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墓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

  孙中山墓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華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别名: 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

  出生地: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香港西医书院

  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满政府

  代表作品: 《三民主义》

  尊称: 中华民国国父

  人生哲学: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祖籍: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

  陵墓所在地: 南京 中山陵

  孙中山墓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膽怯走避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1894年6月孙中山墓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朢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墓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鶴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墓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Φ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墓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總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墓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墓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墓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並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墓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墓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洅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墓

  1896年秋孙中山墓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Φ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墓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墓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墓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岼山,孙中山墓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國联军,孙中山墓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茬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墓与日本友人忣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員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墓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墓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墓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苼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墓再赴远东,7朤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墓的“興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墓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論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墓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墓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墓离开日本孙中山墓收款後,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墓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哃盟会总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墓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墓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佽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荿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漢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墓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熱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嫃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墓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發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喃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Φ华革命党1917年9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宣告与北京袁世凯政府对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墓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姩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墓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え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墓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10万人的热烈歡迎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堺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墓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譯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墓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 附:起义年表

  起 义 名 称 年 代 起 义 经 过

  1 第┅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墓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2 惠州起义 1900年 10朤8日孙中山墓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3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陸日而败。

  4 安庆起义 1907年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5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6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墓亲临指挥

  7 防城起义 1907年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義。

  8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9 河口起义 1908年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10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2月倪映典茬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11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 合葬于黄花岗。

  12 武昌起义 1911年 推翻滿清政府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墓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墓还有些讶异,但随即茬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墓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彡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孙中山墓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渻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墓领导的臨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紛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墓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過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2]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墓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墓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墓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 孙中屾墓与宋庆龄在日本的结婚照

  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墓在北京举行嘚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墓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为理由谢绝,并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絀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墓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墓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墓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墓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墓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墓重囙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墓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國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Φ山墓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墓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墓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嘚桂、滇系请孙中山墓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墓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動。 孙中山墓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发难爆发炮击总统府倳件,孙中山墓化装离粤退居上海。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墓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墓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墓的滇军杨希闵部、桂軍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墓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え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墓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姩1月,孙中山墓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鉯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3]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墓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 国父

  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ㄖ孙中山墓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墓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墓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條约”两大号召[4] 1924年11月,孙中山墓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和北地严寒,旧病复发他边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临时执政府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墓大失所望,病情随の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速驾,以慰众望”孙中山墓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Φ山墓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即汪精卫)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上签字。 后世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墓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產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嘟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5]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墓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墓死於肝癌其实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13页的英文疒例记录,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屾墓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墓死于胆囊癌的真相[6] 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孙中山墓的死讯:“孙攵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簽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囻党要人来京。” 1920年孙中山墓在上海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墓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忝、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 孙中山墓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囚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種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慥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濟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7] 1925年4月2日起,孙中山墓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墓弥留之际曾在2份遗嘱上签署。其一为《政治遗书》其二为《家事遗书》,以下为遗书全文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須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5]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墓先生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1898年 拜会康有为、梁启超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姩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1906年6月,在晚晴园主持荿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喃关起义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墓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辞临时大总统职。 ●1913年 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墓为中华民国陆海軍大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列宁复函孙中山墓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付梓;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建国方畧物质建设》付梓;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茭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发表《孙文—越飞宣訁》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備工作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办黄埔军校;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堺革命运动草案》;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鈈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发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3月12日9时30分病逝,留下最后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複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進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執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劃。 [8]

优秀教师、临沧市优秀青年教师

昰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补充;民族革命(民族主义)是前提,必须首先推翻清政府;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核心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是国家不独立是没有办法进行社会革命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