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动了德国与两次世界大战战,日本会不会也来两

不能忘却的记忆 ——百年内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09:39:51 && ■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不义战争中的觉醒者和奋起反抗者。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格局震荡和殖民体系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摆脱外侮、结束内乱的重要机会。
■ 帝国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相互争霸所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一战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高科技的发展、国际道义以及和平理念的普及等,都在制约大国之间相互动用战争手段的意愿和条件,世界性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中国既是亚洲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也是受益者。中国对亚洲保持和平和繁荣负有重要责任,不会让自己的方向受到干扰。随着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也在不断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和投入。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过去了75年。百年沧海桑田,世界今非昔比。然而,人们对百年之内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难以忘却,国际史学界围绕一战、二战出版了多部重量级著作。讲史离不开论今,聚焦历史折射的是当代的疑虑:21世纪是否会发生新的战争?风险源自何方?
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权力的争夺是自掘坟墓
20世纪留给人类最深刻的教训是战争,尤其是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权力而发动的战争;留给人类最值得珍视的价值是和平,是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英勇斗争赢得的和平。
回顾一战历史,不应忘记的是,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通过地理扩张去转嫁。垄断集团需要获取新的原料产地、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放地,以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德皇威廉二世1888年登基后,就显露出野心勃勃的军国主义抱负,他推行具有强烈殖民扩张色彩的“世界政策”,进一步激起德国社会鼓动战争的情绪。面对已被欧洲几大老牌帝国瓜分殆尽的世界,德国加紧扩充军备,企图通过战争改变格局。垄断资本阶层更是对夺取海外权益急不可耐。
一战爆发前夕,德国已攫取了29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在新帝国中获利最多。然而,当时大英帝国已拥有超过本土面积110倍、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法国也占据了106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相比之下,德国虽经济、军事实力已超越英、法,但殖民所获却小巫见大巫,对“残汤剩羹”自然不满足。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贪婪的本性敲打着战争的鼓点。
日,在巴尔干小城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由此点燃一战战火。这是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双方阵亡军人达900万,受伤人数可能有两倍多。此外,还有大量平民伤亡,甚至有大批人死于饥饿和病疫。在欧洲许多小镇都能看到纪念一战亡者的石碑,上面刻着的冰冷名字记录着无数家庭失去的儿子、丈夫或者是父亲。这是历史上人类第一次自己造成如此惨重的祸害。
战争的结局是发动者没有估计到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都走向崩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得以建立。英法等战胜国虽对战败国进行了严厉制裁,但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未对战争罪责和极端思想进行彻底清算,一战后对政治疆界的划分也埋下许多至今仍不时发酵的纷争种子。战败后的德国没有认输,也不甘心接受《凡尔赛和约》的惩罚。不到1/4世纪后,当西方遭逢经济大萧条之际,脆弱的欧亚格局再次面临挑战。诚如法国元帅福煦看到《凡尔赛和约》时所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休战”。
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了声称要谋求“生存空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亚洲也早已点燃扩张和侵略的战火。这场被描绘为“侵略者从灰烬中爬出来”的战争更加残酷,死伤不计其数。而被侵略、占领的国家和人民则进行了更加英勇顽强的抵抗和反击。二战的结束使帝国主义国家构建的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欧洲列强丧失霸权地位,日本侵占亚洲国家和争夺世界权力的野心也最终破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反殖反帝斗争风起云涌,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为谋求自身发展,开始联合自强,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为世界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后的雅尔塔体制,实质上仍然是基于大国实力划分势力范围。此后,美苏为争夺霸权展开激烈角逐,使世界陷入长达40余年的冷战。虽然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平衡维持了基本和平,但它们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引发冲突,使世界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走向终结,人类社会开始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不义战争中的觉醒者和奋起反抗者。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格局动荡和殖民体系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摆脱外侮、结束内乱的重要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1919年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使位居战胜国行列的中国蒙受如战败国般的屈辱,激起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慨和对当政者投机、软弱的强烈不满。孜孜以求寻找救国之途的志士仁人对西方列强彻底丢掉了幻想。五四运动形成的反帝爱国热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思想大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航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本军国主义率先于1931年发起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国人民独立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点。中国人民结成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全国军民浴血奋战,战胜了侵略者。经过抗日战争锤炼的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坚决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百年内发生的这两场战争,给人类留下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帝国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相互争霸所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两次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一战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二战是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在改变既有国际秩序、侵占他国、称霸世界的共同目的支配下,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了二战,一些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同战争发动者的愿望恰恰相反,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的是:第一,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是人类和平事业的真正危险;第二,战争必然引起反抗,进而也会导致革命,侵略者发动战争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三,用战争手段扩张领土、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走到了尽头。百年的历史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只有超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旧时代,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防止战争爆发的根本之道。
(原标题:不能忘却的记忆 ——百年内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来源:&&&&作者:傅莹&&&&编辑:程慧雨&&&&责任编辑:方志华&&&&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郑寅达: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于淑娟 实习生 孟诗杨 张郭原
[摘要]我们一贯认为,是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一说法是否准确?两次世界大战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为何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仅仅维系了短短二十年的和平?我们一贯认为,是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一说法是否准确?两次世界大战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澎湃新闻()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德国史教授郑寅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寅达澎湃新闻: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维护世界和平,一个说法是,《凡尔赛和约》一方面太严苛,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又太宽容,使德国拥有对抗和约的能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郑寅达:“宽”和“严”这两个情况在《凡尔赛和约》中都存在,而且似乎很难得出结论。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战胜国事先并没有一个协商的过程,凡尔赛-华盛顿的体系在形成之初缺少总体设计。比如说,美国总统提出的设想当时在舆论上赢得了很好的反响,威尔逊到巴黎的时候,整个欧洲都轰动了——来自新大陆的理想主义政治家来了!但他的设想也存在问题,一是过于理想化,很难落实;二是对未来世界的构想谈的多,而对如何处理战败国的具体问题缺乏针对性。在和会上,英法领导人根本没把这套设想当回事,在重新安排世界时,这套设想所起的作用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双方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是在处理战败国的问题时,国际社会第一次把赔款、战争责任与正义与否的判断联系在一起。这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根本问题。原本,“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下,谁打败了,谁赔款。一战后,在战胜国强权政治的话语下,战败国不但需要承担战争赔款,而且还被认定是“非正义”的一方,承担更多的战争责任,无权参与战后世界的安排。这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后隐含的一个较为深刻的矛盾——战胜国并不是正义的一方,却在战后条款与战后世界的安排中摆出“正义者”的姿态。澎湃新闻:那么,德国之所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这个矛盾有关?郑寅达:应该这么说,《凡尔赛和约》缔结之后,当时就有人对此表达看法。在他们看来,不是说未来有可能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一定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就曾说,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当时一些明智人士也已经认识到凡尔赛体系的不合理:列宁:这不是和约,而是拿着钢刀的强盗逼迫手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件。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德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对德国来说,如果因为战败而遭受制裁、进行赔款,或许不会引起那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给它扣上“非正义”的帽子,承担更多的战争责任,这与一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泛滥是有一定关系的。就是说,我赔款越多,越证明了自己的非正义性?!这是凡尔赛体系隐藏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日,《凡尔赛和约》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署澎湃新闻:那么,从二战起源来说,凡尔赛体系有哪些问题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郑寅达:目前,关于凡尔赛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问题,就是前述问题,我们没有完全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但是我们又总是认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这是矛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确实处于一种上升的势头,但这与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个问题——处于上升势头的国家不一定是发动战争的国家,我们却往往把这两个事情混淆。说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对的;说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可以讨论的。我在一位博士生刚出版的新书序言提到,翻开任何一本大学教科书,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都会说法国想干什么,俄国想干什么,英国想干什么,他们都是有想法的,并非是守成的态度。尽管他们在发展速度和世界地位上面临来自德国的挑战。但是我们在讲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德国处于崛起的过程与它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者是存在差别的,但好多人没意识到这一点。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应该说,跟凡尔赛体系的缔造者背后的话语权是有关系的。因为凡尔赛体系强调战争责任,而当时世界的话语权又在战胜国手中,于是,自然地认为战败国负有更多的战争责任。另外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战后世界安排。前面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缺少总体设计,其原因就是一战的战胜国在处理未来世界秩序的问题上心态有问题。特别是法国,它的心态是严重错位的。法国根本就不考虑德国以后的路怎么走,甚至希望德国彻底衰落下去,分裂成几个国家,在经济上从此一蹶不振。这种作为一个普通国家的心态与法国当时的大国地位严重不符。巴黎和会在法国召开,法国又是战胜国,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上,法国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法国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但是它没有——看到一个处于上升势头的邻国被打败了,就想要狠狠地制裁它——那么,这又是非正义的。澎湃新闻: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后处理,二战后的世界安排有何“进步”?郑寅达:很多人认为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二战的爆发和一战战后事务处理欠妥有非常大的关系。安排二战后国际事务的领导人吸取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很多经验,所以在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事务处理方面的问题,任务就不会太艰巨,二战以后的世界安排得更合理,所以我们才能迎来长时间的和平。首先,一战和二战是有区别的。从交战双方来讲,一战是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而二战有一方是法西斯,从法西斯的理论和行为看,非正义性比较明显。另外,二战是一方挑起战争,另一方被迫应战,这个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情况不同。再者,1920年代后期英法美德等多国曾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既然已经签订了《非战公约》,那么率先挑起战争就是不对的。因此二战后考虑对战败国的处理时,把国家改造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就是说,对战败国的处理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凸显出来的理念。 《非战公约》签字仪式另外,二战之后对世界的重新安排是高度现实主义的,可行性非常强。在真正安排世界之前,盟国在几次交锋中对未来将要遵行的原则已经达成共识,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仍存在分歧的可能。具体来讲,二战后对德国的安排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所以对日本的安排做得并不好。假如二战后期的基本格局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可能二战以后的世界局势会出现一种更加理想的局面。澎湃新闻:一个经典问题,如何看待希特勒在二战中的角色和他应该承担的战争责任?郑寅达:这个问题在国际上曾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和争吵。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基本上所有的战争责任都被推到了希特勒身上,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由于战争的迫害,当时人们对法西斯充满着仇恨,这样的处理结果不但能被大众接受,而且能够引起民众的快感。这种结果满足了包括德国人在内的许多人的心理需求。德国人认为希特勒是引发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特勒一死,许多问题都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重新操作了。后来修正学派的重要人物A.J.P.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这本书对传统观点提出了特别尖锐的挑战。泰勒在书中提出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观点,阅读起初,会觉得他在胡说八道。但随着一点点地深入阅读,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并且也会认可他的一些观点。其中,泰勒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没有其他人给希特勒创造这么多条件,希特勒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就希特勒来说,其个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年时期的经历是如何使他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是一回事。就整个环境来说,希特勒掌权以后领导的德国并非十分强大,反而困难重重,希特勒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守势的英法等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国家的行动是不是也在鼓励希特勒?从战争责任的角度来说,希特勒信奉法西斯主义,想向世界秩序挑战,这个挑战不一定能成功。英法的步步退让刺激了希特勒扩张的野心,使他的势力一步步壮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战争责任应该不仅仅是希特勒一个人的。国际史学界很多正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这个观点,因此产生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围绕这个争论的相关论文也随之出现。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这场争论以后所写的书,会发觉这些书与争论之前的书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书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和背后隐含的战争责任问题的观点、态度要中肯得多。那些比较偏激的语言,明显不符合实际,甚至不符合正常逻辑的语言减少了。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界回归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阿道夫·希特勒此外,关于泰勒的这场争论还影响到国际史学界对法西斯问题的研究。以前希特勒的形象是经过丑化的,他被塑造成一个恶人。而现在关于法西斯研究的书籍中对于希特勒的评价也越来越中肯。希特勒掌权以后对德国进行改造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在某些领域所做的改进也开始被客观地看待,并不是说希特勒所有的作为都是为发动战争服务的。澎湃新闻:相较于一战,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处理更为严苛,为何没有引起一战后那么强烈的民族情绪?郑寅达:二战后对战败国日本的处理是偏离了原来的基本原则,但对德国的处理大致实现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上所确定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德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对德国问题的处理,严格来讲存在很大的失误。德国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这种体制如果能维持下去,是维护世界和平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因素。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站在德国的角度考虑问题,尽管政治体制相当民主,但实际上国家的内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军国主义思想没解决,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没解决。所以二次大战以后,处理手段基本上就着眼于德国方面。在魏玛共和国的统治末期,德国政治比以前更加不稳定。由于人们对魏玛共和国的幻想破灭,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1937年,希特勒抵达权力的顶峰。普通德国民众一致拥护,反对者则被残酷镇压。二战后盟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通过占领和控制政府来处理德国问题。分区占领、领土割让,这都是一战后所没有过情况。第二点是司法改造。一战后尽管把战争责任推向德国,但是又无力对那些所谓承担战争责任的个人实施审判。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包括纽伦堡以下层次的审判,都是德国移交司法权的表现。另外一点是战争赔款。一战后法国就像是在德国这头大熊的身上插了一根管子,大熊所有的胆汁都流到自己那里去,这种姿态让德国民众,包括德国法西斯分子,产生了不平和仇外心理。然而理论上来说,心态最不平衡的应该是美国,因为在整个德国赔款问题的处理上,美国的付出多于回报。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没有觉得不平衡,反而是德国最不平衡。泰勒也提到,这种心态造成了德国人的一种定式思维——他们普遍认为国家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都是因为赔款。美国和德国这种心态的反差,是一次大战后赔款问题的一个教训。二次大战后德国的赔款总额,到20世纪末,大概达到1400亿马克,以后还在继续赔,远远多于一战。一战的德国赔偿,按德国自报的数字,也只有531.55亿马克,而按照接受国的估计,只有不到200亿马克。但是二战的赔款并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和民众的排外心理,因为这与整个对德国的处置问题结合在一起了。可以说,有些赔款是德国政府自愿支付的,比如对犹太人的赔偿。德国人主动的态度及由此带来的好处,与整个欧洲形势及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所以尽管战争赔款数额不小,但这反而使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耶路撒冷的亚德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墙上挂满了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的照片。澎湃新闻:如何看待德国主动姿态所带来的好处与欧洲态势的变化?郑寅达:有人会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认为处于战败国对立面的那些国家对待战败国的态度,对促进国家间关系态势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就会使人联想到日本问题,觉得二战以后日本受害国的心态应该调整得更加包容。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国家间态势的和谐是战败国与其对立面国家双方互动的结果。欧盟形成的契机——煤钢联营,实际上是法国歪打正着的结果。煤和钢是重要的战争物资,决定着战争前线重型武器的运作。起初,法国希望通过实行煤钢联营控制德国的军事,其出发点并非善意。但没想到,煤钢联营在后来成为改善法德关系的重要纽结。所以说,作为一个接受惩罚的国家,如果与对立国家进行合作而非对抗,将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反过来,这样的结果也会推动战败国去主动要求合作。德国对犹太人的态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德国总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下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原谅与肯定,这种国家形象的提高,绝非对抗所能实现。从二战以后德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主动姿态下实施的措施都得到了良好的回馈,也因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对欧洲态势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代表德国请求得到战争受害者的宽恕。但讲到这里,我要声明一点,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说日本的战争受害国也应该学习欧洲的说法。欧洲这种态势的形成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包括中国在内的那些日本的受害国心态没有做到包容,那么反观日本,将其与德国进行对比,其姿态也不是主动与合作的。如果将欧洲与东亚进行比较,二者的基础条件是不一样的。德国长时间在欧洲都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制造业发达,而缺少原料和市场。这同日本的情况不同。一方面,日本十分尊重和重视中国文化,在日本国内也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的痕迹;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认为自身能脱亚入欧,认为属于中国这种农耕时代强者的时期已经过去,故其心态也发生了改变。现今中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那么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日本和德国的基础条件不一样,所以德国的成功模式也不可乱加套用。(文/ 于淑娟
孟诗杨 张郭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gre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德国如果没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会被日本超过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德国如果没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会被日本超过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对的。因为如果不是德国同日本及意大利结盟的话,或许早统治世界了,这样根本不会有所超越,而德国人思维活跃些。以及现在日本跟中国的矛盾来看,如果不是这样日本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可是因为意大大利太萌,日本相隔太远的话,日本经济及政治主要是靠美国扶植,日本以后的发展不看好,而德国却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条件。而且根据日本民族性格偏向于按步就班,为美国马首视瞻。二战后
采纳率:16%
日本的技术跟欧洲当时还差得远,人才的话跟不用说,欧洲以英国为首是现代科学的带动者.爱恩斯坦继续留在德国等等不会.日美更不会同盟,没有世界大战美苏不能超越欧洲,殖民主义继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德国为什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_中华文本库
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首先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是什 么?“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三...
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
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一」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是...因此,希 特拉发动「国际革命」废除凡尔赛条约;他欲回复德国在列强的尊严。 ...
?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 新瓜分世界。 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
2、重大的事件: ①德国进攻波兰(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②...材料二:胡锦涛出席俄卫国战争胜利 60 周年庆典时表示,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 ...
3.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 的野心,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考点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和转折 【...
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战: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应该是( c ) A.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B.英法被迫...
考点32.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和后果_政史地...冠名“和平”的安保法案实为“战争立法”。 德国:...“血盟团” 等法西斯组织,准备发动政变,建立军部...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和后果_初三政史地_政史...《国策基准》,规定把美英苏作 为假想敌,发动全面...综合上述材料,面对侵略的历史,德国与日本的态度有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