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农户口能迁回农村吗上一个78老人一个18学生能代经种扶贫款吗,谢谢大神帮助

Access denied | www.fatieku.net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fatieku.net)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bfcd2a5b185517c-ua98).【一个不能少】异地扶贫安置 云南怒江金满村“搬”出新希望-中职学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山下 木板房 生态补偿-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一个不能少】异地扶贫安置 云南怒江金满村“搬”出新希望
原标题:【一个不能少】异地扶贫安置云南怒江金满村“搬”出新希望  “星星点灯啊,这就是希望,以前全部是黑黝黝的,千只脚落地,破烂不堪的木板房,现在全是白色的、红色的新房子。”下高黎贡山的时候,看着远处山脚下的一座新建成的村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位扶贫干部感叹道。怒江山区的村落  金满村位于洛本卓白族乡西面的高黎贡山半山腰,不久的将来也会加入到“白色的、红色的新房子”行列。金满村距洛本卓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距州府六库约84公里,海拔在米之间,人均耕地0.6亩,全村90%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到处都是山,平地很少,绝大部分人口是白族支系勒墨人。目前,金满村建档立卡户258户1036人(不计脱贫户),贫困发生率75.5%,是怒江州典型的贫困村之一。金满村的木板房  今年10月,世代生活在金满村的居民将要相继下山,搬入山下的异地扶贫安置点巴尼小镇。异地扶贫安置是国家提出来的一项政策,旨在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它地区。  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离金满村8公里,2016年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中。总规划安置160户677人,户均建筑面积95.2m2。巴尼小镇处在怒江江边,是清一色的江景房,各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有的已刷上了黄色的外墙油漆,目前大楼已经初具规模。  据金满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建国介绍,巴尼小镇未来将打造成旅游景点,一楼用作商铺,收入集体分红,楼上住人,政府建好房子,装修好一切,居民只需拎包入住。“刚开始有些人有乡愁不愿意搬下来,有畏惧心理,后来驻村干部工作做到位,通过进村入户解读国家政策,现在也愿意搬下来了。”金满村11个小组需要易地搬迁的有5个组,第一批今年10月1日入住。  “政府能帮我把房子盖好我很高兴!”九乍者谈到未来要搬到山下新家时显得很兴奋。  九乍者是金满村捌邓组村民,77岁的老人在木棍作柱、篱笆当墙、木板为顶的“千脚楼”里住了大半辈子。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族在此地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家里有2个儿子,平时在外务工。走进九乍者的木屋,除了一个电饭煲和白炽灯,看不到其它电器。角落里放着的一小桶苞谷稀饭便是他一天的食粮,一年四季没有菜,朝苞谷稀饭里拌一点辣椒就能下饭。房屋中间的地上有一座熄灭的火炉,九乍者烧水、做饭、取暖全部依靠这个火炉。九乍者老人一年四季吃的苞谷稀饭  “千脚楼”下面养着3头黑色的高黎贡猪和种在陡峭山坡上的玉米地,这是九乍者此前不多的生活来源。如今,他一年可以额外拿到边民补助、低保和生态补偿。缅甸是他印象中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当年徒步出行的艰辛依然记忆犹新,几年前山下通了水泥路,现在出去就轻松多了。“到了山下可以坐私人小车了。”九乍者说道。  “如果不变,八百年还是老样子。”金满村村支书忠三邓介绍,像九乍者老人这样要搬下去的捌邓小组居民还有22户。考虑到村民搬下去如何生存,忠三邓说,搬下去后之前的土地还是归个人所有,如果没有精力自己种,可以委托给集体。“一个4口之家,农村户口一年低保最高可以拿到1万,城里户口可以拿到2万多,低保这一项基本不愁吃喝。”第一书记罗建国补充道。像九乍者这样的搬迁户还可以获得2棚洋丝瓜、1块菜地、1块饲料地、2头出栏牲畜、100羽鸡的帮扶。一贫困户搬迁前后的住房对比  “此外政府还将劳动力进行培训,保证每一户有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有这项脱贫一点问题没有。”一位扶贫干部说。2016年8月珠海市、怒江州启动了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珠海帮助有意愿打工的怒江青年来珠海务工。目前,已累计转移到珠海市就业1239人。另外,还有115名怒江中职学生在珠海市相关企业实习。夫妻在外打工可以带小孩,可以安排夫妻房,小孩能在当地上学,这一块的服务是无缝对接的。尝到甜头后有人不愿意回来,有的人回来成了脱贫带头户。  据怒江州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鉴于有些地区山高坡陡、适合安置建房不多的现状,怒江州提出了“四个十万工程”的发展战略,这其中,把生活在不适合生存地区的10万农村贫困群众搬迁到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安置,打造“进城入镇安置十万人工程”,这为解决生活在充满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群众脱贫发展提供了出路。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一个不能少】异地扶贫安置 云南怒江金满村“搬”出新希望
日 17:09 来源:中青在线
原标题:【一个不能少】异地扶贫安置云南怒江金满村“搬”出新希望  “星星点灯啊,这就是希望,以前全部是黑黝黝的,千只脚落地,破烂不堪的木板房,现在全是白色的、红色的新房子。”下高黎贡山的时候,看着远处山脚下的一座新建成的村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位扶贫干部感叹道。怒江山区的村落  金满村位于洛本卓白族乡西面的高黎贡山半山腰,不久的将来也会加入到“白色的、红色的新房子”行列。金满村距洛本卓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距州府六库约84公里,海拔在米之间,人均耕地0.6亩,全村90%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到处都是山,平地很少,绝大部分人口是白族支系勒墨人。目前,金满村建档立卡户258户1036人(不计脱贫户),贫困发生率75.5%,是怒江州典型的贫困村之一。金满村的木板房  今年10月,世代生活在金满村的居民将要相继下山,搬入山下的异地扶贫安置点巴尼小镇。异地扶贫安置是国家提出来的一项政策,旨在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它地区。  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离金满村8公里,2016年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中。总规划安置160户677人,户均建筑面积95.2m2。巴尼小镇处在怒江江边,是清一色的江景房,各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有的已刷上了黄色的外墙油漆,目前大楼已经初具规模。  据金满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建国介绍,巴尼小镇未来将打造成旅游景点,一楼用作商铺,收入集体分红,楼上住人,政府建好房子,装修好一切,居民只需拎包入住。“刚开始有些人有乡愁不愿意搬下来,有畏惧心理,后来驻村干部工作做到位,通过进村入户解读国家政策,现在也愿意搬下来了。”金满村11个小组需要易地搬迁的有5个组,第一批今年10月1日入住。  “政府能帮我把房子盖好我很高兴!”九乍者谈到未来要搬到山下新家时显得很兴奋。  九乍者是金满村捌邓组村民,77岁的老人在木棍作柱、篱笆当墙、木板为顶的“千脚楼”里住了大半辈子。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族在此地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家里有2个儿子,平时在外务工。走进九乍者的木屋,除了一个电饭煲和白炽灯,看不到其它电器。角落里放着的一小桶苞谷稀饭便是他一天的食粮,一年四季没有菜,朝苞谷稀饭里拌一点辣椒就能下饭。房屋中间的地上有一座熄灭的火炉,九乍者烧水、做饭、取暖全部依靠这个火炉。九乍者老人一年四季吃的苞谷稀饭  “千脚楼”下面养着3头黑色的高黎贡猪和种在陡峭山坡上的玉米地,这是九乍者此前不多的生活来源。如今,他一年可以额外拿到边民补助、低保和生态补偿。缅甸是他印象中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当年徒步出行的艰辛依然记忆犹新,几年前山下通了水泥路,现在出去就轻松多了。“到了山下可以坐私人小车了。”九乍者说道。  “如果不变,八百年还是老样子。”金满村村支书忠三邓介绍,像九乍者老人这样要搬下去的捌邓小组居民还有22户。考虑到村民搬下去如何生存,忠三邓说,搬下去后之前的土地还是归个人所有,如果没有精力自己种,可以委托给集体。“一个4口之家,农村户口一年低保最高可以拿到1万,城里户口可以拿到2万多,低保这一项基本不愁吃喝。”第一书记罗建国补充道。像九乍者这样的搬迁户还可以获得2棚洋丝瓜、1块菜地、1块饲料地、2头出栏牲畜、100羽鸡的帮扶。一贫困户搬迁前后的住房对比  “此外政府还将劳动力进行培训,保证每一户有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有这项脱贫一点问题没有。”一位扶贫干部说。2016年8月珠海市、怒江州启动了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珠海帮助有意愿打工的怒江青年来珠海务工。目前,已累计转移到珠海市就业1239人。另外,还有115名怒江中职学生在珠海市相关企业实习。夫妻在外打工可以带小孩,可以安排夫妻房,小孩能在当地上学,这一块的服务是无缝对接的。尝到甜头后有人不愿意回来,有的人回来成了脱贫带头户。  据怒江州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鉴于有些地区山高坡陡、适合安置建房不多的现状,怒江州提出了“四个十万工程”的发展战略,这其中,把生活在不适合生存地区的10万农村贫困群众搬迁到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安置,打造“进城入镇安置十万人工程”,这为解决生活在充满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群众脱贫发展提供了出路。第18次21世纪教育沙龙: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第1页:第18次21世纪教育沙龙: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1)
第2页:第18次21世纪教育沙龙: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2)
  第18次21世纪教育沙龙——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
  时间:日上午
  地点:人民政协报大厦二层会议室
  主持人:邢晖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第18次21世纪教育沙龙现在开始。请允许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邢晖,来自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受我们21世纪教育沙龙的委托,让我上午做为这个会场的主持人,谢谢各位的支持。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我们沙龙的嘉宾。(介绍略)非常感谢来自各地和各位代表们关注我们这个沙龙,在开始之前,我也说明一下,我们21世纪教育沙龙的秘书处设在人民政协报,秘书长贺春兰同志她因为昨天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就在这个地方召开了第17次沙龙,今天因为她一个新闻稿的需要,可能会晚一些,要不这个会议应该是由她做开场白,我这里说明一下。这是我介绍今天与会的嘉宾。
  简单的说一下,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大家也都看到了,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免费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这个问题,刚才会议的主办方说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我想主要有这么三个观点。
  第一、从我们一些媒体、报纸经常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我们教育的大背景,比如说全党、全军,全民,全国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都是我们教育面临的大背景,还有城乡一体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等,我想这些东西都跟我们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这些关键词了解大背景,知道我们教育发展,教育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发生变化这么样一个背景下来发展和改革的。
  第二、我想也是从我们教育的主题词来认识我们的农民工教育,这样的一个话题。大家都知道,教育当前最热的主题词是14个字,或者说6个字,普及、发展和提高,普及什么呢?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个是我们教育在十一五期间的一个主题,重要的任务,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界的主旋律。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样的一个大的任务这样的前提下,应该说最近这两年教育迎来非常好的时候,新的义务教育法出台,对于农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儿童和学生是非常好的利好消息,对于农村两免一补,另外就是学费全免这确实是非常好的这种消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我们教育就绝对是公平的呢?出没出现一些不和谐,或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呢?今天我们这个话题的主体农民打工子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这些恐怕是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个人理解,这些人在当前我自己觉得有点夹缝的这么一个味道,因为什么呢?他们可能是既不算城市人,到了城市,他们又从农村走出来了,也不是农村人,他们身份有点尴尬。还有他们接受的教育,在城里头完全接受公办学校的教育,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农村里接受公办学校的教育,他们又走出来了,因此现在其实很多农村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生源不足的一些问题,在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现在又有些政策上的一些障碍,因此在他们学习的机构和地点这样的问题上,我觉得也面临着一个夹缝这么样的一个。另外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融入城市里的基础教育,现在有困难,完完全全是按照农村的那种习惯,文化的习惯,文化传统接受教育,好像也有点不足,这样的话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容,因此也显得有些迷茫,面临着这样的一些困惑,教育界还有全社会都关注这个话题,因此在普及义务教育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流动儿童、打工子弟,留守儿童他们应该怎么办,就是这样的学校应该怎么办,这些儿童应该到哪儿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话题,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21世纪教育沙龙,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今天我们主要针对这个话题,听听各界的意见,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就是我们21世纪教育沙龙的,或者说宗旨,大家都拿到的这个资料上面有句话,叫多元背景,无边界交流,关怀弱势群体,关注制度创新,如果说多元背景,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平等的系统,无边界交流,也表现了我们的包容性,关怀弱势群体,是我们21世纪教育沙龙一直关注这样的一部分,比如说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旁边的这些话题,都是围绕着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要关注这种需要关怀的人,弱势群体,重点放在关注制度创新上,我个人理解,我们这个沙龙的特色,体现这么六个字,一个就是平等,交流的平等,不管是我们的主题发言嘉宾还是我们来自各位都可以非常平等的这样的交流有一个互动的环境,第二、要开放,在这里头没有什么官方、民间等等这样的。因为我参加过几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效,在这样的一天的,应该说也不算长的时间里,有多种观点,多种信息,多种经验,多种问题,这样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我个人觉得今天我们的这个沙龙依然要体现这样的一个特色和这样的一个风格。
  下面我们这个沙龙发言议程就开始。按照议程的要求,我们首先请出我们这个沙龙的资助方,乐施会的代表冯瑞安先生讲话。
  冯瑞安:谢谢。可能我很简短的趁这个机会也简单介绍一下乐施会,还有乐施会对今天我们这个议题的一些关注,一些思考。
  香港乐施会我们是在1976年在香港成立的一个民间的公益扶贫的机构,其实我们从87年开始就在国内有不同的项目,最开始也是做一些救灾的工作,我们主要是通过香港市民的一些捐款,目前我们大部分的,90%以上都是香港一般民众的捐款,我们在国内做普通的项目。其实我们接触国内的教育问题,从我们最开始92年开始,在云南昆明成立我们第一个办公室,在云南的一些贫困县做不同的教育项目,原来我们也是一直在农村社区做一些扶贫,教育卫生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发现,当地在贵州、在云南,在广西很多的农民,他们都会到沿海的地区或者是到省会的城市去打工,慢慢我们也关注城乡的流动问题,慢慢关注相关的教育问题,这么多年发展起来,我们也开始从农村扶贫的工作也关注城市进城农民工的情况和相关的教育问题。
  对我们来说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你是农民工的子女,你有可能是留守儿童也有可能是流动儿童,对于我们来说,在国内通过我们一些捐款资助不同的合作伙伴,探索跟这个相关的一些教育的议题,一些具体的项目,对我们来说,可能我们在面对的是新一代农民工的问题,他们可能不像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可能主要还是农民,他们身份认同还是在农村,很多人在城市打工,打了一段时间,很多也会回乡,回到老家去干农活,做农活,但是新一代农民工,很有可能,他们这些孩子在城市里面生长,在他的生命周期里面有的时候是流动,有的时候又是留守,他也会回到乡里面去,他的身份认同可能不在农村,在城市的时候,也不完全是一个完全的城市人,像刚才主持人讲到的,可能就在夹缝中生活,对乐施会来说,我们希望通过的项目,一方面当然我们也支持像今天这样的讨论,也有一些实际的研究,一些直接服务提供的项目,探索到底这些人需求的教育服务是什么样的。
  因为在农村,我们现在也经常讲,我们希望有些多元化的教育,希望农村里面有乡土的教育跟他们本地的,本民族文化的教育,真的农民工子女,他们有的时候在城市,有的时候在农村,到底他们需要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可能也会觉得他们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也明白他们可能在城市里面也没有享受到跟一个城市孩子一样的权利,他们生活的环境很可能也是一些,我们会说比较乱的或者是犯罪的情况,各方面比较复杂的一些情况,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他们的父母很多也是很艰辛的在建设我们的城市,可能也没有时间很好的照顾他们,怎么样的一些教育服务是需要,这是我们问题的问题。
  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想法以后,我们也会探讨,怎么样的教育机构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是否公办学校提供,我们探索是否民办学校,我们目前城市里面已经有很多的民办的城市农民工的学校,当然目前他们很多人,你可以说他是盈利的,或者教育质量很低,我们其实是不是也需要一些民办学校,他们能够提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服务,在香港都是一些办学团体,就是民办的,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他们会资助这些民办学校,这些民办学校一定程度是多元的,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办他们的学校,针对他们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能够提供比较多元的服务。这个其实就是乐施会在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当然我们现在国家,我们的免费教育政策下来之后,也很想通过今天的讨论可以探讨一下,到底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之下,怎么样我们也能够更好的应用我们的资源,去针对农民工子女,一方面他们可能是流动儿童,一方面可能是留守儿童,他们特殊教育的需求。
  目前乐施会也通过我们的一些项目,其实在北京,在兰州、贵阳都有一些不同的项目,有一些是直接的服务提供,有些可能组织一些自愿者给一些学生做一些科学辅导,我们也有一些家长学校的项目,通过民工学校的孩子去接触他们的父母,给那些父母一些培训,一些教育,或者跟他们在城市打工相关的一些权益或者法律方面的一些培训,也有一些是民办农民工学校里面课程的一些开发的项目,因为有些可能也在探讨怎么样针对农民工子女,在民办学校里面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需求,他们面对状况的一些辅导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具体的课程的一些开发,还有培训的项目,同时我们也支持一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还有留守教育儿童的研究,总的来说,香港乐施会我们也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也很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我们也愿意支持,如果有一些想法的话,我们也会探讨以后是否有更多的一些合作,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冯先生,现在也是时值香港回归十周年,冯先生作为香港人,对我们教育,特别是我们弱势群体给予关注,我觉得有了特殊的意义。下面我们请全国政协委员代表陈祥福委员发言。
  陈祥福:今天是个教育沙龙,我是个外行,盖房子的,所以说我这个话不一定说的都对。农民工他是这样子,我是98年开始关注工程欠款和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每年都提,一直解决不了,要解决农民工,第一个要解决他的生存条件问题,人要生存,生存第一个就是要有工资,工资都拿不到,因为我是做建筑,但我们还是官僚,上层官僚,偶尔也能看到农民的疾苦,所以说我认为,农民工的问题,第一个权益保护是要解决他们的生存条件。所以说我是拼死拼命每年都提,提到前年以后,总理批了那个信以后有好转,欠工资我是每年提,欠工资主要是政府欠,可能你们这些外行不知道,好像欠工资都是甲乙方,主要是我们政府,各级官员急功近利,要搞形象工程,所以大量的欠工程款,内蒙古几十亿,没有办法搞清楚。最后加在哪里,加在农民工身上,最后年底北京社会秩序,上海几大城市的社会秩序非常糟糕,他一年的血汗最后拿不到一点钱,什么心里都来了,犯罪心理就出来了。这是第一个意思。
  另外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杨书记带我们到云南考察了一下,小城镇建设我们每年是1%,13亿就是每年有1300人要进到城市,我说这个问题我们当时定计划,当时我就拼命反对这个,我说头一年可以1%,第二年0.9%,0.8%,慢慢往下缩,现在都定成1%,一年1300万要进入城市,吃喝拉撒睡,当然包括农民工子女,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打破城乡户籍的格局,这个像天然屏幕一样,城市户口,乡村户口,这个打不破,城市化进程又解决不了,我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去年我和阿布来提,那个副主席我们到湖南、广东、上海、北京调查了一下农民工的情况,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今天讲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在江西看到,在乡村里边,两种人,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儿童,种地这个地基本上有些就荒废了,等着救济,你想江西是两个山之间,当时大企业都要沿着那条路走,非常好,但是他们有三个月没有粮食吃,非常吃苦,就是一个儿童一个老年人,很少的人种地。所以说我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我认为,你们这个主题,我认为切题,也是我们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我认为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他们的户籍问题,把农民工始终作为农村户口,我们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北京人,外地人,一分了以后,把人种分成等级了以后,他的子女的教育还是我们这个封建意识产生的,一系列制度,比如说在北京上学不能在北京考试,其实他牵扯到实际上,我们实际上把它统一,统一全国的户籍制度以后其实很重要。公安部最近,因为我是公安部特约监督员,也在提这个,公安部我认为他这个还是可以,你在城市里面有固定的住房,就可以有户籍,原则上是这样一个东西,这个就好,但是教育我认为没有跟上去,这是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留守儿童不能叫流动儿童,我认为这个词不能这样,实际上他不流动的,他到城市来住,我们也了解了一下农民工子女,他要稍微富裕一点的人才能把小孩弄到城里来,他在那个地方还是相对固定,从乡村搬到城市,这种儿童,这种儿童的教育,我说是我们国家如果不管起来,要跟文化大革命一样,要坑害几代人。我是到处讲这个智商,我说我们人的智商,你想乡村里面,上千万,智商高的人,起码我们说几十个是有,但是这些人全部埋没在这个地方,我们老家四川有一个,在山区里面,考清华大学,他是第一名,他到清华也不看书,他说我什么东西看一次就记住了,所以说他的智商跟城市和乡镇生的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觉得教育解决一个户籍的问题。
  另外在城里面教育制度要解决一下,另外我还是赞成,我们公益事业这些慈善机构要关注一下,政府解决不了的一些事情,就是我们的慈善事业,我都不知道很多钱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政府有时候确实忙不过来管理的,我们一些慈善机构,我们一些社会组织应该关切一些事情,这是一个。
  另外我倒建议,留守的应该是政府要管起来,政府的职责,留守的小孩,老人,这个政府的职责要管起来,我大致看了一下,四川青神县他们这套东西我认为很好,但是我还没有详细看,就是政府要管起来,其他部门管不了的,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要解决人民的问题,所以像我们这种们,胡物系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二要以人为本,另外政府要尽职尽责,权要为民所用,我们这届政府为民做了不少的事,还有义务教育,留守的儿童,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民工的小孩,都要享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应该制定的有关的一些制度。谢谢大家,外行说外行话。
  主持人:感谢陈委员,陈委员带着感情而来,作为政协委员,您是带着感情,带着呼声,带着建议,非常感谢您,下面我们就进入主题发言阶段,第一位主题发言人是汪明先生,他来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全国面民办中小学现状调研课题组,主持全国民办中小学现状调研课题组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教育还有基础教育的今后发展等等问题,对于我们沙龙的主题,给予了长期深入的关注,下面我们欢迎汪明先生给我们做精彩发言,谢谢。
  汪明: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这个论坛,和各位一起探讨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为什么给予这么大的关注呢?应该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判断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做这样一个判断,我觉得有这样三个理由。
  第一、我们国家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还会不断的增加,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内涵,它还会进一步的拓展。从我们十年前研究这个问题,到现在来看,它的内涵确实在不断的拓展,这个拓展比如说它最初我们着力要解决给他提供一个教育机会,现在我们可能除了提供教育机会之外,我们还要来关注一个质量的问题,怎么样提高质量的问题。这个内涵的拓展,我觉得第二一块,还有一个他整个的受教育的延伸问题,原来可能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更多关注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小学阶段的问题,现在可能向初中和高中的延伸,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我认为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农民工子女教育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三点,我认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实际上就是我刚才谈到第三点,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过程之中,他会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在免除学杂费背景下的一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样一个主题。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可能大家都很清楚了,因为从2006年的春季开始,我们国家率先从西部地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包括一些中部享受西部待遇的一些地区,率先开始推进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从2006年的秋季开始,我们在中部的一些地方,开始了一些试点,在七个县市进行了试点,也就是从今年的春季开始,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全面铺开,实际上从2007年春季开学开始,我们国家的农村地区,已经全部开始实施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应该说这样一个背景,是一个新的情况,在这样一个新的情况之下,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机制实施过程当中,应该说成效也是非常大,但是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有许许多多,比如说怎么来做好教育编制的预算,怎么样把钱真正用好,比如说怎么样在实施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过程当中,怎么能够确保教师工资收入不下降,怎么样能够使更多的贫困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帮助,怎么更好的化解普九的债务,这个是我谈到实施新机制的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个实际上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推进免除学杂费政策的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刚才实际上前面几位都谈到,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流动儿童这样的一个群体,另外一块就是留守儿童的群体,先来看一看,进城务工这一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里头接受义务教育,他如何能够来享受到这样一个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可能是在我们推进新机制的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这里头确实是明确规定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政策。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现在城市里头,应该说实施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实施这样一个政策的城市还非常有限,因此有一大批的农民工子女,进到城市,按照这样的政策,可能享受不到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即便在一些已经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城市里头,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地方也提出了这样一个规定,就是说凡是符合有关规定的,在当地,就是在我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不论是民办公办,都享受同等的这样一个政策,这个政策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个城市实施了免除学杂费政策以后,你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只要符合这样一个规定,符合相关规定的也能享受这样一个政策。但是这里头确实有一个问题,因为他有一个符合相关规定,当然这个规定是必须要的,因为有这样一个相关规定,可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里面,享受免除学杂费这点上,应该说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面临着一定的难度。
  怎么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曾经也研究和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原来我们曾经经常讲,说流入地承担的话,这个经费来自于哪儿,来自何处?如果说流出地来承担的话,经费的转移怎么样实现,这是一种理论性的探讨。我认为从当务之急来看,应该说还是需要尽快的,抓紧建立一种义务教育,就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一种财政的分担机制,这样一种分担机制,实际上包括了这样几层含义,第一、要设立一些专项的资金,或者说来加大中央和省一级财政,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另外一方面,从市区政府这一级来讲,目前很多地方来看,我觉得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这样一个问题,而且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做的。就是说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纳入年度的教育经费预算,并且能够按照学校的实际在校人数,和省级定额的标准,来划拨给接受农民工的女的学校,实际上原来我们经费下拨的话,很多可能按户籍来说,如果按照实际在校生人数,实际上把农民工子女这一块,真正把他纳入进去。另外还是需要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等等,这样一些方式,来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我想通过这样一些政策,逐步的付诸实施的话,将会真正使免除学杂费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工子女提供基础性的一个保障,这是我可能谈到的第一大块是关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这样一块。
  另外我也注意到,随着免除学杂费这个政策,确确实实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农民工对于他的子女流动还是留守这样一种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一个变化。另外一个变化,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选择,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也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根据北京市的一个统计,2005年底的时候,他进城务工子女中适龄的儿童少年是一个子,到了2006年的中期的测算,这个数字略微有所下降,这种下降的原因,我们做一个推断的分析,可能跟当时2006年春季实施免除学杂费,西部地区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可能有一定的关联。另外就是有一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这些学校就读的留守儿童,他们可能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选择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也就是说有一批学生确实回流到了公办学校,这个可能也是一个现实的情况,很多的留守的儿童,为了照顾的方便,可能很多都在农村的一些寄宿制的民办学校里面就读,免除学杂费政策实施以后,可能从民办到公办的这样一种回流的态势确实在部分地方是比较明显的。
  应该说这样一种态势,对我们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或者说怎么样真正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就近入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基本的情况的分析。对农村留守,也就是说在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说除了要关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之外,同样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关注留守而头的过程当中,我认为还是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真正为他们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一个成长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农村教育,可能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好,时间到,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汪老师的发言,两个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的享受免费的,如何享受免费待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另外也提出了在新的这种历史情况下,流动儿童是流动还是留守,是选择公办还是选择民办,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感谢我们的汪老师。
  下面一个主题发言的是吴霓研究员,他发言的题目是农村两免一补政策背景和实施情况的调研。
  吴霓: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同大家进行交流。沙龙的组织者让我来讲一讲这两块内容,两免一补与流动和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关系。因为正好去年年底,我主持了一个儿基会资助的项目,就是西部地区两免一补实施政策的研究,当时我们在西部6省18个县,72个学校进行了关于两免一补实施政策实施之后情况的一个调研,为教育部决策提供依据,在今年的话,实际上整个在全国已经全部实施了两免一补,全国的农村地区。
  同时我们这个部门也长期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是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是随父母进城的进城务工的子女教育的研究,我们最近还有一个大的项目,在实施过程当中,教育部设立了走进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攻关项目,这是由国内几个高校共同来开展的,主要是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些基本的或者深层次的一些问题,在座的也有我们这个课题组的相关的一些成员,比如说农民工子女教育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不清楚,直到现在我们实际上很多情况还是不太清楚的。比如说人数,他有多少流动到城市里面了,还有多少在农村流动,还有多少两者之间转换,我们现在这个课题组想弄清楚,或者最大限度弄清楚这个数据是多少。所以我觉得,两免一补实施政策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两者之间是非常有明确关系的,两者之间如何解决好?一方面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有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解决,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经过我们的调研,尽管是这么一个好的政策,还有很多职责在深入研究的这么一个方面,就是从我们这样一个角度来说。
  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调研的一些情况,以及我们发现调研过程当中与农民工子女相关的一些问题。两免一补的这个政策,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了,一个是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费,这是两免一补。两免一补钱从哪儿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这是学杂费的资金。教科书的之间中西部由中央财政提供,东部由地方财政提供,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地方承担,我为什么讲这个背景,这和我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两免一补,整个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段的学生所有的经费都不要交了,所有的费用都免除了这个不交了,不是这样的。学杂费全免,但是书本费不是,据我们调研免费的只占百分之二三十不到,还有一个,寄宿学生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费就更低了,也就到百分之几,所以这几个经费,在很多地区,包括我们很多社会上都对也对这个认识不是太清楚,NGO组织关注点应该朝哪个方向,我们上次也进行了一个介绍。这样一个情况为我们下一步的一些工作也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但是两免一补的政策实施,为我们5200万学生解决了学杂费,2006年度,为农村义务教育获得快速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保证。也是我讲的我们两免一补的相关的这样一个政策。
  两免一补刚才我讲到了,它是一个梯度的,从学杂费到寄宿费到教课书费,比例并不是100%,也里面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两免覆盖面小,很多地方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很多学校我们下去调研的时候,很多学校过去报的很低,现在很麻烦。我们调研的时候,原来收费比较好的现在比较困难,过去收费比较差的,这样的学校两免一补之后,他的状况发生好转,整个经费基本上能够落实。所以他两类不同的学校,在两免一补政策,面临的这样一种境况是不一样的。刚才我谈到,教科书,并不是全部免的,这样的话,你看我们在一个省12所学校调研,有近44.9%还有经济上的困难,他认为两免一补之后,我还有经济上的困难,另外一个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这个也比较低,因为我们政策规定,这块资金,是由地方承担,地方承担现在基本上是由县级财政承担,但是这些地区,都是贫困落后地区,县级财政本身就是一个吃饭财政,你让他拿出钱来,再来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根本就拿不出来,所以这一块,在实施过程当中困难比较大,昨天也公布了咱们教育部督查组对九省市的调查结果,非常低,有的只是象征性的补助,或者拿出一点钱来大家评摊,费用和质量都比较低。我们调研四川的一个地方,他8000多寄宿学生只有200人享受住宿补贴,另外还有一些贫困学生的是否贫困还难以界定等等。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应该是一个好的政策,他免除了这些学杂费之后,是否会造成咱们进城农民工的回流,以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呢,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我们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就是在城市里面,我们调研的时候,对农民工的这个调研,我们发现,他知道两免一补的也只占40%多,完全不知道的占百分之十几,知道一点的占45%,也就是说,我们对两免一补政策,还存在一个宣传到不到位的问题,如果通过两免一补政策,减轻城市流动人口教育的这样一个压力,你宣传是否到位,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我们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数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回流之后怎么办?可能现在我们应对措施还没有解决好,现在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回流又造成了咱们这些农村地区公办教育的一个大问题,据我们调研,很多学校一个班七八十人,九十人都很多,回流回来之后,你必须接收,校舍不够,只有往里面塞,最后连教师的讲台都没有,整个学生课桌椅和黑板是紧密连接的,回流之后造成大班流的问题,怎么解决。
  另外刚才我谈到,因为不同的收费情况,最后造成了学校面临的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你看有一个调研,经费开支,我们在18个县的调研,经费开支比以前紧张的占到22%,比以前宽松了65%,还有22%感觉比以前紧张了,就是这类学校,过去能收钱,现在收不了了,还有老师的补贴,加班这些没有经费来源,还有学校的负债,两免一补之后,学校的负债他没法解决,普九过程当中,大量的学校负债验收过后,怎么解决,现在有一些地方政府也提出来,由地方政府买单来解决,怎么来实施,这也是我们在两免一补过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问题,这个经费来源也没有,回流之后,你农民工从城市回流之后,你原先的这种非常低的这种办学条件,非常差的办学条件,怎么满足回流的需要。
  还有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如果我们现在强调,以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儿童的话,刚才我们谈到,我们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由县级财政来承担的,县级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怎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有一个调研,比如说学校的蒸饭费,你要住宿,学生自己带米来,他把这个饭蒸熟,现在这样一个费用让学校来承担,我们调研发现,一千人的这样一个小学,一年需要支付蒸饭费七万五,一千人的中学一年需要支付12万,这笔费用从哪儿来,有的和他公用经费持平,你要解决他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关爱的需要很困难,所以这些就是我们在调查过程当中,发现的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教育问题当中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我们怎么来搞的,包括刚才汪明讲到的,本身是农村流动到城市来的,他在城市里面享受不了,在农村里面可以享受,有些发达的地方可以,但是两免一补政策环境之下,怎么纳入进来,我们现在有三块经费不同的渠道这样出来的,怎么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做的两个调研和我们现在所做的两方面的研究,我们也希望,同在座的各位,共同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我们怎么来做,有什么好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共同来开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吴研究员以一个学者的视角,给我们比较详细的解读了两免一补的政策,我听了其中有调研,有大量的一些数字,也有一些前期政策出台前前期的论证,还有对政策的解读,政策出台之后,还有一些问题,有一些疑问,也提出了一些思考,我想会给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很大的收获,感谢吴研究员。下面第三位发言的是杨东平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权利保障问题的思考。
  杨东平: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就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做一个交流,刚才两位发言都讲到,我们当前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这儿想要说的还是老问题,首先保障基本的学习权利,有学上这样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去年夏天在北京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风波,北京市政府希望把300来所的农民工自办的打工子弟学校要撤销,酿成了很大的风波,最后这个政策没有得以贯彻,但是至今,也还处于胶着的状态,对于这些学生何去何从,如何管理,还没有一个非常明朗的政策,我想这么一个事件,凸现的就是在我们当前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我们现有的政府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不适宜,所以我今天想讲的其实是这个主题,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农民工子弟的教育,这里面尤其是指通过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改善农民工子弟的教育。
  我想最近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不光是提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这样的施政目标,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要逐渐实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当前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各类教育问题当中的对突出问题,因为在农村,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弟,流动儿童教育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但是我们解决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我首先谈两个概念,我想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对这个农民工的问题解决的很被动,首先是出于对城市化进程的一种认识,以北京为例,北京每一次做城市规划,都是希望控制人口增长的势头,但是每一次规划都是以惨败而告终,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每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全部是以大规模提前突破人口的规划,我举最近的例子,十一五规划,北京市计划在2010年,常驻人口控制在1600万,但是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是1581万,也就是说这个指标今年就要被突破。国务院新批复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到1800万,但是现在按照现在的速度,大概2010年,这个数字就会突破。这个是说什么呢?我们的愿望和事实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控制人口来减少或者取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我们只是希望他可能会通过我们控制人口使这个问题化解掉,但是这是一个不真实的想法,我同意汪明说的,流动子女的教育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必须纳入政府日常的公共管理的职能。
  第二个核心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究竟是由公办学校包办还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因为我们国家中央政府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两个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两个非常正确,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基本的价值,而且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靠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来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并不意味着强化传统的政府管理的这种模式,不意味着行政权利的膨胀,也不意味着强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以北京市为例,非常明显,政府如果说为政府分忧的角度来讲,确实政府很难很有效的或者说通过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公办教育资源的问题,公办教育资源,确实有很大的富余,农村也是如此,可惜不适应人口流动的情况,因为流动人口是非常聚集的聚集在少数的几个城乡结合部,而且他还在不断的流动,他随着城市的边缘的扩大不断流动,所以我们大量的公办教育资源事实上是无法用于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所以必须要改变政府包揽这样的一个思维。
  去年的这种决策,就是因为不恰当的评价了政府,公办学校接受流动儿童的能力,以至于造成了民众的风波。我想通过制度创新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有这么几个基本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因为刚才汪明讲到的,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也非常重要的准备。
  第二、对流动打工子弟学校,应该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面向现实的态度,就是务实的态度。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当然各地解决打工子弟的教育历史和路径不太相同,北京是一个例子,他早期采取比较放任的态度,政府基本不管,现在形成了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市场以后,他突然要采取一个取缔的做法,所以做不下去,所以还是要面向现实,就是符合条件的应该在规划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扶持和服务上下工夫,帮助他们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因为很多人经常说,讲打工学校质量太低,这是一个基本现实,但是造成质量低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是模糊的和不稳定的,以至于举办者不敢为学校投资,事实上在去年被取缔的学校里面,就有一些学校,举办者花了巨资,花了一百万左右的钱,刚刚更新了设备,后来又被取缔了,这是政府的短期行为主张了打工学校的短期行为和质量。疏堵结合其中有一个很大的概念,把打工子弟学校作为特殊学校来管理,用简易学校标准来规范他,如果用现有的公办学校规范它,这个学校是不可能合法,不可能存在的。事实上在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颁发比较早期的流动儿童的就学暂行办法,就提出了简易学校的概念,要符合安全和基本够用就行,不可能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要求他,这个也比较符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平民教育的理念。同时要多管齐下。我想如果我们形成公办学校,社会团体和打工子弟学校,三个方面的渠道,三方面的合力,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此外要探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在门口流动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流动机制,义务教育经费就是典型的,包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都有这个问题,怎么适应人口流动的形式,提供这种服务。我想说的主要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教授,杨教授以非常平和的语调发出了强烈的信号,解决农民工的问题一定要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能,要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今后有很大的空间,还有一个是对流动儿童的农民工教育应该多种形式办学,这些都给我有很大的启发。谢谢杨教授。下面请徐永光先生发言。
  徐永光:南都基金会是5月11号请民政部批准,是一个浙江的民营企业出资的叫南都集团,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增长趋势,有关部门调查大概4000万,2000万留守,2000万是进城,2003年20年左右要增加一亿,我相信是静态就有一亿,现在搞不清楚,还有流动儿童入学问题非常严重,我今天重点还是讲流动儿童的问题,我有一个观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妇联的国务院留守儿童工作组组长说了一句话,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让他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要进城。
  现在流动儿童失学问题,按照03年的调查有差不多100万,现在还在增加,过去地域是在农村,现在失学的地域是在大中城市,游荡在大街小巷,后果前者是农村贫困,对社会比较小,后者是城市贫困,有可能会成为城市的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可能报复社会。这个是国外发生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华裔大屠杀,都是移民的后裔,他们没有融入社会,这种冲突使他们一有机会就要有行动。国内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上海的流动儿童犯罪,00年是少年犯罪流动儿童是占四成,05年流动儿童是占七成,有几个省的调查,少年犯当中的50%是流动儿童所为,两个省,一个湖南一个广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只占少年儿童的10%,但是他们已经创造了50%的少年犯。政府在流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着失灵,这个失灵中央政府非常明确,两个为主,流入地政府来讲存在六个冲突,首先是体制的冲突,教育经费的分配是按户籍人口的,一个是政策性的冲突和人口政策有冲突,还有一个财政压力,所有这些冲突是城市政府对流动儿童只能设门槛,它不得不设门槛,假定北京的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敞开大门,全国的农民都要进京了,对政府也是一个灾难,目前政府状态下,公立学校设门槛,我本人还是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比如说北京他讲已经解决了64%,在杨东平去年开始进行调查的时候,政府宣布解决了64%,实际上这个64%并不是农民工的孩子,是外来户口的孩子,其中大多数是有钱人的孩子,那个卖菜的,捡垃圾农民工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是很难的,有,北京有三所学校,一个是据山学校,一个是玉泉路学校,还有大红门一小,公立学校全部接受农民工的子女,因为这些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女进入这个公立学校人数越来越多,多到了30%、40%,城里的孩子全都跑掉了,现在成了一个干净的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
  市场,首先市场起了非常重要的弥补作用,民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像广东,几乎80%是靠民办来解决,发达地区,大概不到一半和一半左右,中部城市,公办学校解决了大约80%,因为他们是在省内流动,他们的财政的支付自己还可以解决,但是市场同样也存在着失灵,这个失灵一部分,最下面两句话,一个是对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家庭的失灵,就是有一些市场办的学校,收费比较高,有些低收入的进不去,还有一个是教育质量低,尤其像北京的一些没有合法资质的一些学校,他们质量很低。
  这样的一个情况,有一种盈利性的民办学校,他是存在着四低,四低就是说低投入,他不敢大的投资,低收费,他收费是低的,第三是低薪酬,教师的报酬很低,700块钱月薪,最后是一个低的教育质量,这样的一个四低的这种学校,他存在着非法性和盈利性,这样两个性,就是社会资源进不来,政府的资源也进不来,但是我们还是认为,不管农民工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只要他是有地方读书,政府都有责任给他们补贴,就是刚才杨教授讲的,基本的公共服务,应该是均等化的,人人蛋糕都应该吃到一点,农民工的孩子应该得到一点蛋糕的末,所以这样就为举办公益性的民办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且公益性民办学校,有可能会成为第三条道路,除了公办学校,和现在市场的民办学校以外,公益性民办学校,应该有可能发展起来。
  这个图我觉得比较重要,左边是说明农民工家庭的收入低于800元的占54%,低收入的家庭,进入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他们高收入的是一个倒三角,低收入是最下面的,进入盈利性的民办学校,大体上是个菱形,所以非盈利的民办学校,正是要解决这个三角的大头,为这些低收入的这些家庭,而且还有留守儿童在下面,这个解决得好,留守儿童问题也会相应的能够解决。
  这个图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决定投建民办公益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新公民学校,这样一个资源配置是这样的,南都公益基金会,要为一所学校资助150万到200万,每年至少建十所学校,5—10年准备建100所,新公民学校一个重要的几个资源配置,最后建成一个独立法人的非盈利的学校,中间还有一个管理中心,右边我们要和地方的NPO组织合作,由他们来实施学校的建校,同时新公民学校还有一个董事会,还有专家委员会等等,左边是政府,政府要支持,还有新公民学校是建立一个公益平台,他在运行过程当中,我们的定位是高的软件,就是高的师资和好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质量,中的硬件,或者中下的硬件,是低的收费,这样的资金的差额,是建立一个社会公众和企业能够共同支持这个学校发展的这样一种结构。
  最后总结是这样的,南都公益基金会,将在5—10年内资助建设100所新公民学校,每所资助额150—200万,这个月的12号要开始进行资助项目的招标,这个招标就是07—08年,资助建设十所新公民学校,同时还有一部分资金是资助围绕农民工子女成长,改善他们成长环境的公益项目,是两个方面。我们是希望能够构建政府支持,社会捐资,公民参与,教育家办学新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和教育公益平台,和希望小学相比,公办民助,希望学校是公办的学校,公办民助的希望小学让贫困农民的孩子人人有书读,民办公助的新公民学校,我们的使命是让农民工的孩子人人有学上,上好学,谢谢。
  主持人:徐先生通过声文图并茂的这种方式,给我们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新的一页,最后一页让我们开了眼界,民办公助的新公民学校,这个我想可能还是对解决新时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探索,我们第一时段嘉宾发言,已经完成日程,下面就进入互动。
  提问:请问刚才这位徐领导,你说的100所新公民学校是建在城里,还是建立在农村呢?
  徐:流动儿童。
  提问:对农村的进城务工的这些留守孩子怎么样,您考虑过没有?
  徐:我在这次政协会议上,我是为农民工子女提交了两个提案,一个关于流动儿童的,我的提案是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要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留守儿童,我的提案是要实行寄宿制,我认为寄宿制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个最好的补救办法,我算了一笔帐,如果说是2000万留守儿童,硬件建设每个孩子三平米,每个学生三个平米,我算出帐来,整个投入也不过就是300亿,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寄宿制还有很多问题,还有配备师资的要增加师资的配备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投入,我认为,其他的办法,还都是隔靴搔痒的,寄宿制如果能够办得好,寄宿制总体上是正面的,中国礼记,传统文化里有句话,敬业乐群,最近我到上海和南怀锦先生谈,他说一定要搞寄宿制,寄宿制是中国传统文化,叫敬业乐群。
  河南商丘民办学校:我来自农村,我们这个学校是从96年开始的,现在我们农村99%以上的学校,已经都是住宿式的,我们民办学校,但是公办学校没有,特别是在农村,现在农民工儿童的父母说,农村民办学校是留守儿童的再生父母,这是父母给我们送的一句话,给我们学校,这样的称号,现在农村是人多地少,家庭困难,孩子入学都很困难,他们一家人家里二亩地,四个孩子,不要说上学了,吃都很困难,他们在这个情况之下,就想到外出打工,孩子放到哪里去呢?公办没有,他们想到我们民办学校,因为我们管理好,我们管理比较严一点,交给他的奶奶爷爷从文化知识方面来说,教育方面来说,不如放在我们学校里面,因为我们是一体化管理,吃住接送,什么事情我们都管理,他们父母的责任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做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存下来,这是我们民办学校发展住宿生,给农民提供了一个打工的平台。再一个,我们给大中专生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岗位,和退休教师就业的岗位,这是我们民办学校存在的好处。
  但是有以下几点,两免一补的问题,现在在农村上学的学生,在农村民办学校上学的学生不能享受,这就造成了我们通过民办学校大量的关门、倒闭,我们关了门,这些孩子,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什么这样说呢?话回过来说,公办没有住宿的,这样就给他们带来的一定的困难。两免一补政策,国家是对待每个公民的孩子都需要享受的,为什么在我们农民民办学校上学的学生就不能去享受呢,这也是党的阳光工程。我希望,国家领导,也要对农村的孩子,不管是在农村公办民办学校上,都应该一视同仁的,要是我们农村的民办学校都倒闭了以后,家长不能出去打工,给这个社会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是优惠政策这方面。
  我们办学这儿,现在存在一个什么困难呢?我们都是个人投资,国家一分钱没有给我们,在我们办学的时候,可以说每个人,99%都欠的外债,我们一旦倒闭了,吃得不到保证,住没有,这个学校都是我们,有的是贷款,有的是借的,人家要跟我们要钱,逼得我们还要出去要饭,我们人的一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这么多年,最后落到一个什么呢?落到一个外出去打工去要饭,这是我们一个办学者的下场。
  再一个,还是权利享受问题。只要我们能把两免一补只要我们能享受,我们就继续能办下去,国家给他们免费了,我们可以不收他一分钱,这几个月我们就收30块钱,收多了他们上不起,希望领导对我们这些民办学校,特别是农村的打工子弟,给一个同等享受政策的权利,我就说这么多。
  河南濮阳市民办教育联合会:我想问一下汪主任,作为在座的教育部的一个官员,也是研究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专家,对于国家制定两免一补政策是否真正把公办和民办这两类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对民办学校的两免一补政策,应不应该得到享受,我想请汪主任做一个解释。谢谢汪主任。
  汪明:首先纠正一下,我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教育部的一个官员,从你刚刚提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刚刚在讲的时候,我也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后出现的问题,我其中也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头我想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本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06年开始实施,到现在也就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说问题很多很多,这个也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所以我是从,我本人一直是在做民办教育方面的研究,而且现在也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从民办学校的权益的角度上来讲,民办学校应该跟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的角度上来讲,至少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并逐步的来加以解决的这样一个问题,它毕竟是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可能新的问题也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或者是如何来解决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他至少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这样一个问题。谢谢。
  提问:我提一个问题,杨东平老师,因为他一直做教育蓝皮书,而且做了很多研究,我想问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判断是城市化的农民工进城的趋势是线性的往上发展,这个可能是一个趋势,就是我们还要不断的为进城打工子弟去解决问题,但是从05年以后,关于新农村建设,这样一种照顾到城乡平衡的发展思路以后,农民工回流以及地方农村教育建设是不是也是一个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想问徐永光先生,你刚才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公益性民办学校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其实都有公益性,所以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是不是可能会对其他类型的民办学校,可能会有一种好像认为人家是非公益性的,我想这方面您看怎么想,再有作为一个基金会,主要是解决城市的这种流动人口,你们对于农村的这样一种模式,你们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思考?
  徐永光:关于公益性这个提法,你说的非常准确,从法律上讲他都是公益性的,我这里有一点想让老百姓听得懂,说非盈利性他听不懂,实际上就是公益性,准确的讲是非盈利性的。
  杨东平:关于新农村建设以后,对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样的影响,人口流动的趋势,我想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提问:
  而且要建立在一个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我们现在经验性的感受来看,好像城市化的趋势还是有增无减。
  我想请教杨东平老师,您刚才提到98年教育部公安部简易学校的那个事,您能不能展开讲一讲他们怎么提的,我们在基层做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时候,基层政府和打工部门,往往用标准来卡,我了解到其中一个区,去年搞死了大概70多个学校,他用标准来卡,他现在不仅用这个,还提出了用学籍,你招了学生过来,他要经过一个很烦琐的程序才能给到一个学籍,甚至办学籍网给关上了,没有关网以前没有进去,就罚几十万,要存在他指定的信用社里面去,他不允许流动人口公民的权利要挟这个民办学校的生存,我觉得是非常卑鄙和无耻的事情,作为一种标准,看看您能不能提供一下当时教育部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杨东平:98年的时候,当时国家教委和公安部联合发的流动儿童少学暂行办法里面提出的简易学校的概念,他是规定可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和简易学校,他没有更具体的设置标准,但是各地在管理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提出过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一些标准,包括北京市的朝阳区,他就提出过非常实用的一个标准,简单的讲就是第一个是安全,第二是够用,就是他不是按过去说的一定要人均多少平米的教学面积,和多大的活动场所,不提这种严格的定量的要求,实际上简单的说,就是有教室,有一个基本的活动场所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关键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从现实出发,而且首先是保障流动儿童有学上,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有些问题才能解决。
  信力健:我了解这份文件,教育部思想还是比较解放的,提出来甚至上午校下午校,甚至是夜校,甚至礼拜六礼拜天都可以作为这个状况里面,现在倒过来,许多地方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从而限制了城市的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发展,现在有一种趋向,基层政府提出很高的要求,你不要在我这边就学,以免影响到我们这边的卫生和治安。这个应该引起注意。
  提问: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应该采取怎么样的办法更好的解决互相之间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我想问徐永光先生,既然你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样关注,而且我也关注了南都基金会,你是关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这么大比例的情况下,你对流动儿童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徐永光:当然这个除了政府为主以外,社会各界它都是有责任来关心他们,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一些公益活动,最近我们资助开展了一个叫新公民杯大学生公益项目征集大赛,全国有200多家大学社团参加,他们有很多,比如帮助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反正我觉得,各种各样的这样的项目当中,实际上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它就是留守在家,和父母骨肉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学校的主要责任怎么承担,寄宿制,刚才那位民办学校,他们搞寄宿制是非常有益的,安徽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家长出钱要求公办学校把他们的孩子管起来,就留在公办学校,结果家长愿意出钱,结果被出于乱收费之名受到了处罚,家长是集体抗议,抗议说我们愿意,学校把我们孩子管得很好,我们愿意出钱,我们在外面打工放心,你们为什么强行把这个方式撤销掉,而且学校还受到了处罚,实际上在现在,国家如果拿不出那么多钱,有些家长愿意把孩子托管给学校,多出一点钱,我觉得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补救措施。
  汪明: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就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我认为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而且应该说,整个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的它的变化的态势来讲,实际上他也是一个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所以从全局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具体到青神的情况,因为我也到过青神,确实留守儿童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我想结合地方的具体的情况,可能怎么样来寻求一些解决留守儿童的好的一些对策和方法,而且实践的表明,青神的很多做法,应该说也确实有很多借鉴的意义,应该说地方的探索,我们要结合本地的实际。
  新公民学校员工:我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他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他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经济制度的创新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支付转移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为什么我们当务之急做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拿美国为例,美国移民的教育做得,我所知道的,我去美国访问我所知道的,美国不管你是偷渡到美国或者怎么到美国,到了美国你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美国政府拿出钱来办特许学校,不管是偷渡的,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不问你的出身,这个教育在美国是最低的,这个最低也保证了他们教育的公平,我认为这个是,虽然美国也存在贫富的差距,但是美国政府做到了,那么在中国,我们办简易学校是中国的国情,所以在中国,应该允许办简易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制度的创新,当然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所以简易学校的创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的NGO可以做大量的文章,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在这个当中,我只想提出一个概念,根据我多年的研究和观察,和我的亲自实验,如果我们全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大家不努力,我们一代农民工子女将被耽误,后果不堪设想,谢谢大家。
  提问:刚才问题大家已经提了,要建一百所这类的学校,比如说北京,北京有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去年几位发言也说了,要取缔一部分,咱们现在还要办,政府在这方面,能不能批?还有一个问题,说如果政策打开,农民都会集中到城市,低洼效应,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有,他到城市活不了,他来干什么,就为孩子上学吗,不会的。我想请徐永光先生回答。
  徐永光:首先公益性的资金进入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个领域,这个资金是少得不能再少,是微乎其微,需求是巨大的需求,在这样的投入很少,需求很大的情况下,我相信会有地方政府愿意做的,我们只和开明的政府合作,绝对不跪下来求他,这你放心就好了。
  还有就是关于敞开大门会造成一种低洼效应,我相信首先肯定不可能敞开,公办学校一争的一视同仁,农民工孩子只要父母在这儿工作,我都给你入学,实际上也做不到,我相信真要做也是个灾难,真的是问题,真要做真的是大家要进城,不管怎么样,北京的这种教育,公立学校,北京的公立学校,一个小学生,一年的成本是六千块钱,这样的条件,那谁不来啊。
  主持人:各位,对不起,我在这么热烈的气氛下,还是不得不说声对不起,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必须马上转移第二个时段,因为还有几位嘉宾要发言,我们也就不再休息了。通过第一个时段,实际上我们已经了解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些背景,一些政策,还有一些概念,一些基本的问题,下边我们主要的主题就是听听我们来自各地的农民工教育实践者的声音,下面的时段有六位发言人。我们有请第一位发言人,来自贵州日报的记者代乐先生。
  代乐: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个地方发言,这个图片是贵阳市的农民工学校,叫做大庆小学的一张图片,这张图片这是它教室的情况,上一张图片是六一儿童节庆典的一个情况,它的校园就这么大,现现在我想重点说一下第三张图片。
  大家上面那个小女孩,注意戴红领巾的小女孩,她是我在200年去这个学校采访的时候,当时这张照片拍于2004年,她还和她的同学在一起,非常高兴的在一块上学。但是我2005年的时候,去那个学校再采访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就是这个小女孩她的母亲跟其他人走了,剩下她和一个比她小四岁的妹妹,没有了母亲,她的生活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在她做搬运工父亲的强烈要求下,这个小女孩只能辍学回家,承担了她母亲原来所有的工作。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每天上午天不亮就去商场上卖报纸,必须卖完100份都市报,然后挣10块钱回来,给妹妹和父亲做饭,她和妹妹就用这十块钱生活一天,此外她还要给父亲洗衣服做饭,2006年夏天我又到这个学校去采访,得知这个情况以后,我就对这个学校的校长说,我说我愿意给这个女孩寻求一些资助,或者我个人资助她都可以,校长也很高兴,马上就给她父亲打电话,结果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她父亲只有一句话,她上学了,谁在家里面做饭洗衣服,后来上个月我来开会之前,这个校长又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小女孩现在,因为一直没有上学,现在已经被别人拐走了,现在我觉得我们大家,对这个小女孩只有祝愿,祝愿她现在平安。我想我们可能都会认为学费是农民工孩子上学路上的一道槛,可是我想比这道槛等难的是我们农民工自身的淡薄的教育意识。
  这个故事讲完了,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贵阳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其中有一部分成果是来自于我参加香港乐施会资助的贵阳市农民工子女调查研究的一个项目报告。
  在来之前,我专门到贵阳市教育局去拿了一份最新的统计数字,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市目前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大概34万人, 约占全市人口的1/10,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子女大约13万人,其中0—5岁的儿童两万,6到17岁的儿童11万,这些孩子的就学问题不可避免成为贵阳市教育界的一个大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对象中,90%的家庭无力承担借读费,只有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学校就读,在2004年的时候,贵阳市曾经出台了一个文件,他也是按照当时教育部的一个相关规定,明确规定了,从04年开始,凡在城市上学的公办,在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全部免收各年纪的借读费,收费与当地的学生一视同仁,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公立学校,他还是出于自身的经济考虑,对农民工子女仍然收取一定的借读费,而且借读费用还不匪,小学每人每年400块左右,初中和高中每人每学期要交上千块钱的借读费,如果是想读贵阳市的某些重点高中的话,那借读费可能要上万,这个对一般的农民工家庭还是承受不了,我想这一现实的种种问题困扰着农民工子女,公办学校名额的限制,上学的歧视,父母工作的不稳定问题,让农民工的女不能很好的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辍学的儿童,目前在贵阳市依然存在。
  新阶段,贵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认为第一个是二元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子女无法真正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得不到应有社会保障和权益的分享,而依附在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不可能享受城市孩子的教育资源,无法真正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城市户口的限制,带给农民工子女的不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因为上不了公办的学校,只好选择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贵阳市在校农民工子女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只有27.8%,在民办学校中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达到了72.2%,高昂的学费是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的,目前贵阳市各个公办中小学收费的基本情况,1—6年级分别每学年400—800块不等,初一到初三每学年600—1000块不等,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情况是,1—6年级是500—1000不等,初一和初三分别是不等,相对而言民办学校这个收费是比公办学校要多100—300元不等,但是它没有农民工子女上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这一大块,这一大块对农民工来说,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经济支出。
  现阶段贵阳市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短缺,教学质量不好,同时还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的问题,这些学校还要承担70%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在调查—个来自贵州西北部山区贫困县一个农民工子女叫杨学勤这个女孩告诉我,她告诉我,她学校经常换老师,从一年纪到五年纪数学老师换了九个,有些老师只教了两三个月就走了,甚至还有课程连续几个星期没有老师来上,类似杨学勤所说的这样的现象,在贵阳市民办学校是普遍存在的。在调查中我也了解到,农民工普遍认为,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远高于其户籍所在地的公办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公办学校读书,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尽管贵阳市相关部门承诺,尽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近乎残酷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在现阶段仍然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这个数字在贵阳市18.2%,应该不是一个小叔了。
  下面我想强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心理的问题。相对于很多农民工学校落后的条件,来自于城市学校和城市孩子的歧视,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那些经过了各种艰辛和努力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是自从父母把他送进公办学校就读的那天开始,等待他们的并非是惊喜和快乐,而是接踵而来的冷眼和歧视,一是来自学校的歧视,由于户口不在当地,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成绩不计入考评,成绩好坏,老师也不太过问,而且没有机会参加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的评比,就连参加中考的资格都没有,在本地参加中考的资格。还得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这些状况使农民工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了种种的不平等,从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
  二是来自城市同学的歧视,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贵阳市主要接纳农民工子女19所公办学校里面,一个无所避免的问题正在日渐的显露,城里的孩子不会跟农民工孩子一起玩耍,农民工子女只能组成自己的小团体,彼此不相往来,这种城乡的隔膜是显而易见的,课间休息的时候,城里孩子会聚在一起讨论最新的漫画书或者是游戏,而农民工子女则在另外的一边跳着皮筋,采访的时候,一个11岁的小孩叫陈小伟他说,他说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不会玩游戏,说他们不买宁是,说他很恨他们,这个孩子说,他说他普通话不标准,城市的孩子总是笑话他,他在现在的学校里面基本上不敢开口说话。相反一些城里的孩子,对这些农民工的描述是这样的,说他们身上总有一股味道,不跟他们玩。三年级的城里孩子,马倩倩她告诉我,我们说的游戏电影玩的和吃的他们都不知道,跟他们一块真没意思。我不想夸张城乡两地孩子之间的这种隔膜,这种隔膜也不容夸张,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没有关系,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的阴影,是谁在歧视着农民工,是谁向孩子示范的这种歧视,这个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遗撼的是,这种隔膜现在正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正在影响一代人之间本该有的正常的交流和纯洁的友谊。
  农民工子女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城里的孩子与自己的差别,长期的边缘状态生长,扭曲了他们的心理,更加深了他们被歧视的这种感觉,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厌学、逃学辍学也就成为他们不可避免的命运。而当孩子在自卑和怨恨中,蹉跎掉求学岁月的时候,将是他们命运中抹不去的遗憾,如今中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呼之欲出,在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免费的情况下面,农民工子弟学校如何生存,我想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免费义务教育也就意味着由政府承担学校的所有的办学费用。贵州的情况是大致按照生均教育经费划拨到学校,预计在明年,最迟到后年,就可以基本实现农村的小学基本上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他标准是按照小学每人三百元,中学每人五百元划拨到学校,其他省的情况比这个还要高一些,这些钱是政府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名义划拨的,但是在这个新机制的条件下,民办农民工学校怎么办,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全国各地也都出台了中小学办学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学校,一律关停,毫无疑问,在城乡夹缝中生存的民办农民工学校无法达到这个标准,是政府帮忙让它达到标准,还是作为黑学校继续存在,在这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面临的选择,继续回到城市和回乡上学,据我所知,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导向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要用农村免费上学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回乡读书,从而减轻一些非常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压力,但是问题是这类政策的导向作用能不能体现,就算是完全体现了,由此所造成的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又有没有什么样的政策的考量,全免费之后,又如何实现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机遇的平等性,这些问题,我想我今天只能给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和思考。
  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代乐先生,以一个记者的敏感,记者的立场,和记者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贵阳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个案例,下面我们听听广州市的案例,主讲人是来自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信力健:我是广州信服教育集团,我姓信,我想谈谈,在全国民办学校里面,广州应该是最多的,最早在义务教育段开民办学校,应该是英豪,当时创办这个学校都是以贵族几十万,大概30万这个储备金的模式来创办的,当我们在1996年的时候,创办第一所民办,农民工学校之后,这个总的走向就已经开始慢慢变化,尤其是后来进入危机以后,贵族学校倒闭,到了现在,现在义务教育段的国民教育里面,一般现在变成了三大块,一大块是传统的公办学校,一块是城市的农民工学校,像广州市最多,大概广州这么一个地方,大概有300所左右,大概容纳了将近30万农民工子弟,还有第三类就是名校办的名校,这类目前是比较特别的,现在徐永光先生可能在创办第四类,当然还没有出现,第四类我估计是最重要的一类,这个是蛮重要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取向,现在目前我们从媒体或者是说官员,或者学者的语言里面,我们看到有些悖论或者一些思维的误区,农民工教育问题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他们是一个国民的问题,现在是说城乡一体化建设,或者城乡国民权利均等的这么一个命题里面,这个整个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转折,就是从一个农村社会或者是乡村社会转为城市社会,或者是现代化的社会里边,城市人口应该逐步超过农村人口,最近看到一个数字里面,住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个数字不知道准不准确,如果是这个数字准确的话,总体的趋向还是说城市化的进程还是要加大速度在发展,农民应该转移到城市里面。
  在过去的50年里面,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走的,目前中国这个局面来讲,应该是说,农民转为市民,市民转为国民,国民转为公民这么一个重大的市民转换,所以我们在96年开办民工学校的时候,我们看到农民当时非常悲惨,或者是非常落后,比如说他们当时来到学校的时候,他的父母带着三四个孩子,这个父亲就去问这个母亲,哪个孩子叫什么名,哪个孩子大一点,怎么写这个字,他父亲都不知道,这个确实很特别,然后自己孩子叫什么名也没有搞清楚,哪个大哪个小也搞不清,他们当时来的时候没有穿上衣,穿一个牛头裤,对学校非常不礼貌,对校长非常不礼貌,经过十年变化非常巨大,有些农民工或者农民的身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人民农民在城市里面是上升的阶级,我把它称之为第三等级,有运气的都转为商人或者经商务商,我自己开办的六所农民工学校里面,很多的这种身份都不停的在变化,家庭收入在不停的转,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来讲,家庭收入比较好的,现在我的判断里边,已经超过了一半,就是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城里发生了重大的一些变化,我们当时找了一个个案,这个个案是说,他的父亲当时来城市的时候,推着一部单车来谋生,送菜送一些东西,过了一年他赚了一点钱,换了一台摩托车,他再经过一年,他就租了一个店面,卖鞋,卖皮鞋,假的名牌鞋,再过了一段时间,他成了业主,最后在他的儿子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儿子已经能够考上广州市最好的一所学校,他家庭整个发生变化,有三个铺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案例,
  为什么我讲这个事情呢?目前城市的流动人口学校,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生死存亡的一个问题,就是两免一补,这里有一个假定,城市的财政应该比农村的财政要宽松,城市的政府应该更有能力解决国民教育问题,就是说所有义务教育都应该由相应的政府出资来举办,这是全世界的惯例,日本人在甲午战争结束以后,获取了中国的一笔赔款,他的天皇决定,这笔赔款一分钱都不能用,全部放在国民的八年义务教育里面,所以日本人在一百年前就开始实施了全国免费的八年义务教育,并且在比较短的时间,能形成,最后来讲造成目前中日力量对比,我觉得是基于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所以在这个命题里面,假定说我们现在城里的300所的流动人口学校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在这里,假定说政府完全实施这个九年义务教育的全免费,这300所学校面临的就会是一个倒闭。这是必然性的,因为那个学校全到了公办学校,他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这25万甚至30万的学童,就有一个大迁徙的过程。当然政府还可以采取另外一个政策,就是把这300所学校全部收买过去,收编,把国民党军队收编为共产党军队,也是可以有的,这个选择也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判断出基层政府他们会采取哪种措施,也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发生不同的变化,我们看到农村就在炒着这个事情,能不能够按国民来获取两免一补,按人头落拨付,不管你到哪个学校,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你在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就具有同等的权利,你不管是在家读书也好,在哪里读,这笔钱是钱随人走,这样一种情况,就发生了另外一个方向的重大变化,就是说这300所的或者更多的农民工学校,得以一个重大的发展,现在基层政府在限制这些农民工学校手上有两把刀子,一把刀是标准,认为你不达到标准,因为他所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工,农民本身家庭比较困难,我刚才说的案例是我们学校有少部分带变化,大部分还是处于比较贫困的,比如说700块钱,800块钱,或者一千,一千多一点的,这样的学校来讲,从硬件到软件,不管是什么件都是四低,这个基本状况,问题是说,在于你政府不给予支持,NGO不能大规模倾斜,他们怎么办呢,面临两难的措施,政府来讲就卡他们,我刚才讲了,现在基层政府有一种不良的倾向,驱赶这些外来工,他们要评市卫城市,他们要搞安全,外来工也不安全,作为基层官员的椅子和帽子是至关重要的,农民工活不活他不管你,今年开始,基层政府,某些区的基层政府采取了计划招生,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本来这个学校我们举一个例子,某一个学校正常教五个班,现在给你两个班的标准,给你计划,我们搞不清楚这个计划怎么想出来的,第二搞学籍,户籍公安部门逐步取消的时候,教育部在弄学籍,他只要在这儿生存,就是我国的公民,你就有责任在这儿读书,他要经过复杂的程序确定你能不能读书,这是非常荒谬的,本身你没有拿出一分钱,你有什么权利折腾国民读书的学籍问题呢?他就是说,整个养着十万块钱一年的政府的公务员的成本。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两把刀来讲是卡住民办学校继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槛,我觉得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在这里面媒体的一些或者个别人的一些错误的想法,我想交换一些意见,比如说民办学校盈利不盈利的问题,确实假如徐永光的学校在全国能够普及,这个学校不仅仅说每年拿出200万,拿出200个亿,甚至2000个亿这样一个数据,你说2000万我觉得真是杯水车薪的请,根本对中国4000万流动人口也好,一亿流动人口也好,都是不定用的,公益性,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到,很简单一个事情,比如说现在有一百个面包铺子,有98个铺子是免费的,你公办学校应该是公益性的,有两个铺子,现在外来工学校只占2%左右,甚至有的多一点,你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农户口能迁回农村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