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哪些工作是只有人类怎样才能留在日本工作胜任的

117被浏览11293分享邀请回答40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7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果真的未来只有25%的人有工作,剩下的几十亿人靠什么活?
如果真的未来只有25%的人有工作,剩下的几十亿人靠什么活?
康纳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86年图灵奖得主我们人类经历过很多次革命。约一百万年前,智人出现了。他们是人类的先祖。你会发现,之后变革发生的时间点越来越紧凑,越来越提前。几十万年后,人类出现了。在那时,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但短短数万年后,农业革命开始了,人类开始群居耕作。接着,几千年后,即是工业革命。人们有了蒸汽机和电力,开始自动化生产。短短几百年后,信息技术革命即将吹响号角。我们将使更复杂的工作实现自动化。如此一来,下一场革命也许只需要再过40年,之后,也许每隔上几年就会有一场新的革命。这种情况虽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但这已经说明,时代改变了,现在的人,一辈子将会经历多次变革,而过去要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才会出现一次。三百年来,我们不断提高制造水平。但也仅限于体力劳动范畴。但如今,我们则致力于使一切智能化。这将会导致大量职业的消失。我们需要认识到,今后只需要一小部分人工作就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人可能只占我们总人口的25%,假设每个人都要工作,那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周只需要工作20小时,也许人们就会在45岁退休。这种情况会在什么时候成真呢?事实上,它已经出现了,在今后10年,它会波及更多的领域。那么谁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劳动力,以及,我们该怎样得到一份好工作?在工业革命时期,训练人们做体力活很简单。那时高中教育就可以使劳动力满足要求。但在未来,工作会有更多要求,我们会面对许多难以预料的技术性难题。因此,这可能需要更为复杂的大学教育。此外,如果人们在45岁退休,那之后怎么办?不可能让一半人口整日无所事事。社会该如何确保每个人都有生活来源?制定全民基本收入标准能否解决问题呢?一些国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我经常待在中国,许多人问我:美国和中国的区别是什么?美国和中国有很多差异。有一方面,中国,以及德国都做得很好。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来的巨变,因此他们已经开始考虑未来。我认为计算机深度学习也需要这样做。如今,我们知道如何让它做基础的工作,今后,科学家将研究出它的基础理论并改善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今后,以人工智能为经济主体是理所应当的变化,国家和企业都需要认识到即将到来的革命并提早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乘着革命的浪潮与时代并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人生百态,世事无常,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作者最新文章第CB-A10版: 晨报10版
&&&&&&&&&&
BBC分析365个职业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十类职业最有可能被机器人抢饭碗
美国最新一期《纽约客》杂志的封面漫画
前不久,《纽约客》杂志的一张封面毫无征兆地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封面上,人类坐地行乞,机器人则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显——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流浪街头的弱者。
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寓意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成熟,未来绝大部分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未来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只谈当下,在这个时代,做什么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干什么最不容易被淘汰?
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剑桥大学做了一份研究报告,分析了365个职业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虽然他们分析的仅仅是这些职业在英国的前景,使用的也是本土数据,但从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有两个基本结论——
一、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种技能要求,那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技术;
同情心、对他人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照顾;
创意和审美。
二、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无需天赋,经过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动脑;
工作范围狭小,不知天下事。
所以,对照这些标准,再看看BBC对部分职业的前景分析,未来10年,你的饭碗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十类职业
这项研究报告,由BBC研究人员联合剑桥大学两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安德鲁·博格曼和蒂亚戈·罗德里格斯发布。
据他们分析,未来最容易被取代的十种职业如下:
10.HR:89.7%
在未来,别说员工自身难保,连招募员工、解雇员工的HR也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很多HR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机器人都能完成。
今年3月,北美猎头公司SourceCon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行业竞赛中,一个名为“Brilent”的机器人只用3.2秒便筛选出合适的候选人。
而且,国内厂商也发明了一款“iHR人力机器人”,能够一站式自助办公,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开具各类证明文件,譬如离职证明、收入证明、公积金证明等。
9.客服:91.0%
Siri都诞生这么久了,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剩下的就只是普及。
8.前台:95.6%
医院、银行、电器店……这些地方都开始逐步出现“机器人前台”。
日本软银公司开发了一款名叫“Pepper”的机器人,已经在日本及欧美多国流行,不少医院、银行和电器店购买了这款机器人作为前台接待人员使用。
7.接线员:96.5%
早在十几年前,微软便开发出了具有总机接线员功能的智能语音系统。
时至今日,人类接线员的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动语音回答系统完成。
6.政府职员:96.8%
这里说的政府职员,是政府底层职能机构的职员,类似办证大厅的各种人员。
估计大家都深有体会,办什么手续,被踢皮球、被摆臭脸是常有的事情,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却非要你跑来跑去。有了机器人,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5.银行职员:96.8%
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能进银行,工资高又稳定,即便当个柜员也好。
但银行的工作,不仅单调、重复,而且“低效率”,现代人能忍受排长队买东西,但绝对不能忍受在银行办业务时的漫长等待。
所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银行职员被取代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4.保险业务员:97%
保险业逐步走向人工智能化,现在微信上面都可以买保险了!
业内预测,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替代销售人员,成为个人保险智能管家。
3.会计:97.6%
会计这个行业,看起来要求不低,职业前景也被社会看好,被取代概率居然有97.6%?
但仔细想想,会计的本质其实是信息收集和整理,内部存在严格的逻辑要求,要求100%准确。比逻辑和准确,谁比得过机器人?
事实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德勤、普华永道和安永都相继推出了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让业内人士一片震惊。
2.打字员、速记员:98.5%
以前电脑尚未普及,打字员一度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类似80年代大学毕业也要抢着去开出租车那样。
如今,想靠“打字”吃饭,也只有速记员了,但等到语音识别技术普及,速记员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1.电话推销员:99.0%
即便没有机器人出现,这样一个单调、重复、恼人的工作,早晚也要消失。
很难被机器人取代的十类职业
10.保姆:8.0%
保姆这份职业,需要真正的情感投入,而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模仿的特质。所以,机器人能够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却很难完全取代。
9.健身教练:7.5%
机器人作为健身顾问,能够提供精准的算法,为你提供更好的减肥计划,帮助人类有效减肥。但真想减肥,需要教练现场指导、热情鼓励和严格要求,有什么激励比得上现场看到练出了八块胸肌的教练?
8.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3.8%、4.5%、6.2%
技术再怎么进步,人工智能再怎么牛,对人类而言,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无法模仿、替代的。
7.律师、法官:3.5%
基于社会公义、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之间做出判断和平衡,这恐怕是机器人一辈子都学不会的。
法庭上的人性博弈、唇枪舌剑,稍微低智商、低情商的人都无法胜任,更何况只会计算、生成代码的机器人?
今年7月,一款免费给普通人做法律指导的聊天机器人在美国50个州上线,开发者称其为“世界上首个机器人律师”,然而它唯一能做的是帮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写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诉状而已。
6.牙医、理疗师:2.1%
牙科这个领域技术要求极高,医生要很有经验且技术精湛,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切下患者半颗牙齿。
现在很多手术操作,都引进了机器人,但它们只是作为医生的工具,有经验的医生才是手术的主导。
5.建筑师:1.8%
建筑师真正赖以生存的是什么?是创意、审美、空间感、建筑理念,这些抽象的概念都是机器难以模仿的。
机器人能干什么?估计能做的只有画画图纸,能画得又快又好,但只会画图纸可成不了建筑师啊!
4.公关:1.4%
别说一堆电子零件组成的机器人,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类也很难学会那些“交际花”的情商和应酬能力。
好笑的是,今年国内一家公关公司宣称用上了公关机器人”,但它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帮客户撰写公关稿。
3.心理医生:0.7%
人类的情感是这个世界最不可捉摸、最难明白的东西,机器人根本不可能理解。
机器人唯一能做的,只是用某种办法去处理检测出来的情绪问题,但过于理性,反而不利于心理问题的治疗,这就需要具有情绪感知能力的心理医生了。
2.教师:0.4%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做榜样,这个职业几乎包含了一切人类独有的能力,机器人怎么能取代?
就像撒贝宁在《开学第一课》中所说:“‘阿尔法狗’赢了,人输了围棋,可能我们会因为遗憾而流下眼泪,但是‘阿尔法狗’就算赢了棋也不会笑。”
1.酒店管理者:0.4%
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左右逢源……这样的词语都能用到酒店管理者身上。
想想《新龙门客栈》里的金镶玉,你就知道为什么一家酒店的经营者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
&&虽然人工智能狂潮汹涌而来,但我们也不必慌张,要知道100多年前铁路出现时,固然抢走了马车夫、挑夫的饭碗,但也诞生了200多万铁路工人。
技术的变革固然会使一批低端、繁重的岗位消失,却会创造一大批更高端、更需要智慧的岗位。
但前提是,科技进步了,你也要跟着进步,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不然工作有的是,你却胜任不了,那就谁也怪不了了。
四点建议让你未来不再慌张
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而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安德鲁·博格曼教授给出4点建议:
1.避开所有重复性,机械式的劳务工作
这类工作往往就是一个软件、一套程序就能代替的,到时候饭碗砸了哭都没地方哭。
2.提升数字化协作能力
简单来说,一是会用网络这个平台,二是能借助这个平台和其他人一起办公。
3.培养“批判式思维”
这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不要让自己只会搜集和整理资料,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4.培养终身学习计划,提升职业技能
在未来,需要侧重一些更符合人性、更具发明创意类的工作岗位,打造一个专属于你的技能组合包。
(据今日头条)未来几年,你的子女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深度好文)
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总是用上一代的思维去教育下一代人,显然是脱节的,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往后看。
对于70、80后来说,进名校、入外企、做公务员,不管出身如何,通过个人的拼搏,总是有机会踏上父辈们期待的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轨迹。
而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
无限存储和3D设备,已经走进家庭。
想搜索一下要通过技术克服人类语言之间的障碍,需要多少年,才发现今年已经诞生了可以实时翻译的手机工具....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的是古典老师在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什么是教育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方讲过词汇,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讲个故事,去更好得阐明“leadingout(引导出来)”,这样一个好的想法:
一个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
他们很高兴地举着这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
这张照片拍于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来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
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4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着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
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未来是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各位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小学生真正在人生的顶峰,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
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
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
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下面这张图是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个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现在是3比3还在下。
另外,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
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几个公司最近很火吧,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
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
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
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5到7份工作,而且换2到3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
你的教育符合未来世界的变化吗?
为什么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
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着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什么?
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
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3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
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完全不一样,90后有没有安全的感受?
没有。有没有被认同的需求呢?90后是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的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
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认同感已经爆棚了。
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着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
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
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
你的教育胜任吗?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第一个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
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我们先来看一个着名的案例:
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
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
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
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
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我那位朋友听完很不争气的哭了。
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技能?
1.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力。
2.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
3.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机器人工作能力提升的时代 人类还能去做什么?
来源:钛媒体
作者:最极客
原标题:机器人工作能力提升的时代,人类还能去做什么?
  随着自动化的崛起和3D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纷纷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务回迁。中国、孟加拉国等国家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风险。
  近日,日本软银公司的机器人Pepper又受到了关注。软银公司在自家的手机商店对Pepper进行测试,让他们取代店里的员工来接待顾客。据软银介绍,这些机器人可以与消费者签订购买合同,甚至还有导购、经理、售后等具体分工。这听上去有些梦幻,但是预计三月底,我们就能真正体验到这种极具特色的机器人零售店了。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到机器人工作能力的提升,而这一消息也让很多人担心机器人真的会在未来抢走人类的饭碗。那么,这种担心是否是杞人忧天?机器人工作能力的提升又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机器人工作能力日渐增强,未来或取代人类走上更多岗位
  近年来,机器人取代人类走上工作岗位是一个比较火热的话题。不过,很多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因为多数机器人都只会做一些流水线上的简单工作。但是,软银的机器人Pepper竟然能够向顾客推销手机,还能提供一条龙服务。这让很多人觉得“狼真的来了”,机器人在工作中真的会取代人类了。
  实际上,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是杞人忧天。据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马丁学院联合发表的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自动化的崛起和3D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纷纷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务回迁。中国、孟加拉国等国家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风险。
  其中,埃塞俄比亚有85%的工作岗位面临自动化的威胁,而中国和印度分别有77%和69%的工作岗位面临着被机器人剥夺的风险。
  这组数据显示出了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制造业,许多公司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机器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机器人不用发工资,也不用考虑任何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节省了金钱;
  机器人工作起来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不用休息,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
  机器人不会有情绪,就算给它们施加再大的压力,也不会像某代工厂的员工被逼到跳楼,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精力;
  机器人工作起来准确度极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机器人不存在工种局限性,只要设置好了程序,任何危险的、繁重的工作都能轻松胜任。
  除了机器人拥有的种种好处之外,各家企业对机器人青睐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招人难。尽管许多珠三角制造企业给出的待遇都是“月收入5千起,高级单身公寓,配有空调、WIFI、健身房”,但是依然招不到人。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苗圃表示:“我们在两个星期之内,我们要招2000人,这是非常难的,不是一下子能招得到。还不是钱的问题,我们待遇应该说不错的,无论从福利还是工资都不错”。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很多人不再背井离乡;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多90后表示:“不愿意做知识含量低的重复劳动”。
  对于这种现象,企业老板也看的比较透彻。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认为:“招工最难的工种是那些需要出体力的,比如说像搬运工,像包装工,这些工种的话,90后这些新的工人他们不太愿意从事这些重体力劳动,你给再多的钱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这一类型的工作”。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器人逐渐成为了制造业的主力,并且有向着更加高端复杂的工作进军的趋势。机器人取代人工,到底是在消灭人类还是在解放人类?在机器人工作能力提升的时代,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二、机器人可能会抢走人类饭碗,但也会促进人类进步
  其实,机器人取代人,并不是“将来”的问题,而是百年前就已经历过的历史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纺织业。
  大机器的出现使得人工需求量急剧缩减至原来的2%到5%,而效率的提高导致了剩余产品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对外倾销的需求,这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对我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一直以来,机器人取代人的说法就甚嚣尘上。虽然人们认为这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有外媒称,最近几年的科技突破,使机器人逐渐能够模仿人的思维。因此,机器人也拥有了从事知识性和服务性工作的能力,而不再只是局限于工厂流水线和事务性质的工作。
  此外,在大多数人看来,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作岗位的减少。去年,《纽约时报》、CBS新闻频道和凯泽家族基金会联合对25岁到54岁年龄段的无业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在具备求职意愿的受访者中,有37%的人认为,他们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导致的机器换人。
  与美国相比,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速等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岗位的范围逐渐扩大,许多从事最底层工作或是简单的脑力劳动工作的人将会面临着失业问题,也会让工作变得更加难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这种想法,是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的作用。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土地的数量有限,养羊就不能种地,因为羊会抢了人的饭碗。
  到了工业时代,现实就改变了。虽然生产汽车的工业机器人会抢汽车工人的饭碗,但却带来了设计、制造、销售、组装等更多的岗位。依此类推,如今的机器人换人风潮,也可以产生更多的新岗位。这有利于把人类从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境况中解救出来。
  在制造业工厂的车间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通常都处于每天重复机械性操作十二小时以上的状态,农民工们则要在高危的工作环境下承受着风吹日晒。机器人的介入,确实会使许多这样的人失业。但是比起让生命在这种重复中浪费,机器人在这些岗位上工作则可以使他们得到解放。
  例如201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K5的安保机器人,可以有效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上报给控制中心。有了它,人类就可以从保安这种简单枯燥又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岗位中解放出来了。
  但问题在于,机器人所替代的岗位多数还是体力工作或流水线工作。就算有新的岗位产生,也轮不到被机器人抢了饭碗的农民工等群体。另外,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确实会产生大量的新工作,但其新产生的岗位数必然要少于被机器人取代的岗位数量。
  一方面是对机器人的需求,一方面是失业问题的渐趋严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最重要的还是提升国民的基础素质。
  目前,我国国民素质虽普遍提高,但文化程度仍然偏低。许多底层劳动者仍是初中文化甚至小学文化。所以,机器人的介入也促使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他们的知识层次,使他们有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新产生的岗位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失业之后不感到恐慌。
  实际上,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从工业时代到来之初,就总有人担心因技术而造成失业的问题。不过到今天,从事现代工业以及相关岗位的人数比早期要多得多,也未出现岗位被填满的现象。
  机器人能力的提升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一些岗位上使用机器人可以促使人类接受更多的知识,从而将宝贵的时间成本投入到更高级的事业中。在机器人能力提升的时代,人类应该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用有限的时间从事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更加快速地向前发展,从而使人类得到进步。
(责任编辑:陈洋)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怎么修炼才能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