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南传佛教基本教义中有关于第七识,第八识,的教义吗

宣化上人:第八识─阿赖耶识--学佛网
&宣化上人:第八识─阿赖耶识
发布:善因&[ &]&& 日期: 19:06:00&&
第八识──阿赖耶识-宣化上人开示
摘自《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本识就是指第八识,这第八识去后来先,所以有句偈颂说: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前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
浩浩是大的样子,三藏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叫藏识,为什么说三藏?这个三藏,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种子,都在八识里头藏着,所以说浩浩三藏不可穷。在这个三藏的藏识里边,就好像大海里边的波浪似的,无穷无尽,所以说不可穷尽。而我们人的心念,也好像水波浪那么多,无穷无尽,因此才说不可穷。“渊深七浪境前风”,这个很深的、渊深的,七浪,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又叫传送识,它把前六识的意思传送给第八识,所以说境前风,这是好像前边那风吹来似的。
“受薰持种根身器”,受薰,因为这个第七识交给第八识了,传送给它,所以它受薰。持种、有这个种子在里边。根身器,根身器界都在这种子里边。“去后来先作主翁”,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去,生的时候第八识先来,所以说去后来先作主翁。因为你打妄想是作什么的,都是由第八识来支持,因此这也叫作主翁。经文里的本识就是指第八识,在诸识已经分散了,走了,眼识也没有了,耳识也听不见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没有了,但第八识还没有走。在这个时候你帮他念经、念佛,或者是作什么功德,让第八识听见,这就叫闻在本识。
人在第八识没有离开之前,这叫未触。等这个生临命终的时候,六识都去了,七识也走了,就剩第八识没有走。这第八识从什N地方走,什N地方就是的、热的。
譬如:要是这第八识从脚心走,这脚心就是热的;从腿上走,腿就是热的;从腰上走,腰就是热的;从头上走,那N头上就是热的。这热的,就叫触;这个触,就是最后那个第八识离开身体的时候。这时候,这是一个现阴,现在的这个五阴身。那N中阴身呢,就是离开身体之后,那叫「中阴身」。在这个时候,中阴身没有成,这叫「现阴」,现在在身上这个阴。
这个阴你修好了,他就成佛;你不修行,他就是鬼。所以有的人问说有鬼没有?你要知道有没有鬼,你先要知道有没有佛。你若知道有佛,那就一定有鬼;你若不知道有佛,也不知道有鬼。你若知道有人,也就有鬼,也就有佛,这都是这一个变的。这一个,死了之后叫「中阴身」,现在在人的身上叫「现阴身」,也叫灵魂,也叫佛性,都是这个!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朱清时: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朱清时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的演讲「物理学步入禅境」以及「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是他的另一次演讲,相对而言较少为人所知。不管是否同意其观点,但不可否认读来颇有启发。主讲人:朱清时首先给大家鞠个躬,感谢大家到这里来听我的讲座。我想讲的东西都是我这些年研究的东西,我深信已经是深信不疑的了,我努力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听懂。大家都知道我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几十年的人,有不少人好奇,说你现在为什么对佛学这么感兴趣?正如刚才正成先生介绍的,张铁林先生在几分钟前说过,现在科学家中间有不少人都在讲佛学,这是什么道理?我就用亲身体会给大家说一下。最近这200多年,科学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带来了另外的一些东西。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这些我就不说了。另外就是文化界、思想界的很多人都以为科学是万能的,以为只要科学不能理解的东西就是迷信、是伪科学。所以,把科学绝对化,这个对继承传统文化相当不利。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包括佛学文化,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两件事。第一件事,科学也是有极限的;第二个就是传统文化包括佛学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这些优势是科学不能取代的。我在开始的时候先把这两点讲清楚,这样,大家就会对我今天讲的东西更加相信一些、更容易听懂一些。首先说,科学有局限。大家可能很少想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科学本身决定的,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叫做科学的东西是古希腊起源的,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成熟,文艺复兴时代成熟的科学有两个柱石,一个叫做实验,即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真理,这是科学的一个柱石。第二个是逻辑推理,即利用逻辑推理得到真理。这二者都是有局限的。通过实验来发现真理就要要求你要把实验计划得很周到、很好,这个实验要可重复。意思就是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步骤、完全一样的条件,都应该得出完全一样的结果,这叫做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这个可重复性要求对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它让我们得出一大批真理。但是也为科学的认识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局限,凡是实验中跟主观意识有关的东西,就全部排除在外了。科学从来是研究客观的东西,研究客观规律,所以把主观的东西都排除了,这样,在科学的早期是没有问题。但是在近期,在量子物理就发现问题了,发现主观意识和客观不可分离,现在西单图书大厦里的科普读物很多都在讲这个事,既然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不可分离,那科学实验排除主观,专做客观的东西就很受局限了。说到主观客观不可分离,我觉得最好的例子就是藏传佛教中练瑜珈拙火,用意念来调动身体的热度。还有比如美国的一些大学就让长期修练禅定的僧人去测大脑,他们的大脑就和常人不一样了。我举这两个例子就是说现在科学发展到这个程度,主观和客观已经不可分开的,过去我们人为在把它们分为主观与客观,科学实验专去发现客观的真理,这是很难做到的。这是科学的第一个局限。科学的第二个局限,是科学本身的逻辑推理要靠人的大脑。我们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聪明,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更高,就在于我们的脑容量要比一般的动物都大,当然,不光是脑容量,大象的脑容量比人更大,但是它没有人聪明。还有一个是我们的脑神经物质联接比其他的动物更多、更高效。就是因为人的大脑有这种特点,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很多其他动物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比如猴子、猩猩,跟人类差不多聪明,但是,猴子、猩猩为什么不会发明工具?人在早期的时候跟猴子、猩猩一样在野外生活,但是人类的脑子很灵,一下子就意识到了我可以制造斧头等工具,用这些工具打败了所有动物。现在我们人制造的工具更多了。所以,人看猴子、猩猩就觉得它们真笨,怎么意识不到发明工具呢?其实它们已经离发明工具很近了,但是它们却没有,就是因为它们的大脑不如人。人就是因为大脑发达,所以能够发现动物发现不了的东西。但是反过来想想,人只是达尔文进化的中间环节。人的推理能力是有限的,在人的推理能力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局限当然就清楚了。我说了这个,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现在科学不理解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就说它是迷信?人类的科学永远不能认识的东西都不一定错。因为人类历史上,科学是受以上的两大柱石的支撑才建立起来的,是很有局限的。科学的局限搞清楚了,就便于我们排除科学主义的统治地位。科学是个好东西,我一点没有贬低科学的意思,我只是说当代的人类急需另外一方面的认识,就是意识到科学有局限,不要把自己不理解的东西都说是迷信、都说成是伪科学,都说是愚昧。第二,我想讲讲佛学,我现在都不叫佛教,因为我把它当作学问在研究。佛学有它的独到之处,不是像科学那样做实验,也不用逻辑推理,佛学恰好相反,它获取真理的方法是靠提高人的智慧。大家就可以想了,人的智慧还可以提高吗?其实显而易见的,人的智慧能够提高。比如,一个人在小孩的时候,他的大脑还不成熟,他看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很好奇,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这个人成熟长大了,他看到同样的事物就一目了然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长大了之后,他的智慧高了,所以小孩阶段百思不得一解的东西,长大了一下子就理解了。推而广之,人也有差别的,有些人愚钝,有些人聪慧。像爱因斯坦就是绝顶聪慧的人,人类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时空弯曲的现象,爱因斯坦一看就明白了,所以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更不要说人类比动物了。一旦一个人入定了,大脑就处于高度有秩序的状态,就类似于我们说的超导体。大家知道像铜丝电线都是有电阻的,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在不断的振动,一振动就增加了电流的阻力,即电阻。你把导体一旦冷却以后,就会发生突变,一下子电阻全都没有了,这时候电流极其强大、能量场极其强大。佛学的禅定也是这样的,教人怎么样安静下来,安静之后入定,一点杂念、一点噪音都没有,这时候你的智慧最高。佛学的办法,科学不是不知道的,科学实际上在不断的重复这个办法,但是没有归纳出来,没有系统的办法提高人的智慧,只有靠练习、靠实践来慢慢地提高人的智慧。佛学禅定的方法是认识真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个东西确实是宝贝,它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佛学能够认识宇宙真理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通过提高认知能力,来认知常人想不到的更深更高的真理,或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把意识比作电流,人脑就像导体。如果修持到深入禅定,人脑可以进入高度有序化的超导状态,意识可以畅行无阻,意识场可能极其强大,可以感知到常人无法获得的宇宙真谛。今天我要讲的就是科学正在认识、正在接近佛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道理在释迦牟尼时期出现过,后来把它发扬光大,就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唯识学中的第八识,“识”是玄奘法师的翻译,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以前翻译成别的东西,玄装法师都不满意,后来就翻译成“识”,“识”也成了现代文化中间很重要的一个词,知识、认识都是从这里演化来的。阿赖耶识是一种特别的识,它是含藏万有,又叫做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也称“种子识”。今天我只讲一点,阿赖耶识在佛学当中被看作就是宇宙的本体,因此,可以说宇宙的万事万物都由来于它,我们看到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变来的,阿赖耶识像大海,我们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大海表面上的波浪,波涛滚滚就变成我们客观世界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佛学阿赖耶识的认识。我今天的主题是物理学,刚开始说是“实证”阿赖耶识,后来我想了一下还是用“接近”比较好,因为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是实证,只是接近了阿赖耶识。那么我要说的就是佛学怎么样接近阿赖耶识,物理学怎么样推出了存在一个东西与阿赖耶识的形态大致相同,而且由这个东西变现出整个客观世界来。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在讲物理学怎么接近阿赖耶识之前,再说一点,学佛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能够实证阿赖耶识就成佛了,历代的许多高僧大德毕生修炼的目标就是想实证阿赖耶识。为什么现在的物理学家不修证也接近阿赖耶识呢?这是不是违反佛法的根本呢?其实不,佛法有84000法门,按照释迦牟尼的佛法,现在我们说的科学也是佛法的一种。如果释迦牟尼活到今天,他今天再转世入世了,他要讲佛法,我相信他就会用一种现代科学技术来讲。如果把科学的道理都搞明白,我觉得对于现代人修炼科学佛法非常有好处的,就像你站在科学巨人的肩上,站得高看得远。20世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家都在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一切财富,比如iPad、激光、我们手机的所有技术,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的很多新东西都是来自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但是,大家在享受这些巨大成就的时候都搞不明白自然科学的成就意味着什么?霍金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大设计》,前面说哲学已死,就是说现在哲学已经死掉了,物理学正在解释整个宇宙。霍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大家都在享受物理学的成果,但是没有人从哲学的高度去说清楚,不理解物理学的成果。那么今天我要讲的物理学的成果是一个最新的成果,这个也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一个老问题。现在把它解决了,这个成果就有非常深刻的含义,我也希望把它的含义说清楚。这个实验是这样的,最初是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他当时是批驳量子力学。我们想象有两个小球,从爆炸中心迅速地往两边跑,跑得越来越远,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如果在它们两个跑很远的时候,其他一个小球遇到了干扰,另一个小球会怎么办?大家都会想,另一个小球没事,它们俩都跑那么远了,彼此没有关系了,干扰其中一个,另一个当然没事,大家也许都会这样回答,物理学以前也是这样回答的。但是,用现在的量子物理解释就变了。最初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实验,但是一直到1982年巴黎大学的团队才做成这个实验。他们做这个实验就是在实验中间有一个原子突然发出两个光子,往相反的两个方向发,让这个光子跑了很长一段距离以后,干扰一下其中一个光子,测量一下它的状态。发现不管这两个光子跑得有多远,测量其中一个光子,另一个光子马上感觉到了,它也跟第一个光子一样,做出了自己应该的反应。这事就怪了,两个基本粒子发出以后跑得很远,干扰其中一个,两个却是协调一致的反应。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对人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震撼。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发现一个事情无法解释了,就是两个基本粒子,它们原来是在一起,现在把它分开往不同的方向跑,有一个可能跑到银河系的边上去了,另一个跑到北京来了。我测量一下在北京的这个,干扰一下这个粒子,跑到银河系边上的粒子马上就感觉到了,它也会反应。这不是怪事吗?因为基本粒子是所有物质世界的基础,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质世界,都是由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这个怪事推而广之,一层一层下去的结果,就是整个物质世界都会受影响。这个事情爱因斯坦最先发现,他推出了量子物理学的现象,并把这个称之为诡异的现象。他就说这个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我们有一种未知的信号传递方式,在两个粒子之间一直保留着。不管它们跑得多远,一个粒子受干扰的时候,这个未知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把信号传给另一个了,然后另一个就会反应过来,唯一能够想象的就是存在一个未知的信号传递的方式。但是爱因斯坦说,这个未知的信号传递方式是肯定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论的基础就是所有信号的传递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你跑得太远了,信号传递的速度一定超过光速了,那就不对。所以大家一想,那这件事就怪了,为什么两个粒子无论跑多远,测量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感觉到?难道是存在着心灵感应吗?即使有心灵感应,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这就成了一百多年来最诡异的事。这件事情在巴黎大学1982年做出来之后,物理学界又开始大讨论,大家觉得爱因斯坦说的是对的。但是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机制找出来,那怎么找到这个机制呢?第一,两个粒子之间不可能有信号传递,因为要有信号的传递,信号就超光速了,超光速是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注释,即光速不变的原理。如果没有信号传递,那么怎么可能一个粒子受到任何干扰,另一个粒子都马上知道,而且也做相应的变化呢?这个时候,出现一个科学家,这个科学家是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波姆,这个人相当聪明,他的书现在还在西单书店卖,可惜很少有人读懂他的书,他的书里就解释了这件事。他就说,其实两个粒子无论跑多远,只要一个受到干扰,另一个立刻就反应出来,这件事只有一个办法来解释,什么办法呢?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大的鱼缸,缸里有条金鱼在游,假设最少有两台摄像机,一台从侧面观测这个鱼缸,一台从背后观测鱼缸,另一个房间里有两台监视器。试想一个人进入到监视器的房间里,他看到有两条鱼,这两条鱼还不一样,因为一个是从尾巴部分照过去,一个是从侧面照过去的。这两条鱼很怪,无论其中的一个做什么动作,另一个马上反应过来,而且都是同时的。他说我们观测到的基本粒子就是这种现象,鱼缸是宇宙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内在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相对于我们的客观世界就是宇宙本体。我们看到的两条鱼它不是真的,它是幻影,是这条鱼的投影,这条鱼又是三维的,两个投影是二维的,投影变成了两条鱼,那两条鱼无论怎么的运动,一条鱼只要有什么感觉、做什么动作,另一条马上就有反应,这个反应不是说这两条鱼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说明这两条鱼都是幻影,真实的东西是在鱼缸里头,鱼缸这个三维的实体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监视器看到的都是幻影。这样一解释的话,就把这个事情解释的通了。其实你看到两个基本粒子是我们通过监视器看到的投影,这样的话,不管这个鱼受到什么干扰,采取什么动作的时候,另一条鱼都跟它采取相应的动作,协调一致,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幻影,真实的东西是在更深层次,维数更高的东西。再换一种方式,现在的监视器已经有很多了,你到一栋大楼去,监视房里摆满了屏幕。一个人进电梯以后,就有好多镜头出现,如果进去的人是一个乡下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监视器的存在,也不知道电梯,他只是看到荧光屏,就会觉得怎么这么多人呢?而且这么多人很怪,动作好像协调一致。人类看到的基本粒子就像一个乡下人进入到监视器以后,看到了那么多人影一样,每一个基本粒子就是监视器里头的一个影像,你看到了好几个影像,你认为是好几个粒子,实际上,它的背后深层次只有一个,这个东西变现投影出来了这么多像。佛学中间其实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在唐代有一个人叫贤首国师,他讲解法华经时候造了一个八角亭,每一面都放一面大的镜子,这些镜子互相照着,人要站在亭子当中,就影子重重无尽。如果你未察觉中间的人,就可能误认为这些影子都是人,他们的动作都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些人一定是在互相心灵感应,但是显然这并非事实。这就跟刚才那个鱼的例子是一回事。所以,我今天起的题目叫“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实际上物理学走到了这一步,要用金鱼缸的投影来解释基本粒子是虚幻的,而金鱼缸才是本体,这实际上是走到了贤首国师的路上了。贤首国师早在唐代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都是虚幻的东西。现在进入第二部分。下一部分更需要专业的东西,大家听了之后,可以得到一个印象,物理学接近阿赖耶识,它认为阿赖耶识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特性。这个比佛学说的阿赖耶识更具体了,它要用物理学去测。波姆认为宇宙存在本体就类似佛学的阿赖耶识,本体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才能够投影出宇宙的万事万物?他们认为全息摄影是本体存在的方式。全息摄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照一个东西的像,用一束激光,在某个地方分成两束,一束激光就直接照到我要照相的物体身上,一束激光通过反射到另一个地方去,你要照像的物体反射的光也过来了,这束光这在这里干涉起来了,形成了水波纹类的东西,然后这个地方放一张胶片,就把水波纹一样的东西记下来了。如果我把胶片拿出来,用激光直接照胶片,就在空间的某处出现了你要照的物体的像,而且一模一样。全息摄影不知道大家玩过没有,有些地方的展览会展示过,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就感觉像光的效果投影的一样,实际上就是全息摄影。全息摄影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看到的这个人,这些物跟原来是一模一样,他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他的核心是胶片,上面都是水波纹一样的东西重重叠叠。通过激光这种东西的翻译,把它翻译成像,又出现在空间中,这就是全息摄影。全息摄影作为现代物理学的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了,舞台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虚构一些演员在台上演出,都完全能够做到。如果物理学所发现的这个宇宙本体就是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就像软照片上的这些波浪条纹一样,可以在这里储存很多信息。大脑是一种翻译器,它把全息摄影的信号还原成原来的图像,就使你看到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了。全息摄影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使你把底片撕成很碎的小片,每一个小片都包含了所有信息。第二个,用全息摄影来解释宇宙的本体。在这个机制中,时间与空间都不再存在,没有位置移动,只是更深层次的投影。到现在为止,需要一些物理学知识。因为全息摄影都是干涉条纹,所以不能够把它分离开来。时间跟空间都像电视监视器中间的金鱼一样,只是更深层次的投影。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投影,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过去、将来的所有信息都储存在这里。如果我们人类到了那种程度,能够深入到宇宙的本体中间去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我们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都看出来,也可以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事,这个跟佛学的阿赖耶识是不是相似?超级全息式的结构如果看作阿赖耶识,也很好的诠释了阿赖耶识作为藏识和种子识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就是讲阿赖耶识,物理学不光是猜测它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本体,而且它要用一套模型来讲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结构,它变换出万事万物的机制究竟是什么。今天只是给大家一个印象,物理学家已经走到多远了,他们用全息摄影来解释阿赖耶识,解释宇宙的本体,就使得宇宙可以从本体变现出来。而且宇宙本体有三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就是全息摄影不管怎么分割,每一个小块都包含了整个世界的全部信息,芥粒之间有大千世界。第二个是佛学中间说的如来的化身一样,无处不在,处处都在,这个机制含藏万有,这些种子藏在一个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一种能力进去把它提出来,那么你就可以知道任何事情过去、将来会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储存在宇宙的本体里了。再补充一点,实际上这些物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也是本体产生的,人的意识产生了以后,大脑也是虚幻的,也是这些投影构成的,但是,大脑它所承载的意识可以把干涉条纹翻译出宇宙万事万物,所以人的灵性就表现在人能够把万事万物从宇宙本体变现看出来它的投影是什么样子。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作者:理证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日内容提要:唯识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对于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观,最为明了,最为透切,在整个佛教理论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的思想为核心,如果离开“阿赖耶识”来谈唯识,可以说,是无从谈起。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大乘唯识学的一大特色,此识能够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变现宇宙万有,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因此,为宇宙的根据,万法的总体。本文从“阿赖耶识”的建立、作用、价值及其意义,来作以探讨和阐述。作者理证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前 言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在佛教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是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也是一门最有高度、最有深度、最有广度的学说。在当今世界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我认为唯识这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实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扬的价值。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为中心。而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是发扬大乘唯识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关键在于为了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因为阿赖耶识能含藏—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而变现宇宙万有,也就是说,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所以,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一切万法的总体。然而,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皆是此识所变现。不过阿赖耶识然是依因缘所成,生灭变现,从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常无间断,由于依前七识的熏力熏发出来的种子,依第六识善恶的熏力生起现行,或为人天、或为畜生,展转相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生死轮回的主体。反而言之,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么,有情的生命相续就无法完成,宇宙万有的主体就不能成立。佛教所说的轮回,也特别以阿赖耶识为其主体,因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如果其间没有一个负起联系的东西,有情从前生到后生的生命延续,就无法建立。可是,这有情生命的延续是世间的事实,不容我们所否认的。作为有情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负起这个任务,其主要在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之中,此识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的恒转相续,常无间断,因此,阿赖耶识就成为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然而这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随于业力的牵引,而一生一生的延续,形成生命的长流。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思想在唯识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同时,就唯识学为什么要建立阿赖耶识?此识存在的意义何在?在此先作轮廓的说明。如下就“阿赖耶识”这个论题,来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其内容分为五点说明。一、阿赖耶识建立的过程和意义(一)赖耶建立的过程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由无著、世亲时代完成的大乘唯识哲学思想的一大体系。从当时而言,建立其阿赖耶识思想的理论,可以说,已经是唯识 学发展到最高峰时期。那么,下面重点来探讨阿赖耶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及其意义何在?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业果缘起相续的问题;因为小乘学者主张有间断的第六识,却不知六识之外,另有一个恒常相续,始终执持有情生命的无间断的心识(阿赖耶识)存在,所以,如果说除了小乘所主张的有间断的六识以外,再没有一个普遍恒常,一类相续无间断的心识,试问:谁能负起受生命终,根身执持,以及缚解连系的使命呢?如《成唯识论记》卷三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一常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i]。这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的本性是恒常的,从无始时来,乃到成佛,皆相续不断。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2]。又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3]。以此经文,说明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在替流转还灭的一切法找出立足点来。因此有了阿赖耶识,就可以说明宇宙万有的生起,以及灭后功能的存在,同时此识又为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如《摄大乘论》中,立此识为‘所知依’,其意义说明,宇宙万有诸法,若染、若净、若精神、若物质等,都要依此阿赖耶识才能生起,是为诸法平等所依者。因此,它不仅是有情生命的本质,也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总之一切有情等万有诸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存在。由此可见,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完全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八阿赖耶识,根据心理学家认为是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因为它不生起意识作用,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潜意识”者:潜者是潜伏在内,说明它的功用是潜伏而不显现的,一种不活动的心力。“下意识"者:即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表一种心理生活的更深切更重要的部分。“无意识"者:即是说它没有意识活动作用的心。潜意识是别有其功用的,并不是不动,但不是平常的意识所能意识得到。这种潜意识,在唯识学上就是指的第八阿赖耶识,再没有别的名词可以代表。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4]。又《成唯识论讲记》卷三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持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5]。因此说,阿赖耶识在唯识学的理论中名为“不可知识”。就是因为它的功能行相微细,第六意识所了达不及的,故云不可知识。又因为第六识不可知故,所以不能用现代名词说明它的微细行相。因此在各种经论中也只有推证说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同时此识的功用能含藏种子,执持根身,缘虑器界。《八识规矩颂》中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来前后作主公[6]。由此可知,这潜伏而不显现的心识,有如此的微细,当然不是小乘学者认为的第六识所能了知的,也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了知的,所以阿赖耶识就是潜意识。 第八阿赖耶识,在古代翻译的经论中,很多译为依处、依住、依著的意思,因此它有执持根身的意义。根身是指眼等五根,也就是我们的肉体,但能够负起执持根身任务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因第七识无此功能,第六识有间断故,前五识更无此功用。所以唯有阿赖耶识从生时起执受此身,乃至到死,使—期生命得以相续,永不损坏,且同安危。识有执持根身的任务,而根身是识的所藏处;如果根身崩溃腐烂,识就失去了藏所;相反的心识要是离开了根身,根身也就无法支持了,因此根身与心识就发生了共同安危的关系。可见根身与心识是如何的安危相共,休戚相关。到了后来,学者才把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摄大乘论》以摄藏、执藏二义解释;摄藏者:即此识能摄藏染净诸法种子,使其种子不失,待缘现行。执藏者:即因此识一类相续,恒常不断,第七染污意就在这似常似—上执为自我,第八识既然是心法,就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它既是能缘,自必有其所缘的境界,所以说它有缘虑器界的功用。然而,明白了阿赖耶识的体性和功用,就可了解它在宇宙人生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建立,在大小乘学派中是有诤论的,所以在《成唯识论》中引有五教十理,以证明它确有其体的存在。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中说:云何知有阿赖耶识?若无此识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心无定、命终、无皆不应理[7]。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中说: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8]。由此可知,六识之外实有相续细心的存在;但是,小乘学派的学者,只是把它看成意识的细分,而还未认识到它是独立存在的心识。直到后来,大乘唯识学者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提出了细心识独立之说,并且引证如来的圣典,找出了细心识存在的根据。但其最有力的教证,就是佛说的十八界。十八界中的意根界,佛教学者向来把它说为心根,是对前五色根说的。意根界既是心根,并且又为第六意识所依,这不是六识外的另一心识,又是什么呢?因此,唯识家后来主张的细心说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探求下而产生的。 然而,六识之外心识的独立性,既然已经明确的提了出来,那么应该为它安立一个什么名称呢?大乘学者对此各有所安立的名称,但因小乘部派学者建立思想的不同,而安立的名称也就有所差别,如大众系说为“根本识”;分别说系说为“有分识”;化地系说为“穷生死蕴”;犊子系说为“不可说我”等。如此各派学者对于这个心识的安立,有其各自的思想和意义;到了大乘唯识学发达时,以唯识的观点来看小乘各派所说的细心,认为他们无非是以不同的形式,从多方面说明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而已。因此,阿赖耶识不仅是大乘唯识所提倡的,而且小乘学者也不能不承认此识的存在,所以阿赖耶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
(二)赖耶的异名与分位 此有组织性有摄持性之阿赖耶识,为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的本体,故宇宙诸法由何而有?由阿赖耶识变现而有。人生万有由何而有,由何而生灭变化?由阿赖耶识而有生灭变化。然而此为宇宙万法的总体的阿赖耶识,因变现之威力极其广大,故历来研究者之说明,亦又不一。其安立之异名,尤又不一,故今特以阿赖耶识的异名与分位一一分别说明。 宇宙间一切事理等诸法,总名叫做“一切法”。而一切法总的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上叫做“阿赖耶识”;在凡夫、二乘、菩萨的地位上总叫做“异熟识”;在如来的地位上叫做“无垢识”,所以此阿赖耶识就有种种不同的别名。如《成唯识论》卷三云: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及色根令不失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大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9]。此外还有种种不同的异名,今以次第略出抉择其义: (一)初能变:此识含藏诸法种子,变现根身器界相见,凡愚不了,执为我法,破其执故,说诸我法皆为识变。能变有三,此当其初,是对所执我法及假施设我法,说此名为初能变也。(二)根本识:即前七转识及—切染净法,以此为依止故,称此为根本识,亦通一切位。(三)第八识:此依数目得名,从前五、六、七至此,数此为第八识,乃从粗至细、从浅至深,以数之数目虽可通圣凡位,亦无滥同他失,但不能显此识相用,不过一带数名词符号而已。(四)穷生死蕴:这是小乘教中的别名,即一切心一切物是有时连续有时断灭的;但这心物的种子在此识中是不断绝的。(五)宅识:即阿赖耶识有房宅的意思,言此识是种子的房舍。(六)名了:即心意识了,名之差别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故。(八)如来藏:藏即覆藏,杂染无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清净法身,如来清净法身为所覆藏,杂染无明为能覆藏,能所合名,称如来藏。以上种种不同的名称,虽诸名字不同,故其含义有别,由此名义别故,则其在法界有情之类的分别位次,亦又广狭不一。就其名义分位之各异,以推定其变现诸法而为缘起之功能势力,亦又差别。名字虽有如是之多,而其体则一也。名字所以不同者,因其染净熏习势力之别故,虽然此识之所以能支配变现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法,而又各别显现不同者,是因其与诸法间之互相熏习转变之所致。熏习之力在有情界交互关系上,占最重要的意义,一切社会关系的转变,宇宙天地的推易,皆由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天、地狱、饿鬼、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熏习力故变现不一;乃至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等,无不由於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势力而使其成就。故知此阿赖耶识为诸法的本体,而亦有等级分位的不同,并以其势力的支配亦因之有别。(三)赖耶的三相义
云何安立三相?谓阿赖耶识安立三相,依《摄大乘论》云: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於—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10]。由此可知,建立阿赖耶识三相的重要性。为此,就此三相之意义,以下一一说明。 1、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识为自体相。阿赖耶识是梵语,译云‘藏’义,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谓此识能藏一切法。如诗云:“中心藏之”,大学云:“不藏怒焉”。这都是指此能藏的心识,所以通常人们把阿赖耶识称为藏识。因为它的自相,就如仓库能藏种种的物一样,但世间所为的仓库只能藏有形的东西,是有现量的;而此识是藏无形无像的东西,什么都可以摄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没有限量,所以说,此识是宇宙的根源,诸法的总体。依正世间的一切诸法,皆不离此阿赖耶识。然而为了更详细的了知此识的意义,现从以下三义当中分别说明:(一)能藏者:阿赖耶识自身是能藏,前七识心心所法及其它一切法的种子是所藏,是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藏故。一切法必有种子为因缘,方能生起,所以此识是宇宙的本体。我们造的业种子和我们的名言习惯心识活动的种子,为此阿赖耶识所摄藏,后遇缘时方能生果,即第二之生命,故此识亦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在未生果前,这些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我们举心动念都会熏成种子,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11]。这念佛的一念,就是一个种子,作将来成佛的因。可是这一念种子,经无量劫而不失不坏,就是因为它摄藏在第八识中的缘故,所以阿赖耶识名为能藏。 (二)所藏者:第八识自身是所藏,前七现行转识及其相应的诸法,是能藏。因为在现行的果位即现生命上,第八异熟果识被前七转识所熏所缘,故第八识又是所熏所缘,前七识心心所法,又是能熏能缘。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察的,一切心理现象,就是前七识上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些活动之中,故为所藏。因为它是无记性,劣弱无能,故能受熏成种子。现行果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的总体。这总体的活动在表面上只有前六识最明显,第七识就不易觉察了。但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是亲切缠缚着,因此这前七识活动为能熏,就是能藏;阿赖耶识表面上无力活动,是所熏,就是所藏。依此二义,这第八阿赖耶识是遍一切法的,与一切法和合不离的,就是宇万有之心体,也可以名宇宙心。 (三)执藏者:这正是说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是永远相续不断的,乃至成佛亦不断灭。人生的观念,总以为有个常住不断不坏的生命存在,这个常住的生命总体,就是‘我’。这就是第八识被第七识执持,以为‘自我’。所以这第八识体就是‘我’体。人生的我执我见,自他分别,物我不平等的观点,就是从此发源的。第八识是所爱执藏者,第七识是能爱执藏。‘我爱’本指第七识相应的我爱自私心理。由此,我爱也就表示了第七识的特性,是爱‘我’执‘我’的;第八识被此爱我心理所执藏,故云我爱执藏。人类的‘私我’观念从此种心理关系上所产生,,故阿赖耶识译为‘我爱执藏’。此三义中执藏犹为重要,也是阿赖耶识命名的所在,因为我爱执藏的过失最重。假若不是第七识恒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那么第八识可以说没有资格叫做阿赖耶识。因此,第八识之所以名为阿赖耶识,全靠第七识妄执为我,如果一旦第七识不起我执现行,永舍我执之名,第八识也就不名为阿赖耶识了,由此可见执藏在三藏中的重要性。以上的三藏义,是正确说明发阿赖耶识的名义。也就是说明此能变识的自体相。如《成唯识论讲记》云: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遍说”[12]。2、果相——此识是能引三界五趣四生善恶总报的异熟果,因此所谓异熟为阿赖耶识的果相,即有情的总报也。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因而熟,故名异熟。《成唯识论枢要》言真异熟具有三义: (一)业果义:它本身一定是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具有此业果性的,才可名异熟果识。
(二)不间断义:所谓一期果报不断,就是一个生命,从生到死,虽是有时限的,但从入母胎起至死亡为止,名为一期果报。这虽然是可以明见的,但这只是个身体的生与灭,其实,生命体是无限的,不间断的,我们的生命不因此一身体的死亡而间断。
(三)遍三界义:此异熟果,必遍三界九地,如今生在欲界,来生或可到色界、无色界。而前五识则不能遍三界的,如鼻识与舌识到色界就没有了,无色界中五识都无。第六意识虽遍三界,而有处不行,且自间断,所以唯异熟识必遍三界。因此说,唯第八异熟识具有此三义,故名异熟识。《成唯识论讲记》云: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明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是故遍说[13]。3、因相——此识能执持一切有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又能与有漏无漏种子力令生起现行法。以能生起现行法的种子,即望诸法为因义,摄藏於此识的自体中摄用归体,即所谓一切种子为此识的因相。一切种子,就是阿赖耶识所摄藏的一切法种子,为诸法生起的因,唯此识能执藏故,名一切种子。《成唯识论讲记》云: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遍说[14]。(四)赖耶的四分义 阿赖耶识的四分义,唯识诸家有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说法,但是均由各自观点的差异,故主张识有四分的安立,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1、何谓相分?相分即是识的所缘,相为相状,即是外界事物形成的客观对象。也就是我们对外界所认识的客观之境相,但我们人的认识,并非直接认识境体,而是将其影像现於心内而发生相似的相状,这种情形唯识学称为相分。然而八识之中,唯第八识缘取实境为自己的相分,其余七转识,就於实境之外,另浮现出自己的相分相貌。所谓实境就是本质,相分即是影像。譬如以镜照相时,影像即现于镜面;如果离开外境的人物,即照不出影像来。所以唯识学主张,我们的眼识所见之色,耳所闻之声等。均依於第八识所变之相,为自己的眼识等见分所缘,这种说法,称为‘自变自缘’。在大小乘中对此相分各有不同的看法,小乘认为境是离识而独有的;大乘则不然,认为绝无离识而有实在的存在之境,此一切外境皆有阿赖耶识所变现。所以无论如何,这眼识等决不能缘外面之‘本质色’,只能缘自己所变的相分色等,否则的话,心外有实境,就与唯识学的‘心外无别法’和‘万法唯识’的道理相违背,而不能成立‘唯识无境’的理论。总之,相分者,即是能缘心识所变缘的一种境相。无性《摄大乘论》云:始从眼识,乃至身识,随类各别,变为色等,种种相识,说名相分[15]。2、何谓见分,见分就是识的能缘,见是照见义,就是主观的作用。见分即能够分别於自己心内的客观影像者,这就是说,对于心法生时显现其境,能缘虑的作用。所以人们的一切知觉都是自己心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亦即是认识客观的主体。如《成唯识论讲记》云:此了别用,见分所摄。[16]又无性《摄大乘论》云:眼等诸色,了别境界,难见义也,说名见分[17]。此意说明见分的主体为心的作用,即认识阿赖耶识所现的相分於心内的客观影像。譬如镜面的光明,有能照的作用。《唯识三字经》云:能分别,名见分,如明镜,能鉴形[18]。此意说明,见分能够摄取我们的形像,有鉴照作用,故谓之见分o
3、何谓自证分?证是证知、证明义。即是对自己主观认识上的了别作用。它具有相分和见分二用的心的自体,这个心的自体,就是识体。如果说,相分与见分不是共同所依的心体,那么,相见二分就变成相是相,见是见,二者分离。因此,相分和见分是自证分的两面作用,既可以证明相分,又可以证明见分,所以,相分见分绝对不能离开自证分而存在,若离此自证分,不能成立唯识之理。其次,自证分不但能证明相分、见分,同时还能做为第四证自证分的能量与量果。因为自证分是内缘作用,一方面能缘见分,又为见分之量果;另一方面亦能缘证自证分又能为证自证分的量果。所以说,是统—相分和见分两面作用的重要环节,以及证知见分的认识作用,如镜自体。 4、何谓证自证分?即此证自证分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建立证自证分的意趣,是为了显示自证分有量果之原故,於是从自证分更起能缘作用,使证知有自证分,所以要安立第四证自证分。但如何证知有证自证分呢?依据《成唯识论讲记》所云: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19]。此意正是唯识家以为能知的是前面的自证分因为见分的作用,仅限於缘境一一相分,不能证知自证分。但自证分是识的自体分,自具足缘外境的相分与缘证自证分的功用,而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互为能缘所缘的关系。换言之,即是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同是内缘性,故能互为能量。并且亦可是量果,皆是内分之现量。所以说,证自证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证分显示其量果的原故。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范畴,能自觉其精神状态,同时又有再认识其自觉作用。 以上四分的作用,为八识及诸种心心所具有,眼识以色境为相分,耳识以声境,乃至末那识及第八识见分,阿赖耶识以种子、根身、器界为相分;加以见照,加以证知,而完成其认识。但是,缘境的相,前六识是比较容易知道的,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其相很难明了。然而第七识恒缘第八识见分,浮现相似于实我实法的相分。第八识虽非分别缘虑,但所谓识变即缘相,就是变作其相的种子、根身、器界等。可是所变作的相分,为引起前六识相分的实在之境,故称为本质。因此,譬喻说明以上四分:相分为所量,如布帛;见分为能量,如尺度;自证分为量果,如知尺寸的长度;证自证分为自证分的量果,如将其尺寸记上帐薄。总之,我们所认识的客观之境,即是识的作用,能知所知,皆属于阿赖耶识所变现。 二、 阿赖耶识存在的作用及其任务在这现实的世间之中,任何一法的建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如计算机有计算机的价值和作用,火车有火车的价值作用等。而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也有它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否则的话,何须要建立阿赖耶识?为此,首先说明的,唯识学所说的阿赖耶识,就是有情生命的本质,诸法的根本。因为众生的生命现象,是精神和物质的和合体,在生命的前后延续中,是不停的生灭变化着,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所以生灭无常的缘起现象,确有很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如佛法中所说的转识所依,内执根身,外变器界,轮回主体等,在刹那生灭无常的变化下,如找不到一个可以担当这些任务的,那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於是根据佛陀的启示,加上唯识理论的观点,提出很多不同的意见,作为解决这些其它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乘学派所提出的各种意见,虽然自以为可以担当这些任务,但是在唯识的见地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唯识学就将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完全交给阿赖耶识去担负,现在就以下面几点来说明,阿赖耶识的任务及其存在的价值。 1、阿赖耶识为‘转识所依’者:因为一切诸法的生起,必须有它的所依。而有情生命的存在,必定有它的所依者。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心识活动的生起,必有它的所依,如果没有一个执持生命的所依者,那么有情心识的活动决不能产生。佛法以前六识及第七识,总名为七转识。第七识依於阿赖耶识相续转起,而阿赖耶识为第七识的不共所依,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就没有活动的余地,《瑜伽师地论》云: “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识[20]”,正说明此意。但是,阿赖耶识有现行赖耶和种子赖耶的区别,如难陀论师认为,末那识所依的赖耶是种子赖耶,而不是现行赖耶。因为末那识常自相续,从无间断,无须假彼现行赖耶,作最初生起的俱有依。可是护法论师认为,现行赖耶和种子赖耶都是末那识的所依。而不同的是,种子赖耶为末那识的因缘依;现行赖耶为末那识的不共俱有依。至於前六识的生起,虽然要有其它各种条件,但同样的要以根本第八识为依止而得生起。如《唯识三十论》云: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21]。此颂说明前五识的生起都要依此根本识,再随了各别增上缘的集合而现行生起,就是在某种环境的条件下,则有某种识的现行生起。而前六识以现行的赖耶为共依的增上缘,以种子的赖耶为亲因缘依;因以种子的赖耶为亲因缘,而有前六识的现行。如此说明,转识的现行生起活动,一定要有阿赖耶识,否则,决不能发生认识作用。 2、阿赖耶识为内执根身者:根身,即指各个有情命之生物的肉体而言,就是通常所说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此五色根,为组织有情生命的生理机构,也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全体。依生理学说,人身的机体组织,籍有十几种的原素而组成,依唯识的理论,人身的机体,由五色根和合而组成。因此,我们现在这个活泼泼的生命,在五色根上明显的表现了出来。但是,这生理机构的五根,原是没有知觉的色法,为什么能在一期生命中,继续不断的活泼泼的存在?因为这是由於心识的执持,而能负起这个执持任务的,唯是第八阿赖耶识。由於此识一类相续,使根身不坏,且同安危,使种子不失,待缘生现行,故名执受。若无第八阿赖耶识执受之力,根身会腐烂的,如《成唯识论讲记》说:如契经云: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谓五色根身及根依处,唯在此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遍,相续执受,有色根身[22]。又《解深密经》云: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於身随逐执持故[23]。又《摄大乘论》云: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身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24]。由此根据诸大乘经论说明,执持有情根身的这项重要任务,唯有阿赖耶识才能担负。同时,由於阿赖耶识担负了执持有情根身的任务,所以我们才能活泼泼的无有失坏的生存下去。如果说,阿赖耶识放弃执持根身的任务,不再执受生命体上的有色诸根,那我们的生命身体立刻就要崩溃,成为无生机的死体。由此说明,阿赖耶识存在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另外,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负起这个重大的任务,就因人们在闷绝熟睡等时,前六识虽已不起作用,但生命还存在,身体也没有变化,而且有微细的精神觉受,与死人有着不同。因此,这维持生命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3、阿赖耶识为‘外变器界’者:器是受用义,被有情界所受用的,都叫做器界,又名依报。此所言外变器界者,即是总指大自然界,谓我们所处之世界,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生活所需诸资生具,一一有情所受用者;在身外者,依科学之分划,为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除去自身,故曰外在,佛学之所谓依报器世间也。如是纷杂难穷之器世间,所谓大自然界有不可思议的现象和神秘难测的美妙,然亦各有其组织和生成的原素,似与阿赖耶识没有关系;但依据唯识学的道理推究,此大自然界之演变,森罗万象之奇妙,有情生活之资具,生存坏灭之蜕移,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生起。全宇宙内若事若物,大至河山,小至原子,无一法而非阿赖耶识转变生起也。如《成唯识论讲记》云: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无处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25]。这是说明一切世间的现象,都是由各各有情的第八识所变的。离此识外,非仅亲切之根身必坏,即此疏远之万象,亦皆归消亡。因此内在根身,外在器界,皆非离识而独立存在。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26]。又云: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27]。此段经文说明,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的现行生起一种境界相。因为有了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它是离心而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行生起的影子。如《厚严经》云:一切所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28]。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29]。此二颂的意义,初颂是说由识的自体分,而见相二分的自然转起;次颂是说明无知的凡夫,由於无始时来的烦恼习气扰浊了心的缘故,不知所认识的外境,是由内识的变现,误认它为外在实我实法,实际一切我法相的外境,都是依识体所变现的,离了识的自体,根本就没有凡夫所妄执的外在实我法可得。如契经云: “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30]”。这里所谓第八识的共相种所变,就是显示一切万物皆不离识,皆是内心所有。由此,宋儒说宇宙万有,皆是内心所有;近人亦说物皆有识。与此共变之义,可以互相发明。这也可以显示阿赖耶识正是此宇宙的本体。 4、阿赖耶识为“轮回主体”者:轮回这一问题,是很多人都想彻底了解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轮回之说,是无稽之谈,不足凭信,但在古代印度的学术思想界,有一些人不承认轮回这一事实。但一般学者认为,三世轮回是事实存在的理论,而认为以一常恒不变自我,往来於三界五趣中。可是佛法,一方面不承认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另一方面又不否认三世轮回的业果缘起,於是在说明上,就成了很大问题。因为这个现实生命体,如果没有一法可以从前世移转到后世,试问以什么作为三世轮回的主体?这在佛教的学派中,亦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以唯识学的理论来看,亦只有阿赖耶识可以负起这项任务,因为阿赖耶识是五趣四生的趣生自体。契经云: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应无有故[31]。又《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32]故此,阿赖耶识为有情的总报体,当这现实生命结束时,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这个报体,到新生命继续而来时,於第一刹那成立生命的,亦是这阿赖耶识,所以前—生命与后一生命的连接,其任务确实唯有阿赖耶识可以担当,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生命相续的主体即不得成。佛法所说的轮回,所以特别以阿赖耶识为其主体,是因为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如果其间没有一个负起联系任务的东西,那么有情从前生到后生的生命延续,就无法建立起来。但是,有情的生命—生一生的延续,是世间的事实,不容我们所否认的。为有情生命相续主体的阿赖耶识,所以能够负起这个任务,是因为在无始时来的生死流转之中,此识如暴流水般的非断非常的恒转相续,《成唯识论讲记》云: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33]。由此证知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本质,而这生命本质的阿赖耶识,随於业力的牵引,所以一生一生的延续,形成—一有情生命的长流。 三、阿赖耶识“变现“的客观性所谓唯识,主要是以唯识所变而说的,变现包括能变和所变两个方面:所变者,即是泛指变现的宇宙一切;能变者,在唯识学上只有八种识。而这八种识,在《唯识三十颂》里分为三能变,颂云: “此能变为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34]。而唯识学者,有时类别为二,就是前七识为转识,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所生起的根本,所以叫做本识;而前七识是由第八识摄藏的种子所转变现行生起的,所以叫做转识。由此可知,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不论是内外界的现象,不论是精神物质,无—不是阿赖耶识之所变现的。因此,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或为宇宙万有的总体,其原因就在此。所以在此来谈谈阿赖耶识变现的意义。 能变的八种识,本来都可以叫做能变的,为什么现在说阿赖耶识变现呢?这八种识都能变现,这确是不错的,但这是约果能变而说,并不是约因能变而说。所谓果能变者,即诸心识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果法以后又由八种识的自体分,变现出能缘的见分与所缘的相分,所以当彼诸识在缘境时,无不是缘彼识中所变现出来的境相,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因此说:“诸识所缘,缘自心相”。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35]。又说: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36]。但这是约能变识与所缘境相望,而说诸识有能变现的意义而已。但是就严格的诸识自身及所变现的诸境本质来说,前七转识不可说它有能变的功用,真正具有变现功能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因为色心一切诸法的种子,都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由这所含藏的各类种子,内而变现主观的心识,外而变现客观的对象。至於前七转识,各自缘所缘境,不过是托第八识变现的本质境为对象,加以缘变就是。以七转识与第八识相望来看,完全可以这样说:不但外境是由第八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的,就是七转识亦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现,名为所变,如要说其为能变,不过是所变中的能变,有资格叫做能变中能变者,只有第八识,所以说,唯依第八阿赖耶识才能变现宇宙的一切现象。同时,为有情生命体阿赖耶识,有两大特殊功能,就是能知与能变。就它的能变说:当有情得到一段生命时,就有生命的自体,佛法说为根身,同时又生命所依止的宇宙,佛法说为器界,而第六识境像所依的本质,亦为第八识所变的器世间,因此,唯识学上所说的“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正指此意。所变根身,有可见的根依处(感觉器官)及不可见的净色根(神经系统)。阿赖耶识所变的根依处和器界,虽在同时六识所知的范围外,但仍在第八识的关系之中,并不是离本识而独立存在于外在的,所以唯识肯定的认为器界为阿赖耶识之变现而存在。 阿赖耶识为什么能够变现根身器界呢?因为阿赖耶识中存在有两类不同的种子,所谓共相种与不共相种:前者是能现行生起器世间的依报种子,后者是能现行生起有情世间的正报种子。正报是指有情生命的自体,为六根所组合成的,你有你的生命自体,我有我的生命自体,彼此组成生命的六根,各各差别互不相共,名不共相。但这不共变的人生,又可分为两种,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与不共中的共:前者在生命体上叫做净色根,现在生理学上称为神经系统。净色诸根乃各个有情第八识所各变的,当生命生存时,固然有其神经作用,到生命结束时,神经作用即归乌有。如是各人真正依之发生五识的五根功能只有自己可以受用,不与他人共同受用,亦即与他人毫无关系的,所以是属於不共中的绝对不共。至於后者不共中的共,是指根依处的形体乃至脑髓等则有共变共用的关系,亦即不但他可变现,而且亦为他之所受用,如我见到你的眼耳鼻等形态,你见到我的眼耳鼻等形态,所以是属不共中的共。总之,各个有情阿赖耶识所变的生命自体,净色诸根是绝对不共的,根依处的外形,仍有共变的意义,如我们的身体,有父母亲属的血统关系,虽死犹存有共见共变的死骨,如单独是第八识,就不应有共见的功用。 然而,以上所说,可知共变共依的宇宙,是有共中之共及共中不共的两类。但是在此有个问题,就是各有情各有第八阿赖耶识,所谓一切有情共同业力所变的器世界,为各阿赖耶识各变呢?还是各阿赖耶识共变呢?假如说是各个阿赖耶识各变各的,那就应该各个有情一期生命结束时,不唯他的身体坏灭,就是他所依住的宇宙亦应坏灭;假如说是宇宙器界,乃各有情之所共变的,那就应该除了各个有情的八识,仍有共同所变的器界在!关於这个问题,现在作以下说明:一切有情心识业力共所变现的器世界,从表面上看来,好象是彼此互用的,但实际去观察,一一有情并不能彼此互用你我所变的世界,谓诸有情各自变作一一的世界,还即亦以自己所变为自己所受用。譬如甲所受用的,是甲自己所变的世界,不是乙所变的,因而乙也就不能受用这个世界;而乙所受用的,是乙自己所变的世界,不是甲所变的,因而甲也就不能受用这世界。余诸有情,莫不如此。既是各自所变,为什么叫做共变呢?因为虽属各自所变,但是因一一有情相的类同似能感的增上业所互助故,他们所感的世界相也是相似的,且在同一空间各变各的,互相涉入,互相杂住而不障碍。不过由於涉入杂住,好象和合成为一体,所以不易为人之所觉察,在能变的关系上,实际仍是各变各的。如果说:“若要明了这共同世界的自相,还是一一有情自识所变现的一一不同的自识相分,好象一个室里点上千盏灯它一一所放的光,是各从各的灯上射出来的,而一一的光都能遍照全室,光光相似,互相涉入而不相障碍,似乎完全唯见一光,不见一一不同的光。现在我们有情共变同一的世界,也是这样,其实是各变各的,所谓‘而相相似,处所无异’。然而一般凡夫的眼光,不免见到唯是一个世界上”。所以,从喻说明,万盏灯光,各有各的灯光系统;从法说明,共变世界,各有各的能变所变的系统,丝毫不相混乱的。 四、阿赖耶识“转依”的目的转依是唯识学理论的最究竟的目的,也是唯识学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有人以为唯识学是专谈理论的,对於行证不怎么重视,这是错误的观点,绝对不是唯识学价值的所在。唯识的理论,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定是要我们去悟证的,假定不能获得悟证,试问说了又有何用?况且唯识说的行证方法都是大觉者的经验之谈,只要我们依照理论去修学,一定能如大觉者的悟证而悟证。“转依”是唯识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修学佛法所要达到的究竟目的,如果从现实来说,所谓人生的真正价值,唯有证得二转依果,才能彻底的实现。《成唯识论讲记》云: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果[37]。由此可知,阿赖耶识转依的理论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 说到阿赖耶识的转依,首先要知道阿赖耶识为染净一切诸法的所依,如《摄大乘论》里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38]。此颂当中的“界”字,是指诸法的种子,为众生无始以来熏习所成的。由此“界”为一切诸法所依的因体,所以,就有了生死流转与涅盘还灭的两大轨律。从转依来说,修学佛法者,在见修道中用功修行的时候,逐渐转舍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逐渐转增阿赖耶识中清净种子,久而久之,杂染种子而转成赖耶中清净种子,故名转依。阿赖耶识是染净所依的根本,染转为净,所谓心识圆明即是佛,心识迷昧即是众生,就是这个道理。染法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所谓转识成智,即以转第八识为重要,转八识而成大圆境智,也就是圆满了转依,解脱了一切生死之苦。转是转舍,依是所依,也就是说,转舍阿赖耶识中的杂染诸法种子,而为清净无漏法所依。然而,为了更详细的了知转依的内容, 以下分为三种不同的意义来分别说明。 (1)转所依:所谓转所依,就是能转的智慧,转舍一切染法,转得一切净法,而以净法为所依。智慧的生起,需要遇净缘,得善知识的开导,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称量思维,才能生起智慧。此智慧能断烦恼,能够观察事理,判断是非,有断惑证真之力。修学佛法者,依於佛法的实践,经过长期修行,使阿赖耶识中的染法种子断除,不再为诸染法所依,使藏识中的净法种子增长起来,而成为纯净无漏法所依。智慧有三种不同:即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这是根据不同的断惑修证而说的。 (2)转所舍:所谓“转舍”,就是指能转智所转舍的东西。简单的说,就是转舍生死及劣无漏种子。分别的说,主要是断舍烦恼所执二障种子。此种子在什么时候断舍呢?要在无漏的真无间道智生起时,才有能断之力,因圣道现前,就没有障惑的存在,如果障惑存在,圣道绝不会现前。其次,所要转舍的是非障的有漏法和劣无漏法的种子。因为,第八识转成纯净无漏的时候,它就不再任持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这些种子将会自然而然的舍去,留下的是纯净的无漏种子。
(3)转所得:即指能转舍的智,转舍了所转舍的二障烦恼和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应必有所得,这可符合道理。所转得即是二转依果:一是所生得的大菩提;二是显得的大涅盘。为什么说大菩提是所生得呢?因为阿赖耶识中本来具有菩提种子,但因所知障蒙蔽不能生起,后有能断的圣道之力,断除所知障,令起清净种子发生现行,故名所生得。所谓大菩提,从体而盲,就是无漏智。如果从八个识来说,转八识而成四智菩提,也就是转前五识而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而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而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具足此四智,才名为大菩提果。而能真正证得大菩提果者,唯是究竟位的佛果。至於通达位与修习位的菩萨,虽然证得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的一分,但因未圆备,故不名大菩提。所谓真涅盘,即是真如之理体,本来清净无染,但因烦恼所障,不能全体显现。如难级依照修行,得到能断的无漏智,彻底断尽烦恼,自性清净的真如本体,就会完全显现,这就是最后所证得的真涅盘。如《成唯实论》卷十把涅盘共分为四种:(1)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2)有余依涅盘; (3)无余涅盘;
(4)无住涅盘[39]。但是,此四种涅粱,唯有究竟位的佛果,才能圆满具备,而不是一般圣者所能具有的。 总之,唯识学所说的阿赖耶识的转依,是每一个学佛者所向往的境界,而证得二转依果是我们的究竟目的。转依就是转去依住於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杂染不清净的诸法种子,而使它成为清净的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转依与阿赖耶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转舍杂染依方面,也就证明了阿赖耶识所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执持杂染种子,这杂染种子的转依,有谁来担负这项任务?又怎样使有漏杂染种子而转为清净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不立阿赖耶识而说转依,是绝无道理的,然而,若立阿赖耶识,转依则成,因为一切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可为转去杂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彻底的不存在,转得最清净依的无漏法界,而显现清净的无住涅盘。
五、结论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理论,可以说对於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观,阐述的最为明了,最为透彻。尤其唯识学建立的八个识对人生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宇宙世界,分析的淋漓尽致,深刻彻底。唯识学的理论,可以说—切从阿赖耶识出发的,假若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就无所谓唯识学的成立。所以,学习唯识就不能不把阿赖耶识这个论题作为重点来探讨。因为唯识学思想理论的形成,都以阿赖耶识为中心,依此识体开展之缘起的宇宙万有,这宇宙万有的根源,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皆不离此阿赖耶识所现。然而,此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一切诸法种子,由此种子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生灭变化,无有间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生死轮回的主体。同时,不仅杂染有漏种子摄藏於此识之中,而且清净无漏种子也依附於阿赖耶识而存在,所以,迷悟染净一切诸法,皆有阿赖耶识所摄藏而变现。因此说,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万法的总体。
-------------------------------------------陈兵:阿赖耶识与修行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卷三、卷六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阿黎耶、阿罗耶、阿剌耶等,梵语原意为仓库、储藏、窟宅、执着,真谛意译阿梨耶识为“无没识”,玄奘意译为“藏识”,今有译为“仓库意识”者。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阿赖耶识有“第八识”、“本识”(一译“根本识”、“普基识”)、“宅识”、“一切种子识”、“异熟识”、“阿陀那识”(梵ādāna)、“初刹那识”(“初一念识”)、“不可觉知坚住器识”、“义识”、“心”(质多)、“心体”、“识主”、“心王”、“丈夫识”等异名。藏传宁玛派、觉朗派佛学说“阿赖耶识”为第八识,而“阿赖耶”则为依如来藏心所起的根本无明。 阿赖耶识被看作生死、涅槃共同的“所依界”(终极因),用以解释心识结构,建构宇宙模式,说明修行解脱的原理。阿赖耶识不仅关系佛学理论建构,而且攸关修行,可以用来解释和解决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身心问题,特别与参禅开悟关系密切。修学禅宗、唯识、密教、净土,皆应对阿赖耶识有明确的认识。阿赖耶识更能运用于心理治疗尤其是信仰者、修行者的心理治疗。 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摄大乘论》卷一概括为“摄藏”二字。摄,为统摄、包括义,谓此识不仅统摄所储藏的一切种子,而且统摄前七识,统摄心之全体,甚至统摄三界六趣的各种众生,统摄整个世界,为一切现象生起的所依,故得独称为心,谓之“所知依”,即一切认识对象之最终所依,并以此识为《阿毗达摩大乘经》偈所言出生生死及涅槃一切法的“无始时来界”,亦即“所依界”(梵语asrayadhatu,今译基界、体性基、本始基)。阿赖耶识的“摄”,略有三义: 1、阿赖耶识统摄前七识,前七识都可看作阿赖耶识的功能,为其“相识”(变现境相的功能)和“见识”(能认知的功能),阿赖耶识则为其“义识”(认识的实体)。《楞伽经》卷一偈将藏识比喻为大海: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其余一切心识活动,都是这藏识大海上因境界风吹而起的波浪,为大海表面的动相。《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谓“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识从阿赖耶识生,前六识依末那识起,前七转识都可以说是阿赖耶识所生。《密严经》卷上偈谓“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并比喻说: 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 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 说阿赖耶识与前七识为非一非异的关系,“藏识为因,生于诸识”,藏识为前七识的依因,前七识有如车轮围绕车轴一样围着阿赖耶转,亦如众星捧月。 《瑜伽师地论》卷六三分诸识为本识与转识二类,本识指阿赖耶识,转识指前七识,转,有转变、生起、运作、生灭之义。该论谓“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被阿赖耶识所摄的前七转识及其它心理活动(心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同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作前七转识生起的二种因缘:一、为其种子生因,前七识皆以阿赖耶所藏种子为其生起的因。二、为其所依止因,由阿赖耶执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识依之而生;又由阿赖耶识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为依止,生起意识。 2、阿赖耶识还统摄众生的身体(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是此识的执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无有失坏,尽寿随转”,还于死后转世之时,执取所受生者为自体而投生,“执受自体”,故又名阿陀那识。《密严经》卷上说: 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 又说阿赖耶识“摄持诸种子,遍持寿暖识”,阿赖耶识与命根和体温结合在一起,起着维持生命、体温的作用,众生全身从头到足,“顿生及渐次,无非阿赖耶”。阿赖耶识入胎即有众生之降生,阿赖耶识最后离身则为死亡,《八识规矩颂》因称此识“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随众生生死流转,可谓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轮回主体,“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阿赖耶识还为“能持世间因”,世界是此识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识而显现、而维持,偈云: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 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阿赖耶随缘现境,就像随缘显现众色的摩尼宝珠。六识所见外境,皆为阿赖耶所变现。 3、阿赖耶识还统摄一切众生,为众生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所依。《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如同千灯共照,光光交彻。 藏,被视为阿赖耶识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识因而多时被称为藏识,意谓此识是一个具有巨大储藏功能的心识大仓库。阿赖耶识所储藏者有二: 1、一切心识活动及其结果。一切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等,皆形成种子,作为活动的结果,藏于此识中,又作为能再生起心理活动及其业报之因,被此识所藏。《入楞伽经》卷九说“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谓藏识做着采集储藏业种子的工作,第七识的我执增长这种采集作用。《密严经》卷上说,阿赖耶识随七识的运作及身口意的造业: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 长劫的积累,致使众生阿赖耶中“习气如山积”,习气,即种子。《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前七转识的熏习,能长养、增长阿赖耶种子,如同植物在地里落下种子,使来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转识作阿赖耶识的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七转识的种子,当转识生起时,与之同生同灭的种子熏习阿赖耶识,使后来的转识“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识得生摄植彼种子,谓七转识的熏习,能给阿赖耶识中不断增添内容,引摄未来的阿赖耶识。 2、诸众生摄藏此识以为自我。《入楞伽经》卷二说,意识分别自身、外境而起自我执着,产生我、我所执习气,储藏于第八识中,被末那识恒审思量,使众生无意识地执自我及所知见的境界为实有。 《成唯识论》卷二解释阿赖耶名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依次为因、果、自相三相。能藏,谓此识本具储藏功能,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丧失,这是此识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种识”,此即因相。所藏,谓此识的储藏作用,能令众生轮转生死,承受来世果报,是众生生命相续不断之本,故称“异熟识”,这是此识主要产生的果,即果相。执藏,谓此识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识执为内自我,与杂染相互为缘,能摄持因果,这是此识的主要性质,即自相。 从今电脑及人工智能看,阿赖耶识的“藏”,除储藏种子之外,还应有处理所藏种子的作用,犹如电脑之处理所储存信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信息的工作,应该说是严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则,不讲情面,不受意识主宰。我人的身体、长相、生存环境等,都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义或一定程度上,阿赖耶识甚至可以说是命运的制造者。 阿赖耶识的行相、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行相(梵ākāra),指活动状况、特性、性质。经论中对阿赖耶识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点大略有五: 1、隐微难知。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解深密经》卷一偈比喻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谓此识是一种执持处理一切心识种子、恒常活动不息的深层意识之流,其势如同波涛汹涌、昼夜奔腾不息的地下暗河。《楞伽经》卷一说,微细的藏识之究竟,唯是佛及“见道”以上的菩萨依其智慧眼所知见,非外道凡夫及声闻缘觉所能觉了。《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依隐为义”——是隐微难知的所依。 2、非有非无、非常非一,生灭相续,作用宛然。《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云: 我说如虚空,非有亦非无, 藏识亦如是,有无皆远离。 说此识如同虚空,既非是有,也非是无。非有,谓没有可以见闻觉知的物质性形象,非无,谓其作用显然是有。如《密严经》卷上说,阿赖耶识“住于身”,弥纶周遍于内外诸世间,遍于一切,“运动于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轮,如油遍在胡麻,如盐中有咸味,如无常性遍于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发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车之轮,虽起着重要的推动、创造等作用,而不可寻求、不可分别。《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不是一个凝然不动的实体,而是一生灭相续的心识之流。用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说,阿赖耶识可能是场态,或曰以身体或身中心脏为中心的“无意识场”。 3、贯通三世,一味恒转。《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阿赖耶识了别的工作从人初生到命终,念念不断,没有一念停息,其储藏的内容虽然有异,而摄藏的运作从生到死没有差别,不断进行着接收、处理种子等工作,是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进程。此识与前七转识,善、不善、无记心所法及苦、乐、不苦不乐受三受“一时俱转”(同时运作),为七转识提供种子生因和依止因。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彻人的一生,还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贯彻全部轮回过程,没有暂时间断,即使在完全没有前七识活动的熟睡、闷绝、被麻醉、处胎、入无想定及灭尽定等无心位,也有阿赖耶在现行,起着维持生理活动的作用,此识离身,即告死亡。《楞严经》卷一所谓起管理“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生理活动作用者,即是阿赖耶识。 4、性属无覆无记。无覆,谓其不障覆佛道,性属无为;无记,谓其非善非恶,属中性。阿赖耶虽然与前七识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运作,而不与彼同一所缘,故不应说与七转识等相应而成为善或不善性,亦不与七转识相违。犹如眼识与眼,虽然同时运作,非不相应,但不能说眼就是眼识,眼识就是眼。阿赖耶识是一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是中性的。 5、是多非一。阿赖耶识是一是多?是每一众生各自有一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明确回答: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亦一亦多,多,谓每个众生各自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阿赖耶识所储藏的内容千差万别,故每一阿赖耶识非一;一,谓众生各自的无数阿赖耶识虽然内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阿赖耶所了别、所缘的境,据《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有内、外二者:于内了别所执受的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种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处(意根),于外了别无分别、于一切时无有间断的器世间相(世界),犹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 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七等说,阿赖耶识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恒共相应”。然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 亦异熟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 阿赖耶识之恒常触、作意、受、想、思,是一种本来具有的自然功能,一种无意识地、机械的储藏、处理信息的工作,与表层意识明显可见的触等心所不同,非意识所能知觉。触、作意,谓其常处于接收信息的警觉状态,如常打开的电脑;受,谓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应,其受只为不苦不乐的“舍”受;想,谓对所接收储藏信息相状的识别,如电脑之识别信息;思,谓对信息的处理,有如电脑运算处理信息。 阿赖耶识的了别作用,属因明学三量中的“现量”,而且是一种顿了别顿处理的现量,其运算速度极快,大大快于电脑。《楞伽经》卷二: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总之,唯识学所说阿赖耶识,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深层“恒转如暴流”的一隐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进行储藏和处理有关众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世界之一切信息的工作,对于众生、世界何以如此及众生生命的维持、世界的样相,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忙碌认真,公正无私,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从不失职出错。太虚《真现实论》称阿赖耶识为“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 关于由阿赖耶识生起众生、世界一事,《楞伽经》卷四有偈比喻说: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整个心理进程犹如演戏,心(阿赖耶识)、意(末那)、前五识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识的分别思维为观众。这与近代西方流行过的一种意识好象舞台、各种心理活动就像演员,既可出现于前台,又可退回无意识之幕后的比喻,甚为相近。 有人称阿赖耶识为“宇宙性的电脑作用”,其储存、处理信息的功能与电脑确实相近。反过来也可以说,电脑处理信息的功能,以宇宙性的阿赖耶识为终极依据。现在看来,佛学所言阿赖耶识,非心非物而即心即物,是一种起储藏、处理一切心理、生理、物理信息的电脑意识作用,是宇宙万有何以如此的最重要因素,古人多将这一因素归于天和神,今人多只见物质、大脑而忽略这一起最重要作用者。佛学将这种作用归于每一众生心,并通过修行去证知其性相,值得珍视。从其作用讲,阿赖耶识藏摄信息的功能,亦应为一切物质起码是所有生物皆悉具有,现代科学发现,植物与动物(佛经所谓非情与有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植物乃至有些金属,也有储藏信息、执受自体的能力。太虚《阿陀那识论》将一物与他物、此一微尘与彼一微尘之互不相碍,及章太炎所说矿物植物有身识,也看作由阿赖耶识执持。 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为一切所依的阿赖耶识,是众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业之根本,也是得以依法修行净化心识、获得解脱自在的根本。《密严经》卷上云: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 阿赖耶识是众生杂染之本。杂染(梵samklesa),与“清净”相对,为一切有污染、有生灭的“有漏法”的总称。《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说: 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为增上缘故。 谓阿赖耶识是众生被烦恼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为它能生起众生的身体、感知器官和前七识,为诸众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众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器世间)的根本,还是众生相互之间能发生种种关系的根本。有阿赖耶识为因,才得以有众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众生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蒙蔽,不知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驱使下,以自我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恶心,造有漏的善恶业,经阿赖耶识的藏摄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型态和感知方式,尝受种种苦果。《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者“是生死本”,能生诸见、烦恼、业、果报四种“末”。 阿赖耶识也是一切清净法——清净心、菩提、佛果的根本。《密严经》卷上比喻说,就像以火烧木,此火更烧余木,通过长期修行,展转焚尽烦恼之薪,则轮回永息;众生以阿赖耶识所摄藏的有为无漏种子为因,发心修行,探求净化自心、解脱诸苦之道,以如实知见的智慧造清净的无漏业,由阿赖耶识藏摄,增长无漏种子,直到心识完全清净,转识成智,成就佛果。《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唯有依“心”才能“入现观”(见道,证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断灭粗细烦恼,为什么? 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有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 此所谓心,当指阿赖耶识,它虽然生灭无常,而为产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种子),正智,当指第六识的闻思正见及所转妙观察智,非常有,必与阿赖耶识同起,又在阿赖耶识中落下正智种子。又,阿赖耶识所藏有漏种子虽然是生起烦恼之因,但阿赖耶识自身从来无我,没有主观意识,故为证得无我之根本。 阿赖耶识的真妄 阿赖耶识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关修行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所依佛经中的说法及修行者各自体验及对阿赖耶识内容的界定不同,这一问题直到今天尚有争议。大体而言,有认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种见解: 1、认为阿赖耶识属杂染的妄心。 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经中的佛言为依据。《阿含经》中以阿赖耶识为应“断”、“害”、“灭”的生死之本,《本事经》卷三、卷七谓“灭阿赖耶”,“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阿赖耶意为“窟宅”,乃众生错认的永恒家园,佛陀成佛之初所说偈,有“永离窟宅”义。《解深密经》谓阿陀那识恒转如暴流,念念生灭无常,属有为法,当然不是真常无为的真心而是生灭无常的妄心了。《瑜伽师地》、《显扬圣教》、《摄大乘》等论,皆说阿赖耶识为杂染。《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将阿赖耶识与“转依”(佛的清净心,即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相对比,说阿赖耶识无常、粗重烦恼所随、为烦恼产生之因,故是杂染。《摄大乘论》譬喻阿赖耶如幻、阳焰、梦、翳。护法系唯识学发挥无着思想,主张阿赖耶识性属杂染,经正观真如,证得唯识实性,才能逐步转为清净,名曰“转依”。这在经中颇多依据,如《华严经》卷六三云: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然这只是就阿赖耶识的所藏摄的内容而言。就功能说,护法系认为阿赖耶识唯现量故,只储存我法二执及烦恼的种子而自身无我法二执。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称阿梨耶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潜在的烦恼与无明隐藏之处,性属杂染,是菩萨修道所断,故名菩萨识。密教《大日经o住心品》以阿赖耶识为“无始生死愚童凡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