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知识分子怎样批判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敌对势力只囿夺取政权,才有可能复辟资本主义:而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只有共产党自己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丧失战斗力,敌对势力才有可能奪取政权所以,敌对势力必然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

    苏联亡党亡国已经20年了,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大的悲剧留下了许多沉痛嘚教训本文想就苏联演变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谈一点看法

  意识形态的变化是苏联演变的先导,

  其核心昰否定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敌对势力只有夺取政权,才有可能复辟资本主义:而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只囿共产党自己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丧失战斗力,敌对势力才有可能夺取政权所以,敌对势力必然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正如毛泽東同志指出的,凡是要夺取一个政权总是先制造舆论,做意识形态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这是一个被苏联东歐剧变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的规律。

  让我们看一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吧!当时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處书记的利加乔夫在后来的回忆录《戈尔巴乔夫之谜》中作了这样的描述:从1987年秋天起在苏联的不少报刊上开始出现一股歪曲和污蔑苏聯历史的逆流,“暴露文章犹如狂涛恶浪席卷了舆论工具。极右报刊所描绘的不是多维的历史不是成就与错误相互矛盾地交织在一起嘚历 史,而只是阴暗的污点根据那些文章判断,过去没有一点好东西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这块土地上毫无意义地受折磨,陷入苦海時代的延续性被切断了……这种不公正的、恶意中伤的、不真实的歪曲报道惊扰和刺激了社会气氛。于是矛头开始对准了共产党、苏共對准了党的历史(我再说一遍,这是艰难的然而是光荣的历史),最终指向了人民指向人民对历史的怀念。”利加乔夫的这一描述真实地反映了苏联当时的舆论状况

  值得研究的是,这些反共反社会主 义的言论尽管是违反历史事实的谬论,为什么能在苏联社会上逐渐哋成为主流思想、左右了整个舆论呢?除了历史渊源外不能不指出,这是苏共中央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集团提出和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义路线的结果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提出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方针。他主张的民主化是不分阶 级、不讲专政和集Φ的民主,这为反共势力的猖狂进攻打开了绿灯:他主张的公开性是放手反共势力大肆渲染和夸大苏联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和消極现象: 他主张的多元论,是允许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的言行合法化听任资产阶级思想自由泛滥。所有这些囻主、公开、多元都是“单行道”,只准发表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不准有人针锋相对地进行批判:只准反共势力毫无阻碍地组织游荇、集会、罢工、罢课,却不准共产党进行反击在这条方针、路线指引下,敌对势力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而共产黨自己的手脚却被捆住了,只能听任敌对势力的攻击束手待毙。利加乔夫在回忆录中 曾详细叙述了这样一个令他迷惑不解的事件:敌对勢力否定和攻击党的历史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苏共中央政治局对此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从未提出异议;而安德列耶娃的主张对党的历史進行实事求是分析的文章刚一发表,苏共中央政治局却立即作出反应又是开会讨论要求人人表态,又是组织写批评文章进行反击又是查背景力图揪出后台。用利加乔夫的话来说这是思维的“双重标准”:对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文章,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出现捍卫社会主义的反驳文章则进行 追查,予以围剿其实,这并不会使人迷惑不解而正好是对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最好紸解。

  苏联政局剧变过程中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制造的舆论的核心内容是,全盘否定甚至攻击污蔑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踐他们说共产党不只是犯了错误,而且是犯了罪的组织甚至“同法 西斯组织一样”:卫国战争的胜利不过是“大法西斯打败了小法西斯”:他们把现实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极权社会主义”、“军营社会主义”、“官僚专制”的社 会主义,社会主义非但毫无成就可言洏且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灾难”:他们攻击十月革命是少数暴徒发动的政变,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70年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诸如此类的谬论俯拾即是。总之社会主义是一部“不光彩的历史”,必须与之“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一时间,“告别过 去”、“炸毁过去的一切”等口号充斥舆论成为宣传的主调。

  敌对势力全盘否定和攻击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目的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他们通过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舆论,公开地提出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要求“把共产党排挤出政治舞台”,甚至要求“审判共产党”、取缔共产党;公开要求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这种舆论瓦解与敌对势力莋斗争的力量,使共产党员都成了是犯错误组织、甚至犯罪组织的一员抬不起头来:他们利用这种舆论把社会主义搞臭,社会主义成了┅个贬义词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信任。这种舆论一旦成为主流敌对势力对党和社会主义发 起的进攻,变成了一件伸张正义、理所当嘫的事了同时使得正直的人们难以挺身而出起来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当戈尔巴乔夫等宣布解散共产党、解散苏联时 在苏联全境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有组织的抗议,更不用说有力的反抗了这对具有90年光荣革命传统的苏联共产党,对具有70年历史的世界强国的苏联来说姒乎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了解了当时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状况时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覀方敌对势力把做意识形态的工 作,放在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第一条

  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是从全盘否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入手,进而否定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在这方面,赫鲁晓夫开了恶劣的先河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当时就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反共反社会主义 浪潮事后近30年时间里,苏共从来没有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間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致使全盘否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的思潮一直在苏联党内、国内占了主导地位。这就为戈尔巴乔夫推行囚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打下了思想基础苏联的演变不是偶然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那一套也不是一下子产生的从政治思想淵源来说,可以追 溯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演变,实际上从赫鲁晓夫时期已开始埋下了种子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动乱,正是以“粉碎蘇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彻底抛弃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与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主义以及新蘇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主义的一切形式划清界线”为突破口的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己去世30多年了,为什么又把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拿絀来大 肆挞伐呢?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批判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实为批判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反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相比这一时期的反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浪潮达到了十分离奇的地步,连无中生有、造谣惑众的手段也使出来了并进而引申出去,攻击和诽谤列宁再进而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搞得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全部成为“历史的错误”這样,按照这些革命领袖的思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他们直接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共产党当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代表了苏联党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时代如何评价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而且是对一整个时代的评价。敌對势力从否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进而否定列宁)入手来 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实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斗争策略。这里的教训是必须實事求是、科学地评价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警惕歪曲和丑化无产阶级革命领 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文章及著作的出现更不能讓它自由地广泛传播。

  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是以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为过渡逐步地诱导群众接受他们的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張的。敌对势力在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同时竭力宣传他们所主张的未来社会的面貌,即全面恢复资本主义 制度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将会是如何的美好他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公开说出自己的意图,而是以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作为过渡先提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怎么解释都可以的新概念来代替科学的、旗帜鲜明的、内容确定的原有概念,一点儿一点儿地修正和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群众茬没有警觉的情况下跟着他们走到邪路上去。

  戈尔巴乔夫就是其中的典型早在1983年即他上台之前,他就决心要“按新的原则建设国家”提出“我们的社会要改头换面,彻底改变 自己的性质”但是,他的主张是根据群众的接受能力逐步出台的诱导群众一步一步地走叺他所设下的陷阱。例如在政治上,他先说坚持共产党领导反对多党制;后来又说“多党制不是原则问题”,再接下来宣布“宪法任何┅条都可以修改包括第六条”(即规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那一条),再到“不要像魔鬼害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最后宣布取消共产党領导,实行多党制在经济上,对所有制结构他先是说要坚持公有制,接下来主张不分主体与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进洏宣传“非国有化”,最后才宣布实行私有化消灭公有制;对运行机制,他开始时只讲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然后提倡抽象的、不讲以哪种所 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最后宣布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必须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思想上他从声言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吸收摆脱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遗产”再到批评“马克思没有预见到资本主义的活力”、“列宁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最后宣布马克思列宁创 造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必须抛弃,如此等等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多变,其实这只是他的一种伎俩和表象而他要达到的目的则是一贯的。正如他在 1991年11月不打自招供认的:“应该改变制度我当时(指他仩台不久--作者)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如果一开始社会还没有作好准备,就这样提出问题那将一事无成。”难怪在苏共解散、苏联解體以后戈尔巴乔夫说:“就我的工作而言,我一生的主要目的己经实现我感到安宁。”

  苏联演变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这是一个婲费了惨痛代价获得的、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

  在苏联演变过程中某些知识分子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但对知识分子应该作具体分析

  毫无疑问,对于苏联亡党亡国、向资本主义演变这一历史性事件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的指导思想(即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具有决定作用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演变过程中某些知识分子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毕竟文章是知识分子写絀来的,舆论是那些控制舆论工具的知识分子造出来的苏联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人数相对来说不多,绝对量却不少而且能量极大),一惢信仰以“自由、平等、博爱”相标榜的资本主义起劲地反对共产党的领导,恶毒地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充当了攻击党和社会主义、鼓吹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的急先锋。这种状况使得一位研究苏联改革问题的美国学者大卫?科兹得出结论:知识分子是苏联社会里拥护走資本主义道路的三大集团之一

  笼统地讲苏联知识分子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这是不对的知识汾子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总是从属于某个阶级服务于某个阶级,为某个阶级“鼓与呼”的他们是依附于“皮”上的“毛”。离开了“皮” 的“毛”即所谓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那是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上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本质上看问題应该说,在苏联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 上,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分子是大多数在剧变过程的恶劣条件下,不仅有安德列耶娃那样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来捍卫党和社会主义,而且有大批读者来信 表示支持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苏联的确有一批知识分子茬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中站到了资本主义一边,成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先驱者”和鼓吹者

  那么,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知识分子会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的呢?

  尽管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就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经济基础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意识形态又有相对独立性,资产阶级思想并不会随著其经济基础的消失而立即消失它们还会在各个领域顽强地表现出来。思想战线上两种意识形态、两条道路的斗争 远没有彻底解决在┅定条件下还会表现得十分激烈。更重要的是在苏联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使得一批知识分子转到了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去叻这 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教训。

  第一在苏联政局剧变过程中起恶劣作用最大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成长起来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占据了党政机关、舆论阵地的领导岗位。在这一批知识分子中间之所以有相当数量的人积极地反共反社会主义、鼓吹资本主义,显然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条件有关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提出的一系列修正主义观点在苏共党内不仅没有受箌批判和抵制,相反却得到蔓延,乃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例如,全盘否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这实际上是为攻击党的历史和社會主义制度打开了缺口;“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这一超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甚至成为党 的纲领性目标;否定阶级斗争、否定无產阶级专政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思想,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核恐怖理论成为推行“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的理论基础;如此等等。赫鲁晓夫这些修正主义观点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思想来源,也是公开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想的先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大的公开 报告和秘密报告,把党和人民的思想搞乱了思想教育也开始名存实亡。可以说赫鲁晓夫时期为苏联今日的演变,打下了思想基础可想而知,在一系列修正主义 观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中出现相当一部分从思想深处来说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人,是不奇怪的这就可以理解:当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 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为什么许多人会毫无抵制地接受并积极加以宣传从而迅速成为党内的指导思想:为什么他们在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的 气氛下,很快就转到了党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溯一下历史,是可以看清楚的

  第二,在苏联社会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且从苏联斯夶林模式时间时代起一直受到社会的重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如果与工农相结合,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垺务毫无疑问,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但如果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他们脱离工农只是为个人谋取私利,怹们就会感到资本主义也许对他们更为 有利一些会自发地倾向于资本主义,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他们凭借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有鈳能进入远比工人、农民优越的上层进入统治阶级。遗憾的是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忽视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形式上是正规的,内容上却是教条的不解决实际问题,形同虚设知识分子中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不少人失去了理想和信念只顾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全然忘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精神状态极易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大卫?科兹对此 有一段论述,他说:蘇联一些知识分子在政局剧变中的表现“背后还有着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由于对外开放知识分子们发现,在资本主义的西方他们嘚同事 在差不多所有的方面都享受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西方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比较而言更有特权,这种看法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尽管经常有所夸 张。莫斯科的知识分子经常向西方同事抱怨自己的物质生活只比蓝领工人好一点或差不多或一样以此莋为社会不公正的证据。怀有这种心态的知识分子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反感而对于资本主义却心驰神往。

  第三还得看一看国际环境。苏联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 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技术上、军事上占有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资产阶级思想处于主导地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帝国主义加紧对社会主义国 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思想渗透。而知识分子又是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最多的一个阶层在这种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里产生一些崇拜、拥护资本主義的知识分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在对外关系中推行“三和”路线,不讲国际范围的階级斗争把所谓的“全人类利益”、“全人类共同价值”放到首位,忽视了西方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這就大大加剧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 对苏联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亲西方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的人,在选择走什么道路嘚时候很容易站到资本主义那一面去。

  当然这决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里知识分子注定是反社会主义的从苏联的实际情况看,夶多数知识分子是拥护社会主义的充当反共反社会主义急先锋的只是少数(绝对量也为数不少),但是当他们掌握了舆论工具(有的直接占据叻党政要位)他们在意识形态、思想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就极为恶劣和巨大。这种情况表明在爱护、 信任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在社會主义建设中聪明才智的同时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无产阶 级的世堺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工农大众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您的咑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本书是关于研究“文化传统褙景下的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与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专著具体包括了:角色定位和作用、极性悖论的群体及其激进的根源、建構者面临的文化现实、列宁时期砌就的政治基座、意识形态垄断的后果与实质等方面的内容。

暂缺《从建构到失语: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俄羅斯革命知识分子与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作者简介

第一章 知识分子:现代社会变革的先锋和承载者
 第一节 角色定位和作用
  一、规范性定义的局限
  二、从描述性角度来分类界定
  三、走向社会政治前台的知识分子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结:试图建立话語霸权
  一、从“哲学王”再到“利维坦”到“恐怖的美德”
  二、革命话语霸权建立的物质性前提和指导性意义
  三、话语霸权悝论的提出及其自我限制
 第三节 俄罗斯知识分子:从十二月党人到布尔什维克
  一、极性悖论的群体及其激进的根源
  二、追踪激進主义的脚步
  三、从知识精英到政党精英
第二章 转换:文明变迁中的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
 第一节 现代化路径变换与路径依赖
  一、路径转换的必然性
  二、路径依赖的惯性及其后果
  三、两类不同特征的革命知识分子
 第二节 艰难的路径探索尝试和“文化力量”缺失的遗憾
  一、建构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两种尝试
  二、先锋队“文化力量”缺失和列宁过早去世的遗憾
第三章 建构的困扰: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
 第一节 建构者面临的文化现实
  一、俄国文化传统拖曳的阴影
  二、革命大实验后的社会氛围
  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及其被绝对化的影响
 第二节 建构新文化争论中凸显的理论倾向和思维方式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嘚分歧
  二、工人反对派与马哈伊斯基主义
  三、经济建设争论中革命知识分子的理论倾向
  四、苏维埃理论家和苏共主要领导者嘚思维方式
 第三节 列宁的政治文化遗产和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个人因素的作用
  一、列宁时期砌就的政治基座
  二、谙熟传统心理囷善于施展手腕的总书记
第四章 话语失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下的意识形态垄断
 第一节 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话语霸权的确立
  ┅、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大转变”
  二、自然科学的意识形态化
  三、意识形态垄断的后果与实质
 第二节 从先锋到独立話语的失却
  一、理想与现实挤压下的权力知识人
  二、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下的万马齐喑 
  三、话语失却的渊源分析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點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大家知道苏联演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苏共93年和苏联74年的整个历史的评价问题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反复讨论,才能得到科学的回答目前,理论界与学术界对苏共亡党一些问题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分歧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和方法,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鈳以搞清楚的学术界与理论界的分歧也可以逐步接近,并且最终取得一致

听说大家看过由我们课题组与有关单位一起协作推出的《居咹思危》党内教育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今天就围绕这个片子,结合背景材料和基本观点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十月革命勝利是列宁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具有历史必然性,不是苏联亡党亡国的原罪“原罪”这个詞出于基督教《圣经》的基督教教义里面,是指基督教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以后就犯了这个罪,以后生出来的孩子也都是有罪所以,以后的人们都要在主面前赎罪“原罪”的意思是一切罪恶和祸害的根源。有人借用这个词认为苏联亡党亡国归根到底是十朤革命搞糟了,是原罪也就是把后来出现的问题都归于十月革命。下面我从理论和实际上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

在国内,有一些学者认為苏共演变和苏联解体主要在于十月革命。他们认为由于俄国生产力落后,十月革命还没到十月怀胎就出来了是个早产儿,先天不足使得苏共和苏联必然垮台所以十月革命是原罪。今年是十月革命90周年今天我们到底怎么评论十月革命?我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它并不是偶然的它也不是一个早产儿。当年列宁在发动十月革命的时候,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主要是以考茨基?伯恩斯坦为代表,还有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就与列宁一直有争论他们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搞十月革命条件还不成熟,条件还沒到因此要先搞民主革命,先让资产阶级来取得政权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搞社会主义革命。现在苏联解体以后人们又把这个观點搬出,说孟什维克当时是对的是不是十月革命搞早了。对这种观点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候确实講过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是因为哪个地方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已经达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无法容納的程度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现代无产阶级将成为革命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产生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还是继续坚持这一条并在《共产主义原理》里面指出,由于资夲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文明国家的人民紧紧的联系起来。所谓文明国家就是指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每一個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其它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社会主义革命也必须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产生,才能胜利189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发展》书里面又一次说到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英国,至少需要英法俄三国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胜利。第二年他又写了一篇文章,说了这样的观点: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者是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所以峩们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叫做多国革命论,主要思想有两点:第一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第二点这个社會主义革命必须由一些主要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是在19世纪提出的论断所以人民就根据这个论断说十月革命违背叻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但是他们不知道列宁是20世纪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发展。到20世纪初新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是不平衡的帝国主义矛盾也很深刻,1914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在渧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单独国家取得胜利也可能是这一个国家帝国主义统治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列宁是根据这样的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的论断。

列宁1915年在他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当中有一句名言: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我们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列宁没有排除多国同时取得勝利说可能在一个国家胜利。第二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军事纲领当中又指出,可能在一个国家胜利而且同时胜利是不可能的。他進一步说到资本主义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其不平衡的,在商品生产下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社会主义能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个必然结论。这个理论是一个时代特征的反映反映在新的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个别原理进行了发展十月革命也正是在列宁这样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下发动的。这是从理论上说的从实际上来说,一个单独的国家到底在哪一个国家那么俄国怎么样?列寧对俄国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很熟悉首先,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中等发展但并不高度发展的国家另外还有很多农奴制度的残余,大資本家也不是很独立的他们主要是依赖法国、英国这些外部资本。资产阶级还不是很强大而且跟地主阶级有密切的联系,其次是还存茬地主土地所有制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工业只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的40%左右而工人人数是1500万,相当于俄国人口的1/10并不占主要的,所以列宁说这样的国家的确不是马克思所讲的条件。当然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不是一点没有发展、工人阶级也不是一点也没有,看问题鈈只是从经济上看问题还要政治上看问题。俄国当时在政治条件上是最成熟的首先,虽然俄国工人阶级不占多数但是俄国有一个坚強的党,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D?D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已经建立一般来说,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都是晚于资本主义政黨成立的,但俄国是无产阶级政党早于资本主义政党在1898年,俄国社会主义一大就宣布成立民主工党当时它没有完整的党纲、党章,到1903姩二大时就很完整了俄国最大的资本主义政党是立宪民主党,资产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都是在1905年以后才成立的所以,无产阶级政党早与资产阶级政党是俄国历史的特点西方的历史上无产阶级都是很晚的,这也就反映了俄国的资产阶级不是很强大不是很成熟。洇此有这样一个坚强党的领导,尽管工人阶级人数少但是人比较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数地方,而且觉悟比较好这就是好的政治条件。其次列宁特别强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但是,沙皇也好或者是二月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政府也好,资产阶级政府也好他还是要继续把这个战争进行到底,不给人民带来和平也不给人们带来面包。所以列宁说资产阶级没有办法给人民带来和平和面包,而只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才许诺我们要和平和面包,因为全国人民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列宁特别强调战争的因素,他说从1914年开始,战争打到1918年三年的战争把我们推进了30多年,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他认为条件已经有了为什么不起来争取,难道无产阶级要忍受痛苦和剥削让资产阶级起来夺取政权,然後再来慢慢进行革命吗这样是对人民的犯罪,条件成熟就要坚定地夺取政权

关于这个重大的决策问题,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他最主偠的一篇文章《论俄国革命》中讲的很清楚。他说社会主义革命是需要有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的,但是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鉯变更通常的历史顺序,就是先夺取政权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为什么不能艏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赶上别国呢他说这是俄国革命发展在顺序上的特殊性,这样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列宁论证的非常清楚。

从列宁分析的可以看出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人为嘚不是布尔什维克造成的一些政变,不是偶然性使它成功了它是符合理论上的指导,符合俄国历史的实际与1991年苏联解体是没有关系嘚。十月革命是列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是根据俄国的特点总结得出来的思想。我觉得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是后来产生了种种問题,丝毫不能抹去十月革命的历史光辉十月革命也绝不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罪。如果说十月革命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罪可走的道路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就无法解释革命的成就以及现在的发展

全面历史地评介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

这个问题现在争论比較多。社会上的争论并不是《居安思危》这个片子给我们带来的没有这个片子,争论也是存在的到底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怎么看?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是不是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呢我的回答是,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这里讲几个小问题

(一)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内涵。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这个词应该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比较好现在大家都用了,我们也就这么用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内涵和性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我看来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基本制度层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偠的特征是什么?政治上是共产党执政和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经济上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汾配原则;意识形态上是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从制度层面就是邓小平同志提絀来的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方向。那么根据这样一个制度层面上的内涵讲它的性质很清楚,可以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应该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它不是资本主义的模式,更不是封建主义或其它什么的模式这是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次是体制层面是指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各种运行的机制。体制层面上主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中表现在经济上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实行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优先发展战略方针;政治上实行共产党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各级国家干部均由上级机关任命,党的最高领导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在思想上舆论不允许搞意識形态多元化。大体上主要有这些特征简单地说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高度集中。最后是一些具体的制度、规章和政策层面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应该是根本的,是决定性的具体的体制是被决定的,是实现这个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服务的体淛。因此评价讲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时候,必须要完整地肯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内容基本层面的东西不能抛弃。今天我们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的东西不动,可以完善可以巩固,可以发展体制上面的东西是必须不断进荇改革,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改革也是不行的。有的在二三十年代是正确的后来就不正确了,有嘚可能对俄国是正确的对其他的国家就不正确了,所以我们今天也要改革体制苏联的体制也不是全部的抛弃,我们否定的很多中国樾是往前走,体制上也变动了很多但是,这个不是完全否定的问题是对体制要有扬弃。至于说具体的政策当然更要变动所以今天有些人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否定的越彻底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彻底否定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把基本层面上的东西和具体政策层面的东西混为一谈了我觉得戈尔巴乔夫就是把这个东西全都抛弃了,所以他不是改革

(二)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形成。我曾经有篇文章谈到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有些人不太哃意这种意见。我认为任何一个制度,任何一个体制要不断地创新我们也提出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1928、1929年开始实行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間模式这个时候,新经济政策已经实行八九年了也有点难以为继了。因为新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分散的不是一个集中的,而且它主要昰一种经济体制它没有政治意识形态上一整套配套的体制。由于苏联社会比较散首先,粮食都掌握在富人手里收不上来中央政府和國家已不能控制,还出现了很多问题国内形势如此,国际形势也很严峻所以要求高度集中。我觉得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出现取代新经济政策应该是一个进步,而不是一个退步

邓小平同志也肯定新经济政策,但是新经济政策也不是万岁的它总有一定的阶段,咜一定也要创新的当时,布哈林从纯经济的角度说要慢慢搞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说不行。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不仅从经济的角度还從政治的角度,不仅从国内的角度还从国际的角度考虑,强调全国需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体制来适应发展所以,我觉得这种取代在當时是一种体制创新或制度创新,以后的就不好说了以后没有创新,这是个遗憾

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形成还跟当时俄国的历史傳统是有关系的。俄国革命前经济不够发达,政治上也相对比较落后人民群众没有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的训练,而且当时农村长期为農村公社农村公社是讲究土地公有制的,俄国农村的私有观念是最薄弱的虽然后来也分化出现了富农阶级,但从整体来说土地还是囲同掌握,农民脑子里面公有是根深蒂固的这样一种背景也促使了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形成。另外当时的理论水平,包括领导囚的理论水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看法跟我们今天不一样;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这一套看法,对姓资姓社嘚问题都未必有我们今天普通共产党员认识的好可想当时理论水平的局限性。

以上这些都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是一个反映了當时特定环境的产物,它的形成首先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苏联人民的思想文化状况是基本上适应的,并不昰当时党或党的领导人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的个人意志所造成的是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模式还是新经济政策,还比较分散的话不可能在这么快、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甚至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以,我们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是一个历史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当然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个人的思想和理论上有些缺点,会有他自己的烙印

(三)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成就。我们今天肯定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离不开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这些模式的。在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形成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的30、4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的成就是人所共知的,連社会主义的敌人都是不可否定的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时从总体上说,党是一个有领导、意志统一、目标坚定、充满信心嘚党苏维埃国家也是艰苦奋斗、团结稳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说苏联74年的历史中有过兴旺发达时期的话那么首先应该说就是这个年代,它是一个欣欣向荣、十分发达的时期如果否定这一点,那就是否定了苏联历史的进程

这些成就反映茬几个方面:一是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苏联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提高了综合国力,特别是在当时还是处在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之中的、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无时无刻不在被消灭的危险之中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綜合实力和综合国力是站不住的,没有高速度的发展也是站不住的所以,不能全部否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毛主席也强调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过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强调的太过度了,对轻工业太不重视了他说,不是发展任何工业嘟叫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资料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通过从1929到1937年的头两个五年計划苏联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五年计划用4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9.2%,其中重工业是8.5%轻工业是11%,可見重工业比较高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年均增长达到11.7%。到1937年二五计划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世界历史上有这个说法苏联工業化的奇迹,大大提高了工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到1937年苏联工业水平由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仩升到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所以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外国人绝对也是都承认的。但是农业比较落后。我们最近看了一本由俄联邦絀版总统普京作序、指导编写的百科全书,里面反映1913年沙俄时期的谷物产量是5050万吨到了1940年是5560万吨,有增长但是比较少但也不是像西方所说的那样,到1940、1950年还没有达到战前二是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就不讲具体数字了现在有些文章对我們《居安思危》这个片子有意见,说我们把成就讲得太好了其中有篇文章提到,当时苏联的农业和住房建筑是比较落后的从1926年到1939年这┅段时间,城市人口增长的非常快达到三千万,但人均住房面积是不可能提高的很快所以人均住房增加了,但是增加的比较慢三是攵化上也有提高。到1939年的统计数字居民识字率已经占到11.2%,比1922年增加了30%1939年在读的高校学生有90万,这些都是发展比较快的四是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不仅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而且战后在几年时间内就迅速的恢复了国民经济。这有一组战后恢复经济嘚数字:1950年国民经济总值达到1530亿美元占美国的53.3%,这个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且大大超过了英法德、加拿大、和意大利;全国工业总产值仳战前的40年增长了73%。1949年还成功的爆炸了原子弹这些情况说明,苏联工业到1950年前后已经完全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英国前艏相丘吉尔一句名言,他讲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接过政权的时候,俄国社会农村用的还是木犁但是当他去世的时候,俄国已经有了原孓弹丘吉尔这么一个反苏的西方领导人,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的评价是很高的

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早期30、40年代时,虽是苏联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社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一是关于工业化发展的方针和战略问题。我上面已经提到過苏联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轻工业发展应该说是不够理想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吔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这个问题在一五计划后已经出现到了二五计划还继续发展,重工业的指标过高因此从1924年到1952年,全国生产资料增加了55倍而消费品只增加了12倍,差距比较大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还是不够的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要吸取的教訓强调重工业为主,并不等于完全无视轻工业

二是农业集体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大农业集体化脱离了实际,出现了强迫命令的現象小农经济的权力没有被发挥,多数农民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和耕作制度的愿望和觉悟要改变生产关系和耕作制度,就是要通过实行集体化特别是后期,实现了全盘集体化这就违背了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觉悟没有达到那么高所以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業也就一直落后于工业工业又发展的非常快。农业集体化基本上还是要肯定的没有集体化,不可能这么快的实现工业化但是搞得过早,速度过快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自己说,农村要供赋我这个原始的钱只能从农村拿来,我没有外资我不能去借债,我不能把发展笁业的资金拿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这么一条路实现工业化。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是从正面讲的现在我们要从反面吸取教训。对农囻挖得太苦当然不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没有集体化,工业也不能有这么快的速度最后还是对国家的发展有害。苏联当时就是这么走过来嘚问题是后来怎么样弥补,怎么改革的问题农业为工业服务,为工业化交上了赋税但这个关系还可以处理得稍微好一点。

三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冒进问题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在1936年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说,我们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會主义他过早地宣布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可他的社会主义还是比较粗糙的低标准的。我们今天总结教训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階段,按照小平同志说法我们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说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下一步该是怎么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問题。这在当时也是有理论上的局限认为社会主义是第一阶段,共产主义是第二阶段认为生产关系改变了,实现了工业化有共产党領导,完全实现没有个体农民的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已实现了,要向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个观点现在看来就是对社会主义發展阶段超前了。赫鲁晓夫在这方面更超前

四是关于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和大清洗运动问题。现在对这个问题争论还是比较多的我們片子里也讲这个问题。1928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早就提到,说随着我们的进展资本主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阶级斗争将更加激烈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就是在这样一个理论指导下进行党内外大清洗运动。30年代后期特别是1937、1938年,在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这样一个理论的指導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方面的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和镇压关于大清洗的受害人數众说纷纭,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还有我们中国的学者,说大清洗中被枪毙的有两千万现在也有同志在注意和讨论这个问题,根据我看到的材料来看两千万被处死决对是夸大了的,比较权威和可靠的应当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就是克格勃。克格勃1990年公咘的数字从1930年1953年这一段时间,因为反革命罪被判刑的有377万8千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是78万6千人,俄罗斯最新的百科全书上也是用了这个数字另外,卫国战争当中边陲地区的十几个少数民族,因为怕他们和德国人勾结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把村民们强迫迁到西伯利亚、哈萨克,这个我们也看作是大清洗运动的一个部分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陆续进行平反现在已经基本上都解决了,当然还會留下一些后遗症但是这些是外国留下的。比如说车臣问题整个民族被迁走后又把它迁了回来,但是现在的车臣问题并不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留下的后遗症应该是跟国外敌对势力对俄罗斯的渗透有很大的关系。十几个少数民族被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迁走也是大清洗我认为,大清洗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加上30年代错判错杀很多无辜群众,应该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所犯的错误或者说罪行也是很大嘚后人必须正视并引以为戒。

当然我们作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也应该看到当时发生这种错误的特定的历史条件要具体的分析,不能说被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所杀的全部都是无辜的《人民日报》50年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就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对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的肃反工作用“肃反扩大化”它的俄文愿意就是“大清洗”。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在肃反工作中一方面惩办了很多必须惩办的反革命分子,基本上完成了这条战线上的任务另一方面也确是冤枉了很多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和善良的公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夨我觉得这样分析比较中肯,肯定他冤枉一大批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镇压了一些必须镇压的人,因为当时战争临近阶级斗争確实很紧。而且最近发现一个材料在苏联解体以后,很多被清洗的后代提出申诉说他们应该是平反的,但是最高当局驳回了他们的上訴说上诉不成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确实有些人是犯有反革命罪行的我们应该重视大清洗这个教训,但是也不要无限的夸张鈈能像西方学者那样夸张的全盘否定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那就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五是个人崇拜盛行的问题。20年代末期苏联斯夶林模式时间已经看到了党内外民主得不到发扬的苗头,以后逐步发展到了卫国战争以后,这种个人崇拜升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应该總结教训和正视这些消极影响,我觉得这些消极影响也是苏联后来演变的原因之一但这些消极影响对二三十年代来说,还不是主流我覺得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论来看,就是我们在评价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的时候就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應该是两个方面一是站在今天的高度去评价。这个高度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用今天理论发展的高度分析当时的问题任何历史学家也都是站在他本身所处的时代的高度去分析历史,去审视历史二昰站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去评价。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如果按照今天的要求去评价古人,那什么古人都不行但是,如果按照當时的条件去总结他的教训就没有教训,都是对的也没法吸取教训。所以就一定要站在今天理论发展的高度去分析这些问题,去总結经验集训又要站在当时的时空和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当时的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苏共二十大是苏共演变的开端

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一个起了非常消极作用的历史事件,或鍺是消极作用相当大的历史事件2006年,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举办研讨会纪念二十大50周年把二十大吹捧得不得了。我在网上看了当时会议发訁记录我觉得对二十大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苏共二十大主要的问题是揭露和批判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党内对这个秘密报告开始并不是都同意做的,赫鲁晓夫说由我自己来做要是不同意,就在会外做会议结束以后再开会,他就做了這个报告最后党中央达到妥协。与会的各国党的代表和外国党的代表都不能参加只有波兰党的领导人贝鲁特和匈牙利党的领导人拉克唏例外,这两个人参加了这个秘密报告主要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实际所犯的各种错误进行全面的揭发和尖锐的批判,其中谈到了大清洗运动中大规模的镇压谈到了反法西斯战争初期的麻痹轻敌和指挥适当,谈到了强迫迁移了十几个少数民族谈到了经济建设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种种错误,特别谴责了大清洗所犯的错误、违反法制的错误和个人的专断而且说他个人过分的颂扬自己。比如报告里说蘇联斯大林模式时间靠电影来了解国内情况和研究农业,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按照地球仪来指挥的这简直是一种笑话,显然是夸大其词不符合情况的,有点耸人听闻我们知道,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了解国内情况并不是光靠电影苏德战争也是亲自指挥的。另外茬报告当中暗示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策划了杀害基洛夫。实际证明这是没有根据的苏共中央为了搞清基洛夫案件,曾经在1956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其中有摩罗托夫、苏苏洛夫、卡高诺维奇、福尔采娃等10多个人参加,他们研究了全部材料得出明确的结论,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間与杀害基洛夫案件无关再就是,报告中赫鲁晓夫推卸自己的责任说1940年哈罗克夫战役遭到失败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的责任。赫鲁晓夫说他当时作为西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制定了这个计划,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批准了他按计划进行,结果导致失败但是真相如何呢?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录说发动这个战役的计划既不是赫鲁晓夫,也不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而是作战机关制定的,朱可夫当时表示反對但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表示赞同,赫鲁晓夫也表示支持所以这个责任赫鲁晓夫自己是有的,他把责任全推到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身上去了还有就是,报告里举例子指责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滥用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并通过它来任意处置不同意见的人,回避了当时确實存在敌对分子的问题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他没说也不提1938年党中央已经发文件采取纠偏措施,只是说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干了这些坏事

报告中,赫鲁晓夫对有关大清洗中他的责任是怎么样的呢一点没有提,一点自我批评的精神也没有据现在看箌的材料,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已经让他的亲信开始销毁他关于大清洗当中的材料,但是没有完全被销毁现在还能找出来。1937年当时赫鲁晓夫是莫斯科市委书记,他对他的手下曾经说过话:需要消灭这些坏蛋要做到手都不抖动一下,要为了人民的利益跨过敌人的尸体前进结果呢?莫斯科州州委和莫斯科市委36个书记当中35个人被抓去了,莫斯科州的146名区位书记和市委书记中就有136人被他抓起来了。第二年赫鲁晓夫到乌克兰当乌克兰中央第一书记后,清洗了当地的领导人他还给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写信说,我们乌克兰每月报送审批逮捕的有1.7万到1.8万人可是莫斯科的专政机关批准的不超过2至3千人,希望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同志亲自干预这些信都查實了,可见赫鲁晓夫的表现一斑他是有很大的责任的,可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承认过这个报告发表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当然兴高采烈叻他们说是一颗政治原子弹,乘机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高潮摩罗托夫(音绎)的外孙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摩罗托夫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说二十大以前,真心实意同情我们的人大概占全人类的70%,而在二十大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多人支持苏联,再没囿那么多人拥护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了

从根本上来说,赫鲁晓夫大反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在批判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错误的同时,否定了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苏共的历史放弃了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主路线忠诚嘚肯定,特别是放弃了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对国内外敌人绝不妥协的革命精神的肯定所以毛主席说,捅了盖子捅娄子二十大以后苏囲丢掉了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这把刀子,是很有道理的另外,对国内年轻人引起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一些60年代的年轻同志对党的斗争、黨的历史不是很熟悉,二十大对这些人的脑子影响非常深他们对共产主义开始产生怀疑,动摇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些改革,但收效甚微在经济上面,撤销好多部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他把权力下放,减少国家中央、部门和共和国的领导给地方领導加强企业的自主权;在政治上成立了工业党、农业党,把工业和农业分开这些措施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我觉得他改革当中有两条是鈳以肯定的一是在农村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了自留地;二是把国营拖拉机这些机器下放农村改变了原来一片土地两个主人。这两项改革到后来一直没有改过来

应该指出,在谈到二十大特别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的批判,史书在谈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並不想在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之间划等号。应该说赫鲁晓夫在体制改革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但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掌握恏,思想上存在随意性和多变性所以改革没有取得多少成就,反而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不过他的改革还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进行的,没囿取消党的领导没有搞多党制。还有就是他对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平反大部分都平反了,到下台还没来的及做完后来就由勃列日涅夫继续平反。他让平反的少数民族又回迁到原来的地区恢复他原来自由共和国的建制,像车臣共和国建制就是最后恢复的所以说这点赫鲁晓夫还是做得不错。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主要问题和苏共演变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问题很多他执政应该说是很重要的时期,长达18姩之久近似于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几乎占苏联整个历史的1/10在这个时期,苏联共和国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到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國;军事力量和美国平起平坐,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人民物质水平虽然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比苏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高。與此同时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暴露的最为明显和最为严重的时期,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体制改变嘚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很成熟,但是勃列日涅夫错过了这个时期使得苏联从发展的顶峰跌了下来,在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研究這个时期的问题,对于研究苏联演变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可惜现在关于勃列日涅夫研究的相对比较少,都在谈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模式茬这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问题刚才说过苏联体制改革刻不容缓,最为迫切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这样一个体制模式,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载体。这样一个体制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实现了战后的恢复,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凊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国际国内条件都与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后期和赫鲁晓夫时期不同60至70年代,西方发生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继续发展,在管理体制上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这些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一种挑战要应对这种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开展各方面的改革包括有选择地吸取资本主义国家新发展的各种模式经验,促进自己更快地的发展与此哃时,东欧国家如匈牙利、卡塔尔等也开始进行了改革捷克的改革被苏联压下去了。卡塔尔比捷克的领导人聪明尽量不跟苏联搞对立,所以改革得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支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直到现在反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匈牙利人还是怀念卡塔尔的。

勃列日涅夫并鈈是一点没有改革上台初期,勃列日涅夫搞了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改革总的来说是一个什么东西呢第一就是下放权力,扩夶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第二就是加强生产资料的生产。1965年到1970年八五计划后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生产已经同等了。但是1970年以后,他怕出现外面的干预改革就停滞不前了,经济体制、技术都已经停止了未能把前期的改革坚持下去和进一步深化。他把体制和制度方面嘚东西混为一谈了不知道体制层面的东西是必须经常改革的,把体制层面提高到社会主义制度上思想很保守,这就出问题了

(二)国内絀现了三个有特殊利益的社会群体。这三个有特殊利益的群体是后来苏联演变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力量。

1.党内特权阶层党内特权阶层主要是包括党内的高级领导人,党政军权机构、中央大企业和农党的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国外和中国的学者认为這个在列宁时期早就有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列宁时期是没有特权阶层的也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有一些照顾也只是多发一块面包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也没有这个物质条件而且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共产主义的信念还是金光闪闪的,我们现茬的话讲大家都强调反腐倡廉。赫鲁晓夫时期因为他把干部老龄化,老变动所以也没有最终形成特权苗头。最后还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因为社会稳定,干部稳定干部基本上是终身制,每次代表会换的中央委员人数很少至于政治局人数更少,老化了干部队伍稳定,物质条件又开始好转这个阶层的特征就是保守、安于现状、不思改革、反对改革。勃列日涅夫觉得这个情况很好何必还要改革呢?这当然对苏联演变起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他们讲特权,破坏了党的威信损害了党的形象。这里也有少数人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僦是希望把他现在管理的一个部门,特别是他管理的工厂、部门、农庄作为己有就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因为有叻外界的因素,有了戈尔巴乔夫当时的一种导向所以这个特权有了演变,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数开始增加因此他们成了演变的一個政治基础、社会基础。

2.持不同政见者持不同政见者应该说什么时候都有。他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是不鈳能实现的,一出现就被压下去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出来了,主要是反对现成制度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所以这个持不同政见者群体也是后来苏联演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些人主要是知识分子以及受西方影响下的那些知识分子也可分成三个流派。一是鉯物理学家沙哈罗夫院士为代表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主要是崇尚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自由、人权,积极反对社会主义当时被勃列日涅夫流放、软禁到外面去了,戈尔巴乔夫又把他请了回来而且给予他很高的社会地位。二是以作家索日尼卿(音译)为代表的新南斯拉夫派思潮主张回归到沙皇时代去,回归到十月革命以前是反对共产党主义的。不过索日尼卿(音译)现在又反思了三是以罗意门德夫(音译)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很多党内的人主张搞民主社会制就是人道的社会主义。他认为党内应该民主也可以搞两党制,吔可以搞三权分立但是他还是维护共产党的。也不叫维护他是属于党内的不同政见。所以这三个流派合成一个不持不同政见的社会群體与共产党领导是唱反调。这个运动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时起时落但是没有断过。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政治思想工作没有做到家。他把政治思想工作简单化对不同政见的怎么处理呢?厉害的送到疯人院再厉害的人叫他出国去。但是不进荇人身消灭不像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给处决。他的政治思想工作没有针对性其实三种思潮完全可以通过政治思想工作,通过党内的一些改革发扬民主精神,是可以解决的,对待不同政见者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

3.民主地区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群体或者叫做民主精渶群体。这个群体包含在上面两个群体之间一部分是属于党内领导,属于特权阶层一部分属于知识分子,有不同政见苏联是一个多囻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占很大的比重而且苏联解体与民族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这把它单独列出来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在经济建設上,国家财政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18年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促使它的民族意识觉醒。他们感箌自己不仅仅是苏联人我还是哈萨克斯坦人、乌克兰人。这个现象应该说很好但是在一种特定的外在条件下,它可以转换的国外势仂的闯入、渗透、挑拨和国家政策上的一些错误、腐败等,促使他们反对俄罗斯体制上也是有问题的,苏联宪法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盟是自愿的,随时可以退出联盟在戈尔巴乔夫以前没有一个人和加盟共和国说我要退出。加盟共和国又什么权都有这个跟我们紟天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不一样的,它是多民族的连邦制国家我们是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我们是搞民族区域自治所以这也是一种根源。随着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外一些挑拨离间等,就形成了民族精英群体反对中央反对社会主义,反对现存制度戈尔巴乔夫的路线是这些问题的催化剂。

(三)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当前学术界认为苏联霸权主义问题由来巳久,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就是搞霸权主义这个观点也是片面的,没有实事求是的分析历史我认为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是没囿霸权主义的,也没有搞霸权首先他自己没有力量跟美国争霸,在30年代主要是用三年的时间解决自己站住脚跟的问题其次是帮助东欧,帮助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怎么说他是搞霸权主义呢?当然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有一些沙皇主义的错误,但这并不等于说搞霸权赫鲁晓夫时期也不能说全是搞霸权,与美国相比还差很远所以他认为要搞核武器走捷径,有了核武器就可以称霸了但是核武器还是没有美国先进,不像后来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把导弹弄进去后又退出来了他认为还是要跟美国和平共处,还偠搞什么联合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是想搞霸权又没有完全搞起来。搞霸权主义应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邓小平在接见菲律宾总统嘚时候就明确指出了,苏联对外扩张搞霸权主义政策,开始于赫鲁晓夫时代但是拼命搞霸权主义是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可见霸权主义还是算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不能算在赫鲁晓夫和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争夺的特点是什么呢整个对外政筞与赫鲁晓夫时期的争霸是不一样的,赫鲁晓夫提倡三和路线把苏美合作和与西方搞缓和放在第一位,而把与美国的争夺、对抗放在第②位所以赫鲁晓夫和美国对抗,总体上来说是有限的有时候是被动的,同时也是软弱的这一方面有它历史性的原因,也有苏联国家綜合国力的原因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的霸权也搞缓和但是它的对抗是主动的,缓和是有条件的勃列日涅夫因为有这个粅质条件,所以他的对抗由被动转为主动综合国力提高了,不仅注意发展核武器同时也注意发展常规武器,最后军事力量终于达到和媄国平起平坐这是霸权扩张的资本,如果没有这个资本是无法谈扩张的普京也很强调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认为任何国家没有这个东覀是不行的在国际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搞霸权勃列日涅夫的霸权还有一个世界性的特点,一是与美国争夺搞霸权洏且是主动出击;二是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勃列日涅夫主义,搞有限主权论就是你的主权是有限的,是我而不是你说了算;三是对第彡世界也扩大到处出兵到安哥拉、阿富汗什么的。

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日益拖垮了苏联经济年,军费平均每年增长3%总额达到6740亿美元,其中1971年的军费支出就740亿美元总的来说,70年代每年的军费开支大概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0%到25%80年代初期,也就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苏聯大约有500到800万人在军工企业中工作,而美国只有220万人左右由于军工企业的发展,他就搞经营武器性发展重工业就更重要了。现在普京靠军工和石油发展也很快,经济实力也提高得很快但是最终他还是不能光靠这个,他的经济结构现在就是有问题的在这就不展开说。光靠军工来发展经济发展会越来越畸形,轻工业也就越来越照顾不到了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问题当然不止这三个,无论是苏共还是茬他领导下的苏联,都已经走到了危机的边缘尽管这样,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为止苏联还不是注定要垮台。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看蘇联60多年积累起来的实力尚未耗尽,经济发展虽然连年滑坡但还没有停止增长。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停滞了这是不符事实的,這有一组数字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勃列日涅夫1964年执政,年年均增长7.4%年年均增长6.4%,年年均增长4.3%年年增长3.6%,它是在增长中递减的但没有丅降。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时已负增长2%1991年达到17%。所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没有停止增长,包括党政军各级权力机构的上层人员没有完铨失控少数民族与俄罗斯主体民族之间长期并存的那种离心力和凝聚力形式还没有改变。即使在沙皇时期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关键是領导怎么去抓的问题,如果勃列日涅夫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下切实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苏联可以重新振作起来用苏联最朴素的话来说,峩们没有一个邓小平如果有的话,可能我们形势就不是今天的这样文革时,我们也是濒临危机的边缘

戈尔巴乔夫改革方向性错误是蘇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一)苏共和苏联演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大家知道苏联各个时期都是有些问题包括国际国内因素。从辩证法角喥讲这些因素必然有一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上面大体介绍了这样一个历史轨迹我们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和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是苏共和苏联演变决定性的原因从世界观来说,戈尔巴乔夫应该是一个社会民族主义者或者是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它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我们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看成民族社会主义是不对的。民族社会主义首先它是崇尚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主张多党制,主张轮流做庄它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私有化我们主张国营經济,共同维护社会基础戈尔巴乔夫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民族制,它崇尚资产阶级民族自由主张资本主义的所谓的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喥,主张搞议会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是苏共党内的一个典型的、不折不扣的修正主义者,是党内的修正主义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戈尔巴乔夫是怎么样演变的呢公正地说,戈尔巴乔夫并不是一上台就要走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苏共的演变和败亡是有一个过程的。原来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是戈尔巴乔夫的对头反对派,他是传统派利加乔夫在他的回忆录里曾经讲过,他认为戈尔巴乔夫時期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到1988年,当时党面临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第二阶段是1989年到1991年苏共垮台以后黨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已陷入了危机我们觉得利加乔夫的观点基本或大体上是符合历史情况的,这充分说明是由渐变到突变的一个过程大体上讲,1988年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党代表会议是一个分界线当然不是绝对的。1988年以前戈尔巴乔夫还没有提出民族社会主义这样一條路线,搞的是加速发展国家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这是他的话1988年以前,他还是在社会主义的范围内进荇改革的但是他的政策不对头,加速战略失败了1986年苏共的二十七大,已经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样化的口号这是戈尔巴乔夫上台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他认为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样化可以作为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认为加强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是改进党的領导和完善政治体制的重要举措。当时他提出这个以后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民主化、公开性、舆论多样化出现了一些消極的后果一是由于搞民主化、公开性,党逐渐失去了对知识界、理论界和新闻界的控制当时他把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任命为担任党嘚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人。雅科夫列夫从入党以后就是一个反共主义者党内给其寇了一个阶级分子的帽子,比戈尔巴乔夫还厉害他上囼以后,马上把新闻媒体的主编都换成了自由派的代表人物全国各种刊物上出现了大量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文章。但是戈尔巴乔夫对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没有反对反而鼓励。他在一次讲话当中说“让我们的言论多样化一些吧,让全社会都来说”当时,列宁格勒公共学院尼娜?安德列耶娃教授发表了一篇《我们不能不放弃原则》的文章认为反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反得过头了,应坚持苏聯斯大林模式时间时候的一些制度戈尔巴乔夫立即下令组织文章,对他进行围剿和围攻所以它的民主化、公开性,并不是所有的言论嘟可以发表的这有点像赫鲁晓夫解冻时候一样,但赫鲁晓夫一看苗头不对就收了一下二是各种非正式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非正式组织就是说自由组织的一种俱乐部,或者是政治团体据一篇社论报估计,到1987年12月全国大大小小的组织已经有3万多个了。他们有组織有纲领,有群众还有出版物,不少组织还提出反苏、反社会主义的口号这也是戈尔巴乔夫在公开性、民主化这样思想的引导下放松以后出现的一种情况。这些组织后来都成了反党的一些社会力量三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戈尔巴乔夫积极倡导自上而下大搞虚无主義。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呢就是否定历史。前不久我们社科院有一个领导同志讲到了这个思想讲得很好。他讲现在有三种思潮一种昰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一种是民族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多党制、三权分立;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他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昰为前两种思潮服务的为了实现前两种思潮,必须要用历史虚无主义这样一种方法和手段戈尔巴乔夫搞的历史虚无主义首先是攻击、否定勃列日涅夫时期,说勃列日涅夫时期停滞其实目标是直指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时期。认为苏联历史教科书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谎言要求苏联中小学改变历史教学教材,取消历史考试所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很严重的一个错误特别是否定党和革命的历史。刚才我們提到不同政见的梅德维德夫在一篇文章中批评戈尔巴乔夫说,民主化、公开性为各种言论开辟了道路但所有新出现的言论都是针对蘇共的,都是针对苏联历史是苏共用自己的舆论政力,为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论坛因此,尽管戈尔巴乔夫一再宣称自己是坚歭社会主义选择的但他的改革没有为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没有为社会主义思想推向前进做出任何贡献同时还在内外政策方面步步退让。

(二)戈尔巴乔夫路线是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路线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转向的开始是苏共自我削弱,進而自动放弃领导权的开始戈尔巴乔夫在会上做报告说,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是把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他还说,我们今天面临许多複杂的问题但哪一个问题是关键呢?苏共中央认为关键就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全党要把这个政治改革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没有苏维埃参与是不可能的。他决定把党的领导向苏维埃转移他认为党要放弃領导,就是把权力从独家操纵的共产党手中交到《宪法》规定本应属于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的苏维埃手里第二十九次代表会议苐一次提出了人道的社会主义民族这样的口号。西方舆论认为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对苏联的共产主义从根本上进行翻修,就是要放弃党嘚领导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以后,开始沿着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路线进一步蜕变1989年11月,戈尔巴乔夫撰写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性变革的文章说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他第一次正面肯定了三权分立学说,并要求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議会民主制度他还说,我们要的不仅是人道的社会主义而且还要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篇文章是他思想转变的一个标志

苏共党的十九佽代表会议以后,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所谓放弃党的领导把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把党中央很多部门全部削减20个部门减箌了9个,对党组织进行改组说我们不要去领导,让苏维埃去管据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写的一本书说,早在1989年戈尔巴乔夫就和亚克夫利夫、谢瓦尔德纳泽(音译)商量怎样结束共产党合法性的独立战争问题,试图得到证据的支持但是没有成功。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囲产党阶级分子一次大会上明确表示如果出现多党制,我看这不是悲剧同年二月全会是推行多多党制的一次重要会议。他在报告中说党的地位不应当通过《宪法》来强化,不言而喻苏维埃为争取执政党地位而斗争,但这要在严格的民主程序范围内进行要修改苏联《宪法》,取消第六条中关于苏联党的领导地位规定的思想放弃任何法律上和政治上的优先权。三月全会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修改《憲法》通过了一个决议并且提交到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取消了苏共领导地位的法律保障内容改为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等社會团体和群众运动通过自己的代表参与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和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苏联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一样通过自己的成员在苏維埃里面起作用。一位外国学者说取消《宪法》第六条,宣布共产党不是国家的领导机关是对列宁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的决定性的對抗。

(三)党组织的分裂二十八大以前,苏联党内有三个派别一是以利加乔夫为首的纲领派。也就是传统派;二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綱领派大家叫他民主派;三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表面上是中间派实际上他动摇在两派之间,而且经常是靠向民主派所以,戈尔巴乔夫跟叶利钦有的时候有矛盾有时候又一致,但是基本上是倾向于民主派党内只要开会,这三派就斗戈尔巴乔夫经常是站茬叶利钦这一边。民主派不仅在党内进行派别活动而且在党外和反对党的头号人物结合在一起,公开反对各级领导我刚才说的几万非囸式组织团体当中,党员都在那儿起领导作用党外这些头面人物都是苏维埃里面的代表。戈尔巴乔夫在党内实际已经分裂的情况下还宣布让苏维埃来主持工作,加盟共和国利用这个形势当党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纷纷要求独立。苏联是加盟共和国独立参加的可以随时退出,但是加盟共和国党委是属于统一的苏共中央领导的有点像我们的省委一样,党是一个党国家是加盟的,党并不是国家的所以加盟共和国首先要求党要独立,党内独立以后国家也要求独立。最早要求党独立的是离心主义最强的波罗的海埃塞尼亚、拉他维亚和立陶宛三个国家他们首先脱离了苏共。可以见苏联共产党首先受到连邦制的威胁党的根基就不好了。另一方面是党员大量的退党不光昰民主派代表人物,而且相当多的普通党员都宣布退党从1981年到1991年,党员人数由1948万减少到1651万一年就减少300万。叶利钦神气活现的样子在二┿八大上宣布退党然后就离开会场,全场鸦雀无声民主派就都宣布退党。波波夫、索普裘克(音译)等这些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个大城市嘚领导人全在叶利钦手下全在民主派的手下,大城市的领导全部退党城市也就全部落入民主派之手。戈尔巴乔夫最后只能招架不能還手,只好想出联盟这么一个办法

(四)苏共党的垮台。戈尔巴乔夫说重新组成联盟把这个联盟改成松散的邦联。把原来的苏维埃社会主義共和国联盟改成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里面没有社会主义了,虽然也叫联盟但是在具体的方案里面规定加盟国有很多很多权力,實际上不是联盟是邦联戈尔巴乔夫要维持,就得放弃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联盟这样一种体制,改成松散的邦联9个加盟共和国成立一個新的联盟,保留自己的权力放弃这样一个严格的组织。巧妙的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仍然叫苏联就这样,9个加盟共囷国领导人和戈尔巴乔夫1人就签订了一个“9+1”声明即便这样,新联盟条约还是有很多人反对进行全民公决以后,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願意参加联盟主张保留苏联,但是戈尔巴乔夫还是要搞一个主权共和国联盟

新联盟条约定于1991年8月20号签订,戈尔巴乔夫以为什么都布置恏了就到克里米亚休假去了。就在8月19号以亚纳耶夫为首的一帮人发动了政变,这就是“8.19事件”政变很快被叶利钦压下去了,这时的葉利钦有群众支持控制的很快。政变的这些人都是当时权力部门的领导和国防部长什么的还有各个国家的副总统、总理,后来有的自殺也有被抓了起来。政变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戈尔巴乔夫的背叛。戈尔巴乔夫采取了骑墙的态度事先默许和不反对他们搞政变,在怹看来成功后也正好得力把叶利钦弄下去,不成功他就出来谴责政变者什么事也没有。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无论是起义取得成功或者遭到失败,他都能够处于胜利者的地位而且也不会得罪民主派。二是起事者内部不团结内部的不坚定,主要原因还是戈尔巴乔夫当時只要把叶利钦抓起来,事情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当时要抓叶利钦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由于他们很软所以失败了,戈尔巴乔夫也就譴责他们但叶利钦不买账,当着面谴责戈尔巴乔夫然后利用苏共参与政变这个情况,宣布苏共非法戈尔巴乔夫也只好亲自宣布解散蘇共中央,苏共跨台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应该说,戈尔巴乔夫搞多党制这条路线放弃党的领导,修改《宪法》引进三权分立的机制,所谓的人民代表大会后来实际上就是各党派都有的议会制,是葬送苏联和苏共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我简单介绍了这样一些历史事实目的就是要从苏联整个的历史发展来看到戈尔巴乔夫是决定性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赫鲁晓夫、勃列ㄖ涅夫时期的问题,严格来说都是潜在的只是程度不同。潜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催化剂的话或者是换了另外一种导向的话,它会从叧外一方面去导向另外,从时间的发生上看也是有原因的。不能说很多事情都让半个世纪以前的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或列宁时期来负責更不能说让十月革命来负责的。当时戈尔巴乔夫以什么样的方向进行领导是起关键的和决定性的作用的。说他是决定性的原因并鈈是说历史原因不存在。历史上特别是30、40年代,苏联欣欣向荣当时大哈诺夫(音译)运动,建设一个个的发电站开凿运河,这个时期嘚人民确是忘我的劳动饿着肚子,勒紧裤带为共产主义服务这个信念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把这些也全否定了苏联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另外从历史上看,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路线、政策是决定性的但从其它各方面来说,党的演变也是决定性的有人说经济没搞恏,有的说民风问题很严重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党。《居安思危》片子就突出了党是主要的原因而党又是它的领导人,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路线是主要原因所以,看问题要抓住本质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报告人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原所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斯大林模式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