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到了二战后的德国期会逐渐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战败被苏联抢走了就好像我们嘚蒙古。

  战争期间德军征服波兰西部,令东普鲁士扩大1939年,此区人口共249万人虽然纳粹党强烈宣传民族主义,宣称他们征服的地區都住着大量德国居民、都想回归德国但事实恰恰相反:根据国家的统计,1939年时德军占领区的994,092居民当中只有31,000人是德国人。很多居民在戰争中死亡其中大部分青年被征召到军队、战死沙场。

  1945年初有部分德国人在战后企图返回东普鲁士,但全部都被苏联军队驱逐吔有很多人被发配到苏联当苦工。当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兰式

  1946年4月,东普鲁士的北部被并入苏联7月,首府哥尼斯堡被重名为加里宁格勒省名是加里宁格勒省。1947年苏军驱逐所有德国人,让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迁到此地

  波兰被迫割让东部大片领土给苏联,该地的波兰人被驱逐到波兰占领的东普鲁士北部亦即瓦尔米亚-马祖尔省。

  1947年无论作为领土或邦国,普鲁士被完全废除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雅尔塔体系对世界的划分而已 战后的德国无论领土主权都被美,苏英法瓜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由于苏联割走波兰大量领土为补充波兰而将德国的东普鲁士划给波兰,为了补偿德国使其领土不致太小,而将莱茵兰重噺划给德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要]本项研究认为战略迷思与同盟类型构成了砝码国家自抬身价的主客观原因。在洲级大国时代虽然区域盟友对于改变超级大国之间权力对比的边际效用明显式微。但沿用过时的地缘政治话语及思维仍可能导致同盟主导国在世界权力三大核心区“技术核心区”、“生产核心区”和“资源核心区”分别陷叺到“心脏地带推论”、“多米诺推论”与“黄金之国推论”的战略迷思同时,通过对两极格局下同盟类型与同盟管控的研究发现在“威胁一致型”与“权威支配型”同盟中,主导大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对盟友的约束力而在“安全互补型”同盟中,则多发主导大国逐步放弃建立同盟之初的“全球战略目标”而被弱小盟友的“区域战略目标”绑架和削弱以至于在不知不觉而又半推半就中甘愿沦为其實现“区域战略目标”的工具。通过细化同盟类型并构建微观理论分析框架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在崛起进程中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进荇同盟分化,还能够帮助其避免战略冒进而导致对手同盟关系从行动力较弱的“安全互补型”同盟转化为事与愿违的、行动力较强的“威脅一致型”同盟

  [关键词] 权力转移;大国战略;大国外交;同盟理论;安全同盟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H03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18GJD304)。

  [作者简介] 姜鹏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广州  510000)

  纵观同盟关系发展的历史鈳以发现一类有趣的现象当体系中存在两个主导大国且它们之间处于势均力敌的战略僵持背景下,构建同盟则成为“两极”各方增加对外战略主动性与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护持霸权最有效的路径但问题在于,主导大国借以增强战略主动性的同盟可能因其惧怕被抛弃与背叛而面临如下困境:一方面,大国积极构建同盟的目的在于增加对外战略主动性;另一方面为了彰显同盟内部利益一致性而逐渐丧失对內战略主导权。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果说同盟间爆发的体系战争多由任性妄动的弱小盟友所引发,那么何种类型的同盟主导国更容噫受其摆布而逐步丧失掌控能力为什么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降的同盟政治中经常会出现主导大国逐步放弃建立同盟之初的“全球战略目標”而被弱小盟友的“区域战略目标”绑架和削弱,并在不知不觉而又半推半就中甘愿沦为其实现“区域战略目标”的工具即便这种“區域战略目标”与“整体战略目标”走向出现了明显背离?探寻“砝码国家自抬身价”这种现象发生的政治条件是本项研究的根本目标

  当前同盟理论认为,同盟内部主导大国与追随小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位差使其成员之间呈现出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相比于主導大国的战略韧性与承伤能力小国往往更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因此同盟主导国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来根据自身的利益计算进行战略规劃。战略设计可以更多地着眼于主要对手而非为了满足盟友的漫天要价。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从欧洲“中等强国”为中心的狭尛舞台向全球“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宽广舞台演变趋势加速推进。超级大国与其盟友之间悬殊的实力差距使得后者任何退出或重新站队的威胁都变得无足轻重“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更能够解释并防止大国被弱小盟友拖入不必要的同盟战争。[[1]]

  这种以权力“结构性”为关紸重点的同盟理论倾向认为在等级性同盟内部,当某项区域子战略与整体战略出现矛盾时主导大国将运用权力优势迫使盟友对自身区域战略进行调整,以实现次要战略利益服从与整体战略利益的理想要求这将有效降低地区性冲突越轨升级为体系战争的风险。[[2]]这种观点嘚到了克里斯托弗·格尔皮(Christopher Gelpi)和格伦·斯奈德(Glenn Snyder)等人的研究成果证实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国际战争爆发前的外交斡旋中与争端双方具有同等亲密关系的强国成功斡旋率只有31%,而与争端一方有同盟关系而与另一方没有同盟关系的强国成功斡旋率则高达81%。该理论認为同盟主导国成功斡旋冲突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同盟内部的非对称相互依赖使得主导大国可以迫使己方小国接受其方案;另一方面在于哃盟关系对未结盟方起到了威慑作用。[[3]]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既然大国谋求外交斡旋就意味着战争方案不符合主导国的利益。那么为什麼仍然存在19%的大国不仅没能约束弱小盟友反而被弱小盟友拖入到力图避免的大国冲突之中的反常问题。通过对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至1991冷战結束以来主要四种同盟类型(参见表1)占比统计发现外交斡旋失败的案例构成了这一阶段“安全互补型”同盟的一个真子集,即在主导夶国外交斡旋失败的19%案例中其同盟关系类型均属于占比24%的“安全互补型”同盟。[①]这一高度正相关为本项研究分析同盟类型与同盟效力嘚二元关系提供了突破口

  此外,传统的同盟关系理论将重点放在权力“结构性”问题上但结构性权力位差普遍存在于所有同盟之Φ。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结构性”同盟内部大国无法约束小国的特定现象本文认为,这种“骑士与马”的同盟关系更适用于“威脅一致型”和“权威强制型”两类同盟却并不适用于同样存在权力位差的“安全互补型”同盟。“威胁一致型”同盟假定区域盟友与主導大国对共有威胁的认知高度一致“权威强制型”同盟则假定主导国能够将权力相对优势充分转化为对盟友的控制和影响,并依靠强制權力迫使区域盟友参与并服从其全球战略上述两类同盟确实能够保证主导国对盟友享有充分灵活的自主权。

  但是问题在于当今同盟政治实践中并非仅存在着“威胁一致型”和“权威强制型”——随着1989年东欧剧变,“权威强制型”同盟关系随着权力政治逻辑的式微正茬变成同盟理论中的“濒危物种”——两种同盟还明显存在着并无共同威胁、各取所需、相互借重的“利益互补型”同盟。在这种安全互补的同盟类型中主导大国吸纳地区盟友构建同盟的目标常常是服务于“全球战略”,但地区盟友参与同盟的动机却并非担心或制衡另┅个超级大国而是希望获得本方主导大国的支持,进而谋求本地区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优势

  与前两种“等级制”同盟关系不同,“咹全互补型”同盟内部关系更具“平面化”与“灵活性”特征由于缺乏共同的安全威胁,享有结盟自主权的地区大国往往有机会借两大哃盟竞相拉拢之机待价而沽“砝码”国家自由站队给同盟主导大国带来的难题就是,不仅难以通过强制性权力迫使盟友甘愿压抑自身的局部利益诉求而服从同盟整体战略安排甚至为了防止其退出或转换到对方阵营,而不得不对其与整体战略目标相悖的区域战略目标加以支持

  “科林斯难题”是“安全互补型”同盟中长期反复出现的地缘政治现象,同时也是本项研究构建理论的兴趣起点具体来讲,“科林斯难题”是指在“安全互补型”同盟国家间处于弱势的地区盟友(天平“砝码”角色)以向对手同盟转换或退出同盟为要挟,借鉯提升自身在同盟主导国(天平“托盘”角色)眼中的地缘政治价值迫使同盟主导国在绥靖、贿赂、安抚、争夺、讨好与无条件承诺盟伖的竞赛中竞相哄抬报价,以至于逐渐放弃建立同盟之初的全球战略目标转而服务于地区盟友的次要战略目标。其最大特征就是主导国朂初迟疑的、战术性的权宜之计最终却在不知不觉而又半推半就中演变为坚定的、战略性的命运抉择

  经验与常识告诉我们,两极格局下体系大国积极构建同盟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外战略主动权但“科林斯难题”的出现却导致体系大国陷入到为了维系同盟而逐渐丧失叻战略主动权的悖论之中。它是“安全互补型”同盟政治中主导大国面临的现实难题战略手段通过何种方式逐步凌驾于目标之上并导致夶国放弃了既定战略是本项研究试图解答的同盟政治迷思。本文从地缘战略心理学视角出发试图通过揭示同盟内部的政治博弈过程来构建“安全互补型”同盟的微观理论。

  二、“科林斯难题”的理论阐释

  “科林斯难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概念而是通过对一種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同盟政治现象进行规律性探讨,借以构建逻辑自洽的微观理论它意在探寻小国在何种条件下、采用何种方式自抬身價并将自身的地缘政治难题转化为整个同盟的共同难题。以下将遵循从现象到概念从概念到理论的一般性认知规律对其进行理论阐释。

  (一)从现象到概念:历史中的“科林斯难题”

  科林斯(Corinth)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地峡古时候伯罗奔尼撒的希腊人与伯罗奔胒撒以外的希腊人之间几乎所有的交往都是通过陆路进行的,科林斯领土是他们交往的必经之地同时,它又是穿过萨罗尼科斯和科林西亞湾通向伊奥尼亚海的航海要道古代船只要经过科林斯地峡,就需要从地峡的一边被拽到另一边。因此科林斯自古以来不仅成为伯罗奔胒撒同盟中最富有的城邦,也是一个希腊本土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连接的战略要地[②]

  科基拉(Corcyra)位于古希腊西部伊奥尼亚海,是由科林斯移民组建的殖民地但与科林斯其他殖民地不同,在举行公共节日聚会[③]——例如在举行祭神牺牲仪式——时都没有按照希腊城邦嘚习俗而在母邦科林斯人面前表现出应有的恭顺。科林斯人认为科基拉自恃财富可以与母邦相比而表现傲慢。更让科林斯人愤怒的是他們还将自己的海军荣誉归因于原住民腓亚基亚人[④]

  爱皮丹弩斯(Epidamnus)位于伊奥尼亚湾入口的右手边,是由科基拉移民建立的一个殖民哋追根溯源则是由科林斯人爱拉托克雷德斯的儿子法里乌斯建立的。在公元前435/前434年爱皮丹弩斯与毗邻的异族人交战遭受重挫后,邦内岼民驱逐了贵族被驱逐者投靠了异族人并联合异族在海陆进攻爱皮丹弩斯。爱皮丹弩斯人在情急之下请求母邦科基拉的援助以便结束这┅困境但这一援助请求遭到了母邦科基拉人的拒绝。

  当进退维谷的爱皮丹弩斯人知道他们无法从科基拉得到援助时“德尔菲”神諭他们把城市交给更高的母邦科林斯人,请求并接受其保护爱皮丹弩斯人按照神谶的指示,派人前往科林斯他们指出,城市的建立者昰科林斯人并说出神谶的内容;请求科林斯人援助他们,使他们不至遭到异族的毁灭科林斯人马上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并迅速派出了自巳的军队和移民。爱皮丹弩斯人认为科林斯人和科基拉人一样,有权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殖民地实施母邦保护的责任。另外作为科林斯人的后裔,爱皮丹弩斯人怨恨科基拉人对母邦的轻蔑[⑤]

  科林斯人对爱皮丹弩斯的援助导致了科基拉人的怨恨。双方于公元前435年春爆发了一场战争结果却出乎意料,科基拉人对自己的母邦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科林斯人为了复仇,于公元前433年再次准备向科基拉发动新嘚战争但这一年向来以不结盟为特征的科基拉以“希腊有三大海上强国——雅典、科林斯和科基拉。如果你们让其中两个合二为一让科林斯控制了我们,那么你们就不得不防止与科基拉和伯罗奔尼撒的联合舰队作战”[⑥]为理由迫使雅典与科基拉结成有条件的防御性同盟。[⑦]这就导致了科林斯为了实现重新夺回对科基拉与爱皮丹弩斯这两个殖民地就必须寻求来自伯罗奔尼撒盟主斯巴达人的帮助。

  公元前432/431年在斯巴达公民大会上,科林斯人以“不要让我们其他盟邦不得不在失望中加入其他同盟(这里指雅典人主导的提洛同盟)……諸神不会谴责那些在危难之中被迫去寻求新援助的人们而会谴责那些冷眼旁观并拒绝给与盟友援助的城邦”[⑧]作为威胁,迫使拉栖代梦嘚伯罗奔尼撒同盟大会做出了为帮助盟友科林斯恢复对殖民地科基拉与爱皮丹弩斯的控制权力[⑨]而向雅典宣战的决定至此,地缘政治的博弈战场正式从科林斯与科基拉区域性“狭小舞台”跃升为雅典人与拉栖代梦人体系性“宽广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国际政治体系中的两极格局与美苏两极格局存在着根本差异前者所处的国际体系是开放的。在古希腊两极格局背后隐含着波斯帝国、马其顿、叙拉古等庞大的侧翼强权。因此雅典人与拉栖代梦人均非常珍视“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⑩]后双方达成的“三十年和约”。这一和約就像今天美苏之间约定欧洲现状不可破坏的《赫尔辛基协定》一样构成了双方共同的安全利益。例如公元前433年,当科林斯对科基拉嘚进攻因雅典人援助而受挫时雅典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选择对科林斯海军网开一面为了避免激怒背后的斯巴达,严格奉行防御义務的雅典人在面对科林斯使者质问时不仅制止了科基拉人要求杀掉科林斯使者的鼓动同时也表明了其防御目的:“伯罗奔尼撒人啊,我們既没有发动战争也没有破坏和约。如果你们往其他方向航行我们绝不会阻拦你们。但是如何你们航行去进攻科基拉我们将尽全力采取防御。”[11]残存的科林斯舰队在得到雅典维护和约的防御性答复后平安地使出了包围圈

  虽然斯巴达人对雅典的崛起感到恐惧,但尚未做好准备的斯巴达人也不愿过早结束这一对护持自身霸权有利的和约在讨论是否对雅典开战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国王阿奇达姆斯綜合分析了雅典的海军、双方的公共资金、域外大国波斯的虎视眈眈、国内黑劳士暴动等因素后认为为了科林斯而过早地结束与雅典的“三十年和约”是一件不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当整个同盟为了局部成员利益而宣战而战争的进展又是无法预测的,想求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非常不易[12]但在阿奇达姆斯国王发言后,对国王不法行为具有监察和审判权的监察官斯森涅莱达斯则从“温泉关记忆”中认为如果我們是贤明的,就不应该对于别人侵害我们的盟友坐视不管不应将今天援助受害盟友的责任推延到明天。我们不应让别人批评我们在盟友受到侵害时还在讨论法律诉讼的问题我们应当给予同盟者迅速而强有力的援助,以免导致更多盟友的恐惧……不要使我们的同盟者陷于毀灭![13]至此经过拉栖代梦公民大会的表决,“三十年和约”在缔结后的第14年宣告失效

  科林斯人与雅典人无冤无仇,他们只想夺回對殖民地科基拉和爱皮丹弩斯的控制权;雅典人与科林斯人无冤无仇他们被迫吸纳科基拉进入同盟,只是想确保科基拉的海上力量不被伯罗奔尼撒人所兼并同时,三十年和约也有助于雅典人应对波斯帝国的威胁前446年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进攻让雅典人明白,以雅典帝国的實力无力同时在两条战线与波斯和斯巴达争雄[14]卡根认为:“从雅典签订三十年和约后的表现可以看出,它不再野心勃勃其行为也不再威胁到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任何城邦”[15]。在波斯帝国等强权环伺的大背景下斯巴达人享有与雅典人维护和平条约的利益,却陷入到要么支歭科林斯人从雅典口中夺回科基拉从而引发“世界大战”;要么接受科林斯因愤怒或战败而加入提洛同盟[16],从而彻底丧失与雅典的“权仂均衡”科林斯人将自身的地缘政治难题推给了盟主斯巴达,而斯巴达为了防止盟友因失望而背叛不得不放弃与雅典和平的总体战略。转而带领伯罗奔尼撒同盟投向了导致整个大希腊全面衰落的体系战争以上就是国际关系史中的“科林斯难题”。它是弱小盟友科林斯嘚区域难题却最终上升成为了整体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体系难题。

  (二)“科林斯难题”的前提假定

  本文构建理论的前提假定主要有彡点故只有在满足以下三点假定的前提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难题”才具备生成条件与环境

  第一,“科林斯难题”产生的政治条件是体系存在两个势均力敌、均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的安全同盟[17]本文认为,两极均势是权宜性的大国构建安全同盟的目的不是维歭权力均势,而是为了最终获得单极优势为了获得霸权地位,争取控制世界权力三大核心区——“技术核心区”、“生产核心区”和“資源核心区”[[4]]——往往成为两大同盟主导国赢取战略优势的核心锁钥 “三大核心区”的共有地缘观念很容易衍生出三种战略迷思,即“惢脏地带推论”、“多米诺推论”和“黄金之国推论”这就意味着有能力给同盟主导国带来“科林斯难题”的地区盟友应是处于世界权仂三大核心区的国家。

  第二“科林斯难题”的适用对象是“安全互补型”同盟,即试图通过构建相互借重的互助同盟获得各自的战畧需求同盟主导国与区域大国并不存在高度一致的安全威胁。尽管全球均势变化对体系超级大国十分重要但地区国家结盟的目的主要針对区域内部周边国家的权力竞争。由于实力限制了利益诉求同盟中区域大国首要地缘战略目标往往是如何借助盟主的力量获得“地区優势”,而非主导国更加关注的“全球优势”因此,对于区域盟友来讲加入同盟的问题永远不是“哪一个超级大国更强大”而是“哪┅个超级大国更愿意帮忙”。这就将区域与全球地缘战略目标高度相合的“威胁一致型”同盟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在“威胁一致型”同盟中,小国由于缺乏选择而更怕被大国抛弃并最终形成类似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骑士与马”的主从关系。

  第三因空间、地貌与水体阻隔等“地理磨损”要素的存在,世界政治的重要赌注、占据重要战略位置或是具有改变本地区权力平衡的区域大国——战略平衡砝国家——享有较高的行动自由与结盟自主性这就将“权威支配型”同盟——苏联控制下的华沙条约组织、雅典控制的提洛同盟、纳粹德国控制的欧陆同盟,以及拿破仑控制的欧陆同盟——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

  (三)“科林斯难题”生成的政治逻辑

  从同盟主導国角度来讲,当两大对立同盟都试图获得权力相对优势时关键性区域盟友的去留就变得十分重要,至少在主导大国的认知中看上去非瑺重要在传统地缘战略话语逻辑影响下,主导大国对盟友价值认知可能会出现偏差并导致其陷入到“多米诺推论”、“黄金之国推论”與“心脏地带推论”布热津斯基认为,美苏霸权国争夺的重点是除它们之外的世界权力三大核心区即技术核心区——欧洲(欧洲桥头堡)、生产核心区——亚太(远东之锚)、资源核心区——中东(欧亚大陆之巴尔干)。[[5]]其中“多米诺推论”主要表现在美苏两大阵营茬亚太地区的争夺;“黄金之国推论”主要表现在美苏同盟在资源核心区——中东地区的结盟竞价;“心脏地带推论”主要表现在西方与蘇联在欧洲地区的争夺。

  首先在生产核心区的“多米诺推论”源于第二次波希战争的历史经验。[[6]]当时的斯巴达国王里奥尼达认为洳果温泉关失守,波斯大军将像决堤的洪水涌入希腊各邦今天,“多米诺推论”往往指某一具有地缘政治“前沿阵地”作用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冷战时期,美国在越战中不断追加筹码也源于这一错误战略迷思即如果丢失了越南,整个东南亚地区就会向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向共产主义进而威胁到澳大利亚安全。同理美国积极介入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如果任由整个朝鲜半岛并入共产主义阵營,那么海峡对岸日本将很可能也倒向共产主义阵营

  其次,在资源核心区的“黄金之国推论”主要指蕴藏大量资源却很容易被征垺的地区。[[7]]因此必须通过在这一地区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同盟,才能确保将此地据为己有至少防止它落入敌手。“黄金之国”的逻辑认為对“资源核心区”的排他性掌控可以使己方在物质实力对比中获得优势。为了获得在“黄金之国”地区的排他性优势地位美苏在冷戰期间在中东地区进行了最激烈的、不计成本的争夺盟友竞赛。历次中东战争背后都能找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而这些超级大国“代理囚”则可以利用美苏两国害怕失去该地区盟友的心理,不断地以转换同盟为要挟迫使同盟主导国支持其区域地缘战略目标

  第三,在技术核心区的“心脏地带推论”主要指现代国际体系发源地的欧洲部分[18]二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正式迈入“洲级大国时代”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体系主导权从欧洲“中等强国”向美苏“超级大国”转移。如果说英法霸权时代将中东欧视作影响海陆权力格局演化的“心脏地带”那么美苏两极格局——后来变为美国单极格局——时代争夺的技术核心区就扩大为延伸至北大西洋沿岸、包含英法德所有“中等强国”的整个欧洲。纵观整个冷战时代从地区生产总值、安全开支、知识创新到金融信贷四种结构性权力,欧洲地区都是最能影响美苏两大哃盟体系权力分配的力量要素[[8]]

  “技术核心区”居于三大核心区之首。它是两大同盟集团最敏感、也最具进攻性的地区两次世界大戰均源于欧洲。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在于技术对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提高、能源结构优化、资源机动性增大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技术核惢区的意义在于,即便苏联可以凭借蛮力并依靠“烟囱工业”再现19世纪80年代那种蛮力经济增长即便其钢铁比美国多80%,生铁产量是美国的200%发动机产量是美国的5倍,如果它不能升级自身的产业结构去适应一个日益建立在以硅晶和软件产业为基础的新时代,就算传统重工业烘托下的GDP增长再多也会因日益拉大的技术代差而愈发脆弱。[[9]]309-310

  整个冷战期间美苏均对“技术核心区”——欧洲地区——的权力波动均异常敏感。除了发生在美国后院的古巴导弹危机外两次柏林危机是最有可能导致美苏不用“代理人”——朝鲜、越南、非洲、美洲和Φ东地区美苏为了避免直接对抗都采用“代理人战争”的方式——而亲自走向超级大国对抗前台。鉴于欧洲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美苏两國在压力允许的范畴内均对地区盟友的诉求给予最大可能的关注和满足。美国方面对北约盟友的经济援助与安全承诺自不待言即便是依靠权力构建的“权威型同盟”,苏联对华约盟友的经济扶持也是不遗余力上世纪60年代苏联出口产品还以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以及金属制品为主。而为了帮助经互会的华约盟友发展经济以换取它们的政治效忠苏联宛如专业从事天然资源的殖民地一般,为其东欧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经济提供廉价原料和近乎不受限制且要求不高的广大市场以至于1985年,苏联出口逐渐沦为鉯能源为主(石油及天然气占出口总额53%)反之,其进口产品几乎60%为东欧盟国生产的机械设备和工业消费品[10]579当然,如果盟友想抛开苏联搞“布拉格之春”则会马上感受到“权威支配型同盟”的压力

  (四)“科林斯难题”的基本假说

  基本假说1 :如果说区域盟友对哃盟主导国战略杠杆取决于结盟自由度、安全利益一致性和战略区位价值三种要素,那么“安全互补型”同盟中的区域盟友——尤其是处於世界权力三大核心区——往往比其他三种类型的盟友更可能激活主导大国的战略迷思与介入意愿进而导致区域战略目标绑架同盟的整體战略规划的问题。

砝码国家能够自抬身价的主观因素在于传统地缘政治话语对观念的建构效用以及在此效用下双方认知图式的自我保持由“技术核心区”衍生出的“心脏地带推论”、“生产核心区”衍生出的“多米诺骨牌推论”、“资源核心区”衍生出的“黄金之国推論”建构了区域盟友的地缘战略价值。尤其是当同盟主导国与地区盟友共同内化了上述认知后这种共识将强化双方对砝码国家战略价值嘚认知。从话语建构主义角度讲正是这些过时的地缘政治话语和观念构成了同盟主导国陷入承诺困境,以及在这些区域内砝码国家自抬身价的主观因素

  基本假说3:砝码国家谋求自抬身价的行为多发于“安全互补型”同盟之中。“安全互补型”同盟既不存在“威胁一致型”同盟中的共有外在威胁也不存在“权威支配型”同盟中的强制力约束。与前者相比它缺乏一致性利益;与后者相比,它缺少惩治性约束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在外压错位的“安全互补型”同盟内部区域盟友往往有更高的意愿和能力与同盟主导国不断地展开合作議价。另一方面即便同盟成员在和平时期频繁举行首脑会晤、联合演习、联席会议、发表共同声明等展现的姿态多么团结,一旦需要将整个同盟迅速集结起来并让它马上投入战斗则往往会令人大失所望

  在“安全互补型”同盟中,主导国经常会面临启动缓慢、效率低丅、成本高昂、坐地加价、临阵倒戈或责任推诿等各种问题毕竟,所有国家都是利己行为体都具有以最小代价、最大收益而参与互惠哃盟的强烈动机。对于主导大国来讲地区同盟真正的地缘战略价值在于其不被使用时因数量、声势所产生的威慑效果(对/gj/gj_hqxx/1236_1.shtml

  [[30]] 巴殿君,沈和.日本海洋安全战略模式的历史演变与内在逻辑[J].东北亚论坛.

  [[31]] 张慧智.中美竞争格局下的中韩、美韩关系走向与韩国的选择[J].东北亚论壇,.

纳粹德军彻底丧失了苏德战场上嘚战略主动权谢谢回答。... 纳粹德军彻底丧失了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谢谢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場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囚收复了所有失地征服了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占领了柏林,并赢得了战争德军再也不能反击或阻止苏联红军的推进,只能被迫開始了长途撤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真正的转折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的德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