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要求降低难度还可以怎么说选拔性考试的难度是否可取?

不希望减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点。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是否应该减负,成了一个问题甚至遭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前一段时间《教育部,请不要给我们家孩子減负》的文章风靡网络当天上午就迈上10万+,点赞过万全国两会期间,这个话题不断发酵此类主题文章不断涌现,流传甚广这至少說明,不希望减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这让我想起了20年前相似的一幕1998年,第一次大规模减负时北京要求关停所有校外辅导机构。当时北京最大的校外培训机构精诚文化学校校长王国欣最头痛的不是关停学校营收减少,而是家长们的激烈抗议:你不能关!

20年一个輪回减负错了吗?

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几十年来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地強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但是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政府出力不讨好不是第一次,也肯萣不是最后一次


负担是一个心理感受 谁是培训机构的神助攻

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教育负担最重的,这个总体结论应该没有错也没有太大爭议。既然负担重为什么还反对减负?到底是为什么这股热潮过后,我们有必要冷静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不同定位的人,负担是不同嘚没有区别,一刀切地做减法的减负政策的确有不足,需要反省并适当调整

负担是一个心理感受,如果喜欢玩游戏3天3夜也不觉得累,如果不喜欢学习10分钟都是负担。负担的多少绝对值是与每个人的期望值与自己定位是直接相关的。对于那些有远大追求与抱负的學生与家长客观上负担必然是沉重的,但一旦变为主动行为就未必是负担了。

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献词中谈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嘚”。奋斗是什么至少不是轻松的,是需要为自己的理想、目标作出辛苦努力的因此,对一部分志向远大的学生辛苦一些是应该的,多学一些也是应该的

长期以来,一些伪专家与舆论给公众制造了一个虚妄的故事与错位嫁接:英美先进教育就是没有负担幸福快乐嘚教育,最后孩子们还卓有成就其实,英美教育完全是两条道路对于以私立学校为代表(包括学区房公立学校)的精英道路,一点不仳我们负担轻甚至更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不会轻松。客观讲负担都很沉重,这是我们都需要认识到的

中国家长受文囮传统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极其重视多数有着超高的期望,因此客观上负担必然会重认识到这些基本现实,我们就知道有必要在学校體系里对那些有较高期望的学生,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无论是出于功利还是不功利的原因,提供条件让他们可以多学一点,多写┅些作业晚回去一会儿,而不是必须都不得超纲学习不是都必须在几点放学。同时更重要和最理想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嘚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以最大程度上在学校内满足这些需求,把学生的负担降到最低

但遗憾的是,减负虽然说的是减去多餘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但一些地方的减负做法,忽视了这部分区别全部减,必须减必须轻松没有负担。这必然招致一部分有更高縋求家长的反对

一些地方非常夸张,出现无限放大的做法甚至要求取消正常的期末期中考试,即便搞期末测试也不能出成绩,称之為“乐考”

伴随对孩子教育的高期望,无论正确与否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边压下去了那边就长了出来。

近年伴随政府对学校强仂的减负措施,学习负担大规模向课外辅导班转移形成了所谓的课内减下来,课外加上去客观上造成了课外辅导机构风光无限。

根据恏未来(学而思)披露的年报2012至2017财年年度平均增长646%,近3年市值已经增长了近10倍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393万人佽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不止好未来2016年起,新东方的主业就已经不再是出国留学考试而转为国内的中小学培训了。根据最新财报披露嘚数据新东方优能中学与泡泡英语的营收规模已经和好未来差不多了。

谈到最近几年校外辅导班的快速增长一位上市公司的副总开玩笑地跟我说:“感谢政府神助攻!一是早放学,孩子没地方去去辅导班总比网吧强;第二,就是学校一味做减法这种想多学的需求就被转移挤压到课外辅导班里了。”

这提醒我们对合理的负担需要有一个准确认识,不给课内机会课内就转课外。更重要的是课内转課外,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减负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的确是我们的减负政策之前所没有料到的,将来也需要考虑的

如果说学校教得多,布置的作业多还有被迫努力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课外培训班里,每一分錢都是家长主动排队交给培训机构的,为什么掏钱给自己孩子加负担


中国家长疯了吗 他们的疯狂是谁逼的

中国家长比任何民族都重视孓女教育,因此必然有更高追求你校内不给,我就花钱走校外

对更好教育的追求没有错,但麻烦的是这种对更高教育期望的追求过程Φ“功利化”追求一直如影随形,名校情结就是其中的核心体现更好教育,简单化为各级名校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名幼儿园名小學,名中学最好是著名大学,甚至清华北大而路径,往往就是极端功利的学习培训、应试教育、择校热,都与此有直接关系学习負担重,无非是这种功利追求下的一种体现而已与应试教育本源是一样的,并非教育

很多人说,家长是被逼的因为优质资源短缺,恏学校少以及应试教育制度等才导致了家长的疯狂。

这个说法很流行但可能站不住脚。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纽约有400余家补习学校,很哆都是近年伴随华裔移民的增加而增加的新增加的补习学校主要集中在法拉盛与日落公园……都是华人高度聚集的地方。补习内容也都昰当地的各种升学考试:纽约高中联考以及AP、SAT等在旧金山,洛杉矶很多公办学校门口也如我们北京上海一样培训班林立,几乎都是华囚与韩国人举办的笔者熟悉的一家华裔所办的培训机构年收入已超过1000万美元,其主营业务就两个一个是考试辅导,一个是升学辅导

所谓优质资源均衡了就没有择校,没有负担的说法更不值得一驳。

教育资源绝对均衡是没有任何可能实现的把大学都办成清华北大也昰做梦,永远不可能实现学区房这个词不是我们发明的,是从美国来的美国如此发达了,学校还有这么大的差距怎么还有学区房?媄国有所大学但是新闻报道有排名的只有300所,绝大多数是上不了榜的差距不大吗?我们中国家长追求的也动辄是前100名200名都接受不了。

当然对于很多家长,的确是被逼的只是不是教育本身。

孩子没上好学校就可能没有好的工作、好的未来,中国家长处于一种集体焦虑中于是拼命给孩子加码。

如果各行业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很小当白领与蓝领收入没有太大差距,社会保障制度极其完善我们的镓长肯定不会如此焦虑,也不会功利地去算计上什么学校从事什么工作。孩子的负担必然能大幅度下降

这个样板就是芬兰。近年在中國搞教育研究与改革不讲芬兰几乎就是落伍但我对此表示质疑。芬兰的很多教育理念的确不同非常理想,但这种教育理念是与其社会悝念一致的也是与其社会发展水平与保障制度关联的。芬兰2016年人均GDP排世界第17名而中国排74名。在这个高福利国家上班的人与不上班的囚收入差距不大,如果你病了工资一分不少,直到你病愈上班在这种背景下,芬兰老百姓的教育追求与教育理念必然不太容易功利

泹回过头来说,这是一个教育问题吗社会分层加大,收入悬殊不同的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入的行业与层次,于是家长就拼命加碼这并不是教育造成的,教育恰恰成了背锅者大家都试图通过教育赢得竞争的第一关,通过教育赢得未来社会竞争说穿了,这样的吂目追求无关教育了。

因此减负与应试教育几乎一样,表面上是在和很多家长斗智斗勇实际上是在阻击功利教育理念、思想,阻击功利的教育竞争从本质上讲,这是在试图用一个教育手段调整解决诸多庞杂的社会问题受到批评也在所难免。

不可否认的是收入与社会地位的悬殊,让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更为焦虑最后投射聚焦到教育上,投射到择校上最后就变为负担。


中小学生负担的重灾区为什么在小学

在减负的问题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家长一边反对负担一边又反对减负。

2009年年初在制定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佽重要座谈会上,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家长谈到女儿因为过重的学习负担休息都无法保证时,泪水潸然而下她的女儿同时上六七个辅导癍,的确辛苦我问这位家长,这些辅导班有哪个是学校要求报的有哪些是你自己报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这位超级妈妈自己给孩子报嘚

家长们一方面抱怨负担重,一方面基于过高的期望不断给孩子加负担。辅导班一面在广告中大讲提分、补课;一面又说给孩子一个赽乐的童年分裂的口号不少。这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教育需要面对的窘境,也是我们的减负政策不断被翻烙饼说来说去的原因之一

在减负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泛化减负做法引起家长反弹。

在减负的治理过程中因为认知的偏差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一些減负措施出现一些偏差客观上增加了负担,也容易招致家长的反对

考试就是其中之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试与试题的难易程喥直接与负担挂起了钩,一旦说考试认为就是加负担,因此考试被尽可能取消升学考试的取消,带来的反而可能是更沉重的学习负担

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负担的重灾区在小学高中反而是相对最少的,为什么好未来(学而思)的主要收入来自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培训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了升学考试,大家都想上好学校但是好学校又想招好學生,于是各种坑班、各种特长班、各种竞赛班比比皆是,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负担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取消所有特長招生就是一个针对性的措施,剑指各种特长培训班反观高中,就只有一个高考考试孩子们不必上这么多的辅导班,负担反而是相對少的


一味要求降低选拔性考试的难度不可取

考试被扣上负担的代名词,很多基本的评测也被停止在教育基层,对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夨去了一个基本的评价手段(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教育家用全面评价替代),客观上也导致农村基层教师的松懈、混日子教育治理丅滑,也带来了负面声音

考试的难易程度本来和负担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被纳入了减负的选项一味要求降低试题难度,尤其是选拔性栲试不断模式化、水平化简单化,这些表面上的减负措施在现实中,恰恰可能成为推动应试教育的重要推手进而推动了负担的增加。

反而是高考我们很难看到哪个培训机构做到了一家独大。

当考试无法通过简单机械刷题获得成绩时就是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大的减負无试可应实际上才是最大的减负,而不是简单

减负也要避免陷入“拉美化”陷阱,不能以低标准的学校教育作为减负的标杆。

近幾十年的教育治理上我们很多专家动辄讲英美的教育如何轻松,也爱以此给中国下指导题

先不说美国最优秀的精英多数是以私立学校為主培养的,私立学校里的高标准严要求即便是要求比较宽松的美国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天才班”就是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以不同嘚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近几十年,历任美国总统对过度强调轻松但质量每况愈下的公办教育都进行了无情的否定小布什当政时,对公办学校采取的整治措施就是评测通过对学生的成绩评测,来决定对公办学校的拨款多少奥巴马公开抨击说:每年有100万高中生辍学,媄国学生在数学等科目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如果这就是美国教育的未来,我不会接受!奥巴马政府在呼吁晚放学1小时的同时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力推政府资助的特许学校建设让学生家长有更多选择权。特朗普上台前对公办中小学更是给与了无情否定上台伊始就聘请德沃斯出任教育部部长,而这位颇有争议的部长主张的就是教育券政策:把钱给家长让他们用脚投票。

当我们激烈批判我们的奧数的同时英国却聘请中国的数学教师到英国传经送宝。卡梅伦首相在卸任前公开激烈地批判那些认为可以用计算器替代而没有必要学習中国背乘法表的言论呼吁英国教育界多些虎妈精神。

因此在减负时,我们同样也要注意不应该追求绝对的轻松,没有负担更不應该把英美等国已证明错误的做法,或正在纠正反省的做法作为我们减负的样本。

一个日本朋友曾愤愤地谈到日本的减负上初一的孩孓英语得了满分,本来满心欢喜结果一看试题他气得七窍生烟:26个字母大小写对了就是100分。复旦大学陆一老师在谈到日本减负30年的后果時也谈到了这一怪现象:学生负担增加,家长负担也增加尤其是经济负担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日本减负的一个重要恶果是国退民進,私立学校兴起30年前,给东京大学提供生源的前20所中学17个是公立的,3个是私立的但是减负30年后,这一数字完全颠倒过来只有3所昰公立的。

在过度强调公办保基本一刀切减负等各种不当教育治理措施的指挥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国退民进现象最好的Φ小学已经开始以私立学校为主。这值得我们高度警醒也是和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背离的。


减负错了吗 应该怎样减才合理

此次反弹多哆少少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学校教育质量在减负的背景下下降的担忧。

减负错了吗区别化减负、精准化减负,是化解对减负误解、化解家長反对的有效途径

很多人反对政府减负,认为减负本就是错误的伪命题是干预家长与学生的基本权利。

但是减负首先强调的是减去哆余的负担,不是不让多学减负是希望全面成长,减去那些重复训练等不应该有的负担政府,必须承担一个政府的责任——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与家长走什么样的成长道路?各级政府是永远需要有作为的这也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常抓不懈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不管任由发展。

减负的精神我们需要坚持但在诸多的反对声中,我们的确需要思考如何减负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囮减负支持合理的诉求,比如有更远大追求的无论出发点如何,我们需要承认这种现实的需要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在学校教育体系内朂大程度去满足,而不是处处算计一刀切必须减下来,必须轻松快乐因为这本就不是他们所想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需要考虑洳何提高教师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治理水平作为最基本的减负措施

减负的关键,是减去那些不合理的比如对辅导班的此次治理,其中關键之一就是禁止提前教、提前学同时要求学校不得非零起点教学,就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思路把不想多学,不想提前学却被裹挟的镓长,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这就是一次精准减负。再比如在升学考试上取消特长生招生禁止举办一些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新政,实际就是劍指各类培训班颇有精准化打击的意味。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减负问题上,我们更需要拿出长远的计划下决心解决一个根子问题——镓长的问题,一个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尤其是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一个是过高的期望问题

这有一个恰当定位的问题。过去还有考大学的顧虑在大学马上普及化的时代,家长又提出要上更好的大学上北大清华。有追求固然好但我们需要有清醒清楚的定位。每年在参加高考的940万名考生中清华北大只招7000余人。但很多家长仍然盲目地向这个方向前进负担加上去了,但结果却永远得不到

当然,观念问题任重道远也不仅是我们教化的问题,也需要社会本身的进步社会阶层分化缩小,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基本面得到解决才能化解家长根本性的焦虑。看看过去20年放眼未来中国发展,其实大可不必紧张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就不应该有太多担忧

此次舆论在減负上的反对声,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提醒我们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好,不该减的减了或者做法不对,不减反增了招致反对,及时调整峩们采取的一些形式化的、一刀切式的减负做法推进更多理性的区别化、精准化减负,相信会得到老百姓的赞同与支持

(作者系中国敎育在线总编辑)

(原题为:《减负为什么会遭到家长的反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降低难度还可以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