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历史剧是不是我国历史上某朝的村落战争

手机轰炸器是什么?_百度知道
该问题可能描述不清,建议你
手机轰炸器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手机轰炸器是批量、循环给手机无限发送各种网站的注册验证码短信的软件。2.
真正强大的手机轰炸器一分钟能超过一百条短信,使手机一直响不停。3.
可以用来给自己手机测试短信最快接收速度(短信压力测试) ,不过不要把手机轰炸器用来恶意骚扰别人。
采纳率:69%
手机轰炸器软件就是安装在手机上 通过狂发短信 是别人的手机死机 多在PPC上流行 现在也有很多手机上可以使用了
下载ROM。下载完成后将下载好的ROM文件放入手机内存卡根目录下即可。刷入Recovery程序:关机状态下按住 “音量下”+“HOME键”+“开关机键”进入Recovery模式。 选择“apply update from sdcard”,然后定位到下载的Recovery文件并确认刷入,刷入完成后,重后手机。清除数据。成功刷入Recovery后,关机状态下按住“ HOME键”+“开关机键” 进入Recovery模式,选择“wipe data”-“factory reset”,然后点击“确认”来消除数据,选择
在AutoCAD中打散插入的块可以用“分解”命令(快捷键X)。但是如果出现图1中下方的提示是“无法分解”时就不能用分解命令了。下面我分步骤介绍一下怎么打散“无法分解”的块。第一步:选择这个块,右键选择“在位编辑块”,弹出“参照编辑”对话框,直接点击确定。第二步:在弹出的工具条中选择图中所示的“从工具集删除”命令,然后框选整个块中的元素回车,最后点击“保存参照编辑”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确定保存就可以了。
2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日本战国一般是指从1467年应仁之乱到江户幕府建立,丰臣氏灭亡之间一百五十多年政局纷乱及群雄割据的时期。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2.8K2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9K19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8K1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8K85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6K24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28,150“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两千年来战乱不断、改朝换代频繁,刀的形制根据不同时代的战争特点发生比较大的改变。而刀的打造方法也不断变化,所以许多先进的打造方法难以传承发展。尤其到了宋代以后,火器的引进和发展逐渐盛行,这就使刀的地位快速下降,而且由于历代战争都是大规模作战,制造武器的成本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两千年来战乱不断、改朝换代频繁,刀的形制根据不同时代的战争特点发生比较大的改变。而刀的打造方法也不断变化,所以许多先进的打造方法难以传承发展。尤其到了宋代以后,火器的引进和发展逐渐盛行,这就使刀的地位快速下降,而且由于历代战争都是大规模作战,制造武器的成本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部队很难大规模装备那些质地优良、成本昂贵的常规作战兵器。日本由于山地多、人口少,大规模作战很少,许多战斗都是近身作战,所以刀在战斗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而且在日本参加作战的大部分武士,这些武士因为要保护各个封建主的利益,所以在各个朝代都受到大力尊崇。而他们要想获得尊崇就必须获得战斗的胜利。获得一把上好的战刀,就成了他们保障胜利的重要条件。”
这是《百变神刀》中的一段
我想知道日本战国史上一次准确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的双方参战人数,而不是游戏和小说中不合实际的人数。
参战人数最多的是“应仁之乱”,细川胜元命各地大名共讨山名家,起兵十六万。而山名持丰则亦宣布“细川罪状”,起兵十一万。
战役则是“关原之战”西军8万余人,东军7万余人。
证据1:“应仁之乱”,参加东西两军的兵力
译自《应仁记》卷二,在《群相关信息类丛》卷第二十,第376~378页。细川胜元的军队列阵于京都东北,称为东军。山名持丰的军队列阵于京都西南,称为西军。两军各筑高垒深壕,混战于京都内外巷,历久胜负未决。
细川胜元方面的兵力:摄津、丹波两国、土佐、赞岐及其它地方士兵共六万余骑;同赞岐守政之率领的阿波、三河两国人马八千余骑,(中略)共计十六万一千五百余骑。
山名持丰方面的兵力:但马、播磨、备后及其它地方部下士兵三万余骑。同族人相模守入道率领伯耆、备前两地兵马五千余骑。(中略)共计十一万六千余骑。(下略)
证据2:西军的布阵方面,按旧陆军参谋本部编的《日本战史关原役》记载(括号内数字为士兵数)。西军的主将石田三成(6000)在?尾山布阵,他将部队一分为二,前军由其家臣岛左近(1000)及蒲生乡舍(1000)率领在小关布阵;后军由石田三成(4000)亲自率领在...
参战人数最多的是“应仁之乱”,细川胜元命各地大名共讨山名家,起兵十六万。而山名持丰则亦宣布“细川罪状”,起兵十一万。
战役则是“关原之战”西军8万余人,东军7万余人。
证据1:“应仁之乱”,参加东西两军的兵力
译自《应仁记》卷二,在《群相关信息类丛》卷第二十,第376~378页。细川胜元的军队列阵于京都东北,称为东军。山名持丰的军队列阵于京都西南,称为西军。两军各筑高垒深壕,混战于京都内外巷,历久胜负未决。
细川胜元方面的兵力:摄津、丹波两国、土佐、赞岐及其它地方士兵共六万余骑;同赞岐守政之率领的阿波、三河两国人马八千余骑,(中略)共计十六万一千五百余骑。
山名持丰方面的兵力:但马、播磨、备后及其它地方部下士兵三万余骑。同族人相模守入道率领伯耆、备前两地兵马五千余骑。(中略)共计十一万六千余骑。(下略)
证据2:西军的布阵方面,按旧陆军参谋本部编的《日本战史关原役》记载(括号内数字为士兵数)。西军的主将石田三成(6000)在?尾山布阵,他将部队一分为二,前军由其家臣岛左近(1000)及蒲生乡舍(1000)率领在小关布阵;后军由石田三成(4000)亲自率领在?尾山布阵,并用青竹结成两重的栅栏用作防御。在西军本阵的?尾山上举起代表石田三成的‘大一大万大吉’的军旗。在石田三成的右方是丰臣秀赖的黄母衣众军团(2000),由织田信高、伊藤盛正及岸田忠氏等人率领。
  在?尾山与北天满山之间有一条北国[月?礭往还(北国街道),由岛津义弘(750)及岛津丰久(750)两叔侄防守北国街道旁边的小池村(在小关对面,只有一路之隔)。以岛津丰久为前军,分开两队布下锋矢之阵;岛津义弘为后军,亦分开两队布下锋矢之阵。?尾山南面的北天满山由小西行长(4000)分成两段来布阵;南天满山则由宇喜多秀家(17000)分成五段来布阵。在南天满山南方为藤川,藤川的南方则有山中村,山中村的东面则有一座名为藤川台的小山丘,大谷吉继(1500)在此布阵。他将军队分为两队,前军由户田胜成及平冢为广(合共900)率领,后军则由大谷吉继(600)亲自指挥。山中村的南面是中山道,由大谷吉胜(大谷吉继之子)(2500)及木下赖继(大谷吉继之甥)(1000)(合共3500)负责防守。
  在藤川台的东南方,越过东山道就是松尾山的山麓。此地由西向东分别由赤座直保(600)、小川祐忠(2000)、朽木元纲(600)及[月?礭坂安治(1000)(合共4200)负责防御并监视小早川秀秋。在松尾山上的松尾新城有小早川秀秋(15600)驻守。在关原东南方的南宫山方面,南宫山北面山脚以吉川广家(3000)为前线,后面的山上则有毛利秀元(15000)驻守。他们两队之间的东面由安国寺惠琼(1800)负责防御,安国寺惠琼后面亦有长束正家(1500)驻守,在南宫山东面山脚的栗原村则是长宗我部盛亲(6600)营地,西军总共约83200大军形成一个巨大的鹤翼阵。石田三成布下鹤翼阵,正等待德川家康的东军进入关原这个马蹄形的盆地时一举将其消灭……
 
德川家康眼看追击石田三成失败,西军早已在关原一地布阵。趁着浓雾西军未能反击时,在九月十五日上午六时,德川家康到达桃配山建立阵地,东军布阵完毕。东军的布阵方面,按旧陆军参谋本部编的《日本战史关原役》(括号内数字为士兵数)。东军的主将德川家康(30000)在桃配山布阵,桃配山为一小山丘,在南宫山西北方,两山紧连在一起。德川家康布下鱼鳞阵,依《关原合战图志》记载,前军以奥平信昌为先,次之一律由左至右为大久保忠佐及牧野成康,再次之为内藤信成、丹羽氏次及高力清长。之后的中央军为水野忠高、松平亲正及松平重胜,之后以本多正纯及西乡家贞为德川家康本军前面,再之后为德川家康本军。左军有酒井忠利、阿部正次及西尾吉次;右军有青山忠成、永井直胜及酒井重忠,跟德川家康本军成一横线。在他们之后的后军则有本多重政、本多康俊、金森长近(?)及远藤庆隆,最后是游击队,有稻垣长重、山本赖重、神谷忠缘、高木正次、松平忠明、安藤长信、本多忠政及酒井家次。
东军的其余诸将大都进入关原一地布阵,前线沿西军防线布阵。由北面向南开始,黑田长政(5400)在伊吹山脉南面的丸山布阵,与石田三成部队对峙着;细川忠兴(5000)、加藤嘉明(3000)、筒井定次(2850)及田中吉政(3000)与岛津义弘及小西行长部队对峙;福岛正则(6000)则与宇喜多秀家的部队对峙着;在福岛正则后面则有藤堂高虎(2490)及京极高知(3000)与大谷吉继及小川祐忠等部队对峙。在加藤嘉明后面有井伊直政(3600)、松平忠吉(3000)及寺泽广高(2400)三队,黑田长政与井伊直政之间后面则是古田重胜(1200)、织田有乐(450)、金森长近(1140)及生驹一正(1830),在以上的军队后面则是军监本多忠胜(500)。德川家康本军则在本多忠胜的后面,东军一共约74860大军进入关原盆地。同时派遣有马丰氏(900)、山内一丰(2058)、浅野幸长(6510)及池田辉政(4560)合共14028大军驻守德川家康后面的东山道,防备南宫山上面毛利秀元等军队。另外德川家康在南宫山南方的多艺口派遣德永寿昌及市桥长胜等人防守,但兵数不多,且在主战场之外,为不少人所忽略。单以数量计算,骤眼看来西军的83200(通说84000)确比东军的74860(通说75000)来得多。但是若果连驻守东山道的东军也计算进去的话,东军总共有88888人,比西军更多,
在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应该是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中又以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死亡人数分别为辽沈(共军6.9万国军47.2万)淮...
中日东海之战,就看其?国主義之心不死, 何?等三十年!
在中国与日本的东海和钓鱼岛之争中,中国不能退缩,应该有战争的决心与日本决一死战。
中国与日本一战,从多方...
震级最大的地震
据仪器纪录,中国最大的地震为日发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级Ms8.6级,震中烈度十一度,极震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八度区破坏范围...
旧石器时代
日本最初是和亚洲大陆相连的。几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原始人群为追赶野兽从大陆过来的。
(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3世...
答: 1980年,约战国时期秦昭王元年(前306年)的青川木牍在四川青川县出土。木牍用楠木所制成,长46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其上的文字为秦人字体, 总计...
答: 法国侵略军先于英国侵略军到达圆明园。据一个英国随军牧师的记载说:“在战争中,我们仅仅分隔过一次,可是单单在那个时候,法军就进至圆明园,真是一件奇事。还有一桩奇事...
答: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将包括中国新疆维尔木卡姆艺术在内的四十项各地传统民间艺术,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 产代表作”。能够获...
答: 10月7日上午,英法联军四巨头分赃会议后,是日下午,英法联合侵略军,开始一场疯狂而野蛮的抢劫活动。从兵到官,一窝蜂似的奔向园内各处,大肆抢劫各自认为很有价值的文...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日本战国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日本战国时代(年),一般指日本
室町幕府后期到
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
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
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
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
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
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的 赤松满佑因在京都自宅刺杀幕府将军 足利义教( 嘉吉之乱)而遭到亦为 四职家之一、身兼五国守护的山名宗全(即 山名持丰)率领之部队讨伐并平定。战后幕府以 山名氏平乱有功将 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的山名氏一跃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此时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和和泉半国统治权的 细川氏面对山名氏的崛起,决定采取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随着田山氏的衰退,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更加严重。一直到将军 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引发继承风波后,在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 应仁之乱爆发,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东军细川联军与西军山名联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援助西军后,整个战况顿时改观。加上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着,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后,两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的前刻。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大名,还屡屡颁布争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到了1493年,将军 足利义材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 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上洛(进入京都)后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 近畿动乱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关东,尊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于镰仓,是为镰仓公方。而以关东管领为辅佐。由于 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称。镰仓公方的势力可以与幕府对抗,结果在室町时代中叶,第六代将军 足利义教时,爆发 永享之乱,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 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
后来镰仓公方 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总古河,成为初代 古河公方。( 享德之乱)战后关东出现得到关东管领 上杉氏支持的 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对抗了近三十年。日后因山内上杉氏重臣 长尾景春叛乱,使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而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因而实力大增。不久后上杉定正猝死导致扇谷上杉氏转衰,后北条氏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相模三浦氏且占领小田原城,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二代家督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关东地方最强的大名。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
日本战国,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在中国方面,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 京极氏实权,日后其大名尼子经久更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在 尼子经久生前, 尼子氏扩张成与 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 大内义兴并驾齐驱,势力达十一国的中国双雄。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采取墙头草的态度,逐渐吸收尼子、大内的力量,日后乘 大内氏内乱,在严岛会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 陶晴贤,成为中国新霸主。
此外,美浓守护 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就是织田信长的岳父, 斋藤道三。
在东海,尾张守护 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 岩仓与清洲两 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 织田信定、 织田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 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豪门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 足利义辉被弑一事。
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之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将军 足利义澄后,改名 足利义稙并复职为将军。因足利义稙无子,故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 足利义维为养子。
1518年, 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佑的 足利义稙不敌管领 细川氏,而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 足利义晴接任。而义晴因与管领 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 上杉谦信、 织田信长等大名上洛谒见幕府将军。
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 三好长庆夺权,把幕府当作傀儡而掌握实权,成为当时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 松永久秀、 三好三人众决定要罢黜将军足利义辉,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因为得到名剑客 上泉信纲与 冢原卜传等人传授剑术,而有剑豪将军美名,但依旧寡不敌众而被弑,他们拥立足利义维之子义荣为第14代将军。 足利义辉死后, 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 爱知县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张一国的战力,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并斩杀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名将今川义元( 桶狭间之战)而崛起。战后他选择和邻国三河的 德川家康结盟,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 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
初期织田信长攻略美浓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
日本战国田信长靠着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 美浓三人众的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1567年9月,信长攻陷美浓 稻叶山城,将稻叶山城改名为 岐阜城,并制作 天下布武朱印,开始统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拥立第15代将军 足利义昭,在盟友 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的态度,暗中与 本愿寺显如、 武田信玄、 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与 朝仓义景等诸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打算联合对抗并消灭信长。
1571年,织田信长以 比睿山 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睿山延历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 方原击败德川、织田联军( 三方原之战)。隔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 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 武田胜赖担任阵代一职。
1573年,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地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 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 安土桃山时代。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 国司 北畠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 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 长筱之战),战斗过程中,织田信长大规模动用火器,最终遏制住了武田骑马武士的突击,重创武田,战败的武田氏折损诸多重臣,衰亡于1582年。武田氏衰退后,信长以 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却在日,遭遇 本能寺之变,即重臣 明智光秀的率军背叛,和嫡长子 织田信忠先后战死。
织田信长死后,光秀即向包括 上杉景胜、 毛利辉元和 北条氏政在内的数位大名发去信函,请求其拖住 柴田胜家、 羽柴秀吉等人为自己争取时间。
当时,秀吉和胜家分别在同毛利家和上杉家
日本战国作战。秀吉凭借其聪明才智水淹高松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秀吉手下的著名谋士 黑田官兵卫抓到了 明智光秀给毛利家寄出请求拖住秀吉的书信的细作。使得秀吉不得不火速和毛利家议和而火速返回姬路城。
而柴田胜家未能摆脱和上杉景胜的战事,被拖住了回京复仇的计划。而当时明智光秀随后请求朝廷认可自己天下人的地位。数日后,迎来敕使,正式确立自己成为新的天下人。
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变后立即返回近畿,联合了织田家的另外一位重臣 丹羽长秀击败明智光秀( 山崎合战),并在决定织田氏继承人之清洲会议上支持信忠之子 织田秀信(三法师)继位。因此,织田信长的另外两个儿子织田信孝和织田信雄对秀吉采取敌对 日后秀吉在 贱岳之战中击败了织田家地位最高的柴田胜家,柴田胜家逃回居城之后自杀。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之后,秀吉在
后和 德川家康谈和,在 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阪 城。日后于1585年任 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
在历经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使 长宗我部氏、 岛津氏降服后,并于1590年包围小田原城击败后北条氏,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 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
1592年,太阁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鲜国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使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并吞明朝,继而完成其称霸亚洲的梦想。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首尔),驱逐朝鲜国王 李昖。
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军前去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以 郭再佑、高敬命的抗战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
1593年1月,明、鲜联军以提督 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将 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 碧蹄馆之战)败于日本名将立花宗茂、 小早川隆景,但后来因日军以 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鲜陆军名将权栗的反攻而大败,更因为李如松的偷袭而缺粮,迫使日军退至 釜山。此外朝鲜水军名将 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 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到了1597年,秀吉卷土重来,再次出兵攻打朝鲜, 庆长之役展开。日军为了减低朝鲜水军的战力,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使其被李昖解职。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 麻贵,与日军 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 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 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
在两军对峙之际,1598年7月,太阁秀吉在京都 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命令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但李舜臣及明朝将领 邓子龙却因日本名将 岛津义弘、 立花宗茂等人的攻击而战死,日军成功撤退回国, 庆长之役结束。 文禄庆长之役后,丰臣氏消耗过多财力,成为日后 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1598年, 丰臣秀吉病逝,丰臣氏立其7岁的幼子 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半岛返国的丰臣氏诸将对以 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却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 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
日本战国迅速恶化。
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 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 上杉景胜。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于大阪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亲率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对抗。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会战(史称 关原合战)。
开战之初,以 石田三成为实质领导的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为毛利辉元)攻势凌厉,打得东军(统帅即德川家康)前线喘不过气;可是到了大约中午时分,家康以火枪队向其事前已收买的西军大将 小早川秀秋作出威吓射击,迫使他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
于是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轻微优势转为战线完全崩溃。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收场。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与小西行长以及 安国寺惠琼三人以首要战犯的罪名遭到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了丰臣氏的政权。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天皇赐与 征夷大将军一职,正式成立 江户幕府,并削减丰臣家领地222万石至60万石;可随着 丰臣秀赖年纪渐长, 丰臣氏对 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同样在德川方面,有鉴于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德川家康也顾不得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 方广寺梵钟铭文”上出
现“国家安康,君臣丰乐”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之嫌,胁迫秀赖交出淀殿(秀赖母亲)到江户城作为人质并退出大阪城,即 方广寺钟铭事件。
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共约11万人,并储备粮食以备作长期抗争。德川方立刻发出动员令讨伐丰臣家,并轻易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阪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 真田幸村、 后藤基次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阪坚城之利,德川方进展缓慢。
于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轰击大阪城 天守阁,震撼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假意求和,以大阪城填去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与三城及内护城河也一一悉数破坏。
大阪冬之阵便是在大阪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结束。
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阪城,这次史称 大阪夏之阵的战役最后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赖母子自杀告终。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势力,结束自 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历史自此正式迈入 江户时代。
严格说来,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 室町时代爆发之 应仁之乱后到 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 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在这个时代,以 幕府将军(也称作 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 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战国三大枭雄”: 斋藤道三、 北条早云、 松永久秀,其实 毛利元就、 北条氏康、 伊达政宗、 岛津义久、 长宗我部元亲皆可算是一雄。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 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用 职业军人(武士)为其作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 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 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 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 德川家康创立 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 大阪夏之阵打败 丰臣秀赖, 丰臣氏灭亡。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渐被破坏殆尽,最后被 织田信长驱逐而灭亡。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该国国人的国 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序被朝仓氏、 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 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 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 九州, 四国, 本州和 北海道。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 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阪。其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阪夏之战,攻灭 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 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从 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其中以关东的 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 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 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筱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
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 桶狭间合战前,他高唱“人间五十年, 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后以三千兵马于热河神宫附近奇袭 今川义元的二万五千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战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一万五千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 稻叶山城改名为“ 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而后开始推行“ 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在灭掉越前 朝仓氏、近江 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 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波多野家家主而迫使 波多野氏家将杀了作为人质的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 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着的“ 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第七》原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四字)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 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着羽毛帽招摇过市。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织田信长在 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发动 本能寺之变(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 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 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 小田原之战,攻灭 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及明朝不与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丰臣秀吉筑大阪城。其统治时期称为 桃山时代。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 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 征夷大将军,开始了 江户幕府统治。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阪冬和大阪夏之战。大阪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阪,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1)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具体按石高来算:
(1)近畿300万石
丹波国、 丹后国、 山城国、 近江国、 河内国、 伊贺国、 纪伊国、 和泉国、 摄津国、 大和国。
(2)九州240万石
萨摩国、 大隅国、 日向国、 肥后国、 肥前国、 丰后国、 丰前国、 筑后国、 筑前国。
(3)四国86万石
伊予国、 土佐国、 阿波国、 赞岐国。
(4)东海180万石。
美浓国、 尾张国、 伊势国、 三河国、 远江国、 骏河国。
(5)北陆180万石。
越后国、 越中国、 越前国、 加贺国、 能登国。
(6)中国240万石。
长门国、 周防国、 安艺国、 出云国、 石见国、 备后国、 备中国、 备前国、 因幡国、 但马国、 伯耆国、 美作国、 播磨国、 隐岐国。
(7)甲信68万石。
飞驒国、 信浓国、 甲斐国。
(8)关东320万石。
上野国、 下野国、 常陆国、 武藏国、 伊豆国、 相模国、 上总国、 下总国、 安房国。
(9)东北地区200万石。
陆奥国、 出羽国。
武田信玄——啄木鸟战法
这一战法是根据啄木鸟捕虫的情景而想出来的。啄木鸟在捕虫的时候,先在树的一面啄洞,然后到相对的一面等待。当虫子吃惊地从这一面逃出来的时候,刚好落入啄木鸟的口中。在 川中岛合战时,军师 山本勘助向信玄提出了这一战法。
具体方法是:派遣机动力高的精锐部队迂回到敌军背后攻打,当敌军向前方败退时,用留守本阵的军队加以狙击。
当时 上杉谦信看破了这一战法,主动向留守本阵的少数 武田军发动了进攻,并使武田军陷入苦战。献此计的军师山本勘助也因为懊悔而冲入敌阵战死。但是当迂回到上杉军背后的别动队到达时,上杉军立即变为劣势。
此后武田军也经常籍仗着无敌的高机动力骑兵而多次使用这一战法。但是, 山本勘助是否真有其人也并不一定,有一种说法是 马场信房提出的这一战法。
上杉谦信——车悬之阵
这是 上杉谦信与 上杉景胜特有的阵势,其方法是谦信的 旗本聚
日本战国集在 阵形中央,其余各队成放射状摆开,象风车的翼一样转动,轮流攻打敌军。这一阵势对敌阵有很强的冲击力,但对使用该阵的将领的统帅力有很高的要求
当与敌军交战的先头部队退下来时,另外一队又马上转上去迎战。这样使得敌军疲于应付,而本军得到休息。谦信在与 武田信玄、 北条氏康等名将交战时就经常使用这一战法,几乎未尝败绩,他也被称为“军神”。
江户时代初期,谦信的继承人上杉景胜由于被减封而军势大弱,但是当他排出这一阵势的时候,仍然军容威严整齐,大有谦信遗风。
真田信繁——影武者
这一战法是真田信繁率领旗本冲击敌军时使用的。当时幸村将军队分做几个小队,都手持 真田氏六文钱的战旗突入敌阵,使敌人无法分辨哪个才是真的主将。同时,真田军的忍者也混入阵中,大喊“XXXX殿讨取!”的口号,更加使得敌军发生混乱。
在大阪夏之阵时,真田信繁在明知无法取胜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战法向德川军本阵决死突击,使得家康向后退军12公里,后来由于体力耗尽而被越前松平家士兵西尾仁左卫门所杀。但他也因此获得了“日本第一强兵”的称号。
丰臣秀吉——渴杀
秀吉在攻打毛利家的备中高松城与扫荡纪州杂贺党的太田城时使用了水淹的战法;在攻打鸟取城与三木城时使用了绝粮战法。
“切断敌军的补给线”,“使敌军丧失战意”,“把自己军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的说法是秀吉的一贯主张。
水攻是必须制造堤坝,大量建筑土木工事的战法,耗费非常大,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并且由能人指挥才行。在秀吉军中,军师 黑田孝高就是这样的好手。同样,当石田三成进攻忍城时,却使用这一战法失败,反而落下笑柄。
绝粮战法就必须把敌城完全围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攻打鸟取城时,秀吉先以粮价的十倍购买,使得城内无粮,然后才突然围城。他还做了非常周密的布置,封锁了鸟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海上——甚至强大的毛利水军都无法突破。
铃木重秀——钓瓶击
铁炮战法中以 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中使用的“三段”最有名,但铁炮集团“杂贺党”的首领铃木重秀的组击也很厉害。
重秀就是传说中的“ 杂贺孙一”,也有人认为他是虚构人物,原形是 铃木重朝。
铁炮组击的战法就是由四人使用一门铁炮,其中一人负责举枪射击,另外三人分别站在左、右、后方负责不同的分工。比如说左边的装弹,右边的装火药,后面的负责安放和点燃火绳。经过训练后,一组人可以在4~5秒之内进行连发。
一般来说,1门铁炮是一个人来使用,射击的间隔在20秒多,信长的三段射击的间隔是7秒多。而重秀使用两组轮流进行组击,间隔只需要2~3秒!这样看来,还是杂贺党的射击法最厉害。
由于有这样精密出色的战法,又拥有大量的铁炮,因此杂贺党能协助本愿寺在石山之战中与全盛时期的信长相持10年之久。
石山开城后,重秀投降了秀吉。他的结局有的说是病死,有的说是流浪,也有人说是被毒死。
萨摩岛津家——钓野伏
钓野伏是萨摩岛津家的得意战法. 这一战法看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先头部队的“败退”必须装得很象,才能引诱敌军上当。在退却时如果敌军有所醒悟而放弃追击,先头部队还要再次上前撩拨,虚张声势,引敌军再次追来,直至落入包围圈。
岛津家在九州统一战中多次使用这一战法,最出名的就是讨取了 龙造寺隆信的 冲田缀之战了。后来在秀吉征伐九州时,他们又用这一战法击败了秀吉的先锋 仙石秀久,并讨取了 长宗我部元亲的长子 长宗我部信亲。
伊达政宗——骑马铁炮
奥州是名马产地,许多战国大名都到此地买马,作为当地最大势力的 伊达氏更是因此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并使用携带铁炮的骑兵部队作为骑兵的前卫。士兵一边骑马奔驰,一边用铁炮射击,威力非常强大。
政宗的骑马铁炮队据说是军师 片仓景纲从铁炮对决骑兵的长筱之战中获得灵感而想出来的,也有人说是在纪州 杂贺孙一的帮助下建立的。
这是一个新的兵种,在大阪之战中发挥了威力,但也同时吃到了败仗。
当时,政宗以八百骑马铁炮队为前锋,一万大军(其中有2千骑兵)随后,击毙了大阪方的大将 后藤基次和 薄田兼相及其后续部队。但后来,不善于近战的骑马铁炮队在遭到 真田幸村的决死突击时,溃乱败退。这使政宗一直引以为恨。
律令制下的中央官制以二官八省为基本体制。君主在天皇之下,置有担当朝廷祭祀的 神祇官与统括国政的 太政官(二官),太政官之下实际的行政置八省分担。
中国的律令制中,皇帝集权,并在三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辅助皇帝。相对上,日本的律令制(二官八省)是天皇与各省之间代理天皇处事的合议体,特征是设置太政官。
二官八省以外其他的监察行政组织的弾正台及宫中等负责守卫的卫府( 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由天皇直辖管理(まとめて、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府)。此与“官”是指“役所的事物”,与“办公室职员”有所差异。
公卿:正一位到正四位下,即高级官员,也可以认为叙任这些职位的都是贵胄
殿上人:从四位上到从五位下,即有见天皇的权利,需要通传
正式官:正六位到从八位,小官员,无权觐见天皇
令外官:初位(分大初和少初),说其是官还不如说是吏更贴切
官职介绍:
太政官是统管朝廷的最高机关,相当于内阁
太政大臣:太政大臣是所有官职中最高的官职,可以说是天皇师傅的名誉职位,这一职务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适任者就不设置的缘故,该官职空缺的时候很多。织田信长死后受到追赠, 丰臣秀吉就任关白后也叙任该职。
左大臣:太政官的长官,总裁太政官所有政务、宫中的典礼等,是朝廷事实上的最高责任者。没有武家叙任过该职,根据秦(中国)的“丞相府”一词,左右大臣也被称为左相府、右相府,简称左府殿、右府殿。
右大臣:太政官的长官,虽然是次席,但许可权与左大臣相同。当左大臣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出朝或兼任关白时,代行总裁太政官的政务和典礼。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丰臣秀赖都叙任过此职。
内大臣:太政官编制之外的大臣,许可权与前两者也是一样。当左右大臣都不能出朝时,代行总裁太政官的政务和典礼。 德川家康叙任该职时,被称为“江户内府殿”, 织田信雄、 丰臣秀赖也曾叙任该职。
大纳言:太政官的首席次官,与大臣共同商讨天下政事,讨论天皇命令的得当与否,也是传达上下言语的重职。大臣不在之时代行太政官的任务,丰臣政权下的 羽柴秀长(大和大纳言)、 前田利家、 丰臣秀次等叙任此职。
中纳言:职务与大纳言相同,但不能代行大臣之事,中纳言的别称是“黄门”,原本由来是秦的官职,宫门之扉为黄色,此官于门内 侍立所致。姊小路良赖曾向朝廷申请未果。
参议:与大臣、纳言共同协商政事的官职,是继纳言之下的重职,任用条件相当严格。参议的别称是唐名的“宰相”。 足利义辉、 足利义昭、 北畠具教(参议左中将)等与朝廷亲近者叙任该职。
弁官局:分左右两部管理八省的部门。左右弁官局中有大弁、中弁、小弁之职。职务是将上命传达各省,处理庶务。因为要处理太政官内的一切公文,因此非学问出众者不能当此职。战国时代公家多有叙任此职者。
少纳言:最初是担当诏敕(天皇文书)的重职,后来职权衰减,成为仅仅掌管御印(内印)和官印(太政官印)的有名无实的官职。
长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次官:大纳言、中纳言
判官:弁官、少纳言
:(又称中务省)侍奉天皇侧近,行使诏敕颁行等宫中一切政务,卿由亲王担任,如无适任者即空缺。秀吉的御咄众 宫部继润担任内务卿法印。
侍从是天皇的近侍,职务是进谏天皇的过错,补其不足。北羽的 安东爱季屡屡向织田信长赠送鹰、马、天鹅等物,在信长的推举下叙任该职。
式部省:担任文官任免等一般人事的部门,负责调查文官的事务成绩,上报太政官,以及指导礼仪等工作。卿由亲王担任。信长的右笔(书记)楠正虎叙任式部卿法印一职。
民部省:管理地方户籍、租税、交通、建设等工作的部门。因为是担当朝廷的税收工作,因此是仅次于内务、式部的要职。五奉行的 前田玄以叙 任民部卿法印,曾谒见秀吉的 松前庆广担任民部大辅,秀吉的黄母衣众青山一重担任民部少辅一职。
治部省:处理外交事务、高官的户籍管理、监督寺社佛阁等处人员的礼仪,也裁判庶民的婚姻诉讼。石田三成叙任治部少辅之事非常有名。
兵部省:管理武官的人事、诸国的兵马、城池等一切军务的部门,负责录用京和地方的兵士,制成名簿。 大内义隆叙任兵部卿。
刑部省:管理诉讼的审理、判决、刑罚执行的部门,后因为 检非违使厅的崛起,职权旁移,成为有名无实的官职。 大谷吉继叙任刑部少辅一职。
大藏省:管理诸官厅的收支、诸国的调(田地课税)、货币、金银、物价的部门。
宫内省:总管皇室的收支、衣食、杂务等宫中之事,同时也兼管诸国献上的食料和御料地(皇室直辖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战国历史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