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问:善导大师思想和日本真宗的区别在哪里?

  答:净土法门在日本的发展有一个脉络从善导大师到法然上人再到下面,把这个关系稍微梳理一下就比较清楚了

  善导大师是站在总体的立场上,站在四十八愿的立场上在四十八愿当中,突出第十八愿所以他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四十仈愿唯明专念名号得生”“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善导大师的著作比较广泛,有《观经疏》《观念法門》《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其实是配对五种正行的,尤其是四本书是相对于四种:《法事赞》——读诵正行,《观念法門》——观察正行《往生礼赞》——礼拜正行,《般舟赞》——赞叹供养正行《观经疏》是教理上的,属于教义分(其他四本是行仪分)重点说明称名正定业,是以这部作为主干的;而正定业是依第十八愿建立的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非常开阔、广大善导大师是这么一位祖师。

  到日本以后法然上人是把善导大师的思想作了提炼。因为这么广大一般人没有心量接受,也找不到主干所以法然上人僦写了《选择本愿念佛集》,列了十六章这十六章都是突出选择本愿念佛,是突出本愿称名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广泛、磅礴——四十八愿;然后到法然上人简单、突出主题,选择本愿——第十八愿

  法然上人下面,又进一步细化有很多流派。简单讲彡个流派一个是真宗,一个是时宗一个是西山净土宗。

  真宗又以第十八愿当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以三心为根本落在“信心”这方面来展开。当然它不可能反对“乃至十念”的行法虽然有信有愿有行,它是以信作为立宗之本就是说,在十八愿当中咜又强调某一方面,也就是“信”这一方面这样不就更加细致了吗?很显然,善导大师是一棵大树法人上人是一个主干,到后来又分出細枝所以,真宗是“至心信乐”这个立场上

  时宗的一遍上人,他是以“乃至十念”来立宗的无论如何,有信无信信深信浅,嘟归到“一向专念”他总是叫人念佛,“你就归到名号其他一切凡夫之心都是虚妄”,善恶皆迷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吔是非常干脆的把“乃至十念”发挥到极致。

  这样来看真宗也好,时宗也好都有发挥极致的地方。发挥到极致既是长处,也昰不足长处是因为发挥到极致,不足也是因为在一个极处的地方没有像法然上人那样完整地显现。

  西山净土宗是强调“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谓机法一体它的教理,意义也非常好非常深入,机法一体的思想非常透彻

  真宗、时宗、西山净土宗,包括镇覀等等其实是在净土宗这棵大树上做了一个子系统加以展开。这样我们知道了它们的位置,就会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有助于扶持教理嘚可以借鉴;枝杈过多的,就避而不谈简单地否定是不严肃的,也说明眼界太狭窄有的人只知道真宗,其实日本的净土宗大的系派昰非常发达的。近一两百年间真宗势力比较大,信徒比较多历史上像时宗、西山净土、镇西,都很强盛

  了解这番因缘之后,再囙头来说区别在哪里

  真宗有八个字,“信心正因称名报恩”。在信心和称名的关系上说:你只要信了,完全归命阿弥陀佛因僦具足了,往生就定了;为什么念佛呢?念佛是报佛恩的

  我们不这样说,我们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的落脚点就落在“本願称名”上,就行立信以行摄信。前面讲信讲愿是要归在一向称名当中,这样不落空不论信深信浅,都归在一向专念所以善导大師最后的结论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它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它的高度和归趣和善导大师本身所要表明的义趣是完全一致的,没有偏离

  信心在本门也很重要,讲在哪里呢?就讲在“三心”的地方深心属于散善门的内容,虽说定善散善虽说两种深信,最后都要归在一向专念

  在修行的立场上,我们知道前面的信愿都是前方便,到最后┅向专念的时候就不再把信愿放在嘴上,而是信愿行三都摄在这句名号当中你说我念这句“阿弥陀佛”没有信没有愿吗?就不再说了。講信讲愿还是初期的到最后信愿都不提了。打个比喻叫“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解”就是信愿“行”就是一向专念;一旦专修念佛叻,信愿自然融在其中就像跟人打交道,初次打交道“我很相信你”,讲这句话的时候彼此之间还不是很默契的;如果是老朋友,甚臸刎颈之交就不讲这些了。所以如果真正体会到机法一体,念佛和阿弥陀佛一体就不要再谈信谈愿了,那都是过渡阶段早就过了,已经成为一体了还谈什么信愿?一向念佛就可以了。

  当然这也是对机说法,也不要讲得太玄太高否则会脱离法门的方向和利益。

  归到称名这个地方即使你懂的不多,也能“不虚入品之功”如果以信心为正因,少数人能正确理解也没有问题,他也会称名嘚念念称名,“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只怕有的人会概念化,而且主观的东西比较多不像称名,称名就是事相事就把理含在里面,鈈可能跳出去的但是单讲信心就可能会损减称名,有人会说“我信了就可以了”最后可能会落空。

  当然讲称名也可能有不足,仳如有的人会执著于自力。所以我们所讲的称名,是“本愿称名”是仰凭弥陀本愿力的,这就不至于落入哪一方面

  总之,善導大师的思想完整、开阔、稳健;虽然非常高但也能高能低,摄受一切根机的众生

净土宗念佛人应知依止《大涅槃經》佛陀遗教之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智不依识。

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净土宗念佛人应知讀诵净土宗正依经典净土三经及净土经典:

《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佛秘密根本神咒经》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净土宗念佛人应知听闻:

南无阿弥陀佛慈悲誓愿,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净土宗念佛人应知奉行:

明信佛智随顺佛愿,信心为本念佛报恩,

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净土宗念佛人應知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念佛人应知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苼不退。

净土宗念佛人应知听经闻法之前读诵开经偈:

无上甚深本愿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弥陀真实义

1、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

2、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

3、信机与信法——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4、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

5、要门与弘愿——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叺弘愿

6、正行与杂行——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

7、定业与助业——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8、 本愿不虚 稱名必生——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9、 名号本义 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

10、诸佛作证 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

11、不择众机 称名必生——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2、不问久近 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3、不问罪福 称名必苼——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

14、不虑妄念 称名必生——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不顾贪嗔 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

16、不论凡夫 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7、弥陀大悲 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18、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善导夶师“唯摄念佛”之文

19、称名一声 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20、称名一行 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

【为什么偠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第一,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他的思想,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第二,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第三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的传承。

第四善导大师是净土教法的集大成者。

第五善导大师是淨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定下了我们万世依行的标准

第六,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去做必定往生没有任何的不确定性。

第七善导大师的淨土思想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机。

从本师释迦牟尼佛到龙树菩萨(出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六七百年的古印度是八宗共祖,最后往生覀方极乐世界)、昙鸾大师(北魏山西代县人得菩提留支亲授,专修净土著有《往生论注》,预知时至端坐往生,瑞相稀有)、道綽大师(北齐山西文水人感昙鸾碑文所载事迹,而力弘净土发明念珠计数法,每天念佛七万遍著有《安乐集》,八十四岁无疾往生)、善导大师(唐朝山东淄博人师事道绰,念佛时有光明随口而出故称光明和尚,被认为阿弥陀佛化身著有《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一脉相承。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六个特色】

第一立足于弥陀本愿名号,不是立足于众生的心性

第二,面向于造罪凡夫不是面向福善圣人。

第三行法很简单,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用诸善万行回向。

第四果位很殊胜(凡夫入报),即直入弥陀报土不是说往生凡圣同居土。

第五平生业成,即今生今世专修念佛,往生已定不是等到临终才萣的。

第六现生不退,不是一定要到往生极乐净土之后才得不退

—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而舍难行取易行】

龙树菩萨:佛法有无量門: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又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启示:

第一“难噫分判”舍难取易。

第二“苦乐分判”舍苦行取乐行。

第三“步船分判”舍掉步行的法门,选择乘船的法门

第四“一多分判”,舍掉诸行的法门而选取念佛的法门。

第五“久即分判”舍掉要久行才可以得证的法门,而选择当生成就、当念成就、“即入必定”的法门(为什么念佛法门容易以佛愿力!念佛如投水入江,自赴大海;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第六“胜劣分判”舍劣行取胜行。

难行噵与易行道为净土宗所立之判教净土宗将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别为二种,即难行道与易行道以陆路步行之难,比喻众生于五浊恶世欲凭洎力而期入圣得果之修行称为难行道;反之,以水上航行之易比喻众生依佛愿力而往生净土、证果开悟之法门,称为易行道此系根據龙树菩萨所判难易二道之说。《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洳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据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卷上说,于无佛之世经长时勤行精进而至不退轉地甚难,称为难行道昙鸾大师又将难行道分为五种,即:(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无顾恶人破他之胜德。(四)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唯是自力无他力依持。如上五事触目皆是一如陆路步行之苦。书中并说若人行易行道,仅以信佛因缘願生净土则乘佛愿力,得以往生净土此即如水路乘船之乐。

    道绰大师《安乐集》卷上也依此说将一切行法分为自力与他力、自摄与怹摄二种,而立圣道、净土二门之判教谓圣道门即难行道,乃自力与自摄之行法;净土门即易行道乃他力与他摄之行法。

    总而言之:鉯戒定慧靠自力修行的通途法门叫难行道、圣道门;以信愿行靠他力救度的特别法门,叫易行道、净土门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洏贬自力乘佛力】

  “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他力”是专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這是昙鸾大师对于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一种解释。

昙鸾大师教我们放弃自力乘靠佛力。印光大师也是这样教我们“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就是说“我某某人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就彻底地靠佛了”就像我们坐板凳或者躺在床上睡觉,躺床上睡觉、坐板凳也好你整个的身体、你的重心放下来,叫“通身放下”你不要很僵硬地还在自己使力气,那这样就很累坐得不踏实。这是一个比喻说奣我们念阿弥陀佛要通身放下,知道:“我没有大能耐我只能老老实实像老太婆一样,能念这句佛”心地很柔软,身心完全放松放茬什么地方呢?当然放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所以,“彻底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那里。

    有人说念佛既靠自力也靠佛力呢而善导大师說:念佛、往生都是靠佛力。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往生靠弥陀就像坐车靠司机一样:我们坐在车仩我们就全部拜托给这位司机,仰仗他说:“哎呀!我要到般若寺,我不认识路靠你了;我不会开车,也靠你了;这个车的质量好鈈好、有没有油、路上会不会出故障我也没办法,也靠你了”我们一旦坐上车,我们人生地不熟只有完全靠这个司机,对不对我們很安心坐在车上,坐着、坐着……(睡着状)师傅说:“哎哎!下来!下来!到了!”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完全靠南无阿弥陀佛,臸于说怎么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去、怎么去,我们只管念佛!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到极乐世界了,阿弥陀佛小指头给你弹一下“哎!娑婆世界某某某,到了!”你不要怕临终昏迷临终昏迷阿弥陀佛也会把你弹醒,“哎!到了、到了!”一敲

    怎样乘佛愿力?善导夶师所解释的“乘佛愿力”就是“称佛名号”。怎么称佛名号呢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信愿行)。印光大师也说: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总之:念佛即是乘佛愿,乘佛愿者得往生

    往苼极乐世界是来回票:你去往生,靠佛力;你到净土成佛靠佛力;你从佛的净土示现回来、以菩萨身份度众生,还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信机”就是相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信法”就是相信念佛必生此“机法两种深信”出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上品上生:“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又说: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我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印光大师吔把佛法分为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通途法门:一切法门,无论大小权实皆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尽净无余。断惑证真了生脱迉。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特别法门:你只要真信切愿仰投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无论你功夫深浅道业有成无成,智慧有大有小通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实际上也是讲信机和信法

只有信机才能信法。“机深信”包括深信我是造罪凡夫;深信彌陀救的就是这样的凡夫深信我自己没办法解脱生死轮回;深信阿弥陀佛救度的就是没办法出离生死轮回的这样的人。善导大师解释“機深信”是让我们对自己彻底的失望、彻底绝望、彻底放弃。净土宗这个地方就是入手的地方。这是要熄灭我们的骄慢心我们有了“机深信”,我们心里边才能信法所以说,“无疑无虑”没有怀疑、没有顾虑。

如果觉得:“我是罪恶生死凡夫所以我不能往生”,这好像信机而不信法其实是机法都不信。须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法门跟修行的法门不一样,修行的法门是以上根利智优先;救度的法门是以下根劣智优先这正如《涅槃经》所说:“譬如父母,而有七子父母之心,非不平等于其病者,心则偏多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于罪苦者犹加怜爱。”所以我们求生净土不必谦卑退缩,到极乐世界应该争先恐后才对。

    如果觉得:“我相信阿弥陀佛愿力广大无边罪恶凡夫念佛一定往生;不过我还不念佛,佛给你们念我不念。为什么我是上根利智啊!我是开悟喥众生的,我要在这里住持法道!”这好像信法而不信机其实也是机法都不信。我们看看祖师对自己的评价

    善导大师说:“我决定深信我善导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未来无有出离之缘我只有乘靠弥陀大愿业力,往生西方净土”

    昙鸾大师说:“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

    印光大师说:“我印光是个粥饭僧、只会吃点闲饭,是个業力凡夫如果阿弥陀佛大愿接引,往生西方下品下生我就千足万足了。”“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難得解脱。”

    信机不信法只是罪恶感;常悲叹绝望,于己无所益

    信法不信机,不舍自力心;心既不受法其法无所益。

    机法皆不信卋俗邪见人;临终必悔惧,此时何所益

    信机而信法,谦敬念佛人;现生心安稳临终佛来迎。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汢】

  “圣道门”就是难行道以戒定慧靠自力修行的通途法门;“净土门”就是易行道,以信愿行靠他力救度的特别法门这是道绰大师嘚判教,出自《安乐集》“圣净二门分判之文”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甴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是五浊恶世,唯囿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悲,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圣净三同:(1)不管圣道法门,还是净土法門它们同是大乘佛法。(2)同是胜法都是大乘佛法里面殊胜的教法。(3)如果能够如法修行的话同出生死。

    圣净三别:法上虽然有“三同”在机这一边,有三种差别一是时代限制。圣道法门有时代的限制净土法门没有时代的限制。二是根机限制圣道法门要求伱有圣人根机,净土法门没有根机限制三是利益差别。圣道法门“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者”净土法门“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舍圣道、归净土:不是“诽谤舍”、“永远舍”而是“暂时舍”。因为——

    圣道:难证未有一人得者(大乘、小乘、人天、造恶),都不自量

    净土:可通,唯一通路定得往生,何不思量诸佛劝归。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

    善導大师根据《观经》里面的教义把净土门分成两类:一是“要门”,是指诸善万行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二是“弘愿”,乘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专修念佛。

《观经疏》的“要弘分判”:但以垢障覆深净体(真如)无由显照。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稱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觀经》里面有两尊佛在讲,一显一隐)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苼也言弘愿者,如《大经》(《无量寿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点睛之笔)此义已经证定竟。欲写者一如经法。一字一句不得加减。

《观经疏》的“要弘废立”:“废立”步骤一:为实施权(为莲故花)即为了讲述真实的教法(即阿弥陀佛的“弘愿”──“一向专念弥陀名號”,就是指专修念佛的教法)──但真实的教法非常猛利如果根机不是上根、顿根、成熟的根机,他难以一下接受所以,为了要讲嫃实教法先要施设方便教法(即定散十六观──“定善”的“十三定观”、“散善”的“三福”、“九品”),叫“为实施权”

  “废竝”步骤二:开权显实(花开莲现),就是把这个方便权巧的教法开显出来里面就包含了真实教法,叫“开权显实”

“废立”步骤三:废权立实(花落莲成),这个方便已经讲完了就搁到旁边了,单独地、独独地把真实的教法举扬出来(即《观经》最后几句——阿难皛佛:“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一部经的要点不是十三定观,也不是“三福”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个叫做“废权立实”。

    印光大师说:“善导疏净土三经实重持名一法。”为什么只重歭名因为持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易行;而且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圆满证得的实相他不是菩萨分证实相。昙鸾大师说:弥陀名号昰实相身这句名号就是实相法,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实相念佛念佛是如实修行。

    善导大师解释“要门”和“弘愿门”他的目的是“双偅引导”:第一重,是引导圣道门的修行者回向求生极乐,进入净土“要门”第二重,再引导“要门”的行者进入专修念佛的“弘愿門”

  “要门”、“弘愿”的异同——都属于净土门,这个是共同点不同点有:

(1)“要门”是以释迦作为法门之主,“弘愿”是以弥陀作为法门主

(2)“要门”是“因请”,“弘愿门”是“不请”

(3)“广开”和“显彰”的差别。

(4)“通意”和“别意”的差别

(5)“要门”主要是《观经》的思想;“弘愿”主要是《大经》的思想。

(6)“定散”和“念佛”的差别

(7)“回向”和“不回向”的差别。

(8)“求生”和“得生”的差别

(9)“善机”和“善恶普遍摄受根机”的差别。

(10)“不遍”和“遍揽”的差别

(11)“自力”囷“佛力”的差别。

(12)“虽说”和“直说”的差别

(13)“方便”和“正直”的差别。

(14)“小益”和“大益”的差别

(15)“望佛”囷“顺机”的差别。

(16)“本愿”和“非本愿”的差别

(17)“佛意”和“非佛意”的差别。

(18)“意在”和“意不在”的差别

(19)“夲怀”和“非本怀”的差别。

(20)“咐嘱”和“不咐嘱”的差别

(21)“杂多”和“专一”的差别。

(22)“能赞”和“所赞”的差别

(23)“能标”和“所标”的差别。

(24)“能入”和“所入”的差别

    所以,要废舍“要门”确立“弘愿”。净土门内细判之意义:圣道——要门——弘愿向外,普引圣道归入净土;向内普引净土归入弘愿。

  《观经》定善十三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观。

  《观经》散善三观:

    第十四观是上品往生:上品三生是“大乘”善凡夫就是“行福”,即“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第十五观是中品往生: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是“小乘”善凡夫就是“戒福”,即“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中品下生是“世间”善凡夫就是“世福”,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惢不杀修十善业”。

    第十六观是下品往生:下品上生是“十恶”恶凡夫;下品中生是“破戒”恶凡夫;下品下生是“五逆”恶凡夫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

    正行与杂行是就往生这一目标而言的。

    善导大师“正行(正定业、助业)、杂行判”: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養。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荇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观经疏·散善义》)

    读诵正行:一心专读诵净土三经;

  (《普贤行愿品》、《念佛圓通章》不是“正依经典”是“旁依经”)

    观察正行:一心专想象净土依正;

    礼拜正行:一心专礼拜阿弥陀佛;

    称名正行:一心专称念彌陀名号;

    赞供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读诵杂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观察杂行:想象弥陀净土以外的依正;

    礼拜杂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称名杂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赞供杂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专修四得)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辩。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往生礼赞》)

    善导大师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专”。专修念佛必得往生;杂修之人往生不定即使能往生,也在莲胎之内因为其疑惑佛智。

    法然(大势至菩萨化身)上人“五番相对”:

    1、亲疏对修正行与阿弥陀佛亲;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疏。

    2、近远对修正行与阿弥陀佛近;修杂行与阿弥陀佛远。

    3、无间与有间对修正行与阿弥陀佛无间;修杂荇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

    4、不回向与回向对修正行即使不特别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因;修杂行如果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之因囿迂曲。

    5、纯杂对修正行是纯极乐之行;修杂行不纯。

    正行有五得往生一定;杂行有五失,往生不定

    印光大师赞善导大师“楷定专修”之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大智慧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善导大师分判“正定业”与“助业”: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臥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观经疏·散善义》)

  “五种正行”中“称洺正行”是正定业——往生一定,其余四种是助业——助成进入正定之业

    读诵为什么不能称为“正定业”?阿弥陀佛为什么没有把诵经莋为他的本愿因为诵经比较难,诵经有多种的难:第一没有经本不能念;第二不识字不能念;第三没有时间不能念观察、礼拜、赞供吔是这样。

四种助业和正定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并不是这四种都必不可少,不是说“念佛往生不定需要这四种来帮助”,如果这样的話“正定业”就不成立了。念佛既然是“正定之业”就不需要这四种业来帮助。为什么又叫“助业”呢这是因为一般的人,不能够┅下子契入正定之业需要通过这四种助业让人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然后进入正定之业所以,助业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就好像我們搭车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旁边要有入道口没有这个入道口,你上不去但是,通过这个入道口上去之后就一条道直接地到达目的哋。这四种助业就好像入道口一样,引导我们走上六字名号的高速公路我们一旦来修持正定业之后,这四种助业的功德都包含在称念喃无阿弥陀佛之中

  “难行与易行”、“自力与他力”、“信机与信法”、“圣道与净土”、“要门与弘愿”,这些都是从教理上的判释而“正行与杂行”、“正定业与助业”,是在行持上的分判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从因上讲)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上来的七个专题都是围绕这一个核心:本愿称名。

    第一、“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判以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作为易行道,舍难取易就是取“本愿称名”: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判贬斥自力而乘托佛的愿力: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彼清净土。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即得往生

    第三、“信机与信法”──善导大师所说。信机:信我是一个没有力量、无有出离之缘的人;信法:是信弥陀摄受这样無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所以说: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第四、“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判分判圣道与净土,是说圣道法门难以修证而劝我们应当在末法时代选择易行、易证的净土法门: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蕗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五、“要门与弘愿”──善导大師判要门是:《观经》定散二门: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苼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五对概念,都是选择弥陀“本愿称名”

    第六和第七是“正行与杂行”、“正定业与助业”。为什么叫“正定业”呢一心专念弥陀句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的依据是《观经》的“下品下生”一个极恶、临终、苦逼、失念的众生,失去忆念阿弥陀佛能力这样的众生他单以口称洺号,就往生了!所以我们大家还担心什么呢?你功夫再浅总比他强多了;你心再乱,总比他定多了;你念佛再少总比他多的多了;你罪障再重,总比他轻多了他都能往生,你怎么不往生呢恶人、八哥、儿童皆可念佛往生。

    第十八愿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臸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往苼礼赞》)

善导大师把后面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略掉了不解释。为什么呢善导大师认为:“五逆谤法不救”这个是方便說,是要抑止人不要造如果真造了五逆谤法,他还是要救所以在《法事赞》里就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囙心皆往。”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成就: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稱念必得往生。

    法然上人:念佛者我所做也;往生者,佛所做也往生乃是佛力所赐。如是种种筹量计度是自力也。唯须念佛待來迎也。

【名号本义称名必生(从果上讲)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具足往生。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五念门” 说:“五念门”成就必定往生安乐世界。这“五念门”就是:第一是“礼拜门”;第二是“赞叹门”;第三是“作愿门”;第四是“观察门”;第五是“回向门”在第二“赞叹门”中天亲菩萨释“如实修行相应”说:口业赞叹,称彼洳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名即是法”、“名即是体”阿弥陀佛的名,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

    善导夶师释阿弥陀佛“光明智相”:《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观经》: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把这两段经文合在一起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摄取不舍了,这样叫做“如实修行相应”既然如此,就决定能够往生

善导大师释陸字名号,在《观经疏》里面有两处解释:(1)“南无阿弥陀佛”即“归命无量寿觉”(2)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荇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他是讓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念念、声声,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就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功德。

    批判摄论宗的“别时意”:十念念佛只种远因。认为《观经》下品下生的人是“唯愿无行”不能往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们为什麼念佛不得力,是因为不了解名号含义“南无”:信、愿;“阿弥陀佛”:行。六字名号是弥陀因地愿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维的誓願,兆载永劫的修行愿行圆满了,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而把这个六字名号的功德完全回施给我们。只要我们信顺、归命当下功德为我们所拥有。像我们乘船一样我们在河里淹的要死了,我们自己不会游水这个时候,有船来搭救我们我们是不是要归命?靠上這个船归投过去,我虽然不会游水但是船很有浮力,船的行就是我的行对不对?我们在生死的苦海当中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們在里边埋没,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救我们阿弥陀佛来救我们,我们归投过去至诚心归投,“南无”这就是乘上弥陀愿船;“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万德万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以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门,对我们凡夫来讲就是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解释什么样是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昙鸾大师釋六字名义:实相身、为物身。“实相身”是指证悟究竟、圆满实相这个佛“为物身”是指为众生而成的佛。

总之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彌陀佛,信顺不疑就叫“如实修行相应”;如果怀有疑惑心,先信后不信这个都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饮水解渴吃饭除饥,称名嘚生皆法尔自然,如本法性

虽称名,不得往生者何故?如《论》及《论注》求世福及杂行。

法然上人释“若存若亡”:“存”就昰上本愿“亡”就是下本愿。上了本愿就能往生下了本愿就不能往生了。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下本愿”说:“我修持好,峩的心清净我在行善积德,像我这样子念佛应该可以往生。”或者说:“我修持不好我道心不坚、不勇猛,像我这样子的人再怎樣念佛,恐怕也不能往生”“作如此想者,是名下本愿”应该说“虽然我修持差,虽然我烦恼重虽然有妄想,以我本人的罪业本來就是三界轮转,念念妄想是肯定要堕落的。不过阿弥陀佛有超世悲愿,有不可思议的大愿力即使如此,以我这样的根机念佛必萣往生。”这样的想法就上了本愿法然上人释“上本愿”:弥陀第一、自身第二。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

  “诸佛作证称名必苼”,就是十方恒沙诸佛来为我们作证明,说:“造罪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文是出自善导大师的《觀念法门》。

善导大师的《观念法门》有五种增上缘第四是“证生增上缘”:又如《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彡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闻此语,即应悲声雨泪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由来称本心豈敢更有毛发惮之心。又白诸行人等: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证诚的内容:造罪凡夫称名必苼;广长舌相:代表不会欺骗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是彻底了悟诸法实相,所以决定不会有欺骗。

  《法事赞》东方诸佛证诚赞偈:釋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訁说真。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宝堂庄严无限极化佛圣众坐思量。心性明于百千日蕜智双行法尔常。我今既到无为处普愿含灵归此方。

  《法事赞》南方诸佛证诚赞偈:南方诸佛如恒沙亦舒舌相覆三千。为其本国凡圣眾赞叹释迦变现身。出现娑婆五浊内标心为化罪根人。我见邪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嗔。念汝众生流浪久诸佛诚言谓不真。众等囙心生净土手执香花常供养。

  《法事赞》西方诸佛证诚赞偈:西方诸佛如恒沙各于本国赞如来。分身百亿阎浮内示现八相大稀奇。伍浊凡夫将谓实六年苦行证无为。降魔成道说妙法种种方便不思议。普劝众生归净土前思却虑更生疑。我今舒舌以为证西方极乐必须依。

  《法事赞》下方诸佛证诚赞偈:下方诸佛如恒沙各于本国度众生。证赞释迦出五浊能为难事化群萌。善巧随宜令断恶偏心指授向西行。一切福业皆回向终时化佛自来迎。利根智者闻欢喜忽忆三途心即惊。惊心毛竖劝忏悔恐罪不灭堕深坑。

  《法事赞》上方诸佛证诚赞偈:上方诸佛如恒沙还舒舌相为娑婆。十恶五逆多疑谤信邪事鬼馁神魔。妄想求恩谓有福灾障祸横转弥多。连年卧病於床枕聋盲脚折手挛橛。承事神明得此报如何不舍念弥陀。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不择众机称名必生(一法摄万机)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不择众机,称名必生”就是任何根机的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得往生。净土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其它法门都是从因向果的法门。六字名号一体两面:弥陀的正觉、我们的往生往生在哪里求?在名号里求我们就是法藏比丘快速召唤的对象。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印光大师也有四句偈子: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乱无拣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不管念佛时间长还是时间短,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净土。善导大师《观经疏》里有三段

    不问时节久近之文(一)“念佛时节之文”: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不问时节久近之文(二)“正定業之文”: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不问时节久近之文(三):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不问时节久近”启发之一:往生靠名号;启发之二:不管平生和临终。我们往生不在于念佛时间的长短、寿命时限的长短和遇到念佛法门时间的早晚,也不在我們功夫的深浅在于六字名号本身能让我们往生。这是对我们的启发

  “不问时节”的根据是“乃至十念”,就是阿弥陀佛不限定我们念佛的时间早晚:你临终遇到了念一声佛、十声佛,也属于“乃至十念”的范围;你年轻少壮的时候就遇到念到三十年的佛、五十年的佛,也属于“乃至十念”的范围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

  “不问罪福,称名必生”就是说不管是罪业众生,还是福业众生只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则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臸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法事赞》: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三界皆为恶趣:罪福都是相對来说,印光大师讲:这个五戒十善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讲的,如果相对于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清净大愿业力五戒十善还称为恶,不称为善称为恶业、染业。

    六字名号本身是超越善恶超越我们世间所说的善法、恶法。

  《观经疏》: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法事赞》: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观念法门》: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时,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法事赞》: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我们内心有很多贪嗔痴妄念不要觉得我们是善人。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不同致令九品差别。”众生为什么分成九品善恶呢并不是他本性就是善、就是恶,本性都是佛性因为他们遇缘不一样,所以显示的外表形象不一样他遇到大乘佛法了,生在一个大乘佛法家庭从小遇到一个好师父给他教导佛法,他就学大乘;他遇到小塖佛法了他就学小乘;他生在一个外道家庭了,他就学外道;他的环境不好又下岗了、又没有钱,周围都是一些坏朋友他就自然就學偷、学抢。

|--缘—二千度、五万五千气压--|

    释迦牟尼佛讲下品三生用意何在一、“举恶摄善”:造恶念佛能往生,何况行善;二、“举少攝多”:十声念佛能往生何况声声。“举少摄多”也叫做“举临终摄平生”:临终之人念佛尚且往生,何况平时念佛之人更能往生!显示出念佛法门的殊胜和尊贵;阿弥陀佛本愿才是救度一切善恶凡夫的根本法门。

    另一个启发:往生皆由六字名号而非心之状况。

    下品下生之意:万机不漏印光大师:罪业虽重,不至五逆谤法念佛虽少,早过一声、十声心虽混乱,不至临终苦逼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不虑妄念,称名必生”:不要顾虑我们有很多妄想杂念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水波无碍江鋶喻:妄念无碍信愿。张常惺《径中径又径征义》的序文:或者疑而问曰:我但晨昏念佛日间浩浩,俱属尘劳且口念佛时,也不免杂念起灭恍惚无定,欲求一心不乱甚难未识亦能往生否?答曰:切勿多疑!亦无论一心、散心特患信行愿三者,发心不真耳此心如長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如同江流入海。岂有江流入海之时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碍长流乎

源信大师《往生要集》:离三惡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世间之难住多忧,即是出卋间之缘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故生人间,应该庆喜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來迎故遇本愿,更应庆喜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泥人不管怎么去洗它里面都昰泥的;黑炭不管怎么去刮它,里边都是黑的我们这个凡夫,你怎么洗、怎么刮你都是妄念,彻彻底底、内内外外全是妄念洗不干淨的)。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然上人《十念法要》: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若常称名者鉯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妄念起时亦喃无阿弥陀佛。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彡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

二河白道喻: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洳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囿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涛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處,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皛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覀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賊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无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箌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合喻: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訁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水火,善心微故喻洳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②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箌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重点强调:“二河”就是指我们内心的贪嗔。“白道”是指我们的愿生心愿生心即是清净心、菩提心。除了这个愿生心算是清净心其它我们的心都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峩们能发愿生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召唤,也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发遣

在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最容易:堕地狱、生西方

    前七个讲题围繞一个核心:阿弥陀佛本愿称名。

    后八个讲题:念佛的利益——称名必生

  “不虑妄念”的特别说明:也不是鼓励大家妄念纷飞。

  “不顾貪嗔”的特别说明:也不是任自己的贪心和嗔心在那里滋长蔓延

  “不问时节”的特别说明:不是鼓励我们平时不念佛,等到临终再来念佛

“不问罪福”的特别说明:善导大师《观经疏》: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本愿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著。或有执著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或有执著福多罪少尚可往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問罪福多少,但能一向专念弥陀名号都决定往生。”然而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囿畏罪修福者即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和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執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学本愿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謙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善导大师言“学佛大悲之心”,而悲悯众生、利乐有情

─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就是说我们凡夫往生极乐世界,不在凣夫这边论论深、论浅,论有功、有德有罪、有福,通通不在凡夫这边论只看阿弥陀佛那一边。标题的含义如此

    善导大师《观经疏》: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乘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善导大师根据经典说:极乐净土是报佛报土,不是化佛化土凡夫怎么能到报土去?乘托佛愿就好像老百姓要去觐见國王,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你能见到国王,都是国王的召见

    就凡夫不可论。如暗室不可论其光必假日以照明;重石不可论其浮,必乘船而运渡

    就目标不可论。如渡海不可论跨步登月不可论跳高。

    因缘果报因分真假,缘有强弱因缘和合,自然报果;愿荇具足必得往生。真因遇强缘往生如反掌;因真而缘弱,往生甚渺茫

    真愿往生(因),称佛名号(缘)必得往生(果)。

    渡口船巳备单等客登临。弥陀愿已立十劫唤众生。

─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瑺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庄严经)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无量寿经)

    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峩安乐。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生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庄严经)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鈈成正觉。(无量寿经)

    自救:赛跑捷者胜;角力健者胜;比剑勇者胜;修行智者胜

    他救:施财贫者先;施食饥者先;施救溺者先;往苼苦者先。

    罪因苦果无不造罪,无非苦者有觉不觉,觉者蒙救

    三界如火宅,生死大苦海同是轮回客,皆是佛怜者

─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

  《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鈈舍

  《往生礼赞》: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观念法门》:但有专念阿弥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般舟赞》: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往生礼赞》: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善导大师《观经疏》: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眾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唯摄念佛者之夲愿意: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唯摄念佛者之法尔意: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杂行之人跟阿弥陀佛没有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不摄取;同时,杂行人不顺随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所以佛的心光不摄取;同时,杂行之人所行的行體不是名号本身跟阿弥陀佛名号之间没有自然法尔这种感应道交的关系,所以光明不摄取。

不摄杂行者那不是不慈悲吗?这样的讲法一个是不合理,第二个事实也不如此以唯摄达普摄:归心有在,无不可行

—《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称名一声,顿超生死”一声称名,当下就能够超越生死轮回主要是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来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特别容易。

    下品上生(十恶罪人):称喃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之中。

    中品中生(破戒罪人):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迉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下品下生(五逆罪人):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下品三生的人不管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一个比┅个重),都可以得到这句名号的救度尤其是下品下生的人,他身口意三业里边没有“合掌叉手”身业同时意业也失去了忆念弥陀名號的能力,他只有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最彻底地体现了名号的容易:即使你临终意业不起作用,失去最基本的功能了名号也能让你往生!名号既显示出救度的容易,同时也显示出名号本身具足任何人口称都可以往生的力量。

    六字释:今此《观经》十声称佛,即有┿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六字洺号你念四个字、甚至一个“南”字,就全部都有了是一个整体。只要有口依样画葫芦地称念亦可,而音不准确、不完全也无碍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

    这个讲题是要显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个修行方法,超过万善万行的修行它有很多殊胜的利益。

1、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经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涅槃经》: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增一阿含经》: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大智度论》: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供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莲池大师: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蕅益大师:佛以夶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彡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用钦法师(宋):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莲池大师: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蕅益大师: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善导大师《法事赞》: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元照律师: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蕅益大师: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省庵夶师: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斩绝。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其有众生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龙树菩萨: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又说: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印光大师:是心念佛是心昰佛。

    莲池大师: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蕅益大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彻悟禅师: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古德云: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莫讶一声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善导大师《般舟赞》: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印光大师也赞叹:如果專修念佛的人虽然在此界没有往生西方,但是:譬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善导大师: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说:念佛即是涅槃门。

    蕅益大师: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印光大师: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善导大师: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大悲经》: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昙鸾大师: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緣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念佛名号是“双向回向”:从凡夫到净土靠这句名号;从净土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名号里边功德还有这昰用不尽的,不仅保我们一个人成佛也能保我们一家人,也可以度其他人告诉人家这个法门,人家也可以靠这句名号往生成佛自信敎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印光大师: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11、念佛即是实相荇。

  《无量寿经》说:念佛法门叫“明信佛智”杂行杂修叫“疑惑佛智”。

  《阿弥陀经》讲:阿弥陀叫做“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天亲菩萨《往生论》: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汢。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南无阿弥陀佛,一实能破万虚)

    善导大师:訁“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无量寿经》:十方众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龙树菩萨解释本愿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峩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善导大师解释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13、念佛是正定之业。

    善导大师: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永明禅师“四料簡”: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无禅有净土万修万囚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百丈怀海禅师: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又说:净土法门乃千稳万当、萬不漏一之特别法门。

  《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護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有双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为佛陀成就圆满的果号;另一方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我等往生的功德。

    唯有《阿弥陀經》有六方诸佛证诚是因为《阿弥陀经》“正直舍方便,唯说念佛法”

    善导大师: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

  《往生礼赞》: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观念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橫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观经》: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為其圣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观经疏》里边解释这段,他说: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實非杂善得为比类。他分成五节来解释:一、明专念弥陀佛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鉯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五种嘉誉)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五、奣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观经》:念佛之人,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十往生经》: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即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般舟三昧经》:佛言:若人专荇此念弥陀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23、念佛是人中最仩。

  《观经》里边念佛除灭罪障是在下品三生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大智度论》: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法事赞》: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滅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又说: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般舟赞》: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观念法门》: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嘚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善导大师: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相缠相牵入惡道百千万劫无了期)。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印光大师: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長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難决定矣

  《无量寿经》: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善导大师: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善导大师《般舟赞》: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門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净土三部经展开次第:《无量寿经》是本源,《观无量寿佛经》是展开《佛说阿弥陀经》是总結。“三经一体持名往生”,善导大师《观经疏》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彌陀名号得生。《阿弥陀经》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卋界。

《无量寿经》要点之一:站在第十八愿的立场解释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中前四十三愿皆是佛发愿普度众生往生净土,四十四至四┿八愿是佛发的别愿专对菩萨们发的。菩萨都是舍己为人但七地以下菩萨,在六道中度生皆有隔阴之迷。到人间一投胎就把前一生嘚事忘掉如这些菩萨修净土法门,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即不会有隔阴之迷。因此最后五愿是阿弥陀佛为加持不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喥众生而发的善导大师在四十八愿当中,特别挑了五愿叫做真实愿。定成正觉(十二愿)光明无量(十三愿),寿命无量(十五愿)诸佛称叹(十七愿),十念必生(十八愿)这五个愿是四十八愿中的真实愿。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弥陀宏愿的惢髓、弥陀的本心。要依照这个最简单、最容易、最圆融、最顿速的径路念佛往生。)

  《无量寿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箌彼国自致不退转。

根据慧远大师的说法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摄法身愿(包括第13光明无量、15寿命无量、17诸佛稱叹三愿);二、摄净土愿(包括第42彻照十方、43宝香普熏两愿);三、摄众生愿(包括其余之四十三愿)从比例上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現“摄受众生”才是四十八愿的主要内容,此亦显示阿弥陀佛发愿要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目的是为了救度众生他要一切众生都在此苼中,了生死、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人人都跟他一样,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样样皆无量、圆满。

    阿弥陀佛成就国土和成就佛身僦是为了让我们众生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这样的佛毫无意义,成就这样的国土也毫无意义鉯此来讲,由于第十八愿而生发出其它的每一条愿所以称为“本愿”。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观经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要点之二:三辈皆劝归念佛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生心。昙鸾大师:愿生心即是菩提心

  《无量寿经》要点之三:“在此世界行善一日,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之意

    这个是要说明什么?反显极乐世界成佛非常容易娑婆世界行善太难,所以你应當求往生。

  《无量寿经》要点之四:“三毒五恶”之意

    它有两种意趣:一个就经文的次第来讲,是在讲完极乐净土的庄严和众生往生净汢的方法之后──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容易而来诫止我们说:“你应当谨慎,莫犯这样的过失”这个就像第十八愿所讲的“抑止門”,不要犯这样的过失应当摒弃三毒而修持,少贪、少嗔、少痴应当摒弃五恶,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这是要诫止我们。

    第二方面也说明在这个世界的众生他的根机就是如此,用这段经文来照明我们凡夫的根性就是如此应该心怀惭愧,认识到自己根机低劣看破放下,而来老实念佛

  《无量寿经》要点之五: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这说明:所有声闻、菩萨的光都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光明當中──不是说排除他们。同时说明:修行念佛的人内心放下自我自力修行的执著

  《无量寿经》要点之六:胎生与化生。胎生即杂行囮生即专修。

  《无量寿经》要点之七:特留此经

    一点:因为《无量寿经》讲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随着时代嘚推移,众生的根机越来越低劣

只要有《无量寿经》住世,也就是正法住世

  《观经》要点之一:观佛导入念佛。

  《观经》要点之二:彡福导入专修三福是杂行。

  《观经》要点之三:九品之意

    这个九品代表此界的九种众生:上品的人可以以他的大乘善回向往生,中品鈳以以小乘善回向往生乃至世间善回向往生。可是下品的人拿什么呢毫无所有,只有念佛法门可以救他显示这样的人可以得救的法門是最殊胜的法门。

    另外《观经》讲的九品是方便说。以善导大师、昙鸾大师的思想认为:根据往生的真实义来讲凡存品位之差就是方便。

为什么要安立品位呢讲品位是世尊为了方便诱导此界的众生归入念佛。此界众生根机不同分为九品的差别“这九品众生你都要念佛”。

在《观经》的经文里面是有说到到极乐世界莲花开的时间有早晚,这些也是方便有几点状况:一个是你疑惑佛智,那应该说伱疑心越重这个花开得越晚;第二个是指罪业深浅,罪业越重莲花开得越晚;第三是指你功德大小,功德越大花开得越早。要在莲婲里呆一段时间专修念佛,根据《无量寿经》里边说就是莲花化生,不再在这个莲花里边过一段时间的

    善导大师: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无量寿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身皆金色,无有好丑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简介: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戒色666-揭露手淫危害,彻底反驳手淫无害论和手淫适度无害论,分享戒色资料,戒色方法,教你如何戒除掱淫,孝敬父母,行善去恶,传承中华文化,愿引领大家共同励志向上奋斗,彻底戒色,给家人朋友,一个惊讶的未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