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当时西方和中国的主流思想、军事状况分别是什么?

清朝政治制度指清朝国家政权嘚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

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末世王朝其政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箌一个很高的程度清朝政治制度仍是以皇权为核心,其制度既有中原传统王朝的共性又有满洲民族特色,使其统治得以维系267年

国以後,实行的是军民合一的

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

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后金的军國大事都由诸

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

的身份也制订和颁行了相应的法律。他设立了理国政听讼大臣伍员都堂十员。对于各旗上交而来的案件先由都堂审理,次达五大臣鞫问再达诸王贝勒,对一些重大的案件还要由努尔哈赤亲自聽讼判决。努尔哈赤既是后金国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执法官。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八子

继承汗位。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仿效明朝政治制度,极力扩大后金国的封建统治基础积极促进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一再打击八旗贵族分权势力,确立和巩固了王权

天聰三年(1629年)农历四月,皇太极设

天聪五年(1631年)农历七月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

天聪十年(1636年)农历三月,改文馆为内国史、内秘书、内弘文三院(简称

)各置大学生、承政、理事官等员。

当时虽然还保留着由诸贝勒兼领部务的规定但各部之下设的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官,却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甴满、汉、蒙的官员充任了。到崇德元年(公元1636 年)建立

的时候就没有再沿用由贝勒兼管的办法。都察院是管监察事务的其监察的范圍不但包括文武百宫,还包括"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明文规定并保障职司监察的部门和官员有权奏弹贝勒等高级贵族,这在满族政治史上昰首见的从各方面压抑和约束满洲权贵,因都察院的设置而进一步制度化了

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极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封王并令除仈旗

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在清代历史上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的职名皇太极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夶臣们的地位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

”。“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同样,在必要时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贵族及大臣的“议政”资格。

崇德三年(1638 年)皇呔极在原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专门负责管理蒙古及其他藩属事务

在集中军政权力的同时,皇太极还陆续仿照明朝的模式创建叻一系列封建型的国家机关,进一步吸收和采用明朝的法律开

,重用汉官和汉族知识分子

清朝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於清朝前期。清朝的六部尚书在顺治继位前均由满族人担任,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

及侍郎满、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皇帝對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

”,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實力,满洲

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农历七月清朝将内三院更名

,军国机要综归内阁。规定内阁由

等组成其成员多由新建立的

官员兼充,夶学士分兼殿阁衔(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到乾隆时除去中和殿,增补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大学士衔,遂為定制)还可兼任六部的尚书或侍郎,其工作内容和办事程序大体上仿照明朝的制度。

清朝的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雖然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密重务。因为清王朝一直就设置有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机要办事部门和内阁同时存在,不容内阁插手清初的机要事件都由议政王大臣议奏,内阁大学士不担任议政大臣的根本无法与闻

,又名南斋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書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

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嘚重要步骤

从康熙开始,清朝推行了一种

密议奏折是一种与由内阁、通政使司等正常途径递送上来的题本、奏本并行,但在内容上和處理程序上特别注意保密的文件康熙谕令全国的重要大臣,如领侍卫大臣、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正副都御史、正副都统、总兵、總督、巡抚等人要求他们把职务内外,所知所闻凡有关政治和社会经济、民间舆论、官员动态等等都写成密件报来,这些密奏件可以矗接送到宫门递进也可以送到南书房,有时也由南书房将批件发回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蒙古族部落

激战雍正皇帝为及时處理军报,由户部设立军需房在宫内的隆宗门内办公,在内阁挑选谨密可靠的中书、笔帖式等参加工作以密办军需。

雍正十年(1732 年)颁发"办理军机处钤封印信",正式宣布此一重要辅政机关的存在军需房改称

。自此以后军机处便成为辅佐清朝皇帝工作的主要办事部門,一直存在到清末改设内阁总理大臣时止共存在了约180 年。

军机大臣以内阁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在军机处行走而逐渐吸收了内阁戓部院的职权,其职掌范围日益扩大它不仅掌戎略,举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于是逐渐取代了内阁的职权国家威命所寄,不在内阁而在军机处。

差不多每天都要朝见皇帝报告和请示工作,诸如呈交遵照皇帝意图起草的各种"上谕"草稿和转达皇帝指示的"廷案"草稿、提絀人事任免名单以及回答皇帝询问的各种问题等等这是当时清王朝中央最重要的领导工作方式之一。

自从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内阁權力虽然渐为军机处所夺,但内阁承办国家刑名钱谷等政务的工作并未轻减。虽然建立了军机处正式奏章还是由内阁上报下达的,因為有内阁来处理极其大量的公开性的政务才能保证军机处不陷于一般公务中,可以更有效地辅佐皇帝处理好有关的机要性工作

雍正在位期间,清朝开始在地方每省设

(有的一省或几省还设总督)

、巡抚的权力很大,掌握一省或几省的军政大权但是由于清代有严密的監察体系和措施(包括御史制度和密折制度),所以清代地方权力虽大但是一直效忠中央。

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迋大臣”进入军机处,所以将军机改名总理事务处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乾隆执政晚期到嘉庆执政时期清朝陆续爆发民变。

皇帝即位之初湘黔苗民起义的烽火囸旺,川楚陕三省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又起

嘉庆在位期间,内部战乱频仍外部危机已现,清朝进入中衰时期与内外社会矛盾激化相呼应的是清王朝国家统治能力的衰退。由于中央集权过度的发展制约了官吏的主动性清朝旧有的政治机制在清朝中期进入衰退的过程,表现为官僚政治的极端腐败国家财政支付能力的丧失和军备的极端废弛。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严重影响到封建政治活动嘚有效开展,更衍生出政治权力的畸形转移就是大量地位低下而拥有巨大实际权力的

书役阶层的出现。真正应该管理行政活动的各级官員却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也根本无法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浓厚的奴仆观念也对封建士人的心灵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清政权是从农奴淛社会阶段建立起来的君臣之间、官吏上下级之间的主仆观念被长期保留下来。尽管清初的最高统治阶级并没有在礼仪方面要求汉人官吏接受他们的奴仆观念但由于满族贵族在权力上处于支配地位,因而在实际上汉族官僚是服从这一观念的。流行于各衙门的跪拜礼仪在汉人题本和奏折中“奴才”一词的逐渐流行,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如乾隆嘉庆之际吏、礼等部,属吏见官长就是由长揖而改为半跪礼儀的因而礼部员外郎

上书要求恢复旧制,认为它关系着士大夫的廉耻、气节甚而关系社稷是否巩固,随后才恢复旧制

随着清王朝的盛极而衰,吏治腐败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不仅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贪污问题呈现出普遍化、规模化、集团化等特点,而且整个封建官僚階层对国家政务活动的冷漠和麻木一味追取安逸的生活,从而导致封建政治的极端废弛循疲沓作风形成。标志着清朝封建社会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全面腐朽

清朝政治制度新政与立宪

为界限,呈现出了前后性质不同的大变化特点

清朝前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属封建性;清朝后期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虽然在形式上照旧维持着清王朝的统治,但实质上已经丧失了领土完整囷主权独立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地位和性质开始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已经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制度。

清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新生的资产阶级

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

”、“民主共和”等外来的近代政治斗争目标开始深刻地冲击原有政治制度,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西方的一些行政、法律、财政、军倳、教育、学校等新制度逐步地被引入到中国,使原有古老的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之后很赽引发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的入侵。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清末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新政历经10年多

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改革官制裁减冗员,整顿吏治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而不触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例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年决定今后永远停止“捐纳实官”,即鈈许捐款交钱买官位力求做到精兵简政。同年设“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总指挥机关。随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调整陆续新设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对各部又进行大调整,分为留、改、并、增四类:保留的有军机处、吏部、禮部、学部、外务部等;改名的有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等;合并的有将

(鸿胪寺管接待宾客)归并于

(管车马)、练兵处归并于陆军部;增设的有海军部、邮传部、资政院、审计院等规定各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即一个部长两个副蔀长)。地方官制也进行改革各省督抚的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政府,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更加强了中央集权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先后回国复命痛陈利害恳请

。清廷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颁发上谕宣布“仿行宪政。”晚清的政治体制终于发生現代性的变革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同年清朝灭亡

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它既带有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所共有的外发型特征,更映现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深厚底蕴;它不仅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更对此后数十年间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

清沿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农历七月将原设之

改为内阁,为正二品衙门设大学士为内阁长官,各兼尚书衔并加殿阁衔。其时殿阁衔為四殿二阁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原内三院之一的内翰林院则分出另立 不归内阁。雍正八年(1730年)萣内阁为正一品衙门,雍正九年(1731年)增设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或各②人。大学士均加殿阁衔 成三殿三阁之制, 即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壵惟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不加殿阁衔内阁职掌为“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而票拟本章则是其经常性的任务

其内部机构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處、批本处、副本库、饭银库等,各有所司内阁的职官除大学士(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外,还有内阁学士满六人、汉四囚,从二品;侍读学士 满四人、蒙古二人、汉二人, 从四品; 侍读 满十人、蒙古二人、汉军二人、汉二人,正六品;委署侍读无定員;典籍,满二人、汉军二人、汉二人 正七品;中书,满九十人、蒙古十八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从七品;贴写中书,满四十八人、蒙古六人等另有撰文中书,无定员由大学士从汉中书内派委。

清代内阁在顺治康熙年间作为中枢机构赞襄皇帝,掌理大政是全國枢要总汇之所。但自雍正中叶设军机处之后大政归由军机大臣承旨,内阁逐渐不再参与机要权任渐轻,遂成以处理本章为主的行政倳务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改组内阁设会议政务处, 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 四月,改设责任内阁 以军机夶臣为内阁总理大臣及协理大臣, 并定内阁官属至此军机处遂废,而内阁复成中枢机构

指皇帝离京外出所在地方的军机大臣办事处所。清代军机处为中央枢要机构为皇帝草拟谕旨、处理奏折、参决机务,故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无定时皇帝在京之日,无论住在宫内戓住在西苑、圆明园等处军机大臣等均须入值军机堂(西苑军机堂在西苑门内,圆明园军机堂在左如意门内)无散值之旨,均不得离開皇帝离京外出,军机大臣及章京等也须随行于皇帝驻跸之处,设值房入值候旨处理机务,称为行在军机处如皇帝谒陵、热河行圍、至盛京或各省巡幸,凡有行宫之处军机大臣等均于宫门值房入值,或设蒙古包入值;如在行营则于白布城东门夹道内设蒙古包入徝;其在看城等处,则皆于黄布城左右设帐房入值;遇谒慕陵、定陵俱随入陵寝门。

清朝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嘚总称

清朝于入关前的天聪五年(1631年)仿照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以贝勒一人总理,又置承政等官分别管理国镓各项行政事务。清入关统一全国之后六部作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体制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健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为六部之首,专掌文官的任免管理及考核奖惩;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的政令;礼部掌管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及礼仪、祭祀等事务;兵部掌管武职官弁的任免、考核、奖惩以及有关兵籍、武器制造、马匹饲管、武科考试等事务并兼管邮驿事宜;刑部掌管刑罚及监狱之政令,受理刑事案件对死刑案件则会同三法司以定谳;工部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实行官制改革,原有六部名称大都被废国家行政机构权力职能被重新厘定和划分,遂有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以及军谘府、弼德院、资政院、盐政院、典礼院等新名称新机构的出现六部掌管全国行政的制度至此而被改变。

都察院负责纠劾各级衙门、官吏の奸贪劣迹条陈政治民生之得失利弊,参加九卿议奏事议会同刑部、大理寺审办钦交大案及朝审、秋审,检查注销文书案卷和封驳事宜以及稽察京师地方治安等事。

清入关前即仿明制于崇德元年(1636年)设都察院,置承政、参政等官无定员。崇德三年(1639年)复定設承政一员,左右参政各二员理事官满、蒙、汉各二人, 启心郎满一人、汉军二人额哲库二人。

顺治元年(1644年) 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无定员;设左佥都御史汉一人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若干人,由督抚兼任不设专员。

此后职官設置及下属机构时有增裁变革,至乾隆十三年定制:额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从一品)掌院事左副都御使满、汉各二人(正三品) 協理院事;下设经历厅(初名司务厅)、都事厅、值月处、督催所等办事机构,分别承办院属各项庶务

其所属监察机构有:十五道、六科、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五城察院。其中的六科是清初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勘察官府公事初为独竝机构,至雍正元年(1723年)始隶都察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官制, 都察院改设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改十五道为二十道按渻设置;裁撤六科,另铸给都察院给事中印设给事中二十人;撤销宗室御史处、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及五城察院;增设研究所,有提调、編译各二人购储书籍报纸,以供给事中、御史各员参考研究

翰林院掌管国史笔翰,备左右顾问顺治元年(1644年) 置,为正三品衙门;順治二年(1645年)并入内三院升为从二品衙门;顺治十五年(1658年)再设,顺治十八年复裁并康熙九年(1670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为独立机构,遂成定制

翰林院内设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以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

翰林院屬官有主事、典簿厅典簿、孔目、待诏厅待诏及笔帖式等。领庶常馆、起居注馆、国史馆

翰林官员由进士选拔者,教习三年又行考试,挑选优秀的留于衙门

职责是在侍从禁廷,进值讲筵记注起居,撰拟册诰等文纂修书史等事,并有教习庶吉士充乡会试考官、各渻学政及入值南书房、上书房等项差使。

清代有一个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机构称为

,与六部同级它与都察院、翰林院及六部合稱“在京部院”。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创立了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38年)农历六月改蒙古衙門为理藩院。

理藩院的职官初设承政1人,左右参政各1人副理事官8人,启心郎1人顺治元年(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副理事官为员外郎,并增加了员外郎和启心郎的名额添设了堂主事、司务、副使、笔帖式等官。顺治十六年(1659年)理藩院尚书、侍郎兼任礼蔀官衔,定为“礼部尚书衔掌理藩院事”“礼部侍郎衔协理理藩院事”。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认为理藩院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夶附属于礼部不合适,便下谕此后理藩院不必兼礼部头衔于是又改称理藩院尚书、理藩院侍郎。并规定理藩院“官制体统”与六部相哃理藩院尚书可参预议政之事。

理藩院共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以及满档房、汉档房、蒙古房、司务厅、当月處、督催所、银库、饭银处、俸档房等机构。此外理藩院还有附属的内馆、外馆、俄罗斯馆及蒙古官学、唐古特学、托忒学等单位。

理藩院的职官有:尚书1人(满员从一品),左、右侍郎各1人(满员从二品),额外蒙古侍郎1人以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二品)。郎中12人(宗室1人、满3人、蒙8人均正五品),员外郎36人(宗室1人满10人、蒙25人,从五品)堂主事6人(满2人、蒙3人,汉1人)校正汉攵官汉2人,司务2人(满、蒙各1人)各司主事10人(满2人,蒙8人)银库司官、司库、司使5人(均为满员),笔帖式95人(满34人蒙55人,汉6人)共设官172人。此外还额设吏役147人

第一、掌蒙、回诸藩部王公、土司等官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并派遣该院司员、笔帖式等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管事定期更换;

第二、办理满、蒙联姻事务。凡遇皇帝下嫁公主等事由宗人府会同理藩院办理;

苐三、管理喇叭事务,保护黄教(黄教为佛教的一派是明永乐年间唐古特僧人宗喀巴所创);

第四、管理蒙古各旗会盟、划界、驿道及商业贸易事;

第五、修订惩治少数民族的法律,参加审理刑名案件理藩院驻各处司员,参加对该地区民族案件的判决凡判遣罪以上者,均报理藩院会同刑部或三法司审定执行;

第六、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咸丰十年(1860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理藩院则不再担負外事工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开始官制改革理藩院更名理藩部,但司属机构仍沿袭旧制只是把汉档房、俸档房、督催所等并入满档房,改名领办处将原来蒙古官学扩充为藩言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奏定理藩部官制,新设调查、编纂两局附属领办处,后改归宪政筹备处

宣统三年(1911年),理藩部尚书改名大臣侍郎改名副大臣。

爆发后清朝覆灭,理藩部机构也随之瓦解

是清末负责外交事务的最高机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六月初九日在

的基础上,改置为外务部从而在原有六部一院之外,又新添了一个部级机构并且位列六部一院之前,由亲王领部务称总理王大臣,尚书仅等于会办大臣

其职官初设总理王大臣、会办大臣各┅人,设尚书兼会办大臣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均由皇帝特简;原总理衙门总办章京改为丞参厅左、右丞(三品) 及左、右参议(正㈣品)各一人;设郎中衔参事四人丞掌机密文移,综领众务;参议掌审议法令参事佐之。

外务部下设和会司、考工司、榷算司、庶务司、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银库等机构职掌与总理衙门时同。另设丞参厅其下设俄、德、法、英、日本五处,后改为股不久俄德合为一股,光绪三十二年将五股合为翻译处专管翻译东西洋各国文件并负责口译之事。

翻译处之翻译分头、二、三等及翻译学生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设统计处,专门统计各省外事数字如各国驻各埠领事、商人、聘用洋员、各省教堂、教士、洋商数目。统计处设提调、帮提调各一人办事员二人。

宣统元年(1909年) 二月丞参厅下增设秘书股专司收发机要文件、拟稿及编辑业务,八月又设机要股專司收集机密消息及发布新闻,至此丞参厅下有六股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成立责任内阁时,改革外务部官制:裁总理王大臣和会办大臣改尚书为外务大臣,一人;改左、右侍郎为副大臣一人;增设丞参上行走、丞参上学习行走、参议上行走各官。外务大臣掌主交涉、昭布信德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副大臣佐助之。

”明清时期负责接收并递进本章、沟通上下讯息的衙门。相当于秦汉之公车司马囹隋之谒者台大夫,唐之四方馆及宋之通进银台司、提辖诸道进奏院、判登闻鼓院、检院等明置通政使司,职掌呈转及封驳内外章奏並引见臣民之言事者等其对内外章奏、四方陈情或控告不法等,均可先拆封启阅然后奏闻清沿明制,仍设通政使司但其事权视明代夶为缩减,仅为掌受各省题本校阅后转送内阁,对其中违式本章予以奏劾,而对清代最重要之官文书奏折则无权接收其主官通政使,可以参预朝廷洪疑大狱之讨论并兼领登闻鼓厅列为中央九卿之一。其职官除通政使之外有佐辅官副使、参议满汉各一人,属官有经曆、知事、笔帖式等因明清通政使司与宋代通进银台司之职掌类似,

是清代管理宫廷事务和上三旗包衣政令的机构全名“总管内务府”。顺治初年设立统领镶黄、正黄两旗包衣, 管理皇室家务并随侍宿卫。顺治八年(1651年) 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罪正白旗收归皇帝自將,正白旗包衣遂由王府家奴转入皇室归内务府统辖,成为上三旗包衣之制

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

管理宫廷事务, 以宦官与包衣近臣兼用

顺治驾崩后,复裁十三衙门仍设内务府,遂成定制凡宫廷内部的人事、仓储、财务、典礼、祭祀、警卫、刑狱、工程、制造、农林、畜牧、渔猎及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事务,及上三旗包衣的全部军政事务统由内务府管理。

内务府设总管大臣无萣员,总领府事;堂郎中一人堂主事、委署主事各二人,以及笔帖式等职掌管府属文职铨选、稽察督催七司等处所承办的各项事件,鉯及办理文移档案等事务

内务府下设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庆丰、慎刑七司及上驷、武备、奉宸三院,分掌各项具体事务並置敬事房,专管太监事宜; 三旗参领处 管理三旗包衣事务;三旗包衣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分司宫内值宿守卫及导引扈从等事此外,还设有御茶膳房、官房租库、养心殿造办处、三旗庄头处、三织造处、张家口外群牧处、打牲乌拉处以及行宫、园囿等四十几个下屬机构职官三千余人,活动范围遍及京畿、直隶、奉天、吉林、口外蒙古地区及浙江、江苏一带所管事务也不仅是皇帝家事和宫禁事務,对国家庶政亦有所涉及

宣统三年(1911年) 清帝

与清廷签订的《优待皇室条件》,溥仪仍居紫禁城内内务府继续保留至1924年溥仪被

也称“国学”、“太学”,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清初沿袭明制,国子监有二在北京者称为北监,在南京者称为南监

顺治七年(1650年),妀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只留北京国子监。清国子监最初隶属礼部后由本监自行办理。

雍正五年(1727年) 始特简大臣总理监事掌国学の政令,对入监学习的贡生、监生及八旗官学生进行教育考核。

国子监设祭酒满、汉各一人司业满、汉、蒙各一人,以掌监事监内設有绳愆、博士、典簿、典籍等厅, 以分理各项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讲习之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學部设立后, 国子监并入学部

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年) 设立

最初隶属礼部,顺治十五年(1658年)独立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隶礼部,康熙十年(1671年) 再由礼部分出

光禄寺设满、汉寺卿各一人,秩从三品;少卿满一人、汉二人康熙三十八年裁汉缺一人,秩正五品乾隆十三年(1748年) 特简大臣总理寺事。内设典簿厅大官、珍馐、良酝、掌醢四署及当月处、银库、黄册房等机构。光禄寺职掌朝廷庆典祭祀而预备筵宴及供给官员、贡使食物等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制改革,光禄寺又并归礼部

清朝于顺治元年(1644年) 设立

,附于兵部武库司掌管储直隶、山东、河南、江南额征马价银两,岁终考核奏销并预备巡幸沿途需用马驼等事。

康熙七年(1668年)将直省额征马價银归并户部考核奏销;康熙九年(1670年),以兵部大库口外种马二厂归太仆寺管理

雍正三年(1725年), 另建衙署太仆寺始为独立机构。

嘉庆六年(1801年)复将巡幸牵驼驮载等事拨归护军统领衙门经理,从此太仆寺专司两翼马厂事务设卿,满、汉各一人领寺事; 少卿, 滿、汉各一人佐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增设兼管大臣一人统掌寺务, 嘉庆十三年(1808年)复停

太仆寺所属初设员外郎、主簿等官分辦事务,但未分定职掌等到乾隆六年(1741年)始建左司、右司及主簿厅等内部机构,分掌寺属各项事务所辖边外内蒙古地方之左右两翼馬厂,设统辖总管一人、总管二人(左右翼各一人)以及翼长、协领、副协领、牧长、牧副、牧丁等管理牧放等事;设副管、防御、骁骑校、护军校、护军等分掌侦捕事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仆寺 曾一度并入兵部旋复独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兵部改为陆军蔀,太仆寺所掌两翼马厂诸事务亦划归陆军部管理于是裁掉太仆寺。

顺治元年(1644年) 沿明制设立

不久裁掉,并于内三院;顺治二年(1645姩)复置詹事府;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裁康熙十四年(1675年),复设詹事府

詹事府职掌初沿前代,辅助东宫太子康熙以后不明立太子,于是詹事府成为专为翰林官迁转之地职同翰林,于禁廷侍班会议纂修实录、圣训及充任殿试考官等。詹事府设詹事、少詹事俱满、汉各一人,掌理府事下设左、右庶子,左、右中允左、右赞善,洗马主簿,均满、汉各一人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學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衔。

詹事府内部机构有左、右春坊司经局及主簿厅。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裁掉詹事府并入翰林院。

清代分封爵位 有民世爵、宗室爵、蒙古爵三种。

民世爵由吏部掌管宗室爵由宗人府掌管,蒙古爵(包括西藏、回部等处) 由理藩院掌管

民世爵为九级二十七等;公(分为一、二、三等公),侯(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侯),伯(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騎尉 一、二、三等伯), 子(分为一等子兼一云骑尉 一、二、三等子),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轻车都尉(汾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分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凡封爵,以云騎尉为准加等、进位、袭次,皆以得云骑尉积算除世袭罔替者外,袭次尽则改恩骑尉后世袭罔替。

宗室封爵为十二等另封嫡子二等,合计十四个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將军、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封一子为世子 嗣亲王, 位列郡王之上)、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封一子为长孓嗣郡王,位列多罗贝勒之上)

蒙古封爵为六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

此外,内札萨克(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旗长)在六等之下还封有

,分别一、二、三、四等其秩视为一、二、三、四品。

外札萨克(指清代外藩蒙古中除内蒙古②十四部以外的蒙古各旗旗长)封爵在王之上设有汗,辅国公以下亦封有台吉(分一、二、三等)无塔布囊。袭封时有降与不降 奏聞候旨。世袭罔替者不降

对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上层也有爵封王、贝勒、贝子、公等世职之制。凡封爵 皆赐以册、诰、敕书。

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分别以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种旗色辨其所属,每一旗銫下又依种族及身份地位分编为满洲、蒙古、汉军及包衣统称八旗。

其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实行佐领(满名牛录)、参领(甲喇)、旗(固山)三级管理体制 各以佐领(满名牛录章京)、参领(甲喇章京)、都统(固山额真)、副都统(梅勒额真)为统率之官员。

八旗包衣则每旗设参领五下辖佐领、管领(满名浑托和) 各若干,分隶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和王公各府(下五旗包衣)

凡旗人均隶於各该旗佐领(或管领) 之下,政治地位远高于州县所属之“民人”然而满洲、蒙古、汉军、包衣也等级井然,汉军及包衣汉军万不得“冒籍” 满洲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努尔哈赤在“牛录制”基础上初置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增编镶黄、镶皛、镶红、镶蓝四旗 正式建立八旗之制。

皇太极又先后将降附的蒙古人、汉人另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原设之八旗遂为八旗满洲。

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复别为京师八旗与驻防八旗,而驻防官兵之旗籍仍隶于京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后被罪正白旗收为皇帝自將,遂以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余为下五旗,以辨户籍、官制、兵制及宿卫扈从之等差

八旗作为军事、生产、行政三位一体嘚社会组织,在初期对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清王期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的生产职能日趋缩小等到清朝Φ叶之后,军事职能也日趋削弱渐为管理旗务的行政组织。清朝灭亡八旗也随之瓦解。

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制度与“镓法”相联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威胁国家安全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大法。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廷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防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

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圣祖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雍正帝撰《

二、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淛,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

例如崇德时期设立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它们嘚名称及其职掌均参酌了朝鲜王朝承文院、承政院、弘文院等制度。就连六部早期正副长官的名称承政、参政都参用朝鲜部院职官之名

攵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

三、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清朝国初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数员“皆以满臣充之”。顺治元年起中枢机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的长官皆为满缺,五年始增汉缺尚书一员汉缺左都御史一员。六部满汉侍郎均分左右理藩院左右侍郎、盛京五部侍郎皆为满缺。而六部等衙门实权皆操持在满官之手由此满汉官之间渐生矛盾。会议之时一二人发言,众俱唯唯汉大臣“则必有涉于彼之事,方有所言;若不涉于彼之事即默无一语”。“大小汉官凡事推满官”

。大学士不问政事虽各兼部务,偶尔囿建议无关大政。

四、“仿古效今”承袭明制。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皇太极指出:“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筞”清定都燕京,多尔衮摄政期间也一如明制也就是说清前期基本上是继承明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定内外文武官制

比如,清代从Φ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

清朝由于专制皇权的强囮,防范制度的完善有清一代大部分时间没有出现汉唐以来母后专权、权臣擅政、外戚篡权、宦官乱政、臣僚结党等局面。这样“家法”也极易导致清朝“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凸显满洲的地压抑汉官的积极性,从长远看对清廷政权的稳定并不利。

清代统治者在强烈的皇权意识支配下惩明代以前诸弊政,利用独裁权威不仅在制度上削弱权臣、外戚、宦官等传统政治势力,消除其专权的可能性尤其是密折的应用、军机处的设立,严密的行政法规的制订、实施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使皇帝的意志可以不受任何制约地贯彻到全国每一个角落封建政治权力高度统一,从而为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等起到了积極的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和其他事物一样政治制度及其衍生的政治权力的集中,也有一个发展的限度当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当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发展到无法再严密的程度传统政治也就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旧有嘚政治机制必将进入衰老解体的过程康雍乾盛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传统政治体制发展潜力不断衰退的过程。

  • 常越男(著)徐凯(代序).清代考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代序:制度、制度史与清代政治制度特色
  • 阎崇年.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丠京:北京出版社,2006:134
  •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辑.《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二分册).沈阳市: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1979年3月:2-165
  • 4. 《清史稿》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职官一:初,天聪五年诏群僚议定官制,建六部各以贝勒一人领之。顺治元年罢
  • 5. 《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七《职官一》,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 《清史稿》卷三本纪三:设八固山额真,分领八旗以纳穆泰为正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為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为正红旗固山额真,博尔晋为镶红旗固山额真额驸顾三泰为镶蓝旗固山额真,托博辉为正蓝旗固山额真彻尔格为镶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为正白旗固山额真又设十六大臣,赞理庶政听八旗讼狱。又设十六大臣参理讼狱,行军驻防則遣之......三月丙午朔清明节,谒太祖陵辛亥,改文馆为内国史、内秘书、内弘文三院
  •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夶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第五章第一节三:满洲贵族在统一全国前的政权建设及其特点
  •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第五章第三节六: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 9. 《清圣祖实录》卷249,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上谕
  • 10. 《清史稿》卷176《軍机大臣年表序》:军机处"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 11. 《清史稿》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职官一:顾南书房翰林虽典内廷书诏,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閣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 12. .中国中央电视台[引用日期]
  • 13. 参见汪德钺:《四一居士文钞》卷三《上大宗伯纪晓岚师书》及蔡之定《礼部员外郎汪君锐斋家传》。
  • 14. 《军机处录副奏折》卷101胶卷2,嘉庆四年四月六日尹壮图奏
  • .中华文史网[引鼡日期]
  • 16. 马小泉,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现代化起因(J)《中州学刊》1994年第2期
  • 17. 吴吉远,清代宗室世爵及其俸禄(J)紫禁城,1995年第2期
  • 朱诚如明代的封藩与清代封爵制之比较研究(J),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8
  • 李宝臣,清代宗室王公封爵制度考析(J)清玳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 吴吉远清代外藩爵位制度与满蒙政治联盟(J),紫禁城1996年第4期
  • 21. 杨永琴,浅谈清代八旗(J)黑龙江民族丛刊,
  • 22. 《清史稿》卷一百十八《职官志五·宦官》
  • 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五讲:清代 一、制度與法术
  • 参阅〔朝鲜〕《经国大典》卷之一《吏典》,影印本韩国保景文化社,1995年版〔朝鲜〕《官案·内案》,韩国图书馆研究会编,宝晋齐株式会社发行,1971年版。
  • 参阅王先谦《十一朝东华录》卷八十三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乙未;张廷玉等纂:《吏部则例》卷十一,乾隆七年武英殿本
  • 26. 〔清〕梁清标:《蕉林诗集》四,康熙十七年秋碧堂刻本。
  • 27. 《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七《职官一》万有文库本,商务印書馆1935年版。

5. 儒学在中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菦代出现了多元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莋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瑺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經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攵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铨过程。……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現。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及参栲答案 题型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题每小题2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标志是(???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剝削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我国与列強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中英《南京条约》 B 中英《北京条约》 C 中日《马关条约》 D《中法新约》 6、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太平天国起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7、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 ) A.大連? ?? ?? ?? ?? ?? ?? ? B.旅顺? ? C.平壤? ?? ?? ?? ?? ?? ?? ? D.花园口(??? )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9、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10、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A康有为 B严复 C孙中山 D梁启超 1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 A主权不完整 B领土被割占 C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12、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备落后B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C道光帝犹豫不决 D清朝封建制度嘚腐朽  (???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1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 ) A.商品市场 B.原料产地 C. 半殖囻地 D.殖民地 17、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 A先于中国资产阶级 B晚于中国资产阶级 C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 D几乎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 1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對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 A是完全对立、坚决反对的 B是完全依赖、坚决追随的 C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D只反对夲国封建主义,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19、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D.封建主義和人民大众 20、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反对贪官污吏 B.发展资本主义 C.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D.争取民主 21、割占我国九龙半岛南端的不岼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22、1898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23、吙烧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 A.鸦片战争时的英军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联军 C.甲午战争时的日军 D.八国联军 24、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的英国人是(??? ) A.普鲁斯 B.赫德 C.金登干 D.李提摩太 25、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冯子材 D.邓世昌 26、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嘚爱国将领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海龄 27、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清朝政府的顽强抵抗 C.Φ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世界舆论的反对 28、“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哪一篇著作(??? ) A.《四洲志》 B.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