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游就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公式

“双创”拉动,旅游就业综合贡献率达10.25% - 四姑娘山官方网站旅游业统计公报发布:旅游业对GDP、就业贡献率双超10%
  证券时报11月20日讯 据每经报道,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在2016年已经达到8.1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1%;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6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6%——旅游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 :
2016旅游就业人口7974万 综合贡献率预计达10.25%
来源:中国网
编辑:朱芳菲
作者:伍策 丁翠薇
  中国网7月22日讯记者从国家旅游数据中心获悉,近期,国家旅游局组织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在抽样调查、企业调研和建模测算的基础上,对旅游就业特别是“双创”拉动就业情况进行专题研究。
  一、旅游就业总体情况
  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口总数约为2798万,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人口总和约为7911万人,对全国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10.21%。预计2016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口总数约为2820万,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人口总和约为7974万人,对全国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10.25%。
  二、核心旅游产业就业
  ――旅行社业。全国2.7万家旅行社从业人员34万多人。全国导游人员持证人数为85万人。
  ――旅游住宿业。星级饭店从业人员达136.2万人。200万家“农家乐”共吸纳就业人口600万人。
  ――旅游景区。全国A级旅游景区从业人员为122.9万人。
  三、创业创新拉动就业
  旅游创业创新拉动直接就业约为339.45万人,占全国旅游直接就业的12.13%;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合计约为952.3万人,占全国旅游综合就业的12.04%。
  (一)新型住宿业态
  我国民宿客栈总数42658家,从业者近90万人。
  全国经济型酒店门店家数超过1.7万,员工总数20万人。
  基于分享经济模式的非标准住宿业态创造就业总数约为6400人。
  (二)在线旅游企业
  携程、同程旅游、去哪儿网、途牛旅游、驴妈妈等领先在线旅游企业员工数总数约6.3万。结合60家全国和区域性旅游电商综合测算,全国旅游在线旅游从业人员约12万人。
  (三)主题公园及度假区
  上海迪士尼、华强方特、广东长隆,以及国内约70家海洋公园和水族馆等吸纳就业约18万人,以其70%的市场份额估计,全国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类旅游区吸纳直接就业约25万人。
  (四)在线旅游交通企业
  全国移动出行平台创造的直接就业人数约为1598.56万人,按游客消费比例12%计算,旅游移动出行创造就业约191.8万人。(伍策丁翠薇)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公报:旅游业对GDP及就业贡献率双超10%
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在2016年已经达到8.1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1%;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6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6%——旅游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11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201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彦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业对经济和就业贡献率增长,反映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战略性和支撑性地位逐渐突出。“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占居民消费总比重逐步提升,未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还会更加凸显。”
国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国内旅游、入境游还是出境游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
据《统计公报》内容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收入3.9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5.2%,占旅游业总收入的84%。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794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5.6%;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2亿人次,旅游花费727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和5.1%。
年,国内旅游收入虽然在提升,但同比增速实际上是在逐年下滑的,到2015年达到低点,为12.5%。不过进入2016年后,这一增速近年来首次触底反弹,国内旅游收入从3.42万亿增长至3.94万亿,同比增长15.19%。
从国内旅游人数来看,年,国内旅游人数从29.57亿人次达到44.4亿人次。其中,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速连续3年回升,并在2014年突破两位数增长。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逐年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转变有关;另一方面,长假短缺导致集聚爆发式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新时代下,旅游正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观光旅游向幸福旅游转变。”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推进全域旅游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
刘思敏告诉记者,未来,旅游方式多元化是一个重要趋势。“从目前来讲,观光旅游依然很旺盛,度假旅游的需求在增长,特种旅游正在爆发。所谓的全域旅游,就是打破景区的限制,不再局限于景点旅游,爬山、滑雪甚至各种个性化的特种旅游方式会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去年年末,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加快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水旅游、积极发展冰雪旅游、加快培育低空旅游。
按照《规划》要求,未来还将培育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培育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推进八大类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杨彦锋表示,景点旅游当前依然是国民重要的旅游消费方式,未来全域旅游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的过程。
“即使是全域旅游,也分为景点景区旅游和非景点景区旅游,这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但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从小旅游向大旅游、从低效旅游向高效旅游、从低层次旅游向高层次旅游转变。全域旅游显然更加契合这样的发展潮流。”杨彦锋说。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风号出品
如何看待新经济70%的就业贡献率
原标题:如何看待新经济70%的就业贡献率新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是不争的事实,需要把握好的是,新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带动传统经济一起转型升级!新经济数据“泄露”就业密码 新经济创造新岗位。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新经济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了70%。也就是说,每新增100个就业岗位,有70个来自于新经济。反过来,如果没有新经济对新增就业的贡献,2016年的就业工作就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事实也是,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矛盾,如何扩大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如果就业工作做不好,其他工作做得再好,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相反,会因为不重视就业工作,很快就受到就业不充分的“报复”,引发许多社会矛盾,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会不稳定。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的政策,特别对能够有效带动就业、创新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通道的行业,都是以鼓励的方式,支持和促进这些行业发展。其中,新经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正是因为在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新经济等对就业影响大、贡献大、作用大的行业,因此,近五年来每年新增就业都在1250万人以上,近四年则都在1300万人以上。在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出现持续下行,特别是实体企业面临极大困难的大背景下,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员工下岗和失业,必须归功于新经济的快速形成和新动能的快速释放。如果没有新经济和新动能的作用,就业的矛盾确实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矛盾。恰恰是,新经济带来的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最为紧密,也是最适用于大学生就业的。因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是大学生们最擅长、最喜欢、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就业本领,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的岗位。即便有其他的就业理想和目标,如果能够在新经济领域锻炼一下,对这些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之路,也会积累很多经验,减少很多失误。新经济也许有人会说,新经济的诞生,对传统行业也形成了较大冲击,压缩了传统行业的就业。这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传统行业、传统产业、传统岗位,即便没有新经济的冲击,同样会受在市场竞争中出现问题。因为,过高的消耗、过低的效率、过差的效益,已经无法让这些行业生存下去。特别在消费者对消费服务的要求不断转型的情况下,如果传统行业仍然坚守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服务手段,消费者也会将这些行业淘汰。与其这样,不如借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调整发展思维,改变传统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尽快地步入到新经济行列,利用新经济的理念和思维、技术和管理、思想和意识,对传统行业发起一场革命,使其能够跟上市场、跟上消费者的步伐。当然,对新经济来说,能否持续地对就业发挥作用,持续地扮演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角色,也不能就“新”论新,凌驾于传统经济之上,脱离传统经济而发展。就眼前来说,多数传统经济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仍然是其他行业、特别是新经济的依赖和基础。新经济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可以对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但更多情况下,需要与传统经济发展互为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埋葬”传统经济。按照新经济已经形成的力量和优势,尚不足以“埋葬”传统经济,尤其是传统的实体经济。譬如电商,毫无疑问是商业发展的方向,但也决不可以排斥传统商业对居民体验等方面的影响。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完全替代,必须等传统经济彻底“腐朽”以后。不然,就必须具有共存思想、共生心态。不然,对新经济发展也不会有好的作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是阻挡不了的,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替代作用也是无可否认的。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极有可能对传统经济产生致命影响。但是,由于新经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和问题,也需要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传统经济的感受,能够帮助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新经济只有对传统经济在帮助和促进中发展,并不断地创新和提升,发展的速度才会更快,对传统经济的替代作用也能更强。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替代作用,必须在支持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就象企业重组一样,尚未重组就想将被重组方消灭,只会引起被重组方的反感,最终导致重组失败。新经济也正因为如此,在充分肯定新经济对就业贡献的同时,也一定要看到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看到传统经济对新经济的制约作用。切不要低估传统经济的力量,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并不具有绝对取胜的力量。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新经济的依赖性更强而已,象2016年这样新经济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的现象,也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随着父老乡亲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传统行业仍然是就业的主要平台。所不同的是,新经济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并依据自身发展情况,逐步将落后的传统行业淘汰。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慧眼财经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业贡献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