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彻底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者吗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Therefore,the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can be only upheld and developed by developi.
本文认为现代市场价值概念是联系西方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桥梁和纽带。
This paper deals with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with the theory of marginal utility value.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
2)&&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that we incessantly develop and innovate on the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while sticking to and succeeding it.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我们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在坚持和继承的同时 ,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3)&&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rationale of Marxism economy,which is the ultimate fountain of rational knowledge to know and grasp social? economic life.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的理性认识源泉。
4)&&Marx's labour theory of value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5)&&marx labor and labor value theory
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6)&&Marx's axiology
马克思价值论
补充资料:劳动价值论
&&&&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人们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价值和劳动的关系的。    古代、中世纪思想家的认识历程  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或主导地位的商品发展早期,各商品生产者对于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准确知道的。在实际交换中,各商品所含的劳动很自然地成为公认的交换尺度。原始的有关商品价值和劳动的认识就是这个历史实际的反映。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自然经济占统治优势,但商品交换、货币和一些商业俱已存在,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价值问题。古希腊思想家有一个素朴的"值"的概念。所谓"值",就是一个从属于产品的客观品质或属性。例如柏拉图就曾说过,在一个人承造一种作品时,法律给他以警告,不要提高价格而只应索取其所值,因为一个工艺者当然知道他的作品所值几何。亚里士多德也有对于产品所谓"值"的思想,他还进一步认为交换的可能性是以交换各商品间的等一性为基础,而这等一性则体现在交换上,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还原为等量。他错误地认货币为衡量价值的同一物,但他企图在统一物中发现一种等同关系的思想是他的一个卓见。古罗马思想家对价值的论述较为贫乏。在某些法令中,他们提出了在实际的市场价格后面的"真实价格"概念。"真实价格"实际上和古希腊的"值"的概念一样,都指商品在交换中存在的可比性的某一客观属性。    中世纪神学家提出的"公平价格",也是一种具有素朴的劳动价值思想的见解。5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主教是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此后,神学家们把基督的教义,教会的教律、敕令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符合于公平、道德、伦理的"值"的见解,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公平价格"的理论基础。大阿尔伯特(约)明确地提出"公平价格"是和生产上耗费的劳动相比例的价格。而托马斯·阿奎那的论点成为中世纪"公平价格"的权威理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均等是以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公平价格"应归结为与劳动相符合的价格等观点。但在这些基本观点上,他进行了若干修正,承认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价格可以不符合于价值而仍然不失其为"公平价格"。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者所注意的只是商品的价格,更严格地说,是商品的买价和卖价的差价,而忽略对于价格基础的探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上,不但没有进展,而且起了湮没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科学功绩是,在过去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关系的认识经过长期湮没之后,重新在价格的表象后面寻求其形成的基础,开拓了近代劳动价值学说。    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  早期的英、法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W.配第和P.布阿吉尔贝尔都有一个粗糙的劳动价值论。配第的价值理论主要见于他的《赋税论》(1662)一书。配第在分析货币问题时,为了寻求交换的规律性,提出了"自然价格"这一范畴。他的商品"自然价格"实即商品价值,他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决定于生产它们时需要人力的多少,亦即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他以等量时间劳动生产的白银和谷物的等价交换论证这一命题,并进一步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大小成反比例的原理。    布阿吉尔贝尔在《法国详情》(1697)中分析农业生产和生产费用时,提出了"真正价值"的概念。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认为自由竞争是劳动以正确的比例分配于各产业部门的社会过程。在这种条件下,商品就会按所含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富兰克林
在17世纪和18世纪交替时期,劳动价值论有所发展。美国政治家B.富兰克林()在《纸币性质和必要性初探》(1729)中,从对货币的分析中引出:通过货币,商品得以互相交换,商品交换不过是劳动与劳动交换,从而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十分正确地用劳动来衡量。但和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一样,富兰克林也是从交换价值的形式出发来理解价值的。他说一国的财富是用它所购得的劳动量来评价的。这似乎是后来斯密所说的"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的概念的开端。    休谟和塔克
D.休谟()和J.塔克()都宣扬过商品交换只是劳动和劳动交换的思想。F.哈奇森()发展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思想。于是形成了一个观点:商品之所以具有交换价值是由于有一部分社会劳动用于它的生产。    匿名作者  匿名发表于年的《对货币利息,特别是公债利息的一些看法》的作者,提出了"真正和实际的价值"与"交换时所依据的价值"的区别,这实际上区别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并用实例说明使用价值必需是劳动产物,否则通常没有交换价值。对耗费劳动,他特别提出了"必要"和"通常"的限定词,这实际上是D.李嘉图后来明确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开端征兆。作者当然不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为什么和怎样表现为价值等等,但他的说法是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以前,关于劳动价值论最进化的理论。    斯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他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但他不懂得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简单地撇开使用价值,集中探讨交换价值。    斯密比配第进了一步,他能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但还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因此,他的价值论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下论述的。斯密提出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两个概念,又提出了"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两种劳动含义。在文字表达上,斯密确曾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和含义,但在完整地考察他的全部分析时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把二者区别开了,用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为表达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一般外在形式。但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中,这共同的"真实尺度"却受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真实价格"的制约。在所谓"初期野蛮社会","商品真实价格"只简单地由"生产时需要的劳动"量决定,既然"真实尺度"为"真实价格"所制约,则"购买的劳动"就等于"生产时需要的劳动"。但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已发生的社会,虽然"购买的劳动"量仍然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仍然取决于"商品真实价格",但商品的"真实价格"不再由于"生产本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单独构成,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共同构成。因此,在这一社会里,"购买的劳动"不等于"生产时所需要的劳动",而等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社会三收入之和;这社会三收入就成为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斯密的收入构成"真实价格"的论点否定了他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论点,成了他的价值论中互相矛盾的二元论。    斯密的这个错误在于他根本不知道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已转化为生产价格。斯密对历史较为敏感,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前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不同,但他不理解价值有一个转化形态的过程。他从正确的感觉出发,却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    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学说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作为一切经济范畴的基础,探讨各经济范畴在什么程度上和这基础相符合或矛盾。    李嘉图坚持认为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排除了斯密在商品规定性上的二元论,提出了一条规律: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成正比,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李嘉图还把不同种类的劳动间质的差别,归结为量的差别,实际上承认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李嘉图也认识到,物化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的劳动,通过转移,和生产所耗费的活劳动一起决??壑怠5?捎谒?挥欣投??匦缘母拍睿?荒芩得髟谏???讨校?橄罄投?绾未丛旒壑担?咛謇投?秩绾沃荒芙?锘?谧时镜募壑底?朴谛律唐罚??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他从农产品的价值决定于最不利的生产条件的生产者较大量的劳动出发,又认识到价值不是由生产某商品的实际耗费掉的劳动量而是由其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但他错误地把这最不利条件的论点推广到工业中去。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各经济范畴的超历史观念。和斯密一样,他也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条件下产品会表现为商品,创造商品的劳动会表现为价值。这个缺陷使他也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上陷入困境。他不了解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两个不同阶段有不同形式的作用。但在探讨工资的涨落对于商品交换价值有无影响时,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耐久性、周转速度的不同,与同量资本要求得到同量利润的规律的存在,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实为生产价格,但他不了解此范畴)和价值的背离现象。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背离造成了价值决定于劳动的理论的一个缺陷,但他仍坚持说工资的涨落对于价值的影响是微小的,而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暂时的、例外的。后一论断特别为其论敌如T.R.马尔萨斯、R.托伦斯()、S.贝利()所攻击,他们指出,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不是例外而是通例。    李嘉图在1820年 6月13日写给J.R.麦克库洛赫的一封有名的信里,曾经表示过对自己解释的不满。李嘉图在逝世前几周写成的《论绝对价值与交换价值》论文中,企图寻求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作为衡量绝对价值的标准。实际上表示他愈倾向于把绝对价值和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等同起来。他仍然没有答复价格背离价值所提出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    马克思的科学变革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确立了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畴。他明确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指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考察交换价值时,他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具体劳动则实现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原有价值到新商品的转移,这就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辩解企图。    抽象劳动的确立导引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复杂劳动只是自乘的或者说多倍的简单劳动,不同于也曾把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而把二者比例说成是由习惯决定的李嘉图,马克思指出这个简化的客观过程,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由生产背后的社会过程决定和完成的。    抽象劳动的确立,又导引出必要劳动的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具体劳动归结为抽象劳动,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归结为社会劳动(见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再表现为,私人个人劳动归结为社会必要劳动。他批判了李嘉图以最劣条件下所必需的劳动作为工农业的必要劳动的观点,认为决定工业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不是最劣条件的必要劳动,而是在现有社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出来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    马克思在从交换价值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形式到其扩大形式,再到其一般形式,最后到其货币形式;解决了古典派所不能解决的商品如何变成为货币的问题。价值形式的理论,附带地解决了为什么价值不能直接地由耗费在它上面的劳动来衡量,从而第一次摧毁了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劳动货币"幻想的理论基础。价值形式理论又导引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学说,它揭示了在私有制的统治下,体现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    马克思以价值转化的理论,完成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具体表现在:①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力这一范畴。不同于古典学派,他认为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它就有价值;它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但在劳动市场里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这种转化形态导致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误认工资为劳动本身的价值。马克思这一理论论证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和劳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产生的。    ②马克思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已以生产价格的转化形态发生作用。只有在科学地论证了生产价格之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算真正完成。马克思所解决的,正是古典学派所同样面临而不能解决的市场价格和价值的背离的问题。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了在这一新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不再围绕着价值波动而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    参考书目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章;第26卷Ⅱ,第10章,人民出版社,北京,。   R.L.米克著,陈彪如译:《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R.L.Meek, 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in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Lawrence & Wishart,London,1956.)   M. Dobb, Theories of Value and
Distribution Since Adam Smith: Ideology and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怎么看?
日 10:45:01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韩鹏
  【编者按】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仍然是指导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劳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呈现出边 缘 化 倾 向。4 月 28日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明天我们将迎来第12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对劳动者表达尊重的节日,体现了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崇尚劳动,回归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其现实指导意义在今天更加明显突出,依旧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当代,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顽强生命力,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比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以及资本积累、循环周转、成本价格、平均利润、银行信用等范畴和规律等,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价值、国际货币、国际投资等世界经济理论,为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深邃视角,为指导我国有力推动“一带一路”“亚投行”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劳动价值论是新时期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论遵循。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与其发展特性是分不开的。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人类历史的车轮已走过了148年的路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随着历史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被发扬、拓展,指导实践,保持真理光芒。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学习马克思、重读《资本论》的强烈呼声,《21世纪资本论》一书风靡全球,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批判和反思,再次显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科学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伴随着实践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了脑力劳动者、管理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理论等诸多新思想、新理论。这种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政策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日益紧密结合,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发挥重大指导作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动力。
  在工业化初期创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显现了体力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如今时代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已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高潮,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的历史变革在同一个时代交织和叠加,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现象,产生新热点、新问题,为劳动价值论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富和鲜活的素材,有利于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基石中进一步挖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精华和指导依据,增强中国经济学理论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增强市场活力,保障等价交换,促进财富涌流。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经济中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的价值量则成为不同商品所有者交换商品的依据或尺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之间具有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共同属性,具有“质”的方面的等同性,马克思指出:“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的耗费。”需要交换的劳动产品,均耗费了人类劳动,产品中凝结的劳动量的多少无疑成为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商品的合理依据或尺度。以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价值作为商品交换的依据,可以促进财富的涌流。不同商品生产者会主动地降低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包括加大科技研发和应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等。每个商品生产者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最终会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在相同或更少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此,要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始终保障交换的公平性,坚决打击和铲除假冒伪劣等商品,这种现象违背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的市场公平性原则,也是阻碍生产力发展、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要始终坚持净化商品交易市场,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夯实基础。
  二是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思想精髓,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如同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代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劳动者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是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疑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尊重劳动、保护劳动,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为此,需要从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协调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和物质保障,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善民生,提高劳动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惠及大众的中国梦。
  三是自觉运用劳动价值论规律,推动科技创新,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突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渗透性要素分散到各个生产力实体要素之中,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财富创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的运用,劳动内涵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已初步形成了,从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一般的重复性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创新性劳动为主,形成相互促进和谐一体的发展关系。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具体劳动与自然界一同提供和创造财富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环境保护法等诸多严厉的制度安排避免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痼疾,摒弃资本主义资源浪费和破坏资源的弊端。尤其在我国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段,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等问题不断显现,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更要求“破经济增长思维、立经济发展导向”,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一致,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科研含量,形成“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态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
( 网站编辑:张盼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HTTP Error 503. The service is unavailable.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总评分3.7|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