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结婚可以去拜祭对方佛教大山怎么说

&&&&&&&转载本文&UBB代码&HTML代码复制到剪贴板...&更多内容··········&&&热帖排行&&&频道精选&微信扫码关注本站公众号wangchaonet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王朝网络无关。王朝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王朝女性&&&|&&&&|&&&&|&&&&|&&&&|&&&&|&&&&|&&&&|&&&&|&&&&|&&&&|&&&&|&&王朝分栏&&&|&&&&|&&&&|&&&&|&&&&|&&&&|&&&&|&&&&|&&&&|&&&&|&&王朝编程&&&|&&&&|&&&&|&&&&|&&&&|&&&&|&&&&|&&&&|&&&&|&&&&|&&王朝导购&&&|&&&&|&&&&|&&&&|&&&&|&&&&|&&&&|&&&&|&&&&|&&&&|&&王朝其他&&&|&&&&|&&&&|&&&&|&&&&|&&&&|&&&&&&2005-&&版权所有&佛教中都有哪些佛?_百度知道
佛教中都有哪些佛?
佛教中都有哪些佛?包括罗汉、伽蓝 子类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佛教中,尤其是大乘佛教中的佛名根本就无法用数字形容,有一句比喻叫做“数如恒河沙”,也就是说犹如恒河里沙子的数量。单单一部《佛说佛名经》就几乎上万。八十八佛忏就是八十八名。但是就汉传佛教莱说,被认知最为广泛的有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还有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等。菩萨就很多了,圆觉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宝积菩萨、金刚眷菩萨、金刚索菩萨、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至于阿罗汉,比较有名的是阿难尊者、摩诃迦叶尊者、优波离尊者、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罗侯罗尊者、周利盘陀伽、难陀、阿若憍陈如、摩诃迦旃延等等。
梵天、吉祥天、阿修罗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地藏菩萨、药上菩萨、如意轮观、不空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三十三体观音、宝藏天女……等三十四尊眷属部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守护十六善神、叶衣观音、大白衣观音、弥勒菩萨、十一面观音、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延命菩萨、五大虚空藏菩萨、马头明王、大元帅明王……等三十四尊天部昆沙门天、大随求菩萨神明部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佛部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菩萨部圣观音、千手观音、药王菩萨、日光菩萨、大黑天、日天、月天、普贤十罗刹女、十六罗……等九十八尊罗汉部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广目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
佛菩萨好多好多,不过楼主,罗汉不是佛哦佛是最高成就者,罗汉只是一个层次,罗汉声闻,然后再是菩萨,以前看过一个排列表,不过忘了.不管如何,罗汉也是超出六界的果位了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附梁录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亦得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者不。佛告喜王。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及诸三昧陀罗尼门。此诸菩萨于是贤劫中。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四如来于此劫中得成佛已。喜王菩萨复白佛言。惟愿加哀。当宣此诸菩萨名字多所饶益。安隐世间利诸天人。为护佛法令得久住。为护将来菩萨显示法明。求无上道心不疲懈。佛告喜王。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即以偈说诸佛名字。拘那提佛为千佛上首 南无拘那提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佛学常见辞汇》中说,佛法在世有三个时期。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南无弥勒佛(弥勒佛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菩萨处胎经二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 南无师子佛(生死书恭注:即现在行菩萨道的大宝法王噶玛巴) 南无明焰佛 南无牟尼佛 南无华妙(丹本妙华)佛 南无华氏佛 南无善宿佛 南无导师佛 南无大臂佛 南无大力佛 南无宿王佛 南无修药佛 南无名相佛 南无大明佛 南无焰肩佛 南无照曜佛 南无日藏佛 南无月氏佛 南无众焰佛 南无善明佛 南无无忧佛 南无提沙佛 南无明曜佛 南无持鬘佛 南无功德明佛 南无示义佛 南无灯曜佛 南无兴盛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善濡佛 南无白毫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福威德佛 南无不可坏佛 南无德相佛 南无罗睺佛 南无众主佛 南无梵声佛 南无坚际佛 南无不高佛 南无作明佛 南无大山佛 南无金刚佛 南无将众佛 南无无畏佛 南无华目佛 南无珍宝佛 南无军力佛 南无华光佛 南无仁爱佛 南无大威德佛 南无无量明佛 南无梵王佛 南无龙德佛 南无坚步佛 南无不虚见佛 南无精进德佛 南无欢喜佛 南无善守佛 南无不退佛 南无师子相佛 南无胜知佛 南无法氏佛 南无喜王佛 南无妙御佛 南无爱作佛 南无德臂佛 南无香象佛 南无观视佛 南无云音佛 南无善思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月相佛 南无大名佛 南无珠髻佛 南无无威猛佛 南无师子步佛 南无德树佛 南无欢释(丹本观择)佛 南无慧聚佛 南无安住佛 南无有意佛 南无鸯伽陀佛 南无无量意佛 南无妙色佛 南无多智佛 南无光明佛 南无坚戒佛 南无吉祥佛 南无宝相佛 南无莲华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安乐佛 南无智积佛 南无德敬佛 从此已上一百佛。归命忏悔 是贤劫的第四尊佛 之前还有南无拘那提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中国佛教都为大乘,云南为小乘,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十方三世都有佛。 常见的有五方佛(东方药师如来、西方阿弥托如来、南方宝生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中央大日如来) 六道佛(天道佛帝释天、人道佛释迦牟尼、阿修罗道佛静心、旁生道佛狮子善住、鬼道佛炎口、地狱道佛地藏王) 阿达尔妈佛——普贤王如来
.(1)佛的含义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 觉,觉者,和知者。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佛分类 A.释迦牟尼三身佛,居中为法身佛;居左为报身佛;居右为应身佛。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 横三世佛(居左位的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中位的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右位的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的佛弥勒佛)之分。 注: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或华严三圣”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3.菩萨 是只达到 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 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4.罗汉 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过位,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这个问题要先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因为在两者中,对待这个问题是有区别的。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佛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37100|回复: 63
神秘(好像说了多年):宜宾竟然有一座被挖空的大山,里面全是僧人遗骨!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宜宾广播电视台 】
(原标题)神秘!宜宾竟然有一座被挖空的大山,里面全是僧人遗骨!(视频·略)
四川卫视·魅力发现:被挖空的大山
#提要# 迄今为止,当地文物部门已在隆兴乡绵延15公里的山林下,发现了72座地宫,地宫里安放着1300多座僧塔,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塔林奇观。明末清初,隆兴一带成为张献忠及各路人马混战的战场。清康熙年间征剿吴三桂时,这里又成为双方短兵相接的前线,曾经盛极一时的隆兴寺院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寺院消失僧侣无踪,地下塔林奇观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鼎盛时期 青山绿水间曾有寺庙数百座
宜宾县隆兴乡位于宜宾县北部,东经104°27‘,北纬29°1',海拔高度在300米至600米之间。发源于龙泉山的越溪河穿境而过,水流轻柔舒缓,清澈碧绿。两岸植被丰富,青山如黛、绿水似画,仿佛“世外桃源”。
据宜宾县志记载,早在东汉章帝年间,佛教即由洛阳传入隆兴。隋唐时代开始兴盛,到了宋元时期,禅宗林立,香火鼎盛。共有数百座寺庙、3万余名僧侣。隆兴成为闻名遐迩的“西南佛都”。
相传东汉章帝年间,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主持夜梦牧童身骑白马,遂尾随其后,一直来到越溪河畔。见此地灵山流绿,万壑青翠,曲径通幽,完全是一片天人合一的佛家境界,即在此建造寺庙,令大弟子清明和尚佛法,将寺庙命名为清明寺。后来成为隆兴四大名寺之一。
》》桃源佛国中 善男信女络绎于途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1年),隆兴越溪河沿岸有寺院、庵堂、茅蓬300余所,僧尼3000多人,沿越溪河绵延20余公里。两岸翠竹上空香烟缭绕,暮鼓晨钟,端的一片佛家清净之地。
到了宋元时期,乡间大小寺庙随处可见,僧众达3万人之多。其中清明寺、大小龙寺和老太寺成为佛教界著名的四大名寺,与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和九华山建立起了友好交往。四大名山的法师往来隆兴讲经做法,并吸引了印度僧侣前来交流。每到春秋两季,四面八方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成为远近闻名的“桃源佛国”。
明末清初,隆兴境内的佛教寺院在战火中被毁于一旦。如今,我们在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南佛都所能看到的,只有遍布乡野的佛像和乡间寺庙,曾经香火鼎盛的名寺仅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向人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
》》意外发现?龟背上刻字已有数百年
隆兴地下塔林的发现极为偶然。据隆兴乡越溪河旅游管理办公室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牧童在大龙寺废墟旁放牧时,发现一个石缝中露出半个乌龟脑袋。他叫来大人撬开石块,从一个石洞里捉到一只脸盆大的乌龟,龟背上刻有“开元五年大龙寺放”字样。村民们大惊,进入石洞要探个究竟,
》》发现了一个安放着很多灵塔的石室地宫。
经文物专家考证,地宫里安放着的灵塔里,盛放着圆寂后的僧侣骨灰,是不可多见的佛教遗迹。随后,当地文物部门又先后在越溪河畔发现多处地宫,里面均安放着僧侣骨灰。
》地下塔林中 发掘千余佛塔
上世纪90年代,这个佛教遗迹被命名为“隆兴地下塔林”,目前共发现地宫100余座,僧塔1303座,分布在大龙、犀牛等8个村,绵延15公里。
根据部分地宫石龛里空空如也的情况分析,发现地宫前,地下塔林曾遭破坏,已有部分僧塔流失和毁坏。宜宾市副文博研究馆员李伯章认为:“被发现的地宫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根据出土的文物分析,隆兴境内地下塔林的数量还更多,至少有近千座地宫,安放着上万僧侣的灵塔。”
目前,所有已经发掘的地宫僧塔均已采取保护措施,封闭地宫入口,部分僧塔转移到旅游管理办公室保存,以抢救罕见的佛教遗迹。
》》众僧石墓群 规模十分罕见
专家考证地宫后发现,安放灵塔的地宫大致有三种建造方法,一是将山丘凿为露天大坑,建好地宫后用土覆盖。二是围绕山丘地势,一层一层建造塔型地宫,最后用土覆盖;三是向山内凿成隧洞,再用条石将隧洞砌成卷顶地宫。每座地宫附近种植大量松柏,把地宫入口掩映在苍松翠柏中。
据考证,宋、元、明时期,这里寺庙林立,香火旺盛。僧侣圆寂后选择一种独特的葬式,即用石条、石板、石墩建造墓穴,在墓室内设壁龛,将人体火化后的骨灰盛在特制的陶罐内,再将罐置于龛中。
根据墓室大小,一个墓内有的置百余个骨灰罐,有的置20-80个不等,逐步形成了规模罕见的众僧石室墓群。隆兴石室墓群规模宏大、数量多、设计巧妙、造型壮观,结构复杂独特,是四川省境内唯一保存较完好,在国内外均属罕见的众僧墓群,是研究元明时期佛教文化和葬俗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2002年,被宜宾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毁于战火?两次大战乱佛都盛况不再
是什么原因使隆兴成为历史上的西南佛都?几百座寺院、数万名僧侣又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修筑地下塔林用以安葬僧侣又是源于何种佛教思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65岁的李伯章副文博研究馆员。从1973年隆兴发现地下塔林墓葬开始,他即前往考察研究,并从一些地宫里发现了珍贵文物。目前宜宾县馆藏文物中,从隆兴地宫出土的国家二、三级保护文物占50%之多。
李伯章称,“目前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类似遗迹。”他说,发源于龙泉山的越溪河早年水量充沛,河道宽阔,水上舟楫往来,和岷江一样,是连接川南和成都平原的重要水上通道,更是经云南进入东南亚各国的“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隆兴恰好位于这条水上交通要道的下游,是一个重要的水码头。
茂密的山林和灵秀的山川,使隆兴吸引了无数南下僧侣,逐渐修筑寺庙供奉香火,遂成佛教胜地。明朝末年张献忠入川,曾四次征剿川南。康熙年间清王朝平“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又以川滇交界处作为屏障抵抗清军。两次战乱,使川南一带生灵涂炭,十室九空。
》》大肆洗劫后 人烟稀少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如今百万人口大县的宜宾县,仅有居民200余户。李伯章分析认为,作为佛教胜地,隆兴有众多庙宇僧人,其中不乏精美器皿和金银财宝。不管是张献忠还是吴三桂的军队或清军,到达此地后,均对寺院进行洗劫,在大肆抢劫后,将精美的寺院付之一炬,并残杀僧人和平民。经过几番劫难,隆兴一带变得人烟稀少,虎豹横行。“当时的居民到山上种地,都需要结伴而行,否则就会落入虎口。”
后来,随着清朝“湖广填四川”,隆兴一带才渐渐恢复生机。西南佛都的暮鼓晨钟和寺院上空的袅袅香烟从此消散。如今,隆兴历史上佛教文化兴盛的唯一证明,就是重见天日的地下塔林。
》》难解之谜?隆兴塔林与少林寺有关?
据隆兴境内发现的寺院古碑记载,隆兴地下塔林的起源,与陕西法门寺和嵩山少林寺有很深的渊源。
相传唐武宗会昌年间,法门寺僧人空弘到少林寺藏经阁抄誊经书,恰逢唐王朝崇道抑佛,官兵到少林寺焚烧经书与寺庙。住持命空弘带上高僧遗烬,连夜离开。空弘来到隆兴莲塘坝后,见清明寺上空五彩高照,地上紫气升腾,遂在此住竭习经。为吸取少林寺塔林遭毁的教训,空弘在附近山中营造地宫,安放灵塔。从此,这种方式在当地佛教界流行开来。
》》葬于地下 源于何种思想?
佛教界人士认为,隆兴地下塔林的起源,应从佛教的文化思想上去寻找答案。佛教认为人生起于尘土、归于尘土,将遗烬深埋地下,不与凡俗争地,可真正实现远离红尘六根清净的目的。考古专家则称,隆兴地下塔林实际上反映出古代僧人的古老环境保护意识。大寺庙僧侣者众,圆寂后如果都占一席之地,寺庙四周将会灵塔林立,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与佛家一切皆法自然的宗旨不符。
隆兴境内究竟还有多少僧人的遗烬埋在地宫?这些地下塔林表现了怎样的佛教文化思想?这些历史之谜至今尚无明确答案。
《》相关截图如下
P1(1~8)
(40.69 KB, 下载次数: 2)
22:44 上传
(34.05 KB, 下载次数: 0)
22:44 上传
(63.1 KB, 下载次数: 0)
22:44 上传
(53.2 KB, 下载次数: 0)
22:44 上传
(65.56 KB, 下载次数: 0)
22:44 上传
(85.05 KB, 下载次数: 2)
22:44 上传
(80.38 KB, 下载次数: 0)
22:44 上传
(59.49 KB, 下载次数: 0)
22:44 上传
我大桥什么时候也搞个板眼儿出来安 出去吹牛也好吹啊&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P2(1~4)
(84.27 KB, 下载次数: 0)
22:46 上传
(82.38 KB, 下载次数: 0)
22:46 上传
(54.3 KB, 下载次数: 0)
22:46 上传
(70.5 KB, 下载次数: 0)
22:46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P3(1~7)
(49.39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50.22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44.68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62.16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55.31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58.05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35.1 KB, 下载次数: 0)
22:48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P4(1~9)
(83.13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52.12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43.41 KB, 下载次数: 2)
22:50 上传
(44.95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43.96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51.73 KB, 下载次数: 2)
22:50 上传
(61.84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45.59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41.97 KB, 下载次数: 0)
22:50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学员, 积分 24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4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全宜宾人民发动起来,一起编。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P4(续10~14)
(42.26 KB, 下载次数: 0)
22:54 上传
(38.93 KB, 下载次数: 0)
22:54 上传
(47.48 KB, 下载次数: 0)
22:54 上传
(41.36 KB, 下载次数: 0)
22:54 上传
(52.42 KB, 下载次数: 0)
22:54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上尉, 积分 77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2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到了宋元时期,禅宗林立,香火鼎盛。共有数百座寺庙、3万余名僧侣。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少尉, 积分 37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6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到了宋元时期,禅宗林立,香火鼎盛。共有数百座寺庙、3万余名僧侣。
有历史,有规模,确实不简单,应该继续发掘、保护、开发。
越溪河流域的风景、环境,也确实很好,但,受到交通的制约,也由于魅力还不够强大,一直还处于处女状态,难绽自身风采。
假如能够同时打造此处千年佛都,重现历史风采(而不是仅仅针对考古专业需要,仅仅看那些比比皆是的罐塔和 白骨),一定可以和越溪河旅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二级士官, 积分 4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列兵, 积分 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读初中的时候还在里面通宵的打牌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五级士官, 积分 14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这个漂亮。。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上等兵, 积分 1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应该直接把视频链接发一个嘛。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学员, 积分 23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28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五级士官, 积分 1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8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我把视频加上去了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中将, 积分 371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45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号称地下塔林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一级士官, 积分 2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8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就让他们安息不好吗,非得挖开发死人财?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中将, 积分 315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21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没有去过,不知道有无观赏价值。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上等兵, 积分 1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好好保护,这可是咋大宜宾的无价之宝
主题帖子积分经验 点
VV大校, 积分 248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零距离APP
应该直接把视频链接发一个嘛。
感谢小编,小编已经帮楼主发了。
本帖编号1273419通灵佛教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五章 转重令轻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人有众过”,佛说,人有很多很多的过失。“而不自悔”,不能忏悔,不能自己检查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犯错,或者知道自己犯错又不忏悔。这样就不能“顿息其心”,就是随顺着原先造恶的心,继续造业。原先造恶的那个心,本来已经造恶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犯恶,还以为自己做得对,还继续做。
有的人就说:“我修行吃三顿饭、四顿饭,没啥错啊?我想吃就吃,那是我的自由。成佛和吃饭有什么关系?我这样心里愉快,我能修道。”所以说他不知道有过,而且还不忏悔,不能去“顿息其心”,不能马上把自己的心收回来。
这样的人,“罪来赴身”,等罪来的时候,一旦形成果的时候,这个业发作的时候。就“如水归海”,一条一条的罪业就像水一样汇聚一起,最后形成大海一样。归入大海,渐渐地又深又广,深深地扎到你的种子识里,它越来越大,越来越发展。一天天的加重,一天不忏悔,明天就加重;半个月不忏悔,就拔不出根子来了;一个月不忏悔,几乎就很难再拔出来了;如果过段时间再忏悔,我们就更难了。它不断地往下扎,而且面积越来越大,种进了我们的种子识里,就如水归大海一样。这个大海都被你弄浑了,“一条臭鱼搅了一锅腥”,都成腥味了,就这么厉害!
你的罪业来不及忏悔,是逐渐增加的,一天有一天的罪。比如你今天犯一个错误得一个罪,明天不忏悔就是两个,后天不忏悔就是四个,大后天不忏悔就是八个,成倍地增长,再不忏悔就是十六个。你想,这么样不断地增长,你有一年不忏悔,十年不忏悔,你得有多少?得堆满虚空那么多,无边无沿。所以说如水归大海,渐渐地变得深邃又广大,这就了不得了!罪业,我们必须得认识,不认识不行。
“若人有过”,若人自己有了过失,“自解知非”,自己知道,通过每天的忏悔知道,通过学佛知道,通过礼佛知道,通过念佛知道,通过禅定知道。知什么呢?“知非”,知道是不对了。“非”,就是不正确。
“改恶行善”,“改恶”,我不再做了,马上停止。他叫我骂人,我再也不骂了;叫我传瞎话,我再也不传了;叫我贪淫,我再也不贪了;叫我盗,我再也不盗了;叫我杀,我再也不杀了;叫我发脾气,我再也不发了,这是知非。“改恶行善”,行什么善呢?就是行十善:有杀的,我制止;有盗的,我不让他盗;有淫的,我不让他淫;有两舌的,我劝他不要两舌;有恶口的,我不让他恶口;有妄言的,我劝他不让妄言;绮语的,我不让他绮语;嫉妒的,我不让他嫉妒;嗔恚的,我不让他嗔恚;愚痴的,我不让他愚痴。遇到杀的,我们讲慈悲;遇到盗的,我们讲布施;遇到淫邪的,我们讲清净;遇到两舌的,我们给他讲“直心是道场”;遇到恶口的,我们给他讲要吐妙香,要善语;遇到妄言的,我们给他讲要真语;遇到绮语的,我们给他讲要清净语;遇到嫉妒的,我们要给他讲人要慈悲,心量要广大;遇到嗔恚的,我们给他讲要息无明,不要火烧功德林,应该是能够忍辱,能够忍;遇到愚痴的,我们讲无上微妙法,讲因讲果,讲诸法的空相,令入佛智,破他的愚痴,令得正信,随顺圣道,这样地改恶行善。
行这种善,“罪自消灭”,罪业就会消灭的。就像人“如病得汗”,我们改恶行善久了,就如病得汗一样。像感冒了,里面发烧,你要是捂一场大汗,吃点“扑热息痛”,出了一身汗。“渐有痊损”,马上好转,就痊愈了,这些病就没有了。“痊损”就是病消没了的意思。
所以说,我们应该不怕犯过,要有悔过之心,要“转重令轻”,行十善业,这样才对。普贤菩萨就是不断地忏悔,才把所有的罪业都清除。普贤王菩萨教我们的这个方法非常好。特别是咱们打药师七,大家忏悔,多好!多清净的一天一夜,是不是?人哪,什么时候能忏悔过?你说一说。在家时爹妈打你,你什么时候真正忏悔过?说是每天拜佛忏悔,但师父说两句就跑了,是不是?我们这一生好不容易才遇上一次两次的忏悔,太难得了!这是第五章。
上回讲到的是“善恶并明”。“转重令轻”昨天也讲了一下。现在正好找到蕅益大师的一个解释,看蕅益大师是怎么解释的。
【解】此第五章,承上止恶行善之意,而劝勉改过迁善也。有过不悔,则如水赴海,日深日广。知过必改,则如病发汗,客邪自除。
这个给大家写一下,有好处。
我再给大家念一下原文,“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就是人有众过,而不能自悔,不能马上息灭其心。就是起心动念的那种恶心必须得马上息灭,如果不这样的话,“罪来赴身,如水归海”。“罪来赴身”就是罪从各个方面都汇集到一起了。“如水归海”,进入大海里。“渐成深广”,又深又广,就扎进你的种子识里了,而且非常的大。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有人有过,自己能够了解,知道是不对。“改恶行善”,马上把这个恶改了,不再行恶,而马上行善。“罪自消灭”,罪自己马上就消灭了。“如病得汗”,就像人有病了,发一场大汗。“渐有痊损耳”,渐渐地,病就痊愈了。
蕅益大师讲的这段是什么意思呢?“承上止恶行善之意,而劝勉改过迁善也。”同时又讲,“有过不悔”者会怎么样呢?“则如水赴海”,如同水去大海里了。本来是个小水流,最后进入大海里了,一汇就这么大了,这个海就无涯了。“日深”,渐渐地越来越深,不断地汇入,不断地变深,“日深日广”,就是这么样。如果是“知过”,知道这个过。“知过必改”,会怎么样呢?“则如病发汗”,有病发汗一样,“客邪自除”。
第五章“转重令轻”,刚才讲了这个“承上止恶行善之意”。“而劝勉”,就是劝人、勉励人。“改过迁善”,改掉过错、不足,要做善事,往善上走,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强调了,“有过不悔”者“如水赴海”,一天一天越来越深,一天一天越来越广大,最后慢慢扎进种子识,受的果报反而更大。如果“知过必改”,就如人有病了——如果你改了,通过忏悔,痛哭流涕等等,就像发汗一样,发一场大汗。“客邪”,什么叫客邪呢?就是外来的,外来为客。这些过失都是外来的,不属于我们本家所有。客邪就是邪知邪见、贪嗔痴。“自除”,这一下子就除去了,自动就除去了。蕅益大师讲了这一段,这个非常好。
我们通过这就知道,人在过去以及修行中犯了很多的过失,但关键就怕不改。如果不改就像水进入大海一样,那就越来越厉害。你看,原先只是一个小河流,进入大海,那个海水都变成了罪恶,而且又广又大,你说这还了得,是不是?这又讲了,如果“知过必改”,你一发现自己有过失了马上就改。这样的人就会像有病发汗一样,病马上就除了。
我们为什么有病呢?有时候拖的时间很长,就是没有马上治疗。如果马上治疗,这病就除去了。我们知道生病以后很痛苦,为什么痛苦呢?就因为当时没抓紧治疗,要抓紧治疗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这过失和那个病是一样的,有了过失你不马上改,就像那个大海似的,天天加深。如果马上改会怎么样呢?这过失立刻就除去了,马上就好了。所以说不怕有过失,就怕不改,这个很重要。
无心越理谓之过,悔者追悔前非,息心改行也。未预圣流,孰能无过?但愚者不悔,罪海转深;智者知非,心病渐损。(《佛祖三经指南》明·道霈禅师述)
“无心越理谓之过”,这个有过指的是什么呢?没有坏心,突然犯了过失,那叫过;如果是故意的,这罪就更大了。这不是有意的,所以说无心之过,无心犯了过失为过,你没有故意去做。
“悔者追悔前非”,就是忏悔以前实在是不对,痛哭流涕,太对不起了!“息心改行也”,那个心马上要放下。人“未预圣流,孰能无过?”我们都是凡夫,哪能没有过失呢?
“但愚者不悔”,但是愚蠢者,他不悔。不忏悔者就是愚蠢者。所以“罪海转深”,罪海越来越深,越来越难改。“智者知非,心病渐损”,如果是有智慧者,他就知道这是不对的,这个心病渐渐就好了。这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转重令轻”,什么办法能把重罪变成轻罪呢?就是忏悔、改过,这就能把重业变成轻业。
这是第五章。这章多说几点,为什么要强调这章呢?因为现在有很多的人有一种邪知邪见,说人不用忏悔,如果我好好念佛,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家看看这种说法对不对?谁能说一说?你说。
弟子:不对,这种说法。
怎么不对?
弟子:因为他不忏悔,念佛也白念。
为什么念佛白念?
弟子:因为不忏悔。
答得好,答得好。
就是说,你不忏悔而去念佛,你那是假念佛。这个念佛是很重要的,我们去修行了,但是不忏悔,佛是念不进去的,只有忏悔才能真正地念佛。刚才他答得好,就是说你不忏悔,不是真的念佛人,只是名叫念佛,实际上并没念佛。他以为我不忏悔、覆藏,我通过念佛就可以达到那种解除罪业的目的。这一句佛号,能消恒河沙的罪恶,你看我一天念的哪止一句啊!十句、八句,甚至一千句,我这罪业早就没了。这种说法表面上好像挺有点道理,实际上,一分析根本就是拨无因果。
我们想成佛道,首先要遵照佛所说的去做,依教奉行。佛让我们忏悔,要有忏悔心。“我不用忏悔”,第一个你就不去做,本身就不依教奉行。佛说要“以戒为师”。他不用,说:“我不用以戒为师,我就以念佛为师”。本身就有一个“见”在,有一个斗争心。
他说:“一句佛号能消恒河沙的罪恶”,这句话对不对?是对的,关键是你不忏悔,你永远也达不到一句佛号。他说:“我天天念佛呀,一天都念十句。”你那是嘴念心不念。说“我挺使劲”,你挺使劲,没有忏悔心,你怎么能使劲?只有忏悔心的人才能真正地把佛念到心里去,那还得看你的忏悔是否真实,是否把功夫用到时候,只有那样才能念到一句佛号。
什么是一句佛号呢?就是你念千句万句也不顶这一句。这一句佛号,那直接就是了断生死的,是指的那一句佛号,指你见佛的一句佛号。我一下念到佛那块去了,我和佛对面站着,鼻子碰鼻子。你要是真念到那个时候,才叫一句佛号,也叫一句佛号念到底。你把一句佛号念到底了,这个恒河沙罪业才能消除。
但是你想,在你没念到之前,就像人坐车似的,想到某一个地方去。你的想法是一回事,虽然有念佛这一个车,但是高山峻岭你爬不上去。你能爬上去吗?爬不上去,你就过不去,光是想不行。你不依教奉行去做,就以为“我就这么去做,就可以了”,投机取巧,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且用这个“佛号”来抵制佛的那个“佛号”。
忏悔就是佛号。那忏悔是啥?忏悔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那一句佛号,忏悔也是佛号。他用这个佛号——嘴皮子的佛号,来对抗佛的那个忏悔的佛号。这样的人,他搞斗争,他能去极乐世界吗?就像你前面摆了无数大山,你不可逾越,甚至有无数大海在前面拦着你。虽然你有愿望、有心,甚至把这句佛号给你,但是你干念,过不去,心里障道。
说“我一句佛号就可以消恒河沙的罪业”,就算你平时念一万句,它也没消恒河沙罪业。只有你真正的念到底了,和佛鼻子对鼻子的时候,你才能消恒河沙罪。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忏悔是正因,不忏悔是拨无因果。说用不着忏悔就可以清净。你犯了那么多的罪,你不忏悔,它能清净吗?是不是?得有忏悔心才能清净。他以为不忏悔,投机取巧就蒙混过关了,那可能吗?这不行,这都是很重要的。
现在有一种邪知邪见就这么说,有的人说这是某法师讲的,说我们学佛人用不着忏悔,只要你真心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就等于忏悔了,用不着!实际上,法师最近怎么讲呢?说你不忏悔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忏悔,就不可能消除罪业,也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成佛,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得忏悔。你为什么不忏悔呢?因为你还想继续造业,是不是?你忏悔是为了以后再也不造了,要改过。你不忏悔的目的是干吗?就是“以后有机会,我再造一点”,还想继续造业。你这样的,能往生吗?是不是?不可能往生。所以说,法师讲得很明白,绝对不像他们说的这样。
忏悔在我们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关,特别是我们从无始劫来造了那么多的业,灭罪最快的就是忏悔。咱们打过药师七,咱们的忏悔多好啊!我哪次进去,这个鼻子也酸、眼睛也酸、听那声音也酸,从心里往外的那种清净,那个好,真是殊胜无比!特别是这些师父唱出来,几乎都是贪心非常小非常小,用一个清净心来唱的,不贪吃、不贪睡、不贪钱财、不贪女人,那种什么都不想要了,就是一种真诚的忏悔。我们能做到这个地步,本身就是一种忏悔,同时我们又通过忏悔的方式,一起来忏悔,你说能不清净吗?是不是?所以说特别的好。忏悔能消无始劫的业障,就是五逆十恶的人,如果你忏悔,罪业都会消除的,就有这么大的力量。
忏悔有几种呢?有事相忏,有取相忏。事相忏,就是通过佛事来忏悔,通过我们唱一种偈子,或通过法会来忏悔,这都是事相忏。取相忏,必须忏出好相来,见光、见华、见佛来摩顶,种种异相,这为取相忏。事相忏就很了不得了,但是轻的罪业可以用事相忏,重的需要取相忏。重罪,只要是见佛、见光、见华,这都可以消除了。还有无生忏,什么叫无生忏?谁能说一说?谁能解释解释什么叫无生忏?我们知道了事相忏、取相忏,同时更应该知道无生忏。
弟子:就是在心中忏。
心中忏?心中怎么忏?
弟子:就是心中有忏悔心。
忏悔心,那这个也有忏悔心。
弟子:那个是表露在外边的,这个就是心里的,是不表露出来的。
你说的也有点道理。他说不明白,是那个意思。谁还能说说?什么叫无生忏?
弟子:默默地忏悔。
默默地忏悔。你说。
弟子:以实际行动来忏,我也不知道我的解释对不对?
弟子:是不是忏悔之后,达到实相了?
弟子:主要就取决于忏悔完以后,下回再也不犯了。
你们说的都有点道理。无生忏就是不生不灭的忏悔,如果你进入不生不灭,那才叫真正的忏悔。就是一念不生,达到那种程度,你才为真正的忏悔,那叫无生忏。无有生灭,不生不灭那为真忏悔。
我们忏悔念的那个偈子不就是吗?“心亡罪灭两俱空”,这叫真忏悔。心亡罪灭两俱空,什么都要灭掉,灭掉一切世间能灭除的,那你就达到了清净,不生不灭。无生忏又叫无生法忍,进入了无生法忍,就是佛的涅槃境界,那才叫真正的忏悔,那叫真忏悔。别说这,什么罪都忏没了,那为真忏悔啊!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无生忏。事相忏,可以忏除一般罪;取相忏,可以忏除重罪;这个无生忏,全部罪业都给你忏掉了,你说厉不厉害?什么重罪轻罪,都通通给你扔出去,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无生忏,我们知道了事相忏和取相忏,通过它俩我们更应该知道这个无生忏,这才知道忏悔的一个结构。实际上,再怎么分,也分不出这三个之外去。
大家今天就多学一点。忏悔和成佛是一回事,明白吗?无生法忍就是佛,佛就是无生法忍,只不过名字不一样。所以你不忏悔,就是不想成佛。佛告诉你,你得通过忏悔的方式成佛。因为我们有多种的习气,得需要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对治,首先是忏悔。没有一个祖师大德说不用忏悔就可以成佛,所以都得忏悔。
普贤王菩萨不是讲嘛,“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那是什么呢?那是无生忏,永远忏悔,就是永远进入无生法忍,它就是一回事嘛!所以我们必须得明白这个。有的人说:“我们不用忏悔就能成佛道。”实际上,这就是谤佛,拨无因果。
第五章就讲到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