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人来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是不是跟乡下人进城一样,居然能看见这么多高楼大厦飞机高铁先进武器遍地美食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台湾人说不喜欢大陆高楼大厦 却向往东京的繁华
来源:网易家居综合作者:
台湾人说不喜欢大陆高楼大厦 却向往东京的繁华
对于熟悉大陆、台湾、日本三地的街景和建筑的人来说,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台湾城市的街景和建筑老旧而缺乏现代气息,大陆城市、东京的建筑满是高楼,街景更是一片繁华。
其实台湾的经济本已大幅倒退,只是啃着老一辈中国人创造的财富。
看下台湾人敬仰的日本东京,台湾人嘴里说不喜欢高楼大厦但内心却妒忌和羡慕的不得了!
因为,没高楼大厦的不一定穷,但是有高楼大厦的一定会富,因为是和自身国力、发展、繁华所挂钩的。
一个农村每人资产1千万会有人在那里开奢侈店吗?有,但那条农村一定会发展成繁华的城镇。
东京的繁华,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
因为城市发达的时间太久,东京有好多高架桥和地下通道。
去東京只能看到高樓大廈。
日本的好处就是干净。街道很狭窄,但养车太贵,加之地铁发达,交通还可以。
人均10万美元的台湾一线城市台北。
高楼较少,城市居民建筑普遍低矮。
湾湾的台北很多街道看不到树。
去到台北旅游的人感叹:台北的房子这么老旧啊,感觉连福州都比不上,福州那边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台北不是一两处、而是到处可见林立的老旧公寓,夹杂著大量的铁窗、铁皮顶盖和各式违章建筑,使得这座城市显得其貌不扬,甚至有点比不上我们大陆一些二三线城市那样光鲜亮丽。
甚至看到一座三层高的老房子夹在两幢十几层高的新大楼中间,显得很不协调。
但是这些房屋和土地属于个人所有, 如果主人不同意,政府和开发商是不能对它们下手的。
要不要盖新房子,由房子主人说了算。
台湾的街道也可以看出来有较长的历史。
这条街道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小县城里面的普通街道,人不多车辆也少,不过看起来甚是干净。
台湾城市的这种景象可能在大陆的农村也可以见到,很多小店铺也像是开在随意搭建起来的简陋房屋里面。
这条街道的建筑稍微现代化些,从道路上的广告牌可以看出其实两边的居民建筑也不高。
而这里,看起来难免会联想到大陆一线城市的城中村。
贫穷落后的小中国在台湾人眼中应该还啃着树皮,点着蜡烛,大陆的小城镇深圳。
也有人说中国大陆高楼多,是为了确保耕地。每块地都有容积率的规划要求。
所以从google
earth上看,大陆的城市和耕地界限非常清楚,就好像棋盘格,形状规整,这个格子是淡紫色,外面的格子就是绿色。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的卫星图。
绝没有台湾日本那样的楼房住宅耕地互相交错,看上去界限不清楚,糊糊答答的!
韩国也和中国一样,google earth上可以看到城市和耕地界限很清楚,也是格子形状,因为韩国的耕地保护也非常严格。
很多人觉得按照台湾的街景和建筑历史,台湾只能对比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之类的国家。
曾经的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OECD认证的发达经济体。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变了,用网友的话说台湾最发达的变成了媒体和名嘴,媒体可以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名嘴可以睁眼说瞎话,水平超国际一流。
不仅如此,没有“墙”的台湾不思进取,几乎成了“井底之蛙”的代名词,“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冷冻水饺是非常昂贵的”“大陆海军士兵少有小学以上学历”……诸如此类的言论不绝于耳,沦为一个又一个笑话。
就在台湾人民自我感觉良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yy时,两岸早已慢慢拉开了差距。别的不说,连大妈大爷们为了打折,早已颇为“娴熟”地使用移动支付的时候,台湾的年轻人们还在为用手机支付买一瓶饮料而欢呼雀跃呐。
这么几年的发展,台湾和大陆的差距已经不只一点半点了。
一位自称是生活在大陆的台湾人的天涯网友@中华阿靓,根据自身经历,从订餐、看电影、购物等多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两岸网络的差异。
在他眼里,离开大陆的网络世界回到台湾,有种回到原始社会的感觉。下面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临近年关,一家人张罗着回台湾过年,妻子开玩笑说:“从中国回台湾,就像回到原始社会。”她还是习惯把大陆称作中国,与台湾并列,但其实这只是习惯,并没有什么政治含义。我笑着说:“你当时还不愿意来,怕这怕那呢。”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大陆的先进和发达,适应了大陆的快捷和方便,回到台湾,真的有回到原始社会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体的移动去完成,真的很不习惯。
如果要说台湾的原始,网络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要做一个试验,把同为公司小老板的一个台湾人和一个大陆人关进房子里,一个月不允许出来。你会发现,这个大陆人的工作,生活,生意没受任何影响,一切都运转得有条不紊,而这个台湾人,早已饿死在房子里了。
因为这个大陆小老板的任何业务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来完成,包括生活料理也可以;但这个台湾人的手机,却只能看看新闻,上上脸书和PTT,然后就没有其他功能了。
是的,这就是台湾的网络,这就是台湾的社会,虽然温馨却原始得可笑,网络似乎与台湾无关,他们一切的活动,还得依靠身体的移动来完成。而大陆人的手机,大概除了做爱、吃饭和拉屎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无所不能。
1、早上起床上班,通过手机叫了一辆专车在楼下等候,司机的相片、姓名、年龄,车牌、车型、车龄一清二楚,专车把你送到公司后,也没有问你要钱,你只是在手机上轻按一下,就完成了给付。
2、而你坐在车上,接到客户的要求付款的电话,你按一下手机,一秒钟就转款给了对方。而台湾人却要屁癫屁癫的跑到银行,取号,排队,转款,或者ATM转款。大陆的银行现在已经很少排队了,因为现金以外的业务,都用手机完成了。
3、你到达公司后,通过QQ,微信,把一些业务文件传给了客户,并在工作群里布置了工作。而在台湾,他们还只能发EMAIL,并不断打电话问对方收到没收到。
4、下午,快下班时,你想和同事聚餐,便在手机上选了一家餐厅,订好了桌,在手机上点好了菜,最要紧的是还很便宜,因为APP公司补贴了一大半。吃完饭后,根本没人来要你付款,因为你早在手机上完成了支付。而台湾,却还会很骄傲地掏出信用卡结账。
5、晚上,你想约个女网友看电影,你在去的路上就在手机上买好了票,选好了座位,而台湾人却还要在拥护的人群中排队,还很骄傲地说:“你看,我们都排队的哦。”
6、看完电影,你想和女网友去开房,在手机上订好房,去到宾馆刷一下身份证就入住了,避免了你在前台办手续,女网友坐在沙发上等候的尴尬。
7、你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你在手机上按几下就挂号了,预约了,还会告诉你具体几点几分,但台湾就还要去医院刷卡挂号。
8、你儿子开学了,大陆人在手机上按几下就交学费了,但台湾人还要跑到学校去交费注册。
9、罗贯中的儿子没有伙食费了,罗贯中只好跑到银行,排队转钱给他儿子。但大陆人却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APP等一百多种途径,实现一秒钟转账。
10、大陆人的手机,早就可以操控电视了,大陆人的电视,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计算机显示器,想看什麽自己选择,但台湾人还只能像个傻子一样被动地看电视台给你播放的节目。
11、大陆人除了银行绑定的自动扣费外,交通违章,煤气费,电费,水费,话费等等,都只需要在手机上按几个键,而台湾却还需要拿着钱,跑到营业厅去缴交。
12、大陆人买飞机票,火车票都可以在手机上买,但台湾人还需要跑到售票点去,还很骄傲地说便利店也可以买。大陆还可以在手机上就完成登机手续,但台湾却还需要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太多太多了,不一一列举。台湾的原始,几乎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所有的生活细节。在台湾,网络就只是代表着可以看新闻,可以上脸书。
在大陆,网络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打通了跟生活的大部分通道,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平台。即使在路边烧烤摊,扫码支付都在为常态。
但是,很多在大陆的台湾人并不了解这些,因为他们没有融入大陆的生活中,还是自成圈子,只跟台湾人来往,所以到大陆很多年,还是一只井蛙。
我不一样,我的工作客户是大陆人,生活中的朋友是大陆人,平时跟大陆人一样生活,所以我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大陆的先进和发达,以及痛彻心肺地感受到台湾的原始和落后。
我太太曾经开玩笑,说上帝把台湾给遗忘,我觉得好恰当。
台湾《中国时报》刊发大同大学教授郭誉申署名文章《台湾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拿台湾多年来的自我满足与中国大陆作比较,言辞直接,鞭辟入里。
“自我感觉良好”这句话的起源大概不可考,它在台湾流行到人尽皆知,应该是由于马英九多次被批评“自我感觉良好”。
其实这是人类的通病,至少是过去大陆、现在台湾的通病。
台湾几乎是全面的自我感觉良好。很多年轻人月薪不到30K新台币,仍然能满足于一些“小确幸”。
这四、五年级生(50、60年代出生)很不同,当年台湾穷,大家有危机感,用尽方法拚命去赚钱,尽量节省存钱买房。
现在的年轻人薪水少,反正买不起房,不如别储蓄,享受点小确幸,未来多半可以继承父母的老房子,虽然不是很满意,自己开心就好。
台湾的发展曾经大幅领先大陆,但大陆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成长30多年,令世界震惊。
台湾经济成长走缓10多年,比较两岸当前的发展状况,不算大陆遥遥领先的军防工业,双方一般民生应该很接近。
但多数台湾人却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台湾仍领先大陆很多,例如强调台湾的人均所得目前是大陆的3倍,媒体也常报道大陆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等等。
实际上,比较两岸应该要考虑幅员的差异,大陆庞大,仍有很多遍远地区交通不便,相对落后、不文明,拉低人均所得。
台湾地小,岛内外交通便利,幅员只相当于大陆的一个大都市,因此以台湾的地理条件,应该和北京、上海相比,至少也要和重庆、杭州、青岛比,而不是和全大陆比。
拿台湾和全大陆比,是自己骗自己,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台湾年轻人能力普遍不如大陆年轻人,就连性开放程度都已经落后。
台湾人最自傲优于大陆的,大概是台湾的民主制度。这方面相当诡异。
在台湾内部,大家对有权无责的“总统制”不满,对蓝绿两党恶斗不满,对陈水扁、马英九不满,对密室协商的“立法院”不满,对选出的民意代表不满,……
大家对政治有这样多不满,却总认为台湾的民主政治远优于大陆,无视于共产党执政的亮眼成绩和已建立的究责范例。这是台湾人典型的自我感觉良好。
台湾自我感觉良好最明显的现象是整个社会少有改变、难以改变。
“自由经济示范区”立法不成;两岸的服贸、货贸协议因太阳花学运卡关“立法院”;大学太多、技职学校太少,造成学用落差、毕业生程度低落,一直没有改善。
对比之下,大陆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直在改革,两岸竞赛的胜负是可以预判的。
台湾已经开始落后,却自我感觉良好。
但愿台湾能赶快看清自己的缺点,别等落后很多才企图急起直追,那会是既痛苦又艰难的。
(本文部分摘自台湾《中国时报》)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一宅男打算在这个小长假里,用谷歌街景逛遍台湾,欣赏祖国宝岛的美丽风光,见识民主社会的非凡成就,去除百闻不如一见的遗憾。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首先是五都篇之台北。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被学生占领后人民政府重新夺回的行政院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行政院北门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这是行政院前门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著名的凱達格蘭大道,测了一下总长450米。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101国际购物中心,大陆游客的必到之处。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五都之高雄篇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高雄火车站附近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高雄孔庙内景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新光码头(星光水岸公园)、高雄港渔人码头、真爱码头、光荣码头等高雄临海著名景点。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五都之台中篇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中市著名景点大坑风景区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顺着这条路走了一圈,也没发现风景在哪儿。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建议去台中游的陆客不要选大坑这个景点,真是大坑爹了。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中市中山公园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五都篇之台南市篇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湾府城大南门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南市的古迹赤崁楼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南市主要街道新化老街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南火车站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五都篇之新北市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新北市议会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新北市乌来风景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新北市大尖山风景区,在当地老有名了。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县市篇之屏东县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屏东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大街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街道倒是挺干净的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县市篇之新竹县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高铁新竹站,这是我看到的台湾最大气的地方。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新竹县湖口老街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新竹县内湾风景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县市篇之桃园县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县政府及周边,机车威5,名不虚传。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桃园火车站及对面街道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桃园国际机场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中山高速公路及旁边的高架段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桃园县县议会周边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县市篇之南投县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湾府城隍庙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南投日月潭风光不错,值得一看。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南投市内就太寒碜了,下面是南投市公所及周边街道。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台北普通街景再补上几张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对于熟悉大陆、台湾、日本三地的街景和建筑的人来说,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台湾城市的街景和建筑老旧而缺乏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气息,大陆城市、东京的建筑满是高楼,街景更是一片繁华。
  (来源:天涯论坛)
  曾经的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OECD认证的发达经济体。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变了,用网友的话说台湾最发达的变成了媒体和名嘴。
  推荐阅读:台湾人称台湾似原始社会 羡慕大陆手机订餐
  现今很多人都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一宅男打算在这个小长假里,用谷歌街景逛遍台湾,欣赏祖国宝岛的美丽风光,见识民主社会的非凡成就,去除百闻不如一见的遗憾。
  推荐阅读:宅男用谷歌足不出户逛台湾吐槽不及大陆县城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香港(中国):+852-
境外:+86-21-
&&&最佳旅游城市最佳旅游景区&热门城市&游记正文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作者推荐住宿
展开更多酒店
我猜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跟“旅游”大约不是太相关的两个词汇。的呢?那无非就是个城市,天南海北的人到那里转车,求学,经商,混生计,谋生涯。那里燥热,浮嚣,纷乱,喧扰,小偷多骗子多人贩子也多,阴暗的街巷成天乱糟糟的,吃什么的都有,从白天吵闹到晚上……在到广州之前,我对它的印象也是这样的。于是我第一次到广州,也是转车路过,而不是旅游,只是由于时间比较宽裕,就随便逛了逛。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看见的广州,并不是我认识的那个。那是自幼生长于二线城市的我第一次见到超级大都会,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一线与二线城市的差距那么大。我看见的广州是那样富庶,繁华,温雅,昌明,开放,包容……它依然保留着千年古城的风流雅韵,却又镀上了未来都市的炫彩流光,岭南风物,果然动人心魄。如今是我第五次到广州了。前几次都是转车,最多不过停留半天,匆匆一瞥之间也来不及仔细品味,所以一直没写什么游记。然而每次到广州,都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新鲜感,但觉这里纵是一餐之细、一店之微,亦无不透着南国雅韵、镌着都市繁华。我生平所见大陆城市中,最爱广州。以我鼠目寸光之见,上海固然更加繁荣,却未免过于扰攘,深圳虽然更加鲜亮,又不免缺了一点味道,其余天津、重庆、武汉、南京、青岛等,也都有过人之处,然皆未若广州博古通今、有容乃大之美也。当然,每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这只是一家之言而已。这次到广州,总算有两天时间可以逛逛走在广州,食在广州,住在广州正式开始游记之前,先啰嗦几句衣食住行的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下我的行程和游玩路线,也算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吧。行程Day01 下午乘坐飞机,傍晚飞抵,然后乘地铁前往酒店下榻(对自己使用“下榻”这个词让我有种莫名的愉悦)Day02 上午红专厂创意园,下午珠江新城、Day03 上午石室圣心教堂、,下午,然后返程
这是白云机场内景。好吧我承认这些照片拍摄于返程登机之前(不然也不会拍到候机厅)。由于我比较懒,往返白云机场都是搭乘地铁,所以当然不会勤快到走出机场去拍外景。当然这应该不太重要吧。白云机场是相当现代化的,当然这也是一句标准的废话,因为机场通常都很现代化。顺便再啰嗦一句,为避免肖像权纠纷,本游记所有照片中的人面部都已经过模糊处理。住宿我们住在天河路的。这家酒店是公寓式的,装修很漂亮,也很干净,我们住的这间是它最有特色的城景大床房,坐在180°全景飘窗上,天河CBD繁华尽收眼底。我们选择这家酒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周边的配套非常便利。地铁3号线的石牌桥站就在它正下方,出地铁站口走不到20米就到它的大门了。地铁1号线的体育中心站离它也不到300米。由于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它周边有数不清的各种综合体,比如太古汇、万菱汇等,还有数不清的各种超市、小店,从爱马仕到鸿星尔克,你想买啥都很方便,从王品台塑牛排到真功夫,你想吃啥都很容易。像我这种对吃没什么高要求的,下楼左转30米吃个快餐就搞定了——它周围30米的地面上有6个不同的快餐店,菜品都很多,而且都很便宜,很干净,很方便,很好吃。说到吃,人们常说“食在广州”,说明广州的吃大大有名。不过遗憾的是,我对吃没什么兴趣,填饱肚子就得,所以来广州这几次,居然没吃过什么了不起的粤菜,连著名的”一盅两件“的早茶也没尝过——我觉得便利店里的那些腊味就挺好吃的了。所以关于吃这部分,我没什么好说的,很抱歉。哦对了,如果非要给这个酒店挑个毛病的话,大概是它的电梯比较纠结。由于它坐落在一个双塔式的公寓上,所以你基本不可能只乘一部电梯就到达你住的房间。比如我们住在10楼,需要先乘电梯到7楼,然后再转A座电梯到10楼。
广州(原隆德365加1国际公寓)坐在飘窗上喝一杯咖啡,读几页杂志,窗外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喧嚣好像突然就变得寂静,红尘世界在一个与我无关的地方。好吧,我知道这有点恶心,打住。窗外的天河路。此时是晚上八点多,正是这里灯火辉煌的时刻。由于拍夜景的水平不行,拍了很多,但能看的很少,先放这一张吧。白天的图我会放在“天河路”那一部分。交通在广州这种大城市自由行的最大便利之处就在于:完全不用担心什么宰客的问题。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想去的景点乘地铁都能到,方便快捷,坐一次顶公交五次,有了它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出门了。也许正是因为地铁很发达,广州的地面交通并不太拥堵,不仅不能“媲美”京沪,连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敢“攀比”的。这两张照片,第一张是APM线广州塔站,第二张是6号线一德路站。由于6号线埋得比较深,一德路这个扶梯可够长的,但愿它的质量够好。好了,关于衣食住行的事就啰嗦到这里吧,广州这种地方,反正是迷不了路、饿不死人,也没太多好交代的。一些具体的出行细节在游记中还会提到。珠江新城
第1天红专厂创意园第一次在广州玩,我把第一站选在了红专厂。关于红专厂,首先要唠叨的是它的名字——请注意,它的正式名称叫“红专厂”,而不是“红砖厂”。这一点就连百度百科都是错的,不过百度地图上写对了,我也是在看地图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红专厂的前身是广州罐头厂,这家工厂建于1956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工厂废弃后,广州人觉得直接拆掉有点可惜,就把它改造成了loft式的创意街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广州人的脑子灵光——在我的印象中,创造性利用废弃工厂的事儿德国鲁尔区干过,美国匹兹堡和旧金山干过,中国,可能他们是第一家这么干的。由于之前是座工厂,很多厂房又确实是用红砖垒起来的,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把它写成“红砖厂”。其实广州本地的老人确实叫它“红砖厂”来着,后来创意街区改造时取了它的谐音,但名字改成了“红专厂”,意思大约是”又红又专“。当然,可以放心的是,虽然名字又红又专,但这个地方并没有文革时代那种告密盛行、动辄扣帽子、把所有观念不一致者全打死的气息。它是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场所,适合闲逛,遐想,还有呆坐。
到红专厂不难,搭乘地铁5号线到员村站下车走过去就行。不过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点麻烦,因为员村是个老城中村,出了地铁口之后,周围全是长得差不多的”农村屋“(这是当地的叫法,当年这里的居民是农业户口,自己买地,在地上自己盖房,有钱的多盖几层,没钱的就少盖几层,所以看上去高低参差、杂乱无章),路很窄,周边很破(毫无歧视之意,是真的很破,有点像港台片中黑社会聚集的那种阴暗杂乱的棚户区),不大容易认路。
所以你最好的选择是沿着最宽的那条路一直往东走,这条路有点弯,会让你多走几十米,但不容易迷路。创意园的正门在南边,临珠江,离地铁站很远,我是从北门进的。它南边还算蛮气派,但北边的墙就烂得多了,简直可以用破败不堪来形容,而且除了最靠东的门以外所有朝北的门都被堵死了,还堆了好多垃圾,这让我一路都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从外面看,我相信没人会觉得这是个创意园区,倒像是个荒郊野岭杀人灭口之地。
我建议大家在走的过程中以上图中的烟囱为坐标进行定位。这个烟囱是红专厂最高的建筑,也是唯一能在远处看到的标志性建筑物,以它定位一来不容易走错,二来也可以坚定自己没走错的信心。相信我,走在这条路上,你真的需要一种“我是在朝一个景点走”的信心。
进了红专厂之后就不用担心迷路了,因为每个街角都有这样的路标。请仔细看“解冻街”上面的黄色字,这可以证明它确实就叫“红专厂”。
红专厂跟阳朔西街一个德行,早上很少有店开门——而且其中有些看上去永远也不会开门了。
这在当年大约是某个生产车间,是名副其实的“红砖”厂,现在被改成了咖啡屋。工业金属风、浪漫小资风、怀旧复古风在这里水乳交融,旧时光仿佛触手可及。
这是从内侧看红专厂的西门。这门是用集装箱改的,有些许变形金刚的味道(大概是因为擎天柱的样子+大黄蜂的颜色吧)。这门其实很小,从外面看的话不太容易注意到。
过了西门再向南不远,就看到这个地方:一段铁轨,一座月台,一节永远不会开走的火车车厢。但看见它,我莫名地想起远方。也许是因为火车总是代表着远行,也许是因为“广州”总是与“去远方”联系在一起的。
这张图无意中拍出了斑驳的岁月感,于是小得瑟一下。仿佛这真的是一座小站,在泛黄的光阴里等待着它的旅客。不知为何,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两句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既不是姑苏,也没有客船,大白天的,也不知道怎么它就冒出来了。琢磨了半天,除去我本人间歇性神经异常的因素,大概是因为广州这个地方给我的文化感染吧。在旧时岁月,穿着长袍马褂,举着西洋伞的绅士们,总要乘火车来到这里,再从这里搭轮船去南洋。于是广州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座意味着“探索”和“远行”的城市。
这家画室叫“白日梦”。它也关着门,大约主人还在做着白日梦吧。在汉语的语境里“白日梦”通常是个贬义词,这可能与我们这个民族讨厌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有关。然而当年爱迪生想用电来照明,不是白日做梦么?当年瓦特想用蒸汽来推动机轮,不是白日做梦么?当年冯·诺依曼想发明一种机器来代替人脑计算,不是白日做梦么?这一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不是纵情想象的白日做梦,而如今已是现实。万事开创在我。没有白日梦的民族,如何奢谈未来?
这两张还是“白日梦”画室。从这个角度看,它仿佛热带植物温室一样。祝它能开出梦想的花。尝试拍斑驳的树影,好像不太成功。不过在修片时,一旁的妻弟看到这张图,问我这是哪里?我答广州红专厂。他点了点头,说真漂亮。我只好说,真的景色比我拍的还漂亮。
这应该是一家设计公司。它的建筑风格让我想起了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设计的罗比住宅。你没听过这个人吗?他是“田园学派”的创始人,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最传神的作品曾出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课本上——那是“流水别墅”(又译“落水山庄”)。
这家“榕意餐厅”不算大,但在红专厂里算是够大的了。庭院中那棵百年榕树,是南国最浪漫的风景。上面那张图是HDR模式拍摄的,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显出它的意境来。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从红专厂的南门出来,是广州的临江大道,过到马路对面,就看见这里。珠江,以及它南岸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此时天色已经不太好,所以加滤镜比较多,当时在相机的屏幕上看觉得还好,回家一看大图才发现比较悲剧。请各位多包涵吧。
这里是珠江的江岸。这条岭南文明的母亲河浩荡东去,把广州带向广阔而充满希望的南洋。琶洲大桥这是琶洲大桥。这座桥行人是可以上去的(不然行人怎么过江是吧),不过桥看上去很近,但上桥的地方很远,我实在没时间也没体力上去了。桥的东侧是一片新区。一般人大概是不喜欢这种密密麻麻的住宅的,但我很喜欢,我能想象出站在那些高楼下面的花园里和路边仰望它们的感觉,那对我来说是一种现代的高品质生活。说实在的,我确实不喜欢别墅——也可能是因为我买不起——我总觉得住在高楼上才是现代都市生活。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种忧郁苍茫的色调。它让城市繁华看上去有点荒诞。
由于天色不太好,这两张也加了滤镜。谁让相机自带的滤镜很多呢。截至此处,上午的行程算是结束了。从红专厂北门进,南门出,隔江眺望了会展中心,再经南门原路返回地铁站,共计耗时3小时左右。当然,如果仅仅走一遍是不需要这么久的,我主要是把时间花在拍照上了。天河城中午回酒店小憩片刻,养足精神,因为下午的行程主要靠走。下午的行程是这样的:从酒店出发,沿天河路向西走到天河体育场,然后折向南穿过宏城广场和体育西小区,走到珠江新城的核心区——。然后由北向南穿过花城广场,搭乘地铁APM线过江,登广州塔。所以天河路实际上就成了下午行程的第一站。上图其实是早上醒来后在飘窗上拍的,那些巨大的玻璃幕墙迎着日光,折射出亮丽的光华。天河路的开发要早于珠江新城。在广州最初的计划里,这个地方将是新广州的核心,所以他们才把火车东站、中信广场、都放在了一起。后来CBD核心区南延,它的风光看似被珠江新城“抢走”了,可它仍在不断地、坚定地朝着大都会的方向发展。由于珠江新城的建设把CBD的发展方向由东—西向改成了南—北向,天河路周边的建设速度就放慢了,导致今天的它看上去不如深圳深南大道那样震撼。可是如今珠江新城和天河路一纵一横、交相辉映,大大拓展了广州主城区核心区域的面积,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天河路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它有它的节奏,它有它的性格,没有它,新广州是不完整的。
广州BRT车站都设在路的中央,于是我可以很安全地站在路口中央进站的地方拍整条街道。这两张图的拍摄地点是天河路与体育东路的路口,上图是向西拍,下图是向东拍。
顺便乱入两张去年9月拍的天河路,那时的天气比这次去要晴朗得多。这两张图的拍摄地点在上面那两张图拍摄地点的东边,上两张图差不多是3号线石牌桥站上方,而这两张图在3号线岗顶站附近。从这两张图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广州的BRT公交设置。他们基本上是模仿香港的模式,公交站设在路中间,通过带顶棚的过街天桥和地下步道与人行道连接。这当然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建筑,但我很喜欢这种大都市生活的赶脚。
这张的拍摄地点比上两张又靠东了。不过天气是没法比的,这次在广州这两天,天气基本是多云和阴天,导致照片上的天色总是不够蓝。乱入结束,下面继续当天的行程。在天河路与体育东路路口向西走,过了图左侧这栋建筑(正佳广场),就能看到宏城广场,那里就处在天河CBD的中轴线上。
由于宏城广场还没建好,暂时不放它的图了。这张图是站在天河路宏城广场一侧向北看,图中央的白色马鞍形建筑就是著名的天河体育场,从2011年起,这里是广州恒大的主场。许老板的球队在中超辉煌无比,但人们总喜欢酸酸地说,恒大的胜利是资本堆砌起来的,与足球无关。我不能否认这个说法,然而这也正是广州的性格:务实。——只要管用,而且不违法,我就干。资本怎么了?没有资本运作,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将不及它现在十分之一的繁荣。天河体育场后面最高的那座蓝色楼(它的玻璃幕墙跟天色很接近,需要仔细看)是中信广场,当年这也是广州的地标建筑。现在,它是天河CBD中轴线的北端起点。
这是站在宏城广场向东北方向看。这里的楼建成时间都比较早了,当时的规划还不会考虑到城市天际线的协调问题,于是它们形状比较奇怪,色彩和风格也不甚协调,让我想起了上海的人民广场——那里也是这样的,每栋楼单独看都还不错,放在一起却不太好看。然而恣意想象也未必是坏事。建筑本是种艺术,也许有“高下”之分,但并无“对错”之别,如果有人事事拿“一致”来说事,以强权干涉艺术,导致艺术千篇一律,那恐怕也是不好的。
这是宏城广场的西邻,叫天河广场,也是一个综合体。从我出门到现在,一共走了大概500多米,路两侧就有5个大型综合体,这在一般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城市就是在路两边堆上这么一堆综合体,也没有那么多人来消费。由此可见,若想让“城市”发达,必得让“市民”富裕,唯有市民充满活力,城市才能充满活力。再乱入两张今年春节拍的图。那天也是阴天,而且天色向晚,暮色中的广州更显凄清。这两张图的拍摄地点在天河体育中心的北边,更接近火车东站了。下图中流水的地方是火车东站高架广场南端的景观瀑布,它是“新羊城八景”之一的“天河漂涓”。PS:这也算是“羊城八景”?我的天,虽然它确实挺好看(它实际上远比我拍出来的震撼,高楼大厦中的一片高架广场,瀑布水声隆隆、银华飞溅,气势很是浩荡),但它的入选还是让我觉得“羊城”是真没啥“景”了。
天河城乱入再次结束。这是又回到宏城广场西边。
沿着宏城广场与正佳广场之间的小路向南,就能走到一片小区,在小区中间的这片小广场中穿过,就能走到珠江新城的核心区——花城广场的北端。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这里显得很低矮,很破败,很low,仿佛CBD中的一片棚户,有待拆迁改造。然而真的走进来才会感觉到,这里有很浓的南国生活气息,漫步其中是非常舒适的。
站在这个小广场上向北看,露出宏城广场已经建成的一角。
这里的小店很多,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居民应该是蛮舒适的。走过这里,就将到达此次广州之行我最想去的地方:珠江新城。珠江新城广场珠江新城被称作“广州的会客厅”。作为客人,我非常羡慕他们家的客厅。在2015年最新的世界天际线指数(这是一个挺小众的指数,但在高楼迷中它很权威。它主要是统计一座城市所有90米以上的高楼,把这些高楼的高度相加,计算出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指数。这个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度)排名中,广州排名世界第7,珠江新城应该为这个排名贡献了一半的力量。顺便说一句,目前的前6名是香港、纽约、上海、迪拜、东京和深圳,第8—10.名是曼谷、芝加哥和重庆。市场经济三十五年,我朝以举国之力创造了奇迹,尽管那背后有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和牺牲,但这奇迹本身还是足以震撼世界。我不是学城市规划的,但我能体会到珠江新城规划的科学性:它中央是一个很大的梭形花园(“花城广场”),整个广场全部人车分流,所有东西向道路均下穿广场铺设。广场底下的商场叫“花城汇”,是整个珠江新城中商品最便宜的大商场。花城广场上没有任何一座非常有气势、能凸显“天朝气象”的雕塑,多的是湿地水景、热带植物和塑胶跑道,可以供市民和在此上班的白领休闲、健身。它是市民的广场,它的骨子里是广州传承已久的市民精神。我必须承认,沿珠江向北看去,珠江新城的气势远不如隔黄浦江远眺上海陆家嘴。当然,它的高楼确实不如陆家嘴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陆家嘴的高楼基本是沿黄浦江岸横向展开,可珠江新城的高楼是沿花城广场两侧纵向分布,这样从南向北看去,前面的高楼就会挡住后面的。特别是,广州人把最高的广州东塔和广州西塔放在了最南端,这两座400米以上的高楼把其他高楼衬得甚是低矮。然而在我看来,珠江新城的建筑在色彩、样式和风格上要远比陆家嘴协调。当你漫步花城广场,看着四周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嗅着绿色植物的馥郁芳香,你很可能也会像我一样有种置身纽约中央公园的感觉。
到达花城广场时是下午两点半左右,天色有了些起色,不过恢复不到理想中的湛蓝状态了。但高大的建筑和巨大的玻璃幕墙还是可以看清楚的。
来一组花城广场北部两侧的高楼。这些建筑中的任何一栋,放在济南、青岛、大连这样的二线城市,恐怕都能算得上地标性建筑,然而在珠江新城,它们只能密密地排在一起,混个单独的门牌号就算不错了。
这一张不小心拍出了金属和玻璃的质感。
花城广场北半部中央是一座水景湿地花园,走进其中,炎热的天气瞬间被挡在外面。许多在周边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午间都会来此休憩,放松一下心情。
乌云终于少了一些,被我抓住了一些蓝天白云的瞬间。图中唯一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是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身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它居然毫无违和感,反倒让珠江新城的天际线更加活泼。
花城广场两侧各有两个这种过街天桥(广州的立体交通确实很好),是拍照的好去处。我一直以为站在高处俯瞰城市繁华是件很动人的事,不过在登高前拾级而上的过程中仰望都市,原来也很动人。
这一组图是站在花城广场西北方的过街天桥上拍的。珠江新城的横向纵深也是蛮深的,整个新城中的高楼大厦很多。那既然都介绍了那么久的花城广场,那就不得不说下附近石牌东路的杨小贤饮品店了,记得我每次来都会去那里,那是我无意中发现的,第一次来花城广场的时候,因为天气太过炎热,偶遇的,很不错的一家饮品店,这家店很好找,也非常出名。装修的很有小清新范儿。店里有两层,夏日里可以坐下来,点些绵绵冰,烧仙草啊什么的,还是很享受的。店里服务员态度超级好的,基本上都会介绍推荐的。店里墙上有很多的心愿贴很有感觉,还送名片,他们家的绵绵冰很好吃,我比较爱芒果的,芒果超级大个的,而且好多的呢。大家可以去试试。
路上偶然瞥见当年广州亚运会的标识。
走着走着,又走到了广场西南侧的过街天桥。站在桥下的平台上向上看去,竟有种高山仰止、空天一碧的豁然开朗感。
这过街天桥边上有个挺有小资情调的咖啡厅。我先后四次到过珠江新城,每次都不见它开门,然而我敢断定它没倒闭,因为它的玻璃和椅子每次都很干净,摆放也很整齐,不知是不是只有晚上才开放。
这一组图拍摄于广场西南侧的过街天桥上。对我这种高楼迷来说,这里东西南北都是美景,于是转了一圈各种拍。广州大剧院广州西塔正南方,广州大剧院,一座很有现代感的建筑。当这里有演出时,万头攒动,车马辐辏,灯火辉煌。不过这时它静静地晒着太阳,水波粼粼,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了天清气朗时的日内瓦湖。
广州图书馆东塔脚下是广州图书馆,它的平面图是个“之”字形。在它旁边的广场上有好几个这种小便利店,很有南国传统风情。
小便利店后方的黑色建筑是广东博物馆。
珠江新城广场
沿着广场中轴线不断向南走,珠江新城的全貌一点点地呈现。
站在快到海心沙的地方向西北方向看,好像能一直看到城市的远方。海心沙海心沙是座小岛,但与花城广场之间有很宽的桥相连,走在上面基本感觉不到是在过桥。其时临近国庆,所以他们弄了这个花坛。祝福祖国。
走近海心沙。这里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举办地。天色又有些阴暗了,所以没敢在海心沙多做停留,赶紧从APM线海心沙站上车,去广州塔。
下地铁之前再扫一眼珠江新城。这里顺道介绍一下广州APM线。它的全称是”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南起广州塔,北迄林和西(中信广场西侧),全长不到4公里,设了9个站。从它两端起点就可以看出,它串联了整个天河CBD的中轴线。APM线算是”智慧都市“的一种象征。它只有很Q的两节车厢,全程无人驾驶,基本上就是供游客观光用。在广州塔和林和西两个端点,它可以与3号线换乘,但需要另外付费——你只要上APM,甭管坐几站都是两块钱,出了APM就算完,去换乘3号线得再重新买票或者刷卡。当然两块钱在广州这种地方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广州塔广州塔是天河CBD的南端点——准确地说是目前的南端点,未来天河CBD还将南延。话说那样的话”天河CBD“是不是需要改名呢,毕竟广州塔已经属于海珠区了。广州塔连上它顶部的天线通高是600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四高塔。这座电视信号发射塔由荷兰信基建筑事务所设计,塔身结构应用了一系列新设计、新技术,开创了一系列先河,取得了一堆建筑学领域的成就,获了一大波各种奖项,我就不在这儿罗列了。别看它”腰细“,其建筑材料和空气动力学设计都是国际一流的,能抗超强台风和12级强震。据说在这个塔还没定名之前,广州市政府曾向社会各界征集建议,这些建议中颇有些富有诗意的名字,比如”粤海云珠“之类,不过最后还是选用了”广州塔“这个完全不用动脑的名字。据说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电视塔大多都与城市同名,比如东京塔、多伦多塔等等,这也算是与世界接轨了。另外它的英文名不是”GuangZhou Tower“而是”Canton Tower“,这是因为不熟悉中国的外国人对”GuangZhou“这个词很陌生,而”Canton“(英文中它既指”广东“也指”广州“)则要熟悉得多。不过广州本地人还是喜欢叫它”小蛮腰“。上广州塔当然要买票。它的票大概有6种,分别是不同的”套餐“(就是能去塔中不同的地方),最便宜的成人票198,最贵的好像是400多。那里的售票人员一般都会向游客推荐298的那种票,包含”118星云观光大厅+450摄影平台+广州塔摩天轮“三个景点,据说是6种票中性价比最高的。我建议大家最好要相信售票人员的话。比如我就没信,选了238的”118星云观光大厅+450摄影平台“(因为我想等妻女同来时再一起坐摩天轮),结果上去就后悔了。跟我们住的酒店一样,广州塔的游客电梯也不能一口气到顶。它中心的主电梯10分钟一趟,最高能升到118星云观光大厅,就是上图这个地方。那电梯的门是透明的,在上升过程中有一段电梯井也是透明的,可以像普通的观光电梯一样看到外面。电梯上升得很快,所以稍有失重的感觉,孕妇和心脏病患者需谨慎。这里的”118“代表这个大厅在广州塔的118层。应该说这里是挺浪漫的,很多新人选择在这里拍婚纱照,我上去的时候一共碰到4对。大厅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各放置了一张珠江新城全景图,显示从这个方向用鱼眼镜头航拍珠江新城的广角效果。此外这里还有个全透明探出式摄影小平台,需要额外付费才能站上去,由于一直有人在那儿拍婚纱照,就帮我省下了这笔钱。这个大厅对我来说是比较坑的,玻璃脏了不说,外面还是一圈的钢柱,啥全景也拍不到。所以我很快就搭另一部电梯继续向上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450摄影平台比那个什么大厅更坑。它之所以叫”450摄影平台“,是因为处在450米的高处,不过”摄影平台“这四个字就比较名不副实了——它周围一圈都被广州塔摩天轮环绕着,到处是遮挡,能摄什么影呢?只能”摄“天上了。于是我就摄了天上——这是广州塔的天线,最下面这一节是一个净高60米的垂直起降机,坐上它,可以体验凭虚临空升到500米空中再”嗖“地垂直速降下来的刺激感。我上到平台上的时候正好有个哥们豪情万丈地坐上去,不过下来的时候他脸色很绿。
由于不坐摩天轮什么都拍不到,我只好补票。可是在上面补票居然要100块,而在下面直接买”三者套餐“只要298,相当于摩天轮只要70块。算是对我决策不明智的惩罚吧。
摒弃多花30块的郁闷情绪之后,应该说广州塔摩天轮还是值回票价的。广州塔摩天轮号称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与一般竖立着的”大圆圈“摩天轮不同,这个摩天轮是在一个”斜躺着“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转。它一共有16个观光球(观光舱),每个球可以坐4到6个人,转一圈大概20分钟。由于我去的时候不是节假日,所以人不多,像我这种单身客人也可以独享一个球。
在球里拍广州,感觉不是一般的爽。这球的观光窗基本算是360°全景落地式的,而且基本不脏,反光也很小,相当适合拍照。观光球里还播放着轻音乐,听着音乐,坐在大都市的高空,很有种徜徉云间的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天色已经不大晴朗,而且有些起雾霾了。上观光球的位置正对珠江新城,所以还是先来一组鸟瞰珠江新城中轴线的图吧。高达530米的广州东塔看上去好矮。果然在天地之间,人类的创造还是很渺小。
摩天轮自东向西转,于是先看到广州的东边。珠江东去,浩浩汤汤,无论两岸兴废如何,这滔滔逝水总不停歇。无怪孔子见大江而感慨,逝者如斯夫!其实天河CBD已经是广州城区比较偏东的地方了,广州老城都在它西边,所以向东看似乎高楼已经不多。然而望着大江东去,看着城市在西斜的阳光中闪亮,我仿佛能看见它的生长,仿佛能听到它的呼吸。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上海,深圳,广州,都已成为奇迹。但它们仍是孩子,仍在不停地长大,古老的江水为它们见证。
摩天轮缓缓转动,我的视线随之由东而南。不要以为南边那片湿地就是广州城区的尽头,那只是大围公园而已,它的南面还有好大一片城市。
西边阴天比较厉害,而且雾霾也比较严重,所以拍不很清楚了。然而雾中江城,却也别有韵味,尤其把图放在大屏幕彩电上看的时候,感觉还是很美的。
把镜头拉近一点,看见雾中的广州老城,尘世中的一切喧嚣迷离,似乎都看得那样清晰,好像能看清这大千红尘中的每个生命,看清他们的前世今生。
从摩天轮上下来,一般人就会直接下楼闪人了,但我还惦记着这个地方——位于广州塔二楼高度上的观景平台。这个地方是要收费的,但随便买那6种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上来。图中这个地铁站出口一样的东西是观景平台的出口,我去的那天,整个平台上只有这一个出口能够通行,剩下的都关了。珠江新城广场
平台上没有人。静得能听见珠江东流的声音。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广场上,偌大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远方的繁华似乎触手可及,却又好像在一个遥远的不可碰触的地方。
走到观景平台的边上,看江边的珠江新城。与黄浦江畔的陆家嘴相比,它有另一番风味。
其时已近黄昏,城市被镀上金黄,仿佛涌动着巨大的财富。
向西望珠江新城。我承认,这幅图是上次拍的,这次没遇到这么好的天气。
这是向东望珠江新城。这张是这次拍的,天色明显比上次的暗淡。
向西望,太阳快要落山了。暮色苍茫中,平台的栏杆显得好孤独,让我想起辛弃疾为数不多的婉约词中的句子: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站在观景平台上眺望不远处的猎德大桥。恰好有一辆有轨电车经过——好吧,我承认其实我等了十分钟,才等到一辆有轨电车“恰好”经过。
下了广州塔,顺便参观一下有轨电车。这有轨电车2014年底才开通,全长7.7公里,从广州塔一直通到万胜围,联通了广州塔、会展公园、黄埔古港等景点。走这条线路的人基本就是旅游,修地铁显然浪费,所以他们就修了这个地上的有轨电车,既解决运输问题,又可以观光,还能让城市显得很现代化。这电车全程两块钱,乘坐它观光挺方便,就是目测速度比广州塔摩天轮快不了多少。在广州塔到会展中心这段,它一直在绿化带上运行,显得非常时尚环保。天河城这一天的行程基本结束了。回到酒店时正好是日落时分,华灯初上的广州美丽动人。
珠江新城广场晚饭后闲着没事,由于距离珠江新城不远,又去拍了夜景。不过拍夜景的水平实在是……比拍白天的景还够呛。最下面这张图上,左侧远处的高楼上用霓虹灯打出的是天气预报,他们还预告PM2.5呢。其实真的漫步广场上,是不大看得明白这是啥的(因为它实际上很大,灯与灯之间有距离),我就盯着它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天气预报。
广州塔上的彩灯。这个好多人都拍过,我就不跟人家比了。那24字核心价值观是轮番转动的,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这一点,因为白天看广州塔,那个位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灯具装置。第一天的行程至此全部结束,回酒店睡觉去,养足精神,等待第二天的到来。第2天第二天的第一站选在石室圣心教堂。天色仍不太好,但对一座哥特式教堂来说,这样的天色恰好凸显它的神圣感。直插云霄的尖塔庄严肃穆,向上帝表达人类对天堂的崇敬与渴望。这座教堂是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堂,也是世界上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我是不信教的,但蛮佩服教徒们的精神,而且一向喜欢哥特式建筑,所以这里对我来说是必去的。教堂处在广州老城区,周围的道路很狭窄,楼房也颇为破败。乘坐地铁6号线到一德路站下车,再沿一德路向东走大概600米,就能看到路北出现一个挺小的广场,广场尽头就是石室圣心教堂。这里顺便吐槽一下6号线。这是目前广州最新通车的一条地铁线,采用了最新的车厢,每3节车厢才有1节有座位。这当然可以让地铁在相同长度内拉更多的乘客,但老人孩子孕妇怎么办呢?
我到教堂时大概是上午九点一刻左右,来这里的游人已经不少。教堂周围是挺破的,没什么风景可看,这个小广场看上去也像是勉强开辟出来的,好让人们能在只有两车道、周围建筑物遮挡全部视线的一德路上看到它。
把镜头稍微拉近一点。从这个角度看,它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沙特尔大教堂。
走进教堂的院子(免费随便进的),可以近距离地仰望它。精致而严谨的外立面让它极具美感——它可是AAAAA级风景区哦。
1863年是教堂奠基的年份。在奠基时,筹建教堂的传教士专门从耶路撒冷运来一公斤土,以示天主教兴起于耶路撒冷之意。于是在一侧的石柱上刻着“JERUSALEN 1863"的字样。另一侧的石柱上刻的是”ROME 1863“,表示天主教由罗马帝国发扬光大。
来一组建筑细部。在文革时代,这座教堂被视为西方侵华屈辱史的象征,遭到了打砸、焚烧等破坏,后来又被当作垃圾场,如果不是因为建造得太结实以至于很难拆除,可能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了。不过那场浩劫还是给它留下了伤疤,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墙壁上的烧痕。1979年重新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时候,它才再次恢复教堂的功能和面目。那段历史确实是我们的屈辱,然而建筑本身无罪。它确实由殖民者兴建,但经费是法国传教士在本国自行募集,并未花中国人的血汗钱。
当年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只会强迫国民给自己当奴才,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国民。如果我们不去责怪清政府,却把受欺压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建筑上,我们与当年的愚民何异?好在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建筑的美,属于全人类。
教堂内部也随便进,但必须保持肃穆。里面坐了不少人,有参观的,但大部分是来这里听讲或忏悔的。哥特式教堂最美之处,就在于它的内部。当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照彻高耸的穹顶,那柔和而绚烂的光线会把一切映衬得神秘而庄严。当你置身其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相信天堂是存在的,它在等待着我们听懂上帝的福音。
走出教堂,看见一位少女正在安静地读(或者是拍?)教堂的简介。
离开前再仰望一下教堂。由于还要去沙面,留给教堂的时间不能太多。它周边还有几座建筑,随手拍了几张,但效果不太好,就不放上来献丑了。坐地铁去也。沙面沙面在高楼林立、岭南文化盛行的广州是个特殊的存在。它只是个0.3平方公里的小沙洲,但从宋代开始,就一直是广州通商南洋的港口,见证了古老中国探索未知海洋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里成为英、法的租界。从那时起,沙面上开始出现西洋建筑。重视生活品质的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金融人士等在此聚居,他们把这个地方改造得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俨然成为广州的世外桃源。直至今日,这里仍是广州城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漫游其中,令人十分惬意。沙面现在有150多座西方古典建筑,包含了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等多种风格,或典雅富丽,或浪漫华美,充满异国风情。对喜欢西方建筑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不容错过的,对喜欢休闲、散步的人来说,这里也是绝佳选择。
回到一德路地铁站,继续搭乘6号线,到黄沙站下车,出站后先看到这个社区。它的名字叫”逸翠湾“,在地铁站的正上方。我莫名地喜欢这个社区,大概是因为它也体现了现代都市立体生活的时尚感吧。它的地下是1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还有很大的商场、超市和停车场,地面有公交车站,底商上面还有空中花园。购物、休闲、健身、居住、出行,在这里完全是一站式的。当然,客观地讲它还是比较普通的,大城市里这种地方并不新鲜,所以我估计我对它的喜爱也有相当的爱屋及乌的成分。
逸翠湾的南边就是沙面了,两者之间隔着一条叫”六二三路“的马路,以及一条很窄的河道。过街天桥从下方横穿高架路,画面右侧那一片葱郁的树林就在沙面北街上。
站在过街天桥上向东看。沙面所在的荔湾区是广州老城区中的老城区,与天河比起来,它无疑要拥挤和破败得多,然而这里是有老广州的味道的。在那些阴暗、狭窄的房子里居住想必不大舒服。但从看风景的角度讲,这里是岭南文明的过去,它让我看到一个平凡的、世俗的、凄清的广州。
站在过街天桥上向西看。广州的高架路正下方比较干净,不像很多城市的类似地方那样脏乱差。不过这边的城市确实没什么可看的。
下了过街天桥,沙面就近在眼前了。沙面是座四面环水的小沙洲,北边的河道最窄,西边的则要宽得多,这就是西边的河道。
过一座小桥后,正式踏上沙面的土地。我是从它的西北角进入的,先沿西侧向南走,然后到珠江边折向东,走到东头北返,基本算是环岛一周。沙面北街的建筑比较一般,不过像西北角上这栋建筑在这里还算比较特别,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蓝色外立面的建筑,有些地中海风情。
先向东扫一眼沙面北街。其实也看不到多少东西,这里的树太密了,遮挡了大部分视线。
我在人生中一直期待这样一条路:树影婆娑下,花朵迎着阳光盛放,于是那路彷佛通向静谧的田园,路的尽头有江城的故事。
印象中岭南的调调。
这栋小楼是沙面为数不多的用红砖砌成的房子,目前还空着,所以很少雕饰,却因此显出一种沧桑的美感。我脑海中忽然闪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州,那时的这里也许会有个穿着考究的淑女,在午后阳光下斜倚栏杆。
砖红房子对面是这座黄色的房子。它们之间的道路是沙面岛中间的东西向大路,叫“沙面大街”,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是直接向南走了,在沙面南街再折向东行。我在这座黄房子的小店里了买了瓶冰红茶,花了6块钱。幸亏我没买大虾。
沿着沙面南街走,迎面第一个好看的建筑是路北的沙面堂,这是一座仿哥特式的建筑。
这天正好有人在教堂里结婚,我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牧师主持仪式。这里的仪式还是蛮庄严的,但相当朴素,门口连个彩虹门都没有。其实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无非是我们主观上把它捆绑了太多世俗理念,如果父母控制欲比较强,两个家庭就难免被牵扯进来,龃龉不断。我在门口张望了一下,这对新人请的观礼宾客不多,大部分是年轻人,应该是朋友、同事一类,看不见多少亲戚的身影,所以我判断两人都不是广州本地人。不过当然,这只是我主观臆断。
沙面堂的背面。这个地方就在我刚才买水的黄色房子旁边。
从沙面堂向东,过了海关学会大楼,是这家“老店典藏馆”,爱奥尼式的立柱搭配巴洛克风格房檐,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混搭风。
再向东行,路南出现一个简约现代风格的喷泉,这就是著名的白天鹅宾馆的入口了。仰望。以现代人的视角看,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它的身世非常显赫:它由廖承志(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之子)提议发起,霍英东投资兴建,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大陆第一个“世界一流酒店组织”的成员,被誉为象征改革开放成功的典范。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大陆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在深圳尚未崛起的时代里,广州见证了新中国重新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初期历史。美国总统尼克松、老布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先后住在这里,广州人通过他们看到了世界,而他们通过白天鹅酒店看到重新走上文明法治、自由平等道路的新中国。
对面是这座平面为四方形的建筑。它的立面是典型的中期巴洛克风格,又带有文艺复兴式的影子,相当美观。
这座橙红色的建筑是。它是文艺复兴式的,从侧面看非常严谨而典雅。它后面的黄色建筑是沙面宾馆。
沙面宾馆正面。黄色的墙壁配上空中花园式的观景台,再加上半圆形露台和高大的棕榈,让它有种新加坡的风情。尽管,它在建筑样式上是非常普通的。
这座建筑紧邻沙面宾馆。我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只是觉得蛮有拉美热带小城的风情。我没有立即沿着沙面南街向东,于是只匆匆瞥它几眼,就折向东南走进了沙面公园——在那里可以看到珠江。
沙面公园的西入口。其时已近中秋,而南国兀自繁花似锦。
沙面公园不大,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绿植遍地,有浓郁的南国风情。这里是进西门后向北望,小径两旁鸟语花香,让我想起了“空庭日暮鸟争笑,幽径草深人未来”的句子。
进西门后向南,路过这家别致的餐厅,这是我最喜欢的浪漫小资情调。
餐厅后面这个小门庭很有热带风情,它居然是个洗手间。我能说我家大门还没它好看吗?
沙面公园里倒没有多少好看的景物,不过生活气息很浓,许多市民在此锻炼。柱廊后面微微露出的栏杆是一条高架行车道,广州尺土寸金,沙面这种地方也免不了修上几条高架路啊。
漫步在沙面公园的江边,隔江远眺对岸,那里是曾经显赫一时的白鹅潭。白鹅潭曾以酒吧街的身份名噪全国,后来因为地处偏僻(此地处于老芳村区,虽然后来与荔湾区合并,但在老广州的印象里还是破烂郊区)、同质化竞争和政策变更等原因渐渐衰落。到2009年,广州市在这片地区规划了白鹅潭CBD,效果图那叫一个高大上,后来规划又几经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停留在规划的阶段。目前这里仍然是要建CBD的,定位是“广佛都市圈核心商务休闲区”,概念仍然高大上,可惜的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谢幕,白鹅潭CBD的崛起不知要等到何时。
这个片区在白鹅潭东侧,广州人叫它“南华西”,许多珠江沿岸的二三线城市都是这个风格的——江边一堆略显杂乱的高楼沿狭长地带展开。珠江南岸(珠江分岔太多,这里单指荔湾、天河与海珠之间的这条)在广州向来是比较尴尬的存在,按说环境也不差,但传统上总是被视为郊区,发展就是不如北岸。
再来几张略显空旷和苍凉感的。沙面沙面公园确实不大,走不了多久就到了东头,于是再回到沙面南街上来。
这条小街是南北向的沙面三街。街口那座铜雕像很有韵味,“洋人”和“唐人”坐在一起,穿着、神态和动作都很传神,很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它为背景拍照的人太多了,我等了足足二十分钟,才等到一个没人的时刻,其实中间那张图的左边框外,正有人要走进画面来。
沙面三街上的一家小婚纱摄影店。这里有好多精巧别致的婚纱摄影店。
我没沿沙面三街向北,而是折回来继续沿南街向东。幽密的南国街巷,撑着油纸伞——哦不对是遮阳伞的姑娘——榕树下似乎有浪漫情绪在发酵。不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纯抒情而已,苍天在上,阿弥陀佛。
这个建筑在沙面南街与沙面二街的路口,好像是什么法国传教社,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东。反正这个小门让我觉得挺好看,就拍了几张。
就在刚才那座传教社东边,是这座居民楼——一座地地道道的纯普通居民楼!说实在的,我还以为沙面全是风景区呢,来了这里才发现这儿有好多居民楼,怪不得沙面还有个居委会。住在这里的人未必觉得有多舒服,可我羡慕他们。他们大约都是老广州了,家境恐怕也不太富裕,但他们生活的环境很悠闲。下面这张图自认为拍出了日式城市传统民居的赶脚。
来几栋黄色的小房子。它们在阳光下很鲜亮。
这座建筑是汇丰银行宿舍。我对这座建筑整体无感,但非常喜欢它的门。
这栋房子的样式我说不上来,叫啥我也不知道,但总之觉得它很好看,很可爱的那种好看。
这座建筑是广州外事博物馆,在民国时期,它是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这座博物馆每周二、四、六上午免费开放,参观者可以看到里面存放的全球122个广东友好州送给广东的外事礼物。不过这次我没赶上开放时间,只好在外面欣赏一下它的外观了。这是一座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华丽典雅、清贵庄穆,算是沙面比较精品的建筑。
这两栋建筑,一个好像是饭店,另一个大概是民居。这个民居还有几分老上海的味道呢。
沙面南街的尽头,是个优美的拐角,这栋白色建筑的侧面似乎比正面更好看。
这个拐角是沙面最打动我的地方。榕树下,江堤旁,日影流离,水波荡漾,那是故土与远行之间的徘徊。我总觉得这画面里该有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的。
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距离沙面其实不远,沿逸翠湾西边这条街向北走300来米,会看到一个丁字路口,那条东西向的街叫恩宁路,沿着它向东走不到600米,就是上下九步行街了,全程不到1公里。不过一般来说,要去上下九的话都是在地铁1号线长寿路站下车,沿文昌南路向南。这周边的城区都很老了,道路很狭窄,没什么风景,再加上这天天色本就不算晴朗,所以就没拍什么照片。这是上下九步行街与文昌南路的交叉口。当年,广州上下九可是赫赫有名,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南京新街口、天津劝业场并称中国五大步行街,繁华甲于岭南,盛名播于四海。然而随着习惯于步行街消费的消费群体渐渐老去,强调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的商业综合体和电商等业态逐渐成为主流,步行街反成了低档次、杂乱无章的象征,上述几个步行街先后走向衰落。像南京路、王府井,尚能因为其奢侈品集散地的身份和传统商业文化的名气支撑一阵,其余各地的步行街都难免落伍于时代,上下九也不能独善其身。今日我眼中的上下九,除了两广早茶文化之外,已没什么能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当然,它街上小店极多,天南海北各色餐饮基本都能吃到,特别是地道的粤味小吃还是很不错的。上下九的建筑也有个可观之处:它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骑楼步行街。所谓“骑楼”,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这个拗口的玩意实际上的意思是,这种楼的二楼及以上部分是直接建在人行道上面的,但是一楼空出了人行道(不然人往哪儿走),用柱子支撑起来。他们干吗要设计这种蛋疼的建筑呢?那是因为岭南人多地少,人行道上面的空间不用太浪费了,住上人多好;再说岭南雨季长,时不时就会下个雨,骑楼把人行道盖住,不就省下行人撑伞了吗,一举两得。我在上下九待的时间不长,因为下午要离开了,已经退了房,拖着行李不方便,而且一会儿还要赶到白云机场。在上下九,主要就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没怎么使劲逛,所以照片不多。
广州城市交通:国人能想到的最便利出行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存在形式,其运作远比乡村复杂,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和周密的管理才能维持正常运转。人类发明城市这种东西也算有年头了,但时至今日,人口暴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城市,广州也不例外。广州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城市,城市经济规模仅次于京沪,所以什么房价、贫富差距之类的事,它也没落在后面。不过据我观察,在广州出行,却远比京沪方便。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到过白云机场和广州地铁了,在此不多说,只说一下个人感受:广州地铁要比上海地铁安静,秩序也好得多。当然,这两个城市我待的时间都不长,乘地铁的次数也不多,妄下结论容易以偏概全,所以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看法。
还是说说吧。广州站是老火车站了,虽然经过多次装修改造,但与广州东站比起来还是low了很多,更不用说跟高大上的南站相比。广州站前面的大广场倒是蛮气派,但考虑到广州每年至少有九个月阳光暴烈,而且据说这个站周围常年有十万人,所以漫步其中恐怕并不怎么惬意。我漫步过两次,真不怎么惬意。然而广州站的立体交通比我去过的大多数“老火车站”要强得多了。比如吧,长期没有地铁(好像前年开始有了),得走到1号线军博站才有地铁。地面上的路也够窄,天天堵得跟停车场一样。竟然连个站前广场都没有(据说他们打算在站北边建一个),马路只有三车道,没有任何地下步道和过街天桥,所有人和车挤在一起,周围还是棚户一片。广州站地下是2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站,人流量超大,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流挤到,但秩序良好。出了站之后,人家的公交车站、出租车落客区都设置得很合理,高架路上下也很方便,行人过马路也不用走地面,交通完全是立体的。
这是由火车站前往广州市汽车站(流花车站)和广东省汽车站的高架步道。省站和市站在火车站旁边,隔街相望,行人不用踏足地面就可以在这几个地点之间往返——这无疑是借鉴了香港的做法,他们的立体交通号称“你一天的出行可能都不会踏足真正的地面”。
广州的立体交通大概是目前大陆人能想出的最好的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的办法了。因为堵车少,人家的雾霾也少(当然这跟空气扩散条件也有关),如果不是阴天,一般都能看到蓝天白云。当然我承认这几张照片不是这次拍的,这次我没去火车站。
这是广州西汽车站(滘口汽车站),它的上层是地铁5号线的滘口站(由于滘口地势较低,地下敷设又比较贵,所以5号线在这一段是钻到地面上来的),中间是候车厅和各种商店,下层是长途汽车售票和出发的地方。
顺便说一句,地铁和轻轨的区别并不在于地下和地上,而是单小时单程运力不同,比如这里的5号线,有地上也有地下,你说这是地铁还是轻轨呢?不过我想说的是,我很喜欢这种“轻轨”感觉的地铁。立体交通是人类发明微型飞行器之前能想到的最好的法子了。滘口的城市建设没什么了不起,但地铁、高架路、公交车、行人都能各行其道、互不干涉,也算了不起——毕竟这个地方的人不比火车站少多少,我拍照都找不到个没人遮挡的角度。
请输入评论内容!
&&&&17回答
&&&&23回答
你认识的与我看见的广州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我们正在为你喜爱的游记制作PDF中,
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
发表任意一条游记/点评/回答
广州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广州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广州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广州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广东旅游攻略导航:广州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人想摆脱美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