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怀瑾握瑜可以起名字吗:我一辈子研究宗教,为什么重点在佛法

南师怀瑾:我一辈子研究宗教,为什么重点在佛法?南师怀瑾先生
我一辈子研究哲学宗教,为什么重点在佛法?南师怀瑾先生本文摘录自 《人生的起点与终站》我一辈子研究哲学宗教,为什么重点在佛法呢?中国儒家、道家跟佛家一样,但是没有佛交代得清楚。佛已经修证悟道,知道我们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生命、整个的宇宙,有个总的共同生命,是不生也不灭的,永远不变的南师怀瑾是什么人。这个在哲学上,中文翻译叫做“本体”,一切生命的六道轮回,分段的生与死,只是这个本体的变化现象。假定时间是永恒的,在科学上我们加“假定”二字是很严肃的,我为什么讲“假定”两个字?因为时间不一定是永恒的。假定时间是永恒的,那么,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的分段,这是人为的知识思想,南师怀瑾视频把时间分段了。我们生命也同这个原理一样,在所谓的本体上讲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可是我们现在变男人、变女人,女人嫁个丈夫,男人讨个老婆,然后生了又死,昨天、今天、明天,每一分每一秒,身心生命随时都在变化,宇宙也随时在不停的变化;这是变易生死。譬如说,我常常跟你们开玩笑,也是真话,有很多几十年不见的同学来看我,“老师啊,二十多年没有看到你,还是一样哦!”我说,我要是不变,那不是变成老妖怪了?其实我早变了,已经不一样了,这是变易生死。我经常引用《庄子》里孔子对颜回讲的“交臂非故”,这怎么讲呢?你们现在的教育不从古文入手,就看不懂了。交臂,就是两个人擦肩而过,你过来我过去,就是一下子,已经不是原来的你我,一切都变了,变得非常厉害。那么,佛法的修持,像小乘罗汉了生死,充其量了了分段生死养我一辈子,认为这一生修行成功了,不再来了。可是大乘菩萨就会笑他们小家子气,不来?做不到的!就算你入定八万四千年,最后还是要出定来的,所以说不是究竟,大菩萨才能了脱变易生死。昨天晚上胡松年问我,释迦牟尼佛也是化身吗?没有错。什么叫化身呢?以佛教来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都是化身,我们一切众生也是化身,只有一个中心不变的,叫做中央毗卢遮那佛;养我一辈子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一切众生也是他的化身。换句话说,都是本体的分化作用,而那个不生不灭的生命的本体没有动过。所以释迦牟尼这一生,成佛做教主,他也是化身,阿弥陀佛也是化身。我们要晓得,人类整个的文化,不论中西,一切学问,都是为了追寻生命问题。南师怀瑾是什么人像现在大学里开了那么多课,开了那么多研究所,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物理学、化学、应用科技等等,也是为了生命问题。如果与生命问题、生存问题不相干,这个学问不会成立的,自然会被淘汰。还有生存里的现象,我们叫做生活,为了生活不管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花了那么多钱,培养孩子受教育求学问,拿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我看来,也许我不对,我说求学问赚钱,或者做官,胡闹一阵,也都是为了一个生命问题南师怀瑾视频;一切宗教也是一样。那么世界上文化既然都为了这个生命问题,南师怀瑾先生中国当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你们要学佛,那么佛悟道悟什么?为什么要悟道成佛?说穿了还是为了生命问题;为了追究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根本,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生死问题、生存问题。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来讲,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什么叫菩提?就是悟道了南师怀瑾先生,明白了。证得菩提,不只是道理明白,是身心都求证到了。“阿耨多罗”是至高无上,彻底的;“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正等正觉,随时随地清醒知道,不糊涂。“三”,意思就是正;“藐”是等,平等,一切平等南师怀瑾是什么人。为什么《金刚经》等经典上提到成佛是证得菩提?换一句话说,佛的大彻大悟,是彻底知道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到了中国文化,禅宗把这些名词都推翻了,就是“悟了”!悟了什么?唐代的大禅师说,悟了“这个”!“这个”是什么?干屎橛!狗屎!狗屎也好,这个也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好,上帝也好,主宰也好,神也好,都是代号。生命的究竟是讲不出来的,只好用个代号叫做菩提南师怀瑾视频。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所谓悟道成佛了,悟个什么道呢?彻底知道了,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是悟到这个而成佛。譬如释迦牟尼佛,他也生来也死去了,同我们一样,这个是生命的现象,分段作用,就是像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或是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一样的。所以我说养我一辈子,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有趣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的佛学道理,用文学这两句话就说明了。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养我一辈子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换句话说,佛说一切众生,不止人,包括宇宙的物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这个本体的现象变化,都是分段生死,都是变易生死。变化不是究竟南师怀瑾是什么人,不是根本,而是现象。但是这个生命总体的功能,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也不死。
主办:地方新闻网,互联网门户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南怀谨:关于生命--学佛网
&南怀谨:关于生命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我一辈子研究哲学宗教,为什么重点在佛法呢?中国儒家、道家跟佛家一样,但是没有佛交代得清楚。佛已经修证悟道,知道我们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生命、整个的宇宙,有个总的共同生命,是不生也不灭的,永远不变的。这个在哲学上,中文翻译叫做“本体”,一切生命的六道轮回,分段的生与死,只是这个本体的变化现象。  假定时间是永恒的,在科学上我们加“假定”二字是很严肃的,我为什么讲“假定”两个字?因为时间不一定是永恒的。假定时间是永恒,那么,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的分段,这是人为的知识思想,把时间分段了。  我们生命也同这个原理一样,在所谓的本体上讲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可是我们现在变男人、变女人,女人嫁个丈夫,男人讨个老婆,然后生了又死。昨天、今天、明天,每一分每一秒,身心生命随时都在变化,宇宙也随时在不停地变化。这是变易生死。  譬如说,我常常跟你们开玩笑,也是真话,有很多几十年不见的同学来看我,“老师啊,二十多年没有看到你,还是一样哦!”我说,我要是不变,那不是变成老妖怪了?其实我早变了,已经不一样了,这是变易生死。我经常引用《庄子》里孔子对颜回讲的“交臂非故”,这怎么讲呢?你们现在的教育不从古文入手,就看不懂了。交臂,就是两个人擦肩而过,你过来我过去,就是一下子,已经不是原来的你我,一切都变了,变得非常厉害。  那么,佛法的修持,像小乘罗汉了生死,充其量了了分段生死,认为这一生修行成功了,不再来了。可是大乘菩萨就会笑他们小家子气,不来?做不到的!就算你入定八万四千年,最后还是要出定来的,所以说不是究竟,大菩萨才能了脱变易生死。  昨天晚上胡松年问我,释迦牟尼佛也是化身吗?没有错。什么叫化身呢?以佛教来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都是化身,我们一切众生也是化身,只有一个中心不变的,叫做中央毗卢遮那佛;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一切众生也是他的化身。换句话说,都是本体的分化作用,而那个不生不灭的生命的本体没有动过。所以释迦牟尼这一生,成佛做教主,他也是化身,阿弥陀佛也是化身。  在讲这个课题以前,我们要晓得,人类整个的文化,不论中西,一切学问,都是为了追寻生命问题。像现在大学里开了那么多课,开了那么多研究所,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物理学、化学、应用科技等等,也是为了生命问题。如果与生命问题、生存问题不相干,这个学问不会成立的,自然会被淘汰。还有生存里的现象,我们叫做生活。为了生活不管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花了那么多钱,培养孩子受教育求学问,拿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我看来,也许我不对,我说求学问赚钱,或者做官,胡闹一阵,也都是为了一个生命问题。一切宗教也是一样。  印度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有宗教。现在的尼泊尔、巴基斯坦、盂加拉、阿富汗,原来都是古印度的范围。佛教后来传播范围很大,不仅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欧洲,也有部分包括在内。印度的疆界土地非常大,不过古代没有统一,言语文字有六十多种,到现在也不统一,而且他们自己也不注重历史。如果印度也像中国一样,有类似秦汉的统一,文字的统一,那就不得了啦。  这就看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了,秦以后,我们文字统一了,很好地保存了历史文化,当然包括佛教在内。到现在,我们读古书,几千年以前的思想文字,一看就懂。不过,现在白话文、简体字的流行,差不多把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丢了,这是个大问题。  印度既没有统一文字,也不注重历史,再经过阿拉伯人、英国人的入侵,印度现在没有佛教了,现在的梵文也不是古代的梵文了。印度佛教真的东西,都随着佛经到中国来了,所以我跟有些练瑜伽的印度朋友感叹,我说很想把你们老祖宗留在中国的宝贝交还给你们!他们说我们也想啊,可是文字言语真的不行啦。我说你们老祖宗那么伟大一个圣人――释迦佛,他的东西都留在中国了,没有中国保留,现在就都没有了。  至于言语呢!两千年以后,中国各地的方言那么多,到现在也还没有大统一,譬如广东话、闽南话,北方人听不懂的。现在所谓海峡两岸问题,就有语言沟通的问题。所以普及标准话,尤其必要。当然不是说普及标准话就不要方言了,两个可以并存的。  我这个话又拉开了。那么世界上文化既然都为了这个生命问题,中国当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你们要学佛,那么佛悟道悟什么?为什么要悟道成佛?说穿了还是为了生命问题;为了追究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根本,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生死问题、生存问题。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来讲,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什么叫菩提?就是悟道了,明白了。证得菩提,不只是道理明白,是身心都求证到了。“阿耨多罗”是至高无上,彻底的;“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正等正觉,随时随地清醒知道,不糊涂。“三”,意思就是正;“藐”是等,平等,一切平等。  为什么《金刚经》等经典上提到成佛是证得菩提?换一句话说,佛的大彻大悟,是彻底知道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到了中国文化,禅宗把这些名词都推翻了,就是“悟了”!悟了什么?唐代的大禅师说,悟了“这个”!“这个”是什么?干屎橛!狗屎!狗屎也好,这个也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好,上帝也好,主宰也好,神也好,都是代号。生命的究竟是讲不出来的,只好用个代号叫做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所谓悟道成佛了,悟个什么道呢?彻底知道了,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是悟到这个而成佛。譬如释迦牟尼佛,他也生来也死去了,同我们一样,这个是生命的现象,分段作用,就是像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或是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一样的。所以我说,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的佛学道理,用文学这两句话就说明了。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换句话说,佛说一切众生,不止人,包括宇宙的物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这个本体的现象变化,都是分段生死,都是变易生死。变化不是究竟,不是根本,而是现象。但是这个生命总体的功能,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也不死。  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易经》有几个要点――变易、不易、交易、简易。所谓“不易”,有个东西是不变的,永远不生不死,根本的东西没有变过。“变易”就是变易生死,会变化的,宇宙万有一切现象有生有灭,随时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男女感情,父子感情,一定会变的,不变就不叫做感情了。“交易”就是变易中有交变,交叉的,感应的;这个交变感应,在梵文里就叫瑜伽,互相感应,相对应的变。“简易”,一切复杂的变化是由简易来的。只懂复杂,不懂简易;或者只懂简易,不懂复杂,都不通的。变易、交易、简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一个不变的,就是不易。(按:唯识述记卷二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  就因为中国有这个文化的基础,道家、儒家、诸子百家等,配上印度佛家佛陀所悟的道理,吸收融合,成为东方文化。因此我也常常告诉西方人,你们讲宗教,世界上哪里有你们的宗教?五个教主都是东方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东方人;耶稣、穆罕默德,是中东人,也是东方,没有一个你们西方人。你们西方拼命反对东方,其实你们的文化思想大多是东方人所给的。这五大教主都懂了这个道理,不过他传道传播的方法不同,因地制宜;当然,道理有程度的深浅,讲得最彻底的是释迦牟尼佛。中国的《易经》,对这个道理也知道。  譬如说,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有法则在变。你们要算命卜卦,算个什么?算也没有用。当你这个事情说对了,对了以后,已经变成不对了,随时变去,所以没有绝对算准的,都是刻舟求剑。常常有朋友问我,老师啊,我去做生意,你给我算算卦。我说,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没有中间的。你说做生意要赚钱,拿出本钱来,如果也没有赚,也没有赔,可是你消耗时间精神,已经赔了嘛!你说赚了,赚来的已经过去了,还是没有,其实没有赚,一切都是在变化的。生命的道理就是如此,这是一个大原则。所以学佛修道,所谓打坐参禅,大彻大悟,就是证得那个本来不生不死的,这就是佛学,也就是中国道家修神仙之学。  我常说,世界上东西方的文化,讲了半天,中国人有个别家都没有的文化,就是敢讲生命是可以“长生不死”的,只有中国道家敢这样讲。既然晓得那个本体是不生不死,我可以修持到同本体一样活着,去了死的一头,永远活着,道家叫“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休”,“宇宙在手,万化由心”。这个只有中国人胆子大,敢做这个科学的假定,认为生命可以跟天地宇宙的寿命一样长久。宇宙是活动的,在这个虚空中,永远不停止地活动,没有休息过,我们的生命也使它永远活着不休。  佛不同了,佛晓得本体是不生不死,但是不讲,把这个生死可以保留起来。中国的禅宗密宗虽不讲这个话,但有这个含义在。可是释迦牟尼佛得了道,为什么又走了呢?佛说我没有走啊!我还在这里。而且最有趣的,佛到八十一岁走了,要走以前,告诉跟他出家的弟弟阿难,阿难没有讲话。最后佛宣布要走了,阿难就痛哭地跪着说:哎!您不能走啊!佛说我有意地问你三次,借你的口看因缘,我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上不死,你看我留好啊,还是死了好?可是问你三次,你那个时候被魔魔住了,头脑昏聩,都不答复我。如果你说我留,我就留下了,你没有讲,现在这个机会过去了;而且魔王要求我不能再留下去了,我也满魔王的愿,要走啦。可是经上记载佛吩咐他的四个弟子:迦叶尊者、罗T罗(佛的儿子),还有宾头卢尊者,另外一个是君屠钵叹尊者,留形住世,身体留下来在世上继续活着。据说,迦叶尊者现在还在云南的鸡足山那里入定,这个叫“留形住世”。这些都是研究生命问题的资料。生命问题、生命的道理就有那么严重。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强烈推荐:南师怀瑾公宝贵的教诲
南师的殊胜开示
南怀瑾大德是当代一位真正的大善知识,,末学学习他老人家的教诲,获益良多,不敢自密,供养给诸位同修,愿同发菩提心,慈悲喜舍,利益一切众生!
顶礼南公上人!
1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出家修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去骄慢之心,一定要依师。老师并不一定比学生强,但必须依一位有行持的真师,至诚恭敬。没有怕的,硬要找一个怕的,心境就严谨起来。拜佛礼佛,亦复如是。严肃、诚敬、庄严、肃静,保持这个境界,七天一定成佛。肃然起敬,就清净了,灵明心,无妄想心,全都现前。
成佛成圣贤,都是由肃然起敬做起。娑婆世界里的人都是弯曲的,所以高下不平,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人都是直的,所以地是平的。我磕头礼拜时都极诚敬。诚如孔子所说:“祭神如神在”,故袁老师常骂人为什么不礼拜,这表示你的诚敬。
&&&从前欧阳竞无居士,无论在家出家的前去参访,都必须先磕头,否则他理都不理你,不与你谈。但他看到你将拜未拜之时,他早已先你拜下去了。他说:“我并非真要受你这一拜。你肯下拜,表示你的骄慢放下了,肯虚心接受了,所以我礼敬你。礼仪只不过表示你拜你自己的精神,拜你自己的诚敬而已。”
现在你们这班青年人,做得到啊?
你不要叫他站三天三夜,只要你不恭维他几句,他就恨死你了。像我们当年就有这种精神,跟着老师学,老师大便小便的夜壶,都是我洗我倒的。随时跟着老师,老师坐着,我就站着,不敢随便坐下来,哪里像你们那么轻松啊!但是,我也不是故意的,认为值得恭敬,像我这种个性,肯恭敬谁啊!但是,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求道就是这样求。这些话是讲给你们听的,可不要对我这样啊!我是不来这一套的。
年轻的千万要知道,凭你们这一点学识,不管你是拿到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我吹一只牛给你们听听,老实讲,替我提鞋子,我都不要。
本来就是这样傲慢。我的学生大学教授年纪大的多的是。有的尽管他年纪那么大,有的大学教授都飞起来了,到我面前,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实在不对嘛!不但做人做事不对,连写的文章都不对。
这话就是说,你们以为凭你们那点学识就自以为对了,还差得远呢!达摩这样骂神光,要是现在的人啊!不拿一把刀捅死你,那才怪呢!
老子冻得那么苦,又肚子饿,那么诚恳,你还骂我,那还得了!没有刀也打你一棍子。
不要轻视了自己,也不要轻视了一切众生,学佛不是为我成佛,为一切众生而成佛,要自己成就的、学佛的道理、我今天一点成就如果有功德,我要回向布施给一切众生;修密宗的人,众生一切痛苦烦恼、统统归到我身上来
&&&这位道行本高的黄老先生说:「你要学佛,必须找高人。」我说:「谁是高人?」他说:「南怀瑾先生」第二天我便在台北龙泉街找到了一香禅师南怀瑾先生。这时的一香禅师,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小屋内,「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穷,因为他连「四壁」都没有,然而,和他谈话,他满面春风,不但穷而不愁,撩而不倒,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这个世界,富有极了,这是民国四十九年的事。
末学学习体会:真正学佛,一定要彻底放下自己的观念,见解,面子等等.这些全部是障道的因素.只有把自己倒空了,洗干净了,才能和自性般若相应,自己的真心才会显现,当你自己觉得自己能不够的时候,已经和真正的佛法相离十万八千里,学佛的秘诀就是尊师重道,依教奉行.
2愿力要发,一个学佛的人,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舍己为人——我只告诉你这个重点,你怎么发,慢慢要研究。像你说的何去何从—.始终还是一个私字。充其量不和人往来,自己去专修,专修到动地发光,成一个魔王而已。这非菩萨道。真正菩萨道不一定要发光动地,他可以出来不过是一肉体凡夫。例如像昨天看的电影,耶稣可以说是菩萨道。何以见得呢?他流的是鲜血,不是白浆。如果流的是白奖,他的三脉七轮通了,那个痛苦就轻得很。流鲜血是痛的,没得话讲,我为大家赎罪,绝对可以牺牲我自己,只要你们得好处,一切都行,这就是菩萨心行。譬如像你师父、像我们,不敢说是学菩萨道,至少是面向这一道上。像我于到晚忙得不得了,很痛苦----很烦哩!我现在书桌上堆的事情,这几天累积下来,堆得那样高,我每天晚上于去,看到就烦,起码坐下来处理要&&一天一夜,动笔的动笔,设法的设法,还有数不完的东西要看。你要讲今後何去何从?我也天天要问自己今後何去何从呢。可是,我只能作到随缘销旧业,如此而已,随顺世缘无挂碍。我真要为自己想,我恨不得今天就截断这里,躲起来,我何尝不想,难道我不想,我也随时小乘之心油然而生,为什麽?为这些人?陪你们玩我都划不来,我自己牺牲呀。这些我给你作参考,不是给你作决定。所以,真正的佛法,大乘菩萨道如何精进,你应该好好看看瑜伽师地论,或查找菩萨十地经。」
3在南老师一生的著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本书是: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内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全书的整个内容,可总括为一句话: “永远没有自己、生生世世在慈悲喜舍中为众生服务。”
佛法的重心有两点: “人无我”和“法无我”。 能做到没有自己,永远欢天喜地的为众生,那就是佛与大菩萨了。
这里要提及阿弥陀佛、南老师和我的因缘。
阿弥陀佛的重要性,不全在其净土,而在其“四十八大愿”。若有气派、心量与智慧,未必见得要去净土。大禅师林酒仙就不想去净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酒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是“舍己为人,永远为众生服务”︱这就是愿力。所以说:
“愿力生不可思议境界。”
佛法的大秘密内容,就在愿力上。
“永远舍己为人”,便是大密宗,也就是佛。究竟说来,常乐我净,无己为人,实为密中之密。因为四十八大愿,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没有四十八大愿,便没有阿弥陀佛。
学习体会:学佛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你学佛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己还是利他.为自己了生死修行,是强烈的我执,为众生修行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要发上成佛道,下度一切众生的大菩提心,虚空非大,愿力最大!
南师佛法开示
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那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澈,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接著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南师说:“上座修观以前,在这一念上先修普贤十大行愿,然后万缘放下,一念清净,如此没有不成功的。”这句话太重要了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
那么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面前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后,又是我行我素。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
学习体会:修行不能进步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修的不错了,忏悔就是在向自己心灵的
深处挖掘自己,不要怕疼,忏悔自己无始劫来的业障,无有疲厌,无有穷尽.
5这一代有位大师--太虚法师,当年我们认为他不大对的,后来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国佛教,你们这些青年僧众所改变的,都是从他手里改变的。原来大家都骂他是政治和尚,现在想起来很了不起。他本来是新闻记者,而且跟随国父搞革命的。大家都骂他是政治和尚,一天到晚在中央政府来来往往,当年我们也看不起他,讨厌!认为他没有道。但是,他的著作多,一个人一生写那么多的书。他有几句名言: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人做成功了,人格发展到极点,就成佛了。这就是现实,这才是真存在主义的存在。现在西方的存在主义,简直是不通!这个存在--现实包括了过去,也包括了未来;既无过去,也无未来,无大无小,非大非小,非内非外,即内即外,当下即是。
太虚法师这个偈子好得很,我们后来看了这首偈子,都惊讶了:哎呀!太虚(连法师都懒得叫)这首偈子蛮有道理。后来,我对他很恭敬,原来我都不想看他,我不喜欢找名气大的法师,认为没有时间修行。后来我很敬他。太虚法师的皈依弟子那么多,每个弟子皈依,都要供养,给红包。他从来没有看红包,一块钱或两块钱,他从来不过手,钱堆积如山,看都不看,持戒!手没有摸过钱,这也是出家人的戒条,他也不管多少,他们怎么用也不管。一生如此哦!谈何容易,他是自然的。
第二点,我晓得他很有定力。他有一次到南京去,中央政府找他有事。他在南京的弟子很多,朋友也很多。他到南京,一般要人、政治上的大官都去迎接他。他下了火车,小便急了,他就拉开裤子,当着大众就撒尿,他也没有管前面那么多人,他也忘记这些都是人,忘了这些境界,他又不是疯子,就拉开裤子撒尿了。那些迎接他的大人,就扶他,师父啊!到这边来撒尿。他不管!男男女女一大堆,而且都是要人。我看他戴一副眼镜,嘿!这个和尚一天到晚都在定中,了不起!怪不得死后,有那么多的舍利子。后来我跟我那位袁老师讲,有时我们也看走了眼哦!袁老师说,对呀!了不起。这几句话真了不起,“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现实,何处安心?现在就是,不必求安心之处,自然安了。
记得怀师平常也给我们说过:“读书、做事没有捷径,必须按步就班,脚踏实地,才容易成功;往往采取最笨拙的步骤,反而是最好的方法,修持当然也不例外。”我属才智平庸之辈,一向循规蹈矩,做事平实的人,不适合投机取巧走捷径,躐等而为。这岂不是怀师对我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吗?!
怀师“言教、身教”,“诲不倦、教不厌”的精神,也是不得不提的。他不但教导我们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对我们做人处世的训诲,也从不放松。他经常谆谆地训示我们说:“不懂世法,何以修佛法?!”所以他从洒扫应对、待人接物、坐卧行走等生活教育的细微末节处起,大至中国文化和民族自信等圣贤之道止,无不是以身教代替言教。仅以每日上课、上班的芝麻小事来说吧:每次上课只见同学们迟到、早退,从没见过怀师有此现象;每日到办公室上班,也总是先我们坐在办公室位置上。他真是一位言行合一,值得尊敬效法的人师。他教我们处事的态度是:“处事不可不斩截,存心不可不宽恕,持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
学习体会:学佛就是学做人,平常心就是道.老老实实修行念佛最可贵.向外去求?什么也得不到,因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你家里客厅坐一下,微尘还要带一颗走的人,那你都不欢迎嘛,对不对?所以,利他的人,诸佛菩萨自然会加庇。如果自私自利人,不是不得感应,他得的小。
所以,大家默默念去、默默修行,历代以来准提咒 的感应是非常大、非常多。
没有坛场怎么修呢?我平常都教人念准提咒,随时随地可以,不规定自己硬性修法也可以,不着形式的修持,只要念咒子也行的。
【我在未学禅以前先从峨眉山金顶普明大师学准提法,不久就碰到了袁先生。我只求菩提,其它什么都不求,得了菩提是得本,但得本就是了,其它求他干嘛!
我念“嗡折隶主隶准提梭哈”,望我学咒广度众生,如此而已。但我随时随地都在念,走在路上,路上行人看我一眼,我也持咒,希望此人消灾免难,一切安乐。走到菜场猪肉摊,希望这猪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到抬棺材的,希望他们超生一切罪业,……随时随地要发愿,即如《华严经净行品》的愿力,我确实在做,无时无刻不在做。看到漂亮的小姐,我希望她嫁个好丈夫,生生富贵平安。遇有讨厌的人,希望他来生长得好看、有福报、一切如意;你喜欢的要念,讨厌的也要念,是仇人也要念,这是准提法修持的心行,非常重要。
出门远游时也可以施食,比如坐在车上,你总要吃东西嘛!当你吃东西以前,你想到还有许多苦难的人没有吃,在那时先拿着东西暗中施食,窗子外面稍稍丢一点也行了,就是同《华严经净行品》一样,当我要穿好衣服时,想到有许多没有衣服穿的;看得见的一面还不算数,还有看不见一面的生命,这就要发大悲心;这就是学佛人的精神,也就是推己及人之道,不但推己及人,学佛的人推及于一切众生,还扩大。
学佛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无论志学何宗,要当以证悟无上菩提为归。若欲达此,首当自廓其胸襟,广其识见,穷理于诸说,行脚遍天下,然后以教乘戒行,滋茂福德,使能自成法器,方有相应之分。唐太宗所谓:“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有此气度,方能会万物于己。若目光如豆,心仄似拳,先入之见塞其胸中,门户之诤堵其智思,无论习教学禅,若显若密,皆非所望矣!何则?佛能通一切智,穷万法源,心等太空,悲无缘起,岂跼促一隅者,所可妄冀乎!
每次读到这段油然而生豪情万丈之感。今生得遇南师真是太幸运了。
什么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呢?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是一种可贵的修持精神。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从来不会好高骛远,相反,他们会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过程中逐渐使自己得到完善,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禅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经讲过着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四川万县钟鼓楼,有一位能缘老和尚,是清末到民国以来,禅宗的几位大老之一,南师去见他的时候,已经年纪很大,退休了,根本外人都不见了。他看到南师这些年轻人来了,非常客气,说:“坐坐坐。”然后自己就去烧水泡茶。南师说:“太老师啊!您不应该给我们烧茶。”他说:“耶!你们年轻人不懂,我呀!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舍什么法?不抛弃任何一点善行。每每忆起此事,南师都不由得赞曰:
“这真是前辈的风范,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话,佛法都开示完了。”
南师:你有修行的发心,把修行当第一,好!很多人都认为修行是第一,但因为生活没安排好,把修行摆到第五、第六位了。名望、事业、金钱、利害,乃至家庭、夫妻,这些都排在前面,普通人都如此。
&&&我当年,年轻正飞黄腾达之时,为修行而摆下一切,这个是很难的。所以,学道如牛毛,但真的走这条路的很少。真走这条路,要调整生活。你到中国这样跑太辛苦了,我心疼你。这些活动演讲虽很重要,但是时间安排得太紧,太疲劳,对身体是有妨碍的。正如古人的话这是细细消磨渐渐衰。
我的一生,从二十几岁起,在声望最好时,为修道都放掉了。几十年来,很多升官发财机会,一概不理。现在为了年轻人的修持,才有这个环境,这里十五楼如此,在庙港的建设也如此。不然,我个人一概不要这些,这个可作为你调整个人生活的参考。......
:感谢老师。我这辈子钱也够用了,请问,时间用在何处最好?
6南师:修行要先修“资粮位”——两个资本,一个是有福报、福德资粮,另一个是智慧资粮。资就是资本,粮就是粮食。
有福报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福报,都没有资格学佛修行。福德、福报的资粮很难得,佛说的“暇满之身难得”,难得有空闲的时间。譬如说有些朋友,想静下来修行,却要天天上班、忙生意。我笑一下:“你没有福报,没有清福嘛。”打坐修行闹个几天,也是清福啊。
第二个最难的是智慧不够,有些学了半天修了半天,没有真的智慧,那白搞了。修行第一位是“资粮位”,这个资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作好人。在有了资本后,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珈啦、练身体啦、修戒定慧等,都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拿句现代话,你本钱够了,开个加工厂锻炼锻炼。加行位,第二位。加行努力以后,修行了,“见道位”,真正见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话,有它的境界的。见到了空性,见道位。见到以后,第四位,“修道位”。大家注意哦,我们中国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两句重要的话:“不识本性,学法无益”啊。你没有见到空性,你就白修了。不见空性,修法无益,这个也不是密,六祖也不看经教,所以它他是古佛再来,他就告诉你,见道以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
问:关于做人、做事、学佛、修行等各种方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要点?
南师:做人、做事、学佛、修行,有四个方向、四个要点——四无量心。无量无边没有范围,由小扩大的。四无量心是什么?四个字,“慈悲喜舍”。先学慈悲心,慈悲是很难做的,嘴里讲讲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难。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们一句俗话:“作蜡烛”。我常常用这句话比方,要自己变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难做到。
你们都念过李商隐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不对?若是菩萨道的慈悲,还要再改几个字:“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不’干”,那才是菩萨的慈悲!谈何容易?学佛先学四无量心,学了慈悲心之后,最重要的是下面两个字,“喜舍”。你看看这许多学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几乎没有几个人做到“喜舍”,没有几个人能在脸上带个喜容。脸上没有喜容,个个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好像我们我们欠他多还他少。有些学佛的人,只要一学佛,喝!看起来满脸的“佛相”啊!很庄严,一身的“佛气”,看起来很严肃,一点喜容都没有。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经拉开,微笑,学菩萨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身体病都没有了,笑有这样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你看菩萨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儿微笑,慈眉善目,这要学的。
我也常常告诉人,你们学学唐太宗嘛!唐太宗有次问魏征:“我跟人家讲话时,大家看到我开口就都不讲了,好象很严肃、还发抖,这是什么道理?”面对着皇帝,别人绝不敢说真话,但魏征就说了:“陛下,你不知道,你的相貌天生就很威严,再加上你严格地一问‘这个事怎么办?’大家当然吓死了,不敢开口。”听魏征这么一说,唐太宗回到宫里就弄个镜子,对着镜子拼命学笑,练习笑着问话:“你好啊!这个事怎么办啊?”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修菩萨道先修喜相;喜,慈悲喜;舍,一切放下。四无量心是基本要学的。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见地上要高高山顶立气吞万象
在行持上要在最污浊的环境
慈悲喜舍深深潜行
甘为一切众生作牛马
南师:修行。......
更多内容请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言懿行 怀瑾握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