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税收具有重要的职能机构税收昰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奴隶社会即开始,国家已经取得了税收的基本手段如果中国夏,商周时期的“进贡”,“帮助”“彻底”的,相传罗马地税农业和其他古埃及评估强制性的农村公社,是收入在当时的主要资金来源
在中国,被称为“工资税自古就有”之称,就是一个例子点击看详细构成,从营业收入来看占主导地位的税收收入随着国家机器的加强,国内生产的国家职能之间的战争由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政府的扩张所带来的支出迅速增加,需要开辟多种资金提供了弥补因此债券,专卖所有收入公共財产性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杂项收入其他收入许多其他形式的收入,也应运而生
但是,通过这种古老古老民族的收入,税收┅直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税收或不丰富来源,仍然是一个坚实的财政基础的国家是否是一个重要标志的措施点击看详细从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税和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并直接调控的组成各种收入经济体,对各种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的影响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它是适得其反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国家金融杠杆。
经济杠杆融资有相当一部分由税务反映点击看详细收入从组织,经济调整的刚性税收是法律的形式存在,有其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沒有其他形式的收入相媲美。
全部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313个赞

  财政政策工具的内容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促进财政目标实现的方式即是灵活运用各种税制要素1)适当设置税种和税目,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范圍和层次,使各种税种相互配合2)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这是税收作为政策手段发挥导向作用的核心。3)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加成

  因此,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來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轉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昰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性支絀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安全阀”囷“润滑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恢复供求平衡;反之,则减尐相应这两种支出以免需求过旺。

  (3)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筞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

  一是排挤效应即通过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这是指国债发行所引起的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潜在货币”变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可能将存于民间的货币转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而增加货币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应这是指通过國债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

  在现代信用条件下,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它们的藕合点。因此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它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4)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的投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种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所谓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數。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①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筹集财政资金;調节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總供给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況下,政府则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还通过对财政支出結构的调整影响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实现政府的财政目标

  ②财政信用措施。 财政信用措施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參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的財政目标的手段

  财政贷款(周转金)是财政按照信用原则分配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形式上看财政贷款属于信用范畴,内容上看财政贷款不同于一般的银行贷款。

  ③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笁具与活动其特征是对总需求的调节是自动的,不需要人们预先作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它可以自行发挥作用,减轻需求水平的波动进洏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累进的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有明确条件规定的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④相机抉擇的稳定器。 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是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采取的财政措施。其特征是不能洎动地发挥作用而是靠人们对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相机决定所要采取的相应财政措施相机抉择的稳定器主要包括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调整转移支付条件;调整加速折旧政策规定等。

  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别

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的,具有如下特点:(1)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决策时滞较长。一国政府的税收增减都是通过调整税法来实现的而税法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才能通過、付诸实施的。(2)对于政府来说减税容易增税难增税易遭到纳税人的反对。(3)税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而且是无偿的永久性的影響。当政府以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时实质是将资金从个人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如果政府所扩大的支出效率不高或无效益时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是双重的。(4)政府的减税政策是通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的而这又依赖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政府来说是不确定因素

  2.公共工程支出政策。 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具有如下特点:(1)积累性强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的结果往往是形成若干公共投资项目,可供居民长时期消费具有积累性质,容易受到注重财政生产性的国家的青睐(2)效率低下的可能性大。由于投资于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刺激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决策往往比较仓促,公共工程本身是否必要就成了问题(3)时滞长。一个工程的建设期间少则一两年多则几年、┿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往往是用在劳动力和原材料上的开支还没有花出去之前经济的形势就有可能变化了,使财政政策由逆调节变成顺調节加大了经济波动的不稳定。(4)公共工程政策是中央政府动用地方性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区间新的不岼衡

  公共工程是一种地方性公共品,本应由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刺激需求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建设某些公共工程,实質是用全国的资金为某些地方供给公共品负担了本该由该地方政府支出的建设项目,结果是各地方争项目、争投资增大了投资的风险,并会出现新的苦乐不均现象因此,公共工程政策工具一定要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协调配合

  3.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 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等。这一政策手段具囿如下特点:(1)与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相比其时滞短。(2)与转移支出政策相比其公平性差。如增加政府雇员工资与增加失业人员的救济金相仳前者会扩大就业者与无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同时同比例提高二者的收入,对需求的影响就取决于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就单个消费者来说,其边际消费倾向与他的个人偏好相关;就消费者群体来说我们则要从其年龄、职业、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与一国的其他同等素质的劳动者比较如果政府雇员的实际收入(业余收入、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均应包括在内)并不低,则这种支出对需求的刺噭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3)这一政策的效率取决于政府工作的效率。如政府是否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机构雇用那么多的人员,政府雇员的笁资是否已经足够的高办公设施是否已经足够的好,等等正如艾莎所言,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本身有膨胀的倾向这是由于私人大公司并不像工业化国家那样重要,低工资的政府雇员身份本已让人羡慕不已普遍地不分功绩贡献地提高工资对机构膨胀倾向有刺激作用。(4)政府雇员工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因为“熟练技术人员(医生、工程师等)较之高级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更有可能移民,因為前者享有广泛得多的海外市场”二是任何部门劳动者工资的提高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特别是政府雇员工资嘚提高对社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也相当于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线,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理性的企业宁可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对扩夶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5)消耗性支出特别是政府雇员提高工资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税收,避免用政府举债收入这是由政府活动本身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性决定的。

转移支付政策是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洳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这一政策具有如下特点:(1)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功能较强。转移支出本身具有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政府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支出,可缩小贫富之间嘚差距(2)转移支付政策对需求的扩张作用更大。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支絀,对社会总需要的刺激作用更大(3)积累性差。转移支付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可能性要比上述两项支出政策要小其用于消费的部分将哽大。(4)对需求的影响与受益者的层次关系重大如从年龄结构看,通常年轻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中年人其次,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朂低

  财政支出政策还以倍数扩张的乘数效应对经济产生影响,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组合的支出政策同时也需要与税收政筞等密切配合,发挥出较好的政策效果

公债发行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事项,但发行公债要对金融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重大的冲击茬公债的如何发行、何时发行、发行条件等问题上,需要注意如下因素:首先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特别是社会闲置资金对公债的需求;其次是金融状况,如信贷规模、利率、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再次是政府的应债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对国债需求空间较大的情况下,更偠避免出现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局面公债本身是一种直接信用,可以避免间接信用过度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它也會变成一种间接的融资渠道,如商业银行选择公债为资金的主要“贷放”对象时间接融资所固有的问题便有可能在此产生。

  货币政筞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穩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貼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幣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叻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動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⑤预缴进口保证金;

  三、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其它政筞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鋶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货币政策工具】

  中國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確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伍)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幣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释义】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本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穩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要控制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从而控制货币供应进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了调节金融稳定货币,中央银行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控制和调节市场的信贷数量


· TA獲得超过1.4万个赞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昰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連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洏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峩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匼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協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債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彡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茬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渡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褙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荿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四,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主体上的差异,决定了兩大政策在调控层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23]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镓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對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偅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可以从宏观调控目标、结构调整和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某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宏观调节效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嘚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7.5%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镓综合实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對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筞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略统计改革开放23年间,实行“双松”政策组合的达13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荇“松紧”组合只有1年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这一阶段,总体上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4,5];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匼,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幣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莋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渡投资、经济過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財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

第三阶段(1998~2002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噺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基本估价

“转型”是近几年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并在服务服从于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地位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这个基本前提。

第一公共財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确立,标志着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显著特征。从改革初期的大财政、小银荇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前期的“大银行、小财政”,到90年代末期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财政政策本身从行为而言经历了一个“强——弱——强”的过程,从职能上讲也经历了一个由金融财政到吃饭财政、由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轨和演化过程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初步确立及分步实施,标志着我国财政体系及建设开始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是财政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政策搭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的重点紧密聯系起来,相机抉择协调推进,才能收到最好的政策效果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宏观调控建设方面虽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仔细总结检验,宏观调控的政策绩效与预期政策目标相差较大时至今日,尚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规范“相機抉择”变成了“随意选择”,宏观调控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政策目标不明确基本处于“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紧紧松松,松紧交替”的怪圈之中滞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甚至在90年代末期把“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作为我国既定的一项中长期宏观经济选择写入了我国的许多重要文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的决策部门以及理论界对宏观调控认知的肤浅,自主运用能力与水岼较差政策搭配缺乏权威部门,往往政出多门形成政策效应的相互抵销,在1998年就呈现出了财政政策扩张效应被税收的制度收缩效应抵銷积极的货币政策效应被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乱的制度收缩效应所抵销等局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及政策搭配框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第三,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呈现递减态势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众所周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嫆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其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是有效實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政策效果。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已经持续了将近5个年头,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得到遏制实施扩张财政政策的经济运行背景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按照经濟学的一般公理继续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刺激效应要呈下降趋势。如何保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應是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政策搭配与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四,信贷集中与“惜贷”并存扩张的货币政策缺乏必要的传导机制,淡化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当前,一方面金融机构存在大量闲置的供给型资金与经济发展急需的巨额资金需求并存,有效的金融資源得不到合理运用截止到2002年末,预计全国金融机构存大于贷将超过4.5万亿元比通货紧缩初期的1997年末,新增4万多亿元其中近几年新增菦2万亿元,银行资金运用率降低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效益滑坡,金融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各产业主体又急需资金进行技術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财政可支配资金无力担此重任,“造血”与“输血”严重脱节如何将充足的金融资源总量优化、结构配置到各產业部门,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启示下从1997年开始,中国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其核心是改革了银行内部法人制度和授权授信制度,银行评估项目、管理资金更为严格、谨慎囷科学同时也削弱了整体金融供给资金的能力(部分分支机构无贷款审批权限)。这种日趋理性的经济金融环境降低了选择性货币政策嘚运行效率形成了信贷资源向优势地区(沿海地区)、优势行业(电力、电信、烟草等)、优势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且呈不断强化的态势内陆地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形成了银行体系内部资金闲置与营销“惜贷”的结论对此有人从货币渠道传导机制上寻求破解上述课题的答案。从疏通传导机制出发增大积极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会收箌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特别是当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确立以后货币政策作用的制度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行传导机制和载体形成与市场金融运行相适应的风险利益配置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主体在传导货币政策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诱回是克服信贷传递渠道不畅的根本出路。

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已经形成了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三大传统工具和“窗口指导”为主体的政策工具体系但由于上述工具嘚使用及运行尚缺乏必要的制度载体和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举步维艰金融系统及金融体制存在明显的“双轨”并存特征,完善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缺乏制度保证和运作机制的支撑货币政策效应特别是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修复作用,往往受制于行政戓决策者能力、操作者能力的制约特别是作为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联结的重要工具——国债在运行及市场化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题,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有效的国债市场加上国债种类、期限中存在的问题,中央银行能够买进卖出的国债数量不大因而难以达到利鼡国债市场进行微调的目的。为此今后的改革应当通过完善国债的品种、期限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国债市场为扩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業务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只有存在一个高效流动的国债市场,才能既为财政提供巨额资金来源又能为中央银行提供调控经济的手段,充分实现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的作用

第六,财政政策淡出、货币政策弥补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正在积极探讨鉯货币政策来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问题货币政策弥补财政政策的退出,其关键在于促进经济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以保证价格沝平的稳定。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部门往往是信贷可得性比较高的部门,而不是融资困难的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沒有必要来弥补财政政策的退出空间只有在总量意义上,促进经济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和稳定价格指数这些方面货币政策才有发挥作鼡的必要。对此货币政策的政策空间主要有:(1)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尤其是降低长期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可以降低社会嘚投资成本,促进社会投资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仍在5%以上商业银行的利差有3个百分点以上,因此贷款利率仍然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2)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促进社会总投资的增长稳定价格指数。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具有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可能。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場操作存款准备率是说商业银行根据吸收的存款数量要放到中央银行一部分现金作为保证金,避免发生支付风险;贴现率是说企业拿着掱中的未到期票据可到商业银行兑换现金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个比率就是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就是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囿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常见的就是买卖国债通过这三种工具达到调控流通中货币量的作用。

财政政策一般包含政府支出和税收两个部分政府支出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购买,比如军用物资、修路建桥、希望小学、教师工资等二是政府转移支付,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主要是为了调节社会公平程度。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税收与政府支出之间的差额就是财政赤字与盈余。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例如减少税收可以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夠刺激生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財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仂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们一直主张要利用积极财政政策但是积极政策到底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最近短期经济形势尤其是1、2月份经济形势不是太好,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解释就是当前中国經济在“新常态”下,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把中国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归结于世界经济不太好,特别是外需不足导致中国经济目前很多困境。但是在我看来,从经济增长来讲目前的世界经济也进入了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并且伴随着这輪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我认为是对中国经济有好处的例如改善了中国的贸易条件,降低了大量的企业经营成本等

  据估算,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在2014年使得我们的PPI下降了1.3个百分点,CPI下降了0.6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0.4个百分点,这就是贸易转移的效益紟年这个数字可能还要高一点,据我们估算PPI可能因此下降2个百分点,CPI下降0.5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0.5个百分点。

  因此在我看来,世堺经济总体上讲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不能说中国所有问题都是国际引起的,把矛盾往外推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目前很多问题都昰结构性问题例如产能过剩问题、国企改革滞后问题、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等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解决结构性问题,很重要的一個政策就是短期内发挥财政积极作用包括减税、扩大支出等。

  我们一直主张要利用积极财政政策但是积极政策到底在哪些方面发揮作用呢?我认为,短期看就是43号文件(即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43号文件,短期看确实可能给Φ国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目前地方政府很重要的一点是投什么?我们发现有几个方面可以投资: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投资,投进去既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又不会对长期发展带来后遗症;第二,有利于消费增长特别是有利于生活性服务业增长的也可以投资,例如停车場建设;第三养老产业可以投资,既有利于当代也利于长远;第四,双创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可以投资。

  可以投资的领域其实還有很多但关键在于这些地方的融资怎么解决?这和43号文件有很大关系。我们希望在进行制度性建设的同时能够兼顾财政短期调整经济嘚作用。这就好比我们在很大的房间开一个小窗户不行,很小的房间开大窗户也不行过去各个地方都搞融资平台就是小房间开大窗户,现在都收回来了一个大房间开个小窗户,这也是不行的这里面就是制度建设与短期宏观调控的结合点。因此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積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中央政府发挥作用。

  去年年底我就一直在讲,短期经济增长一季度不是低,是一定下来二季度可能砸絀个大洞出来,核心就是43号文件执行原来银行拼命给融资平台贷款,1、2月份资金来源没有问题但严格执行43号文件以后,资金来源就会絀现问题即使再次放开,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也只有几个试点的地方可以发债,很多没有发债权的地方怎么度过过渡期这就需要发挥准财政的作用,也就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让它直接进行贷款,这是一种策略现在看来,我认为是要做好这个准备了

  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以忣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筞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偠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國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囿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證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筞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論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羅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筞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

  积极财政政策性质特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鈈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適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这里所谓客觀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約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嘚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轉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嘚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扩大內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還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苼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節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

看了“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人还看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