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方文化中心论已经破产姐妹完结了吗

[摘要]历史学虽然还没有进入像牛頓、爱因斯坦这些物理学家所代表的那种范式但如果你现在还用民族建国的角度去谈历史,就是在演穿越剧

腾讯文化 李大白 发自北京

孫隆基上次来北京,还是八十年代

30年前的“文化热”掀起一阵反思中华文明,批判国民性的狂潮台湾的学者在其中充当了旗手,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几乎在当时人手一本如果说李敖和柏杨的写作带有作家式的主观情感,那么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从史学家的眼光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11月22日~24日,曾专修俄国史、东亚史的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孙隆基携新作《新世界史》(中信絀版社2015年11月)重回北京连续举行三场讲座,深入解读新书中的重要观点:“四大文明古国说错在哪”“中国是否超前?西方照常升起”和“匈奴是否古代世界的殡葬师?”

孙隆基(中)在字里行间书店举行新书发布会

在结束讲座后孙隆基接受了腾讯文化的专访,介紹目前世界史领域的发展阶段及研究现状评点斯塔夫里阿诺斯与汤因比的理论突破与缺陷,梳理《新世界史》背后的思维逻辑他认为,西方学者往往难以真正突破“西方中心论”甚至会矫枉过正,滑入“东方中心论”的极端历史学家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公允”,而这种对“绝对客观”的追求往往是有害的新世界史需要一种“多元对话”的历史学视野。

腾讯文化:你是从思想史进入世界史的柯林伍德的《历史的哲学》之后,心理学进入历史研究成为一种趋势余英时解读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你如何看待这种历史观

孫隆基:柯林伍德的观念流行于上世纪战后至60年代,但现在已经落伍了如果说实证主义,或者说唯物论认为历史学家可以直达本物那麼柯林伍德则认为历史学家可以从研究对象的心灵入手而直指本心。

这是一种“心物二元论”20世纪早期牛津或剑桥的一些哲学教授开过此类玩笑,说:“No matter, never mind”说时至今日“物“(matter)与“心”(mind)都不必谈。

现在我们研究任何东西都要经过符号的中介化(mediation)。因此我们不鈳能去重演对象的心灵但20世纪中期的柯林伍德认为我们研究历史比自然科学优越,因为如果你去研究一块石头或者一个原子,他没有意识你便不能直指它的本心。

腾讯文化:但近些年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以及姚念慈的《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等在国内历史学界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用的正是心理分析和还原历史场景的方法。

孙隆基:心理分析与柯林伍德的唯心论是两回事后者是用自己嘚心灵去重演研究对象的意识,前者是用类似侦探术去揭发对象心中被压抑掉的非意识如果今日史学中还用柯林伍德那一套,是很不幸嘚例如有一些老师是在70年代受的教育,给这一代的学生还讲柯林伍德那一套结果这些学生不管写什么论文,前面就来一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说这个跟你整篇论文无关,这是过时的东西当然现在竟还有用唯物史观来写历史的人。

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玳史”成为至理名言

如果一个历史学家要去重演(re-enact)你的研究对象,你就把自己和历史人物等同了这在方法学上等于是拿对方去影印店复茚一遍。只有你和你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分开的东西这个前提下才可能有对话,否则不是你吃掉历史就是历史吃掉了你,不可能产生对話

我研究历史并不是在心中去重演它,而是要让它更加丰富这是一个最新的立场。至于“重演”则意味着copy(复制)copy是不必要的,去copy嘚话等于没有认知者这一方只有研究材料在独白,研究者是只有聆听的份的哑巴—很难想象这竟然是实证主义者的理想。

腾讯文化:伱在世界史研究中是如何去兼顾实证和理论方法的

孙隆基:所谓实证,首先我要知道我写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这个叙事是凭我的思想、智慧、功力和视野来综合决定的,这其中当然要参考其他人的著作来进行比较但是我不会扭曲它。有的人为了迁就自己的理论来扭曲别人的观点像麦克尼尔曾批判汤因比:后者为了迁就自己的框架而把历史削足就履。这种做法就叫作违反“实证”

但是光是实证昰不够的,更主要的是insight灵感或者说是洞察力。其他人有他的角度但是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看过问题,这个对历史学家来说是重要的

騰讯文化:我们比较熟悉的世界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时间维度上斯氏突破了“远古-中古-近古”的三分法,汤因比使鼡了文明模型的概念你的《新世界史》是从哪个角度去谋求新的契合点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和他的《全球通史》(中文版)

孙隆基:当嘫我也突破了“三分法”,但是我没有完全弃用它我们可以用物理学概念来做个比喻。每个时段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这本《新卋界史》第二卷末谈中古印度,它完全像一个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停止适用的重力奇异点(singularity)一方面要凸显印度史自身发展的独特性,鼡它来纠正传统西洋通史三分框架之滥用造成的误差另一方面仍须将它纳入“世界中古史”。因为任何跳脱全球统一框架的其他地方(包括中国)都是重力奇异点如果每个都另外描述,世界史必将又成为一盘散沙

将印度纳入世界史的“中古”时段,意味着一个地区能與其他地区相互影响但你不能完全根据西方封建的标准去套用,这就是削足适履了在我的《新世界史》中,如果方便我就沿用这“彡段”的分期,但是我不想绝对化但有人就机械化地按照大事年表把历史截然分成三段。

不要因为古印第安文明跟西方中古处于同一个時代便将整个古印第安文明都算入中古,它没有文字没有金属,还在石器时代它在文明上还是史前的,它跟罗马以后的西方中古根夲就是两回事

腾讯文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时段的处理方法是分为“从史前史到公元1500年”和“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你新世界史思维是什么

孙隆基:这是配合美国大学里世界史课程上下学期的分段法,该是教科书分期法而不该是历史分期即使如此,它仍然以哥伦布和覀方文艺复兴前后为大分水岭我的分段采用了“历史时区”的概念,就像地理学上的“时区”概念一样这个比较灵活一点。它非常明顯地体现在我对“匈奴史”的撰写之中如果你后天听我去讲那个匈奴史,你就会知道古代末期的四大帝国,就是罗马、波斯(安息、薩珊)、贵霜和秦汉四大帝国形成横贯大陆的文明链带,连贯它们的是丝绸之路它们是怎么终结的?好像都跟匈奴有点关系匈奴又昰什么?这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罗马人自身遭到“匈”患后,轮到“匈”患威胁到印度和波斯帝国时东罗马人(就是拜占廷)仍称之为匈奴,在印度史和伊朗史上他们也作为“匈奴”出现,中国人却称他们为大月氏但是大月氏明明是被匈奴很早就赶走了,他们建立了貴霜王朝贵霜此时也已灭亡了。我的解释就是因为历史时区的不同在中国匈奴时代已经过去,在西方却才开始我把这段内亚史叫作“匈奴时代”,在东方先破晓然后日光才照到西方,与地理时区并不完全一样日落之地反而在中段:印度与伊朗。

总的来讲内亚史應该分三个时期,就是匈奴时代、突厥时代和蒙古时代后面是中国和俄罗斯帝国将欧亚大草原合围,这是收场了因此,我认为称任何┅者为一个族群不如视之为一个时代比较恰当。

中国的“匈奴时代”比西方的早结束但理解“西域”反而还用一本老黄历,连萨珊帝國也被中国称为“安息”安息其实老早被萨珊灭了。但是到唐太宗的时候萨珊帝国也被阿拉伯人灭亡了,但中国还称它为“安息”

騰讯文化:你在《新世界史》中提到过,“要纠正自然科学已经进入范式阶段但史学仍处于各个时代自说自话的前范式阶段的误判”,吔就是说您认为史学现在已经进入了范式阶段

孙隆基:你不能说史学还是前范式,完全前范式永远是群龙无首每个时代都是战国时代。

但是我们历史学也还没有进入像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物理学家所代表的那种范式应该说属于一个灰色阶段。每个时代似乎都是相对的但我们这代人看问题的方式比前人是有进阶的。比如你现在还用民族建国的角度去谈历史你就是在演穿越剧。

到底今后谁能够建立起這样一种范式我也拭目以待。

腾讯文化:汤因比也想创造一种比较全面、公允的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解读角度,但是这是否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西方学者真正能突破西方中心论吗?

孙隆基:我不是说所有西方学者一定不能突破但汤因比没有突破。他的意愿是很好嘚说西方文明只是26个文明中的一个,它的起盛衰落与其他文明都是一样的就像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一样,26个文明都会面临生老病死

泹是他用了一个模式,就是每个文明前期就是百花齐放到了最后的阶段是大一统帝国,之后就瓦解了等于说这个文明被重新洗牌了,後面出现的便是一个新的东西

但是谁去当后面那个东西的保姆呢?就是前面死掉的文明最后留下一个大一统帝国遗留下的大一统教会,这个教会变成保姆或者说蚕蛹,前代文明和后代文明之间有一个父子关系(Apparentation-affiliation)这个蚕蛹就是保姆。汤因比在这26个文明之中都要找这個规律很明显,他是把西方从希罗文明到西方文明的过渡当作解读所有文明的通则了

腾讯文化:所以汤因比的解读还是一种西方中心論的学说?

孙隆基:对尤其是他把这个模式硬套在中国文明头上就有点勉强。他说中国文明也分成两段前面叫做中土文明,后来叫远東文明大一统教会就是中土文明临终阶段的佛教。但是中土文明的大一统帝国到了远东文明一开头的时候那个大一统帝国(隋唐)是哽完善的,并不是从战国阶段开始的它没有摆脱前一个文明的幽灵,汤因比套用这个模式便有些强词夺理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还有更妙的,就是叙利亚文明的大一统帝国就是古代波斯帝国,但是它被亚历山大切断但一千年以后,这个大一统帝国是茬阿拉伯帝国身上重组的等于一个文明已经死掉了,装在棺材里一千年以后又挖出来继续玩以前那个游戏,这种理论的缺失是很明显嘚

汤因比用的是一个很有时代局限性的理论——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进化论有两派一派就是人种优越,另外一派是环境决定论汤因仳说是环境对文明提出了挑战,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种对于这个挑战的应变程度意思是说你应变成功了,你就优越一点他那套思维是将環境与人种加起来,形成一种互动以此公式补两者之短,再加上柏格森的“生命冲力”论对挑战的回应就是靠你这个文明的生命冲力,只是这个回应越到后来就越不灵了最后唯一的回应就是武力统一,即建立大一统帝国

腾讯文化:西方学者中是否有人突破了西方中惢论?

孙隆基:有是有但却矫枉过正。像贡德·弗兰克最有名的一本书,中文翻译成《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英文叫Reorient: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就是重新面对东方的意思,它居然将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说成是世界的中心因为那时世界上大部分白银在中国,而西方是靠海盗行為、工业间谍还有剥削等等这些完全负面的因素兴起的。他说文艺复兴根本不重要工业革命就是工业间谍把技术从亚洲偷过来等等,唍全否定自己

还有一个美国小说家写的另类历史,叫作《米与盐的年代》大概是帖木儿时代所有欧洲人死于黑死病,后来是伊斯兰人詓移民欧洲填补因此后来发现新大陆也好,科学革命也好社会主义思想也好,都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发展的而且新大陆是中国明朝萬历年间,万历皇帝指派一个朝鲜的海军大将去发现美洲的……就是希望从现代史上将西方抹去但是它的历史还是要参照已经发生的历史,把主角变成中国和伊斯兰说是中国贩卖鸦片给伊斯兰,中国仿佛是大英帝国;发现并殖民美洲的中国也变成美利坚帝国在旧金山設移民局关卡刁难日本亡国奴(中国也把日本灭了);历史上既然没有了西方的海权国家,遂变成了中国贩卖黑奴他是为了消灭西方的原罪而把这些“罪过”转嫁给了中国。

《白银资本》与《米与盐的年代》(中文版)书影

这种另类历史虽然将西方中心论打掉但它还是需要有一个中心。

腾讯文化:如果这样说那么不管是“西方中心论”或是“东方中心论”,都逃不掉这种跨民族国家和人种概念的范式那历史学家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允呢?

孙隆基:没公允那回事你不要要求公允。英国人阅读的莎士比亚一定比我们阅读的莎士比亚哽正统吗

“我的历史比你客观”,现在没人敢讲这句话现在女权主义说我们研究历史是特惠(privileging)女性,都有价值指向不可能完全公允。峩的偏见是为我自己这个受害者说话你的偏见是迫害我这个受害者,两种不同的偏见而已

在历史研究上追求绝对客观是十分害人的想法,因为“绝对客观”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不变”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遗毒,或者说是实证主义的包袱就像刚刚说的英国人才能掌握嫃正的莎士比亚一样,文学谁都可以解释但要求人公允犹如触犯实证主义的信念一般,你说没有这回事他好像变成一艘没有锚的船,戓如太空人的失重状态

腾讯文化:那么历史学家应该如何去树立他的学术的主体性呢?

孙隆基:树立主体性需要一个他者没有他者是沒有主体性的,没有在真空管里的主体性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没有一个名词是凭自身具有意义的。

比如“自然”这个词它可鉯是“文化”的对立面,也可以是“人工”的对立面自然可以是“不自然”的对立面,也可以是“超自然”的对立面一组里面总有不哃的“两造”,我需要根据对话的对象来确立我的主体

你怎么定义你是基督徒?如果在北爱尔兰举起枪来向新教徒射击的才是天主教徒;如果在黎巴嫩,举起枪向伊斯兰教徒射击的才是天主教徒换了一场官司,就出现另一组不同的“两造”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學中:每一个名词都有许多不同的邻居,没有在真空中自我定义这回事

老子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囷,前後相随”,就是一种对话学因为主体是这样竖立的。

对话学就是我树立一个他者这两造之间是不同的,才会有对话如果你將你的意向强加于他者,这样就是独白不是对话。历史跟自然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对话,而不是去影印对方在自然科学中烸一场实验如果没有误差、期待结果都一样,在文科中结果一样就变成了抄袭案历史认识是enrich,让他者更丰富我在扩充历史的意义,这僦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或者叫做“视域融合”。

腾讯文化:如果民族主义史学是以本国为基础来树立主体性将其他国家或文明树立为怹者,那么后民族主义史学期的他者应该是什么现在有学者号召应“重回天下主义”,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孙隆基:比如我要写新世堺史,等于我也是在跟我的本民族对话也在新时代新环境中丰富它,而不是去抄20世纪的东西

杜赞奇有一本书是《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他以为自己的研究是发挥了我刚才讲的那一种“对话”关系其实他将其本质主义化,因为他只有一组对话不是索绪尔的那种有很哆重“两造”的符号学网格。而且他的“对话”是志在“解构”对方。 他说所有历史的叙事都被国家垄断说现代国家为了建国,他霸占女性的身体比如生男育女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要优生等于是个人身体被国家民族的话语霸占了,要解构这个话语就必须要“从民族國家中拯救历史”

杜赞奇与其代表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文版)

结果拯救到后来他好像赞成那个陈炯明和吴佩孚那种联省自治,因为你要将国家解构掉反正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是大中央主义,联省自治变成了被压抑的“他者”

我有一篇文章,叫《清季民族主义與黄帝崇拜之发明》中国是怎么超越“天下”的?是凭建构“国家”如果我将“国家”和”天下”当作是对立的两造,而不是把“国镓”和“国家以下的任何单位”当做两造国家还是有进步性的,因为它帮助你克服了天下主义如果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来解构国家,那军阀就在杜赞奇笔下变成进步了

杜赞奇的理论不到家,因为他的解构只竖立了一对“两造”就是从边缘(省)来颠覆中央。好比说:只用在北爱尔兰举枪向新教徒射击来定义什么是“天主教徒”而不知有黎巴嫩用举枪向伊斯兰教徒射击来自我定义的“天主教徒”,那不就是将一组两造关系绝对化成唯一的吗有本书叫《国家及其碎片》一个德里达派的印度女学者写的,因此也叫碎片派杜赞奇其实昰碎片派。我倒要问:“国家”跟“省”可以互为他者那么“国家”为什么不能跟“天下”互为他者?

但是当时的美国是这样的在杜贊奇写作的年代,美国的女权主义、黑人运动的要求就是要将“美国人”这个词解构到只有美国男人、美国女人、同志美国人、亚裔、非裔或者拉丁裔让这个国家碎片化。因为当前语境下的“美国”是白种异性恋男性的美国他们忽略了其他人群来冒充全体。这类要求与從天下主义底下拯救“国家”正好相反甚至不知其所云。它是越来越个人化是把“国家”看作是一种压迫,每一个“碎片”只为我的利益团体代言女权主义者只争女权,黑人民权运动与我无关杜赞奇其实陷入1990年代美国化的解构政治里,有他的时代背景杜赞奇该书告诉我们—且迎合了—1990年代的美国潮流多于中国民初政治。

即使居美的华人学者对1990年代美国的“碎片化政治”也颇为隔膜,故当时有缺德的中国学者说:杜赞奇那套将国家碎片化的理论用在印度研究上可能更恰当因为杜赞奇是印度人,他把他的中国研究加了咖喱味(笑)

(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方家识见”系列之十——德里克:多元化国学观应包含革命理念

“方家识见”系列之九——德里克:不只是中国想复兴传统

“方家识见”系列之八——张信刚:通识教育不应该被价值观左右

“方家识见”系列之七——张信刚:让这一代大学生免于功利主义是不现实的

“方家识见”系列之六——李明辉:学者应以怎样的方式参與政治

“方家识见”系列之五——刘梦溪:国学院应该发挥什么功能

“方家识见”系列之四——刘梦溪:三字经养不出大师根底

“方家识見”系列之三——卢国龙:《宋儒微言》 师古与用今之间

“方家识见”系列之二——李强:自由主义能解决中国人的道德缺失吗?

“方家識见”系列之一——李强:自由主义能带来历史的终结吗

举例举例!... 举例,举例!

可选Φ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文化中心主义指的是对群体产生偏见的态度,对群体產生隔离而具有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的本性,我们会把人无形中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可能是一个人,强调“自我”观点文化相对主义强调的是“相对”,主要主张各种生活方式态度采取和谐客观的观点。所以尊重各种文化认可文化和文化之间嘚不同差异,并且抱有包容的态度

  16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登陆后所帶来的西方观念,冲击了传统思想,动摇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基础,究其原因,它一方面来自于西方异质思想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嘚是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已开始对自身传统提出质疑与反思,并且已初步具备了接纳外来思想的精神准备外来思想的影响与对自身文化的質疑与反思的合力,使批判性成为晚明思想的主潮。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權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嘚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檔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識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萣。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产姐妹完结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