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和赵匡胤谁厉害军事素养更好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前言        说到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我们会想到谁?     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赵匡胤、元孛儿只斤.铁木真、明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还有吗?论及千古一帝,基本上就是他们几个,他们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坚、女皇帝武则天、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也会挤进来凑个热闹。     以各自帝国的功业来论,他们都是伟大的开拓者,都极深刻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直到现在,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千古一帝有许多标准,但他们都至少符合其中的某一项。     除了以上这些开基立业的帝王之外,还有没有人可以挤进“千古一帝”的行列,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一较短长?当打开已经落满灰尘的史书时,从泛黄的历史记忆中,还是找到了这样一位帝王。他的伟大功业、他敢于与旧世界决裂的魄力、他的人格魅力、他先进的治政理念、他怜愍众生的仁爱,都深深感动了历史。     只是由于他在位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伸展自己的雄图怀抱,就带着深深的遗憾了离开了人世。他死后仅仅半年,他的帝国就被部下夺去,从而取代了他,成为历史的主人。而他,却被有意无意的隐藏在了历史的背后,离历史越来越远,渐渐不为人所熟知。     这个夭折的千古一帝,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是个历史上著名的大乱世,由于战乱所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倒退,甚至要超过三国和南北朝,与五胡十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五代从公元907年开始,至公元960年结束,期间换了五个王朝,十三位皇帝。最短的后汉政权,仅仅存在了四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段黑暗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难以启齿的伤痛,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力量,已经成为传说。到处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民生凋敝,百业俱废,让人看不到一点恢复盛世的希望。     但由于柴荣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段黑暗而丑恶的历史。当时的人们惊喜的发现,这位出身贫寒的帝王,极有可能就是他们苦苦等待近百年的、结束乱世的“救世主”。虽然,他并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     柴荣的人生很短暂,他在位只有五年半,去世时也只有三十九岁。但就是这短短的的五年半时间,柴荣却深深震撼了历史。他以养子的身份入继大统,时人对他并不了解,以为他不过是朱友贞、石重贵之流的人物。     即位之初,他养父的仇人、北汉皇帝刘崇率兵大举南下,风云变色,人们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着柴荣。血性方刚的柴荣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轻视,亲自带领军队与刘崇决战。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扭转战局,反败为胜,从而开始了一部不可复制的、伟大的人生传奇。      五年半时间内,柴荣三次亲征南唐,艰难的占领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淮南地区,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江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征后蜀,夺去秦、凤四州,扭转了中原政权对后蜀的不利局面。      在内政方面,柴荣同样做的非常出色。大胆启用新人,打破了官场因循守旧的积习。他非常谦虚的请大臣们指出他的缺点,他从来不认自己是完美的化身,人总是会犯错误的。他台各项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田,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减轻百姓赋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他还对佛教进行极具争议的整改,让寺院占有的大量土地和财富收归国有。柴荣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但他的初衷却不是为了贪图个人享受,而是为了济天下苍生。他说过,只要能造福天下苍生,他愿意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     同时,柴荣扩建了国都开封,北宋时的东京汴梁城繁华甲于天下,其中就有柴荣的功劳。疏通河道,改变了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商业流通的效率。      五代时期的刑法非常繁杂混乱,柴荣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修改了法律,让法律变的简单而有效,执行起来比较方便。柴荣还要求监狱更好的服务于犯人,尊重犯人的人格完整。     柴荣爱民如子,每当听到百姓受苦受难的消息时,他都非常的难过。老百姓没饭吃了,柴荣立刻调拨粮食,免费发放给饥民。他爱民如斯,并不求什么回报,只是图一个心安。在柴荣的治理之下,周朝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盛世即将到来,这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有一个标准非常重要,就是敢于向当时最强大的势力发起挑战。在十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最强大的政权,除了周朝,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从此,中原农耕民族失去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天然地理屏障。     柴荣是一个汉民族主义者,他无法容忍汉人的传统领地被契丹人占领。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半年,他亲自率领一支汉族北伐军,浩浩荡荡的杀向幽燕。但遗憾的是,在柴荣兵不血刃收复三州十七县,准备向幽州发起最后的总攻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他却突然病倒了。柴荣无奈之下,只好撤回本土。     一个多月后,柴荣含恨死于东京开封的万岁殿。     半年后,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夺取了天下。     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伟大的千古一帝,就这么在历史的无情安排下,夭折了。     历史长河在公元959年,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朝着另一个方向流去。     柴荣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沧海桑田,换了几度人间。     虽然历史没有选择柴荣,但却没有忘记他,历史的大门还是艰难的打开了一条门缝,让人们看到一个伟岸而落寞的身影。     那,就是柴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如果按对柴荣的标准,北周武帝宇文邕如果不是早死,也可以算进千古一帝的行列。宇文邕和柴荣的相似度极高,他们都在位六年左右的时间(宇文邕诛宇文护之前的十年不算)。他们都差一点完成统一,都曾经对佛教进行打击,都打败了江东政权的军队,对后世的统一打下基础。在大举亲征北伐强敌时生病,不久去世。宇文邕要讨伐的是强大的突厥,柴荣要讨伐的是强大的契丹。所不同的是,柴荣已经北伐并取得一定战果,宇文邕已经做好准备,还没有来得走的太远。他们死时都不到四十岁,死后不久,国家为人所夺,然后由后任者完成统一。北周之亡,实亡于宣帝宇文赟,如果他多活几十年,杨坚还是没机会。而后周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宗室,所以柴荣死久不久即失国。现在不写宇文邕,只写柴荣。所以只提到柴荣。           
     甚至,连他们的国号都一样,都是周朝。父亲(养父)都是周朝的开国皇帝,死后的庙号也一样,都是周
。拉开周隋统一大幕的是北周
宇文泰,拉开周宋统一大幕的是后周
郭威。宇文邕和柴荣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宇文邕消灭了最危险的敌人北齐,而柴荣彻底打掉了最危险的敌人北汉的反击能力。历史实在是太神奇了,居然会出现两段一模一样的历史,无法解释。
      
引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十八日,控制中原地区的大军阀朱温废掉了战栗觳觫的唐朝末代皇帝李柷,建立了梁朝,史称后梁。千古一帝李世民穷尽一生热血打造的大唐帝国,被一阵呼啸而来的历史阴风吹得灰飞烟灭,片骨不存。    
虽然之后相继出现了后唐和南唐政权,但后唐李存勖是沙陀人,本姓朱邪,而南唐开国皇帝李昪还不知道是不是姓李呢。这两个盗版傍名牌的“李唐宗室”不过出于政治考虑,打着唐朝的旗号在江湖上招摇撞骗,和李唐帝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其实大唐帝国的千古神话早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的铁拳砸了个稀巴烂,成为一尊在风中摇摆的泥菩萨。此后一百多年,唐朝对内制不住藩镇割据,吐蕃趁机强势北进;对内宦官干政,皇帝被太监们当成猪羊一样任意宰割。忠良被逐,贪吏横行,百姓受苦受难。    
国已不国,民更不民,历史需要变革,可历史等来的,却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流氓成性的一代枭雄朱温,狞笑着拉开了比藩镇割据时代更加血腥的军阀混战大幕,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五代十国时期。十世纪时初的中国,不但没有爬上光明的彼岸,反而在历史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割据形势:    
梁----------------河南、山东、江淮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中部    
河东--------------山西北部    
燕----------------京津塘、辽西走廊    
义武军------------河北定县、易县    
赵----------------河北石家庄附近    
定难军------------陕北    
岐----------------陕西西部    
吴----------------江淮之间地区、苏南、皖南、江西北部    
吴越--------------浙江、苏州    
闽----------------福建    
虔州--------------江西赣州    
岭南--------------广东、广西南部、今越南北部    
楚----------------湖南、贵州东部、广西北部     
前蜀--------------四川盆地、汉中、贵州西部      
以上这些割据军阀都是从唐末藩镇脱胎出来的,另外还有出自非唐末藩镇系统的割据势力,如下:    
契丹-------------内蒙古中部    
大长和-----------云南、今缅甸东北部、今泰国北部    
归义军-----------河西走廊    
甘州回鹘---------与归义军控制区基本重迭    
渤海国-----------东北地区东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自从唐朝中央政府权威完全丧失后,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成天抱成团的厮杀,吞并地盘,掠夺人口,都在盘算如何发家致富。至于什么礼义廉耻,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道德价值不堪一击。不是谁不遵守的问题,而是大家都不遵守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况下,谁学宋襄公玩仁义,就等着被人剁成馅下锅吧。    
如果我们能穿越历史,可以乘一架飞机在空中进行航拍。从南海之滨,掠过两湖闽浙、穿过长江黄河,镜头里记录下来的,除了刀光剑影,还有累累白骨,血流成河,遍地狼烟,哀声盈野。    
然后,让我们进入河北——这片伟大而神奇的土地的上空。自古燕赵多奇士,豪杰辈出,仅一个荆卿易水悲歌,就已经感动了还点血性的历史。让我们将航拍镜头拉近一些,对准河北南部的邢州(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潜龙腾渊      
柴荣的家世
梁贞明六年(公元921年)九月二十四日,邢州隆尧县的破落地主柴守礼(894--967年)的家里,随着一阵婴儿“哇哇”的啼哭声,柴守礼的妻子给丈夫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二十七岁的柴守礼在屋子外地的空地上兴奋的直搓手,他终于有后了!    
激动的柴守礼给来到人世的儿子起名叫柴荣(921--959年),也许柴守礼并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婴儿,会在日后对中国千年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人生很奇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因为当时的邢州还在河东军阀、晋王李存勖(885--926年)的统治之下,李存勖以唐朝忠臣自居,唐朝被梁
朱温(852--912年)废掉之后,他依然沿用唐朝的天祐年号,所以《旧五代史》称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    
唐朝灭亡之后,朱温的后梁政权和李存勖的河东政权是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两大对立藩镇,朱温当年在上原驿想暗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856年--908年)未果,所以梁晋遂成世仇。李克用临死前,曾经给李存勖三枝箭,象征着河东的三个世仇死敌:契丹头领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幽州军阀刘仁恭(?--914年)、朱温其中最大的仇人,就是朱温。    
不过早有公元912年,喜欢睡儿媳妇的朱温就被分脏不均的儿子朱友珪(?--913年)杀掉了,随后朱温嫡子、均王朱友贞(888-923年)除掉朱友珪,继位为梁朝皇帝。朱友贞为人温和,没父亲那么狠毒,但朱友贞的军事应变能力远远不如李存勖。     在梁晋混战中原的过程中,朱友贞被李存勖打的满地找牙。朱温时代梁朝对河东的压倒性优势不复存在,现在反而是李存勖骑在朱友贞头上作威作福,朱友贞已经没几天活头了。    
当然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都与柴守礼无关,他关心的不是谁成王侯谁成贼,而是今天赚的几文铜钱够不够一家人买米吃。就算李存勖统一了天下,也不会给柴守礼一文钱。    
邢州柴家本来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了柴守礼这一辈,家道中落了,柴守礼的父亲柴翁是乡下的教书先生,。称柴守礼是唐朝开国元勋——霍国公柴绍的后人,柴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或姐夫),他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女杰平阳公主。    
只要是传到自己这一代家道衰落了,祖上再光鲜也是没用的。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享尽人间富贵,他的后人刘备却摆地摊卖草席,被出身清流贵族的袁术好一阵辱骂:“汝这个织席贩履的匹夫!”    
有句老话说的好,龙生九种,种种有别,人生可以有许多选择,但唯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况且出身并不能证明什么,秦朝那个著名的泥腿子陈胜在倾盆大雨中,站在历史的拐弯处,举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出身低微不是放弃人生奋斗的借口,否则,明
朱元璋岂不是白活了。    
柴荣的出身其实并不算太低微,至少他还不像朱元璋那样生于赤贫底层,柴荣和刘邦差不多都属于小市民阶层出身。但让人困惑的是,无论是《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都没有记载柴荣是否有兄弟姐妹。不知道柴荣确实是柴家独子,还是有过兄弟姐妹,但都因故早逝?    
柴家没有成年男子,这也是柴荣死后,赵匡胤(927--976年)可以轻松翻盘的主要原因之一。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902--961年)临死前就直接了当的告诉儿子:“如果柴家有长君,哪轮得到你做皇帝!”    
按古代忽悠人的那些迷信说法,能当上开国皇帝的,都是真龙化身。历代皇帝出生时,史官们都会谄媚的拍上几巴掌廉价的马屁,不是红光满室,就是瑞兽下凡。宋朝史官在记载赵匡胤出生的时候,就玩过这个花活,什么“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2)。    
柴荣做人实在,他当皇帝后,没有授意史官替他吹嘘,或者有想拍他马屁的史官写了这些不三不四的玩意,都被柴荣给压住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宋朝史官故意不给柴荣写美言,不然赵匡胤就会被柴荣比下去。可历史评价人物的标准,不是这些封建糟粕,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贡献。    
就算开国皇帝是真龙转世,破茧成蝶也需要一个过程,谁也不是天生就当皇帝的。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不吃过人间百般苦,如何能够做得人上人?柴荣的青年时代,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柴守礼无法给柴荣铺出一条金光大道,一切全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柴家在官府中也没什么人脉关系,柴荣显然走不通这条路,摆在柴荣面前的生存选择只有一个,就是做生意。    
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柴荣结识了北方一位著名的大商人颉跌氏。这位颉跌先生常年在江湖上走动,见多识广,柴荣跟着他混,即使赚不到钱,见见世面也是好的。    
颉跌先生是做商贸流通的,就是批发货物贩到外地销售,赚取差价。他主营业务是茶叶,唐朝以来,茶叶就是人们必备的饮用品。后梁朱温之所以和淮南的杨行密成为死敌,起因就是朱温私吞了杨行密准备在北方销售有一万多斤茶砖,可见做茶生意是有暴利可图的,否则朱温也不会做这等得罪人的买卖。    
不过也有种说法,柴荣是个伞贩子,做些雨伞在街市上叫卖。卖伞是个薄利买卖,肯定没有贩茶赚钱,很可能是柴荣卖伞在前,贩茶在后。关于柴荣青年时代的生存环境,史书并没有多少记载,不清楚柴荣跟着颉跌先生贩茶,赚了多少钱。但对柴荣来说,这段从商经历可以让他贴近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他日后进行的全面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史记.陈涉世家》卷四十八    (2) 《宋史.
纪》卷一   (3) 《孟子.告子下》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二
养父郭威    
柴荣在年轻时跟着颉跌氏走南闯北做生意,除了积累人生阅历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最直白的理由就是养家糊口。不过柴荣卖伞贩茶叶赚来的钱,要养活的却不仅是自己的父亲柴守礼,还有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就是柴荣的姑父郭威(904--954年)。    
柴荣有一个姑姑(生卒年不祥),因为长的非常美丽,在豆蔻年华时被唐庄宗李存勖看上,入宫做了嫔御。嫔御是皇帝身边品级较低的侍妾,相当于地主家七姨太八姨太之类的。柴姑娘在宫中没混出什么名份,等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年)兵变继位后,将宫中闲杂人等尽行遣散回家,其中就包括柴姑娘。    
柴姑娘在回邢台的路上,柴荣的爷爷奶奶听说女儿回家了,在黄河边上接女儿回家。不巧在路过鸿沟的时候,有一天下雨,一家人只好在旅店里休息几天,等天晴再上路。正在柴姑娘穷极无聊,坐在房里发呆的时候,突然从门前走过一个衣着破烂,却身体强壮的男人。    
这个男人立刻吸引了柴姑娘,柴姑娘不顾礼仪,问店主这个壮汉是谁?店主略带嘲讽的回答:“你说他啊?他叫郭雀儿。是个马步军使。”柴姑娘一眼就相冲了这个郭雀儿,觉得这个男人仪表堂堂,气质非凡,正是自己此生苦苦寻找的那个男人。    
柴姑娘当即就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了父母,柴太公一听就急了,自己的女儿好歹也是侍奉过皇帝的,要改嫁,至少也要嫁给节度使这样的高官。女儿居然看上了这个邋遢汉子,什么眼神?    
柴太公夫妇不同意女儿自降身份胡乱嫁人,但柴姑娘是铁了心要嫁郭雀儿,甚至以分家威胁,柴太公拗不过女儿,只好在旅店里举行了简易的婚礼,把女儿白送给了郭雀儿。这个穷酸落魄的郭雀儿,就是后来建立后周王朝的开国
郭威。     《宋史.张永德传》对此事的记载略有不同,《宋史》说柴姑娘出宫后,身边带有价值千万的财产,在鸿沟遇雨,她拿出五百万给父母,让他们先回家。柴翁问女儿为什么,柴姑娘说:“儿见沟旁邮舍队长,项黵黑为雀形者,极贵人也,愿事之。”(1)这个落魄汉子,就是郭威。柴姑娘嫁给郭威后,把五百万钱给了郭威,所以郭威才能上下打点,在军中当个喽罗头。     难以理解的是,如果郭威真有了五百万,还用得柴荣每天风里雨里的做小生意赚钱养他?在当时,五百万钱可是个天文数字,一辈子都花不完。虽然郭威好赌,但除了打点上司,也不至于把这么多的钱都赌完吧?    
郭威和柴姑娘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是同乡,郭威是邢州尧山人。其次,他们的家世差不多,祖上都曾经阔过,郭威父亲郭简(?--907年?)是河东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刺史,但幽州军阀刘仁恭后来攻破顺州,郭简被杀,再加上郭简妻子韩氏早逝,五六岁的郭威从此成了孤儿,由姨母抚养长人。    
和许多草根出身的英雄一样,郭威长大后,不喜欢从事农业生产,成天在乡野游荡,和王建(847—918年)、朱温、杨行密(852—905年)一样,如果他们生在太平盛世,永远不可能出人头地,只能在村市上收点保护费混日子。不过他们都有幸生在乱世,天崩地裂的时代,才是他们的天堂。    
郭威虽然是个懒汉,却喜欢和闲汉们谈论天下兵事。更重要的是,郭威“形神魁壮”(2),有一把好力气,在乱世中有力气,可以投戎做个丘八爷,不愁没饭吃。公元921年,十八岁的郭威听说潞州节度使李继韬(?--923年)招兵买马,就投在了李继韬门下吃军饷。郭威性情强悍,好勇斗狠,李继韬很欣赏他。    
像郭威这样的无赖人物,一旦“小人得志”,往往就会横行街市,成为地头恶霸。他听说潞州市场中有个杀猪卖肉的伙计长的很壮实,众人都怕他。郭威的驴脾气上来了,有爷在,你丫的凭什么牛气哄哄?    
郭威一日喝醉了酒,迈着螃蟹步子,来到屠夫的肉摊前。郭威醉薰薰的说:“给爷割二斤好肉下酒!”其实郭威根本不是来买肉的,纯粹是想找事。屠夫割肉稍不合他意,郭威就指着屠夫的鼻子大骂。    
这屠夫也是驴脾气,见郭威对他指手划脚,大怒。屠夫将肉丢在一边喂狗,用手撕开衣服,露出胸膛,挑衅郭威:“你有种,刺爷一刀!没种,滚一边去。”屠夫平时也牛惯了,没把郭威放在眼里,以为吓唬一下郭威,这小子能老实点。    
没想到郭威够狠,二话不说,操起案上的杀猪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屠夫惨叫一声,命丧当场。这段传奇故事,很可能就是《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原型出处。光天化日之下杀人,那还了得,市场管理立刻拿住郭威去官府报案。好在李继韬怜郭威是条汉子,没舍得杀他,私自把郭威放了,然后又悄悄的招回来,继续留在军中效力。    
三年后,因为李继韬谋反被李存勖诛灭,潞州牙兵悉数被分配到从马直,也就是骑兵卫队,郭威也在其中。之前潞州军只是地方军,而进了从马直,就算是中央军了。从这一刻起,郭威的命运悄然改变了,从此郭威飞黄腾达,一路斩关夺隘,爬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郭威这个人万般都好,就有个坏毛病,喜欢喝酒赌博。他在军中挣的那些补贴根本不够他花的,头天领的饷钱,第二天就让他喝光赌没了,柴夫人没少数落丈夫。柴夫人性情温婉,再加上她认定郭威必成大事,所以也没在这方面计较太多。    
柴夫人虽然嫁给了郭威,但和自己的娘家还保持着联系,她很喜欢侄子柴荣。因为自己一直没有生育,总感觉对不住郭威,再加上郭威也挺喜欢性格稳重、模样憨厚的柴荣,柴夫人干脆就撮合丈夫收下了柴荣做养子。从此,柴荣多了一个顽劣的养父,也多了一个慈祥的养母,这叫亲上加亲。    
柴荣知道养父平时乱花钱,家里经济情况非常不好,所以就起早贪黑的拼命做生意赚钱,养活这个不争气的爹。郭威之所以能在军中静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柴荣应该记上首功。如果连饭都吃不上,郭威哪还有闲心去读书?另外郭威在军中和李琼(891--963年)等人拜了把兄弟,平时迎来送往都需要使银子,没钱,真的寸步难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宋史.张永德传》卷二百五十五   (2)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先顶后看
  期待更新!
  %http://image.baidu.com/i?ct=&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F1%C8%D9&in=2877&cl=2&lm=-1&pn=13&rn=1&di=&ln=1&fr=&ic=&s=&se=&sme=0  先试试,不知道能不能贴上
  找到唯一的一张我认为接近柴荣的图片,还是链接,晕死了。  上面链接来自度哥
  此后一百多年,唐朝对内制不住藩镇割据,吐蕃趁机强势北进;  ====================  吐蕃前面是不是少了一个“对外”
  此后一百多年,唐朝对内制不住藩镇割据,吐蕃趁机强势北进;对内宦官干政,皇帝被太监们当成猪羊一样任意宰割。  ========================  或者狼的本意是“唐朝对外制不住藩镇割据,吐蕃趁机强势北进;对内宦官干政,皇帝被太监们当成猪羊一样任意宰割。”  嘿嘿,这得请捉虫专家红军那厮来  
  李克用临死前,曾经给李存勖三枝箭,象征着河东的三个世仇死敌:契丹头领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幽州军阀刘仁恭(?--914年)、朱温其中最大的仇人,就是朱温。  ========================  其中之前少了个句号
r>  俺还粗枝大叶的却不自量力来找错,哈哈
  作为新郑人,我很羞愧,因为我们对庆陵以及后周三陵没有保护好,没有去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也替我们的当地zf难为情。
  柴荣死早了
但打仗不如赵
     谢谢猴兄和悠悠兄的支持,狼非常的感谢。猴兄指教的是,写的确实有些粗心了,标点不对,而且文意不通,惭愧。狼会注意这些的。     柴荣是部伟大的不可复制的铁血传奇,历史没有选择他,不代表他的功业不足以让后人铭记怀念。历史终将证明,柴荣的伟大。     感谢大家支持。
     右边兄说的有道理。只要讲到柴荣,就必须涉及到与赵匡胤的对比,这是不可避免的。要说打仗,赵匡胤自然要强过柴荣的,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个练家子,柴荣只是个半瓶醋,他哪会上战场和敌人玩命?呵呵,这也不是他的强项。柴荣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勇气和战略远见。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二 养父郭威                                  2     
郭威虽然读书很晚,但他的悟性好,很快就能将书上的内容活学活用。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否则就成了掉书袋的呆子,百无一用。当然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郭威运气也好,他遇上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这位贵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出卖幽云十六州、乱认小干爹的晋高祖石敬瑭(892--942年)。    
石敬瑭人品很臭,但能力却很强,加之他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军界的地位很高。在江湖上做老大的,手下哪能没几个贴心的小弟?石敬瑭发现郭威“长于书计”(1),头脑灵活,就把郭威拉下了水,“令掌军籍”(2),替他打理事务。由于郭威在军中没什么名望和地位,石敬瑭也只是拿郭威当小喽罗使唤,并没有过于重用,这时石敬瑭手下的头号大喽罗是后来的汉高祖刘知远(895--948年)。    
说来有意思,五代宋朝的几个开国皇帝除了朱温,其他的都是前朝开国皇帝的部下,比如李嗣源(实际上他也是开国皇帝)之于李克用、石敬瑭之于李嗣源、刘知远之于石敬瑭、郭威之于刘知远、赵匡胤之于郭威。后蜀的孟知祥(874--934年)也算是李克用的部下(侄女婿)。    
刘知远和后唐李氏一样,都是沙陀人。刘知远的长相很特别,“面紫色,目睛多白”(3)。当然刘知远能成大事,不是靠所谓的异相,而是靠在腥风血雨中拼出来的军功。不过刘知远能成为石敬瑭的头号心腹,除了他本人军功之外,还因为他曾经在战场和官场上两次救过石敬瑭的命,石敬瑭知恩图报,予以重用。    
从派系上来说,其实郭威算是刘知远的嫡系,真正让郭威从军界下层窜升至高层的伯乐,是刘知远。公元936年,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勾结契丹皇帝耶律德光(902--947年),用幽云十六州的代价,换取契丹人的支持,消灭了后唐的李从珂(885--936年)政权,建立了后晋王朝。    
由于刘知远的能力非常强,所以石敬瑭对他还是敬鬼神而远之,刘知远在晋朝早期的仕途并不顺畅。但无论刘知远宦海如何沉浮,郭威始终默默的跟着刘知远身边,不离不弃,赢得了刘知远的好感。刘知远对郭威“尤深待遇,出入帷幄,受腹心之寄。”(4)郭威和杨玢(?--950年)、史弘肇(?--950年)等人都成为刘知远真正的嫡系心腹。    
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刘知远调任河东节度使。河东是唐末五代的天下第一重镇,刘知远坐镇河东,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后汉王朝。第二年,石敬瑭去世,由侄子石重贵(914--974年)继位。石重贵比起他那无耻成性的叔父来,倒还有点血性,他上台后,废除了和契丹的不平等关系。    
石重贵此举直接得罪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率军进攻中原,双方在中原苦战两年,互有胜负。但因为叛徒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人的出卖,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军杀进汴梁,石重贵屈辱投降。    
太原城中的刘知远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次年(公元947年)二月,在郭威等人的劝说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郭威劝进的理由很简单:到嘴的肥肉你不吃,如果别人抢先下嘴,到时可没后悔药吃。郭威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往往耽误时机,大事尽毁。    
耶律德光没有控制住中原局势,没多久就被中原此起彼伏的反抗,没几个月,耶律德光就逃出汴梁,不久病死,契丹势力渐渐淡出中原。汴梁无主,对刘知远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于走哪条路进汴梁。河东高层产生了分歧。    
河东将领们打算走东路,即出井陉口,先取河北,然后再南下汴梁。而刘知远本人的意思却是趋石会关、过上党,取直线进汴梁。还是郭威看的远,他指出耶律德光虽死,但河北的契丹残部实力非常强,我们一战未必取胜。万一陷入乱战泥沼,汴梁不定被谁抢先下了手。对于刘知远的南下路线,郭威也认为不妥,首先上党地处太行山脉,地形艰险,不利行军。    
随后,郭威给刘知远指了一条通天大道:沿汾河谷地南下,然后再调头东进汴梁。虽然这条路要比走上党远一些,但这条路线上没有契丹军队,只有一些散兵游勇,行军时间会大大减少,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以迂为直”。刘知远大喜,果然是条捷径。    
刘知远一面命大将史弘肇率兵走上党,扫清汴梁外围,自己率本部穿越汾河谷地。果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公元947年六月,刘知远就来到了汴梁。听说刘知远入主汴梁,各地藩镇纷纷易帜,投靠了后汉,后汉在中原的统治正式开始。至于老巢太原,刘知远留下了弟弟刘崇(895--954年)镇守,刘知远这个举动直接催生了五代十国唯一一个在北方立国的政权——北汉。    
在刘知远称帝和南下汴梁的过程中,郭威居功至伟,可以说郭威是半个后汉王朝建立者。刘知远很欣赏郭威,他定都汴梁后,封郭威为枢密副使,与枢密使杨邠共同主掌军权。估计刘知远留了个心眼,郭威功劳再大,毕竟是武将,用他来掌管军队,不如用杨邠这个文官更合适,至少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这时的郭威,已经成为后汉核心统治集团的成员,算得上是人中龙凤。当时的后汉权力格局一月五星:皇帝刘知远,枢密使杨邠、枢密副使郭威、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左仆射苏逢吉(?--950年)。这五个人在名义上都是“同平章事”,即宰相,政治级别都是差不多的。    
也许郭威没有想到,仅仅三年后,历史就要进入真正属于他的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3) 《旧五代史.汉高祖纪一》卷九十九   (4)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十字坐沙发
  更新,赶紧的。
  赶上好年月了,留记号
     后汉枢密使郭威奉旨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路线示意图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三
被逼出来的王朝    
波谲云诡的公元947年,在一片混乱中,被历史老人轻轻的翻了过去。  
公元948年的正月,刘知远在汴梁宫中改元乾祐,正式抛弃了之前沿用的后晋天福年号。这一年,刘知远五十四岁。因为刘知远最疼爱的长子、魏王刘承训(922--947年)在去年的十二月突然病故,老年丧子的刘知远痛不欲生,大病一场,终于撑不住了。    
刚过完新年,刘知远就病入膏肓,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就要到了,强打精神安排帝国后事。十八岁的皇次子刘承祐(930--950年)被确定为帝国继承人,由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人组成顾命班子,辅佐刘承祐接班。二月,刘知远驾崩,刘承祐入承大统,就是汉隐帝。    
由于刘承祐少不更事,所以后汉的军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苏逢吉等四人手里,外加一个管经济的“财政大臣”王章。从派系上来看,这五个人都是刘知远的嫡系,政治上非常可靠,刘知远对他们知根知底,所以能放心让他们执政。    
这五大臣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杨邠和王章、史弘肇事三人关系最好,史弘肇和苏逢吉关系最差,而苏逢吉和郭威关系也一般。出于权力角度的考虑,苏逢吉时刻想将杨邠和郭威踢出顾命班子。苏逢吉指使户部尚书李涛(898--961年)上书,请罢二位枢密,放到外镇做官。虽然此事最终没有成功,但说明了苏逢吉是非常忌惮武人专权的。    
杨、王、史三人穿一条裤子,苏逢吉拉山头单干,倒是郭威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意思。郭威和杨邠他们交情不错,但没有趟他们那个浑水,而是左右逢源,两不得罪。这五位大臣中,杨邠、王章(--950年)、苏逢吉是文官,郭威和史弘肇是武将,所以汉隐帝要想坐稳江山,主要还是依靠郭威和史弘肇。在乱世中武将要想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多打仗,没仗可打,还立什么军功?乱世中缺少人性和道德,但却从来不缺少不战争。在军阀唱主角的五代时期,藩镇叛乱多如牛毛,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岁无宁日。  
郭威运气不错,想什么就来什么,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949年)扯旗造反,自称秦王。随后,永兴牙将赵思绾(?--949年)在长安,凤翔巡检使王景崇(?--949年)在凤翔,和李守贞摇相呼应,一起造反。    
三镇叛乱的消息传到汴梁,震惊了朝廷,如果后汉不剿灭这些叛军,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必须尽早剿灭这伙反贼。后汉五大臣中,郭威和史弘肇主管军事,但两个人不可能同时派出讨逆,必须留一个看家,汉隐帝决定由郭威挂帅征讨叛军。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八月,刘承祐封时任枢密使的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诸军皆制郭威节制。之前的郭威虽然也执掌兵权,但这是第一次以主帅的身份带兵出征。    
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兵权,郭威心里开始有了想法。不过郭威不会在这个时候搞出什么动静,在人望未隆之时,这样做无异是玩火自焚。郭威现在最需要的多立军功,在军界中提高自己的声望地位,然后再找机会对刘承祐下手。    
郭威临行前,专门拜访了官场老油条——太师冯道(882--954年),问他灭贼方略。老奸巨滑的冯道给郭威指点了一条明路:“守贞自谓旧将,为士卒所附,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 (1)    
冯道的意思很明白,乱世中的丘八爷只认银子不认人,只要郭威肯慷国家之慨,花公款收买人心,一能瓦解叛军斗志,二能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威信。郭威大喜,果然是个参透世事的人精子。郭威西征期间,一边和叛军作战,一边做散财童子,果然收到奇效。    
李守贞的部队听说郭威四处散财,很多人都背叛了李守贞,投降郭威。官军也被郭威用银子喂饱了,势力此消彼长,形势对郭威越来有利。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七月,被官军围困数月的李守贞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举族自焚。赵思绾和王景崇也分别被郭威给收拾掉了,三镇叛乱最终被郭威平定。    
八月底,郭威班师回汴梁,受到了刘承祐高规格的接见,郭威在官场上的地位急骤上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首辅”杨邠。不过还没有等郭威来得及洗掉征尘的时候,九月,朝廷突然接到急报,说北边的契丹人大举入寇,已经杀到了河北腹地,距京师汴梁只有一河之遥。刘承祐又命郭威紧急北上,抵御契丹。    
虽然这场战争没有打起来,契丹人在郭威赶到邢州之前就已经撤退了,这次契丹人是退了,但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回来了。必须留下一位重臣坐镇河北,防御契丹南下,捍卫京师安全。刘承祐再次想到了郭威,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四月二十五,刘承祐任命郭威为邺都留守,仍兼枢密使。郭威的养子柴荣为天雄军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虚职)。    
郭威的权力非常大,“河北诸州,凡事一禀帝(郭威)节度。”(2)郭威早就厌倦了杨邠等人和苏逢吉的蹩脚鸡毛剧,不如到外边透透气。郭威陛辞了刘承祐,带着养子柴荣去魏州上任去了。按当时制度,官员外放时,家眷必须留在京师,实际上是充当人质。    
虽然郭威“久有异志”,但这个时候的郭威显然并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别的不说,一家老小的性命都攥在刘承祐的手里,郭威哪敢放肆胡来。不仅是郭威的家眷,柴荣的家眷也悉数留在京师,包括夫人刘氏和三个儿子。    
让郭威和柴荣万万没有想到的,此次和亲人的暂时离别竟是永决。  ————————————————————————————————————   (1)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2)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顶贴支持,精彩继续!
  石重贵此举直接得罪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率军进攻中原,双方在中原苦战两年,互有胜负。但因为叛徒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人的出卖,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军杀进汴梁,石重贵屈辱投降。  ----------------  契丹史上武功最显赫的皇帝还是要靠内奸才能入侵中原,可见一般
  呵呵,最近写五代十国的不少啊。顶一个。
      恭贺柴兄又开新帖,先顶一下    
     谢谢兄弟姐妹们的支持,接着更新。
  前言  “说到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历史”前宜加“中国”;  “秦始皇赢政”、“元
孛儿只斤.铁木真”、“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秦始皇姓“嬴”,间隔号宜用“·”;  “他怜愍众生的仁爱”,“怜愍”宜为“怜悯”;  “还没有来得及伸展自己的雄图怀抱”,“怀抱”宜换成“抱负”;  “期间换了五个王朝,十三位皇帝”,五代有十四位皇帝,分别是朱晃、朱友珪、朱友贞、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刘暠、刘承祐、郭威、柴荣、柴宗训;  “血性方刚的柴荣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轻视”,“血性方刚”宜为“血气方刚”;  “西征后蜀,夺去秦、凤四州”,宜换成“西征后蜀,夺去秦、凤、阶、成四州”;  “大胆启用新人”,“启用”应为“起用”;  “他从来不认自己是完美的化身”,“不认”宜为“不认为”;  “他台各项政策”,“台”宜为“出台”;  “柴荣含恨死于东京开封的万岁殿”,柴兄采用了《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里记载为“滋德殿”,这个不用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纪念世宗大帝,特摘录杜甫《蜀相》一句诗句赠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三 被逼出来的王朝  
                 
2     
邺都(今河北大名)位于河北省南部,是座历史名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邺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末五代,这里再次成为北方军政中心,《水浒》里著名的北京大名府,就是这里。邺都在五代时期的行政区划是魏州,也称为天雄军,郭威除了邺都留守外,还兼任天雄军节度使。    
郭威有别于那些獐头鼠目的乱世军阀,有些人在地方上吃民肉,喝民血,坏事做尽,民怨沸腾。郭威没有这样,他到任后,“尽去烦弊之事”(1),只有与民为便,才能官百姓安,才能天下安。郭威矫除积弊的效果很好,“不数月,阃政有序,一方晏然。”(2)    
正在郭威在河北力行新政的时候,距离邺都四百多里的汴梁城,却突然发起了一场可怕的政变,这场政变手段之残忍,后果之严重,影响之广泛,是五代十国史绝无仅有的。    
这场政变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以杨邠、史弘肇、王章为核心的相权集团与以刘承祐为首的君权集团,在权力分配上产生矛盾,双方最终矛盾激化。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时,皇帝刘承祐已经二十岁了,按理说早就该亲政了。但杨、史、王等人恋栈贪权,死不松手。甚至刘承祐要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被杨邠冷冷的拒绝:“陛下但禁声,有臣等在。”(3)  
杨邠等人不仅对刘承祐不放权,对于刘承祐身边的体己人,比如枢密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匡赞、茶酒使郭允明等人,也是死死压住,坚决不给升官。刘承祐有个小舅李业(?--950年?),李业此时“掌内帑,四方进贡二宫费委之出纳。”(3)算是肥缺,但政治级别太低,李业也尝试过让杨邠他们分点权,但都给杨邠三人拒绝了。    
这些人捞不到大官做,自然恨透了杨邠等人,没日没夜的在刘承祐耳朵边煽阴风点鬼火,说杨邠、史弘肇、王章专横跋扈,久必谋乱,刘承祐“信之”。再加上那个捣乱大王苏逢吉,他和史弘肇私怨甚深,正愁没机会报复。苏逢吉听说李业等人恨杨、史、王,伸过头来凑热闹,“屡以言激之(5)”,火上烧油。    
朝廷的军政财大权都掌握在杨、史、王手里,如果用正常的手段夺权,显然是不现实的。对刘承祐等人来说,夺权的办法只有一个:发动武装政变,用武力夺回权力。    
刘承祐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只有走这招险棋,他这么做,完全是杨邠等人逼出来的。不过刘承祐的母亲李太后(?--954年)听说儿子要发动政变,立刻投了反对票,但刘承祐决心已定,根本不听老娘的苦心相劝,动手的日子都定好了,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十三日。    
这一天早上,杨邠三人照例上朝议事。还没等他们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几十个带刀武士突然从殿后杀出来,不由分说,将三人按倒在地,一人一刀,都送上西天。随后,刘承祐出来告诉群臣,说杨、史、王三人谋反,依法伏诛。后汉帝国的最高权力,第一次落在了皇帝刘承祐的手里。    
杨邠、史弘肇、王章虽然死了,但他们的家眷都还在。在古代的官场上混,是要拎着家族性命下注的,赌赢了还好说,一旦赌输了,就要赔上九族性命。刘承祐下诏,尽数捕诛杨、史、王的家眷、党羽、仆从,一个都没逃掉,全部被杀。王章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常年抱病在床。父亲犯了事,女儿也跑不了,王章的的女儿被人从榻上拖下来,“扶病就戮”。(6)    
至于天雄军节度使郭威,虽然他和杨邠等人保持着一定距离,但在刘承祐看来,郭威也是杨邠的死党。郭威本人在邺都,可以侥幸逃过这场灾难,但郭威的所有家眷全都在汴梁,刘承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命代理开封府尹刘铢(?--950年)去执行这项血腥的任务。    
郭威的原配夫人柴氏早逝,后来郭威娶了真定人张氏为妻,虽然郭威还有个继室董氏,但董氏此时应该不在汴梁,也逃过一劫。张夫人和郭威的三个儿子青哥、意哥,郭威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还有柴荣的夫人刘氏和三个儿子,全部被刘铢残忍的杀死。郭威在京师的繁华府邸,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同时陪郭威家眷上路的,还是郭威的亲信王峻(?--954年)的家人。    
杀死这些无辜的家眷并不是刘承祐真正的目的,他最想除掉的还是手握河北军权的郭威。刘承祐密旨传给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威(908--965年),让他就地杀掉郭威。同时又让舅舅、澶州节度使李洪威(908--966年),让他寻机杀掉郭威的另一个亲信王殷(?--954年)。     
李洪威、郭崇威和郭威的关系不错,并没有听刘承祐的密旨,而是直接向郭威告变。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十四日,郭威得到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以及自己家眷被杀的噩耗。郭威和柴荣差点当场晕厥,这都是自己的至亲啊,说没就没了,他们有什么罪!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导致郭威家眷被杀,郭威并没有和刘承祐翻脸的打算。现在是刘承祐理亏在先,那就不要怪郭威不讲君臣大义了。郭威立刻把枢密吏魏仁浦(911--969年)找来,把诏书递给魏仁浦看,问魏仁浦该怎么办?“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7)这当然是假话。     魏仁浦是郭威的心腹,自然不会站在郭威的对立面。他劝郭威:“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8)郭威要的就是魏仁浦这句话,点头称是。     随后,郭威召集僚属议事,把他先是添油加醋讲了这场政变的经过,然后郭威装可怜,说既然皇帝有诏要杀我,那就请诸公取我的人头,捞富贵去吧。在座的这些人全是郭威的心腹,更何况他们和郭威都站在一条船上,郭威要掉下水,他们还有活路吗?所以他们不会背叛郭威。     翰林天文赵修已劝郭威道:“公徒死何益!不若顺众心,拥兵而南,此天启也。(9)” 赵修已说出了郭威的心里话,他就是想这么做的,但这话犯忌,应该由别人先说出来,他再接这个话口。     虽然郭威恨透了刘承祐,但毕竟刘承祐是合法的皇帝,郭威不能在名义上直接反对刘承祐。所以郭威出兵的理由是“清君侧”。郭威的话非常动听:“此事必非圣意,即是左右小人诬罔窃发,假令此辈握重柄,国得安乎!宜得投论,以判忠佞,何事信单车之使而自弃,千载之下,空受恶名。崇等愿从明公入朝,面自洗雪,除君侧之恶,共安天下。”(10)    
事情到了这一步,郭威已经没有了退路,“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郭威在万般无奈之下,走上了这条充满艰险的自救道路。郭威在率军进京找刘承祐“讨说法”之前,特意留下了养子柴荣留守邺都,万一进京计划失败,郭威也好有个退路。柴荣的能力,郭威是再清楚不过的,所以留下柴荣,郭威很放心。  ——————————————————————————————————————   (1) (2)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3)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   (4) 《旧五代史.李业传》卷一百零七    (5)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   (6) 《旧五代史.王章传》卷一百零七    (7) (8) 《宋史.魏仁浦传》卷二百四十九   (9)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   (10)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后汉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率军南下“清君侧”的路线示意图
  后汉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率军南下“清君侧”的路线示意图  
     晕啊,怎么回事。第一次发图不是没显示吗?结果出了两张同样的。     谢谢红军兄,有了红军兄的捉虫,狼写起来就方便多了。赢政之间还要加·吗?呵呵。柴荣的早逝,太悲剧了。唉,无语。旧史和会要都说柴荣死于万岁殿,因为二书在宋初成书,所以就用了。
  引  “控制中原地区的大军阀朱温废掉了战栗觳觫的唐朝末代皇帝李柷”,“流氓成性的一代枭雄朱温”,“朱温”宜为“朱全忠”;  “也就是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的铁拳砸了个稀巴烂”,“被”前宜加“就已经”;  “十世纪时初的中国”,“时”宜去掉;  “燕————————京津塘、辽西走廊”;塘沽现归天津管辖,“京津塘”应换成“京津唐”;  “吴越———————浙江、苏州”,“浙江、苏州”宜换成“浙江和江苏苏州”,非同级别的行政区划似乎不能用顿号;  “就已经感动了还点血性的历史”,“还”后宜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柴兄所列军阀似乎少了荆南,它的位置并不偏僻,只是面积小了点      
  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嬴政、
     汗~~~      看错了。实在不好意思,是嬴政。赢和嬴太容易弄混。间隔号的大黑点不太好找啊,习惯用小黑点了。怎么找大黑点啊。红军兄挑虫真是心细,佩服。确实是狼写粗心了,荆南给忘了。荆南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政权,而且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键在中文输入法下就是间隔号“·”  后面的“朱温”无特殊情况不改啦
    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
赵匡胤、元
孛儿只斤.铁木真、明
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还有吗?论及千古一帝,基本上就是他们几个,他们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坚、女皇帝武则天、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也会挤进来凑个热闹。  -------------------------------------------------------------------------  宋
也算千古一帝????汉高祖还&挤进来凑个热闹&?????  楼主你确定自己不是来搞笑的?宋
哪点能和汉高祖比?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一 柴荣的家世  “梁贞明六年(公元921年)九月二十四日”,“贞明六年”应为“龙德元年”;  “二十七岁的柴守礼在屋子外地的空地上兴奋的直搓手”,“外”后的“地”宜去掉;  “唐朝被梁
朱温(852-912年)废掉之后”,“唐朝”宜换成“唐哀帝”;  “喜欢睡儿媳妇的朱温就被分脏不均的儿子朱友珪(?-913年)杀掉了”,“分脏”应为“分赃”;  “柴守礼的父亲柴翁是乡下的教书先生,。称柴守礼是唐朝开国元勋——霍国公柴绍的后人”,句中逗号宜去掉,“称”宜为“史称”或去掉;  “‘必先若其心志’”,有的记作“必先苦其心志”;  “这位颉跌先生常年在江湖上走动”,“常年”应为“长年”;  “起因就是朱晃私吞了杨行密准备在北方销售有一万多斤茶砖”,“销售”后宜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柴荣老父亲柴守礼似乎品行很不端正,江湖人称“洛阳十老”的老大,没事干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做富负代的代表  
  地图不错,狼兄自己做的?
  jihao   
  二 养父郭威  “柴姑娘在宫中没混出什么名份”,“名份”应为“名分”;  “柴姑娘一眼就相冲了这个郭雀儿”,“相冲”宜为“相中”,“相冲”的话就嫁不成了;  “还用得柴荣每天风里雨里的做小生意赚钱养他”,“用得”后宜加“着”;  “十八岁的郭威听说潞州节度使李继韬(?-923年)招兵买马”,李继韬此时只是潞州留后,节度使未得朝廷承认;  “郭威醉薰薰的说”,“醉薰薰的”宜为“醉醺醺地”;  “郭威始终默默的跟着刘知远身边”,“跟着”宜为“跟在”;  “郭威和杨玢(?-950年)、史弘肇(?-950年)等人都成为刘知远真正的嫡系心腹”,“杨玢”有的记作“杨邠”;  “由侄子石重贵(914-974年)继位”,石重贵生于唐天祐十一年(公元914年),卒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没多久就被中原此起彼伏的反抗”,“反抗”后宜加“所震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威的四位妻子柴皇后、杨淑妃、张贵妃、董德妃都很善良贤惠,之前都曾经嫁过别人。夫妻和睦,说明郭威是个厚道之君    
  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
赵匡胤、元
孛儿只斤.铁木真、明
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还有吗?论及千古一帝,基本上就是他们几个,他们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坚、女皇帝武则天、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也会挤进来凑个热闹。  ---------------  满清鞑子不要,嬴政、武则天事实上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兄弟姐妹们好,谢谢大家的支持。这次之所以写柴荣,就是想了断一个情结,实在太喜欢柴荣了。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缘份吧,对这个一千年前就已经去世的帝王,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俺已经不是柴荣的粉丝的了,简直就是柴荣的走狗,嘿嘿。还有朱温,朱温完全被后世给丑化了,朱温喜杀人不假,但朱温却是个爱民的好皇帝。柴荣要正名,朱温也要翻案,不过现在管不到朱温,先把柴荣写好。     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出名,一方面是他的特殊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一句,赵匡胤不知名也不行了。千古一帝有许多不同的标准,赵匡胤应该是符合其中某一个标准吧。至于刘邦,绝对是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太大了,影响太深了。不能因为刘邦一些私德不好就要否定他。刘邦其实算不上私德不好,后世许多帝王比刘邦恶劣的多了,也照样被崇拜。     千古一帝的评价,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人认为某人是,有人就会认为某人不是。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真正意义上的),仅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千古一帝,^_^ 他们对历史都是做过贡献的。至于大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柴荣生在邢州,邢州原来是朱梁的地盘,但在柴荣出生时,已经成为河东的地盘了,所以史家都以晋的年号天祐来标记。如果按梁的年号,朱友贞是在当年十月,将贞明六年改为龙德元年,勉强算是贞明六年。当然,算成龙德元年也可以,反正都是指公元921年。      废掉唐朝,不如写成废掉唐哀帝比较贴切,谢谢红军兄。柴守礼运气好,生了个皇帝儿子,所以仗着儿子的势力为非做歹,也没人敢管他。柴荣出于正统的考虑,认郭威为父,柴守礼只能以元舅的身份。柴荣入继郭威,自然就把姑姑当成母亲,柴守礼自然就成舅舅了。     画些简单地图,为了方便大家看内容,很简易。李继韬是留后,不过这个留后也是自己骗出来的,他指使手下人“逼迫”自己做留后,实际上是想搞割据。此人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但对郭威却非常不错。一般认为石重贵是964年去世,这次也是写964年,怎么写成了974年。974年的说法一般很少用的。     郭威的四个妻子全都是再嫁于他,当年郭威落魄到了极点,身份贵重的柴姑娘一眼就相中了他。如果郭威没有两把刷子,柴姑娘怎么会看上他。郭威是真正的仁厚之君,刘铢杀了他的家眷,他只诛刘铢一人。王峻那么对他,他都能忍受,实在忍无可忍了,只是废掉王峻。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三 被逼出来的王朝             
3     
十一月十七日,郭威的部队来到滑州(今河南滑县),驻守滑州的义成军节度使宋偓(926--989年)听说郭威来了,立刻开门迎降,他犯不着为不相干的刘承祐和郭威结仇。     宋偓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算响亮,但他的家世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在柴荣之前就差点统一天下的唐庄宗李存勖,就是宋偓的外祖父。宋偓的父亲宋廷浩(?--937年)做了李存勖的女婿,宋偓本人又是晋高祖石敬瑭的女婿。而宋偓的女婿更非一般人物——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女儿就是小宋后。宋氏父子二人,两帝婿、一帝翁。      郭威非常聪明,他知道部下之所以愿意跟做这笔杀头的买卖,无非是贪图富贵。所以郭威甫到滑州,就打开滑州官库,将财货等物分给将士们。都到了这个份上,郭威还在装纯洁,他对大家说皇帝已经派侯益率兵迎战,他不忍与皇帝交战,请大家杀了他,以成全名节。诸将当然不会吃郭威这一套,劝郭威:“国家负公,公不负国,所以万人争奋。如报私仇,侯益辈何能为乎!”(1)     本来就是刘承祐负郭威在前,郭威此举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但郭威最大的失策是,通过王峻向诸将承诺:“我得公处分,俟克京城,听旬日剽掠。”(2)丧失民心,莫过于此。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理解郭威的“难处”。他不放血,弟兄们就不会跟他混。没钱,谁跟你玩啊。     滑州距离汴梁不过百余里,刘承祐已经感受到了郭威的杀气,但年轻气盛的刘承祐并没有被郭威吓倒,不知道他哪来的勇气,在十一月二十日,刘承祐率军出现在了汴梁城北的刘子坡,准备和郭威决战。    
第二天,官军在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的率领下,向郭威的部队发起了进攻,郭威所部何福进、王彦超、李筠等人率军迎击。结果,“慕容彦超退却,(官军)死者百余人。”(3)慕容彦超见势不妙,狼狈逃回兖州。官军本就没什么战斗力,此战一败,士气大沮,有些官军干脆投降了郭威。郭威趁热打铁,追杀刘承祐。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胜利的天平已经明显向郭威倾斜,茶酒使郭允明见势不妙,便起了杀心。十一月二十二日清晨,刘承祐被郭威的军队追到了赵村,下马休息时,被郭允明一刀刺死,年仅二十岁。随后郭允明和宰相苏逢吉自杀,反正他们活着落到郭威手上,也难逃一死。    
刘承祐被杀后,郭威率军闯进了汴梁,“诸军大掠”(4),京师一片狼藉。郭威现在关心的不是维护京师治安这等“鸡毛小事”,而是改朝换代的大事。当然现在对郭威来说,时机还不成熟,毕竟他在政界的威望稍嫌不足。“周
之自魏入也,反状已白,而汉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5)     不过,以郭威的聪明才智,他总会想出对策的。果然,郭威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郭威先是假模假样的请出李太后临朝,然后率百官推立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为嗣主,拉刘赟当自己的挡箭牌。刘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侄子,父亲就是河东节度使刘崇。郭威请出老太师冯道,去武宁军节度使的驻地徐州,迎接刘赟入朝继位。    
就在朝廷等待刘赟进京的时候,“凑巧”的很,突然从镇州、定州传来紧急军情:契丹人大举入寇,河北告急!现在朝中唯一有资历挂帅的也只有郭威了,所以郭威“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汴梁,率军向北进发,防御契丹南下。     不过同样是契丹大军从镇、定二州南下入侵中原,《辽史》记载了公元950年的这一次南下行动,却没有记载公元960年的那一次“南下”。郭威率兵北上防御契丹,至少有《辽史》做为旁证。至于另外一次,天知道是怎么回事。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二月十六日,郭威率军抵达澶州,然后就地休整。     四天后,十二月二十日,郭威下令诸军继续北上。还没等郭威走出府衙,突然从外面闯进一伙丘八,他们狂呼:“我们进京师时,大掠市中,已经与刘氏为仇。如果武宁继位,我等还有活路吗?不如今天尊奉郭侍中为天子,共取富贵。”    
郭威见状“大骇”,立刻喝骂这些人胡闹。丘八当然不会听郭威的,人越聚越多,墙上都蹲满了士兵。他们闯到郭威面前,几个人强行拽住郭威,另有人撕下军中的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诸军三呼万岁,声震天地。    
如果把这场闹剧的地点由澶州换成陈桥驿,男一号由郭威换成赵匡胤,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所谓陈桥兵变不过是千古文章一大抄。赵匡胤并不是个合格的导演,他没有自己的丝毫创意,完全是照搬郭威的旧剧本,从过程到结果,丝毫不差。在这两场兵变中,契丹人都成了率军出汴梁的借口,真有这么巧?鬼才相信!    
郭威新手导演的大戏,终于达到高潮,天下,已经成为郭威的囊中物。不过这场闹剧还没有结束,如果刘赟抢先入京,那郭威的剧本就要演砸了。其实郭威早有准备,心腹郭崇威率兵东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迎到了刘赟。郭崇威打着保护嗣皇帝的旗号,将刘赟软禁起来,听候郭威发落。     随后,这支奇怪的军队渡河返回开封。这时天寒地冻,河面上已经结出了厚厚的冰层,同时北风呼啸,郭威不惧严寒,率领军队悲壮而丑陋的踩着冰层抵达河南岸。大军刚过,冰层就陷了进去,时人异之。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成千上万人在冰面上踩,再厚的冰层,也会被踩塌。     十二月二十五日,郭威来到开封城北郊的七里店,“(后汉)群臣谒见”(6),实际上是提前来拜码头的。    
听说郭威在澶州发动兵变,汴梁城中的李太后心里明白,她夫君刘知远创建的大汉江山,仅仅过了不到四年,就要谢幕了。李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现在对郭威来说还有利用价值,如果她不合作,郭威是办法对付她这个无权无势的老太婆的。    
李太后已经给郭威准备好了三件礼物,第一件:废嗣皇帝刘赟为湘阴公,摘掉了刘赟的政治帽子,郭威就可以放心的当皇帝了。第二件:以侍中郭威为监国,然后由百官劝进,郭威到了这个时候,就没必要再装下去了。    
第三件礼物:汉乾祐四年(公元951年)正月初五,李太后正式下达诰令,将已经名存实亡的汉朝天下以“禅让”的形式传给监国郭威。随后,郭威身着衮冕,满面春风的临御崇元殿,在百官“万岁”的山呼声中,正式建立了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改元广顺。    
郭威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周”,是因为郭威自称是姬周王朝宗室的后人,其实这种鬼话是骗不了人的。关于这点,郭威不如朱元璋实在,朱元璋称帝后,有人劝朱元璋尊南宋大儒朱熹为先祖。朱皇帝不稀罕什么朱熹,直言朕本淮右布衣,祖上八辈贫农……    
郭威虽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逊帝”刘赟还活着,对郭威来说始终是个威胁。这事好办,不久后,消息传来:湘阴公刘赟在宋州暴病而亡。傻子都知道刘赟是怎么死的,这种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   (1) (2) (3)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4)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   (5)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卷七十   (6) 《旧五代史.周
纪一》卷一百一十    
     郭威进京的路线图,如上图,就不再重发了。
  哟 o柴狼o写柴荣    刚看到 写得很不错嘛 赶紧记号个 哈哈
  顶贴支持
  三 被逼出来的王朝  “波谲云诡的公元947年”,“波谲云诡”宜为“波诡云谲”;  “但却从来不缺少不战争”,第二个“不”宜去掉;  “形势对郭威越来有利”,“有利”前宜加“越”;  “九月,朝廷突然接到急报,说北边的契丹人大举入寇”,《资治通鉴》记载契丹此次入侵发生在乾祐二年十月;  “郭威的养子柴荣为天雄军牙内指挥使”,柴荣此时的官是“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  “让郭威和柴荣万万没有想到的,此次和亲人的暂时离别竟是永决”,“万万没有想到的”后宜加“是”,“永决”应为“永诀”;  “才能官百姓安”,“官”宜为“让”;  “正在郭威在河北力行新政的时候”,“力行”宜为“厉行”;  “却突然发起了一场可怕的政变”,“发起”宜为“发生”;  “是五代十国史绝无仅有的”,“史”后宜加“上”;  “但杨、史、王等人恋栈贪权”,“恋栈贪权”宜换成“恋栈权位”或去掉“恋栈”;  “常年抱病在床”,“常年”应为“长年”;  “同时又让舅舅、澶州节度使李洪威(908-966年),让他寻机杀掉郭威的另一个亲信王殷(?-954年)”,李洪威此时担任的是镇宁节度使;  “把他先是添油加醋讲了这场政变的经过”,“把”宜去掉;  “郭威的话非常动听:‘……崇等愿从明公入朝,面自洗雪,除君侧之恶,共安天下。’”,“郭威”宜改成“劝进者郭崇威”或“劝进者郭崇”,古人太喜欢避讳了;  “驻守滑州的义成军节度使宋偓(926-989年)听说郭威来了”,“宋偓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算响亮”,“就是宋偓的外祖父。宋偓的父亲宋廷浩(?-937年)做了李存勖的女婿,宋偓本人又    是晋高祖石敬瑭的女婿。而宋偓的女婿更非一般人物”,“宋偓”有的作“宋延渥”;  “他知道部下之所以愿意跟做这笔杀头的买卖”,“跟”后宜加“他”;  “刘承祐率军出现在了汴梁城北的刘子坡”,“刘子坡”有的作“刘子陂”;  “官军在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的率领下”,慕容彦超此时为泰宁节度使;  “郭威新手导演的大戏”,“新手”应为“亲手”;  “郭威是办法对付她这个无权无势的老太婆的”,“是”宜为“有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承祐真不该杀害郭威、柴荣、王峻的家眷着,留着还能当人质,而且也没听说家眷中有什么厉害角色,有兵有权有本事的都在外地呢。再说刘承祐杀了史弘肇后,汉朝哪还有名将啊  
  一直崇尚柴荣此人,顶之
  “如果按梁的年号,朱友贞是在当年十月,将贞明六年改为龙德元年,勉强算是贞明六年。当然,算成龙德元年也可以,反正都是指公元921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贞明六年是920年,贞明七年才是龙德元年呢  《资治通鉴·271卷》  【后梁纪六】起屠维单阏十月,尽玄黓敦牂,凡三年有奇。  均王下贞明五年(己卯,公元九一九年)  …………  均王下贞明六年(庚辰,公元九二零年)  …………  均王下龙德元年(辛巳,公元九二一年)  ……五月,丙戌朔,改元……    
    根据《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帝以唐天祐十八年,岁在辛巳,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于邢州之别墅。”可知柴荣生于921年的农历九月,此时后梁已改元,如用后梁年号纪年的话,出生年不能用“贞明七年”,只能是“龙德元年”。  
  刘承祐真不该杀害郭威、柴荣、王峻的家眷着,留着还能当人质,而且也没听说家眷中有什么厉害角色,有兵有权有本事的都在外地呢。再说刘承祐杀了史弘肇后,汉朝哪还有名将啊    ---------------------------  小刘太年轻了,哪懂那么多江湖规矩
  红军这厮来了,哈哈哈
  顶贴支持
  更新太慢  
  顶顶顶!!!
  阿尔的...
  楼主好文采!这段历史在天涯里也好多高人发表过大家也应该比较熟悉。但由楼主写来依然于人新的感受与强势的震撼!特别是开头那一篇,一下就使人看得热血激昂。
  支持小豺狼~不过柴荣那不叫夭折吧…英年早逝…嘿嘿小柴荣很有亲和力的 第一次从书上看到他就很想结交这样一个人嘿嘿太自多了不要笑我哦~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多说什么 唯有淡淡又持久的叹惜
  文字工夫弱了点。跟写小说一样,轻浮。
  楼主开篇就在扯淡!!!!      真正能称上千古一帝的也就是秦皇汉武。        曹操啥时候也称千古一帝了???曹操啥时候当过皇帝了,曹操充其量      就是个英雄。          。。。。。。。。。。。。。。。
  柴荣的死直接改变历史进程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后周收复幽云十六州那历史是否会多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周帝国吗
  怎么有点新闻稿的味道啊 意思到了 文笔。。。第一段不错
  柴荣的死直接改变历史进程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后周收复幽云十六州那历史是否会多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周帝国吗
  柴荣以当时的趋势再干五年将确为一代圣主,但再干10年以上就不好说了。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历史,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年富力强的早逝英主,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往往感叹过后,又不能不假设,偶然事件改变历史进程实际上并不少,其中的内因只能说:偶然之中有必然了!!!
  楼主开篇就在扯淡!!!!            真正能称上千古一帝的也就是秦皇汉武。                曹操啥时候也称千古一帝了???曹操啥时候当过皇帝了,曹操充其量            就是个英雄。------------------------------------------------------------------------------后人封的不行啊,魏武帝,不是吗?在我眼里曹操他就是千古一帝,为什么。两个字:坦荡!  
  楼主速度阿
     兄弟姐妹们好,感谢大家的支持。柴荣的年龄近四十岁,确实不能称为夭折,只是说柴荣夭折,是指他的功业,毕竟三十九岁(按现在的年龄算只有三十八岁)就去世,实在太年轻了。历史没有假如,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一直无法理解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柴荣。谁也不知道多给柴荣十年,他会变成什么样,也许会成千古一帝,也许会半途而废,但无疑前者的可能性最大。曹操没有称帝,自然不能算在千古一帝的行列。曹操的英雄坦荡,再加上他是真正的统治者,虽然没完成统一,但以曹操的历史影响,也许他应该能挤进这个行列。开篇提到那些帝王,只是比较热门的千古一帝的人选,在提到千古一帝的时候,他们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不是千古一帝,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标准。狼的文字功夫确实一般,不擅长煽情,也不擅长写的太细,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这次写柴荣,没有写成小说的想法,所以尽量用人物传记的风格去写。连人物对话都基本上是史料的原文,只有极个别的对话是加工过的。可能是对这种体裁不太适应,会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惭愧。     红军兄真是太厉害了,捉了这么多虫。狼粗心的老毛病还是没改过来,写的时候也注意检查了,没发现多少虫子,结果还是这么多,惭愧。几本史书关于同一件事情的记载,有时会出现偏差,这种现象非常多、后周时期的官场人物名字带威的非常多,容易和郭威弄混。比如郭崇威改名郭崇、郭彦威改名郭彦钦、曹威改名曹英、马令威改名马令琮、张彦威改名张彦成、雷彦威改名雷彦洪。在郭威建国之前,他们的名字都还带有威字,周朝建立后才由郭威御赐改名。比如郭崇威,在广顺元年之前,不可能叫郭崇的,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郭威会当皇帝。     宋偓也称宋延渥,据宋史本传改为宋偓,其实旧五代史就称为宋延渥。五代宋朝皇帝中没有叫延的,似乎没有必要为了避讳去掉偓字,而且宋史称为“偓”,旧史和通鉴均称为“渥”。本篇基本没有宋延渥的事情,郭威南下时也只是跑了一下龙套。    
     五代官场有个习惯,就是将节度使以本驻州的州名代替,比如归德军节度使驻守宋州,也称为宋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驻守镇州,称镇州节度使;襄州节度使是指驻襄州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扬州节度使实际上是指淮南节度使。不过红军兄说的对,镇宁军节度使虽然驻守澶州,但镇宁军是正号,应该以正号相称。     刘承祐到底是年轻,杀了郭威家眷是愚蠢的行为,不如留下来做人质,让郭威有前顾之忧。把家眷都杀光了,反正让郭威卸下包袱。刘承祐手下没什么大将,要是史弘肇在,比慕容彦超强多了,但史弘肇是刘承祐的敌人,刘承祐不可能留下他的。     五代的年号比较混乱,尤其是后唐在灭梁前,用的是前唐天祐年号,非常的乱。是狼搞错了,贞明七年(公元921年)的五月,朱友贞将贞明七年改为龙德元年。实际上贞明七年只存在五个月,所以一般都将此年称为龙德元年。如果按梁年号,确实只能称为龙德元年,不能称为贞明七年。毕竟柴荣出生的时候,朱龙贞已经改为龙德了。谢谢红军兄。     下面继续更新。      
                   第一章 潜龙腾渊                                四
郭威是个好皇帝    
从郭威打天下的过程来看,实际上还是没有走出五代十国“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1)的规律,五代十国基本上都是大军阀建立的,郭威就是其中一个。当然,历代王朝的建立,都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没有谁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征服天下。苏秦?他从来没有得过到天下。    
虽然是刘承祐有负郭威在前,但郭威在夺权过程的一些手段也确实见不得光。比如为了拉拢军心,纵容军队在汴梁城中洗劫公私财物,城中大乱,再有就是杀害了手无寸铁的刘赟。    
郭威不是什么圣人,他和五代其他军阀没什么两样。但有一点,是朱温、李存勖比不了的,那就是郭威不滥杀人。郭威只背着刘赟这一条人命,甚至屠戮郭家满门的刘铢,郭威也只是斩刘铢一人,放过了刘铢家眷。     
如果仅仅是不滥杀,郭威还算不上是好皇帝。是否能为成为好皇帝,最重要的有两条标准:治军、治国,特别是第二个标准。郭威的军事能力不用多说了,李守贞可以替郭威证明。至于郭威的治国,其实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综合起来讲,郭威的善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俭节约。郭威即位之初,就下诏停罢地方藩镇向朝廷进贡奇珍美味,他用不着这些玩意。郭威有句话说的非常感人:“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2)郭威富贵至极,却仍然挂念在战乱中饱受痛苦的底层百姓,难能可贵。    
苛刻一些说,节约和爱民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梁武帝终生布衣菜蔬,却纵容王公贵族们欺压百姓,丧尽民心,最终酝成惨祸。郭威是从民间走出来的皇帝,他了解民间疾苦,他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他做什么。    
二、允许境内商人和外国人(蕃人)进行商品贸易,郭威不搞“闭关锁国”那一套,只有开放搞活,国家才有活力。不然死水一潭,谈何发展?    
三、同意发生旱灾的南唐沿淮(河)百姓进入周朝统治区购粮,郭威并没有因为他们是敌国百姓而对他们抱有戒心,国家有罪,百姓何辜!虽然郭威此举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但至少郭威敢这么做,说明他心中还是有百姓的。有些混蛋皇帝连表面文章都懒得做了,直接抢百姓的救命粮。    
四、将被官府籍没的罪犯名下的地产,还给他们的家眷。一人有罪,九族无辜,此举极有人情味,千载之下,仍让感动不已。    
五、恢复农业生产。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官府给他们划拨无主土地,让他们耕种。同时官府减免各种赋税,让他们安心生产。郭威是个明白人,只有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他说过“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3)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郭威还下令,如果流亡百姓想离开周朝去敌国生活,朝廷不但不横加阻拦,而且拔付路费。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历朝政府都在挖空心思增长劳动力,甚至不惜动用暴力手段。郭威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是郭威不懂劳动力的重要性,而是他认为以德留人,如果暴力截留,这样只能丧失民心。    
六、改革盐曲法。盐是绝对垄断性的行业,历朝都严厉打击私制食盐的行为,但后汉法律却最为严酷。规定只要发现有私造盐者,哪怕只查出一克,也要砍头。郭威对此进行了改革,周朝政府规定,只有私制食盐超过五斤者才论死。郭威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有些人制私盐并不是为了赚取暴利,仅仅是养家糊口。    
七、改革牛皮征收制度。牛皮是冷兵器时代稀缺的战争物资,历代官府都在民间强行征收牛皮,说白了就是抢,一文钱不给,百姓怨声载道。郭威对此进行有力的整改,他规定在民间按土地占有量进行牛皮征收,以每五十亩地为一张牛皮的征收标准,百姓深受其利。当然郭威也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许百姓将牛皮卖对敌对国家,但可以在境内自由交易。毕竟郭威也要考虑到国家的军事安全。    
另外,郭威还废除了所谓的牛租。六十年前,朱温在和杨行密的作战中,从淮南掠夺来几十万头耕牛。这些牛被分配给了有地农户,农户只须每年向朝廷交点牛租即可。可朱梁亡国后,唐、晋、汉三朝官府不顾当年的耕牛们早已不存在的事实,强行向百姓征收牛租。李存勖、石敬瑭等人只顾自己享受,哪管百姓死活?但郭威最见不得百姓受苦,下诏取消了牛租,他不缺这点钱,他最缺的是民心。    
八、重用人才。郭威是个半文盲,他知道自己知识有限,从不装大尾巴狼,不耻下问才是君子。郭威对人谦虚的说自己“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4)后周北宋许多名臣名将都是被郭威提拔重用的,比如文官王朴(906--959年)、郑仁诲(?--955年)、范质(911--964年)、魏仁浦、王溥(922--982年)、李穀(903—960年),武将郭崇、韩令坤(928--973年)、石守信(928--984年)、王审琦(925--974年)、 甚至,还有赵匡胤……     在这里插一个小故事,与郭威无关,但确实有趣。范质是五代宋初的头号名相(不算王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范质就是周宋易代的第一见证人,周末宋初三首辅,范质居首。范质是后唐长兴四年的进士,他的座师是五代中后期的名相和凝(898-955年)。     和凝并不是通常印象中的庸碌无趣的五代官僚,他的文学水平相当出色,尤擅填词。在还没飞黄腾达的时候,和凝曾经写过一本名叫《香奁集》的艳词集,里面的内容“少儿不宜”。     后来和凝做了宰相,宰相写艳词,传出去对名声很不好,毕竟五代时期的词尚不能登大雅之堂。和凝真是聪明,他想到了“嫁祸于人”的办法,在《香奁集》署上别人的名字,一推六二五,没自己的事了。不过要找一个文坛名家,才不致使让自己的作品諲没于世。     和凝想到了唐末五代极负名望的大诗人韩偓,就把《香奁集》免费送给了早已经过世的韩偓。所以后世流传的署名为韩偓的《香奁集》,真正的作者是和凝。和凝在显德二年七月去世,所以,和凝也是郭威进行改革的见证人之一,虽然早在石重贵时代,和凝就已经不在内阁任职了。     
郭威这些改革举措尚显粗略,而且规模也不大,但历史意义非同一般。之后柴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实就是建立在郭威改革的基础上的。至少,郭威给柴荣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柴荣有现成的改革经验可用,不必再走弯路。    
改革对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物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因素进行革除,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换句时髦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这是个常识问题。不过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改革,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各阶层对社会资源拥有权的再分配。    
譬如一块蛋糕,甲多吃一口,乙就要少吃一口。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让是否能让更多的人吃上蛋糕,哪怕是一小口也好。列强瓜分中国时奉行的原则是“利益均沾”,就是见者有份,谁也别想独吞。其实改革的目的也是“利益均沾”,各阶层都要有蛋糕吃。大家都有蛋糕吃,皆大欢喜,不然,总会有人不满的。    
郭威这点做的很好,他是个封建皇帝,他首先要维护自己和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没有错。而郭威并没有因此而忽视百姓的利益,郭威也许没读过《荀子.王制篇》,但“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个浅显的道理,郭威还是懂的。想让老百姓当顺民,其实非常容易,让老百姓有饭吃就行了。    
经过这几年仓促而有效的改革,后周国力大增,内部安定,已经有点盛世的模样。郭威将中原治理的井井有条,只要他自己不学萧衍那样胡来,大周朝的天下,是稳如泰山的。    
但是,郭威现在面临的最紧迫的一个问题是:等他死后,江山传给谁?  —————————————————————————————————   (1)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卷五十一   (2)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   (3) 《旧五代史.周
纪三》卷一百一十二   (4)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    
  沙那个发,哈哈
               第一章 潜龙腾渊              五
柴荣的皇子生涯    
1     柴荣的机会来了。    
在家天下时代,统治者“有子传子,无子传弟”,要确保江山的万世一姓。郭威本来是有儿子的,但在那场血腥的乾祐惨祸中,郭威的三个儿子被丧心病狂的刘铢杀了个精光!不要说儿子,就是几个像样的晚辈亲戚,郭威都没几个。历史上有记载的郭威晚辈亲戚只有个人:养子(内侄)柴荣、外甥李重进(919?--960年)、女婿张永德(928--1000年)、前妻张氏的外甥曹彬(931--999年)。另外还有一个妹夫杨廷璋(911--970年)。    
郭威称帝这年四十八岁,即使现在纳几个嫔妃生儿子,等儿子们长大,那时郭威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现在对郭威来说最紧要的任务不是生儿子,而是尽早确定帝国的接班人。    
至于人选,自然只能在柴荣、李重进、张永德、曹彬、四人中选择。虽然这四个年轻后生都是人中龙凤,但郭威确定继承人,不仅是看他们的能力,也要看和他们的亲疏程度。    
首先可以将曹彬和杨廷璋排除出去,因为曹彬、杨廷璋和郭威的亲戚关系最远,也没什么感情,不可能选择曹彬、杨廷璋,而且杨廷璋只比郭威小几岁。至于张永德,虽然是自己的女婿,但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翁婿关系虽然不错,但张永德毕竟是外人,也可以排除张永德。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不是柴荣,就是李重进。    
在四个人选中,李重进是唯一和郭威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这个优势是柴荣比不了的。但柴荣有一个优势,却是李重进远远不及的,那就是和郭威的感情。郭威之所以比较倾向于柴荣,一是柴荣姑母柴夫人的原因,郭威和柴夫人感情极深,这是患难夫妻才有的感情。二是因为郭威当年穷酸落魄,是柴荣用他稚嫩的双肩,挑着货物走南闯北,赚钱养活自己。这两种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柴荣在争夺储君位置的竞争中领先了李重进不止一个身位。  
好在郭威现在还不算太老,他还有足够的时间选择储君,他暂时并没有公开储君人选,一是维护政权稳定,二是他还想再多观察柴荣一段时间,看看柴荣是不是真有继承大统的能力。     
郭威称帝后,也在不断的给柴荣压担子,广顺初年,柴荣在四人中的地位最高——镇宁节度使、校检太保、太原郡侯。按诸镇的实际地位来看,澶州不如天雄军重要,但镇宁军的驻地澶州是郭威的发迹之地,郭威将柴荣安排在澶州,是大有深意的。    
柴荣也确实给郭威争气,他在澶州期间,“为政清肃”(1),将原来遍地盗贼的澶州打造成夜不闭户的平安社区,史称“盗不犯境”(2)。柴荣对澶州的城市建设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之前的澶州城市破败,街道狭小。柴荣“广其街肆,增其廨宇,吏民赖之。(3)”发展城建是不是面子工程,关键要看当地百姓是否从中受益。    
当然,柴荣以上这些政绩属于内政范畴,在乱世中混饭吃,最重要的是军事能力。柴荣的军事能力并不弱,当初郭威率军南下汴梁,就留下柴荣镇守邺都。柴荣要是没有两把刷子,郭威也不敢用他。    
就在柴荣在宦海中春风得意的时候,有个人横竖看柴荣不顺眼,隔三差五的给柴荣打马后炮,没少捣乱。这个敢给当今皇子上眼药的大爷,就是后周的开国重臣、宰相王峻(?--953年)。    
王峻和郭威是患难兄弟,对后周建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因为他比郭威大两岁,所以郭威尊称他为兄长。王峻的治政能力还是不错的,但他最大的问题是气量太小,容不得人,过于贪权。郭威想提拔守藩镇时的旧部心腹郑仁诲、向训、李重进等人,王峻都妒忌的不得了。郭威担心王峻吃醋,派人来解释,没想到王峻破口大骂,丝毫不给郭威面子。     郑仁诲等人官衔太低,暂时还威胁不到王峻,最让王峻无法容忍的是,郭威的养子柴荣在后周官场的地位不断提升,让王峻感受到了威胁,所以他要给柴荣找点麻烦。    
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的正月,兖州刺史慕容彦超起兵造反,官军一直打到夏天,都没有拿下慕容彦超。郭威打算亲征,但冯道说天气炎热,车驾不宜轻出。郭威觉得也有道理,准备调柴荣东进讨逆。王峻不希望柴荣在军界打出威望,就极力反对,郭威没办法,只好亲自出马,摆平了慕容彦超。    
柴荣也知道王峻在排挤他,但柴荣为人处事比较稳重,喜怒不形于色,既然王峻在暗中给柴荣小鞋穿,柴荣也不会把他和王峻的矛盾公开化,至少他要考虑到养父郭威的处境。关于柴荣和王峻的官场斗争,史料记载很少,但除上面这件事外,还记载了柴荣和王峻的一次间接交锋。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初,柴荣已经在澶州任职三年了,虽然澶州和汴梁距离很近,但非诏不许入朝,柴荣也不敢随便离镇,平白让政敌抓住自己的把柄。柴荣在镇期间,“屡求入朝”(4),目的有两个,一是看望养父,二是借机联络一下朝中各派势力,为自己日后上位打好基础。    
其实郭威也是非常想念养子的,但由于父子之间横着一个讨人嫌的王峻,郭威也要顾及一下王峻的感受,所以在王峻屡次阻挠下,柴荣一直没机会进京。正好不久前黄河水患严重,郭威打发王峻去视察河务。柴荣在汴梁有自己的情报系统,听说王峻离京,他立刻上表求入朝,郭威心领神会,立刻诏柴荣进京。    
正月十五日,父子相见。正史上并没有记载他们之间到底说了些什么,估计也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但正在黄河上喝西北风的王峻听说柴荣突然窜进了汴梁,大为惊惶,他担心柴荣此次进京会对自己不利,立刻扔下河务,连夜赶回汴梁,打听柴荣在京城都干了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匡胤善待柴荣的后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