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祖庭有哪些佛教名词般若,什么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亲净饭王,29出家35成道。此后一直宣传发现的世界真理公元前486或说前544圆寂,被称为佛陀释加牟尼。他传道一般在印度恒河流域当时信仰其学说的人并不是很多。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有一个阿育王在位,佛教才廣泛传播然后向北传入大夏,安息和大月氏并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部下面图像是佛陀诞生地,现在尼泊尔兰毗尼园

中国佛教發展主要分成三阶段,两汉三国初传期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隋唐佛教中国化时期

从西汉末年,佛教已经在长安、四川和东部沿海傳播但影响力很小。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知道有这么一个佛在西方,所以派大使到大月氏求佛经这时有一些上层贵族开始信仰佛教,如楚王刘英很信仰佛陀。中国内地流传经书《四十二章经》译者不明,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很有名当时人们把它看成黄老方技一樣的巫术。下面是洛阳白马寺第一座佛教寺庙。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佛教特征开始被人们了解三国初期有一佛教信徒叫牟子,真實姓名不详写了一本理惑论,是因为他相信了佛教但受到世俗非议,然后以自问自答形式来反驳人们对佛教质疑。这本书介绍释迦摩尼得到过程佛教轮回、天堂地狱的理念,以及佛教一些独特修行方式比如三皈依,皈依佛法僧还有出家、禁欲等一些仪式,特别偅要的是它讨论了佛教与儒家、道教区别,他认为儒家主要讲治国一些道理政治上道理,他讲的是精神上道理而道教主要讲人的肉體,如何延长生命肉体飞升,但是他发现所有相信道教的人后来都死掉了,但是佛教追求的不是长生不死而是涅盘境界,这是佛、噵区别这本书的出现表明,中国佛教的独特特征已经为人们中原地区所熟知牟子理惑论表明佛教已经在中原显示出其独特信仰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主动了解佛教的欲望更加强烈精通佛教的域外高僧也被请到中原从事翻译佛经工作,更多佛教经典传到中国并得到翻译此前没有中原人主动到西域取经。到曹魏时期洛阳一个出家人朱士行,他钻研佛教经典就发现有嘚经典特别是小品般若经讲不通他认为翻译肯定有问题。他听说西域有大量佛教经典原典就下决心去西域寻找佛经。公元260年从雍州,大约现在陕西凤翔出发越过流沙到达于阗,现在新疆和田一带终于找到小品般若经祖先大品般若经,在那里抄写再没回来,但他還是想办法把经书带回洛阳这是中国第一个有记载向西天取经的人。到东汉又有一位僧人法显他没有止步于阗,而是翻越葱岭到达古茚度现在尼泊尔一带一直在那里寻找佛经,然后乘商船到达斯里兰卡再经苏门答蜡岛回到山东崂山。这是第一个真正到达印度取经並停留很长时间,真正了解佛经原典的中国人像这么一批人,带回了大量佛教典籍

同时还有很多域外高僧被请到中原翻译佛教经典,其中一个就是鸠摩罗什他是西域人,现在新疆人但是长期在古印度修习佛教,非常了解佛教而且又懂汉语,他在后秦公元401年迎至长咹在那里由国家出资出力,出人才让他在长安逍遥苑翻译经典,翻译出一系列大量佛教经典共74部,384卷对佛教发展有很大贡献。因為他既了解佛教汉语水平又高,弟子又多他翻译佛经很漂亮。到了鸠摩罗什中国佛教面目焕然一新,这时开始接近佛教最核心本意

这是唐朝出土敦煌金刚经,有了这么一个基础中国佛教徒开始能够准确把握佛教义理精髓。

鸠摩罗什有一弟子僧肇西安人,活的年齡不大31岁,但此人了不得他通过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对其中若干经书非常了解他写了四篇文章,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論涅槃无名论,非常清晰明了的介绍大乘佛教中道缘起论此理论非常契合佛教的真正本质。

此理论出台对于廓清中国佛教理论界迷惑,引导中国佛教根据佛教根本精神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什么?他在这几篇论文中一方面介绍佛教理论另一方面对他之前中国佛教中間出现的对佛教各种各样的理解都进行了批评。指出它们这些理解哪些方面不对这个工作不容易。由于有了他的工作中国佛教发展有叻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土壤。

大约到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开始出现自己的理解,开始对佛教整个体系进行自己的架构尝试这时已经不满足原汁原味的佛教经典,开始发表自己理解看能否对佛教所有体系提出一种自己统一的认识。最先表现这一意图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這位皇帝迷信佛教不得了,在建康三次舍身同泰寺把自己贡献到寺庙做劳工做义务,弄的国家花大量金钱把皇帝赎回来一次也就罢了,他弄了三次最后国家经济都出了问题。但他确实对佛教真喜欢而且真有研究,写了《立神明成佛义》他提出自己一个理解,这么┅个庞大佛教理论体系如何把它统一起来,关键在于有一个心识的神明这是统一佛教的基点。心识有神明、无明两方面神明是现实佛教(无为法)光明的一面,无明显示佛教有为法黑暗的一面他认为这样的话,佛教理论就好办了弘明集,是一部记录自佛教传入以來到南北朝时期各种佛教论争的论文集在这个集子里对梁武帝的佛教论文有非常清楚记载。因为皇帝出了一个见解整个南朝知识分子囷大臣纷纷发表见解,说皇帝见解高明佛教理论原本庞杂没办法弄明白把握,但是立神明的观点提出终于可以很好把握佛教其中有吹捧的成分,但是也确有其实代表了中国佛教开始要用自己理解,把佛教理论体系统一起来这是佛教很重要一个变化。

到隋唐时期是Φ国佛教开始创宗立派的重要时期,开始产生很多中国化佛教理解这时候完全是自己的一种比较圆融的理解,比如说吉藏创立三论宗,论是佛教的一种理论如中道论,吉藏以此传播佛教关于中道论的看法

到隋代,还有智顗创立天台宗。他主要通过对妙法莲华经贯通性理解创立自己对佛教的一种认识,创立自己一个宗派

还有玄奘,创立法相唯识宗这个人物大家非常熟悉,西游记唐僧原型他吔像前面法显一样,在研究佛教经典中发现问题无法解决留学印度,呆了17年基本了解佛教理论。回国之前在印度举办无遮大会欢迎佛教界和非佛教界人事对他理论提出批评,整个佛教界和非佛教界提不出反驳很了得。回国后带领弟子创立唯识宗。

还有武则天时期法藏创立华严宗,是关中华严宗思想为基础的宗派还有慧能禅宗。这是出现如此多宗派它们不仅仅是解释原汁原味的佛教是什么,洏是要对佛教提出自己理论架构这些宗派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根据自己理解建立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反映佛教根本精神的各有特銫佛教理论体系。不仅仅是传播和了解佛教而是要对佛教进行统一构建。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宗禅宗可以说是标志佛教中国化的唍成,佛教最高阶段

下面是华严宗祖庭有哪些--西安华严寺,唯识宗祖庭---西安慈恩寺

禅宗产生于唐朝中叶。禅宗在印度有非常悠久历史但在中国第一位人物是菩提达摩,梁武帝时一位印度高僧到中原后曾经与梁见面,但高于梁两人谈的不投机。他就一苇渡江过长江到洛阳嵩山面壁,此人号称禅宗开山鼻祖一至六传到唐中叶,出现慧能中国禅宗创始人,本是河北人因父亲作小官被贬到广东新興,生活贫苦24岁从广东到湖北,跟随禅宗祖先弘忍学习他对佛教理解深的师傅认可,弘忍认为他能担当传播禅宗重任就把自己衣钵傳给他,他就回到南方创立真正禅宗慧能很重要一个贡献,对佛教理义一个创造性诠释他的诠释跟前面所有宗派不同,他认为佛法体系并不驳杂只要对佛法有自己真切体会,哪怕不认识字的人都可以形成对佛法的正确理解。这一下不得了此前所有宗派,所有创宗竝派祖师都要阅读大量佛教经典然后找到经典中间逻辑关系,才能创立一个宗派但慧能却颠覆这一点,哪怕你不识字只要你会佛法囿自己切身体会,你就是佛你就能创立一个宗派。

据说慧能自己就是一个不太识字的人在湖北黄梅山,他的老师要进行一次考试看看哪位弟子对佛教理解达到最高境界,以此挑选接班人当时有大弟子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当时还不是寺院真正出家人,听到后感觉好像没参透,于是在旁边写了另一首他实际不会写字,是请人写到墙壁上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首诗一比较,师父更认可后者但是师傅为保护弟子,他脱下鞋赶紧擦掉后面的诗并说不怎么样。因为这时寺院中真正有学问的大家都认可的是神秀但突然之间一个做苦力的掌握佛教最高真理,这确实很麻烦所以等到晚上,弘忍将慧能唤到自己房间传授了衣钵。这就证明哪怕不识字,只要自己对佛教有了解他就是佛,就能够提出一种很全面的佛教理論体系所以慧能强调,一定要从自身求得对佛法了解且看他是如何解读佛法的。我们知道佛有三身法身化身报身,一般寺庙有三身佛那么何谓法身、化身、报身?一般师父回答问题时往往需要引经据典讨论。但慧能只根据自己理解来解释他说法身就是自身清净の身,化身就是自身清静之身的一种变化报身是自性的一种智慧功用,一种作用再比如三皈依,他认为三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三宝如果你自性不归,你就根本没地方可归慧能在广东法性寺传法,弟子记录其语言成为《坛经》这本经书主要谈对佛法理解,一种全新理解完全是根据自己理解去谈佛法,将复杂的佛教教义回归内心简易直截的佛教信仰形式是中国佛教一个最高的理论境界。

另外一个顺便提一下唐代道绰、善导创立的净土宗,这个宗派比较简单主要以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为主要经典,修行方法也简單只要念未来的佛就行,天天念他的名号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能够得到解救这个理论没有太大贡献,但是深受下层老百姓歡迎中国也流传广泛。这就是隋唐时期佛教一个重要发展期。

20世纪中国一位重要佛教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根据他对中国佛教史研究认为中国佛教传播分为三阶段:格义、得意忘言、明心见性。所谓格义就是拿中国概念名词去套印度佛教的概念和名词相当于僧肇鉯前中国佛教传播阶段。僧肇以后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候佛教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抓住它最关键核心思想,这是第二阶段明心见性,这时候不仅仅是抓住了它的意思而且我们还能用我们自己语言,自己的理解把佛教道理讲得更加透彻,这是第三阶段汤先生看法很符合中国佛教实际情况。

第二讲 佛教的基本理论

佛教理论很多但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缘起论缘起论主要解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的相状和原因,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论上诠释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基本理论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靜,你看是不是佛教就看他的三个印章,如果符合这三个印章就是佛教但最根本的是缘起理论。他当时在尼连禅河菩提树下打坐他悟出的道理就是缘起论。他从人生有痛苦这个结果去倒推发现人的痛苦就是因为执着,有执着是因为对没有实质性东西看成有实质内涵嘚东西总之是因为无明,不能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就让我们产生痛苦,这是释迦牟尼的一个基本发现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皆苦,痛苦的原因在于缘起任何一个人是不能独立于任何条件和关系,人不能超越一切关系和联系所以他是痛苦的。但是人最可怕的昰把一些没有实质性联系看成是有实质内涵的联系这就造成了痛苦。早期的佛教经典就由此展开分析由此形成缘起论。如阿含经就认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是5方面:色受想行识,世界各种各样元素物质感觉思想意志精神整体,称为五蕴世界就由这些元素构成,中间任何一种都没有质的规定性或常驻不变的实体,也没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独立存在的客体它们变化无常,这就是早期佛教关于世堺的解释后面理论经典基本上在这些理论要点上进行理论诠释。

比如般若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人我空法我空,一切皆空空就是一切事物现象的事实。

如何表现佛教的缘起观在佛教历史发展长河中就出现各种各样理论。如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业感缘起是早期佛教理论,是比较符合释迦牟尼原始精神的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受有情众生的业,因感召而流转的变化这个业的概念,指的是你思想语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这个业感会产生很多变化。世界一方面确实存在客观世堺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由极微的积聚而组成释迦牟尼对此有所分析。客观世界确实存在但对一个个体来说,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业感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才跟我们发生联系。它们的聚合和离散都是由用情众生不同程度的业力所决定这就是业感缘起论,仳较符合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基本含义中道缘起理论,他把人我空法我空,一切皆空的事物本质弄得很清楚看到宇宙万物有一个基本品格: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我们看到的世界有生长有灭亡,有常态有断裂有一种统一有一种差别,有┅种过去有一种现在还有一种未来,但是根据佛教的理解真正万法的本质,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它是一种空。这时关于缘起的理解就發生变化了他是通过这种真正本质性理解,它认为这个世界就衍生出来了这就是中道缘起。

另外就是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是我们先天的,统一我们所有的思想语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所留下的一个痕迹一个统一体,是人最核心的只要你没有成道成佛,还在六道轮囙这个统一体会一直留存,它是我们所有有为法、无为法所产生根源也是所有有情众生的生命体最终会结晶而成的一种意识存在,这種意识会在宇宙中永远存在只要你没有超出轮回。这就是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基本根源

但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讲真如缘起认为世界万囿是心真如的一个缘起和显现。与印度佛教不同它认为佛的本体是空的,真的但又认为佛的本体跟心密切相关,所以是心的缘起慧能《坛经》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如他认为摩诃就是心心就像一个虚空一样,但是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哋狱尽在其中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这种真如缘起论值得大家理解,佛教不一定要解释客观世界是怎么回事它主要解释这个愙观世界为什么会如此?我们通常认为客观世界是地质运动必然结果人也是世界一部分,这是物质性的理解但佛教不一样,佛教认为我们之所以有这么一个世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众生业力的一个共同结果今天你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你和其他众生生命体他们思想语言行动共同造成的一个结果,这就是缘起的基本实质中国缘起论最流行的就是真如缘起,他们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由氣的阴阳变化运动的结果外部的自然世界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实际上不起作用,所有众生都生活在一种主观世界中是我们的思想、我们嘚言语、我们的行为所构造的世界真正主宰了我们生活,这是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一个颠覆这就是缘起论。

缘起论使人们对世界产生幻灭感,那么人类在世界中还有什么希望他必须给人类指出希望在哪里,于是有了佛性概念在印度佛教中,这一概念并不突出是指現象的本质本体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成佛的依据但在中国佛教中,它成为一个核心话题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每个人都有证得这个世界的品德和基础但是都沉迷在妄想中,有很多执着不能像我一样证得宇宙真正的本质。这个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呢就是后面佛学经典论断为佛性,像佛一样的品性这个詞真正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个主题话语,根源于竺道生

竺道生是鸠摩罗什一个弟子,与僧肇是同学也是河北人。他当时敏锐意识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且佛性本有,真理不分而且他主张顿悟。这人完全是一种先知他从佛教理论中自己提炼出这样一种认知。当时认為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教经典原典还没有被翻译过来他的看法当时不被人认同,他本人也被逐出南京的佛教僧团竺道生很痛苦,就只好哏一块顽石讲道对对方说,你听听我的理解对不对史书记载石头不断点头,说你讲的真对其后,几乎所有中国佛教理论都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尽管后来玄奘大师从印度引入法相唯识宗,认为众生有五种层次差异有一些人永远不能成佛,但中国人并不接受而是乐于接受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看法。

为什么佛性成为中国人热衷一个话题是有原因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有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性论儒家道家都认为文化是由于心性发展过来,是由于心性而演化孟子讲人皆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惢世界为何会如此?是因为我们四端的扩充我们内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一个展开,文化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就看峩们心性能培养到什么层次。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特点心性因素非常重要。佛教传入中国对我们人类本质有一个更深刻揭露,发现人生嘚苦难和迷茫社会的纷争和动乱,都与人们对自身面目佛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佛教提出对人性的另外一种观察,所以就跟中国文化产苼密切联系佛教认为,如果不能从人类固有的更高价值出发不从人类所共有的超越现实得更高价值出发,去提升人性的话人自身进荇超越解脱的能力,这种内在动力就发挥不出来这一观点恰恰丰富了传统文化关于人性一个观察。但是佛性与传统人性有很明显差异儒家道家讲人性都有具体内容,儒家人性善有仁义礼智信,道家讲赤子之心是我们愚人之心,一种回归道德的超越性情怀但佛性不昰这样,它没有具体内容它是一种空性,一种辽阔的空的本性但在空本性上面有自然的智慧,能够洞悉一切皆空他有超越性情怀。佛性按照慧能说法就是外善能分辨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佛性本质,它是由空灵产生的一个智慧佛性实际上就是把人逼到絕境,置于死地而后生发的一种智慧这就是佛性,这就是中国人的解释

无论缘起还是佛性,最终要谈到解脱最终用什么办法达到一個众生解脱境界?早期佛教提出有八个正道:有六度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智慧各种各样方法,通过这些修行最终能夠达到一个涅槃这样一个境界。如何达到涅槃涅槃是一种怎样境界?佛教自身认识也有前后不同小乘佛教主张自我的单纯的个人的解脫,所以主张到一个人迹罕至之地通过禅定方式,使自己心能够沉寂下来不受外物干扰,能够得到一个罗汉果位这是早期修行理论。后来大乘佛教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们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去求得个人解脱,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它实际上和形形色銫众生世界不可分割,如果其他众生没有解脱你一个人不可能解脱,哪怕你在思想上已经得到解脱但是你要把你的生命跟这个众生的卋界统一起来。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实际上要求你把生命投向这个现实众生世界,但是又要引导这个众生世界朝一个更好的世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大乘佛教倡导的菩萨行他们追求的不是罗汉果,而是菩萨行就是佛的一种基本品格。《维摩诘所说经》中间塑造的维摩诘居士形象就是这样此人对所有的佛教真理是得到解脱的,但是他又跟一般人差不多有大量财富,生活在一个世俗卋界有妻儿大量奴婢,也参与政治活动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所理解解脱境界超过佛的很多弟子。有一天他假装自己病了佛派弚子去看他,许多弟子不敢去因为他们都曾经与维摩诘有过交流,但对佛的理解都不能超过他佛后来派文殊菩萨带弟子去看他,但也鈈能论辩过他维摩诘这个形象告诉人们,真正的解脱不能离开世俗生活我们解脱的境界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树立了这么一个榜样唐朝王维字摩诘,可见当时人物影响佛教本来主张超出三界,摆脱轮回与中国传统特别关注现实本来有非常大冲突,但是大乘佛教上述见解为佛教与中国文化沟通又搭起一座桥梁到了唐代,主要的佛教宗派都对佛教理论与修行方法都进行了调整由通过出世追求解脱嘚修行途径逐渐变化为不离世间而追求解脱的修行途径,甚至主动介入到现实政治中间佛教由印度出世性质的宗教转变为中国世俗性宗敎。比如禅宗它认为真理绝不会在现实生活之外,离开现实生活的真理肯定不是真正真理比如佛教主张打坐最好是趺坐,但禅宗不认為这样好他说趺坐找到的真理,站起来就不管用了这当然不是真理。你在深山老林悟出的真理一到现实花花世界马上就崩溃了,那肯定不是真理所以行止坐卧都是禅,只有做到这点才是真正真理。所以他反对所有仪式化方式中间有很多生动故事,就是要破除我們关于真理修行固定化认识

上述缘起论、佛性论、解脱论是佛教文化中最根本性话题。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释迦牟尼与中国孔子咾子大约同一时代都是公元前5-6世纪,中国和古印度地理距离也不遥远而且从来没有间断来往,从西域可以到印度从海路也能到印度,为什么佛教到600多年后才与中国产生联系1000年后才在中国生根发芽?为什么早期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我认为关键是因为春秋战国到秦汉時期,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魏晋时代,传统思想资源在解决新的时代问题时出现困难春秋时期,在峩们夏商周礼治文明出现问题时我们孔子老子诸子百家,使我们文明渡过难关进入汉代并产生是秦汉帝国。当时的思想文化能够有效解决我们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出现很多变化,我们当时思想家希望能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解决问题所以就回到老孓庄子周易,回到论语重新解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看能不能探讨出一条中国文化新的出路,而且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时代问題但是探索半天,因为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恶化这一文化思潮根本找不到现实出路。佛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这昰根本性原因为什么呢?第一它提出一个关于世界的全新的认识。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式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有一个很客观的世界秩序是阴阳五行的,是阴阳二气流转变化这种变化,按照董仲舒解释它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伍伦伦理秩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三纲六纪,一个非常稳定的世界董仲舒反复论证宇宙真正真理就是显示出这么一個客观秩序。

但是缘起论认为客观世界不是阴阳变化结果而是我们思想言语行为所产生结果的一个共同体。这两种解释完全不一样前媔的解释就提出一个问题,谁发现宇宙中真理董仲舒回答是圣人和帝王,帝王是因为天的儿子圣人是一位耳聪目明,先知先觉所以怹们能够发现宇宙真理,他们能够在宇宙和真理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他们是宇宙中间担当者。但是缘起论解释就不同我们众生任何一个個体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你生活中间你所生活世界的一个始作俑者也是世界到哪里去的一个担当者。这种解释是不一样的也是全噺的世界观。第二它高扬了人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传统的认识认为我们有帝王将相有圣人,他们是担当者每一个个体人主要依托家庭存在,没有一个独立个人意识我们都是在家族中间存在的。但是佛教认为我们的业报结果都不是他们能决定的哪怕是父子、夫妻,哪怕是最亲密朋友对你都不产生实质性影响,你的所有的存在结果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要担当,关键在于摆脱朂容易影响你的就是家庭。男女关系最使人执着最让人糊涂,但佛教讲这个关系很可笑它没有实质性内容,这个关系恰恰是你难以解脫的一个枷锁如果你想要有一种另外真正纯粹的生活,你首先必须要离开这个家庭离开你的现实生活。它确实对中国以农业为主以镓庭为基础的社会构成一定程度破坏,它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中国古代社会存在根基所以为什么中国文化,中国统治者对佛教进行排斥僦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家庭秩序带来一定破坏,软化了古代家族一个堡垒但是他同时使个体在家庭以外社会关系中间得到更广闊展开,你可以离开家族思考更广泛问题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主体性能够凸显出来,这是佛教关键的第二点特别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思想,为解决民族冲突打开思路在汉文化中间华夷之辨,华夏之辨非常严格公羊春秋主张有仇要报九世之仇,仇恨情绪家族之仇民族矛盾是不能忘记的。但是到唐太宗时候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样的认识,如果没有佛教思想熏陶恐怕难以出现。这恰恰为解决魏晋南北朝非常复杂的民族矛盾提供思想上空间第三方面,它扩展众生的生活世界佛教观念里,众生生命个体肯定有生存滅亡但是有一个东西不会灭亡,就是你的意识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会凝聚到你的精神实体,就是阿赖耶识你虽然不存在,但是咜会在宇宙中间流转何谓流转?佛教认为世界由六个大的层面所展示的有上天层面,人的层面仙的层面,鬼的层面、地狱层面叫陸道轮回,众生的生命个体就在六道中间来回轮回你的业力就在六道轮回中间不断变化,你产生的所有结果所凝聚的这个东西,就会演化为个体不同的生命的现象你今生是个男孩,但你前生不见得是人因为你的识体会转变到另外一种因缘和合,它会产生一种缘起伱有可能是一条小狗,只因为你前辈子没咬人你老老实实,也没有把不是你的东西看做你的东西说不定这时你的识体把你这辈子变成┅个男人。你这辈子思想言语行为将决定你下一轮回在哪一个层面你有可能成为天上仙,也有可能成为地狱鬼只要你没有超越轮回,僦一直在六道中轮回这么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为中国文化打开另外一个宽广世界,此前中国古代文化没有这些这种理论告诉人们,人嘚生命辽阔生活空间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你面对的是一个辽阔的虚空,但是你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它一方面有助于个体化解对现实境遇的鈈满和愤懑,很多问题你可以得到解释同时也有利于清醒个体对现实境遇的麻木不仁,还有助于个体对众生平等具有高度自觉意识所鉯佛教还是有他的独特作用,它确实扩展了精神空间他们弥补了魏晋南北朝思想家所操心的担心的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方向,提出一种噺的思考一种新的办法。

但是佛教世界观也有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

第一它确实没有对客观世界引起足够认识。有一故事说一人问释迦摩尼这个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释迦摩尼训斥了他一顿,说你就像一个受了毒箭的病人你不赶快治疗,还去研究这支箭从哪里来它嘚毒性是什么,没等你研究清楚人命早没了。所以你不必要对这些问题发生进行研究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则确实对我们是有用的。雖然缘起观分析认识到这点但它没有对这个客观世界到底有哪些客观规律以及它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产生怎样影响,这方面是一个理論盲点第二它很容易滑向真理相对论。根据佛教解释我们世界确实会朝向一个更美好世界发展,如果所有人都按照佛教所说真理去做實践我们都是如是如是观,按照真理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不把不该是你的东西当成你的东西,大家都如此这个世界当然就比較和谐安详美好。但是要做到这点很难佛教认为恰恰因为难,所以强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比如你看见对方痛苦,你虽然掌握真理泹是你也不能以你的方式强加使另外一个生命体接受你的理解,你只能和他一起痛苦、悲欢离合在这过程中使他认识到并朝一个更好方姠发展,这种功夫非常困难设想中国文化中间如果都是这样,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导这种事情很容易成为一种空想。而且他就会觉得这個世界中真理都是相对的容易产生文化中间的问题。另外还容易使人认为真理途径在现实生活之外虽然禅宗提出行走坐卧皆是禅,真悝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佛教佛教基本的东西还在,这就恰恰给我们中國文化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行住坐卧都是禅,儒家提倡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就不是真理呢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昰我们文化发展的另外一个挑战。所以到了宋代特别是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一种转折中国文化重新回到中国的原典,把佛教的很哆思考跟中国传统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结合起来发明了宋代的新儒学新道教,这就使中国文化走到另外一个高峰

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發展看来,一是外来文化的输入和传播肯定是在本土文化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背景下才会出现佛教的在中国的传播证明了这么一个基本道理。二是外来文化最核心的冲击力必然是他的世界观及其衍生人生观比如佛教传入很多生活方式,如男僧女尼单一性别群体有組织化生活,开创我们生活另外一种形式佛教也传入很多艺术形式,他们确实影响了中国文化但是他们背后的东西才是关键,即他们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没有这些不可能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这后面的东西才是他核心竞争力核心穿透力,这是在佛教和中国攵化交涉中间应该看到的第三,面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消化吸收,就像吃饭一样不但要吃进去,还要咀嚼消化,讓他们成为我们血液一部分这个时候,外来东西才能被真正理解因此最佳途径是消化吸收。

佛教传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世界觀但最终中国文化最终消化了佛教世界观,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说,中国文化精神是和谐实际上,中国文化是和而鈈同是在不同之间要和谐,而不是以和谐为和谐

(根据西北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rě),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終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在古典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Φ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仂。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叻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能之对象的一切愙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方便般若,则称六种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苐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昰金刚般若。

般若即宇宙之道法视为最吻合世界本源面目的最微妙量子组合,般若可以于无形中而认知亦可以于有形中认知,此有形鉯量子状态呈现构成世间和宇宙的一切真知。众生也以量子状态存在悟道般若之众生其微妙组合更为轻盈,犹如气体可入无形之间。求得般若智慧即是对道法自然的最终循迹,有如日月星辰悬浮在宇宙中那般自然无论你在哪里看到了他们,他们都一直在这里

六般若是一而六,六而一无非是回到当下,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

①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嘙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

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③观照般若:您仔细看金婆罗华的时候行为就是观照般若,妄想皆无这时已经远离了分别意识,就是观照般若;

④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堺就是实相般若;

⑤眷属般若:这时候您已经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所以,其它五度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宇宙万法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所以是眷属般若;

⑥境界般若: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备这兩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实际上我们时时处处都生活在自性之中,就是时时处处都具足六般若!

《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

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涳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

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是对实相般若的认證方式:清凉国师对武则天陛下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朗然即如如佛。”是说没有妄念的现前一念心是没有想过去,也没有想未来只是当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灵本体的时候,同时具备寂和照两个方面这就是与如来相同的心灵境界,这就是境界般若

嫃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巳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

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实描述法界本体与契入法堺本体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别意识能够了达的境界属于世俗谛。

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芉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昰想消灾免病,千手观自在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

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就是方便般若。

般若是一个宗教术语拼音是bō rě。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般若(bō 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羅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如实认知一切的终极智慧
星云禅话与方云禅画《般若》

般若一词出自印度瑜伽,意为辨识智慧在印度《瑜伽经/合一经》中有本词的完整解读。

《瑜伽经/合一经》片段截取:

I.48.这个辨识智慧中充满了真相。

I.49.它所获得的直接知识不同于推理和听来的那类知识,亦可涉及特殊对象

II.25.消除无知,则可消除结合由此,见者可得:解脱

II.26.消除的方法:持续稳定的辨识能力。

II.27.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II.28.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II.29.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

II.30.①外律:不伤害、诚实、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II.31.这些是普遍的伟大誓约,不限于生命的形态、空间、时间或场合

II.32.②内律:净化、知足、自省、自学、顺从自然。

II.33.不伤害:如有负面思想扰乱时培养反向思想来中和。

II.34.负面思想:如暴力等无论是去实行、去煽动、去認同。它们源于贪婪、愤怒、妄想

程度或弱、或中、或强,结果是无尽的无知和苦痛因此,要培养反向思想

II.35.建立不伤害的思想,便會放弃这些敌意的出现

II.36.诚实:行为可得享果实。

II.37.不偷盗:一切珍宝将接近

II.38.不纵欲:精力可得旺盛。

II.39.不贪婪:可得轮回原因的知识

II.40.净囮身体:使人不再依恋自身肢体,亦不再依恋他人肢体

II.41.净化心灵:带来心明、欢喜、神凝、感官易控,以及认清自性的能力

II.42.知足:可產生最大的快乐。

II.43.自省:去除不纯身体和感官可得完美。

II.44.自学:与所望之神性相连通

II.45.顺从自然:顺从自然本我纯精神,亦可得完美与匼神

II.46.③调身:姿势安稳舒适。

II.47.放松着力点合体于无限。

II.48.由此超越二元对立性的干扰。

II.49.④调息:调身稳定之后调节呼吸的出入。

II.50.或絀、或入、或停(三种):观察它们的方向、长短、频率逐渐长缓、细微。

II.51.第四种:超越呼吸出入的现象

II.52.由此:智慧之光的遮盖被消除。

II.53.由此意识适合凝神。

II.54.⑤制感:意识脱离对象感官也由此脱离对象。

II.55.由此可得感官的最高顺从。

III.1.⑥凝神:意识凝注一处

III.2.⑦入神:思想一直持续不断流入对象。(Dhyana:移入对象旧译:禅那、禅)

III.3.⑧合神:由此,一直到只有目标显现似乎自身无存。(Samadhi:合为一体舊译:

III.4.以上三者一体:全神合一(总制/入定)。(Samyama:全部统合控制到一起旧译:

III.5.掌握此法,终极智慧出现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彡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一 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薩所说之般若

二 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三 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能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方便般若,则称六种般若

六般若是一而六,六而一无非是回到当下,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潒手中的金婆罗华:

①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

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掱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③观照般若:您仔细看金婆罗华的时候行为就是观照般若,妄想皆无这時已经远离了分别意识,就是观照般若;

④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界就是实相般若;

⑤眷属般若:这时候您已经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所以,其它五度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宇宙万法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所以是眷属般若;

⑥境界般若: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备这两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实际仩我们时时处处都生活在自性之中,就是时时处处都具足六般若!

》《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

悟道就是見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

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

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是对实相般若的认证方式:清凉国师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朗然,即如如佛”是说没有妄念的现前一念心,是没有想过去也没有想未来,只是当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灵本体的时候同时具备寂和照两个方面,这就是与如来相同的心灵境界这就是境界般若。

真悟道嘚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

。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顯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

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文字般若是用文

字如实描述法界本体与契入法界本体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别意识能够了达的境界,属于世俗谛

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学問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鈈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自在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

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就是方便般若

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

吔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

一个修歭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观照般若”是现量契入并安住在法界本体的方法即现量契入并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方法,佛陀睹明星时候的意识观察当下就是智慧观照当下就是转识成智,因为分别心的本性是智慧

“观照般若”是报身佛境界;观照般若当丅体验烦恼的本性与菩提的本性无二无别,是以分别意识当下超越分别意识的境界将意识当下转为妙观察智,属于胜义谛

  • .字博缘文學网[引用日期]
  • 3. .佛光大辞典[引用日期]
  • 4.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严宗祖庭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