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视频候静简历?

35岁科学家病逝,你还要读博士么?
前些天,35岁“青年千人计划”,北师大的何智教授因病去世的新闻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得很广泛,打开它的时候,我正在等电脑跑完刚刚写好的程序。环视了下实验室里的环境,每个人都在埋头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认真地当着科研狗。说实话,在当今严酷的竞争和高速的社会运转之下,过劳猝死云云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特大新闻(但也是大新闻)。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课业的摧残下从小培养得弱不禁风。高校做体能测试时、军训时身体出现问题的学生也屡见不鲜。过弱的体质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让疾病面对学生群体来势汹汹。浏览了何智教授的简历,惋惜其年轻有为、英年早逝。他的求学之路可以说一路坦途,但也十分漫长。博士后毕业引进回国,本应开始一段稳定的研究生活,学以致用,但却不幸患病离世、年纪轻轻。他的履历里说:“2006年-2008年,他曾陆续在加拿大安大略癌症研究所、奥贝泰克药物化学有限公司和NPS制药公司担任助理研究员一职,从事药物研究。据悉,何智2003年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求学,分别在2006年和2012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2012年-201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直至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学校官网的讣告里如是说:“何智教授工作勤奋努力,为人朴实谦和,对学生热心认真,他的不幸去世是化学学院的重大损失”。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年仅39岁的赵永芳也因突发急病离世,令人十分惋惜。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廷析因病去世,年仅44岁。曾经誓言培养百名优秀博士。可能不仅在中国,外国青年科学家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似乎也有一些相似性。记得在做一项研究的时候,在油管(youtube)上希望查找一些类似的成果展示,看到了个非常棒的人脸分析程序。科学家在对着镜头,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展示着堪称完美的验证结果。之后滑到评论部分,最近的一条这样写,“很不幸……这项研究的发起人昨天自杀,已经去世了。”更令人难过的是,这之前的所有评论,依旧在孜孜不倦地索要着项目代码……所以这段访问量很高的视频,或许成为了他最好的墓志铭。青年科研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最近公众号“知识分子”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回收了2531份问卷,涵盖几乎全中国所有的科研领域,得到了如下的几个结论:结论一:超过九成的“青稞”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其中理工类的更辛苦。结论二:职称越高,工作时间越久;学校越好,工作者们越勤奋。结论三:超过40%的时间被用来科研和教学,20%左右在经费和报销。结论四:男性比女性工作时间长,但女性并不比男性健康状况好很多。结论五:七成以上人群不健康,八成以上觉得压力很大,不分性别!结论六:八成人把赚的钱花在了房租和房贷上。结论七:六成人搞科研是因为热爱,然而70%的人对工作没有很满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平均每日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每周的运动时间不到5小时!这些调查结论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青年学者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只有吃饭睡觉的时候出门看看阳光,看看月亮。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难道教授们、博士们不用打卡,不用查岗,每天还这么自觉地上班,他们真的有如此热爱工作?时间到底怎么变长的,科研时间里有没有水分?回想了下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真的在读博士,所以科研压力不算很大,每天的生活还算是自由。但真的到了论文截止日期、到了答辩迫在眉睫,哪怕是组会即将胜利召开的时候,生活节奏就会被打乱。正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才会让人在闲暇时有点懒惰,在缺乏自律的情况下显得慌乱,在重大事件到来时被打得措手不及。所以不妨先说点负面的现象,这里包括自我反省。当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工作效率反倒容易变低,零散的时间没有良好的规划,很容易造成每天也工作16个小时的假象。在压力不大的时候,随手点开个网页,看两段视频,转发个段子,写一段公众号文章,似乎是比较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把别人在下班后做的事情,填塞到各类工作的缝隙中,让完成时间拉得很长。下班后吃什么、运不运动都成了很随性的一件事。另一个原因导致工作时长变长,是实验的时间真的很久。尤其在做和数据有关的领域,包括各类理工科分析,机器的分析需要时长,等待的时间除了整理结果、看论文,就只能干干私事了。最后一个导致时间变长的原因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永远可以有更多的工作去做。结果是否完善并不一定是根据现有的需求,新的发现可能来自于不断的探索和从中得到的意外。这是科研的独特之处,所以人们都想要多试一试。试着试着,时间就没了。但一个优秀的科研人会强迫自己去参与社交活动,参加集体运动。就好像实验室里的师兄每天一起约着游泳,大师兄去舞蹈课和健身房,大师姐去做瑜伽,我……给他们加油一样。所以到底要不要读博士?前些天“人民日报”的一篇推文引用了学术中国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学术抱负,请不要读博士,因为博士教育意在传承,培养“大家”,做深层次的研究。我同意这种观点,十分同意。但随着研究越来越接地气,申请博士的门槛越来越低,做学术搞研究的目的也在多样化,淘汰率也随着弃疗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博士毕业后放弃学术圈,走进工业界的比比皆是;博士没有毕业,就毅然决然找工作的更多。一个在UT读博士的同学和我说,据传放弃学位的比例高达50%。在学术的金字塔上,能爬到顶尖的人实在太少,能留下来继续培养人才的同样少之又少。最近诺奖公布,同样发现得奖者的平均年龄逐年上升。说明做学术必须要有恒久的坚持和一生的奉献。有一个美国教授在Quora(类似知乎)上对他想申请读博士的学生这样说:“It's good to have an idea why you are doing it, for example to get a certain kind of job in industry, or to get an academic job, or just to expand your knowledge. I think all of these reasons are fine. Remember that professorships are very few and today, most PhDs can not continue to become full professors. In many fields, postdocs are in a way &cheap labour& relative to their skill level. I don't recommend doing a PhD just because you have n-)你有多样的目的,想法非常好,无论是去工业界、学术圈还是为了扩展知识,这些理由都还不错。但是要记住,教授的职位如今非常非常少,绝大多数的博士生成不了教授,在很多领域,博士后往往做着和其能力不成正比的廉价工作。我不推荐你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来读博士。“Over the years since the 70's or so, the number of PhD student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s has the number of postdocs, but the number of associate/assistant or tenured professors has not really changed. It has become much, much harder to climb that academic pyramid that you may be dreaming of... ”从七十年代开始,博士和博士后的数量就在急速增长,但是相关的教授数量却没有变化,现在想要爬到你梦想的学术金字塔顶端是越来越难啦……而现实的情况是,选择继续申请硕士、博士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暂无数据支持,靠问熟人和扪心自问得知)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担心工作的固定劳累和不自由,畏惧社会的挑战等等。更有绝大多数人,是想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看清未来的方向,因为他们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喜欢、或适合做哪些工作,甚至没有深思熟虑过适不适合读博士。但我身边依然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聪慧过人,勤勉刻苦,有着探索精神和学术梦想。他们为了小的科技成就欣喜,也为了达成人生成就欣慰不已。他们不因研究生活的孤苦怨天尤人,也不会为暂时失意万念俱灰。他们乐观地看待社会,带着纯真享受人生。他们是,Ph.D Candidate (博士研究生)!有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网络上发出了两句感慨,只是因为参与了一场同学会,他说,“我们的优越感,大多来自于自我的局限。”“我们就像是在鱼缸里的鱼,不知道大海的味道”虽然如今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很多教授会自己开公司推广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甚至鼓励学生早早创业,来跟上时代的潮流。但很多科学领域的科研不会这么快接地气,也不适合接地气。一名研究员这样描绘和老同学相见的场景:“我和朋友们都是博士,当年头顶光环,被视为天之骄子,曾是无数同辈人、以及长辈们羡慕的对象。当初的自己因为优秀,毕业后直接留在课题组工作。当时也曾踌躇满志,准备在科研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时光如梭,在高校和研究所一待就是五、六年,朋友们每天忙着申请项目、做课题、写文章、备课教书、开各种会议,以及单位各种不得不应付的行政活动。繁忙的生活节奏,让人顾不上去看看自己身处的科研圈子外究竟发生着什么。”“几个曾经最不安分、最敢闯的同学,成为了主角。他们毕业后就进入社会打拼,进入金融、互联网、民营企业等行业。灵活的头脑加上个人的努力,如今已是单位中独挡一面的人物。有人甚至已创业数年,手下已有几十上百号员工,指挥着自己的兵马,按照自己规划的蓝图在商业社会中纵横捭阖。情感未变,但为何我自己却感觉与他们不再身处一个世界了?”做博士,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没有商业社会的闯荡,虽保持了学术纯真的本心,但缺乏和社会对接的方式。毕竟在国内做学术,体制内一成不变,四平八稳;初出茅庐时未免诺诺无为,战战兢兢。这是当下国内科研群体的悲伤。也由此,在某教授在王宝强事件之后掀起“戏子误国”的论调时,引起了科研圈广泛的响应,但也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争议。最后援引那位美国教授的话和各位共勉吧,
1、五百丁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五百丁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五百丁",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五百丁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五百丁编辑修改或补充。
Word简历模板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 (C) 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码,安全登录
打开 微信 扫描二维码登录
注册账号已注册
验证完后,你可以用该手机号码登录和找回密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验证码
点击 [ 注册 ] 按钮,即代表你同意
邮箱注册已注册
验证完后,你可以用该邮箱登录和找回密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点击 [ 注册 ] 按钮,即代表你同意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或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验证码已发送到手机:138*****0000
手机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验证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校验码已发出,请注意查收短信,如果没有收到你可以在
秒后要求系统重新发送
亲爱的用户,邮件发送完成,请登录邮箱进行验证
已发送邮件至:service@500d.me
如果没有收到验证邮件,可能是:1.邮件被外星人劫持到垃圾箱了~2.请检查邮箱地址是否正确~48小时排行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简历及科学奉献(图解)
【导语】:【屠呦呦,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5日,85岁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创制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她曾获拉斯克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该奖;她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关于屠呦呦,那些你或许不知道的事↓转发周知!【屠呦呦,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5日,85岁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创制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她曾获拉斯克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该奖;她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关于屠呦呦,那些你或许不知道的事↓转发周知!
相关推荐 &&&&
1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从去年3月底至今,全国累计报告人感染H7N9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发病高峰再次出现。冯子健称,H7N9目前没有显现出重要的变异,无法有效的人传人。深圳新增
中国国防科工局局长、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总指挥马兴瑞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目前飞行产品基本就绪,探测器系统完成总装、各种大型试验和出厂评审,整装待发;运载火箭#公积金提取新政#出来了,无需租金发票、税票就能用公积金交房租。那提取公积金要准备啥材料?能取多少呢?
廖智,绵竹汉旺镇美女舞蹈老师廖智在5.12 地震中失去双腿,想通过义演筹款为家乡灾民筹款捐衣。2013年4月雅安地震后,她奔赴抢险救灾一线当志愿者。
【2014#全国城市平均工资#单出炉】一份2014年全国各省市平均工资单出炉。河南,郑州平均3812元,全省倒数第一!其次为洛阳(3996)信阳(4968)漯河(4547)濮阳(4854)鹤壁(4910)济源(4195)南阳(4596)安阳(4275)
这起举国瞩目的未成年人案,聚集了多重吸引眼球的元素:权力、金钱、名人、色情、富二代……但由于案件被定性为未成年人案,梦鸽作为嫌疑人的家长中名气最大的人,很快作为替代焦点,成为舆论的追逐对象
在失联的马航客机上,共有12名机组人员,马航员工纷纷在《脸书》换上‘PRAY for MH370’(为MH370客机祈祷)的相片,并制作一张12名失踪机组人员的图片,盼望他们能平安归来,另外也有许多留言为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猜你喜欢
2018北京延庆区工会妇女节免费送丝巾活动
15:53 来源:北京延庆官微
门头沟109新线高速2018年开建!预计2022年完工!
16:54 来源:京西门头沟
北京丰台火车站改造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开工 建成后规模将超西站
15:35 来源:门头沟京西杂谈
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津贴今年起发放 困境家庭、失能、高龄三类老人
14:35 来源:人民网北京
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至60元/人
09:51 来源:水长城官微
京雄城际铁路最新消息:2月28日正式开工 开通后北京到雄安仅用30
09:11 来源:首都之窗
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南方地区多阴雨天气 东北地区
08:54 来源:中国天气网
大雾黄色预警:福建广东湖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有强浓雾
08:49 来源:中国天气网
日北京天气预报:空气质量转好 明后天回暖最高温升至1
08:46 来源:中国天气网
交管12123APP绑定非本人机动车流程曝光
22:03 来源:劳动午报微博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大家都爱看
BENDIBAO.COM 汇深网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家曹俊的父亲资料简介_百度知道
中国科学家曹俊的父亲资料简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曹俊,男,1972年12月出生,湖南常德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文名曹俊国
籍中国出生日期1972年12月职
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采纳率:8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候科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