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像价格哪里做得比较好?

迎请热线: ,(任先生)
迎请佛像QQ:
大庄严佛像官网:
联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国家级木材加工区东方大道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
石雕佛像艺术
龙门唐窟造像
武则天在倡导佛教的同时,也利用佛教为其当权寻找依据,时有沙门伪撰《大云经》,描述神皇受命之事,将武则天称作下生,其称帝符合弥勒授记。武则天也以&越古今轮圣神皇帝&自居,对佛教支持也是不遗余力,支持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志等的译经事业,迎请法藏为其讲授新《华严经》,执政期间&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耗资以万亿计,国库为之耗竭。
龙门石窟自唐高宗时起,开窟造像进入自南北朝以来的又一高峰。新开窟龛数以百计,主要分布在西山和东山,西山北部主要有宾阳南北两洞、潜溪寺、敬善寺,中部有双窟万佛洞、惠简洞,多建于高宗年间。南部有奉先寺、极南洞,东山石窟主要位于擂鼓台和万佛沟,多建于武则天至玄宗年间。
(一) 西山中、北部洞窟
宾阳南洞与潜溪寺的开凿:北魏景明初及永平中开造的宾阳三洞,除中洞在北魏孝明初基本告竣外,宾阳南北两洞工程暂告搁浅,其工程在隋唐得到延续,南北两洞营造在北魏的停滞应与宣武帝死后发生于宫廷的一次政变有关,时主持宾阳北洞营建的宦官刘腾卷入了这一事件。北魏为防后党乱政,仿照汉武帝杀钩戈夫人稳定朝政的方式,凡王妃所生男孩,一旦被立为太子,其母将被赐死,宣武帝废除了这一制度,对胡妃并未赐死,宣武帝死后,年幼的孝明继位,其生母胡妃被尊为太后,临朝摄政,刘腾因曾经保护胡氏有功而受到重用。后刘腾发起宫廷政变,废胡太后于宣殿,将其软禁数年,刘腾死后,胡太后返政,毁其坟墓以作报复。宾阳南北两洞工程也因受刘腾事件牵连,而中途被废。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洛阳地处东西两大势力争斗的前沿。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序》中描述了他于东魏武定五年(547)重返洛阳时所见:&城部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尽,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南北两洞在此局面下,仍继续着其荒废的状态。
龙门隋代开龛,明确纪年铭文的有三例,均出自宾阳洞,较早的为隋代开皇十五年(595)裴慈明等诸邑子造像龛,位于南北二洞之间的外壁上。其二是位于中洞门外北侧力士旁,大业二年(606)四月二十五日蜀郡成都县募人季子斌造像龛。再就是南洞北壁大业十二年(616)七月十五日河南郡兴泰县人梁佩仁造像两龛。
宾阳南北两洞在北魏遭废弃以前,已初具规模,两窟窟顶在当时就已完成,与中洞一样,皆作莲花藻井。此外南洞两侧壁下层有未完工的十神王像,应属北魏遗物。南洞深约9米、宽8.3米、高9米,窟内有隋大业、唐贞观、高宗时期的纪年小龛,正壁为
五身大像,由造像风格结合中洞与南洞贞观十五年(641)《伊阙佛龛之碑》内容,一般认为南洞正壁(西壁)群像应开凿于唐贞观十五年。南北两侧壁居中分别开有大龛,北壁大龛高3米、宽1米,主尊为立佛,着通肩衣,南壁大龛高3.5米、宽2.5米,内置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主尊结跏趺坐(图90),佛内着僧袛支,系博带,外披袈裟于左肩,有一角被束起,这种钩纽式袈裟较早见于山东历城四门塔内南面东魏年间造像,山西平定开河寺隋开皇元年(581)摩崖造像也着此袈裟。至初唐,此款佛衣在龙门石窟中已较为流行。
南洞四壁今存大小佛龛计100余个,除部分隋龛外,多为唐龛。洞口北侧有力士造像,高约2.7米,纪年铭文显示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驸马刘玄意所造。
宾阳北洞是为宣武帝所做的功德,刘腾事件后营造工程中断,除上述窟顶莲花藻井刻于北魏外,其地面莲花图案及两端刻有龙头的门槛也应完成于初唐。南北两侧壁有唐高宗年间所造的优填王像龛,并有一些未设造像的空龛,可以看出北洞营建至唐代也没能彻底完成。
宾阳南北两洞的正壁造像中,主尊头部硕大丰满,颈部出现三道旋纹等均属唐像特征,而对主尊及胁侍肩部的处理,仍有北魏造像注重风骨的余风,唐代造像风骨的成熟,是在高宗显庆以后。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部初唐开凿的大洞窟,约开凿于贞观末至显庆年间,石窟作穹窿顶,并刻有莲花藻井,窟底平面呈方形,高9.7米、宽9.5米、深6.7米,正壁塑一铺七身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住在哪里结跏趺坐于亚形坛基上,衣襞覆坛,内着僧袛支,胸腹部系带结,外披付搭双肩下垂式佛衣,佛作水波纹肉髻,左手残,右手示无畏印。胁侍中的和大势至菩萨造型十分完美,观音菩萨左手握净瓶,右手持莲,冠中有立化佛,大势至菩萨左手握宝珠,右手持桃状物。梁菩萨体态雍容丰满,神态亲切沉静,上身着僧袛支,戴项饰,披帛由两肩自然下垂,下着长裙,Ⅹ形穗状璎珞于腹前交叉穿壁。衣纹作阶梯式,起伏含蓄,代表了唐代菩萨造像的较高水平。
以上围绕主尊的胁侍群体中,较唐以前的造像组合不同的是出现了天王。南北朝及隋对天王的安置多在胁侍群体之外,如麦积山北周七佛阁的天王被置于窟外前廊,莫高窟257北魏窟中心柱正面,天王被置于龛外左侧,莫高窟第427隋窟中天王置于前室,龙门石窟中潜溪寺较早将天王跻身于胁侍行列。
天王为佛教八部护法之一,所谓八部护法分别是天、龙、夜叉(恶鬼)、乾达婆(乐神)阿修罗(战神)、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迦(蟒神)由于天众和龙众最显神灵而居上首,通常合称为天龙八部。图像上天王通常身披铠甲,脚穿靴。潜溪寺二身天王身穿铠甲,服饰与宾阳北洞相似,足下踏夜叉。值得注意的是潜溪寺石窟内壁简洁无饰,也为凿刻像龛,这也是龙门唐代石窟的特征。
敬善寺石窟位于宾阳南洞下方,约造于唐高宗前期,洞口外北侧刻有《敬善寺石像铭并序》,为唐宣德朗、纪室参军李孝伦撰,铭文显示石窟由太宗妃纪国太妃韦氏出资兴建。石窟约开凿于唐高宗前期。
石窟为穹窿顶,中心刻莲花,环以七身飞天。宽3.7米、深3.25米、高3.5米洞口外上方有一方形小龛,原像已被盗,两侧各有一身飞天,窟门外两侧各一力士,再向外南北各刻一身。窟内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并在主尊和两侧弟子之间,各刻一身体态较小的供养菩萨,弟子与菩萨之间刻有体态较小的比丘,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莲座上,作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衣襞覆坛,这种在一铺主要造像之间,插入供养菩萨和比丘的方式,及佛座为八角束腰莲座,均是心出现的造像因素。此外,窟内四壁环刻有数十身菩萨,或坐或立于连梗莲花上。由于本尊头部、弟子迦叶及菩萨、力士均被水泥覆盖过,造像原貌已失。敬善寺的一铺七身造像组合形式在附近中小石窟中还有多例,有纪年的如龙朔元年(661)洛州人杨妻韩敬造阿弥陀像一龛并千佛。突出特点为除天王进入胁侍行列外,供养人也以小型塑像的方式,加入胁侍队伍。
以敬善寺为中心,形成有以中、小型窟为主的石窟群,以窟龛纪年及造像风格看,约与敬善寺建造时间相近。值得注意的是诸多石窟中出现优填王像。优填王又称邬陀衍那王,是中印度拘腅弥国国王,佛教及史料记载其时最早为释迦造像的人,相传释迦佛升天为母说法,长期未归,优填王思见如来心切,遂凿刻?檀为像以供养,后释迦佛自天宫返回,此像立而迎之,释迦佛则通过造像教化众生。这则故事,实为崇佛者进行造像供养提供了依据。龙门石窟此像的优填王造像大多集中于敬善寺附近,发生时间为高宗年间,造像形式相似,皆为着右袒袈裟的倚坐姿态,造型僵硬呆板,眼部凹陷,不作深入刻画,似遵循同一范本而成,不类本土同期,龙门优填王造像的短暂盛行,一般认为与玄奘法师西行,由印度带回粉本有关。需要关注的是《阿含经》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虽有优填王为如来造像的描述,却未提示人们造作优填王像供养。龙门窟龛铭文中出现的&优填王像&应是对&优填王造像&的略称或误称。
地处龙门西山中部的万佛洞,北邻双窟,南有惠简洞,万佛洞是留有纪年题记的唐窟,纪年铭文刊刻在窟顶莲花藻井之间:&大唐永隆元年(680)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口北甬道北侧,&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口南甬道刻:&大唐永隆元年岁次庚辰九月三十日胡处贞敬造弥勒像五百。&
龙门瘗窟惠灯洞中的铭记显示,惠灯姐妹十几岁时即&事内供奉禅师尼智运&。万佛洞内两侧题记中讲到的&运禅师&及&沙门智运&,应指比丘尼智运禅师。文中&大监&为掌管宫内实物的女官官职,据《魏书.后妃传》载&大监视二品&。万佛洞的营造工程是在两位女性支持下进行的,另胡处贞与同期有500身弥勒像的功德。
万佛洞为平顶窟,宽约6米、深7米、高5.8米,窟门外两侧各刻一身力士,再外侧南北分另刻有护法狮子一身,均被盗凿。南侧狮子上方,刻一像龛,附有造像题记:&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永隆二年(681)五月八日成。&观音为立像,左手持净瓶,右手持莲,跣足立于覆莲座上。
窟门内两侧各雕一身天王,足踏夜叉。正壁为一铺五身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莲座上,这类佛座在龙门较早见于敬善寺主尊,佛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胸腹部系博带,与敬善寺不同的是佛衣未覆坛基。佛头作水波纹肉髻,眉间有白毫相,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二胁侍弟子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佛左侧大迦叶手握宝珠,右侧阿难双手合十。均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二胁侍菩萨头部被毁,佛左侧观音手持的净瓶及雕刻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窟外观音造型与窟门外观音像龛立像服饰及雕刻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窟外观音的身姿已出现&S&形,这也是天龙山唐窟菩萨的常见形式。此外,正壁出现在弟子与菩萨之间分别刻有一身邢台较小的供养菩萨。并于群像上方浮雕有52身坐于莲花上的供养菩萨,这些造像因素已见于较早的敬善寺石窟。
窟顶为莲花藻井,其外圈刊刻纪年铭文,再往外环绕八身飞天。南北壁几乎满刻千佛,像龛横竖排列,规整有序,并于南北壁中间偏上的位置各刻一优填王方形像龛。两壁千佛最下方浮雕有乐伎、舞伎形象。
双窟为统筹规划的南北并列二窟,约建于高宗麟德、乾封年间(664&667),二窟门外左右两侧约刻有力士一身,今南洞北侧力士已不存,北洞内三壁三铺像正壁为一坐佛并二弟子,两侧壁均是一立佛并二菩萨,为三佛题材。窟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身天王。南洞正壁为一坐佛并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倚坐弥勒佛,两侧壁满刻千佛小龛,两窟造像头部多已被盗。
惠简洞为中型洞窟,宽3.5米、深2.8米、高4.25米,为纪年窟,洞口内南侧有造像题记:&大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暕(简),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弥勒像一龛,二菩萨、神王等。并德成就,伏愿皇帝圣花无穷,殿下诸王,福延万代。&主持惠简洞开凿的是长安法海寺主惠暕法师,他也参与了奉先寺的开凿。
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本尊为倚坐弥勒佛,水波纹肉髻,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双手扶膝,坐于方形坛基,本尊及弟子阿难容貌神态与奉先寺如出一辙。佛像脸部刻画趋于女性化。
(二) 奉先寺、摩崖三佛龛诸窟
龙门弥勒佛造像在高宗以前尚不流行,太宗时期仅在小龛中有所表现,如破窟西壁贞观十一年(637)道国王母刘太妃造弥勒像。高宗后,随着武则天政治势力的扩大,龙门弥勒佛造像迅速涌现。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并于显庆五年(660)参与朝政,时&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武则天实际已取代高宗行天子之权。上元元年(674)武则天被称为天后,离称帝仅一步之遥。佛教也为其当权所利用,弥勒因其有上生为菩萨,下生为佛的经历而备受武则天的重视。按弥勒经典的说法,弥勒曾承佛授记,于释迦牟尼生前即命终,上兜率天,作候补佛位的大菩萨,等待下生成佛,来到人间接替释迦佛广度众生。
一系列假借佛教为武则天登基造势的举动随之而来,先有垂拱四年(688)授意他人伪造多枚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载初元年(689)白马寺僧薛怀义等伪撰《大云经》,言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即将以女身作天子。武则天于690年登基,长寿二年(693)薛怀义监译新版《宝雨经》,经文中更增加了一段文字:&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日光&,乘五身云来诣佛所。&&佛造天曰:&我涅槃后,最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州东北摩诃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治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如此,武则天俨然已被塑造为弥勒下生佛。
龙门唐代弥勒造像,除已提及的双窟南洞、咸亨四年(673)惠简洞、永隆元年(680)胡处贞造弥勒500躯外,在梁文雄东、龙华寺东、破窟、极南洞摩崖三佛及东山擂鼓台中洞正壁皆有弥勒佛造像。弥勒崇拜的兴盛,当与武则天的倡导有关。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龛,应是武则天的功德,此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间,在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也是唐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有关大像龛的建造,卢舍那大佛佛座北侧,唐开元十年(722)补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卢舍那像龛记》被,对此略有介绍:&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奥以咸亨三年(672)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法海寺主惠暕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玄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675)乙亥十二月卅毕功。调露元年(679)已卯八月十五日奉敕大像南置大奉先寺。
奉先寺由高宗皇帝发起兴建,并受到武则天的资助,今在宽36米,进深40米的崖面上,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像。主尊卢舍那坐佛高17.14米(图91),肉髻低缓作水波纹,颈部三道旋纹,着通肩衣,佛之胸部以下多已残损。值得关注的是大佛面庞被雕刻的极具女性特征,如肉髻吃力蓬松,宛如女性束发,额、鼻、嘴三庭部位较脸的宽度来看显得较短,嘴角稚气形地上翘,下颌尖而内收等。这种将佛女性化的处理方式,在建于673年的惠简洞主尊身上已出现,这应是营建者惠暕法师刻意所为,意在向世人预示,武则天是为当今如来。
在主尊右侧立阿难,左侧为迦叶跌足立于束腰八角莲座之上,两弟子外侧,分别侍立文殊和普贤菩萨,两菩萨头戴高宝冠,身披披帛和璎珞(图92)。天王力士立像以佛左侧一壁保存较好(图93),天王身着甲胃,手托宝塔,双足踏于夜叉,力士上身裸露,饰披帛和璎珞,下身披裙,颈筋暴突,形神威猛。
力士为金刚力士之略称,亦为护法,级别低于天王,通常以上身袒裸,身披璎珞披帛,下身着短裙,全身肌腱暴起,为其表现特征。
力士作为主尊胁侍的发生时间较天王要早,南方有四川万佛寺梁普通四年(523)康胜造像,这件背屏式造像正面,群像皆站立,为一佛、四菩萨、四弟子、二力士组合,北方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北侧壁底层龛像中出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合,时间约在正始二年(505)前后。
武则天资助卢舍那大佛的兴建与其扶植严宗有关,此宗遵奉的根本经典为《华严经》。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云:&按此经是毗卢遮那(卢舍那)佛法界身云,在莲花藏庄严世界海,于海印三昧内与普贤等海会圣众,为大菩萨之所说也。凡一言一义,一品一会,皆遍十分虚空法界及一一微尘毛端刹士,尽因陀罗网微细世界,穷前后际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无边劫。常说普说无有休息,惟是无尽陀罗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记,此乃圆满法轮称法界之谈耳。&《华严经》推崇卢舍那佛,以其取代释迦牟尼的地位,作为&法身&佛的形象出现,并将&法身&、&报身&、&化身&三位一体归于卢舍那佛,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世尊,诸佛皆成为他的化身。对卢舍那佛的图像表现,通常会在其佛衣上刻有千佛,如云冈第18窟主尊,奉先寺卢舍那的身份由碑记得以确认,身体却未刻千佛。
在大像龛的北、西、南三壁,11身大像的间隙处,高浮雕48尊立佛,为大唐内侍省高力士、杨思勖等百余人为唐玄宗所造无量寿佛。造像记为立于北壁的《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
极南洞位于西山最南端,洞外南壁刊刻造像题记,由残文可知,极南洞是宰相姚崇(651&721)为悼亡母而造,完成于神龙元年(705)前后。石窟宽4米、深4米、高4.1米,窟门外南北两壁各刻一身力士。窟内三壁环坛,坛基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组合,主尊为倚坐弥勒佛,螺发,着通肩衣,坐于束腰覆莲座上,二弟子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菩萨头部损毁严重,上身裸,饰披帛、璎珞,下身着裙,身躯呈&S&形,这种身姿的菩萨造型,在龙门西山万佛洞外壁永隆二年(681)真智造观音像已出现,只是万佛洞菩萨的性别特征仍主要反映在脸部,身躯都未作强调。极南洞的两身菩萨像的胸、腹、胯部位对女性特征作了突出的刻画。与天龙山唐菩萨造像极为相似,二天王足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相比,夜叉身躯增大,天王显得较为弱小。
窟顶中心刻莲花藻井,并绕六身飞天,环绕三壁的坛基高约60厘米,浮雕有伎乐人像,坛基正壁处为舞伎,为谭箜篌、琵琶乐伎,北壁坛基有弹筝、吹箫乐伎,南壁坛基为击鼓、吹箫乐伎。
武则天于705年被迫退位,武周时代终结,唐中宗于神龙元年(705)即位,复国号唐,极南洞的开凿时期,应是武则天在位的末期,龙门弥勒造像在武则天以后即将终结,极南洞已是龙门弥勒造像的尾声,却在造像因素上不失新意。
极南洞北临八作司洞,两窟开凿时间相近。八作司东的石窟形制、造像风格表现均与极南洞相似,只是正壁主尊为结跏趺坐。北壁坛基立面刊刻有北宋&东京八作司石匠一十人&题记,石窟命名由此而来,《宋史.职官.将作监》记载:&东西八作司,掌京城内外缮修之事。竹木务,掌修诸路水运材植,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以给内外营造之用。&八作司洞环坛立面上所刻十身伎乐,应属北宋八作司石匠补刻。
摩崖三佛龛是一处以弥勒佛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大型摩崖像龛,龛像处三尊坐佛局部完成外,多为石胚大形。
三佛龛依山体而建,龛高7.3米、宽16.9米、深8米,龛内正壁雕三坐佛,中尊为倚坐弥勒佛(图94),高约6米,水波纹肉髻,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坐于方形坛基上,衣襞覆坛,足踏莲花。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两侧坐佛略矮于中尊,皆着通肩衣,结跏趺坐于方形坛基上。在三佛之间雕有一身胁侍立像,均未完工。以弥勒佛居中的三佛并坐像在龙门石窟中仅此一例,龛内无造像题记。以弥勒佛为主尊,而以两身坐佛为其胁侍,明显有提升弥勒佛地位的意图,这也是武则天时期最有可能实施的。有观点认为三佛龛的开凿缘于武则天对弥勒佛的推崇,而龛像的中途废弃,是因武周政权的解体所致。
(三) 大万五佛洞和看经寺窟的罗汉群像
大万五佛洞即东山擂鼓台中洞,因其窟楣刊刻&大万伍佛像龛&,故名,窟门外两侧各一身力士,石窟平面为椭圆形,宽约6米、深5.6米、高5.7米,穹窿顶中心刻有莲花藻井,周围刻童子、祥云、金翅鸟、伎乐天等,形象地表现了佛国世界奇丽景象。正壁为一铺三身像,主尊为结跏趺坐弥勒,着通肩衣,坐于亚形坛基上,两侧侍立菩萨。两侧壁下方刻群像25身,此外,在石窟内壁上满刻千佛,并于相应方位刻有题榜,分别有&上方壹切诸佛&,&东方壹切诸佛&、&东南方壹切诸佛&、&西南方壹切诸佛&、&西北方壹切诸佛&。内容涉及大乘十方诸佛的信仰,只是东方、西方和下方未列其中。窟门内壁下方刻有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及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石窟内在正壁及两侧壁下方,环以高约1米的装饰带,浮雕有25身罗汉立像,由每身罗汉身旁所刻题记,可知由壁南壁西起,罗汉依次为:&佛付摩诃迦叶第一&、 &次付阿难比丘第二&、&次付商那和修比丘第四&、&次付优波鞠多比丘第五&、&次付提多比丘第六&、&次付弥遮迦比丘第七&、&次付佛陀难提比丘第八&、&次付佛陀密多比丘第九&、&次付胁比丘第十&、&次付富那奢比丘第十一&、&次付马鸣菩萨第十二&、&次付毗罗比丘第十三&、&次付龙树菩萨第十四&、&次付迦那提婆菩萨第十五&、&次付罗侯罗比丘第十六&、&次付僧伽难提比丘第十七&、&次付僧迦耶舍比丘第十八&、&次付鸠摩罗驮比丘第十九&、&次付阇夜多比丘第廿&、&次付婆修槃陀第廿一&、&次付摩奴罗比丘第廿二&、&次付夜奢比丘第廿三&、&次付鹤勒那夜奢比丘第廿四&、&付师子比丘第廿五&。题材取自北魏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
罗汉(阿罗汉)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听闻佛陀言教的弟子,又称比丘、声闻。在石窟造像中,以佛胁侍弟子的形象出现。此外,小乘佛教中,罗汉又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专指只能以无余涅槃的方式达成自身解脱的修行者。
罗汉的观念虽源自印度,在印度佛经中也有阿育王礼拜宾头卢的记载,但未见雕刻或绘制罗汉的事,而罗汉信仰传入我国,即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中国人雕刻或绘制罗汉始自六朝,东晋戴逵、谢稚分别绘有《图》和《十弟子图》。刘宋陆探微也绘有《十弟子图》。
中国石窟中较早的罗汉表现见于云冈一期第18窟,胁侍菩萨上方即刻有,《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及《翻译名义集》&十大弟子篇&第八,记十大弟子为: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迦旃陀、阿那律、优婆离、罗睺罗、阿难。将罗汉作为贴身左右二胁侍,北方较早见于见龙门宾阳中洞正壁造像,南方有成都万佛寺普通四年(523)康胜造像。二弟子的身份说法不一,《长阿含经》卷一、《法苑珠林》为舍利弗和目犍连,《佛说观无量寿经》为目犍连和阿难。释迦牟尼涅槃后,相传由弟子迦叶召集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并由阿难通常也被作为石窟造像中释迦佛的左右胁侍。
罗汉除上述组合外,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已出现了十六罗汉造像形式,《宣和画谱》记梁张僧繇绘有《十六罗汉像》,北凉道泰等译《入大乘论》中有十六罗汉&取筹护法,住寿世界&的说法。唐代。玄奘所译《法住经》,奠定了我国罗汉信仰的基础。大万五佛洞同时或稍后。窟门外两侧,各雕一身力士像,窟内平面呈方形,平顶,宽约11米、深11米、高9米,窟顶阴刻莲花藻井环以四身飞天,四壁多为净面,南、北两壁浮雕有面积不大的小千佛及莲花供养菩萨,或为后补,在南、东、北三壁底层有高约2米的装饰带,上连续浮雕有29身罗汉像,这也是我国唐代石窟造像中最为精美的罗汉群像。
29身罗汉的身份应是对禅宗29祖的写照,29祖是佛教禅宗编写的,释迦之后,自迦叶至达摩的传承序脉。《历代法宝记》载释迦渡后29祖传承为: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波鞠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密多、胁比丘、富那夜奢、马鸣。毗罗长老、龙树、迦那提婆、罗睺、僧加那提、僧伽耶舍、鸠摩罗驮、阇夜多、婆修槃陀、摩孥罗、鹤勒那、师子比丘、舍那婆斯、优婆掘、须婆密、僧伽罗叉、菩提达摩。
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视南北朝时期南印度来华的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对&佛、法、僧&三宝不予重视,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也是看经寺不设主尊的原因,禅宗至五祖弘忍(602&675)为朝廷承认,由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建立的道场,称为&东山法门&,时门徒已广布全国,其中就有后来的六祖,即南宗领袖慧能,以及北宗领袖神秀。武周时期东山法门得到武则天的支持,神秀也应邀入京,并待以师礼。慧能则活动于岭南一带,安史之乱,慧能南宗一脉乘机北上,并将北宗挤垮。看经寺窟应是武周时期神秀一系建造的禅窟。
(四) 高平郡王东与北市彩帛行净土堂的阿弥陀佛造像
高平郡王洞位于东山万佛沟北崖,东邻千手观音窟,为万佛沟规模最大的石窟,窟室呈横长方形的三壁环坛窟,宽约9.6米、深7米、高6米,窟门外两侧各雕一身力士,窟内正壁高浮雕一铺五尊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分别置于同一莲梗贯穿的五朵莲花之上,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作降魔印。五尊像下方坛基上,置十佛并坐像,均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施禅定印,两侧壁置上、下三排坐佛,计43尊,造型与正壁十坐佛相同,其中东侧壁坐佛未完工。
窟内地面环绕坛基今存若干供放置可移动圆雕像的卯眼,计正壁9孔、两侧壁11孔、前壁4孔,石像已不存,在残留的可移动佛座上,有两则造像题记,其一:&大周之代高平郡王图像尊仪,躯有数十,阙功未就,掩归四大,自兹零露,雨洒尘霑,遂使佛日沉辉,人天福减,惟我香山寺上座慧澄法师,伤之叹之,渐之愧之,爱徽巧匠,尽取其口,饰雕翠石,焕然紫金&&。&其二:&大唐开元十六年(728)三月?十日,香山寺上座比丘慧澄检校此龛庄严功德记,同检校比丘张和尚,法号义琬,刻字人常惠。&题记显示,此窟初为武周高平郡王功德,其死后至开元十六年,由僧人慧澄续建。武周高平郡王据李峤《授武重规司属卿制》,可知为武氏家族的武重规,将一铺造像置于并蒂莲花之上的形式,在龙门唐窟中有纪年的较早见于西山清明寺窟内高宗上元二年(675)王仁恪造一佛四菩萨像龛。
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唐代在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分别拥有全国最大的两个行业汇集的市场,这就是西京市和东京市,西京市又由东市和西市组成,时东市内货财已达二百二十行。洛阳亦有南、北市,据载,南市已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唐代市场内已有明确的行业区别,同类经营者之间的组织为行会,并有行头,行头众多,诸如米行、肉行、油行、炭行、生铁行、大衣行、织锦行、金银行等。龙门唐代窟龛中依据造像题记,可知其中就有行社成员的功德,如位于西山古阳洞北侧始建于永昌元年(689)的&南市香行社龛&,古阳洞上方的造于天授二年(691)的&北市丝行像龛&,再就是位于古阳洞南侧建于武周时期的&北市彩帛行净土堂&。
&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刊刻于窟楣,石窟为横长方形,深约1.7米、宽3.1米、高2.2米,平顶、正壁及两侧壁环坛,今窟内已无造像,坛基上遗留的11各八角形凹槽,其中正壁五个,两侧壁分别为三个,应是当初摆放可移动造像的位置。正壁北侧有武周延载元年(694)《王宝泰、赵玄绩等造西方净土佛龛记》题记,题记明确了窟内11尊造像为&阿弥陀佛三铺并侍卫&,正壁南侧刊刻鸠摩罗什译《佛说菩萨呵色欲法经》,并付发愿人名单。窟门外南北侧壁刻有小龛及三品九生往生图,今存&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
在中国石窟造像中,三壁三佛是经常表现的形式,组合多为或三身佛,具体辨认每尊佛的身份,若题记或图像显示不明确,则十分困难,这其中还有石窟造像的开凿者,不一定完全依据佛经行事,也增加了辨识的复杂性。对净土堂原有分置三壁的三铺造像主尊身份的确认,就是这种情况。仅以题记字面理解,三壁主尊皆可为阿弥陀佛,即三身佛,佛经认为一切如来有三种身,即真身、应身、化身。隋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讲到上、中、下三品之人往生西方净土世界时,阿弥陀佛现身的不同:&依如大经,上品之人见佛应身来迎接,中品见化,下品梦睹,不辨化应。真身常寂,无迎接相。&
有关三佛题材的表现,南北朝时期的三世佛,由过去佛迦叶、现在佛释迦及未来佛弥勒组成,北朝末以后,阿弥陀佛取代过去佛,形成释迦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新三世佛的组合形式。据此,净土堂中三佛如设想为一正壁主尊置阿弥陀佛,左右两壁主尊分别为弥勒佛和释迦佛的新三世佛组合亦可。
(五) 龙门东山密宗造像
龙门东山擂鼓台三洞造像及万佛沟千手千眼观音龛、窟均为唐代密宗造像,其中擂鼓台中洞和南洞两尊圆雕大日如来像为清末由龙门某寺移放进去,并非石窟原物,1982年搬出,陈列于擂鼓台院文物长廊内。北洞系密宗经营,窟形呈马蹄形,穹窟顶,高4米、宽4.9米、深5.4,窟顶饰莲花藻井,环绕四身飞天。窟内三壁三坛,正壁主尊结跏趺坐于亚形坛基上,佛作螺发,戴饰有化佛的宝冠,以及项饰、臂钏、璎珞等,着右袒袈裟,南壁大佛今已不存。北壁佛结跏趺坐于亚形坛基上,佛作螺发,着通肩衣,窟门内壁南侧雕八臂观音,头为后人补塑,北侧为四臂观音,头毁。
擂鼓台三洞均为供奉密宗大日如来的石窟(图95),大日如来即大日佛,为樊名摩诃毗卢遮那的意译,摩诃意为大,毗卢遮那意为日。密宗认为,宇宙的一切均是大日如来的表现,大日如来也是密宗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主像,开元三大士中善无畏传授以胎藏界为主的密法,所依经典为《大日经》,重在表现大日如来之理性,认为理性犹如胎儿享受母体的关爱,人的一切悟觉可用佛的慈悲培育出来。金刚智、不空所传为金刚界密法,主要依据《金刚顶经》,重在强调大日的智慧,将其比同金刚,用以摧破一切烦恼。
金刚界大日如来的形象,作菩萨形,宝冠中有五化佛,结大智拳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亦作菩萨行,戴结发于顶形冠,施法界定印。擂鼓台北洞主尊宝冠饰有化佛,应为金刚界大日如来。窟内两观音,似为密教不空羂索观音形象,&羂索&为绊取野兽所用的绳索,&不空羂索&为不落空之羂索,取意观音救渡众生无有遗漏。佛经中的不空羂索观音形象有三面两臂、四面六臂、一面四臂、一面八臂等多种。《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五《羂索成就品》讲到供养不空羂索观音之益处:&当调伏邪恶人者,诵念真言轮旋索者,当则顺伏。&&若欲龙,天降澍雨者,及止雨者,如法作坛,供养像索,视天诵念真言旋索作法,须雨则雨,须止则止。若欲攘除一切灾疫病者,于高楼上或高山顶,诵持真言七遍,轮掷羂索,一切灾疫恶风雹雨,则皆除散。&不空羂索观音像也由此在唐代得到较多的表现。
擂鼓台石窟并无纪年,围绕北洞周围还有几处小像龛,其所处位置来看,应是主窟开造之后所为,其中刘天洞也是密宗题材,窟楣有&天授三年(692)三月八日&纪年铭。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善无畏和金刚智分别于开元四年(716)和开元七年(719)由天竺来到长安和洛阳,而密宗本经《大日经》及《金刚顶经》的译出更是开元十一年以后的事。擂鼓台三洞及周围小龛的建造时间应发生在&开元三大士&来华之前的武周时期。如此汉地对密宗题材造像的表现在善无畏等密宗大师来华之前就已出现。
龙门唐代千手千眼观音龛和千手观音窟,位于万佛沟北崖,前者龛高约2.4米、宽1.77米、深0.35米,龛内观音立像已严重风化剥蚀,高约2.3米,为三眼十二臂,额上刻有一眼,头戴化佛宝冠,上身袒露,饰披帛和璎珞。十二臂曲伸动作各异,皆戴臂钏,掌心均刻一眼。此外,在三眼十二臂观音周围,还刻饰无数小手臂,呈孔雀开屏放射状。
千手观音窟高约1.33米、宽1.6米、深1.3米,窟内正壁造像已不存,西壁雕千佛,东壁原浮雕有千手观音像,今已不存,只留有围绕主体形象的手臂及千手,呈放射状排列。
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手观音、千眼千臂观音等,是密宗造像中的重要题材,为种变化身之一,唐伽梵达磨译《佛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我时心欲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今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文,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有关千手观音的图像表现,依据佛经表述,可分为千手千眼和四十手眼两种。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记为千臂:&面有三眼一千臂,一一掌中各有一眼&,&菩萨头着七宝天冠,身垂璎珞&。苏缚罗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一说为四十手:&惟今略说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为五,何等为五:一者如来部,二者金刚部,三者摩尼部,四者莲花部,五者羯噜摩部。一部之中,各配八手,合为四十&,&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萨,是诸菩萨身皆金色,具诸相好如观自在,亦于顶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二十五菩萨各具四十手目,合为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观音由于在佛经中被誉为&菩萨降魔身中最为第一&而受到特别的尊崇,在四川、莫高窟均有出现,甚至波及新疆枯木图拉石窟,延续至五代、两宋历久不衰。
有关唐代密宗观音造像,河南荥阳县大海寺敦煌莫高窟及江苏扬州瓜州均出土有六臂十一面观音立像,又称大光普照观音。十一面相,由本面加上刻于发髻之上的十面相而成,对后十面的组合安排程式不一,据耶舍崛多译《佛说十一面观神咒经》,通常前三面作菩萨面,左三面作瞋面,又三面作菩萨面,后一面作大笑面,顶作佛面。不空译《十一面经》为本面左右各一面,其上有五面,再上为三面,大海寺出土十一面观音中发髻上正面雕八面,顶作佛像,左耳为瞋面,右耳为菩萨面,其分布与《十一面经》基本一致。六臂姿态分别为:两手于胸前合掌,又两手作说法相。扬州出土造像并无纪年,与大海寺十一面观音约造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0&824),而莫高窟此类造像呈现在初唐的334、321窟。这样看来,中土对密宗题材的表现的确要早于&开元三大士&来华。
发源于川西北大雪山的岷江,滚滚南下流经成都平原,抵至四川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在这里,与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汇合于凌云山脚下。
凌云山在隋唐时期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上有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凌云山共有九峰,峰峦错落,林木葱茏,景色怡人。宋邵博曾赞道:&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日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苏东坡又有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剂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乐山大佛(故称凌云大佛、嘉州大佛)就依岷江南岸凌云山九峰之一的栖鸾峰临江峭壁处凿造而成。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记载,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盛唐时期的僧人海通和尚。自古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江汇聚凌云山山麓,水势相当凶猛,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已结庐于凌云山的海通和尚见此立志依崖开凿弥勒佛大,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和尚行迹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吏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官吏仗势欺人.威吓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已圆寂。此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后又朝廷
下令赐麻盐税款,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40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历经90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记载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佛窟依循&一佛二天王&的系统,同时继承了南朝。依山镌像,露顶开龛,并接构木阁&的造像龛制。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有两尊身高十余米,身着战袍、手持戈戟的护法天王石刻,加上数以百计诸如现仍留存的&净土变&、&三世佛&、&千佛&等龛窟,构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江,双手扶膝,体态匀称。大佛通高71米,肩宽24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背可围坐百人以上。隔江远眺&百丈金身开翠壁&只觉雄浑气势直逼云霄,临近仰视&威严高拥千层座&,顿感自身渺如蝼蚁。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后人维修大佛时,在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中掏出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
长达7米的佛耳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呈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部饰灰。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渔洋有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18层螺髻中,第4、9、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观并不能发现。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排水沟,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左右相通的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这些水沟与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凌云山的岩石是红砂岩,这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较花岗岩更适宜干雕刻。为使雕凿于此的乐山大佛免受日晒雨淋,减少侵蚀风化,在造像竣工后即建筑十三层楼阁覆盖保护,始称&大像阁&。宋时重建,改称&天宁阁&,并立天宁阁纪事碑。天宁阁毁于明末战乱,传为张献忠起义军焚毁。在两侧山崖和佛像身上的若干孔穴便是当年楼阁柱础和桩洞的遗迹。天宁阁纪事残碑也不知何时被移至大佛胸部的洞穴中作了封门石,于1962年维修大佛时被发现,又于1966年被毁。
乐山大佛是一尊。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56亿7000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利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因此,盛唐时期推崇弥勒佛。乐山大佛修造伊始距武周时期的结束仅仅二十余年,所以海通修造大佛选择弥勒佛与此无不关系。
据《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弥勒造像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韦皋在碑文中赞誉大佛&顶围百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以称之&。大佛&俨然圣容&的安详和凝重自然给予古代行舟于三江激流上的人们以战胜惊涛骇浪的信心与力量。不管是进香朝拜的信徒还是寄情山水的游者,都在安详的大佛面前得到一次净化灵魂的机会。在佛像姿态的规划设计时,海通出于镇水的目的,就注意佛身既要高大还要稳固,才能以泰山压顶之势镇住水妖。因此,乐山大佛不同于以往的交脚,唯有这种正襟危坐的塔式形体结构,巍峨壁立,岿然不动,才显示出&古佛临流都坐断&的气概。
1989年一位名为潘鸿忠的广东籍游客发现了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构成的巨型睡佛景观,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睡佛直线距离约1300米,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和亭阁寺庙呈现出巨佛的发髻、鼻梁、双唇和下颚。佛身由凌云山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而佛足则是龟城山的一部分。睡佛的整个体态自然和谐,慈祥凝重。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佛祖的心脏部位,正和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两尊巨佛一坐一卧,一鬼斧神工一天然成就,形成&佛中有佛&的奇观。
莆田石雕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在唐代,莆阳就有很多寺庙。这些寺庙都有很多精致的石雕作品。如南山灵岩寺(今广化寺前身)、城区三清殿、龟山灵感寺、囊山慈寿寺、涵江上生寺、?芦崇圣院、太平山招福院,仙游大济三会寺、龙华万寿禅寺、仙门寺、盖尾龙纪寺、凤山九座寺等,尤其是建于五代末的枫亭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各塔层石块都有石雕图案,如大力士、蟠龙、花卉浮雕、佛像、金刚力士等,而且都有卷草花纹,莲花覆瓣等组成的石雕。凤山的无尘塔也是建于唐威通年间,基座有莲花图案,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图案等。
枫亭-天中万寿塔
莆田的庙寺古塔都有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当时的石雕艺术大都有严谨粗犷朴素的艺术风格。宋代时期,莆田的寺塔石雕作品更多,石雕艺更趋精美、细腻。到明代,古建筑、古墓等都出现更精巧的石雕作品,石牌坊上的人物形象、车马动态、花卉形状,云龙浮雕等,工艺更精美、风格更细腻,很受后代人广泛赞誉。如&春宫嘉客&,坊雕工艺特别精致,采用透雕手法;
莆田宁海桥头的四尊石头护桥将军,雕琢得十分精细,高约3米,着装和面脸表情等都栩栩如生,连胡须都刻得一丝不苟,而且神态各异,情态毕现。可见当时的石雕技艺之高。清代的莆田石雕佳作更多。如仙游度尾的南潮宫,原为宋代书院,明代改为宫庙,清时重建重修,宫内石柱上有郭怀师徒历时60年精雕而成的蟠龙、麒麟、骏马、飞凤、花鸟、人物、云朵等图案,有一个荔枝根雕成的99只小猴组成的双耳三足香炉,更是美妙绝伦。还有仙游东门石坊上的石雕艺术精品等等,雕刻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莆田黄石吴府大门外的两只大石狮,造型奇特生动,是石雕艺术的杰作;涵江铺尾的大石坊上,有大量的人物花鸟浮雕,有梭有角,明快精美,工艺高超.
莆田宁海桥-护桥将军
莆田石雕、石材产品门类齐全,传统的石雕有园雕、浮雕、线雕、影雕等,产品大部分出口至西欧、日本等地,近年来建材类产品日趋成熟,并形成内销市场。
莆田石雕大都利用优质青石、花岗石、银灰白石、汉白玉、雪花白等石料雕刻而成,产品有人物石雕系列、动物石雕系列、石桌石凳系列、花盆系列等,特别是神像、历史人物、花鸟走兽更是雕刻得神灵活现,深受海内外客户的信赖和游客的赞赏。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勤劳善良智慧的莆田石雕艺人用巧手赋予青石以灵气,一座座充满历史故事的石雕仿佛在告诉人们美丽的历史传说。石材、石雕业作为黄石镇以及荔城区的传统优势行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1975年起,该行业就打入欧美市场,80年代初期,黄石镇的石材、石雕业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近年来,黄石石材、石雕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由黄石传统木雕技术嫁接而延伸出来的石雕技术,独具莆田特色,在业内深受好评,由此也为黄石石材、石雕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地。
为了做大石材石雕产业,使莆田石雕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将工艺设备升级换代已经成为许多石材企业决策者自觉的意识。如今,黄石已有八成以上的石材企业斥资购置了了石材圆柱机、抛光机和切边机等设备,有近六成的石材企业普遍使用了电脑造型线切机、电脑仿型机、计算机控制高压水射机和滚动锯工等新工艺。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地石材机械企业的进步。不仅如此,黄石的石材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与之相配套的石材机械、磨料磨具、金刚石工具、钢砂、锯片等也相应发展起来。黄石的公司自行制造的各种石材锯、切、切磨等机械设备都畅销于山东、哈尔滨等国内外市场。黄石石材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如今,在黄石镇就有110多家石材、石雕企业,从业人员6000多人。而在惠安、南安、广州等全国各地,也有黄石石材、石雕从业人员6000多人。莆田石雕工匠还在福州鼓山开设&寿山石雕一条街&,年产值超亿元。
弥勒佛,石雕佛像
石雕地藏王菩萨佛像
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统一、严格的定制,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石像生的造型主要是文臣、武将、石马、石虎、石羊、石骆驼等,多用整块大石料雕刻而成,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神物猛兽,其风格都显高大威猛、庄重肃穆。雕刻技法以圆雕为主。
除了上述形式外,属于建筑雕刻范围的还有石碑、石鼓、拴马桩、泰山石敢当等,它们的艺术特色、雕刻技法、作用、功能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观赏型形成一个固有的民间艺术种类和形式自身特色要比建筑石雕晚一些。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享受的产物。观赏石雕的种类主要是室内陈设、文房用具、印章、人物和动植物形象等,所用材料均为当地特有、品质优秀的名贵石材。因此,这些供人观赏的石雕艺术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观赏石雕明代开始兴起,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了以青田石雕、寿山石雕、巴林石雕等为代表的著名石雕产地和雕刻艺术群体。
石像生:又称&石像&、&石俑&、&翁仲&,古时置于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的石兽、石人,用以表示皇帝之威严神圣,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这种制度始于秦朝,引后历代沿袭,但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其中石兽有狮子、麒麟、骆驼、獬豸、辟邪、龙马狻猊、象、虎、貘、牛、羊、玄鸟等;石人分武、文、勋三臣,排列于墓前象征文武百官。
经幢指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花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有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经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和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之分,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
幢,原指前立着有用珠宝丝帛装饰和竿柱,后改为,置于殿前庭院内,成为永久性的的佛教建筑形式。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般若心经》、《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我国于中唐以后开始盛行此物,在佛寺大殿的前庭等处造经幢。五代、北宋,经幢的发展达到高峰,数量多、形制多。元代以后,经幢建造渐趋没落。经幢除雕刻了各种经文外,基坛及天盖上还有天人、狮子、罗汉等佛教题材的雕刻。
昆明地藏寺经幢
上海松江唐代经幢
更多文章...
第1页(共5页)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莆田市大庄严工艺有限公司是专业的,神像,,玻璃钢,有需要订制,铜雕神像,铜雕佛像,玻璃钢佛像的高僧大德请来电咨询,本司铜雕,铜雕神像,佛像,产品工艺精甚、质优价廉,欢迎选购!咨询电话:.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雕佛像厂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