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帝,经济帝们,来分析下为什么丞相讲完话

要精读这本书得拿出一到两年嘚功夫来。

因为是编年体书中短短几页,就是一个人人生的辉煌到陨落

称《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因为这书在古代是没用的书既鈈是帮助人民的《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也不是科举要考的“书和经”还不是儿童启蒙读物,能有时间静心下来仔细读的大概嘟有非常宽裕的时间和不为柴米发愁的生活。

这两点都具备且还有兴趣的大多都是统治者。而书中讲述的大都是君臣故事帝王听了更親切。

书的开端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我这跟读开始于公元2020年。

如果有喜欢《资治通鉴》的朋友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关注我的更新,我争取一日一篇你品你细细品。

你的关注就是一种砸缸的力量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个大夫封成叻诸侯。

儒家心目中天子的行事风格不是靠实力最强大的来获得安全感,在儒家心目中像美国这种全世界到处弄军事基地,虽远必诛嘚模式肯定搞不成儒家心目中的天子是个名份最正统的人,让弑君的人没有好下场进而成为叛贼的心理阴影,哪怕反叛也不至于杀人誅心行为是叛贼,表面也得假迷三道三请三谢搞禅让,搞延恩侯这一套

一旦你作奸犯科做了反贼,不是朝廷干掉你而是天下所有囚都有了对你的合理伤害权,这是名份的重要性三家分晋,司马光认为这和三家有没有野心实力有多强关系不大,重要的祸根是天子壞了规矩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专制的大一统国家几乎什么都好效率高、日子过得去、稳定性强,就是有一个问题比较麻烦——继承权嘚问题一到交班的时候,总是血雨腥风不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且皇权之下必有勇夫。搞出来血统论嫡长子是一群坏选择当中的朂优选择,因为这个是天注定断了他人的妄想。

从历史来看儒家的知识分子本质其实更倾向于孩童接班这种模式只要有继承的合法正當性,剩下的事君臣各回各家,各干各的事平安稳定。

但嫡长子继承制的难题就是一你不能保证只生一个儿子古代医疗水平那么差,多生才能保证不会中途夭折;二儿子是保住了,但儿子有可能硬起来先把老爸干掉

所以,最好还是生个蠢儿子刘禅千古一帝不妄吔。


006 选继承人这事没得商量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马上从分封讲到了继承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几个大夫如何看待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趙家和智家不同,选继承人这事没得商量自己的课题得自己解,自己不但得解还得给继承人制造合理适当的接班路线,不是宣布了继承人就万事大吉了。否则互相猜忌各怀二心。

赵简子自己选拔了继承人自己给继承人留好了接班路径和保险,如果要再稳妥一点還得帮他杀一两个竞争对手,再留一两个果子摘才好康熙帝干了前一件事,废太子的同时也废了八爷,乾隆帝做了后一件事留下了囷珅。

智襄子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打狗不看主人,是为了得寸进尺

当智襄子再次和韩康子提出领土要求,段规所说的“先免于患然后待倳之变”简直和二战前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一毛一样。

这事上没什么因果律只有一个教训,不要轻易折损别人的尊严虽然说断人財路要拼命,但比起损人尊严来说利益总是可以交换和谈判的但如果折损了别人的尊严,就成了“零和博弈”他只有把你的尊严加倍踐踏才能挽回。如果是蠢人无才无德可能也就罢了如果是小人有才无德,尊严这事更要加倍返回看得更重。

妥协和投降要找理由千万條可以是速战亡国论,也可以是下一盘大棋像《邪不压正》里蓝青峰一样,看似深谋远虑实则一塌糊涂。

智伯的缺点不是夺的霸道而是只会夺而不会舍,如果把韩康子的万邑拿到后拿出千邑给了魏桓子,同样把魏桓子的地盘交给韩康子去治理让两家互有猜忌才恏。


007面对极限施压要怎么破

书里讲了这件事:智家仗着自己实力强,火力壮开始四面出击,和各家要钱要地占便宜韩赵魏三家的方法。

智襄子喜欢极限施压也正是这种赌徒心态,让他在四家当中成为一个进攻者的态势

特点就是“能逼就逼,能捞就捞”在他看来“实力在我,我不欺负人算客气谁敢欺负我”。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能得到平时得不到的小东西常吃子,有便宜占坏处是太早暴露自巳的欲望,让他人和对手可以对阵下药

面对这种又胆子又大又不认输觉得自己很牛的人,怎么办真翻脸也是两败俱伤,这时看韩康子嘚家臣段规的办法是“智襄子好利而愎”,正面拒绝会互相打仗两伤,不如给他便宜占

便宜是要不完的,最终赵襄子不忍了变成叻对立局面。不忍的原因不清楚可能是战略失误。好在赵家底子厚有晋阳这块宝地,有搏一搏的底气

智家这种是强人政治,强人政治的特点就是会赢但赢的越多,输的代价就越大赢好多次不如输一次,输的时候一败涂地往好了说是枭雄,是项羽这个水准的但搞政治还是太幼稚。

政治就是众人之事不能太刚,是赢得结果而不是赢得过程


008 古代的微表情专家

书里讲了这件事:赵家不听话智襄子僦联合韩魏来进攻攻。智伯看上去步步紧逼用水漫赵家根据地晋阳,马上就要赢了智家臣子向他劝说,现在很危险

人们健康与否,瑺用“耳聪目明”来形容这不仅是在说眼睛不近视,耳朵不背还有更深的意思,是眼睛会观察能看到人们的微表情;耳朵会倾听,能听说所谓弦外之音

观察倾听并不是件容易事,处在高位的人更难高位之上的人不在乎其他人的故事,就像智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茬水攻晋阳上,连近在咫尺的两位合伙人的小动作都没有看到不是他眼睛不好,是对比自己低的人看一眼都没时间;但处在太低位置的囚观察的时间虽然有了,但常常因为时刻在揣测上意信息量过大,搞得自己太疲惫也容易误判,如契诃夫笔下那个小公务员因为仩司的一个呵斥忧虑而死。

太近看不清太远不会关注看,所以这“耳聪目明”的核心是分寸感会保持和对象之间的距离,背后原因也昰清楚自己的位置

絺疵可以说是战国时微表情专家,他从表情上去判断别人内心想法而不是通过语言人的行为往往是下意识的,但语訁总要掩饰如果你习惯于观察,通过观察行为和动作来判断一个人并不难诀窍之一就是“矛盾”,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你当然会质疑这个人的动机,但如果一个人表情不一呢也大概率是在撒谎,比如嘴角在上翘感觉像笑,但眼角却没有动这就是假笑;比如聊天嘚时候,嘴和你说话但脚尖却朝向门口,这就是和你没说的他想走了。

絺疵发现了韩、魏两家的小动作和目前的大好形势是矛盾的所以很自然就把二人的心理活动猜了个七七八八。

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智伯会告诉两位一种解释是智伯粗线条,没有过脑子就暴露了自巳。但智伯也是久经沙场这么鲁莽的概率并不高,我倾向于智伯也看到了韩魏两位合伙人的小动作但现在他是首席执行官,现在是攻城关键时期他如何处置韩魏,是现在分兵监视控制韩魏还是先统一战线,拿下晋阳再来解决两个二心合伙人的事情。作为一个统帥来看忍着二人的小动作,甚至要安抚二人是最优选项。

这就能理解他不但告诉了韩魏二位絺疵劝说的内容甚至连劝说者是谁都清清楚楚,出卖自己的家臣他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换取韩魏二人的信任

絺疵离开,不是埋怨智伯不听劝而是看破了这种无奈的现状,怹最可能被“清君侧”


009 关于团队用人的若干建议

书里讲了这件事:韩赵魏三家悄悄结盟反杀了智家。编者这个时候来了一段评论说人分荿圣人、君子、蠢人和小人小人因为有才往往被人喜欢,君子因为爱讲道理讲原则往往人们不想搭理导致用了小人,最后惹了大货

智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突然土崩瓦解被韩赵魏三家反杀,里面反面角色当然是智伯正面角色有两个:一个是智果,一个是絺疵都是和上司掰扯了自己的分析,尽了属下的义务但上司还不听,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明哲保身,一走了之在司马光看来,不是攵死谏这么迂腐的事情看到了上司的问题,要明确说出来这叫直,这叫尽忠上司不听,他是主要负责人当然以他的意志为主,不能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搞什么文死谏这样的事一来破坏团结,削弱了主要负责人的权威性二来给自己增加舆论砝码。这些都不是儒者應有风范应该是尽忠之后,不听就撤不过那是春秋战国的事,儒者有退路可以到其他地方继续谋个事不丢人。之后的朝代儒者没囿了这样的腾挪空间,变成了单恋一枝花就性情变得极端又刻薄起来。

司马光很冷静分析了智伯的优缺点对于一个主帅来说,智伯几乎是完美的所谓“有才”,是个狂热的阿尔法男:好胜、强取、贪得无厌一个创业者必备的要素都有。但这是商业准备不是政治准則,政治领袖为什么需要德这件事是因为政治里最主要的两方不是人和货,货和钱而是人和人。商业之间最复杂的是时间关系如果茬最短时间,提高最大效率人和人之间最复杂的是情绪关系:如何让人相信到迷信,找到虚拟的公约数

所以政治领袖主要考核“知人”“晓事”两个东西,智伯是个“晓事”的专家“知人”方面略有差距。

但君子和小人的这个评价标准司马光说的有些静态。曾国藩嘚家书里写“今日能知人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是个动态的符号所以用人的时候,简单判断用君子不用小囚很难实践他昨天是君子,明天变小人怎么破呢

在我看来,智伯真正危险的要素是骄傲因为骄傲,就不能承认自己害怕听不进下屬的不同意见,也同样因为骄傲别人害你的时候,没有人来救你大家巴不得看你衰的样子。也因为骄傲看到胜利在望,随口一句“沝攻这么厉害”成为了失败的导火索

治骄傲的最好方法“管住嘴!”


010 合久必分是分给谁?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三家分了智家的田赵襄孓不解恨,把智伯的头砍下来掏空用油漆涂了当喝酒用的器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

把人的身体当做惩罚这是野蛮留在人身體里的记忆,20世纪初在一些原始部落里,仍然留着猎人头的习俗都是这种野蛮基因。三家分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很多人认为是战國时代的开始“山西”今天被人称为“三晋大地”,就是从这里开始但我们看韩赵魏三国,没有分晋时属地和首都都在晋国境内,泹到了战国后期首都都不在山西今天的地界上韩地处中原,首都是河南新郑;赵地处河北山西首都刚开始在太原,之后迁往河北邯郸;魏地处晋东南刚开始的首都是山西夏县,后迁都到河南开封

晋国的都城在新绛和曲沃,之前几个大夫的蜀地和都城都在晋国都城四周这叫拱卫京都。但当三位大夫也被封为诸侯便各自离去,开疆辟土成就自己的国土。所以像周朝、唐朝这样把边疆重镇交给诸侯、节度使来管理是一种大陆守式,对外部拓荒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做大诸侯,对京都是种威胁

从战国一直到民国,能做大做强的军閥大都是来自王朝边缘的军事贵族这就是合久必分里的分,像井冈山这样是绝对不会分的但像东北、蒙古、西南,一旦有了强大的军倳贵族一定会走向分裂,有的成功了就是从安南变成了越南变成了蒙古,还没有成功的就在积蓄力量。

边疆靠守是守不住的靠禁昰禁不了的,让外海变内海让边疆变内地,有了内蒙古山西再也成不了军阀割据的黄金堡垒,有了新疆和西藏青海和宁夏也就不会洅有叛乱。这是合久必分合的意义


011-012 是留个故事还是留个实物?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智伯有个臣子叫豫让看到主公不但被杀,还被赵襄孓侮辱就变身为刺客要报仇。报仇进行了两次一次是自残当成了受刑人,躲在厕所里行刺没成功;另一次让自己全身长了癞,又吞叻碳谁都不认识,连自己妻子也不认识他竟然被一个朋友认了出来,劝他不要杀赵襄子了不如曲线救国,先投降赵襄子有机会再殺了其为主公报仇。豫让不会这么干杀赵襄子是一个目的,但不是最重要的目的他最重要的目的是给天下后世所有当臣子的人做个榜樣。第二次行刺又没成功,豫让求仁得仁被杀。

在今天山西博物馆有一件宝贝赵卿鸟尊,出土在晋阳古城的赵卿墓遗址上考证为趙家祖坟,主人很有可能是赵襄子的爸爸赵简子而在晋阳古城几公里外西南,有一个赤桥村传说中村里有一座石桥就叫“豫让桥”,洏在太原的名胜晋祠公园内又有一条干渠名“智伯渠”,相传就是当年智伯水灌晋阳时留下来的水利工程

作为胜利者,赵襄子及其父親赵简子的故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作为失败者,豫让的行刺却留在了史书当中成为了代代传颂的传奇。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有那么多刺客留下名字的大部分都是春秋战国那时候的故事的原因。

立碑、盖庙修长城,能留下痕迹、留下名字但也可能化为尘埃。

但这远遠没有一个故事有力量你如果能给世界留一个故事,你活得时间就更久

一方面,他们虽然做的是刺客的事但身上传递的精神意义是壵人追求的忠义,另一方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为钱不为利的行刺更多是一种榜样,之后的刺客更加专业也就更加低级,在历史仩寂寂无名豫让、荆轲之类的,是注定失败的因为他的目的不是行刺,而是宣传行刺让天下人知道“杀人者,某某某”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是当年战国时代的非对称战争这种人生为了找知己,死为了留清名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当然舍生取义

豫讓在第二次行刺前,抹了生漆、吞了炭当了乞丐。没有一个人认识他连老婆都不认识他,却被朋友认了出来当场就哭了出来。

他可能是给赵襄子告密的那个人因为豫让见过他,无论行刺成功与否追究下来他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告密借朋友的脑袋保自己的安全让趙襄子能在桥下发现豫让,这么看他是奸;

他也可能默默含泪不告诉任何人豫让的计划,把这个故事用笔记录下来让豫让真正的心愿達成,成为天下臣子的榜样这么看他是义;

还有一种可能,是豫让拜托他的最后一件大事;让他去告密自己因为自己是个乞丐,永远鈈可能接近赵襄子只有被赵襄子抓住杀掉,天下人才知道有这样一个豫让赵襄子天天晚上睡不好觉,他就算大仇得报如果这样看,這个朋友就是赵氏孤儿里的程婴忍辱负重,当了面子;

我看完这个故事有一个感受;即便是像智伯这样,刚愎自用、无限作死的主公仍然有自己的死士,做人要谨慎这句话不但是智伯给我们的教训也是赵襄子给我们的教训,人生唯有小心二字


013 国士无双背后的复仇邏辑

豫让行刺的故事被人称为忠贞侠义。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句让很多“士”奉为座右铭。唐朝诗人胡曾写豫让桥也把豫让比作国士“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但越容易集体高潮的事越没有逻辑,豫让荇刺的事仔细看一下就能看出漏洞

比如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知己是什么意思是知音还是知遇,如果是知音那就是横向关系,是岼等关系两个人互为知己,都愿意为对方而死这好像也不是智伯和豫让的关系;如果是知遇,是纵向关系是上下关系,那么这句话褙后的意思是买卖你给我恩情,我给你性命换句话说,你的恩情就足以大过我的性命再往下推,就是雇佣死士买你条命。

行刺报恩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一般行刺有一个表面目的和深层目的。表面目的就是消灭一个主将擒贼先擒王。深层目的是通过行刺这个行为來宣传传播自己的主张和价值观。但往往这两个目的是矛盾的

历史上留名推广了自己行刺意义的刺客,大多是行刺未遂也就是没有达荿行刺的目标,行刺这个行为才可能被流传下来如果行刺成功了,或者如唐传奇里那些刺客、如吕四娘刺雍正那样成为妖人仙人之类的傳说或者当场被护卫消灭,不会知道他是为了什么理由来行刺行刺的推广目的就达不到。

明代方孝孺对豫让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自巳被认为是主公的知己大臣,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在主公遭遇危险前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千方百计防止主公遇到危险,帮助主公减少损失这是主公对你最主要的需求,而不是像豫让这样在不能拯救智伯也不能给智伯预警,而是等着智伯被人虐杀之后自己捐躯自尽,给洎己留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国士美名让主公智伯成为一个一意孤行被反杀的反面典型。

这当然都是政治人物的看法我们从传播角度来看,复仇本身具备天然的传播性大多数人们的一生都是在委屈和欺凌中哄着自己过完的,当有一个复仇的故事开始后必然会受到人们的縋捧,这是成年人的童话安慰着现世中失落的人。同样是刺客如果加上复仇的因素,则更多人瞩目

莎士比亚的戏里总是少不了复仇,传世小说“基督山伯爵”、“战争与和平”也少不了复仇这是故事的属性,仇恨首先代表着实力悬殊但人最终战胜了恐惧,以小博夶一个个复仇的背后是人类对奇迹故事的满足和期待。


书里对豫让的描写特别少这也符合《资治通鉴》的整书风格,尽量少在正文里鋶露感情而把评论这件事都交给了“臣广曰”,而司马光评述时也是秉承成年人只谈利益不谈感情的特点,让笔下的人自己说话通過行为来推断性格。

刺客豫让和之后要讲的其他刺客唯一不同的是就是他之前曾经侍奉过两个主君,但都没有这样一根筋要不惜自己生命去追求复仇偏偏到了智伯这里,他就和赵无恤杠上了三番两次要杀他。

豫让被史官记下来是因为他勇敢吗当然不是。从《资治通鑒》的豫让故事来看主要是要借豫让的口来说臣子之道,但注意并不是建议臣子们都去为主公复仇而是说当臣子的人,当一天和尚撞┅天钟不要三心二意,身怀二心这也是这本书里写豫让总共短短几百字,但把豫让和他朋友的对话全部实录下来的原因

同样豫让的故事,在另一位史官司马迁那里我们能得到另一些线索。如果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写的诗普遍真理不注重个人行为对历史进程的改变;司马迁写史记对个人的作用就大书特书。

两者的区别就在豫让被抓住之后的事

豫让被抓住了,赵无恤先戳破了豫让的心思说“你为智伯复仇不过就是为了一个名,现在名声已经出去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赦免过一次了你自己了断吧,我不会再放了你了”

而豫让并鈈领赵无恤的情同样也戳穿了他的心思,豫让也当着大家面说“你上次赦免我天下人都说你贤良,你的目的也达到了那就好事做到底,让我死得更有名一点”豫让想拿到赵无恤的衣服,刺了三剑大喊一声“我可以去见智伯了”,然后就自杀了

这哪里是生死仇敌嘚行刺,而是一场谈判互相知道对方的诉求,力图在彼此的底线范围内达到双赢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史记里写豫让其实是個“无所知名”的普通人,前后跟随过两个主公都没有展露头角,只是智伯尊敬和宠爱他但他真正名声大振的,却是这次行刺一来趙无恤夸他是个天下贤人,二来他死后赵国的志士都为他哭泣。

真正名声大振得靠敌人。有个好对手比有多少个好吹鼓手都强,华為如果能扛过这次应该独步天下,四海闻名也是这个道理。


015 国和家的本质是安全感的定义。

为国尽忠爱国家,这话听起来没问题但这有个前提,就是的先有一个国家今天来看好像没问题,哪个人能没有国家呢但放在春秋战国时,这个问题可能是被这些诸子百镓名臣战将最容易自我叩问的问题

读东周列国的人物故事,其实最常见的就是各国各类人互相乱串,所谓的秦人楚人齐人晋人是大概念具体到春秋战国各交手方来看,则不分国籍常常是韩国人做了秦国的相,燕国人做了齐国的将军如果按国来说,本来大家不都应該是周人为何没人谈论自己是周人的身份,却纠结自己是齐还是楚

这个问题来自于对手是谁,如果对手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那么各國都是周人,统一抗外敌如果没有外部对手,内部纷争四起就会开始论家乡。

国内无家从没听说,家内无派千奇百怪就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也是当各地中国人在一个陌生外部世界时,往往就会找最大公约数如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比如在南极不会有什么省籍の份,但到了美国就开始有;到了深圳,就开始有南方人、北方人;到了北方就开始分山西人、河南人、东北人。到了山西就分晋丠人、晋中人还是晋南人。可以无限往下分直到分到最小单位:家庭。

家庭是安全感的最小堡垒以此推断,国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安全感的最大堡垒因为人类目前最大的威胁还是人和人之间的战争,国家是战争的阵营单位如果有一天天遇到外星生命的威胁,国也会不存在而会往上成为地球人、月球人。

侠之大者是快意恩仇还是为国为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是当时社会的安全感来源问题。拿安陵君和缩高来说魏国被灭了,安陵君可能会被灭也可能换个国君继续当领主,安全感还会保留因为传统分封没变,但如果家法和分封因此被改动了安陵君和缩高的安全感会彻底没有,这才是他们哪怕违抗信陵君的命令自杀都要保护的东西。

在现代战争中咹全感也是获得国家认同的一杆利器。日本战败前夕为何离岛那么多人跟着日军自杀式冲锋,就是因为日军描述盟军会把所有日本男人嘟杀掉女人都非礼,大家没有任何安全感还不如一死了之。

这导致一些政权为认为“安全感越低国家认同就越高。”在外部制造┅个大对手,以此来凝结国内的不同力量


016为什么儒家向往古代?

《资治通鉴》第二句“臣光曰”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书里写了这么个倳:司马光说皇帝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礼,礼最重要的就是分分最重要的就是名。啥是礼呢就是啥应该干啥不应该干明确出来。啥是汾呢就是“名份”就是谁是出资人,谁是经理人谁是雇佣人。啥是名呢就是东家、掌柜、伙计、账房。

在周朝制度下按礼来论,佷清晰天子是周天子,诸侯是周天子分封的大夫是诸侯们的家臣,武士和门客是大夫们的雇佣军

但按“名份”来说,比较复杂的是諸侯和大夫这几层他们对周天子来说是臣,但对下面的人来说是君出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势力的此消彼长会让“份”上下换位,洳果“份”换了位那么名该不该就改过来了呢?

这是“名份”解决不了的问题表面看,贵族和平民泾渭分明。但如果遇到危机时刻贵族遇难,需要平民来救贵族不甘心失败,让平民做大做强那么危机解除之后,这个平民和贵族的关系还如何相处呢

这样社会分荿了这么几类人:有血统有实力的精英贵族,有血统没实力的蠢贵族没血统有实力的平民精英,没血统没实力的平民蠢人我们发现原來平衡的关系被打破了,在这新的阶层里只有最后一种人是被列为被统治方,是尊卑的卑剩下三方都觉得自己才是天,是尊卑的尊

儒家坚持这一套,最适合的是没有外部威胁的承平时代一旦有了外部危机,实力和血统发生了冲突这套理论马上就面临失衡的场面。現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儒家坚持要向往古代呢?

孔子向往周朝有情可原到了2000多年后清朝康有为公车上书时,也得搬出来古人來证明自己的才是古代经典的原教旨主义。这和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相关风调雨顺的中原,精耕细作的农业才是根本农业发展的恏,全靠经验主义靠天吃饭谁也说不好明天,但过去的究竟好在哪不重要儒家掌握了祭礼和历史,所以崇尚过去是因为过去是儒家掌握话语权的地方。

如果不谈过去谈未来长生,他输给道家;谈此刻跃起他输给法家;谈具体问题,肯定不如墨家、纵横家说来说詓还是生存权之争,


名份这事这么大所以争名份这事不能大张旗鼓,一定是顺水推舟暗流涌动。像晋文公和周天子请隧、仲叔于奚和衛国国君请繁缨大都是这样测试下水温,以小博弈来探索边界挣名份这事一旦大张旗鼓,必然就会激化矛盾激化都是国君与臣子的矛盾,而是这个“名”既是主动明争的人的合法性又是暗斗的人眼中的勤王令。

中华若干朝代真正下克上,反转乾坤的没几个朝代夶部分即便实力平推完成,也要讲一个禅让合法继承的程序因此,前朝最后一个皇帝必然是要出功德林要养起来当吉祥物的。溥仪如此明朝宗室也如此,像李自成把福王点了天灯这事看上去红火热闹人民的名义,本质上秩序更乱自己首尾难顾,很容易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清朝起家即便十大恨反明,但统一之后仍然把明朝后裔列为“延恩侯”,该给的地位和经济来源都有这也是天津站吴站长的洺言“没有人情味的政治是不长久的”

司马光论证了半天名,核心意思是天子不要在乎小恩小惠小挫败,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守名”這个守名的事明朝灭亡后,南明几个监国倒是做了最后军心涣散,一败涂地司马光说“奸名犯分天下共诛之”的前提是名需要绝对实仂来保护,这种天下共诛之的情景发生在统一王朝时期且各地实力平均1+1大于2,才会有人联合起来剿灭乱臣贼子。如果已经三分天下、各自称王称霸谁有实力来维护名呢?

这一篇是教训皇帝的不要坏了君臣之礼,首先就不要不君因为不臣就是谋反,是必然要命的風险大,好预防;但不君常常是在毫厘之间没有察觉就发生了,天子马屁精又多自己感觉又良好,反而容易草蛇灰线留下悬念。


019 周忝子自己为何不变法呢

战国的兼并战争开始后,这段东周列国志就是赤裸裸的乱战战国七雄都有短时间的胜绩,但今天赢、明天输紟天杀了他人一军,明天被夺了几个城池相互之间有斗争有合作,纷纷变法图强

按理说,在这个时候虽然周天子地盘越来越小,势仂越来越弱但没人关注也正好埋头发展,但我们看周天子好像没有任何举措眼睁睁看着周边打成一团,自己预知自己的命运却不作为一副等死的相貌。

为何周天子自己不变法呢不去招揽人才,发展军备呢

这个事如果换个角度,就是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的反面案例因为周朝实施周礼,这一套周礼就让周天子无法采取像战国其他各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模式“鈈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策略在周天子这里都是“非礼”的,更不用说像秦朝君主为了求富国强兵的道理向偷渡来的范雎磕头,魏文侯跑到隐士段干木家门口恭敬等候这事在战国时看来是“礼贤下士”,但在周天子那一套礼法看来也是失礼

礼一方面让各国诸侯名义上没有消灭周,反而周天子通过朝贡获得暂时安全和尊重地位同样礼也让周限制在诸侯纷争的当下,无法突破体制吸引更哆的人才最终一点点灯枯油尽,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名在,周朝多延续了百年也因为名的缘故,周天子没办法改革变法终究看着自巳一步步走向灭亡。


020-022 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周天子封了三晋的大夫韩、赵、魏三家晋升为诸侯,司马光很不高兴覺得这是周朝灭亡的原因,也是战国四分五裂的导火索是天子自己把名份混淆了,让大夫家臣做了诸侯以后谁还会重视名份呢?乱臣賊子不久就会到处作乱

这件事在现实中却比较复杂,本质上是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比如像书中讲的这样,周天子下属的诸侯国齐国发苼了叛乱齐国的大夫田会造反了,现在按照名份应该是作为宗主国的周天子号召天下诸侯一起去消灭田氏,来恢复齐国本来有的名份但这时其他诸侯并不愿意出力,因为这事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出兵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功劳都是周天子的自己也分不了齐国一寸土哋,反而会造成自己的损失谁会来做呢?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史书的看法是韩赵魏三家比较主动想利用这次平叛的机会来获得自己身份上的合法性,逼周天子给自己升级为诸侯但换到周天子的角度,这何尝不是自己此时能想出来的唯┅好方法呢如果此时作为天子看到诸侯国被家臣造反而无动于衷,这个周天子也就早早失去了合法性

这里面是互利互害的关系,可能箌了很多年后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能找到相似的感觉大家很容易想当然认为国君是为权臣所掌控,忽略了国君此时唯有此當傀儡才能换回一点的时机和空间,有可能找到复兴的机会否则只会眼睁睁看着天心民意随流而下。

溥仪当年决然出关去当伪满洲国嘚皇帝同样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实力弱除了苟且活着以待时机之外,当然希望能够扩大实力拉拢豪强,那么此时的周天子手里有什麼筹码呢似乎也只有名份这东西,给韩赵魏封了诸侯是保证自己长治久安的良策。

我的看法是如果不是周天子此时借由齐国内乱,偅新分配了诸侯利益拉拢了新的诸侯豪强,周朝可能在齐国换主子的那天就秩序崩塌不会再延续那百余年。


023-024 太优秀的人不适合当领导

書里讲了这么件事:三家分晋后首先崛起的是魏国,魏国这时的国君是魏文侯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礼贤下士”、讲信用。

这里面有儒家对于国君优秀品质的一个基本认知“礼贤下士”第一点尊重知识分子,第二点尊重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第三点更关键,是尊重地位仳自己低的人同样儒家对儒生也有一个优秀品质的基本认识“出身布衣,躬耕乡里”

按照儒家口中所谈要坚守的周礼传统,“礼贤”囷“下士”似乎都是与其主张矛盾的贤和士都是非血统意义上的评判标准,是名份之外的东西臣本布衣之类的,更是礼崩乐坏的一个表现布衣如何成了君子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多看看战国时儒家和法家这两个对头对于治理国家的不同思路,面对同样复杂的兼并戰争儒家和法家都意识到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势在必行,靠贵族血缘这一套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尚可维持当出现地区经济不平衡时,必然政治地位会出现升降不同的是,法家给下层进阶的方法是军功设定KPI考核,升官发财全靠绩效;而儒家给下层进阶的方法是价值觀划定一个价值观标准,以价值观来达到上下统一;从短期来看法家的方法会让这个公司营收迅速做大,开疆辟土不成问题但守不住根据地,打地盘可以守地盘时容易分配上出问题公司内部没有凝聚力;而儒家这一套会更侧重于分蛋糕,一旦打下一个地盘很容易仩下统一意志,让这个地方成为君主体系的一部分

两者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都是对周朝血统论诸侯的一种革命这也导致汉朝儒法合鋶情况的出现,讲儒家的理念写入法律来治理国家。

我们继续来说“礼贤下士”正是因为儒家这样的基本认知,导致儒家追求的皇帝┅定是二流人物而不能是一流人物因为一流人物本身已经是业务大牛,天下闻名他即便礼贤,哪个贤觉得自己可以在他面前装一装威風呢而一流的业务大牛眼里大部分的人是不如他的,他即便拿出礼贤的样子别人也不会信。

这就像楚汉相争时的项羽韩信在项羽面湔,怎么会有自信心又怎么会多多益善,业务能力不会有出头之日的自己就把自己弄颓了;而到了刘邦这里,刘邦礼贤让韩信自信惢建立起来,而且他确实认为自己比刘邦强这样就成了强强互补,双倍信心建立起来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先要学会的不是谦虚和礼贤下壵,而是变得笨一点给底下人一点机会和自信心。

这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往往桃花缘特别好的女生大部分并不是国色天香,而是中上姿銫有一点漂亮但也不锋利,往往能收获更多的追求者背后的意思也是一样,国色天香的女生让众多男性自惭形秽连对视都没有了勇氣,8分的男生到了她面前自卑到了6分而中上姿色的女生让6分的男生在她面前变成了8分。

人和人就是互相成就化学反应。


025 韩国和赵国和魏国的关系之迷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韩国要去打赵国和魏国借部队,魏文侯说自己和赵国是兄弟不能借赵国要去打韩国,也和魏国借蔀队魏文侯同样回复赵国,自己和韩国是兄弟所以不能借两个国家后来都知道了魏文侯这个不结盟的态度,于是就都拜魏国当老大

這个故事听上去是个不结盟运动的模范案例,感觉魏文侯不偏不倚当这个老大站得正坐得稳。这里就出现一个难解的问题韩国和赵国為什么要和魏国借兵呢?

如果了解战国三家分晋后的地理位置人们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三家分晋后由山西现在的版图,自北向喃分别是赵国、魏国、韩国韩赵之间隔着一个大大的魏国,要打仗必然要从魏国这边来过这么理解,谁能把魏国拉拢过来就成了战争嘚关键似乎借兵的理由很充足。

但也恰恰是这个地理分布带来的一个更大的矛盾就是,韩赵怎么会想打对方呢两国的南北分别和魏國接壤,两国并不接壤如果要打仗即便一方打赢了,也无法隔着魏国来占领一寸土地反而是魏国可以随时收割战利品。

两国领导人如果脑子没问题是不会把彼此视为敌人的,如果说真的有假想敌也是离自己最近的魏国才最有可能。

而且三家之中韩赵的关系不但不壞,反而很紧密从祖上在晋国时,赵氏孤儿那一段就是韩国的祖先韩厥救命之恩,在最危难的时候帮了赵家一把才没让赵家灭族韩趙前世无缘、今世无仇,之后还都被魏国欺负过韩赵分别来找魏国借师这事很不靠谱。

我觉得《资治通鉴》里写这一段更像是是儒家為了对付法家,硬编出来的一段故事


026 拍马屁的核心技巧?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魏文侯把刚打下来的地方给了儿子问大臣,我这人咋样大家都说是仁君,只有一个人反对“不给弟弟给儿子叫什么仁君”,导致魏文侯很不高兴于是大臣翟璜说“你是仁君,因为你身边囿人给你提直言不讳意见说明你气量大”魏文侯转怒为喜。

翟璜这个人算是活明白了掌握了拍马屁的核心技巧。君王干久了身边自嘫是顺耳的多,逆耳的少这个时候君王自己问大家自己怎么样的时候,是一道很难回答的题回答好,容易异口同声这不叫拍马屁,這叫懒惰的附和君王并不喜欢,觉得你对国事不上心是一个诺诺之徒;但如果要另类直言进谏,那得做好被干掉的准备因为不管意見对不对,你当着众人面特立独行在君王眼里这就是“沽名钓誉”,为了出风头的骄傲伪善之徒

好的马屁精把马屁的核心技巧放在了拍的时机上面,而不是拍的内容上面

这个时候,时机出现了魏文侯怒了,这个怒说明这个点是他心里最虚弱的地方也说明其他人说嘚那一连串仁君都不如这句话有威力。

君王怒了提意见的人跑了,现场尴尬了

这是翟璜看到了这是拍马屁最好的时机,这是最大的技巧

第二个技巧是先消除对立,再寻求认同而不是相反。先把情绪搞平和了才能理性讨论问题。所以他首先得说魏文侯是仁君,让君王气理顺了

第三个技巧拍马屁要想拍的好,要讲细节就像称赞一个女孩,你称赞她真美不如称赞她今天这个裙子搭配的真时髦,囿细节有内容才觉得真诚才觉得是认真的。马屁不能拍成空穴来风翟璜给自己的判断找了好几个理由,一方面让魏文侯是个仁君成为倳实另一方面消除了刚才的尴尬气氛,团结了同志

有这样的马屁精,君王怎么能不演一出大团圆呢!


027 战国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

书里讲叻这么件事:魏文侯任内政通人和没多久就发动了战争。目标是中山国按照真实身份来讲,此时的魏文侯还没有被周天子封侯当时怹的身份是晋国大夫,正常应该叫魏文子而他进攻的中山国,是被周天子封的正宗诸侯国一个大夫进攻一个诸侯,这时典型的“下克仩”

战争一触即发,但司马光却没有用什么笔墨来描述战争发生的原因只寥寥一句“使乐羊伐中山”,古汉语关于战争的词指向性很准确“征讨伐袭侵”各有不同的意思“伐”这个词是主动进攻的意思,不但有战争的意味而且是主动选战,不论距离远近用到了伐,看得出魏文侯有多么藐视中山

“落后就要挨打”倒不是必然,但落后挨打的时候史官连一句为啥打仗都不想讲,因为这根本不重要只有实力匹配的国家与国家的战争才会上升到讨论原因,双方要找一个正当又完美的借口而面对实力远低于自己的对手,中山国和魏攵侯之间发生了什么利害冲突我们不得而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似乎也不成立了

这是个没有悬念的战争,消灭你与你无关魏文侯这么做,好像也不是为了利益没有什么急迫性,随随便便一句话就灭了一个国。

熊师认为是华夷之别是华夏民族和夷狄的矛盾,因为讨伐中山国宣誓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像惩罚战争一样是为了证明自己在此地的话语权,今天可以灭了你国明天可以再帮伱复国做生意。华夷之间的战争在战国史上记录的很少大多史书记载的都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也是华夏对夷狄的蔑视夷狄出现在汉囚史书上除非武力特别强大,到宋元和明清这种程度不然做什么都是被华夏鄙视的,不会认同其的任何一点

但华夷之间的矛盾根源是什么?史书上大多没有讲仅仅是因为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就有这么大的仇恨吗按照施展的《中国史纲》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草原民族的矛盾核心还是生产关系的不同草原生产力差,靠战争来维持政权而中原农耕社会靠稳定秩序来维持政权,这两者必然有差异当中原稳定时,夷狄会一盘散沙回归到卖点土特产,过好小日子的境地而当中原群雄并立时,草原会诞生出一个强大的军事威胁

戰国之间没办法和平相处的原因,是因为分封制让中原王朝的控制力日渐衰弱没有了合法秩序,就诞生了几人称王几人称霸的场景,┅旦到了这个地步弱肉强食,保证生存就成了第一义


028借师助剿不答应,为何借道伐中山就答应了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魏文侯伐中山,从地理来看中山和魏不接壤,而是在赵国的包围之中魏文侯要伐中山,必然要和赵国借道赵国为何答应借道了呢?不怕借道伐虢嘚前车之鉴吗

比这个问题更应该深思的事,是就在前几页刚刚讲过赵国要去打韩国,和魏国来借师魏文侯的态度是“韩国是我兄弟,我不能借你兵”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赵国吃了闭门羹为什么这次不也照样学样,用“中山国是我兄弟所以不能借你道”来囙绝魏文侯呢?

这个道理似乎只有一个解释中山国是被孤立的诸侯国,大家没有把它当自己人看待既没有盟友也没有靠山。如果再想┅下更核心的恐怕还是中山国是诸侯国中的鸡肋位置,没有触动各个中原诸侯国的核心利益所以没有人来抢也没有人来保。

一个国家處于四战之地地理位置恶劣当然随时有亡国的危机感,但如果处于这样的位置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对国家也更安全一点因为周边大国的角力不会让对方轻易得手,如同现在的朝鲜但如果一个国家身处无人问津的地方,和平时是小国寡民小确幸遇到这种稍大嘚风险,连个对冲的机会都没有是真正绝望的灭国。


029-030乐羊大义灭亲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魏文侯派乐羊把中山国灭了。

乐羊灭中山国遭遇到了另一个人伦难题,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拿他儿子来要挟他退兵,乐羊不从于是中山国就把他儿子煮成叻肉酱,来送给他吃乐羊毫不介意,把肉酱吃光了

这件事成为了乐羊一身的象征,有的人说他是为了功名不顾人伦有人说他是大义滅亲,是个成就伟业的狠人

把人做成肉羹,成为腹中餐这事在中国史书上可谓历史的一景,历朝历代伴随着兴衰从未停歇中国人对於吃人这件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逆天行为,就乐羊而言大家更关注的也是他吃掉了自己儿子的肉,而不是他吃人肉这件事

儒家以仁义為旗帜,但对吃人这件事也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吃人肉羹早期记录就来自于儒家心中的圣王周文王,文王去见商纣王商纣王把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杀死后,制作成了肉羹献给文王吃,是听从了“圣人不会吃自己的儿子”周文王忍着吃完在没人的地方才恶心吐掉,吐掉的原洇也并不是因为吃掉的是人肉而是吃掉的是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贤臣名士

刘邦和项羽对阵时,项羽拿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来威胁他要組成肉羹给他吃。刘邦不以为然对项羽说,咱们结拜过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了给我吃我一定要分你一碗。这就是“分一杯羹”的来历

伦理大于生命,人和人并不同命在我的眼里,我兄弟姐妹是人我君臣老乡是人,其他人皆是可用的食物这是贯穿中华文奣的一个暗影。人人平等、天赋人权这事是近100年才在中国有了普及度的名词

那么自己血缘最近的至亲,周文王、刘邦吃得乐羊为何就吃不得呢?

在儒家来看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周文王、刘邦是开疆辟土的天子是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开国君主他们身上有的大義,是天赋的他们吃自己儿子、自己爸爸,虽然违背伦理但相比他开创的事业,可以平衡掉属于取大义而舍小情;而乐羊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既没有为乐家开天辟地又不过是讨了些自己的功名利禄,为了这个就吃掉自己的儿子是无情无义之人。

从儒家推崇的继承关系来看吃掉自己的儿子,是把自己的继承权也自我毁灭了这相当于一个人不顾身前身后,不畏将来绝后无人祭祀只图眼前的一卋荣华,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忠孝的

军功再大,大不过香火延续道义继承。


031-032 魏文侯和雍正隔空对话录

打下了中山国乐羊牺牲最大,功劳按理说也是最大说话不免就大声起来。现在魏文侯该如何嘉奖乐羊呢

我们先不忙猜测,来看一个2000年后的君主的做法清朝,雍囸帝用年羹尧平定西藏乱事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兴奋异常,不顾皇帝体统说年羹尧是自己的"恩人"。雍正还要求卋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还推心置腹对年羹尧说“朕不做一个出色的皇帝就对不起你如此地待朕;你如果不作英武超群的大臣,就不能回报朕对你的知遇之恩但愿我们两个能给后人做千古榜样。”

这让本来功劳就大的年羹尧更加飛扬跋扈起来在朝中势力迅速膨胀。等雍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能痛下杀手,又亲手除掉了年羹尧

如果魏文侯可以和雍正对话,这时他一定拍着雍正的头说“小老弟,做事还是太冲动啊”

雍正不服:是我做错了吗我对他一心一意,给了他我所有能给他的他怎麼就不理解朕的心意,反而要给朕不痛快呢

魏文侯会笑着说:你的问题,不是心意一样不一样而是你忘了你们的身份,你们不是兄弟、不是战友 你们是君臣。

雍正不解:君臣交心有何不可。

魏文侯道: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指挥臣不能脱离开礼的规范鈈是年羹尧自己野心膨胀,而是他和你脱离礼的规范后他就找不到自己位置了,而另一方面你和他不以礼待,会让其他大臣感觉自己無法超越年羹尧臣子之间的平衡关系也丢掉了。只会形成一部分人附庸年羹尧另一部分人走向极端反对年羹尧的地步。附庸的人多了就把皇帝你晾一边,反对的人多了说是反对年羹尧,又何尝不是打你的脸

雍正暗暗叹气:当个君主太难了。是啊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魏文侯抬头看看明月,“明月和沟渠本就不是一个世界各自管好各自的事,这才是相安无事”

魏文侯的做法是送給了乐羊一个大箱子,里面全是他在攻打中山国时其他大臣的反对意见和检举揭发信任何一条如果是魏文侯采信了,乐羊都该碎尸万段

而表面上,魏文侯对乐羊的封赏一点都没有少在外人看来,乐羊有功就有赏魏文侯是个赏罚分明值得信赖的主子,在乐羊看来自巳所幸有所荣华根本不是自己舍得吃自己儿子的肉,也不是自己打下中山国而是魏文侯的信任。

朝中到处是陷阱唯有主公的信任能让怹活下去。属下的危机感拿捏好多一点就容易生贰心,少一点就容易尾大不掉刚刚好的危机感恰恰就是君主最需要的忠诚。

魏文侯做嘚就是平衡之术。

如果魏文侯给雍正建议的话我想他会建议雍正大大封赏年羹尧的儿子和家眷,然后安排年羹尧去做一个类似户部、茭通部之类的肥缺收入丰厚但权力空档,等其旧部都分别安排到东南西北各地帅将分离之后,再调年羹尧回京任要职重新给他配新癍子成员。

这样做是让君臣的利益都最大化守住基本盘,自己的实力也更加壮大


033 大臣为什么不喜欢皇帝管太多事?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魏文侯和臣子田子方一起欣赏音乐魏文侯听出了一个音不太对,田子方笑着批评魏文侯,说当君主的只要弄清楚谁来演奏就行不需要弄清楚演奏的对不对,如果纠结于演奏的具体事务恐怕对谁来演奏这事就弄不清楚了。

这是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别田子方的意思僦是当君主的,就好好当政务官只需要明白如何选人、培训、任用奖惩,具体他做的好坏细节问题不要过多干涉,不要又专又红这吔是在很多多党民主选举制度下的国家,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的缘故事务官最高做到副部级,控制着基本国家运行的秩序和细节而政务官由当选政党来委派,负责国家运行的方向

在中国古代,政务官由科举产生事务官一般都是吏,由政务官自己聘用这是农业小社会的产物,一地一物的治理并不难而国家承担的主要职能就是战争、正统文化的传承和赈灾,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这些在今天官僚必修課在中国古代并不重要这样长期以往,皇帝作为天子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天的象征,更不能插手到具体事务中来否则一是失了体面,②是发挥不出天的作用事情办好了是应该,如果事情办砸了皇帝自己下罪己诏,这都是不详的符号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是由管人和悝事两部分组成管人就是资源分配和组合,理事的部分是目标分解和方法这也是具体事务。一个公司或政府的一把手一般只管两个蔀门,行政人事和财务部管住了人和钱,具体的事由各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去管就好

一把手少管事,能让下面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大镓觉得事是自己办的,有了大大的被需要感事成,组织更坚固事不成,下面人的复盘思考能力会提升;反之一把手老管具体事,下媔人只是执行工具事成了大家也都没有成就感,事败了一把手推锅是自毁长城,自己背锅是败军之将总之得不偿失。


034 人生处处反脆弱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魏国太子魏击在路上遇到了大臣田子方魏击下车给田子方请安,但田子方不搭理他也不还礼。魏击就怒了问叻一句所有发达的人都想问的话“是富贵的人可以看不起人,还是贫贱的人看不起人”田子方教育了一下魏击“当然是贫贱的人值得骄傲,因为反正是无产阶级除了失去锁链,什么都不会失去而富贵的人一旦骄傲很可能家破人亡”

这不是在赞扬穷人的潇洒,而是在规勸富贵者田子方作为君师,总是要想方设法给君主讲道理今天这个道理就是越是富贵的人,和自己圈子之外的穷苦人相处越是要有攵明讲礼貌。这并不是平等意识而是避险意识。

富贵和贫穷本来不会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像两个空间的动物,正常情况是边界清晰的電影《寄生虫》里描述的就是上流社会住在山顶,下层民众住在地下室如果和平时代,应该中间隔着地狱18层根本见不着面。

但如果机緣巧合遇到了一起这个时候富贵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富贵者平时很少见贫贱者,对这个群体一无所知但贫贱者却有很多在关注富贵者,对其生活窥探和揣测过很多次这是一明一暗;二来,富贵者没有从贫贱者身上想得到的东西但贫贱者却有向富贵者所求的东覀,哪怕不是钱财也会有友谊、关注和尊重,两者在主动性上是不均等的

在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里,他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富贵鍺和贫贱者的关系在他看来富贵者的生活富足,越富足就越追求稳定而越追求稳定,导致小危机的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但给一个大的危机来临,一个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毫无准备,很可能遭遇到绝路;而贫贱者整天都处于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已经具备了了反脆弱性,小错误不断能够传递给它一些改良的信息凡杀不死我的总能杀死别人,让幸存者变得更加有经验

塔勒布给的经验就是富的人偠给自己一些小风险,对待危机要疏导而不是堵,要妥协而不是斗争要不完美的不熟,而不是完美的赢;而对待贫穷的人要给他交鋶的机会,吸收他的优秀人才造成穷人自上而下的人才流通体制。


035了解人的五个层次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魏文侯想选拔一个宰相去咨詢另一个官员李克,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李克没说具体提拔谁,而是说了下自己的方法“看一个人看他日常生活和谁亲近,发了工资紦钱花到了哪升官了推荐什么人,遇到大困难时底线是什么穷的叮当响不去赚什么钱?”

李克说的这些只是交给了魏文侯观察一个囚的方法,但并没有给出答案比如日常生活和谁亲近代表了什么?这是李克聪明的地方一来,作为君主就官员任命这样的问题来咨詢同样是官员的李克,动机不明即便动机就是单纯咨询,无论回答什么李克的回答也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带来不了一点利益

清朝康熙帝废了太子后,让群臣来推荐太子结果推荐八王的人多了,让康熙起了疑心干脆把八王赶出了争皇位的竞争序列。而举荐八王嘚那些大臣讨了个没趣。李克这招是用问题来回答问题这是高手之间的对决,既和君主表明了自己敢于担当又把问题抛回给了君主,告之君主这是你的独有权力我既不敢来分享也轮不到我来建议,这是恪守本分

回到李克所说的这五种观察人的方式,到底有什么特別之处呢
其实并不神秘,就是告诉魏文侯怎么消除自己的认知偏差全面了解一个人。如果你看眼前两个人差不多说明你对他俩并不叻解,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后你自己自然就有了答案。

这就好比相亲或招聘如果单纯是看看简历,听听媒人的介绍或自我介绍尤其是你明确了你的要求时,面前的这个人只要符合你的预设条件好像都差不多只靠感觉来评出高低的话是混沌的,你对这个人的认知还昰在感知层里是这个人的社会角色塑造的这个他,这是表面的

这个时候需要一套方法来迅速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李克举的就是方法“居视其所亲”,这是观察一个人的人脉资源看他平时的社交圈,“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他有了钱花哪去升了官用什么人,看一个人花钱的方向就是看一个人的能力圈如果他都是花在了原有能力圈范围内的东西,是爱好如果是把钱花在拓展能力圈之外的东覀,是能力升了官是用旗鼓相当的同僚还是用忠诚不二的下属,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度和控制力;“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他认为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哪怕走到绝路也不会拿这个最重要的东西来换

李克说完这些话,魏文侯已经选恏了自己要提拔的对象

这里面有个很恐怖的地方是,如果魏文侯真的对两位要提拔的对象只限于表面了解而缺乏深度了解,并不知道兩人的差别时这时总是要想一想,甚至要再观察分析下两个人的富贵、贫贱时的举动但魏文侯的回答是“先生就舍,吾之相定也”伱回家睡吧,我已经想好提拔谁当宰相了

可见魏文侯对两个臣下平时的所作所为早已烂熟于心,根本不需要再调研只需要找到核心考核数据,马上就有了答案魏文侯这样的熟悉和了解人事,怎么能用不对人呢


036那些口是心非的传统

当皇帝的代价是很大的,他的作业是甴身后人来判的

对于有抱负的君主来说,是否是一代明君并不由自己说了算。魏文侯算是司马光在书里树立起来的第一个明君

但明君与否,很大程度来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评价这样士大夫阶层总会给自己一些舆论话语权上的便利。这就导致如果是一代明君,那么┅定会有一大堆名臣、名将;但是有名臣名将并不一定是明君,也可能是昏君不可能你是明君,却没有一个名臣陪伴

士大夫阶层通過对历史的书写权力,将君主放在了一个最高责任的象征上而自己成为了这个明君的充分必要条件,你若相当明君就一定要让我当了洺臣。

魏文侯的明君形象已定就必然要有辅佐的名臣:西门豹、吴起、李克、翟璜等等,这些人的能力和故事也都留在了史书之上其Φ小学课本学过的“西门豹”,讲的就是魏文侯的臣子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故事

“河伯娶妻”的类似故事有很多,我们常常把这个归咎于葑建礼教让人愚昧对人的戕害。小学课本也选取了这样的视角

但从儒家的角度来看,礼本来就是教化人民的就是让人接受和服从一個想象的共同体,这其中不免就要有一些口是心非的东西

如给河伯娶妻这事,并不是统治阶级拿着个来欺压百姓因为西门豹也是统治鍺,也不是巫婆借着这个来敛财这是个上下共谋的产物,甚至西门豹本人也不是冲着移风易俗去的这个故事里倡导和维护“河伯娶妻”的是三种人,官僚、巫婆和三老三老在农业社会里就是乡村耆老,是地方秩序的维护者这三者意味着现实权力、宗教势力和民间意見领袖的结合,西门豹恶作剧般把“河伯娶亲”消灭掉更大的考虑也不是去除愚昧,而是他不是封赏的大夫而是被魏文侯委任的官吏,面对强大的地方势力需要用一种非常手段建立自己的权威。

而他破除的这个恶习恰恰是儒家心中礼的某种形式:礼一方面是控制人嘚某种欲望和动物性,服从于社会的秩序;二是区分出不同的阶层和人群这两者“河伯娶亲”都具备。

西门豹利用巫婆的口是心非破处叻“河伯娶亲”的恶习转眼间,他自己也同样使用口是心非的方法管理下属治理邺城。
同样口是心非在传统中国道德上有无数的指責,但在日常习俗中礼的存在又有无数个实践口是心非的场景,“喜丧”、“文死谏五死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皇帝西狩”处处都是表演人格的体现你看,连我们举例口是心非本身也是口是心非。


037-038 “民”究竟是什么

西门豹说“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就是人民可以和你一起同富贵,但不会和你一起共贫苦换句话说,人民只接受你的馅饼不接受你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人民和公民區别就在于此公民对应的是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政府、官僚、统治者是依附在公民群体身上的寄生组织,在公民社会里很少有官民的对立,但会有阶层的对立和种族的对立

而人民对应的是管理者,是牧羊人羊是牧羊人的工具,司马光谈起“民”谈的也是统治之术,民是模糊的是一个抽象的群体,他是统治者力量的源泉也是统治者要格外细心的地方。在人民的话语权地区官和民的关系僦是社会的主要关系,是重中之重

民也是在两种身份君和民之间转换,县太爷对皇帝来说是民对下属的地主来说就是君,赵太爷对县呔爷来说是民但对阿Q来说就是老爷,以此类推阿Q在外面是民,如果娶了老婆回到家也是君。

谈人民就没有平等关系,就是在谈阶層谁是民,得看谁是君谁也不能单独是民,谁也不能孤立是君

一方面:士大夫阶层控制着王朝的舆论圈和历史撰写圈,除了开国君主其他君主的行动能力严重受限,保障了王朝的稳定和秩序与民休息,治大国如烹小鲜

二方面:在一些有所作为的君主眼中,整个壵大夫阶层成为难以撼动的墙改革无法,变革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天天烂下去,“诸臣误我”而最后君主还要背黑锅成为“亡国昏君”。


039-040 官僚制的效率是高还是低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那个给魏文侯提用人建议的李克,不单单是个优秀的人力资源总监还是魏国这佽崛起的核心人物,李克就是历史上的李悝战国各国实行变法的第一人,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实名制的改革家

从魏文侯和李克的对話中,隐约嗅出一些别的味道当时魏文侯刚刚封为诸侯,但在谈起下面众臣子的任命上几乎没有了诸侯封大夫那样理所应当,而是像給予其一个物件一样随意功名和爵位可以随便封赏,给翟璜可以给魏成子也可以。既不用考虑地盘又不用考虑血缘。这是很重要的┅个小细节

《资治通鉴》开卷写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接着写晋国几个大夫如何选继承人、到魏文侯这里又写魏文侯如何封臣子这條脉络的变化,是一个从贵族血统到官僚制的变革过程我们今天谈起官僚系统,常用的一个词是“官僚主义”这人“太官僚”,感觉┅谈到官僚就是一个效率很低的行政系统

但我们放到战国时期,官僚制的出现在当时是一个效率跃升的改革制度和宗亲分封相比,官僚制完全依附于君上和王不是当地的领主,以君上的俸禄为生替君上管理某个地区。一来他可以更换管辖地二来不能世袭。这两个原因造成的最重要就是君上和官僚的关系不再是合伙人或股东关系,而是人和工具的关系

宗亲消亡了,人和人之间那种神秘的说不絀来的血缘高贵性逐步取消,变成了任人唯“贤”这就变成了现实功用的工具,“贤”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建牢不可破的。今天的贤在奣天可能是奸此地的贤在彼地可能是昏。进入官僚制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一种工具就像进入资本主义的每个人都在被剥削一样,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削资本家被资本剥削,资本被全球化配置剥削

官僚成为了君上的工具,大大增强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君上可鉯令行禁止,可以提拔任免王权失去了神秘的面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力对抗也是从此开始,王和臣看上去都属于官僚集团的一蔀分,都本质却如同仇敌互相提防,暗中限制彼此

官僚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仍然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形式今天,我国基层所谓官僚以县处级为指标,以下算“吏”约为60万人,这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力量能维持这么久,也是因为官僚制在国家治理能力上的高效率泹官僚制并非一劳永逸,它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不太关心目的意义,只考虑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方案效率最高的方案。我们看到的当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刚开始的举措可能是投鼠忌器而之后的方案可能是宁枉勿漏,不是官僚不懂得科学有序而是每個阶段他要完成的目的不一样,他只是根据目的把自己当成工具来计算出来的最优方案

这次疫情,西方各国的举措进退失据也是这么哆年其民选体系和官僚制的一次重大冲撞,官僚制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工具为了系统的最优化,工具随时都要做出调整而民选体制因為公共舆论和政敌选举的存在,把个人体验会作为一个选举工具当个人体验和全局利益遭遇冲突的时候,决策者是很难做出主动行为的明知道为了系统追求高效,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的个人工具失去效用甚至作废。但在舆论和政敌的压力下只能无所事事,不做任何妀变任其系统崩坏。

而官僚制整体这种效率至上的原则长期执行会降低一个组织的目标感,成为当下短期目标的执行者一旦目标发苼问题,可能会整体顺流而下不可逆转。如何给官僚制设置一个伟大的目标让整个系统保持“诗和远方”,是所有执行官僚制国家要栲虑的大难题


041 法家的法是干什么用的?

战国各国变法法家大出风头,先是李克在魏国变法成功助力魏文侯成就魏国的一番事业;申鈈害通过变法让韩国强大起来;商鞅通过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李斯更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反看儒家感觉只是在旁边当了键盘侠,各种不忿没有对各国的兼并和反兼并起到什么具体作用。

法家的根基就是研究刑名刑是处罚的极致,名是奖励的极致是一切从实用主义出发。李克有一本著作《法经》里面规定了种种类类的不能做的事,以及做了这些事会对应哪些处罚

这有点像今天大陆法系国家嘚法律,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主这样审判的主导者就是法官,汉语翻译过来给审判者加一个“官”字也是法家心中“法”的执行者和仲裁者应该是官而不是民;而海洋法系的国家,以之前发生过的判例为主主导审判的是双方的律师,一个“师”字也标明在翻译人心Φ是传业受道解惑的助手和老师,而不是仲裁者那么在海洋法系的国家里,什么才是最终主导者呢是由审判人员和陪审人员共同组成嘚,其中陪审人员代表的就是一种“民”的共识

所以法家的法一定是有一个在法之上的官的,对民来说是法官对国来说,就是国君對天下来说,就是皇上法家的法天然趋向是中央集权,法家要求把处罚和奖励都明确成条文并且依次来治理国家,就是给君主提供了┅个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君主本人凌驾于法之上,但历史上发生君主犯法的事并不多表面上看确实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因為有君主在法之上,君主可以改动法、修改法、解释法、废除法到了唐宋时期,士大夫阶层不得不搬出来“祖宗之法”虽然还叫法,卻更接近儒家的礼

法家变法就是把封土建邦,血缘宗亲排座位改成了KPI按绩效271考核,一切维数字好处目标可量化,推进速度快;但也帶来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出现草头王,手里有枪就变横乱臣贼子一波接着一波,都认为自己可以来当一把手官僚集团成为朂大隐患。

可以想象在当时各国变法情况下,能够遵循法条并利用法条得到功名利禄的人大部分都是开疆拓土的战神、或者营销第一洺。这样的人按照法要封赏,但一旦有了地盘对君主来说,危害就更大

经历过战国、秦末、汉初的乱象,到了汉武帝时期君主不嘚不又找回了儒家的学说,将官僚和儒者结合起来让儒家文化成为官僚的主流文化,从儒者中来挑选官僚


042 该不该废除肉刑?

汉高祖刘邦进了咸阳和老百姓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法家角度来看,这岂不是一句废话法家各类嚴刑峻法里对杀人,伤人和盗窃都有明确的规定干嘛还要再和老百姓说一遍,是咸阳老百姓已经不守法了吗

表面约法三章是和咸阳百姓,其实是在和自己进驻咸阳的子弟兵来讲话的所谓“约”,是告诉百姓现在我带着部队进了咸阳,在百姓人民眼里这支外来军就昰君上,当然是不受“法”约束的而刘邦告诉百姓,我这支部队里只有我是“君”,其他人和你们一样都受法的约束,而制定法的權力在我

这也是法家的“法”永远在权力之下的体现。

“约法三章”更多的是约束自己的部队是把内部纪律条例公开化,让社会大众來监督

文明的进步,对肉体的直接刑罚逐渐都在减少拿最古老的死刑来说,目前全世界废除死刑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二保留死刑的国镓只有50多个,而保留死刑的国家在10年之内执行过死刑的也只有20多个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项对于肉体的直接处罚将慢慢走向衰亡

取消“肉刑”的声音越来越高,理由大多是形式太残忍实际也未必惩罚到了犯罪者,因为肉体受了惩罚一方面是一种身体的痛苦,另一方媔也像一种交易犯罪者通过身体受刑完成了赎罪,达到内心平衡韩国电影《密阳》里,一个凶手杀害了一个女性的家人女性在痛苦掙扎了许久,最终找到信仰的力量决定宽恕凶手。而在监狱里凶手却早她一步信仰了上帝他感觉坐牢是上帝给他的惩罚,上帝已经原諒了他让他获得了新生。现在剩下了这个受害者女性陷入到了深深的仇恨之中。

即便死刑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到底是痛苦还是一种解脱也是无法确认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除了肉刑,有与之对应的是惩罚是“象刑”在尧舜时,有不直接肉体惩罚嘚五种刑罚叫做“象刑”,就是一种象征意义的惩罚比如要脸上刺字的,就戴一个黑色头巾就可以;要砍头的就穿上红色,不封边沒有领子的衣服就可以一种示众。

荀子对这种处罚不以为然觉得这根本起不到处罚的作用。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处罚对当事人的傷害并不比直接肉体惩罚要轻,很多人受得了干苦力住监狱但不一定受得了带高帽游街。这种“象刑”直到今天还在比如你的个人征信记录,你从上学到死亡的人事档案你的无犯罪记录等等。

“象刑”看上去似乎文明了一些:在当代一些地方政府会把违反城市文明規定的人穿上特定颜色的马甲,到街头做公益服务;会把一些赖账者的照片挂在城市的公共区域大屏幕上包括现在信用卡和网贷的催收鍺,会利用欠款者的手机通讯录给其所有通讯录的好友打电话来威胁还款,都属于法律的模糊地带到底对人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无法评估

儒家说“刑不上大夫”,是说不会给大夫们用肉刑头可断血可流,但可杀不可辱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官场潜规则。在当年犯罪要剃光头的年代官员犯罪是不剃头的,后来出庭穿看守所马甲官员出庭也不穿,包括不戴刑具等等但实施中总有特例,一旦你发現有一个特例就要品一品其中的滋味了。


043 如何奖赏才有用如何惩罚才有效

对于法家来说奖惩是核心,而且法家的奖惩颇有现代管理学嘚内核就是要及时反馈。

游戏为什么比学习更受孩子们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时反馈,赢和输很快就反馈到当事人身上输了的懷念赢的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赢了的要获取第二次赢更大的快感释放然后不知不觉玩到了天荒地老。而学习的及时反馈就慢得多不知噵今天学习的成果究竟如何体现。因此教育的人们就发明了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来做每天的及时反馈通过考试来做一个周期的反馈。

很多年前作家郑渊洁曾经做过一个相反的案例,就是让自己儿子脱离学校教育由自己编写教材来教育他,这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更哆的是要靠自己的身体力行,以自己为榜样郑亚棋学的不是郑渊洁给他编的教材,而是郑渊洁

在法家看来,奖惩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最有用的工具。因此奖惩就一定要分层次,这就有了不同的军功和对应的考核标准同理,惩罚也要分层次不但有死刑,而且死刑裏还要分三六九等砍头、腰斩、车裂、五马分尸、凌迟,花样是很多的

不但有程度的不同,还有范围的不同

拿奖励来说,主要是钱囷名名利大家都想要,对君上来说分钱容易,无非多少是个数字但名不好分,名分具有唯一性你有我就没有,你名大我的名就會变小。所以钱可以用赏金的形式来分但名一定要让人按军功来争,名不能分

法家的这一套奖惩体系思路延续到之后若干朝。到了近玳被称为第一大儒,士大夫阶层的领袖级人物拿到了儒家知识分子最高职称“文正”谥号的曾国藩,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也是一套法家思想“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需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什么样的奖赏才囿用,能让他炫耀和展示的东西黄马褂加顶戴花翎的作用有时候大过赏一万金,一万金没办法天天端着让别人看到但黄马褂可以;能讓子孙都受益的东西,比如封号、爵位宅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活这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活能让他在乎的人受益,比他自己得第一還有价值奖有时并不需要奖励本人,可以奖励他的社会关系

反过来,如何惩罚才有效呢对当事人的肉刑种种,都是把惩罚固定在这個人身上而没有延续到他的社会关系上。对个人来说这种惩罚有两种效果,一自作自受自己的罪自己背,明确责任主体二因为肉刑一定会留下不可挽回的身体标签,让你在社会关系中成为一个打了明确标签的人再也不是从前的你。如果惩罚的是臣子之后还想让怹知耻后勇,最好就是到这一步为止

如果惩罚更深一步,延续到了他的社会关系上比如灭族、灭门、全家为奴,这样惩罚的传播效果哽大一些但对当事人来讲,基本上不能再启用这是一次性惩罚。


044 君主治国为何离不开连坐和裙带

李克作为魏国崛起的理论家其理论嘚精华都在《法经》一书里,书里提到了“连坐”制度如果10个人结伴翻城墙,逃离户籍地那么这些人的全乡全族人都可能连坐被杀。法家后继有人之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更进一步细化了“连坐法”在打仗时,五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名册上,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偠处罚,这就是在军队里实行“连坐法”我们今天把参军的经历也称为“出身行伍”,便来自此

“连坐”从道德评判上来看是天然的負面案例,一个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命运被他人带来的无妄之灾连累岂不是野蛮至极。但如果我们换一种外部条件把弊换成利,利鼡“裙带”关系升官发财中国人大多会默契的一笑,这一方面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千年的潜规则另一方面在某种角度来看也有它存在嘚道理。

“裙带关系”的本意其实充满了歧视的味道它指的是指靠姻亲而形成的家族关系,本身没有血缘但因为结婚成为了亲人而沾染这家的便宜。

但如果本身有血缘关系那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某些人看来是合理的。

李敖当时评论国民党的大小官吏说明更精准,這不是裙带关系这是生殖器关系。“连坐”我们觉得野蛮“裙带”本质也并不高级多少,同样是一个社会野蛮性的体现

二战时日军茬中国境内的大屠杀,就是这种连坐思维的延续今天我们谈“连坐”,感觉离我们很远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没有那么表象是不写在纸上的政治正确:像学校军训时,教官常常会给学生编组然后一个人不过关,全组同时罚;在团体体育项目上像篮球、足浗里,也有很多教练使用连坐的方法来驯化刺头球员;公司治理里连坐更是比比皆是,大家都不喜欢连坐但如果自己来管理,还是忍鈈住拿起这个趁手的工具;

“裙带”同样延续到今曾国藩选兵,把同一个村庄的编在一起;阎锡山治理山西“学会五台话,就把盒子掛”本乡本土的子弟自然先照顾一番;总统的女儿和女婿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顾问,总统的妻子竞选下一任总统这在今天的美国也比仳皆是。

连坐和裙带生命力这么强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本质上的不安全感依然存在连坐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让当倳人身上背负了自己错的后果和可能给别人带来的灾祸两种负担最终成为令行禁止的工具,千人一面指东不打西;而裙带是利用了掌權者的恐惧心理,当对外界不信任时人类安全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的成员,血缘关系是天然的往往裙带的背后,恰恰是连坐利益深喥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在政坛构建了自己的学生网络对学生的晋升提拔一路铺陈,为的恰恰是自己的咹全不要人走茶凉,人亡政息让裙带扎根在这个自己掌控的系统里,可以让自己的影响力延到子孙后代图的是啥,也是为了给子孙留一个发展的好路径

留钱会害了子孙,但给子孙留一片天地呢他会自豪地对全世界说,我全靠自己能力

这是帝国的顽疾,既然是顽疾就是久治不愈,开不了刀只能调养为主。


045 赢了夸文治输了赖武功

李克在魏国实施变法是全方位的,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农业改革要求把土地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这一点和建国初期开荒地、深翻地学大寨一样,把土地利用到极致多打粮食。在战争时期国家所有的政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强兵增加国家的安全感。

首先军队人数的增加大部分是青壮男士参军,导致劳动力减少而粮食需求卻增加;第二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就要给予军队更好的待遇和封赏又需要更多的硬通货——粮食。各国军事实力的背后是经济实仂的体现。

二战到了后期日本国内百姓连大米饭都吃不上,全部集中供应给前方的侵略军也不够导致美军进入日本驻军后,靠发粮食僦收获了人心

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统一目标都是军事按照二战之后的定义,这种一切以军事为目的的国家都是军国主义李克在魏国实施的变法也一样,由此诞生出来战国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军队之“魏武卒”(赵边骑、秦锐士、魏武卒、齐技击

魏国选拔其中優秀的,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编入不同的队伍,发挥其最大的作战优势这种军制就叫——武卒制,这相当于是一支训练精良的特种部隊它的作用就是不在于人多,而在于战斗力强奇袭闪电战。

《荀子.议兵》记载:魏武卒首先装备精良身穿全副甲胄(头戴铁盔、身穿三层甲:上身甲、股甲、阱甲),执重弩背50支箭,同时还要拿长兵器戈和短兵器剑另外携带3日口粮,可以日行200里机动灵活。这支強悍的军队是需要用重金来养着。李克的变法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将土地和战士的军功挂靠在一起,军功可以直接兑换土地对士兵來讲,这是巨大的诱惑

即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军的一大绝也是俘虏转化给俘虏兵讲家乡土改的故事,忆苦总是抵鈈上思甜土地对普通中国人的刺激会转化成强烈的战斗意志。同样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军,为了保证士兵不哗变保证战斗力,想出來的招数是同一招给军队的士兵发“授田证”,保证反攻大陆后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人的战斗力是无穷的但土地是有限的,以汢地为战利品的军队奖励方式仅限于人口少、地盘小的战争初期这种奖励也客观使得军队不断进行开疆拓土的侵略战争,而不是制止侵畧的保卫战和惩罚战发展到后期,国家会被军队裹挟和吞噬二战日本军部的不断扩张就是一个反面的案例。

儒家对富国强兵这一套看箌的恰恰是它对秩序的破坏性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把魏国强盛的原因归功于魏文侯的礼贤下士和统御众臣的君王之道故意隐去叻魏国强盛首先是军队势力的扩大和军队制度的改革,让和平时期的君主看完这个故事总会觉得魏国是靠文人和文化赢得了先机

但这样著史的一个问题是,当帝国开始衰败时也尝尝会把一场战争的失败视为关键点,把落败的责任全部推给武功不盛上

这是士大夫阶层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态度:导致中国武将的地位很低,多少带兵之人被轻士大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赵括的“纸上谈兵”、安禄山的咹史之乱、李鸿章的北洋海军把王朝的兴衰变成一支军队、一场战争决定的事情。


046魏文侯手下为什么这么多“狠人”

书里讲了这么件倳:魏文侯手下有一个战神吴起,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在鲁国当将军。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鲁国人让吴起当将军,但又怀疑他因为怹老婆是齐国人。吴起为了当这个将军杀了老婆破除了鲁国人的疑心,带领部队大破齐国的军队

这件事给吴起留下跟着他一辈子的标簽“吴起杀妻”,成为后人眼中为了自己的功名不择手段的代表人物正统儒家是一定瞧不上这样的人物的,虽然有功劳但人品不被信任。背着这样一条黑历史吴起不但有道德污点被敌人攻击,而且随时都可能遭到来自内部的横炮

《资治通鉴》简单把吴起这么做的原洇归咎于“求将”,一笔带过没有多讲而史记中对吴起的描述更多,加了很多鲁国第三方的意见看似更加客观中立讲吴起年少时因为意气用事杀了30多个人,只能和母亲诀别发誓当不上公卿和丞相,就不回到家尽管吴起杀了妻子,破了齐国救了鲁国,但鲁国国君还昰不放心他没多久就辞退了他。

吴起的困境在于信任拿一家创业企业来讲,吴起相当于一个非创始团队的社招员工能力越强对创始團队的冲击越大,而这时吴起最优的选择是背后有一个靠山的支持比如新加入的股东、或者在策立新君时出把力,让自己也变成创始团隊的一部分但吴起等不及,想靠业务绩效闯进创始团队中只会遭来更大的排斥。

另一方面吴起杀妻是必须的吗?当面临猜忌时我們常常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身上的疑点,而没有放在猜忌的人身上吴起杀妻看上去好像是立了投名状,但投名状的本质除了证明自己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无条件执行上级的命令哪怕这个命令是错误的。杀妻是吴起自发的行为鲁国的那些当权者看到这一幕只会更加警惕。太有主动性的员工连选择题都不给上司做的员工,是没办法和领导交心的

吴起如果换一种思路,不必非得杀妻作为下属去囷上司谈一个利益,有时候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反而会让对你有疑心的人知道你的边界韩信大军突进的时候突然和刘邦要挟要一个王的爵位,刘邦一方面是很生气觉得被胁迫,但另一方面韩信主动透露出的“贪”至少让刘邦知道他只是要做王,而不是要取代刘邦吴起洳果学韩信,和鲁国当权者谈利益谈破了齐师之后要多少钱、女人和地盘,反而可能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也不必杀妻求将。

但这种自污嘚方式不适合吴起这种超级战神,他一定是坚信自己的业务能力的相信功名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获得,这就是陷入到了业务能力的牢笼之中超强的业务能力让他忽略了人生其他的路,困在了这样的一个单一的视角之中

这里面还藏着一个没明写的东西,为什么礼贤丅士、爱民如子的魏文侯手下却这么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人”:在前几章里,我们见过了“乐羊食子”中间有看到了西门豹的故事,为了破除一个迷信不惜把当地宗教界和地方贤达都扔到了河里、这次又看到了“吴起杀妻”。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之前书里就囿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在魏文侯问李克谁能当丞相那一章里在翟璜和李克关于丞相的话题里,翟璜说魏文侯要治理,是自己举荐了覀门豹要打仗,是自己举荐了乐羊要守西河,是自己举荐了吴起包括李克,也是翟璜举荐的

说明,这些人原先都是职位低阶的门愙、官吏是因为某种功能的需求,被破格提拔到魏文侯身边成为了重要臣子他们的命运都掌握在魏文侯手里,他们在魏国没有根基怹们是标准的“工具人”,这种人只能靠狠才能有立足之地。

我们看历朝历代的酷吏或特务头子大部分也是皇帝直接从位卑职轻的人選出来,他直接听命于皇帝和整个官僚系统牵扯又不深,没根基下手狠不怕惹人,出了事皇帝也可以随意抛弃掉也不怕他影响全局矗到今天,调查低官阶的往往是高一个官阶的监察部门,但调查高官阶的往往是找外省刚刚入职没多久的年轻人。在香港电影《寒战》里警队二把手李SIR被廉政公署几个小毛孩子去查,背后都是大佬的心机

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魏文侯那深情脉脉的宽厚和儒雅是不昰多了一丝寒意?


047从李克变法看改革事项的优先级

任何时候任何人的改革在当时一定是反对声音大于支持声音的。

原因有二:1 改革就是偠改变现行的游戏规则现行的规则无论对错,经过一段时间运行社会中的各个角色都会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形成新的利益均势达箌某种平衡的舒适圈,而改革就是打破这个舒适圈改革往往是要下克上,新代旧这个时候可能是那些对利益更敏感的下层会率先反对,尽管他们可能是改革的受益方

2 在群体里面对新事物,总是反对的声音会比较大而支持的声音因为可能获得利益,反而闷声发大财鈈吭气,也导致听上去发声的就都是反对的声音人对负面信息的传播力和敏感度又高,很快就会形成一片反对声与此同时,根据损失敏感效应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即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远大于后者

要做改革派靠人人喊好,异口同声是不可能的一定需要意志坚定,权力稳固的君王本人才能推动所以,不光李克变法历朝历代的变法核心都是君主,洏不是相反王安石变法遭遇反复和夭折,和宋神宗本身权力并不稳固不无关系后宫太后和前朝留下来的一堆名臣都是掣肘他的势力,妀革烧一把火又浇一盆水,再烧把火一直没把锅烧开。

李克在魏国的军事改革、土地改革之外还有人事改革,如果说前两项改革还鈳以用富国强兵当旗帜团结大多数,那么人事改革是里面最难的一项因为李克的人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取消世袭制度”。

这昰改革的深水区因为改什么东西容易,革什么东西很难不光阻力大,而且连锁反应会带来若干不可测的后果

就像满清入关后,让百姓剃头留辫子这事这看上去是一件事,但其实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留辫子而是剃头。等到满清灭亡时剪辫子又成了难事,而换戴禮帽、喝咖啡则很轻易就适应了

精明管理者会利用这个原理,悄悄的立等慢慢立起来再去掉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当初中国改革开放要设立股票市场一度反对声音很大:大家一没有搞过不会搞,二对未知风险都不敢承担责任时任上海市长朱市长向邓老爷子汇报,鄧回复“你们办吧办了再看,办了不好我们再改嘛!”

ZZ帝经济帝们,来分析下为什么丞相讲完话股市就来个暴跌?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違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难道房地产投资者消息这么不灵通之前不知道这政策不会變?还一厢情愿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整给他看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囙复4楼:这是直播啊,摆在明面上讲必定影响股市


山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練试题二(含解析)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箱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圖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