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为什么会存在 – 睡美人的作者是谁:(美)贾雷德·戴蒙德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美]贾雷德·戴蒙德 azw3
豆瓣评分:
豆瓣星级:
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戴蒙德的研究使他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戴蒙德的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探讨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2003年,沙尘暴从内蒙古横袭整个中国大陆。2004年,南亚大海啸夺走22万条人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美国新奥尔良引发世纪大迁徙。21××年,地球村大崩溃?为什么复活节岛人能竖起令人惊叹的巨石人像,却无法避免森林殆尽、物种灭绝的命运?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格陵兰岛上,中世纪的维京社会渐渐走向消亡,而当地的因纽特人却延存至今?今天,一些人类社会也因面临类似的问题而生灵涂炭、家园残破,就像卢旺达和海地发生的悲剧,即使那风景如画、人间天堂般的美国蒙大拿州,也早已危机四伏。面对这一切,我们该如何抉择,才能避免自己走上崩溃之路?《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为戴蒙德继《枪炮、病菌与钢铁》后的又一巨制,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多有对文明悲剧的忧患之思,可谓是21世纪全人类的求生之书。
书籍名称: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美]贾雷德·戴蒙德 azw3
书籍格式:mobi azw3 epub pdf
更新日期:
我爱书吧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和网友上传,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我爱书吧公众号(吾爱书吧)
打赏支持本站(名单公布在感谢支持页面)
一毛两毛不嫌少,十块八块不嫌多。听说打赏我的人都进了福布斯排行榜!第三方登录:[罗辑思维微信] 解释《宗教为什么会存在》
我的图书馆
[罗辑思维微信] 解释《宗教为什么会存在》
罗胖微信语音解释《第三帝国兴亡》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写过这么一件事儿:二战的时候啊一位德国母亲接到官方的通知,他的飞行员儿子在战争中死亡。但是几天后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德国战俘名单里有他的儿子。那儿子的八个朋友和一些熟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偷偷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这位母亲。按说母亲应该很高兴吧,唉,但是这位母亲向官方揭发了这些人。揭发啥呢?偷听敌台。你们怎么能听英国人的广播呢?结果这些人全都被捕。那隔了几十年之后啊,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荒谬。但是在当时的情境里未必呀,人家母亲爱国呀。人类总是给自己的各种行为一个合理化的解释,本质上呢,所有的解释系统都是荒谬的,但是也是人类离不开的。那今天您点击“下一页”,给你看一篇。另外,今天,给你再听一段语音。宗教为什么会存在(美)贾雷德·戴蒙德绝大多数人类社群都有宗教。宗教能帮饥饿的先民五谷丰登吗?能治好丛林中的恶疾吗?能提高男女的生殖力吗?不但不能,用占卜预测旱涝反会误了农事,把生病归结为天谴,也对医治无补,更要命的是,不少宗教还提倡禁欲!生存为先,繁衍为大,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拖后腿”的宗教就不该被进化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说原始丛林危机四伏,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先民不得不绞尽脑汁,搞清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作用,哪种迹象预示着哪种危险,然后才能防患于未然。掌握了“因果关系”,不必等巨蟒张开大嘴,只消勘察草地上留下的痕迹就能提高警觉。一个人吃了有毒的果子,全族人都会远离这棵“不祥”的果树。而就这样简单至极的推理,只有人类才做得到,最聪明的猴子也望尘莫及。这也就是为何早在12000年前,农业、金属和文字尚未出现时,人类已如星星之火遍布各大洲了。设法解释一切的思维方式太重要了。发现一根斜插在地上的树枝,新几内亚传统社群的人会俯身观察,甚至能为“它为啥出现在这里”讨论上整整一个小时:断口平整,不像是被野兽碰断的。叶子还没枯萎,应该不久前才被削下。旁边大树上没有这种形状的树叶,一定是有人故意插在了地上。这个人有什么意图?是警告我们误入领地,还是盯着我们想发动攻击?……这类讨论时常发生,看似婆婆妈妈,却避免了在不太友好的丛林里冒冒失失。同样,如果一个族人病死了,大家也会纷纷揣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病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吗?比如在某个废弃的水源饮水?病人没做该做的事吗?比如忘了饭前洗手,或忘了向神明祈福?别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吗?比如对病人打喷嚏,或对他跺脚?……据此,族人也许会警告后人:不能对别人打喷嚏,因为这是禁忌;不能对别人跺脚,这也是禁忌。甚至还会说,某人死于河神发怒,因为他喝过废弃水源里的水。我们会看到,有些归因是正确的,另外一些不靠谱。然而实在不必苛责,先民们不懂现代医学知识,只能在头脑中想出一套因果关系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早期宗教最大的目的是“寻求因果”,最大的功能就是“给出解释”。与其说人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宗教,还不如说宗教是人类努力解释世界的必然产物。我们时刻进化的大脑,在年复一年地观察、揣摩、推演、想象,使得强健的大脑终于能胜任更复杂的推理。大量信息在宗教活动中积淀下来,成了现代科学萌芽的沃土。本文由 赛娜 为罗辑思维编写,素材来源:戴蒙德著作《昨日之前的世界》。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罗胖曰: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温伯格说——“宇宙越显得可理解,也就越显得毫无意义。”在冰冷的物理世界,也许如此。但是人类不会同意,也不会放弃。因为,寻求“解释”和“意义”,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在生物进化上,人类靠的是自然选择。而文化进化上,推动人类的就是“解释”和“意义”。整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贾雷德·戴蒙德的历史观:通才科学家的跨界思维
按:戴蒙德认为不同大陆发展出不同的社会体系是由于大陆的环境差异,而不是人种生物学的差异所致。发达的技术、中央集权化的政治体系以及复杂社会的其它特征等只可能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密集的定居人口中产生,而这些人口的粮食满足必须依赖于农业革命。
一个学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不是还有争议,起码他让我们深思,更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种思想的快乐,也许正是我们人类思想家层出不穷的原因之所在。科学家也能成为思想家,关键是要文理交融。
贾雷德·戴蒙德,生于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理学系教授。他的科研经历从生理学扩展到了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人类学。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写过超过600多篇文章,著有《昨日世界》(2012)、《崩溃》(2005)、《枪炮、病菌与钢铁》(1997,获普利策奖)、《第三种黑猩猩》(1991)等书,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
日晚,《枪炮、细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在旧金山卡斯特罗剧院举行读者见面会。作为特邀嘉宾,我有幸参与了这次对话会。
古色古香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读者。在对话会上,戴蒙德畅谈了自己对人类社会演变进化的认识,并回答了读者有关环境、道德、进化、遗传、种族、政治、社会、科技和人类未来等各方面的问题。
很难用一句话来介绍戴蒙德的职业,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同时也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遗传学家、社会学家——这就是跨界思维的魅力。
生物学家的大历史研究
戴蒙德的视野广阔,立意新颖,材料丰富,跨学科的学术功底深厚。再加文笔优美。所以他的书一出,即为大众所喜爱,一时洛阳纸贵,在1997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虽然学界对其立论过于大胆,行文过于轻松,立场偏左有种种异议,但仍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人的学术偶像。
当天晚上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戴蒙德的现场演讲,因为很多的观点在他著作中都已经阐述到了。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读者热情洋溢的反应和老人机智敏锐的反应,因为老先生毕竟己经是77岁的人。他身体的确还很健康,但谈不上有什么俊秀的外表,个头也不高,更不是什么商界大亨和政坛精英,只是一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学教授和著名的作者而已。可是从他的气场、言谈、报告会的规格和听众的反应,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确实是读者心中的学术英雄!
显然,学者也可以成为偶像;关键在于他的思想和贡献,是不是回答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突破了人类思维的局限、解决了社会棘手的挑战、开拓了新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途径。这种思想的触动和升华,恐怕是学术偶像能够触动人心的核心之所在。
戴蒙德的主要贡献,我个人认为是把人类的历史研究变成了科学研究。很长时间以来,人类的硬科学(比如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是瞧不起人类的社会科学的(如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政府管理学等)。有些社会科学家也不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可以是科学的。很多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不关注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把历史作为编故事的素材,把历史材料看作是可以任意打扮的玩偶。很多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可能都不知道基本的统计原则和方法,更不会去关心科学的、逻辑的、实证的精神,不愿意甚至也不想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和历史的问题。
戴蒙德是以生物学家的身份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问题。特别是人类敏感的文化、民族、种族、文明等问题,以及那些既让人激动、愤怒、敏感,也让人困惑的人类和社会发展问题。他的著作为什么能够在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己经翻译成30多种语言),就是因为他的观点粉碎了美国社会的白人种族主义思想。一直以来,即使是受过教育的、文明的美国人,潜意识中还是会认为其他非白人的民族是落伍的民族,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想到的很多现代文明的发现和突破,确实是由西方人,特别是欧美人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里所取得的。因此,如何用科学的事实,反驳这种欧美中心主义?戴蒙德通过他的跨学科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野蛮的民族,比如说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人,其实在本质上也是非常聪明的,和欧美人在遗传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他们只是大约在一万三千年前,错过了欧洲和亚洲地区产生的农业革命,这就是导致我们现代各个文化之间不平等的原因。而欧美文化基本上是通过“枪炮、病菌和钢铁”的优势,实现了对世界上其它文化的殖民和统治。
那么,其它文明有没有办法实现逆转呢?戴蒙德从没有直接讨论这个问题。但他在另外一部著作《崩溃》中特别指出,人类文化的消失和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该社会必须有新的发明来提升我们的生存的能力,这就需要宽松、自由、民主,以及允许内部竞争的环境来促进技术革命。第二,所有的发明都需要外部的影响,而不太可能从内部自发产生。因此,那些对外开放、强调文化交流和接触多的社会和民族最容易有创新优势。
中国人又能从戴蒙德的思想中得到什么新收获?
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的信仰是历史。因此,我们特别愿意写历史、说历史、修习历史、以史为鉴,也以续史为目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种以史官为精神楷模的志向鲜明而高尚。
但历史该怎么修?著名历史学家黃仁宇先生特别提出,要“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具体如何操作?我认为主要是把握好“纵横之道”。一种是在历史的纵向上分析历史,上下五千年,看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一种是横向上看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来分析历史事件。但将大历史的纵横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赞叹的当属——戴蒙德。
本来有关人类社会和文明演化的历史问题,是历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但是,戴蒙德从生物学、人类学、地理学、遗传学等跨学科的角度来解读大历史的问题。而且是从千万年前开始一直到当下,纵向很长,横向极宽。他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描述,而是尽量找到考古的、技术的、生物的、进化的等方方面面的证据,来回答历史科学的一些核心的问题,做了一篇极好的锦绣文章。
人类文明为何有天壤之别?
我是从1998年开始关注戴蒙德的,因为我从那时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本科生大课——《文化心理学》。在讨论各文化之间的心理差异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文化心理的差异从何而来?为什么世界文明发源于学术界所说的“新月沃地”(包括中国人常说的两河流域)和中国?为什么欧洲和亚洲大陆在公元1500年时比其它地方的人要文明和智慧很多?虽然我们都是人类,又经历了差不多时间的进化,但文明差异又有如此的天壤之别?为什么偏偏又是欧洲文明在近代突颖而出,入侵、殖民和摧毁世界上的其它民族和文化?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光有看法、但无结论的问题。而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的岀版,很好地帮我解答了这些问题。
答案就是:农业革命。由于一万一千年前世界气候的变化,欧亚大陆有了地缘上的优势,可以驯化植物为人所食,驯化动物为人所用,定居和人口增长就变得可能。随着人口的增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创新就会产生。加上驯化动物,特别是马,使得军力大增,也使病菌从动物感染到人;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对病菌有免疫力的人因此被筛选出来。这就是欧亚东、西轴心文明优于其它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人类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把这样的差距,当作是先天的智力造成的。因此,劣等民族、落后民族与野蛮民族等概念就大行其道,最后导致了纳粹德国的种族大屠杀,以及战后各个地区、民族之间的歧视、偏见和仇恨。二战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遗传上的差异,实际上是非常小的。因此,各个民族和文化之间在心理、行为、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差距,是不能够用遗传素质的不同来解释。
那么这种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历史学通常的解释,是说那些文化落后的地方与世隔绝,交通不便,因而无法从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获益(比如,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群和澳大利亚南部的土著等)。但这还是不能解释文化优势为何最初是诞生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为什么那些先进的文化,只是诞生在欧亚大陆的几个地区,而不是在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南部。换个角度看,凭什么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确实在这些地方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统一的国家政权、最早的军队、最早发明了用钢铁来制造工具等等,但这都不应该是历史的偶然。
根据戴蒙德的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首先进入到农业社会。而这些地方能够成为农业社会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就是在他们活动的区域内,应该有适合驯化而且可以食用的植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驯化而可以食用的植物,吸引了很多的人来这里定居和生活;从而使得人类从原来的游牧民族变成了定居的民族,人口也得以迅速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又导致需要有更多的食物,这就刺激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二者相互相承,共同成长。
人口众多之后,人类中出现了很多的发明家、思想家,技术突破也变得有了可能。众多的人口也导致新兴的管理机制的出现。在只有几十个人、互相都很熟悉的小部落里,遇到纷争只要由族长出面就可以搞定;但是到了一个成千上万的人群里,就需要组织的规则和规律。因此,官僚体制、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就由此而产生。
农业革命带来的还有一个成果就是动物的驯化。戴蒙德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发现,新生代冰河时期之后的生物大灭绝,也给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带来了契机:有很多大型的哺乳动物都灭绝了;但在有些地方却留下了很多可供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比较典型的就是马、牛、骆驼等。而相对而言,非洲和美洲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这些地方可供驯化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只有骆驼。而马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代军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战车骑兵,以及用马进行农业耕作和交通。这种生态的优势持续了几千年,因此,马在数千年的人类战争和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也就是欧洲人,特别是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最大的技术优势。
农业革命带来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各种病菌的出现。人类的传染病很多是来自动物的。因为人类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染上一些原本只有动物才有的病菌和病毒。这些病菌、病毒在文明发源地的欧亚大陆杀死不计其数的人类成员,留下的都是对病菌、病毒有极强免疫力的幸存者。这就是为什么当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后,他们不光带来了枪炮,而且也带来了短期内能大量消灭当地土著人的传染病。这种伤害更有心理的打击,因为当地的人发现这些外来的欧洲人不会感染自己传染的疾病,这种心理的震撼应该是毁灭性的。
那么,在一千五百年之后,人类出现了大规模的迁移,主要是欧亚大陆的人群去非洲扩展。为什么是这些民族和文化去殖民其他地方,而不是反向的殖民活动?在这一点上,戴蒙德提出来除了交通不便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要素——经纬度,也就是他所提出来的“欧亚大陆轴心”的问题。
看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欧亚大陆是一个纬度相同的地区;而同一个纬度上的环境和气候是比较接近的,迁徙就显得相对容易。但非洲、美洲是一个南北纵向的大陆,而且南北纵向的大陆的各种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原始人类的迁徙的方向,更加倾向于在同一纬度上进行跨经度的横向迁移。因为他们的这种迁移所遭遇的气候变化可能相对较小,而欧亚大陆正好给他们提供了长途旅行相对便利的机会。因此,中国典型的“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一种东西走向的迁徙活动。而处于相对落后的原始民族,因为要面临巨大的环境和气候的挑战,他们的南北迁移就非常不容易,也很难进行交流。
中国近代为什么落伍?
当然,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非常关心戴蒙德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帮助。因为欧亚东西走向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然欧洲人可以到亚洲来,那么亚洲人也可以去欧洲去;而问题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是欧洲人到亚洲来殖民,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到欧洲去殖民。
中国和欧洲之间隔了长长的草原和沙漠地带,在人类历史上只有蒙古帝国在短期内使得中国与欧洲的陆路通道保持畅通,其他很多时候中国是东亚一个巨大的孤岛;这就使得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流有了相当大的障碍。但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产生和欧洲类似的文艺复兴和科技发展?这方面的探讨已经是汗牛充栋,不可计数,从宗教,生产方式,政治体制,甚至历史的偶然性都有很多。我觉得,按照戴蒙德的逻辑来讲,应该是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统一的帝国政权给中国带来了利弊参半的效果。我们是世界上最早的产生统一政权的国家和民族之一,这种统一有利于保持民族的团结,而不被外来势力征服;另外一种结果就是难以形成思想和文化的竞争。而且,集权政治的一个问题在于,如果统治者稍微做了一个举措不当的决定,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和相当时间内抑制一个民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
戴蒙德特别提出,中国统治者做出的一些决定对中国造成了伤害,比说禁海、限制机械,甚至连钟表方面的制造都几乎停顿了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将科学技术当作异端,把科学家当敌人,甚至可以把中国的大学关闭五年之久。这都是强势的领导人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
在欧洲,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统一的集权统治,所以,思想家和科学家,以及探险者,可以在不同的君主那里得到不同的支持。哥伦布向西探索东方的计划,在意大利得不到支持,在葡萄牙被拒绝,在法国被嘲笑,但最终在西班牙找到了对此感兴趣的人。而如果是在中国,一旦皇帝没有兴趣的话,无论找谁都不太可能会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自由的社会实际上具有文化竞争的优势,而一个封闭统一的集权社会反而会对文化的适应变化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中国在近现代文化竞争中落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交流不够。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起步很早,而且人口众多,国势强劲,周边也没有多少能够跟中国抗争的竞争对手。这就造成了两千年来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绝对辉煌地位。再加上中亚地区的沙漠和草原屏障,使中国很少有过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留下了傲慢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有一种心理优越感,就是我们总是可以从传统智慧中找到解决现在问题的方法,而不鼓励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技术和新的路径。“以历史为荣、以历史为规律、以历史为规则”,这也是为什么钱穆先生以及很多的文化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历史教(崇拜历史的信仰)可能是让我们不太愿意去想象未来、创造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原因。
历史终于让我们受到了教训。伟大的中华民族在19世纪被欧洲人赶超过去,甚至我们的学生,日本人,在脱亚入欧之后,也把我们抛弃在后。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我们几代中国人,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洗心革面,花了很大的代价才低下高贵的头,开始犹犹豫豫、腼腼腆腆、反反复复,跌跌撞撞地向西方学习。终于在21世纪赶上并超越欧洲,目前在力争超越最后一个对手——美国。因此,对外交流是我们文化,科技和社会创新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方法。历史给我们中国人的血的教训就是,千万不要闭关锁国,为了一己私利,断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进步之道。
一晚上与戴蒙德的对话,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学术的境界很重要。一个学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不是还有争议,起码他让我们深思,更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种思想的快乐,也许正是我们人类思想家层出不穷的原因之所在。科学家也能成为思想家,关键是要文理交融。中西合璧,古今贯通,向戴蒙德学习。(来源:学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学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