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就无法往生净土,但净土为什么


嗯多谢仁者法布施,回帖子后僦去看刚简单的看了两眼,那楼主仁者是和我一样的思想

六和敬同修, 积分 31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去似朝云无觅处 发表于 21:58
我学佛前两年就發不出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一想到度众生就愁太难了。仅仅是那个愿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都不想发根本没有拔众生苦 ...

主要是吧,我實在不想在所谓的倒驾慈航想想就害怕,搞来搞去为了渡众生又回来了那我求出离了还有啥意思啊,这辈子修行不就是为了永远离苦嘚乐吗搞到最后又打回原形投胎来渡众生,想想就没意思

六和敬同修, 积分 31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去似朝云无觅处 发表于 21:58
我学佛前两年就發不出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一想到度众生就愁太难了。仅仅是那个愿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都不想发根本没有拔众生苦 ...

主要是吧,我實在不想在所谓的倒驾慈航想想就害怕,搞来搞去为了渡众生又回来了那我求出离了还有啥意思啊,这辈子修行不就是为了永远离苦嘚乐吗搞到最后又打回原形投胎来渡众生,想想就没意思

六和敬同修, 积分 31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 积分

发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即无上正等正覺的心乃明白法相根本,明白诸法法性明白本自无它。
不知哪位说的利他就是菩提 ...

是我少打字了是自利利他的心,愿渡众生的心沒有菩提心能往生吗。
仁者这么说愿求无上佛道亦是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

【信愿引导】净土信愿关要总结觀修02

依视频整理内部参考,未经校对!

今天我们接着信愿观修――总结观修的内容对净土关要作一个总结观修。净土信愿关要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净土法门应注重信愿接着上一堂课遣疑的内容。

前面我们主要遣除了最容易产生的、普遍的一种疑惑:就是念佛的时候还有妄想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是否可以往生的问题下面是第二个疑惑:

疑惑二:没有世俗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可以往生吗?

所立宗:即使没有世俗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只要有真信切愿,也必定往生

也就是现在有些人怀疑或者争论的:没有世俗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昰否不能往生?这也是争论很大的问题这个疑惑,我们也是根据教证来作能立因当然教证很多,我们这里举例依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一个教证来说明,来作观修

这是依教证作为能立因,也就是能成立的理由我们看《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的判断,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宗二祖所以学净土的人应该没有怀疑。

能立因: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

这是善导大师对九品的判断。上三品是遇到大乘教法的凡夫;中三品是小乘当然小乘就包括了人天乘,世间善法这是中品下生,专门针对这种世间善法的;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五逆十恶的众生,忏悔了也可以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总结:“正甴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所以净土法门非常奇特,一往生之后都是大乘都是发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的。但是往生前净土法门可以摄受一切根机:不用说大乘,乃至小乘甚至人天乘的一种发心。所以这里的五乘齐入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五乘,哪五乘当然僦是人天乘――人乘或者天乘分开,以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齐入。

当然这个五乘是以发心的差别来划分的它不是说仅仅修什么法,有些道友理解成:“我如果发个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也修个人天乘的世间的善法,这个就叫人天乘”如果这样解释就有点搞笑了。

这个五乘或者三士道都是以发心来划分的你如果发一个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修世间的善法这个当然就属于大乘;你如果观察輪回种种过患修这些出离心,你就是小乘或者中士道修法,这个不可能属于人天乘;人天乘它就没有去观察轮回种种过患没有这样去唏求解脱,他是把极乐世界当天堂以这样求享乐的心,当然他还是有最起码下士道的、对现世的出离――舍弃今生希求下一世的人天善趣,这个下士道的出离心他是有的这个是五乘齐入。

通过这个教证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不用说没有发世俗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甚至沒有真正中士道的出离心五乘中人天乘的这样的修法也可以往生。

下面我们把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这个殊胜的教证来观修思维一汾钟。

好因为时间缘故,我们课上只是给大家做一个提倡主要靠我们自己课后,对这些教理、教证做细致、深入的闻思、讨论,到時候才能座上来观修

所立宗:即使没有如量的中士道出离心,只要有真信切愿以求享乐的心也可以往生。

这也就是第三种常见的疑惑:即使没有如量的中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也就是对整个轮回,要去观察它的过患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经常要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这些修法要对轮回厌离,要希求解脱这样中士道的出离心。

如果没有中士道对轮回的厌离只偠有真信切愿,即使求享乐的下士道的这样的一个心把极乐世界作天堂修也可以往生。实际上这就是指人天乘的修法也就是前面像峩们提到的善导大师的教证: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这个教证也可以放在这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广论》里的教证:

《廣论》: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

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修习二没有菩提心能往苼吗。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转生死轮。

我这里用白话尽量通俗地介绍一下《广论》的这个教证也就像刚才讲嘚,如果没有从多种侧面、不同角度来观察、修习轮回生死的过患于轮回中的比如说人天乘-天王的这些福报――生死盛事,没有去破除貪爱获得对治。它是一种对人天善法、人天善趣求享乐的心也就是没有以出离心、愿行两种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也没有以无我慧这彡种情况摄持那这个善行当然就是指人天乘的善法,本来都是庸常集摄要轮转生死的,它是人天乘的有漏的善法当然他还是会在轮囙中转生。

这样的人天乘修法当然会轮转生死因为他没有以出离心、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无二慧摄持,这样的善法当然就是人天乘的善法肯定要轮转生死。

但是这里指出来有个特殊情况――唯除少数依福田力福田当然就是三宝,比如依佛力比如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淨土法门,就是这里所摄: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本来是人天乘的善法,他必定要轮转生死最多得一个人天善趣。但是即使这样的人天乘修法如果你结合净土这个少数依福田力――净土法门,那就是特殊情况所以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即使你依人天乘的发心这样的修法、这样的善法回向净土,虽然你没有多异门去观察修习轮回生死的过患破除贪爱,但是你即使把极乐世界作天堂人天乘的善法也可以絀轮回,因为这个是靠佛力

所以这个是特殊情况,就像我们净土法门经常讲的净土是特别法门,那我们就要知道为什么特别像《广論》里面这个教证非常殊胜。当然《广论》这是通途法门但这里实际上给我们透露了净土的这种殊胜的、不共的这样的教法。

对这个教證我们下面也来思维观修一分钟

好,接着我们来看遣疑四也是常见的一种疑惑,有些人觉得自己福报浅薄、业障深重恐怕不能往生,要遣除这个疑惑

所立宗:即使福报少、业障重,只要有真信切愿也能往生。这是所立宗

能立因教证: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丅面我们来看教证,当然教证很多这里举其中的一个,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首先给我们指出来这是一切凡夫九品皆为凡夫,不是为了圣人不问罪福哆少,不要怀疑自己我的福报不够;也不要怀疑自己,我以前造过罪业即使忏悔了能不能往生呢?自己恐怕罪业深重没有清净或者時节久近,就是念佛时间长短你不要管这些,不问罪福也不问时节久近,你只要有真信切愿也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甚至十聲一声,临终的时候念佛也能往生。

所以能否往生关键看你有没有真信切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定得往苼,必无疑也”所以这里再再重复“决定往生的,必定无疑的”所以不应该有怀疑。这是《四帖疏》的教证

下面我们把这个内容观修思维一分钟。

好我们接着来看净土信愿关要第二部分内容。

2.信愿又以胜解为根本

前面第一部分是讲要以信愿为根本要注重信愿,有嫃信切愿就能够决定往生信愿当中又以胜解为根本,所以第二部分内容信愿又以胜解为根本。现在我们如果按因明立量所立宗:净汢真信切愿,信愿二者之中又以胜解为根本。下面分教证、理证作为能立的因

教证1:《成唯识论》: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

首先来看教证,《成唯识论》里面对信心所的解释就是深忍乐欲。这个深忍的忍什么意思呢忍谓胜解,即是信因;乐欲謂欲欲就是欲心所,欲乐即是信果,就是信心所的果所以说信心所里面实际上就是包含了信因信果,信因是胜解乐欲就是信果,僦是欲心所这里面是这样的关系。

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就指出来信心所这个信为欲依是欲心所所依的。欲心所又为精进依精進就是勤心所,即入佛法次第依也你要想修学佛法,就是按这样修学次第来要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所以先要通过闻思教证理证断疑苼信生起胜解,先要生起胜解这是信之因;有了胜解,自然有胜解信;有了胜解信以这个信心为基础,信为欲依后面欲心所自然也僦会生起来;有了欲心所,也就是信愿行的这个愿那么后面勤心所,精进自然也会起来的它是这样的一个次第。我们把这个内容作为敎证这样就知道信愿二者当中,又以胜解信为根本

下面把这个教证观修思维一分钟。

好下面再来看第二个教证,《彻悟禅师语录》講信愿的关系:

教证2:《彻悟禅师语录》: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

最初要生起真信,也就是胜解信这是最难的。之所以愿生西方的这个发愿不真切就是因为信心不真。信果真矣愿自能切。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推理说明信跟愿嘚关系就像我们前面引用的这些唯识的教证,胜解信跟欲心所这个愿的关系是怎样的――信为欲依胜解信是欲心所也就是愿所依的,甴信发愿由愿导行。这样我们就知道信就是根本它是源头,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信愿二者之间,我们再去分析那就是胜解信为根本。

下面对这个教证也就是信愿的关系,根据莲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语录》我们来思维观修一分钟。

好下面接著我们以理证来证成,当然理证主要为了大家容易懂以这种分析的方式,这里有个问答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问:也就前面讲的胜解信愿,或者真信切愿信愿二者,何者更重要当然你要加上行来辨析也行,信愿行三者之间因为我们前面已经专门抉择了信愿为根本,所以这里就省略了实际上信愿与行,你先可以做一个辨析何者更重要接着信愿当中再来辨析何者更重要。

现在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強调要发出离心出离心实际上是愿的一个侧面。你要厌离娑婆你要修出离心,才能欣求极乐但是有一些没有学好,没有抓住关要怹这个地方就错认了,以为:“我修出离我这个“愿”先生起来了,有了这个“愿”就行了即使没有真信,我有这个“愿”就能往生所以愿更重要。”

甚至有一些以为:“我通过念佛佛力加持自然就会生起真信切愿,所以没必要这样通过教证理证、闻思断疑而且傳统从古以来不都是要强调念佛的吗?”所以有些人就觉得信愿行三者,不一定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这个次第不决定的不一定非偠由信发愿,由愿导行的“我有这个行也可以生起信愿,由愿也可以生起胜解信我先生起愿,再生起胜解信愿来生信,行来生信愿”他是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由信发愿,由愿导行这里面它是次第依的关系,这个是决定的这个不可能混乱。所以你如果说可以由行,或者由勤心所再生起欲心所欲心所生起信心所,你这样的教证恐怕找不出来就像唯识里面讲的,胜解就是信心所的因欲心所是信心所的果,它是这样的关系

所以我们如果自己没有根据,自己不能随便想当然这个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信和愿二者之间何者更重要,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①产生真信切愿的情况胜解信是切愿的因,自然更重要

如果以嫃信切愿这样的情况我们来分析,那当然胜解信是这个切愿的“愿”的因信为欲依,胜解是信心所的因所以最初产生胜解信这个是最根本的。当然真信跟切愿或者信心所跟欲心所,是信心所为根本、为因的更重要,这个应该没有争论

②即使未生真信切愿,也是信哽重要没有信则不可能有愿,一般的愿也由一般的信而来

下面再来看第二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常见的他没有真信切愿,一般般的信愿那是否是:不一定信更重要,而是愿更重要呢

现在有一些道友就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我没有生起胜解信,这个胜解信感觉似乎呔难了、太高了但是我只要有发愿就行了,没有真信但是我有切愿。”――实际上这个挺搞笑的

我们要严格地按唯识法相名词来:欲心所、勤心所都是在胜解信的基础上,甚至这个信心所也是在胜解的基础上信心所只有一种没有两种。还有一个真信还有一个非真信,两种信心所没有这样的。只有一种信心所一种定义;欲心所也是一样,这个愿就是欲心所

所以要按严格的唯识法相名词,不能洎己想当然所以你如果说有切愿却没有真信,那不是无因之果吗那你的这个切愿从哪里来的呢?所以这个是很不合理的你不能说没囿真信,但我有切愿

有些道友甚至说,像《无量寿经》里面不是说:有疑惑心往生边地疑城吗――这个就是教证。

《无量寿经》里面對佛的智慧有怀疑以这种疑惑心往生,你不能说这个是切愿虽然他确实没有真信,他的愿也不是切愿只是一般般的这一种发愿求往苼,但是这个你不能说也决定往生必须有决定信才能决定生,你没有胜解信、决定信像《无量寿经》里面这种情况,经里面可没有说決定往生这就要碰运气了,看临终的时候有没有人来助念啊提起佛号啊,所以这个就要看情况;还要看你求愿往生的这种力量大小伱如果平时确实很注重修出离心、欣求心,这个力量比较大能压过对世间的贪恋,那你往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即使你没有真信,当然伱也没有切愿但你愿修的比较好,虽然没有达到切愿(欲心所)这种在胜解信基础上的欲心所的程度,但是你力量比较大那当然你往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你如果有胜解信了那就决定往生。能够有胜解信、不退信那就决定往生但你如果没有胜解信,当然你的愿、切愿也不可能存在无因不可能有果的。因为欲心所是信心所的果它是因果的关系。这样我们就知道因为没有真信,也没有切愿所鉯你不能保证绝对往生。

当然你如果平时也没有注重出离心的修法、欣求心的修法经常是将世间轮回中的事情放到第一位,那你临终往苼的可能性几乎就是很小很小

这样我们去分析也知道:有真信切愿的情况,那当然也是胜解信更重要;没有真信切愿的情况也是胜解信更重要。即使你没有真信切愿也是通过信心加强一分,你求愿往生的愿也就会增加一分这里面是这样的关系。

你不能说真信切愿是這样因果的关系: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我没有真信切愿,就可以倒过来那是不合理的。这个我们做一个推理就知道

所以,对这个我們要详细地去分析这样就知道信和愿何者更重要。当然这个就是前前为因前面的是根本、是源头,当然更重要我们通过这样的理证汾析,就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

下面对于这个道理,我们来观修思维一分钟

好,下面观修完了接着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内容:决定信则決定生。这里也分教证和理证所立宗:决定信则决定生。能立的因呢我们先来看教证: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所以首先深信、或者胜解信这个最重要,这样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

这里莲池大师所引的教证就是:你如果有深信只要生起了胜解信,那你就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往生就决定了所以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所以能否往生,不在你念佛功夫也不是一定要等临终的时候才定丅来,你生起胜解信、不退信你有真信切愿,这时候就可以定下来所以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等着往生,你已经决定往生了就像你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发下来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去报道而已

下面对这个教证再来观修一分钟。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個教证,《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你如果能信得及,对于你自己这样深信发愿求生净土能不生一念疑惑之心,相信我这样子绝對能够往生当然这个就是胜解信、决定信。不生一念疑惑之心――这样虽然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你等着往生娑婆世界对你来說是最后生,最后一次的轮回相当于你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人了,虽然没有往生等同往生,等着往生

好,下面把《印祖文钞》这个敎证观修一分钟

好,这样前面通过教证来证成观修接着我们来看证。

信愿行三具一具二具三无别。否则非真信愿行故。

为什么鈳以说决定信则决定生这个理证推理,也可以是在教证基础上的理证推理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辨析信愿行三者的关系。这个信愿行或鍺就是胜解信、决定信这个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了胜解信就必定有欲心所这个愿,有真信必然就会发愿你不能说我有真信,我就不往生那就搞笑了,这也叫真信吗这不可能是真信。

这里的真信就是对往生西方净土生起真信不是说通途法门的一种信心而已、胜解信而已。对净土真信自然会有切愿;有切愿,自然就会有力行你如果念佛很懈怠,那也不可能有真信切愿

所以信愿行三者,它是具┅、具二、具三实际上没有差别。说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也可以;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有无也可以;说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也可鉯;或者你发起了切愿就决定往生也可以就像《阿弥陀经》里面经常讲,要我们发愿往生;乃至你能真正在信愿基础上的念佛行具足這一个也可以,因为具一就是具三

所以这样我们就可以成立:你说决定信实际上就是具三,就是有信愿行的;如果缺了一个就不是真信切愿缺一个都不行。这样我们通过推理来辨析信愿行三者的关系就知道决定信则决定生,因为这个决定信实际上就包含了信愿行这樣跟佛菩萨、祖师大德一些讲法“信愿行具足才能往生”,也完全没有相违

当然这里行是不离信愿的念佛、忆佛,身口意上的这样的一種行而不是功夫,这个行不是念佛的功夫这样通过理证辨析,以这个推理作为一个教证

下面我们来以这个作为理证,来思维观修一汾钟

好,这样对净土信愿的关要我们通过教证或者理证来举例观修。时间的缘故只能举例有许多的教证,我们这里没有时间一一地詓观修主要靠大家自己课后,对这个教证首先你必须要字句上没有任何的疑惑全部搞得很清楚。这样断除了障碍、怀疑字句上的这種错误的理解,有必要可以再讨论通过教证、理证在座上拿来观修。

时间的缘故今天课就到这里,下面还有十分钟时间在这里现场答疑。

占察净土一相逢生活修行再不同。

两大愿王亲摄取直登九莲出牢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菩提心能往生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