切的佛法就象「法药」,「法药」是要治病的,所以「治病」要契合众生根基,听了会「感应」这样才有用,这就称为「契机」,「契机」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契机」,结果都不合道理,也不可以。所以现在末法时代,就有这个问题很大。「讲经」好象在开玩笑,哗众取宠,讲了大家听了很高兴,但其实都不合道理,这个是大问题。所以听「讲经」不是听讲「笑话」,听讲「笑话」你看电视就好了。但是「讲经」也都在看电视,坏了,真是的。所以「讲经」是要让众生远离烦恼尘劳、要开悟,要脱离生死的,所以不是「余兴节目」,所以不是开玩笑的场所,应该都是很严肃的,所以不要期望说,这个师父都这么严肃,没有说一些来笑一笑的,师父不是讲笑话的,那就变成小丑了。
(第二集完)
行由品第一
我们继续说六祖坛经。这个「经」早上说的是「修多罗」,「修多罗」是「契」的意思,契约的契,「契」就是契合的意思。契合就是契合众生的根机,跟契合道理,这二种不能偏废,要同时,不能说只是契合道理,而不契机,这样没有效果,白废唇舌而已,只是契机而不契合道理,那就变成妄语,对不对,所以变成虚妄,但是如来言无虚妄,如来是实语者,所以这二种都要兼顾到。再来,我们早上说到这个是法宝,对不对。我们佛经里面法宝有三种,就是三藏,经律论三藏,经就是开示一切修行的道理,我们说的「修多罗」就是经;那律呢?律就是讲戒律,经就是开示一切修行的道理,律是说我们生活以及修行时,应该要注意的事情,不能犯的那些事情,叫做律或叫戒律,跟我们的法律一样,我们国家的法律也是说,有哪一些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这就是像我们的法律说我们国民的权利跟义务,都在里面交待清楚,彿法的律藏也是这个意思,律有在家律和出家律,在家人就依在家律,在家律去修,就是在家戒,律就是戒。同样的意思,出家众就依照出家律去修,开示律、戒律的学问就是律藏,经跟律这二个藏(藏就是「宝藏」的意思)都是佛祖说的,都是释迦如来所说的;另外有一种论藏,这论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论是「讨论」的意思、「议论」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发挥」,「发挥」跟「解释」的意思,发挥、阐论、诠释的意思。刚刚说经与律是佛所说的,所以经跟律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这个论一般来说是佛祖的弟子或后代的大菩萨,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够,所以对经跟律有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去发挥,就一个问题、一个题目他去发挥,就变成了什么论。所以佛祖说的就不是论,佛祖说的一定是经或律,其他的大菩萨或是大弟子所说的就是论,这是一般来说。但是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我们中土的「六祖大师」,只有他说的这部经,也只有这部经而已,这部经叫「六祖坛经」。其他再大的菩萨所说的都是「论」,譬如说马鸣大士他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对不对,其它许多的论,也是论,那些都是菩萨所说的,譬如说「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论,但是这一个是例外,就是六祖大师他不是释迦如来,但是他讲的这一部经典就称为「经」。所以就有印度人说,六祖大师是东方如来,所以他说的法称为「经」,其他的人都没有,所以这是这一部经特殊的地方。
〖唐释门人法海录〗
「唐」是唐朝的时候;「释」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家的门人;「法海」是他的法号,意思是说他是出家人。这个法海你们有印象吗?《白蛇传》中金山寺法海禅师,对不对?那是小说,不要被骗了,那小说胡乱写,他并没有跟许汉文过不去,他是大禅师是教众生开悟的,没有去跟白蛇斗法。所以小说可以看,但不要被小说给迷住了。《西游记》也是小说,不要相信以为真的有一个孙悟空,更奇怪的是现在有人拜孙悟空和拜猪八戒,那根本是小说人物,小说人物却把它当作真的在拜,实在真是愚痴啊!「唐释门人法海录」就是这个六祖大师的弟子,他把它记录起来,六祖大师说,然后他把它记录下来。
头一品〖行由品第一〗。
我现在讲经都是直接讲经,所以有时候讲的很快,有时候讲的很慢,讲慢是在讲道理的时候,你们可以了解的地方,我会很快的就讲过去,但是我的目的就是说,让你文字看懂,接下来道理也懂了,再接下来就是跟你们说修行的法门,看这个要怎么修,所以有时候会很花时间,就花在义理及修行法门上面,闲话就没有,没有闲话。所以这个要很有精神才能听,如果没有精神就茶多喝点。
经文:〖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剌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剌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义解:「时」那个时候、有一个时候。以一般的佛经来说,「一时佛在舍卫国」或是什么,那个「时」就是一时,有一个时候。这就是模仿佛经里面,没说那个时候是天宝几年几年,没这样说,只是说「时」。那个时候「大师」,就是六祖大师至「宝林寺」,这宝林就是宝林寺,现在称做「曹溪南华寺」,就是六祖大师的肉身还在那里,就是这个宝林寺,现在叫做南华寺。「韶州」就是韶州府。「韦剌史」这剌史是一个官名,唐朝叫剌史,清朝时叫「知府」。韶州府的知府,知府是什么?就是府长,像我们现在说省长的意思是一样。「与官僚」官僚就是他的部下,像什么部长啦!一起入山去请大师出来,到城中的大梵寺的讲堂「为众开缘」,这个「众」就是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男女合起来就是四众,来「开缘」开就是启发的意思,开什么缘?开学佛的因缘、修行的因缘。「说法」就是宣说法要。「师升座次」,六祖大师升座的时候,这个升座在佛经里面有规定,如果法师要讲经或是开示时,要升高座,要坐高,不能坐低,这样才如法,现在有人在讲堂或礼堂讲经或开示或是通俗演讲的时候,讲堂讲台比较低,观众比较高,这样子在那个地方讲经就「不如法」,不可以,佛祖说这样子不行,要讲法的人不能站着,你不能站着讲,而听的人坐着听,或是你坐着而他躺着也不行,当然你不能躺着讲,除非你快要死了,所以这个说法有很多规矩,要如法。有人说方便嘛!不可以有那么多方便,太方便就变成「随便」,所以这「如是因,如是果」,一定要按照这个法去做。「师升座次」这个「次」,就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或之后,大师升座以后,「剌史」就是韦剌史跟所有的官僚三十多人,「儒宗学士」儒宗就是学儒家的,拜孔子公的,拜孔子公读书、作诗、填词的那些人,总共有三十多人,还有「僧尼道俗」「僧」就是出家,在佛法里出家的男众,「尼」就是出家的女众,「道」就是道教的或道士,「俗」就是俗家人,总共一千多人,「同时作礼」作礼就是顶礼,一般应该是顶礼,我们现在因场所的关系,所以问讯就好,这是没办法的,应该是要顶礼。「愿闻法要」愿就是希望,希望听闻佛法的大要、精要。
经文:〖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义解:单单这一句就没办法了,所以六祖坛经其实是非常深的,深到什么地步?深到没有底。「善知识」这是六祖大师尊称这些听的人。什么叫善知识?凡是能教我好的事情的人,叫做我的善知识。但是禅宗里面讲的善知识不一样,禅宗里所讲的善知识要能开示究竟的法门,简单一句话就是「能够引导众生开悟的人」,才叫做「善知识」。其它的人都不能说是善知识,只可以说「名为善知识」,这样而已。可以引导众生开悟的人,叫「大善知识」、「真善知识」,其他的只是称呼称呼而已,好象现在很流行称呼人菩萨,你也是菩萨、我也是菩萨,好象「泥鳅」菩萨。所以善知识,最究竟的道理,最深的法要、无上法,什么是「无上法」呢?就是可以使众生达到无上菩提的法,叫无上法。那个无上法一般来说,禅宗所说的道理就是无上法。我们开经偈里面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那个最深的道理,能够开示这种道理的人叫做「善知识」。善知识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可以看到修行人或是众生哪些修的好、或是不好,看得出来,这会点醒你的人就叫做善知识。其他一般的人就没办法这样,没有这种能耐,其他的人就只会称赞你,说一些让你高兴的,赞叹你而已,其他的就没办法点醒你。这个善知识三个字,六祖大师这么说就很深了。怎么说,这个就跟他说的道理相吻合,他没有轻视当场在听他讲经的人,不然你看现在的法师在讲经,都说你们大家啊,怎样怎样,你们大家如何如何。「善知识」真是尊重,为什么?因为他是开悟的人,他看到大家都有佛性,所以很尊重,跟后来他会说的「不轻初学」,初学的人也不会轻视他。所以他是开悟的人,而又得到祖师位的人,是可以很跩的,但是他没有,他没有很神气啊,他很尊重大家。不只是这样而已,后面也是这样,全部都一样,来参访的人,也都很尊重,没有很跩、很神气。顺便提到「六祖坛经」是什么呢?在看来,就是说其实应该是「六祖的公案」。「公案」常常听到,对不对,这一部经就是,整部经就是六祖的公案,所以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名字叫六祖的公案,但是后来想想,写了也没用,因为已经说六祖坛经,就是六祖的公案了,从头到尾都是。什么叫「公案」?「公」就是公开,「案」就是案例,用英文说比较清楚就是,Public Case,「案就是」 Case, Case大家都知道的,这是什么 Case呢?这就是开悟的 Case。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说师父教徒弟、师父怎么教,徒弟怎么开悟,这个过程,把它记录,用简洁的文字把它纪录下来,反这个事情记录下来,这就变成一个公案。「公案」的意思就是给大家公开去讨论的意思,给大家去讨论就是为了所谓的「参」啦,大家都可以「参」,而不是说私藏的、私传的「案例」。表面上是说公开的,但是,这禅宗的奥妙就在这里,怎么说呢?虽然是公开,但是你如果参不出什么,公开等于没有公开,很多公案你看起来,很象是笑话,很好笑,那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那是一个祖师要教他的徒弟,用方便引导他,然后让他忽然开悟,看起来象「忽然」开悟,其实不是,那是因缘成熟,所以开悟。他在开悟之前,不知道走了多少辛苦的路,那没有写到,好象我去高野山,不知受多少辛苦,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知道我去高野山去学法而已,学一些法回来,师父会那个法,但是你们不知道,我去那边有多么辛苦,如果我都不说,我也很神气的,说去那边是很好啊,其实是叫做辛苦受尽,对不对。一切的修行人都一样,都是这么样啊,你要记得喔!「从苦中来」,从苦中来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求很舒服,你若求舒服,没有一个「道」是从舒服里面来的,除了阿修罗道或是地狱道以外,大概都不是从舒舒服服中间来,所以舒服不会生「道」。所以一切的英雄,以世间法来说,都是苦英雄,那一切的修行人有所成就或有点成绩的都是苦中来,都是苦修而来,这介个苦修是有方法的,不是说你光是吃了苦就可以了、就是苦修,还要有方法,要不然你变成外道、乱修,也叫苦修,你说好!从现在开始我三餐都不吃,这样叫做外道。你说:好!从现在开始跟水果法师一样,我只吃香蕉。你要知道,水果法师也不是故意的,你知道吗?他是在因缘之下,没有东西吃,他才吃那个东西的。你不需要这样,你即使这样做也不会开悟,并且你也不会得定,这样知道吗?所以你要学要学对,修行的困难就在这里,要有智慧。但是你又说,就是没有智慧才要行修,看能否开智慧,那就麻烦。所以这六祖大师,他的心是怎么样,就是很平等,很简单,就是他已经起了「平等性智」,起了平等性智也就是去掉了第七识的我执,转第七识的我执为平等性智。刚刚说到这整部经都是六祖的公案,现在是公案的开始,每一段落都是公案,那公案就是师父怎么教徒弟,然后那个开悟的过程。可是有一个是很「Ronica」的,中文叫反讽,什么反讽?这个公案其实是「私案」啦,为什么?因为这个公案是一位特定的师父教一位特定的徒弟、在特定的时间跟地点跟因缘开悟的经过。所以怎么样?不能复制,这个有版权(笑),否则你就犯了301。所以你要拿去拷贝,没办法,因为你没有一样的老师,你也不是那位行者,所以这公案等于是私案,等于是给你作参考用的,但是后世的人不懂,说所谓的参公案,参可以啦,你可以得到某个程度的悟解、解悟,但是你没有办法因为这样而跟他一样有同样的开悟,因为你到底不是那位行者,时间、地点、人、事都不一样,所以不能Reproduced,不能复制、不能拷贝。但是这些公案或私案,是很有参考价值,因为是前人的经验。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八个字就晕倒了,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觉,觉跟自性,这个「自性」是什么?从头到尾这部经都讲「自性」,这自性换一句话来讲就是佛性或是「真如本性」,「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是说「真如」二字而已,「圆觉经」里面是说「圆觉」或「圆觉性」,在涅槃经里面是说「大涅槃」,用词不一样,但是它所涵盖的意义都一样。菩提自性,为什么说「自性」,注意那个「自」,「自」就是「自已」,那自己包括「自在」,自在的话就是「不依他」,因为在唯识学里面,有一个「依他起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呢?就是因缘所生法,都是依他起的,依靠外法、因缘和合所起,一切因缘法都是这样,但是我们众生本来就有的具足的「本性」是「非依他起」,不会因为外境的改变而改变,「从本而然」这样叫做「自性」,所以你要深深的去体会六祖大师他用这个字,用这个词的意思,他说「自性」或「本性」,其实他也可以讲「佛性」,他也可以讲,涅槃经也把它称作为佛性,就是自性或真如本性,也称为佛性,但是如果他用佛性的话,就失去了禅宗的色彩,禅宗的色彩是什么?就是他不用大字眼,你如果读英文就知道,英文有很简单的字,也有很长的字,很长的字大部分是拉丁文或法文过来的,但是那个Anglo—Saxon他们的字都很简单、很短,禅宗是用的很简单的字,但意思很深,他都不用那个文字来嚇人的,因为什么?道理已经很深了,再用深澳的文字,这样障疑就更多,又再加一个文字障。所以这个自性,它的涵义,原因就是因为它「非依他起」、从本而然。「本来清净」这个「本来」就是「从本以来」,「从本以来」是什么呢?照这样说是「无始劫以来」,从无始劫那么久的时间到现在,这整个过程叫从本以来,简单说叫做本来。本来就是清净,这本来不是说从前清净,是现在也还是清净,这才叫本来。从「本」本就是古早以来一直到现在,从本以来到现在都是清净无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般在修行学佛时,都说我们的业障很重,对不对?这个心是黑黑臭臭的、不清净,但是禅宗在看,他是看究竟的,就说大家都是清净的,不是说将来你成佛以后才清净,是你现在就是清净的了,不是现在才清净,而是从本以来从未污染过,这是说什么?是说「性」。一切法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叫「相」,一部分叫「性」。你的「本性」从本以来都是清净的,但是你现在出现了一个「相」,就是污染相,不是清净相,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缘所生的,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镜子放在那儿,你都没有用它,也没擦试它,过几天后它就复盖上一层灰尘,对不对?那我们说这镜子上面有一层灰尘,但是啊,这一句话是对的,但是也不对。怎么说呢?因为那层灰尘并没有粘在一面,所以镜子实在是没有灰尘,这样听懂吗?实在是没有灰尘,那你说有灰尘那个只是虚假的,因为那可以去掉的,如果去不掉的才可以说有灰尘嘛!好象我们说真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同样的意思。所以那个镜子实在上面没有灰尘,什么原因呢?就是说镜子跟灰尘「不和合」,听懂吗?它那个是这样,寄在上面而已,同样的意思,我们的心也跟这镜子一样,称为「心镜」,我们有这「心镜」,这「心镜」如果我们久不用它,它也会复上一层灰尘在上面,但是「心镜」上即使有灰尘,实在也未粘在这「心镜」上面,同样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心镜」与那个外尘「毕竟不合和」,如果和合的话,就分不开了。再一个比喻,这「和合」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如果要修行,就要对这些言词都了解,要很清楚,而且字字分明,把它们分开来看,这「和」就是和平、和谐,因为和谐的关系,所以可以「合在一起」,因为「和」所以可以「合」,譬如说牛奶和水,牛奶加上水时就水乳交融,那就合和,对不对?「和合」的东西你分不开,如果是「不合和」的东西,你就可以把它分开。所以如果牛奶你把它加上水,就无法分开了,只有全部喝下去而已,我们这个「心镜」上面的灰尘,实在是不「和合」,如果「和合」的话就永远分不开,如果永远不分开的话,就没有人能够「断烦恼」,也就没有人能够「证菩提」、「得解脱」,为什么?因为这个污染的事情就已经把你的心「究竟污染」到了,已经合在一起了,粘在一起就分不开了,分不开的话那你就永远这样子,你只会更坏不会更好,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消业障」,也不可能「断烦恼」,因为「烦恼」已经跟你的「心」和合了,这样听懂吗?
所以这个「心」跟这个「境」、「心」跟「外境」究竟是不和合的,表面上看起来和合,跟那个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表面上搭在上面,好象和合,其实不和合,以这个「权法」来讲是和合的,所谓「根」「尘」相接而生识,和合,其实以「实法」来讲,实在不和合,楞严经里面也是开示这个道理,但是这个要根机很高的人才有办法,了解这个事情,因为实在不和合,所以你能够把它减少再减少,再减少、减少到后来整个都没有了,然后烦恼渐渐减少,甚至于可以加新的好的东西进去,所以「心」与「境」不和合,所以心的「镜」本自清净,不管上面复盖了多少黑烟灰尘,它本来就都是清净的,你只要把它擦试干净,它就现出「本来的面目」。这本来面目,你也知道这是禅宗的词语,这个实在很难说,要说得让你们明白真的很难说,不过我就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不知道听得懂或不懂。
光是讲平个「本来清净」,我们这个心就像是一面镜子,本来清净,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恶业,不管是杀人放火、十恶、破戒、犯戒这都是「烟尘」,都复盖在我们清净的本心的那面镜子上,让你变成痴痴傻傻的或是业障很重,经也看不懂,也听不懂,有时候还眼盲跛脚,这都是所造的恶业,往昔所造的恶业所感的果,但是不管你无量劫以来所造恶业有多少、有多重,但是你的心也一样是清净,只不过是你所复盖的灰尘实在太厚了,要清除掉它可是要很拼,要有因缘、还要发心,如果能清除掉那么就开悟了,如果去掉了一点,那就有一些明白,不信你试试看。有的人念佛,你如果眼睛闭上,没多久就打盹了,所以佛祖就是知道我们的毛病,所以要我们三分眼,因为睁得太大会乱看,如果这样(闭眼)就睡着了,所以三分眼不会乱看不会分心,所以你知道佛祖的苦心,不是说坐禅或打坐,一定要三分眼,我五分眼难道不行吗?可以啊!如果你有那个境界,你就尽管把眼睛睁开,有时候尽管闭起来,因为释迦佛在打坐时,也常常是闭上眼睛的,像释迦佛要成佛时,那魔女来扰他,说你何必常常这样,眼睛闭起来坐禅,来啦!我们来快乐一下。所以这经文就表示说,释迦佛在打坐时他眼睛是闭着的。那你说佛祖闭着眼睛,我在学佛所以也把眼睛闭上,你闭着眼睛你就睡着了,睡着是怎么样呢?那个就是「昏沉」,为什么会昏沉呢?昏沉就是愚痴,愚痴障重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昏沉。那么愚痴障重的人怎么办?就要努力点拜佛,才会消业障。
「菩提自性」这个菩提,可以说是菩提与自性,这个「菩提」是说一个「觉性」,这「自性」是我们自己的「本性」,这个菩提是你要求的那个菩提、那个觉悟,跟那个自性都是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是一种的解释。第二种的解释是说,我们这个「自性」是「菩提」,就是「自性菩提」,这个「菩提」等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自性」。这菩提是个形容词形容自性,所以菩提之自性,是本来就有觉性的。到底你现在能觉多少,就看你上面复盖的灰尘有多少,如果都没有整个都现出来,如果盖一分那么就现九分,如果盖九分那就现一分。
「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看,这些字都很简单,但是却很难了解。「但」就是只要,只要「用」就是使用,只要使用这一个「心」,是「真心」的意思,你只要是用你这个真心去修去悟,就「直了」了就是悟的意思,「直」的意思,你要注意这个「直」,直直下去,不要弯弯曲曲的,直直下去,直直的依照这个「本心」然后去体悟,就能够成佛,这个经文非常的好,我们下一节再说。
行由品第一
继续讲前一节所讲的。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但就是指,只要用这个心、这个真心去直了,就能成佛。换句话说,不要用别的,不要用什么?不要用「达摩易筋经」,也不要用什么气功,也不要用什么「五禽戏功」,也不要用很多杂七杂八的,也不用「起灵」,也不用什么(其它的),都不用,乃至于其它的法门都不用,只用此心。这就很难了,这个有什么难处呢?这个难处就在你要能够觉知自心,要能觉知自心、要能「观心」,而且能观到自心,这样才能用那个心嘛!你没有观到自己的心,你如何能够用此心呢!所以这个难是在此。所有以说这是「上上根人」修的,原因是在这里。但是不要紧,你现在先听这个道理,慢慢消业障或是赶紧消业障也好啦!业障消一消,心就会较明,心明,渐渐地就能用你的心去修了。现在统统不是用心在修,现在统统是有时用嘴在修,有的或是用其它的、有的用烦恼在修,有的用身体在修,最「粗」的就是用身体在修,这就是指拜佛,这样拜拜拜!拜到最后心就会较明。所以「但用此心」这是最高的,照如此去修,就「直了成佛」,直悟成佛,这楞严经所谓「一门顿超」。那个「一门」是什么?「一门」就是「心地法门」。所以这整部六祖坛经统统是讲「心地法门」,都是教你怎么样在心地上用功,在心上用功夫,所以叫做「心地法门」。为何叫做「心地」呢?因为我们这个心好象「地」,这地就是大地,那大地有什么性质呢?大地的性质是这样的:第一个它能载;第二个它能生。能载就是负载,「载」跟「负」是一样的,就是说这大地,在经文里面讲的,不管你放什么样的东西在上面,它统统接受就对了。譬如说这大地、这地上你放金子它也帮你负载,你放破铜烂铁它也帮你负载,你如果在那里拉一把屎它也帮你负载,所以不管多好的它也接受,不管多坏的它也接受,这样叫做「地」。我们的这个「心」也一样,再怎么好的它也能接受,再怎么差的它也能接受,最好的,像佛祖所说的道理,它也接受,最坏的,杀盗淫妄它也能接受,对不。所以这个心如大地无所不载,所以,它统统载得动。再过来,「心」能生,好象大地,大地能生出很多东西,对不对?一切植物都由此生出,水果、稻、麦等等,统统是由大地生出来,对不对?这就譬如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地」一样,它能生出很多东西,只要你撒种,它就能够生出来,你撒善种,就生善法出来,你撒恶种,就生恶法出来,对不对?大地也一样,你如果撒稻种,它就生稻子出来,你如撒荆棘或是撒芒草,它就生芒草,对不对?撒荆棘它就生长荆棘出来,同样的意思。所以大地「能生」,我们的心地也同样「能生」,所以你如果撒好的种子,在你的心地上,它就生出好的「法」出来。所以我们就称这个人是好心,如果撒坏的种子在你的心地上,它就生出一些恶法出来,我们就称这个人坏心,坏心好心都是所撒种子的问题。但是,你现在注意,虽然这块地你撒好的东西下去,它生出好的东西出来,撒坏的东西下去它生出恶的东西出来,但是那块地全部都没有改变,你注意到没有,对不对?那块地仍然是那块地,所差别的只是你撒的种子的问题,这「所撒的种子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因缘」,对不对?那块地就是我们的「心地」。所以这个心地无始劫来、从无量劫来都一样。但是因为因缘所生的关系,你如果撒善的种子,就生善法,撒恶的种子就生恶法,撒人道的种子就生出人道的法,撒菩提种就生出菩提法,撒饿鬼道的种子就生出饿鬼法,虽然它所生出的东西,统统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别很多,但是那个心地从本而来没有改变,而且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那些种子,由种子而发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都在那个地上,对不对?都在那个土壤上面,但是,那个植物和这个土地「不合和」,注意到没有,这不和合,为什么?如果和合,你就拨不起来了,是不是?所以恶人不会一直恶,好人也不会一直好,其原因在于此。善人不会一直善,为什么?他的心地和善法毕竟不合和,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而因缘所生就是无常,所以你只要给他好的因缘,它自然就生出善法,自然生出好的法,自然消业障,开智慧,乃至证菩提,对不对,都是因缘的关系,而这因缘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就是「善知识因缘」,以下会讲。
所以恶法和我们的心就像的植物和地是不和合,乃至于善法和心地也是不和合的啊!你不要认为只有恶法和心地不和合,不是的;善法乃至于菩提跟这个心地也是毕竟不和合,这是最高的法。所以怎么样,所以以下会讲。
真修行者「一切法不即不离」、「不取不舍」。为何不取不舍?因为「不和合,因缘所生」,如此而已。连成佛也是一种因缘,对不对,「成佛因缘」嘛!有因缘才能成佛啊。但是这一部经所讲的是什么?「众生本来成佛」啊!本来就是佛。但是现在所出现的,只是「暂时的现象」,所以你现在看自己是聪明还是笨,是愚痴还是智慧,而愚痴和智慧的差别,也是非常多,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不那么聪明一点儿,有的更加不那么聪明一点,有的更加笨一点,很多种。这都是过去因缘所生,到现在还在受这个业报,虽然在受这个业报,就象以前所种的种子,所开花结果出来,但是这个开花结果出来,如果是愚痴的话,这个恶果和你的心地那个「根」,那个恶果的根,跟你的心地毕竟不和合,所以可以拨除的原因就在此,所以,可以消除的原因也在此。
所以。如果要成佛,就要「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最后一定要如此。开始不管你如何修,用很多方便法门去修,但是最后一定要用「心地法门」。所以说「但用此心」就是「心地法门」。这样一直在心地上用功夫,才能成够佛。
经文:〖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好!先看到这里。「善知识」就是众位善知识,诸位善知识,你们这些好朋友,暂且听慧能,就是他自己自称,六祖大师自称。慧能的行由,「行」就是行状,「由」就是由来,「行状」的意思就是他的自传叫做行状,他过去的经历,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就叫做行状和由来。「得法事意」,「得法」就是说他在五祖大师、弘忍大师那里如何得到「衣法」的这件事,「意」是大意,大概稍说一说。「慧能严父」就是他的父亲。「本贯范阳」贯就是籍贯,他本来的籍贯是范阳,慧能大师俗家姓卢。「左降」就是左迁。为何说左呢?这就是降职的意思,被人降职,因为古代是以右为大,以左为小,所以左降就是被降职,「流」就是流放,被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五岭以南。「作新州百姓」,「作」就是成为,新州就是新兴县,作新兴县的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逝了。「老母孤遗」,他和他的母亲,「孤」就是指父亲早死,没有父亲的人叫「孤」,「孤遗」是同样的意思。就「移来南海」,就移来南海这个地方住。「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市」就是市场,在市场卖柴,砍柴来卖。
经文:〖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好!看到这里。那时候、有一个时候有一个客人向我买柴,叫我送到他的客店,那个客人收柴以后给我钱,我得了钱就「却」,「却」就是退,就退出来,到门外时见到一位外客念经、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我一听到他所念的经文,我的心就开悟了。要注意这个开悟不是大徹大悟,但是有所同而已。
经文:〖遂问客诵何经〗。
因此就问这个客人念什么经。
经文:〖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好!看到这里。这个客人就说他念的是金刚经,这个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叫做「能断金刚分」。「金刚」的意思是什么?是一种比喻。因为金刚就是钻石,是世间里面硬度最大的一种东西,它能够割断最硬的东西,但是自己不会断,所以比喻智慧。智慧能够破除一切烦恼,但是智慧不会坏,所以称为金刚。所以最高的智慧称为金刚,最高的禅定称为「金刚喻定」,就是「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分烦恼,就证菩提。「复问从何所来」,又问他从那里来,又能够持这部经。这个客人就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的,这个寺内是五祖大师、忍大师,因为尊敬的关系,所以只称一个字而已,应该是弘忍大师。譬如说广钦老和尚,我们因为尊称他就不称广钦老和尚,而称广老。只称一个字而已,不将他的名字全部说出来就是了。五祖忍大师「在彼」,在那个地方「主化」、主持,「化」就是法化或度化,在那里度化众生。「门人一千有余」,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到彼中」,「彼中」就是那个地方,就是在彼寺中,那个寺内礼拜,礼拜什么?礼拜弘忍大师,去向他顶礼、而且「听受此经」,去听他讲这部经,就是讲金刚经,「大师」就是五祖大师。「常劝僧俗」劝在家出家一切弟子,「但持金刚经」,「但」就是只要持金刚经。「即自见性」就能见性,「自见性」。注意这个「自」字,自见性就是指你自己会悟道、会见性。「直了成佛」,「直了」就是不会弯弯曲曲,直接就到了,好象直达车一样,直达车就不会弯路。
经文:〖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另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好!看到这里。「慧能」就是我,听他如此以后。「宿昔有缘」,可以加一个「以」字,以就是因为,因为「宿昔有缘」,自古以来就和他结过缘,所以「乃」,「乃」就是就,就「蒙一客」,这「一客」是另外一个客人,另外一个出外人,这「客」是出外的人、旅客,「取银」拿十两银子给我,叫我「充」,充就是当做,当做我的母亲的「衣粮」,给她做生活费,「教便」,「便」就是马上的意思,立刻去黄梅去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我将我的母亲都安排妥当以后。「即便辞违」就和他的母告辞。「不经三十余日」这「不经」不字是没有意思的,中文常常会这样子,就是指经三十余日,为了要形容很快,所以加一个「不经」,加一个「不」字,其实是经三十余日,中文很奇怪,譬如说「地上」就是「地下」,有东西掉在「地上」,就是东西掉在「地下」,「上」和「下」相反,对不对?但是就是这样子,很多这样的言辞。「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以下这开始了,这是第二个公案了。
经文:〖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好!到此为止。他去礼拜五祖以后,五祖大师就问他说,你是何方人氏,好象演歌仔戏。「欲求何物」你要求什么东西?为什么要问他何方人氏,就是问他的出身,为什么要如此问呢?因为你看公案里面都是如此。大师就会问你从何来或是你是那里人,大概知道你的程度如何,再来「欲求何物」,就是问你的「发心」,你来这里要做什么?问你的「意愿志向」。如果「意愿志向」一问就知道你是何等人、何等角色,这就是你的发心。「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在唐朝时岭南是很「内山」(徧僻),「远来礼师」我这么远跑来礼拜师父您,「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看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很深哪!这些字很简单,但是道理很深,为何?这你要知道。你要看过「法华经」才知道,「法华经」内就是讲「一佛乘」,什么叫做「一佛乘」呢?因为佛祖讲法讲「五乘」,五乘的佛法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第五个就是「佛乘」。「人天乘」就是教一般凡夫之人,他不能修行,叫他做一些好事,未来免于堕落恶道,来世还可以作人或者可以升天,去做天人受天福,这样叫做人天乘,这需要受持五戒和十善,中品的人就可以来世再做人,下品的来世就没把握了,上品的人就可以升天,这是凡夫。如果要修道的人,所以受五戒不一定是修道,你要知道受五戒有的是求福,但是你受五戒有大福。再过来就是「声闻乘」,声闻乘的人就是见到娑婆世界很苦,深深感到这个世界很苦很苦,苦得已经不能忍受,所以赶快要解脱,于是就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求解脱,这种人叫做声闻乘。再来「缘觉乘」,声闻乘是见到「苦」,缘觉乘是见到「无常」,比较高一点。为何称作「缘觉」呢?就是修「十二因缘」,从这十二因缘里面得到觉悟,所以称为缘觉。十二因缘就是讲无常的道理,因为体悟到无常,所以他修「出离」。其实缘觉乘所修的无常,也是一种苦,但是苦有很多种,可是这个无常是「苦的根本」,为什么会苦,因为「无常」故苦。所以缘觉乘他是有更加高一层的原因,因为他不是在果上,而是在因上,为什么会苦?是因是无常,这个叫缘觉乘。接着就有「菩萨乘」,菩萨乘除了它要体悟到世间的无常和苦以外,为了要自求度脱,同时他还发大悲心要度脱众生,这种人叫菩萨,修六度万行,这叫做菩萨乘。接着菩萨再往上就是佛了,叫做「佛乘」。「一佛乘」就是说在法华经内说的,佛祖说这么多,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讲这么多「乘」,到底佛祖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佛祖的意思、究竟的意思只是说「你们都应该要作佛」,我跟你们说修「人天法」,然后得到世间的福田,得到快乐,这只是暂且说说而已,为何要如此说呢?因为你没有那个根器,我跟你说那么高的法,你也没法修,所以你现在只要增加一些福报就不错了,如果根器、根机比较好的人,我就叫你修四圣谛、八正道,不再求世间的福田,因为世间的福田是「有漏」的,是无常的,这不究竟,也不能出离,也不能解脱,也还是在三界六道之内,所以你如果有这个根器,我就给你讲四谛八道的道理,让你去求解脱,或是说十二因缘,让你有更高的体悟。如果有那种人,就是说他除了自己感到很痛苦以外,他又会感觉到别人也一样,所以他有发心要自度度他,这种人就叫做有发大悲心的人,我就和他说「菩萨法」。不是只是说「自求度脱」而已,因为二乘人就是自求度脱啊,但是菩萨是「自度度他」,这要有那个心才可以,也就是说菩萨比较不自私嘛!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的利益而着想,为别人的利益而发心,为别人的利益而努力,为别人的利益而受苦,为别人的利益而受难,乃至于舍生命,这种就是菩萨。如果有这样的人,我就教他菩萨法,就修「六波罗密」,乃至于修「十波罗密」、「四摄法」,如此去修,修菩萨就修菩萨道,行菩萨行,这样已经「四乘」了,对吧!但是这个都不是如来的本意。如来的本意就是说「你们每人都要和我一样,将来都要成佛」这样的意思。因为怎样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们如果不成佛,我们用一个白一点的话说,「不成佛白不成佛」,这样可惜啦!因为你的佛性你不用,你不用来成佛,你宁愿在外面抛头露面,在六道里面轮回,抛头露面,轮转受苦,这样可惜,这样白白浪费,这样枉受苦难。怎么枉受呢?这叫做冤枉,冤枉无处诉,冤枉啊!怎么说呢?你本来不用如此啊!你本来可以不如此,在这个六道里面轮转,可是因为你不用你的真如本性,你不用你的真心,你全是用你的「虚妄之心」在生活。虚妄之心是什么?就是贪、瞋、痴、烦恼啊!跟别人计较,天天就是点钞票,因此就轮回生死,贪、瞋、痴、嫉妒等等,这些恶法都是「虚妄之心」,你不用你的真心,而用虚妄之心在生活,所以永劫不得出脱,所以就枉受苦难,如此可惜啦!可惜你具有一个佛性,甚至于你有佛性你都不知道啊!所谓「不知不觉」啊!所以众生就是如来。如来是已经觉悟的人,对不对?他觉悟什么?他也没有觉悟什么,他所觉悟就是觉悟他的佛性,这样子。那我们不知不觉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不觉知自己有一个佛性,不觉知自己有一个真如本性,所以无始劫来,只是用自己的妄心在讨生活,所以就枉受辛劳,枉受辛苦啊!
好!那么现在回到这个正题。佛种种的方便言说都是什么?这个字「诱」、拐你,好象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你会对他说「来来来」对不对!你「来来来」他就走一步,又「来来来」他又走一步。我们就象那个婴孩一样,正在学走路,如来就拿一颗糖「来来来」,你因为想拿那颗糖,你就向前走,所以一步一步拐你,拐到你能够走,拐到你不用扶旁边的栏杆就能走,如此渐渐成熟。所以开始的时候用简单的东西,用人天五乘、人天法来诱你,引诱,再来就用小乘法、再来就用大乘法,最后就用入究竟的一佛乘,这是如来的本意。大家都要成佛,这是究竟,你不成佛太可惜了,意思是如此。
那有人发心,根器大的人一发心,就是我要求佛道,其它我都不要。譬如像世间苦,没有关系,我就是要求佛道,我不求小乘道。当然啦!那些什么世间法,那些东西都不求了,那练气功,唉!这个嗤之以鼻,根本看都不看,然后还有种种的那些世间贪著的法,根本看都不看,弃若敞屣,听得懂吗?好象一双破鞋子该丢掉了,你若是开始学佛的人,一双破鞋子要作何用,你有新鞋子不穿,每天穿那双破鞋子,等新鞋子坏掉了你才去穿它,对不对?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有这样的觉知,然后「自求大乘」、「自求一佛乘」。但是一般的人不是如此,这六祖大师他说「唯求作佛」,我就是(要)求一佛乘,「不求余物」。但是我们(却)不是,我们很多学佛的人所求的很多,有的比较下等的就求一些世间之事,有的求发财、有的要求病能痊愈、有的求先生能乖些,不要喝酒、不要睹博,儿子会念书、生意好,求这些,这就是求世间的。如果比较高一些的,就求其它的,说这娑婆世界太苦,我要赶快出离,或者说我赶快去西方净土避难哪,不是说去西方净土不好,很好啦!但是现在是说最究竟的,最究竟发心的人,就没有此土彼土的差别,但是也不贪爱这一个世间,所以如果是真正发大心之人,所谓发大心,你就要知道,说「他很发心」,发什么心,那真正发大心就是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能这样吗?你自现在开始就不要妄求,世间人有一点可怜的地方就是妄求,虚妄追求或是「盲目追求」,看别人追求那个,就跟着别人追求,譬如有很多人如此,例如现在,好像在十多年前开始的样子,很多小孩都去学钢琴,或学小提琴,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学,我的孩子不学也不行啊!所以都在比较,这就是虚妄追求。看别人如何,就要如何,还有的人还有更加可怜的,就是上大学或者结婚,也是一样,你为什么结婚,大家都结婚,我也结婚,你为什么生小孩,大家都生小孩,我不生不行啊!真的啊!不生就有社会压力,对吧,有社会压力,那你就过不下去啊!你已经有三个女儿了,还要生孩子是为何?就因为没有儿子,大家都生儿子,我不生不行,赶快生一个,要生一个,又说不够,再多生一个,因为生一个,好像不太安全的样子,再一个比较稳,可以传完满接代,所以这个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而活啊!每啊个人都在赚钱,每个人一个月至少三万五万,那我至少也要三万五万,我如果赚二万五,就比别人差,就不行了,其实我两万五已经是够用了,但是别人都是三万,我就不能两万五。所以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因此就虚妄追求。那你如果是真学佛人,你真正有发心要学佛,看看你有没有那个气魄,「从今以后不再虚妄追求」。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幡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