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不北上进攻苏联,与二战德军折磨苏联女兵在西伯利亚大

1941年,日本为什么会放弃进攻摇摇欲坠的苏联_百度知道
1941年,日本为什么会放弃进攻摇摇欲坠的苏联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之前的诺门坎之战,日本已经见识了远东红军的实力,自己却得不偿失,而诺门坎之后红军加强了远东的部署,41年时比39年更强,主动进攻的话,虽然能起到牵制苏联帮助德国的作用即使在二战最艰难的时候,苏联远东红军也不下50万之众,还能就近从西伯利亚劳改营中获得大量人力补充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摇摇欲坠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日本为什么不北上进攻苏联,与德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会师?_腾飞说史_传送门
日本为什么不北上进攻苏联,与德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会师?
很多同学在学抗日战争的历史时,都会有一个疑问,日本为什么不北上进攻苏联?与德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会师?为什么要南下去与当时的头号资本强国——美国开战呢?(西伯利亚利亚大铁路)其实,日本并不是不想北上进攻苏联,而是不敢。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于日本来说,有两个选择,要么北上与苏联开战,要么南下与美国开战,到底是南下,还是北上?日本人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在中国与苏联的边境上对苏联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日国界战争。实际上不是在日本和苏联的国境线上开战,而是在中国和苏联的国境线上开战,全称应该叫做,苏联和日本在中苏国界附近的战争。苏日国界战争,一共有三次大规模战役,一次是张鼓峰事件,一次是诺门坎战役,一次是八月风暴行动(抗日战争后期,苏军消灭关东军的行动)。张鼓峰事件发生于日至日,那个时候,中日之间正在进行武汉会战,张鼓峰事件是一次比较小的军事冲突,冲突的地点位于中国东北与苏联远东滨海边疆区哈桑县的交界处,该处同时也邻近日本占领的朝鲜半岛(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北端,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交界处,地形复杂、疆界模糊、不易明确,这次冲突就是由于边境争端而引起的。(张鼓峰与沙草峰的位置)日,日本召开五相会议,五相即首相(内阁总理大臣)、海相(海军大臣)、陆相(陆军大臣)、外相(外务大臣)、藏相(大藏大臣),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与德国、意大利协同作战的问题,会议决定:与德国缔结共同对抗苏联的军事同盟,与意大利签订秘密协议,以协助意大利牵制英国。7月30日,日本趁黎明时分对苏军发起攻势,很快占领了张鼓峰和沙草峰,8月2日,苏联开始首波的反击,动用了坦克(T-26型)以及用飞机炸射日军阵地以及朝鲜境内的军事补给线,后来苏联又进行了第二波反击,最终把张鼓峰和沙草峰夺了下来。(张鼓峰战役形势图)此时的日本正忙于武汉会战,无意再次反击,于是就发起了停战倡议,苏联也无意扩大战果,避免使自己同时受到德军和日军的威胁,于是两国罢兵言和。张鼓峰事件是日苏双方第一次试探性战役,表明日军不是苏军的对手。1939年5月至9月,日苏双方又发生了两次诺门坎战役,诺门坎位于内蒙古和外蒙古的交界处,诺门坎战役是自日俄战争以来两国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役同样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苏联方面并没有扩大战果,而是迅速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经过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役,日本深知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与德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会师,共同夹击苏联,根本就是幻想。日本不仅放弃了进攻苏联的计划,而且还与苏联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日军为什么不是苏联的对手?这个原因很简单,日俄战争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1930年代的苏联已经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了,有比较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日军的装备在中国战场上是好货,到了苏联那里,就是一堆破铜烂铁了。这就是1945年苏联红军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要把缴获来的枪支和炮弹运到苏联去炼铁的重要原因,苏军根本就看不上日军的装备。苏日国界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就是1945年8月至9月发生了“八月风暴行动”,苏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关东军,日本最终战败,被迫投降。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腾飞说史”微信公众号公众号订阅: tf (←长按复制添加)长按图中二维吗,也可以关注本公众号(本文为腾飞说史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的转载均视为侵权!)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腾飞说史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腾飞说史 最新头条文章
腾飞说史 热门头条文章为什么日本在二战期间没有从中国东北北上进攻苏联_百度知道
为什么日本在二战期间没有从中国东北北上进攻苏联
德国进攻苏联,如果日本北上,则苏联两线作战。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是选择了在南线和东线与美英开战,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没有向苏联动武的必要:西伯利亚荒原对日本毫无吸引力。在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苏联更占有绝对优势,原因在于日本害怕苏联南下威胁他的在华利益。而苏联现在正与德国开战,不可能有实力南下打击日军。(海参崴除外)日军之所以在东北和蒙古与苏联对峙:日本内部北上派主要是陆军,而南下派则是海军,但是其利益决定了与日本的敌对位置。必须乘美国尚未进入状态是彻底将其逐出亚洲其实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反而增加了: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对于日本这一小国而言异常重要。而且英美对日本逐渐开始进行资源封锁,使日本独霸东亚的意图更加强烈:苏德开战前三个月的态势极其明了。 5 关东军实力不济:诺门坎战役给日本陆军上了生动的一课。朱可夫将军让日本人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战争,日本外交部长就提出了关东军北上进攻苏军的建议。但是,苏联从亚洲调了大批部队到西线,但令日军惊讶的是在东北与其对峙的苏军人数不但没有减少,日军将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最终日本并未向苏联开战。在这种态势下,一旦开战。 2 南面有更大的利益。而在日本,海军的地位比陆军高,所以其意见更被重视。 4 遏止美国:美国虽然中立。 6 德国并不需要日本帮助,苏军一溃千里,德军长驱直入。 3 海军意见。而在坦克以及飞机数量上
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战场对他的牵制 使他没有更多的兵力 物力还财力去进攻苏联
日本曾经和苏联在诺门坎打过仗,日本惨败,这是其一,再就是日本主要是先侵略中国,也不想两线作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苏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很多同学在学抗日战争的历史时,都会有一个疑问,日本为什么不北上进攻苏联?与德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会师?为什么要南下去与当时的头号资本强国——美国开战呢?(西伯利亚利亚大铁路)其实,日本并不是不想北上进攻苏联,而是不敢。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于日本来说,有两个选择,要么北上与苏联开战,要么南下与美国开战,到底是南下,还是北上?日本人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在中国与苏联的边境上对苏联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日国界战争。实际上不是在日本和苏联的国境线上开战,而是在中国和苏联的国境线上开战,全称应该叫做,苏联和日本在中苏国界附近的战争。苏日国界战争,一共有三次大规模战役,一次是张鼓峰事件,一次是诺门坎战役,一次是八月风暴行动(抗日战争后期,苏军消灭关东军的行动)。张鼓峰事件发生于日至日,那个时候,中日之间正在进行武汉会战,张鼓峰事件是一次比较小的军事冲突,冲突的地点位于中国东北与苏联远东滨海边疆区哈桑县的交界处,该处同时也邻近日本占领的朝鲜半岛(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北端,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交界处,地形复杂、疆界模糊、不易明确,这次冲突就是由于边境争端而引起的。(张鼓峰与沙草峰的位置)日,日本召开五相会议,五相即首相(内阁总理大臣)、海相(海军大臣)、陆相(陆军大臣)、外相(外务大臣)、藏相(大藏大臣),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与德国、意大利协同作战的问题,会议决定:与德国缔结共同对抗苏联的军事同盟,与意大利签订秘密协议,以协助意大利牵制英国。7月30日,日本趁黎明时分对苏军发起攻势,很快占领了张鼓峰和沙草峰,8月2日,苏联开始首波的反击,动用了坦克(T-26型)以及用飞机炸射日军阵地以及朝鲜境内的军事补给线,后来苏联又进行了第二波反击,最终把张鼓峰和沙草峰夺了下来。(张鼓峰战役形势图)此时的日本正忙于武汉会战,无意再次反击,于是就发起了停战倡议,苏联也无意扩大战果,避免使自己同时受到德军和日军的威胁,于是两国罢兵言和。张鼓峰事件是日苏双方第一次试探性战役,表明日军不是苏军的对手。1939年5月至9月,日苏双方又发生了两次诺门坎战役,诺门坎位于内蒙古和外蒙古的交界处,诺门坎战役是自日俄战争以来两国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役同样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苏联方面并没有扩大战果,而是迅速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经过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役,日本深知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与德军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会师,共同夹击苏联,根本就是幻想。日本不仅放弃了进攻苏联的计划,而且还与苏联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日军为什么不是苏联的对手?这个原因很简单,日俄战争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1930年代的苏联已经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了,有比较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日军的装备在中国战场上是好货,到了苏联那里,就是一堆破铜烂铁了。这就是1945年苏联红军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要把缴获来的枪支和炮弹运到苏联去炼铁的重要原因,苏军根本就看不上日军的装备。苏日国界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就是1945年8月至9月发生了“八月风暴行动”,苏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关东军,日本最终战败,被迫投降。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腾飞说史”微信公众号公众号订阅: tf (←长按复制添加)内容来自一点资讯81举报微信朋友圈QQQQ空间相关新闻暂无评论,点击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高二战德军大战苏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