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佛,菩萨,罗汉菩萨和佛的区别有什么区别

罗汉、菩萨和佛之间有什么差别?
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
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为了便于记忆,现将五乘区别列表如下:
┌人乘┐┌凡夫─世间法┤ ├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 └天乘┘ ││ │五乘 ┤ ┌声闻乘┐ 四谛十二因缘││ ┌出世间法┤ ├三乘共法─修 ├成佛之道│ │ └缘觉乘┘ 三十七菩提分│└圣人┤ ││ │└世出世间法─菩萨乘─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
从这一表上,我们便可知道菩萨道,虽称一乘法,但却是三乘共法与五乘共法的汇归于一乘;小乘虽称三乘共法,但却是五乘共法的升华;五乘共法虽冠以五乘二字,其实仅是人乘及天乘阶段的善法而已。(按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虚大师的创见。)
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世间法又被称为无漏法。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槃,涅槃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过小乘入于涅槃之后便安住于涅槃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槃是虽入涅槃而不即住于涅槃,并以生死也是涅槃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槃,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 ──所知障及我执──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
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入了涅槃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从小乘入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入大乘,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一样。
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现在且将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觉)的程度别列表如下:
┌人天凡夫──不 觉──轮回生死──有漏界
│小乘圣者──正 觉──自度生死┐
觉的差别─┤ │
│菩萨圣者──正遍知觉────自度度他├─无漏界
└佛 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圆满┘
另有一点,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们,由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干、布袋和尚等的傀异奇特;南泉斩猫、归宗断蛇等的大用现前;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岛,或有混迹市廛,或有张弓舞叉,或有学女人而戏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规则的超佛越祖的作风。
因此而往往把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律仪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视为罗汉化现,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注十六)
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乃是最重律仪的,只有六群比丘(僧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
相反地,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呀!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摄化,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分。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
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征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致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可见,中国的佛徒们,该把这个歪曲的观念,纠正过来了。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虾子和上,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岸拾虾蚬以充食,暮卧白马庙纸钱中。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九○页)。
(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曰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四十九册四○三页)。(三)南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负之而行,儿童见者哗逐之,或微索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鳖鱼者,从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六(大正藏四十九册三四六页)。
(本文全文转载自圣严法师著述)
更多精彩:
净心之旅(北京)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以“爱和感恩”为主题;以“和谐,包容和理解”为宗旨;愿为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增进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了解尽微薄之力。
组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安排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之会议展览;素食环保,动物保护,道德建设,心灵净化等公益推广。
北京办公室:010-
西安办公室:029-
乌鲁木齐办公室:
网址:jingxinzhilv.net
jingxinzhilv.com
客服微信号:puremindtour
客服:净心之旅国际文化交流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ID:
puremindtour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佛教里,如来,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佛教里,如来,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如来佛,就是佛!,比如说:阿弥陀佛,也可以成为:阿弥陀如来!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果位层次不同,,就好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
采纳率:81%
如来和佛是成佛的人的十个名号里的两个,这十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婆、薄伽梵)。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觉悟有情,也就是觉悟的众生,在佛法里大乘佛法又叫菩萨乘,所以菩萨是对大乘佛法来讲的,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到最后证得妙觉果海的妙觉菩萨,有54个阶位,地地上进。最后的妙觉就是佛位如来位了。妙觉菩萨从觉悟来讲和佛证的无有差别。罗汉是梵语贼的意思,全称应该叫 阿罗汉翻译过来就是杀贼,阿罗汉是佛法里小乘声闻乘的极果,虽说标榜了生死,其实严格讲只是了了分段生死,也就是不再投胎了,但变易生死没了,死了不投胎变易个身体出来。也就是说阿罗汉就证道来讲还没彻底。如来的诸佛十力和一切种智都是没有的。初略讲讲如此。阿弥陀佛。合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罗汉、菩萨、佛有什么区别呢?
【儿桃导读】:看过西游记,以及对佛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伙伴们,都知道有罗汉、菩萨、佛。但是这三者是怎么区别的呢?他们之间修行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要求呢?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原来因为每个人性格和看红尘的眼界不一样,就是不同的修行结果。一、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是低于佛,菩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看了南怀瑾先生的书:罗汉觉悟但无情&,是比较注重个人修持和觉悟。就像我们生活中有的人就喜欢有着自己的世界,他们不背离生活,但是他们与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做好自己的事或许使他们的准则。二、菩萨:是 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修行者,&觉悟尚有情&&自己觉悟了,又有善心救世救难的活菩萨。“自立,自觉,又能牺牲自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发愿将众生超度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让众生成佛。自己还未成佛,却想让众生成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度己度人,方能修成正果,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这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或许你帮别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下次自己就会遇上。&三、佛:佛乃佛陀也,觉行者。佛教中,觉有三种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南怀瑾先生在的一本书是这样说的,佛思维是:处于有情和无情之间&&对芸芸众生,能不能度化走上正途,佛是引导者。度与不度之间,佛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导我们自度。这就为什么 会说佛光普照众生,众生平等呢。因为还需自己去修行,就像我们不管干什么事,需自己“觉”。至于说最后怎么个境界就看自己了。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佛教不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是佛教在中国也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佛教中把佛家果位分为比丘尼、罗汉、金刚、护法、菩萨和佛祖,可以说这是佛家的修炼体系,在道家之中也有练神返虚、炼精反神一说,实际上菩萨、罗汉、佛就是三个不同的等级,佛是一切,是他们的信仰。这三者之间的修炼就是从罗汉修炼到菩萨,之后再从菩萨修炼到佛,我们熟悉的罗汉就是降龙罗汉了,在我们经常看的一部电视剧济公中描写的就是降龙罗汉,降龙罗汉因为功德未满,加上受到了一些惩罚,于是就到了凡间。佛家有八部天龙,十八罗汉是佛门的护法,当世间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命令罗汉去解决,所以说罗汉就是佛家的护发者。菩萨是佛门中的第二个等级,我们最熟悉的菩萨就是观音菩萨了,在西游记之中就有关于观音菩萨的描写。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是行走在世间的化身,观音菩萨代表着世间的正义,许多佛门弟子都希望能够修的真身,最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罗汉果位就是一个很高的果位了,之后菩萨就是就是罗汉的目标了,在济公中降龙尊者看见菩萨依旧要行礼,所以说菩萨的等级比罗汉高。佛是佛教之中最高的,佛主似乎是代表着一切,佛主是我所不能的,他们代表着天道拯救人间的贫困人民,他们的目标是度尽世间一切苦厄,燃灯古佛、如来佛祖就是佛,燃灯本来是道家子弟后来投奔西方成为了佛,如来本为多宝如来,他也是截教的大弟子多宝道人,后来成为了如来佛祖。地藏王就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是菩萨的下一个目标,佛是高于菩萨的,同样的,佛也是高于罗汉的,当年十八罗汉就是佛主身边的一个打手。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佛菩萨罗汉,都是佛家里面的称呼,对一些有的大工的大智慧大能力的人,的一种尊敬的称呼。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罗汉罗汉里面我们最先知道的应该就是18罗汉。听名字就知道,这18个罗汉全罗汉这一个等级的人物。我们所知道的济公活佛就是十八罗汉之首的降龙罗汉,又被称为降龙尊者。罗汉这种级别是一种意境,度过的,生死之劫,成就了不灭金身,从此不死不灭的一种境界。罗汉这种级别在小乘佛教里面,就相当于大乘佛教里面的佛,是最高的一种地位。菩萨是佛教里面的第二梯队的人物。他是真的浮所必须要经过的一种阶段,是属于那种上插一线还未圆满的状态。当然菩萨里面也有非常多实力非常强的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他就是曾经成为了佛,但是又因为人世间疾苦,所以自愿降级为菩萨的佛。虽然观世音菩萨属于菩萨这一个梯队里面的。但是他是最高的这个级别,已经比一般的佛都要级别高。所以佛跟菩萨这两个级别,不一定就相当于他们的地位只是一种尊称而已。佛是佛教里面最高的级别,属于本身修行已经达到了大圆满的境界,已经属于进无可进的境界了。佛有种种能力,也有种种法相,不可言会,不可描述。虽然其中有的佛,他的实力比不上观音菩萨这些站在了最顶尖位置的菩萨,但是他受到的尊敬,却丝毫不亚于这些菩萨。不管什么样的佛,只要成为了佛就代表着自身的圆满,他就应该受到所有佛教人员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罗汉、菩萨、佛陀是佛家出世间法修炼的三个不同境界。罗汉境界是指度己,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佛家思想来说,罗汉境界就是刚刚自己解脱了,不在入六道轮回了。罗汉境界有三个层次,分为初果罗汉、证果罗汉和大罗汉。修炼到罗汉境界因为还没有修炼出来大慈悲心,所以没有救度众生的愿望。什么是大慈悲心?就是看众生都苦,所以才想救度众生。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因为看众生皆苦,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我们知道佛教中有很多菩萨都发愿救度众生。这就是菩萨。等修炼成佛陀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同样看众生皆苦,于是传法于人世间,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菩萨因为没有自己的天国世界,所以协助佛陀救度众生。这就是我个人对罗汉菩萨佛陀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本人敬佛但不信佛,尤其更不会相信现代的那些满口慈悲为怀的秃驴。秃驴不但可憎而且还可恨,不但毁了佛祖和他人的英明,更是打着佛祖名义敛他们秃驴的财,而且还拉帮结派壮大秃驴自己的队伍,秃驴在各地建的庙宇就是秃驴要壮大他们秃驴队伍和敛他们秃驴自己钱财的最好说法。佛家修行讲究的空他们这些秃驴做到了嘛?秃驴们又空掉了那些?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罗汉有境界等位,果位共四等。初果名为须陀洹,二果名为斯陀含,三果名为阿那含,四果名为阿罗汉。此四果统称为罗汉,因其修无漏法,所以也称无漏阿罗汉,是小果圣人。主要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修,修行中无法兼顾他人,所以,大乘行人又把他称作“自了汉”。菩萨是梵语的音译,全称叫“菩提萨埵”,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悟有情”,觉悟有情有自觉和他觉两种含义,“有情”是指有情众生,因此,“众生”又称为有情。所以,菩萨属于自觉和觉他。比阿罗汉心量会更大,但不是说阿罗自私,而是他没有这个能力。菩萨的发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阿罗汉能发的心是:“度与自己有缘的人”。“佛”全称是佛陀,佛陀也是梵语,佛的意思就是“觉”,因此,又称“全觉”或者“大觉”。佛是十法界众生的导师,佛有两种成就方法,一种是独觉,一种是缘觉。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以前已经成佛,由于娑婆世界没有佛法,因而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为度化众生来广布佛法。所以,在有佛法氛围之中的众生皆因佛法的因缘而得度的,除释迦牟尼佛外的一切成佛的众生,统称为缘觉佛。当佛法灭尽后,下一尊出世的佛,弥勒佛是示现到娑婆世界来独自成佛的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其实没有分别,都是以众生的根性显现身而为弘法利生,现在所见罗汉果位的尊者或菩萨果位皆是过去成佛再来护持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望提问者能明白愚人的解释。?南无阿弥陀佛。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罗汉(阿罗汉)证悟的真理到道谛!菩萨更进一步,叫道种智!而佛更圆满,叫一切种智!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为了挣钱开始改教义了佛就是这么的不值钱佛就是擦腚纸想用了和尚们就拿过来用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羅漢有:18个羅漢
菩薩有:4个菩薩
佛有:5个佛等等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时效性过期&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日09时43分来源:
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人们走进佛寺看到许多塑像,往往分不清哪些是佛,哪些是菩萨,哪些是罗汉,而常常将佛、菩萨以及罗汉统称为“佛像”。其实,在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是有区别的。就像一个人的天赋有高低,觉悟有先后,智能有大小,根性有优劣一样,是由智慧和悟性所达到的程度来区分的。
被称做佛的:是指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已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被称做菩萨的: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便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被称做罗汉的:又次于菩萨,因为他们比较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菩萨又称“缘觉’或“独觉”者,比如因见飞花落叶等外缘,触动内心,独自感通生死无常的道理,而进人觉悟的境地。罗汉,又称“声闻”者,是当他听到释边牟尼佛等宜讲佛法的声音。受到启发后才有所觉悟的。只有佛,他是丝毫不借助外力,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与悟性,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苦思冥想去彻底洞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的。因此,这三种境界是大不相同的。
责任编辑 | 小九罗汉是什么,菩萨是什么,佛又是什么?三者有何区别?_百度知道
罗汉是什么,菩萨是什么,佛又是什么?三者有何区别?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自觉、觉他(阿罗汉):自觉;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具体解说如下(来自)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采纳率:50%
楼上明显都是网上找的.说的简单点就是按以下排序:六道---罗汉---菩萨---佛这是一个过程,当然不是绝对的,想文殊菩萨就有7佛之师的美誉,他是7个佛的老师.菩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慈悲,他们看到人间还有这么多人受苦,就决定到人间没有苦难了才成佛,但他们的功德都已经到达了佛的境界,比如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就不成佛,观音菩萨对佛说如果给他千手千眼他就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菩萨最重要的思想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这个问题要先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因为在两者中,对待这个问题是有区别的。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 2.(1)佛的含义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 觉,觉者,和知者。佛教认为,觉 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 觉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佛分类 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 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居右),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 注: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3.菩萨 是只达到 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 觉行圆满 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4.罗汉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参考资料:旅游文化学
罗汉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一宾头卢跋罗堕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此外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即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菩萨 『菩萨』,系菩提萨 (梵语)之略称;菩提即觉、智之意,萨即有情、众生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法界之一。 何谓『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又《佛地论》有三义∶「1.谓诸萨 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后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种性-未得净心。2.入-发心修学。3.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净-入净心地。5.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熟-入毕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最后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字典学术解释 【菩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①柬埔寨西部的省。西邻泰国。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22万。省会菩萨。西部的豆蔻山,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茂密,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保护林。北部和东部高度稍降。西部潮湿,东部稍干。产稻、豆蔻,有捕鱼、养蚕、酿酒等业。盛产大理石。丹永河横贯,6-11月高水位时,可以通航。金边至曼谷的公路和铁路通过东部地区。②柬埔寨菩萨省会。位于丹永河下游北岸,在磅清扬的西北方。人口1.4万。公路和铁路连接金边和马德望。有航空站。雨季时,吃水4米的船只,可自金边起航,经洞里萨湖至此。农、林产品和矿石的集散地。城南的丹永河是豆蔻山木材的流放渠道。
【佛】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只有佛,而没有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罗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与罗汉与菩萨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