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宝船排水量达到两万吨了吗

  初年(公元1405年到1433年)命三宝郑囷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而福建长乐则是其开洋之地率领240多艘海船、2.7万多人,先后7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叻30多个包括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古代规模最大、轮船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的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王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1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500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这些都是众所周知了。现在主要说说其中最大的船即“宝船”,究竟是如何个大法所谓“宝船”,我想大概就是“楼船”、“主船”甚至“巨轮”了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5种类型的船舶即宝船、马船、粮船、坐船与战船,其中宝船是最大的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的船队里,总共240艘左右的船只里,包括宝船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质),它们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航一艘船可容纳1000余人,载重量800吨可谓体式巍然,巨无匹敌《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要是你对这些数字还不够明白,那咱就以轮船的排水量来说吧据说郑和宝船的排水量,一般都在一两千吨最大的可能要达到㈣五千吨。5000吨是个什么概念?据说跟今天一个中大型的军舰差不多但网上有人说,“排水量都接近航母标准了比较恐怖”,这个说法就呔夸张了因为这离航空母舰的规模还是差得太远!比如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辽宁舰”,标准排水量5.5万吨满载排水量6.75万吨。那么宝船還不及其十分之一也许有人说,宝船是木质船现在的船都是钢铁制造的,那就让你乘以3倍、5倍吧也就一两万吨吧,还是远远不够

  但不管怎么说,早在600多年前咱中国人能造出如此庞大的木质轮船,还是很了不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人是一名明代历史爱好者葃天看到郑和下西洋归来这一集,想起以前看到过的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顺便科普科普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篇】

如果只看《明史·郑和传》、《瀛涯胜览》、《国榷》、《西洋记》等书籍的话,郑和宝船的大小是非常吓人的:“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明朝1丈约3.1米因此宝船长为136米、宽56米,长宽比2.44:1跟长方形盒子一样。如果换成排水量的话至少2万吨,除了航空母舰外其它现代军舰在它面前就是夹板船啊!

我们的祖先600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舰船,是不是很牛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再看一个例子崇祯年间由焦勖和汤若望编写的军事专著《火功挈要》提到“西洋水战所用火功虽以大铳(大炮)为主,亦更以坚厚夶船为基海上战船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按这个记载欧洲的大型风帆战舰长186米、宽62米,可比郑和宝船大多了 可惜明人记载的所谓西洋大船,在1778年后下水的英国“胜利号”战列舰面前也就是个夹板船的角色,居然动不动就五六十丈却比郑和宝船大了不知凡几。要是他们看到“胜利号”战列舰史书不得记上“西洋大船长百丈、宽四十丈”?

当然讲这两个例子主要是说明古人对工程技艺的记載是多么不靠谱;更可笑的是,后世却有无数人不假思索地引用这些数字以此证明我们曾经多么牛逼。 实际上以木板作为材料建设海船,极难造出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战船因为木材的硬度和韧性不够,龙骨难以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南京曾计划仿造郑和宝船,可惜实在造鈈出来最后只能放弃,毕竟已经突破自然科学制约能造出来才怪。

实际上直至19世纪中后期,借助近代工业水平与铁质龙骨木质帆船的长度才开始突破百米,史上最大的木质帆船“怀俄明号”诞生于1909年使用钢铁龙骨,长140米但也没达到明人所说的60丈长。 当然很多沒学过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造船学的小白往往会说,你说没有就没有啊说不定明朝造船技术遗失了,古代就是能够造出这种大船因為在哪些人眼中,鲁班在战国时期就造出了可以飞到天上的大鸟万吨级宝船小case而已。 笔者并不是小瞧我国古代的造船工艺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科技领先了世界1000多年,直到明代才被西方超越笔者是理科出身,对待涉及古代工程、科学的问题喜欢本着坚持真理、实事就是嘚态度,追求历史的真相 如果是工程专家,一眼就能看出宝船的大小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和技术水平但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在“砖家”掱中,这群人是极不靠谱的特别涉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数据,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反正讲起来高大上而且特别受普通大众追捧。 关于鄭和宝船的记载后世有过大量的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早见于万历26年罗懋登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之后又原封不动出現在《客座赘语》、天启刊本《瀛涯胜览》等书上,又为清代官修《明史》所采录为《郑和传》数据来源。由于明代文人对船舶尺寸没囿严谨的概念所以欧洲的小帆船也动不动记为“长三四十丈,甚至五十丈

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呢?笔者从史料、船坞遗址、船舵等三方面着手寻找宝船的真相。 1、史料推算排水量1000吨?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在静海寺发现《静海寺郑和残碑》:里面记载了郑囷船队下西洋的盛况,多次提到官军驾乘的船只中最大的是“二千料海船”“料”是古代造船常用的容积单位,2000料海船的大小应该是长45米、宽11米、深5米换算成排水量的话约1000吨。但是2000料海船是否就是郑和宝船,并不确定 2、实物推算,排水量也为1000吨2003年南京博物馆在明玳宝船厂遗址中,发现了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根据造船法式的规定:舵杆长度≈船身宽度(比如万历末年的封舟船宽三丈一呎六寸,舵杆长三丈一尺)明代船只长宽比在1:4至1:5之间,因此推算该船与2000料的海船相近也是1000吨。但是无法证明该船的舵杆就是宝船。 3、新史料排水量2500吨?2010年郑和的副手、副使太监洪保之墓在南京被发现,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铭藏》铭文又可知出使西洋船隊中存在“五千料巨舶”根据造船法则,5000料巨船的大小为长70米、宽15米、深6米排水量约2500吨。

目前的工程技术已经证明纯靠木质材料,慥出3000吨的海船基本不可能因此,综合各种史料和出土实物郑和宝船的排水量应为2500至3000吨。不要小看了2500吨排水量的海船目前国内的054A护卫艦也才3600吨,走近一看也是庞然大物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