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计核算的支出包括一国收入水平为什么以支出法为准

GDP核算基本知识简介-娄底市统计局
您好,欢迎访问娄底市统计局!
GDP核算基本知识简介
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对象的全面、系统的核算。它源于统计、会计、业务核算,又高于三大核算,是三大核算的综合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和规范。包括核算原则、核算概念、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等,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它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其应用功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标准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基础、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曾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另一种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MPS与SNA产生后,分别在东欧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得到发展与应用,后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成长和扩大,MPS的先天不足愈益明显,为便于国际对比,加上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转型等原因,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取消MPS,统一为SNA,自此,SNA被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加以采用,从而使国民经济核算建立了世界性一体化的核算体系。MPS与SNA在生产观(MPS采用限制性生产观,而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核算内容(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SNA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核算方法(MPS采用单式平衡表方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通过左右两栏数字的平衡综合说明作为统一整体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SNA采用复式记帐法,运用国民经济收支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以帐户和矩阵形式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把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纵横交错的庞杂的经济活动关系)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别,同时他们所使用的核心指标也不一样,&&&SNA体系的核心指标是GDP,而MPS体系的核心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它计算的是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包括中间投入;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和,它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包括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但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变化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年至1984年,是MPS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年,是MPS与SNA并存阶段,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是SNA在我国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实施的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也叫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其中,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核心部分,附属表是对核心部分的补充。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由于各级之间、地区之间统计基础差别较大,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新方案在各级的实施要求是不同的。国家、省(区、市)两级均要求实施新方案,但实施中国家与省级核算内容略有不同。比如,省级资金流量表只要求编制实物交易部分,对金融交易部分不作统一要求;省级资产负债表只要求核算实物资产,对其他资产核算不做统一要求。地市县一级以搞好GDP核算为主,统计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开展其它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乡镇一级原则上不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人员素质和资料来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乡镇一级一般不具备这些条件。(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以国民收入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在MPS框架下建立起的国民收入已经无法全面衡量新的经济现实和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迫切要求一个新的宏观指标来全面完整的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统计制度,在继续计算国民收入的同时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并根据国民收入数据和其它资料,补充、调整了历史数据,把国内生产总值推算到1952年。1993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转轨,我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并且GDP核算逐步从生产核算发展到使用核算,从间接推算到直接计算,从年度核算发展到季度核算,并且调整和细化产业部门分类,规范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和我省都着手进一步改进和规范GDP核算和发布制度。至此我国已基本建立接近SNA标准的国家、省、地、县四级的GDP核算制度。尽管GDP核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国的GDP核算正一步步向国际通行标准迈进。目前GDP核算工作正在对服务业核算,可比价核算,不可观测经济以及绿色GDP核算等较薄弱环节做进一步地完善。二、GDP基本概念及基本核算方法(一)基本概念及规范的中文名称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s的缩写,是指按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SNA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就国家而言,GDP的中文名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前,我国习惯上将地区的GDP的中文名也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考虑到Domestic一词有“国内、地区、当地、家里”等多种涵义,故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将地区的GDP也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不恰当的。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化地表述,2004年,国家统计局下发了国统字[2004]4号文,决定将地区GDP的中文名称作如下调整: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字作定语,如“湖南省生产总值”,简称为“湖南省GDP”;各地GDP称为“各地生产总值”,如“娄底市生产总值”或“娄底市GDP”而不再使用“娄底市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名称。(二)GDP的表现形态及基本核算方法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GDP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与同期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GDP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原始收入之和。它包括常住单位因从事生产活动而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从产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所谓“最终产品”是指那些不再被用于生产过程,或虽被用于生产过程,但不会被一次性消耗或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产品。对应于GDP的三种表现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1、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的方法。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GDP。(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形成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GDP。(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全部工资、奖金和津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业主的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都视为劳动者报酬。考虑农户的特点,把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也全部作为劳动者报酬。(2)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列支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是政府为了影响生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对生产单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作为负生产税处理。(3)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因此,除居民自有住房虚拟折旧外,暂时只采用上述方法计算。(4)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3、支出法支出法GDP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1)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2)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3)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的差额。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结果分别称为生产法GDP、收入法GDP(分配法GDP)、支出法GDP。按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即存在统计误差。在实际核算中,由于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为了就每一产业部门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数据,根据资料来源情况,有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部门,增加值主要以生产法计算的结果为准,有的产业部门如一些服务部门,增加值主要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因此我国生产法GDP等于收入法GDP,但支出法GDP大多数情况下与这两者不同,有时会大一些,有时会小一些。鉴于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基础更好一些,因此,国家规定一般以生产法GDP和收入法GDP数据为准,并将支出法GDP与生产法GDP的统计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2%)。各种公开发表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均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三)现行GDP核算制度的特点1、分级核算制。上一级的GDP数据并不是下一级的GDP汇总之和,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县统计局负责核算。在这种体制下,上级核算数和下级GDP数据汇总之和往往有一定差距。2、GDP下管一级及下算一级的核算和发布程序。自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进一步规范了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年度GDP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并分别在《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及其他出版物上发布。除上述核算程序外,在开展经济领域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和发布。季度GDP核算,国家对省、省对市州实行下管一级,省级以全国GDP评估会议评估认定的GDP核算结果为法定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市州以全省GDP地区评估会议评估认定的GDP核算结果为法定数据,由省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市州对县级季度GDP数据从2004年四季度开始实行下算一级,各县(区)以市州统计局下算认定的GDP核算结果为法定数据,由市州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3、年度GDP核算既进行生产核算,也进行使用核算,采用三种方法计算。季度核算时效性高,核算方法相对单一,只进行生产核算,采用混合法,既有生产法核算也有收入法核算。为什么地区GDP之和高出国家GDP?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二是在GDP核算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际核算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而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核算基本上依靠相关专业或部门行政记录的相关指标发展速度来进行推算,由于推算依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会直接传递到GDP核算上。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工作业绩考核,同时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这样GDP被赋予了重要的考核功能,因此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的需要,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三、与GDP核算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常住单位常住单位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领土上,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但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其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对地区GDP核算而言,按常住单位确定核算范围就是生产活动发生在哪里,就核算在哪里。而不是按按注册地或法人单位所在地确定统计范围,在计算地区GDP时,应对法人单位与所属产业活动单位不在同一地区的生产活动进行调整,以免重复或遗漏。即每一个地区都要扣除本地法人单位在外地的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生产活动,加上外地法人单位在本地的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生产活动。2、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一般来说,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国家标准,对原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新规定与原划分方法相比主要有两个变化:第一,根据经济活动性质,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农、林、牧、渔服务业从原第三产业划归到第一产业。第二,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在新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第一、二、三产业划分的具体范围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一二三产业及行业分类表
农林牧渔业
包括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银行、证券、保险业及其他
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业中介及其他房地产活动,还包括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现行价格、可比价格和不变价格现行价格,亦称当年价格,是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在总量和结构上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如现价GDP是按核算期通行的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现价GDP既包含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价格的变化。对外发布的GDP总量均是按现价计算的。可比价格,是计算增长速度时使用的价格,报告期与基期是同一价格,故名可比价格,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三种方法:一是价格指数缩减法,利用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价值得到不变价价值。计算公式是:可比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以基期为100的价格指数;二是物量外推法,利用物量指数在基期不变价价值的基础上外推核算期不变价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是:核算期可比价增加值=基期可比价增加值×物量指数;三是直接计算法,利用基期产品单位价格和核算期的产品数量直接计算不变价产值。计算公式是:核算期可比价价值=基期产品单位价格×核算期产品数量。按可比价格计算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对外发布的GDP增长速度均是按可比价计算的,我们计算可比价GDP已使用了2000年及2005年及2010年可比价格,今年开始使用的是2010年可比价格可比价。。不变价格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产品价格固定不变,作为一定时期内计算产品价值量的价格。目的是也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不变价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不变,并非永远不变,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每隔一段时期就要编制新的不变价格。国家统计局己先后六次制订了全国统一的不变价格。即1950年、1952年、1957年、1970年、1980年及1990年不变价,即年使用1950不变价,年使用1952年不变价,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年使用1990年不变价。目前经常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有些指标绝对值用当年价格计算,而增长速度用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计算,如GDP,工农业总产值、各行业增加值等。因为观察这些指标的发展速度,是以全部产品及劳务使用价值量的综合变动来反映的,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从指数的含义来说这实际上是综合反映多种产品和劳务生产量综合变动的物量总指数。这样才能确切反映生产成果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情况。有些指标则绝对值和增长速度均用当年价格计算,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等。用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指标,是综合反映价值量变动的总指数,其中,既有实物量因素的变动,又有价格因素的变动,是这两个因素变动的综合反映。因此,使用这些数据时要注意说明口径,在分析时要注意其含义,不要忽视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指标,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指标的可比价格(不变价格)难以编制,严格地说,为了确切地反映商品实物量、固定资产建造的工作量的变动情况,也必须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目前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价格指数紧缩法,是用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量动态指数,除以同期的物价指数,从而得出物量变动指数。4、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和平均速度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种经济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也就是把基期发展水平定为1(或100%),报告期发展水平相当于基期水平的相对数值。计算公式为:&&&发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上式当比例数值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增长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是反映现象逐年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可按两种方法计算:&&&&(1)按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计算:&平均发展速度(%)=n√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项数。&例如:娄底市GDP2006年-2010年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12.4%、114.6%、111.0%、112.8%和114.5%,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为:5√112.4%×114.6%×111.0%×112.8%×114.5%≈113.1%(2)按总发展速度计算:&平均发展速度(%)=n√某指标报告期(最后一年)数值/该指标基期(最初一年)数值×100%其中n为报告期与基期的间隔期数。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上例中:&平均增长速度为:113.1%-100%=13.1%5、人均GDP人均GDP是GDP与年平均常住人口的比,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采用户籍人口代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地区间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地区间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采用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难以准确反映各地的实际情况,影响地区间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如广东、上海等,人均GDP往往被高估,而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如湖南、河南等,人均GDP又往往被低估。鉴于这一状况,国家统计局日下发了《关于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的通知》[国统字(2004)4号],要求各省、区、市从2004年开始统一使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由于我省我市和双峰县都属于人口输出地区,因此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将改变我省我市及双峰县人均GDP长期被低估的状况,并缩小了人均GDP与发达省份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如我市2009年年末户籍人口是420.5万人,常住人口是394.18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445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则为13549元。6、贡献和贡献率从产业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也等于各产业部门增量之和。产业部门的贡献是指某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GDP的增长率中的绝对份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是指简介增长率中个产业部门的贡献占的相对份额(按百分比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某产业部门对GDP增长的贡献=该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上年同期GDP*100%某产业部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该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GDP增量*100%如2010年娄底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GDP)的贡献=2010年娄底市第三产业增量/2009年娄底市GDP*100%=%=3.9如2010年娄底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GDP)的贡献率(%)=2010年娄底市第三产业增量/2010年娄底市GDP总增量×100%=938*100%=27.0%&&&&&&&&娄底市2010年生产总值&7、投资率和消费率按照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与使用平衡的原理,一定量的GDP最终用于三个方面: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公式: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公式: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100%&&&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且净出口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额是此消彼长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如果用于投资的部分多了,投资率就会提升,那么可用于消费的部分就减少了,消费率就相对降低了。一般来说,投资是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较高的投资率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生产的增长,还会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保持经济较快地增长,都维持较高的投资率水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投资率会逐步趋缓,消费率逐步提升。此时,经济增长也由投资拉动为主转为以消费拉动为主,此后,消费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是要促使消费、投资、出口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协调发展。2009年娄底市投资率为52.9%,消费率为52.0%,且投资率保持持续上升趋势。&娄底市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情况表四、实际操作中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与核算方法1、年度GDP核算资料来源及计算方法(1)普查年度GDP资料来源及计算方法:根据各级经济普查分行业汇总资料,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据实核算,并根据上一级统计部门认定的最终普查年度GDP数据,采用全国统一规定的方式方法,对GDP历史数据进行调整。(2)非普查年度GDP主要资料来源及计算方法:非普查年度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工资、价格、住户收支等统计资料,统计系统的普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资料;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财政、税务、金融保险、交通、邮政电信等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用三种方法分别核算。2、季度GDP核算资料来源及计算方法季度GDP核算由于时效性要求高,资料收集难度大,更多地依赖相关指标进行推算。其核算资料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局各专业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投资、贸易、劳动工资、价格等专业统计资料,二是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或行政管理资料,如财政、税务、银行、保险、证券、交通、邮政、电信部门统计资料等。由于目前季度GDP核算与专业和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且时效性要求非常高,故作一个重点介绍,这里主要介绍今年的《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案》,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和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核算,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速度推算法核算。&季度GDP分类、资料来源及核算方法根据铁路、公路、水路的全社会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速和邮政业务总量增速,采用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加权计算可比价速度及可比价,用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服务项目价格指数、通讯服务价格指数加权计算现价增加值。根据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和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现价增速,采用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分别计算四个行业的现价增加值,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宾馆及其他住宿价格指数、在外膳食价格指数缩减计算可比价增加值及速度。根据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保费收入及证券交易额增速,采用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加权计算现价增加值,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加权指数缩减计算可比价增加值及速度。分房地产开发、其他房地产业(含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及其他房地产业)及城乡居民自有住房的折旧,分别根据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劳动工资统计中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平均增速增速和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增长率采用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加权计算可比价增长速度及可比价增加值,用房屋销售、土地交易、房屋租赁等价格指数计算现价增加值。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四个大类,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用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及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先算可比价速度及可比价增加值,再用通讯服务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按地税局相关行业的营业税增速及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先算现价,再用服务项目价格指数缩减计算可比价增加值及速度。包括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四个行业,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按财政支出中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速及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先算现价,再按相关价格指数缩减计算可比价增加值及速度。其它非营利性服务业根据劳动工资统计中这四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及从业人员报酬简单平均增速工资增速及全国统一的换算系数先算现价,再按相关价格指数缩减计算可比价增加值及速度。&
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行业分类表
第一级分类
第二级分类
第二级分类中包括的行业
行业门类代码
农林牧渔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房地产业(
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营利性服务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非营利性服务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TABLE IDX=3&
五、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GDP在通常情况下,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因而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考察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这一指标,对于考察和评价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关心经济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国政府的统计部门都把GDP增长率作为描述经济增长情况最重要的综合性宏观经济指标。其次,GDP总量是描述经济规模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是对等的。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因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也很难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人均GDP是描述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的国家经济规模较大,但人口众多,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仍然被认为是穷国;有的国家经济规模不大,但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很高,被认为是富裕国家,例如瑞士、瑞典、丹麦等国。第四,GDP是描述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经济结构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许多重要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地区经济结构等等,都是通过GDP来描述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比重偏低,地区经济结构中中西部地区比重偏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GDP反映出来的,它们是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五,GDP是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行的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描述的是用于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另一个是GDP缩减指数,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即除了用于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外,还包括用于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和进出口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CPI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缩减指数也很重要,因为它反映的价格变化更全面。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首先,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的重要工具。例如,“十一五”规划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有22个,其中和GDP有关的指标就有有6个。“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GDP密切相关;其次,GDP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变动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和CPI涨幅迅速回落,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又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运行再次出现过热的现象,2005年至2006年国家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2007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适度从紧;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急剧收缩,经济增长率迅速回落,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回升,但通胀预期增大,国家及时调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见,GDP描述的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GDP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GDP不仅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国家往往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这些刺激性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衰退,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国家往往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有关紧缩性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拉动经济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时候,国家往往采取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有关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所有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要通过GDP来检验。GDP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承担国际义务的轻重,享受优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和这个国家的GDP有密切的联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联合国确定其成员国承担联合国费用、维和费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世界银行确定其成员国享受优惠待遇的重要指标。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确定其成员国发言权时也要重点考察这一指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仅凭GDP这一指标来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首先,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提供的行政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服务等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GDP核算以市场活动为主体,它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尺度是市场价格,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存在市场价格,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投入的成本来衡量其价值,而这些投入成本远不能反映这些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拥有的品牌数量差异很大,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排放强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GDP没有反映出这些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第三,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会导致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导致财富存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存量不能与经济增长率保持同步增长,从而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第四,GDP没有反映非市场性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对于人民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截然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不管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高低,这些劳动本身都是存在的,但由于GDP只计算市场化的家务劳动,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GDP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比性。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一是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由于GDP利用政府部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投入的成本来衡量其价值,它没有充分反映这些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二是GDP不能反映就业状况。GDP反映的是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但是它并不涉及多少人参与了这种生产成果的创造活动,更不涉及还有多少人希望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因此,它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状况。三是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GDP是一个生产指标,不是一个收入分配指标,它只是利用这几种收入形式反映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完整地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从而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四是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改善情况。例如,GDP不能反映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的改善情况。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自然资源,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GDP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类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因此,国际上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这是一个科学的理念,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计算绿色GDP,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统计部门正式发布绿色GDP数据。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一是GDP没有充分地反映行政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从而它不能全面地反映这些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二是由于GDP不能反映就业状况、收入分配状况和社会福利状况,从而它不能反映这些方面的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三是由于GDP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它不能反映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综上所述,GDP既有重要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要看到,作为一个数字,一种统计方法,GDP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人们特别是某些地方官员对它的态度,错在一种片面的政绩观。改变片面的政绩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GDP。但这决不是像某些批评所说的那样,要否定GDP这一指标,而是要还它的本来面目。要看到,没有一个指标本身是绝对万能的,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万万不能。GDP需要改进,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指标背后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层面上人为的不协调因素,使各个部门和地方真正树立起统筹协调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应当客观地评价这一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在强调它的作用的时候,不要忽略它的局限性;在看到它的局限性的时候,不要否定它的作用。我们不能奢望GDP能够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统计指标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我们要清楚利用GDP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在它的适用范围内,正确地使用它;在超过GDP适用范围的领域要发挥其他合适的统计指标的作用。&&&&&&&&&&&&&&&&&&&&&&&&&&&&&&&&&&&&&&&&&&
娄底市统计局版权所有 (C) Copyright && 湘ICP备号-1
地址:娄底市娄星区湘中大道市委政府办公大院
&&电话: && Email:
技术支持:娄底市国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业外支出核算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