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屁股的新天地教会教徒的生活是不会明白的,啥

您的位置:
网站http://www./
原文http://www./说明http://www./推荐http://www./
『』责任编辑:来自http://www./说明http://www./版权说明
原标题:淘宝了这么多年,你绝对不知道这些奇葩商品作为骨灰级淘宝剁手王,小全妹今天来波狠的,给大家科普一发“你打死都没想到这也能买”的系列产品,不仅让你大跌眼镜,很多还真的很实用!!!相信很多跟我这样到了剁手王级别的买家,肯定什么产品都见识过了。但是你绝对不敢相信,特么淘宝还有这玩意儿卖?卖家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正常人。我是分割线比如▼蚊子尸体这个买家评论,可以说是神级别了。再比如这个▼分手挽回符光看这个产品图,我都怕。说的这么神准,万一哪天前任用这个找我,特么不是要哭死(我甩的他)最让小我震惊的来
原标题:独行妈妈好心指路,人贩子3分钟迷晕妈妈,迅速抱走小孩责任编辑:
原标题:你妈逼你相亲了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文丨平民星探柳飘飘来源丨她刊(iiiher)作为一个优秀的「大龄女青年」每逢佳节我们从来不「倍思亲」因为每次回家总免不了被家里的长辈们各种围攻!他们的中心思想无非就是三点:有男朋友了吗?怎么还不找对象啊?要不要阿姨给你介绍个对象啊?Excuseme??有对象很了不起吗?我只有一个「帅」贯穿一生!当父母在你面前「不经意」地提起“谁家孩子今年要结婚了……”“邻居家的王阿姨去年就抱上孙子了……”恭喜你!你被催婚了!以至于我们现在面对父母时都难免会产生一种
原标题:《菜根谭》每日读之九十三【原文】186、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187、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持毋减分中。【译文】186、作人没有什么高大深远的事业,摆脱了尘俗情缘就进入了名士之流;学习没有什么增进补益的功夫,减少排除了外物的拖累就达到了圣贤的境界。187、恩宠利禄不要抢占到别人前面,德行功业不要落后于别人后面,接受享用不要超越本分,修为把持不要缩减标准。(待续)责任编辑:
原标题:别惦记那点死工资了,未来三年内最赚钱的项目,不看又穷一年1责任编辑:
原标题:骗子已经掌握你的贪小便宜心理,这个街头骗局已经很多人被骗了责任编辑:
原标题:搞笑视频:吃饭时别看,要笑岔气了,嘿嘿责任编辑:
原标题:学生上课吃零食被老师发现,陷害同桌转移老师注意力学生上课吃零食被老师发现,陷害同桌转移老师注意力关注笑园店铺,爱你们呦责任编辑:
原标题:苏媒:建议中超球队捆绑女足,成绩记入联赛排名上周,成立于1999年,获得8次全国冠军的天津女足凄凉解散。就目前女足的生存环境,《扬子晚报》今日撰文,建议中超球队捆绑女足,并将女足的成绩记入中超球队的排名。文章中称,天津女足走到这一步,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现在一支条件好的女超俱乐部单季的投入要达到两三千万元,女甲俱乐部至少也要1000万元。国内女足球员的顶薪也就2万多一个月,尽管看起来比一般人的收入要高,但女足球员付出的辛苦,需要忍受的伤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目前中国踢到所谓职业的
原标题:天了噜!圣诞老人竟然是印度人!!如约而至的圣诞节说穿了就是一个红色的节日一个红衣服的老者在那天开始出来做好事那么脑洞大开一点:如果圣诞老人换个教派,那不就是红衣罗汉么?将书籍中有关红衣罗汉的部分和圣诞老人进行比对惊讶的发现,二者好像差不多诶!定睛一看好像还真有点像圣诞节的由来公元四世纪,尼古拉斯出生在小亚细亚,家庭富有但父母早逝。尼古拉斯长大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的人,自己出家修道,终生为社会服务。之后他成为了神父,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
原标题:新案件|安福路上新出现的那抹复古绿橱窗如果你最近去过安福路和武康路的街角,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叫做RACCoffee的小窗口。而就在前两周,RAC的团队又在这个街角的一个隐蔽的庭院里开了一家新店,走过的人都会被这一抹复古绿色所吸引。这是一家集咖啡馆、可丽饼店和葡萄酒吧于一身的店铺。店铺的设计明显下了不少功夫。一长串玻璃窗占据了一整面墙,给屋内洒满了自然光。乳白色的地砖拼接着几何图案,木制的桌椅和橱柜带来了一些暖意,而绿色的门窗则增添了些许迷人味道。那么美的店铺很容易忽略了食物本身,两页纸的
原标题:蜂蜜儿童补营养的好选择!!!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项检验结果显示:对市场上114份标示有“儿童营养食品”的产品检验后发现,其中1/3的食品根本没有营养成分,1/3的食品有营养成分但未达到标示的指标。儿童专门吃营养食品不仅没必要,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些儿童营养品中所含的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会对儿童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有不良作用,有些营养品中还含有微量的激素,会影响儿童的生殖系统发育。蜂蜜是受儿童喜爱的食品。它营养丰富,成熟的蜂蜜含70
原标题:超级搞笑:医院各科室圣诞节特色蛋糕大全!来源:“医史微鉴”公众号。导语:圣诞节,我们谈谈吃的话题:蛋糕。让我们做个综述,看看医院各科室的特色蛋糕都长什么样子。一,急诊科你的急救箱怎么那么像筛子啊二、内科系统内科医生的蛋糕一直都是中规中矩的,让人感谢很正统...(仔细看清楚了,这不是衣服,是蛋糕)三、儿科儿科医生的蛋糕中,由于儿童元素的出现,都是很温馨的...四、妇产科妇产科也和孩子有关,一般来说,也都会很温馨...但是,如果没有断脐带,就会有点儿恶心...这个,你确定是剖宫产?好像蛋糕师
原标题:青年大师赛孙逸阳称霸象棋小仙女两胜男子大师12月23日,2017年“甬江杯”全国象棋青年大师精英赛在浙江宁波落幕。本次赛事由中国象棋协会主办,宁波市江北区体育局、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办事处承办,宁波市象棋协会、宁波市桥牌协会、宁波新纪元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协办,赛事采用男女混合的方式,参赛资格限定日以后出生,按日截止期象棋棋手等级分顺序,男子象棋大师前10名、女子前6名(如有不参加者,按等级分依次顺延),进行七轮积分制。经过激烈的角逐,刚刚夺得磐安伟业杯桂冠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其他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我争取按照一天一章的频率往外贴。  我贴出来的,都是原文摘录。  关于具体的知识部分,我都舍弃了。只是将有关对教会的认识部分摘录下来。  因此,这个主要还是一个对教会的认识。  有什么不同意见我尽量答复。  谢谢。
楼主发言:65次 发图:0张 | 更多
  【美】布鲁斯-L_雪莱第三版《基督教会史》摘录  第一部分 耶稣和使徒时代 公元前6—公元70年  第一章 让王滚蛋  基督教是唯一将其神的蒙羞作为核心事件的主要宗教。  “挚爱的将死的羔羊,”信徒们咏唱,  “您的宝血将永不会失去权能,  直到神买赎回来的所有教会  被救出来,不再沾染罪污。”  耶稣有没有建立基督教会?如果他建立了基督教会,那么,他是如何塑造基督教会的特殊品格的?  他曾有两年时间和他虔诚的门徒们一起工作;他教导他们“神的国度”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向他们介绍用宽恕和爱将他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新约”。  如果说这种简单的团体缺乏许多以后基督教王国所有的律法、教职、仪式和教义,但是,这种团体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团体。耶稣一直坚持主张过一种特殊的生活,即将“神的国度”和人间各种勾心斗角的政权分离开来。逐渐地,他的信徒开始认识到追随耶稣就意味着对其他要求忠诚的声音说“不”。在一定的意义上,这就是耶稣运动的诞生。至少在这种意义上,耶稣曾建立了“教会”。  耶稣教导的主题是神的国度。他所说的神的国度是什么意思呢?他相信在世界历史之中有神戏剧性的干预?或者,他是说神的国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在此了?或许他所说的神的国度这两种含义皆有。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个短语象征的是一位具有位格和仁慈的神的主权,而非地理意义上的或实有其地的王国,那么这两种含义就是一致的。  法利赛人的虔诚和耶稣运动的态度之间的对比没有比这更加巨大的了。一个以遵守犹太人成百上千条的宗教律法为基础,一个则取决于对自义的否定以及对怜悯之神的信靠。  因此,耶稣向他们描绘了属于他的天国和尘世王国之间的差别。他说,他的追随者代表另外一种社会和另外一种伟大。在尘世王国中,有权有位的领导者主宰他人;但是,神的国度则用与之完全不同的方式即爱和服侍进行管理。  耶稣所说的“新约”是什么意思呢?确切地说,这个背景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以及将以色列塑造成一个民族的西奈山事件。但是,在耶稣的心中,新约所包含的意义远非仅仅是这种显在的解释。  他用自己的血来谈论“新约”。他的话语是耶利米先知的回声;后者应许将来有一天刻在石板上的约将被写在人心上的约所取代:“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耶31:33—34)  耶稣说,新约时代已经来临。神的新子民如今可以通过耶稣自己所流的血,享受罪得宽恕的喜悦。  当耶稣的生命渐渐消失的时候,他的一小群追随者绝望而默默地观看着,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既独特又富有启示的序幕。  耶稣变得越来越虚弱,就呼喊:“成了”,便将他的灵交付给父神。
  赞!  
  微笑,现在中国的传教情况时这样的:假如我认真写篇文章,题目叫《耶稣生活在天琴座最大的宇宙黑洞里》,并把它故意传播进我附近的家庭教会的话。不出一个月天,全中国的家庭教会以及基督教网站都会讲到它,并郑重地被引用为科学观点证明耶稣存在。  
  我的意思是,中国最底层的信徒们,他们没有任何自主判断力,我也怕你误解,所以说明一下。  
  第二章 新皮袋与旧皮袋  自审判耶稣后八年的时间里,犹太公会已经不得安宁。无人知道该如何停止正在扩展的拿撒勒运动。犹太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禁止他们不停地谈论耶稣,但是每次拿撒勒派都更加壮胆,甚至谴责犹太公会杀害了弥赛亚。  暴民场景、第一位基督教殉道士司提反的受审和死亡触及如下问题并提供了答案,即基督教如何从其犹太之根中生发出来?一位向犹太追随者宣布犹太主题即神国的犹太弥赛亚如何能够成为万民的救主?  问题的答案存在于司提反与犹太当权者的对质中。司提反的申诉集中解释了旧约。其中的问题不是犹太圣经到底说了哪些内容,而是如何解释这些内容。如果耶稣是他自己所宣称的那位,那么对旧约的标准解释就必须加以修改,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全盘推翻。  他(司提反)认为,犹太生活中的制度、律法和圣殿都是暂时的。神的意图是用它们指向即将来临的弥赛亚,这位弥赛亚将为万民成就一切的义。旧约的核心目的是应许弥赛亚将会到来。司提反说,这位弥赛亚已经来了。耶稣就是弥赛亚的名字。  彼得对耶稣复活的宣告是一项惊世骇俗的发展。  接着,从一开始,使徒们传布耶稣复活的信息,认为复活成就了神在旧约中宣告的目的。曾经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弥赛亚被高举,高过宇宙之上。使徒们说,若没有这个神迹,就没有福音,没有拯救,没有教会。但是,复活是真实无伪的。因此,“悔改”,彼得告诉五旬节的朝圣者们,“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  尽管使徒们在外在方面与犹太宗教一致,也使用犹太圣经,但是,他们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耶稣复活和五旬节圣灵降临已经使他们独一无二,成为一个新皮袋了吗?
  在使徒们的领导之下,通过两个特殊的仪式,这个羽毛未丰的运动既保持了团结,也使得耶稣受死和复活的事实成为其团契的核心。  第一代基督徒相信,耶稣的死亡、埋葬和复活以及其后五旬节的圣灵降临都是神的作为。它们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信仰主耶稣和受洗见证这种信仰而进入属灵国度的生命当中。  在门徒组成的会众中,通过喝杯中的酒、吃祝谢后的饼,耶稣的死亡以及圣灵中的新生命由此而体现出来并得到确认。这种简单的进餐仪式更新了他们与神及他人之间的盟约关系。  最初,使徒们欢迎信仰耶稣的希腊化犹太人进入教会。但是合一的精神随着巴勒斯坦信徒和希腊化信徒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而受到损害。  他(保罗)后来解释说:凡不完全按照律法去行的人,就受到律法的咒诅,同样,凡以行律法为本并以此来赢得神喜悦的人,都会受到咒诅。幸运的是,神提供了逃避咒诅的大道。基督挂在十字架上,“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3:10—14)。  所以,司提反是正确的。神将律法赐予人是为了让人承认自己不能遵行神的旨意,使人类除了接受耶稣基督受死和复活的福音之外别无选择。  在这些教会中灌输基督教道德原则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保罗说,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遵守律法赢得神的义,那么我就能成为天国中最大的。但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义最终只会走向失败。我们只有凭借原本不配的神的怜恤方可被接受为义人。这是神的恩典。而且恩典总是源自耶稣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  许多基督徒认为保罗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们深受基督徒道德滑坡的困扰,他们感到这种滑坡肯定会在外邦教会中发生。他们主张,如果你只是教导因信称义,那么人们会想象,一旦他们因信而接受基督,他们如何生活便无关紧要了。  保罗说,恰恰相反,如果他们真正因信接受了基督,那么他们便接受了基督的道路和基督的心。真正爱神的人能够按照他所选择的去做,这是因为,如果他们真正地爱神,那么他会甘心情愿地按照神的旨意去做。  保罗及其犹太反对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随着使徒去世而消失。在基督教中,这种差异一直延伸到我们这个时代。律法主义者认为保罗之类的人轻率而不切实际;保罗及其追随者则指责律法主义者有叛逆的倾向,也就是说违背了神之恩典的意义。  到这个时期,基督教和犹太教传统之间的裂缝已经几近不可弥合。外邦信徒不实行割礼,也不知道或遵守犹太饮食律法,在大多数地区,安息日(一周的第七天,即公历的周六)仪式已经让位于在一周的第一天即耶稣从死里复活的日子(即公历的周日)举行崇拜。  耶路撒冷教会的领导权最初掌握在“主的兄弟”雅各手中。雅各是一位虔诚的、遵守律法的犹太人,他深受他的追随者敬重。然而大约于公元62年犹太大祭司下令将他杀死。雅各的死使耶路撒冷教会陷入群龙无首和道德败坏的局面。  实际上,公元70年以及圣殿的毁灭标志着使徒时代的终结。
  第二部分 大公基督教时代 70—312年  第三章 最无价值的人  对教会来说,这一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他让基督教与时代融合。他为未来制定长期的计划,在发展中塑造着未来数代基督教信仰的特色。  今天,我们用信经宣告对“圣而公之教会”的信仰。这个时期所给予我们的就是“大公”基督教。它远非一种组织。它是属灵的异象,是对基督徒应当在一个身体中合一的坚定信心。  虽然在新约中基督教具有普世性,但大公一词从来没有出现其中。显而易见,在2世纪初,安提阿的主教伊格纳修是使用该词语的第一人。谈到“大公教会”,他是这么说的:“只要是有耶稣基督的地方,都有大公教会。”大公教会既是普世的,所以与地方会众不同;又是正统的,所以与异端团体不同,在这种意义上,在2世纪末,大公一词已经被教会广泛使用。  像犹太人及其会堂一样,基督徒也有地方性的聚会。但是,从一开始,他们就视自己为新以色列人,是全世界信徒的团契。  甚至像现时代大都会中的大教会所做的那样,一旦某个教会在首都扎根,它自然而然地就在基督教事工方面担负起领导工作。  至3世纪末期,罗马帝国无一处没有福音的见证。但这种见证的力量是不平均的。力量最强的地区是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和埃及以及其他几个值得注意的城市如罗马和里昂。大多数地方的乡村居民则大多未接触到福音。  在整个最初的三个世纪中,大多数信徒是淳朴、卑下的人—奴隶、妇女、商人和士兵。  教会不忽视穷人和受鄙视的人,这正是教会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在2世纪末,新信仰正在日益成为帝国中力量最强、最鼓舞人心的运动。那个时代许多心智最为敏锐的人正在成为基督的追随者。  至3世纪,基督教会开始在罗马帝国日益壮大。不同教会之间不间断地往来,举行主教会议,由信使携带的书信在帝国之内来回传递,基督徒显示出对其领袖的忠诚和相互之间的忠诚,所有这一切甚至给罗马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基督教信仰能够以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传播呢?虔诚的基督徒会强调福音的大能。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福音传播是最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如下几个显著的因素明显地有助于基督教的扩展。  第一, 非常明显,早期基督徒被一种强烈的信念所感动。大事件已经发生。神已经参与到时间之中,基督徒被这一重大消息中创造性的权能所打动。他们知道,人已被救赎,他们不可能不告诉别人救恩的好消息。在面对包括殉道在内的各种困难的时候,这种不可动摇的确信有助于解释教会增长的原因。  第二, 基督福音满足了人们心灵之中某种能够被广泛感受到的需要。  早期基督徒在斯多葛学派道德观中捕捉到一种类似的声音。但是,他们增加了一个特征即恩典。只有神主动的爱——而不是个人的自尊——才有可能让人具有基督的生命,并引领基督徒走出来关心人类同胞的种种需要。许多人开始认识到,斯多葛学派所追求的目标,基督徒们达到了。  第三, 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基督之爱可能是基督教取得成功的最有说服力的原因。  最后,在许多情况下,迫害有助于将基督教信仰公开化。  这个时期让我们想起,只有当教会受到福音的鞭策,将万民引向对耶稣基督的真信仰时,它才是真正的大公教会。
  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麻烦对它微笑君给解释一下这句话:  “凡不完全按照律法去行的人,就受到律法的咒诅,同样,凡以行律法为本并以此来赢得神喜悦的人,都会受到咒诅。”
  @恉難 11楼
21:15:27  麻烦对它微笑君给解释一下这句话:  “凡不完全按照律法去行的人,就受到律法的咒诅,同样,凡以行律法为本并以此来赢得神喜悦的人,都会受到咒诅。”  -----------------------------  首先,这里的“律法”,是指神的律法;  其次,不完全按照神的律法去行,就是罪。因为神是公义的,因此罪一定会有后果;  再次,但神的律法是让人知罪的。因此,若试图以完全地行律法而赢得神的喜悦,必会受到神的咒诅。  最后,人生是一场极重的劳苦。自出伊甸园,人就被放逐了。若想与神和好,唯有籍着耶稣十字架上的血。
  这个神还真难打发滴说。  简直跟闲闲书话斑竹一样难捉摸:  你说话,他担心你胡说,所以时刻埋伏着;  你不说话,他傩面一闪,给你个黑脸,鼓励你争论。  不过,如果基督徒认罪忏悔,那神是喜悦呢还是诅咒,请问?
  呵呵,翁姑娘有点装糊涂吧?  神的律法清清楚楚,书话版主们的“律法”,你清楚吗?  忧伤痛悔的心,神必不轻看。:)
  第四章 如果台伯河泛滥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早期教会首先是一支高贵的殉道士军队。在许多方面的确如此,没有人比小亚细亚西部的士每拿的高龄主教波利卡普更加高贵的了。  但是,手无寸铁、心平气和的基督徒穿着白色的长袍,站在咆哮的狮子面前,而竞技场里回荡着罗马民众呼喊流人血的叫声,这幅图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误导性。在公元200年前,罗马平息基督徒的种种努力最多不过是半心半意的。只有极少数罗马皇帝是嗜血的恶棍。  那么,为什么罗马要迫害基督徒呢?为什么我们回顾这个时期时称之为殉道士时代呢?  罗马帝国当局极其宽容被罗马军团征服的领土上的各种宗教。如果被征服地区的民族宗教向皇帝宣誓效忠加入其礼仪,罗马几乎从来不对其加以干预。  在一种特别的情况下,罗马甚至停止了向皇帝烧香的要求。犹太人就是一种例外。犹太人狂热地忠诚于他们的独一真神,如果让他们承认其他任何的神,他们随时准备让他们的故乡成为浴血的战场。  只要罗马当局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人中的一个新教派,耶稣的追随者就同样可以免受帝国的压制。但是,当犹太人明确地表明他们和新运动毫无干系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犹太人毕竟是“一种封闭的群体,是用割礼记号将自己和其他民族分别开来的民族,大多自顾自地生活和崇拜,也没有积极的传教活动”。基督徒却不同,他们总是谈论他们的耶稣。他们四处传道,要使整个帝国的人都成为基督徒,其传播极其迅速,这表明他们的目标不是空中楼阁。他们不仅像犹太人一样拒绝将皇帝当作活神来崇拜,他们还竭尽全力动员全国人民与他们一起拒绝皇帝崇拜。  人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与众不同的人。趋同而非独特是免于困扰的生活之道。所以,早期基督徒越是严肃地对待其信仰,他们就越是容易遭到大众的反对。  因此,只要按照基督的教诲去生活,基督徒就成了对异教生活方式无声的谴责。这不是说基督徒四处批判、谴责和反对,也不是说他们有意标榜自己为义人和高人一等,而仅仅是说,基督教的伦理自身就是对异教生活的批判。  拒绝异教的神祗是基督徒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基督徒受到无穷无尽的攻击的根本原因。  简言之,早期基督徒几乎将自己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分离开了——如果他想在主面前成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的话。这意味着,无论基督徒身处何处,他的生命和信仰都要展现出来,因为福音引来一种崭新而革命性的对待人类生活的态度。这可以从基督徒对待奴隶、儿童和性的观点上看出。  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的首要原因出自帝王崇拜传统。基督和凯撒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在帝国生活中,帝王崇拜逐渐成为核心。  没有基督徒会说:“凯撒是主。”对于基督徒来说,耶稣基督,只有他是主。对于罗马人来说,基督徒十足地狭隘,极端地顽固不化;更加糟糕的是,他自己承认自己是不忠诚的公民。如果基督徒愿意烧一柱香,正正规规地说:“凯撒是主”,他们是可以继续随心所欲地崇拜基督。但是,基督徒不愿意妥协。因此罗马认为他们是一伙隐藏的革命家,会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生存。  在一定意义上,罗马是正确的,因为许多基督徒认为这种忠诚问题上的冲突是一场宇宙性的争战。  那么基督徒是用什么来捍卫信仰反对来自罗马的攻击呢?他们征服了大龙,约翰说:“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启12:11)。
  第五章 关于大事件的争论  但是许多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也像甘地那样理解基督教。他们设法将耶稣的教诲和耶稣的身份分离开。他们想将关于耶稣的超自然教义抛在一边,抬高他的伦理教诲的地位。他们发现历史性的基督教信仰令人难堪。他们更喜欢强调基督徒的行为。  早期信徒认为上述做法是对信仰的背叛。他们说,福音是关于大事件的好消息。因此信仰是根本。总是先认信基督为主和救赎主,然后才有行为问题。早期教会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将相信耶稣是基督视为真基督教的试金石。  在基督教中,对坏神学的解决方法绝不能是没有神学,而必须是有好神学。神将心智赐予我们,他的确期盼我们在思考其真理是运用这种心智。英国作家查尔斯-威廉斯说得对:“人本当和神争辩。”这就是神学。  神学是关于神的理性思想。它和宗教并不等同。宗教是指我们信仰神,是指我们努力依照这种信仰去生活。神学则试图理性地解释我们的信仰:他是对宗教的思考。  当我们在这种思考中犯错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异端或坏神学。异端并不必然是坏宗教,但是像一切错误的思考一样,它可能会带来坏宗教。  事实上,异端无意之中帮助了教会。他们拓荒性地阐述真理和种种努力强迫教会塑造出“好神学”——关于圣经启示的周全而系统的论述。  我们称好神学为“正统”——该词似乎总会激起各种情感。正如威廉-霍尔登曾经说过的,有些人痛恨非正统。“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在政治、宗教上,还是在餐桌举止上,正统是生活的第一必需物。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正统是人陷入的最可悲境地。它与陈腐、毫无创意以及十足的无聊乏味无异。”但是,在教会史上,基督教正统的含义十分明确——它指的是多数人的观点。正是基督教的正统形式赢得了绝大多数基督徒的支持,并被表达在教会大多数的法定公告或教会信经中。所以,大公基督教是正统。  教义是由教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由于威胁改变基督教本质、毁灭基督教核心信仰的异端已经冒出来了,正统信仰的框架才一步步被搭建起来。  不要忘记,神学并不等于神的启示自身;更确切地说,神学是人对启示的理解,是人在教导和布道中明晰地表达神启示的一种努力。而且,我们知道人隶属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说话。  对于犹太基督徒来说,神是独一的。他是犹太人长期以来所信仰的神。当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他也是万民的真神时,他们依然将神视为他们一直如此理解的位格神。  对于希腊信徒来说,神的同一是一种抽象。他们通过哲学提炼、通过数学思想过程形成他们的神观。毫无疑问,希腊化犹太人在归顺基督教时才接受神的位格属性,但是更加抽象、哲学化的观念仍然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  因为对基督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1世纪的基督徒以基督论作为不可妥协的分界线。当我们认真阅读第四福音书的时候,我们认识到约翰正在与两种思想作战。  约翰向两边开战,既反对将耶稣仅仅看作人的观点,也反对认为耶稣仅仅是天国的魂灵的看法。  大事件即道成肉身总是让人觉得像宗教谬论。历史表明人们孜孜不倦地谋划着,要去寻找某种替代性的解释。最流行的技巧之一就是将这个故事拎起来脱离时间,认为它是“永恒的”真理,是宇宙中的某种奥秘,是解释万有真正存在的方式的神话。  检验对道成肉身大事件的信心的第一个主要尺度不是否定耶稣基督的神性,而是拒绝他的人性。  历史上,在有知识的人中盛行的最新理论往往如过眼烟云,瞬息即逝,最容易被后世所抛弃。  在正统基督教中,救赎并不是通过某种属灵领域中的秘传知识,而是通过神在历史中的行动而出现的。神子进入时间,从童真女而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十字架,受死并被埋葬。这不是诺斯,这是大事件。  正统基督徒说,身体不是要被丢弃的负担。身体是神赐予人的礼物,既让人在现世生活,也让人在来世生活。  人需要救赎,这并不是因为人是身体的囚徒,而是因为人情愿选择自己的道路,而非神的道路。人的罪恶并不在于他的身体,而在于他的各种情欲。人爱错误的东西。  这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基本的苦痛,只有一位特殊的救主才能将人从人自身中解救出来。这就是大公基督教坚持认为甘地以及一切同意他观点的人都是错误的原因之所在。人不需要教师。人需要一位救主。
  第六章 经卷之规  至今,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圣经的基督教信仰会是什么样子。它是基督教福音传播及其教诲、崇拜和道德的根基。当我们回顾基督教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没有哪种决定比最初的三个世纪围绕形成圣经所做的决定更加根本的了。圣经不仅仅是信徒面对殉道时的鼓舞力量,也是受到异端威胁的教会采用的至高标准。如果大公教会是正统,那是圣经使它成为正统,因为不断检验一切教义的尺度是:圣经是怎么说的。  在古代世界,“证据”(testament),更多的时候是用“盟约”(covenant),是用于表达两部分人之间特殊关系的术语。我们现在还偶尔会谈到“婚约”(marriage covenant),就是指将丈夫和妻子连为一体的盟约。  当该词用于圣经的时候,它代表神和人之间特殊的、由主神的恩典创立并维系的关系。  圣经包括两个部分:早期基督徒——和犹太人一起——认同的旧约和早期基督徒——撇开犹太人——创作的新约。在旧约中神发出应许,在新约中神成就应许。  早期信徒尽其最大努力将旧约变成一本基督教的经书。他们解释圣经常常坚持新约作者使用的应许和应验这个历史模式。但是,一些足智多谋的作家走得更远,超越了这个基本图式。他们不久就发展出一种解释理论,该理论发现耶稣基督和基督信息遍及整个旧约。我们称之为寓意解经法,因为它将实际上发生的事件,诸如过约旦河,转变为洗礼的象征或其他基督教真理。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亚历山大的一位教师,名叫奥利金,他谈到圣经具有不同层面:  “圣经是在圣灵的默示下写成的,既具有显在的意义,又具有向大多数读者隐藏起来的意义。------整个律法是属灵的,但圣灵默示的意义并不被所有的人认识到——只有神以智慧和知识之道赋予圣灵恩赐的人才能认识到。”  但是,从一开始,基督徒的信仰准则就不仅仅是旧约。耶稣在世时,他们有变成肉身的道,耶稣升天后,他们由活着的使徒领导。使徒的信息,无论是成文的还是口传的,都被视为认识主耶稣的旨意的真正通道;早期基督教文献反映出对使徒信息的尊重。  在成为正典的过程中,有几个要素发挥了作用。其中一些属于正在发展中的教会生命的内在特征,其他的则是外在的,即历史事件和异教影响对福音产生种种威胁。  首先,凡属于圣经、真正是圣言的经卷自身具有自明(self-evidencing)的品质。它们在表面上就具有独一无二性。它们一直对人的生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由于一些基督教作品被基督徒崇拜所采用,所以它们被列入圣经。  第三,要与某位使徒有密切联系;这或许是某部基督教书卷被收入新约的基本原因。这是某部书卷是否有效的检验尺度:它是由一位使徒撰写的吗?或至少是由与使徒圈子有直接联系的人撰写的?  通过保留旧约,教会强调如下两个重要的观点。  其一,教会坚持认为,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必须调和神的愤怒和神的慈爱。------保罗在十字架中发现的是:十字架既是神的慈爱的证明,也是神的公义的彰显。  其二,通过保留旧约,教会强调历史对于基督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基督教既来自过去,又与一位名叫耶稣的历史人物密不可分,在这两种意义上,基督教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宗教。因为基督教扎根于如下信条:在历史之中,即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神亲身参与人类事务,所以基督教具有历史性。这意味着,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的生活包括直面人类生存中的谜团——生活中所有“主啊,为什么?”一类的问题——然而依然相信神有他的美意。  基督教一直是生灵的宗教。  教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序。------面对这种挑战,教会如何保持福音继续成为核心?教会必须让其后的一切基督教的崇拜、教诲和生活都以基督和使徒见证为中心。圣灵的自由言说并不能对此提供保证;孟他奴主义正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是最初的使徒福音成为根基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使徒作品分别出来,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权威。这需要其后一切的信仰和行动都根据这个核心信息来判定。  这并不是说教会已经不再信仰圣灵的权能。其差别在于:在最初的岁月中,圣灵让人写下基督教信仰的神圣经卷;在其后的日子里,圣灵让人去理解、解释和应用神默示的话语。  第一个和我们现在一样的经卷目录出现于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主教的一封复活节书信之中,该书信写于公元367年。其后不久于北非召开的希波公会议(393年)和迦太基公会议(397年)发表了同样的目录。  当然,在一种意义上,基督徒创造了正典。他们关于经卷的有关决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承认那些在教会普遍感受到其权威性的作品。从新约形成的过程来看,早期教会的基本目标是完全顺服使徒们的教导。带着这一目标,它们为万世万代塑造了基督教的特征。恰恰因为基督教具有使徒性,所以信仰具有大公性。
  第七章 罪人的学校  “风随着意思吹,”耶稣曾对尼哥底母说,“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8)在使徒时代,情况似乎就是这样。圣灵自由地浇灌教会,鼓舞信徒,激励先知,驱除魔鬼。  ——(这一段和理性地认识教会无关,但实在太有诗意了,便忍不住摘录下来。)  第一代基督徒相信,通过圣灵获得新生是基督徒必不可少的标记。  但是,如果基督徒在领受圣灵、接受洗礼之后犯下重罪该怎么办?如果神宽恕的恩典大于人类的滔天罪恶,教会为了赞美神的恩典应该允许人犯罪吗?或者说,在受洗之后,还有不可宽恕的罪吗?  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2世纪和3世纪的基督徒,特别是在孟他奴“开始以一种醉狂状态叫嚣着”,谴责教会犯罪和反对圣灵之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拒绝孟他奴主义及其预言和道德说教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清晰地表明教会是一种建制。教会向万民传福音,显示出普世性;教会直面异端,阐述正统教义;教会和罪作斗争,发展出主教制。当教会将宽恕罪的权能赋予主教的时候,大公基督教就成型了。  主教制,即主教的权能和威信,也是逐渐形成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使徒是1世纪教会当之无愧的领袖。------但是,圣灵随己意运行。先知和教师以及行异能的和医病的也声称具有圣灵的权能。在属灵恩赐上,各种敌对观点造成了哥林多教会的混乱,甚至在面对这种混乱时,保罗仍然拒绝否定圣灵的作为。他写道:“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圣灵随己意赐给教会。”(林前12:28)  但是,保罗明确地表明,那些在他宣教旅程中建立的教会需要有牧养的领袖去关心信徒的属灵需要。这些地方上的领袖分为两种团体。第一种领袖团体被称为elders或presbyters(源自希腊语,意为“年长者”)。这些人也被称为主教(即监督)或牧师(即牧羊人)。另外一种领袖团体被称为deacons。  这些领袖的职责在不同的地方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说来,长老教导新信徒,带领公共崇拜,维持教会纪律。执事辅佐长老的各项活动,但可能不能主领圣餐。因此,使徒时代已经存在两种团体:即圣灵授权的巡回领袖,牧养教会的常住领袖。  很明显,长老主要负责如下工作:和其他教会通信,掌管为穷人设立的基金,再和异端教师冲突中宣讲纯正的信仰,主领主餐(或圣餐)。  大公(或正统)的教义是公开的,适用于一切人。  困扰我们的问题——对于基督徒来说,主教制的出现有什么权威性?——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相互冲突的不同回答。部分地说,我们的分歧说明今天存在着宗派上的种种差异。但是,甚至在3世纪,也有许多基督徒感到主教制的出场意味着圣灵离去了。  在最初的1世纪和2世纪,基督徒并不是在职位中,而是在信徒的生命中寻找圣灵权能的确据。他们根据道德力量来看待圣灵。  在早期教会教父和护教士的全部作品中,你会发现,伦理要求占据首位。毫无疑问,这些基督教社团设法通过最严格的道德原则来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宽容在他们之间的不洁教友。大批的罪人被教会驱逐出去。  事实上,基督徒会众所表现出的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基督教真理的一个明证。在《护教文》中,殉道士查士丁将主要篇幅都用于探讨基督教中的道德原则。  雅典的基督徒哲学家阿萨纳戈拉斯指明了这一点:“在我们当中,有未受过教育的群众、工匠和年老的妇女,他们根本不会用话语来描述我们的教义的价值,但他们凭借行为证明这些原则。”  查士丁承认,基督徒身上不屈不挠的品格使他确信他们是纯洁的,这种印象在将他引向基督教信仰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殉道士的叙述中,我们不断看到基督徒既有勇气,又有忠诚,这些品格给目睹他们受审判或被处死的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这些看客中有些人当下决定成为基督徒。  但是,在3世纪初,重要的事情发生了。非同寻常的道德品格开始衰弱了。孟他奴并非完全错误的。至公元220年,很明显,基督教会及其主教和教士不再如以前那样格守道德了。  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大多数基督徒相信洗礼可以消除信徒生活中直至那个时刻所犯下的一切罪。洗礼后犯下的严重过犯需要特殊处理。特别是其中的三种罪——通奸、谋杀和否定信仰(背教)——被神认为是可宽恕的罪,但教会从来不认为是可宽恕的。处罚犯有这些罪的人的措施是从教会团契中将其驱除出去,并禁止其领受圣餐。  3世纪前半叶是教会史上较长的一段平安无事的时期;很少有人被传叫到罗马官员面前弃绝他们的信仰。属灵战争似乎成了过去的事情,因此许多人要求放松教会纪律。  罗马主教首次将接纳悔改的罪人作为一项政策。加里斯图斯(217——222年任主教)重新接纳曾犯有通奸罪但悔罪的教友。他认为,教会如同诺亚方舟。不洁净和洁净的动物都能够在里面找到。  那个时代生活在北非的德尔图良感到非常恐惧。“我们不能宽恕背教者,”他叫喊,“难道我们可以宽恕通奸者?”这是来自过去的声音。未来站在加里斯图斯这边。如果犯下通奸罪的人可以重新接纳进入教会,那么,为什么背教者就不可以呢?至3世纪中叶,许多基督徒都在追问这个问题。  在公元250年,教会曾面对的最猛烈的迫害由罗马皇帝德西乌斯(249——251年在位)挑起。  许多信徒犯有背教之罪,在个别教会中有时人数高达四分之三。------像彼得在犹太大祭司的院子里一样,他们否认主,现在他们又极度地悲伤。  但是,教会怎么可能会接受否定信仰的人呢?这难道不是不可宽恕的“亵渎圣灵之罪”吗?无论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痛苦,有什么会比否定唯一的拯救之道更恶毒的呢?如果这也可以被宽恕,一切就都可以被宽恕!  人们对殉道士和认信者怀有巨大的敬畏和尊重之情。殉道即血的洗礼代表一位基督徒所能够获得的最大荣耀。  在迦太基,有些人主张凭借不同寻常的勇气而成为认信者的人已经获得某种来自神的特殊权能。圣灵以特别的方式将之授予他们,这样他们有权能宣布免除人的罪。  最显著的要求严格遵循传统政策的声音来自罗马。诺瓦替安为受人尊重的罗马长老和神学家,他认为,教会没有权能宽恕犯下三大宗罪即谋杀、通奸和背教的人。教会只能够在末日审判的时候带求神的怜悯。  另一位罗马长老科尼利厄斯则坚决反对诺瓦替安;他认为主教可以宽恕重罪。关于这个问题,教会内部出现了分歧。过去联合起来反对未来了。由诺瓦替安辩护的早期思想认为教会是圣徒的社团,而新出现的由科尼利厄斯倡导的观点则认为教会是为罪人设立的学校。  科尼利厄斯的观点普遍受到欢迎,因此他被大多数信徒选立为罗马主教。诺瓦替安则只受到少数信徒的支持。不久,诺瓦替安建立起一个由小会众组成的网络,认为由于大公教会对罪人采取宽大的态度,因此大公教会被污染了。他们也许是对的,因为大公教会现在向一切罪人提供无限的宽恕。  在洗礼的同时,甚至在洗礼之后,大公基督教会的信徒还有一个圣事;虽然第二个圣事还没有成型,但是他们像依赖于成型的圣事那样依赖它,他们认为自己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它,并由此可以称义——这就是补赎圣事。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式,教会掌管着赦罪。恩典开始和时间妥协。主教控制了圣灵。
  第八章 知识分子的使徒  使徒的声音刚刚沉寂,教会就面临以知识分子能理解的方式来定义信仰的需要。清楚地表达福音需要理性的力量。神已经让人学会思考,所以,当基督徒捍卫福音反对异教论点和伪门徒的错误时,真理在不断地前进。  但是,人只能用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概念来进行推理。在古代世界,这意味着希腊哲学和异教作者。所以,基督教在双重力量(即人之需要和教会使命)推动下进入异教思想世界。  在3世纪,基督徒不再是犹太人中的一个小教派。它迅速成长为罗马旧习俗的主要对手。有文化和权力的人正在询问一个大问题:在世俗和帝国事务中基督教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教会和世俗事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双重的。------在神的计划中,教会感受到两种律动,脱离世界与进入世界;因为福音和永生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神,所以需要脱离世界;但是,因为神差遣教会进入这个世界,像光一样照耀并引领人们进入真道,所以需要进入世界。  正统学者要调和基督教信仰和希腊哲学,而一些基督徒则坚决抵制他们的种种努力。他们认为,出世才是使徒的道路。  在3世界,最强烈地反对调和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人是德尔图良。他大声疾呼,异端是受哲学推动的。瓦伦廷是柏拉图主义者!马西昂是斯多葛主义者!“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何相同之处?让那些污秽不堪的斯多葛主义的基督徒、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和混有辩证法成分的基督教走开吧!我们不需要超越耶稣基督的好奇心。当我们信仰的时候,除了信仰之外我们什么也不需要做。寻找你的信仰,然后就驻足吧!”  在3世纪,基督徒在罗马帝国迫害政策下为维系信仰而斗争,他们还发现许多根据希腊思想展现福音的方法。------一些基督徒教师证明,当信仰和哲学都在基督面前俯首称臣的时候两者可以和睦共处,因此双方和解的道路已经铺设好了。  这场合一运动由亚历山大的教理学校发起,其领袖为克莱门和奥利金。  基督教归信者常常得在既聪慧又能够雄辩地为自己辩护的异端和沉闷的、思想狭隘的正统之间作出抉择。在现在世俗学校中的任何一位博学的基督徒都会认识到这个难题。克莱门则决定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可以说,克莱门的传道标志着基督教教理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关头。在克莱门之后,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开始联合。------奥利金将其才华奉献给了打造这种联合的事业。  奥利金的目的在于将一切真理都引领到由基督提供的神之拯救计划当中。  根据格列高利的看法,从一开始,奥利金就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真哲学的目标即达到真善的生活。他教导说,只有那些旨在过正直生活的人才配称为理性的受造物,才会首先寻求了解自己,接着了解何谓美善以及人应当为什么活着、何谓恶、人应当逃避什么等问题。他说,无知是信仰的最大障碍。排斥哲学恩赐的人对神没有真正的敬虔。但是,奥利金说,真正的哲学一直关注道(Word),“道通过他无以名状的美不可阻挡地将一切吸引到他自己的面前”。  奥利金的哲学远非仅仅阐述思想观念,而是一种塑造品格的方法。------他督促他的学生要检查其行为中的原动力,要注意那些将他们从混乱引领到道德秩序、抵制恶的种子、促进美善成长的冲动,这就是奥利金所谓的理性的含义。  这位伟大的亚历山大人在支持基督徒和反对异教徒时涉猎颇广,但他一直认为阐述圣经是其首要任务。------因此学习的人必须视之(圣经)为一个整体。如果某一个既定段落中的显在意义与必要的道德信念或神的本性相互矛盾,那么在该段落的表面之下一定隐藏着某种深刻的教诲。  奥利金首要关注的是,让整本圣经自己说话,不管单独一段圣经表达的是什么,因为当圣经言说的时候,他是在为默示它的神言说。------他想让整本圣经说话,因为他知道圣经的整本教导是大公基督教的核心真理。  奥利金认为不可轻视农民的朴素信仰,但他认识到,如果基督教要想成功地塑造文明,它就必须向人类的思想以及人类的心灵证明自己是合理的。  这位亚历山大人教导的基础一直是在大公教会中传布的福音——但是,凡教会没有明确言说的地方,他就认为要自由地思索。他的这种作法极其大胆,以致其后的数代人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人都指责他是异端。  奥利金广阔的心智和克莱门大度的精神一直让正统基督徒深感不安。他们在适应希腊环境上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希腊哲学的语言和概念是不是已经侵犯了基督教的领地,让原初的福音俯首称臣了?真诚的基督徒知道热爱尘世就会危及神启示的信条,所以他们提出这些问题。
  我以為,在為人處世時,只要想想“舉頭三尺有神明”就行了,或者說,只要心中永葆對生命的敬畏,其他的形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宋欤焉 21楼
06:27:11  我以為,在為人處世時,只要想想“舉頭三尺有神明”就行了,或者說,只要心中永葆對生命的敬畏,其他的形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与小生心有戚戚焉~~~
  @宋欤焉
06:27:11  我以為,在為人處世時,只要想想“舉頭三尺有神明”就行了,或者說,只要心中永葆對生命的敬畏,其他的形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淘书生 22楼
07:00:26  与小生心有戚戚焉~~~  -----------------------------  我的朋友也曾如此说,我的回答可能稍显不客气了一些:当我们认为能够守住某个底线的时候,其实只是因为压力不够。:)  自人民当家作主以来,代表集团发动了数次运动,以清算异己分子。有个说法,说没有顾准,中国知识分子会颜面尽失。  试想,经历了蒋委员长的开明统治,有多少曾试图,或者认为自己能够守住某个底线的仁人志士?结果却只有一个顾准。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守住心中的某个底线,若无外力的支持,谁还敢放言凭一己之力呢?  当然,基督徒在这样的逼迫下,并不是人人都能顶住假如三自的压力。但据王怡的《与神亲嘴》,新教徒大约有50%拒绝背教。而天主教徒的比例更高。  而以顾准为代表的持无神论观念者,一个顾准,能是百分之几呢?:)  信仰所解决的是生死问题,人若不关心灵魂的去处,眼目也就只能盯着现世的需要了。
  @对它微笑 23楼
11:29:12  我的朋友也曾如此说,我的回答可能稍显不客气了一些:当我们认为能够守住某个底线的时候,其实只是因为压力不够。:)  自人民当家作主以来,代表集团发动了数次运动,以清算异己分子。有个说法,说没有顾准,中国知识分子会颜面尽失。  试想,经历了蒋委员长的开明统治,有多少曾试图,或者认为自己能够守住某个底线的仁人志士?结果却只有一个顾准。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守住心中的某个底线,若无外力的......  -----------------------------  但不会信仰极端的基督教。  基督教不是看伊斯兰不顺眼么?其实基督是斗不过先知的,基督有形而先知无形。看看基督教堂里那些无用的东东,再看看清真寺:)
  第三部分 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 312——590年  第九章 放下权杖  君士坦丁代表着大公基督教时代成为过去,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312——590年)开始。勇敢的殉道者也成为过去。帝国的基督教化以及帝国对教会事务的干预开始了。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影响至今。  在基督教圈子里,戴克理先(284——305年期间在位)并不享有所谓的“好评”,这是因为他是教会迫害者中最残暴的一位。但是,他继承的是一个无政府的帝国,而传给继任者的,则是一个复兴的帝国。由此看来,“戴克理先有资格列入真正伟大的皇帝的行列了”。  除了戴克理先,似乎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为什么在其高效统治结束前两年突然下诏迫害基督徒,这是基督教历史上最恶意的一次大迫害。  事实上,有许多基督徒渴望为他们的信仰遭受苦难,因为这样的人数太多,以至于迦太基主教命令说,那些不必要地冲进殉道行列的人不应当被尊崇为殉道士。  大迫害对整个帝国的公众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皇权也不敢再冒险继续拷打、致残和屠杀基督徒了。所以,在最后的执政活动中,加勒里乌斯虽不情愿,但还是勉强颁布了《宽容法令》。”  312年10月28日,君士坦丁取得辉煌的胜利,彻底战胜了马克森狄的军队。君士坦丁将他的成功看成是基督权能以及基督宗教至高无上性的证明。  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君士坦丁的“归信”纯粹是一种政治手腕。------但是,从他的公共行为和私人行为来看,纯粹因为政治目的而归信的观点很难站得住脚。------321年,他规定星期日为公共假日。  君士坦丁私人生活上的改变和基督教公开化一样是值得称赞的。  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强行推入公共生活。其结果是,教会在世上面临着完全崭新的使命。  君士坦丁像统治其公务人员一样统治着基督教主教,命令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官方的各项决定,即使这些决定和纯粹的教会事务相冲突也必须如此。现在还有许多人涌入官方宠爱的教会。在君士坦丁归信之前,教会由信仰坚定的信徒组成。现在许多带有政治野心,对宗教毫无兴趣,一只脚踩在异教中的人都进入教会。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危险:既会带来肤浅的信仰和异教迷信在教会中弥漫,也会导致将宗教世俗化或滥用宗教为政治目的服务。  到了公元380年,赏赐基督徒转变为惩罚非基督徒。是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将信仰基督教变成一项帝国命令:  “我们治下的万民都应当遵守神圣使徒彼得传给罗马人的信仰,这是我们的旨意。我们要相信独一的神圣父、圣子和圣灵,他们同样尊贵,是神圣的三位一体。  我们命令:凡追随这个准则的人将拥有大公基督徒之名。但是,其余的人,我们裁定他们是白痴和神经错乱,将保持异端邪说的臭名,他们的聚会处将不会领受到教会之美名,他们将首先被神圣的复仇击打,接着要受到我们自己倡议的报应的重击,我们将根据神的审判施行报应。”  在远离帝国宫廷的西方,一些教会人士敢于向半神挑战。米兰主教安波罗修就是其中的一位。(公元390年,安波罗修逼迫皇帝狄奥罗西公开认罪悔改。)  今天,正如班莫泊-伽斯寇伊指出的,“在以圣安波罗修命名的米兰教会中,礼拜仪式是罗马大公教会式的——很明显,不同于与拜占庭皇帝相联系的崇拜形式,后者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希腊正教。但是正统仅仅意指正确;大公意指普世。我们也可以一视同仁地称呼它们为希腊大公教和罗马正教。”双方即东方和西方都声称各自拥有基督教的正确形式。但是,从它们对待基督教皇帝的截然不同态度中,我们看到了它们各自不同命运的象征。
  第十章
剖析毫发  没有另外一种宗教承认或崇拜三位一体的神。穆斯林和犹太人发现这个教理冒犯无礼。一位论派和耶和华见证会发现这个教理可悲可叹。  当基督徒咏唱“三一真神”时,他们自己也被迫努力解释其中的含义。大多数人则满足于将这个教理视为一种崇高的奥秘。  在早期教会中情况则并非如此。关于这个教理,4世纪的基督徒像尚未完成研究的学者一样感到烦躁不安。一体中的三位和三位中的一体,每一位都既一致又有差别?人们就这种奥秘争论蜂起,不用多长时间,每个人都称他人为异端。  君士坦丁认识到一触即发的问题必须平息下去。所以,公元325年,他在离小亚细亚的尼哥米底亚不远的尼西亚召集了一次公会议。罗马帝国第一次主教会议该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图景啊!300位左右的与会主教中的大多数人对大迫害岁月记忆犹新。许多人可能还带着他们受苦和坐监留下的累累伤痕。一个人在迫害期间失去了眼睛。另一个人在磨难中双手残疾。但是,现在受苦的岁月似乎已经结束了。主教们不再像他们过去那样怕遭逮捕而偷偷摸摸地启程来到尼西亚,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长途步行、跋山涉水。他们舒适地驾车骑马来参加会议,他们是皇帝的客人,一切费用都不用自己支付。(感谢主!)  他(君士坦丁)简要地向教会人士发表演说,提醒他们必须就那些使他们分裂的问题达成共识。他说,教会中的分裂比战争还要糟糕。讲完要点之后,他走到一边,将解决冲突的责任交到教会领袖们手中。  与阿里乌的斗争很快就解决了。  与会的主教除了两位之外都在该信经上签了字;不久,这两位主教和阿里乌一起被放逐了。  但是,在尼西亚会议之后,最初是君士坦丁,接着是其皇位继承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驱逐这位、放逐那位教会人士。  该教理(三位一体)的真正基础是神自身。他是在历史中将自身启示给以色列人的神。他在历史中,为施行拯救来到世上,成为名叫耶稣的犹太木匠,受难后又复活。他在历史中成为圣灵,在五旬节降下,和基督教会分享生命。
  第11章
以马内利!  无论人们的观点如何,两千年以来,教会和彼得一起承认:耶稣基督是弥赛亚,是永生神的儿子。他远不只是基督教研究的主题:他是基督徒奉献的对象。神学家称这种奥秘为道成肉身,即神“成了肉身”。圣歌作家们高唱“以马内利”,意为“神与我们同在”。  在教会所处的罗马帝国时期,皇帝们敦促牧师们将基督教信仰精确地表达在信经条款上,教会开始谈论神—人。公元451年,在离君士坦丁堡不远的卡尔西顿举行的公会议确定耶稣基督为“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真正的神和真正的人------在两种本性中,没有混淆,没有变化,没有分裂,没有分离,完全结合而形成为一个位格。”  我们将这个神学领域称为基督论,因为它讨论的是“耶稣基督是谁?”的问题。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人即基督徒的救世主身上,神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罗马帝国时代并没有造出道成肉身的问题,而只是争论这个问题。早在神—人奥秘成为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之前,它就是基督教崇拜的核心。“一种深刻的本能,”维尔曾经告诉剑桥大学的大学生们说,“一直在告诉教会,最能表达基督的奥秘的就是我们的赞美。一个有生命的教会是一个敬拜的教会,是一个咏唱的教会,而非紧紧抓住正确教理的一群人。”  但是,因为成为肉身的神不仅仅是基督教的情感,也是基督教的现实,因此虔敬的学术研究依然是一项重要的使命。  4世纪和5世纪关于道成肉身意义的争论目的并不在于“解释”基督。这些基督徒知道,因为耶稣基督不能归入任何的种类,所以难以对他进行解释。他是独一无二的。信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们让这个奥秘完美无缺地保留下来。  但是,毫不奇怪,人的心智反对来自尼西亚和卡尔西顿的信经。  早期时代的基督徒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现实。他们也知道,理性上的义务也是道德义务,所以他们寻找能够在耶稣基督里面将人类生命和神圣生命联系起来的某种表述。  在早期教会,两个著名的神学学派提供了对重要圣经经文的不同解释。一个是亚历山大学派;另一个是安提阿学派。亚历山大人极其强调耶稣的神性,而安提阿人则强调耶稣的人性。一个是从天上开始,然后移到地上;一个则从地上出发,再仰望天上。  亚历山大早期的主要代表是奥利金;他在谈论耶稣基督时铸造出术语“神—人”一词。奥利金从著名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那里借鉴了诸多思想,形成一种深刻而充满激情的神秘主义,其中心就是神圣的道(逻各斯)。其思想主要关于如下思想,即在基督里面,神和人之间的相遇已经完美地发生了,基督徒必须努力去模仿这种相遇。  神学家中的安提阿学派则通常采用直接的历史方式来解释圣经。坚持这种立场的主要领袖倾向于强调福音书中的耶稣的人的身份。他们在耶稣的典范和成就中发现了拯救的美德。在其他人身上,人的意志倾向于任意妄为,但在基督里,人的意志表现为顺从和得胜。  所以,为反对阿里乌派,教会确定耶稣是真正的神;为反对阿波利拿里派,教会确定耶稣是真正的人。为反对欧迪奇,教会认信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不可改变;为反对聂斯脱利,教会认信耶稣不可分开,是一个位格。  很明显,卡尔西顿会议没有解决如下问题,即在单一的位格中神性如何和人性合一。在人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圣经认为道成肉身大事件是绝对独一无二的。卡尔西顿申明的优点在于它确立了真理的边界。实际上,它竖起一道篱笆,然后说:“在这里面存在的是神—人的奥秘”。在这场事件发生1500年之后,我们或许希望得到更加便于理解的条款,但是,我们不敢放弃那时教会的信条。
  第十二章
放逐于生活之外的人  甚至基督徒——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对隐修制的利弊也有争议。罗马天主教徒倾向于认为,教会足以容纳竭力追求灵性完美的禁欲主义者和几乎没有显示恩典标记的软弱的罪人。他们说,教会是为一切人的教会,不管他们在道德上取得成就与否,也不管他们在灵性生活中是否失败。  路德和其他宗教改革家说,隐修制使人认为通向神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高级的,一条则是低级的。但是,在福音中拯救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唯独信仰主耶稣基督。但是,这种信仰不是死的信仰,他生动体现在爱神和爱邻舍之中。  的确,禁欲主义之声从使徒时代的布道家那里开始一直回响不绝。施洗约翰就是一位禁欲主义者。  使徒时代之后不久,道德上有高低分野的思想就出现了。  不久,一些基督徒唱起了赞美克己,特别是独身——弃绝婚姻——的圣歌。一旦这种悔罪的做法得到推广,那么具有卓越美德的行为就受到鼓励,并成为除罪的手段。因此,德尔图良、奥利金和西普里安以及其他宗教领袖积极支持高层次的圣洁思想。早在君士坦丁归信之前,许多信徒起初虽然没有脱离城市中的普通生活,但他们发弃绝誓愿。  独修的隐士是隐修制的最初形式。  安东尼被许多人视为第一位修士,约公元250年生于寇玛乡村。------安东尼在20岁的时候就放弃富足的家财,开始在一座坟墓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无论君士坦丁接受基督信仰的动机是什么,其结果都是使对基督的委身呈下降趋势。被戴克理先迫害至死的坚定信徒被大批半归信的异教徒所取代。基督徒曾经为信仰而牺牲生命;现在他们为了得到教会的赏赐而互相残杀。  因此,隐士通常逃避的与其说是尘世,不如说是教会之中的尘世。他们抗议腐败的制度,这导致他们陷入明显的个人主义危险之中。为了反对强大的帝国制度即神圣恩典的渠道,早期修士们让灵魂生命直接面对神。  当隐士之风继续在埃及流行的时候,约公元320年,一位名叫帕科米乌(约290—340)、原为士兵的人组建了第一座基督教修道院,隐修运动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  帕科米乌的改革极大地克服了隐士生活中懒散、怪异的危险。改革使得妇女也易于从事修道生活,------而且改革将隐修制引领到约束制度之中。帕科米乌明确认识到“为了拯救灵魂,你必须将他们领到一起”。  于公元379年逝世的巴西尔作为《律修规章》的设计者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希腊东正教依然用它来组织隐修制度。  隐修理想给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公元4世纪和5世纪,它膨胀为一场运动,影响到基督教民众的方方面面。许多人发现禁欲方法可以为人接受,用来替代在迫害时期必需的灵性上的英雄主义。修士复兴了基督徒的热情以及早期处境艰难时代的虔敬。他们将殉道士的精神转换为最终完全献身于神以及以禁欲的方式效法基督。  真正的属灵卫士要努力剥夺他们自己的一切财物、婚姻快乐以及自由选择。今天,我们称这一切为“基本权利”。修士们认为它们是自我之根,是与神融合的障碍。  在5世纪和6世纪,实际上,每个教会领袖要么自己就是一位修士,要么与隐修制联系密切。  公元529年,在距离罗马东南85英里的卡西诺山上,本尼迪克奠定了欧洲最著名的隐修院即本尼迪克修会母会的基础。  这位圣徒认为,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俗世中,隐修生活如同捍卫基督的属灵要塞。  由于本尼迪克会隐修院遍布欧洲乡村,中世纪将基督教和古代世界大量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了。正是因为它们,中世纪才有机会研习、在频仍的战火中保存和修养生息。它们是一股伟大的传教力量,它们不断地提示粗鲁的人们: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修士说灵魂像囚犯受缚于牢狱一样,受缚于肉体。这并不是圣经的人生观,它造成了隐修制中的根本缺陷。  在注意到隐修制中有害的东西时,我们切不可低估修士们在欧洲历史上一段艰难岁月中在传布和发展基督教和文明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阿门!特别感恩!我怎么没看到过这么好的教会史?:)  谢谢弟兄转载!
  @要命一条 3楼
23:12:43  微笑,现在中国的传教情况时这样的:假如我认真写篇文章,题目叫《耶稣生活在天琴座最大的宇宙黑洞里》,并把它故意传播进我附近的家庭教会的话。不出一个月天,全中国的家庭教会以及基督教网站都会讲到它,并郑重地被引用为科学观点证明耶稣存在。  作者:要命一条 来自:UC浏览器 时间: 23:16:36   我的意思是,中国最底层的信徒们,他们没有任何自主判断力,我也怕你误解,所以说明一下。  -----------------------------  不太明白要命的意思。你说这个和楼主这发这个贴有什么关联呢?
  楼主:对它微笑 时间: 21:08:00  我争取按照一天一章的频率往外贴。  ---------------------  哈哈哈
  第十三章
万世圣贤  罗马被誉为永恒之城。自从汉尼拔时代以来,罗马已经有六百二十年没有见到来自城墙之外的外敌入侵。接着,突然于公元410年,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和他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围攻该城。  当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阿拉里克检查战利品的时候,他将教会的财宝和其余的东西分开,并让他的士兵扛着这些圣器走街串巷来到纪念彼得和保罗的基督教堂,将这些东西留在那里。  来自罗马的难民四处逃生。------在其时其地,希波的主教奥勒留-奥古斯丁决定追问如下问题:为什么罗马已经衰落?永恒之城的毁灭意味着基督教的没落吗?世界的尽头即将来临吗?  奥古斯丁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仅为正在前面的黑暗岁月提供了光明,而且为基督教世界提供了哲学基础。直至今日,基督徒们依然感受到他的思想和灵魂的影响。罗马天主教强调奥古斯丁的教会论,新教则强调其原罪和恩典观。  这位伟大的北非人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生于努米底亚山区的一座小镇塔加斯特,我们知道该地区属于现阿尔及利亚。  在他19岁时,拉丁语作家西塞罗的一篇论文落入他手中,使他在思想上坚信他应当将真理作为一生的追求。但是,原有的诱惑依然攻击着他,像保罗一样,他感受到两个武士,一个高级,一个低级,在他心中争夺主宰权。内心冲突时,他求助于圣经,但是,圣经与他毫无吸引力。对他来说,圣经的风格似乎既野蛮又粗俗。  奥古斯丁自公元374年至383年共有9年时间是一位热心的摩尼教徒,其后他对盘桓在心中的摩尼教教义开始感到不满。  他去教会最初是为了研究安波罗修的布道风格,但是不久,布道信息就进入他的灵魂。在安波罗修身上,他发现基督教既富有雄辩,又高度智慧,他还发现可以用寓意法解释旧约中令人困惑的故事。  在随后的公元387年复活节之夜,奥古斯丁和他的儿子阿德奥达图斯及其朋友阿里皮乌斯在米兰接受安波罗修的洗礼。“往昔生命中的焦躁不安,”奥古斯丁说,“从我们身上退去。”  当奥古斯丁跨入教会领袖行列的时候,多纳徒主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场运动坚持认为教会必须是圣洁的,强调教会纪律,坚定不移地抵抗不称职的主教们。  奥古斯丁拒绝多纳徒派的纯洁教会观。他说,直至审判的日子,教会必定是混合的民众。其中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都有。为了支持这种观点,他求助于耶稣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太13:24—30),不过他忽略了如下事实:耶稣所论及的不是教会而是整个俗世。  如果说多纳徒派之争在奥古斯丁思想中促使教士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帕拉纠派论争则激发他强调凭借恩典获得拯救。  奥古斯丁56岁时被告知罗马已遭洗劫。  奥古斯丁说,世俗之城由共同热爱的短暂的事物联合起来。上帝之城则被神的爱联结在一起。  “天国之城胜过罗马,无可比拟。没有征服,只有真理;没有高官显爵,只有圣洁;没有和约,只有幸福;没有生死,只有永恒------”  在最后的岁月中,奥古斯丁将7首悔罪诗抄在羊皮纸上,然后固定在他房间的墙上,这样他就可以躺在床上去读它们了。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相信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公元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平静地安息在基督的怀抱中。
  删除一个广告,看到采菊的问题。没啥,就是说,讨论宗教文化挺好的。
  微笑好久没更新贴子了
  @要命一条 32楼
10:57:45  删除一个广告,看到采菊的问题。没啥,就是说,讨论宗教文化挺好的。  -----------------------------  哦,谢谢你的解释。  很高兴你能这么说:)
  @恉難 10楼
21:15:27  麻烦对它微笑君给解释一下这句话:  “凡不完全按照律法去行的人,就受到律法的咒诅,同样,凡以行律法为本并以此来赢得神喜悦的人,都会受到咒诅。”  -----------------------------  是这样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带有罪性的,人靠自己是不可能完全守全上帝的律法的,律法显明人有罪,罪带来咒诅,所以凡不完全按律法去行的,就仍是在罪之下,要面对罪的刑法与咒诅。所以如果有人认为他可以守全律法,是义人,那么他恰恰是在自欺,而且是在律法之下,也是在罪的咒诅之下。所以说“凡以行律法为本并以此来赢得神喜悦的人,都会受到咒诅。”  上帝所喜悦的乃以信为本的人。而非以律法为本的人。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悦。
  基督教那乱七八糟、自相矛盾的教义必然会导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基督教的不同理解的局面,这从基督教教派林立的现状已经可以看得很明显了。因此就算中国人想接受基督教,恐怕也不知道到底该接受哪个派别的基督教为好。因为基督教分成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种种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新教也同样攻击天主教,而新教内又分成路德派、加尔文派等等,那中国人到底该接受哪个派别的基督教最好?这恐怕也是免不了一番争斗的。因此基督教这种公然宣传上帝能变成光屁股的小孩的亵渎神明的宗教,还没有在中国得势,就可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主导权开始窝里斗了,那要得势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基督教在中国的长远前景实际上也只有两条路,要么因为其光屁股的上帝重返人间的诺言迟迟不能兑现,而和历史上的也鼓吹什么弥勒降世的白莲教之类的原始宗教一样慢慢走向败落,要么学习白莲教或者太平天国的榜样铤而走险试图夺取政权,用夺取政权的办法来彻底打消人们对这种原始宗教的怀疑和抵触,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几个被基督教这种原始宗教洗脑的知识分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基督教学习白莲教的榜样,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事情。所以说要特别注意基督教信徒的动向,以防止这种原始宗教的信徒学习白莲教或者太平天国的榜样在中国制造事端,更不能让这种具有外国背景的原始宗教成为外国势力在中国的第五纵队。
  基督教的整个教义其实都是建立在对一位一体、永恒创世的上帝的亵渎的基础上,基督教的上帝六日创世并且还需要休息以及三位一体的渎神邪说就是典型。充斥着离奇荒谬、自相矛盾的胡说的神经也绝对不会比西游记更接近真实,只不过现在没有人会说根据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历史铺陈出来的西游记反应了真实的历史,却有很多人将犹太人从一些半真半假的历史事件中铺陈出来的神经当作了真实历史的记录,甚至相信这是上帝发布的终极真理。如果没有这种信仰,号称人类有史以来读者最多的著作的神经绝对不可能比西游记更具价值和可读性。而把这么一部其实和西游记没有什么区别的神经当作是真实历史的记录乃至上帝发布的终极真理,也只能说是对万能无限、永恒创世的上帝的亵渎。  基督教本来就是和白莲教一个档次的低级宗教,光凭其鼓吹上帝光着屁股来到人间的三位一体和鼓吹大多数人注定要永远进地狱的预定论这两条,定其为邪教就已经绰绰有余了。所以为了中国人也为了基督教信徒自己,基督教信徒有必要自我约束,不要老是传播基督教荒谬恶毒的教义。真让大多数人甚至不了解内情的基督教信徒知道按照基督教的预定论,上帝早就安排好大多数中国人进地狱,再加上基督教信徒又最喜欢攻击中国人清明节祭祖之类的民俗,恐怕肯定要出事情的。基督教在中国传教以来教案频出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因此基督教信徒有必要自我约束,不要太热中传教。  实际上如果不是有外国势力撑腰,基督教早就在中国被定为邪教了,但也正因为有外国势力撑腰,所以这种亡国胚宗教在中国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这谁心里都明白。如果基督教想靠外国势力的撑腰在中国传教,以其荒谬而邪恶的教义先不谈是否能兑现的问题,也是不难在中国产生出一些类似太平天国一样的变种。如果基督教在中国再弄出太平天国一样的大动荡局面出来,到时候包括基督教信徒自己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谁都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基督教信徒应该以犹太人利用一战后混乱局面煽动赤化,结果引起反犹主义更为激烈的反弹的教训为鉴,自我约束,少传播基督教荒谬而邪恶的教义。
  第十四章
作为“大祭司长”的彼得  公元452年6月,“神的鞭子”(匈奴王阿提拉)向罗马进发。  利奥被委任去和一位将世界搅得鸡犬不宁的强人谈判,希望能够避免混乱。------罗马皇帝对于保护这座古老的帝国首都及其周围领土免遭毁灭一无所为。所以彼得的代职人现在以皇帝的名义行事,单独和阿提拉面对面地谈判。  所以他欣然同意会见皇帝的外交使节,在这个过程中他答应教宗的请求,即应当放过首都。他甚至允诺从意大利撤兵,而且他信守诺言。罗马主教已经承担起一种新角色,并对未来提出新的权利要求。  教宗制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主题。其他任何制度都比不上它那么既为人所珍爱,又为人所憎恨。一些基督徒尊重教宗为“基督的代理人”;另一些则谴责他为“敌基督者”。  但是,各个方面都同意利奥在这个独特的制度史上代表着一个重要阶段。他证明教宗制在其长期历史过程中有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日耳曼诸王国,现代的民族国家,以及现今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地区。什么是教宗职位的基础,它又是何时奠定的?  根据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的教导,经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1870年)予以界定,耶稣基督和使徒彼得建立了教宗制;作为彼得的继承人,罗马主角秉持着凌驾于整个教会之上的至高权威(首席权)。东正教会和新教诸宗派都否定这两个主张。  无论教会当局提出什么样的绝对主张,历史都表明教宗统治整个教会这一概念是通过各种缓慢且痛苦的阶段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利奥是一位主要人物,因为他第一次为教宗制提供了圣经和神学上的根据。  教宗一词自身在教宗首席权出现过程中并不具有关键作用。“教宗”头衔最初表达的是所有主教对其信众所有的慈父般的关怀。只是在6世纪,首席权主张提出很长一段时间后,该词才开始专门用于罗马主教。  罗马教会日益提高的影响力成为3世纪和4世纪呈现出来的逐渐复杂起来的教会结构的一个部分。教会组织在如下两个重要方面得到发展:(1)教会大公会议具有权威,(2)某些主教具有高于其他主教的权威。  在理论上,来自各个教会的主教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情况很少是这样的。由使徒缔造的教会的牧师拥有非正式属灵威望,而来自较大城市的主教在某些事务上行使高于来自较小城镇的牧师的权力。  随着教会的成长,教会非常自然地采纳了帝国的结构。------人们逐渐认为罗马教会在意大利、迦太基教会在北非、亚历山大教会在埃及、安提阿教会在叙利亚等等行使权力。  尼西亚公会议认为亚历山大、安提阿和罗马主教在其自属的地区享有卓越地位。耶路撒冷被赋予名誉首席权。因此,至公元325年,宗主教职位政策,也就是说,由来自三个或四个主要城市的主教管理教会事务,由教会会议确定下来。  公元330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要素出现了。君士坦丁将其帝国驻地移到新罗马,就是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代城市拜占庭。  很明显,其意义就是政治转移以巩固东部的主教权力。罗马就要被弃之不顾了吗?  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会朝不同的方向前进。到4世纪晚起,这一点就越发明确了。这些张力已经出现了,它将最终导致东部和西部基督教的彻底分裂。  但是,在公元451年10月30日举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同一次公会议赋予作为新罗马主教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与利奥同等的权威。如今,君士坦丁堡之于东部有如罗马之于西部。君士坦丁堡牧首作为东部教会独一、独立领袖的地位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利奥根据福音书上的三处记述,奠立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基督允诺在万世基石彼得之上建立他的教会,罗马主教就是这个权威的继承者。  太16:13—19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有古卷无“我”字)?”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权柄”原文作“门”)。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路22:31,32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约21:15—17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在马太福音16章17节称“约拿”),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然而,利奥使用福音书中的经文来佐证彼得的首席权遇到几个困难:首先,福音书明确地说明,在基督追随者之中卓越的地位并不以行使权力和权威的世俗君王模式为依据。基督的信徒必须通过谦卑的服侍来领导。其次,彼得因为不坚定而一直名声不好。甚至在《马太福音》16:23中,耶稣因为他不理解“神的意思”而指责他,称他为“撒但”。后来,他在危急时刻不认主,而且保罗批评他是一位不可靠的门徒。第三,这里理论设想耶稣不是将权威赐予彼得这个人而是赐给其所负担的罗马主教这个职位,但是将权威和一种特定的职位等同起来在经文中无一处证据。
  第十五章
天地之间的某个地方  1054年夏天的某个下午(7月16日),------经过西门时,这位红衣主教边跺去脚上的灰尘边说:“让神察看和审判吧。”一位执事沮丧地跑着追上来,祈求他收回绝罚通谕。洪贝尔拒绝了,通谕落在道旁。  数世纪以来,基督徒们认为这次事件是东正教和西部大公教会大分裂的开始。16世纪之交类似的分裂是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德国威腾堡教堂的大门上,这引发了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分裂。  今天在基督教三大主要教派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在西方最少为人所知的是东正教。  在西方,无论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一般都以相同的问题开始:一个人是如何得救的?教会是什么?宗教权威存在于何处?新教和天主教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截然不同。但是,在正教中,问题不仅仅在于答案不同。问题自身就不相同。正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文化。  理解东正教的最佳起点可能不是其基本教理,而是被称为圣像的肖像。  一位东正信徒并不认为这些耶稣和圣徒的肖像是属人的作品,而是天国理想的显现。他们是立在尘世和天国之间的窗户。天国的存在通过圣像向举行崇拜的会众显现自己,并与其合一。  在正教中,肖像观念是理解神和人之间种种方式的关键。人“按照神的形象”被造;他内心之中携带有神的形象。  因此,东方基督教(正教)和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之间极其明显的差别出现了。西方基督徒倾向于根据法律来理解神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人有义务满足一位公正之神的需要。罗马天主教特别通过它的称义体系详细阐述了这种思想。  这种同样的罗马法秩序感也反映在罗马天主教对教宗制的看法之中。根据罗马天主教的看法,耶稣基督在彼得之上为整个教会建立了至高无上的司法权威。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在其顶点,该理论使教宗成为至高无上的世界统治者!
  正教神学的伟大主题是神的道成肉身以及人的再次受造。根据正教的看法,当人犯罪时,他并没有违抗由神建立起来的神人之间的律法关系;他减损了神圣的样式——他使神所赐原初的形象遭受亏损。  因此,拯救包括修复完整的形象。基督,道成肉身的神,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修复在人里面神的圣像。那么,正教的主题就是人的再生、再造以及变容。  福音一传至罗马和哥林多,这些基本差别就出现在教会中。但是,东正教独特的信仰首先出现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  君士坦丁的归信对于正教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他第一次创造了国家和宗教之间的联盟,而且他使基督教教理的纯正性成为帝国关注的核心。  西方基督徒常常认为这些变革是政治奴化教会的肇始,甚至是从原始基督教自由的顶峰向下“堕落”。但是,对于东正教徒来说,君士坦丁依然是基督教世界圣洁的发起人,是光明战胜黑暗的英雄,他使英勇无畏的殉道士的斗争达致圆满。  基督徒的心思被君士坦丁的归信强烈地吸引着。这种情绪不仅仅阻碍了教会根据福音改变帝国的专制主义,而且使得专制主义自身反而成为基督徒世界观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君士坦丁相信国家是宗教的“承担者”,因为国家直接反映和表达了神在人类社会中的旨意。------在数世纪过去以后,几乎到了近现代,源自福音书的个体概念才带来一种新的国家观念:国家要受不可侵犯的个体权利的限制。  君士坦丁发现基督教自身因在教理和实践传统上存在着种种差异而分化,弄得四分五裂。他迷信地担忧神将抓住他,让他个人为基督徒之间出现的这些分裂和争吵负责。如果基督教缺少凝聚力和团结,它如何可能为帝国提供一种合乎体统的宗教?因此,君士坦丁及其后继者们不遗余力地确保在基督教信仰上达成一致。  从尼西亚第一次大公(或普世)会议(325年)至787年还是在尼西亚举行的第七次大公会议,都是由皇帝——要么亲临,要么由代理人——召集并主持的。今天的东部基督徒十分强调这七次大公会议。他们时常称自己为“七大公会议教会”。  公会议的历史跨越5个世纪,给我们带来了教父们鼓舞人心的著作以及各种普世会议信经。但是,这场旨在获得真理的斗争也起到了提升国家权力的作用。它也不再是一件纯粹的教会事务。它获得了新的政治维度。因此,东正教通过数世纪的争论实现的是一个痛苦的结果。  查士丁尼于公元527年登上皇帝宝座。在查士丁尼统治期间,拜占庭和罗马法、基督教信仰和希腊(希腊古典)哲学之间——加上少量的东方国家文化——独特的混合达到优雅的极致。拜占庭艺术受到查士丁尼的极大鼓励,------而且没有一件作品比得上在帝国心脏建立的教堂,它使天国更加真实。  当查士丁尼重建君士坦丁的圣智院即圣索菲亚教堂,并于公元538年为该堂举行圣礼仪的时候,他宣称自己已胜过所罗门。  查士丁尼从来没有将罗马国家传统和基督教区分开。他认为自己完全是一位罗马皇帝,又是一位彻底的基督徒皇帝。其全部理论的根源就奠基于此:帝国和基督宗教合一。他将虔诚的皇帝的使命定义为“保持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保护神圣大公和使徒教会免于混乱”。  查士丁尼一直感到自己是神的仆人和神旨意的执行者——而且感到帝国就是神在世计划的工具。帝国已永不改变地将自己安置在十字架象征之下,所以帝国的目的就是在世人之中捍卫和传布基督教。  (在这里我们回忆一下奥古斯丁的观点:“那么国家和教会如何呢?奥古斯丁认为,教会是唯一用来建造上帝之城的人类社团。国家在镇压犯罪、维护和平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国家是以罪的力量为基础的,它必须顺服于基督教会的律法。”——摘录者注。)  在查士丁尼的理论中,教会几乎消融在基督教社会之中。的确,教会彻底与尘世和帝国背道而驰的意识一劳永逸地从上述国家思想中消失了。  曼叟尔,以大马士革(其出生地)的约翰之名闻名于世,是8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今天他被正教教会视为早期教会最后一位伟大教师即所谓的教父。  “约翰解释说,一个肖像和其母本不是同一个实体,而仅仅是模仿母本。圣像的唯一意义是作为母本的复制品和提示。他的论证建立在柏拉图的如下观点之上:我们在此世感知到的万有实在是永恒、原初‘样式’的摹本,后者只有通过非物质世界的灵魂才能被我们知晓。  “正如反拜像者所做的,否定任何圣像能够真正描写基督,实际上,这是在否定道成肉身的可能性。虽然崇拜一个圣像是错误的,但是一幅基督圣像的存在可能会指导和协助信仰者去崇拜真正的基督。圣像应当像圣经或十字架象征一样受到尊重和崇敬。”因此,约翰为接受马利亚、使徒、圣徒甚至是天使的圣像清理了基地。但是,圣像自身仅仅是提示,用以帮助信徒表达出恰当的尊敬和崇敬。  正统教会现在依然在每年大斋节的第一个主日庆祝正教节,用以纪念圣像崇拜取得胜利。  数年之后,俄罗斯将正教的优美和壮丽归为己有。渐渐地,莫斯科开始认为它自己是正教世界的领袖。一种新理论逐渐产生出来。一个罗马在意大利,它已落入野蛮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异端手中。还有第二个罗马:君士坦丁堡。当它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的时候,又有了第三个罗马:莫斯科。
  要用心慢慢读,顶
  第十六章
弯下得胜者的脖子  野蛮部落居住在欧洲北部的茂密丛林中,他们献动物祭,在林木之中、在溪流之畔崇拜自然神灵。任何满怀希望冒险进入其中的传教士,都必须证明基督教神灵的权能更具优势。  公元476年通常标志着基督教西罗马帝国的终结。正是这一年,始于奥古斯都(前27—14年)的长长的帝王谱终结了,日耳曼领袖开始公开地实行统治。  今天,我们看到,日耳曼人的入侵并非如人们曾经想的那样是一场大灾难。入侵者占领了大片土地,但其中大多数要么是空地,要么就属于皇帝;极少数私人土地被侵占。  让这些北部民族归信的使命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想融入罗马的高贵之中,带领他们名义上信奉基督教并非难事。在他们眼里,基督教是罗马宗教。但是,要让这些民族变得温顺、优雅、有教养,向他们传授古代最优秀的文化,教导他们基督教信经,而且摆在首位的是,在他们心中哪怕灌输一点点基督徒行为——这一切就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用两种方法可以将野蛮人引向基督教正统思想:直接通过异教,间接通过阿里乌主义,后者是一种否定神子耶稣基督具有永恒性的异端。------阿里乌派没有教会中心。他们不承认正统的罗马教会,而且他们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类似教会。他们的教会属于氏族。甚至在这些阿里乌派日耳曼人皈依正统思想之后,他们仍然不情愿接受以罗马为中心。  很明显,阿里乌派的影响以在西哥特人中的传教事工为起点。  在最早接受基督教的北部民族中有一些并不在帝国境内,他们自己也不是日耳曼人。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民族,他们的归信可以追溯到5世纪早期的帕特里克。------其父是一名执事,但是直到帕特里克成了养猪的,并且为他的自由而热切祷告的时候,他的宗教信仰才成为真实的信仰。------“主去掉我的不信,”他后来说道。  我们还知道爱尔兰成为不列颠福音化的基地。爱尔兰人有离开故土的习惯,传教修士更是不例外。  来自爱尔兰和不列颠的凯尔特修士还成为欧洲大陆的传教士。他们满怀渴望的步伐越来越远离故乡。------凯尔特人对于欧洲大陆的影响以及爱尔兰和不列颠修士们的独立精神最终成为罗马基督教中一个令人不安的因素。  罗马大公教会的影响开始出现在高卢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天地教会教徒的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