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国最尖端军事武器:宋朝攻城战都有哪些武器

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586被浏览298,049分享邀请回答132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zdaox.com313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每日兵器:从宋代常用手刀,看宋朝历史上真实的的“武士刀”每日兵器:从宋代常用手刀,看宋朝历史上真实的的“武士刀”中华冷兵器百家号图:水浒剧照 手刀宋代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但仍以冷兵器为主导。北宋的军事策略以内防割据,外御异族的防御思想为主,故重步兵而轻骑兵,战法多为城池攻守,阵地野战。南宋更以防御战为主,水军亦有一定的发展。上述原因直接影响了宋朝军队兵器的发展方向和配备重点:即远射兵器和长兵器发达,短兵则退居辅助地位 。刀仍然作为主要的格斗短兵器,但比例有所下降,部分被斧、 钻、 锥、 锤、 鞭、锏、骨朵等砍砸兵器代替。剑在宋代虽然更加普及,但少用于战阵格杀,多由军官佩带以指挥部众。虽然如此,由于宋朝军队的规模极其庞大,对刀剑的需求量亦非常可观。图:宋代花钱上的挥刀武士像造兵机构与军器制度宋代军器生产规模庞大,军器制度细致完善。宋代中央直属的军器生产机构,最初为作坊,后改南、北作坊,弓弩院。神宗时置军器监,下属东西作坊,皮角场 ,作坊物料库等。其中东西作坊负责掌造兵器、戎具、旗帜、油衣、滕漆、什器之物,人匠编额为5000人,各类专作超过40个部门,分工极细,其中已经包括剑作和磨剑作。南宋后,东西作坊并入御前军器所,鼎盛时有万全军匠3700人。除以上常设机构,宋朝还曾临时设有斩马刀局、军器局等临时造兵机构,隶属中央 。斩马刀局设立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当时作坊造斩马刀,因制作精巧便于使用,神宗非常重视,即“命置局,造数万口,赐边臣”,可惜不久斩马刀局即废罢。除中央造兵机构外,宋代地方州郡亦设有各类作院,其中不少颇具规模,有时因生产需要,各作院的工匠人数远远超过额定,甚至多达2000人以上。除严格监管造兵部门和规范军器生产制度外,宋代还非常重视,新军器的研制和军器产品质量。因此除宋初严禁民间私蓄军器外,其他时间大都鼓励士民创制新兵器并将其献给国家,由官府作坊仿造使用。两宋时期新造的军器众多,史载斩马刀即为神宗时所造之新式军器,为此朝廷甚至钦命成立斩马刀局。为了提高所造军器质量,宋代还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考课制度和军器制造标准。有不如式者要受到惩罚,故对宋代军器质量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基于上述努力,宋代造兵业完全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部门有效地管理和监控起来,宋代军器分类详尽,形制分明,质地精良。宋前期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编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武经总要》。图:宋代 手刀宋刀根据考古发现及对宋朝兵书、史籍和绘画、雕像等研究考证,当时出现的短柄刀主要有手刀、环首直刀和弯刀。手刀据《武经总要》描述:旁刃,柄短如剑。器图中之手刀,刀身短阔,厚背薄刃;四瓣刀镡;刀柄短粗,尾端有耳。图:佩刀 武士图手刀当为单手持握之近战短兵,刀刃可破甲,但长度过短,不适合单独使用,应是长兵之辅助器。在《武经总要》之行女墙图及云梯图中,藏于车内之宋军均持手刀。攀越攻城时多为短兵相接。长兵不易携带和使用,手刀实乃最佳兵器。图:云梯 出自《武经总要》-佩刀武士图宋水陆画中的的手刀造型则更加精致,刀尖上挑、尖锐,斜背处弧形增大;刀背嵌环;刀根处出现云纹吞口,夹背处长,夹刃处短,极具时代特色,与明清刀上的吞口相反。刀镡与《武经总要》之绘图相似,造型亦是四瓣。图:画中的手刀宋手刀存世极罕,已知者仅拔刀斋珍藏之寥寥数器。错银手刀为品相最佳者之一,惜柄镡皆去,唯余刀刃耳。宋错银手刀此刀造型与《武经总要》之手刀略有区别,但与另外一幅宋画所绘之手刀极其相近。尺寸较小通长不及尺半;茎短厚。刀背近刀头处,阴刻卷云纹。近刀背处开槽上下各有等长平行细线,应该为刀身装饰。刀根处假吞口错银,亦为卷云纹饰。此刀做工之考究精美,是已知唯一较为完整的存世宋手刀实物,极其珍贵。图:宋 错银手刀南宋手刀的形制变化明显,刀头加阔,弯度加大。上图所示也许是雕刻的原因吧,其造型颇为夸张。环首直刀环首直刀作为制式兵器的最后朝代可能是南宋,但形制较汉唐变化巨大;刀身缩短、刀刃宽大、刀头加阔、刀尖背斜。镇江高资曾出土一把南宋的直刀实物,铭文记载是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制造的。刀长83.3厘米,刀刃宽大锋利, 刀镡为桃形,刀柄带环首。这把直刀不只是单手刀,也常用双手持握使用。经北京科技大学分析,该刀以熟铁作本体钢,以碳钢作刃钢,锻接情况良好。可见南宋制刀的嵌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图:宋 环首直刀1982年四川省文管会清理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时,发现了棺室门柱高浮雕壁画。图中两个顶盔贯甲的军士手执之战刀与军博陈列的环首直刀非常相似,唯单手持握。图:佩刀军士图有趣的是,有证据显示,这种环首直刀不仅是南宋军队的制式武器,也是其敌人金国军队的佩刀,亦有单双手之分。这种环首直刀,还出现过加长版,即赫赫威名的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 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 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宋之四尺余应为现今一米以上。图:武士持刀砖雕目前发现的南宋环首钢铁刀,保存状态大多不佳。下图之环首直刀虽伤痕累累, 但有幸锈蚀尚未入骨,根据器型判断,应为宋制。通长77厘米,刃长72厘米,为单手刀。刀体宽厚,刀头放大。刀身与刀茎一体锻造,环首另造。图:宋环首直刀图:南宋佚名名画《搜山图》中宋朝刀剑弯刀两宋时期,弯刀已经有一定规模,但可能更多出现在西北部游牧民族的军队中, 如吐蕃党项,契丹,女真等。北宋杰出画家李公麟的《免胄图》是当时仅见的表现金戈铁马的白描,在图中最早出现了弯刀。虽然图画中的题材是唐永泰年间唐军对阵西域的回纥,但双方的甲兵却是对宋代实物的模仿。图中的弯刀为回纥首领所佩,双碟形剑首和内鼓形圆柄与古印度刀形制相仿,十字形护手则极具印度—波斯风格。刀虽未出鞘,但可以推测刀身为柳叶形,狭窄锐利,刀锋上挑,弧度顺畅。刀鞘全部封边,提梁装双附耳,鞘尾箍饰汉式卷云纹。图:李公麟的《免胄图》纯粹中原宋式的弯刀未知有实物,国内各博物馆内藏有数件,据称系辽、金墓出土,但因数量太少,缺少参照物及来源说明不足,国内刀剑收藏界对之尚有一定疑问。图:弯刀图:《武经总要》载 宋朝“刀八色”注:图文摘编自《中国刀剑》,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冷兵器】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持续更新~每天上午11:30 给你好看!(回复任意关键词,可查看相应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中华冷兵器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解密冷兵器之谜,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宋代战争常用武器装备考略
  摘 要:古代战争中,除了冷兵器的短兵相接这种双方将士最常见的对抗,一些大型武器的投入运用也使得战争形势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两宋时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涨期,其战争所用大型武器也随之有了明显改进。宋代战争常用大型武器主要有绞车和抛石机,另外还有弩机以及猛火油柜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801534.htm  关键词:宋代;战争武器;抛石机;弩机;猛火油柜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虽令人恐惧,却又始终陪伴我们左右。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它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向前发展。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战争中,短兵相接 成了双方将士最常见的对抗,但随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的形态也随着新的战争思想的发展,随着新的大型武器的不断投入、运用而发生着质的变化。两宋时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涨期,其战争所用大型武器也随之有了明显变化。宋代战争常用大型武器装备如下:   一、绞车和抛石机   宋代战事频繁,对外有对辽、对夏、对金、对蒙等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常年用兵,对内则需要不断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乃至各种匪患,所以战争是一场接着一场。而在武器运用方面,绞车和抛石机都使用较多。绞车大约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三国两晋时便有了十分明确的记载,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北宋仁宗时由文臣曾公亮(998~1078年)主编的《武经总要》“前集”,其中就曾多次谈到绞车;该书卷12“守城”篇更是把绞车作为一种重要器具单独列出,书中不仅概述了它的外形构造,并且详细描述了它的使用方式,说:“绞车,合大木为床,前建二叉手柱,上为绞车,下施四单轮,皆极壮大,力可挽二千斤。凡飞梯、木幔逼城,使善用搭索者遥抛钩索,褂及梯慢,饼力挽,令近前,即以竿举大索钩及,而绞之入城”。   抛石机相传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作为古代士兵攻城的一种重要武器,汉末官渡之战时,曹军的“抛车”就曾一举击毁袁军的橹楼及战车(木质结构)。抛石机的技术到了宋代也已经发展到了它的高峰期。中国第一步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陈规撰写的《守城录》卷2里说:“攻守利器皆莫如?h;攻者得用?h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用?h之术,则可以制敌。”这里所说的“?h”也就是“抛石机”。南宋史熠《资治通鉴释文》卷28“后梁纪二”中有云:“机石也,或从包。”可见,“?h”就是一种以机发石的机械装置。唐宋时期,这种抛石机主要投射石块,以及纵火物 (如油脂等)、有毒物、生铁汁等,随着火药技术的发明与运用,到了宋代亦开始运用于战场之上,把它制成火药包并用抛石机进行发射,火药包往往皆谓之“?h”,有时亦称之为“炮”。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3载有一幅“?h图式”,是一种多人扯动的转轴式大型抛石机;明丘溶《大学衍义补》卷122说到的一种“?h”是管形火器;清龚振麟作有《铸?h铁模图说》一文,其“?h”亦是管形火器。 在宋代,炮兵已成为军队编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朝廷还对多种石炮的构造、尺寸、制作技术、使用性能作了总结,不但发射方法有了改进,而且威力更强,直至宋末元初,仍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宋炮种类较多。《武经总要》“前集”卷10绘有两种“行?h车”,无文字说明。卷12绘图介绍了16种炮,即:“?h车”、“单梢?h”(两种)、“双梢?h”、“五梢?h”、“七梢?h”、“旋风?h”、“虎蹲?h”、“拄腹?h”、“独脚旋风?h”、“旋风车?h”、“卧车?h”、“车行?h”、“旋风五?h”、“合?h”、“火?h”,另外还有一种“手?h”;它们并非都是独立的种类,有的则差别很小。书中只对8种炮的性能、尺寸、制作方法作了说明;能力最强的是“七梢?h”,杆长2丈8尺,力臂长5尺7寸,拽索125根,拽手250人,定放手2人,射程90步,石弹重90斤。最为轻便的是“手?h”,杆长8尺,拽手、定放手共2人,石弹重半斤,用于近射。炮架有4轮(如“?h车”、“卧车?h”),或2轮者(如“车行?h”、“旋风车?h”),有植入地下者(如“独脚旋风?h”),也有置于地面而无车轮者。“独脚旋风?h”的支架只是一根立柱,包杆可以回转。这16种宋炮之中,大约只有“火?h”一种是投射火药包的,其它多为投掷石块。据说元人攻襄阳时,还使用过能力更强的炮,其石弹重达150斤。《元史》卷203“方伎传”载,“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h……至元十年(1273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此“入地七尺”之说可能有些夸张,但炮的威力较强当属可信。明、清时期,由于火药火器技术的发展,这种抛石机的石炮使用量大为减少,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二、弩机   “弩机”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达到了它的高峰期。《武经总要》“前集”卷2“教弩法”记载:“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充。”宋代弩机虽种类和名称都较多,但大体上皆可概括为制式弩和特种弩两类,制式弩中又可区分为轻型弩和重型弩(床弩)两种。轻型弩由兵士以脚力蹶张;床弩则置于坚实的四脚凳(即木床)上,由数名兵士绞轴张弦,它是在前代绞车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王应麟《玉海》卷150在谈到宋代兵制时说到的有“太平兴国连弩”、“冲阵无敌流星弩”、“乾道木鹤弩”等。宋《武经总要》“前集”卷13所记以绞车发射者便有7种,如三弓弩、双弓床弩等,除发射一般箭矢外,还发射“油脂火箭”和“火药箭”。下面简单介绍其中几种弩的情况:   远射床子弩。文莹《玉壶清话》卷8中说:宋太祖开宝间,“魏丕为作坊使。旧制,床子弩止七百步,上令丕增至千步。求规于信,信令悬弩于架,以重坠其两端,弩势负,取所坠之物较之,但于二分中增一分以坠新弩,则自可千步矣。如其制造后,果不差”。《宋史》卷270“魏丕传”所述略简。若所述无误的话,依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宋镂花铜尺(1尺=0.316米)折算,此射程便为1580米。   寒鸦箭弩。《武经总要》“前集”卷13载:“系铁斗于弦上,斗中常著箭数十支,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一发而数十支,可见威力是不小的。   神臂弓和克敌弓。一种蹶张弩,一人便可张开,既轻便又能远射,使用甚广。《梦溪笔谈》卷19载:“熙宁(年)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后为宋廷采用。洪迈《容斋三笔》卷16说得更为具体,并说南宋时将之改名为“克敌弓”:“神臂弓出于弩遗法,古未有也……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笥。神宗阅试,甚善之,于是行用。而他弓矢弗能及。绍兴五年,韩世宗又侈大其制,更名克敌弓,以与金虏战,大获胜捷”。《宋史》卷422“曾三聘传”说当时所用克敌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依前法折算,此“三百六十步”约合今540米左右,杀伤力应是较大的。   伏弩。关于伏弩的记载始见于秦,宋时,在军事上的使用也有了发展。《宋史》卷369“王渊传”载:“宣和五年(1123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方腊力量较强,“渊谕小校韩世宗日,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方腊“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伏射数百步,应是一种强弩。   三、猛火油柜   “猛火油”即是石油,此名约始见于五代,《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等都提到过猛火油之名,此二书虽为后人所撰,但当有所本。“猛火油柜”之名始见于宋,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筒、单拉杆、双活塞的液体压力泵,今世又谓之柱塞泵,其利用拉杆的往复运动,将猛火油连续喷出、燃烧,以攻敌人。   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2“守城”条载:“以熟铜为柜,下施四足,上列四卷筒。卷筒上横一巨筒,皆与柜中相通。横筒首大、细尾、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半寸,柜旁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横筒内有拶丝杖,杖首缠散麻,厚寸半,前后贯二铜束,约定。尾有横拐,拐前贯圆拚,入则用闭筒口,放时以杓自沙罗中挹油注柜窍中,及三斤许。筒首施火楼,注火药于中使然。发火用烙锥。人拶杖于横筒,令人自后抽杖,以力蹙之,油自火楼中出,皆成烈焰。”这里详细地谈到了猛火油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熟铜柜”实即贮存易燃性轻质石油的一种容器,其上的“横筒”(“巨筒”)即是唧筒,“四卷筒”实为4条抽油管,横筒内的“拶丝杖”实为拉杆;“前后贯二铜束”,说明有两个活塞。当拉杆往前推时,横筒内的石油经前端小口喷出,“熟铜柜”中的石油便进入横筒后端;拉杆往后拉拽时,横筒后部的石油绕过后端小口由前方小口喷出,后端活瓣关闭,熟铜柜中的石油经小管进入横筒前方。这样,不管拉杆往前推,还是往后拉,都有猛火油从熟铜柜中喷出,便达到了连续喷油、喷火的目的。这是我国古代利用柱塞原理做功的较早记载之一。   据马令《南唐书》卷17载,五代时也有一种火油机,是施油以纵火的机具。北宋初年统一江南时,南唐将领朱令?S从湖口发水军救援金陵,与宋军在大江中遭遇,“令?S先创巨舟,实葭苇,灌膏油,欲顺风纵火,谓之火油机,至此势蹙,乃以火油机前拒,而反风回煽自焚大筏,水陆诸军不战而溃,令?S投火死,粮器俱焚”。此“火油”就是“猛火油”。“火油机”的构造和形态皆不得而知,但至少其技术思想,对“猛火油柜”是有启发的。 总之,宋代常用战争武器装备的进步,尤其是火器的声响和弥漫的硝烟出现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之后,即宣告长期以来刀枪剑戟之类冷兵器独霸战争舞台时代的结束,以及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的开始。这一变化,给军事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范学辉.皖口之战与宋太祖朝军事装备的革新[J].史学集刊,   [3] 张剑兵.中国古代抛石机研究[D].郑州大学,   [4] 陆敬严.简论中国古代战争[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5] 陆敬严;沈斌;虞红根.有关中国古代战争与兵器的几个问题[C].机械技术史(2)――第二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6] 戴念祖.中国古代的风箱及其演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 李静静. 中国最早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小考 [J].兰台世界,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4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武器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