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民战争的基本特征精神

论周恩来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理论与实践
您的位置: >>
论周恩来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理论与实践
中国网 | 时间: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周恩来:我军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恩来在长期领导和指挥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与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军事家一起,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对奠定我军战略战术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周恩来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革命战争集体经验的结晶
周恩来建立在人民战争思想基础之上的战略战术原则,是在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集体经验的结晶,又具有自身某些特色,到抗日战争时期已比较系统,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点可归纳如下:
(1)从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作战形式
周恩来在长期指导战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就必须知己知彼,按照变化着的战争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各种作战形式。
周恩来是中共较早重视游击战作用的领导人。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曾出现一种主张到处暴动的错误倾向,在作战中又不问情况与强敌硬拼,周恩来在实践中很快就发现问题,他反对不顾主客观条件的盲目暴动、与强敌硬拚,而主张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游击战争。他说:“红军应该是采取经常游击的政策”;“实行游击四向发展的策略”;“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25他还指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农民斗争的口号,消弱反动派的力量及建立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应该是向农村阶级矛盾与斗争到了更激烈的地方,党与群众的组织有相当基础的地方,以及给养丰富、地势险峻的地方为最宜。”26
在抗日战争中,他根据新的情况和敌我力量的新变化,强调要游击战与运动战相互配合,而“以游击战争为主体”;“在新阶段中,我们抗战的中心放在敌后,在敌人占领地区开展游击战,……  ”27。周恩来同时指出:“游击战本身不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28最后战胜日本,必须向正规战发展。
(2)集中优势兵力,灵活机动,各个歼敌
周恩来在上海党中央工作时,就开始注意总结各地红军作战经验。1932年初,他到达中央苏区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经过一段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红军作战经验后,他就主张实行歼灭战的作战方针,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说:要“在决战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和兵器”,“要用少数兵力放在次等方面,去抓住多数的敌军,以便抽出多数的兵力,在主要的突击方向,有把握地去消灭敌军。”291932年7月下旬,周恩来到达前线红一方面军总部,8月初苏区中央局决定,由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前线组织军事最高会议,以周恩来为主席,直接指挥红军作战。他们即按上述原则,胜利地指挥了乐安、宜黄战役。
(3)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
十年内战时期,周恩来一直强调游击战和运动战,主张积极的运动防御,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反对消极的单纯防御。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时,周恩来被‘左’倾中央排挤,博古、李德强令红军与强敌打阵地战,这种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的惨重损失。1934年8月,周恩来提出从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坚决挺进到敌人后方去,利用敌人的空虚,大大地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新的苏区,创造新的红军,更多的吸引敌人的部队调回后方,求得整个战略部署的变动。”30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可惜为时已晚,红军已无力打破敌人的“围剿”,只有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特别强调在正面战场处于防御地位的国民党军,要内外线作战相互配合。保卫武汉时他建议:“在战略上我以为必须确定两个战线,亦即内外线夹击敌人的方针”;“敌人进攻愈深入,我们在敌人外线活动地区将愈大。敌人如退守后方,向我游击地区进攻,则我内线作战部队的活动范围及出击机会将愈多。”31我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也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
(4)歼敌主力,是取得坚城先决条件
第四次反围剿时,周恩来亲临前线指挥。当时被“左”倾路线统治的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不顾敌我兵力悬殊的实际情况,强令红军攻敌重兵设防的坚城南丰。周恩来从作战开始就反对这一错误部署,反复向中央电陈意见,指出攻坚城之不利,力主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他在1933年1月30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说:“中央累电催我们攻破城防,与我两电所陈战略实有出入。但我终觉消灭敌人尤其主力,是取得坚城的先决条件。敌人被消灭,城虽坚,亦无从围我,我可大踏步地直入坚城之背后,否则徒损主力,攻坚不下正中敌人目前要求。”32之后,在中央坚持错误战略,南丰城又攻不下来的情况下,周恩来和朱德从实际情况出发,毅然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策略,改强攻为佯攻,主力迅速秘密地大踏步转移,在运动中采取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先后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人,缴枪万余支。终于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5)统一指挥与机断专行相结合
在军事活动中,周恩来开始比较注意集中指挥,尔后在战争实践中,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军队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级指挥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取得战争胜利,必须给他们机断专行的权利,把统一指挥与机断专行结合起来。第四次反围剿的亲身经历,使他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道理。因此,1933年2月3日,他与朱德、王稼祥从前方致电中央局,提出:中央局应给前方“以原则上与方针上的指示”,而“具体部署似宜属之前方。”33抗日战争开始,他就明确提出:“部队的指挥要给以独断专行的权力,要使其能独立作战,分区活动,不怕留在敌人背后,不怕被敌人切断。”34武汉保卫战时,他还指出:“内外线部队的机断专行与协同动作,关系非常重大,……应赋给该战区高级将领以广泛组织游击队与发动游击战争之权。”35他认为,前线指挥有机动专行之权,才能不误战机,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克敌制胜。尔后他一直十分重视把统一指挥与机断专行结合起来。
(6)战略的持久与战役战斗的速决
周恩来认为,中国革命战争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只有经过长期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在战略上我们要实行持久战的方针,但在战役战斗中则要速战速决,应“采取迅雷手段”36,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干脆利落消灭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最早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思想。从1937年11月开始,他陆续发表《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的抗战任务》、《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等一系列文章,对为什么要进行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发表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之前。他强调指出:“只有持久抗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37;只有全面抗战,才能实行持久战。而“民众的反抗,是持久战的最主要的条件。”38对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他作了具体回答:指出应巩固前线、建设新军备、建立军事工业、发展敌占区的广大游击战争、进行广泛的征募兵役运动、巩固后方、加强国防机构、运用国际有利条件。39周恩来认为:持久战不是消极避战,而是主动打击敌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与消耗战,但持久战不是拖而不打,消耗战不是乱拼,而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7)敌击我隐,敌分我袭,敌进我伏,敌围我散的抗日游击战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朱德总结游击战争经验,概括出有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经过无数次战役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抗日战争开始后,战争的环境条件有了变化,我们面对的民族敌人是掌握现代化装备的日本侵略军。周恩来不囿于既往的成功经验,而是在新的条件下,总结抗战初期我军在华北和江南开展游击战的经验,对原“十六字诀”作了重要的补充,于1939年6月6日在重庆作《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及任务》的报告时,提出了又一个十六字诀:“敌击我隐,敌分我袭,敌进我伏,敌围我散。”40他对此作了阐述:
敌击我隐 即敌集中兵力找我主力决战时,我不退走,也不暴露,而隐蔽起来,使它找不到。
敌分我袭 敌分散开时,要袭击他。但袭击要做好准备,要一击必中,短时间解决。否则敌人要集中,要增援。
敌进我伏 敌人行进途中是最好杀伤他的时候,我可择地埋伏,给予突然袭击。
敌围我散 日军常用几道防线围我们,我们不能放弃抗日根据地退走,而应采取分散开来的办法,使敌人找不到主要目标,以减少损失。
以上周恩来补充和发展的这些原则,对后来胜利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恩来的战略战术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除以上七方面外,他还高度重视瓦解敌军工作以及情报、电讯和机要工作。在这些方面,周恩来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二)全面总结我军军事原则,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947年8月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兼代总参谋长。他领导总参谋部先后写出解放战争第一年、第二年的总结,并亲自拟出了《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1948年9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详细报告了第三年军事计划要点,极富预见地指出:“今后仍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攻坚战则可能增加”;“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41不久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即相继展开。1949年7月,他在另一次报告中总结了解放战争三年胜利,明确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四年,将是我们取得全国胜利的一年。”42在此期间,他直接参与全国各战略区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和实施,据不完全统计,他留下的报告、批示、电报达580余件,几乎每次重大战役都有他亲自起草的指挥作战电报,最多时一昼夜竟达22份。在解放战争的各个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结过去,剖析现状,预见未来,对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
1947年12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为准备夺取全国胜利,全面制定党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于12月25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前周恩来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多次亲自召开小型会议,对军事问题作了广泛和深刻的分析研究。他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基本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汇集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各战略区指挥员在实践中提出的大量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撰写了《军事原则》提纲。该提纲有三部分,提出人民解放军十条作战原则、五条战略指导方针和敌人可能的十条对策,内容全面、系统而深刻。
十条作战原则是:“一、避强就弱。先打分散之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二、先面后点。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三、歼敌为主,略地次之。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保守或夺取之。四、一点两面的包围战,歼灭性打击。劣势中的优势,转入全体优势,……  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五、无准备,无把握不打。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力量的对比下有胜利之把握。六、勇敢牺牲,不怕疲劳。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与连续作战的作风。七、运动战与阵地战。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意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及城市。八、区别攻城战的各种情况。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城市,则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之守备而又为环境所许可之据点及城市,则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之据点及城市,则等待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九、主要补充在前线。以俘虏敌人的全部武器及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十、间隙休整不要长,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整与整训部队。休息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时间。”43
周恩来认为,以上十条,是打败敌人的主要方法。但与此同时,要战胜敌人还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周恩来在《军事原则》一文的第二部分,就总结提出五条战略方针:“一、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野战军与地方军相呼应。正规军与民兵相配合。二、内线与外线相配合,由内线转到外线,由外线形成内线,再由内线转往外线。三、夺取敌人武器,加强自己,以提高技术和战术。四、大踏步前进、后退和机动,与发动群众,创造战场相结合。五、节省人力、物力及弹药,用于歼灭敌人,解决战斗方面。”周恩来《军事原则》一文的第三部分还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神,分析预测了蒋介石可能采取的十个方面的对策。44在此,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军事原则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周恩来《军事原则》这篇光辉的著作,全面完整地总结了我军长期作战的经验,集中了集体智慧,他总结归纳的十五条军事原则,可以说集中我军战略战术思想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是一致的。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周恩来《军事原则》提纲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十条作战原则,与毛泽东在1947年12月25日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45,从内容到文字,基本相同。笔者认为,他们提出的这些军事原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原理和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尔后的人民革命战争和战略大决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周恩来严于律己,一贯保持我们民族的谦虚美德,从不以功臣自居,甚至还竭力抹掉他自己或带有他个人印记的某些东西,把它溶入党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但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他长期作为中国革命最高层的军事决策者和指挥者之一,是中共开创人民战争的先驱!是我军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刘焱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①周恩来:《军队中政治工作》,载《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同学纪念册》1925年 6月 2 日。
②以上见周恩来:《在广州举行的警告反动商团示威运动大会上的讲话》(1924年 10月 10日),载《双十屠杀特刊》,《农工旬刊》出版社。
③周恩来:《现时广东的政治斗争》(1926年12月 17日),《人民周刊》第38期。
④以上见周恩来:《在省港罢工工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25年 7月 31日),载《工人之路》第 37期。
⑤周恩来:工农阶级与广州市选》(1924年 12月 1日),《农工旬刊》第9期。
⑥参见东江革命根据地史编写组编《东江革命根据地史》,第3页。
⑦转引自姚传远:《周恩来早期的军事活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贡献》,载广东省党史征集委员会等编《周恩来同志在潮汕》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第1辑,第149页。
⑧《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7篇,第1章。
⑧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见《朱德选集》第393页。
⑩、12、14、16、18、19、20、21、22、23、25、26、27、32、34、36、38、42《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5页、第33和36页、第33和34页、第33和35页、第37页、第 42页、第 83页、第 87页、第 268页、第 310页、第 33和35页、第 16和 18页、第 85和 101页、第 62页、第 86页、第68页、第85页、第346页。
11 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作军事报告的记录(1928年7月3日)。
13 周恩来:《目前红军的中心任务及其几个基本问题》(1930年9月 30日)。
15 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作军事报告的记录(1928年7月3日)。
17 周恩来:《目前红军的中心任务及其几个基本问题》(1930年9月 30日)。
24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536页。
28 周恩来:《怎样进行持久抗战》(1938年1月8日),载《群众周刊》第1卷,第5期。
29 周恩来:《从实际战斗中来认识战术原则》,《红色战场汇刊》1933年8月。
30 周恩来:《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1934年 8月《红星》第60期。
31周恩来:《论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1938年7月 7日《新华日报》。
33《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241页。
35 周恩来:《论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
37周恩来:《怎样进行持久抗战》(1938年 1月 8日)。
39 周恩来:《怎样进行持久抗战》(1938年 1月 8日)。
40 周恩来《关于目前抗敌形势及任务》,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二卷,第227—233页。
41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8年9月13日。
43、44 周恩来:《军事原则》,参看陆军指挥学院课题组:《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第9章第3节,第420—430页。
4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7—1248页。  
(来源:《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2  
[  ] [  ] [ 
 ] [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jubao@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I人民战争思想的发展与回顾.doc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60 &&
I人民战争思想的发展与回顾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人民战争思想的发展与回顾
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掌握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理论内容,进一步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授课提纲:
一、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
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容
四、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授课时间:两课时
授课内容: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曾说:“毛主席的根本着眼点,就是把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争取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来取得革命的胜利。”朱德在论述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指出:“总的经验何在呢?简单的同时又是明确的,就是解放区经过了我们党的领导,依据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方针,而如果没有这种人民战争,也就没有了一切。”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广泛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和争取各阶级、各阶层和社会团体等一切进步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科技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
一、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
历史上的人民战争,一方面由于战争的正义性质代表着不同进步阶级的利益,因而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亦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历史上有不同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就是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正义战争。从广义上说,凡属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战争,都是人民战争。但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并在其正确纲领指导下的人民战争,才是彻底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这一概念,虽然产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人民战争的实践却早已伴随着历史上阶级的或民族的正义战争而产生和发展。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都称为人民战争。在战争史上,某些国家或民族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本阶级或本民族的狭隘利益,推行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例如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所进行的非正义性质的日俄战争等,其实质都不是人民战争。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提出了“民众战争”的概念,并对其特点、地位作用及运用原则等作了系统论述,不乏其为精辟见解。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在战争中对待人民群众的一定程度的正确态度。但由于其根本上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理论缺乏彻底的人民性和正义性,抹杀了战争目的中的阶级性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亦不具有真正的人民战争的实质。历史经验证明,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出现以前的人民战争,往往不能使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或虽能取得胜利,但胜利果实最终不能落到人民手里,以至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人民战争总是陷于失败,使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承了下来。在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制。但因为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比较广泛地发动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革命的政党,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致使这一虽属人民战争性质的胜利果实,却被代表封建势力的袁世凯所篡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才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2.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根据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革命的特点,在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指针,并经受了革命战争的成功检验,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和科学。毛泽东对人民战争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他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顺应了发展着的革命时代,尊重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历史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中国化。从根本原理上说,他的人民战争思想,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正确运用。这就是:(1)人民战争必然是正义战争。毛泽东指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人类大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
人民战争思想的发展与回顾
――人民战争思想的发展与回顾授课目的: 通过学习, 使大家掌握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 基本理论内容, 进一步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授课提纲: 一、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 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容 四、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授课时间:两课时 授课内容: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 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曾说:“毛主席的根本着眼点,就是把无产阶 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 争取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来 取得革命的胜利。”朱德在论述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指出:“总的经验 何在呢?简单的同时又是明确的,就是解放区经过了我们党的领导,依据了毛泽 东人民战争的方针,而如果没有这种人民战争,也就没有了一切。”毛泽东人民 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广泛发动 与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和争取各阶级、各阶层和社会团体等一切进步力量,开展 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科技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 民战争。 一、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 历史上的人民战争,一方面由于战争的正义性质代表着不同进步阶级的利 益,因而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亦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内容” , 因而,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历史上有不同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就是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民 族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正义战争。从广义上说, 凡属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战争,都是人民战争。 但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并在其正确纲领指导下的人民战争, 才是彻底的人 民战争。“人民战争”这一概念,虽然产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人民战争 的实践却早已伴随着历史上阶级的或民族的正义战争而产生和发展。 毛泽东曾把 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 罗马的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 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的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第二次鸦片战 争等,都称为人民战争。在战争史上,某些国家或民族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本 阶级或本民族的狭隘利益, 推行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 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例如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 国东北和朝鲜所进行的非正义性质的日俄战争等,其实质都不是人民战争。克劳 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提出了“民众战争”的概念,并对其特点、地位作用 及运用原则等作了系统论述, 不乏其为精辟见解。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 级在战争中对待人民群众的一定程度的正确态度。 但由于其根本上受到阶级和时 代的局限, 其理论缺乏彻底的人民性和正义性,抹杀了战争目的中的阶级性质和 人民的根本利益,亦不具有真正的人民战争的实质。历史经验证明,在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出现以前的人民战争, 往往不能使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或虽能取得胜利, 但胜利果实最终不能落到人民手里,以至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中国 历史上发生的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战争, 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 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 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人民战争总是陷于失败,使封建的经济 关系和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承了下来。在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 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制。但因为没 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比较广泛地发动劳动群众,没有 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革命的政党, 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致使这一虽属人民战争性质的胜利果实,却被代表封建 势力的袁世凯所篡夺。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才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2.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吸收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根据半封建半殖民 地中国革命的特点, 在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人民夺 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指针, 并经受了革命战争的成功检验,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 理和科学。 毛泽东对人民战争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他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普遍真理,顺应了发展着的革命时代,尊重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历史经验,从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中国化。从根本原理上 说, 他的人民战争思想, 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观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正确运用。这就是:(1)人民战争必然是正义战争。 毛泽东指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人类大 多数和中国人的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正义战争,是拯救人类拯救 中国至高无上的荣誉事业, 是把全世界历史转到新时代的桥梁。即根据革命战争 的正义性质, 强调战争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能够在战争中把广大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也能够在基本利益取得一致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阶 级、民族和集团联合起来,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反对和战胜共同的敌 人。因此,当战争的目的是直接代表着人民利益的时候,政府就不应畏惧人民反 对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的原则。”(2)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同时也是进行社会变改的主力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认为, 在战争中 “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众之中” 。 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 战争, 才能赢得革命战争。 因此, 必须坚定地把党的群众路线在战争中贯彻始终。 (3)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但要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 除了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之外, 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战争中自 觉的能动性。同时,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也是人力和人 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总之,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一 种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 以政治与军事相结合为本质 特点的,彻底的人民战争思想。 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特征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指相 对于一般革命战争和正义战争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本质特点。 它是在中国革命战 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长期处于敌强我弱条件下, 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 侧重于探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 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1)彻底解放人民的战争路线。战争政治上的进步 性质, 是人民战争的基本属性。 正义战争和革命战争都是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 迫的解放战争, 也都是符合人民群众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人民战争。但不同战争 的进步性质却决定着不同的人民战争的具体含义和特征。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 人民战争思想, 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所创立的以工人 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人民大众以推翻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富强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为目的的, 彻底解放人民的民主革命。其最高纲领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 这种明确的奋斗纲领所反映的彻底解放人民的战争路线,在人民战争史上 是少有的。(2)空前规模的深入发动人民。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革命 战争, 这是人民战争的又一基本特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 导的人民战争, 在发动人民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上均为历史上所罕见。 毛泽东认为, “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 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 供给。”因而主张必须在解放区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在深入动员的基础上,除将 一切青壮年男女在自愿和民主的原则下组织在游击队和民兵队伍中以外, 还应把 一切人民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与工作团 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以获得 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革命战争的积极支持。 这种对人民群众发动的广度和深度的 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国共合作时 期的北伐战争也都不会有。(3)多种斗争形式的紧密配合,以军事斗争为主, 与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 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毛泽东 明确提出, 在广泛组织人民参加各种团体积极从事支援军队作战之外,还必须号 召一切革命人民热烈地参加和从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和卫生等多种 形式的斗争。这一思想,不但在历史上的一般人民战争不可能产生,即使是列宁 在十月革命后所领导的保卫新生政权、 粉碎外国武装势力进攻的国内战争和斯大 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领导的反法西斯德国入侵的卫国战争, 都没有达到这样 明确和全面的高度。 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大大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 当时条件下所提出的人民战争的范围和内容。(4)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历史 上一些正义性和革命性的人民战争。 不少都是由于领导集团或缺乏明确的革命纲 领, 或由于革命战争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导致内溃,而不能坚强地领导人民将战争 进行到底。 恩格斯在总结皮蒙特军队失败的教训时指出,皮蒙特王室所领导的抵 抗奥地利帝国的战争虽然具备了人民战争的条件, 但因他们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是矛盾的,因而害怕把人民发动和武装起来,宁可跟敌人讲和,而不愿同人民 联合以至放弃领导。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推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则是相似性质 的又一例证。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人民战争,不但在战 争的根本利益上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致的,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有远大的 政治眼光, 有坚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成为人民战争的领导核心和人民战争必胜的 根本保证。 正如毛泽东在讲到广大持久的抗日战争时说的; 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中, 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 “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 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科学理论,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随着中国 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同时,随着中国革命斗 争主要矛盾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受着党的政治路线的制约,因而在各 个革命战争时期又各有其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反对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利益的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为目标,执行以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 以贫雇农为主体,执行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坚决打击地主的革 命政策。 我们党进行的人民战争思想则是在不断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过 程中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小块红色区域长期处于白色政权四面包围的条件 下,在战争形式上长期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反复斗争中,完全依靠根据 地党政军民实行一齐军事化来粉碎敌人的进攻和打破其“围剿”。在这一时期, 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主要有:(1)必须首先分清敌我友。“谁是我们 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 ” 就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这一科学论断,为中国共产党实行 正确的人民战争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 事业。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 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从理论上阐明了革命战争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战 争的胜负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基本原理。 进而强调必须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 众才能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认为,只要真正把千百万群众团结在革命政府的周 围,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3)红军的作战必须取得人民的积极援助与配合。毛泽东根据红军多次反“围 剿”作战胜利的成功经验指出,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作战是个最重要的条件。 “因为根据地的人民是最积极地援助红军反对白军的。 他们不但对于封锁消息、 ” 侦察、运输,参战等事均能够积极参加,而且也是最可靠的。没有这个条件,红 军就不可能实行“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4)革命战争必须取得 国际的援助。毛泽东说: “凡义战都是互相援助的,凡非义战都是应该使之转变 成为义战的,这就是列宁主义的路线。”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入 我国东北三省之后, 毛泽东就提出必须反对关门主义,实行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 他说,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 争都是必要的。 我们的革命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这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 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理论的提出,虽说在当时还只是初步的,但却从根本 上反映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执行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实行除汉奸、卖国贼外,不分阶级,不分民族,都可以 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 而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 利益的国民党,却从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和维护其统治地位,主张依靠外援,凭 借军事力量,实行只靠政府和军队的单纯防御,即片面抗战的消极路线。毛泽东 针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深入 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民族战争。直接领导敌后人民开辟战 场,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在国际上动员一切反对侵略的国家和人 民,积极支持和援助我国的反侵略战争。并在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基础上,迫使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基本上坚持了抗日战争。这就是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毛 泽东依据战争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 不断从理论上对人民战争思想进行新的 概括, 并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从而使人民战争思想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 完整的体系。主要有:(1)建立最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初 期,毛泽东曾多次明确地提出,中国要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三个条 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 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并根据抗日民族战争的特点,还把 人民的范畴扩大到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一切中国公民。同时,还在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制定了与此总政策相适应的政治、军事、经济、劳动、税 务、 锄奸和文化教育等项具体的有利于团结人民的政策。以建立最广泛的包括敌 国人民在内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 动员一切力量来积极参加或支持中国的反侵略 战争,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面的、全民族的统一战 线政策,就不可能有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2)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根据 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明确提出,中国要制胜日本,实现持久胜敌的根本目的,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军队和人民的进步。即必须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 中,革新军制,使军队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克服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深信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把日本侵 略者打败于数万万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前。衡阳失守后,毛泽东在批判国民党所 采取的消极防御战略时指出:“这是永远不要人民的战术。”强调“一切问题的 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3)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毛泽东针对国内舆论出现的“亡国论”思潮,看不见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武器,而且还应看 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 并说,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战争是 力量的竞赛,其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 援助诸条件。但这些只是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主观 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才是决定的因素。(4)乡村能够战胜城市。毛 泽东根据敌我双方战争力量和所构成的基本特点, 明确提出: 在今天半殖民地的、 大国的、政治上进步的中国的条件下,有了新的政党、军队与人民这些胜敌的基 本力量,利于我们在敌后组织坚持长期的广大的战争,去反对城市的敌人;用犬 牙交错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孤立城市,从长期战争中生长力量,改变敌我 形势,再配合之以世界的变化,就能把敌人驱逐出去而恢复城市。即“敌据城市 我据乡村,所以战争是长期的,但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5)阐明了实行 人民战争的一整套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从军队 和政府两个方面,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部内 容。他说:人民军队在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唯一的宗旨下,形成了一 系列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与政治工作, 它将自己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 兵团并与人民自卫军和民兵配合作战;同时,在民主政府领导下,把解放区的人 民组织在各种职业和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 “这就是 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这些基本理论的提 出,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全面成熟。 3.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的是,推翻美帝国主义扶持 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 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一切可能团结的人,紧密地团结起来,打倒内战祸首 蒋介石,组织民主联合政府,以达到解放人民和民族的统一战线政策。随着解放 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等 样式,即逐步实现由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政权这一战略转变的出现,中国的 时局已发展到一个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民大革命的新阶段。 毛泽东人 民战争的理论又有了以下新的发展。(1)必须在新老解放区实行正确的与人民 战争相适应的政策。在城市,提出“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 子外,应注意团结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并强调发展民族工业,改善职工生 活,救济灾民贫民;在农村,彻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 即和我党我军站在一道反对蒋军进攻。”但必须将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分子和汉 奸、豪绅、恶霸分子,加以区别。以调动解放区人民的最大热忱,直接与间接地 支援解放战争。(2)积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直接参军参战。毛泽东认为,人 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是 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因此, 他主张在战争中必须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军 参战,积极支持战争。在战略进攻时,强调“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 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在本军到达之处,同我们积极合作,肃清反 动势力,建立民主秩序。在本军未到之处,则拿起武器,实行抗了抗粮,分田废 债,利用敌人空隙,发展游击战争。”在战略决战中他提出,将华北、华东、西 北和东北、中原等解放区的经济、财政、金融、交通和军事工业的领导与管理工 作逐步地统一起来,以利组织人民支援前线。并强调“为着执行歼敌任务,除有 计划地谨慎地从解放区动员人民参军外,必须大量利用俘虔。”通过政治教育, 提高觉悟,使其完全站到人民方面来,为人民利益而战,(3)提出了开展两条 战线斗争的理论。随着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和新的革命斗争形式与方法的出现, 毛泽东根据正面战场上的军事斗争与国民党统治区出现的人民日益高涨的反蒋 政治运动,明确提出这是两个战场和两条战线。这两条战线的互相配合,必然加 速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灭亡。据此,他要求“全党必须加强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的群 众斗争的领导,加强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即在政治斗争方面,必须加强极 其广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在军事斗争方面,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 解相结合的政策。(4)促进国际有利形势的发展。充分利用苏联力量的增长和 外交政策的胜利, 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日益左倾,迫使美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 走狗的日益陷于孤立, 并驱逐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以促进国际战略形 势向有利于人民的方面发展。 总之,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 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重大发展。 4.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战争,不但具有鲜 明的无产阶级正义战争的性质, 而且还充分显示出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 特点。 战争除了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和精神上给予志愿 军以极大鼓舞外, 还要团结朝鲜人民与军队共同作战。同时还建立了广泛的国际 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 从而使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了 新的发展。(1)明确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人民战争指导路线。这 个伟大号召, 从战争性质上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正 义战争的目的。成为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支援和支持反侵略战争的根本指导思 想。 “全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空前广泛地团结起来,向着美帝国主义的侵 略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 弹药、 物资等都完全靠祖国人民的供给和保障。并在全国人民进行的捐献武器的 运动中获得了总数可购买三千七百余架飞机的捐款。使志愿军的飞机、大炮、坦 克等现代化装备得到了很大加强。中国人民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愿地 把自己的优秀儿女送上前线, 三年多共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近百万人,并组织了 大批民工支援前线。(2)坚持团结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的国际主义原则。中国共 产党中央在作出入朝参战的决策时就提出,必须发扬革命的道义,实行国际主义 的援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参战时, 毛泽东又指示全军必须尊重朝鲜的人民、 军队、政府和朝鲜劳动党,尊重朝鲜人民的领袖,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 律。 “必须将朝鲜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样,教育指挥员战斗员爱护朝鲜的一 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 样,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从而赢得了朝鲜人民和政府对战争的积极支持和 有力配合,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3)组成了广泛的国际反侵略战 争的统一战线。毛泽东说,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获得了伟大胜利,“在国际范围 内, 我们是依靠了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巩固团结以及世界各国爱好和平 的人民的深厚同情。”致使美帝国主义日陷孤立。战争期间,苏联和东欧各人民 民主国家, 还给予朝鲜人民以一定的物资支援, 间接地配合与支持我志愿军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条件下所进行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 战争。 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最终战胜了拥有第一流装备现 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时指 出: 领导是一个因素, “但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 全国人民支援, 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又说:“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 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5.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教育全国人民增强国防意识,重视国防事业,防御帝国主义 和霸权主义的侵略与扩张, 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毛 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明显的新发展。(1)全民皆兵思想 的提出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提出过“普遍武装人民”的全民武 装思想。 毛泽东的全民皆兵思想,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 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发展。50 年代中后期,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正式提出了“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的方针。强调必须在全国范围 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 以配合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保卫我国的领土完 整和社会主义建设,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并反复从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抓 了三落实。 这在当时我国受帝国主义包因的形势下,对制止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犯 起到了重要作用。60 年代,毛泽东在总结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 又提出“国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 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这一理论,为被压迫被侵略的弱小国家或民族 反抗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的侵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平战结合,军 民结合的全民国防方针。从 50 年代开始,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 和我国经济实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在考虑和部署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整个构想时, 就逐渐形成井正式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实行平战结合与军民结合的全民国防方 针。1956 年,周恩来在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时说,国防工业“在生产上注意军民 两用,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根据 这一思想,后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其它领域中又先后提出了“寓战于平,寓军于 民”,以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等理论。(3)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前 期, 在美苏两霸推行霸权主义, 四处进行扩张和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战略形势下,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必须把国防 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把战场建设和战略后方建设 搞好。强调“全国都要搞大后方,每个大区要搞大后方,每个省也要搞自己的大 后方。”根据这一思想,60 年代中期即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大小三线的建设。 这一理论, 是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思想在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的重大发展。(4)结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故线。为了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 界和平,毛泽东创造性地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国际战略,指出,搞侵略扩张的 只是少数国家的统治者,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热爱和平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制 止侵略的决定力量。1960 年 5 月。他在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友好人士的几 次谈话中指出: “人民是决定的因素,依靠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必能战胜帝国主 义和他们的走狗,取得世界的持久和平。”强调为了战胜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必须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70 年代,毛泽东又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在 经过多年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 对于团结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反对和孤立霸权主义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 意义,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战略斗争中的正确运用与发展。 三、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容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中国革命 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反复实践, 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内容极其丰富的人民 战争思想。其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运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又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路线而实行人民战争的军 事指导战线。 它在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中具有双重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正确道路问题。 列宁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 的思想及巴黎公社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 发动和领导了以城市工人为主的武装起 义, 成功地领导了俄国人民进行十月革命, 实现了先占城市后取乡村的革命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的北伐战争和独立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和广州起义相继失败之后,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这些教训,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武 装革命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以及中心城市 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等特点, 正确地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 命道路。 他指出: 中国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方法不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 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 主制度, 而受封建制度压迫; 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在这里, “共产党的任务, 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 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中国的 武装斗争,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的人民革命战争。并按照中国 革命各个不同战争时期敌我矛盾等基本特点和战争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 制定正 确的人民战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力地保证了长期地在农村积聚力量,依靠 广大人民群众, 包围和孤立占据大城市及主要交通线的敌人,在军事力量超过敌 人时最后夺取城市和革命政权。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顺利地解决了中国武装革 命道路这个根本问题。 2.广泛动员与组织人民群众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 是开展人民战争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 众才能进行战争。 他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要打倒帝国主义又要打倒封 ” 建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 提出不但要把以工农为骨干的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 上的人民大众都动员和组织起来, 而且还要把国际上包括敌国人民在内的绝大多 数人也要争取过来, 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夺取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 争的胜利。他强调:(1)必须重视动员人民。伟大的革命战争,没有普遍深入 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因此,重视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首先把战争的 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 利益而奋斗。方能造成革命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故经 常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情。(2)善于组织人民。“组织千 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毛泽东组织人民群众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统一战线政策上。 他认为, 统一战线, 就是人民大团结路线。 没有这种革命的统一战线, 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人民战争。 他的这一思想的基本点, 就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孤立和打击 敌人。即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组织队伍问题,是分清敌我友以团结一切朋友,孤立 与打击敌人的问题。 这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基础。并根据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 任务和特点, 把统一战线分成阶级革命的、民族革命的和国际反侵略战争的不同 层次和按照“人民”这一概念的不同范畴,灵活地制定了有利于对敌斗争的统一 战线策略。(3)坚决依靠人民。其含义有二。一是说坚决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的 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树立“依靠民众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 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的胜利信心。二是说在革命战争中,军 队和人民必须紧密结合,不能单纯依靠军队作战。要扩大民众运动,使之统一起 来,全力援助和参加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坚决依靠全体军民并发动 其积极性贡献一切给战争,革命战争才会胜利。(4)正确地处理各阶级、阶层 人民群众长远的与暂时的利益, 把战争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联系起来,以充 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支持长久的革命战争。 3.建立一支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革命武装毛泽东认为,人民战争的主体决不 单纯是军队, 而是包括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 制,因此,毛泽东根据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特点,在充分动 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指导下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加 强武装力量的建设。他认为,在帝国义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用枪杆子 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中国的问题离开了武装就不能解决。 因而主张:(1)必须通过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首先建立和建设一支以无产阶 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工农革命军。明确规定,这支军队来自人民,其 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它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并 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 使之成为人民军队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坚强堡垒 的基本因素。 同时, 还要不断加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现代化和编制 体制、 作风纪律的正规化建设。 使之成为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和夺取革命战 争胜利的重要保证。(2)建立群众性的人民武装。在革命战争中,只有人民的 主力军, 而无人民的群众武装, 就像一个独臂将军, 人民战争仍不可能取得胜利。 因此,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三结合的反映人民战争重要 特点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有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 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配合作战。没有这种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 不可能的。 (3)正确划分人民军队的作战任务。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还“由 于他将自己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两部分, 前者可以随时执行趋地方的作战 任务,后者的任务则固定在协同民兵、自卫军保卫地方和进攻当面敌人方面。” 这种正确的划分,在革命战争年代,不但取得了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而且在主 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密切协同和有力配合下, 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革命战争 的伟大胜利。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 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制度。它既有利于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又有 利于协调一致地执行各种作战任务,还有利于保证后方的稳定。 4.建立支持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 按照农村包围城市革 命道路的理论,明确提出,中国的革命战争,必须首先在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 弱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种根据地, 是革命战争 “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 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 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 经验来看, 根据地在实行人民战争中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发动和依靠人民群 众,努力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二是在 作战中充分利用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性和熟悉有利的地形,实行积极防御,将进攻 之敌诱入根据地, 配合以各种作战形式将敌打败或歼灭。 因此, 毛泽东提出: (1)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反对流寇主义的思想。他在总结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战争屡 遭失败的原因时,认为忽视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他强调说, 必须反对黄巢、 李闯式的只想进大城市而忽视农村的流寇主义思想,建立巩固的 革命根据地;(2)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即当根据地扩展到某一境地时,就 应暂时停止前进,在新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发展党和人民武装,待到新区巩 固可作为依托时, 再向四周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使革命根据地边建立边巩 固。 5.以多种斗争形式相配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人民战争的基本斗争形式, 还仅是根据一般革命战争规律,限于在军事领域内发 动人民群众在起义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以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列宁在 领导苏联国内战争中,提出了“动员全民参战,有的去直接作战,有的去参加作 战的各种辅助工作。”把人民战争的形式分成了直接与间接作战两个方面,在斗 争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 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则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明确地提 出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它斗争形式相配合,并从理论上加以全面概括。指出: “着重武装斗争,不是说可以放弃其它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 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1945 年 4 月所发表的《论 联合政府》一文中的“人民战争”一节,集中地反映了他关于人民战争斗争形式 的完整思想。 他除主张在解放区把一切青壮年男女在自愿的民主的和不脱离生产 的原则下,组织在人民自卫军和民兵的群众武装组织之外,还提出:(1)把一 切革命人民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的工作 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为动员人民参加军队,帮助军队解 决物质困难,替军队运送粮食,优待革命军人家属,以及参加侦察敌情、清除奸 细、运送与保护伤员,开展袭击与爆炸等活动,直接配合主力军作战。(2)组 织解放区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要重 视动员全体人民从事物质生产和发动敌国或敌占区人民革命政治运动的兴起。 从 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上 广泛而又全面地配合了起来,成为人民战争在斗争方法和斗争手段上的最完整、 最严密的组织形式。 6.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即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相 结合所进行的指导革命战争的艺术和方法。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 理,重视吸收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遵照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指导 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 术。这种战略战术,就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承认在武器装备和总兵力对比上 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根本目的 出发,充分地利用敌之一切弱点,发扬我之一切优点;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 重视敌人,充分地依靠和坚信人民和广大官兵的力量、智慧和勇敢的革命精神, 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 关照全局, 主动协同,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其基本原则主要有: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 防御; 坚持战略上内线防御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适时进行 军事战略转变,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 有利决战, 避免不利决战; 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 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发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 战斗作风等。 这种战略战术, 充分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和行 动规律。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斗争中,尽管敌人熟知我军这些作战方法并多方 寻找对策, 如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就曾派军事人员帮助蒋介石研究我军战法,并建 议采取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 但终究也挽救不了他们的失败。 ” “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 任何反人民的军队 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 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生命力, 已被历次革命战争和建国后保卫祖国边防的武装斗争及历次自 卫还击作战的胜利所证明。 依此规律,它必将在我国今后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反 侵咯战争中继续发挥伟大的指导作用,并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 四、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科技时代。新的技术兵器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战争 的规模和样式,使现代战争出现了具有在核武器威胁和电子、激光等高、精、尖 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的许多新特点。 这和过去的国内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相 比, 无论在战争的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显著的发展与变化。面对这种新的 挑战和历史条件,如何在今后反侵略战争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便成为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指导国防建设和保卫国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 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现代人民战争的指导问题,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现代人民战争的基本含义现代人民战争,意即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条 件下如何组织、领导与实施人民战争。从广义上说,“现代战争”并不是一个新 概念。恩格斯在 19 世纪 50 年代就曾提出过“现代军队”、“现代军事体系”, “现代军事学术”和“现代作战方法”等与现代战争紧密相连的军事用语。他基 本上把自拿破仑领导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发生的较大规模战争,都称之为“现代战 争”。列宁也曾把日俄战争称为“现代战争”。20 世纪初以后发生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被称为当时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据此,对现代人民 战争的基本含义可作如下理解:(1)“现代条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先进武器装备的出现,才构成 了当时条件下的“现代条件”。即是说“现代条件”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 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今天我们所说的高技术和现代条件,是相对历史上的先 进技术即“现代条件”而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再过三十年、五十年, 由于更高科学技术的出现, 必将把今天的高技术和现代条件看成过时的相对的非 “现代条件”了。(2)判断“现代条件”的基本标准,是以一定历史时代或历 史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军事上的运用为主要依据的。 恩格斯称拿破仑 时代的战争为现代战争,是因为当时出现了新式步枪、新式火炮和铁路、电报在 军事上的广泛运用, 进而促进军队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列宁称日俄战争为 现代战争,不但是因为作战双方使用了精锐炮兵,而且还由于舰船业的发展,使 日本海军获得了优势,完全夺取了制海权。所以列宁明确提出:现代战争也同现 代技术一样,要求要有高质量的人材,才能掌握舰船上的复杂技术。后来,第一 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坦克,战争结束时又出现了 原子弹。 历史就是这样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成功地运用于军事, “现 而把 代战争”的具体标准和内容,逐步地椎向一个一个的更高水平,并通过不同的战 争样式反映出来。(3)把现代技术标准和条件与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 或反侵略战争相结合, 就构成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着眼于我国我 军新的历史条件,可将现代人民战争的基本含义概括为两类:一是指在敌以高、 精、 尖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军队,其武器装备全面优于我军向我发动入侵战争 时, 我国人民在武器装备完全处于劣势条件下所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二是指由于 我国今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我军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后,敌我双方拥有 的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处于相对均势条件下,我国人民所进行的反侵略战争。 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全面的或局部的反侵略战争, 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2.现代人民战争的基本特点尽管由于现代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影响,使 现代战争出现了武器杀伤威力大,活动范围广,紧张剧烈程度高,人力物力消耗 大和战争爆发突然, 战场形势发展变化快速等特点,但决不会因此就降低了人民 战争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的指导作用。相反,战争的人民性更强,人民战争思想 的指导地位更重要了。 根据中国革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 战争的经验, 可以预见, 未来发生在我国的全面的反侵略战争或局部的武装冲突 中的人民战争,将出现以下基本特点:(1)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彻 底的人民战争路线。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如果打起来,我们还是要以弱胜强, 这种基本状况还不能够完全改变。我们历来的经验,就是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的 敌人,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如果敌人一旦入侵我国,它 必然是失道寡助的。 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利用优越的社 会主义制度和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并争取国际 上包括敌国人民在内的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组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以最大 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在强敌全面入侵情况下,战争仍将是持久的。(2)战 争是一种反映综合国力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战线在内的, 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全方位战争。无论是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都将强烈地反 映出这一特点。 因而要求整个国家机构必须在战争爆发时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或建 立相应机制, 在不同故线上动员、 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 紧密配合军事战线, 有序而协调地开展各条战线上的斗争,才能有效地抗击敌之进攻或实施反击,在 战略上摆脱被动,夺取战争主动权。(3)战争将在我国国土上的广大空间紧张、 剧烈地进行。当全面战争一开始,就可能先后遭到敌人从陆地、空中、海上多方 面、多样式的突然猛烈袭击。如此广阔的战场,单纯依靠军队作战是不可能战胜 敌人的。只有广泛开展以野战军为骨干,组织地方部队和广大游击队、民兵与人 民群众,在海、空军、第二炮兵部队的共同参加与配合下的协同作战,正确运用 运动战、 阵地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三种作战形式, 在广大的陆海空域内对敌作战, 才能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消耗和歼灭敌人。即使是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也不 可避免地出现这一特点。 只不过是其规模、范围较小而不致牵动全国全军的主要 人力物力而已。(4)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军队武器装备的高度现代化,不仅 不会降低人的作用, 相反更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来掌握和 操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这决不是否定人的决定因素。在现代战争 中,技术与人相较,仍是人的因素第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但被所有的 革命战争和近期局部战争中的实践所证明;而且,连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家也正在 改变其唯武器论观点,不得不承认人是战争中的头等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 反侵略战争中, 我们不仅需要更加重视发挥我国军民政治上坚强、团结和高度觉 悟的优势, 而且还必须重视加强对人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其掌握先进武器装备 的技术水平及军事素养与作战能力。(5)广大人民群众是战争物资的直接生产 者,并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现代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破 坏巨大。 海湾战争中, 美军一天的消耗即达 10 亿美元。 伊拉克在 42 天的战争中, 即损失 42 个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就是人与物质财富的竞赛。因此,一旦 战争爆发,必须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民族、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大,兵员充足等优势和反侵略战争的积极性 与创造性,努力参加生产,大力支援前线,才能保证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3.现代人民战争指导的基本要求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国未来反侵略 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 但要把理论变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行动指南,还必须具 体解决一系列有关人民战争指导上的方针和政策等问题。 根据现代人民战争的基 本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统一领导下, 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的 伟大成就等实际情况, 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在指导要求上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 题作如下探讨。(1)建立和完善由党和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指挥体系。第 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历次局部战争及我国各个时期的革命战争的经验均证明, 在 现代战争中,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精干的、高效能的、拥有绝对权威的战争领 导机构和一个富有及时、灵敏、有效、稳定的指挥体系,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是根 本不可能的。因此,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党指挥枪”的优良传统,必须建立 一个由中共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的, 由党政军主要领导 成员组成的最高领导机构。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其与军事系统和地方系统间 的战时指挥体系。这个最高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对整个战争的筹划、指导和决定 战争全局的一切重大问题。 正确分析与估量国际战略形势,科学预测战争可能爆 发的时间及其发展趋势, 适时制定出符合战争规律的正确决策,决定战争指导方 针和政策,进行战争动员,规划战时经济,开展外交斗争等。并对各战略区,各 军兵种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及时正确的指导。 它是夺取现代人民战争胜利的基本 保证。(2)发展现代科技,增强综合国力,改善武器装备。现代战争对国家经 济的依赖性极大, 敌对双方的激烈对抗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军事上,而且也强烈地 反映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等综合国力上。 可以说,离开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战争一天也难以进行。而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 必须是集中力量首先把科学技术搞上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是经济 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发展国防工业,加速改善军队武器装备的决定因素。毛泽 东强调,我们是唯物主义的辩证统一论者,在强调坚持人民战争,强调人的决定 因素的同时, 也绝不忽视对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在世时在提出搞四 个现代化的同时,就一直抓住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不放。因此, 必须在有计划地逐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从现代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 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人民战争特点的武器装备,不断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缩 短与发达国家军队间的差距,是实行现代人民战争的物质基础。(3)普及国防 教育,建立快速的战争动员体制。毛泽东曾经说过,为了准备应付帝国主义突然 发动的战争, 必须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普遍深入地对全国军民进行 国防形势教育和国防战备教育, 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团结一致,共 同对敌的自觉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同仇敌忾地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而战,是现代 人民战争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现代战争爆发突然,进程快速、特别是 现代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更具有速战速决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加强国防教育的 基础上, 建立以常备军为骨干与强大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具有快速反映能力和动 员能力的武装力量体制,是现代人民战争之必须。同时,还须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将有关战时需用的物质生产纳入军民两用轨道协调地发展, 并相应地建立快速动 员机制,以便在战争一旦爆发时,迅速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4)加强 战略后方建设,提高全民防御能力。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是毛泽东根据地思想 在建国后为防御外敌入侵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它是实行现代人民战争的重要依 托,也是为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坚持长期战争的主要补给基地。 因此,必须结合国家四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国家的总后方和 各战略区的小后方建设好,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必须根据现代战争所具有 的高强度、大纵深,远距离的立体性攻击和合成化空袭等特点,逐步完善人防城 防工程体系,提高全民防御能力。这对于在未来战争初期防御敌人战略突袭,保 存有生力量,以抵抗和制止敌人入侵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5)发展军事科学, 掌握现代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先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法,可以弥补武器装备 的劣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特别是在我军武器 装备尚处于劣势的条件下, 更须重视研究、发展和运用先进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方 法。即使我军将来拥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仍必须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的 地理条件发展相应的军事学术,才能战胜任何入侵之敌。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军 事科学, 在继承我军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 规律,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讨论题: 谈谈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基本理论内容?高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火炬 ――爱国主义教育 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深刻理解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全国各 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从而自觉地把民族精神转化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 实际行动,不断开拓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授课提纲: 一、在抗日战争中熔铸升华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精神 财富 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客观要求 三、立足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开拓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授课时间:一课时 授课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高瞻远瞩,气势磅礴,情理交融,振奋人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文献,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 义。今天我们一起再次学习他的重要讲话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力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 供强大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团结奋斗。 一、 在抗日战争中熔铸升华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中 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 在这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 中, 中国人民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 明的特点,这就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所精辟概括的:&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 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 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 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 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深入把 握这些鲜明特点, 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深 刻认识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价值。 1.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血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 胜利, 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 兴的历史转折点。 这一胜利,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旺 盛生命力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千百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以&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展示了中 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巨大向心力和强大凝聚力。历史昭示人们,战争既是物质 力量的较量,更是信念、意志等精神力量的较量。在经济落后、军力薄弱的情况 下,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彻底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 帝国主义, 从根本上讲, 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伟大民族精神,就是由这种精神所激发、熔铸和锻造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战 斗力。 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根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 民族精神, 是全民族抗战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它空前地促成了万众 一心、共赴国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民族大团结,实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意识 的总动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 鲜明地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 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 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感召下,经过&西安事变&,国共两党捐弃前嫌,进行第二次合 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共御外侮的民族大团结,动员起了千千万 万的民众,组织起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 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伟大民族精神所促成的这种民族大团结,形成了 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富于创 造智慧、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披荆斩棘的伟大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成 为锻造民族创造精神的大熔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空前地激发了 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卓越的创造力催生出独特的战 略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 的战争活剧, 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 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指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弱胜强的抗战道路。 浴血奋战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我抗日军民,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不仅 坚持军事斗争与非军事斗争相结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 方斗争相结合,而且创造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系列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这些变化无穷的战法,使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在人民战 争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又无可奈何,最终遭到可耻的失败。 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 观要求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 65 年了。 年来, 65 人类社会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当前,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而团结奋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 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前进的征途上,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 神,我们才能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 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1.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能愈益铸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 柱。摆脱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空前艰巨的壮丽事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 们将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临敌对势力实施西化、 分化战略图谋的挑战,面临改革发展过程中困难和风险不断增多的考验,等等。 只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才能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 使广大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 力; 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广大人民始终凝聚在振兴中华的旗帜 下,积极主动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才能真正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使广大人民自觉抵御奢靡之风,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振奋起整个 民族的创造热情,使广大人民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2.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才能愈益强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精神纽 带。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我国历史上,历 来有&一匡天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战争的海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