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帝列表实际上是亡于哪个皇帝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大唐皇帝列表_大唐皇帝列表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大唐皇帝列表.doc
大唐皇帝列表.doc
大唐皇帝列表.doc
简介:本文档为《大唐皇帝列表doc》,可适用于表格/模板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二十一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大理国皇帝和大唐的皇帝原来是亲戚
导读:大理国皇室段氏是凉州人,而唐朝皇帝祖先是西凉国王李暠,来自西北凉州,居然同时在中国建立了政权,而且对抗多年!很有缘分啊!
没有武威段氏,大理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就连金庸大侠,对武威情有独钟,也因大理段氏。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时,每当提到大理段氏家族的出身及其文化、武林渊源时,总是绕不过武威。历史上的武威产不了金银,但产人的阳刚之气,威武之躯。这不是金大侠的信口开河。秦汉时,杰出的将军多出自凉州。就算不生在凉州,也有过在凉州作战的经历。《晋书》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关就指函谷关,关西就
大理国皇室段氏是凉州人,而唐朝皇帝祖先是西凉国王李暠,来自西北凉州,居然同时在中国建立了政权,而且对抗多年!很有缘分啊!没有武威段氏,大理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就连金庸大侠,对武威情有独钟,也因大理段氏。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时,每当提到大理段氏家族的出身及其文化、武林渊源时,总是绕不过武威。历史上的武威产不了金银,但产人的阳刚之气,威武之躯。这不是金大侠的信口开河。秦汉时,杰出的将军多出自凉州。就算不生在凉州,也有过在凉州作战的经历。《晋书》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关就指函谷关,关西就指秦汉时的西凉。《五凉全志》载“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风壮猛……凉州士民所以推锋执锐,父死子战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汉故也”。“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说的还是武威将士的雄风刮遍过天下。三国时袁绍统兵三十万,都对西凉兵马无可奈何。大理国段氏,发源于武威。《唐书?世系表》中说“段姓出武威”。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段氏自称先世是武威郡(凉州)人”。武威段氏源于河南,河南段氏则为周文王姬姓之后,其总根子是共叔段。姬姓如何变成了段姓,《史记?郑世家》中有明确记载。春秋时期,叔段不满哥哥郑庄公,便和母亲武姜联手,企图夺取权位。但庄公早有准备,叔段大败,只好逃到共(今河南浑县),改名为“共叔段”。此后,叔段的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改姓为“段”,在河南境内繁衍生息。逐渐地,人脉开始旺盛起来,后因官职调遣等原因,开始向西北地区播迁。这段子历史,世系表只用二十多个字就概括了:“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今天所能考证到的资料中,最早到武威任职的,是段仰的玄孙段贞。据唐《元和姓纂》载,西汉文帝时,段仰任北地都尉,其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始居武威。自此,段氏家族在凉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在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造就了一批青史留名的家族精英。凉州最著名的将军就是东汉“三明将”:段颖段纪明、张奂张然明、皇甫规皇甫威明。特别是段颖,凉州人,威震华夏,官至太尉,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段氏争了光。段氏也成武威历史上有名的九大姓之一,立堂号为“武威堂”,郡望为“武威郡”、“京兆郡”。而后,武威段氏的一支又向云南播迁。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继之是北周之段永。段氏到云南后,为赢得土著民族的信任,与白蛮族打成一片,成了蛮化的汉人。集中生活在今大理喜洲镇一带。清朝著名武威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里说:“支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赁人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是大理段氏出自武威的又一铁证。可见,云南段氏的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的后裔。段延子孙到了云南,入了白族籍,成为白族段姓,史书称为“蛮段氏”。“蛮”是对人的一种“不恭”。给云南段氏加一个“蛮”字,就有点歧视的味道了。可见,刚去不久的段氏势力并不大。这也符合云南大姓的发展脉络。段家在云南确实属于较晚兴起的大姓贵族。在汉晋时代,西南著名的僰人大姓有焦、雍、孟、董等家,段姓还排不上号呢,别说声名显赫了。云南段家的真正飞黄腾达,始于段延后裔,南诏国时期的段俭魏。其时,他因扶佐南诏王有功,被南诏王赐名为“段忠国”。在强盛时期,南诏是一个敢与大唐王朝分庭抗礼的边陲小国。唐天宝年间,国相杨国忠先后两次派精兵六万、十余万南征南诏,都以大唐大败告终。史书上只留下了十六个字:“流血成河,积尸壅水,三军溃败,元帅沉江。”事后,大度的南诏与唐朝修好,南诏王阁罗凤下令收集唐朝战死将士的遗骨,修筑“天宝大唐将士墓”,立《南诏德化碑》,以昭示后人。阁罗凤只所以要立此碑,是要在碑中立下他的谦卑与宽容,表明自己是不得已反唐,并希望唐朝以后容许南诏再度归附,故立碑为誓。这块碑至今尚存,碑阴还题刻着南诏官员的名姓,排在第一位的是段忠国。清人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六传生思平。”段俭魏被赐名为段忠国,擢清平官,这己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了。无疑,这一显赫的地位为后来段氏子孙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南诏后期,南诏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南诏第11世王世隆时期,南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世隆极力倡导佛教,广建寺庙,兴起学习中原汉文化之风,并于唐额宗大中十二年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以此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但天不佑人,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又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灭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自立为君,建立了“大长和国”。公元927年,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这个大兴,如同怀胎十月的婴儿,还没降生成人,就夭折了。刚过了十个月,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三十年间,苍山脚下,洱海周围,这三个短命王朝,就这样仓促更替。他们彼此内讧混战,实行苛政重赋,民不聊生。特别是杨子贞此人,弄权有术,治国无方,贪暴特甚,不得民心,受到了各地诸候的强烈反抗。段家出头的日子终于到了。公元937年,南诏清平官段俭魏六世孙、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粉墨登场。段思平是个颇有计谋与才干之人。之前,虽说他是名门之后,但刚入仕途,担任的仅是区区小府副将之职。所以处处谦卑做人,慢慢地笼络了人脉,得到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的拥护,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也很支持他,很快官居通海节度使。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段思平举兵起事。野史中说,这个造反的日子是神授了“青昔”二字,才定的。“青”撤开就是“十二月”,“昔”就是“二十一日”。换句话说,造反,不是段思平的本意,而是天命神授。自然反的有理,反的正经了。实质就是顺应了时代潮流与百姓的愿望。段思平举起了“减尔税粮米,宽尔徭役三载”的大旗,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正式出现。《射雕英雄传》里一灯大师说:“我段氏因缘乘会,以边地小吏而窃居大位……”说的就是此事。“小吏”、“ 窃居”云云,实在自谦太甚。段思平建国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倡导“大理大治”的理想。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全境,实行封建分封制,设置府、郡、部地方政权;实行新政,改革旧制,免除了37部徭役,盟誓互相和好,一时倒也国泰民安。他大力推行汉文化,学习儒家经典,与宋朝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使社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大理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后病逝于太和城,史称太祖神圣文皇帝。段氏自思平至兴智共二十二世,皆僭称皇帝,有庙谥,年号,历312年。这些历史在云南段氏宗谱上记得很清楚:“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南诏国王)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时后晋天福二年也。”宗谱上还说:“段氏自思平至兴智二十二主,历三百一十二年。元灭后理国,得四郡八府,蛮部三十有七,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孙,世守其地,段氏自段实暨段明有十二总管,与元氏(元朝)共为存亡。”当然,段家在大理三百多年的执政中,并非一番风顺。三国时中原上演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在大理国同样上演着。段思平创立大理国后,为封赏帮助自己登位的功臣,开始大封诸侯,比如封高方为岳侯。各诸侯都世袭领有封地。在诸侯领地内,当地诸侯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如此的诸候自治制度,好象如今的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开明的很。但是,赋予各地诸候的自治权力过大,就为段家后世埋下了隐患与祸根。因为大理国诸侯之中,最有势力的属高、杨两家。到了公元11世纪中页,占据洱海地区的杨家公开和段氏王族争夺政治权力。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大理国君段思廉无力平乱。无奈之下,只好请地方诸候高智升出兵相助。高智升虽然平定了杨允贤的反叛,但却趁机扩大了高家的势力范围,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滇池上下周围地带,府治今昆明)。段思廉只能顺水推舟,封高智升为鄯阐侯,并且还不得不把国王直辖领地的一部分(白崖茹甸)“赐”给高智升。杨允贤虽败,但在洱海地区,杨家的势力仍很强盛。时刻寻找着报仇雪恨的机会。到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掉了国君段廉义自立为君。这次,就是段家太子不出面邀请高家出场,高家自己也坐不住了,大理的江山不能就这样白白让杨家坐了。杨义贞篡位后,鄯阐侯高智升出马平叛,杨家刚座了四个月热屁股,就被高智升打垮了。这次高杨交锋的结果是:杨家的势力再次受挫,高家的势力再次发展,占据了整个洱海地区。高家人终归比杨家人智高一筹。高智升明白,自己的势力虽然强大,也能把段氏彻底埋葬。但当国君,那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天无先兆,星无祥瑞,民众不服啊。高智升随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为君,自己担任了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鄯阐侯的位子,高智升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高升泰。这人就是《天龙八部》里斗叶二娘的高君侯是也。其实,高家父子并没有金庸笔下那么忠义,俨然就是曹操、曹丕爷俩。段寿辉上台当年,屁股还没捂热,高家父子就借口“天变”,让他禅位给段正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保定帝了。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等不及了,撕破脸皮,上演了“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篡位活剧,如同魏晋篡夺故事。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把段正明拨拉开,自己登基坐殿,改国号“大中国”。好气派的一个国名啊,但跟某通俗歌曲无关。这时离当年段思平建国已经158年,段家递传十四王,暂告中断。不过也该段家气数不绝。高杨两家,虽是大理国势力最为强大的两大诸候。但当年段思平封赏诸候时,封了的并不仅仅是高杨两家。其它诸候势力虽小,合起来,就是一河洪水,足以淹没高家。各路诸侯不服高升泰夺位,闹的高升泰寝食不安,只在位两年就郁郁寡欢地死去了。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表面看,高泰明是出于“至孝”,说的很动听感人,实际上是“人争不过天”,“形势比人强”,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儿孙留下了后路。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高泰明还政段氏,拥立段正明的弟弟为君。那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金大侠笔下醇酒美人的风流王爷“大理段二”段正淳了。段正淳复国后,高氏依然掌握实权,世袭宰相,称“中国公”,政令皆出高门。段家徒有虚名。这样的手腕,实在比高家自己篡位称帝高明多了。高家极力扩充实力,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居然给段正淳赠送了一份“大礼”:附在土地上的农奴三万二千户。自己乃一国之君,臣子赠送的竟然是自己的十多万子民。这可是国君封赏诸候的大手笔啊!不知当时接受臣子“赏赐”的段正淳是何心情?真是君不君,臣不臣了。很明显,“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后世的段家,也太窝囊了些,谈论起来怪没劲的。不过从大中国的历史角度看,段正淳的后继者力主与大宋修好,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金庸笔下的段誉,错啦!人家的真名是段和誉,金大侠在小说里删掉了一个字。虽然大理国君只是摆设,但国事外交方面还得君王出面。作为小国,大理极力和宋朝修好,屡次遣使臣请求大宋朝廷加封为藩属,也就是甘愿做宋的属国,但宋朝一直牛烘烘的不愿意答应。经过大理历代君王126年的不懈努力(这大宋牛的了得啊),终于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同意加封大理为藩属。宋朝给段和誉的封号是“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就是段和誉最大的成就了。北宋亡于金后,段和誉仍旧痴心不改,继续向南宋朝廷进贡,并且要求进一步加强藩属关系。可是目光短浅的南宋朝廷一直对大理国存有偏见和戒心,置之不理。为后来蒙古铁骑轻而易举地击破大宋自挖了坟墓。蒙古挥师南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忽必烈。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用革囊度过金沙江,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长驱直入。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纷纷降蒙。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弃城而逃。兴智奔善阐,泰祥奔姚州。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解回大理,谕之降,不屈,被杀于五华楼下。 泰祥临刑,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吾事毕矣。”公元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泽,活擒了段兴智。但是蒙哥汗并没有杀他,而是“赦以为摩珂罗嵯(意为大王),领诸蛮”。蒙哥汗高明啊。打大理容易管大理难,收地盘容易收人心难啊。还得让他段家人替咱元朝管理云南吧。段兴智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大理,这比当初受高氏欺压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舒坦多了。不由心花怒放,对蒙古贵族感恩戴德。于是段兴智把政事交给弟弟段实,自己亲自统率人马,协助蒙将兀良哈台继续征讨反抗蒙古军队的各族人民,甚至打到广西、越南,最终在战争中死于“王事”,也算为亡国之君挣回了颜面。段实也像他哥哥一样识时务,效忠蒙古,深得忽必烈赞赏,对他“示至优之渥”,“以彰同视之仁”。自段实之后,终元之世,段家世袭“大理总管”,为蒙古统治大理出了大力。明破元时,大理总管段世还想效仿前朝,当大理的总管,给朱家效力,但朱元章派去的明军不答应,傅友德、沐英攻克大理,抓获段世,段家在大理的统治算是彻底结束,以后的云南就成沐王府的天下了。但段氏后裔毕竟是王者之后,推翻他们的是外来势力,而不是白族人自己,所以在当地的影响力、号召力,不是你朱家的铁骑踏过,就能烟消云散的。明清甚至直到解放前,段家王族的后人们还一直当着土司。现在呢,当然是雨散烟消皆陈迹,时代早已让小城的王气慢慢地飘散,留下的是平民的朴素,宁静的,安享地、自在地、诗意地生活着。历史的风雨,就这样慢慢刮过。但段家留给历史的谜,依然让后人深思不解。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段家在大理国的22位国君中,至少有10位先后在崇圣寺出家为僧,给大理崇圣寺增添了“妙香佛国”的辉煌,也见证了数位弃尘修行的大理国王之沉寂和落寞。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杀、被废、被逐、被掳,或战死、投降者不乏其例,然而出家为僧则十分罕见。一个国度二十多位国君近一半弃了红尘,更是罕见。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曾四次舍身于佛寺,想不做君主做法王,然而在群臣的苦谏下,最终还是回宫当他的皇帝。清朝的顺治皇帝出家也只是野史传说。雍正皇帝好佛,曾说“朕亦即释主。”但他仍是“不衲人间个野僧”。大理国王为僧的意志和决心比他们大得多了。原因众说风云,史载不一,但皇帝竞相禅位为僧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大理国的中后期。这段时期段氏家族大权旁落,成为傀儡。也许,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君禅位为僧是解决权力问题的最佳方式吧。看来,大理如此信奉佛教,不乏为一种政治智慧。前面我说“后世的段家,也太窝囊了些”,这话我得在这儿收回。你得从大理佛泽千年的历史去读,或许更能读懂君王之心。那不叫“窝囊”,而叫“大智若愚”。在古城洋人街,猛然间看见一家“段家酒楼”,门面不大,也不招遥,夹杂在那些时尚而又古色古香的酒吧中间。心里顿生了见着古人的温暖。别的门面,都起着什么樱花屋、冰岛咖啡屋、太白楼、唐朝酒楼的名字,这家酒楼只素素地亮了“段家”二字,就把大理古城和段家几百年的风花雪月亮出来了。在大理,还有什么品牌比“段家”二字更有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呢?就想进去坐坐,与千年段氏的后人聊聊,说说你们的先祖生活过的地方,现在依然西风洌洌,雄风不减;还想喝一杯段家自酿的暖暖的酒,尝一尝白族蛮段氏味道各异的三道茶。但导游的一声催促,又让我瞬间醒悟,我只是偶然从段家门前经过的一个匆匆过客。大理,就是用她从远古传来的声音,吸引着众多游客的观光,有走马观花的,有驻足细品的,但真正能品出味道的还是大理人自己。大理的历史上,不论南诏时期,还是大理时期,虽然都以国自居,但一直不愿与唐、宋、元、明为敌。只要人家的铁蹄踏进,败北也好,归顺也罢,并不觉丢了先人的颜面,相反,一直谋划着与各朝修好关系。唯一唐朝时以小犯大,胜了两仗,南诏王却立了《南诏德化碑》,说那不是自己的本意,仍然渴望着以后能归顺大唐。不以胜喜,反以败荣,这是令人深思的一个历史现象。在游览期间,我曾请教过导游金花妹子,金花说没有先人的谦逊与宽容,就没有今天保存完好的大理古城。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是啊,历史上的大理,若遇着一个死抗硬拼的主儿,大理古城或许早就葬身铁骑与焚毁于战火之中了。难道,历朝与中原修好,就为了完好保存他们为子孙扒挣下的大理古城这份家业?今天的大理,苍山依然青翠,洱海依然宁静。越是宁静的地方,越有深藏不露的谜,藏在洱海的深处,历史的深处,需要我们慢慢地参悟,慢慢地品味!这种宁静,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帮她打磨出来的。当时光一点一点地剔除了大理古城喧嚣与浮躁、苟且与骄矜、冷漠与哀怨、霸横与争斗的杂质时,古城就渐渐养成了宠辱不惊的品格。象是一千多年前,祖先的那份品格,似刻在《南诏德化碑》上的谦逊与宽容,又似城边崇圣寺三塔的镇定与从容,虽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而仍不失厚重的英雄本色。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大唐盛世是指的哪个皇帝到哪个皇帝?_百度知道
大唐盛世是指的哪个皇帝到哪个皇帝?
关于唐朝的历史资料,前期的,越详细越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後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任用贤能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後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改革吏治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发展经济玄宗於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後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提倡文教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对外军事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 骑」。而他亦於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与贞观之治之比较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於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已处於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
李世民到李隆基(玄宗)。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贤能为相,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上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唐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是很厉害的,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
李世民到武则天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大唐盛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轮流做皇帝:大唐最可怕的四个掘墓人
& 1 & && &晚唐君臣最担心的几个,有的被消灭,有的摇身一变,成了为唐朝“报仇复兴”的“忠臣”。 唐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其广袤的疆土、强盛的国力、灿烂的文化、无坚不摧的兵锋、海纳百川的胸怀,都是它无愧于当时世界第一帝国的称号。&&& &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开元盛世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来犯、宦官专权、大臣党争……把昔日强大的唐帝国弄得千疮百孔,四分五裂。由于战乱不断,皇帝的威信下降,各地的封疆大吏“节度使”们逐渐控制了辖区内的军政大权,在各自的辖区内,他们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自行征兵,自行控制财税,对管下军民任意行赏,甚至处决也不上报朝廷,节度使死了,常常由他的子弟或亲信自行继任,皇帝往往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这些节度使的辖区被称为“藩镇”,事实上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小王国,他们的长期存在,割裂了唐朝的疆土,减弱了唐朝的凝聚力,枯竭了唐朝的财源,让这个伟大的帝国,无可奈何地一天天走向它的末日。 && &在这无可奈何中大唐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终于轮到了一个叫李俨的皇帝,后来被称作唐僖宗。话说这唐僖宗聪明伶俐,音乐、算术、骑马、射箭、除了正事那是样样精通,他喜欢的是听戏,打球,斗鹅,斗鸡,有一次戏听得美了,曾喜孜孜地对一个叫做石野猪的伶人(演员)说:“如果这皇帝非得考试才能当,只要考的是打球,朕一样稳当天子”,这石野猪笑嘻嘻地答道:“如果是尧舜当主考,陛下一定要名落孙山的。”这皇帝出手大方得很,买斗鹅、斗鸡,赏赐伶人,动辄就是几百、上千吊钱——反正没钱可以挪用公款,怕什么,只管花。 && &可皇帝终究要干点儿活的。唐僖宗自有他的主意:他找了个干爹,一个叫田令孜的小太监,这太监果然有些秘书天分,他知道皇帝喜欢玩,每次见皇帝都自备两盘点心零食,一边伺候皇帝吃着喝着,一边随口汇报朝务,皇帝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哪还听得清干爹说些什么?随口敷衍几句“你办事我放心”之类废话,一门心思,还放在那些文娱活动上,于是这田令孜便成了二皇上,为所欲为,毫无顾忌,把本已一团糟的大唐江山,弄得更是乌烟瘴气。 && &皇帝毕竟不是白痴,朝野也还有些明白人,他们在不犯浑时不免也会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类,甚至私下里还会偷偷嘀咕,究竟是何方神圣,将成为大唐帝国的掘墓人? && &这个话题从唐僖宗谈到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晔,再谈到李晔的儿子,唐朝末代皇帝李柷,直谈到唐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刻。数代唐朝君臣提心吊胆的几个可怕名字,却鬼使神差般一个个从掘墓人名单上被勾去,而最初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的落魄降将朱温,最终竟成了给289年的大唐帝国钉上最后一枚棺材钉的人。
掘墓人第一人选黄巢&& &掘墓人第一人选黄巢: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诗人造反者。&——他的皇帝梦只做了几年,却像一个倒霉的盗墓者,在打开古代帝王宝库的一刹那突然死去,给后来的觊觎者开启了贪婪攫取之门,第一个令他们担心是山东冤句人黄巢。 && &这黄巢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里说他生得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总之要多吓人有多吓人,跑到京城赶考,拿了状元,喜孜孜上殿谢恩,结果皇帝一看他那张脸立马休克,这状元自然也泡汤,他是上访无门,打工无路,在京城里做了几天盲流,只得灰溜溜地哪儿来哪儿去。 && &话说长安城外有座藏梅寺,住持法明和尚梦见小鬼,说有个黄巢将在藏梅寺起兵反唐,第一个开刀的就是法明,以后还要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法明听得心惊肉跳,听说真有个黄巢路过,急忙恭恭敬敬迎进寺里,把自己做得梦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当晚上天果然赐给黄巢一口宝剑,黄巢答应法明不杀寺中,让和尚们各自避难,这才举剑刺向一棵大树,发誓反唐,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这法明恰好躲在树洞里,结果自然一命呜呼。 && &现实中的黄巢生得未必那么怕人,也没中过状元。他读过书,诗也写得不错,是不是因为皇帝喜欢小白脸而倒霉说不清,反正是高考落榜,没能当官,结果不得不靠贩私盐过日子。唐乾符二(公元875)年,他跟着一个叫王仙芝的一起造了反。 && &这王仙芝只是想多捞些现的,多吃点好的,并没有太大野心,起兵后隔三岔五向大唐天子抛些媚眼,打算拿自己这点本钱,跟朝廷混顶乌纱帽戴戴。黄巢觉得王仙芝当官,自己半点好处捞不到,于是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经常跟王仙芝抬杠,一怒之下打伤了他的前额,结果两军分道扬镳,王仙芝很快就给唐朝灭了,黄巢不知是否真得了什么上天宝剑,越打越发达,带着几十万人从山东、河南渡过淮河、长江,又开山路七百里杀入福建、广东,然后写了一大堆非法印刷品,把唐朝臭骂一顿,带着全军浩浩荡荡北上,终于在唐广明二(公元881)年杀进长安,把唐僖宗赶到了成都,自己做起了“大齐金统皇帝”来。 && &可惜很有些狗熊掰包谷的风范,一路上得地不少,却是得一个,丢一个,这“大齐国”名字虽好听,版图最大时,也不过长安城四周巴掌大的地方,唐僖宗逃到四川后知道皇帝丢了乖乖不得了,暂时顾不上玩球斗鸡,急忙敦促各地藩镇“勤王”。这大唐虽然衰落,毕竟立国两百多年,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还是很让大家珍惜的,各路藩镇的大家很快将“大齐国”围了个水泄不通,黄巢顶到883年四月,终于顶不住撤了,第二年六月,在泰山附近的狼虎谷被逼自杀。 && &黄巢起兵8年,当了四年多大齐皇帝,杀人或许没有八百万,流血又何止三千里?他就像一个倒霉的掘墓者,在打开古代帝王宝库的一刹那突然死去,给后来的觊觎者开启了贪婪攫取之门。唐僖宗虽然回到长安,继续他“文化立国”的治国路线,但那些原本只满足于土皇帝地位的藩镇们却被黄巢惊世骇俗的举措提醒了:原来皇帝只要兵强马壮就能当的,那老子为什么不能?如果说,黄巢起义以前,藩镇们争斗的目标,通常不过一点地盘,一点财物,如今他们贪婪的目光,却纷纷集中在皇帝那张宝座上了。&
掘墓人第二人选李克用&& &掘墓人第二人选李克用:本来他的家族可以早成功一代人。&&& &——长处和短处都很突出的沙陀勇将李克用是晚唐几个皇帝又怕又依赖的人物,他本来有最大的优势可以执天下之牛耳,但个性和战略上的缺陷让他们家族的皇帝梦整整耽搁了一代人,被他最看不起的朱温抢了先。 外号人称“独眼龙”的李克用,也是被晚唐几个皇帝提心吊胆提防了十几年,有时却免不了又要利用利用的厉害角色。 && &皇帝的这种又怕又用,又用又怕,让李克用本人很不自在,他在某次皇帝打算卸磨杀驴前不无委屈地写了封“公开信”抱怨:你们大唐皇帝用得着我独眼龙时,就把我比作姜太公、韩信;用不着时,就骂作胡虏、杂种,实在让人有些吃不消。 && &其实皇帝骂的也不能算错,李克用真的是归顺唐朝的少数民族——沙陀族朱邪氏,到了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帮助唐朝消灭徐州叛军有功,被赐姓名。 && &皇帝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沙陀族拥有最善战的骑兵,因为喜欢穿黑,号称“鸦儿兵”,李国昌当年曾以千骑一举击败了唐朝大军围攻数月无可奈何的徐州叛军,沙陀骑兵五百更在湖北荆门大破王仙芝五万人马,到了黄巢占长安,各路藩镇束手无策,又是李克用的鸦儿兵先破长安,又一路穷追不舍,终于把威名盖世的“大齐金统皇帝”置于死地。李克用十五岁便勇冠三军,被誉为“飞虎子”,据说他最擅长射箭,曾经一箭射穿两只大雕,还常常把缝衣针挂在树枝上,在百步外弯弓射针,百发百中。他不但自己善战,手下还收养了许多壮士做义子,评书里说他有“十三太保”,其实足有上百人,都是能征惯战的将才。这样一支由强将统辖的异族强兵,就算天天高喊“拥护中央”,皇帝也放心不下,何况他们时不时要闹些“高度自治”呢? && &李克用的确早有那么点不规矩,他造唐朝皇帝的反,比黄巢进长安城还早了3年;后来虽然帮朝廷灭了黄巢,却不时搞个武装请愿,逼得皇帝两次躲到外地,甚至打败过皇帝的讨伐大军,把领头的大臣孙揆拿锯子锯作了两半。应该说,李克用一度拥有晚唐最强大的藩镇武力,有造反的野心和历史,所占据的河东(山西中部、北部)易守难攻,有山河之险,西、北面都无劲敌,非常适宜进取,如果他头脑清楚些,手脚麻利些,也许大唐就真让他装进棺材给埋了。 && &但李克用却终于未能成功,败在了他最看不起的手下。 && &民间传说里,独眼龙是个怕老婆、软耳朵的汉子,甚至皇帝让他出兵,也要先把诏书送给他两个老婆,让老婆揪着耳朵把他轰上战马。史实虽并非如此,但李克用性格上的弱点的确坏了他的大事。 && &他虽然善战,却不善谋略,头一次造反造得毛毛糙糙,结果弄得众叛亲离,逃进沙漠,差点当一辈子“唐侨”;毫没来由得罪了朱温,却又大大咧咧赴人家的宴,还喝得烂醉夜不归宿,险些丢了性命;他很少打败仗,却总干赔本买卖,有时会兴师动众去支援遥远的盟友,白白消耗兵力;有时又莫名其妙得罪邻近藩镇,几乎让左邻右舍都反目成仇;他锯死孙揆固然过瘾,却让皇帝心里怕到发寒,宁肯躲到外地、甚至投奔狼子野心的朱温,也不肯和他凑合,结果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良机白白让给了这个冤家对头。 && &他有很好的根据地,却不懂得大生产,也不晓得勤俭节约,弄得经常为军费犯愁;他虽东征西讨,却毫无计划,结果胜仗打了不少,等那个朱温当了“大梁”皇帝,低头一划拉自己地盘,却几乎和十几年前没什么变化。 他麾下虽然猛将如云,却似一个拿着满把钞票的小孩般不知该怎样使。有个叫做李罕之的大将,外号“李摩云”,原也是一方藩镇,后来落魄投奔他,为他立下汗马功劳,又是软求又是明要,想弄个节度使当当,哪怕空头的也可以,可独眼龙就是不肯,结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李摩云脚底抹油,硬是投了朱温,把个老大的潞州也带走了;他的弟弟李克修为人精明和气,很得人心,他却喝醉了酒发酒疯,拿鞭子抽人家脑袋玩,结果玩出了人命;他的几个养子钩心斗角,经常闹内讧,找他评理,他也弄不清谁是谁非,长官意识出发,高兴杀就杀,高兴赏就赏,有时刚杀完立马后悔,迁怒眼前的旁人不及时劝阻,于是一并喀嚓了事。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原本稳稳自摸的一把牌,被他扯了个十三不靠,虽然仗着底子硬抗揍,好歹保住了河东一亩三分地,但自己家族的皇帝梦,却因此被整整耽搁了一代人。
掘墓人第三人选李茂贞&& &掘墓人第三人选李茂贞:最像奸臣的人最后变成了大唐忠臣。&&& &——他是第一个敢把皇帝当人质的大唐藩镇,最后却莫名其妙成了大唐和后唐两代“唐朝”的忠臣;他自己从来没当过皇帝,却让老婆当了“皇后”,他老婆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嫁给皇帝、也没有生下皇帝的皇后; && &——有当英雄的志气,却没有当英雄的本钱,当不了英雄,又不想当别人的奴才,那么只好当忠臣了,好在他后来忠臣当得很不坏,结局也不赖。 && &黄巢虽说撵走皇帝,自己跑进长安城穿了几身龙袍,毕竟连个皇帝毛都没逮到;独眼龙更是扭扭捏捏,造反不像造反,忠臣不像忠臣。有个叫李茂贞的好汉就不一样了,他可是曾经把大唐天子逼得几次下不来台,甚至是唐代藩镇把皇帝劫作人质的专利所有者,后来朱温不过是照样学样罢了。 && &这李茂贞原本叫宋文通,是今天河北博野县一带的人。他最初不过是个大头兵,被派到陕西凤翔一带驻守,后来跟着大部队反攻被黄巢占据的长安有功,先后升作队长、军校。公元885年,长安又出了乱子,刚搬回京城的唐僖宗屁股还没坐热,又赶忙跑到凤翔避难,宋文通时来运转,当了名光荣的近卫军官,随着逃难皇帝东颠西跑,功劳苦劳立了不少;不久叛乱平定,皇帝论功行赏,宋文通因为整天在皇帝眼皮底下跑来跑去,印象分满满,还没等回朝,就从一个小小的都头火线提拔为挂名节度使,还赐给了李茂贞的姓名,算是跟皇帝老子一家人了。就在回长安的路上,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和另一员大将闹械斗,皇帝一怒之下派李茂贞把李昌符宰了,就地把凤翔这块地盘赏给了李茂贞,没过两年,又封他作陇西郡王,从无名小卒宋文通到皇亲王爷李茂贞,这位天才只花了5年,一没造反,二没跟皇帝、宰相攀亲,实在是走运到家了。 && &人阔脸就变,一点也不假。这李茂贞当近卫军官又规矩又本分,一旦有了地盘,连气也变得粗了。他先是不等皇帝下任命书,就自己封自己一个山南招讨使,发兵夺占了邻居的地盘;皇帝没办法,索性调他去山南,让他交出凤翔,他却一蹦三丈高,给皇帝写封信,问他“陛下如果再逃难,路过凤翔,没俺李茂贞保驾怎么得了”,把皇帝气得忍无可忍,派御林军去问罪,结果才走到长安城外的三桥,李茂贞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把御林军打了个稀里划拉,逼得皇帝只得杀了个宰相作替罪羊,跟李茂贞和解了事。 && &这老李跟皇帝叫板尝到甜头,胆子更大了,等到新皇帝昭宗即位,索性拉了几个狐朋狗党,接连两次闯进京城,把皇帝连拉带拽弄到自己地盘,要官要爵,打个白条让皇帝盖章就行,皇帝不盖就自己动手,真是爽不可言。可惜他这一闹得罪了更厉害的主儿,第一次是独眼龙把他痛揍一顿,逼得他杀了干儿子谢罪;第二次更不得了,朱温的大军把他打得七零八落,众叛亲离,只剩一座孤城,两次的结果都是乖乖把皇帝送出去了事。 && &老李虽是大头兵出身,文化底子差,但肚子里却着实有些主意。刚打了败仗,部下人心浮动,他就跑到部下家里,足吃足喝后在人家床上四仰八叉大睡一宿,把人家感动得热泪盈眶:敢情咱主公这样信得过俺那,得,接茬凑合吧;把皇帝送出给朱温之前,他居然厚着脸皮让儿子做了驸马,娶了皇后亲生女儿做老婆,打算接茬玩人质这手,没想到皇帝前脚出他的凤翔城,后脚就让朱温写信要女儿,反正唐代开放,皇帝女儿就算离婚也一样不愁嫁,弄得老李白忙一场。 && &也许是两次大亏让他长了记性,知道自己这点老本成不了大事,此后的老李仿佛变了个人一般,对大唐江山再不敢乱说乱动,大唐皇帝起初还对他提心吊胆,生怕这个瘟神又来长安绑票,后来见他规矩,而朱温的威胁又越来越大,竟加封他做了歧王。 && &话说老李混上歧王后更加老实,整天把报效大唐之类的口号挂在嘴边。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己做了大梁也就是后梁天子,老李居然很有骨气地继续沿用唐朝的年号,而且直到后梁灭亡都没服一个软; && &朱温称帝时,天下诸侯不服气的除了老李,还有另外三家;后来那三家先后自称皇帝,他却仍然做他的唐朝歧王;等到独眼龙的儿子李存勖灭掉后梁,因为自己宣称是恢复大唐,对老李这个既没投降朱温、又没自己当个皇帝耍的老实头自然尊敬有加,加封为秦王。李茂贞死后被谥为“忠敬”,一个原本最像奸臣的老粗,最后却以铁杆忠臣形象谢幕。 && &其实老李那也是没法子:他的地盘在陕西西南部,秦朝、汉朝那时候号称“陆海”,是肥得流油的地方,可到了晚唐,由于人口太多,开垦过度,水土保持跟不上,早已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了,哪里能养活称王称霸的大军?他最牛时有20个州,给人打过来打过去,等快咽气时一瞅家底,只剩下7个州了。因为缺钱,他抠门到连点灯点蜡烛都要收税的地步,因为怕老百姓点火把照明来偷税漏税,他下令不许树枝木柴之类进城,于是有个演员跑到他跟前嘲笑道:“您老干脆连月亮也不让进城得了”。 && &因为又穷又弱又被修理过,他硬是咬紧后槽牙,果真抵挡住了当皇帝的诱惑。可他只是不敢,并不是不想:他曾经封自己的老婆刘氏作“皇后”,这刘氏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既没嫁给皇帝、也没生下过皇帝的皇后。 && &俗话说得好,思想不犯罪,关键在行为。老李虽曾被当做大唐掘墓人的热门候选,最后却以实际行动开了历史、也开了唐朝列祖列宗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徐州农村的无赖汉——朱温&& &——黄巢部下一个镇守外郡的将领,一个来自徐州农村的无赖汉,当他穷途末路,向唐朝投降时,谁也不会想到毁灭唐朝几百年基业的人竟是他。 && &“匪徒”、“胡虏”、绑票惯犯,最终都没能把奄奄一息的大唐帝国送进坟墓,给唐朝的棺材钉上最后一枚钉子的人,居然叫“全忠”,这个正面得不能再正面的名字,居然还是唐朝皇帝亲口赐的。 && &这位不忠的“全忠”本名叫,人称“朱三”,是宋州砀山,也就是今天安徽最北面、靠近徐州的砀山县人,他自己做皇帝之后,他的御用写作班子绞尽脑汁,给他们老朱家拉了个据说在大舜时候当过大官的祖宗,还编了许多绘声绘色的神话,说他出生时屋顶上红光冲天,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但事实上他不过是个书没得读、田没得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小子罢了,后来跟黄巢造反也没见多大出息,从起兵就跟着,直到黄巢进了长安、当了大齐金统皇帝,他才混了个小小的队长。等到他像丧家犬一样向唐朝乞求投降,封了个不大不小的空头官衔时,不但唐朝君臣,怕连他自己也觉得,败军之将,又有历史污点,能混到这样已经该谢天谢地、心满意足了吧? && &此时此刻,谁有能想到,毁灭当时世界第一大帝国几百年基业的人,居然正是这个来自农村的流浪汉,是这个连“反贼”都做不好的无赖? ——朱温在黄巢手下混得不好不赖,既没有像毕师铎那样中途溜号,也没有像尚让那样大富大贵; ——进长安以后才混到边将; ——和上司不合,最后投入了大唐的怀抱; ——赐名全忠,说书的说这个名字拆开是“人王中心”,不过当时谁也看不出这个降将有多大的前途。 && &别看中国人平常总嚷嚷什么“人定胜天”,什么“天道远人道近”,其实心理多多少少总要信那么点儿宿命,平头百姓也就是看看风水,测测八字,烧烧香,许许愿什么的,皇家的讲究就更多了,讲究什么“天人感应”,也就是说如果风调雨顺,就是上天奖励皇帝做得不错,倘若皇帝为非作歹或者气数已尽,水灾旱灾、蝗虫猛兽,就会一股脑地降临,因此古代像唐太宗那样敢于组织人消灭蝗虫的主儿不多,对付蝗虫的标准方法是写一份沉痛深刻的检查,给玉皇大帝送去。对付其它自然灾害的方法依此类推。 && &这种说法固然荒诞得可以,但无巧不巧的是,许多王朝的暮年都碰上了五花八门的灾害,唐朝自也不能免俗,自从那个艺术天分很高的唐僖宗即位起,从洛阳以东直到大海的广大地区就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随之而来的大饥荒让许多地方不得不以树叶充饥,地方官不但不救济,国税、地税、各级提留,一样也不能少,有些脑子清醒的大臣提醒皇帝不能这么玩下去,该发救济粮了,皇帝这次倒是画圈发有关部门讨论,可是有关部门讨论了大半年也没个下文,就在这大半年里,灾区成千上万的百姓,虚弱的都变成了白骨,强壮的都变成了“反贼”。 那个祖上在大舜手下当过大官的流氓无产者朱温就是在这时变成了“反贼”,或许他先是饿得不行、由流氓变盲流,又因为城市限制民工流入而没办法办暂住证,不得不投奔一不要户口、二不要文凭的黄巢造反大军,今天的我们都很难认真考据了。他没有变成白骨,做“反贼”那么多年也一直很健康地活着,显然是比较强壮的,说书的说他生得身高一丈,膀阔三停,蓝发红须,齿似狼牙,戏台上更是给他勾了张绿油油的脸谱,显得很有些杀气,现实中的朱温显然不会长得这般另类,但相貌有些吓人大约是真的。 && &不过朱温混迹在上万同样苦大仇深的阶级弟兄当中,似也没显出太多过人之处来。他差不多从黄巢起兵后不久便入伙,算是老革命了,和他前后脚参军的好汉,有的很快被黄巢提拔,像葛从周、孟楷等;有的觉得“反贼”干得是对抗政府分裂国家的勾当,不会有什么远大前途,于是反戈一击,变成了政府的人,黄巢手下有名的头领毕师铎、郑汉章就投奔了镇守淮南的唐朝节度使高骈,得到高官厚禄,偏偏这位生下来就祥瑞无比的朱温两头不着调,跟着黄巢大军从中原打到两广,又从两广打回中原,勤勤恳恳干了好几年,才混了个小小的队长,按现在的说法,最多也就是个士官军衔。大概他虽然强壮,却未必特别勇猛善战,属于苦劳不少、功劳不多的那号主儿。 && &公元880年,黄巢攻进长安,将唐僖宗赶去了四川,自己当了大齐金统皇帝,手下弟兄宰相、大臣封了一串,朱温也水涨船高,被提拔为防守城外东渭桥的将领,算是提了干了。别看这官不算大,但朱温正是从东渭桥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干人马。 && &是金子总要发光,是疖子总要出头,朱温好不容易捞到个像样的配角,岂能白白放过这个亮相露脸的机会?提干没几天,他就鼓唇摇舌,硬是说降了大唐的夏州节度使,收编了不少人马,让黄巢对这个没多少墨水的老粗开始刮目相看;不到四个月后,刚刚给提拔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大约相当于省军区参谋长)的他又一举攻克了号称天险的邓州(今河南南阳),接连打败了几路唐兵,朱温的名字,开始为敌对双方所熟知。 大唐毕竟根基深厚,很快就凑集了大批人马,四面围攻长安。881年四月,唐军主帅郑畋率军在城外击败黄巢,乘胜进攻长安。黄巢采取了出人意外的战术,突然全军退出长安,集结在城东的灞上;以为大功告成的唐军因为争功和贪图掳掠,进城后果然秩序大乱,毫无防备,黄巢乘机大举反击,几乎全歼了入城唐军,重新夺取了长安。 && &然而由于唐朝将帅急不可待地大肆告捷,黄巢派往长安附近几个州的刺史(州长官)信以为真,惊惶失措,竟纷纷弃城,率众逃往大齐离长安城最远的疆土:朱温把守的邓州。朱温面对这几个比自己官职大得多的同僚,把脸一抹,讲了番热爱本职、尽忠职守之类的大道理,随后一声令下,将几个人杀得杀,赶得赶,带来的兵士都归了自己。消息传到长安,黄巢感动得简直热泪盈眶,觉得把这样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能人放在遥远的边疆简直是莫大的浪费,赶忙招回长安,还亲自跑到城外摆酒迎接,不久,又派他跟自己麾下头号猛将孟楷反攻唐军,再次大获全胜。 && &有功总是要赏的,黄巢决定封朱温做同州刺史,算是当上了市级一把手。可是这同州其实还在唐军手里,朱温要想走马上任,只能自己去抢。好在这些日子的明抢暗招,他手下也聚了不少人马,882年二月,竟真的攻下了同州,又被加了个防御使的头衔。 && &原本不显山不露水的大老粗朱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小小队长爬到地方大员的位子,在别人看来已经是火箭提拔了,同州虽然不大,刺史、防御使的级别虽然不高,但考虑到大齐除了长安城,也就只有周围两三个州、巴掌大的地盘,他居然能拥有其中一座,还统帅了万把人的军队,黄巢对他也着实不薄。 可此时的朱温已经不是当初在淮北老家,那个一碗饱饭就能令自己心满意足的朱三了。 && &由无名小卒变成方面大员,实力增强,胃口也随之变大;而且一年多来他的运气好得出奇,胜仗、功劳、地盘、人马,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不免让他时不时想入非非一番:可不是么,如果这一切是靠本事赢的,如此大的本事,怎能委屈在一座小小的同州城里?如果这一切都是因为运气,那么谁又敢说,他的好运就已经到头了呢? 从史料上看,最初他想的,似乎是为大齐立更多的功,来换更大的官做。离他最近的唐军属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朱温立功心切,屡屡出击,不料对方早已纠兵数万,严阵以待,让他连碰了几个钉子。他一连向黄巢打去十份报告请求增援,却都被他的顶头上司、那个曾跟他一起出兵的猛将孟楷扣下了:越级上访,门都没有! && &援兵不来,凭着自己这点老本,吞下王重荣,立功受奖,简直是痴人说梦。朱温看看河中,又看看长安,心里说不出的郁闷:这孟楷有什么了不起?他能打,能立功,俺朱三就不能打,不能立功了么?姥姥! && & 他手下几个亲信嗅出些名堂,便起初战战兢兢、后来肆无忌惮地对他猛灌些“反大唐就是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之类道理,或者王重荣等人也不失时机搞了些策反工作,总之大唐反贼、大齐忠臣朱温决定从此改作大唐忠臣、大齐反贼了:882年九月,他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投降了唐朝。王重荣这几个月给朱温折腾得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如今朱温划敌为友,同州城又归入自己囊中,自然喜出望外,当即签发空头支票一张,假借皇帝名义任命朱温为节度使——当然是空头的,并连夜向远在四川的唐僖宗报捷邀功。唐僖宗在成都跟大熊猫做邻居好些年,眼见着那黄巢就像在长安生了根一般死活干不走,正在又烦又闷之际,猛听得朱温弃暗投明,同州和平解放的消息,高兴得连喊老天有眼,当即正式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兼任河中行营招讨副使,相当于王重荣的副司令。“反贼”投降政府军,不但没杀没贬,官反倒做得更大,朱温这一宝押得又稳又准,也因此创造了中国投降史的一个杰出范例。 && &不过朱温显然仍不满足:别看他对王重荣“舅舅”长、“舅舅”短,叫得亲热无比,心里却着实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自己不就是不想当孟楷的“副司令”,才转会到大唐来的么? && &走马上任副司令的同时,皇帝还送了朱温一个特别礼物:把他的名字改为“全忠”。朱温当然毫不犹豫地领了这份人情,从此改名叫“朱全忠”,这名字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终究是皇帝赐的,不要大概不太好。 && &朱温毕竟当过这么多年“反贼”,就算既往不咎,重在今后表现,似乎也只能算“半忠”,这名字在当时的人看来,多少显得有些滑稽。后来朱温自己登基坐殿,当了皇帝,又有人分析说,“全忠”两字拆开来是“人王中心”,口气实在太大,足证朱温狼子野心,早就盯准了大唐的锦绣江山云云。其实这大约不过是凑巧罢了:刚刚投降、惊魂未定的朱副司令这时是否真有这个贼胆姑且不说,倘若真的认为“全忠”两个字是这样的解释,唐朝皇帝还拿来送人,岂不是自己咒自己早些完蛋么? && &——治所在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这个城市几百年的辉煌史,从这一天拉开帷幕。&&& &朱温——不,现在该叫朱全忠了,反正就是他罢——心里不服“舅舅”,不想当这有名头没好处的副司令,脸上却半点没挂出来,对王重荣也好,对当时负责协调指挥各路唐朝大军的王铎、郑畋也好,都是毕恭毕敬,百般殷勤。他脑筋转得很清楚:自己是降将,要想安身立命,该低头就得低头,该装孙子就得装孙子。王重荣虽说本领平庸,但他带领的河中兵却很能打仗,自己本小利薄,跟在这把大伞下先混几天不算丢人,而且身为副司令,头功拿不着,二功还是靠谱的。 && &他没想到的是,那个在北面也当了好几年反贼、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皇帝亲戚的独眼龙李克用,也带着他那群穿得跟乌鸦一个模样的沙陀兵来勤王,并一下抢走了差不多所有出采镜头。也不知是犯冲还是怎地,朱全忠和这个独眼龙打头次见面就不对付,评书里说他们曾在雅观楼打赌,朱全忠输掉一条玉带,想赖掉不给,结果被独眼龙的干儿子十三太保李存孝胖揍一顿,硬是将玉带扯断抢了去,估计是没什么谱儿的:李克用连打几个胜仗,人气值遽升,已成为大唐男女青年心目中头号“好男儿”偶像,那只独眼里哪儿会放得进一个其貌不扬、点头哈腰的小小降将? && &总之在初投降的几个月,正史野史都看不到“朱全忠”的多少影子,不过河中军却屡次与沙陀军配合,打了几个胜仗,作为王重荣副手的朱全忠显然出力不小,没有记载的原因,大概是按照中国人的惯例,功劳都自动归于一把手的英明领导了吧?二把手朱全忠也只好忍气吞声,当个光荣的幕后英雄。 && &不过转到幕前的机会很快就来了:883年三月,大唐皇帝根据王重荣等人的举荐,加封朱全忠为宣武军节度使,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这段时间里朱全忠没有吃白饭:从投降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半年的光景。 && &这宣武军管辖的地盘在今天河南省东部,拥有汴、宋两州,首府是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大宋朝有名的东京汴梁开封府。这座从评书到古装电视剧,一千多年来听得一代又一代人耳朵磨出老茧,因为一幅叫做《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永垂不朽的繁华大都市,即将被朱全忠那双握惯了犁锄刀矛的粗手,拉开数百年辉煌的序幕。 3.2又不到一年功夫就消灭了老东家黄巢 && &——虽然似乎打了很多滑头仗,硬骨头都让李克用那只独眼龙去啃了; && &——为什么黄巢的部将绝大多数都投降了他?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朱全忠虽然这么快就捞到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一圆自己独立门户、不再仰人鼻息的梦想,但这个“节度使”却还是个有待背书的远期支票:打下长安,即刻上任。大唐皇帝也不是傻得到了家,你不帮他咬人,他手里晃悠的那块骨头可没那么容易咬到嘴里。 && &这时命运又一次惠顾了朱全忠:就在他受封之后不到一个月,两年多来几十万大唐兵将怎么赶也赶不走的大齐金统皇帝黄巢,终于耗不住了,在四月初八这一天退出长安,翻越商山向东逃去。这下“打下长安”的上任条件不费吹灰之力就满足了。 && &换了一般人,八成乐得连北在哪儿也找不到,一副饿急鬼的样子直扑汴梁而去。朱全忠却似完全没开窍一般,不动声色地跟着李克用、王重荣一同进了长安城。从这个细节,便可看出他炯异常人的政治敏感:光复长安是多么巨大的政治资本,与之相比,一个小小的汴州又何足道哉! 参考资料:奇趣网 http://www.4908.cn/html/81.html
精选文章 |
在现代防弹衣出现之前,各国军队的单兵防护装备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怪模样都有。
古代与性器官有关的酷刑,尤其对女性同胞的恶毒变态摧残,真正冠盖人寰矣!
为别人打工,你绝不会变成巨富,老板只想缩减开支,不会使他的职员变成有钱人。
许多热饮店的果汁都不是水果鲜榨,而是加鲜果粉勾兑而成,果味主要是食用香精。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最终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互动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浏览次数:
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