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证明圣经的权威性和无误吗

圣经真的可信吗?——从弗兰姆的三重视角看圣经的权威性 - 简书
圣经真的可信吗?——从弗兰姆的三重视角看圣经的权威性
字数 12150
圣经真的可信吗?——从弗兰姆的三重视角看圣经的权威性谢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引言圣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基督徒视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口号之一就是唯独圣经。然而圣经真的可信吗?我们以圣经为生活言行的最高权威,相信圣经是唯一完全正确无误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疯子或者偏执狂?定义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相信圣经权威无误到底是什么意思?古德恩说:圣经无误性的意思,是指原初的圣经手稿没有主张过任何与事实相违背的事。伯克富对此的定义是:全部圣经是由神的灵所默感而成的,因此圣经乃是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无缪准则。也就是,基督徒相信整本圣经是神的话,是无误无缪的,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三重视角问题是,圣经的内容合理吗?圣经记载的内容完全正确并符合客观事实吗?圣经这么古老的书怎么能够指导现代人的信仰和生活呢?这三个问题反应了历史上最重要的认识论传统: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理性主义依赖于准则或标准,主张“真理一致性”;经验主义依赖于客观的、众所周知的事实,主张“真理相符性”;主观主义承认我们的信念需要符合我们内在的准则,主张“真理实用性”。弗兰姆把这三种认识标准归为神学认识论的规范视角、处境视角和存在视角。规范视角现在让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视角来看圣经是否具有权威无误性。首先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我们相信圣经是完全正确真实,无误无缪的根本前提是因为圣经是神的话。“圣经是神的话”这个信念是基督徒的终极预设,是“优先于任何信念的信念”。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预设,在某些特定的时刻都拥有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最基本”的信念,一个价值的尺度,在这个尺度中对某种的信念的相信程度会高于对其他所有信念的相信程度,相信程度的先后顺序可能随着时间而变,在特定时间内相信程度最高的信念就是这个人的预设,是他基本的委身以及终极的准则。基督徒的预设并非一种武断的选择,完全没有理性的基础。其实,基督徒的预设拥有着最强的理性基础,即神的启示。理性主义者的终极预设是“我的理性和逻辑是完全正确、无误的,是判断所有事物正确与否的终极标准。”这个预设背后的理性基础就是个人的理性。我们对圣经权威性和无误的信念是符合逻辑一致性的,我们相信圣经是神的话,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也是所有人类知识的终极证明。这个对圣经的信念如何证明呢?当然是通过圣经本身!因为没有更高的权威,也没有更加可靠的信息,除了圣经,也没有任何证据有那样绝对的肯定性来证明它的正确性。虽然基督徒也使用圣经之外的证据,但是在选择、诠释和评估其他证据的时候,是以合乎圣经的认识论为前提的。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对圣经的论证将永远是循环式的论证。虽然循环论证一般被认为是谬误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基督徒对上帝的降服要求我们必须忠于上帝自己,而且,没有任何思想体系可以避免循环论证。所有的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支配他们认识论、论证以及证据使用的预设之上。一位理性主义者要证明理性的首要性,只能使用理性的论证;一位经验主义者要证明感官经验的首要性,只能诉诸某种感官经验;一位主观主义者要证明主观需要的首要性,只能依赖自己的主观需要。如果所有这些思想体系都是用循环式的论证,那么基督徒对它的使用就没有理由被排除在外。当然,循环论证只能用在一个思想体系的终极权威的证明中,而且他们使用的循环论证不能是狭义的循环论证,例如“圣经是神的话,因为它说它是神的话”。而应该把更多有关圣经的资料放入到这个论证中,从而拓展这个循环而变成广义的循环论证。对圣经权威性的广义循环论证,可以引用圣经内容本身的自证,也可以引用合乎圣经认识论的考古学、历史学以及哲学证实圣经的教导。这种广义循环论证的说服力,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它的结论,同时也对其原理做了基本的阐释,让我们知道结论为何正确的理由。其实论证所能做到也不过如此。而循环论证能够呈现一个诠释基督教的架构,一个预设论的方法论,一种观念,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个立场的说服力。即使有其他信念的循环论证是与基督教相对立的,然而基督教的广义循环论证能够让人看到基督教信仰内部的一致性和确定性,而非基督教信念无法保证其内部的一致性和确定性,并且在一些关键点上需要借助基督教的观念。圣经所启示的神是有秩序的神,而非混乱的神。他所说的是真理,而非错谬,他也不能说谎,不能作出应许之后毁约。他是有理性和逻辑的,所以一致性是他的真理的一个标志。虽然这种一致性并非一直都很容易被我们辨认,圣经中的许多“表面的冲突”可能通过人类的逻辑和独创性获得解决,也可能长期解决不了。因为人类理性的堕落和知识的有限,我们无法正式地证明基督教信仰系统完整的一致性,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证明哪些拒绝合乎圣经启示的信仰体系,连维持其可理解性都非常困难,更别说一致性了。因此基督教信仰相对的一致性,即使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仍将被视为一项有益的资产。当然在验正所有宗教信仰时所使用的“逻辑一致性”并非持守着中立的原则,“神学一致性”的意思是必须建立在圣经之上。所以,在基督徒论证圣经权威性和无误性时,所采用的证据主要来自圣经本身,并以合乎圣经信仰的逻辑来解释。圣经自证是神的话语的证据非常丰富:在旧约圣经里,我们常常看见“耶和华如此说”,它出现过几百次。当先知说“耶和华如此说”之时,他们乃是在宣告,自己是从掌握主权的以色列王——即神自己——那里来的信使;所以,他们也等于是在宣告,他们的话语乃是神绝对有权威的话语。当一位先知如此地奉神的名说话时,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一定是从神来的,否则他就是假先知了。(参民22:38;申18:18-20;耶1:9;14:14;23:16-22;29:31-32;结2:7;13:1-16)。不仅如此,圣经经常说神“藉着”先知说话(王上14:18;16:12,34;王下9:36;14:25;耶37:2;亚7:7,12),因此,先知奉神的名所说的话,就是神说的话。(王上13:26对照王上13:21;王上21:19对照王下9:25-26;哈1:12;另参撒上15:3,18)在新约里,有不少经文指明所有旧约的内容都被视作神的话语。提后3:16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此经节中的“圣经”必定是指被书写下的旧约经文,因为γραφη(graphe)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的五十一次里,每一次都是指这个意思。不只如此,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圣经”,正是他在前一节经文中所提到的旧约“圣典”。这一节经文就简明地表达出旧约多处经文中的明显事实:旧约著作是文字形式的神的话语。因为旧约的每个字,都是神说的,虽然神是使用人作为代理而将这些话书写下来。彼得后书1:21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这里彼得指明所有旧约著作都是神的话语。他说这些预言没有一个是“出于人意的”,都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他的意思是,一个预言的终极来源,绝对不是人自己决定要说什么,而是圣灵在这位先知生命中的作为,藉着一些在此没有指明的方式而施行出来的。这点指明了一个信念:所有旧约的预言(从彼得后书1:19-20的光中看来,这里所说的预言可能也包括了所有被书写下来的旧约圣经),都是“由神”说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神自己的话语。新约肯定旧约权威性的证据还有很多:比如马太1:22中引用以赛亚书7:14的话,说那是“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耶稣在马太福音4:4对魔鬼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在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中,耶稣一再地从申命记里引用经文来回应每一个试探,由此可知,耶稣所说的“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乃是之前被书写下来的旧约圣经。在马太福音19:5里,耶稣引用了创世记2:24的话;虽然创世记的作者在那段经文中没有说那是神说的话,但耶稣引用时就说那是神“说”的话。在马可福音7:9-13里,马可用“神的诫命”、“摩西说”和“神的道”互换称呼同一段经文。在使徒行传1:16里,说到诗篇69篇和109篇的话语时,称它们为“圣灵藉大卫的口……预言”的话。在这里,圣经的话语被称为是圣灵所说的话。其实还有许多别的经节(见路1:70;24:25;约5:45-47;徒3:18,21;4:25;13:47;28:25;罗1:2;3:2;9:17;林前9:8-10;来1:1-2;6-7),它们所用的这个模式——将旧约经文的话语归成是神说的话——是十分清楚的。不只如此,有几处经文把所有先知们的话或旧约经文的话,都称为是一定要相信的话,或是从神而来的话(见路24:25,27,44;徒3:18;24:14;罗15:4)那么,新约作者是否认为新约也是神的话,与旧约圣经拥有同样的权威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刚刚提到graphe这个希腊字,对新约著作的作者们来说,这是个专用词汇,有十分特殊的意思:这个字在新约里共用了五十一次,每一次都是用来指旧约的著作,而非指任何圣经正典以外的其他话语或作品。但是有两个地方,新约的著作和旧约的著作一同被称为“圣经”。首先是彼得后书3:16那里,彼得不仅表示他知道保罗书信的存在,而且十分清楚地将“他(保罗)一切的信”与“别的经书”归成一类。这表明:在教会历史的非常早期,所有保罗的书信都被看做是被书写下来的神的话语,就像旧约经文一样。另外一处是在提摩太前书5:18那里,保罗引用了路加福音10:7里的话,并称它为“(圣)经”。新约作者不只是说旧约是神的话,也不单单只是有问题的时候,以旧约为最高权威和唯一准则。其实新约作者们也是自我意识的,像旧约一样权威性的宣告和教导神的子民要遵从。比如说以弗所书3:3-6“用启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你们念了,就能晓得我是深知基督的奥秘。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着圣灵启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一样。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保罗这里用启示这个词,是要求读者要听他在以弗所书的话,因为这是神的话。而且,你们念了就知道我深知福音的奥秘。当保罗在林前14:37里说:“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保罗在此为哥林多教会的崇拜制定一些规则,并且宣告它们是“主的命令”。其实,当新约作者肯定旧约权威性时,他们是站在与旧约圣经同等的权威上。比如耶稣教导说,旧约如何在他身上应验。(路24:44-48)反对将新约作者的话语视为神话语的一种论点,有时是从林前7:12来的:保罗在那里将他的话语和主的话语区分开来。他说:“我对其余的人说(不是主说)……”不过,我们从第25节和第40节可以得到一个恰当的解释。保罗在第25节说,关于不婚守童身的人,他没有主的命令,但他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他在此的意思是指,他没有耶稣在地上时就这件事所说过的话语,可能他后来也没有从耶稣那里领受到有关这件事的启示。这里的情形和第10节的情形不一样;他在第10节只需重复主在地上的教训。保罗在接下来的几节经文继续对哥林多教会的人提出关于这件事的几个伦理标准,很值得注意。谁给他这个权利去发出这样的道德命令呢?他说他是“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因此就说出他自己的意见(林前7:25)。他在这里似乎是暗示,他深思熟虑过的观点和判断,能够与耶稣的话语放在相同的权威地位上。因此,林前7:12的话:我对其余的人说(不是主说)乃是一句惊人之语,是保罗对他自己之权威的强烈肯定——假如遇到某一种情况,而他没有任何从耶稣来的话语可以应用,那么他就会用他自己的话语,因为他自己的话语和耶稣的话语有一样的权威!除了圣经的内证之外,关于圣经权威性的历史方面的证据也非常丰富。从历史上看,从早期教父时代到18世纪,神学家和圣经学者没有花太多笔墨论证圣经权威性,并不是他们不相信圣经的权威性而是圣经权威性并没有遇到太多的挑战,大家都承认圣经是神的话,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标准,所以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去论证。当时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是对圣经的不同理解,而不是圣经本身可不可信。所以,关于圣经权威性的信念并非横空出世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事实恰恰相反,历史上了解圣经的人一直都承认圣经的权威性,而否认圣经权威性的信念才是一个最近两百年才流行的信念。这个新的信念其实伴随着进化论的信念,进化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直随着时间不断的进化,越新的东西是越好的,当然这也是最近一百多年开始流行的信念。从“逻辑一致性”来看,进化这个信念在一百多年来并没有继续“进化”,而圣经权威性的信念则是自从有圣经以来都始终坚持不变的。从“确定性”来看,进化论这一信念带来的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则是一直都在“进化中”,是变动不定的,没有确定性可言。可见,圣经权威性的信念比其他的信念更具有真理的逻辑一致性和确定性,是可靠而可信的。处境视角完成逻辑理性视角的证明之后,许多人并没有自然的去相信圣经的权威性。这些人有可能是经验主义者,这种经验主义主张“真理符合论”,要求知识必须符合事实,而不只是要在逻辑上前后一致和确定不变。我们现在就从经验的角度来论证圣经的权威无误性,即因为圣经是符合事实、真理和证据的,所以圣经是正确无误的,是指导我们的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首先,许多经验主义者追求的“原始事实”,也就是未经诠释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圣经中启示的神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神,所有事实的存在都是因为神对它们的诠释,并且正如事实与神对它们的诠释是无法分割的,我们对事实的了解与我们对它的诠释也是无法分开的。陈述一件事实与诠释它是同样的活动。虽然非基督教哲学一直尝试把事实从理性法则中分割出来,其结果是没有任何理性法则能够应用在变动不定的世界,而且“原始事实”导致人们无法定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事实”其实就是“虚无”。而且,哲学史上,经验主义历来受到理性主义、主观主义以及怀疑主义的挑战,他们否定感官经验的可靠性,这些观点认为,我们无法认识那些独立于我们思想之外的任何事实,因此没有任何事物是与我们的思想相符的。与此相反,基督教的认识论视事实为规范性的,规范也是属于事实的。事实承载着规范,它们向我们传达着神的存在,以及他对我们所定的旨意。所以,通过神的启示,我们确实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世界。我们不只是通过感官经验发现真实的世界,而且也通过规范和存在的视角来认识,特别是通过圣经,它是我们检验事实的最高标准。圣经清楚地教导,我们可以通过大自然以及历史事件认识神。神也施行伟大的历史性审判,“以便他们知道我是主”。这些审判包括了神迹,特别是基督的复活,预言的应验。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认识有关神的存在以及他救赎我们的工作。我们也认识到他的律法,这些事实突出了处境视角与规范视角的统一。所以在圣经中,处境视角仍然有其价值。现在,我们就从处境的视角来看待圣经的权威可靠性。从处境视角看,很多人认为圣经不符合现代科学,主要怀疑圣经对这几个问题的记载:上帝创造世界、上帝造人、人类都有罪、许多神迹、预言应验、耶稣复活等。现在让我们一一来看圣经与处境的互动。关于世界的起源,近几十年科学界最流行的观点是“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奇点,它带着巨大的能量而爆炸,然后不断的膨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宇宙。随着很多科学家和媒体的推广,这个理论比其他理论更受人欢迎。比如佛教的轮回说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没有起源没有终结,但天文学发现的“红移”现象已经证明宇宙正不断膨胀的事实已经有力的否定了宇宙没有起源的观点。然而大爆炸理论也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完美可靠,至少这个理论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比如说:大爆炸理论认为的“奇点”从何而来?从经验的视角看,这个大爆炸为何没有炸为废墟而毁灭,反而“炸”出一个如此有规律的宇宙?偶然的爆炸中,炸出一架波音747飞机的经验是否存在?更何况炸出一个无数颗星球在各自的轨道上不停运转的宇宙呢?这个概率有多大?而且如果没有上帝设定的自然规律并维护这些规律的有效实施,概率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近来许多科学家主张“宇宙智能设计论”,他们认为宇宙的精密性、奇妙性和艺术性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位智慧者精心设计的结果。圣经创世记开头宣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把星辰摆列在天空,并且造的植物和动物都各从其类。造完万物之后上帝自己觉得所造的都非常好。从经验视角来看,宇宙起源与智慧全能的上帝的创造比起源于偶然更可信。与此相似的是人类来源的问题,近一百多年科学界流行“进化论”,这个观点认为生命起源于单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生命演变为复杂生命,根据基因突变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不断进化成哺乳动物,从猿猴到直立人,最后进化成现代人。这个观点认为只要时间足够长,这个过程就能完成。随着生命科学的发现越来越多,从单细胞进化成人类的概率越来越低,所以进化论者发现它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进而宣称的人类起源时间也越来越久远。其实这个观点面对的致命问题比“大爆炸”更多:根据进化理论,世界上应该只剩下进化程度最高的动物,可是世界上依然存在难以计数的动物种类。而且进化论认为生命是在不断的细微渐变的过程中,这将导致动物界的分类没有任何基础。而且进化论者却找不到各种动物的中间状态。基因突变的动物只会变成残疾和劣化而无法优化是一个科学实验的事实。人类的良心、道德和宗教情感更是进化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相比进化论,生命起源于“智能设计”的观点更加符合经验。圣经在记载上帝创造天地的同时,也记载上帝创造水里的鱼类、天空的飞鸟并地上的昆虫走兽等各种动物,而且各从其类。各种动物身体的奇妙和精美都是上帝智慧创造的结果。也因为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了人,所以人类的特别之处也由此而来,人类的道德、良心、创造力、宗教情感等都由神而来。至于圣经宣称人类的普遍有罪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罪”的含义。圣经中“罪”的词源是达不到标准,就如“射箭未中靶心”。经验中,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在中国被视为犯罪,违反伊朗法律的行为在伊朗就是犯罪。比如一位女性穿着短袖走在大街上在中国并不违法,但现在如果走在伊朗的大街上就是违法犯罪。同样的,圣经中违反上帝的律法就是罪。圣经记载的上帝的律法是我们在行为、言语和思想上必须尽心尽力的爱上帝并爱人如己。正如耶稣说凡恨人的就是杀人、凡向妇女动淫念的就是犯奸淫了。所以,如果我们真实的面对自己、观察他人,就会发现一生圣洁不犯罪的人实在没有。圣经提到的许多神迹奇事也经常令人怀疑,比如耶稣行走在水面上(约6:19),耶稣变水为酒(约2章)、治好天生的瞎子(约9章)、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约11章)等等,因为这些神迹不符合自然规律和我们的经验。其实,从处境视角看,我们认识的规律是根据自然界的常态总结而来的,经验中我们也会不时的发现不符合“规律”的现象,于是称之为“未解之谜”或者奇怪的现象。其实规律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偶然是不可信的,规律是由一位智慧者制定并维护它的有效实施的。而且制定规律者确实有权利按照祂的需要来超越。圣经说宇宙万物(包括规律)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自己有权柄制定规律,当然也有权柄超越这些规律。耶稣是降生为人的上帝,他有权柄超越水的浮力而在水面行走、他有起初创造的能力和智慧能够把水变成酒、使瞎子的眼睛恢复视力,甚至他有创造生命的能力能够让死人复活。许多人怀疑圣经宣称的“预言应验”,因为人类活在时间之内,虽然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和智慧推测未来一段时间,某些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当然关于自然的预测比关于人类社会的预测更多。但是圣经的预言有的是提前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且是关于人类社会的预言。最典型的是关于耶稣的预言,在耶稣降生之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赛亚预言:“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 (赛7:14)“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53:3)“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他虽然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赛53:9)公元前一千年的大卫时代就曾预言道“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22:18)不像很多算命先生的模糊的预言,圣经关于耶稣生平的预言是如此详细具体,并一一应验在几百年后的耶稣身上。很多人无法解释就想方设法把以赛亚书和诗篇的写作时间拖到耶稣时代甚至更晚,这种对圣经文本进行的高等批判方法本身也很值得批判。因为高等批判学方法本身都很不一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任意拆解圣经文本。高等批判学者的观点甚至互相矛盾。比如威伯莱评论摩西五经的高等批判研究中说:“今天,关于五经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原因、以什么方式以及经过谁的手笔才形成现有的形式,学界并无共识,有关五经各部分的形成年代,各种观点上下悬殊五百年以上。”反之,一千多年来的圣经学者一直相信包括以赛亚书在内的旧约预言在历史上的确应验了,因为这些发出预言的是超越时间并且掌管历史的上帝,上帝从亘古知道永远的事。所以,这位全知的神和他透过圣经所说的话是可信可靠的。关于耶稣复活的证据就更多了。圣经记载耶稣从死里复活之后显现给五百多人看,因耶稣被钉十架而四散逃跑的门徒后来居然奇迹性的大有能力和胆量去传讲耶稣的复活,并且大都为此献出生命。耶稣的空坟墓更是耶稣复活的铁证,虽有看守坟墓的兵丁说耶稣的尸体被他的门徒偷走了,(太28:12-15)这是自相矛盾的自欺欺人,这些兵丁如果不是自编谎言以搪塞,就是冒着抗命杀头的危险看到门徒偷尸体而主动放他们离开。而且两千年来,耶稣的“舍利子”从未找到。所以从处境的视角看,圣经宣告的耶稣复活是可信的。因为圣经是神的话,能够作为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存在视角以上我们从规范和处境视角分析了圣经的可靠,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但现今主观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观主义者认为“真理就是行得通的道理”,也就是“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有些哲学家,比如希腊的诡辩者,曾经使用这种原则来维护激进的主观主义,他们说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只有“对我而言的真理”。因此什么对我来说行得通,什么就是真理。这种激进的主观主义也是彻底的怀疑主义,因为他自己就是唯一的真理,其他都是荒谬无意义的,这将导致他无法与人和平的共处与合作。并且他的需要也会随时改变,导致自己的不断怀疑和改变。这种“真理”在其个人现实的生活中是行不通的。但圣经却宣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圣经和基督教信仰是“行得通的”。而且行得通的事物也同时是符合神的律法的事物,也是与客观事实有关联的。从主观存在和实用的视角,质疑圣经“行不通”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圣经说女人要服从男人,要爱你的仇敌,遵守安息日,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原则等等。如今女权主义抬头,圣经的男女关系和秩序遭到很多人批判和否定,被认为是行不通的。圣经创世记第二章记载的创造秩序是上帝造男造女,先造亚当,然后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作为配偶帮助亚当。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五章教导男人是女人的头,妻子要顺服丈夫如同顺服主。女人在教会应当温柔安静听道。有些人据此批评圣经主张男人地位高于女人,甚至宣称圣经是男权思想的拥护者。其实圣经记载了上帝造夏娃来帮助亚当之后,紧接着就宣告“二人联合、成为一体”。(创2:24)保罗教导男人是女人的头的同时,同样吩咐丈夫要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命。(弗5:25)可见圣经并非主张男权思想,反而是上帝按着自己的形象造男又造女,男女在被造的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正如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的,并非头骨也非脚趾骨。只是上帝在两个性别之中设立了先后秩序,使得人类社会能够在清晰的秩序中彼此相爱而顺服,而非相互辖制和奴役。只是人类离开上帝而滥用男女先后的秩序,导致长期的男权思想。其实女权主义也不如大家所宣称的那么“实用”,女权运动带来家庭矛盾、“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生育率下降、甚至同性婚姻等一系列的社会和伦理层面的各种问题。圣经并不是主张让我们回到男权社会,而是回归上帝起初设立的男女秩序,“二人联合成为一体”,“丈夫爱妻子为妻子舍命、妻子敬重顺服丈夫”,男人做头做决定也担当责任,女人帮助顺服男人,就如基督与教会的关系一样。这个秩序在有罪的人和家庭中是无法良性运作的,只有接受上帝在基督里的赦罪救赎,并依靠上帝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秩序在两千年的教会史上,在千千万万的基督徒家庭中都被证明是“实用的”。如果说圣经中的男女秩序主要受到女权主义思潮的挑战,那么圣经中“爱仇敌”的教导则可能遭遇更多群体的否定。中国文化主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对待仇敌要如严冬一般的残酷和无情。社会生活中,面对违法犯罪分子以爱相待通常被认为是行不通的、“不实用”的,因为这样可能会纵容犯罪作恶者,这是误解圣经中的爱的含义。圣经中的爱始终是以上帝的至善和至爱为基础的,因为上帝是爱,上帝先爱了我们,所以我们彼此相爱。而且圣经里的爱是有标准的,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别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13:5-6)所以爱仇敌并不意味着要爱敌人的所有行为和助纣为虐,圣经里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在上帝启示的真理中为了对方的真正的益处着想。就如上帝知道我们违背上帝的律法犯罪堕落,上帝并不是完全放任我们享受罪中之乐,进而让罪恶毁掉我们甚至整个世界,而是在世界设定基本的律法来限制恶,设立政府来赏善罚恶,在人心里安放良心让犯罪者不安。所以,对违法犯罪分子的真正的爱并非纵容其犯更大更重的罪,而是用上帝设立的政府来限制和惩罚恶行,刺激他们内心的良心来自责,最终用真理来挽回上帝所造的人。推而广之,其实我们仇恨的远不止那些违法犯罪的恶人,还有许多与我们有利益和情感冲突的人,包括我们身边的亲人甚至家人。家族矛盾、家庭矛盾和离婚率不断攀升,背后的心理原因就是亲人和家人之间的不和与仇视,而我们自己也生活在其中,成为许多人的“仇敌”。如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结果就是仇恨不断恶化和升级,冤冤相报,我们自己也将进入这个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圣经教导我们去“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们人的祷告”却可以停止这个恶性循环。这要求我们自己首先承认自己是罪人,接受耶稣的赦罪恩典,依靠这恩典和圣灵的能力去爱那不可爱的仇敌。所以圣经的“爱仇敌”比“报仇”更加实用。忙碌的社会中,许多人出于工作环境和生活的压力难以安息,进而认为圣经要求每周安息一天是不实用的。我承认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确实不易,整个社会群体性的违背“安息日”,身处其中的个人确实很难每周安息一天。然而圣经中每周安息一天的规定并非上帝不知道今天的社会生活会非常忙碌,所以做出了一个“古老而过时”的规定。其实上帝的这个规定是在保护人类和牲畜,不至于在无止息的劳碌中伤害人类和牲畜的身体,麻木人类的灵魂。上帝亲自做出榜样,六天造齐天地万物之后,第七天就安息了。而且上帝设立的牲畜的生命规律也是如此,长久劳作没有歇息会影响牲畜的健康乃至生病和过早死亡。人类也需要定期的安息来集中关注我们的灵魂对上帝的需要,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也需要安静和休息,正如上帝造白天也造黑夜,甚至命令我们休息。其实,从整体和长远上看,安息比不止息的劳作更加“实用”。认知的安息我们已经从“实用”的角度论证了圣经作为指导我们的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是行得通的。只是我相信即使我论证的更加丰富和周密,并不能让每位读者都欣然接受和顺服。正如麦维洛狄斯所指出的,一个完全合理并且完全正确的主张无法说服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可以向两个人呈现同样的理论和事实,但其中一个被说服了,另一个则不然。弗兰姆认为,从主观的角度去证明知识需要考虑说服力的问题,这个说服力除了我们的论证本身的精密和事实的周祥,还涉及读者或听者的不同,因为我们有一种“认知的安息”:它就像一种感觉,类似当一个人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的满足感。这是一种一个人可以让自己完全相信某件事情的信念,并且放心按照它来生活的感觉。有时这种感觉的存在,因为我们习以为常,所以难以发现,这就好像在特定的时间我能够放心地相信早报已经送来了一样。有时这种感觉让人感到兴奋,正如当我发现一些伟大的,足以改变我的生命的信念时,而有的那样的兴奋。比如中国人可能倾向于相信来自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怀疑其他民族的东西,现代人可能倾向于接受新的现代的思想而质疑古老的圣经,现在许多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人容易怀疑群体性思想而坚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身为中国人,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无可厚非。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非常复杂,而且随着时间在不断改变,因为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随着社会和环境的改变不再“实用”。比如按照中国传统的孝道,父母过世,儿子需要守孝三年,这一条对主观主义者而言几乎是“行不通”的。因此许多人主张对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按照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采纳或拒绝。而对现代文明影响最大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其实是基督教,是圣经。所以,用圣经作为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权威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行得通”。许多人怀疑圣经的权威性,因为圣经在全世界和历史上有亿万人认信。我们倾向于对“群体性思想”持有怀疑的态度,这在许多情形中是正确的。培养独立思考对理性很重要。但是完全避开与人的相处是不可能的,并且完全的独立也是“行不通”的。理想的做法是让整个人类在一个团队中一起工作,一起发掘世界的奥秘,彼此信任,在一个伟大的学习体系中和平共处地彼此合作,每个人都对整个知识的体系做出他的贡献,而这种知识的体系是远远超越任何个体所能够理解的。只是由于罪的影响,这个理想的做法看似很不“实用”,但圣经却告诉我们在基督的救赎和圣灵的更新中,我们被更新的理性、情感和意志能够不断的圣化,用顺服和谦卑的态度与大公教会的群体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这样的圣经权威比个体独立性更加“行得通”。总结综上,在基督教信仰的知识体系中,从规范、处境和存在等三个视角来看,圣经权威无误性都是可信的。不管用“真理一致性”、“真理符合性”还是“真理实用性”的标准,圣经都是神的话,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而且,只有委身在圣经真理中,我们才有真正而持久的认知的安息。写于武侯区图书馆
十字架之道 目录 1. 01-自序 7 2. 02-简介 7 3. 第一章 创造之神与圣经 9 3.1 1、进化论的谬误 9 3.1.1 0 进化论的谬误 9 3.1.2 a 进化论是未经证明的假设 10 3.1.3 b 化石能否定进化论 10 3.1.4 c 进化论者也否...
超凡的一生 他生命的核心是个奥秘—— 野猪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这时比尔起身翻过山脊,顺着猎物的踪迹到了大峡谷的谷底。他边跑边在想,如何用最佳的办法将这些像猪一样的动物赶到上面的平地去,让他的几个朋友能看准了打中它们。 突然,巨大的爆炸震动了大地。拖把桶大小的石头从峡谷山坡滚...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夫莽 哲学与艺术 哲学与艺术 穿越生活迷雾, 每周五晚更新。 关注 注: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上、中、下、续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哲学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
卷一 1.1 赞美主的意志是由主而来 “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的智慧。”① ①见《旧约·诗篇》144首3节;146首5节。译者按:奥氏所引《新旧约》文字与天主教《通行拉丁文译本》相合,而与我国通行基督教(新教)译本,卷数文字略有出入,故书中引文...
本文面向读者是新教徒,所以本文使用的《圣经》版本,是新教的《和合本》。 本提纲论述的内容:本时代各种异端之风风行,许多信徒私自解读《圣经》,而不承认教会对《圣经》的最终解释权,有的也不承认教会的权柄。本文将论述人们是否要服从教会的权柄,以及如果要服从教会权柄,什么样的教会是...
今天我看了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第九章《伟大的博弈-华尔街的今昔》第一节,原来泡沫的事情,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炒卖,到18世纪英国股票炒卖,当大家以为只有可以无限生产的东西才会引发泡沫的时候,20世纪日本的房地产业再次来到泡沫吹破的地狱般的世界…………...
夫妻俩离婚争孩子,在法庭上,妻子理直气壮的说:“孩子从我肚子里生出来的,当然归我了。”
丈夫愤怒的说:“笑话,简直是胡说八道,取款机出来的钱能归取款机吗?还不是谁插卡归谁!”
法官当场晕倒,连律师都佩服。
妻子接着说:“如果出来的是假币你要...
转眼间又到母亲节了。这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怎么写写我的妈妈。三十好几了,却从不曾亲口面对老妈喊出“妈妈”二字,不是不想喊,只是从小就被教着喊名字,让我即使懂得妈妈的伟大与分量也都难以开口喊出那简单而又神圣的两个字。记得小时候还傻傻地问过妈妈——别人都有妈妈为什么我们姐弟俩没有...
宫女协助破案, 一箭封喉线索断
李紫和小武哥随秦家军已经行至西平堡,所有的人暂时驻扎在附近的兵营,准备休整一日再走。
天蒙蒙亮,或许是因为换了个环境,李紫一晚上没有睡好,想趁兵营吹号前赶紧睡上一阵儿,但翻来覆去,还是如此,眼看天快要亮了,索性不睡了,想想一些这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的权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