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活的,怎样在生活中随缘活学妙用职场厚黑学

启功:从佛法中走来,滚滚红尘树起大境界
&&首推于&17.01.29
浏览(143)|回应(1)
启功:从佛法中走来,滚滚红尘树起大境界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丧父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奋自学。后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作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日凌晨,启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3岁。  为了纪念启功先生,他的学生李山教授撰写了这篇回忆文章。  记得有一次笔者帮启先生填表,其中有一栏是“宗教信仰”,问先生怎么填,先生说:“填上吧,佛教。”熟悉启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经常会谈到佛教,当然也谈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但还是佛教方面多。有一次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会,先生感冒了,有点咳嗽,先生慢悠悠地打趣说:“有位龙祥和尚,感冒了,咳嗽。龙祥就说:维摩病了,说法不已;龙祥病了,咳嗽不已。”引得在场者哈哈大笑。启先生的心灵,永远是这样的活泼!  像这样谈佛教的趣事很多,不过,就笔者所知,先生几乎从未说过“我信仰佛教”之类的话,所以填表时需要问一问。人们感受到先生对佛的敬重,是从他对佛理的妙谈,对佛教掌故的博雅获得的。启先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和乐平易的境界,用“老禅和子”一语形容,也许最恰当。  启功与佛教的缘分很深。3岁时,失去父亲的启先生就被家里送到雍和宫,做了一名记名的小喇嘛,后来还接受过九世班禅大师的灌顶。在雍和宫做佛弟子的经历,平日里先生曾零星地说起过。到先生去世前不久,作《启功口述历史》时,才对这段事有比较详细的交代。  先生在雍和宫的师父叫白普仁,师父给他起的法号是“察格多尔札布”,意思是佛祖保佑。在雍和宫里,先生学佛经,念《大悲咒》。这段“出家”的日子,留给先生很深的印象。启先生对宗教,具体说对佛教,还有一个“往大里说”的态度。在《口述历史》中,说到白师父对他的影响时,先生说:“我从佛教和我师父那里,学到了人应当以慈悲为怀,悲天悯人,关切众生;以博爱为怀,与人为善,宽宏大度;以超脱为怀,面对现实,脱离苦难。”  在同一段文字中,启先生还讲到了他的“小喇嘛”生活带给他的宗教体验。20岁时曾祖母生病,深夜中他一个人到雍和宫去向“喇嘛爷”求药,本来很害怕,但一见到庄严的庙宇,一座一座在清风明月下矗立,忽然想起《西厢记》中“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的唱词,“眼前的景色,周围的世界,确实如此,既庄严神秘,又温馨清爽,人间是值得赞美的,生活应该更加珍惜。我心里不但一点不害怕,而且充满了禅悟后难以名状的愉悦感,这种感觉只有产生于对宗教的体验。”  《启功口述历史》实在是一份“抢救”的文献,因为在它完成不久,先生就病重了。整理者记录下这样一份文献,实在是叫人大感念的事。而且,上面的文字中说到的“慈悲”、“博爱”、“超脱”,都是先生为人的实况,千真万确。不同的是,启先生平日表现出的境界,是“扫平”了的,是“不着迹”的。  某家报纸多年前曾报道:启功不打假。有意思的是启先生还到卖假字的地方去看,据说有位卖字的老太太还说:“这老头儿好,不捣乱!”先生去世后,灵堂里有一位跪在先生灵位前磕头的,经探问得知就是做那一行的。笔者也曾就“不打假”的事问过先生,先生说:“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鄙事。像我年轻的时候,学写字,学画画,不过是想有点挣钱的本事,养活我的老母亲。这些人弄几张假字,卖几个钱,也是谋生。何苦跟他们过不去啊!”这是慈悲,也是博爱。启先生表现出的“宽宏大度”,更像一个平民对更多平民的体谅。可是,慈悲也好、博爱也罢,若无这点“体谅”之心,又如何可以呢!  不过,在先生说到“假字”现象时,就是连“吾少也贱”那样的话也不愿多说的,他更愿意在这样的事情上“开哄”—— 一个先生常说的字眼儿——说有些假字写得“比我好”,是“伪而不劣”,而自己的字是“不伪而劣”,还说能写出逼真假字的都是朋友等等。这便是先生的幽默和宽容。真性情而出之以幽默或曰“开哄”,或者说一位好心人外加气韵生动的“淘气”(也是先生常说自己的词),才是完整的叫人难忘的启先生。  体谅是真性情,可以学,因为德行本身有榜样的价值。但先生的“淘气”,却是大才情的余裕,一般就只有体味的份了。早年启先生的一位老友说过这样的话:小启这人你拿他没办法,什么事在他那儿,都是说“狗屁”。晚年先生回忆起老友,想到他说的话,说:“我现在不‘狗屁’了,我现在是‘狗而且屁’。”  先生的名气大,听到的恭维自然少不了。一次先生忽然对恭维他的人说:“我是神。”接着又说:“我什么神?我是‘牛鬼蛇——神’。”一位北师大文学院与先生同事多年的老师说,启先生的高明,是他不论写文章,还是与人谈学问,总先说“我不懂,我是胡说”。  北师大文学院开会讨论启先生的学问,等到会议结束时,启先生发言。这时的发言最不易,也最易落俗套,但启先生起来,先说:“过去,有一回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我这边玩,怕他们闹,就说你们乖,你们玩去吧。”说到这里,听众不明就里。接着启先生说:“那两个小朋友真有意思,他们一边走,还一边问:‘我们怎么乖了,他就说咱们乖?’”接着归入正题,“今天的会议,我就像那邻居家的小朋友,我哪儿乖了?大家这样捧我?”  人们可以从中华书局办的《学林漫录》中,看到启先生早些时候写的“自讼”文章,反驳自己先前的说法,到晚年还是那样勇于认错。早年写过关于《千字文》的文章,晚年发现自己对周兴嗣“次韵”的说法理解错了,不顾年老体衰,还是写文章纠正自己。当时,与先生说起这事,笔者还听到先生骂自己“糊涂”。  佛家讲究破我执,舍贪著。笔者师从先生十余年,敢说先生最无“我执”。常拿自己“开哄”,是无我执。手写的书稿让人借走了,那位朋友又转手卖商人,多年后又流回内地,启先生不但不生气,把它买下来,还打趣地题了诗。说到这件事,启先生淡然地说:“他那时需要钱。”  笔者还知道这样一件事:一笔给人写字的酬劳钱,被一位朋友“中饱”了去。事发了,他说是给先生买书了,可书一本也未到先生手。别人很生气,先生只是呵呵一笑:“嗨!他这人没出息你又不是不知道。”与这位朋友,以后该怎样还怎样。启先生对此事的“处置”,那份淡然无执,笔者的感受太深了,现在写起来文字没法将那份从语气、表情中透出的淡然表达出来!  写到这里,我想起佛教、基督教及其他宗教都会讲到的那个“德福一致”的问题。这问题放在西方哲学里讨论就难了,因为他们强调一种客观的境地,以为在客观上强调应有一个可以使“德”与“福”统一起来的实际境地。  笔者以为,像先生那样什么事都可以“狗而且屁”,不生气、不计较——不是有气忍住不生,心里计较装作不计较,而是真超脱——就是德福一致。生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给人带来伤害,想从客观上改变这事情,比上天还难,但是心地宽阔就不同,宽阔一分便得一分自在,便增一分境界。禅门老话为“不湿脚”下的“转语”是“脚不湿”,前者强调客观,后者则从主观一面下手,启先生的“脚不湿”就来自他的心境宽阔。  启先生似乎从来不长篇大论地讨论佛教问题,他喜欢在他那“淘气”的诗篇里说禅说佛。启先生虽然是黄教的佛弟子,但与他的诗篇一样,平时讲得多的还是禅宗故事。记得先生曾说,看《灯录》、《五灯会元》不一定好,那上面神化的内容太多,要看,看《景德传灯录》,看《祖堂集》;还说,你看《祖堂集》里记六祖的事和《五灯会元》差多少啊。先生还说过印顺和尚的《中国禅宗史》写得不错,平实。吕秋逸先生的佛学著作也好,说有一次生病时住在医院里,几大本全看了。  喜爱佛家,当然是喜爱佛教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境界。先生在《布书袋铭》里说:“手提布袋,总是障碍,有书无书,放下为快。”“放下为快”正是启先生喜爱并且是可以“自况”的境界。但这些诗篇与“贩禅”的不同。请看这首《沁园春·戏题时贤画达摩像六段》:  片苇东航,只履西归,教外之传。要本心直指,不凭文字,一衣一钵,面壁多年。敬问嘉宾,有何贵干,枯坐居然叫做禅。谁知道,竟一花五叶,法统蝉联。断肢二祖心虔。又行者逃生命缕悬。忆菩提非树,那桩公案,触而且背,早落言诠。临济开宗,逢人便打,寂静如何变野蛮。空留下,装腔作势,各相俱全。  这首词,从禅宗老祖,到一花五叶,下及“曹一角、临天下”临济宗的禅门历史,全说到了,也几乎全批评到了。如果说“敬问嘉宾”几句,是跟达摩面壁“淘气”,那么,对二祖以后特别是临济宗以下的教史,就是批评了。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神秀、慧能那两首著名偈子的理解。在这首词的末尾,作者还加了一个小注,说:“秀、能二偈,分观各有精义,合读则如市人口角,一曰即是,一曰即非,浅直触背,不知何故。”这可是在翻一件禅门大案!因为据《灯录》记载,慧能的偈子是得到五祖弘忍认可,并以此获得法衣的。可是在启先生看来,神秀的偈子同有其精义。  以笔者浅陋的理解,道理在于慧能的偈语是从境界上说,而神秀则从修行上说。“明心见性”了自可说“菩提本无树”,可若没有基本的修行,光是讲“顿悟”就能达到“非台”、“无树”的境地吗?实际上禅宗也是读经的,也是打坐的。神会见六祖,问:和尚打坐“还见也不见”,是例子;药山禅师说读书“遮眼”也是例子。笔者的佛学知识浅陋,像先生这样为这段大公案下这样一个“转语”,还未尝见过。  对禅门中“棒喝”,启先生是不赞成的。先生另有一首诗涉及“棒喝”事,说:“德山棒其徒,南泉斩其猫。既秉具足戒,杀气何其高。”(《少林寺一千五百年征题》)说棒打、斩猫是破戒行为。对这些公案,历来不乏参解。笔者记得启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事情,未必从佛家教义上理解,“棒喝”尤其“斩猫”之类的出奇之事,实际是和尚“树立权威”的举动。  这样观点,写成文字,一定要引起波澜的,或许正因如此,先生宁愿在诗里表达。诗嘛,兴到之语,会心的一笑,不会心的一愣,也就过去了。自家吃饭自家饱,佛家的义理,本是一个心路上的事情,写文章讨论,反而落言诠,若再起争执,就更不好了。  在启先生的诗集里,还有一首是写弘一大师的。常到启先生家的人一定知道,坚净居二层房间靠门的墙上挂着的那张弘一大师的像,还有正面墙上弘一法师写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横幅。挂像的旁边有丰子恺先生的笔迹,那张像就是丰子恺先生送的。说到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先生,先生是钦佩、称赞有加,先生家里就有全本的《护生画集》,还以“真高明”称赞丰先生那幅名为《我的腿》的“护生画”。先生还称赞弘一大师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启先生在专写弘一大师的诗中称赞大师的“独行”,称赞大师的书法和佛教修为,说他是“并世论英雄,谁堪踵其武”。可是,这首诗在写到弘一大师的出家时,却说:“稍微著形迹,披缁为僧侣。”弘一大师出家入的是南山律宗,持戒极严,启先生说多次与人谈到弘一的持戒。弘一大师出身进士、盐商富贵之家,早年在文艺界是著名的大才子,看破了红尘决意出家,在佛教“烂熟”的时代里,就有意皈依了律宗。所以如此,启先生曾说,那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救世之心,既然救不了世界,就自己跟着吃苦。说他“稍微著形迹”也是指他这点而言。  谈到启先生说禅佛的诗,自然会想到他生病住院的诗篇。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起,先生年高多病,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身体“折旧”。先是有美尼尔氏综合症,后来又有骨质增生,再后来是心脏又不好。不管是住院治疗,还是在家里做牵引治疗、养病,先生都写了不少诗篇。  如写美尼尔症就有三首《沁园春》。请看其中《沁园春·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如下的句子:旧病重来,依样葫芦,地覆天翻。怪非观珍宝,眼球震颤,未逢国色,魂魄拘挛。郑重要求,“病魔足下,可否虚衷听一言?亲爱的,你何时与我,永断牵缠?”  人生病都想病魔赶紧离身,先生自不例外。可是像他这样子称“病魔足下”,称“病魔足下”为“亲爱的”,这等的言语,可不是谁都道得出来的。病中还有一个不病的,这“不病的”,就是启先生的幽默。  另外还有写颈部牵引的《颈部牵引》篇。诗由颈部牵引,想到北京西郊动物园的长颈鹿,又由长颈鹿的长颈,想到东汉著名的“强项令”董宣。然后思路一跳,又想到与孔子相关的“西狩获麟”的传说,说有的考证家认为“西狩”所“获”之麟,就是长颈鹿,孔子称之为“麟”是“多怪由少见”。然后说到自己颈部的骨质增生,开玩笑地说自己“增生”的长度是向长颈鹿看齐的。但“颈牵一丈长,腿仍二尺半”,牵引到最后,还是一个“且作麒麟楦”。  病痛煎熬之下,依然妙笔生花,心意灵转,可称是以“法眼”观病,其中的幽默诙谐,其中的“淘气”,真是修炼得“金刚不坏”一般了!  摆脱世间烦恼,佛家修炼有所谓不净观、白骨观等法门。看启先生的诗篇,也有一种“观法”,我们就姑且称之为“烤鸭观”吧。诗集里有一首《贺新郎·烤鸭》,“烤鸭”比喻人在火炉里的情形。词的下半阙这样写道:  三分气在千般好。也无非,装腔作势,舌能手巧。包上包装分品种,各式长衣短袄。并未把,旁人吓倒。试向浴池边上瞧,现原形,爬出才能跑。个个是,炉中宝。  在一些写启先生人生境界的文章里,常看到一些说启先生“看透了”之类的话。不错,以启功先生的大智度,当然是看得很透。但“看透了”绝难说是启先生的生活意态。就像这首诗,不作白骨观,也不作不净观,而是“向浴池边上看”,向“烤炉”中看。若作白骨观等,那是要脱离这个世界,但作“烤鸭观”则不然,毋宁说是讽劝“人间世”的人们,以“放明白点”的意态去对待生活。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启先生是得了中国佛学的精神的。  佛教义理在中土的发展,不就体现在“不悟道劈柴担水,悟道还劈柴担水”之类的语句所显示的将“出世”与“入世”打并为一的精神吗?因此,先生晚年在说到从雍和宫庄严佛地获得的彻悟中,有“人间是值得赞美的,生活应该更加珍惜”之言;也因此,他无限地眷顾在天上的老师、夫人,称那些曾对他有帮助的人为“恩人”;也因此,他以古道热肠的心意,捐助失学的儿童,以平等的心态体谅生活艰辛的普通人。  “看透了”的启先生绝不“独坐孤峰顶”,而是在返回生活的“随波逐流”中,“不着迹”地将其对生活的珍爱,展现为大智的幽默和乐观。因此,他也为红尘滚滚中的世人,树立起一种平常而又大境界的人格。墨池微信公开课让学习书法不再迷茫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阿彌陀佛合十合十合十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带着恩师的教诲 毅然决然地走进生活
我的图书馆
带着恩师的教诲 毅然决然地走进生活
&时间还的追溯到二零零八年的秋天,那是一个让我告别烦恼痛苦和迷茫的季节。
&&&&&& &毫无疑问,是我缘分成熟的季节。在有缘居士的带领下,我怀着一颗虔诚和万分激动的心,面见了我万劫难遇的上果下戒恩师。礼毕,我心生忐忑,为我走进佛门后的人生,还有些迷茫和疑惑。&&&&&&&&当恩师慈悲的慧眼与我眼神交融的一霎那,他仿佛看懂了我的心事。然后用低沉而慈善的爱语对我说:“佛法就是让人生更美好的方法,就是让生活更幸福的方法”等等。恩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像阳光,像雨露,更像是一把无形的金钥匙,令我心开意解,解开了我还尚存犹豫的心结。
&&&&&& 于是,我的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光芒,看到了我人生航船的千帆万顺。庆幸自己以后的生命航行中有了这样一位英明的舵手。此时此刻,我也第一次沐浴了佛法的光芒,激动和感恩的泪水,没有经过快五十岁的老男人的脸颊,直接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洗刷了我的心灵空间。。。。。。
&&&&&& 我认真的阅读了《佛法让人生更美好》,仔细地看了师父各地讲法的光盘。我的感觉是才找到人生的方向,刚刚知道我以前都生活在迷惑颠倒的环境中不能自醒。
&&&&&& 是师父的无量弘德和几位虔诚佛友的真诚感召,我们夫妻发心在我的家里,临时成立了道场,当时我们仅有六个同修,我们人虽少,我们道心坚定,师父很关心我们的成长,不定期的来为我们讲佛法。想起那段殊胜的佛缘,我现在还犹在其境,师父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响。
&&&&&& 随着佛法的不断弘扬,随着万缘的日益殊胜,信众弟子不断增加,我家这个道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承蒙师父宏恩和诸佛加持,在居士们的虔诚感召下,新的道场很快落成了。我们的恩师更是不辞辛苦,经常来为迷惑的众生弘扬正法。
&&&&&&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于是,我带着师父的教诲,毅然决然地走进生活,决心在生活中实践佛法的真谛,在生活中体会佛法的微妙,在生活中落实师父讲的转念十四条,在生活这个大道场中,将信愿行落实在每个角落。信自己能在生活中践行佛之教诲,能成就佛道;愿一切众生诸世的恶业因为早闻佛法而得以消除;行持普贤大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增长愿力,发菩提心,将菩提心灌注在整个生命中。
&&&&&& 发菩提心才是学佛的关键,没有菩提心去做所有的事都和佛菩萨不相应。自己的身口意都要和菩提心紧密的结合,弘法利生的关键不仅仅是讲经说法,一个佛弟子的身口意不离菩提心,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自利利他的修行法则。用菩提心去引领生活,一切皆可成就圆满,利益众生,慈悲喜舍,不为自求,如此的生活如此的修行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啊!&&&&&&& 真修行不是喊口号,是需要真功夫的。师父说断恶修善,那就断恶吧。于是,就在自己的身上,依着师父的教诲,也就是八正道,十善业道经,先从哪开始呢?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多么的明确啊,不用多说,得改啊。杀盗淫妄酒你说谁没有,知道有就是好事情,改嘛。在这个过程中,每时每刻的按着佛弟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时候真的感觉很苦啊,可是一想起师父,不用多说,那就是榜样,我有什么理由叫苦啊?人身难得我已得,佛法难闻我已闻,还叫苦吗?
&&&&&& 要说苦还是没闻到佛法时候苦,整天的活在醉生梦死里,造着杀盗淫妄酒的恶业,一步步走向地狱而不知,还误以为是人间天堂,多么的愚不可及?那时候我是整天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酒后无德骂人的事成了家常便饭,伤亲损友之事层出不穷。自暴自弃,生活渺茫,怨天忧人,身体极度的不健康。看看吧,我这个社会细胞,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是什么?是极端的不和谐啊。
&&&&&& 好了,放下这诸多的苦不说,说也说不完,说也说不掉,就不浪费笔墨和时间了,只有真心去忏悔,它才越来越少。师父说:“誓不再造就是真忏悔”,那好,咱改不就行了吗?我听话啊,真改错。生活中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感恩师父慈悲教诲,感恩生活不断磨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修行在不断的改过中。时时牢记感别人的恩、改自己的错,佛法真的不可思议啊,我的灵魂苏醒了,我的心灵深处的慈悲种子开始发芽了的感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原来改造自己是这么快乐的事情啊,改着改着,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不能不说是菩提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 一个当下追赶着另一个当下,留下了我修行的足迹;一个时空跨越着另一个时空,见证了我修行的里程。人生苦短,岂敢懈怠?生活的船上扬起佛法的风帆,佛法的风帆驱动着生活的大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经过反复的学习《佛法让人生更美好》,再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落实,感觉经历了一次佛光的洗礼。不知不觉中我看淡了人生,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放下。欲望的闸门悄悄地关闭;智慧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心,定在了正知正见上;人,行在了觉悟大道中。人格在修行中冉冉升华;身体在修行中慢慢健康;心胸在修行中徐徐扩大。逆境来了我学会了感恩;烦恼来了我学会了转念。师父讲:“愿愿为众生,念念为众生,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妙啊!这些教诲你不走进生活是无法体验的,那就是枯燥的文字啊。真正把这四句教诲巧妙地运用在生活中,会发现自私自利少了,慈悲宏愿多了;与人对立少了,处事和谐多了。我觉得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验,才是对佛法让人生更美好这一理论的最佳验证。&&&& 生活的本身,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各不相同的。它带给人们的逆顺和贫富,更是万千有别。这更能让我深信因果,认账认命和借境练心。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和多变的外在环境相遇,与任何的外在境界相遇,都是一张考卷,遭遇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是一个考题。如果能运用佛的教诲,来驾驭自己的生活,那么,这张考卷没问题,肯定得满分。
&&&&&& 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个庞大的人生悲喜剧,场场都是现场直播,从来没经过编排和导演,每个角色都面临着更多的考验。要想经得起考验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深入经典,常随佛学,牢记师训,活学活用,做好佛陀教育的表演者。佛陀的教诲就是每个表演者的潜台词,师父的行为就是每个表演者的形象,一切有形无形的众生就是观众,谁能把佛陀的教诲和师父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谁就能博得观众的喝彩,否则就成了别人修行的反面教材。在这个舞台上一旦演绎了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迷,不但自己的人格不饱,还会害了自己的家,甚至危害社会和国家。如果发菩提心演绎六度,十愿,八正道这里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么,自己的人生舞台就会佛光普照,你就当下极乐,就是佛菩萨的生活。
&&&&&& 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就该身先士卒从我做起,从家做起,顺应时代潮流,全心全意的为社会服务,为胡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消除人们对佛法的误解。相反,社会动荡,国家不安,我们何以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这个平是和平啊!
&&&&&& 有人说寺院才是弘法利生的地方,我说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生活同样是弘法利生的地方。每个合格的佛弟子都是弘法利生的种子,都该发挥着种子的作用。以愿愿为众生的心,念念为众生的心,去做家务,去工作和生活,佛法就无处不在,佛法就无处不弘。我的身就是金光四射的佛身,我的家就是普度群萌的到场,我的生活空间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佛身需要我在生活中庄严,这个道场更需我用生命来护持。
&&&&&& 我的修行离不开实际问题,更不会去追求任何的谈玄说妙,我并不觉得那玄妙之处有什么意义,玄妙堆积如山时,苦恼更会集积如海。真修实干者,定会抓住生活中的具体烦恼和痛苦各个击破,看破放下。不实修者,反而会把修行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当做顺理成章的逃跑方式。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把它看成是成就众生道业的资粮,在不同的事上,收获不同的觉悟。而不是以此创造什么心灵的娱乐。诚言,我今所说,不足为理,只是一点自己的体悟,谁都有权利不信和反对,孰苦孰乐,唯己自知!
&&&&&& 生活的本身就是修行的全部,把佛法和师父的教诲灵活的融洽在生活中,就是依教奉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问题的出现,每个烦恼的来袭,每一次情绪的起落,以及每一个念头的丛生,每一次遭遇的恐惧和彷徨,我都感觉师父就在我的身旁,就在我的生活道场中,孜孜不倦地为我讲觉悟的方法,教我把握当下,立即放下对每个遭遇的执着。我每次都无不心开意解,解悟后的那种法喜无以言表,那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感受,情不自禁间,我顶礼三宝,顶礼师父,根本就来不及拘泥于某种礼拜形式,自自然然得体大方。无分无别处处道场。我生活中的道场并不是什么千年古寺,也不是什么刻意而立的禅堂,更不是什么隐居山林的那种幽静,也不是什么修行者云集的地方。我的修行道场就是我遇到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念头的产生,每一个事物在我面前的真实存在------佛法妙就妙在它能在生活中的随缘妙用啊!
&&&&&& 譬如,我的生意出了问题,那么,这个生意上的问题就是当下的道场,就要关照自己:客户就是我的衣食父母,诚信就是我的经营准则,照章纳税是我的义务,是不是公平交易等等。如果真的发生了矛盾,好办,用师父的方法,升起感恩的心,感恩我的衣食父母常常照顾我的生意,感恩商场给我提供了这个交易平台,感恩国家的好政策等等。有恩就感,有错必纠,深信因果,转念离相,在这里都能妙用啊!佛法是平等的,哪里需要哪里去,可是咱得会用啊!
&&&&&& 诸如类似的生活琐事多多如也,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佛法,哪里就有师父的教诲在为我领航。就像师父所说:哪里“掉链子”,哪里就有佛法,就有恩师。我的道场就在生活中的迷处,难处,烦恼处,“掉链子”处。这些地方都是我起修之处,我从来没有跨越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到同修云集的地方和他们谈玄说妙,去寻觅冥冥之中的诸位菩萨和身手拈来的加持。我坚信只要师父的正法在,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劳苦大众,法界有情,就都能获得觉悟的机会,就都能过上佛菩萨一样的美好生活。师父常常讲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真修行来不得半点避实就虚啊。为什么有的同修走进寺院和云集之众同在时,就觉得心情好得不得了,回到家里就烦恼丛生呢?这难道不是他避实就虚的完整表现吗?
&&&&&& 我作为一个佛弟子,从来没以修行者自居,也没必要对外彰显自己的修为程度。一个不如法的行为,很可能断了你身边人的慧命。真正的修行者是对自心的挑战,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向自己的真实生活彰显智慧,是向自己的生活宣誓:“只要有佛法在,一切艰难困苦都不是问题,任何琐事的发生都不会令我烦恼,这些事的发生只能令我更坚强”。一转念,就都变成了成就我成圣成贤的宝贵资粮,这样修来的“果”才是师父和佛菩萨奖赏给我的最大实惠。真正的念念为众生,就该默默无闻地在生活中做众生的榜样,才能实现自渡渡人的愿望,才是真正意义的弘法利生。
&&&&&& 我常常告诫自己,修行不是去见阿弥陀佛,是能够见到真实的自己。是用现实生活鞭策自己,唤醒沉睡多劫的自性。这里所说的“自己”不是去见证外在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是去证得自己每一个遭遇之事的本身的因地。人之所以可以证悟,无不是在当下所遭遇的具体事实和诸多的念头之上,绝不可能将来自己证悟了什么或寄托于某种高深莫测的玄妙之中,而是把觉悟的想法落实在每一个当下,阿弥陀佛。
&&&&&& 我心中的善念,所产生的善的动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开花结果。真善就是利益他人的一切事情,然而,利益他人更需要在生活中有所体现。故而,我永远不可能远离生活,反而,修行的动力还会驱使自己更坚定地走进生活,面对生活,在生活中让自己和大地一样无私的承载,无私的奉献。在各种境遇中舒展自己的胸怀,包囊万物而不弃,孕育万物而不舍,感恩生活中的诸多外缘成就了自己纯净纯善的本心。绝不是对生活中的外缘进行回避和自我意识的游戏,佛法的根离不开生活这片土壤。
&&&&&& 修行不是对某种信仰,某种境界,某个法门的执着。更没必要去分别什么你对我错,大乘小乘,果位高下。当自己不再执着的时候,就好像置身于毫无分别的无碍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好像什么都没有了界限;没有了物质和精神的限制;没有了各种生硬和死板的教条;没有了诸多的计较和纷争。有的是对苦难众生的同体大悲;有的是令众生早离苦海的愿望;有的是超脱了自我后的自然愉悦。这种愉悦来源于佛法在生活中的妙用;来源于把师父的教诲契机契理的融合在活生生的生活和生命之中。置身于这样的境界里,我真的体会到了佛法的本来空性,只是超越了眼前的现实存在,而不是什么在玄妙中产生的各种生活故事。真正意义的修行又要立足当下,回归眼下这个现实的存在,充分的认识这个现实,感悟这个现实,才能达到超越这个现实的本来空性。置身于这个境界里,听到的尽是佛陀呼唤的声音,哼唱的尽是师父用智慧谱写的生命进行曲。佛陀在呼唤我回家,师父在给我带路,我感觉当下就是家,脚下就是路,通往极乐的路--------
&&&&&& 我不赞成那种执着而刻意的修行方式,那样的修行到头来恐怕是噩梦一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家修弟子,趋向于那种“专职”修行,与生活脱钩脱节,会使自己走进一种虚幻的世界而不能自拔,若执著于信仰,法门,法师,寺院和群集道场等等,很可能要作茧自缚。修之经,行之纬 就会为自己编织一个无形的笼子,在这个笼子里毫无自由可言,这与佛法的宽广是背道而驰的。佛法主张在修行中不断地驱使自己去看破,看破自身那些因为执着而形成的那个“真实存在”。然而这诸多“真实存在”的存在,无不是障,无不是碍,看破了这个“真实存在”,就扫除了修行的障碍。对于自己编织的笼子的执着,又是新的执着的继续,可见破除执着是必要的修行途径,包括对佛法的执着。佛法应无所住而随缘妙用,依教奉行而不离生活。
&&&&&& 在生活中修行不是去追求某种意义上的思辨和学说,更没必要去探讨和遐想。佛法的智慧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它是自然如一的体现和自性的流露,佛法的本身已经究竟至极,学而用之,善莫大焉。智慧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圆满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每个当下&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术而夸夸其谈。生活中不能孝养父母&&,不能恭敬伴侣,不能教育子女;社会中不能恭敬众生,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还在那里口念弥陀,谈什么慈悲智慧,简直就是对佛法的亵渎。这就是口读大乘而忘了孝养双亲,满口的经咒而忘了对家人说爱。没去生活里对佛法加以体验,还去谈论孰是孰非&&,行者之行,也许行错了脚下的路。并不是我对这样的修行妄加评说,引为己鉴而已&&&。
&&&&&&&有时候我会天真的问一声自己:“你真的能够今生出离六道吗?”接着还会毫不犹豫的问自己:“你会生活吗”?是啊,答案还得从生活里寻找。于是,我就用佛法这个火眼金睛,去寻找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是自己出离六道的障碍;是什么迷惑的想法使自己开心不起来;是哪种事情的出现还让自己烦恼不已。一个一个的发现,一个一个的落实,一个一个的看破,一个一个的放下。&简直不敢放过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具体的事例,每一个疑惑和烦恼的念头的产生。告诫自己想出离六道就得从这里出发,一切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修行,一切脱离了当下的事实去说法,统统是故弄玄虚,统统是拿学佛做游戏&,统统是借此消愁解闷的娱乐。是造业,是给佛法的弘扬制造障碍。我真的感觉到出离六道的路就在生活中铺就;出离六道的法船只能航行于生活的大海,冲破生活中的大风大浪,才能到达彼岸。每当我按照师父所讲的方法,处理好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刹那须臾间的那种大自在,真法喜;那种遇事无谓的释然,那种通达无事的境界,也许就是真正解脱了的滋味,也许就是跨越了六道红尘时的超然。这个刹那须臾的永恒就是永脱六道的境地。
&&&&&& 师父常常讲:“明理的学佛才是真学佛 ”。是啊,不明其理,难行其事。而明理的目的是为了事上的通达,最终达到事理圆融,事事无碍,事理双通。不然就是修不能为我所用,可用之处又毫无所修,理虚事则迷,理实事不乱。辩虚法高谈阔论,遇事实难展愁眉,这般行者大有人在,修行是修自己的,容不得半点虚荣,更要不得丁点面子,任何凌驾于佛法之上和置身于佛法之外的行径,都会为自己打开地狱之门。如今各地高僧大德比比皆是,其高谈阔论甚至危言耸听,不是接触着他们就有面子,关键是听他讲的是不是正法?我经常告诫自己,把自己的心定在生活中,再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依照师父的如来实意之教诲,住真实慧,从根本修,依教奉行个个都是如来。
&&&&&& 学佛不一定是去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能背熟更好),去把佛号念上几万遍,去磕多少大头。而是要明白做这些的真实意义,是自己什么念头去做的很重要,不为自求去做就是佛法,否则可想而知。其实就经典而言,看破了就是做人的说明书而已,把它读烂了不去好好做人,它就变成了书写陈词的一堆废纸;只为自求念佛和磕头的人,充其量是历史制造出来的木乃伊而已。要想让经典注入新的生命,那就得借助佛弟子的身体,把它表演成活的,也就是师父所讲的无字经书。所表演的不是经典里的字词句章,而是佛陀的真实意义,归纳起来也就是十善业道。说起道,都有不同,但理论都是相同的。比如茶道,一个精通茶道的人,如果不去亲自品用,就无法体味茶的幽香和恬淡,不管记录了多少品茶人的体会,都无法证实茶的优劣;学习佛法步入佛道也是一样道理,不管听取了多少修行人的体会,同样无法体味佛法的微妙所在。记得六祖慧能面见五祖时说的一句话:“我是来做佛的”,真可谓大道从简,铿锵有声,简短的六字单句一语道破玄机,其中的一个“做”字,更是留给我的沉甸甸的启迪。
&&&&&& &做从家开始,改造自己从心开始。佛法在哪里?佛法在生活中,在当下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里。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无二无别。一念善的延续生活无限美好,一念恶的产生人间就是地狱。学佛的目的何在?是因为人们生活的空间里,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迷惑有待得以解决。修行目的何在?同理,是因为人们生活的空间里,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和痛苦(佛说人生八苦,那是类别,何止八苦,苦有万千啊),有待得以解脱。特别是像我一样的家修弟子,真的离开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离开了当下的无名烦恼,学佛和修行就是一场空谈,就是一次毫无目的的旅行。
&&&&&& 我既然选择了学佛和修行,那么,我就务必将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精神完完全全地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完完全全的把这种精神,落实在自己为人处事的分分秒秒里。在生活中“信,解,行,证”,实现佛法和世间法的圆融,心净佛土净,八万四千法无别无二,法理如一,只是需要在信众中实现人格化的对接,这样佛法就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就能够达到自行化他,自度度人的目的。《佛法让人生更美好》就是我的生活指南,只要我落实一分,就受益一分,落实十分,就德满一尺。
&&&&&&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的欲望把人类几乎带到了一个极度疯狂的时代,大大地影响了人类和宇宙的和谐,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等,泛滥成灾。传统文化缺失的时代,人们道德沦丧,失尽伦常。在这个非常时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相契合,完成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接轨,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对胡主席:“共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响应,也是佛教和现代教育熔铸之后,佛教走进生活的具体体现。这样佛法的教育,就能更灵动更活泼的为生活服务。我的深切体会是,在现实生活中恰如其分的运用佛法,真的能解除生活中的诸多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真的能让人的精神生活有无与伦比的充实;物质生活有无与伦比的淡然;道德生活有无与伦比的的圆满。纯真纯善的感情世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祥和安宁的社会环境。都会在人们的生活中表现的非常突出,从而引领社会大众走向智慧圆满的人生。
&&&&&& 师父弘扬佛法的真实意义,就是面对社会群体,面对迷惑的众生,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他老人家太辛苦了,他没去寺院享受本该属于他的清净。他荷载着如来大业,他满怀着对众生的慈悲,他带着佛陀的智慧,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没去朝山拜庙,他没去深山寻幽。他去的都是需要正法的地方,他教化的都是迷惑着的众生。他将佛法渗透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他以佛法让人生更美好这一理念,将佛法的微妙甚深融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我相信佛法和生活是一对孪生兄弟,而这种微妙的关系,只有带着佛法走进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才能发现二者的事实存在性和相互依赖性,才能发现二者在相互共存中完成着某种神奇的超越。
&&&&&& 我学佛之所以受益甚深,就是面对自己烦杂的现实生活,与佛法进行了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而获得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法对万事万物的包容,我也从生活的不同角度诠释了佛法的普遍性。所以我认可“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就是修行的真实意义,也觉得这种学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 我学佛之所以受益甚深,得益于师父教诲有方,师父所讲的佛法,不是他自己创造的,是他回归自性后的发现 ,是佛陀四十九年讲法的真实再现。师父就是我破迷开悟的动态教科书,我阅读着 ,我觉悟着,慢慢的,我觉得我就是一粒纯粹的佛种-----播撒在生活中的佛种,于是,我生活的周围就是无量无边的佛的绿洲。也可以说,是佛法在生活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也是佛法服务生活后所产生的最佳效应。
&&&&&& 我说了一大堆,是否令人倍感空洞?那我就说点实在的吧。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发现,用佛心去感知,佛法就无处不在:每当我走进大自然,那无尽的山川河流,那星云辉映着的皓月当空,那骄阳拂过后的春风和煦,那秋风送爽,雨润荷塘,幽幽兰花,雪映红梅等等,都是佛法中的自然中自然相;我走进社会,所体察到的信任,关怀,奉献,和谐,适度等等这些都是佛法中的善为;有时我还悄悄地走进师父的心里,直接感受老人家的心理状态,那种安详,睿智,无求,无欲,无伪,那种慈悲,喜舍,有智,有慧,有爱,令我来不及去暇想,在无尽的空间里体会这不可思议的心理感受;我也观察过师父的弟子们,相见时善意的微笑,助人时奔放的热情,奉献时无私无悔,工作时任劳任怨,个个都能正确的进取与追求;再看看这些人的审美观,更令人叹为观止,含蓄而庄严的外表,空性而灵光的心地,淡然而清雅的仪容,在尽善尽美中直至超然。不仅这些,更多的事例和现象都能说明佛法的普遍存在,这都是佛法,也是佛法通过行者在生活中的完美体现。
&&&&&& “斑斓人生,真如尽在其中,依教奉行,般若常随其后”。这二十个字是我在生活中落实佛法的真实体会。《华严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佛身充满于法界,普观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此处菩提座”。可见生活中佛法无处不在,只要发菩提心为众生服务,佛菩萨就会随缘感应没有不周到的地方。
&&&&&& 师父讲法时常说:“人无业不来娑婆,是来和业力打交道的,看果知因,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可见我也是业力缠身,来娑婆打交道的人之一,现在遇到佛法,遇到师父,我绝不再带着业力而去。现实生活中常常被业力所牵引,进入烦恼中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就是自己业障太重,没有功德和福德。知道了烦恼的原因,就该义无反顾的忏悔业障,忏悔业障的方法就是改过,现在能有这个机会,有这个缘分,得以福慧双修,何乐而不为呢?听了师父的教诲,才知道烦恼的来源是对贪嗔痴慢,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和妄想分别执着这些错误想法的追求。然而,放下这些错误的追求,我发现生活的天空万里无云,湛蓝清澈;生活的大地恬淡有加,如画如诗。这正是:“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劫愚”啊!
&&&&&& 华严转念的方法,在我的学佛过程中,真正的起到了真实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如法运用,就会推进学佛的精进和心路历程。念由心起,相由心生,一切的一切都要在这个“转”字上下足功夫。转什么?转自己的念头入佛之见,转念才能离相,离相才能修善,转念就不执着于自我,我见没了就入佛知见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能转境则通如来”。转念法就是离不开生活所修持的方法,一切尽在生活中,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无不是佛,无不是法。一个“转”字转变了我的人生方向,朝着极乐的彼岸远航;一个“转”字转变了我的心灵所指,指向了大慈大悲,指向了弥陀愿海,我的心从此行走在菩提路上。
&&&&&&&&&&&&&&&&&&&&&&&&&&&&&&&&&&&&&&&&一个转字心中藏
&&&&&&&&&&&&&&&&&&&&&&&&&&&&&&&&&&&&&&&&何惧万念造新殃
&&&&&&&&&&&&&&&&&&&&&&&&&&&&&&&&&&&&&&&&起念即转菩提是
&&&&&&&&&&&&&&&&&&&&&&&&&&&&&&&&&&&&&&& 感恩逆境献资粮
&&&&&& 大千世界诱惑多,滚滚红尘欲望多,若心不能转此境,很难走出这娑婆。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在这个滚滚红尘中,我扛着无始劫的业力,在寻找,在期盼,在迷茫的世界里迷失着自己。在半生蹉跎半生颓废中,我又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幸运儿,缘分成熟,三年前我有幸成为上果下戒法师的家修弟子,从那一刻起,我就以师父为榜样,努力学习师父的教诲,在不断地学习和领悟中,深感佛法的不可思议,同时也把弘法利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就给自己逐渐的定位,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讲经说法我不行,我可以做啊!于是我就大胆的冒出一个想法,就是我这篇体会的标题:带着师父的教诲,我毅然决然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我努力使自己成为让周围人都能读得懂的经书,我的身口意就是师父的代言,就是佛法的代言,就是佛陀的代言。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力求做得完美做的踏实。这就是以身说法,这就是以身弘法。法无定法,唯人使用。我既然以佛弟子的身份走进生活,我就该敦伦尽分,把佛法的光芒洒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周围的有缘众生,因为我的存在而觉悟,因为我的言行而深信佛法,因为我的改变而愿意改变自己。
&&&&&& 平常的生,觉悟的活,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也是众生所指。我没有因为学佛而不顾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因为工作和生活而放弃学佛。反而是因为学佛我更懂得怎样工作和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明白了佛法的真实意义。工作中改掉了原来的自私和对立,从恭敬消费者开始,时时刻刻为了消费者著想,对他们服务更周到,价格更合理。随顺他们的意愿,和他们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以一颗恭敬心,平常心,菩提心对待工作中的任何事,任何人,在法喜法乐的氛围里令顾客满意的离店而去,这个时候自己常常在心里悄悄的说:“佛法真好”。知道佛法真好咱更知道真学,真用。遇到事情尽心而为,心却不被外境而迁,在工作和生活的诸多事中,成就自己的定力,定中生慧,再把这个“慧”用在工作中,良性循环,受益颇深啊!
&&&&&& 现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处处都有六波罗蜜 和十大愿王,我就是三福,六度,十大愿王和八正道的践行者,以平常心行菩萨道,时时增长愿力,刻刻依教奉行,事事发菩提心。我坚信坚持这样认真努力的行持,生活这把金钥匙定能打开我的自性之门,也会找到佛法的真谛和自己的真如本性。&师父每次讲法,都把明理的重要性讲给弟子:“学佛贵在明理,理明法自明,成就在于行,明理才有正见,正见才能正行,正行必得正果”。比如,深信因果,认账认命,外面境界没错错的是自己,随缘而不攀缘,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等等,这都叫明理。那么,明理后该去做什么?生活和工作中的身口意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就是弘扬正法的工具。身体力行的是佛菩萨的慈悲;口里常说的是佛菩萨的爱语;意念中常常挂怀着尽虚空遍法界的苦难众生。以这样的身口意去念佛,声声佛号住真实慧,是真的愿力相续,功夫成片,事理圆融,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和口号。
&&&&&& 尽沧桑常怀以苦为乐,奢华处当思平淡是真。面对物欲横流,面对红尘尽染,我已经能泰然视之,这并不意味着消极,这是一种不屑的淡然。外面的境界没有错,错的是我驾驭不了自己的这颗心,我敢大胆的说,没有师父所讲的华严转念的妙法谁也无法驾驭。外面的境界是来成就我的,是给我送来了成佛的资粮,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这诸多的磨砺,感恩这尘世的尽染,当我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变了,没有了昔日的奔波,没有了竞争的嗔恚,没有了执情的痛苦,没有了迷惑的追求。在这样的境遇里我的心才无须驾驭,会情不自禁的根植于荷塘之中,强劲的茎叶浮出水面,羞答答的献出嫩蕾,竞相开放于荷塘之中,给荷塘留下一抹幽幽地香,这缕幽香将弥漫于虚空法界,飘进苦难众生的心房。
&&&&&& 然而,就是这个转念法,让我的心定在了每个当下,每个念头,一转念,生活没了烦恼,一转念,一切困扰全消。只有妙用转念法,才能超越外在的事物,自己的心才会朗然澄澈,不被物欲所障蔽,过眼云烟而已;才能把人生的价值观定格在心境的光明洁净之上;才能驱使自己不为物累,不为情愁,悠游涵泳于生活这个苍茫大海之中;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在淡雅中放出异彩佛光,最终乘着这异彩的佛光到达人生向往的彼岸-----极乐家园。这就是我转念后的心理感受,在我的心里无数次的复制了这种感受,每次都令我法喜充满。这种法喜充满,又作为我更加精进的精神食量,激励我努力学习师父的法语开示,从中领悟佛法的真实义。一次次的落实,一次次的收获着不可思议的清净。内心的垃圾越发少了,师父的教诲越发多了,这种良性的输入和输出,真的感觉到自己心地的光明,性情的纯洁,身心的健康。因此,看淡了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和名利恩爱,真的了悟到了人世间的事事无常,生活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没什么再值得贪着的。人世间的一切转瞬即逝,如梦如幻,有如水月镜花般的虚无缥缈,焉能为了这些虚幻的东西去执着,而误了了脱生死的大事。明白了这些道理,何不鞭策自己,依教奉行,谨遵师训,解脱有期。
&&&&&& 如果用觉悟的想法和目光,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同时反观生活中的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一切,又有什么不是那么的虚幻无实,就连自己所执着的这个色身,也只是随缘而有,缘尽而无。殊不知这个色身尘缘甚深,不肯觉悟,满脑子妄想丛生无缘深入正法,徘徊于六道之中不求解脱,对自己的了无出期还沾沾自喜,执着不休。这不能说不是问题,但这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愿意把我的一生都交给佛菩萨,放下小我完成大我,弘法利生,利益群盟。用自己的正行尽染周遭之众,用自己的正行引导他人坚持恒久不懈的修行意志,扎扎实实的在生活中证悟人生的真谛,启蒙他人皆能恢复与生俱来的善念,走出物欲的障壁。坚持善念不泯,善业必生,持之以恒就能通向如来真地,实现人间净土。其实,生活是什么?也是由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假象而已。我的理解就是师父讲的因果相续相,认清了这偶然的假象皆是因果这很重要,妄想分别执着就会越还越少,认清了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为人使用,而不是为人所有。物欲的享受不再是我自然的追求,借助生活这个假的因缘回归真如本性,明白了师父讲的这诸多的法理,再把它落实在生活中就是佛法的微妙。
&&&&&& 修行就是修掉自己的错误想法和错误做法,戏剧性的说法就是从自我到自性之间的长途跋涉的旅行。所旅行的线路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全部,所到之处万障丛生,千难万险阻挡着去路。想前行唯一的出路就是个个看破,个个放下。出发时总有千包万裹背负于身,行走间方知负荷沉重出行不便。慢慢的走着,慢慢的觉悟着,慢慢的懂得了放下的内涵,于是放下了贪念,卸下了贪念这个包袱而继续前行,那种轻装上阵的感觉真的轻松了许多------走着走着一种无名的负重感席卷而来,随即情不自禁的怨声载道,在极度的哀怨中前行,无端的嗔恨齐上心头,受业力所牵再多的嗔恨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无奈的走着走着,行走间发现了同行的人一路欢歌,轻盈如飞。我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行道就在悟道中,我和着同行人的节拍而行,感受着他的喜悦-----哇原来人家没有嗔恨和哀怨所以步履轻盈,当下看破了嗔恨放下了哀怨,鞭策自己与快乐的人同行,鼓励自己继续继续------一路前行一路欢歌,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痴”的领土。愚痴和无明热情的做了我的向导,在这个世界里自我意识占据着整个心路历程,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在别人头上。漫步在痴的世界里,迷恋着自己的一切,妄想着一切事情都朝着自我想象而成为现实。一路前行一番遐想,还不知道愚痴的可怕,还不想走出这个魔鬼世界。还好我和智慧还算有点缘分,它化现成一块石头,绊在我的脚下,惊醒了我痴痴的遐想,为我亮起了心中的灯塔,继续着漫长的旅行------
&&&&&& 走出“痴”地,心还得意于逃脱的喜悦中而窃喜。前行,前行,再前行,又到了一个叫“慢”的国度,傲慢国王又向我伸出了热情的手,拉我到了他的世界,无不渲染着他的傲慢政权,面对国王的渲染,我淋漓尽致的表演着我的怠慢,傲慢,轻慢,又把这些机械的化为己有,成为了功高我慢。看不起外面的一切,竭尽全力的维护着自己的错误思维,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唯我独尊,陶醉在自我的高傲中不思进取,不知自省。这一系列的表演,被“傲慢国王”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想我这傲慢之国所来之人无不傲慢不已,班门弄斧,可笑可悲啊”!“傲慢国王”蔑视的看着我,发出了更为傲慢的狂笑,吓醒了我这个外来傲客,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甘心情愿的屈膝于“傲慢国王”的脚下,求得宽恕,夹起了高傲的尾巴,灰溜溜走出了傲慢的国门,跌跌撞撞中告别了傲慢。谁知一不小心又投入了“疑”的怀抱,它用狐疑的眼神打量着我,好像看穿了我的几分疑心。还好,这个“疑”很慈悲,它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小‘疑’啊,你还年轻,不要重蹈我‘老疑’的覆辙,要相信世间定有真理的存在,佛陀的教诲就是真理的永恒,要相信真善美的作用,要相信你该相信的一切,包括我‘老疑’对你的指引,去吧,朝着你回家的路,我送你一程”。我在老“疑”的怀里还没感知到它的体温,就被它推了出来,推上了回家的路------
&&&&&& 非常感恩这贪嗔痴慢疑,在我的不同行程,不同空间,都给我做了一回老师,做了一面镜子,在这次旅行的路上它们为我做了路标。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恋恋不舍的唱着忏悔的歌离它们远去,走过了这段人生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庆幸以后的行程中,不用再背着这五个沉重的大包袱。这一路走来,感觉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当下都是我觉悟的起点,在旅行中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这一路走过,我用菩提心导航,用慈悲心开路,用感恩心观光,用忏悔心游览。再回首这次旅行,我感悟颇深:学佛不是死读经,读死经。念佛,拜佛亦复如是。
&&&&&&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带着师父的教诲,走进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佛法让人生更美好的真实意义。师父讲的方法妙就妙在不离生活,服务生活,不论顺境逆境,不论恶缘善缘,心不随境所转,借境练心,顺不贪,逆不嗔。在生活这个大染缸里 ,活生生的超脱出一颗纯净纯善的心,就是对师父所讲之法的最好诠释& 。对于佛法而言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明理后的落实,落实后的感受,才是真实的。那种法喜充满,那种善行善为后的愉悦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不是来源于五欲六尘的刺激,那真的是来自内心的清净,这种法喜不是喜怒的喜,在喜的同时内心仍然保持着清净而不生起伏,无量无边的清净平等正觉和慈悲由此而产生,因此这种无量欢喜经久不衰。这种法喜法乐超越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体现了学佛后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种乐无论你走到什么场合,都会有人投来羡慕的目光,这就是佛法,无言中已经向周围的人们告知:“学佛就是这样的法喜法乐”。
&&&&&& 真落实就真受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若食而不化,岂不是守愚之辈?佛法的真实意义何在?就在于明理后的落实,就在于悟后的真修。能在现实生活中,把师父的讲法内容和华严转念法,灵活运用和活学活用,就是真修行。否则,一切经典和佛法都是沉睡多年的兵马俑和木乃伊而已。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不是枯燥的文字,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精神,读经学佛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更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曲解其意。要吸吮其中精髓为现实生活所用,为现实社会服务,倾己之力共创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个无量极乐家园。佛法在生活中的真落实,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净化,心灵得以升华。自己在生活中的形象,也应该有个基本定位 ,应该定格为佛陀在娑婆世界的代言人,师父法身的 继续。我的一言一行都不能影响佛教事业的弘扬和传播,我努力要求自己首先从我做起,正确和理性的认识佛教,不以烧香拜佛这种狭义的自求来亵渎佛教的重大意义。要以自己的正信正行,感化周围的人,让他们也能正确的认识佛教,走进佛教,这也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弘法利生。
&&&&&& 由于我对佛法的理解真的很浅显 ,感恩师父慈悲教诲和弘法有方,才使我这个愚钝之人,略悟一点 。以上体会是我的真实感受,也不知是否如理如法,但记录的是我一年多的心路历程,真实不虚,若有不当之处,叩请诸上善人,善知识们给予指正!记录这些心得体会的缘起,来源于几天前的一个想法,觉得学佛和生活真的是密不可分的,就有了这个命题,谁知这一写起来,就一泻千里而不可收,所以有些文笔散乱不拘一格,严重的影响了可读性,惟愿有缘读者谅解为盼!!!&&& 南无阿弥陀佛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即活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