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方推崇生生不灭 狮子东 小说

&>& > &>&铜狮子
  1、 狮子原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汉代作为贡品传入中国。当时狮子类珍稀动物都养在帝王宫苑内,平常百姓难以看到。狮子的传入动摇了传说中虎的威信,渐被人们视为辟邪瑞兽。加之佛教对狮子大为推崇,因此狮子也随着佛教扎根于民间,并被视作&百兽之王&。  2、狮子虽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但中国却有独特的狮文化,每逢佳节,全国各地都有舞狮活动。人们套上五彩缤纷的狮子外套,模仿狮子行走坐卧、俯仰跳跃。其中&双狮戏绣球&的舞蹈,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会繁荣。在吉祥图案中的狮子滚绣球图,也具有同样的寓意。狮子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佛教的经典文献和佛教造像中,智慧佛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给狮子增添了吉祥的意义。  3、狮子塑像全体为纯黄铜精铸而成。为镇宅化煞、旺权助运之宝器。铜狮子的主要作用为化煞挡灾,一般将之放在桌子上、窗户台、书架或者迎着门的矮柜上。铜为金,可以克制木的刑克,遇窗户对面可见大树者,宜以一对铜狮子化解。在室内之祸害、绝命位置,可放置此铜狮子,以减轻其对宅主运势的破坏力,保佑全家平安。&双狮护门&谐音&双狮富门&。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  4、以前建造的庙宇,一雄(左)一雌(右)放在门口, 是家族兴旺的标志。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太和殿前有一对堪称狮子之魁的青铜狮子,它宏伟高大,铸造精美。左边的狮子是雄狮,用右爪戏弄绣球,象征权威,右边的狮子是雌狮,用左爪戏弄小狮,象征代代相传。但新建的庙宇,则渐渐不受传统庙宇建筑观念影响,有些狮子不是在正门两侧,比如座落在广场前,只是装饰而已。
  1、 狮子的摆放要考虑地形地势  摆放狮子塑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地形地势。一般来说,摆放的地方宜高不宜低,前面应有开阔的空间。只有居高临下,狮子塑像才能显示出不凡的气势,具备了足够的空间,狮子才有用武之地。有些人将狮子塑像摆放在低陷、狭窄的空间里,反而形成&狮子受困&的格局。  2、放在与屋宅五行相吻合方位  狮子属乾卦,居西北方五行属金,因此通常来说狮子摆放在西北方最能发挥功效。同时西方也适合摆放狮子。但也不尽然,原则就是要具体与摆放的屋宅五行相生为宜。现代住宅如遇到道路直冲,屋角相对等不利情况时,可摆放狮子塑像加以阻挡。如不利因素来自北方,可在北方摆放石狮、玉狮;如来自西方,可在西方摆放红狮;如来自南方,可在南方摆放黑狮;如来自东方,可在东方摆放铜狮、白狮等。  3、 狮头冲外  狮很凶猛,煞气较重,风水布局用来阻止邪魔鬼怪入屋,因此狮头宜向屋外。若是摆在窗口,狮头亦一定要向着窗外。石狮可以放在窗沿外边,但必须用水泥固定,以免跌落街中。若是放在窗内亦可,但仍须用胶粘紧,藉以确保狮头向外。  4、 狮子雌雄摆放有讲究  狮子公母为一对,左右不可混淆,雄左雌右。若其中有一只有破损,应立刻更换一对全新的狮子,切勿把剩余的一只留在原处。  5、大门上加狮头  狮子多用来化解屋外的凶煞,故此若不能在大门摆放石狮来坐镇,那便可在大门上加上一金属狮头,那亦可起到挡煞之效。
免费量房设计
温馨提示: 为了您的利益以及我们的口碑,你的隐私将被严格保密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
如题。请简要回答,不要超过500字。
中国不产狮子,据说狮子最早是从西域传来的,东汉年间,狮子作为礼物被送给了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和麒麟一起成为了中国的灵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子。民间为了辟邪,常用石狮子来守门。遵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脚下踩着绣球的是雄狮。踩着幼狮的,象征子孙连绵,是雌狮。
在欧洲,狮子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仍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力量、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很多贵族用狮子作为象征。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经常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当出名。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中国狮文化
我的图书馆
中国狮文化
中国狮文化
&&& 狮子是非洲大草原的“特产”,然而,狮子的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我们都可以欣赏到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 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首先得益于狮子本身的个性和品质。&&& 活的狮子天生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形象。雄狮两岁时,头部就长鬃飘拂,到四岁后更是披洒肩颈,而且垂及喉部下颌以至前胸、腿根。这些深褐、浅棕或者黑色的长鬣宛如肃穆威严的王者冠冕,映衬着狮面的冷峻与恬静。狮子下颏的长须短髭生来便是花白的,到后来白须更显得历尽沧桑、饱尝艰辛,似乎写满了大自& 然亘古如一的严酷风霜,被人们看作是智慧炼达的象征。&&& 狮子有与生俱来的帝王威严,有横扫千军的无限威猛。仅仅是一声猛吼便足以惊天动地,即使是在睡梦中的呓语,也具有可怕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听到狮子吼,百兽怵然震恐,都得赶快趴倒地上,动作稍慢的往往被惊得尿血。然而在百兽中,狮子最为克己自制。她不贪不残,缺少攻击性和伤害欲。狮子猎食,果腹而己,除非饥饿难忍,绝不攻击周围的动物。遇到大象、人类则尽量采取回避的态度,遇到犀牛更是首先走开。狮子的这种个性,与嗜好残杀的虎豹豺狼,形成了鲜明对比。&&& 狮子在“家庭”生活中更体现出温文儒雅、温柔敦厚的“人性”化品格。成年狮子一般都以家族式聚居,一雄数雌,加上若干只幼狮,组成一个大家庭。十几头狮子共同觅食,一起捕猎,相夫教子,扶老携幼。捕到一个猎物,大家围成一圈分食,不争不抢。她们似乎都遵循一个生活原则:吃饱就行了。相比虎豹的残忍凶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斗,狮子的秉性更受贫民百姓的敬仰。&&& 正是因为狮子威猛而不残暴,克制而不乏温情,仁厚宽宏而友爱同类,平易而不失雄风,所以她来到中国,给人的印象便是敦厚与诚笃,是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王者形象,因而深受国人的欢迎。&&& 令人敬畏的活的狮子在中国大地难于找到生存的空间,人们便以艺术形式加以崇拜,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特有的艺术品牌和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 狮子形象的华夏化,从移植、归化到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了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 中国的狮子形象继承了佛教文化的优秀内涵。狮子的拟人化,首先出现在佛经故事和《伊索寓言》中,狮文化的引进和归化,也得益于西域文化的东移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佛家尊重狮子的智慧和炼达而选择了狮子。梵语中狮子叫僧伽彼,是众僧的意思。修行的佛教徒,打坐的地方称为狮子座;出游参禅的佛教故事里,也往往以狮子为骑乘工具。佛经记载了狮子王十一种美好的品格,诸如律己、持重、修身养性、友爱众生、悟生活真谛、令众生归心等。狮子脱却世俗的品性,在佛的光辉中找到了个性的归宿,佛也从狮子的品性中,悟通了人世追求极乐的理想。随着佛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承,狮子的形象更加得到完美。&&& 中国的狮子形象摒弃了外来狮相的兽性,使她更具“人性”的特色。古代西域输入狮子形象,保持了古代波斯艺术“人狮博斗”的风格,描绘的是一方杀气腾腾,一方张牙舞爪的武士斗狮的“壮观”场面。而中国狮子造型,则尊崇狮子的家族化生活,描绘了大狮、幼狮、母狮和睦聚居的家族群体,体现了华夏家族本位的思想,融入了华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佛教昌盛的南朝,印 度风格的狮子形象曾一度风行于中国的造型艺术中,其代表作就是“吐舌石狮”:方颊巨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畟方,齿齐而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修脊细腰,其腹不现,六牙长尾,鬃发光润,自知气力,牙爪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后来,国人按华 夏的传统观念进行加工改造,认为舌是“灵根”,宜藏忌露。到了唐 代,“吐赤白舌”的狮相已十分罕见,常见的造型只是张口露齿而已。对“吐舌”的修正,是狮子形象华 夏化的重要步骤。盛 唐时期的狮相,威慑百城,坐镇千里,有足不攫,有齿不噬。这种威而不怒的镇座石狮,不仅丰富了盛唐气象,而且提供了标准化的风格,成为后代狮子形象的规范。到了清代,狮子在中国绘画和雕刻中已完全定型: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这种华夏化的狮子,被喻为“中国醒狮”,也成为芸芸众生喜闻乐见的形象而遍及城乡,妇孺皆知。&&& 中国的狮子形象,尤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狮子的文化含义十分丰富。一方面,狮子被当作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除邪恶。另一方面,国人以狮为百兽之尊,在民间传统中,狮子被视为哀乐与共、利物利人的神秘力量,可以历神显圣,这是华夏狮文化区别于西域狮文化的历史和民族特色。而在《北京形势大略》一书中,更是将常见的石狮形象加以引申,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将狮子形象提升为警示人们的政治教材。中国的狮文化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自唐代以来,狮子舞就盛行于中国,到现代,仍然传承未废,且不断发扬光大,并逐渐成为展示中国日益强盛的文化载体。从唐宋至晚清,“狮子戏绣球”一直是民间年画和剪纸工艺的重要题材,同时又是中国杂技中的特色节目,也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愿望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而更具特色、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狮子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威武气派的狮子化作石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普遍使用的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可以见到她作为“灵兽”的形象。即使是在改革开放、西方优秀文化不断输入中国的今天,石狮仍然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典范之作。&&& 总之,狮子形象之所以在华夏大地上大放异彩,完全是由于渗透了中国文化的血液。潜移默化的中国狮子,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而威而不怒的狮子,更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强盛的象征,这也是时至今日国人十分推崇狮文化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嘉禾狮文化
&&& 生活在神农教耕之地的嘉禾人民,不仅十分喜爱中国化的狮子形象,十分推崇华夏狮文化,而且将狮子形象的表现形式与地方文艺的繁荣发展融为一体,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嘉禾狮文化,并以嘉禾狮文化展示了嘉禾人的品格和精神。&&& 在嘉禾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中,石狮形象以其“守护神”的意义被传承和应用,足见嘉禾人对狮形象的喜爱。嘉禾人在建筑雕塑中的狮形象完全保留了中国狮相的传统风格,这是对中国狮文化的高度尊重。而在地方文化艺术这个颇具创意的表现形式当中,嘉禾人对狮子形象的创造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人文精神。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狮舞”这种艺术表演中,嘉禾人塑造了“毛狮”、“神狮”两种形象。舞毛狮&&& 毛狮又名瑞狮,体型较小,狮头用粗纸蒙在木质模型上,绘上彩色,面涂光油,插上野鸡毛,头比斗大,狮身蒙花布。这种造型既展现了狮子的王者风范,反映了嘉禾人勇争一流的事业追求,又在表演时便于单人戏耍,单人戏耍。舞狮时,由一至四人头戴猴子面具,上身穿红兜肚,诱狮、戏狮,所以又叫“耍猴头”。狮与猴头在一张方桌上,跳跃、跌扑、翻滚、追逐、变换各种形态,诙谐风趣,舞狮是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伴奏(无音乐曲牌),气氛热烈。舞狮完毕,还表演武术,舞刀熗、耍棍棒、跳桌子,最后舞狮队与观众互提“四句”结束。“四句”均为恭贺吉利之词。舞神狮&&& 最能体现嘉禾特色的是嘉禾神狮,又称“南岳狮”。狮头用坚硬本质雕凿而成,绘上彩色,并以红丝绒线装饰,重达十多斤;口内用一横轴将上下腭连接,使狮嘴张合自如;狮尾用彩色丝绒制作,并在尾巴上系上铜铃。狮身用黄布三丈缝制而成,狮头与狮身连接处饰有红黄青三层丝绒绸布。舞将起来,狮头发出“嗑嗑”之声,威武雄壮,动作粗犷、刚劲有力,故有“武狮”之称。这种“头大体肥”的狮子造型,不仅神形兼备地体现了狮子的威武气派和祥和温顺,而且反映了嘉禾县民粗犷豪爽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牵狮&&& 神狮还有一个主要的表演形式——牵狮。它是舞狮最后一个也是最有特色的表演节目。首先,由一戴面具的老者(丑行打扮),左手持棍棒、右手拿蒲扇,踩着锣鼓点悠扬上场。他用滑稽风趣的表演和四句念白引起观众答话,博得哄堂大笑。  &&& “天不平来地不平,一跌跌倒我老人。老人出来不为别事,专为自己抱不平。”&&& 观众(或乐队)答:“也是为众人抱不平啰。走!”老者:“走,不在这里歇!”这时老者用蒲扇敲打棍棒,然后跨过棍棒,转体再换说风趣的念白,继续前面的表演,反复多次后退场。紧接着神狮合着锣鼓节奏活跃上场。在场上跳、扑、跃、滚,然后打瞌睡。此时,老者复出,惊醒神狮,老者与神狮搏斗,狮子被老者降服。老者骑上狮背,掏出长帕,系住狮嘴里的横轴,翻身下背,牵着神狮,合着音乐,边走边表演边唱。唱词多为本地风光和风土人情趣事,均系吉利之词。&&& 耍神狮还与武术表现相结合。舞狮后,接着是一场武术表演。表演者光裸上身,或胸挂绣花肚兜,腰系黑巾、脚扎绑带,雄气十足地登场表演。表演内容有拳术、叠罗汉、耍刀、棍叉、剑、飞钯等,尤以舞刀叉惊险动人,舞者将一柄锋利的三股叉(又名虎叉)玩于股掌之中,将叉抛向空中翻一跟斗,单手握住虎叉中间一根,称“接叉心”。观众为之惊叹不已,报以热烈掌声。每个节目演毕,演员前脚跨出一步,双足微蹲,两手抱拳,左右摆动,向观众表示谢意。紧接着表演者有人与观众互提“四句”,均为互相祝贺吉利之词。&&& 嘉禾是全国有名的花灯之乡,因此“狮舞”表演往往与花灯戏联袂登台,似乎成了嘉禾人缺一不可的民间文艺表演格局。而在花灯演出之前,都是“狮舞”先行。“狮舞”分耍狮和牵狮两节,中间还插入武术表演。耍狮主要由两名武士打扮的精壮后生登台表演,他们跃入黄布狮身,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表演出狮子拜三拜、洗脸、作辑、捉虱子、打滚、做桌子、做谷桶、做船、做风帆、做滚地龙等二十多套动作,其间狮头嗑嗑有声,狮尾铃声“叮当”,质朴的舞姿、粗犷的动作,俨然一头可爱的狮子在撒欢,逗得观众乐不可支,为节日喜庆增添了无穷的欢乐气氛。“牵狮”节目与其说是“狮舞”,不如称作花灯式的小品更为贴切。牵狮老者的颟顸动作、滑稽唱腔,台上台下的幽默对白,人与“狮子”的文明戏耍,可谓形象逼真,动静相宜。其间欢快的伴奏,响亮的马头哨不绝于耳,更加营造了浓烈的欢乐气氛。&&& 嘉禾是民歌之乡,而在狮舞中也较好地吸收了“民歌”的营养,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就是舞狮前后的“喊四句”的广泛应用。如耍狮队伍到某个村庄表演时,耍狮前首先都要“喊四句”,开口就带上拖腔喊一声“哎——”,接着就是带着民歌格调的四句正文:“喜洋洋来闹洋洋,南岳狮子来拜年。新学弟子耍不好哎,敬请包涵又包涵——”。本村庄的人一般也回敬四句:“哎—— 锣鼓打得响堂堂,一台叔侄贺新年。招待疏陋不周到哎,恭请包涵又包涵——”耍狮之后,还要带着“神狮”到各家各户去拜年祝贺,并根据各家的情况喊出祝词。&&& “喊四句”兼有说唱的特点,是嘉禾民歌的又一表现形式,它不仅丰富了狮舞的表演内容,而且促进了嘉禾民歌的创作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喊四句和狮舞融为一体,成为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增进县民团结的一条重要纽带。嘉禾的狮文化中还有值得称道的一点是,舞狮队伍在路上碰上黄龙,神狮就要作揖拜黄龙,以示尊敬。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至高无上的图腾,华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龙身,故而形成了“狮在龙下”的尊卑格局。嘉禾狮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嘉禾县民信守原则、保持谦让的品格特征。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
&& 从历史上看,华夏化的狮子是芸芸众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普及城乡,妇孺皆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俗的文化内容。举其著者,则有舞狮、糖狮和雪狮三项。这些唐宋时代的遗风余韵,到现代仍传承未废,是值得加以回顾的。一.舞狮&&& 狮子舞自唐代以来盛行于中国民间,遍及南北各省。据《新唐书·礼乐志》,当时的"五方狮子舞",艺人和道具均有定制:&&&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 参照其他文献,可对"五方狮子"作两项具体分析:第一,狮状。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这样描写:"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现代的"醒狮",就是以此为雏形的。第二,狮色。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 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提炼,狮子舞已经褪尽酉域色彩,变成群众性的中华风俗舞了。在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的喜庆活动中,舞狮出场,司空见惯。当然,南北风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在清代粤东地区,"舞"与"武"相结合,可说是中国舞狮艺术的奇葩。张心泰笔下的同治年间()潮州狮子戏,是颇能开人眼界的:&&& 潮嘉新年有舞戏,以五色布为狮身,狮头彩画。如演剧式:一人擎狮头,一个擎狮尾。一个戴大头红面具,裼裘短衣,右手执竹梢,左手蒲葵扇,为沙和尚。别一短小精悍者为小鬼,蒙鬼面。随行十余少年,手戈盾叉棒之属,红巾结束,鸣锣杂沓。于正月朔日至各村庄人家家庙参谒,谓之"狮参"。是日参拜而已,不使拳棍。至初二日以后来者,则沙和尚与狮交战,战华出竹架,令小鬼跳之,为小鬼跳架,再弄拳棒则请少年齐至广场,各逞武艺。始交拳技,继以戈盾叉棒,最后则攒刀:设大桌,尖刀矗其前,**捷少年超逾桌,刀尖摩腹,危若剖分,观者心怖气詟。盖即古雅礼意。然习俗相传则日"狮者师也",乡人岁晚无事,习武艺,习必延师指示,借狮戏为名。像这样的狮子舞,已经将舞蹈、杂技和武术熔为一炉。难怪在现代的潮州方言里,武术教练被称为"拳头狮父"了。二.糖狮&&&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讲究色香味,而且非常重视造型美。北宋汴京(开封)的饮食店已经出售"狮子糖"。到了清代,糖狮风靡江南各地,孔尚任有诗吟咏:"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朱桔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糖狮是"兽糖"中的一种,其制法包括熬糖、入模、脱胎等工序,明末的科学家宋应星有详细记载,见《天工开物》卷上"造白糖"法。三.雪狮&&& 顾名思义,"雪狮"之戏属于北国风光。北宋的贵族之家,每 逢 隆 冬,开 筵 宴 乐,塑 雪 狮是一种豪华的排场。孟元老《东 京梦华录》卷一O记其事云:"是月(十二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雪口(原缺一字)以会亲旧。"尽管用瑞雪塑狮,寓有吉祥之意,但无法持久,气温一升就非溶化不可。对此,宋诗中也偶有讥讽。宋代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张文潜《戏作雪狮绝句》云:"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所谓"六出",既是"雪花六出"之略,又是唐宋狮子戏的术语。请看中唐高僧药山(惟俨)和云岩(昙晟)谈禅的一段对话:&& 药山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师曰:"一即六,六即一。"&& "六出"即是六套,组成一个狮子戏的系列。和尚也擅此道,可知狮子戏为僧俗所共好。&&& 除节庆宴乐的场合外,狮子在殡葬礼俗中也扮演独特的角色。清代济南民间,出殡有"送狮豹"的吊祭仪式:&&& 殡期至亲及最契之友送狮豹:狮豹者,用花毯作身,木作首尾,一人裹于其中。开吊时,列于大门左右。及启灵,狮豹先人于灵前舞蹈。丧家先备制钱一千或两千,置于灵几。舞蹈毕,卧于旁,从腹中出小狮讨喜钱,即攫几前钱而去。间有用数人假戏场衣冠,于狮豹舞毕演戏一折,然后启灵。此等乡间皆亲友为之,城市有用贫人者。近于鞭子巷设狮豹局,然用之者犹谓之"请",不得出钱雇赁。狮豹送葬不及坟。&&& 狮子不仅融入人事的哀乐之中,甚至还被视为耕畜的保护神。清代成都曾流传过这样的《狮王神疏》:伏以狮为百兽之尊,尊者莫如狮也,况狮而神乎!我境狮王尊神,历神显圣,六畜有病,符水多灵,可云利物利人,惟是无灾无害。今某家有牛受病,水草不沾。特备香楮等敬析尊神降敕符水,俾其服之,有力如虎,不染瘟灾,大武如龙,长生水草。群物叨爱育之德,益显仁民之思矣。谨疏以闻。&&& 据上引证,可知在民间传统中,狮子被视为哀乐与共,利物利人的神秘力量,这是华夏狮文化区别于西域狮文化的历史的和民族的特色。狮子形象的华夏化,从移植、归化到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潜移默化之后的中国狮,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它的独特面貌,并不是套用"神似"的传统画论所能解释的。正如以上的论述所表明那样,狮子形象之所以大放异彩,完全是由于输入华夏文化的血液。既保存狮子威武的气派,又赋予它祥和的面貌。到了近代,威而不怒的狮子,便成了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
各朝各代石狮子的特征
&&& 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 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中国的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 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比较有名的狮子包括天安门前的狮子,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外的狮子,北京大学门前的狮子,沧州铁狮和卢沟桥望柱上的四百多只狮子,俗话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陕北地区的民间石雕———狮子
一、郭家洼的镇村狮子白雪覆盖着的陕北的冬天是冷俊而坚硬的,阳光和冷风这些锐利的器具轮番在山水间雕凿着,令我的家乡于一朝一夕间变得陌生和无比的豪迈。郭家洼是绥德县东山梁上方圆所有郭姓宗族最老的居住地,据宗庙的一块残碑上记载,早在唐代这里就有人定居了。如今唯一能使这个小村子显示郭氏一脉宗祖地位的便是这残的缺历史遗留在村口的一尊老狮子,和有关这石狮子来源的一段美丽的传说。这山村坐落于寨子山向阳的臂弯里,而它的正对面劫是突汤漏水的柳树墕,因为从风水上讲它的面山不好,所以人们都叫那柳树墕为“饿墕”,传说这村子从立世事那天起人丁就不旺。村中的老者们就去求神,神让他们到山下的阳恨沟找一块灵石,打造一尊跟真人同大的镇村狮子。如何验证那石的灵气呢?神说:如果石有灵性,只须一人用一根草绳就能将千斤大石背上山来,如这石是块无灵性的死石,几十人也休想将其抬上山来。接到神旨的人们请来了八个能工巧匠,日液打造,那一块块的大石都被打成了真人大小,精工细作的石狮子,但这些张牙舞爪的石狮却并无神说的灵气,人们请来了20个力大无穷的后生都无法将那石狮抬上山来。村中有一郭姓石匠,平素为人忠厚,善良,他见石匠都有丁有卯地拉线画形、大磅小锤地比划着手艺便离开众人独自向深沟里去采石料。突见一大石原本生得古怪,看上去与郭家洼的地形山势很象,便就势打开了一錾,他看见什么形状就打什么形,似乎这大石在一点点于一种大象中渐渐成形。他慢慢地他琢磨着,感悟着,足足打了一百天,那石狮便活灵活现地立于天地间,他近乎愚鲁地挽了尖草做成了一根草绳,结果轻轻地将那大石狮背上了山顶。他将石狮放置于村口面对柳树墕象是门柱的两棵槐树间。经此灵物的震慑,山村的人丁慢慢地兴旺了起来。这石狮经几百年风吹雨打、餐风饮露日液吐纳,现如今已面目混沌并生成一身黄绿花衣,通体灵气,通体蕴藏着一种粗壮而坚硬的生生之气和一种可怕的美,村中人视其为祖上避护村人的法宝。这石狮沉甸甸地放在村口,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里,令他们于这寂静与惊恐中获得一种与神同在、与天地同在的安然与宁静。二、郭白子与安狮符咒在神木栏杆堡乡郭家畔村,我见到了大约七八个镇宅狮子,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放这狮子,他们说早年修窑时神官说动土气了,家人会生病不大平安才叫人打个狮子至于墙头或脑畔上。经打听原来这狮子大都出自一个叫郭白子的手。很快我找到了郭白子,他今年55岁了,会一些石匠、铁匠、木匠的手艺,但都是无师自通的,他们家祖上也没有谁是干这个的。郭白子上过小学四年级,书念得不怎么行,人很孤僻,就爱思谋着干点什么。他说他的名字是有来历的,他家本姓白,几代单传,她母亲想要个儿子,可生了几个都养不活,他姊都15岁了她母亲才生的他,父亲怕不好养,就让他改姓母亲家的郭姓,所以他叫郭白子。那意思是白家命里无子,得借他姓才能延续香火,他家祖传有一对镇宅石狮子,整个狮子由一块方石做成,头部是几何形的,鼻子和嘴正好在一条线上,一张脸分在两个体面上,从哪个角度看都很完整,他们叫这是两面回头狮子。据说这双面狮灵活,什么东西都能看得住。这已不知何年所做的狮子也说明他家几代单传,生男养丁的不易。这对狮子照看着他们,郭白子从小看着这对狮子,直到狮子的形象完全装进他的心中,他也不知为啥就会打狮子了。村里的其它狮子都是他打的。他家祖传的狮子后来随着院墙的重建就退役了,放在窑的一侧,快被土埋了。因为他家住的“漂稍”(意即偏僻),他就又打了一对狮子请了平事(阴阳先生)安在大门上了。我专程去栏杆堡,找到了正是第三代平事的边小利。从他那里我采访到了以往安狮子的法子。&&& 安狮子时要细察面山的青龙白虎势态,若遇有白虎调头,白虎食子的形状,或是坐字不对,如正北山向壬字、癸字方向的,没坐于子字的。窑的方向不能挪动,只能通过安狮子疗破(补救),用来补救的狮子要成调头样,才能保得住。另一种叫镇威狮子,要打制成直头的。是因为面向有石涯,滴水成冰或是在没水的情况下有一深沟的。安狮子时要将镇物用黄纸包好,写上黑字,点上朱砂才能镇压与狮子下。镇物为十二种精药和七种名香。十二种精药包括:避阳砂、鬼见愁、鬼箭草、雄黄、安息香、砂根、细心、远志等;七种名香包括:丁香、沉香、藿香、木香、檀香、安息香、金香。放好镇物后要念安狮符咒——元始安镇咒。咒曰:“普告万灵,妖畜齐惊,土地气灵,左舍右邻……神法神王,保卫诵经,归我大道,元亨利贞。急急如律令。”从此这狮子就立于此处,担负起保家护院镇宅避邪的职责了。三、心理空间的修筑在同天地自然密切相处的长年累月里,人们在这种大空间里时时与自己相遇、感悟着自然的身体和血脉,甚至那些无影无踪的精神。因此人们实际上体会着身体中的大自然。就象人们精心为自己修建一个居住的园落一样,他们同时也在不停地用他们的方式,用那些祖传的特别的砖瓦构建或设置着另外一种生存空间,而事实上这一奇妙的建筑常常是无形地连接于现实的墙园上或身体的里里外外,甚至于一些特殊的行为之中。在人们看来这种结构与空间的建筑不仅要求看上去美,更为重要的是经这样严格构建的符图是要能避凶纳福于人家的。人们将寓意深刻的剪纸贴在门窗上、窑洞里,养牲畜的栅圈或放东西的房屋上,民俗中还有招魂时将守护神剪纸娃娃烧化在水碗喝进腹中,山西和陕西关中亦有将面捏成鱼、龙等吉祥物,然后通过食用将其安放于身体内部的某一要紧之处。人们为金贵的儿童绣制了能避邪纳福的虎头帽、虎头鞋、五毐背心、红裹肚等;在小儿玩耍的炕头放置了能够守护小儿的炕头狮,家园的墙上放置有能威慑邪气调理风水的墙头狮子或镇宅牛、镇宅猴等。在大门口放置了能看家护园,令一切邪异之物不敢进来的大门狮子、栓马桩,在村口放置使邪异之物绕道而行的镇村狮,在山头庙前放置避邪除恶的镇山狮,每年还要通过春节闹阳歌、社火,将一种神圣的颜色和图形通过这种行为为涂抹于生活的空间之中,以阳刚正气、克制阴寒之气,从而为人们带来好运。还有大量民俗可以清楚地证实,事实上人们是在为生命们建构着一个包括环境的前后左右衣服的上上下下和身体的里里外外等各个环节上的安然的圣殿。在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通过置石狮、石敢当等的这诸多手段,人们认为已经建构起自己行走或生存其间能够遮风挡雨的房屋一样。可以企求福寿,逢凶化吉的安然环境。石狮尤其是他们代代相传的真言,和剪纸等其它艺术品一样都属于那种能带来好处的吉祥符号,它们象砖瓦等必要的材料一样各有功用,有延年益寿的符号,有逢凶化吉的符号,有增加生机的符号也有补泄露、镇邪异的符号,正是这样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在实际环境与时空的关系组合中,由于其所处的方位不同,它所依附的阳光、水、生物、植物以及诸多灵异都有利害之别,这一切对于久居这里的人们而言都是熟知的。直至今日,任何一个村庄的人都深知它们的居住地,那些地方较“硬”或“紧”(指较为凶险)、那些地方里小鬼出没之处。如民俗活动的驱鬼、送病、招魂、送葬以及丧俗中的洒路灯都是在某一十字路口完成的,即是说这个十字路口必然是结构与空间的交界地,无论是“出生”还是“入死”,这里似乎有一扇灵异之门。门是人们十分重视的紧要关口,早已安放了门符、对联、门神看守着,因此在人们熟知的环境结构中,处于十字路口这类如门之地,或者门前冲撞了一条河沟,面山有缺口,面石有深岩,都属于人们精心为自己所建构心理空间的紧要之处,因此在这里人们必然要布置与之相克或相补益的吉祥物来进行调理,所以便有村头狮、山头狮、墙头狮、大门狮以及炕头狮和石敢当此类取之于大地筋骨的纯阳之物的精心设置。可见这种环境观就是人们的生命观,它始终是立体的,不仅关照现实环境,也同样真实地关照着与现实相互依存的精神或曰心理环境。由此我们可以触摸到更为真实的民间极其艺术原理;几乎所有的符号“十”“ ”“ ”窗格子、阳歌图以及剪纸等艺术品,都是由现实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构筑的。一个村落的环境,一家人的环境,一个生命的始终都可以缩写为此类符图,一种符号的演化,即是一种生命和环境的演化,它不仅是一种体现,也同时是生命与自然的一种相处之道。四、神圣的打造生存与繁衍始终是人们最为要命的追求,当神终于赐给他们一个心爱的儿子时,当他们总于在多年的劳累中建起了自己的家园时,平时沉默寡言的男主人再也按捺不住旁观着自己女人激动于那把能言善道的剪子了,这回必须亲自用那看上去有些笨拙的双手将上天的一番美云在一块合适的石头上表现出来,他们请来了有名的匠人,也有亲自动手的,因为这样不仅能贴切地表达与自己亲近的关系,而且从内心而言,更不想推卸这种责任。这一过程是异常神圣的,因为他们相信神在上面正看着他,审视着这个男人在得到它赐福后会用怎么一种虔诚来揣摩着这即将出现的形体。首先是去选料,在众石中找寻那块看上去有灵有性的石头,确定石头后,等到黑液繁星满天,他们认为众神都出现的时候,将那石料带到附近一个深沟,或新修的水渠内,为的是接通大地的气脉。这时才可以动手打下第一錾,算是开工了,从开工之日起,日液都可以打造,但须正好做够百天,而且最后也须在深液繁星满天时完结。在这里打一对或一个石狮是否用得了一百天或一百天是否能完工,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正是这一过程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当这个石狮真正出现时,肯定是出乎创造者意料的,他会感到惊喜!就象他的妻子生下孩子那样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惊喜,而这次他会为此而叩头,感谢神灵的点化。一种在人和神之间共同酝酿并孕育的愿望终于成形了。这是虔诚的人们在入世的种种修为中无数福源的化生;也是生命的精神因素由空间投身于物质世界中这具象而坚硬的结构。民间所言“因缘没冒的”(指没有无因之缘),可见,只有当空间中的某种缘由孕足月份、才会在特定的时辰将某一结果分娩于世;就象人类也会通过自己的修为,由身体的结构上升于某一精神空间的崇高理想一样,是冥冥中合情合理的轮回。而生活于民间的人们所以有这样的悟性,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时刻都在验证着这一神圣的自然之道。通过这一行为本身,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拴娃镇宅石之所以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的内在原因了。也许是“石”的谐音,狮子的出现也许和西方艺术东渐有关和佛教的传入有关,但它也一定是神圣化了的大自然森林中的主人,是远去的神从黑暗中为生存艰难的人们派来的使者。和许多民间艺术的品种一样,都是在某种文化的导引下,人们利用具有神圣含义和便利的材质的条件下借题发挥的,因为它紧紧地同某一生活和信仰连接着,所以也和这种生活方式一起发展和繁衍着。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因素即是民间艺术背后的这片土壤,还有这片土地所具有的精神和情感气质,也决定了她具有超越自身的信仰。任意一种材质的艺术和他们的生活都有可能被点石成金借题发挥,所以即便是最简单最廉价的材质,在其孤独而苦难的岁月里,因为找到了那种可以相依为命的大文化,都会顽强地生长,并结出累累硕果,从而打开了一个释放生命的渠道。所以一种小的定义会变为一种大定义,小的气流会来接通大气,使大气变为小气的精神意志,贫穷因此与富贵相通,灾难因此与福寿相通,所以艺术才完成了她千百年来对生命的塑造。
馆藏&5581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国推崇哪家学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