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这么有名的僧人,为什么住过的大悲咒寺庙僧人念诵现在

玄奘取经到达圣地后的一桩奇缘
(电影《玄奘大师》,记载了玄奘取经的整个历程,影片中盛极一时的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让人印象深刻,台湾歌手齐秦为电影吟唱了清净脱俗的《大乘天》。这里讲的是玄奘取经到达圣地后的一桩奇缘。)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玄奘32岁,他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抵达了那烂陀寺。在经过了一番礼节以后,他拜见了那烂陀寺的寺主戒贤法师。戒贤法师当然就要问这个从东土大唐来的僧人,到这里来做什么?玄奘当时心情是很激动的,就毕恭毕敬地回答:“我是专程来跟老师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答,而戒贤法师的反应非常奇怪,使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他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根据当时的记载,这位106岁的高僧还不是一般地号啕大哭,而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这当然使得大家都很震惊,谁心里都会有这个疑团:这是为什么?一件很好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激烈的反应呢?玄奘是初来乍到,当然不敢问,但他心里一定会觉得很奇怪,戒贤法师自己并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而是从旁边叫了一位那烂陀寺的高僧,说:“你就给大家解释一下,三年前(大家千万注意,这正是玄奘从唐朝开始西行之际)我病痛苦恼的这段故事。”
这位高僧就是戒贤法师的亲侄子觉贤法师,在当时他也已经是年逾古稀了。戒贤法师之所以请觉贤法师,自己的侄子来给大家讲这么一段故事,我想无非是出于两种考虑:一种考虑呢,是觉得自己的岁数已经很高了,已经一百多岁,而情绪又那么激动,自己恐怕也没有力量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第二呢,也想让别的人来讲,以增加下面要讲的这段话的公信力。原来戒贤法师曾经患有一种病,看来就是今天的痛风,以那么高寿的人得了痛风病,每到发作的时候手脚抽筋,身上各处关节都疼痛难忍,二十几年来,它就一直这么折磨着戒贤法师。三年前病痛又突然加剧了,使他痛不欲生。这个痛苦到了什么样一个程度呢?到了连戒贤法师这样的得道高僧都实在无法忍受,这个时候戒贤法师就动了一个脑筋,准备绝食,其实是想自己了结这个痛苦的生命。
在这个绝食的过程中戒贤法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出现了三个仙人,相貌非常庄严,面容非常慈祥。而这三个人呢,一个是通身黄金色,一个是通身碧绿色,一个是通身银白色。其中有一个仙人就对当时决心了结自己生命的戒贤说:“你准备就这样了结你自己的生命吗?佛经上讲,人生就是苦(佛经是讲苦的,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但是佛经上并没有倡导过因为人生苦,你就可以采用自杀的方法来摆脱这种苦。你会有这种痛苦,是因为你前世是一个国王,因为你对众生不是很爱护,所以招来今世这个报应。如今,你应该真诚地忏悔,来反省自己过去的罪孽,诚心诚意地改过,这样才可能减轻你的痛苦,而且同时你必须忍受这个痛苦,来宣讲佛经,这样做,你的痛苦自然就会消除。而仅仅是简单地厌弃你的肉身,并不能从根本上减除你的痛苦。”戒贤法师在梦里听到这番话以后,当然赶紧去礼拜这三位仙人,三位仙人里边那个浑身金黄色的仙人就指着那个碧绿色的仙人给戒贤法师做了个介绍,说:“你认识他吗?这就是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中土所讲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他的形象是男性,留着两撇小胡子,而到了中国以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以女性形象出现了呢?其中有各种解释。一种解释说,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是在唐朝开始大规模流行起来的,唐朝人以肥胖为美,人一胖的情况下,大概两性的特征就会有一点模糊,而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两撇小胡子不知道怎么没了,渐渐地就成了一个中年妇女的形象,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比较丰满、匀称、端庄的观世音像。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认为观世音菩萨有各种法相变化,女性形象也是其中的一种,由于汉传佛教中的神像都是男性形象,中土的僧徒为了吸引女性信徒,就把观世音菩萨的女性法相固定下来。不过,不管怎么说,在戒贤法师的梦境里,观世音菩萨毫无疑问是有两撇胡子的。
浑身黄金色的仙人然后又指着那位浑身银白色的仙人,说这就是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佛了。戒贤听了马上就跪倒在慈氏菩萨的脚下。道理很简单,因为按照印度的传统说法,《瑜伽师地论》是弥勒口授的。戒贤说:“菩萨,我希望我来世能够转生在您的身边,您看可以吗?”慈氏菩萨就回答他:“只要你广传正法,你就可以生在我的身边。”这个时候,黄金色的仙人介绍完了其他两位仙人,就自我介绍说:“我是文殊菩萨。我们三个人,看见你正在徒劳无益地准备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没有考虑忍受痛苦,利用你这有限的一生去做有益的事情,所以就来劝你,你应该依照我们的话去宣扬《瑜伽师地论》,去教授、传播这部由弥勒菩萨口授的重要的佛典,把它传播给那些还没有机缘听到这部经的人,那样你的身体就不会有什么妨碍了,不用担心你的病不会好起来。”接下来这段话很重要,文殊菩萨继续说:“中土有一位僧人希望能够学习佛法,打算跟从你学习,你要等着他来,教导他。”(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待教之。)戒贤当然是谨尊教诲,就忍受这个痛苦等待着这个梦变为现实。而从此以后,戒贤法师的痛苦的确是减轻了。
戒贤法师通过他的侄子觉贤法师,第一次把三年前自己的一个梦当着那烂陀寺众僧的面公开地讲了出来,也就是说,玄奘跟戒贤大师存在着一种冥冥之中的因缘。戒贤看见玄奘不远万里终于求法到了西天,当然就一下子想起了三年前的这个梦,所以欣喜无限,不能自已。
听完了觉贤法师介绍的戒贤法师的这个梦,大家当然都是赞叹未曾有过,真是闻所未闻的事情。玄奘本人更是最为激动和兴奋的,他再一次礼拜戒贤法师,表达自己希望能够跟着戒贤法师学习佛典的心愿,戒贤法师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到了这个时候,戒贤法师还是有点不放心,就亲自问玄奘:“你一路上走了几年?”玄奘回答说:“我走了三年。”这一下,再次印证了与戒贤法师三年前的梦,在时间上是吻合的,戒贤法师当然心里觉得更加快慰。于是,玄奘就在那烂陀寺正式安顿下来。
“那烂陀”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施无厌”,也就是永远不知疲倦地施舍。它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呢?毫无悬念,早在1861年,考古学者就是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精确记载,非常准确地把它发掘了出来,它就在今天印度的巴特那县境内,旧王舍城西北七英里处一个名叫“巴罗贡”的村庄。上个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因为那烂陀寺遗址是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的,就在那里附近修建了玄奘纪念堂,中国政府非常支持这件纪念两国友好交往、文化交流的事情,在1957年捐赠了人民币三十万,这在当时是笔巨款,不仅捐助了现金,而且连这个纪念堂的设计图纸都是由中国政府提供的。现在这个纪念堂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的一个纪念碑式的建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著名的谚语放在那烂陀寺身上最恰当不过了。我们与其把那烂陀寺看作一座寺庙,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组寺庙,它是不停地在建设,不停地在完善。公元6至9世纪是那烂陀寺的极盛时期,玄奘也恰恰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这里。直到公元10世纪,那烂陀寺依然非常繁荣。作为印度古代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除此以外,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
第一是藏经丰富。玄奘到印度是去求法的。求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去求取佛经,求取印度最重要的佛经、最新的佛经,而那烂陀寺恰恰就是佛教世界首屈一指的藏经的地方。那烂陀寺里有三座殿堂用来储藏佛经,并分别用了三个非常美丽的名字来称呼它们,第一座叫“宝彩”(或者叫“宝云”),第二座叫“宝海”,第三座叫“宝洋”。就是形容里面像浩瀚的海洋、像无边的云彩一样充满了佛法的瑰宝。
第二是大师云集,高僧辈出。求法不仅仅是得到经典,还要研习对经典的解释,和有关的各种学术知识。而这个地方恰恰是大师云集、高僧辈出的地方,玄奘到达那里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如日中天的全盛时期,经常住在那里的僧徒就有四千多人。而且那烂陀寺虽然是佛教的学术中心,但是态度极其开放,印度古代的学问在这里应有尽有,有很多非佛教徒也在这里学习,数量比佛教僧人更多。《续高僧传》里说“外客道俗通及正邪乃出万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说“僧徒主客常有万人”。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留学。先不说别的国家,就说我们中国,大家不要以为玄奘是唯一一个到过这个地方的人,我们现在在历史上能够查到的、百分之一百可以断定的,到达过这个寺庙的、读过书的、访问过的、求过经的、求过法的中国僧人,起码就有义净、慧轮、智弘、无行、道希、道生、大乘灯等一大批人。当然,玄奘是其中最著名的。他们都在这里度过了非常难忘的留学岁月。不仅如此,大概是因为到这里来的中国僧人实在是太多的原因,这里居然有一座寺庙叫汉寺。在敦煌曾出土过一个古代写本,叫《西天路尽》,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寺东五十里有汉寺,汉僧在此也。”也就是说,后来中国僧人到那烂陀寺留学都有自己固定住的地方,就离那烂陀寺五十里,可见去那烂陀寺学习的中土僧人多到什么地步,只不过很多人的名字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我们今天不知道他们是谁。所以,那烂陀寺这么一个遥远的寺庙,对中国文化的恩惠,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说它“德重当时,声驰异域”,并非虚誉。
这座辉煌一时的那烂陀寺毁于公元1200年左右的兵火之中。伊斯兰历史学家敏哈吉(Minhaj-i-Siraj),他有一本书叫Tabarat-i-Nasiri,这本书里记载,有一位伊斯兰的首领率兵打到了那烂陀,因为他们宗教信仰不同,就在当地大肆劫掠,并把当地的绝大部分居民,包括“削发者”(当然是指佛教徒)在内,统统处死,无数珍贵的佛经被付之一炬。此后那烂陀寺就一蹶不振。所以它在公元1200年以后就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爱问共享资料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作 者 推 文
[收藏此章节] [下载]&&
  玄奘等人暂住的寺院中的僧人,听闻了他们的遭遇后,都唏嘘不已。主持留玄奘多住了些日子,待到一位时常供养寺庙的商人要带队穿过西南方向的丛林时,主持请求那位商人带上了玄奘三人,共同穿过森林。  商队的头领叫哈什米,他对玄奘师徒三人说:“那树林里会有很多野象和猛虎,平时如果我们不成群结队的,都不敢过去。”  悟空摸了摸手中的铁棍,说:“如果你们真碰到猛兽怎么办?”  哈什米回答:“通常只要我们人足够多,那些猛兽也不会袭击我们。可有的时候我们会碰到饿急的老虎,那就只能用武器打杀掉他们了。”  悟法忍不住问玄奘:“师父,这可怎么办呀?以大师兄的武功,应该是不怕猛兽的。要是真碰上了,那还要不要守这杀戒了?”  玄奘闭上双眼,念了句佛道:“若是不杀他们便是自杀的话,一切罪孽由为师承担。”  “师父!都说了您别再发这种毒誓了!”悟空一听就急了:“是徒儿要护着师父,有罪都是我一个人的!”  “哪能由长老亲自动手呢?我们穿这片丛林穿惯了,杀只老虎的本事还是有的!”哈什米也附和道。  穿越丛林的时候,悟空随时都保持绝对的警惕,哪怕睡觉都要握着棒子绝不肯撒手,只要有一丁点动静他都能立刻如临大敌地跳起来。饶是商队里有人轮着守夜,玄奘也一直在劝,可就是不起作用。哪怕有一天晚上,悟空下定了决心要好好睡觉,连棍子都让悟法压着,可是大半夜的一声虎啸,还是让他“嗖”地一下就跳了起来,伸手就去扯那铁棍,唬得悟法也被惊醒了。  “虽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可老孙我没救了!晚上你们该干嘛干嘛,老孙我就这样好了,你们好好睡就是!”悟空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过,一路上虽然听得虎啸象鸣似乎近在耳畔,可是一连七天直到走出丛林,竟然没有一头野兽前来袭击。  “玄奘法师一定是有佛祖保佑!”告别的时候,哈什米连连拜谢。  “哪里哪里,一定是各位平日里诚信为本,行善积德,才有此福报!”玄奘谦虚道。  到了下一处佛寺,做晚课的时候,悟空的眼皮就一直在上下打架,后来实在支撑不住,倒头就睡着了。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睡了多久,悟空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仿佛是悟法的声音:  “师父,大师兄都睡了快一天了,您不打算叫他起来?”  “就让他睡吧!你看他睡觉都抱着棍子,从高昌出发那天起就这样,好不容易到了西突厥有可汗的人护送才改了这毛病,可到了活国遇上那篡位一事以后又来了!”玄奘的声音中透着心疼的无奈:“悟空是七天七夜没正经睡好觉了,商队里守夜的人说他听见一丁点动静都能醒过来。他们是十几个人轮着守夜,可悟空一个人怎么受得了!罢了罢了,为师以后再也不胡乱发誓了!”  悟空突然庆幸自己眼睛是闭着的,要不然眼泪是真的要流出来了。  离开长安四个年头了,四度寒暑,又是一个夏天,玄奘领着悟空悟法,来到了佛陀的故乡——伽毗罗卫。  可是伽毗罗卫却早已辉煌不再,连国都内竟然四处都是残垣断壁,好多城市都成了空城。悟空眼看着玄奘在国都内行走着,手轻轻掠过断壁颓垣,却没有触碰它们,仿佛在感受着当年的辉煌,苍凉之感顿生。  都城以外向东走□□十里,有一个水池,里面绽放着朵朵莲花,见到水池,玄奘终于打起了精神:“悟空悟法你们看,这一定是当年释迦族沐浴的地方!当年年释迦国王后在回娘家的路上,因为气候炎热在水中沐浴,诞下一个婴儿。他就是太子悉达多,后来的佛陀呀!再往前走应该有一座阿育王塑造的佛塔和一颗菩提树!”  说着说着,玄奘加快了脚步。悟空和悟法紧跟,可当他们追上玄奘时,却发现玄奘呆呆地立在那里,眼前是一颗高大的菩提树,但是——它已经枯萎了!  “菩提既是智慧,可为何它已经枯萎了呢?”  “既然是佛陀诞生之地,咱们且礼拜吧!”悟空劝道。  菩提树不远处,是一座佛塔。佛塔附近又一尊大石柱,上面刻有马的形象,还有铭文。  “师父,这铭文您认得吗?”悟法问道。  “一千多年前的文字,为师如何认得,大概说这里是佛陀诞生之地吧!”玄奘神情还是有些恍恍惚惚的,悟空忍不住上千搀住他的胳膊:“师父,师父?咱们且先走吧!穿过那片树林,就该是佛祖涅槃的地方了。”  穿过一大片丛林,便是拘尸那伽。有一座由阿育王建造的佛塔,但是等玄奘他们赶到时,佛塔的塔基已经陷落了。但是两百多尺高的塔身依然耸立着,在皎洁的月光下,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佛陀涅槃时的场景。  “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耗尽,他沐浴以后,在两颗婆娑树中间安置了吊床,枕着右手,向北而卧。他告诉他的弟子们,他将要涅槃,莫要悲伤。据说那天,也是一个月圆之夜……”玄奘低沉的声音飘渺得如同上古梵音。  悟空盯着那一尊卧佛像,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被压在五行山前那一瞬间。可是那个佛祖,和眼前这个佛祖根本就不是一个样子。跟了玄奘这么长世间,和他学了那么多佛法要理,悟空开始越发怀疑,他原先的世界是真的吗?虽然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有什么法力神通,连他那天在一群恐怖的异教徒手中救下玄奘,他也只能说可能所谓的”猴神显灵“靠的是他自己,而剩下的,当真是冥冥当中有什么在保佑或是机缘巧合;但是他的师父玄奘还有师弟悟法,却给了自己全心全意的信任和保护。而在那个有法力神通的世界里,他那个被唐王指派的所谓得道高僧三藏师父,根本就不信他。他那两个师弟,一个一声不吭,一个净说嘴挑唆。虽然隐隐约约记得三藏来找过自己,可是与甘愿牺牲自家性命换得悟法和自己活下去的玄奘,何止“判若两人”能够形容得尽呢?  待悟空回过神来,玄奘已经在卧佛像前打坐念经了。悟空也静下心来,陪着他一起念经:“除了祖师,我只认他是我的师父了!那个世界中的一切,说不定真的只是个离奇的梦。人也许真的有灵魂,但是却是师父让我明白什么是生命!只有护着师父,我老孙才觉得活着是有意思的!”  佛祖涅槃之地附近,有一座叫瓦伦纳西的城市。在那儿还有一座宏伟的寺院,名叫鹿野苑。  “阿弥陀佛,究竟是我佛初转法论之所!”眼前的寺庙院房重重叠叠,高耸的佛塔直冲云霄。听闻有东土远道而来的高僧,寺庙中立即涌出了几十个僧人前来迎接,见到同门以及仍旧兴盛的寺院,玄奘终于高兴起来。  “大师兄,师父说‘初转法论’,这里是佛陀第一次讲经的地方吗?”悟法问道。  “对呀!咱们一路走来,师父心情都不太好。眼看着大教衰落,谁能不伤心呢?”悟空摇了摇头,跟着一道进去了。  玄奘一行人在鹿野苑停留了几天,与僧人讨论佛法。可是在这些僧人口中,玄奘却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咱们这鹿野苑,也只是靠着佛陀初转法论的名声勉强支撑。一路走来你们也看到了,这瓦伦纳西人,都是信外道的多呀!法师若到那烂陀,一定要勤加学习,弘扬我大教啊!”  拜离了瓦伦纳西,玄奘又领着悟空悟法到了吠舍离,这是他前往那烂陀之前要瞻仰的最后一处圣地——佛陀悟道之处。据说,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在佛祖悟道之地,后来的国王树立了两尊菩萨像来纪念。  可当玄奘他们赶到时,玄奘噗通一声跪在那两尊菩萨像前,泪如泉涌:“听老人们说过,如果菩萨完全没入土中,那便是我大教消亡之日了!”而眼前的菩萨像,土已经埋到了胸口!  “佛祖悟道之时,我还不知身在何处!为何等到大教衰落,我才赶到这里!”玄奘伏在地上,肩膀抽动,像个孩子一般哭泣。  悟空悟法站在玄奘身后,手足无措。一路走来眼看着佛教衰落,玄奘心中之痛他们也不是不知,可是眼看着他痛哭不已,他们也只能由着他,好好宣泄一番心中的哀伤。  “走了这么久,出生入死多少回,我还没见过师父流一滴眼泪呢……”悟法小声嘀咕道。  悟空心道:“我倒是见过,好像还是为了我而流的眼泪,就是在石盘陀死的时候……哎呀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在胡思乱想什么东西!”悟空突然忍不住抓耳挠腮。  “大师兄你怎么了?”悟法见悟空那个样子,也被吓到了。  “佛说广种善因终将福报无量,可是世上最痛,恐怕是你已尽全力,有些事却真的改变不了。”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玄奘终于停止了哭泣,就地静坐,口中却默念着这样一句话。  悟空和悟法也一并坐下,悟空将念经的声音稍稍提高了一点点,好让玄奘听见——这种时刻,任何言语皆苍白,唯有告诉他,我还在。  东印度的雨季结束的时候,玄奘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那烂陀!  玄奘进入天竺境内一路讲经说法,在佛学界其实已经名声渐起,那烂陀众位僧人一早就听说了他将要到来的消息。可是,那烂陀的规矩却是不能坏的——想要进入那烂陀,必须要通过两轮考试。第一轮,便是看门人在门口的诘难。  玄奘语言天赋极高——在天竺诸国文字还算勉强能够通用,但是语音皆有所不同,悟空虽然能够听懂,但是要他流利表达心中所想便有些困难了。可是玄奘每到一处地方,几乎是不用学一般,只要和当地人攀谈个几回便能十分流利的表达,再加上在佛经完备的伽师弥罗国读了一年多的佛典以及一路而来丰富的见闻,还有小时候就已经饱读东土诸多经典,看门的两个僧人根本难不倒他。  “东土高僧玄奘法师果然名不虚传!”看门僧人赞叹道:“不知这两位是何人?”  “这是小徒悟空,这是小徒悟法。”玄奘一一介绍道:“他们从高昌国开始,随同贫僧四年。一路而来几次遇险,若不是他们二人武功高强,护持左右,贫僧只怕到不了这里。既然你们已经准许贫僧进入,那就请准许他们以我徒弟的身份进入那烂陀吧。”  看门人回礼道:“我们也知道他们从高昌国而来,一路艰难,若是将他们拒之门外,未免太不近人情。在我那烂陀寺内,僧众有级别之分。他们如果不能成为可得供养的高僧,也能做平日虽要做僧事,却也能研习佛法的比丘。只是那烂陀的规矩不能改,请法师准许贫僧试一试他们的佛学如何。”  另一个僧人对悟空道:“既然您法名悟空,那就请您解空吧?”  悟空低头沉吟片刻,念道:“干旱过后,甘霖降落。雨季离去,旱季接班。历法绕圈转不停,旧年走了新年来。新芽长出,却会枯萎。青春貌美,终将老去。可宇宙仍旧斗转星移,天地依然不改喧嚣。只见太阳升起又落下,花儿谢了明年开。”  看门的两个人面面相觑了片刻,不知该如何作答。寺内突然有人抚掌大笑:“玄奘法师的徒弟,果然是高足!”  “广智法师!”看门的两个僧侣立刻行礼道。  玄奘等人也立刻行礼。广智法师立刻还礼道:“不敢不敢!既然玄奘法师有悟空这样的高徒,那就由贫僧来考一考另一位高徒悟法吧。”  悟空一听便心道不好,悟法的梵语说得还没有自己利索,更何况他本来资质就略平庸些。果不其然,刚开始悟法还能引用玄奘为他详解过的佛经作答,后面就真的答不上来了。  广智法师略一思忖说:“你一路护送玄奘法师,我听说也是几番出生入死,我那烂陀寺也不是不近人情之地。不如这样吧,我还有几个问题要问问你,不过你不用担心,你应该可以留下做个比丘,虽然日常辛苦些,也不会白叫你长途跋涉。”  玄奘和悟空对悟法点了点头,示意他不要担心。随后,另有两个僧人前来迎接玄奘和悟空:“门口二位僧人的诘问只是我那烂陀的第一关,请二位分别接受我那烂陀的堂试。”悟空和玄奘相视一笑,分别随着不同的僧人而去。  且说悟空被领着走进了一个房间,才刚进去,就有僧人上来行礼,请他把一直随身带着的铁棍放下。  心道是什么礼仪,悟空也就放了。可是进了另一个房间,突然有人对着悟空挥拳就来。虽然赤手空拳,但是悟空毫不费力地就与来着过起招来。而悟空没想到的是,不知何时又进来两个僧人,武功不仅高明,而且用的还都是他从未见过的招式。悟空也丝毫不慌,一面接招,一面分析起他们三人的招式来。五十来个回合后,悟空便看出了他们的破绽。大约过了一百来招,悟空终于将他们三人逐一击破,一一制服。  “悟空法师好功夫!”那三人纷纷向悟空行礼。  “哎呦不敢当不敢当,我如何就成了法师了?我师父玄奘才算法师,我顶多算个沙弥。”悟空立刻还礼道。  “请悟空法师随我来。”为首的僧人将悟空领到一个院子里,一个沙弥双手吃力地奉还了悟空惯用的铁棍:“请悟空法师为我们演练棍法!”  悟空微微一笑,接过棍子,向众僧行礼,随后将日常惯用的棍法演练了一番。那铁棍一般人双手举起都费劲,但是悟空恍若无物一般,左三右四,上五下六,直将那棍子舞得眼花缭乱,虎虎生风。院子里聚集的僧人,全都叹为观止——当真是寰宇少有,人间无双!  又有一个沙弥奉上一沓贝叶,悟空摊开一看,上面画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形,都做着寻常人轻易做不出来的姿势。悟空哈哈一笑:“这还真有点意思!”把那一沓贝叶从头到尾看了三遍,悟空默记下所有诡异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试了起来。起初还觉得气息颇为不顺,然而悟空一边做着,一边调整气息。瞬间觉得头脑放空,如同入了空明界一般。待到将所有动作都过了一遍,太阳已经偏西了。悟空只觉得血脉通畅,神清气爽,忍不住“喝!”地一声。院子里的僧众,竟然都愣了一般盯着悟空。  好半天,广智法师才替众僧开了口:“悟空法师虽然声明上稍有欠缺,究竟能解多少经论也暂未可知,可是这修身瑜伽之学,真的是无人能及呀!玄奘法师通晓五十余部经论,当位居十大高僧之列。至于悟空法师,既然玄奘法师说您曾随他在伽师弥罗研读过一年贝叶经,且可与玄奘法师共论佛理。那就请您平日教导我那烂陀护院以及想要强身健体护法伏魔的僧人,其余五明之学,您想修习何种便可修习何种。一应供养,等同我那烂陀可解三十部经论之五百高僧!”  “悟空,这可太好了!”玄奘走过来,握住了悟空的手。  “师父,您的手怎么了?”悟空察觉到玄奘的手在不停的颤抖,立即问道。  “不妨事!这里用的是铁笔在贝叶上书写,为师除了中午用了些斋食,一直都在写字,看来有些不习惯。悟空,为师听说你一直都在演练武功,是不是还没吃饭呀?”  “师父,他们那贝叶上画的武功奇怪得很,不过徒儿练完了也不觉得累!”悟空笑着说。  “那斋食还是要用的!”玄奘道:“对了,广智法师。不知小徒悟法将如何安排?”  没想到,广智法师面露难色,他先遣散了众人,又将玄奘和悟法领到一间僧房道:“玄奘法师,我必须实话告诉您。您的徒儿悟法,若只是资质一般,不解佛法那也就罢了。我那烂陀也不会让他孤身一人返回高昌。可是他,他尘心未断呐!”  “什么?”玄奘惊道:“悟法他十岁因家境贫寒而出家,不久之后便父母双亡,哪来的什么尘心?”  没想到,悟空干咳了一声:“师父,广智法师看样子不是自幼出家,懂得比较多呀!”  “悟空法师,您如何知道贫僧是半路出家?也罢也罢!既然悟空法师知道内情,就请您跟玄奘法师解释吧。贫僧会派人带你们去见悟法。”广智说着就走出了僧房。  “悟空,你跟为师说清楚,悟法如何尘心未断了?”玄奘也是真急了。  悟空没有办法,便将他们救了那个叫慕斯坎的女子之后,他发现的悟法种种变化之事一一说明。  “悟空你怎么不早告诉为师?”玄奘问道。  “我说了恐怕您也不知道徒儿说的究竟是什么。”悟空摊手道。  玄奘愣住了,思忖了片刻,摇头道:“还真让你说中了,为师的确不知道。”  悟空道:“事到如今,只能问问他自己作何打算了。那烂陀既然已经接受了我们,替他安排一下以后的事情大概也……或者咱们剩下的路费干脆就……”悟空挠了挠头。  “也只能这样了!”玄奘一拍悟空的胳膊。师徒二人走出房间,随着门口早已等候的沙弥去见悟法。  “师父!!!”悟法一见玄奘,便跪倒在地:“徒儿辜负了师父的教诲!”  “你为寻母亲的遗物,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洞穴。我们救了你后来心生爱慕的女子,却是靠那洞穴脱险。由尘心而遇尘缘,又因尘心而解救尘缘之难,何罪之有?想来你在洞穴中所说‘莫要不因诚心皈依我佛而出家’,也是你的肺腑之言!既然已经明白了你的本心,悟法,你且说你以后有何打算。你一路护我,为师无以为报!就算你不能在此为僧,为师也一定尽力为你安排好以后的日子。”  悟法仍旧是扑倒在地而哭,半天说不出话来。  “悟法,若是你真心仰慕佛法,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又何必勉强自己的本心呢?”悟空道:“你若真心喜爱那女子,想回至那仆底,我们一定尽力为你安排!”  “悟空,一会儿等寺里安排了住处,我们把那三个背囊里的金子全拆出来,都给悟法吧……”  “师父啊!”悟法跪着向前爬了几步,一把抱住了玄奘的双腿:“您不要赶徒儿走!就算不能在那烂陀做比丘,徒儿就是在这儿附近做苦力,也想要常常看见师父啊!”  悟空看他这般模样,又想起了当初被三藏赶走时的情景,忍不住背过脸去,说不出话来了。  玄奘摩挲着悟法的头:“悟法,为师绝不勉强你。今天晚上你先好好考虑一下,再做决定。为师希望你记住,无论你要作何选择,心安乐处,才是身安乐处!”  那烂陀的僧人前来回报,说还未给玄奘、悟空安排好僧舍。请他们先到附近的驿馆住下,三日之后,会有正式的欢迎仪式。  第二天一早,悟法睁着哭肿了的眼睛,跪在玄奘面前:“师父,弟子想清楚了!徒儿资质愚钝,每次师父和大师兄讨论佛法,弟子别说一同讨论,连听懂都难。更何况,弟子当初出家,是为了混口饭吃,根本不是诚心皈依我佛。仔细想来,该有这场情劫!弟子曾经跟大师兄说过,跟在师父身边很高兴。可是自从遇到慕斯坎,弟子突然……突然希望从森林到至那仆底的路永远也走不完。她不在眼前,弟子念多少遍心经也没有用……其实……出家这么多年……弟子从未忘记过家中的温暖……弟子……弟子更不希望留在这里,让这里人笑话师父有个六根不净尘心未断的弟子!!!”说到这里悟法泣不成声。  悟空立刻上去抱住了悟法:“兄弟呀!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有你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同生共死兄弟,这辈子算是无遗憾啦!”  玄奘也张开双臂,将两个徒儿都抱在怀里:“好了好了!发明本心,欢喜无限呐,都别哭了!”  悟空也擦干了眼泪:“我说,兄弟你既然决定了要回至那仆底,咱们得抓紧点才行。别等你去了那里,慕斯坎都嫁给别人了。不对,那老太说过慕斯坎必须得伺候她终老才行!我看那老太太老当益壮,还有好长路要走呢!而且为兄觉得,她会等你的!”  “为什么?”悟法也把眼泪抹掉,奇怪地问道。  “她送给我们的三件僧袍,给师父的小了,给我的大了。我看了半天,居然只有你的是合身的,你说为什么?”悟空猛地拍了一把悟法的肩膀。  “悟空,你都在胡说些什么?”玄奘嗔道:“从至那仆底一路过来何等险阻你又不是不知道!悟法该如何回去还得两说呢!”  “诶师父,东土有句老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您誓愿不到那烂陀绝不东归一步,现在不是真的来了吗?只要心系故里,千难万险,家乡就在眼前!”  后来发生的事情,还真被悟空说中了。因着当初玄奘要到那烂陀的消息传遍了至那仆底,至那仆底在玄奘离境前已经先行派遣了使团到了那烂陀所在的塔内萨尔王国,此刻正好要返回。玄奘也不说好歹,只将悟法托付给了至那仆底使团,恳请他们带他回国,还把剩下的盘缠全都交给了悟法。可是悟法却死活不肯收,说玄奘东归那天还有用途。最终拗不过玄奘和悟空一同相劝,勉强收了三分之一,挥泪告别。  悟法走后的第二天,那烂陀派人来请,正式迎接玄奘和悟空入寺。  才到寺院门口,便有百名比丘手持香花,立于两侧。玄奘先行走进寺门,众比丘便开始向他抛洒香花。  穿过重峦叠嶂般的僧方和佛塔,玄奘和悟空走入了那烂陀寺中心的庭院,只见金盏花铺满地面,大道两侧,竟然是那烂陀内的百名高僧手持香烛,高声唱诵。他们的身后,数不清的沙弥、比丘拜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  在庭院正中央,年逾百岁的那烂陀寺主持戒贤法师高坐于台上。因早已得了明示,戒贤法师要守玄奘为徒,玄奘见了戒贤法师,立即按印度礼仪行拜师大礼。没想到戒贤法师竟然双目含泪,让左右扶起玄奘,激动地说:“老衲曾得一疾病,发作之时,手足如同火烧,曾经一度想舍弃这色身。没想到却突然梦见了三位菩萨,告诫老衲不可舍弃这色身,说会有以东土高僧,前来研习佛法。我若悉心教导,病症即可痊愈。如今贤徒前来,老衲之疾果然渐愈。菩萨诚不欺我也!”  玄奘也是眼含热泪:“玄奘因东土佛典缺漏,发誓愿要到那烂陀研习正宗佛法。今日不仅身到那烂陀,还承蒙戒贤法师不弃收为弟子,回忆起四年前离开东土之日,恍如做梦一般!”  玄奘行完拜师礼后,悟空也按那烂陀的习俗,对戒贤法师和十大高僧行了入门礼。而按那烂陀的规矩,二人须先到那烂陀附近的灵山瞻仰佛迹,回来后方能开始授课。  “灵山,还真有灵山?”晚上睡觉前,悟空心中思忖:“在那个世界,观音菩萨也说要到灵山拜佛求经。也真奇了!”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不好意思,作者我也不会解空。写悟空的解法借用了寒山子诗作“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东明西又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返回顶部
第14章 菩提所在
作 者 推 文
更多动态>>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寺庙僧人集体吸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