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会上,富楼那密勒日巴尊者传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起无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俗名叫“”,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出家前为古印度国(在今尼泊尔境内与印度交界的)太子,父为国王净饭王,母为王后摩耶夫人。据佛教史料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享八十岁,与中国春秋时的几乎是同时代人。他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十九岁时为寻求之道而出家修行,三十岁时于下金刚座上睹明星。
佛号释义/释迦牟尼佛
开示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开示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象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 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 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等经籍讲  佛的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即大日如来),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是无相可言的。,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释迦牟尼
生平/释迦牟尼佛
  《》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复示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菩萨,于说法。后以期运将至,当下作佛。逐观五事因缘①,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国,以国王及王后为父母,于是化乘六牙,从摩耶夫人右胁而母胎。菩萨住胎,不失定慧,具足正念,。   经十月怀胎,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时,见树林、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之震动,、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以庄严,又有以殊胜美妙之泉水沐浴,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承接佛足。于时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之缘起。 以殊胜妙好之甘露佛身之缘起,成为后世之由来。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取名“”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转生至中。太子由姨母(后出家之大爱道)精心和。太子,自幼通达、四吠陀(传统思想),文武双全,并且相貌英伟,具足,,无人能及。17岁时,娶为,后生一子,名。   虽然王族的生活而,但太子却并不这些世间的情、欲和。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深感之与,遂萌出家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自脱衣冠为。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因不合,未取,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之。恢复体力后,至村下,以敷金刚座,东向而坐,誓成。时有欲行恼乱,菩萨以力魔怨。以力明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于明相出時,成就“”(详见《》)。世人尊称为“”(意为觉者),佛号“”,时年30岁。释尊、、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⑤。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昔为六祖讲《》,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苦难,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十二年,《》八年,《》二十二年,《》和《》共八年。 这是大会式的,而对于个人各别的,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发,奉法。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等五人,宣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佛陀的弟子有、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无知而,沉溺于和之中。佛陀,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②。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参阅《》)。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③。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云:『汝常闻我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长行。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槃④。临涅槃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四众、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大众,真实无变,及等义。又众生悉有,和声闻、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后,要以戒为师、以安住、以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令人起信。叮咛弟子,净戒,常当,勤求,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注释  ① 《》『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国处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   ② 《·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为法身非秽食身。云何当有若病若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③ 《·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坏身 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 即是法身』   ④ 《·如来寿量品》『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盘。然我实不毕竟涅盘。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盘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  ⑤ 《·卷第五》『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过去现在因果经》『爾時車匿。聞此語已。心自思惟。太子今者既不肯受如此資供。我當別覓一人。領此千乘。還歸王所。我住於此。奉事太子。即差一人。領車而去。於是車匿。密侍太子。不離晨昏。』
如来十恩/释迦牟尼佛
  众生所承受于如来之十种恩。即︰   (1) 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   (2) 难行苦行恩︰如来往昔在因中,施舍头目、国城、妻子,受难行之苦,皆为利乐众生。   (3) 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曾一念为自己。   (4) 垂形六道恩︰如来垂化身现六道之中,救济众苦,令得安乐。   (5) 随逐众生恩︰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长劫不舍,故运平等大慈,随逐救济,令其离苦得乐。   (6) 大悲深重恩︰见众生造恶,如割肢体,心生痛切,自不能安。复观众生堕三恶道,受种种苦,大为忧恼而起大悲救护之。若见作善,生大欢喜。   (7) 隐胜彰劣恩︰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劣应之用。为普贤等诸大菩萨,则示现实报胜应之身。若说三乘教则隐胜妙之相,彰三十二劣应相,令三乘及小教菩萨蒙受利益。   (8) 隐实施权恩︰观诸众生根机,隐蔽大乘实教,且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令成熟,后以大乘度脱之。   (9) 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作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令众生知佛之出世之难遇。   (10) 悲念无尽恩︰悲念一切众生,故留余福之教以救济之。示同人寿住世百年而以八十入灭,则留二十年之余福,以荫末法弟子。复留三藏教法,广令众生依之修行。 &
大悲因缘/释迦牟尼佛
  佛经中对于娑婆世界众生的描述,常以“刚强难化”来形容,这里的刚强不是坚强,而是愚痴与顽固,   《》中佛陀说道『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百千万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别度脱。』又说『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中佛以「五恶、五痛、五烧」概括了娑婆众生的特点,劝众生向善,以念佛求生净土。   在《》中佛说道『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大悲释尊,于浊世为众生广宣佛法,开净土横超法门,何以释尊,而应化在此等浊土恶世,广运大悲?其中盛大因缘在《》、《》中有着详细的解说, 经题‘悲华’,即以圣洁的分陀利华,赞誉大悲苦行精进菩萨。亦可详阅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著的《·白莲花论》,其有阅此经及论者无不感念佛恩,志求出离。   释迦如来,久成佛道,常于十方,觉悟众生。在过去宝藏佛时,示做,普劝众生发菩提心,又观诸发心菩萨多取净土成佛,而舍浊世恶业众生。宝海悲悯此浊世众生,并为发起诸菩萨大悲之行,而发大愿示苦行,愿秽土成佛,以无量劫苦行来调伏摄怙众生。而他的苦行和精进,也是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的。如果说当今大多数人,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后并最终证悟成佛的层次上的话。《悲华经》及《》则向世人全面、详细、系统地介绍了释尊无数劫中六度万行之行迹,使大家对佛陀,多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了解。 分陀利华&  「分陀利华」就是大白莲花。以其清净无垢,故以之譬喻佛、法性。佛之德号。   《》中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人中分陀利华,解释的意思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人中。人中上上人。人中最胜人也。”善导大师还说: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华为喻。 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十方法界的十方众生,只要发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极乐世界就有他的一朵莲花,也标上他的名字,显现他的影像。只要不半途而废,时候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持着这一朵莲花,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说“释尊虽自取秽土,仍劝秽土众生,求生极乐。苦口叮咛,不一而足。吾辈信大悲语,即同大悲心,生极乐已,方可速入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说种种法,数示生灭,为第一精进菩萨”。&  《悲华经》中以芬陀利花喻精进菩萨。   《》中佛亦名为大芬陀利。 &
佛国净土/释迦牟尼佛
佛土清净  佛经中有对的描述,其庄严之不可思议,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道佛所成就的佛土有不净吗?《》载:『尔时世尊现自,名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其土。俱胝那由他恒河沙三千等佛土。一一皆入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佛土王中。其佛土王。弥楼须弥摩诃弥楼及诸黑山。众流河海堆险。土石凡砾粪污诸虫泥秽不净。阎魔鬼界。天龙伽人与。及旧佛土庄悉除去。地平如掌所成。』   《》载:『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中现。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亦于此中而转法-轮。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释迦牟尼佛的亦如十方诸佛般不可思议的庄严,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呢?   《》中有详细解释:『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譬如自在。’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由上而知,诸佛所成就的佛土,纯是,为度,而示净秽。十方诸佛恒念众生,悲心无尽,而处于浊世的众生业深垢重,背离净性,妄合恶浊,不念,不知行善。故释迦牟尼佛发广大。并以无量劫难行苦行,来安乐成熟众生。行权方便,使浊世的众生能够听受佛法,进趣。非但释迦牟尼佛如此,贤劫千佛,一切诸佛,亦如此慈悲加护一切众生。以广大誓愿众生,以种种善巧令得。如四十八大深宏誓愿,成就极乐庄严佛土,广摄众生,永离生死,得不退转,速证菩提。故释迦牟尼佛独以此法,无问自说,授予世人,教以念佛,求生极乐。故念佛一门,不可思议,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导归净土  《》云:『,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云:『佛告:其有得闻彼佛,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之后,复生。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云:『诸佛 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 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大师开示开示  ● 释尊虽自取秽土,仍劝秽土众生,求生极乐。苦口,不一而足。吾辈信大悲语,即同大悲心,生极乐已,方可速入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说种种法,数示生灭,为第一。   ●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偏为勇猛也。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九界有情世间也。《》 开示  ● 大觉,愍诸众生,迷背自心,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之祝,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也。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已证等觉,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乃五逆十恶,将堕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自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外,下至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其,出于一代时教之上。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以故华严等诸,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劝往生。《》   ●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净土。何不观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成佛之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 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也。   ● 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以,如、、、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难,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修净土者,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皆归于善,是为三世诸佛。次则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次则深信,发菩提心,读诵,劝进行者。但皆以孝养父母等世善为。
舍利/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由来  佛陀入灭,遗体,留下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供养。后来,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依《》卷四〈游行经〉所述,释尊于拘尸城双树间般涅盘后,佛舍利八分。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传入中国  佛舍利有许多传入。1987年在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即在其中。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 正名  《》卷上云:‘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者,谓如来真实法身,于此修多罗不败坏故。’   《》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卷五十九谓︰‘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辨识  《》卷四十分舍利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发舍利,其色黑。(三)肉舍利,其色赤。申喻  《》分舍利为二:(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二)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 其他  《》卷四《游行经》、《》卷三《常无常品》、《·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之说。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印度时期所行之与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遗骨称为碎身舍利。 &
著名弟子/释迦牟尼佛
大迦叶  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们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大弟子,又作、,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佛教化,示现声闻,随乐而各专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专长,故称第一。  关于此十大弟子,《》卷上〈弟子品〉、《》卷八、《》卷十二均有记载。《》亦有佛陀十大弟子傳。摩诃迦叶尊者  梵文 Kasyapa,称大迦叶,或称为迦叶﹑迦叶波、迦摄波。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故称‘头陀第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皈依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的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亦将金缕僧伽梨衣付嘱于迦叶。令其转授当来弥勒佛。是以后来尊者隐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鸡足山中入定,待于来日之龙华会。佛涅槃后,大迦叶召集众阿罗汉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集结三藏经典,由阿难尊者诵「经」、优波离尊者诵「律」、富楼那尊者诵「论」。对於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优波离尊者  祖师出家前是佛陀为太子时的亲近执事之臣。随佛逾城出家,亲见如来修行.成道。后与诸王子一同随佛陀出家后,奉持戒律,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故佛陀令其为众中纲纪,指导大众戒行规范师,尊者的一生都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在佛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来做佛的护卫;佛修道的时候,他又做佛的一个护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过佛。尊者,在过去无量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发愿严持戒律,要修行这戒法。现在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成佛,优波离尊者仍然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佛就教他在这个佛法里边专门来修行戒律。对佛所说的戒律丝毫都不犯,对于戒律上最精严,规行矩步,丝毫也不马虎,对于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都特别注意。堪称为戒律权威。佛问每一个弟子、每一个菩萨,各人所证得圆通的道理。优波离尊者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曾经亲自随着世尊逾城出家,亲见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种种勤苦,也亲见世尊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从此之后,我深深地知道这个贪欲为诸漏的根本,狂心顿歇,就解脱了世间种种贪欲烦恼。世尊教我专门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切的性业、遮业,都清净了。因为守戒守得清净,所以业也都清净。身心都非常清净、非常寂静,于是就证果成阿罗汉了。」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罗侯罗尊者  祖师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佛陀亲子。佛陀为罗侯罗剃度后,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年十五岁。祖师诵经十分勤奋,能诵读不懈, 因未受具足戒,不可与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厕。曾与舍利弗行乞,于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于严守制戒,修道精进,得阿罗汉果故称‘密行第一’。 须菩提舍利弗尊者  祖师早年遍习世间技艺,又能广解诸论,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议论,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于是皈依佛法。以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疑,故称‘智慧第一’。由于祖师修持精深,又通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摧伏外道。 须菩提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甚能通达空义,故称‘解空第一’。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由仞利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当时祖师正坐着缝衣服,正准备前往迎接佛陀时,顿生一念,乃观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于是回到原来的位子上继续缝衣。 富楼那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迦毗罗卫人,国师之子。先与朋友出家修苦行,释迦成道后,前往归依,精进修持,不懈不怠,善於分辨佛义,广宣法理,故称‘说法第一’。祖师说法时能因人施教,先以辩才使听者欢喜,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槃。 阿那律尊者  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一起出家为佛弟子。修道精进,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故称‘天眼第一’。祖师曾于听法中酣睡,佛陀叱责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虽败坏,然以精进修行,遂获天眼。由佛开示《八念经》而获道果。正是天眼使祖师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 摩诃目犍连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幼时即与舍利弗为友,志同道合。二人起初随外道修学。后受舍利弗引导归佛。从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神足轻举,能飞遍十方,故称‘神通第一’。 祖师仁孝,曾以道眼观见母亲在饿鬼道受苦,后为救其母,按照佛陀的教导,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以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救度母亲。由此,佛教有「盂兰盆节」。 摩诃迦旃延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修习外道,后跟随佛陀学法,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祖师善演佛略说之法义,助益于弟子对佛法之理解。又热心布教,住于阿般提国,教化无数。 阿难尊者  梵语 Ananda ,全称阿难陀,意为「欢喜」「喜庆」「无染」。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于佛成道日出生,后跟随佛陀出家。能知时明物,所至无障碍,多闻忆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称‘多闻第一’。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又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着,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释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难尽力请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的两边,成为佛的协持。 &释迦牟尼
学术研究/释迦牟尼佛
考古发现  有关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史料中,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的《》和的《》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的人物。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脚下,今南部与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意为释迦族供奉的。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生年考证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去考证,并从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年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根据北传史料,从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近代学者依僧伽跋陀罗所译《》师资相传的“”,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中国藏传佛教,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部族考辨  释迦族自称为印度甘蔗王族的后裔,与《》的主角罗摩同出一系,属种,为古代印度的。但是因为释迦族所处偏远,僻处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达的时间很晚,被认为是未开化地区,所以很有可能是当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种。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大国,都是君主制国家;释迦族统治的是东北部边缘四小国之一的迦毗罗卫国,采取共和制,以憍萨罗(Kosāla)为宗主国。后来迦毗罗卫国受到的流离王侵略而亡国,整个部落也遭到灭族的命运。 传教语言  释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恒河两岸的憍萨罗国(Kosāla)、(Magadha)和毗舍离国(Vai?ālī)之间,所以他说法使用的很可能是印度东部的方言。佛入后,弟子们编纂佛典时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摩揭陀语;但是随着佛教传播地区的逐渐扩大,在各种方言的影响之下,佛教语言不可能保持纯正不染,学者又称呼此为半摩揭陀语。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后,学者对于半摩揭陀语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现存的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语言。但是研究者认为,巴利文应该是来自印度西部的,与源自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语的影响,从而接受了它的某些。  佛教的理论是关于解脱的理论,语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绝弟子要求依婆罗门传统以为统一的传教语言,而允许弟子以自己的来传播佛教。因此早期的佛教经典也不以梵文写成。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0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17:0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伤尊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