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当老师后悔吗,还是毁约去人生不熟的地级市里当老师

我不想当老师,却没有辞职不干的勇气我不想当老师,却没有辞职不干的勇气时宇诗歌百家号当老师的缘由:只为跳出农门我是80后农村出身的,当年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当年的我就是一心一意想读师范出来当老师,因为在我看来,当了老师就有工资领,就是国家干部,就不用做农民了。那年中考,我的老师劝我:“成绩好的随便选个中专读,比读师范出来当老师强。”我们那个年代,读中专快点出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是要紧的事。但是我没听老师的劝,我觉得当老师挺好的呀!一天两三节课,除了改改作业还能有什么活,平时有周末还有寒暑假,多好!老师说:“你只看到老师一天上两三节课,没看到老师背后的辛苦,老师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足以养家,老师很穷的。”当时的我真的没有这样的体会,老师再辛苦,比做农活强吧!老师工资再少,比农民强吧!只要能跳出农门,当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比当农民强就行。因为我是当不了医生的,克服不了医院里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血呀药呀之类的,当干部也不知道读什么学校能出来当干部。读师范最直接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学校。很幸运,我是当年我们学校录取师范生三个当中的第二名,如愿以偿读师范了,而且是当地有名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我有幸成为最后一批国家包分配的师范生,到学校当了一名老师,而当年读中专的同学,在读了四年之后,比我晚一年毕业,一个都没有工作分配,都加入了打工一族,外出谋生,我们万万没想到,就几年时间,当年的中专热就一下被浇了一盆冷水,当年都以最好的成绩读的中专,最后还得靠自己,我还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感到了一丝安慰,如果不读师范,我也要和同学一起到城市里去打工了。想办法转行:无路可走师范毕业当老师没一年,我就后悔了,学生不好教,家长还不好打交道。我才知道,当老师,除了一天的三五节课,还有备课写教案、班主任繁杂的工作、把各种活动形成文字材料,改作文改到头昏眼花。最难过的是,学生不好教,你的苦口婆心、对学生的一片真心,或许换来的是学生的辱骂、家长的质疑,会让你怀疑人生,没差点吐血身亡。有时候,我常常为那些走歧途的学生唉叹,睡不着,想尽办法去挽救,可是孩子根本不领情。当然,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也会到学校看我,说自己当然不懂事,可这都是后事了。做了三年,我对教育的美好憧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抑郁,面对问题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无能,可是不管又祸害整个班级波及无辜,我就是在这种情绪之间感到苦闷,我想办法转行。我没有背景,家里没有哪个亲戚是当官,不能帮我搞转行,我只能靠自己。于是我通过函授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那些年报考公务员如火如荼,我也加入了考公务员的大军。我没想到在和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我一考就中,获得了面试资格。可是,面试没通过。已经考上的亲友点拨:得找人。我不甘心,第二年又报考一次,一得到分数,我就想办法找人,可是找来找去,家里没一个亲友是能帮得上的。没有过硬的人脉关系,我还是成了面试的陪衬。后来才知道,教师队伍里年轻老师考公务员的多了!有人脉的都考出去当公务员了,没有人脉的和我一样,继续留在学校当教师。那几年,还是有不少师范毕业的老师考了公务员脱离了教师队伍,一到官场上大展宏图,一个个风生水起。我只有羡慕的份。有人开玩笑,说我老公生意做得那么好,还当什么老师,靠老公养就行了。老公做生意,那些年收益还是不错的,养家养我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我一旦没了工作,我在这个家里还有份量吗? 我自尊心比较敏感,过不了那种伸手要钱的日子。如果不当老师,在一个小县城里还能做什么?在超市当当导购,工资到手才,还不如当老师,至少是公职,老有所养。为了自己生活的尊严,我还是踏踏实实地当老师吧。十多年下来,也有不少因为两地分居而辞职的,他们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混得不错,比当老师好,多金又时尚。我也曾经心动,如果我也这样,会不会也混得不错。我们学校,一个学音乐专业的、一个学美术专业的老师,离开学校后到大城市,各自开了一个培训机构,年收入上几十万不成问题,我又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专长,我也不在学校里当老师了,可惜我没有。有一个老师转行成功以后,在官场上积累了人脉有了一定根基,就把家族里当老师的通通想办法搞转行到政府部门去了,多么伟大的壮举!也有一些女老师要求老公帮忙转行的,但大多数还是被留在了学校,因为老公说“女人就是要老老实实在学校当老师”。所以,能转行的都转了,不能的只有安心留下当老师。岁月流逝:心已安定一转眼就年近四十了,我的心早已平静下来,不再为转行绞尽脑汁,只好安慰自己,当老师也不错,两个假期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再说老师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比在超市里、卖场里打工的强吧,能养活自己就行。老公供房养家,我的工资还能用来买漂亮衣服穿,可以买上千的品牌女装,一年的工资三万块足够自己买衣服了。想想自己的生活还没那糟,当老师知足了,老公也希望我安心当老师、带孩子,工作之余照顾家庭,家里的生活开支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培训费用,通通不用我操心。我这才有所悟,我富足的生活,都是靠老公为我打造的。我有大房子住、有好车开,好时尚品牌女装穿,都是爱我的老公为我提供的。还是老老实实当老师,直到退休的那一天吧。其时有多少人不想当老师,却没有辞职不干的勇气,毕竟这是一个能保证自己生活温饱的了份职业。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和我一样,曾经为了转行想尽办法,最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流逝,不得不安定下来不再折腾。不管怎样,教育是一份良心的事业,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老师这一个称呼。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时宇诗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爱诗歌的我,带给你最新的诗歌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图文】思想品德:第七课《与师为友》课件(陕教版七年级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思想品德:第七课《与师为友》课件(陕教版七年级上)
&&思想品德:第七课《与师为友》课件(陕教版七年级上)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贾植芳讲堂主持人李辉老师
& & & & 连日来,白岩松应邀做客贾植芳讲堂,引起全校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回味“白说”、感悟“白说”、再悟“白说”、“白说”之后……一时间刷屏河西学院师生的朋友圈,“李·白”成为河西学院师生中的热词。一篇篇感悟中除了对白岩松演讲的点赞之外,充满着对“白说”场上的红衣人——贾植芳讲堂特邀主持人李辉老师倾心于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河西学子的钦佩和感激之情。今天,小编就以“白说”场上的红衣人——贾植芳讲堂主持人李辉老师为题,收集整理师生的随想,作为对这次“李·白”河西之约的尾声。
冬天,我又看到了那一抹最美的红色
文学院& 王明博
& & & &一个冬天没见雪花,雪都落在了南方。没雪的冬天总是感到缺少些冬的韵味。雪花的颜色是冬天的色彩,没有了色彩的日子总是有些灰暗。临近放假,看到了这个冬天最美的那一抹红色。
& & & &1月13日下午的河西学院人声鼎沸,2000多听众等候在讲堂周围。“贾植芳讲堂”第十四讲如期开讲,主讲人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做“赢得正派,输得漂亮”的演讲。演讲开始前,在热烈的掌声中映入眼帘的一抹浓烈的红色,这就是讲堂特邀主持人李辉先生。李辉先生在2018年的开年演讲上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休闲上衣进行主持是表达对学校、对学子、对听众的祝福——2018年开门大吉。
& & & &说起李辉先生河西学院的师生都很熟悉了,我是其中最熟悉的之一。我经常称李辉先生为老师,我自然是先生门外的学生,因为生性愚钝,忝列门生有些羞赧,经常以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来自慰,觉得我就是那第七十二个之外的学生吧。称先生为老师主要是发自肺腑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不仅是对先生学问的崇敬,更主要是先生对新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担当精神、对后生奖掖扶持的人文情怀以及为人的耿直坦荡和感恩的大胸怀。
& & & &众所周知,在先生的著述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对文化老人的传记和口述。至今在聊天中还念叨错过了对周扬的访谈。新文学几乎是伴随着中国革命而成长的,曲折跌宕,众声喧哗,如果离开了当事人,我们看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可能不会是一个丰满的多面的文学史。先生大学期间受贾植芳先生的教诲,通过巴金研究已意识到新文学史料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亲历了新文学发展的那批知名学者、作家都已步入暮年,先生不遗余力对文化老人进行采访,撰写了《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以及萧乾、沈从文、黄苗子、郁风等人的传记。策划主编“大象人物聚焦书系”10种、“沧桑文丛”24种,“历史备忘书系”6种等丛书。留下了可贵的新文学史料,丰富了中国新文化史。
& & & &贾植芳先生与陈思和、李辉等贾门弟子的故事,在文化圈里面被传为佳话。李辉先生多次说过,贾先生就是我的父亲,从贾先生身前身后我都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在和先生接触的有限的时间内,只要一谈到贾先生,李辉先生都会动容。河西学院贾植芳研究中心、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及贾植芳讲堂都是源于对贾植芳先生的感念之情。对老师的感恩远远不足以代表先生的感恩的大胸襟,这种感恩已经从对亲人、老师延展到对一批文化老人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这二年当中我看到先生对如今还健在的如黄永玉老人的情感,去年一年到泉州三次,办黄永玉先生画展,开新书分享会等。拟好的题目《从泉州到甘州——一带一路上不倦的文化传播者》一直怕写不好,至今未完稿。就在13日晚上,同先生在宾馆聊天,吴祖光女儿请先生写一篇她母亲文稿的评论,先生在电话中很爽朗的说道:“老人对我们那么好,我是一定会写一篇好的评论的。”虽一细节,可窥先生感恩之情。先生曾屡次为恢复徽州地名,发文章鼓与呼,引起了社会的反响。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我的理解上一位有良知的文化人对社会的感恩。先生多次谈到复旦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时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文化反哺应该是对社会的感恩。
& & & &先生平易,从没有知名作家的架子,谈吐幽默,一接触就会感到很亲近。所以年轻人都喜欢跟先生在一起,《人民日报》报社的年轻人跟先生聚会的照片;根聚地、六根和地名古今的朋友圈的聚会都能感受到这一切。先生每次到河西学院来,“地名古今”上发过文章的同学总是围绕着说这说那,先生总是耐心地听着,给每个同学以解答;慕名过来跟先生合影和签字同学也围着,先生总是能满足每个同学的心愿。对后学的奖掖是先生另一特点。“地名古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一些文学大家的文章常在上面发表。可先生对河西学院的学生、年轻的写作爱好者和年老的文学爱好者,总是放宽要求,甚至给修改配图。至今河西学院师生共计10多人的文章已在“根聚地”和“地名古今”发表了。“陇上一叶”祁文亮今年发表文章之后,对我说:“老师,我写了两年,今年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一篇文章或许就埋下了一颗文学大树的种子。
& & & &回到那抹温暖、热情的红色。我不是第一次看到过,在先生的照片中,会经常发现这抹红色。去年十月份,我陪先生去过马蹄寺,先生就穿着一件红色的冲锋衣,金黄色的胡杨衬着鲜艳的红色,展开双臂留下了美好的一瞬。
& & & &红色代表着温暖、热烈、喜庆和生命力的旺盛,冬天的红色更具艳丽,这是今冬绽放在河西学院最美的色彩。
& & & 祝愿老师,常葆青春的色彩!
& & & 写于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河西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史金鹏
& & & &期待着,终于来了,2018年的开头,凛冽的朔风里,期待已久的“李·白”组合来了。当白岩松老师和李辉老师一起上台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仅台下座无虚席,连过道里,甚至是讲台上都坐满了人!我们坐着听,贾植芳讲堂特邀主持人李辉老师站着主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站着做“赢得正派,输得漂亮”的演讲。李辉老师穿红色上衣在人群中很是显眼,他说新的一年里穿上红衣服代表着一种喜庆,确实喜庆,因为这是贾植芳讲堂第十四讲,也是2018年的第一讲,贾植芳讲堂开讲过的十四讲,李辉老师从未缺席,每一讲李辉老师都会亲自主持。
& & & &我从2016年9月入学,第一次听讲座就是贾植芳讲堂第六讲熊光楷上将的《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讲座,从那开始我就认识了李辉老师,在这两年来每次讲座我都会到,因为每次都是大师们智慧的结晶,也感谢李辉老师,让我们见到了更多有学问、有涵养,有见识的各界大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白岩松老师说:“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因为书中都是作者们总结的精华所在,能让你有最直接的感受”,而听讲座更是如此,每场讲座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每场讲座都会见到李辉老师。
& & & &贾植芳讲堂的每一讲都让我们河西学子受到许多启发,感谢李辉老师一次次走进河西学院,感谢您让我们能在张掖去接触那些名家,名人,让我们近距离感悟经典,走近大师、享受艺术熏陶,迸发思想火花。
& & & &而这次“白说”场上的红衣人,“李·白”的奇妙组合,更是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回首2017年从梁鸿老师,马未都先生,到毕飞宇先生,王亚彬老师,2018年,白岩松老师掀开了贾植芳讲堂的新篇章,我们期待在李辉老师的纽带作用下,能有更多的大师走进河西学院,让我们每一个河西学子都能感受不一样的大师风采!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 河西学院医学院 杨淑珍
& & & &1月13日下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应邀做客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做了“赢得正派,输得漂亮”的演讲,河西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两千多人到场聆听了讲座。这是河西人借贾植芳讲堂与文化名人的又一次邂逅,它不仅是一场关于输赢的探讨,更是一次“点石成金”的智慧与文化的传播。
& & & &说到文化的传播,就让我们不得不感谢这场演讲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特邀主持人李辉老师。自贾植芳讲堂成立至今,李辉老师已成为河西学院的文化使者,先后为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请来了十多位各界名人,为河西学院师生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视听盛宴和精神食粮。
& & & &本次的“白说”场上,李辉老师穿了一件大红的衣服,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但他的主持却一如既往的谦逊低调,没有赘述,几句简单的介绍便将话筒交给了白岩松先生,自己则退在讲堂一侧做一位默默地听众。演讲结束后,李辉老师再一次诚心诚意对白岩松先生予以致谢,同时也为河西学院师生带来了好消息:2018年将为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邀请冯骥才等更多的文化名人,不仅会开展人文方面的讲座和文艺演出,还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河西学院师生进行理工科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师生们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李辉老师的感激之情!
& & & &感谢身着红衣的李辉老师为河西学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伴随着中国红的浓艳,河西学院将会迎来自己的春天,在全体河西学院人的努力下,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河西学院将散发由内而外的改变和升华!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唐仲旭
& & & &兜兜转转,我们始终在寻找第二个答案,于河西学院是,于我们也是。日,贾植芳讲堂第十四讲——白岩松《赢得正派 输得漂亮》在河西讲堂开讲,“李·白”如约走进河西学院。之后,朋友圈被白岩松经典语录刷屏,而使我最为震撼的是白岩松在台上曾三次张开双臂,在国家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层面对“张国臂掖”做出了深度诠释,如果说白岩松在台上讲述的连珠妙语让我们在认知提高、自我升华上受益匪浅的话,那他张开双臂的动作乃是振臂一呼,使千千万万的河西学子更加笃信“文以治国”的道理并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当然,我们尤为感谢这次“白说”场上的红衣人——李辉老师,这个两年前对河西学院张开双臂的人。除了不断请来名师大家让河西学院“更有故事”之外,如今他所创办的“地名古今”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文搜丁甲,玉想琼思的原创作者。
& & & 河西桃李荇草长,自古气质出辉章
& & & &作为一名河西学子,我辈可称得上是尤为幸运的一届,目睹了高校文化圣地河西讲堂的落成,见证了贾植芳讲堂的揭牌; 聆听了诸位名流大家的淳淳教诲,这都得益于在退休后还孜孜砣砭于春风化雨般文化事业的李辉老师。文化的力量足以镌刻芳华,气质的力量足以挥洒遗世华章。
& & & &能够结识李辉老师,一是缘于个人对文字的热衷,二是李辉老师个人魅力的吸引,谈到李辉老师的个人魅力,可以在“六根”当中寻味一二,亦可在“地名古今”会其要领。李辉老师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有保存各种珍贵记忆地好习惯,甚至保存了青年时期出行的车票。当时不仅喟叹:“得有多大地方方可盛得下李辉老师零碎的时代记忆呢”? 今日仿佛洞晓,心中有过往,天地尤可量……
& & & 古今之变已诚然,再卧河西三十年
& & & &“2016年十月,我退休了。退休后的生活主要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主编一套‘副刊文丛’。第二件,一次次走进甘肃张掖的河西学院。因为在成立贾植芳研究中心的过程中河西学院所作的一切令我难以忘怀”!这是李辉老师在退休后发布的信息,在我看来这是他文化坚持的新阶段,前一阶段是在记录,记录时代; 后一个阶段将要讲述时代,当然还在记录。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王娅玲
& & & &红色,代表着热烈,喜庆与奔放,但“白说”场上的这抹红色,更是代表着激情与活力。
& & & &这抹红色,虽年过花甲,却活力四射!他不辞辛劳,往返于帝都与边隅之间,为这座河西走廊上的高等学府带来了一波又一波光亮,为这里的莘莘学子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惊喜。
& & & & “白说”场上,他可能不是“主角”,但却离不了他这位“配角”。他作为主持者,口若悬河,语言风趣幽默,将整个讲堂融入浓浓的“学术”氛围。他用他的活力与激情操纵着整个会场!
& & & & 他的辛劳不是为了得益于谁,只是单纯的为了谁。为了谁?为了恩师?还是为了自己?都不是,他更多的是为了这些西北小城里的学生。名人,大咖,对于大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可能已经是有惊无奇,因为那些学校已经设立了N多个名人讲堂,他们听名人讲座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但对于我们这些西北小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和名人面对面,听名人讲座,简直就是一种梦想,一种奢侈。但这位红衣人给了我们见名人,听名人讲座的机会。他不仅为这所“边塞学府”捐赠了万册书籍,还在这里成立了以他恩师姓名命名的“贾植芳讲堂”。
& & & &他一次次地走进河西走廊,走进贾植芳讲堂,为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名人的精彩演讲,我们为之振奋,为之惊喜。他前后邀请梁鸿、马未都、熊光楷、曹景行、陆天明、李大钧、毕飞宇、何冀平、陈晓卿,王亚彬等名人为我们讲座。这些讲座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涵盖文学、政治、艺术,美食等多个方面,让我们眼界大开,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不一样。
& & & &这次的“白说”,已是他为我们带来的第十四场精彩演讲。白岩松是新闻界的翘楚,是演讲者里的奇才,是众多学子心目中的偶像。得见白岩松,与白岩松面对面,这应该是河西学子不敢奢望的梦想,但这位红衣人却为我们实现了梦想,让这位演说家活生生地站在了贾植芳讲堂的“白说”场上,为我们进行了无与伦比的精彩演讲。我们是何其幸运啊!
& & &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荣尚!“白说”场上的红衣人,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宝藏!“白说”场上的红衣人,带给我们的是大学生活的诸多不一样!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河西学院文学院& 李文萱
& & & &第一次见您是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当时,灯光下的您是那么慈祥,您用深情的语言讲述着您的恩师贾植芳先生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在您朴实的语言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把人字写得端正,堂堂正正做人的老人——贾植芳!您和贾先生的“父子情”也感动着每一位河西学子。而今,我已经大三了,在这不满三年的时间里,您无数次地走进了河西学院,而您的每一次到来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以前,像马未都、陆天明、毕飞宇、王亚彬,白岩松……这样的文化名人我们只能在书中或电视里面才能看到,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见到,但是,在您辛苦的付出下我们聆听到了这些文化名人的讲座,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对河西学院的广大师生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正因为有您在背后的付出,让无数的河西学子在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文化盛宴中不断升华自己。
& & & &因为您,李辉老师,让无数个在我们眼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 & & &日,李辉老师邀请白岩松老师千里迢迢来到河西学院给我们做演讲,下午三点整演讲开始,起初由于人比较多,我被挤到了最后面,只能听到白岩松老师精彩的演讲,白老师对河西学子真诚的鼓励深深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河西学院人。一直到后面的提问环节,我总算可以看清整个讲堂的情景,台下熙熙攘攘的全是前来听演讲的人,里面有小孩,还有六七十岁的老人。目光移到台上,人群中李辉老师手里拿着话筒不断地给提问的人传递着。等到演讲结束,我得以靠近李辉老师,他就像一位长者问候着前来和他问好的学生,当时,我有点紧张,只是定定地盯着他,可是他伸出手来和我握手,那么慈祥!那么和蔼可亲!那么平易近人!当时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甚至溢出了眼眶。
& & & &李辉老师,您带给我们的每一个故事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您的大爱感动着每一位河西学子!
& & & &在这里,我想说一声,李老师,谢谢您!
“白说”场上的红衣人
&河西学院文学院& 祁文亮
& & & &在这个匆匆忙忙的年代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而在这匆忙的人海中有一张面孔格外的慈祥又坚毅,他用那么一份执着与笃行给予着一份无私厚爱,他就是贾植芳讲堂特邀主持人——李辉先生。
& & & &日,他不辞辛劳又一次来到张掖,来不及多尝一口甘肃的味道,更没有时间多看一眼祁连山顶的积雪,奔波中的李辉先生只为能给河西学子送来一堂真知灼见,受益良多的讲座。
& & & &这次李辉先生邀请了白岩松先生来进行贾植芳讲堂第十四讲——“赢得正派,输得漂亮”,在白岩松先生纵横于“输”、“赢”之间的讲座背后,一身红衣,两鬓斑白的李辉先生总是用平易近人的语言给予每一个河西学子深深的鼓励,面对后进者一直都真心的关怀着,也正是有这么一位老人往返于北京和张掖,也让张掖这座古城那么的有文气,让这座古城慢慢变得精致典雅。
& & & &在李辉先生一次次离开河西的背后,每一个河西学子对李辉先生又一次次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下一次依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就是这么一位亦师亦友,亦兄亦父般的先生,他的面孔会让我们安心稳当,他的背影会让我们依依不舍。
& & & &李辉先生,西北的风在落日的余晖里迎接朝阳,河西的梦在祁连的晕黛里寄托对您的思念,河西学院的情在每一个河西学院人的心里给您送去最美的祝福!
一个月内免登录
请使用卧卧APP扫描上面的二维码
你的校园头条都在这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习题详情
19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不完美:&&&&完美:&&&&【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①交代作者与朱先生接触多、相交深,使得后文阐释朱先生的“通达人生”客观、真实;②陈述北大老师评说朱先生勤奋以及朱先生对其缘由的解释,隐含了朱先生人生的通达。(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二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先交代作者与朱先生接触多、相交深,使得后文阐释朱先生的“通达人生”客观、真实,它的另一个作用是隐含了朱先生人生的通达。【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不完美指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麻烦、痛苦等并不如意,完美指不完美的生活能给人以希望、催人奋斗,并让人享受到奋斗后成功的快慰。【小题1】作者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可以从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人际相处三个角度答题。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不完美:____完美:____【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不完美:____完美:____【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乡镇当老师后悔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