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哪个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以膈,白银已成为流通中的主要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明朝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清朝时期白银开始成为主要货币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明朝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清朝时期白银开始成为主要货币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A试题分析: B不对,明朝时期而非清朝时期白银开始成为主要货币; C不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白银流向中国,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D不对,如受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的影响,银价上涨。A符合题意,明朝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点评: 本题为肯定式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相关结论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排除法,排除不正确的选项即可。注意题干一般有限定词和中心词组成。其中中心词是核心,中心词是判定选项和题干是否符合的主要依据;限定词则是对中心词的时间、范围、程度等外延进行限制,从而确定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从近年高考选择题看,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三分之一,而且限定词有复杂化的倾向,中心词也具有了迷惑性。在审题的基础上,辨析题支要对题支的表述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人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延续着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3分) 材料二&&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摘自《读书》1996年05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及消极影响。 (7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山西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此诞生,随后它在中国很多省设有分支机构,到19世纪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注重探索经济交往的支付方式C.山西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D.新型汇兑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B.城市空间出现向立体化方向发展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如图,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税收情况统计。它反映了A.民营手工业日趋衰落B.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农业生产大幅度衰退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柜坊被视为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因为它:& (&&& )A.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B.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C.印制纸币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流通D.发放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他们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B.浙商和晋商C.徽商和晋商D.苏商和徽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文化试题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4:10: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读书&|&&|&&|&看分析&|&&|&&|&
||白银T+D|
||铂金||天通金
||黄金走势|
||纸黄金价格走势
会员邮件订阅
汇金站内搜索
最新博客>>任何货币本身并没有使用价值(金银作为装饰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不高),只有在流通中才发挥作用,货币可以说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的一种书面形式。经济贸易发展以后,每个经济实体都需要货币来起生产能力的流通和转移作用。    中国银矿不多,清朝末年赔给外国的大量银子,应该不是中国产的,应该是元到清初从对外贸易中获得。    银应该在元末明初开始才成为主要货币之一,汉代是铜钱和黄金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史记中没有白银的说法,陈平用的黄金贿赂敌方,西汉官员的俸禄用的是粮食,而不是流通货币,应该当时铜币量不够,所以只有用粮食作为官员工资发放。    唐宋时期白银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唐朝一直是以铜作为流通货币,北宋沈括()在1077年回答宋神宗关于市场流通货币不够之原因的时候,用的还是铜钱作用货币单位。可是在付战争赔款时,北宋倒是大部分用的银子,应该银子当时已经作为国际流通货币使用,并且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白银要比绢方便携带。    1004年,北宋和契的澶渊之盟,条件是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1042年,又将岁银增加十万两,绢十万匹,1038年,北宋同夏战败,结果每年北宋给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北宋960年建国,但从1004年就是建国44年后,就开始每年要白送出银子十万两,  34年后增加到每年送出十五万两,  再过四年(1042年)增加到每年二十五万两白银。  1141年,南宋政府向金称臣,每年岁贡25万两白银,绢25万匹,  1163年起,银绢各减半。  1207年,因为战败,岁贡增为30万,另外还送犒师银300万两。    1232年,金被元灭。这样算下来,从澶渊之盟到金被元灭,南北宋在218年间,一共向外国赠送了白银10万*34+15万*4+25万*65+30万*25+300万=3175万两白银,平均每年15万两左右,这些白白输出的银子,数量巨大,宋朝的人口应该在四五千万左右吧,相当于每年每300人要向外国白送一两白银,而中国本来银矿就不丰富,大量的白银输出造成国内无法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    1276年,元灭南宋。1368年明朝建立。元统治中国的时间前后就八十年,积累不起财富,到了明朝,中国开始继续积累财富。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例如,1510年刘瑾因逆案被杀,抄家时家产中黄金1200万两,白银25900万两。虽然不知道明朝白银总量,但从刘家一家就能有如此量的白银,说明白银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存量。    前明时期,每亩地银价为五十两到一百两,洪武年间,耕田八百多万公顷,折银价为100*800*10=80亿两白银,刘瑾家光贪污的白银就够买下中国30分之一的土地,真是富可敌国。这会就算一个贪官贪污几十亿,也只够买几百套大城市的房子,或者买几块地,国家富了至少还有这好处,地价房价涨了还有这好处—杀千刀的贪污犯们的钱财也在贬值,出些个贪污犯不至于动到国本,可是买单的总是咱百姓。    白银应该是元至明二百多年对外贸易发展获得的。清初,白银大量从国外流入中国,大部分是外国银元。中国攒了几百年的从外国赚来的白银,后来就由慈禧一批批再送还给各国来宾。不过好象一直到1949年以前,银元还是中国的主要流通货币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个问题俺也很感兴趣,进来学习一下。  刘谨案中的金银数目,大概要算家产折价,但论金银现货,恐非其实。  毕竟在此之前的整个永乐时代,大明朝的银产量也不过才区区几百万两,在此之后的万历初期中央财政年入也不过四五百万两,刘公公再能耐,要收藏两亿多两白银现货,也是困难的。  
  明代西方白银就开始大量流入了,还有日本白银的流入  从金银比价可以得到一个不太准确的数据:明代初期,金银比价为1:4,万历时1:8,乾隆时1:20,考虑到黄金的流入以及其他因素,白银的贬值可能更多
  回江上苇,    煮酒地盘深似海,我只是沧海一粟,来这里就是来学习的。永乐年间中国银产量几百万两的数据哪里来的,我也一直想知道中国各阶段的银产量,然后想折算一下,外来的白银大致有多少,这些白银是通过什么样的贸易方式流入国内的,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外汇拿什么,又是怎么挣来的。    另外,万历年间的中央财政四五百万两的话,是不是只是白银的财政收入,而并未包括其它形式如绢或者其它实物呢?刘瑾家被抄的数据史书上记录明确,而且黄金白银和房屋等是分列。    我想,万历四五百万白银的财政收入,可能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大量银可能通过民间贸易存在民间,使得中央财政没有足够硬通货作为财政收入。因为万历年间人口应该有五六千万至少,如果每人每年只向中央交一钱的银子,这个税太低了,不太可能。另外,明朝官员的工资是用银子发放,四五百万两的话大部分要用来付官员工资。    江上大大,我上面这些不是挑剔,是和你一起探讨,不要见怪。    我倾向于刘瑾可能的确有那么多银子,但是民间送给他的,而非从中央财政中贪污,说明当时中国国内白银存量已很大。    好象最近出水的南海一号就是明朝出海贸易的船吧,瞎估计,那船货上的东西应该值十几万两银子吧,那么,假定一条船平均挣上二十万两的白银外汇,一千船次的话就是二亿两,明朝那时每天各港口总计开出三条船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上面估算如有硬伤,各位大大帮忙指正,谢啦!
  amlen,    非常感谢提供的金银比价,应该有相当高的准确度吧,这个数据我第一次知道,觉得很有价值。    明代初期,金银比价为1:4,万历时1:8,乾隆时1:20    明初是1576年吧,乾隆年1770年吧,中国的外汇收入好象不太用黄金结算,并且中国的黄金产量也不高,所以,是否可以有这样的思路,假定中国国内的黄金量基本固定,如果银在200年间贬值五倍的话,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外汇收入增加了五倍,从1576年起,每六年外贸收入翻番的可能性存在。但是应该大部分白银存在民间财阀钱庄手中。    哪位大虾比较了解明代钱庄的活动?讲解一下好吗,钱庄形成肯定和民间白银存量大增有关。
  学习一下留个印
    岁币问题...我倒觉得岁币的银子不会流失,因为银子到金人手里依然是货币,而且这些货币大部分还是会流回南宋,甚至起促进流通,发展经济,财富分配的作用.    假设金人不要银子,只要价值十万两白银的物资,这才会形成硬损失吧.岁币,也不妨看做是双边不平衡贸易的补偿,可以想像金国对南宋的贸易逆差有多大.或者岁币是提供金国补贴,而这笔钱最终是分配给南宋民间.南宋无论多么战乱,但没有穷过,北宋亦然.  
    辽金之际,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贸易问题.当时宋朝很喜欢搞贸易封锁,让那些需要奶茶来摄取维生素的游牧民族只有开战.如果宋朝主动广开榷场,会是另一番景象吧?这条原则适用于任何朝代.
  可以吗  
  白银大量流入的同时,也是黄金大量流出,因为我国金银比较高,而欧洲和日本比较低,这个套汇谁都会干,一直弄到全世界比价都差不多,就停了。
  我 没有详细得数据 大概只是猜测   宋朝对辽 金 西夏得 白银赔款 几乎都 会购买铁 茶 丝织品 以及其他奢侈品 所以那些白银几乎都在 宋王朝得大商业圈中流通,同时 宋得 海上贸易 也很发达。但似乎银子得收入不是很多。明朝得对外贸易主要是丝绸,但银子似乎依然没有成为主要货币,银 铜比价似乎不低。直到康熙开始 对外商业贸易大幅增长,中国对外得出口产品以陶瓷和茶叶为最大宗,似乎一船得瓷器可以换回半船得银子,茶叶得出口也很多,乔家大院就是写照,中国大量得银子应该从清代开始积累得。
    无论放出去多少银子,这银子还是会回到中国,而且带进来更多银子.只要贸易线路畅通,域外银子自然源源不断流进来.只要中国是顺差,银子就会增多.
  作者:流火陆沉 回复日期: 22:49:58 
        辽金之际,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贸易问题.当时宋朝很喜欢搞贸易封锁,让那些需要奶茶来摄取维生素的游牧民族只有开战.如果宋朝主动广开榷场,会是另一番景象吧?这条原则适用于任何朝代.  --------------------------------  想的太简单了,比较而言,宋朝还是喜欢搞贸易的。问题是辽金拿什么来买,一般情况还凑合,可以拿牛马羊,人参来换。但是到了北方大旱或大风雪,游牧民族就没有牛马羊了,自己吃都不够,还换什么。而且农耕民族平均都有半年以上的积蓄,那些是不怕干旱或风雪的,不来抢就要饿死,至于抢完了,农民饿不饿死,就不关他的事了。
    楼上流火陆沉和wangquishi两位给偶很大启发,灰常灰常地三克油呀!    以前没有细想过宋朝赔出去的白银还是在宋朝经济圈内流通,所以虽然一直在赔钱,可是宋朝经济体未被破坏,不象清末,白银的流失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运行。    但是,宋一直未把白银作为硬通货,而是使用交子(最早的纸币),说明宋朝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白银储备,可是辽金元接受白银,说明当时白银已经是国际贸易间使用的硬通货,从这点上是否可以确定,由宋至明,中国因为没有贵金属足够储量,一直无法把白银作为硬通货使用。货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所致,宋由1023年至1127年,官交子(纸币)流通104年,说明宋朝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使得政府不得不发行纸币来弥补流通货币的不足。但白银已在当时成为国际硬通货。    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规定,民间用银交易,买卖双方每一钱银各罚一千贯,1450年规定官吏贪污,金银珠宝追回原物,其它赃物折收宝钞(一种官方货币)------可见明朝爱抄家就是因为官员银子多,可是白银不是官方认可的流通货币,但在民间普遍接受,那时距明朝建国已是82年(明朝建于1368年)。    1492年,官方允许盐商引盐输银,户部存银百万余两,引盐是指商人交了粮食,政府付给商人不是官方货币(那东西商人用不到),而是给商人盐票,商人拿了盐票领盐销售获利,因为当时盐是国家专卖。但是盐户们是在1489年已改收白银。可见,盐票是作为一种国家商业税收的一个形式,国家禁止白银作为交易货币,应该是因为这些白银是民间海外贸易获得,而非国家关税获得,所以国家禁止,是后来不得不承认白银作为法定流通货币。    民间的白银哪里得来?只能是通过民间自由海外贸易,明初海禁并不严厉,明政府没有想过动用国家机器来推行海外贸易。  
  银票什么时候出现的?
  西班牙殖民美洲-&开采墨西哥银矿-&购买中国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明万历年间开始使用银本位
  明隆庆开关-&出口大量纺织品(江南纺织品的成本是西班牙/荷兰的1/3至1/5)-&积攒大量墨西哥白银-&明万历年间开始使用银本位
  永乐二十一年间(含建文四年),政府从银矿共获得489万两银子,这是整个明朝采银最多的一代。  从洪武二十三年到成化二十二年,累计也不过978万两,靠这个速度,要填刘公公的25900万两只够个零头的。  
  另外,明朝抄家可是出了名的假账多,比如说抄个严嵩,就把整个江西苦了二十年,为啥呢?因为严家银子数目不够,那就一定是转移了,接着就抄亲戚,亲戚家不够,就抄亲戚的亲戚……  抄张居正家何尝不是这样?只不过刘谨名头太坏,而且没有亲戚可抄,故而流毒有限罢了。  如果真按照这个帐目来看,同学们,二点五个亿啊!就算是按万历皇帝三大征这么玩,也玩不完啊!大明朝怎么会穷到破产的地步?
  江上大虾,    你说得也是,真要抄出了2.5亿两,那都花哪去了呢?那个数字要么是我手头的资料有误(等我有时间细查),就算没误,也很可能是假帐,但再假,明朝民间白银比政府多总是个事实,所以政府不愿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如果白银是先流入政府财政的,例如作为关税收入,至少明初会有足够白银作为法定货币。如果民间不是有大量白银储备,至少抄家的人想象不出这么大的假帐,这个数据总归是依当时的经济状况推算出来的,认为会有那么呀---这至少证明是民间海外贸易得到的白银,而且明朝初期可能没有对外贸关税进行很好管理,使得外贸收入得到的财富大部分掌握在大财阀手中。    中国当时流通的白银肯定不是千万两的数量级,但大部分在民间。    依上面SS15兄提供的途径,江南纺织品出口,明政府可能没有得到实质好处,挣到的外汇都被江南士族收着,或者被明朝提供出海权的官吏们私分。    明朝官方是如何管理对外贸易的?这个不懂呀,谁能说道说道?    谢谢大家提供的数据,基本上帮本人理清了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受教受教,基本前半个问题解决了。烦劳各位继续帮忙研究后半个问题。
  清中前期每年开采白银十万到三十万两,乾隆年间社会总存量大约七八亿两,大约人均二两,同期欧洲人均大约二十两,中国的白银价高得多,这就是贸易中白银不断入超的真正原因。
  未必是楼主的资料有误,恐怕是抄家的做了阴阳帐倒是真的……
  自汉代起中国的黄金储量似乎一直在减少,难道也是贸易?
  崇祯2年,明全国在册兵员57万余人,每年军费开支一项就高达白银1530万两,而户部征收的土地税、户口税及盐税、关税等大宗税项只有1461万两。同年,给事中刘懋建议裁撤驿站,崇祯深以为是,当年结省白银685720两,其中有位下岗分流的事业编制工人李自成。崇祯3年,兵部尚书梁廷栋上疏请求增加“加派”,这位老先生算了一笔帐:上一年度税收1461万两,即使对商业税不计,如果按照纳税土地数计算(当时纳税土地数为5.8亿亩,实际耕地在7亿左右),每亩耕地上一年度额定税为2分5厘白银,约合铜钱25枚。刘懋估算全国人口为2亿(个人严重怀疑,基本不可能,下面姑且按照他的帐来算),人均赋税才7分,加上前朝辽饷和拟议中再加的辽饷共计685万两,人均赋税才一钱多。现在看来,明崇祯3年的人口数应该不会少于七千万,明末人均赋税3钱多。当然这是在理想的情况下计算的,没有考虑火耗、贪污等问题。可见明末白银数量之巨大。
  作者:Andycoffee 回复日期: 18:49:53 
    银票什么时候出现的?    *******************************************  额不知道呀,会有人回答你滴,这里商人多滴是。    不过,银票就是异地通存通兑现金支票,出现这种现金支票,总得要有以下两个条件,    1.流通领域需要巨量硬通货,但巨量白银携带不方便,必须要有辅助工具来方便流通。    2.银票不具官办色彩,是民间信用,就是民间存有大量白银,并且已经有了信用概念,私人办钱庄,确保能兑现。    所以银票应该在明代开发民间贸易,商品经济发达以后的年左右出现,那个时段应该有自由商人开钱庄了,
  作者:黑天六必治 回复日期: 13:05:10     受教,谢啦!    这两天重读《严嵩传》和《中国通史》之明清部分,找数据来理清思绪,下列资料大家分享:    1386年米一石值银半两(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粮食和布,没有粮食的人一两银顶二石米)  1395年米一石值银2.5钱,  1631年米一石值银4两    通货膨胀很严重,应该就是外汇收入持续增加,导致货币贬值,因为明中叶以后用国际硬通货作为本国货币。    1425年到1429年,税赋没有增加但是明财政收入增加五倍,当时的财政来源是地税,贡纳和人头税,还有关税,郑和1405年起开始下西洋,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很成功,对贡躳(国外官方进贡)船收6%的税,商船收12%的税。这笔关税收入是白银。    1457年英宗复辟以后,官俸由粮食改为白银,国家税收全部折银,白银正式成为政府确认的硬通货。基本上可以确定,白银成为硬通货是明中叶以前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我还是有点不明白,明洪武年间抄家得的那么多银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流通过程?贪官们的巨量白银不是贪污国库的,那时税收中银只是一小部分,白银都是受赂而来。国家一直没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可是官员贪那么多,可见民间不仅确认银本位并且还存在巨量白银,是否这种贪污造成了商品经济无法正常发展?    严嵩1565年被抄家,白银200多万两,就算这个数字有假帐可能,但他的宅第田地古董书画珠宝折价的话也远超过这个数字。到崇祯2年养活一个兵平均一年花二十两银子,抛开通货膨胀因素,严嵩的家产可以养活几个军区呀!可是到了嘉靖年间,政府收支好象就开始不平衡了。白花花的银子去哪了?为什么政府拿不到足够的白银?是税收制度不合理还是开支过于浪费?
  简答        因时制宜,各朝不同。      货币本身原有价值储藏的功能,怎会没有使用价值?尤其背後的本位制,原是指交换的保证,例如金本位可兑换黄金、银本位可付取银两等。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取其稀少性及均质性,但更有剩余价值的理论於焉,兹不多展开。      中国货币白银化奠基於明朝,此已解决首帖疑问。至於来源,依据现行通用的GNP理论,收入为国内及国外总合,换句话说,中国的白银若不来自国内矿产,想必来自於国外矿产,再进一步,除了国内挖铸生产,另外则是透过大量贸易而来,适逢大航海时代,新大陆被发现,於是始有大量白银,另外不愿被提起则是还有日本的银矿(还有金矿),大量输入中国(但这并不是日本吃亏,事实上一艘船金换十艘船米,有无贱卖还有得争)。      宋朝并非以银为主,局限於银两或有欠缺,若以一两银为一贯文,以宋朝岁入动辄数千万贯,十万两银不过是十万贯文,比例上仅为九牛一毛。明朝有「钱法」及「钞法」但是就没有「银法」,而「银钱并使」的现况,令人想起唐朝的「钱帛兼行」,并不是说没有银就没有财富,有帛有钱为何不能作为财富计算的标准。甚至一直到清朝,通宝仍然被使用,背後本位为铜,并不是银,况且当时一斤十六两,锱铢有别,算法也不一样,若以明清的银两往前呼应到唐宋,往往会忽略各朝本有差异,至少大航海时代在後世才发生,白银来不及提前被发掘。      再看文献上对明朝内库、外库储银数量之争,争议纷云,其实改朝换代後,全归给清朝,因此白银来源当然是前朝遗留,不论留在官方或民间。       --     旭日盈窗 格格孔明诸个亮     幽香满院 郁郁畹华梅兰芳     --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 23:02:08 
    白银大量流入的同时,也是黄金大量流出,因为我国金银比较高,而欧洲和日本比较低,这个套汇谁都会干,一直弄到全世界比价都差不多,就停了。    *************************************************  Lancerl,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思路,可是对于套汇又不太懂,可否详细解释?    白银流入为何导致黄金流出?又是如何实现的?拿纺织品出口换成白银,再拿白银买进口奢侈品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黄金?不太懂呀,还是因为中国的黄金和白银比价要比海外的高,比如海外一两金换十两银,因为他们银多金少,而中国因为金多银少(相对而言),一两金换五两银,所以会有些国家指定要收中国的黄金作为支付货币吗?    再想想,一船货在国外值十万两白银或一万两金,拿到中国后,要求用黄金交易,可是中国是用白银计价,所以这船货值二十万两白银,船主要求中国方面付黄金,就拿到了四万两黄金。    好象对的。可是要有黄金流失的数据支持,如果的确发生过中国黄金大量流失,那么就一定存在这种套汇现象。    这些套汇的人真聪明,以后偶也只要人民币!等人民币升到对美元4:1,我就呆家里天天看历史。
  作者:凌云雕龙 回复日期: 15:45:45     额没说过没有银就没有财富,额还没笨到那地步,额是在想为什么是白银成为中国货币,其实就是为什么明朝有能力把国际硬通货作为本国货币-----可是这个说法也不对,墨西哥鹰洋也是本币成为硬通货。    另外,如果清朝的白银全是前朝遗留,好象赔出去的白银数量要超过明末的白银储量吧,想起来了,清初中国还一直是贸易顺差,所以才有了鸦片战争。    那场仗其实就是贸易战,是英国人没法同中国用和平方式解决贸易纠纷。
有点启示,我在写汉朝LZ有空可以去看看
  作者:仓中之鼠 回复日期: 16:15:05       额有看你滴《汉朝新读》,进这酒坛以来,因为时间有限,额自己每天也要看书写东西,所以只读了几篇,你的,高天的,端木的,勃勃的,还有泥鳅的。    额自己也在写,本来就一直想写的,可是看这坛里几个人在写,我写得也没见新意,郁闷。。。    你写得不是很紧湊,老实说句得罪的话,但不是打击你,你的史学功底有点不够,有点直接翻译史记的样子,所以到现在项羽还没出现,萧何等人还是影子,其实,史记汉书因为是记传体,倒是给后人发挥很大空间,依着时间轴线写,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依次递进才会出彩。    写汉朝,哪怕你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留候世家还有几个传同时依时间顺序写,注意编排和局势分析,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肯定要比现在写得好。    额主要语言结构做不到紧湊,东拉西扯的容易散了气韵,所以我想等我把史记吃透了再写。努力写吧,谁让汉朝没个编年史呢,俺们要努力,一起加油!  
  通鉴不就是大众版的编年史么?
  江上,    额咋没想过把〈资治通鉴〉的汉部分和〈史记〉一起看呐,我不喜欢司马光,然后他的文采和司马迁的文采相比,类似于现在历史学教授和勃勃之间的差异,观点尚可,但死K书本,没独创想法,和他本人一样乏味。    所以,额家没通鉴,我家每本书都是额喜欢才买的。    不过,为了让自己省点事,额要买不喜欢的通鉴,至少省了我好多时间,当是〈史记〉和〈汉书〉的字典好了,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有详细的介绍,你可以看看。  大致来说,发现美洲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银矿,虽然美洲也产金,但是欧洲金银兑换比大约是1比20,而1520年,明朝时1比6.所以,欧洲商船带了很多白银来,买了中国货物后盛的白银都换了黄金。  日本当时也产金银,不过日本产品大陆也不要什么,倒是日本需要大陆的药材,瓷器,茶叶等等,所以日本的黄金白银不断流失到中国,搞得后来日本德川幕府要闭关锁国,就是黄金白银流失的太厉害了,国内都没通货了。  所以美洲大发现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给遥远的远东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明朝末年有了大量白银作为货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货物流通加快,一条鞭法实施,用白银缴纳赋税,日本的闭关锁国,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欧洲各国忧心忡忡,后来鸦片贸易的出现,鸦片战争,都可以得到清楚的解释。
  南海一号是宋代沉船,那些用大米研究古代经济的先生请注意古代大米的产量。
  任何货币本身并没有使用价值(金银作为装饰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不高),只有在流通中才发挥作用,  ================================================    其他不用看,难道楼主不知道金银两种金属在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转载一篇有关白银输入的文章:  杨天明《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经济学消息报》591期(日)第五版(摘要)  外国银币的输入与流通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诏“准贩东西二洋”,引发了东南沿海蓬勃的海上贸易,也打开了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源头。贸易中,外国对中国商品的渴望远远超过中国对外国物品的需求,贸易的外方只能用白银换取中国商品。明末清初外国输入的白银,主要是南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十六世纪中期,南美洲发现了藏量极为丰富的银矿。秘鲁、墨西哥等国均开采出数量惊人的白银。十六世纪初,世界白银年均生产约一百五十一万盎斯。在十六世纪中期,即明嘉靖二、三十年间,年均产量已提高到一千万盎斯。此后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乾隆年间,世界银产量保持在九百万至一千七百万盎斯之间。南美洲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的白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近百分之八十。日本白银矿藏量也极大,被欧洲人誉为“银岛”。十七世纪前,日本白银产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正是由于与中国贸易的另一方“均无他产”,但有丰富的白银蕴藏和储备,所以“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而中国物产丰富,独缺白银,自然视白银为奇货。中外双方在贸易中找到了契合点,所以导致了丝绸、陶瓷外流,而银币内流的局面。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成功实现了直航东方的梦想。正德十一年(1516年),葡萄牙人 Rafael Perestrello驾船来到中国,这是葡中贸易的开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取得澳门作为定居点,并以此为前进基地广通贸易,每年仅交纳明官府的船课税就有二万余两白银。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官府准葡萄牙一年两次进入广州直接贸易,自此葡萄牙成为中国白银的主要输入国。中国方面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绵、手工艺品、农副产品。葡萄牙方面,主要以枪炮、玻璃等物品与中国以货易货,但这仅仅是一小部份,大部份则以白银来补足。葡萄牙的白银来自于二处:其一为与墨西哥贸易所得的美洲白银。其二是透过其全球贸易网的交易所得。据儒塞斯《史的澳门》一书描述可知,葡萄牙以澳门为全球贸易网络的中结点,将欧洲的工业品运到南洋诸岛换取香料与宝石,然后交换中国的丝织品等至日本调成金银,再返航中国,用日本金、银购买绢、麝香、细工木器、漆器、陶器回欧洲。这样的贸易模式起自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锁国,驱逐葡萄牙人为止。  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以菲律宾为中转而进行。而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则于西班牙控制菲岛前三百余年已经开始了。万历四年(1576年),西班牙完全控制菲律宾,发现该岛的自然资源不足以满足日常所需,便支持菲律宾与“和西班牙和印度同样富庶,什么都不缺的中国”扩大贸易。中菲间的贸易因之迅速升温,出现了中国商船络绎不绝奔波逐流于菲律宾的局面。福建、广东海商“将中土丝、绵、缎布、磁、铁贵货到彼番国,不卖货物,止卖金银”。根据西班牙的记载,当时中国运往菲律宾的货物除上述货物外,还有面粉、大麦、面食、糖、水果、锡、铅、红铜、玻璃器皿、饼干、咸肉、火腿、黄油、家俱、窗帘、被单、挂毯、台布、地毯、马具、铁盒、铜壶、铁板、火药、水牛、马、驴、骡、鹅、笼养鸟、装饰品。甚至于还有“铜炮,铸造得非常好,还有各种军用品”。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西班牙人只能从殖民地墨西哥调运白银来交换。然后西班牙将中国商品运往南美。为维持这样一种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他们不得不加快墨西哥白银的开采与多条菲律宾海上航道的开辟。面对大量白银流向中国的局面,西班牙国王因此于、、、、、、、1727年多次颁发禁令,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但收效甚微。十八世纪未,随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丧失,其在对华贸易中也渐渐淡出,勉力支撑至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中国沿海便很少能看到威风八面的西班牙大帆船了。    
  (接着转载)  荷兰与中国的交往始于十七世纪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荷兰占澎湖为定居之地,要求与明通商,但未获成功。后占中国台湾的鸡笼、淡水等地,与广东、浙江、福建商人进行走私贸易。中荷贸易早期,荷兰控制的南洋诸国盛产中国所需的热带产品,如胡椒、锡、香料等,交易方式多为以货易货,输入的白银微乎其微。十八世纪初期,胡椒、香料等产品在欧洲供不应求,但欧洲对中国茶叶的需求又急剧膨胀,荷兰不得不调运白银来交换茶叶。年,九艘荷兰商船从欧洲直接驶往广州,总货值达二百五十三万荷盾,其中白银占百分之九十六。1735年以后,荷印公司放弃荷中直接贸易,改为每年派遣两艘船到广州,资本为每船三十万荷盾。但这一定额贸易方式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费时既长,茶叶质量难以保证。1757年只能重开直航贸易,平均每艘船携带至少三十万荷盾的银元。荷兰强占台湾后,又在与日本的转口贸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荷兰人发展了代理制的方式,提供资金给中国代理商,委托他们在中国采办日本所需的一应物品,然后销往日本,将日本白银支付给中国代理商。这种转口贸易至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寿终正寝。  日本银的输入绝对数量,在晚明甚至超过了西班牙运入中国的白银数,这一优势并保持至清顺治朝()。日本银的输入主要是通过中日间的直接贸易。中日交往来由来已久,日本对中国商品有一种传统的依赖。“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帽、松之棉布,尤为彼重”(姚叔祥《见只编》卷上)。此外,书籍、铜钱、名画也在输日物品清单之中。由于“贩日之利,倍于吕宋”,所以尽管明朝政府三令五申不准与日本通商,但铤而走险者仍不在少数。日本出口中国的主要有刀、剑、硫磺、扇等寥寥无几的数种,其余的就是用银子来支付了。中日间还有第三地的货物交换,如暹罗、安南、台湾就是其中重要的交换点。这样的中转贸易极为繁忙。  英国出现在中国沿海,最早约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但因葡萄牙作梗而没有成功。康熙后期,在与中国贸易中,英国开始崭露头角。雍正初,英国常不定期到广东“互市”。后不断扩大规模,贸易区域也渐次北上至宁波一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节马噶尔尼来华“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与清朝建立全面的贸易关系。双方交易的商品,中国方前期主要为丝、绸、瓷,后期茶叶的份额渐重。英国用于交易的商品初期以“黑铅、番钱、羽缎、哆罗、哔叽诸物”。还有棉花、锡等,巨额出入差以白银补足。后期,为扭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不利局面,以鸦片作为白银的替代品,使中国从白银进口国沦为白银出口国。  美国白银输入中国,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国皇后号”的首航中国。船上满载着人参、毛皮、羽纱、胡椒、棉花、铅等物品,交换了中国的茶叶、瓷器、土布、丝绸、肉桂满载而归。该次航行的利润高达百分之二十五,并引发了美国人与中国贸易的想象和激情。此后,美国“货船常至粤东”。年间来华美国商船达到十五艘。1792年,美国在广州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过了荷兰、法国、丹麦,仅居英国之后。十九世纪初期,到达华埠的美国商船年均为十八至二百二十九艘,至1803年美国对华贸易已经超出英国以外所有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额之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较多,有野参、水獭皮、海豹皮、檀香木及有限数量的平布。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茶叶,占贸易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此外有丝绸、瓷器、土布、桂皮、樟脑、大黄等。由于美方商品结构和特性的局限,很快处于逆差地位,以西班牙和墨西哥银元来弥补差额。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银元占到美国输华商品总额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并延续到美国参与鸦片走私为止。  
  (接着转载)  杨天明《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经济学消息报》591期(日)第五版(摘要)  流入白银的数量统计  梁方仲估计:“由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梁方仲《明代的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香港联经出版社《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下册)。  葡萄牙每年交广东市泊司的船课为二万两白银,按明朝规定,所征之船课为百分之二的从价税,这样可推知进入中国的白银年均为二百万两左右。儒塞斯的《史之澳门》也说,据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墨西哥官员的统计,每年输出到中国的白银在百万以上。至于葡萄牙从日本输入中国白银的情况,山村弘造和神木哲南估计是:1600年以前的四十年中有九十至一百五十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中国。R. L. Innes估计,年间由葡萄牙输出到中国的日本白银为万两(约138-155万公斤)。国内学者倪来恩、夏维中认为,“在十六世纪的后五十年中,葡人共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是五十万公斤。年是二十万公斤,年是三十万公斤,年是四十五万公斤。因此葡人通过长崎—澳门贸易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高达165万公斤”,可能是比较准确的数字。  西班牙通过菲律宾输入中国白银数,中国史书甚少记载。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认为:“自隆庆元年马尼拉开港以后,到明末为止那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六千万披索以上,约合四千多万库平银”。梁方仲在《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认为:“假如自万历元年(1573年)起,即马尼剌辟埠后之第三年,依上面所揭最低的数目计算,每年平均有三十万比收流入中国。倘若一直算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止,则在七十一年间,应有二千一百三十万比收的收入”。王士鹤在《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贸易的发展》中认为:“年间,共约五千三百万比索白银流入”。钱江的《年西属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认为:“年共约三千零九十七艘中国商船驶入马尼拉贸易,平均每年入港十六点二艘。另依笔者的研究,当时每艘中国商船的平均贸易额约为八万比索,按照百分之九十五的载银量计之,则回航的中国商船平均每艘约载白银七万六千比索。由此可知,在此一百九十一年间,仅由中国商人自菲律宾载回的美洲白银便达两亿三千五百三十七万两千比索,约合中国库平银两一亿六千九百四十六万七千八百四十两”。虽然明清中文史料很少中菲贸易详细的记载,但所幸西班牙方面仍有驻菲律宾人员与本土的书信文牍材料及档案记载,综合这些书信及档案记载,推算岀每年从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白银,约在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之间,与钱江先生从贸易船只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符,也即通过中菲西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约达二亿多比索的西班牙银币。  十八世纪,荷兰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白银。庄国土先生算出:“年,共有135艘荷船到达广州,如每船平均携带82697两,共携银两。从年,从巴城共派到广州85艘船。如各船的30万荷盾投资中货物与白银各占一半,则这85艘荷船共带3674380两白银。若以上推算成立,加上年9艘荷船从荷兰携带702855两白银到中国,年间,荷船可能携带两白银前往中国。在年间,荷船从欧洲运送两白银到亚洲,其中四分之一流入中国”。由于中荷贸易较具规律性,庄的推算应是比较精确的。  
  (接着转载)  日本主要通过葡、荷的转口贸易及中日间的直接贸易向中国输岀白银。“在十七世纪初,由日本、中国、葡萄牙以及荷兰的船只,从日本载运出口的白银每年可达十五万到十八万七千五百公斤。最终还是流到了中国大陆”。至于中日直接贸易输出的白银数目,日本学者认为:“1600年以前的四十年,平均每年有11250公斤被中日商船运走。这一时期的总数达四十五万公斤”。“年,共有350只日本朱印船出海贸易,每年运走白银三到四万公斤,总额约在一百到一百四十万公斤”。  英国与中国的贸易中,货物与银币的比例约为一比三。有些年份,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八。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英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主顾。特别是十八世纪末叶,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唯一商品就是茶叶。当茶叶的装运量由于庇特的抵代税条例而迅速扩张时,英国意识到白银不足的问题。又因1779年美西战争爆发,西班牙银元市场被封闭,所以“自年没有一块银元从英国运到中国。就是在恢复装运现金银之后,茶叶投资的增长也速于现银的流入”。所以1807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为镑,而从英国运往中国的只有镑。在这种情形下,英国开始考虑“怎样措办一些既可为中国方面所接受,又能支付茶价,而且本身还可以赚钱的一些商品”,并最终选择了鸦片。  结语  在汹涌而来的外国银元冲击下,明清帝国与外贸有关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地的商品生产很快被带动起来,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发达的市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因此滋生萌芽。更由于海外贸易事业的兴旺,不少行业中人积聚了雄厚的资本,形成了粤商、闽商、徽商、晋商、吴越商等商人势力集团,对地方政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与其说中国的大门是被鸦片战争的大炮所轰开,还不如说是被白银浪潮冲开的。外国白银的输入推动中国完成了向银本位的转变。乾隆五十七年起,中国开始自铸银元。此后所铸的金银钱和铜质钱,形制、样式均仿自外国银元,中国的货币单位也从“两”完成了向“元”的过渡。但明末清初外银的输入,对集中统一的货币政策有强烈的冲击,无论是对社会的经济领域,还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控,均出现了野马放缰、太阿倒持的局面。这样的影响滞后到十九世纪暴露无疑,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金银产量一直不高,也一直没有将贵金属作为本位硬通货。但是明朝通过实力悬殊的国际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国际金银,主要是产自日本和美洲,按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当时世界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白银储备转移到中国,时间主要集中于隆庆、万历朝,而且中国对金银的态度是只吃不吐,号称“银泵”,,使明帝国成为了一个经济怪物。  按照西方的社会经济理论,明朝积累的大量白银资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变革的弹药库,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前奏,这也就是南宋的工商业发达程度远远高于明朝,但是现代人总愿意将明朝视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这个问题很重要
  1425年到1429年,税赋没有增加但是明财政收入增加五倍,当时的财政来源是地税,贡纳和人头税,还有关税,郑和1405年起开始下西洋,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很成功,对贡躳(国外官方进贡)船收6%的税,商船收12%的税。这笔关税收入是白银。  ——————————————————  1425年至1429年之间是仁宣二帝在位,这期间帐面上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了,这些多出来的收入是因为开设了钞关以及增加了门摊榻房等项商税,这些商税是以大明宝钞结算的,背景是明初宝钞发行过滥导致钞价严重贬值钞法壅滞,帐面上增加了,但实际收入上没有任何增加,跟白银更是没什么关系。再一个,明代前期从来不对外国贸易船抽税,对外国贡舶抽分始于弘治年间,对非贡舶抽分始于正德四年,跟永乐洪熙宣德等时代没什么关系        1457年英宗复辟以后,官俸由粮食改为白银,国家税收全部折银,白银正式成为政府确认的硬通货。基本上可以确定,白银成为硬通货是明中叶以前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  官俸折银是嘉靖间的事,之前一直硬性摊派宝钞和布帛折部分官俸,国家税收全部折银是一条鞭法的目的,但是终明一朝这个过程并没有完成,英宗正统元年作出的改变是四省漕粮折银,称为金花银,再加一个弛银禁,要说承认白银的硬通货地位可以,要说开始走向银本位也可以,但是离国家税收全部折银还离得很远    推荐lz去看几本关于这个话题的书,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李金明的《明代海外贸易史》,万明的《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    ps,史书上关于王振、刘瑾等人贪污的数据权当看笑话吧,崇祯十六年蒋臣提出重开钞法时,对天下存银总数的估计也不过是二万万五千万两上下,这还是经过隆万启祯四朝八十年间非常发达的海外贸易输入大批美洲和日本白银后对天下存银总数的估计,正统和正德二朝除非是他们航海去美洲发现了大银矿,否则根本没可能存下史书里所说的那么多金银
  明末白银用来作器皿的应该也不少,在沈阳故宫保存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皇家宴用银器,用银1200多两,明显的江南工艺风格,据考证其只是努尔哈赤的侧福晋德音泽个人使用,其他的王公大臣也应该拥有很多银器。因为德音泽的殉葬,这套银器被遗忘性的保留下来。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中国台湾]李隆生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5336
  作者:太液秋风 回复日期: 20:44:00     谢谢太液秋风的纠正,看来我国的航海业在宋代已有大发展,就是太富了,又自顾不周老被外人又打又敲诈的,没心思象西葡那样被逼着去找殖民地    至于大米的问题,产量的提高肯定不是通胀的原因,那时国家财政大部分收入用大米计算,没用金银,其实也就是大米本身被国家当成货币在使用的意思。      身在疯人院弗兰得,    金银在工业中当然有起作用,但这些作用同它们作为货币所起的流通作用相比,类似于可以拿美金烧了取暖的作用,有起到功能作用,同它们的流通作用相比重要性要低许多。  
  再补充两篇重量级的论文,梁方仲的《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
  西乞木,    谢谢转了这样一篇文章,不过偶低低地请求一下,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文章可不可以你先帮忙消化一下,偶为了理解上面的说明和数据花了一个小时,如果你能先帮忙解释个大概,我想二十分钟就可以消化上面内容。    总结如下:  世界银产量:  年,年产量150万OZ,(1OZ=28.35g)折75万两  年,年产量1000万OZ,折500万两  年,年产量 900-1700万OZ,折450-850万两  世界白银总产量:75X50+120X500+600X100=123750万两    关于那时一斤是现代的几百克,有懂的出来教我一下,应该不会差太多。    明清银进口量:  日本,输银入中国至少165万公斤=3300万两  西班牙年,输银入中国21亿6946万两  葡萄牙,利用转口贸易,实现了同中国的间接易货贸易,输银入中国数量不计。  荷兰年,输银入中国1554万两  英国:发现总在输出银子,银子不够用,改用鸦片代替。  中国年输入银子,至少22亿2000万两,    世界白银总产量比中国200年间得到的银子少了10亿两,说明数据有问题,但至少说明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进入了中国,一个劲地贸易顺差,全世界的银子都流入中国出不来,只好用鸦片把银子换出来,谁让中国人好这一口呢。    葡萄牙的转口贸易很厉害呀,模拟如下:  1670年,葡商马可,用一万两黄金(他用二十万两白银换的)在国内采购了一船工业品,先到南洋换成香料和宝石,那里用白银交易,并且他要赚20%,所以得到了24万两白银,马可载着24万两白银到了中国,全部买了丝织品到日本,因为中日政府间发生国际纠纷(倭寇问题)不能正常贸易,马可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就帮两方面贸易,他对日本人说他的丝要赚40%,日本人觉得合理,马可发现日本银子多黄金少,1两金子要值25两银子,他就说他的货花了他1.68万两金子,日本人说没那么多金子,我们给你25万两银子和6800两金子吧,这正是马可想得到的,他装了这25万两银子到中国,买了一船的货才花了20万两,还有5万两银子马可换成了2500两黄金放船上回国啦。    所以,回国的时间,马可经过带回了9300两黄金和一船的中国货,刚下船他的货就被等在码头的批发商提走了,拿到了30万两白银,马可周游世界一趟,用1万两黄金的成本拿回了9300两金子和30万两银子,一路上的开销船员工资只用了2万两银子。很美好的事情,所以马可就开始计划下回开两条船。    呵呵,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八十年代初,中国人要木头,日本人一听说:我们有,你们中国要多少木头?  答:一船可以了。多少钱?  日本人说:不要钱,不过,我们想吃你们的花生,你们准备三船花生换吧。  答:好的。好大的便宜,花生多便宜,满地都是,木头买不到呀。  日本人来拿花生了,中国人一看没木头,问:木头呢?  ---你们先给我们花生吧。  花生不经放,只有先交花生。日本人从船上拖出个机器,花生这头进去,中间花生仁出来了,结果那头出来了木头!  三船花生全部剥好,日本人说,木头给你们了,花生我们也拿到了,下次再合作。  中国人等日本人走了,算不清帐呀,怎么就白送了一船的花生仁给小日本呢?  
  日月重开,    我也认为明朝才算有资本主义萌芽,因为明朝有了工业化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商人自己下定单做来料加工的生意,他们自己采购原物料,再交给手工业作坊制成成品,手工业者按件计酬,这已经有市场化工业化形态。    ******************************************    禹兮禹兮 ,  谢谢你推荐这三本书,每本大概多少页呢?这样的书依我的阅读速度,大概十分钟一页,如果每本都有200页,要至少花6000分钟,100个小时,偶每天只有两小时看书时间,花五十天看这三本,没空看其它书了,偶手头还没读完的书:美国人殖民地历程,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联邦党人文集,马克土温自传,这四本第一本还有四分之一没看完,所以要到四月底才可以看其它系列,这也太久了,你如果看过,教教我吧。    不过一条鞭法的实行,是白银已成为硬通货,国内有足量白银流通,而农民又涌向城市逃避税收(当时手工业税比农业税低,而且没有人头税),土地兼并在大地主手中他们又有税收优惠,所以国家收不到钱,才不得不把所有税收都依田亩计算,不再以农业人口计算。    还有,崇祯十六年估计存银数是20000亿两,你打了三个万,没错吧?当时中国人口可以算一亿,人均二万两不可能,那银子要比铜便宜了。如果当时中国人富到人均200两到500两,还有点可能。    ******************************  黑天六必治,    国内银子太多了,很多用来做生活用品是可能,中国很多农民也有银饰。但这种用量不会很大,因为大部分是富家在用,富家也没有占很大比重。      
  江上大大,    偶脸皮厚厚地请示一下,有没有可能你帮忙读那两篇论文,把里面的主要数据提炼出来呢?    偶原打算今天再重读朱东润的《张居正传》,查找里面的资料,结果西乞木的转载文章用了偶一小时。偶欠了自己好多的书债,那些书在偶床边可差劲地催:几时轮到我呀。
  后面日本人的故事是小道消息,不足为据。  司马斤大约600克,一斤16两,每两37.5克。
  Lancer1,    谢谢提供司马斤概念,偶是按1OZ=28.75克=2两算的,实际应该1OZ=28.75克=1.2两(旧制)    ,世界白银总产量.6=7.3亿万两    中国年输入银子,至少22亿2000万两。    杨天明为什么没有测算自己这两组数字很不合理?4年前的新文章呀,他也太能打混了,我应该没算错吧。研究经济历史的人可以对自己的研究数据这么不敏感?这文章千万不要到国外发表,要笑死人的。    不过,再怎么样,说明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了。可是中国二百年间从国外输入的银子是世界200年银产量总和的三倍,极度伤心中,经济学信息报的编辑们没学过数学?
  彭信威先生那本书你看明朝部分就可以了,里面对明朝的钱法、物价、经济学思想什么的讲解得很细,也就几十页,后两本网上都有电子书,你去国学数典看一下    二万万五千万两就是二亿五千万两啊,呃,这个数据又不离谱    条鞭法本质上是以田亩为征税基础(不过这个过程终明一朝并没有完成,清朝摊丁入亩后才彻底完成)外加赋税和力役的货币化(这个过程也要等到清朝才最终完成),当时白银的确是硬通货,但是数量并没有后来那么大,美洲白银大量输入的年份主要是万历和天启两朝,万历朝的国家岁入也比嘉靖朝大得多,嘉靖一朝太仓的白银岁入最高不过四百二十万两,稳定岁入不过二百来万两,万历间入太仓的白银岁入最高到过田赋折银四百三十余万两+商税四百八十万两,还不计地方截留的,直接入藩库的,直接入内库的白银岁入    其实我想说的上个回帖里已经说得满完整了,您还有什么问题么?
  抛开银产量不谈. 流通性固然重要. 可是过多的流通性,不过是导致价格和通货膨胀.对提升社会的生产力和综合实力没有实际的帮助.    完美的货币.应该是永远的保持适当的流通性. 只是一种货物的交易媒体. 对物价不会有任何正面和负面影响.    不知道楼主的意思是不是说清朝没有白银净流入. 流入都是明朝的事. 假如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历史事实不符  
  贵金属如金、银,1盎司=31.10克,称 troy ounce,而不等于28.35克。明、清1斤=16两=590克,故1两=36.875克,见郑天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根据这二个数字,银1盎司=0.8434明清两,计算岀的白银总产量更低。杨天明的文章不象一般国内的文章,不给资料岀处。他的每个数字下都给岀参考文献,我在转贴时把参考文献给删去了。不知问题岀在那里。
  再答          白银在宋朝只是商品,非为通货。十万、二十万银对于岁入二千万、三千万的宋朝,比例只有千分之一或二千分之一,比九牛一毛还低。这个情况与清末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为商品,非为通货一样,商品虽与货币均可用来交换商品,但是商品不一定等同通货。日本虽有银岛之称,但是早期却不以银币通行,大多视为商品用来贸易,后来盛行的银圆,已是明治大正以后。否则就会落入经济学原理上的「坐在金矿上的乞丏」,典型例子有如甲裴产金,但是武田治下普遍贫穷,不能投入生产的奢侈品,珍宝无异于垃圾。        还有白银自秦汉到明朝早期,在通货的表现还不如另一种物资(非为黄金),当时的金融经济不把白银放在眼里;然明清却以白银货币化,但发行量受到日本及美洲银矿开采产量,崩溃之必然,尤其是庚子赔款及马关赔款,白银外流严重。如果白银只是加入再流出,国内仍是净值不变,但坏就坏在白银原用商品交易而来,失去白银却属无偿,一来一回损失极大。退一万步而言,即令没有萧条,万一清朝万岁万万岁,繁荣的程度超过白银产量增加,银本位崩溃也必然,此为固定货币限制经济发展。马以《资本论》提到政府发行银币在质量偷斤减两,除了归咎于资产 阶级用制度剥 削人民,实物货币的天然缺陷(尤其是单一商品,如黄金或白银)昭然若揭,是以金银本非货币,或者黄金或白银不全是财富的指标。        还有其书提到的交易,几次辗转后,商业可以轻易把农业的生产者剩余完全剥夺,正如古董本身价值会随着人为而调整价值,但是古董本身却大致没变化。如果白银愈多就表示国富民强,相同的白银减少则为相同呈现,但是白银本来只是白银,国家财富并没规定一定得用白银计价。          --      旭日盈窗 格格孔明诸个亮       幽香满院 郁郁畹华每兰芳     --
  前帖更正比例为千分之五或千分之六。
  更正数据如下:    世界银产量:  年,年产量150万OZ,(  年,年产量1000万OZ,   年,年产量 900-1700万OZ,  世界白银总产量:150X50+120X0=129500万OZ,  1OZ=0.8明清两,  世界白银总产量:129500万OZ=9.4亿两    明清银进口量:  日本,输银入中国至少165万公斤=3300万两  西班牙年,输银入中国1亿6946万两  葡萄牙,利用转口贸易,白银最终换成中国商品回国,所以输入中国6000万两  荷兰年,输银入中国1554万两  英国:发现总在输出银子,银子不够用,改用鸦片代替。  中国年输入银子,至少2.8亿两    更正西班牙输入中国银数量,原文表述如下,    仅由中国商人自菲律宾载回的美洲白银便达两亿三千五百三十七万两千比索,约合中国库平银两一亿六千九百四十六万七千八百四十两”。    后半句就是中国库平银两1.6946亿两,如果以21.6946亿两计算,西班牙一个比索合中国十两银子,那不是银元是个大银饼了,所以一个比索应该是0.7两银      所以杨天明的数据没问题,全球9.3亿两白银产量,有至少2.8亿两流入中国,可能高达3—3.5亿两。    清中叶中国的一亿人口人均白银拥有量2—3两,这些白银是中国人拿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来的,而人家的银子只是从矿里开出来的,并没有附加生产制造能力,所以,明末清初的贸易顺差,只是帐面繁荣,我们是用本国的生产能力换回了大量的他国自然资源,而这种自然资源几乎只有流通作用。    基本上我清楚了,中国商品经济在明清发展起来,因为中国缺少银矿,而中国政府在宋朝发行纸币失败(政府对纸币无兑换信用),所以在流通货币不足,海外贸易发展的现实下,接爱其它国家用白银支付以满足国内流通货币要求,并且其它国家也没有产品可以提供给中国,除了银子。到后来,其它国家发现连本国银子也不够用了,因为进了中国就出不来,就想出来用鸦片作为商品换出中国白银。    呵呵,不是英国人无耻,实在是中国人只进不出,全球白银被中国以吸银大法吸入中国,中国人又不肯用白银采购国外的现代工业品—铁路,机车,纺织机械等,只有用上不了台面的招数。    让我不由联想到现在的贸易顺差,美元一个劲地进入中国出不去,美国人自己的流通货币估计吃紧了,又不能加印美元那会导致国内通胀,所以要减少美国对中国的逆差,当然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确被人为低估,必须升值,否则中国本国经济也会崩溃。当初清朝白银还是国际硬通货,所以还没有二次支付的问题存在,而中国现在是外汇管制国家,那些顺差的美元实际上已被换成了人民币支付给了中国企业在国内流通,所以美元顺差并非一笔财富,这笔顺差只有在购买国外产品时才有用,而当它们用于采购国外产品时,因为同样数量的人民币已由政府支付给了国内企业,其实变成了一种负债。    也就是说,假定每个月有2000万美元的顺差,这笔钱存在中国政府帐面上,但是中国政府要把2000万美元换成人民币付给国内,国内要多印1.6亿人民币,并且这个数字每月在增加,而当中国政府要花1亿美元买架飞机,实际上这笔钱已用人民币的形式支付给了国内,所以政府是在负债。    就是说,对于一个外汇管制国家来说,外贸顺差是负债而不是资产。  
  例如,1510年刘瑾因逆案被杀,抄家时家产中黄金1200万两,白银25900万两。虽然不知道明朝白银总量,但从刘家一家就能有如此量的白银,说明白银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存量。      --------------  我不想批评楼主,不过数字之类的东西还是要严谨一些,你自己看看上面的黄金白银数字可信么?  
  白银很关键啊。宋朝时铜钱大量外流,以及老百姓大量窖存铜钱,搞得市场上没有通货,百业不畅。明朝初年也是如此,恨不得物物交易了,发钞又不顶用,有了大量白银,商业流通就畅顺了,虽然出口货物很多,但是国内经济由于白银的润滑,也流畅了很多。
  尺子大G,    就算你批评我也接受,谁让我这么笨呢。    虽然江上提醒我以后我去查了家里所有写到这些数据的书都是这个数,不过我在昨天已经明白自己被史书和史学家们忽悠了。    不过这也怪我自己不动脑筋,这个数学题也不算难呀。    如果不是这笔银子这么庞大,我也不会想起这个论题,坏事倒也变成好事,还从各位那里学到很多,谢啦!
  Lancer1,    白银在明清经济中的作用不用多言,而以我目前能理解的看,白银体现的民间资本信用,而非国家资本信用。    老马写资本论的时候,国际贸易和商品流通还没有发展到现代水平,所以老马没法预知现代社会其实不必金本位或银本位,事实说明货币只起到流通作用,它的作用就是方便商品交换,货币并非天然是金银,只是在某种经济程度下是真,一旦超越这种经济程度,货币就不须用金银,而可以采用某个国家的货币---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所以,我的理解是:货币体现的是信用,是一种经济约定。    至少,目前全球经济并非是金本位,而白银也不再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因为无论金银在现代信息和交通发达的现实下,都已无法体现出易携带,易计算的特点。我们可以开一张十万美金的信用证只要全球电脑系统把数据从这个帐户转到另一个帐户就可以。    所以,我觉得货币在国际贸易繁荣的状态下,体现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兑现信用。    宋朝官交子最后失败,是因为国家失信,把官交子作为当政者敛财工具,而不是作为流通工具,如果宋朝当政者仅把官交子作为流通工具,可当时社会现实和制度,不可能。
  所以,我的理解是:货币体现的是信用,是一种经济约定。  ----------------------------------------------------  兄台这句话,已经解释了自己的问题. 其实银子只所以成为货币,也是因为信用价值比较客观,(不象宋之交子, 明之纸宝 当银子供应量既暴减,也不暴增, 稳定流通时,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了.    
  平心而论,宋代的纸钞政策还是不错的,因为有充足的钞本作保证,同时与充足的铜钱并行,所以币值比较稳定,明初纸钞政策明显受了蒙古人的影响,以钞为主以钱为辅,铸钱数目很少,再加永乐一朝出钞过多过滥,这才快速贬值导致被白银取代了
  这个问题很值得学习  
  据我所知,永乐的宝钞在中国本土不能流通,明朝就用于国际支付,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结果这些纸币反而成为了这些国家的本币。
  信用货币的出现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因为找不到能满足流通需要和发展的足值交换物,任何信用货币都比不了真金白银。即使现在真正遇到严重通货膨胀,还是考虑恢复金本位制。    宋代用纸钞是因为铜不能满足流通需要,而明清的白银流入基本能满足流通的需要,银子作为主要货币是最佳选择。
  所以美洲大发现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给遥远的远东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明朝末年有了大量白银作为货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货物流通加快,一条鞭法实施,用白银缴纳赋税,日本的闭关锁国,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欧洲各国忧心忡忡,后来鸦片贸易的出现,鸦片战争,都可以得到清楚的解释。  -----------------------------------------------------------  非常精辟!
  作者:朱老朱 回复日期: 1:33:27 
    所以美洲大发现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给遥远的远东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明朝末年有了大量白银作为货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货物流通加快,一条鞭法实施,用白银缴纳赋税,日本的闭关锁国,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欧洲各国忧心忡忡,后来鸦片贸易的出现,鸦片战争,可以得到清楚的解释。    -----------------------------------------------------------    非常精辟!      小农经济造高度发达的中国无法产生社会层面的对财富的疯狂追求的动力~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是出仕而不是迅速致富~从统治阶层的利益来看,一个疯狂追逐财富的社会不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这就导致中国即使有大量的硬货币也无法造就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对开拓海外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兴趣。货币是重要的,但还不是最最重要的。
  中国商人赚取巨额财富后,首先是买地盖房,或是藏在地下,造成财富沉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对扩大再生产也没什么兴趣,日本人从山西渠家大院地下一次就起获银元好象40万。
  这主要是统治者造成的,富可敌国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白银大大量输入,和后来明朝末期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很大的关系,假使民间有三亿两白银,而政府手上只有不到三千万,还不能长期保有,则会导致政府对经济失去控制力.  
中国去年税收近五万亿人民币,去年GDP 24.6万亿人民币,政府收入占五分之一还多,而明朝政府的收入只有民间十分之一,而且白银不是出自政府(人民币可是人民银行印刷的),最后政府的倒台,应该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在小农社会,大家都追求财富,必然会导致政府的倒台,清朝政府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例如,1510年刘瑾因逆案被杀,抄家时家产中黄金1200万两,白银25900万两。虽然不知道明朝白银总量,但从刘家一家就能有如此量的白银,说明白银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存量。  +++++++++++++++++++  数据有误……  明朝倒台,怨天灾,怨气候,怨白银,政府永远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沉淀在民间的白银,从宋代开始就是个庞大的数目。    怪不得要土改呢,农村是个宝库啊
  推荐lz去看几本关于这个话题的书,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李金明的《明代海外贸易史》,万明的《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  ----------------------------------------------------------  发现http://ishare.iask.sina.com.cn/挺好使,找点资料挺方便,上面三本书用这都能搜到电子版
  中国本土产银有限,量少。
在中国明朝开始大量用银并货币化时,西方已开始过渡到金本位。他们去美洲本是找黄金的,后来与东方的贸易中发现了东方对白银的巨量需求,故开始开采其白银从东方换取商品。同时在西方金银比价在1:15左右,在东方是1:8左右,在西方白银只是商品,在东方却是货币。白银的投机也能获取利润,故白银流向东方甚多,而大部都进入中国。
在年间,恰是美洲白银开采的一个停止乃至萎缩期,以白银为货币的明朝,白银流入枯竭,应该是期灭亡的原因之一。
另外古代16两等于现在1斤。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朝代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