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视农民工群体,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人与金钱无关,向

查看: 5333|回复: 15
哈巴雪山级会员, 积分 273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59 积分
文章很长,看一遍不容易。
我还是相信一句话“仓禀足知礼节”。肚子都混不饱也就谈不上修养和文雅。
有些也是习惯问题,在国内的肯德基这些洋快餐店里,人人吃了抹嘴拍屁股就走了,我在美帝见过的大多数客会收拾吃剩的垃圾倒进一个大的垃圾桶里才离开。
在云南有些地方的人很重视孩子上学,用当地的一句话说“只要能够考得上砸锅卖铁也供”,这些地方民风很纯朴。在有些地方不一样,读书有什么用,我甚至还听到过有一家老人羡慕另外一家的:“他们家俩个儿子在外面整钱(头和抢),现在有钱了!”你让这些人讲教养,那无异于对牛弹琴,这些地方民风一般比较彪悍。
苍山级会员, 积分 62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32 积分
好文,好景界,正能量。
玉龙雪山级会员, 积分 303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601 积分
教养&&处处从别人或者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不给人难堪&&不让人觉得别扭&&完善自我心性的修养&&我首先自我完善去&&你们自便
哀牢山级会员, 积分 6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7 积分
& && && && && && && && && && && && && && && && && &教养和穷富无关,家风是维系家族兴旺和衰败的纽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龙海孤魂
& && & 有一次我到泸西办事情,因为匆匆而过,没有打扰大哥家,中午到泸西县政府食堂吃饭。当时在食堂里面有很多吃饭的人,有公务员、学生、打工人,还有些是进城办事的农民。当时朋友跟我抱怨着:“鱼龙混杂,怎么泸西县政府的食堂什么人都可以坐在食堂里吃饭啊?”我只是笑了笑,因为在一部分眼睛中,政府食堂是供给干部用餐的地方。这时,有一位排在我后面的一位农民掉过头来询问我,能否用他的十元零票换我手中的新版百元的人民币。
& && &我随口答应了,把自己手中的新版百元钞票递过去,他并没有立刻接过去,而是擦了擦手再取,边憨笑着说:“对不住,刚搬完水果箱子,手上有些土,但来食堂之前已经洗过一遍了。”
& && & 我连忙说:”没关系”。他打完饭以后数掏出了现金给我,我发现在拿钱的时候,他特地从钱包中一沓钱里挑了一些很新的十元钞票给我,笑着说:“你们出门购买东西,人们都喜欢新一点的钱。我兑换新版百元钞票是准备给女儿当春节压岁钱。”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父亲是想春节给女儿一个欢喜,因为当时新版百元钞票刚发行,市面流通还很少。
& && &我笑着接过来,他道完谢以后坐到我们斜前方的那张桌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知道他们从早上五六点就开始到泸西水果市场批发水果的果农,估计从凌晨2点到现在忙了一上午,也挺累的。他吃得很快,在我们还没有吃完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起身准备走了,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的盘子和碗带到收餐台旁边的水盆中洗刷一遍,然后轻轻的放在装已经使用的塑料篮子里面。
& && & 看看他坐着吃饭的桌子也很干净,连向来挑剔的朋友也忍不住赞叹说:“这个人要是换身衣服,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农民啊!比我们单位的一些人还有教养!”
& && & 朋友这话说的没错,即使单位领导三令五申,自己吃完要自己收拾掉,但是很多人都无视了这条规定,吃饭以后饭碗放在桌子上、坐的凳子也不会放回原地,更不要说静悄悄的吃饭了。
& && & 我不禁想到微博上的一句话:教养跟穷富无关,飞欧洲的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偏远乡村田埂上的人们也知道礼义廉耻。
& && & 想到五年坐大巴去湖南的事情,当时坐在我后面的小青年一直在踢我的椅背,而且从上高快大巴开始就一直吵吵嚷嚷的不肯停歇。车辆启动前驾驶员要求每个抽烟乘客都要熄灭香烟,驾驶员提醒了好多次,小青年依然含着香烟抽个不停,还说“没关系的,不会影响的。”
& && & 驾驶员解释说香烟的烟气会通过空调在车里不断传播,造成很多人被动吸烟,而且机载GPS定位设备都很灵敏,怕有所干扰。
& && &那个小青年竟然说了一句,“怎么,我抽的可是红河道香烟,这么好的香烟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驾驶员一开始耐着性子沟通再三都没用,最后只好把客车停在应急车道说,不熄灭香烟就请他下车,小年轻人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和驾驶员大吵大闹,还公然说:“这车我坐牢了,车票是我出钱买的,没有少一分钱,凭什么不让坐?”车上的乘客也开始纷纷要求驾驶员把那个无知的年轻人赶下车。那位年轻人迫于众怒,才熄灭掉了香烟。
& && &熄灭掉香烟以后,小青年又拿出手机玩起来,边听歌边更加用力地踢我的椅背,朋友实在是受不了了,转过头去微笑着说:“朋友,能不能不踢我的凳子?”
& && &小青年倒是安稳了一会儿,但是和他一起的女青年却又说出了一句话:“我们玩我们的,听音乐是高雅的享受,你不会欣赏还瞎嚷嚷什么?没素质!”
& && &我朋友当时气得差点跳起来跟她吵,我在旁边拉了他一把,悄悄跟他说:“你要是跟她吵,那你跟她还有什么差别呢?”
朋友当时忍着没有发作,下高快大巴以后,愤愤地说:“这是那些没有教养的父母教出这样的小青年!真让人生气!”
& &&&我笑笑说:“现在的父母无意识地骄纵孩子,甚至父母自身都不具备的素质,孩子又怎么会有呢?”
&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一个人的教养如何体现?”,里面有一位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跨级层之间的互动特别能体现教养,因为阶层虽然客观存在,强弱也自有差别,但有教养的人会无视阶层,对人平等,而无教养的人会特别在意阶层,对人三六九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社会阶层之分依旧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人们往往用金钱的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层次高低,也习惯性地用家境的好坏来区分这个人是否有教养。
& && & 但是前面所讲的农民,虽然处于社会底层,与高快大巴小青年家境显然是不一样的。但你说谁表现得更有教养一点呢?
我知道,真正决定一个人教养的并不是他的家境,而是他的家风。
& && & 虽然我并不知道那位农民来自怎样的家庭,他的父母情况如何?但是我知道中国有个典故叫“孟母三迁”。“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 && &孟母为了孟子的成人成才,连续搬了好几次家,只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孟母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甚至通过“断织督学”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半途而废的危害。从此孟子孜孜不倦,刻苦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了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 &史书记载,孟子三岁亡父,在那样的父系封建社会里,孤儿寡母家境能有多好?但是孟子的家风绝对是正派的。
& &&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通过家长的行为举止、思想情趣与道德观念综合影响自己的孩子学习与人格塑造等多方面的发展。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他们比任何一位学校的老师陪伴在孩子周围的时间都来得更早也更长,父母的一言一行更是深刻影响孩子的思维与观念。
& && & 我们陆良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觉得这并不是说有钱人的孩子还会很有钱,穷人的孩子就会一直穷。而是说明有教养的家庭生出来的孩子还是有教养,没素质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依旧没素质。
& && & 我国古代有两个家族,分别是曾国藩家族和蔡京家族。曾国藩品行高洁、博学勤勉、家规很严格。一本《曾文正公文集》,蒋介石也当必读之书,毛泽东则是放在床边反复阅读。目前为止,他的后代里也是人才辈出,有当官员的、有做教授的、有科学家甚至是副总理的太太;而蔡京虽然当年贵为宋朝丞相,由于处心积虑陷害忠良,大肆贪污受贿,后代则是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时候,结果他东窗事发,沦为乞丐,饿死在破庙里面,他的后代至今照样默默无闻。
& && & 现实生活中这种材料很多,比如:泉州网2012年2月曝光一件事情----昔日千万富翁沦为惯偷。
这则新闻讲述了一位53岁的黎某,原是成功商人,资产上千万。自从迷恋上赌博,他的人生发生转变——破产、妻离子散,甚至走上了盗窃道路。
& && &原来他在沈阳五爱街做生意,开过酒店、包过工程队、搞过长途客运,资产能有上千万。
2000年,他迷恋上赌球,刚开始是大赌,一次投10万元,他觉得不算啥。后来没钱了,就小赌,一次投1万,“到后来生意也没了,我不能自拔,整天就想着赌,想戒也戒不掉。直至背负巨额外债。 ”
& && &2004年,黎某妻子与他离婚,带着儿子走了。黎某没有钱赌球,想到盗窃。他没专门学过盗窃手法,盗窃成功率高可能与他小时候生活环境有关,“小时候左邻右舍就有小偷,与他们接触过,也就学了几招。 ”
&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培养好的家风并延续传承下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 && &家风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了后代在社会上的发展,当你的父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人们在提到你时也会对你尊敬有加,若你生在一个被人唾弃的家庭,那你也会跟着被人唾弃。
& && &我们山区有这样一个家族,爷爷辈兄弟两人,因为家风不正,老大干起来偷盗抢劫事情,如果说跑到外地干偷鸡摸狗事情还说村子老百姓无知还罢了,但利令智昏,1948年秋天,尽然带领自己的舅子,两人抢劫邻村一户在一个小山村独居人家,把那家6个人杀死在家中5人,只有一个孩子藏在厕所里面才幸免性命,那个孩子天明赶到当时边纵所在地报案求救,结果这两名凶手在解放初期清匪反霸运动中被清理出来,给枪毙了。如果他们的后代能够引以为戒,约束自己家人,无奈至今为止仍然家风不正,儿子经常殴打媳妇,孙子外出打工苦的血汗钱不仅没有养家糊口,还嫖娼染上性病,被妻子赶出家门,孙子的儿子则因为吸毒、偷盗被判决劳教,至今还在劳改队度日。而这个家族的人至今在村子里面也没有人看得起。儿子竟然被村里人起一个绰号:疯子。
& && &虽然这些事情都不绝对,但是在当今社会甚至是以前的封建社会里,这个道理都依旧存在着。
& && &格里梅尔斯豪森说过: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 && &我记得有一次从富源带了一点当地土特产送给陆良一些朋友,在工商银行哪里下车以后,开始打电话让朋友们来接东西,一个朋友可能工作忙,让她女儿来拿,这个女孩子和其他朋友家孩子不同的是,接了东西除了说谢谢,还在哪里等我,开始我以为她还等什么人?大约30分钟以后,那个孩子还在那里陪同我等人来拿东西,我催促她快回家去,不要让母亲牵挂。可是她却说,让我和她一起去她家吃饭,说的很坦诚。我婉言谢绝了孩子的邀请,告诉她,我还要等其他朋友家来拿东西。那个孩子才离开我回家去,望着那个孩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想到她的母亲,一个活泼多才多艺的女子,虽然母女一起生活,但是她对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教育孩子时候,家长首先就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长做到了,家庭才会有正直的家风,才会教育出有教养的孩子。
& && & “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这个社会并不讨厌穷人,也不会因为你有钱就一味接纳纵容你。
& && & 一个朋友给我讲述一件事情,她的女儿,暑假期间老师布置写作文,这个孩子童言无忌,里面这么讲述:放假我和哥哥在家里玩耍,玩耍一会,感到很劳累,就拿出巧克力吃,但是粘住了牙齿,无奈之下,我从牛奶盒里面拿罐牛奶漱口。等我晚上从公司回家检查作业发现这段文字以后,感到很失落,痛打了女儿一顿。
& && &这位朋友对这个掌上明珠如此下手教育,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严厉的一次。因为我知道,这个小女孩从读幼儿园开始,一直是用一辆大三菱车接送,那车里面后排座位已经被拆除,放置全部是这个女孩子的玩具和一只小鸭子。算是曲靖最昂贵的移动幼儿园吧!
& && &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有教养的都受到人们欢迎。人人都会喜欢有教养、有素质的人,厌恶与唾弃那些不止教养为何物的人。
鸡足山级会员, 积分 11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6 积分
白族人的家风很纯朴。比如我们老杨家:清白传家。
哀牢山级会员, 积分 6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7 积分
子虚乌有 发表于
文章很长,看一遍不容易。
我还是相信一句话“仓禀足知礼节”。肚子都混不饱也就谈不上修养和文雅。
还有大丈夫不食嗟来之食呢
哀牢山级会员, 积分 6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7 积分
南疆红叶 发表于
教养&&处处从别人或者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不给人难堪&&不让人觉得别扭&&完善自我心性的修养&&我首先自我完 ...
厉害,一句话道破天机。
哀牢山级会员, 积分 4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5 积分
“真的教养与穷和富无关吗”养的子女五毒齐全败家的案例很多,不是与教养有关吗?好家风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子女。
南疆红叶 发表于
教养&&处处从别人或者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不给人难堪&&不让人觉得别扭&&完善自我心性的修养&&我首先自我完 ...
这一点日本人堪为我们的榜样。
哀牢山级会员, 积分 4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7 积分
家风最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新闻爆料热线:47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金碧坊社区 滇ICP备 
(R) jinbif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8.04
未经金碧坊社区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nbsp&&nbsp&&nbsp&&nbsp&一开始,你会感到这个世界的恐怖,受不了的会崩溃和抑郁,如果你挺过来了,并接受了世界与你之间的荒诞事实,那么长久的感受是孤独,虚无与“佛系心态”。&br&
总而言之,如果你恰好生命中有人陪着你,那么生命还是值得过的,如果没有,一切艺术的东西都会是你最后释放压力的地方,直到你受够这一切,死亡的诱惑便会战胜一切兴趣。你知道,几乎所有的社会都不鼓励人们去自杀,所以真的很抱歉,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谎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快乐比自我意识觉醒更重要,那些真正觉醒的人也从不是靠别人几句话就觉醒的,事实上你得靠自己。&br&
最后,如果你只是觉得周围人过于愚蠢而想要自我意识的话,我劝你不必斗气了,你只是缺乏朋友罢了。如果你没有任何朋友,哦,我以为你要学会与自己做朋友。祝你好运
一开始,你会感到这个世界的恐怖,受不了的会崩溃和抑郁,如果你挺过来了,并接受了世界与你之间的荒诞事实,那么长久的感受是孤独,虚无与“佛系心态”。 总而言之,如果你恰好生命中有人陪着你,那么生命还是值得过的,如果没有,一切艺术的东西都会是你…
义务教育并不是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普遍存在于现代所有国家之中。&br&&br&而义务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性内容,同样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和服从性,为社会生产顺服的公民。而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的书中也指出,学校和工厂都是对身体规训的重要场所。而且如我们所见,21世纪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摄像头的普及,现在的学校也确实越来越像福柯描述的全景敞视监狱了。&br&&br&实际上,对于社会的稳定统治而言,秩序的守护者们其实倒并不在乎你是否心怀异见,他们更关心的是你的身体是否服从纪律与秩序,并最终转化为社会有机部分。而义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改造你的灵魂,而是试图通过纪律的一点点磨练,来改造你的行为以及习惯的方方面面——直到把你培养成为“口嫌体正直”并能顺利进入到社会为止。(当然,如果学校无法成功改造某个人,还有监狱等其他配套社会系统参与这种矫正工作)&br&&br&而监狱也好,还是学校也好,都是这样一种权力施展的机构。目的也正是为了持续不断地通过纪律操练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主体性个人。至于你是选择做一个有思想的螺丝钉,还是一个没思想的螺丝钉,这也不是义务教育关心的内容,而是高等教育关心的内容。&br&&br&但总的来说,你还是一个螺丝钉。。。。
义务教育并不是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普遍存在于现代所有国家之中。 而义务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性内容,同样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和服从性,为社会生产顺服的公民。而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的书中也指出,学校和工厂都是对身体规训的重要…
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是从普鲁士德国跟明治日本开始的,以德国为例, 1717 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 - 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 1763 年 8 月 12 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br&&br&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马丁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合适。路德本人于 1530 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出于教会学校在宗教改革后吸引力下降及要求每个人都要自我学习圣经(区别于以往教会学校的权威解释的考虑,他要求必须使每个人强迫接受「上帝所赋予的接受教育」的义务。 的确,如果没有强迫式的义务教育,路德无法让自己的宗教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观念和生活中去(是不是很熟悉?)所以路德的义务教育观念从一开始就具有强迫性。但是必须指出,学习圣经的义务,与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是不同的。&br&&br&所以宗教渊源之外,世俗政权对义务教育的改变尤为重要,正是接受路德主张的普鲁士,将路德的宗教化义务教育彻底改变。将教育以国家行为强制化,,目的是对公民灌输统一的思想,强化民族意识,同时提高公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排名分先后。威廉一世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对义务教育的目的有了精妙的阐释:驯养国民成为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br&&br&义务教育的普及还与民族主义思潮有关,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兴起,需要普及初等教育在全体国民中培养民族主义情绪,训练为国家效力的民众,但另一方面,广泛的国民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意识。&br&&br&所以义务教育有很强的国家意志在里边,它显然来自于军国主义,本质就是国家主义,也因此,天生就有抹不掉的公立冲动。政府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无一例外,只不过有些国家显得比较露骨,亚柏林的《苏联心灵》里。写过共产主义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对人调试,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地适应所处的社会。至于好奇心,个人探索,创造,寻求真理的愿望都是有害的。而有的国家会表现得远离政治,价值中立而已。但是只要教育经费出自政府。那影响就是必然的,在论证政府合法性问题上,公立教育总是不遗余力。培养学生对政府的信任,使其丧失对权力的批判能力,这种灌输的本能的,系统且难以扭转的。义务教育造成的后果,源于本身的不正当,即「强制」和「免费」。
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是从普鲁士德国跟明治日本开始的,以德国为例, 1717 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 - 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68aa886a3b_b.jp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68aa886a3b_r.jpg&&&/figure&&blockquote&写在前面的ps:继续近期主题,再转王人博老师于日腾讯燕山大讲坛上所讲内容。&br&【要点1】“共和”是什么?共和追求以个人、公民、个体自由为基础的一种基本制度,保证这样的制度能有效运行,实用于混合型政体。再往前延伸,共和可以表达为“没有君主的公民自治、自我管理的一种国家框架”。&br&  【要点2】现代共和主义人物当推马基亚维利,他认为一个共和国肯定是没有君王的,人民自治,自我管理。给“共和”概念重塑含义的是美国总统麦迪逊,他认为共和就是代议制。麦迪逊把代议制与联邦制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复合型共和国”。&br&  【要点3】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最大区别:在一个共和国的框架下,我们作为一个公民个体,除了每个人的个体自由、权利、义务之外,还涉及公共利益、公民德性。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德性除了智力、理性外,还必须具备国家德性,即慷慨,大度,节制,审慎。&br&  【要点4】近代中国人的问题在于只从君主制的对立面理解共和。没有皇帝是中国近代以来所追求的共和价值。“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就是共和的标志。中国共和革命是在没有完善、清晰的政治纲领指导下冒然进行的一场革命。&br&  【要点5】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抱着非常大的热望,认为旧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即把“德先生”、“赛先生”请进来。结果二位先生没来,反而在巴黎和会上失去青岛,被西方“给了一巴掌”。恰好在这时列宁苏俄伸出了援手,他们表现出的强烈反帝色彩,让中国知识分子感到特别温暖,这是导致他们集体转身“往左转”的重要事件。&br&  【要点6】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17年列宁所领导的工农共和国的诞生,使中国没有走向西方意义上的公民共和主义,走向了人民共和主义。中国的启蒙没完成,还是要回到梁启超,回到新民说。把五四后就中断了的香火接续过来是中国要走的路。百年之累,我们还在路上。&/blockquote&&p&&br&&/p&&p&&br&&/p&&h2&  西周“共和”跟西方的共和内涵完全不同&/h2&&p&&br&&/p&&p&  王人博:谢谢主持人,在座各位大家下午好!鸦片战争到现在已有170多年,但是中国仍然在路上,或者说中国就像历史的三峡,还在三峡里并没有冲出、流入大海,“在路上”是这样的概念。&/p&&p&  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原则:第一,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很多事件、人物不能回避,回避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回避历史最坏的方法是篡改历史,无论何种篡改都是回避历史的一种。所以讲一百多年的历史首先是不要回避历史,这是一个原则。第二,一百多年来中国最关涉的一个问题是西方,所以这一百多年来如果离开西方谈中国,恐怕很多问题是谈不清楚的,最起码是不完整的。正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强行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以西方为方法来认识中国,我们不得不戴着西方的眼镜观察中国。所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着“以强者为师”的路,这是为什么西方会受到如此多关注、让中国人花费了那么多心血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中国共和一百多年跟西方有内在密切关联,撇开西方谈共和,恐怕谈不清中国问题。&/p&&p&  “共和”概念中国自古就有,大家知道西周有一个有争论事件:周公、召公共和。还有一个事件共伯和。这两个事件是一个矛盾的说法,按照司马迁太史公的说法,认为所有召公、周公共和就是共和元年,即召公和周公的共和行政。这个问题暂且放下不谈,主要是告诉大家“共和”一词中国自古就有。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杰出的史学家认为既然“共和”在中国产生,中国有这个词,所以把西周表达为“西周共和国”,对这样的观念我们不做过多的评述,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古老的“共和”词汇在近代之所以被激活是因为西方,正是因为西方“Republic”概念使中国想到了自己古老的传统、古老的词汇,即西周共和的概念。按我的看法,西周汉语世界里,“共和”词汇可能跟西方“Republic”有语义上的关联,但概念内涵完全不同。我们在近代以来所使用的“共和”一词实际是对西方英文“Republic”的汉语翻译而已,是一个异词,并没有西周“共和”的原初含义。我把话说得直白一些,如果没有西方的参照系我们不会在意西周“共和”一词,正是西方激活了我们古老的语词,有了这样的语词就对应英文的Republic。那共和和西方有什么样的概念和含义?按我自己比较狭隘的阅读范围,发现“共和”概念在西方是最具歧义性的概念,比宪Z、民主的歧义都要大。&/p&&p&&br&&/p&&h2&  西塞罗:共和就是人民自己组织政权&/h2&&p&&br&&/p&&p&  “共和”在西方大体分为两个含义:一个是古典的共和;还有一个是现代共和主义之下的共和。讲古典大家都知道,西方最早讨论共和的,在古代意义上讨论共和的就是西塞罗,他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论共和》。这本书在中国有很多译法,其中一个主要翻译可以翻译成《论共和》,另一个翻译可以翻译成《论国家》。在西塞罗笔下,他把“共和”和“国家”作为同一个事物对待。那共和到底什么意思?西塞罗“共和”概念来自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亚里士多德包括他的老师柏拉图用得最多的概念是“城邦”。我的理解是希腊“城邦”概念到拉丁文被西塞罗转化成“共和”概念,“共和”跟希腊时期的“城邦”概念相同。换句话说西塞罗是在“城邦”的框架下思考共和问题。&/p&&p&  按照西塞罗的定义,认为共和就是人民自己来组织政权,另一个表达就是“人民主权”。西塞罗认为如果要实现人民自己管理的政体,有几种混合形式:比如贵族、平民、王政。认为能保持一个共和国稳定、长盛不衰最好是混合制,所以一部分权力给贵族,一部分权力给平民,分为贵族共和和平民共和(或者人民共和)。所以西塞罗在混合政体的意义上讨论过共和,这些都是西塞罗在“城邦”的框架下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近代以后的国家概念在西塞罗的思维方式里是不存在的。大家知道讨论现代国家概念的,被称之为国家现代性的一个人是后来出现的,叫马基亚维利。简单说,西塞罗的“共和”概念一方面由人民或者公民自己管理国家,就像希腊城邦制度。另一方面西塞罗发现贵族制、民主制混合在一块也不错,所以考虑到混合政体的概念,这个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时间关系,关于西塞罗就说到这儿。&/p&&p&&br&&/p&&h2&  孟德斯鸠:没有君主的国家就是共和&/h2&&p&&br&&/p&&p&  现代共和主义人物当推马基亚维利,在他《论李维》这本书里着重讨论共和国的公民概念、公民德性。马基亚维利理解的共和是从君主制的对立面理解的,认为一个共和国肯定是没有君王的,就是人民自治,人民自我管理。所以共和概念既是一种政体概念,也是一个国家的框架概念,跟政治学密切相关的,所以歧义很大。跟民主有没有关联?也有关联,特别是后来美国的联邦制,好像这样的共和制跟联邦又关联在一块,所以要完全剥离清楚在西方很难,不只是在中国。&/p&&p&  真正从现代意义上讨论共和概念的是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最初也是从君主制的对立面出发,也就是说一个共和国肯定没有君主,有人称之为“君主的怯儒”(没有君主的国家就是共和)。所以马基亚维利继承了西塞罗的传播,一般从君主的对立面理解。但孟德斯鸠发现英国这样一个国家结构好像不能这样理解,他说英国是混合政体,有国王,有贵族,有平民,平民院行使一部分权力,贵族行使一部分权力,英国国王行使一部分权力,所以王制、贵族制、民主制混合在一起,英国表面上是君主国家,但实际是共和制。这是孟德斯鸠比较模糊的表达,本来就很模糊,一方面要从君主的对立面理解,但发现英国有贵族制、平民制,可又特别像共和国,所以他说混合制的政体可能更符合共和的概念。&/p&&p&  之后最典型的人物是英国的哈林顿,从孟德斯鸠到哈林顿。&/p&&p&&br&&/p&&h2&  麦迪逊:共和就是代议制&/h2&&p&&br&&/p&&p&  我认为给“共和”概念重塑含义固定下来的是美国国父,美国有两个人物对共和概念做出很大贡献,最主要的是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对共和概念的解释最有代表性,说共和就是代议制。从这个意义上把民主制区分开,认为民主制只能是直接民主,像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那就是民主制。美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相对比较多的国家只能实行代议制,或者只能实行共和制,不能实行民主制,这是麦迪逊一直强调的。后来美国很多人接受了共和概念:代议制。但麦迪逊把代议制与联邦制结合在一起,所以把美国共和国称之为“复合型共和国”。现代共和主义基本上从马基亚维利到孟德斯鸠、哈林顿,到美国的国父基本有这样的思考。&/p&&p&  共和在西方不光是古典还是现在都有两个含义:一是君主制的对立面,这没有问题,这一点恰好被中国的共和主义接受过来。但中国人可能忘了一点:从西方的古典到现代共和(关于混合政体的因素)。大家知道波考克(当代共和主义者),他认为美国是典型的混合政体,特别符合共和概念。他说法官就是贵族,总统像国王,美国宪法除了总统不能世袭之外,权力很大,而参众两院特像民主,分析很到位:美国是典型的混合政体,类似于英国。中国从西方接受“共和”概念时,中国人从君主的对立面来理解这样的概念。后面会专门谈这个问题。&/p&&p&&br&&/p&&h2&  公民德性: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的最大区别&/h2&&p&&br&&/p&&p&  现在我谈一下当代共和主义的语境,这方面我了解得不是太多,但阅读了一下材料。当代公民共和主义有几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剑桥学派的波考克,还有一个是澳大利亚学者佩迪特,还有美国的桑德尔、斯金纳。这些都被称作为当代的共和主义者。当代共和主义者从自由主义旁边升华出来,我要告诉大家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英语世界,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最大区别并不是反对自由。换句话说共和主义跟自由主义一个共同点,认为共和国必须以个人自由为基础和根基。共和国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体自由,在这个问题上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没有任何区别。区别在于自由主义者更强调消极自由,共和主义更多强调积极自由。那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的区别到底在哪儿?我认为重大的区别在于:在一个共和国的框架下,我们作为一个公民个体,除了每个人的个体自由、个体权利、个体义务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关涉到每一个人,这个领域共和主义者表达为“公共利益”。恰好在这样的领域里才能生发出一个概念:公民德性。共和主义者跟自由主义者的主要区别是共和主义者告诫自由主义者。当我们行使宪法赋予我们个体自由时,眼珠子转一转,看看周围人,要关切到周边人,因为我们利益相关,别人需要帮忙时,拉别人一把,这是实现个体自由的前提,所以共和主义很多时候强调了公民的德性,一个积极概念的公民元素。这是一个。&/p&&p&  另外,共和主义者跟自由主义者的区别不喜欢用“权利义务”、“人权”概念(自由主义通常表达这些概念),共和主义喜欢用“公民”、“德性”取代了自由主义者主张的“权利”“人权”概念。如此意义在哪儿?对中国人有什么启发?启发最大的在这儿,自由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的个体价值,共和主义强调一个人的个体自由固然很重要,但每一个公民个体行使这种自由的能力也同样重要。比如言论自由,按照共和主义的理解,大家都具有言论自由,但一个君子,一个具有公民德性的人说的话跟一个狂妄之徒说的话,价值不一样,共和主义强调这一点。当然我们的价值不同,那是价值实体意义上讲的。自由主义说人所表达的观点具有同样价值,共和主义说不是。一个伟大人物,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说的话跟一个无赖说的话不可能具有同样价值,所以他把这称之为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这恰恰符合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上,大家知道君子说的话跟小人说的话的份量肯定不一样,这是我们缺少西方自由主义的传统: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不管你说的是君子之话还是小人之语,大家都有说的权利。共和主义强调都有说的权利,但价值不一样。&/p&&p&&br&&/p&&h2&  共和追求以个人、公民、个体自由为基础的一种基本制度&/h2&&p&&br&&/p&&p&  我记得日本学者沟口雄三专门对能力问题进行了东方式的解读,这样的观点更容易被日本、中国、东亚国家所理解和接受。我认为如果没有大错,共和主义是针对自由主义的一个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所出现的弊端加以纠正,由此出现了这样一个学派。所以当代共和主义者一般不讨论“共和”概念,换句话说他对共和的理解继承了古典西塞罗的共和,同时也包含了从孟德斯鸠到美国国父的共和,也强调公民,强调公民的德性。那公民德性共和主义包括哪些?公民权利太多,消极自由太多,言论、出版、y行、j社、B工、宗教信仰等。但共和主义强调的公民德性除了智力、理性外,还必须具备国家德性,一个公民要慷慨,要大度,要节制,要审慎。“审慎”概念在马基亚雅维利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现代人不可能每个人变成轻狂的人,做事思考要有审慎的态度,不追求奢靡之风,而要节制。&/p&&p&  共和主义恰好是为了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带来的趋向。当然中国有很多问题,但西方有志之士也发现抑制西方世界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整个世界的平庸化,过度追求财富、重欲之外,极端的个人主义造成了极端的遗落化。大家想想,鸟叔的一首破歌能风靡全世界,就知世界成什么样了。美国给我们提供的很多都是从自由主义生发出的很多治国方式,“好声音”,“江南Style”,如果古人听了这玩意儿会怎么想?我不想评价音乐的属性是什么,但整个世界往这儿走:平庸、娱乐、奢靡。这都不是公民德性所具有的。自由主义到西方宪Z,但宪Z体制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过度的自由、过度的放纵肯定有问题。自由很重要,但不能过度,否则我们世界会有问题,这是西方病。西方病跟中国病不是一回事。如果西方过度自由,中国是什么?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体制。&/p&&p&  从西方从古典到现在“共和”是什么东西?共和追求以个人、公民、个体自由为基础的一种基本制度,保证这样的制度能有效运行最好实用混合型政体。若再往前延伸,共和可以表达为“没有君主的公民自己自治、自我管理的一种国家框架”。这个概念挺复杂,不能单从一方面理解它。&/p&&p&&br&&/p&&h2&  近代中国人:排满就是共和&/h2&&p&&br&&/p&&p&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共和知识传到中国,我们面对西方Republic这样的概念,我们怎么理解这样的概念?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是中国从日本借用了意译的方式。换句话说日本把西方英语中的Republic翻译成“共和”,中国人又从日本移植过来。但当西方的“共和”被中国人拿来实践以后出现了什么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只从君主制的对立面理解共和。大家都知道没有皇帝是中国近代以来所追求的共和价值。瞿秋白总结了几个字: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皇帝倒了就是共和的标志。中华民国没有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皇帝,这是中国人从西方理解的“共和”概念。先不说这样理解对不对,中国人在近代对西方共和是这样接受过来的。谈到中国接受西方的共和就要谈到一位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p&&p&  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在这个组织的誓词里有这样几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大家都知道“驱除鞑虏”是什么意思,“恢复中国”可能会引歧义,谁的中国?最具有模糊意识的是“创立合众政府”,“合众”两个字怎么来的?“合众”是什么意思?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事后孙中山先生回忆,当时“合众政府”是学美国,要建立像美国联邦制的共和国。但事后解释跟当时完全不是一回事,按照我的理解当年共和革命者对于“共和”到底是什么自己也不是太清楚,最主要的是要把满清推翻,没皇帝、没王制的国家就是共和,在此意义上创建一个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国家,但美国国家什么样孙先生自己也不清楚。按我的阅读发现孙中山先生英文很好,但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他对美国联邦制、美国宪法做了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近代共和从西方传到日本,从日本传到中国,被理解为要在中国发动共和革命,共和革命就是排满。所以我认为中国共和革命是在没有非常完善、清晰政治纲领前提下冒然进行的一场革命。1894年是什么年份?1898年才有戊戌变法,兴中会比戊戌变法要早。&/p&&p&&br&&/p&&h2&  反君主制和建立共和是两码事&/h2&&p&&br&&/p&&p&  但孙中山的共和革命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分清楚:&/p&&p&  第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共和主义者们从君主的对立面理解共和。在1894年的誓词里看得不是很清楚,后来的“三民主义”可看得清楚些,是从君主的对立面理解共和。而孙先生在中国进行共和革命,高举的旗帜好像不是反君主制的旗帜,反满跟反君主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换句话说孙先生的共和革命排满重于反君主制本身,而两者在意识形态、理论形态上完全不同。反君主制是从整体、整个意识形态上对君主制的一种颠覆和反叛,不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王朝。孙的共和革命主要反对的是一个王朝,而这个王朝之所以遭到以孙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共和主义者的反对,首先不是因为它的君主制,而是因为它的身份,孙先生一直觉得爱新觉罗的政权是外来政权,或者说中国王朝统治者身份是可疑的、身份不合法。“驱除鞑虏”中的“虏”字是什么意思?跟君主不是一个观念。所以反满、排满革命反的是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清王朝,满清王朝之所以遭到共和主义者的反对首先并不是因为为君主制,而是因为他们是满人。大家都知道中国士大夫总愿意以汉族的身份理解中国的君主制,这跟西方不一样。有人说,孙中山认为满清政府之所以不合法是因为它的身份不合法,篡夺了中国政权,中国应该是中华汉族之政权,所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是恢复以汉人为统治者的那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不合法性。&/p&&p&  第二,恰好少数民族身份道出了中国的惨败,因少数民族统治者无能,没有汉族人统治国家有智慧,所以现实很糟糕,满清政府不但没有把中国引向繁荣,而且中国一步步堕向地狱。这是当时共和主义者的判断。所以排满不等于是反君主制,反君主制并不等于排满。所以后来的共和主义运动中就有这样的声音:把满清推倒了,由汉族人做皇帝就可以。对于这样一种声音毫无疑问是反共和主义的,可孙先生一个耳朵听,保持沉默,并不刻意反对这种声音,因为这种声音恰好能唤醒中国很多下层百姓一个非常光荣的记忆——大家知道中国下层百姓都会说“我们那个朝代,我们自己人那个朝代如何如何”,这个朝代一般指明朝,所以反清复明是中国下层百姓最乐意听的。江湖上的反清复明跟孙先生的共和革命恰好对接了。&/p&&p&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这是后来中国共和革命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过孙先生乐观地认为排满革命是“逼其宫、先利其器”,认为把清朝推倒了,中国自然会实现共和。这和反满、反君主制不同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反君主制很简单,君主制倒了要建立共和是两回事。可因孙先生极度排满,把满清政府推倒后,汉族人掌权就是共和。共和革命在理论上准备得很不充分,满清政府倒了,能必然是一个共和制度吗?汉族人主政必然是共和吗?那些参加共和革命的人,有多少人想当皇帝?而且作为老百姓做好共和国公民的准备吗?都没有。所以后来革命出现了诸多问题。有意思的是,孙先生的共和革命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发展,跟西方的每一次革命不一样,依靠学生、会党,会党人士对共和压根儿就没有认识,唯一的方式是暗杀、起义、流血。当年鲁迅先生在日本就自动要求回国杀某一个人,把他干掉,不过在日本住了一晚上就想:回去干这种事万一死了,母亲怎么办?后来跟革命组织说:我肯定回去革命,搞暗杀,但万一我死了,革命组织要对我母亲负责。后来同盟会的人认为你这样哪能成为革命者?牵肠挂肚的,算了。后面没有把他派回来,所以鲁迅活下来了。&/p&&p&&br&&/p&&h2&  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影响共和进程&/h2&&p&&br&&/p&&p&  中国共和革命是怎么完成的?以辛亥革命方式完成。辛亥革命跟孙中山关系不大,当时他正在美国一个餐馆用餐,看到报纸说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所代表的辛亥革命跟孙中山关系不大,他在北美筹资金,没想到革命这么早爆发。辛亥革命爆发跟西方近代革命不一样,一个偶然因素,制造炸药走火爆炸,一爆炸就去勘察,结果提前起义。辛亥革命在一个城市爆发,后以各个省宣布独立而完成。为什么这样?辛亥革命不是自上而下领导推翻君主制彻底的共和革命,而是一个城市偶然爆发各个省宣布独立而完成。这是日本学者沟口雄三一直想搞清楚的:为什么中国革命会这样发生。&/p&&p&  中国革命跟美国革命不一样,美国革命是把殖民者赶跑成立共和;法国共和是把君主送上断头台。中国不是,为什么这样?说来话长,不过有几个问题大家要注意:一是中国军事制度本身的问题,明末清初,从顾炎武到黄宗羲一直主张地方分权,为什么?因为他们针对满族政权,害怕中央集权,不能明着说中央集权不好,只能回到封建,主张地方封建,增大地方权力,特别是士绅阶层的权力。gc党理论家称顾炎武和黄宗羲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的主张,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权,以增大地主权力的方式制约中央集权。这是最早的一种形态,沟口雄三称之为“中国的乡里空间”——士绅阶层权力的扩张。&/p&&p&  后来出现太平天国,这是中国的转折点。天平天国闹腾的那么多年,怎么镇压农民起义?当时清政府没办法,第一是财政跟不上,国库没什么钱;第二是绿营、八旗多年不打仗,当兵不打仗就养坏了,战斗力下降,挡不住。所以清政府说每个地方、每个省份可以自己组织省武装,特别是湖南,比如允许曾国藩组织地方武装保卫湖南省,这就是湘军的崛起。湘军实际为曾国藩的私人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军队性质名义上是朝廷的,实际是曾家的。从湘军到淮军。这里我想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让地方武装崛起,地方武装越来越具有私人性质,所以地方的崛起是满清政府头疼的问题,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一直到后来。所以清政府想了一个办法:在天津练兵,根据西方的制度练一支国家的部队出来,命令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练兵。袁世凯很能干,不但练出了一支组织有效、战斗能力很强的队伍,而且培养了忠于自己的军官队伍,这就是北洋军。荣禄到天津视察,大家列队、喊口号,“吃大清的饭,要为大清效命”,荣禄一走,口号就换了“吃袁大帅的饭,为袁大帅效命”。清政府为了实现军事的朝廷化或者国家化要组建新军,但组建过程中袁世凯把北洋军培养成忠于自己的武装,这是中国共和进程中很重要的事件。后来各个省模仿中央练习新军,新军跟以前的军队不一样,征兵入伍的人要识字,这些识字青年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容易培养成反政府的一股力量。而各个省后来能够独立就是练新军的结果,新军很多人都是反满的革命者,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新军加上当地每个省的士绅见风使舵,一看共和革命成气候就倒向共和思潮,与新军士兵们、下级军官们联合、串通宣布独立。所以辛亥革命是地方革命势力为主要力量。&/p&&p&  在这时清政府没办法,因为各省都独立了,但是清政府仍然要把这个势头扑灭,于是让袁世凯的北洋军出来扑灭革命的火焰。袁世凯派他的北洋军,冯国璋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汉阳。关于这场战役,德国一个新闻记者说:两军交战一看就知道哪个是北洋军,哪个是革命党派。革命党是一帮乌合之众,装备不行,没组织没纪律;北洋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革命党唯一优势是不怕死。袁世凯有这样的能力,训练出的北洋军很厉害。不过袁世凯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把汉阳拿下来就不打了,不停地向清庭要钱,说没钱不能打,现在不能进攻,没有装备,没有后勤,清庭就不断地给他拿钱,他就跟革命党谈判。袁世凯很清楚把革命党扑灭了,拯救了大清,但不会得到大清的礼遇。用我的话来讲,他扑灭了共和革命的那一天就是他的忌日。清政府肯定会把他杀掉。所以袁世凯很清楚当自己把这样一个运动镇压后,清政府就知道他的力量有多大,于清朝而言这样强大的力量能放心吗?所以袁世凯跟革命党谈判,南北议和。革命党没有打进北京城的力量,虽然南方很多省份独立了,但北方大片领土全在袁世凯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共和革命者的子弹打不到北京城,甚至打不到袁世凯的地盘。所以袁世凯仗着他的北洋军向两方面要价,这是历史。后来革命党不得不做出妥协,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革命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后来以孙先生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说你当总统可以,但首都不能定在北京,北京是旧官僚中心,没有受到革命洗礼,在那个地方做首都共和国是什么意思?共和国的首都只能在南京。袁世凯傻了,说那不行,首都只能在北京(那是他的地盘)。最后袁世凯赢了。中国共和革命者除了给袁世凯一部《临时约法》之外什么都没有。《临时约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是因为孙中山大总统要让位给袁世凯,议和的结果是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结果革命者不放心,“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他当大总统能放心吗?”所以制订《临时约法》,从总统制改成内阁制,袁世凯作为大总统无权。袁世凯傻了,你孙文当大总统是总统制,轮到我当大总统改成内阁制,是对人不对事。不要看宪法条文,要看《临时约法》背后的东西,所以《临时约法》从它颁布开始就注定是悲剧。&/p&&p&  袁世凯掌权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革命者大功告成,下野了,退出政坛,干什么去了?修铁路,说在十年内修铁路20万里,他的外号是“孙大炮”。可中国现在铁路还没到20万里。这时袁世凯当了共和国的总统,国会两帮人掌握:一帮人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国民党,一帮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党。梁启超的进步党为了能实现他们进步党的政治抱负跟袁世凯联合,所以梁任公在袁世凯政府里担任了重要官职:司法部长、财政部长。国民党作为袁世凯的反对党。中国反对党不是英国、美国意义上的反对党,而是只要是袁世凯总统的行政命令、行政法规到了国会就全死掉了,反对党的唯一责任就是反对,中国人叫“掣肘”,袁世凯什么都干不成。梁启超代表的中间势力,因为历史上的间隙,跟国民党恩恩怨怨不断、互相掐。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分权制度,就是窝里斗。所以梁启超跟国民党斗,国民党跟袁世凯斗。当时中国一片废墟、百废待兴,总统没有实权什么都干不了,所以袁世凯要推行两个改革:废督裁军、军政分开,结果改革一个都实行不下去,为什么?南方各省反对,抵制的理由是你有集权。&/p&&p&&br&&/p&&h2&  共和革命到国民革命,百年之累,我们还在路上&/h2&&p&&br&&/p&&p&  宋教仁为什么被刺死?有人说宋教仁被刺使中国失去了走向宪Z的机会。是这样吗?中国有走向宪Z的机会吗?就是窝里斗,互相不信任,缺乏信任,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最低限度的共识。现在的舆论,左派、右派就是窝里斗,能达到最低共识吗?中国没变,跟那时差不多。袁世凯看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还不如当皇帝,看当皇帝后能干什么。但他一当皇帝,就是一个最聪明的人犯了一个最愚蠢的错误,什么都可以干,就不能把皇冠戴在头上,中国有中国的禁忌,老袁犯的致命错误就在这儿。有人说袁世凯多活几年,中国不会乱成那样,但他就早死了。袁世凯死后就是军阀,北洋分裂,军阀出来了。中华民国没有统一,袁世凯的中华民国分南北两个政府:广东、广西、云、贵、川,这都是南方革命党占领的地方,袁世凯的军队到达不了那个地方,所以中国共和革命都是分裂的,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华民国,最后是军阀混战、军阀割据。&/p&&p&  当时学界在军阀格局下接触军阀政治的人提出一个方法、路径:联省自治,以胡适为代表的学界、商界都主张联省自治。但有两种人反对: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二是以陈独秀为代表gc党人反对。反对的原因我就不讲了,主要是他们看清一点:不管是联省还是自治,只要在军阀统治下,所有自治都绕不开军阀,不可能做到像西方公民的自己自治。比如选一个省长,你选谁?如果能保证军阀不大选是自治,但即便军阀不大选,没有军权的一个省长选出来了,可在军阀的地盘上能干什么?所以中国不得不再重新走消灭军阀革命的路,从共和革命到国民革命。为什么进入国民革命?为什么孙中山先生最后会选择这条路?大家知道苏俄,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在孙中山先生最困难时向他伸出援手,所以孙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快淹死了,向英美求救,他们在岸上耻笑我们。就在这时候飘来一根俄国稻草,英美国家说千万不要抓住那根稻草。”这是孙先生的原话。不能责怪别人给你送来稻草,在寒冷的夜里别人给你炭火能责怪送炭的人吗?这是孙中山晚年一直左倾的原因。在中国共和革命困难时,西方国家没有伸出援手。当然我们不能说是否自私,西方有自己的判断,在中国的西方人也有他的利益。&/p&&p&  再比如戊戌变法,当“帝后”(皇帝跟太后)两党争得那么厉害时,谁代表了进步倾向西方很清楚。如果那时西方主要国家向光绪帝稍微伸出一下援手,戊戌变法可能就成了。可中国一部近代史,中国要搞成一件事,必须要看列强脸色、外国人脸色,不看他们的脸色能搞成吗?那时西方国家没有向光绪帝伸出援手,戊戌变法失败,所以有了后来的义和团。如果当时西方国家伸出援手,戊戌变法成了,哪有后来的义和团?孙先生那时也是这样,列宁伸出援手帮助他改组国民党,给他制定政策,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军校(黄埔军校),给你钱而且派教师训练你的革命军人。这是后来孙中山国民革命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毛泽东为什么要回到老家湖南搞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两党联合、国共合作,他要搞农运。所以历史不能回避,共和革命到国民革命,我们走了这样一条路。中国共和革命为什么一直从排满、中华民国失败才有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建立了一个国民共和国,后来又一次革命才带来了人民共和国。百年之累,我们还在路上,这个事件很重要。&/p&&p&&br&&/p&&h2&  巴黎和会失去山东,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向左转”&/h2&&p&&br&&/p&&p&  还有一个事件更重要,比孙中山先生事件更早,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了中国这样一个共和主义走向的重要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跟中国没什么大关系,中国到底参不参战是一个问题,由此出现一个纷争: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发生争论。段祺瑞想出兵参战,黎元洪不愿意。为什么段祺瑞想参战?因为他找到梁启超,咨询了梁启超,梁先生告诉段祺瑞中国要征得在西方列强的平等地位必须参加一方战争,但必须要算算哪一方能获胜就参加哪一方,中国没有办法。段祺瑞问梁任公哪一方能胜?梁任公算了算说,我认为协约国能胜。段祺瑞说那就参加协约国。于是派14万劳工参战。后来梁启超赢了,一战结束,中国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以来,这是第一次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大家都庆祝第一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知识分子发表演讲,有两个演讲大家可以看看:一个是蔡元培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劳工神圣》;一个是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听这些词,就会知道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一直在变化,“劳工”“庶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劳工做出了很大贡献,14万劳工在协约国各个战场挖战壕,拿着弹药往前线冲,所以14万劳工以北方农民为主大多在异国他乡,知识分子特别感动,所以说“劳工神圣”、“庶民的胜利”,歌颂劳工、歌颂下层从这时开始,这就为了后来能够接受苏俄做了思想感情铺垫,这很重要。&/p&&p&  一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争得了中国的权益,中国最大利益是什么?是山东问题。当时德国占领中国山东青岛胶州湾,作为战胜国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的权利自然而然,结果巴黎和会不是这样。梁启超自费组织团体到巴黎和会,可西方国家最后没把山东权益给中国,而是送给了日本。这个事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打击非常大。&/p&&p&  正是巴黎和会这样的结果才导致中国五四运动(日),当北京大学的青年孩子们听到这样一个结果时纷纷走上街头,火烧赵家楼:谁在和约上签字!知识分子再一次受辱。我们学习西方,所以五四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文化的五四,一个是政治的五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开始,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抱着非常大的热望,认为旧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即把西方的先生请进来——“德先生”、“赛先生”。结果没过几年,“德先生”、“赛先生”没来,西方在这个的会议上对向他学习的学生给了一巴掌。&/p&&p&  恰好在这时又是列宁和他的苏俄伸出了援手,列宁所表现的强烈反帝国主义色彩,让中国知识分子心情最悲凉时感到特别温暖:列宁多伟大,西方的不是好东西,反帝国主义打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然后又看到以工农为主体的新型国家诞生,他们歌颂劳工、歌颂庶民。这是中国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集体转身往左转的重要事件,我们不要责怪这段历史,历史就这样发生了。如果西方国家在巴黎和会上主持公道,中国不是这样。后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走启蒙而是都走向了革命?陈独秀、李大钊首先成了中国gc党的创始人,从启蒙走向革命。这个阵营里一个主要干将感到很悲凉,即鲁迅,都散了,就他一个人在文字战线上战斗,而那些人都成了革命者。在革命者队伍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毛泽东。为什么会有人民共和国?跟苏俄有什么大关系?从国民党到gc党集体往左转,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苏俄所表现的态度,另一方面跟西方对中国的判断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仍在路上,仍在人民共和国的路上,我们没有走向西方公民共和国那条路,为什么?从孙中山的共和革命到最后中华民国的诞生,或者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方式、完成的方式,再到袁世凯的死所产生军阀割据,怎么应对军阀割据,恰好西方加入,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以及1917年列宁所领导的工农共和国的诞生,这些事件确实影响了中国进程,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使中国没有走向西方意义上的公民共和主义,而走向了人民共和主义,所以我们的共和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两个字不能丢掉、没法丢掉,因为共和国的组成、组织、权力行使方式跟西方的公民共和国肯定不一样。&/p&&p&  我想在座各位以同情的心情理解这段历史,责怪没有用,可以不喜欢这段历史,但这段历史仍存在,怒骂、责怪都无法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主要问题是我前两年主张的:回到梁启超,回到新民说,因为中国的启蒙没完成,五四后就中断了,文化的五四到那儿中断了,把那个香火接续过来是中国要走的路。当然现在世界格局跟以前不一样,或者说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前期一个国家的使命已经完成,不管你喜不喜欢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它做到了,它是一个独立的,至少表面上让西方平等相待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这是为什么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主语绝对不叫中国公民,而叫“中国人民”。1954宪法到1982宪法,主语是中国人民或者中国各族人民,“中国人民”概念放在一百多年中国对西方列强的格局中看待我们的主体,跟西方的公民共和主义、公民共和国不一样,但我也说这个任务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剩下的是怎么能使人民共和国变成得更共和、更好。而若否定或者回避这段历史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这是我想告诉大家共和为什么是中国的百年之累,为什么我们还在路上。谢谢各位!&/p&&p&&br&&/p&&p&  即便儒教能成为一种宗教力量,这种宗教也中断了&/p&&p&&br&&/p&&p&  网友提问:您好!我关注到西欧共和在文艺复兴时期跟皇权、教会有关系,那在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和宗教有什么样的关系?另外,就中国而言,中国的共和和中国传统文化,您认为将来有融合的可能吗?或者说中国也需要新的宗教文化才能融合?谢谢!&/p&&p&  王人博:问题非常好,当代公民共和主义者对宗教兴趣非常浓厚,也就是说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从哪儿来,最终离不开西方的宗教因素,因为公民很多都是教徒,通过宗教教化的作用能够使公民的德性更加完备。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对一项事物的判断和德性不一样,这是现代共和主义寄希望宗教、道德对公民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知道法律规则只能关注我们的行为,不会涉及我们的心灵,心灵和行为两者之间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我认为心灵更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对心灵的教化可能离不开宗教。自由主义也责难共和主义者:为什么非要强调公民德性?这个德性不做到,人都是自私的。共和主义者说那就要通过宗教力量。我认为这是西方的一个优势,因为他们的公民、身份是多重构造的,他们可能是教徒,可能是政治共同体的独立个体,也可能本身是一个神职人员。跟中国文化不一样,中国文化太私属化了。&/p&&p&  主持人:接着这个问题,秋风老师一直认为现在中国要转型应该在共同的儒家价值之下才可能有国家的统一,才可能有有限的转型,这是不是跟宗教信仰有类似的作用?&/p&&p&  王人博:我觉得差别很大,倒不是说中国儒教、儒家文化太世俗,这个角度我就不讲了。我认为西方宗教传统从古代经过中世纪到现在没有中断,香火没有中断。但中国儒家不一样,随着满清王朝覆灭,儒教早就散列了。北洋政府时期为什么出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是因为北洋政府也像秋风先生说的:重拾香火,建立儒教。中国跟西方这点不一样,即便儒教能成为一种宗教,这种宗教也中断了。从宗教本质意义上讲,儒家文化算不上宗教,太世俗化,不带有超越性的东西。秋风作为儒者想用儒家重述中国的信仰,想法挺好,而能否做到,是否一厢情愿我不敢评价,就我本人来讲我不信,若儒家能够重构道德,道家可能更管用,我喜欢道家,道家不超越,但超脱,不那么世俗,所以我更喜欢道家。但我从来没有说建立一个道教宪Z主义,不能这样干,宪Z就是宪Z,不能加上过多的修饰词。当然这不是说儒家没有用,满清覆亡后,中国儒家作为整体的思想体系崩溃后有很多碎片,很多碎片对今天所从事的事业有价值,比如儒家强调的“君子之德”跟公民德性相通,但不是一回事。公民共和主义者也强调一个公民要大度、慷慨、审慎、节制等,这些德性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德”很多是相通的,比如君子要义、勇、仁,这些德性是相通的。换句话说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真正君子,比一个小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在这个意义上儒家能帮到忙。但儒家能帮到忙时,一定要注意儒家的负面价值,也就是说君子概念有很多消极因素在里面,比如儒家君子从来不提倡个人自由,只提倡修身,这跟公民的德性不一样,公民德性以个人自由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去修身,儒家没有这个前提,儒家不讲以个人自由为前提。所以不能过分强调儒家对我们的意义,过程中有很多消极意义。我不反儒,但我也不是儒者。&/p&
写在前面的ps:继续近期主题,再转王人博老师于日腾讯燕山大讲坛上所讲内容。 【要点1】“共和”是什么?共和追求以个人、公民、个体自由为基础的一种基本制度,保证这样的制度能有效运行,实用于混合型政体。再往前延伸,共和可以表达为“没有…
逻辑上完全接不上的引经据典、掉书袋,靠术语、素材量的逼格压倒对方,通过炫酷的术语显示档次。&br&&br&在美国呆了十年,回国这一点特别不适应。&br&&br&感觉在美国整个逻辑讨论论证是特别平淡朴实的。特别强调讨论切题,和逻辑上的相关性。最好最让人信服的讨论是,给的例子是非常平民化生活化的,但是逻辑上关联很大。&br&&br&比如如果你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会发现里面对话都是平淡无奇的白话,但是整个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用最普通的问句,把对方逻辑矛盾一步一步逼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br&&br&美国陪审团的论罪文化跟这个也很接近。陪审团都是普通老百姓选出来的,可能是一堆高中学历的人。律师要赢,就要把案子讲简单让高中文化的人都听得懂要害。里面对证人问答都是非常简单的,主要都是一堆“是还是不是”。靠非常平淡的对话和词汇,编一个逻辑的网,把对方逼入绝境。&br&&br&还有美国电视广告也透露着这种感觉。网上有说美国演员出演广告,有故意化妆把人化得“丑”一点的,否则害怕老百姓看了觉得不是自己的生活,跟自己没关系。国内相比,同样的广告,一般是明星把逼格撑上去,先拿气场把观众镇住,然后大家才服。&br&&br&说了这么多美国,那么中国式思维呢?&br&&br&最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就是我们自小写作文熟悉的“古人云”什么什么的,或者先开场扔段经典到你脸上,不管逻辑上切不切题,整个气场和逼格就赢了。对方不知道,没看过这些书?哈哈,那正好,你这书都没看过,还好意思跟我讨论问题?&br&&br&在美国感觉很多时候是,你要说服我,你还要我先去看你读过的不知道什么生僻边缘的素材,你神经病吗?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最朴实的素材就可以一步一步论证出来的。&br&&br&我们从小语文课写作文的引经据典的培训,其实就是语文老师在鼓励大家向他自己的专长看齐。也是几千年中国文人的思维习惯吧。很多古人云,谁谁说,古时候怎样,其实逻辑上和论证关联上,是完全狗屁不通的。老实说其实我们自己历史素材的漏洞本身就很多,完全不知道凭什么值得拿来当论据论证。&br&&br&这么多年教育培养出来,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先不管事实逻辑,先在素材的气场逼格上压倒对方。&br&&br&平时工作和社交里面,我自己感觉是很明显的。美国不管是职场还是平时生活中,大家说什么,道理一般都特别简单,但是听了就觉得特别有道理很信服。国内,装逼真太多,先不管逻辑,劈头盖脸先把逼格的素材扔出来。有的还是美国炒作出来的概念,在美国的人都不怎么关心的,有时候想起来真的好笑。&br&&br&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中国式思维吧。
逻辑上完全接不上的引经据典、掉书袋,靠术语、素材量的逼格压倒对方,通过炫酷的术语显示档次。 在美国呆了十年,回国这一点特别不适应。 感觉在美国整个逻辑讨论论证是特别平淡朴实的。特别强调讨论切题,和逻辑上的相关性。最好最让人信服的讨论是,给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58c91eebbe8be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2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58c91eebbe8be_r.jpg&&&/figure&&p&&strong&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strong&&/p&&br&&p&作者邓晓芒(&em&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em&)来自《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 (4)期36-45|授权刊登&/p&&br&&p&启蒙是在一种霸权语言自身的危机中,在以文化自省的方式反抗这种语言霸权的同时,创造新时代的新语言的运动。现代启蒙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概念,确立起自由主义的价值原则,也就是说以反对一切形式的语言霸权作为自己的旗帜。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将保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宽容的精神,民主的制度,从而保证人类不断地、和平地进步与发展。&/p&&br&&p&&strong&西方的启蒙概念&/strong&&/p&&br&&p&“启蒙运动”,在中文中是一个由西文翻译而出现的概念。因此,要了解“启蒙运动”这个概念的本质,必须从西方的启蒙运动说起。&/p&&br&&p&如果按西语字面的意思直译,“启蒙运动”是“光明的时代”或“光明的世纪”。中文把它翻译成启蒙运动或启蒙时代,它相当好地表达了西方启蒙运动是“照亮”了中世纪一千年的“黑暗王国”的意味。但从中文本身的含义来看,“启蒙”这个概念仍然难免衍生出一些西文中本来并没有的意义。而且如果只是从中文出发去理解启蒙,这种误读造成的偏差却很大。&/p&&br&&p&蒙,是易经中的一卦:山下出泉,蒙。它的卦象是如清水从黑暗的大山腑内流出来,就象黎明太阳出来的过程,天光由朦胧变成光明。这种意象与西方启蒙运动的意义相当近似。但是易经是一本关乎人事的书,蒙这个卦从山下出泉引出的真正意象是蒙童:才开始学习的孩子。&strong&启蒙,其实就是发蒙,是指通过“教育”使孩童的思维由懵懂(黑暗)状态进入清明。这与西语的本意就不相符了&/strong&。按中文的理解,启蒙是一种教育,而“蒙”是指某种类似儿童的心智不开的状态,是“不懂事”,是愚昧,从这个意象出发,我们也总是想象,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是指某种愚昧状态,而我们也总要说,启蒙运动是通过新思想的教育或传播把人从信仰主义的“愚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悖离了启蒙概念的本意。&/p&&br&&p&首先,不能把启蒙运动理解为一种教育。西方的启蒙运动是信仰主义危机的产物,是在人们对基督教信仰发生了动摇的时候,各种不同于信仰主义的权威语言(&em&霸权语言&/em&)或权威思想的新语言或新思想多元纷呈所造成的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启蒙运动是新时代的思想或价值体系的创造及形成发展的过程。从现代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启蒙运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新语言的创造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人们有成熟的思想或体系,并按一定的步骤进行的教育活动。其实并没有所谓成熟的思想存在在那里,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思想蜂拥而出,各自努力表现自己,场面无比热闹,这些思想中,有属于反对信仰主义的,也有维护信仰主义的。最后,有些思想最终获得了主导的地位,并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认为是启蒙思想。&strong&但即使这些思想成为了主流,也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人人参与这个时代的思考,参与选择的结果&/strong&。因此,启蒙运动并不是“教育”,其中并没有谁是概念意义下的“教育者”。&/p&&br&&p&其次,启蒙所针对的黑暗是否愚昧?既然西方的启蒙运动是指信仰危机的情况下出现的思想解放的时代,因此,启蒙对信仰主义有诸多批判自不待言,但是,就其思想内容和许多的思考或反思的方式来说,并没有脱离这种信仰主义的文化氛围。&strong&启蒙思想作为西方历史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外来的东西,它其实是从传统的信仰主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strong&。如果我们把对信仰主义的批判就等同于把人们从愚昧中解放出来,把信仰主义就直接理解为愚昧,除非诉诸天启式的天才论——这又回到把启蒙看成教育——我们就无法解释其中为什么会生长出启蒙思想这么一个问题了。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化或思想与现代相比而言更原始,更粗略,处于比较低的阶段等等,但说那是“愚昧”却不可以,这个概念与历史发展的概念不相容。&/p&&br&&p&有人会说,西方启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主义。就此而言,说它是把人们从愚昧中解放出来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通俗地说,理性主义就是讲道理,而愚昧就是不懂道理。因此,这里所说的愚昧,可以理解为基督教教会实行的“愚民政策”之类的东西。&/p&&br&&p&把启蒙看成教育而把中世纪的黑暗理解为愚昧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流行,也非常权威的看法。把启蒙运动视为教育,和说启蒙面对的黑暗是愚昧是一体相关的。当我们把中世纪的黑暗就理解为信仰主义造成的愚昧之后,启蒙就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传播批判信仰主义本身的各种新思想。因此,理性主义就被直接看成反对“封建迷信”的“科学思想”,而人本主义则被简单地看成无神论或类似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之类的精神。但是,其实这正是把对启蒙的理解引向歧途的原因之一。这种思想离启蒙思想有多么遥远,我们在后面分析启蒙思想的本质时会看得更清楚。&/p&&br&&p&要认识启蒙的概念,先必须弄清楚启蒙所面对的中世纪的黑暗具体指的到底是什么。&/p&&br&&p&既然西方的启蒙运动面对的是基督教的信仰主义。则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这种黑暗就来自这种信仰主义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看到,西方的启蒙思想家,除了十八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几乎都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启蒙所要反对的,其实并不是这种信仰主义本身,尤其不是对上帝的信仰本身。&/p&&br&&p&对于启蒙思想中往往包容着信仰主义的某些思想方式或内容,启蒙思想家往往保留着对上帝的信仰的问题,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是以“资产阶级(&em&或市民阶级&/em&)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来解释的。也就是说,按这种看法,我们的确只能说,启蒙思想家大部分仍然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愚昧;心里存留着某种程度的黑暗。这种解释不仅很难让人信服,而且会把对启蒙概念的理解引向歧途。&/p&&br&&p&我们知道,承认上帝的存在,在启蒙思想家的体系中,往往是出于理论体系的逻辑需要,出于理论“彻底性”的需要。把彻底性说成是“妥协性”不是太奇怪了吗?所谓西方资产阶级具有某种所谓“妥协性”或“软弱性”的结论,是根据“力量对比”和它与封建阶级同属剥削阶级因此具有相同的本性而作出的。这其实也并不合逻辑。力量不够需要妥协,是一种斗争策略,说不上是软弱,而且,即使这可以说是妥协,也不能说是妥协“性”。而如果说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有相同的属性因此妥协,就更说不上是妥协性和软弱性,而只能说是一种类似“统一战线”的思想,只能说它非常明智。&/p&&br&&p&说启蒙不彻底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方人的观念形态既然已经被认为是最经典的“现代”思想,所谓“彻底”或“不彻底”之类就根本是没有意义的说法,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现代西方思想之外的另外一种“彻底”的或理想化的现代思想。除非我们把在某种意义下保留自己的传统——而且是刻意地保留——就叫做不彻底。而我以为,这与保守无关,这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人类文明成果的态度。&/p&&br&&p&更根本的问题是这种所谓妥协性和软弱性是否存在?英国人保留了他们的王室被看成这种妥协性和软弱性是典型实例。但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就不“彻底”了吗?法国的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因为有法国大革命对贵族采取屠杀的政策作前导,因而就更彻底吗?&/p&&br&&p&总之,“妥协说”和“软弱说”是要以此认定启蒙的“不彻底”,而这种不彻底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信仰主义没有完全摈弃。“不彻底”是说启蒙者向信仰主义的“妥协”就是向愚昧和“黑暗”的妥协吗?向信仰主义妥协,还可以理解,向愚昧和“黑暗”妥协,如果真的就把启蒙看成理性向愚昧的挑战,那可真是不合逻辑到极点了。&/p&&br&&p&这种对启蒙的“批判”反而从反面给了我们认识启蒙概念的真正含义的途径。这种“批判”立论的前提,是它的无神论和“彻底革命”的思想,它表现出一种表达出无神论才是正统意识的强烈愿望,一种表达无神论才是绝对真理的强烈愿望,甚至说是一种对宗教信仰的歧视也并不过分。也就是说,它即使能够消除一种专制,也至多只是取而代之,即以自己的专制代替旧的专制。&/p&&br&&p&启蒙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而不是排斥或抛弃上帝信仰,这恰恰是启蒙思想是彻底的一个最有力的说明:&strong&启蒙所反对的,不仅仅是“基督教信仰主义的专制”,而且尤其是专制主义本身&/strong&。大部分西方启蒙者都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这个事实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除了说明启蒙所面对的黑暗不是信仰主义的“愚昧”之外,它还让我们注意到启蒙时代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启蒙思想对于宗教或信仰的态度,从基本的倾向上来说不是反对,而是提倡信仰自由或宗教宽容。近代的西方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通常都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的问题,就启蒙关于信仰的主张并不是反对信仰,而是主张信仰自由而言,是根本用不着做什么解释的。人们之所以会那么郑重其事地提出这么一个虚假的问题,是由于预设了信仰就是愚昧,就是启蒙所面对的黑暗。如果我们理解了,黑暗并不是存在着信仰或信仰主义,而是这种信仰主义不允许反对者的存在,那么问题其实就变得很清楚了。&/p&&br&&p&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对信仰或信仰主义做所谓“妥协”了。那种“打倒×××”的方式是不可能消除语言霸权本身的。启蒙的这种貌似妥协,其实正说明这种语言的反专制主义或霸权主义的本质,因此正是它的彻底之处。西方的启蒙所面对的,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对于一种专制主义的统治来说,思想专制是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思想专制,我倾向于按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的方式称之为语言霸权。&/p&&br&&p&&strong&一个专制的政权当然都希望有一种有利于它的语言霸权&/strong&。但是,一种专制者的语言并不一定都能变成霸权语言。而一旦语言霸权形成,“传统”就变得相当牢固了,这时专制政权就变成相当能长治久安了。反过来说,一种新的思想为了取得合法的地位,总得反对当时的霸权语言。但反对霸权语言与反对语言霸权并不是一回事。基督教早期曾被罗马帝国严格禁止,基督徒曾受到残酷的迫害,也就是说,它自己也曾受到语言霸权的迫害。但是,当公元五世纪左右它确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之后,自己成为了新的霸权语言。基督教信仰主义在争取自己合法存在的权利的时候,在反对旧的霸权语言的时候,并没有反对语言霸权本身,它没有走出以暴易暴、以恶抗恶的怪圈,它对异教和异端的敌视和迫害比它以往的敌人更厉害。&/p&&br&&p&基督教占据西方正统地位的一千年的历史,几乎可以说就是它攻伐异教和迫害异端的历史。但是,就语言霸权的意义上说,思想方面的专制和迫害更多地是针对着异端的。这种迫害的极至,就是所谓“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它是可以用思想罪(&em&类似中国传统中的“腹非”罪&/em&)的名义把人活活烧死的。基督教的语言霸权,比西方历史上任何时代的语言霸权都更专制。这种语言霸权特别严厉,与基督教的信仰主义本身的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信仰”,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就具有排他性,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在历史上非常常见——虽然也有中国历史上的那种各种宗教和平共处的情况,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宗教基本上都是多神教,而且,信仰主义也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意识——儒学——的主导思想。而基督教是一种严格的一神教,这就使得对上帝的信仰更具有了专制的或排他的特性。&/p&&br&&p&所谓中世纪的黑暗,所指的,正是这种严酷的语言霸权或思想专制,它压抑了人的自由,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因此严重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而启蒙思想批判真正的矛头所指向的,其实正是语言霸权本身。启蒙面对的是基督教信仰的语言霸权。因此,&strong&启蒙思想的批判当然总是会直接地指向基督教的霸权语言,它对上帝的信仰的,这与基督教初期向罗马人要求存在的权利时的情况是一样的&/strong&。如果启蒙思想只是停留在这里,它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有着百家争鸣状态的时代——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初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有过百家争鸣的景观——的思想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p&&br&&p&就启蒙是“光明”来说,就启蒙所面对的黑暗是语言霸权来说,启蒙所反对的,就不仅是一种霸权语言,而是通过反对这种霸权语言而反对语言霸权本身,而且我们应该说,也只有是反对语言霸权本身的思想,才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启蒙思想。&/p&&br&&p&启蒙不是要以自己的语言霸权“取而代之”,而是要求一种让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自由发表的宽松气氛,是一种自由和思想宽容的精神。只有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有可能走出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也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永远沐浴着“光明”——这个词就是中文翻译成启蒙的。而且只要有了这样一种开放的环境,人类就有了不断进步的可能。&/p&&br&&blockquote&&p&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蒙在人类或至少在西方历史上,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反对某一种语言霸权,而是把语言霸权本身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自由写在自己的旗帜上。&/p&&/blockquote&&p&在政治的领域,尤其是国际政治的领域,民族利益的问题仍然是放在首位的。问题在于我们不应该以政治语言,尤其是国际政治的语言来代替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的语言,精神生活的语言,代替了自由这个基本的价值。这将会把我们导入西方中世纪一样的黑暗——不是说愚昧,而是说专制和霸权。&/p&&br&&p&当然,我也并不从根本上否定启蒙有反抗愚昧的意义,就启蒙的根本目标是要让人类的期限保持永远的开放,就理性主义是要造就人类心智的永远进步而言,启蒙当然也正是要反对愚昧的。但我以为,&strong&造成愚昧状态的,与其说是对上帝的信仰或信仰主义,还不如说是它的那种语言霸权&/strong&。如果我们离开了自由主义和宽容精神,对于理性主义的理解也只能是狭隘的,片面的。就正如我们总是单纯地把理性主义理解为“科学”,而忘记了,理性主义最根本的本质,其实是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是人本主义的精神。理性,是人的理性——基督教的信仰主义并不是一般地否定理性,它只是把理性看成上帝的附庸——因此,科学虽然也是理性主义的成果,是它的一个部分,但是决不是它的全部。&/p&&br&&p&我们应该在这样的精神之下来理解启蒙思想的本质。&/p&&br&&p&&strong&文化的自我反省&/strong&&/p&&br&&p&为了更好地理解启蒙的本质,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们沿着启蒙运动走过的道路,一层层地揭示启蒙的各种本质,我相信,在这一层层的揭示中,我们会很清楚地发现,为什么我要说反抗语言霸权的自由主义和提倡思想宽容的精神是启蒙的本质。&/p&&br&&p&我的判断是根据新思想的批判矛头的指向作出的。&/p&&br&&p&启蒙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哲学的时代,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打破信仰主义语言霸权的时期和建立新时代语言的时期,它们其实也就是旧的生活方式被瓦解和新的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启蒙思想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信仰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指向一种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的思想或社会意识的。&/p&&br&&blockquote&&p&文艺复兴运动最典型地体现了对基督教信仰主义的霸权语言的反抗。但是,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它们其实也包含着对一般的语言霸权的反抗,那就是个性解放的精神。&/p&&/blockquote&&p&文艺复兴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这决不仅仅限于说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无价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开启的一种对人类来说全新的思维方式。文艺复兴大量的艺术创造本身就是人的自省自由的体现。说它是启蒙,是因为它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新的价值,一种新的思想。它的新思想,最集中地说就是对人性的张扬,或不如直接地说人欲的解放——这是人的个性解放或说对自由的追求的最初形式。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不是它们的题材发生了变化,而是表现的方式或说形式(&em&即艺术语言本身&/em&)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大部分文艺作品的题材虽然仍然是宗教的,神话的,而它们表现神圣生活的方式,使这种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世俗色彩。&/p&&br&&p&文艺复兴的作品是从旧思想中创生出来的这样一种特点,初看起来只是一种很自然地发生的现象,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其实不然,它说明,启蒙实质上是对传统的一种反省。反省,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指自我意识;自我从一个外于自身的观点审视自身。文化自身的反省,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就正是指对自己的文化材料做一种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释。在这里,历史或传统的材料正是被审视的那个自我。材料总难免是旧的,但这种旧东西的出现,与所谓“保守”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构成反省的基础的东西。新东西则是对旧材料重新的解释,是新的表现手法等给予旧材料的新的“意义”。&/p&&br&&p&西方的启蒙思想,是从基督教文化中吸取营养的。利用各种神话故事作为题材,不仅仅是因为描绘这种题材会少些忌讳,容易为掌握着语言霸权的教会所接受,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存在下来,更因为这样才真正构成了一种文化自身的反省。当然,启蒙作为对旧文明,旧文化的反省,更重要的不是体现在它对旧文化的养料的吸收上,而是表现在它对旧文化的否定中。但是,这种否定是一种“内在的”否定,而且一定要是一种内在的否定,因为只有内在的否定才是真正的否定。而作为内在否定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这种思想运行的起点的某种一致性。&strong&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真正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式的,而如果没有最初共同的肯定,否定之否定就无法建立&/strong&。因此,当我们更深入地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看待同样题材的方法或观察角度的改变,其实是比题材的改变更深刻的改变,对人类的思想进步来说,有更大的革命意义。具体地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们开始以人的眼光,从人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生活,对待世界,而不是象在信仰主义时代那样一切都从上帝出发。这是种全新的反省。&/p&&br&&p&反省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包括基督教的信仰主义本身,其实也仍然是以这样的方式思维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立场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反省。在信仰主义的体系中,这种反省是以上帝这个超越的存在为出发点的。&/p&&br&&p&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价值观的颠倒,人们不再是以上帝的眼光来判断人的价值,而是以人本身的眼光来作这种判断。对人的世俗生活的颂扬,对人生的留恋,正是把人当作价值基础,当作判断价值的出发点。在文艺复兴时代,早期科学的出现更清楚地表现出了以人为出发点的特征。&/p&&br&&p&我们都知道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一书在现代科学发生的历史上的革命性的作用。天体运行一书的成就,并不是它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新的天体现象,而在于它解释天体运行的规律时独特的角度。正是这种角度的确立昭示了现代科学,甚至现代理性主义的诞生。&/p&&br&&p&基督教教义所主张的地球中心说的根据,恰恰是“在地球上”从“人的”观点出发“观察”到的天体现象。相反,哥白尼描绘的太阳中心的太阳系天体现象,是人类至今也没有实在地观察到(“看到”)的。那是只有到太阳系之外的某个地点才能实地地观察到的现象,而人类至今也并没有能够离开太阳系。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说,哥白尼描述的太阳系,是只有“上帝”才能观察到的景象——从某个超越的观察点观察到的景象。如此说来,其实哥白尼的学说似乎不但不会造成对上帝信仰的威胁,如果运用得法,它甚至可以巩固对上帝的信仰。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说教会只是由于愚蠢才反对哥白尼的学说。地心说所关联到的,其实决不只是自然天体的运行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p&&br&&p&地球中心说是服务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的。因此,它的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用目的论的概念把世界万物和万千现象都直接地归因于神意。哥白尼的学说,至少从三个方面突破了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并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方式的基本原则,使得现代科学的出现有了可能。&/p&&br&&p&首先,天体运行对现象进行了归类。他把天体的运行看成是一种有自身规律的自然现象,而不再象地心说那样把这种自然想象与人的创造和上帝的伟大之类其他门类的思想混合在一起。基督教式的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在现代之前的几乎所有民族中都是存在过的。例如,在中国,人们也常常把天象与人类生活的福祸休咎直接联系起来。&/p&&br&&p&其次,“天体运行”的学说以因果性作为原则概念取代了目的论的原则概念。在对自然想象按经验的方式不同进行归类之后,对它们的解释或理解,不是直接诉诸上帝的意志或创造,世界万物也就不再象在目的的笼罩下表现出具体意志和灵魂等神性的灵光,物体的运动,不是意志的“超距”作用,而是力或能的作用——这就是科学中的因果观念。这不仅使得人以自己的理性理解或解释世界有了可能,而且使人的精神或意识,人的主观或主体有了独立存在的可能。&/p&&br&&p&第三,“天体运行”确立了以人的“理性”来解释世界,解释现象的原则。哥白尼学说的合理性在于它在解释天体运行的时候更简单明了。我们应该注意,地心说并不是不能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天象。如果只是从实用的意义上说,例如在航海时以天体方位来确定船只的位置,地心说所依据的观察其实还更实用。但是,哥白尼的方式在解释现象的“原理”时,就比地心说简明得太多了。理性的原则,是以最少的基本原理来解释所有同类的现象,也就是说以最少的理性逻辑的前提来归纳和统属众多的感性经验的现象。这就是理性主义著名的“思维经济原则”。&/p&&br&&p&从这里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教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