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佛物出食用的法物叫什么

法会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fǎ huì]
佛教之一。又作、、、。乃为讲说佛法及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菩萨,或、、说法、赞叹。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
法会印度法会
卷五载有纪念佛陀五岁时剪之般?^婆瑟会(梵pan~ca -va^rs!ikamaha )。玄应音义卷十七译之为般遮于瑟会、五年一大会,意即五年举行一次之。无遮,即不分圣贤、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国条即记载该国五年一度举行无遮大会。娑婆瑟会(梵sad -va^rs!ikamaha ),则为纪念佛陀六岁时再立之集会,每六年一会,又称六岁会。此外,尚有庆祝一般人民剪顶髻之二月会。
摩诃僧?o律卷三十三则举有佛陀诞生、成道、等法会。大会又称(一般称,星马一带称),为纪念佛陀诞生之集会。菩提大会,即成道会,乃庆赞佛陀于菩提树下上,成就正等之会。大会,为纪念佛陀于对说法初转法轮之会。另有供养佛陀弟子、等之罗侯罗大会、阿难大会。据高僧法显传摩头罗国条载,在印度,从罗侯罗、阿难、、观音,乃至经、律、论及般若波罗蜜等,均设有诸种供养法会。因布施乃祈福之要道,故帝王、富豪长者,每向广大群众行施舍大会。
法会中国法会
后汉时即有皇帝行斋会之事。历代三宝纪卷四载,三年(180),后汉灵帝于洛阳饭诸沙门,悬缯烧香,燃灯。或设会讨论、讲经等,以达祈福增慧之目的。斋请僧侣之法会称为千僧会、万僧会。元年(529),于设救;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设,帝亲自讲金字。此外,行于我国之法会尚有会,即设斋食供养水陆有情之法会;时,始行于金山寺。放生会,乃由他处买进受捕之鱼鸟牲畜,于三宝前为其说法,授,再放之于山野沼泽、泉池河水,此即放生会。华严会,乃讲赞华严经之法会。,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物供养三宝,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狮子会,九月重阳,诸僧皆坐狮子座,作法事讲说。此外,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以为之征,称为龙华会。
法会历年法会
又依、幻住清规等所制,禅宗例年应修之法会如下:庆祝圣寿万岁之祝圣会,纪念佛陀诞生或成道等之佛降诞会、成道会、涅??会,帝王忌日所修之会,祈求晴雨之祈祷会,祈安居如意之楞严会,祈禾苗生长之。其他尚有 圣诞会、达摩忌会、百丈忌会、开山历代祖忌会等。
法会法会程序
一般较常举行之法会为光明灯会、报恩会、金刚禅坐会、妇女法座会、念佛会、消灾会、福寿会等。此类法会大多于农历初一、十五举行;其进行程序,先由僧众讽诵经典,信徒随众礼拜,再由有德师僧开示佛法,其后并于寺院中用斋。又有传授之法会,每年由各寺院轮流承办。此法会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或从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经为授、、菩萨戒等三大戒,俾使成为正式之出家人。戒期由一个月至五十天。另有祈求国泰民安之仁王护国法会(由中国佛教会举办)、纪念先总统 蒋公逝世纪念法会。
法会正式法会
从农历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会如下:元月一日弥勒佛圣诞法会、元月九日法会、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法会、四月八日佛陀圣诞法会、六月十九日成道纪念法会、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僧会、七月二十九日圣诞法会、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九月二十九日法会、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法会(举办弥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法会。
法会日本法会
宫中常修御斋会、仁王会、季御读经等。,有所谓南京三会(宫中御斋会、维摩会、)与北京三会(法胜寺会、寺、圆宗寺最胜会);其他,诸大寺年中之行事,从正月之、御斋会、、温室、,以至年终之,其间尚有各种法会。这些法会多为祈皇室及国家之安泰而修,采用说镇护国家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仁王般若经等,前者于御斋会、最胜会;后者于仁王会上讲说。并且,除了临时、例时之仁王会外,亦有天皇在位中一度所修之一代一度仁王会(大仁王会)。
修供养之法会,有、华严会(知识供)、会、俱舍会等。讲说经典之法会,称为讲;而后世广指讲说经典以外之法会,例如舍利讲,又称,为供养佛遗骨之法会。遗迹讲,为供养佛足石等,以示释尊遗迹之讲会等。讲说法华经之法会,一般有将八卷分八座而讲之,或加开结二经(、观经)为十座之法华十讲,以及讲二十八品加上开结二经,而为三十座之法华三十讲。
法会法会仪式
法会之仪式每视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进行之方式乃以各种法物庄严佛殿,复于佛前献上香华、灯烛、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又参列法会,从事诵经等职者,称为职众。一般谓七僧系指导师(讲师)、读师(读诵经论者,与导师合称讲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散华师与堂达(传达愿文者)等。凡具此等之法会,均称为七僧法会。此外,导师、咒愿师、呗师、散华师、师、师、引头、堂达、衲众等合称(大法会三九僧)。司掌法会一切行事之职者,称作会行事,密教则称坛行事。而、散华、梵音、锡杖等四者,合称四个法要。[僧?o律卷三、卷二十七、有部杂事卷二十四、卷三十三、卷四十、有部目得迦卷八、卷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要录卷三至卷五]
怀云谷()明代僧。浙江嘉善(嘉兴西南)人,俗姓怀。字云谷。初习儒业,博通经史,后剃染于,专习法门。时值济禅师于杭州天宁寺,师乃前往,法舟示以要旨,并令参‘者是谁’之话头,师依教而行,日夜参究。一日,受食之际,食器堕地,豁然有省,蒙法舟之印可,遂入天界毗卢阁隐居三年,笃志励学。复至镇江千佛岭下结庵寓止,久之,名士达贵多往护法,兴建禅堂,江南丛林之兴起于焉肇基,从者不计其数,憨山大师与明代通儒等,皆从师受教悟旨。师平日常坐不卧,四十年如一日。开示学人时,特以‘’法门为修行之要。每至一道场讲习,必先举扬百丈规矩,时人称为中兴之祖。万历七年示寂,八十,五十五。[摄山志卷三]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通灵佛教网&||||||
--(2697)[]
供佛方位、供具表法、各佛菩萨的表法意义
供佛方位、供具表法、各佛菩萨的表法意义 供佛方位: 佛菩萨形象,一般建议供在上位,就是一开门一眼可以看到的位置。当然,实际情况可以按您实际摆设来灵活变通,佛法圆融,都是可以的。哪里是上方?坐在这个座位,每一个门,人进来的时候你第一个看到,这个位置就是大位、就是上位。因为房子的建筑方位不同,所以不拘哪个方向,我们供佛一定供在上位,不要去搞东南西北,这就对了。《》善财童子参访都是向南方,南巡参访,这个「南」绝对不是东南西北的南。如果说只有南方有善知识,而北方、东方、西方都没有善知识吗?为什麼善知识偏偏都到南方去?「南」是表法,代表光明,在五行里面南方是火,火是代表光明,光明代表智慧。善知识是有智慧的人,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南方」,善知识是有福报的人,他住的地方也叫「福城」,所以福城、南方不是指一个方向、一个地区,我们要懂得佛法这个意思。我们只要虔诚恭敬供养佛菩萨、礼敬佛菩萨,就能消灾免难,这个道理要懂。供具表法:供香: 供香不是给佛菩萨吃的,也不是给佛菩萨闻的,是用来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萨的教诲,才不会做出错事,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人内有烦恼,外有诱惑,财令智迷,色令智昏,供香,是在提醒自己,待人处事做判断的时候,要有佛菩萨的智慧,要有佛菩萨的心肠。你看看这一句里头的意思,「香」表戒定,的同学都知道,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们每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燃香、燃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的,「香灯」是提示我们自己。我们看到香的烟、闻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萨前面供的灯,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宝,『具众宝色』。燃灯: 燃灯,这是以智慧、光明供养大众,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供香是帮助大众转恶为善。供花、供果: 佛前面供花、供果,这个很普遍,常常看到有人带著香花水果到寺院去供佛、供菩萨。什麼意思?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报,花好,因好,果一定好;果好,因一定好,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让你看到,常常想到种善因得善果。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光明照耀,你的心里面放光! 有人问,哪些花不能供佛菩萨?哪些果不能供佛菩萨?那这就是迷信。在佛法里头,无论什麼样的花都能供,无论什麼样的果也能供佛,为什麼?表法!看到花就知道修因,因是什麼?四摄六度。花代表四摄六度,在《华严经》里面花代表十波罗蜜,果代表菩提涅盘。在净宗里面,果代表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证果,这是供花、供果。供水: 我们最常见的供水,水在一切供养品里面,表法当中是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为什麼?让我们能看得见,这最好,它表法! 水代表什麼?水代表我们的心,这杯水清净没有污染,表清净心。水里头不起波浪,平的,代表平等心。所以这杯水供在那里,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常常想到我自己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表这个意思。水可以常供,花果、灯明也可以常供,教你无论在白天晚上、无论在什麼时候,看到就引起如来对我们的教诲,它在那个地方时时刻刻提醒我,是这个意思。 唯独供饭菜不能久放,因为供饭菜表法的意思少,报恩的意思多。我们每天吃三餐饭,吃饭的时候没有忘记:我要供佛、要供养法界一切众生,佛门叫出食,出食是布施一切鬼神众,餐餐饭不忘。但是你要晓得,佛菩萨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早晚决定不能供饭菜,日中一食。中午供上,上供完之后就要撤下来;就好像你们请客请人吃饭一样,饭吃完,当然饭菜剩下来的都要撤走,你总不能老放在客人面前。随时用完了,随时就撤走了。所以用饭菜供佛,供养完毕立刻就撤出。撤出之后供众,先供佛、后供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香花、水果是表法的,表法可以常常放在那里。 现在我们也有看到一些道场,它们的香、它们的烛都用电灯做的,做成蜡烛的样子,上面是个红色的电灯泡,我看到很多。香也是如此,那不是真的香,但是香的前端是小电灯泡,很小的电灯泡,你看到是红色的光点。这个有形相,没有香味,但是行,表法。让你看到了,知道自己要怎麼样修学。花果也供的是假花,假的果,这行,为什麼?它是表法,让你常常看到想到,不会把它忘掉,意思在这里。可以说道场、佛堂里面,所有一切陈设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你要会看,你要能够体会到,进去一句话不说,佛菩萨跟你讲经说法就圆满了,那真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尽在庄严无语中,你细心去体会。 香炉表什麼?香炉是燃香的,香代表信,信香;香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香又表五分法身香,前面说过。所以你看到香烟缭绕,闻到香味,你就提醒:我要修戒定慧三学,我要修五分法身,那就是「光明照耀」。没有燃香,你看的时候,香炉没有香,你看到香炉,看到香炉就想到燃香。看到蜡烛,从前在佛菩萨形像面前供养灯明,供养油灯、蜡烛,那个表法非常明显,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代说的舍己为人,牺牲奉献的精神。现在都用电灯代替,是很省事又很乾净,但是表法不太容易觉察到。所以你一定晓得,供具是教学的,必须要收到教学的效果。各佛菩萨的表法: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现在造的像,一般是布袋和尚的造型,笑嘻嘻的,笑脸迎人。他是下任佛。弥勒的名字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氏,示现出来表达的是慈悲、宽容、快乐。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表法“孝”(详见《地藏经》),而地藏的名号,说的就是心地宝藏,人人皆有,真要种福,从心地里面种,也就是从孝开始种福,才能有真实收获。孔子《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有本源,才有后面种种利益。佛也说,好好奉养父母,是三世诸佛,(成佛)净业正因。(《观》,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养父母。)伽蓝尊者(关公):有的寺庙还有供伽蓝尊者(关公),表法“忠”,忠是孝的落实,不是愚忠,忠,看字就知道,中道的信,心正,谓之忠,是你的心正,你的心不偏,你的心不斜,这叫忠;换句话说,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知正见。华严三圣:大雄宝殿里面,一般供奉的是华严三圣,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 文殊菩萨。一般一佛两菩萨这样的三圣组合,都是两菩萨表行门和愿门,也表大智和大行,佛表圆满佛果,行愿相资,有智有行,就能达至圆满菩提的意思。普贤菩萨表法“大愿、大行”,《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愿望就要有行动去落实,愿望才能真实现。文殊菩萨表法“大智”,一般持如意,如意头是弯回来的,真有智慧,才懂得回头,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迷、邪、染中回头,依靠觉、正、净。回头依靠,是为归依(古文通假字作皈依)。有智(判断)、有愿(方向)、有行(实行),才能证究竟圆满佛果。释迦牟尼佛就是究竟圆满佛。释迦牟尼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能仁、静默。仁是不自私,「仁」是一个单人旁,这边是二,是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儒家说的,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做到极处就是佛家说的“无我”,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佛真清楚,真明白,你我本是一体,何来你?何来我?就是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就是现代量子物理研究出来的“弦”,是构成所有人和一切的本质。静默,就是清净、清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总是妄念纷飞,心里面波涛汹涌,焦虑燥热,弄得自己一刻不得安宁,而静默的心,水平如镜,清净无染,清凉自在,能照一切山河大地,所谓山来见山,无所不见。观音菩萨大雄宝殿后面一般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表法大慈大悲,慈者“予乐”,悲者“拔苦”。大者,无有分别,不论男女老幼,年龄国籍,信仰宗教,一律平等帮助救度。还有千手千眼观音,表法眼到手到。看到了,立刻就加以帮助,表这个意思。其实佛菩萨的存心都是一样的,例如地藏菩萨孝,观音菩萨不孝么?其实一样孝。弥勒慈,观音慈,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不慈么?都是慈的。我们明白其实佛佛道同,佛菩萨在理上,存心都是一样的,只是事上,为我们示现出不同的方面而已,看到佛菩萨形象,我们能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萨的教诲,放下妄想、执着、分别,心里面获得清净清凉,那就好。佛前如法供养的物品都代表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佛前如法供养的物品都代表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为卧具供养。汤药供养 精进修习令疾病(业障)痊愈苦痛(罪报)消除。饮食供养 以诸法行令善根功德增长,是为饮食供养。幡盖供养 信乐听闻正法生种种善正念思维佛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是出于佛性本具之大悲,并不求任何回报。依法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菩萨对佛最好的供养就是修习佛法。经中所言供养之物品皆有其表法。珍宝供养 于佛法精进修习,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平等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是佛供养,忍辱供养,精进供养。卧具供养 于佛法修习得诸三昧、正定,生种种正善心行。众华供养 听闻受持正法后心中现种种智慧,无身见供养。燃灯供养 常令智慧现前照拂己心。衣服供养 于佛法虽未了达其义但能信受奉行,是为衣服供养。另有持戒供养,智慧布施供养。众香供养 于经文中熏习
采纳率:9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净空法师:真正的供佛()
我的图书馆
净空法师:真正的供佛()
净空法师:真正的供佛&&发布:心源 []&& 日期: 16:49:00&&&
&。。。我们想想,我们修行要不是认真供佛,怎么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勤恳的供养佛,这是什么?尽孝道。诸位想想,能勤恳供佛,你会不会供养父母?当然!佛是师道,对老师都能尽孝,对父母哪有不尽孝的道理!如果说对父母不尽孝,对佛尽孝,佛不接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佛在「净业三福」里面讲得很好,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才是奉事师长。人行道有亲疏,有一定的顺序,顺序颠倒,破坏了伦常的大道,那就有问题,不真实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懂。你真正想供佛,孝顺父母开始,真供养佛了,佛看到欢喜,你供养佛是真心是诚意。如果不孝顺父母,勤勤恳恳供养佛,那是什么心?求佛保佑。父母不能保佑你,所以父母不要了;佛会保佑你,保佑你升官、保佑你发财,好好供养、贿赂贿赂他,不就是这种心吗?不是真心,所以佛不会接受的。你是个孝子,你敬佛,佛欢喜,你是真心,你用你孝顺父母的心来孝顺佛菩萨,他欢喜。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这是正理。
供佛,你看「通财及法」,这当中就是说供佛跟布施内容是一样的。用供,最极清净心,真诚清净心,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这里没有无畏,无畏要并在法里头,这三种供养。对一般大众就没有像对佛、对父母那种孝顺心,就叫布施。菩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菩萨要通过很长时间他才能成佛,为什么?他修三种布施,真诚心不够。到什么时候他才能成佛?他要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佛,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他成佛了。这个道理大乘经里头讲得很多,我们有没有听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听得耳熟,没做到。没有做到,你认真学佛,也在真干,是菩萨;你做到了,你认真在干,你就成佛了。佛跟菩萨差别就这么一桩事情,事上讲没有差别,心上讲有差别。有分别心、有执著心,那是人天,出不了六道;没有执著,还有分别,在大乘就是菩萨;到分别也断了,不起心、不动念,真诚恭敬,平等供养,这就是佛,《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五卷) 檔名:12-17-2085
 & (转自学佛网:)
------------------------------------------------------------------------------------------------------------
佛的时候要念什么?注意什么?放供品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发布:感恩的微笑 []&& 日期:&&&
&云乡法师答:把你的心无限扩大,没有任何对象,是最好的。做不到,你就可以念“愿此香花遍十方”等等。
供养的食物,尽量在午前供,而且食物必须是人可以吃的。比如供菜,不能是白水把菜一煮就行了,必须是烹调到可以吃的,比你自己吃的还香,那才有功德。
有人因为听说在佛前供花就可以长得美丽,为了这个而经常供花,这就有点执著了。真正的美丽是什么?不发火就是美丽。再美丽的人,一发火,眼如铜铃,青筋暴露,肯定不美。如果一个人长得平常,但是慈祥、温柔,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好,很美丽。所以佛教讲,忍辱,才能真正感召到来生美好的果报。
有人供水果时,看到台上已经有很多水果了,其实你把水果放在旁边也可以呀,他非要把别人的水果收起来,把自己的放上去。
供品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可以是香、花、灯、涂、果、药,一排下来。
(转自学佛网:)
------------------------------------------------------------------------------------------------------------
空法师:善念没有净念好,读经、念佛是净念!
&发布:普皆回向 []&& 日期: 10:52:00&&&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15
  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的想念统统是妄想,妄想是疾病的根源。佛教我们修定,没有教我们修妄想,所以这个经典不能研究。研究它干什么?老实念就好。念到自己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开慧,就是智慧开了。心地清净,人家来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讲法,你就会讲得头头是道,清净心起作用。何况佛在许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本经也说了不少,前后好多次说过,从心想生。因此我们心想什么变现什么,这心里的念头是能造能变,非常可怕。因此你为什么不用净念?为什么不起善念?善念没有净念好,净就是清净,净念好。净念是没有一切善恶念,一切善恶念统统没有,这个念叫净念。所以读经是净念,念佛是净念,以这两种方法来修净念、来修清净心最为殊胜。所以会修行的人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相好,人人都羡慕,人人都想得到,有没有办法得到?有。我们一般看相算命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好,菩萨的相好,为什么?心好!心好相就好。我们要想相好,学佛的存心,学菩萨的用心,相自然就好,相真的会变。这是佛教给我们求福的方法,一点都不会错的。我们身体健康,这是现代人非常重视的。这个体质的变化,现代所讲改变体质,改变体质决定不是药物能做得到的,这个药物用了,用得不妥当还起副作用。确实,这个药物用在甲的身上,他真的好了,用在乙的身上坏了,不是每个人都见效的。你要再问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因此,对于这个药物有适应的,有不适应的,这是我们就事上来看。如果要就理上来观察,那个药物好的,并不是他用那个药物好的,是心好,体质本来就好,不用也好,用了他也不妨碍,是这么个道理。心要不好,用什么药物都没有用处。由此可知,佛法修持特别重在修心,心是主宰。又说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才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就是合理合法,确实有求必应。求佛道、求菩萨道都能够成佛、成菩萨,何况其他,其余的那更小、更容易得到。
&(转自学佛网:)
------------------------------------------------------------------------------------------------------------
供佛最好用什么水果?供佛水果一般只能摆放多久?
1、请问法师:供佛最好用什么水果,听说香蕉、梨等是不能供的,有这回事吗?
正如法师:
有的地方说梨,谐音“离”,让人联想到分离,因此,梨子不能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不想分离的好友。当然也不能供佛,太不吉利。我说那是“离苦得乐”,供梨好。有人说,香蕉也不能供佛。吃蕉,那是骂人,不礼貌,当然也不能供佛。我说“蕉”,是"招财进宝",想发财就供香蕉。有的地方说,花生也不能供佛,因为是生在地下。生在地下的“花生”不能供佛,那么长在地下的地瓜萝卜可不可以供佛?当然,长在地下的地瓜萝卜可以供佛,那么花生当然也可以供佛…
水果供佛,是表达一种恭敬心,又可起到装饰和营造神圣气氛。水果供佛,心有神明,敬畏神明,自然就会注意个人善恶行为。水果供佛,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供佛的水果,晚餐时可以取来大家享用。
什么水果可以供佛?任何水果都可以供佛,只在心诚恭敬。
2、那请问法师,供佛水果一般只能摆放多久?
正如法师:“供佛的水果,晚餐时可以取来大家享用。”
现在,有许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因此,通过“供佛的水果,晚餐时可以取来大家享用”,养成每天吃水果的良好习惯。营养学家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应该摄取一定数量的来自水果的营养成份。所以,现在一些懂养生的家庭,将清理好的水果同菜肴一起摆放在餐桌上供就餐者享用,作为正餐。
有许多人,供佛的水果供到烂了扔掉了,多浪费。
还有一些人,给自已吃的水果,就买“好”水果,供佛的水果,就买“不好”的。这那谈恭敬心。因此,买水果供佛,最好买大家都喜欢吃的水果。
(转自 正如法师弘法论坛)&
(转自学佛网:)
------------------------------------------------------------------------------------------------------------
供品供奉如何处理?
&发布:心源 []&& 日期: 18:56:00&&&&
&  问:居士在家供佛的水果等供应如何处理?
  答:有一个简单的规矩,自古以来传下来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供养佛菩萨的,撤供以后都可以用,没有忌讳。供养鬼神的,布施鬼神的,这些供品撤下来,比如三时系念,作三时系念的这些人,不管是法师居士,都不可以吃,吃了以后,你再作就不灵了。但是没有参加做的,或者是跟着一般随喜的,没有在台上敲法器的——行,可以吃。这是一般规矩,我们要懂。供佛的没有问题,上供,供养佛的,我们都可以吃。供鬼神的,焰口施食、蒙山施食,主法的人不可以吃,吃了就不灵了。(净空法师《学佛答问·香港之四》2004.10)
  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相关节录
  佛前鲜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属于消耗品,必须每日更换;如果尚是可用可食,应该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抛弃;如果腐烂、败坏,则做垃圾处理。至于供品的单数或双数,没有限制,以对称的美观而言是双数,如限于物力、财力、位置及场地的关系,单数也没什么不可。至于品类,质料是以各人的财力可能负担的范围为原则,不敷衍也不铺张。
  《古农佛学答问》相关节录
  问:奉承佛像,要坐何方向何方,佛前要供何物。
  答:弥陀佛像可坐西向东,药师佛像可坐东向西,释迦佛像应坐北向南,若均南向供亦可。佛前供品除香花灯烛常供外,或供水及食物(水果糕饼)均可。
  问:菜膳或糕馒等供佛,是否要用箸(敝乡曰筷)。
  答:饭食供佛,不必用箸。以佛时抟食,本不用箸也。
  问:供养三宝之六种供用十种供,其品目及修治方法,请详细示知。
  答:六种供养者,一水,二涂香,三华,四烧香,五饮食,六灯明也。十种供养者,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出法义经)至修治方法,密宗有定轨,显教无定法,但取鲜洁丰美而已。
  问:每见佛门设供,排列水果五种,蔬菜六种,名为五果六斋,是否有所表法。又如筵席糕饼等,可为供品否。
  答:现在佛门设供多少,但依习惯,并无规定。五果六斋,不过取谐声名词说之。如必欲说表法,则配五眼六通之果德,五明六度之因行均可耳。筵席糕饼均可供也。
  问:佛堂供有佛像多尊,其供水要否每尊一杯,或只供一杯即可。水用生水或开水,是否每日要换。其已供之水,换时应如何处置,可随便倒去否。
  答:供一杯可矣。因取其洁,则以开水为宜。应晨供暮撤,撤时倾于阶侧,祝施饿鬼食。或倾于河,施鱼类食均可。供时宜诵甘露咒,及供养咒。
 & (转自学佛网:)
------------------------------------------------------------------------------------------------------------
正如法师讲
佛在世时,有个商人,名弗迦沙。一天,他到罗阅城,在城门内被一头母牛用角剌死。
牛的主人恐慌,立即将牛卖掉。买牛的人牵牛饮水,不小心又被牛角剌死。买牛的家人很生气,就把牛给杀了,并出售牛肉。
有一农夫买下牛头而去。在回家的路上,他便在树下休息,于是把牛头挂在树上。不一会儿,绳子断掉,牛头落 下,牛角又刺死农民。
后来,瓶沙王就这件事请问佛。佛说,过去有三位商人,借宿一位老大妈家,本来说好住宿费多少,但后来三位商人欺负老大妈“孤独无能”,便不交住宿费偷偷遛走。老大妈发觉后,随即追上,他们不但不给钱,反骂说:“住宿费,我们己经给你了!怎么还向我们要?!”
老大妈无奈,因而咒恨彻骨,“愿我日后遇上,一定杀你们!&#-9-23)
&(转自学佛网:)
------------------------------------------------------------------------------------------------------------
&净空法师:欲望一起,要马上想到后果&&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 9:29:00&&&&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普遍所看到的是“恣情纵欲”、上下都在“争名逐利”,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争名逐利,在日常生活当中放任纵欲,迷在贪嗔痴里面,这是造业,后来的果报都是在三途。
世间人迷惑颠倒,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在这里面得到一点喜悦、安慰,他不晓得这是苦,为什么?后面有大苦在等着他:三途果报。
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时时警惕自己,要懂得克服自己的欲望烦恼,欲望烦恼一起来,自己要马上想到后果。我们学佛的人,头脑要清醒,不能念贪嗔痴慢、不能念五欲六尘。念这个东西,这叫造轮回业,天天在搞六道轮回,你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你心里常常念着这个,就算你得到一点点甜头,那一点点甜头是什么?是你过去生中修积的福报。如果命里没有这个福,你也得不到,那又何苦来?如果命里头有这一份福报,不念你也会得到,何必念它?为什么不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念佛?
所以我们的念头要会转,从今以后再不想六道轮回了。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的心想佛,当然就成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转自学佛网:)
------------------------------------------------------------------------------------------------------------
&净空法师:无功用道,有感随通&&发布:清梦居 []&& 日期: 11:57:00&&&
无功用道,有感随通&&&&&&
&&&&&& 真正醒过来了,无明断了,无明断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个时候现前是什麼?现前就是实报庄严土。你看到你自己的报身,你看到自己的报土,法性身、法性土。无明断了,无始无明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这个习气可难断,我们能想像得到。无始无明习气太深、太重了,从什麼时候你有的?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时候就有的。你想想看,在六道、在十法界,这个时间多长?佛经上讲无量劫,无量劫的无明习气不容易断。见思烦恼习气、尘沙烦恼习气是有办法断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法子断,為什麼?你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烦恼又生起来,那比无始无明还厉害。所以在这个环境裡面,这麼长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他们的修行叫什麼?无功用道,此处用不得力。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个境界裡头的人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就到十法界去了,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住在那个地方。时间那麼长,你要不要去?好像去了什麼事情都没得干,好像非常寂寞。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你说他在那裡干什麼?他在那裡就等,慢慢让无明习气断尽,他就回归自性,就进入常寂光,那才叫究竟圆满,就是《华严经》上妙觉位,妙觉位是常寂光。可是诸位同学要知道,你在那个地方不寂寞,一点都不寂寞,為什麼?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他有感随通。遍法界虚空界的眾生跟你有缘的有多少人,这些有缘人已经成就,修行证果已经成就,都在实报土。所以你到实报土,你就遇到无量劫来跟你有缘的、认识的、有关系的人,他们修行证果在那边,你会遇到很多很多。还有很多很多还没有修行的,还在六道,还在四圣法界的,那个人我想数量不少,不会少过实报土的人,那些人等你帮忙,他有感,你就应。就是像释迦牟尼佛、这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一样,常常来,他来不是业报身了,他是什麼?乘愿再来。
(转自学佛网:)
------------------------------------------------------------------------------------------------------------
净空法师:在如法的道场里修福,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
&发布:心源 []&& 日期: 12:52:00&&&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我们居士林,李居士告诉我,从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这个道场,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这个道场是把它当作一个公司行号来管理,这个道场每年要收入多少钱,这个钱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够多多的生财,目的在此地,没有想到办道,所以这个道场基金累积得就很多。李居士当了家,把这些钱全部拿来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非常不愿意,他们眼睛当中李木源居士是败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场这么样的兴旺,我相信他们也会慢慢觉悟过来。一切供养是供给你办道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费供养大众,谁敢做?没人敢做。这个善门一开,往后怎么收拾?哪里来这么多钱来供养?所以你没有智慧不行,你没有信心你不敢做。
  李居士有智慧、有信心,开张以来从来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菜、没有买过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这么一桩好事,现在世界第一家,没有第二家。每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这边来自助餐,你都有的吃,我听说还有全家人都带来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里可以不要开伙;不过到这边是吃素就是,你喜欢吃素你就来,你不能吃素那就没法子。许许多多的同修自动的送米、送油、送菜,吃的东西堆积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坏掉,所以老人院送、孤儿院送,一车一车往外送,吃不完。吃的东西,吃得很好,我去吃过几次,他们有的时候要特别给我做几个菜,我说不必,下面的菜端上来,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养,这个福报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盘,斤斤计较,你那个能得多少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财,财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这个道场,今天大家到这边去参观,它那边兴旺,人旺、财也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布施,种福。
  李居士的心量大,还要建弥陀村,住到弥陀村里面的人,只有一个条件—念佛,只要肯念佛,其他的什么条件都没有,一分钱不收,养你到老,四事供养;比今天全世界任何国家政府的福利政策都要做得好,哪一个国家照顾老人都比不上居士林,对于老人养老,老人的福利,天下第一。外地的只要你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佛弟子决定守法,不可以做犯法的事情,取得合法居留,弥陀村也养你老,你住在这个地方身心安稳,可以保证你往生,住进来你将来决定成佛、决定作佛,世界第一道场。昨天晚上跟我谈决定办佛学院,向政府注册,他的构想是预科一年,正科生三年,研究生三年,教育期限是七年,学生到这个地方来完全免费,衣食住行都是佛学院来供养,不收一分钱,世界上谁敢办这种佛学院?哪个学校都要收学费,都要交伙食费,这个佛学院一概不收,世间第一希有。这样的道场,你在这里面修一点福,那是真正种了福田。
  所以一个道场我们去观察,第一要观察它有没有道风、有没有学风,这个道场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是不是认真在学习、认真在修持。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认真学习、认真修持,这是如法的道场,在这个道场修福,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是不是完全相应、圆满相应?不见得。那是为什么?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没错,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万利这个心到这儿来种福,你得福小,跟佛经上讲的不相应,你一定会得福,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法常住世间,决不为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经上所讲的一样。所以种福,第一个是真实的福田。第二个你有真正的善心,这个福报才是圆满的。所以他后面,这个地方注解里头说,‘以佛菩萨等,教人出苦,是众生敬田’,他这里说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去看。
 & (转自学佛网:)
------------------------------------------------------------------------------------------------------------
因果故事—错综复杂的果报&&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 11:03:00&&&&
&&&富贵从布施中来,但其果报错综复杂。
&&& 《弥勒所问经》说:锦绣满箱却穿着布衣,金银满柜却吃着糟糠,可以安闲却一定要劳筋动骨,可以快乐却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原因是由于他前世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因为别人的劝告而勉强布施,或者布施以后马上又后悔。
&&& 住宅简陋的人却常住别人的豪宅,饮食粗糙的人却常吃别人的山珍海味,这就是能享受却无自主权。因为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道劝别人布施,或者见别人布施而随喜赞叹。
&&& 《业报差别经》说:如果众生因为别人规劝而布施,布施后又后悔,以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先富后穷。
&&& 又有众生因别人的规劝而少量布施,布施后欢喜,他来生先贫后富。
&&& 如果请僧人到家里来,使僧人疲劳奔走之后才就食,那么后世虽能得到富贵,但一定要从劳苦中获得。
&&& 如果送斋食到寺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那么他将来享福的时候就无需劳苦,一切所需都会自然丰足。
&&& 如果众生以前曾经布施,但没有遇到殊胜的福田(供佛、印经、斋僧,使佛法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布施等善法),他所得的果报就会微劣,随得随尽。又因为养成了布施的习惯,所以虽然处于贫穷状况,也乐于布施。
&&& 如果众生遇善知识后暂行布施,又正巧遇到殊胜的福田,那么,他来世的生活所需就一应俱全。但因为以前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所以今生虽然富贵却很吝啬。
&&& 《菩萨本行经》说:如果众生不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欢喜心布施,或者布施的时候贡高自大,或者受施者是个相信邪见、颠倒是非的人,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播种,下种虽多,所收很少。
&&& 如果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布施,施而不望报,或受施者正巧是菩萨、圣僧,这就好像在良田播种,下种虽少,所收却很多。
&&& 《般若经》说:如果布施的时候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那么所得到的福报就会很少。
&&& 如果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无上菩提,发心救度十方众生,那么虽然布施的不多,但所获得的福报就会无量无边。
&&&&&&& (《安士全书》)
&(转自学佛网:)
-------------------------------------------------------------------------------------------------------
净空法师:听闻大乘佛法一偈一句的果报都无量无边
&发布:心源 []&& 日期: 12:54:00&&&&
&&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起信论》里面讲,解释大乘,大乘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翻开经本看二十二面,二十二面的注解末后这一段很重要,我们从第一行看起,把它念一遍,第一行第二句。‘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这是说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理论依据;怎么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明心见性,那个福利益谁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报是明心见性。‘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这是我们从六祖惠能事迹里面,是非常明显的看到,可以证实佛在经上讲的真实不虚。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诚、恭敬,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还没有把自己舍掉,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善导大师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一句话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没有一丝毫虚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实,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议。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我们看小注第二行,二十二面第二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这是假设,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你的时间很短,只听他说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书之竹帛’,在从前没有纸张,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帛是布匹,是丝织品,那时候没有纸张,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也有写在这上面的;现在就是书本、书籍。‘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你怎么会开悟的?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给你这个机会,你有善根,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你开悟了,你成佛了。传授你一偈一句这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恩师,恩德多大?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我们看到,报答不尽。比喻里面讲,你把老师担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顶在头上,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都报答不尽,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
 & (转自学佛网:)
--------------------------------------------------------------------------------------------------
净空法师:法布施第一,法施果报无量
&发布:心源 []&& 日期: 12:53:00&&&&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
 & (转自学佛网:)
---------------------------------------------------------------------------------------------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佛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