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治其身以立於世间,不失其操也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独善其身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独善其身(dú shàn qí shēn),汉语成语,意思是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代也用来表示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赵岐注:“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
采纳率:30%
保持自己的品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应该是出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本意也就是在自己条件不允许时,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现在多指做好自己的事
先管理好自己jianshantianxia在管理大家
类似现代说的''从我做起“。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与恶为伍,有自己的做人原则!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独善其身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求这段话的意思,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求这段话的意思.我知道个大概,但不具体,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总之,这是儒家给每个人立的规矩.修己安人,可以顾名思义.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为,言论符合“礼”,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止得体;安人,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讲求和谐.————————————————————————————复杂的说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原文: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注释: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 “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象》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 《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从自身做起,从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果真,柳横飞不在意的笑道:“暗武皇的意思无非就是,天才是要为人族而战,为人族摸索出新的生路;但不能茫然而战,更不能随意就慷慨赴死,应该理智的思考先贤的经历,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为人族而战……保全自己,保全自己……”
&&&&柳横飞说着说着,声音就戛然而止,一下子脸都气青了。
&&&&萧齐引用武皇的说,说是天才不仅仅要善战,要悍勇的战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其实武皇的话,还有深意,那就是,天才摸索的人族之生路,其实就是天才自己,天才就是人族生路。
&&&&若天才全部死光了,人族也就丧失了最后的一缕生机。
&&&&毕竟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能傲然挺立天地之间!而天才,是强者的储备,相当于强者世界的储君!
&&&&“柳大人,所以我的意思是,你要和我一起除魔,我可不是怕死,我不过是遵循暗武皇的教导,在战斗的同时,保全自己罢了。城外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如果我就这么傻乎乎是杀出去,就算是暗武皇,也要大骂我愚蠢,而不会因为我的死亡,而褒奖我英勇无畏。”
&&&&萧齐说完,就淡然的喝着茶,没有再去看柳横飞。就在此时,萧凌天心里畅快到极点,也反应出来萧齐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立刻适当的开口说话:“柳大人,希望你为了人族天才,高抬贵手,与我侄儿并肩战斗。何况,你也是天才,有能力者,应该去除魔。”
&&&&“不错,你们都是天才,两大天才一起杀敌,岂不快哉?”
&&&&洛峰也开口道。
&&&&“柳大人,这样吧,为了证明我真心除魔,我答应你,我诛魔之数,绝对不会低于你诛魔的一半。你要是不信,咱可以赌一把,有洛城主见证,立下军令状。若是我杀的魔族,不足你的一半,我愿意接受军法处置。”
&&&&萧齐放下茶杯,气定神闲的道,看到柳横飞眼神变冷,他继续道:“难道柳大人怕输?你是武灵,我是武帅,我与你,相差不止两个境界。其实我只是用这个月赌约,来强迫自己奋勇杀敌。”
&&&&除了洛峰和萧凌天早一步看出萧齐的心思,其他人到现在才明白,萧齐居然在无意之间,就把柳横飞设置的坑给踢了回去。柳横飞现在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如果接了,那他为了赌约,也必须要赢过萧齐,否则的话他会威名尽丧。想他堂堂武灵,居然和武帅赌输了,这传出去,岂不要成为全天下的笑料?
&&&&可他要是赢过了萧齐,就意味着,他将分担战场上的大部分魔族,给萧齐减低了极大的压力,到时候很难如他所愿,让萧家子弟伤亡惨重,甚至让萧齐有去无回……
&&&&无奈的沉默片刻,柳横飞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闷声点头:“好,我赌。”可转瞬之间,他又露出神秘的笑意,居然大大方方的笑道:“既然要赌,就有输赢,而输赢也是少了彩头的。这样吧,你输了,就接受我的安排,以后你要听从我的命令,我让你去什么地方历练,你都得去。但你要是赢了我,我也会给你不错的奖励。”
&&&&萧齐一愣,现在又换做他不自在了,心想柳横飞居然自主的要给他赌赢之后的好处,这就说明柳横飞还有对付他的后招。并且,这后招,有很大的把握让他萧齐输!
&&&&萧齐心想,这后招,有也可能是柳横飞不愿意泄漏给他的,与魔族相关的情报有关!
&&&&不过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想太多也没用,所以就点点头,同意了柳横飞的话。
&&&&于是柳横飞就写了一个文书,交给洛城主,而萧齐和他双双在上面画押,赌约算是正式达成。
&&&&并且这赌约,也是属于萧齐的军令状。如果输了,以后柳横飞说什么他都要听。完全会被柳横飞操控,苦不堪言。
&&&&而赌赢的好处他也随意瞟了一眼,有三枚化气丹。
&&&&化气丹他见过,有加快命海之水转换回兵气,可以瞬间提高爆发力,颇具奇效,往往能起到扭转占据的作用。可谓是一丹难求。
&&&&每一枚化气丹,都价值三千两黄金以上。三颗化气丹也就是万两黄金,和柳横飞对萧家的洗劫而造成的损失之数,不相上下。
&&&&并且如果把这化气丹,丢进拍行拍,或许还不止三千两的价格。
&&&&而萧齐之所以对这种灵丹如此了解,是因为当日圣上曾赏赐给他一枚。所以对于柳横飞给的赌注,他还算是比较满意的。然后等城主在文书上盖了官印,这赌约就算正式达成。哪怕天崩地陷,也不可能毁约!否则,毁约之人,要承受牢狱之灾。
&&&&“那就这样说定了,一日之后,你我共同出城,并肩战斗。”柳横飞看到官印盖上,居然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而萧齐也淡然的点点头,算是应下了柳横飞的话。
&&&&不过他心里明白,柳横飞这如释重负的举动,是因为他萧齐再次落入陷阱的缘故。可那陷阱,到底是什么?难道这次的赌约,无论是输赢,对柳横飞来说都不重要?或者是,哪怕他输了,而我也会有麻烦?
&&&&萧齐心思活络的思考着,却依旧是不得其解,于是不得不作罢。就跟着萧凌天离开。
&&&&“驰儿?你觉得萧齐这招以退为进,玩的漂亮么?或者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走出柳府,洛峰就忽然开口道。骆驰一愣,然后露出沉思的表情:“我也说不上漂亮不漂亮,总之,从表面上看,萧齐这次和柳横飞争锋相对,是萧齐赢了。毕竟柳横飞设置了那么完美的一个坑,却被萧齐一脚踹回去,结果柳横飞也落入自己的陷阱里。”
&&&&“不错,柳横飞明明要让萧齐萧家独自面对魔族,如此以来,萧齐还真的会有去无回。但是经过萧齐的提出的赌约,柳横飞就不得不上战场。并且为了赢,他还要全力杀魔,给萧家分担压力。”洛峰点点头,神色闪烁的望着天空道:“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驰儿,你也是这样认为的?”
&&&&“嗯,孩儿刚才也只是说,表面上看是萧齐赢了,可是往深处看,我觉得萧齐这次出去,还是有危险。毕竟战场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打死我也不信柳横飞没有后招。”
&&&&骆驰神色严肃的道。
&&&&“但不管怎么说,萧齐把死局,化为可产生变化的活局,战场上的事情的确说不准,可战事瞬息万变,其中有灵动多变之时、之利、之机。所以现在的局,要比之前的局对萧齐而言,好了无数倍。你以后可要好好学习萧齐的算计。”
&&&&洛峰神色赞叹的笑道。生子当生萧齐,不过骆驰也不太差。
&&&&“孩儿知道了。萧齐看似古板木讷,平时话也少,实则是内里锦绣,袖藏乾坤!孩儿要学的,还多着呢……”
&&&&骆驰也赞叹的笑道。
&&&&且说萧齐和萧凌天共同走了一段路,就心急火燎,神色淡然的拱手道:“伯父,我们就在此别过吧,许久未归,我不知灵儿怎样了。”
&&&&“还是这么想媳妇儿啊。快滚吧。回去好好陪她。”
&&&&萧凌天没有说太多话,而是温情的笑骂道。
&&&&萧齐讪讪一笑,转身就跑。
&&&&“这小子,如此镇定,肯定也想到了柳横飞的后招,我且看他如何拆招就是。这么些日子,和柳横飞交手,我才深深觉得疲惫啊!和柳横飞相比,我的脑力差了不止一截,和萧齐相比,我似乎,也不如?”
&&&&萧凌天赞叹的望着萧齐的背影,终于恢复了往日一家之主的气势,气态从容,龙行虎步的朝着萧家走去。
热门小说推荐:
〔〕〔〕〔〕〔〕〔〕〔〕〔〕〔〕〔〕〔〕〔〕〔〕〔〕〔〕〔〕与治脏者治其俞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0:07:42)[共124字]摘要: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相关文献:治脏者治其俞  取穴法之一。指对五脏病症要取该经脉五腧穴中的输穴。《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作者:邪气熏肺而肺气满故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腹满不欲食者胃寒故也不谓下焦者下焦别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寻此行化乃与胃口悬远故不谓此也)曰治之奈何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此总结一篇之义也○脉之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咳论)○帝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发问甚大而下只及五脏卒痛甚不可)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根据五脏经脉所过部位出现的一些症状而提出来的,而六腑咳则实包括脏腑本身的病变。这一点应给予特别注意。  咳证的治疗  《素问&咳论》提出了治疗咳证的针刺取穴总原则,云&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一些特定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注为俞(古俞同输),所行为经,所入为治脏毒下血。(百一选方)五倍子(不拘多少)鲫鱼(一枚约重四五两者去肠胃鳞腮)上以药置鱼腹中。入藏瓶内以火又方(一名香连散百一选方)治脏毒下血。久远不瘥者。黄连木香(各等分)上为末。蜡茶同调下。治酒毒下血。多至升斗者。庐州郭医云。赵俊臣帅合肥日。其婿司马机宜患此。服四物汤猪肚(一枚洗净)黄连(四两去须)上以酒醋各二升半。文武火煮。候干控出。将肚并治肠风下血。(出危氏方)猪脏(一条控干)槐花(好净者(第三十一旧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列)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按此篇所述。五脏同辈等列。而心肺独在鬲上。脾肝肾三脏。皆在鬲下。上焉则清阳之处。下焉则浊阴之地。此乃心肺独似有贵焉。夫心者生化荣血。肺者营运卫气。一身气血。率皆赖于二脏之运化。则其所职最重。故心肺之所贵者无他。唯在血与气耳。素问曰。鬲肓之上。周身经脉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五输穴即属于特定穴中重要的一类,其分布特点: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其排列次序特点: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其经气流注特点:经气由小到大,由少而多,由浅入深地出入、流注,分为井、荥、输、经、合穴五类。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五俞(引文中俞通腧、输,下同),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腧穴,可直接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俞即肺、心、肝、脾、肾5个背俞穴,可用于诊察五脏、六腑及其相应五官五体的疾病。《灵枢.背俞》首次记载了五脏俞的名称和位置;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五俞穴&夹脊相去一寸五分。明代张景岳提出:&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逐步明确定位&五脏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且记载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治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小络,当是手少阴心经之小络。)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异法方宜篇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不同,谓针石灸毒药导引按摩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言百病皆生于五脏,五脏之病又不外乎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而诸病莫不兼之,病机大要实病于此矣。)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此总结上文之意,有无求之,求其五脏六淫之有无也;盛虚《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阴阳既得,病祟焉逃。芩连姜附,尽可回春,参术硝黄,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补,忧热忧寒,两岐必至于误生。广络遗讥于圣哲,本顾可弗求乎哉)。《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此篇论六气司天。六气在泉。有正化。有胜复。有主客。有邪胜。至真者谓司天在泉之精气。乃天一之真元。要者谓司岁备物以平治其民病。无伤天地之至真。乃养生之至要也。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章而言五运六气。互相交合。各有太过不及。彼此胜制。已详论于前矣。今欲分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其气至之何如也。)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王冰曰大论》。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更,平声,下同。盈虚,即太少也。五运与六气交合,甲、丙、戊、庚、壬为太,主盈;乙、丁、己、辛、癸为少,主虚;子、寅、辰、午、申、戌为太,主盈;丑、卯、巳、未、酉、亥为少,主虚。五气交合,盈虚更作,《六元正纪》详论之,故曰余知之矣。其六气不与五运交合,分治以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编六十岁之纪,而问一岁之六气也。岐伯再拜《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阴阳既得,病祟焉逃。芩连姜附,尽可回春,参术硝黄,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补,忧热忧寒,两岐必至于误生。广络遗讥于圣哲,本顾可弗求乎哉】。  《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再拜稽首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一条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此篇就风寒之邪。中于本脏。而言其轻重之不同。以补伤寒论中之所未备也。盖伤寒论中。于直中三阴之外。经脏同病。余俱先病经络。而后递入脏腑。故发热疼痛等候。俱经络之症。此则三时之风寒。单为中脏。故其轻重生死之候。俱在本脏。而不及经络者。此也。五脏之经。各出而附于太阳之表。以与卫气相会。肺之经穴。外走手内之上侧。又肺附于脊。与背贴近。且肺主呼吸。故经穴脊背以及伤人,先中於表,以渐而入於里,始自太阳,以及阳明,少阳,乃入阴经,由太阴少阴以及厥阴,六经乃尽也,治病者当及其在表而汗之散之,使不至於传经入里,则病易已矣,若表邪未尽而遽下之,则表邪乘虚入里,或误补之,则内邪壅闭不出,变成坏证者多矣,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麻黄汤〔寒伤营发表仲景〕  治伤寒太阳证邪气在表,发热,头痛,身痛,腰以上所论脏腑。其形体气化。大略皆具又有未尽者。补注于此。篇内多重出之义。然意取求详。不嫌词费西医有全体图考阐微等书。将骨脉皮肉脏腑。层折剖割。以示精详。而究于阴阳气化。皆不能知。似精实粗。读者参考自见。五脏者。所以存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精神血气魂魄。已详五脏所藏条兹不再注。六腑化水谷行津液。亦皆见六腑条矣。但肠胃膀胱。人皆知其化水谷而三焦与胆。所以能化水谷者。人多不知也经义欬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欬,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肺欬外邪,有内邪,有外内合邪。此云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是指内邪郁发而言。若外邪入伤肺合而咳,原无脏腑相移之例也。(《医通》)外内二因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内经治咳之法,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以穴考之,各有定处,诸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太渊主之,浮肿则治在经渠,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者,太冲主之,浮肿则治在中封,咳而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动者,太白主之,浮肿则治在商丘,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者,太溪主之,浮肿则治在复溜,咳而心痛,喉仲介介如鲠,甚则咽肿喉痹者,神门主之,浮肿则治在灵道,咳而遗矢者,曲池主之,浮肿则治在阳溪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素问疏五过论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五运六气,各有太过不及,故曰气有多少,人之疾病,必随气而为盛衰。故治之缓急,方之大小,亦必随其轻重而有要约也。)岐伯曰治黄胆。穴脾俞胃脘太溪治黄胆一足寒。一足热。喜渴。及舌纵烦满。穴然谷治黄胆热中喜渴。穴太冲治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少气。身体重。膝内廉内踝前痛。穴中封五里治黄胆腹满不能食。穴脊中治黄胆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穴脾俞治黄胆目黄。穴劳宫治目黄振寒。穴中脘大陵治黄胆。穴脾俞疗腰身黄。胀满。腹肚泻痢身重。四肢不收。黄胆。邪气积聚。腹痛寒热。穴脾俞疗身黄羸瘦。穴章门治马黄。黄胆等病。穴黄门余纂诸家治疟论方,其间疑而不取者有三∶盖《内经》所举诸证,后人拟方,多似虚设,且更分端绪,一也;疟是半表半里之病,仲景虽有发汗之例,实非其正证,而后人则必先主散表,二也;截疟诸方,往往有砒丹劫药,此非可轻试,况病固不须彼而愈,三也。先教谕撰《观聚方要补》,其意亦在于斯云。名义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释名》)《内经》论疟之要《内经》论病诸篇,惟《疟论》最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其一理以应万物,脏腑百骸,惟所是命,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节,制也。相,去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木主发生,故为谋虑所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禀刚果之古人论五脏六腑其说有谬者而相承不察今欲以告人人谁信者古者左肾其府膀胱右肾命门其府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以理言之三焦当如膀胱有形质可见而王叔和三焦有藏无形不亦大谬乎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有所藏有所系若其无形尚何以藏系哉且其所以谓之三焦者何也三焦分布人体中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卫百骸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入命门之府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谬而不悟可为长)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主血,故在脉之中。卫主气,故在脉之外。《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五十,谓五十营也。详见第一难中。)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禀,受也。)何始何终?(言其经之起止也。)其治常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在《内经》中,它是生命活动的主体。《灵枢》有〈本脏〉篇,即以脏腑为本的意思。而五脏又是脏腑的主体,被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中枢。因而学习与研究中医,首先要掌握五脏概念。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即重视基本概念。昔者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从商品这一“细胞”开始,其法可鉴。今则提出五脏概念的研究题目,运用文献考察、临床验证、实验探索的方法,从历史演变、学术解读、科学内涵进行探讨,论曰。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故掉眩收引郁肿胀诸痛痒疮。皆根于内。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知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备闻。灵枢经曰。刺深而犹可拔。污深而犹可雪。庄子曰。雪犹洗也。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黄帝曰。愿闻病机何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通篇约分二十八段∶第一段,言司天在泉间气之化;第二段,言地化本于天气;第三段,言司岁药物不同;第四段,言淫邪伤脏在所不胜;第五段,言少阴所在,寸口不应,分南北政;第六段,言在泉司天为病治法;第七段,言客淫反胜,六气相胜治法;第八段,言六气之复为病并治法;第九段,言人身之应司天在泉;第十段,言胜复之理并治法;十一段,言主客胜复并治法∶十二段,言五脏正味主客补泻;十三段,言三阴三阳;十四段,言方制奇偶(素问移精变气论附祝由鬼神二说)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上古以全德之世,邪不能侵,故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已,以其病不甚而治亦易也。王氏曰∶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此篇以六元而正六十岁之纪,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化运在中,阳年主太,阴年主少,太主太过,少主不及,其中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以岐伯之言,藏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故以名篇。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脏真之神也。此篇言真脏之脉。资生于胃。输禀于脾。合于四时。行于五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如璇玑玉衡。转而不回者也。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至其所不胜则死。有为风寒外乘。亦逆传所胜而死者。有为五志内伤。交相乘传而死者。有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真脏生原也。毛虫、如草木之森丛。而生于草木者也。犬性勇往直前。感春生怒发之气也。肝主筋、故其养在筋。里急支满。肝之病也。角、木音也。木生于水。为坚多心。故其物主中坚。八者。木之成数也。)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螈。其味苦。按∶新校正云∶“详此篇统论五运有平气不及太过之事;次言地理有四方高下阴阳之异;又言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为天气制之而气有所从之说∶次言六气五类相制胜,而岁有胎孕不育之理;而后明在泉六化五味有浓薄之异;而以治法终之。此篇之大概如此,而专名五常政大论者,举其所先者言也。”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迥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敷布和气,物以生荣。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燥湿风火皆能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各宜随症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温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半夏、南星胜其痰,而咳论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经义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之枝。暮世之治病,则不然,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咳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肺咳为本,三阳三阴正气为标。若正气先病,因病而生风热湿火燥寒之气,谓之同气,则以三阳三阴正气为本,所生同气为标。故治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者,有先治其标而后治其本者,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此标本之大法也。病传者,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传脾,脾传肾,相克而传,皆有死期。若间一脏,则相生而传,病当自止,不止,而至三四脏者,乃可刺,此病传之大法也。《灵枢》有《病本》篇论标本,《病传》论论病章虚谷曰∶仲景论六经外感,止有风、寒、暑、湿之邪。论温病由伏气所发,而不及外感。或因书有残缺,皆未可知,后人因而穿凿附会,以大青龙、越脾等汤证治为温病,而不知其实治风寒化热之证也。其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为温病。是少阴伏邪出于太阳,以其热从内发,故渴而不恶寒。若外感温病,初起却有微恶寒者,以风邪在表也。亦不渴,以内无热也。似伤寒而实非伤寒,如辨别不清,多致误治,因不悟仲景理法故也。盖风为百病之长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疾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燎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莠之夏夫(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各不相同。今)呕家(因内)有痈脓。(与诸呕自当另看。切)不可治呕。(俟其痈已)脓尽(则呕)自愈。此以痈脓之呕撒开。以起下文诸呕也。(呕家必有停痰宿水。若)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而饮水过多。热虽去而饮仍留。此)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新水之致呕者其一。又)呕家(水从呕去。)本(当作)渴。今(反)不渴者。心下(着)有支饮(愈动干戈甲胄以治乱也礼乐教化以治治也矢醴麋御治人疾也具治钞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续谓针石灸病毒药导引按跷也)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也(续谓法天地生长收藏及高下燥湿之势)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续鱼发疮热中之信盐发渴胜血之征)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续血弱而热故病痈疡)其治宜砭石(以石为针)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也,反者为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者,以指按索之谓。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痧之为害,治之虽愈,若一有未除,即复肆毒,又遍周身。如在表者已刮;在中者已放;而在内者少有未消,一吃米饭或热汤、热酒,痧毒即复,由内而攻表,遂遍周身。如在内者已治,在中者已放,而在表者未刮,即复由外而攻内。若表里具尽治矣,而在中者未放,亦复传遍表里。如此可畏之极,真生死所关,非杂病所得而比也,故治痧当绝其根。《痧胀玉衡》清郭士遂公元年家师尝讲《内经》,至治病必求其本之句,余于言下顿悟,乃瞿然而起,喟然而叹曰∶有是哉,轩岐之入人深也。一贯之传,宁必口授者之为有得耶。刍荛之言,敢请尽陈于前席。曰∶夫目本阴阳五行,相生配而神明,少有偏损,六淫之客气乘之,其所以为疾者,固非见症医症之所能治也。经又有曰资其化源,则求本之义着则明矣。夫脾土虚者温暖以益火,肝木虚者濡润以壮水,肺金虚者甘缓以培土,心火虚者酸收以滋木,肾水虚者辛润以保金,此顾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药大黄。桂枝加大黄何为。不只用芍药大黄之属。却于(桂枝汤)内加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责。知从太阳中来。故以太阳为本也。又如结胸证。自高而下。脉浮者不可下。故先用麻黄汤解表已。脉沉然后以陷胸汤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于蓄血下焦血结膀胱是亦从太阳中来。侵尽无形之气。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年,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胀;肠中热,胃中寒,则胀而且泄。非独肠中热则泄,胃中寒传化亦泄。胃欲热饮,肠欲寒饮,虽好恶不同,春夏先治标,秋冬先治本。衣服,寒无凄怆,暑无出汗;热无灼灼,寒无怆怆,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此规矩法度,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当临事制宜。以反常合变耳。《脾胃论》金元李东垣公元1249年[公浓兄病愈,其女三岁,发热目赤,医谓证属因风生热,投以羌活荆防,目肿如李,眵流如脓,热甚搐搦。尊公君扬翁,嘱予治之。予曰∶此因热生风证也,非清不可。方用生地、丹皮、山栀、生甘草、菊花、桑叶、石决明、羚羊角,服之热退搐定,目肿亦消。君翁疑而问曰∶小孙女之病,医云因风生热,子云因热生风,同一风耳。风则当散,何服散剂而病反增,服清剂而病旋愈?此曷故也?予曰∶风热二字,不可概言,须知内外标本之别。因风生热者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丈六金身现世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