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元创业创业网都是真的吗吗 能实现高回报创业吗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倪正东: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精选一日,由宁波市人民**主办,清科集团等承办的2017@宁波如期召开。会议上,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倪正东以“与资本大时代共舞”为主题发表演讲。倪正东在演讲中表示:1、2016年新进的资金达1.3万亿元,资本市场钱很多,资本寒冬是伪命题;资本是关键要素,但关键是人。资本市场上,人也特别多;2、我们还是缺少很多好的项目,这导致钱多、人多,项目少、估值奇高,估值没有逻辑;3、“风口变化非常快,没有风口造风口”的现象说明这个行业实在缺少好的项目,缺少好的;4、在火热的市场,要保持冷静。不管是还是创业者,都不要浮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5、我们这个行业,这个界,远不应只是做型的市场投资;我们要做浪潮式投资,这是一个原则。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整理:投资界每年的情况有很多变化,就像每次去宁波的时候,也发现宁波市场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今天我作为一个在从业近20年的人,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察。投资行业最喜新厌旧,企业估值越来越高、越来越没有逻辑我的第一个观察是,这个行业钱多,钱非常多,钱特别多。2016年新进这个行业的资金达1.3万亿元;除此之外,还有2万亿元的**,以及各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产业或。所以不管有多少人都认同了,我依然从来没有觉得我们处于资本寒冬。再分享一个故事。今年4、5月份的某一天,我以前认识的一个司机提了一个大袋子到我办公室,我以为是湖南腊肉什么的,打开一看,竟是100万的现金。他说,“你帮我,这100万随便你放到哪个创业项目或者里。”所以,进这个行业的钱非常多,民间有钱的没钱的、**的、央企的,钱都在往这个行业里放,我想以后可能会更多。我的第二个观察是,人也很多。资本是关键要素,但关键是人。以投资人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行业里的参与者主要是60后,还有少部分的50后和70后。而到现在,市场上活跃的人有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再过两年00后也要进来了。所以这个行业的人的年代越来越多,现在的主力是70后、80后,当然90后也冲得特别厉害。除了投资人很多,想创业的人也特别多。在20年前,创业对我们自己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经过20年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的宣传后,了解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还是缺少很多好的项目,这导致钱多、人多,项目少、估值奇高。有的企业估值比美国都高,有些领域也确实高得离谱。当年腾讯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创业的时候,A轮投资可能估值才几;但在今天这个市场,一个2017年预测收入是1000万的公司,估值可能高达3亿、5亿。为什么还是?因为你不投别人投了,特别是文化、娱乐行业。大家都认为这个钱真的不值钱,没有估值逻辑;过去估值测算按照PS的三倍,现在按照收入的20倍、30倍甚至50倍。现在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估值在这个行业现在越来越离谱,越来越没有逻辑。我的第三个观察是,追风口、造风口。现在大家都在追风口,如果风口追不了,就创造风口。然而现在的风口变化特别快,结果就是大家都在不断造风口。好比说去年第一季度VR、AR特别火,现在没人提了;去年中期变成直播,现在朋友圈也看不到了,流量下降非常快;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又没了,又开始共享单车,不管你需不需要骑单车,骑自行车已经变成了一个时尚。你在北京,没有骑个小黄车,你都觉得不是在北京生活,所以我那天也扫码去骑了一下。共享单车之后还不过瘾,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也出现在市场上。我觉得这个事情肯定有它创新的东西存在,我们应该去支持和鼓励,也肯定会有公司活下来。不过就像我们当年那么追捧电商一样,投了无数的电商公司,但是最后让VC赚钱的就那么几家: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很多估值高的公司都死了,我想大部分VC都在电商的风口上损失了很多钱,当年的千团大战,最后活下来的就一个美团。所以总得来说,“风口变化非常快,没有风口造风口”的现象说明这个行业实在缺少好的项目,缺少好的投资;这也反映出我所思考的: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特别喜新厌旧的行业。现在的投资人在两年之前谈、谈智能硬件、众筹,一夜之间就出现了上百家上千家的众筹公司,然后一夜之间又死了好几百家,之后呢?他们又开始创造新的风口。作为一个行业参与者来说,我看到投资人在有些领域亏了无数的钱。做浪潮式投资,别只投风口我再分享下我的感悟。第一,这是一个火热的市场,我们要保持冷静。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大家不要浮躁,要做自己最擅长的模式,包括。你做天使就老老实实做天使,我看有的天使做得不错,然后某天突然就跟我说“老弟我要去做PE了”;有的其他地方做得挺好的,就说“我现在要做了”。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坚持做,不管做投资还是做创业的都是需要的。第二,我们这个行业,这个投资界,远不应只是做投资风口型的市场投资。所谓,互联网应该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当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风口型的投资只能是我们这个行业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投资,与其说是风口型的投资,还不如是浪潮式的投资,互联网是一波浪潮,移动互联网是一波浪潮,也是一波浪潮,这不是一个模式,只是一个短暂性的。我们要做浪潮式投资,这是一个原则。因为媒体是最喜欢炒作和追捧热点,你做得好的时候他们追捧你,你做得不好,他们写负面文章,读者也喜欢看。但是,媒体干这些事,不代表我们投资行业就应该干这些事。我这次到宁波来,感受特别深,经济确实非常发达,听说今年前几个月上市的已经有9家,宁波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区域。但是围绕,为什么中国知名的只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少数几个地方?为什么像宁波就不能出现一些全国的知名机构?有投资机构立足在宁波,在宁波投优秀企业,我觉得这样大有作为,甚至比在深圳、北京、上海更有机会。尤其是在北京,随便一个楼里都是一堆做投资的,吃个饭,旁边人就在谈论什么项目,情报全部知道了。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在电梯里都不说话,或者低声说话。我觉得在宁波、在武汉这些GDP特别大的城市,这些地方其实做一些是大有可为。在宁波不只是投宁波的项目,也可以投全国的项目。所以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发展不仅要,更要出现更多的中心城市。我也呼吁投资界的朋友都到宁波来注册扎根,我相信我们的股权投资市场是一个长期干的事,清华的校训是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已经工作了20年,我觉得投资这个行业可以再干30年。谢谢大家!本文为投资界原创,原文:http://pe.pedaily.cn/.shtml【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精选二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峰会》在北京如期举行,峰会邀请了知名优秀s、**引导、上市公司、、私人银行、机构、富有家族及个人、VC/PE机构出席,深度探寻国内外LP市场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的。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发表了演讲致辞,他先是分享了三个感受:1、今天的市场和10年前、15年前相比,创业者和创投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尊敬;2、市场上资金不断涌入,从区县到市省都有大量资金跃跃欲试,去年股权募资超过1万亿,创投和股权投资大河也越来越宽广;3、拿到基金资格从业证的人有7万人,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倪正东还指出:和欧美相比,目前中国LP的构成有限,没有机构化,还缺少长期的、缺少专业的。以下为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欢迎大家参加第十一届LP峰会,时间很快,这个会一办就是11年,超过一个基金的年限,我们还是正如当年一样看好这个市场。今天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下自己的观察,先说三个感受。2016年股权募资超1万亿:3大感受,3大问题第一个感受,今天这个市场跟10年前、15年前相比,中国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受到了尊敬,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转变。20年前我们在清华创业时,一个班上50人里面只有1个人会出来创业,做投资更是没有。今天这个市场不管做创业还是投资,都受到很多的关注,这为整个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更多的创业者、投资人进入这个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第二个感受,今天的市场,资金不断涌入,从区县到市省都有大量资金跃跃欲试。越来越多资金汇入这个巨大的河流当中,这条河流也越来越宽广,这也是为什么去年整个股权投资行业募资超过一万亿。第三个感受,拿到基金资格从业证的人有7万人,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这个市场虽然有各种钱进来,但和欧美相比,中国的还缺少长期的机构投资者、缺少专业的投资者,主要表现为:1、新募资难;今天在中国成功的,如红杉资本中国、IDG资本等,他们募集美元不用发愁,资金都是来自长期的机构投资者;2、、参与的机构都是凤毛麟角,和大市场相比杯水车薪;3、现在欧美的大学基金都是GP募资主要来源,中国寥寥无几。中国LP的迷茫:缺少长期的机构投资者,专业度有待加强再看一个中国比较典型的5个亿的早期,它的LP构成包括:一个是**的引导基金,限制你在某个地方,比如拿了广州的钱就在广州注册,拿了长沙的钱就在长沙注册,拿了武汉的钱就在武汉注册;第二个是个人或是家族的钱;第三个是上市公司的钱;第四个是一两个FOF。中国股权投资和创投基金LP的构成,大多数现在还没机构化,即使机构化了,也非常有限;另外,中国缺少长期的投资者,首先缺少机构投资者,其次还缺少长期的、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清科研究中心每年要协助各种引导基金,包括社保、机构做。在我们看来,很多的机构投资者还是缺少专业性,这一方面也是需要再加强的。除机构作为投资者之外,中国的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富有家族虽也参与了,但同样需要加强专业性。清科今年办了一个沙丘学院,参加培训的人有很多都是做了几个基金的LP,也有上市公司的二股东、三股东、四股东或者是五股东,也投了基金。他们告诉我,在参加学院培训之前,见了一个基金就觉得这个基金是中国最好的,就投了。但看到另外一个基金时,好像觉得更好,再看到别的基金,发现也特别好,所以特别迷茫。:15年前还是沙漠,如今已成森林我个人和清科对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是长期看好。不过虽然这个行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敬,但同时我们这个行业、这个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到退出,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不容易。我相信,时间会逐渐解决基金行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这个行业15年前还是一片沙漠,在行业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这片沙漠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我相信未来这个森林会更宽广、更枝繁叶茂,这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清科从1999年开始参与,至今已经有18年;我本人进入这个行业20年了,我和清科会继续在未来为打造一个创业和投资的生态系统而努力。首先,我们会在基础业务方面,从数据研究、咨询、媒体、会展,甚至培训各个方面,继续为这个行业服务,致力于做这个行业最大的一个第三方服务机构。第二,我们也继续扩大的规模,为行业的基金、GP们、创业者们,提供更多的子弹。清科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也参与LP投资40-50家基金,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参与更多的基金,清科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募资和退出方面,我们也继续为行业提供更好的交易服务。今天大家过来的时候看见最前面都有一个清科的新平台——项目工场APP,欢迎大家入驻。感谢大家参加清科今天的峰会,今天来的LP非常多,钱真的很多,昨天下午在我的办公室挤满了LP,每个LP的管理资本量都是几百亿、上千亿。我希望今天LP的钱,跟今天在座的GP在一块,能够有更多的基到钱,很多的LP投到好的GP,这是清科办《中国基金峰会》的最终目的。本文为投资界原创,原文:http://pe.pedaily.cn/.shtml【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精选三“投资,实际上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往往成功的案例,在自己内心深处并不经常想。刻骨铭心反复回想的,恰恰是失误的那些。”万通之后再度创业的王功权,近日与财天记者畅谈,细数IDG资本及鼎晖创投期间主导,并对当下创投热潮做出直率评点。我看IDG资本及青年投资人我是2005年离开IDG的,屈指算来,已经12年了。我对离开之后的IDG的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认为,IDG在中国风投行业迄今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基金。我不觉得IDG的竞争力受到了多么巨大的挑战。我看到的相关,它还在最前面,业界对IDG还是蛮关注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IDG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大家知道,美国IDG集团在中国最先投的是媒体业务,但它从媒体业务中挣到的钱转出不去,所以熊晓鸽就跟IDG老总麦戈文打了个报告说,能不能在中国做投资。因为这样一个原因,IDG最先在中国做起了。我也看到,近几年,等年轻人从IDG离开后成立了一些新的基金,应该说,目前国内新老基金两个梯队已经形成了。投资人出去组建,这种情况在国际领域,其实特别常见。当投资人有了很丰富的经验的时候,两种想法就必然会形成:第一,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做一个基金;第二,任何一个平台,利益都是有限的,从利益追求的角度来说,基金拼的就是人,人一走,就可以重新拉一摊事儿。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IDG可以不停地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投资人,这也表明,IDG本身还是蛮强的。至少我在的时候,IDG在上的反应速度是特别快的。当然,那个时候,整个行业的竞争不像现在这样白热化,大了之后,相对来说,它就会更加稳健,然后IDG是不是给了这些青年投资人很大的自主权,我不清楚,所以不大好评价。IDG资本与中国泛海联合收购美国IDG这件事,我觉得熊晓鸽做得挺漂亮,因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实上,收购也很正常,因为IDG在中国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麦戈文去世之后,IDG集团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状态,所以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熊晓鸽把这件事推动做成,还有很有战略远见的。我一直认为,投资人最好能有创业经验,因为年轻人没有创业经验就进到的话,实际上会面对很大的挑战。花拳绣腿的东西你可能学到了,那些话你可能都会说,但是真正到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实操能力,有些关键环节你未必能把控得住。所以我到现在也仍然觉得,青年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趁着热情高涨,天不怕地不怕,至少去做创业的一些尝试。虽然并不是谁都适合创业,但是在一些产业化的企业里面去学习、积累一些经验也好,这样你在投资的时候,对行业、产业会比较了解,你跟被投资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不至于说的一些话全都是永远正确的套话,但不能落地。现在国家特别鼓励创新,而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刚刚普及开来,反正都是新东西,大家都从头学,青年可能学得更快一点,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家可能比较多地注意很多青年进入到投资领域,但是其实有更多青年,在投资领域晃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什么收获,就从这个行业出去了。风险投资本来就是一种边缘性资本,它不是一个社会主流资本,它是有钱的机构为了分享高技术成长创新的成果,拿出一部分资金去进行的一个风险配置,是一个边缘化的事。但在国内,**一动员,就变成了一种风潮,而且这也确实跟中国经济现在的格局有关,传统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挑战,需要转型,所以大家就都扑到新经济领域来了。但整个社会是不具备消化资本的能力的。庞大的资本像风一样,一会涌到股市,一会涌到房产,一会涌到创新投资领域,总的来说是不正常的,因为真正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产业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创业公司是不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因为风险投资给企业做了高价投资,占的股份按照每年是分不回来的,它必须上市,但上市是很少企业的事,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不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意,它可能是成立的,但是风险投资进入,是不成立的,是不合适的。这样风险投资进入之后,就会要求企业快速成长,最后就会把企业的成长链条给拉断了。我没有做过严格统计,但我认为,失败的企业,可能有一半以上,是不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近年一些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投资人,最后也投中了项目,我认为这和有些领域在中国是新生的有关。它跟过去的传统产业、传统经验关联度不大,它完全是新的东西,而年轻人又对新的东西很敏感,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是深知的,所以他可能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另外,你投资了一个企业,投对了是有可能的,但扶持和帮助企业成长是需要经验的。所以总的来说,还是经验多一点会好。偶尔有一个漂亮的动作,谁都可能,但是你要长期地、专业地、持续地进行投资,那肯定还是要有经验的。投资,实际上是四个环节都蛮重要的:第一个就是你投对了;第二个是你能够正确地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就是;第三个就是把已经成熟的企业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市场,通过合适的投资者的组合了;最后一个就是IPO之后,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卖出。卖出这一块,实际上是另外一摊活儿,这属于的事。作为一级市场的基金,对二级市场的退出往往不一定有经验。在国外,常常是一个企业上市之后,投资机构会把公司的给二级市场专门的机构,让他们来决定买卖,宁可支付管理费,这样的话,可能卖得更好。但是在中国,一般是投资基金自己决定,所以常常卖得不是很好。共享单车模式,“非常非常危险”对于看项目,除了技术上特别高深的,基本上职业的投资人都是当时就能看明白的,但是它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模式会飘移到哪里,这些事特别难判断,特别有挑战。我觉得至少有一半项目,你不好判断,会觉得有很大风险。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差不多已经成了当下争议最大的一件事。从单车出租本身看,它是非常有挑战的,风险是特别大的。但是投资人看到,这个单车的使用量很大,是用户使用频次很高的一个入口的东西,大家就扑上去了。我认为,共享单车的故事还没有完。客观讲,现在的,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应用,能够如此快速地普及,并且频繁使用。这个客户端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其他的业务模式,现在大家谁都说不清楚,我不认为已经投资的这些人就能说得清楚。比如说滴滴,到目前为止,它还是打车本身,在上面还能卖东西吗,不好讲。共享单车也是这样。实际上它的门槛不高,但资产的耗损较大,像有钱的这些公司,“咣当”一下子,几千万辆自行车,几十个亿就扑上去了。我认为挑战还是挺大的。因为从理论上说,这种公共自行车,在很多国家,包括国内一些城市,是作为公共设施免费用的。那这样的话,会不会对它进行挑战?资本是要砸钱砸到垄断的一个程度,最后把大量用户集中在这个客户端上,然后在里面演化、生长,或者是叠加其他业务,至于叠加什么业务,现有的团队能不能干得了,这个大家还都不知道。也就是说,现在扑的是一个A,但是这个A是不挣钱的,然后想在A上面生长出来B,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如果非要让我说的话,我认为共享单车这个模式是非常危险的,非常非常危险:首先,它竞争门槛不高,硬靠钱砸;其次,它地域性很强;再次,它很容易被模仿——你有七个好处,我可以把七个好处吸收了,再加上一个好处;管理则是非常复杂的事,规模越大,越难管理,这样的话,它就取决于你在多长的时间之内,能够在用户上实现垄断,垄断之后在上面再生长什么东西,鬼都不知道。如此说来,难道投资人是傻子吗?其实各行各业傻子都挺多的,投资人也不是神仙。像我们身在投资界这么多年的人,也有好多失败的案例。你可以把投资界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职业投资人,一类你可以理解成是跟风的,就是在学习的。职业投资人有一个职业压力,就是钱你要投出去,因为LP对的要求是快速地、大量地、正确地把钱投出去。快速地、大量地投出去是比较简单的,正确地投出去就很难。作为职业投资人,你要面对LP,还要募集基金。假如说你是人,我是LP,然后我说,共享单车这么火,你怎么没投啊?你是很难回答的——万一成功呢?你说你不看好它,但是如果成了的话,你就失去了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所以职业投资人从免责的角度出发,当然要投,投了如果失败了的话,大家就都失败了。之所以大家都扑了上来,也的确是因为目前可投的高成长项目太少了。另外资本之间是互相有关联的,既然它没有别的什么门槛,就是资金门槛,那就豁出去了砸,把竞争对手全砸完,回过头来形成垄断,到时候装什么是什么。关键问题是,它现在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就是用户多,一度每个用户都要交押金,所以它收上来大量的押金。这是个非常大的风险:押金你会花掉对不对,但是很多人最后会要求退押金,那你就要再组织资金给。这是一个彻底烧钱的东西。现在几个大的投资机构正在狠烧,我觉得这是一个不理性的行为。不如等到它把那些业务涨上来之后,你最后宁可贵一点去投,没有这么大的风险。也许我年岁大了,我觉得共享单车砸钱的风险特别大。虽然年岁大,但最新的潮流和产品其实我都是掌握的,比如我也用弹幕,只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上面玩。基本上新的应用我都不抵触。从加入IDG开始,包括在硅谷的时候,我就对这类新东西很关注,想研究趋势到底是什么。一些新锐应用,我听到了就会下载使用,比如陌陌,我用得都比较早。一般来说,我搞清楚这些应用的功能及模式之后,因为时间忙,可能就不经常用了。在鼎晖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开心网,我听说之后,立刻在大厅里告诉大家全上开心网,三天之内给我搞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向新的东西学习,已渐渐成为习惯,这也是职业使然,你做风险投资,你在一线,不了解这些东西怎么行。我在心底里有的时候对老的东西会抵触,对新的东西,常常跟我年龄不相符地会去尝试和喜欢,所以有时候会被认为“老不正经”。在商界,我唯一强烈抵触的是官商勾结、特权经济。不管你的企业搞得多大,我坐在你对面,就会想,你一个犯罪分子,有什么可跟我说的。我会是这样的心理。投资得失及出发再创业我主导的项目,从投资回报来说,最高的是框架传媒。框架传媒是时间短,才11个月,回报率特别高,最后已成为哈佛教材中的案例了,第二高的是学大教育,第三是360。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在募集资金的时候,框架传媒那个案例,后面括号是说,本案不具备典型意义,就是告诉LP,你们不要按照这个回报率来要求我。从社会意义来说,最值得一提的是亚信和江西赛维LDK。不能说没有亚信就没有中国互联网,但它的确起到了一个基础性作用,它相当于在中国建设了互联网产业的基础设施。江西赛维LDK则一举解决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延续了数十年的多晶硅提纯技术的产业之痛。再就是3721和易趣。后来他们分别被雅虎和eBay收购了。在那之前,全球大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进入过中国市场,中国也跟它们没有业务连接,这是最先的两个美国大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开展业务,所以这些都还蛮有历史性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内部,而是从影响力上来讲,当然360是最成功的。周鸿祎对互联网创新行业一直保持着极其敏感的观察,并且他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一个人,对中国商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他的理解是蛮深刻的。我认为,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如果在中国找那么三五个人,就是比较敏锐,有独到见解,看得比较准的,周鸿祎一定算其中一个。当时我们主要还是投人,就是看到了周鸿祎身上洋溢出来的那种创新、进取、不屈不饶的拼杀劲头。你跟他一坐那儿,那个劲头就扑面而来。他思路反应特别快,快到他脑袋里反应的东西,嘴不及说。他的那种前瞻性,对行业的分析能力,顽强不屈的创业精神,敢闯敢拼的性格,在我见过的创业者中都是比较少有的,而且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这样的。当然他也有他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有一些争议,但是总的来说,周鸿祎还是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还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人,所以对周鸿祎,我还是蛮敬重的,对投资他,感觉到很欣慰。遗憾也当然有。早年我是有机会易的。那时候我在IDG,本来跟丁磊他们也都在谈,但是当时碰到了投资界另外一个老大哥,他说,你等一下,咱俩一起。我出于对这个老大哥的尊重,就没有继续谈。然后徐新动作特别快,她投了。再有就是3721卖给雅虎之前,马云来找我谈,说要投3721。那时候新浪和搜狐开的价都是4500,马云开到8000万美元,其中换成阿里巴巴的股份。当时雅虎那边出了更高的价,所以后来我跟周鸿祎在美国把3721卖给了雅虎。马云当时跟我谈了两三个小时,我不觉得他那时候谈出了他后来的商业模式。他之前是做会展经济的,他也谈到说要让人很容易地做生意,但是那时候并没有看到具体的模式,我就没有同意。如果那个时候套现4000万美元,再有4000万美元换成阿里巴巴的股份,回报是巨大的。再一个就是当年的8848。我是IDG派到8848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当时8848马上要上市,但互联网泡沫破了,在那种情况下,董事会做出了暂停上市的决定。在这个会上,我是投了反对票的,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反对。当然,那个时候,我在投资界不像后来这样有影响。如果让8848上市,那它就是中国电商最早上市的一家公司。还有,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有一段时间,搜狐股价特别低,好像就1块多钱一股。张朝阳自己想增持股份,但是他没有那么多钱,希望找到能扛住经济低迷的资本进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这个判断力,就没敢做。如果那个时候大举进入——后来他们的股价涨到了19块钱甚至更高——那就赚大了。其他的像无限讯奇,在香港聆讯都完了,正准备上市呢,结果中国移动上层人被抓了,然后跟中国移动相关的这些企业,都停了下来,结果最后就没上成。还有爱国者,我们也投过,投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它的问题,但是我过于相信自己能够说服和影响创业者。之前冯军表示,放心,我们一定按照你的想法走。但是他蛮固执的,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创业者。投资,实际上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往往成功的案例,在自己内心深处并不经常想。可能大家觉得你会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其实不然,刻骨铭心反复回想的恰恰是失误的那些。我之前曾表示,要退出投资界,我也确实退出了投资界,后来没有再管过基金。也不是没有机会管,有很多基金来找我合作,但我都没有再做。当时声明退出投资界的目的是想写写诗,搞点其他东西,比如社会公益等,但是后来,众所周知,出了点事,出来之后,我被建议重回商界。其实人的想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新的感受,另外创业大潮这么猛烈,自己又有一些资源,会蠢蠢欲动。因为之前万通那一次创业,稀里糊涂的,当时各方面都不太规范,现在的创业环境、政策和以前有很大不同,新的东西蛮多,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和经验用一下也好。这就是我重新出发、做青普旅游的心路历程。青普旅游已先后完成了天使轮6800万元和A轮2亿元共两轮,目前员工有100多位。针对用户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我们重新定义了度假产品,把文化、人文元素,植入到了度假生活里面,倡导“回到原初”的度假理念。简单讲,我们是要将在地文化工业化、模块化、规模化地重新组织生产,然后形成组合,让度假者能够对在地文化有比较深的、全方位的体验。我们横向打穿了原来的行业分工,建立了全新的生态链,目前包括度假目的地的行馆等都在建设。我们最近投资了花间堂,成为花间堂的。花间堂在国内精品连锁酒店品牌中位列第一名,青普跟他们形成了紧密的联合。?附读:每次只收1元的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看完你就彻底明白了!押金200,平均有6-10个人把押金留在APP里(你不会每次用车都把押金拿进拿出的,对吗?这是利用你的懒惰),那么就有元停留在这辆车上。这辆车的购入单价,我不太清楚,但目测估计不会超过200元。而富士康工厂化生产大规模介入后,可能只需要100元。每一辆共享单车,要生生从市场上拿走至少1000元。如果投放1000万辆车,那么就是100亿元的存款。这不是一个农村信用社吗?100亿的现金,可以派生出500亿的借款(你脑子可别想着100亿元去,每年3%的回报哟),这是金融基本的套路。500亿投资市场上,每年是35亿的稳妥收入,刨去利息、运营等费用,10-20亿利润,是有的。一年挣10-20亿纯利润的生意。中国有几家上市公司能做到?怪不得能估值上百亿!再则: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商业模式实际是一个链状的体系,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至少要想明白如下5个核心问题:1、你准备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解决什么需求?换而言之,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刚需,还是改善性的?高频需求,还是低频?2、这个需求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如果是个小市场,那就不是创业,是糊口;3、你的模式,会动谁的奶酪?换句话说,你的潜在敌人,块头有多大?这决定了你创业的摩擦系数与阻力,也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4、你的模式,是否不容易被复制,被抄袭?5、盈利模式——这是最、最、最重要的。简单说,你的商业模式,怎么赚到钱?任何不考虑赚钱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但如果你耍流氓(当然吧,不能违法)就能解决赚钱问题,我不会在意你是流氓还是君子。如果我问一个创业者他的盈利模式,如果回答是我还没考虑这事,我现在就考虑烧钱做用户,抓流量,我对他都会保持足够的敬意,以及足够的距离;最牛掰的创新,无疑是技术创新。但中国人创业,喜欢取巧,耐不得寂寞,不舍得技术研发投入,也不愿等,所以99%都只是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家的创业,比拼的实际就是商业模式。所以,在地产界有句名言:房子,除了地段,还是地段。在中国风投界也有这么一句经验总结:项目,除了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在我做风投的这十几年里,我见过无数聪明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多都令人眼前一亮,但令人拍案叫绝的,则寥寥无几。无它,就是因为没有几个模式把以上5点都回答好了。一般而言,能回答1、2、3的,就是一个还算不错的项目了。能回答1、2、3、4的,就是上品项目了。能把1、2、3、4、5同时回答的,就可以冠之以“最牛逼”三个字了,是极品项目。如果要选中国过去7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会倾向于军的小米。他是第一个用硬件做互联网的,以几乎不赚钱的倾销价格获取用户(羊群),打造生态,然后去寻找“猪”来买单——也即雷军的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市场足够大,价格敏感的屌丝用户也足够多,但,雷军的商业模式核心仍然只是一个单纯的营销模式创新,他会触动手机生产商与销售渠道的双重利益,断难持久。一旦其他厂商在渠道改革上跟进(比如VIVO与OPPO),甚至是用技术创新来比拼(比如华为),而你的生态与“猪”都还没来得及找好,下坡路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为何小米开始被迫扩展产品品类(诸如小米手环、小米电视等),继续挖硬件,而不是挖ARPU值的原因。换句话说,雷军完美回答了上述1、2、3三个问题,4回答了一半,5没有答案。所以,小米这个项目,远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好。如果要选中国过去5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把票投给滴滴。出行的难易,几乎关乎所有人,市场足够大,而且绝对的高频,同时因为前期要烧大量的钱来圈用户,不是足够有钱的人,也无法去做这种创新。但,它的瑕疵也是明显的:触动了几乎所有商务乘用车链条上人(诸如出租、公交、相关主管机关等)的利益,而这个链条上的人,属于社会天然会给以同情的所谓“弱势群体”。最关键,他们是有组织的,不是散杂的个体。组织要反弹,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且,烧完钱后,在可预见时间内,滴滴看不到该如何赚钱。盈利模式一直不清,这是滴滴商业模式最大的硬伤。换句话说,滴滴完美回答了上述1、2、4三个问题,3回答了部分,5没有答案。所以,滴滴这个项目或许是好项目,但肯定不是“最牛逼”的项目。个中五味,投钱进去的人,自己才会体会到。如果要选中国过去3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而且,我愿意对它冠以“最牛逼”三个字。?共享单车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很类似其中的代表公司摩拜——真的令人顶礼膜拜,拍案叫绝。ofo是最早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2014年由来自北大的5位90后创始人创立,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推出,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12月,ofo日订单接近2万单。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罗斌到北京大学办事,看到路上很多辆小黄车闪过,他意识到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抓住了学生的刚需,并且是高频次的,于是便有了2016年春节后的A轮融资。摩拜单车则是一开始便有资本的身影,10年汽车记者背景的创始人胡玮炜只是一个普通白领,2014年的一天,一个在奔驰中国设计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诉胡玮炜,未来的个性出行工具会有一波革新潮流,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问她,有没有想过做共享出行项目,后来又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进行过探讨。胡玮炜一开始就有这些投资人的支持,并邀请从优步上海总经理离职的王晓峰担任摩拜的CEO。两者都发展迅速,从下表的融资数量与估值可见一斑:“共享单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几乎一夜之间,各种小黄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诸多城市街头,是因为这个商业模式,几乎完美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5大核心要件。首先,短距离出行是绝对的刚需。特别是日渐拥挤的大城市和高峰期,一直都是巨大痛点,公交、地铁、出租、私车都无法解决。而过往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尝试的“公共自行车”,由于各区**各自为政,投入主体不清,自行车投放不足,还车困难等一些列问题,最后几乎都无疾而终。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由公司投放车辆,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附近的车辆,看到有合适的还可以提前预约。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开锁,不用的时候停在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即可,半小时收费一元,用车成本低到可以忽略。而且简单方便易用,几乎彻底、完美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困扰。其次,市场巨大。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共享单车的潜在用户规模,无论如何不会少于这个。哪怕你是一个丝毫不在意出行成本的土豪,一旦你体验过月朋友吃饭,开个私家车从东城到西城需要三个小时,然后再花一个小时找停车位的痛苦,你就知道绝大多数时候,宁可地铁。出地铁站后骑摩拜单车到饭馆路边,把车一扔,是多么痛快和潇洒。所以,你几乎可以把所有城市上班一族都视作目标群体。第三,这玩意几乎没有触动任何旧世界哪个“土豪”的利益,摩的除外——而摩的几乎是所有城市清缴的对象。而且,摩的全是“地下党”,没有一个组织,完全不成气候。最后,也是最最令人“膜拜”的,是“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押金。想明白了这一点,你不得不对想出这个模式的人由衷赞服。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分时租赁来部分变现,通过收取押金来回收资金,实现现金流并进行扩张:分时租赁那个钱,其实一点不重要,无论是摩拜,还是ofo,我相信他们心里都门清:哪怕有一亿用户,每天用一小时,也就1个亿的收入,为此却需要面对超过1千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与硬件损耗,再加上其他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短途特点,及对标公交和传统“公共自行车”,其定价上浮空间有限。所以,他们压根就没指望通过一小时1元的租赁费来赚钱。通过什么?押金——这是一个无比天才的创新。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对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儿来说,能通过长期运营获得用户注册,以及一个电话,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共享单车”的玩法,等于泡妞,第一次见面,就拿到了对方的所有身份信息与电话——这是对用户无比苛刻的要求,很多隐私意愿强烈的用户一定是抵制的,但“共享单车”用解决痛点的需求一次性实现了。最关键的,还让用户掏了钱包——这是所有商业模式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梦寐以求的环节。之所以说这是个天才的创新,是因为299的押金:1、可以退,所以多数人不会抵制缴纳这笔钱;2、可以退,但公司不会自动退,多数人也不会主动要求退,因为下次用车还得缴,其结果就是大量在公司,等于无偿占用;3、押金不能动用,不能用作租赁车费的支持。这等于这笔钱只会增加,永远不会减少;4、由于一份押金对应一个注册用户,而非一辆车,这意味着投放一辆车,能锁定远超过1个用户。摩拜目前是一辆车锁定8人,等于投放一辆车,获得2400元(300*8)的“存款”。从这个意义上,摩拜投放的每辆单车,都类似一个储蓄所。中国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在全国有超过2.4万家分支机构,3万台自动柜员机。而日,富士康成为摩拜新的。此次合作,将会有望大幅提高摩拜单车产量,每年总产能预计将能超过1000万辆——而每一辆单车,都是一个移动储蓄点。仅以1000万辆投放为假设,每辆车锁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淀总额资金将达240亿——这是最经典的的玩法。不去着眼解决盈利,而是解决现金流,不出售硬件而通过收取押金来弥补现金流,减少了一般互联网企业为培育用户而通过海量补贴产生的现金支出,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步。换句话说,“共享单车”解决了上述模式中的1、2、3、5(见下表):唯有4略有瑕疵,但无伤大雅因为,最关键的盈利模式问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解决——这符合“最牛逼”模式的定义。>> THE END <<?来源|提示: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小金(微信:jinfuzi-wx)删除,谢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金斧子立场,仅供读者参考,不要盲目投资哦。点击阅读原文,领取新人专享百万↓ ↓《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精选四2017,中国处于一个以双创为引擎,不断动态前进的时代。在这个产业转型的动态过程里,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至关重要。这其中,资本是如何助力双创的?科技又怎样与产业做一个更好的结合?在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主办,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佛山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上,“高端访谈:科技拥抱产业,资本助力双创”环节,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李立新,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罗飞,深圳国中有限公司、中小企业(深圳有限合伙)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薛军,SVB资本中国董事张潇雯,清科集团联席总裁、清科创投主管合伙人袁润兵等展开了精彩讨论。以下为现场讨论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删减、编辑、整理。袁润兵:我们直接进入主题,首先请各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李立新:北极光创投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投早期技术类的,目前差不多有150亿人民币的总规模,投了200家左右的公司,基本上属于早期技术类。罗飞:松禾资本在精益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方面都已经有投资,加在了三百多家企业。目前在管的基金超过了60亿。希望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各位同行、各位企业家一起合作。施安平:国中创投成立只有一年时间,尽管我们是一个新平台,但是算老兵新传。我在深圳创新投干了16年,现在在国中创投做首席合伙人。国中创投主要是支持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支基金也是国家第一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所以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多交流,特别是希望在佛山能够多投项目,谢谢大家!薛军:大家好,我来自清控银杏,我们也是老兵新传。我们总共管理了百亿规模的资产,投了150多个项目,在广州和佛山地区有自己的管理团队,与佛山市**也有合作,在当地注册创投基金,非常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张潇雯:大家好,我是来自硅谷集团硅谷资本(中国)的张潇雯。硅谷集团是一个致力于为、风投基金和一些优秀的高科技公司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综集团。集团在全球有28个分支机构,在中国、德国、英国、以色列也有一些运营机构。集团下属的硅谷银行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服务于、优秀高成长公司方面有着结果领先的市场份额和地位。硅谷资本是硅谷集团下属一个基金管理的业务部门,2004年以美元母基金的方式进入到中国,投资一批优秀的美元和项目,并于09年设立了硅谷资本中国团队,正式进入了投融资市场。2012年硅谷银行在境内与浦发银行合资成立了浦发硅谷银行,目前在北京和上海有分支机构,希望很快来到华南支持大家的创业创新,谢谢大家!钱多、项目多、机构多,投资好做了还是不好做了?袁润兵:现在管理的资本越来越大,创业环境与十多年之前也完全不同,从大家的经验来看,近几年来是更好做了呢?还是更难做了?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还是从李总开始吧。李立新:我先抛一块砖,希望各位嘉宾来拍。现在钱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普遍趋势。可投的资本相对少了,另一方面创业的数量,我们看到工商登记的注册新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同时对传统商业模式用新技术和其他包括共享经济这样的模式去颠覆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这两个方面对比,一方面可投的标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钱越来越多。现在大家都说一级市场估值已经高,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觉得基金行业的整体回报面临着些挑战,但是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我们依然可期待会有很多的好公司会被发现。第二个,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你24小时的时间是不可能变的。从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基金管理应该是一个睿智概念,它是一个奢侈品,不要规模太大。每支基金规模不要太大,然后一期一期滚动投资,这可能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罗飞:现在比以前来讲可能投资更难了。难的原因来讲,钱多,所以就出现了像一级市场和的倒挂。在钱多的情况下,会形成投资机构的差异化,比如新药的投资,可能20%的机构赚钱,50%的机构是不赔不赚,30%会赔钱,这样的话,如果经过这么一轮下来,其实很多机构我觉得一个是走更加专业化,第二个是很多机构有可能会退出这个市场。回到专业化来讲,我觉得只要坚持专业化,会形成投资机构和创业团队会是很好的互动。很好的互动是什么模式呢?很在开始创办企业的时候,就已经跟投资机构比较好,这是一个,第二个是投资机构之间会分层,这个分层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有的机构在前面投,有的机构就投中后期。通过这种分层,机构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样对于企业服务也好,对于投资者回报来讲,都会各得其所。我觉得再过十年,这个行业会是更加地有序,而且对于创新来讲,有更大、更好的一些支持。施安平:我记得2001年参加清科的一个,当时有百八十人参加就很高兴,现在全国的论坛没有八百人左右不敢说你开论坛,所以这个形势变化非常明显。我感受很深的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钱多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我去跟人交流投资,企业家第一次句话问我,你这个钱利息是多少。现在我想没有人会问我这样的问题。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现在已经人人皆知,走在大街上扔一块砖头,十个人里边至少有五六个都是干投资的,满街都是投资人。这种现象是好事,说明大家对风险投资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倒过来说这个行业现在也面临巨大挑战。首先在“双创”环境下,我们确确实实有很多企业、很多企业家愿意出来创业,我们标的多了,但是倒过来说我们现在面对一个问题,同质化的创新创业特别多,所有人都赶风口。都是被资本市场所谓的这种高回报所吸引,来创业。创业永远是要脚踏实地,永远是为了自己的实业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圈钱,这是站在创业者的角度。第二个是行业,我们这个行业投资机构很多,但是千差万别,现在投资机构面临的竞争极其激烈,实际上成熟市场永远是少数人玩、永远是少数人能干的事儿,不是全体人都能干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大家一定是参加到基金,基金再参加到母基金,母基金再投子基金,子基金才有真正合格的GP来管理,而不是有了钱都去做投资。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变化很大,但是我也呼吁这个行业要有理性,要让大家正确认识这个行业的风险。薛军:接着施总的观点,也无所谓今天比昨天更好做,还是今天比昨天更难做。今天大家都在说钱很多,确确实实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融资项目的机构或者公司也多了,选择的余地和范围也大,但是平均也一定是在下降。另外一点,股权投资也好,VC也好,感觉任何一个人觉得自己会打钱出去,似乎就能够做投资。这里边也很容易出现劣弊逐良币的现象,越投胆越小,但是你去看任何一个企业不管是好是坏都有一堆投资人在那里,感觉到很难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快速地传递给一些项目和创业者,这些都是所面对的现实,这是需要整个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你要有敬畏性,要把这个钱管好。作为项目的话,就像刚才说的,就像施总讲的,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为了圈钱,还是为了什么目的。张潇雯:我们从母基金的角度也观察到这两年市场非常热闹。首先钱非常多,基金也越来越多,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包括我身边自己也有很多年做投资的好朋友都告诉我说,自己出来做基金了,一些投行跟我说出来创业了,所以我也是深刻感受到更多的人在这个热闹的市场上想大展一番拳脚。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挑战在于我们要如何在这么热闹的场景中,甄别哪些公司是优秀公司,这么多投资基金当中哪些是像刚才李总、罗总讲的,专注自己所擅长的投资领域,然后一期一期稳健滚动下去,并且也在自己的领域当中向前或者向后有适当的顺延的基金。这个过程中大家都需要冷静,创业公司要更专注致力于自己擅长的创业领域,找到适合你的投资机构,不光是给了你钱,还要在相应资源方面给到一些帮助。同时基金大家也要冷静,你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以合理价格进入到这个公司当中,并且真正帮助这些创业者成功。我们最近观察到很多优秀基金以前布局热门领域,这两年开始着重于自己擅长的某个单一领域,比如很多专注医疗领域的基金成立、关注消费领域的基金成立,接下来希望在这些热闹的挑战环境当中,创业者也好,投资机构也好,大家专注自己擅长、专注的领域持续走下去,促进市场的发展。不要把创投做成估值的游戏袁润兵:刚才罗总、施总提到创业者不要追逐风口,基金追求更加专业,要不专业化,要不规模化。另外,刚才薛总提了一下,每年都有很多的风口,创业者就是风口,基金也是风口,包括我们这个论坛所提到的“双创”,创业者不可能持钱,创新同样,基础研究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出现创新。对于现在的创新创业环境,各位嘉宾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薛军:从头到尾我们无非找两样东西,一个找创新技术、创新产品,第二个更多是找企业家,未来新一代的企业家,真正的创业人,找这两样东西。我觉得新技术也好,新产品也好,新的市场也好,都是层出不穷的,但是优秀企业家的比例不会因为新技术出现的快与慢而增加。我们可以看到二级市场没怎么涨,有各种原因,简单来说钱多可能也不是。施安平:最近我们连续有两三个项目,尽调快结束了,然后就有几拨投资人进来,进来的第一句话问是不是施总来了,说是,说施总是不是尽调结束了?说是的,OK,我不要对赌,我不要什么条件,我出2倍。这个让我感受很深,如果这个行业真的这样发展下去,非常危险。无知者无畏,这种人太多了,问题是他危害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他把创业者的心态搞坏的,创业者认为人傻钱多的人太多,我不骗白不骗,都想着怎么去做BP,中国经济还有希望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我希望无论是我们的同行,还是所有的**机构、创业者,我们要共同思考这个问题。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利益,实际上背后是我们怎么样看待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力量,靠什么。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国中的很简单,“四个不”,不追风、不搭车、不着急、不眼红,按自己的逻辑追求真正的。薛军:最后这两三个项目投了没有?施安平:有两个真的被别人抢了,有一个老板还以后靠谱,他说我要的不是钱多,我要的是钱真正的背后的东西。袁润兵:还是有企业家经受住了估值的考验。如果有一天创业者每天坐在桌子上,我去谈投资的时候,他跟我谈金融、谈资本运作,那我干嘛去。创业者把投资人的活干了,投资人反过头去创业吗?我们的创业者,我们的投资人,不要把创投做成了一场估值的游戏。罗飞:回头来看,最遗憾的不是买了几套房,房子的价值和公司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公司的价值会变的,大家的都是我今天这个价或者这个成本进去了,他会期望很高。但是会有一个问题,就企业家或者创业团队来讲,在融资方面是资金越多越好还是找到合适的伙伴,就像陈玮刚才讲的,这真的是一场恋爱,而这个恋爱的路很长,就像爱情的马拉松一样,要跑10年。我相信企业家也越来越聪明,真正找投资人和找钱是两个概念。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会认识到这个事情,就像你可以嫁书豪门,但你不一定很幸福。对于我们来讲可能不一定是豪门,但是我们真的是很认真,希望我们的投资人、我们的创业者都有这个眼光。李立新:我觉得两种情况,如果创始团队很牛,或者已经到了成长期的中期或者后期,你可以我只要钱,出价高者得。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很优秀的公司,比如当年的迈瑞,他说我就出让10%的股份,谁出价高谁做我的股东,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不需要资本给他带来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们看到90%的情况是在初创阶段,成长期的初期,其实这个时候不同的钱会带来企业不同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方向,十字路口的决策还有各种资源的帮助。当然每个投资人都说我有跟别人不一样给你的东西,我们一贯比较保守,这与施总他们的理念非常一致。我们也错失很多项目,比如谁谁谁出价更高,就我个人来说,不是特别遗憾。原因是我觉得就像刚才罗总说的,这就是恋爱,你选什么样的人做你的很长时间的伴侣,这是大事。企业家小事可以犯错,但是大事绝对不可以犯错。初创阶段需要投资人帮助的,你只看重钱多钱少可能会犯错。我也想分享给各位创业者,融资是绝对的大事,真的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小事。现在很多资本故事都讲谁谁谁拿了多少钱上市了,背后都有很多外界不知道的事情,其实你找错了人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GP交流的时候听到他们关于在直投方面的激烈竞争,我们也在探讨说怎么样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依然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投到这些优秀公司当中去。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寻找到合作伙伴以后,大家需要能够有长远的合作,投下去以后像谈恋爱,更像结婚,大家都希望能够有一个欢乐结局,这个过程中大家也会相互评估,你拿到这个投资机构的钱以后,这个投资机构给你带来的是什么。包括公司也有合理的融资期限,不能每一轮快速拿钱,因为这样对于你来说压力也非常大。我们直投团队只投资于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今天的话题来说,科技拥抱产业,我们直投更加关注投资在一些比较早期、在产业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在这些公司早期的时候,刚才几位讲的,这些创业者相对心思比较好,他们往往会一门心思研究公司的模式,硅谷资本希望不仅以资本的方式进去,也可以作为一名者,全方位给他们带来一些帮助。科技+制造业转型升级,佛山的巨大机会袁润兵:我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第一次来佛山参加这个会议,这个会议已经持续举办了8年,8年的过程当中投资行业变化很大,中国经济变化也很大,过去大家在佛山这个地方有过哪些的项目,对于佛山现在的产业,包括制造,包括信息,包括材料,包括医疗等行业,有哪些对于企业家的建议?李立新:佛山的会议我来了好几次,不过很遗憾,我们还没有投到在佛山的一些项目,我们也很期待来有更多的合作。佛山大家知道是陶瓷之都、建材之都,其实看到最近这五六年在转型。未来我们非常看好佛山的,首先南方的企业家都很实在,跟北方的一些创业项目不一样,对现金流控制、对怎么节约钱、产生利润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我觉得现在所谓投资泡沫在逐渐消退。大家都在说回归商业本质,在这方面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和南方的企业家,他们有非常鲜明的特质,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期待会遇到很多出色的企业家。第二个,现在国家有一个很大的政策倾斜,就是大湾区。大湾区今后的八九个城市更多的融合,带来有成本控制能力和基础、制造能力和基础、有相对便宜的房租和更便利的生产资源的地方,我觉得佛山都会有很好的潜力,同时我们看到新技术,包括技术,包括各种机器人和计算机即所谓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识别技术给制造业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带来巨大机会。一个新的创业公司不是从零开始,很可能是一个有技术背景的创业公司的某项技术突破和传统制造业产业相结合,为传统制造业的增长带来一个拐点,这样的机会其实我们是非常看好和关注。我们也期待佛山能够出更多、更优秀的公司。袁润兵:在普遍估值高企的环境下,整个华南其实还是中国企业估值的低点,企业家比较务实,比较关注收入和现金流,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罗飞:我觉得广东企业家的特色和素质是非常明显的,和江浙的企业家有相同的地方,就是人非常实在,团队非常精干,非常地勤快。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尤其在制造业自动化生产这一块,我觉得会有很大的机会,就像美的为什么收购了库卡,可以看到将来我们的工厂会有一些是无人工厂,这个对就业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对于投资、对于转型升级来讲恰恰是很大的机会,尤其像佛山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全球家电生产中心,既有自动化的需求,同时也有技术的需求几个需求结合在一起,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好企业在这边诞生出来,尤其是像千灯湖,引入更多的优秀的同行,在这里面对面地交流和碰撞,也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创业团队回来,这样三股力量加在一起的话,我觉得佛山在整个华南一定会走出自己的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路子,我们希望在这里也能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施安平:应该说跟佛山很有缘,因为我在创新投期间分管投资建设,我没记错的话,2015年我亲自筹划了佛山**100亿的母基金建设,就委创新投来管理。经过两年的发展,佛山的母基金投了很多子基金,也投了很多的项目。佛山我觉得很有特点,因为它的制造业非常发达,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很突出,刚才几位老总都说了。我觉得佛山的企业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市场敏锐度很高,而且专注特别好,在某一个细分产业里面往往一直做到龙头,甚至做到全球的龙头,这一点是我非常佩服的,这是佛山企业家的特点。如果说是建议的话,我觉得要发挥佛山制造业的这样一个特点,未来和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结合起来,来做转型升级。比如说智能家居、智能制造,这个方面我觉得佛山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我们也希望为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薛军:最近这几年经常来佛山,参加清科的这个论坛我这次应该已经是第三次了,我们在佛山、广州这边也有落地的团队,也和**这边合作了,来投资这边的企业和企业家,这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公司对这一块热土的承诺还是蛮大的。我们喜欢去投那些在科技创新领域走得比较靠前的项目,但是这不代表每一个项目都能够这样,因为从股权投资的角度来讲,台上的任何一个基金,可能都会有一两个项目是具有标志性的,把它称之为“”也好还是什么都没关系,这是我们的广告,但是大部分60%、70%的项目都是需要通过一些努力给我们获得平均收益的项目,这些项目也都是很好的项目,我觉得这样一些项目可能更比较符合南派的风格,佛山的风格,比较务实,比较理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也一定是我们投资的一个方向。第三点,对于这样一些项目,袁总提到一点,这里是价值洼地,千万别这么说,这么一说马上就坐地起价。确实我觉得不存在什么价值洼地,但是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努力和项目方共同把这个项目挖掘好。做我们这个行业最纠结的无非是估值的问题,对于一个创业者、企业家或者项目来讲,千万不要拿自己的项目去套那些所谓的“独角兽”的估值方式,这个逻辑不成立。首先“独角兽”的估值方式不一定正确,很多最后还是死掉了,还是要踏踏实实回到我们自己本身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的估值都是为了将来的变现。你就看我们的成长性是什么样的合理程度,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估值,不要去看北京、上海、深圳是什么样的估值,不去学那个东西。我们也不要觉得我们是价值洼地,我们也不亏,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真正赚钱的人不都是在佛山待着吗?张潇雯:我昨天第一次到佛山,到了以后感觉非常好,环境非常美。今天回过头来我们这个主题,科技拥抱产业,资本助力双创。佛山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地区。就科技拥抱产业来说,过去我们经常看到模仿别人的模式,现在我们看到科技拥抱产业,反过来说在中国一些传统领域,尤其在消费升级、传统制造等其他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更好的科技,具体在细分领域如何落地,这是需要大家下来共同关注。举一个例子,最近我们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杭州投了一家智慧交通公司,远眺。大家知道2016年交通网公布的数据,智能出行的市场规模是400亿,比起一些先进发达国家我们还处于初创期,2020年预计智能出行产业市场规模会达到千亿级,所以我们现在更加关注究竟这些高科技在一些传统行业尤其是落地到具体细分领域上面怎么运用,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下来比较重要的一个话题,这是科技拥抱产业。另外从资本助力双创来讲,我们是区级**的引导基金,我们也通过引导化投资的方式,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共同来投资一些**重点扶持的产业方向,刚才听到几位提到佛山也有这样的母基金帮助当地的创新创业,接下来希望我们也有机会能够来到佛山、来到华南,参与当地的创新创业。袁润兵:我们的主题叫创新创业,创新是没有界定行业区域的,创业也一样,不是说有个非常高新的技术就叫创新,传统领域、制造领域的创新不会少。我觉得一个区域的经济有特点也好,没特点也好,其实基础越深厚,尤其是这一两年来,实际上大家很多的关注点也开始跑到了消费、零售、高端制造上,所以在这一点上,佛山有它非常独特的特点,也希望这里面的企业家把握这个趋势。《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精选五日,由宁波市人民**主办,清科集团等承办的2017中国股权@宁波召开。在高端对话环节,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一村资本大健康并购执行总经理、合伙人高峰彪,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中钰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波宇,幂方资本合伙人、投委会委员肖玮就“大健康时代下的资本狙击战”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整理如下: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最近医疗确实比较火,我们还是依照原来的模式,一分钟介绍自己,一分钟介绍自己的机构,然后就刚才大家讨论的健康医疗问题,从医药、器械、服务这三个领域探讨下。一村资本大健康并购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合伙人高峰彪:一村资本在投资和并购领域是一个相对新的品牌,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来自专业券商和投资机构。我本人一直做大健康领域的,加入这个团队时间不长,之前是在西门子做一些医疗和其他行业投资为主。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大家好,我是亿群创投的郭海淘,入门的时间不太长,还处于创业阶段。一年半前创立亿群创投,主要有三个向,中医药投资为重点方向,无论是还是并购投资;第二个是精准医疗领域,这是中国的一个趋势;第三个是医疗器械,即电子、医药、医疗相结合的领域。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我学医出身,专业从医20年。华医创始团队的出身相似,学医学药学生物,从业一定时间,后来转型做金融。华医资本有自己独立的团队,也跟外部合作。除了和天使合作,在PE/VC里也有基金,并购和创投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我们有自己的子公司,专门给医疗公司做并购,海外项目的并购和海外项目引进的投资,这是我们的特色。中钰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波宇:大家下午好,我是中钰资本的王波宇。中钰资本从2009年到现在,团队先后投资了70多个企业,算是“老人”了。中钰团队基本上是行业出身,目前设立20多只基金,除了投资以外,还做一些实业控股,主要关注的领域是医药医疗方面。幂方资本合伙人、投委会委员肖玮:大家好,我是来自幂方资本的肖玮,我们团队来自于九鼎。目前基金管理规模是,专注于医疗健康的投资,投的阶段偏早期。团队成员中医学和生物学博士有好几个,还有医生,因为在医疗行业主要从事研发和销售,所以我们对技术驱动型企业比较感兴趣。医疗行业细分来说,制药研发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还有器械和生物也很感兴趣。精准医疗方面,我们也有布局。同时在新药研发方面,最近投了一些外科手术机械的企业。我本人也是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出身,毕业后在军工企业做了9年医疗健康器械研发,后来在几家基金供职,接着创立幂方资本。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我是来自远毅资本的杨瑞荣,我可能会在所有医疗论坛相关的场合中非常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唯一一个没有学过医但是做医疗健康的投资人。我们主要看医疗器械和设备、精准医疗业务层面,以及移动和服务方面。从大家的介绍来看,在整个大健康领域,医药占的投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从传统制药的,到创新药的投资机会,分别怎么去投?各位分享下。药药药,怎么投?一定要有接盘意识!幂方资本合伙人、投委会委员肖玮:整个医疗行业,药物是一个大头,新产品的价值是很大的。西药研发这几年发展很快,包括一些科学家从国外回来,**也是很支持的。医药这一块,我认为是技术驱动的。我们还是投药,主要是西药,我们团队中药背景相对少一点。投资时,我们比较喜欢投平台型企业,比如说企业在国外有比较大的公司背景,如果某一产品受阻那它还有别的产品线,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渠道也是一种模式,未来参与分成,这个还是很有机会的。中钰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波宇:我从医25年,也是随着医药行业、制药行业变化成长的,7年投资,我们基本上经历了投资市场在制药行业捡钱的时代。2009年之前,制药行业成长起来一大批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企业,我们当时投资了50家;2009年到2013年,这个行业经历了一个投资和捡钱的时代。这个时期过去之后,该上市的上市,没有上市的可能也被并购了。我们会向前看,比如也在观察一些新兴企业或纯粹的研发型企业,更注重药企之间的并购,包括平台的并购、技术的并购等。通过已上市的十几家公司建立,我觉得这是最适合中国制药公司投资模式的。国家政策的调整,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仿制药的机会**存在,通过评价新的仿制药和新的企业,又将会有一大波行业发展。如果真的能抓住评价的机会,抓住仿制药的机会,将会有一批领军企业出现。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制药方面的创投环境,我觉得在国内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时间非常长,可能十年以后才有利润,中国的医疗行业平均上市时间很少有低于15年的,如果早期投资一家企业,保证15年不退出,试问中国有没有坚持投资一家企业15年的创投机构?没有。那我们怎么投?中国药品投资现在有可能是瞎投,行为和时机、条件并不是非常有利,所以我呼吁,在中国一定要有接盘意识,特别是医疗行业。不要觉得接盘就是为别人作嫁衣,这是错的,VC后面一定要有PE接盘,在之后一定要有产业接盘,只有这样的接盘,这个产业才能被改变,这是我的一个倡议。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资本市场需要时间,投资也需要一些耐心。问下郭总,你是可以作为的,谈谈你的看法。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实际上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类似恒瑞这种确实在研发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中国上市公司,可以作为投资标的,共同把它发展起来。亿群重点还是投一些已经有产品的企业。宁波和海曙区,作为中国一个中医药示范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壁垒,以中药为核心,这当中还是有很多的机会。我也在反思自己,我看大家投的药企大概有20家,没有一家失败过,这就是一个较低风险、较高收入的行业。今天医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是销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财务问题,没有财务处理能力的企业,实际上没有办法应对迎面而来的挑战。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高总,天下第一村肯定是有接盘的能力,你有没有准备接盘呢?一村资本大健康并购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合伙人高峰彪:接盘能力是有,但还是希望精挑细选,不希望成为冤大头。我认为医疗领域的投资并购存在三个维度的机会:第一,存量的传统医药格局下有大量上市公司,无论是化学药、中成药还是新研药,这个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格局稳定,重点策略是并购和行业的整合,主动性并购更多能帮助上市公司一起转型。我们券商团队有一定的资源禀赋,这也是一村资本一个重要方向。第二,创新药和仿制药,仿制药近三年可能比较难,但是创新药大部分是海外背景,我们投了两个,总体来说很棘手,周期也比较长,但是有一些背景比较特殊的资本愿意做接盘侠,这里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机会;创新药周期长,所以要看后面接盘侠的准备是否充分。最后,医药流通领域,有人认为这一领域的机会很少,但是我们主要做医药电商的企业比如B2B、B2C,可以看到医药资源下沉,大量的小经销商不应该在这个市场上出现,国家的政策都是往这个方向走,这其中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即互联网技术和革新手段。总结来说,线下资源是革新,线上的技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线下的资源是他们做好最重要的因素。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这个领域确实需要接盘侠。每个人都提到了上市公司,由此我想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有了很好的销售渠道、培养了很多科学家,我们会经常问企业家,“如果你做这个事情, BAT也做这个事情,怎么办?”现在企业家却反过来问我们,你们做的和BAT相比有什么优势,你们怎么看?互联网有BAT,医疗就要有ABC吗?NO!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首先我明确回答,不会,因为医疗行业与教育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为什么这两个行业没有出现巨无霸企业,互联网的BAT,医疗行业有ABC吗?教育行业有DBC吗?并没有,这两个行业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是有**政策,包括公益属性在其中,并非完整市场化的行业,它自身有一定规律。中国医疗行业非常多元化,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我原来做药,后来做器械,医药和器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对于医疗行业来说,没有垄断和龙头型的企业;而对于投资来说,我是做产业出身的,我知道投资、金融和产业是两回事,不见得产业做得就做得好。我们为什么和光大证券成立子公司,也是因为对于金融机构也好,对于产业机构也好,医疗行业的投资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专业机构是有它的自身优势。我可以说目前中国医疗投资的时机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十年前投医疗,那绝对不是主流的,或者我有钱绝对不会投医疗,我绝对投房地产,这样赚钱很快。其实中国并不缺少赚的机会,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医疗投资,因为整个宏观环境变了,整个产业结构也变了,医疗行业已经进入主流的视野。一村资本大健康并购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合伙人高峰彪:虽然上市公司有很强的经营能力和品牌渠道,但是作为投资机构来讲,还是可以和上市公司互补,比如说我们与爱尔眼科合作做产业纵向的并购,效果非常好。我们跟上市公司合作,要了解它的需求、弥补短板,然后帮助共同成长。医疗投资实际上非常热门,现在银行、券商基本上都把医疗大健康作为必投的一个方向。医疗健康说起来是一个行业,但是细分起来有很多子行业,但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一群疯子在做投资。一听说有大健康的项目就飞奔而来去抢,谈判过程中经常被项目方牵着鼻子走,最后导致项目价格高攀。我们希望做的医疗投资,一定要有专业化的能力,一定要有产业思维的能力。幂方资本合伙人、投委会委员肖玮:刚才刘总讲的医疗和教育行业为什么不像传统的互联网行业出现管控和垄断,我也研究过,这两个行业是超级不对称的,医生再厉害也不会给自己开刀,老师再厉害教不出自己的孩子。这个行业分裂,又蕴藏着很多的机会。现在的风投基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为什么上市公司做不了这个?逻辑很简单,如果企业能做投资的话,华尔街就不存在了,从整个产业来说,它是一个第三方公司,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再者就是机制,传统的组织架构管理不了,信息传递太慢,所以也导致了这个行业的存在。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说到器械,我还是想请刘总说一说,跨医疗又跨器械,我们总说渠道为王、技术为王,比如最早GPS就是技术,大部分是从经销商起家,到现在这个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抓住医疗器械投资机会?医疗器械怎么投?投资人看好这些细分领域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医疗器械的增长可能比医药增长更快,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整体规模还是比较少,所以在医疗器械里淘金,一定要注意瓶颈效应原则。以前我们投器械,是有技术、渠道的竞争,但是今天要抛开这样的竞争,更多的看向海外。目前国内公司还没有这个能力说技术和服务能够替代国外,中国要追赶海外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是中国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估值很贵,贵3倍。所以我们做投资有一个很好的课题,就是如何与国外对接,除了跨境并购以外,还要把海外优质、成熟的技术引进中国来。我们的投资思路是与海外机构一块投,但是以后要把这个公司收为自己的一部分,成长为一个自己的品牌。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中国药企不可能形成垄断,但是医疗器械方面,中国还是有可能出现无论是器械,还是销售规模、销售量都在国际上比较领先的企业。大家投医疗器械、投药,本质是一样的,保证以较低的价格拿到较好的项目,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我们每一家可能需要自己的绝活,通过很多服务,来换取比别人更低的价格投到较好的企业。一村资本大健康并购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合伙人高峰彪:医疗器械和药物有点不一样,器械创新需求不是特别强,所以投资也不是特别稳固。在这一领域,渠道和销售反而会成为一个比较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其实也花了大量时间看这个领域,因为介入的时间比较晚,很难有靠技术或者创新性的公司做大,相对来说弯道超车的机会比较少。最后,我个人觉得像大型器械这方面的政策会很好,中小型企业针对性强,在细分领域做出自己的特色,也会看好高质耗材、生物植物性材料,潜力会比较大。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在座的五位嘉宾,每位提出一个你认为在未来五年之内最让你激动的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比如癌症的医药研发、精准医疗、或者医药电商,简单说一下理由。幂方资本合伙人、投委会委员肖玮:我是看好手术的微创化国产医疗器械,这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中钰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波宇:我建议大家关注基层医疗,国家基层医疗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是没有充分资本化的行业,有大量生长的空间。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我觉得中国医疗是全方位的,如果讲一个框架的话,就是海外的技术落户中国市场。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我个人还是立足于传统,未来五年甚至十年,还是我们的中医中药,这是一个巨大的抓手。一村资本大健康并购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合伙人高峰彪:其实整个医疗领域能让人兴奋的点还是很多的,根据个人偏好来说,还是会看好医疗互联网+,我认为医疗互联网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并不是互联网医疗,而是医疗互联网+。本文为投资界原创,原文:http://pe.pedaily.cn/.shtml【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倪正东:投资界之囧,钱多、人多、估值太高、好项目太少!》 精选六本文内容整理自聚秀资本合伙人(江南愤青)先生在《TIC跨界创新大会 - 2017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演讲。转载自微信号:TICorg一、我理解的投资其实在投资圈里面,做信贷出身的我算是小辈。在座的很多人都是我前辈,投资业绩也都做的比我好很多,而且我也没有投资出什么特别有名气的公司,所以让我来这么高大上的论坛上做演讲,的确有些汗颜,如果讲得不好,请大家多海涵。我其实一直觉得投资并不是一个行业,也并不是具体的,这种行为,才是投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寻求价值和价格产生了较大偏差的各种机会,然后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或者其他资源投入其中,最后得到不同的结果,就是投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这个角度看,人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种投资的过程,你选择做什么工作,你选择什么样子的人交往,你选择每天把时间花费在哪里,当有人寻求你帮助的时候,你选择帮助还是选择拒绝帮助,甚至做一份工作,你选择多做点还是少做点,本质其实都是一种,不同的行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一样。如果从这个继续延展开来,我们也就发现了投资的机会,其实是经常性变化的,因为并不是每个行业,每个市场,价格和价值都一定会产生负偏差从而产生投资机会的,很多时候其实是没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投资的本质是投入到价值被低估的企业或者个人身上,很多人很优秀,但是他尚未发迹,尚未被人发现,所以他的价格就很低,你去投资他的成本很低,等到他一旦跑出来的时候,你就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收益,这个时候是负偏差的,就是价格明显低于实际应该有的价值。但是在过去五年里你会发现,不管一个人牛逼还是不牛逼的时候,他的价格都远远的超过了实际他该有的价值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是没有投资机会的,也一样,当什么样子的烂股票都已经很高的时候,你说一定还要投资股票,那么注定结果就是会死的很惨。投资如果是固定自己的行为,非要专注在一个市场,那么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是没有投资机会的。市场不会给你投资机会,你要么离开这个市场,要么休息,并没第三个选择了。但是如果你把投资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永远有你值得投资的领域。股票贵了,那就看看房子?房子也贵了,那么就看看原油?看看,看看小众商品指数?或者中国贵了,那就看看美国,如果觉得美国也不行,那就看看越南市场,再不行,就看看南美,看看欧盟。真正意义的投资,一定不会是专注于一个市场的,他一定是有全球的眼光和跨专业的能力,巴菲特可以看到不同行业的投资机会,索罗斯可以看到不同的市场区域的投资机会,都代表了他们看问题的战略性高度,寻求价格泡沫的机会的能力。事实上,如果你在中国专注于,那么即使是高手中的高手,你都是注定阵亡的风险,今年截至到今天0收益大概能跑赢市场94.6%的人,就说明了这个行业是没有任何投资机会,而如果你关注、关注台湾股市,你的收益会可观的很多,而如果你更激进点买入阿根廷股市的话,今天光大概就涨幅在40%左右。还有希腊、越南都有不错的收益。当然在中国如果你离开股票,买入,尤其是一二线的房子投资的话,不算杠杆大概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很多城市大概三倍涨幅的城市还是不少的,我去年6月28日在北大百年讲堂演讲的时候,我说大家没事的时候跑一线半城市买房子还是不错的选择,成都、重庆、西安、厦门、武汉都是不错的选择,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投资一线半城市的房子,为什么呢?因为赔率足够,价值相对一线城市落差太明显。所以,我在很多人眼里其实从来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投资人,因为我总是坚持非专业,低成本试错,我这么多年里投资过两三百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我同时喜欢投资民宿、投资红木家具厂,袜子厂,也买过,还购买过类似邮币卡之类的骗局,跑过越南、希腊、日本、普吉岛、美国、墨西哥买过房子,还在越南参与收购和上市公司,闲着没事的时候,我还喜欢养一些闲人,也不知道干什么用,反正觉得还不错的年轻人,我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他们没有机会的时候,我给一些机会。我都把这些都理解成投资,投资不就是下闲子么,在大家都不看好或者我也没什么事的时候,下一些闲子,核心就是一个,只要成本不高,就布吧,亏了也不心疼,损失就损失了,万一用到了心里也开心啊。所以,我是个典型不务正业的投资人。但是我自己感觉我这个可能更符合的定义吧,因为事实上从根源来看,人的出现,大抵都是来自于不务正业的结果,真正意义上来看,务正业的天使投资人基本上都死光了,为什么呢?二、天使投资不是一门交易天使投资的说法来源于百老汇,当时有很多年轻人一辈子的梦想就为了在百老汇去唱一首歌剧、跳一场芭蕾舞,但是没有经济来源,很多商人就去投资他们,不是为了获得回报,仅仅为了帮助这些年轻人的梦想而已。市场上把这类不以投资收益回报为目的的投资称之为天使投资人,所以做天使投资,讲究回报本身有悖于它的初衷。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历史最伟大的几笔投资乃至说收益率最高的回报却恰恰来自于这样的不讲究回报的投资。硅谷几个伟大的公司最早的投资都是来自于大学的老师或者同学,甚至还有个别来自于他们当年所出租的房东,这些人都不是专业的投资人,但是都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加拿大的首富貌似就是最初投资谷歌十万美金的大学教授,这笔投资让他获得了数千倍的回报;深圳大疆的第一笔投资也是来自创始人的港科大导师,为这个痴迷于航模几乎无法毕业的学生投入了一笔资金支持他的兴趣,而当时大疆其实都还没有开始生产无人机,仅仅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这些都很难从专业角度上来予以理解,所以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跟专业性关系并不大,反倒跟对人性的理解很重要,更乐意去帮助别人,更乐意不讲究回报,则更容易拿到长期超额回报率。许多创业者刚起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因此就容易形成当下价值和未来的价值的巨大落差,这个时候的回报率也就所谓的赔率能拉到极致,你投入的成本可能并不需要太高,但是你所获得回报会相当高,中国古话说深道者晚成,远施者厚报,也是这个意思,只有不去做当下确定性回报的布施,才有可能有超额的高回报,时间让回报丰厚。但是这种案例往往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每个当下价格低的事件都会未来获得高估值的事情。如何去筛选和鉴别小概率事件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人看得清楚未来,哪怕你看清楚了商业模式的未来,你也很难判断谁能把他给做成。这个就是投资最大的难点,早期率极高就是因为这点上难度很大。我前面说的专业的天使投资人往往都死了,这个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天使投资的初衷,天使投资跑出好项目只是结果,并不是目标,所谓成了,开心,不成也无所谓的心态,所以往往能够求险,而一旦把结果变成目标,非要自己每个项目都跑出来几十倍上百倍,最终结果其实会错过很多真正好项目。我有一次跟我一个很支持我的大哥说,我说你看你没成立基金的时候,能投出很多好项目,但是你看你一旦发基金了,一堆烂项目,为什么呢。我觉得核心是因为你业余兼职玩投资,都是用你亏得起的钱,所以你舍得求险,一旦成功了,你就巨牛逼。但是你发了基金,管的都是别人的钱,这个时候你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求稳,而一旦求稳,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看了又看,往往看了又看的项目,最终的结果就是等你看明白了,机会也就过去了。第二个办法就是分摊责任,你一个人不敢担责任,怎么办呢?拉几个人一起共同决策么,万一亏了,也好说是一起讨论的结果,而共同决策的结果一般就是平庸化。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基金很平庸。这个是绝大部分到最后都死了的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做成专职投资人,那就是带来很高的运行成本你需要见无数多的人,然后才能给一笔很小的资金,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费无法养活,另外天使太长,也让很多投资经理无法看到希望,最终使得业务很难持续下去。唯一能持续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基金,持续不断地做投资,然后才可能等到春暖花开的那天,于是就越做越重,然后不断的往后期走了。第三个原因其实也很重要,天使投资其实是一个专业经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重要的行业,很多人都觉得投资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其实我们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专业累积的行业,如果说经验有用,专业有用,那么投资这个行业一定是被一帮老不死的人给主宰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最专业啊,他们经验最丰富啊,事实上天使投资每年都跑出来一批新锐投资人,最可气的其实很多都还不是出身,前面说的很多巨牛逼的项目的第一笔资金都不是专业机构,而只是很多不懂什么是投资的非专业人士,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对于一个什么都没有,只有想法的项目而言,任何的专业经验都很难下手,没有数据,没有先例,你压根无法评估。很多都是创新商业模式,说难听听着人都是像骗子的公司,你怎么下手呢?不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很难被评价的,即使评价了现在,你也很难确定他未来会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评价本身也意义不大,这个时候,成熟机构和非成熟机构,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起跑线上的。而业余投资人,更因为成本更低,姿态更低,也更容易接触底层创业者,反倒具备更容易介入的机会。所以,这个领域的投资,我一直总是告诉自己,天使投资如同做好事,如果你一辈子只做一件好事,最后的结果往往不会太好,因为你碰到白眼狼或者虽然不是白眼狼但是没有能力回报你的概率是很高很高的,但是你一辈子坚持做好事情,那么你收获很大回报的概率会很高,因为必然有人跑出来给予你超额回报。所以只做一次好人,你干脆就别做了,没有意义,但是持续的做,就必然会有意义,投资也是,如果一辈子只投资一个案例,基本上注定死,但是一辈子经常投资,理论上必然会有,如果没有的话,只能说明你祖坟埋的太差,至少从概率角度来看是这样子的。但是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投资和做好事都是有成本的。必须要保证最低成本去做投资或者好事,否则你哪怕遇到一个成功的人或者事情,都可能没意义,因为你收获的无法覆盖你的成本,最终还是失败。三、投资择时、择人、择事我自己这几年做投资最大的感受就是,投资本质跟打德州是一样的。我感觉投资总有一次两次机会其实是不需要用太多的钱就可以博中很高的收益的机会,就像德州,总有一些压根不用去搏的稳赢性机会。那就是发出三张就必赢的那种机会。但是很少有人抓住。原因是两个,第一从没想过去抓这种机会,就是经常不入池,机会压根不会有。第二个就是经常性抓,到最后没钱或者也没信心去入池了,从而抓不住这种机会。第一种就是不敢投资,不敢冒险。第二种就是总是用很高的成本去投资,很快就把钱给投光了然后就死了,或者说是虽然投资出很高的收益,但是发现赚的不够赔的,从而收益率显得很低。所以,我自己觉得一定要确保确保用最低的去不断的持续的搏,只有如此,一方面概率是会**增加的。另外一方面成本也能保证较低,从而两者相比较,收益就相对比较合适和理想。具体到投资行为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ec创业币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