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释迦牟尼尼,老子,儒释道三家谁最厉害

您现在的位置是: &
金融风暴,于我如何?
摘 要:假如中国文化儒释道这三家的老前辈: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遇到了金融风暴会怎么办?
  假如中国文化儒释道这三家的老前辈: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遇到了金融风暴会怎么办?
  东方大道弘扬三气
  当前,在西方世界的金融风暴中,受到冲击以后的一些人都不想活了,还有人想跳楼。本来这个东西值上百万美元的,现在一落价就剩几万美元,这个幅度变化太大了,这真是风云突变。人们在商品社会中已经感到非常惶惑,不知往何处去。我不是搞经济学的,我也没感到这个金融风暴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东方学问中最重要的是儒、道、释,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来生根、滋长、繁荣的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家,假定这三家的老前辈,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遇到了金融风暴会怎么办?我认为他们堪为我们的楷模。
  本次大会让我压轴,我就说些压轴的话吧。我今天重点要推老子的哲学。十年前,我写了一篇最短最短的短文,正文只有三个字,曰:正、清、和。注解不过三十个字。这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和气,释迦牟尼尚清佛。东方大道弘扬这三气也。
  宇宙是物质的。宇宙的第一个属性是物质的,第二个属性是无限的。什么叫无限呢?一个指时间,是无头无尾的;一个指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换句话讲,我们知道的东西永远没有不知道的东西多。老头儿要比小孩儿书多念一点儿,他就越来越知道自己知道得太有限,学然后知不足嘛。
  得与失,不过是有和无
  老子的《道德经》在回答一个问题,地球是“有”,我们个人生命也是“有”。今年,我,接近50公岁的一个文怀沙,就坐在这儿,就是一个“有”。那么这个“有”从哪里来的呢?用老子的哲学看,不能以有为有,有必然出于无,是无中生有。有、无不是一对矛盾,有来自无,老子的道德经是大道,所有的有都是从无中来的。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创思维体系的先驱。老子所谓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最主要的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从字面理解意思是,道不可以说,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道德经》81章,其中52章使用了道这个概念。道的英文是SHE,道是女性的,这的确是老子核心所在。这个道是万物本原,是自然,是清,也就是无,无限的无。无不是虚无,不是没有,正如佛家所讲的空不是虚空一样。确切地说,无更像阴阳的阴。
  天下万物出于有,有出于无,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正确理解老子的无,我们就不难弄懂他为什么主张无为了。无为不是不作为,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何等高明啊!如果你拿来了有形的资产,那叫得;现在金融风暴,你亏了几个亿,那叫失。道德的德是精神财富。道是妈妈,德是孩子。有是天地万物的外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以道为基础,以德为归宿。无和有不是矛盾,而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是从不存在到存在的一个过程,这构成了天地和谐的有机整体,万物在和谐中共存。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当前位置: >>
东平县景点概况
东平县第一节 东平县概况东平,位于山东省西部,全县总面积 1343 平方公里。 东平多山水,大自然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灵性。东平的山与泰山一脉 相承,深得了泰山文化的熏染;东平的水源自于大汶河,自古就受到古老 文明的滋养。黄河滔滔西来,沟通了中原的信息;大运河穿境而过,带来 了大江南北的繁荣,东平一度成为了山东经济文化的重镇。 东平古时称作东原, 《尚书?禹贡》载, “大野既潴,东原底平” ,这 是东平见于史籍的最早记录。夏商时代,东平属于古徐州;周代,封邦建 国,东平境内建立了须句、彰、宿等小诸侯国。之后诸侯兼并,三小国分 属了鲁、齐、宋三国。秦代统一中国后在今县境内设立了须昌、无盐、张 县三县。西汉甘露二年(前 52 年) ,该大河郡为东平国,东平始称为国。 所辖范围增大。东平称国一直延续到东晋该称东平郡止,历时近 400 年; 东平作为郡,一直到南北朝,又是 400 多年。隋初,改属郓城,州治先是 在今郓城县, 唐初郓州治所移至今东平县须城, 并改境内宿昌县为东平县, 东平由此称县。宋咸平三年(1000 年) ,因河水漫决,移郓州治于今州城; 宣和元年(1119 年)改郓州委东平府。金兵南下,立刘豫为伪“大齐” 帝,治所曾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路首邑。元代设东平路, 州成为治所。明朝建立,设东平府,洪武八年(1376 年) ,降府为州,辖 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五县。清初仍为东平州,属兖州府,1730 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后改州为县。纵观东平数千年历史,曾经为国、为郡、 为府、为路、为州,虽历经朝代更迭,其经济文化的显著地位却始终没有 变化。这方沃土培育了雄厚的文化根基,酿出了醇厚的乡风民俗,形成了 极为珍贵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 东平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准地台的鲁西断隆区。 由于东平县地处山地丘陵与鲁西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高-1- 西低,最高海拔为歪老婆山顶 451 米,最低点在老湖区七神堂位 36.7 米。 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平原及湿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70%。平原地区河溪 纵横、湖波荡漾、沃野千畴,一派秀美的田园渔家风光;低山丘陵主要分 布于县境北部, 大小山头共 218 个, 许多山头受到风化等外力作用的影响, 山形奇特, 峭壁高耸。 很多山上至今仍留存着庙宇、 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 其中不乏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泊、河道、山泉、湿地众多是东平最主要的地貌特色。大清河为境 内最长的河流,梁山泊(东平湖)为山东的第二大湖,是宋代水浒英雄活 动的地方。稻屯洼、王台湿地公园水质清澈,苇荷成片,水鸟荡在空中, 游鱼翔于浅底,实为一幅少见的北乡水乡泽国的旖旎景色。 东平有各类植物 473 种,各种鸟类 62 种,经济性水生动物 27 种。梁 山泊中的鲤鱼、鳜鱼、中华绒螯蟹、甲鱼都是著名的特产,各式鱼宴,为 游人所青睐。 东平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其中自然景观, 包括山、峰、洞、石、峡等 65 处,水景 30 处,古树名木 20 处、气象景 观 6 大类;人文景观 150 余处,共有道观 14 处、寺庙 9 处、石窟摩崖造 像 9 处、石窟摩崖造像 9 处、教堂 2 处、书院 1 处、桥坝 4 处、摩崖刻石 5 处、碑刻 40 余处,石坊 3 处、古城镇 8 处、古遗址 8 处、古墓遗址 8 处、水浒传说故事及主要遗迹 10 处…… 东平是我国文学名著《水浒传》的发源地,当年起义军聚义的山寨以 及主要的活动地点大多都在东平县境内,好汉们以梁山泊为根据地,战官 军、平盗贼、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杀富济贫,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 事,至今尚有众多的遗址保存了下来。 东平运河、堤坝、村台、水闸等水利设施样样皆备,漕运、分水、蓄 洪、水上交通等各种功能俱全。东平的清水桥比赵州桥还早 7 年,戴村坝 则被誉为北方都江堰,如今的南水北调工程因长江之水沿大运河北上,长 江水将从黄河之下穿过,这种双河立交,乃中国所独有,华夏之奇观。-2- 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东平这块土地上造就了无数华夏栋材。西汉时, 有“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夏侯建。东汉时,“建 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荷宰相辅和凝、王朴;宋代,有宰相梁适,状元梁灏、 梁固,还有儿科医学家钱乙,画家梁楷……可谓灿若繁星。 自古以来,东平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东有连绵山地、西为平畴千 里的无与伦比的地理环境, 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使得儒、 释、道、基督、清真诸教咸备,禅寺、宫观、佛窟、教堂、书院、庙祠遍 布。东平腊山是我国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邱处机的袖珍悟道处。地 处州城的清真寺为昔日运河上著名的伊斯兰教礼拜场所, 是远近四方穆斯 林的集中地。 孔子说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有山有水的东平,仁者也喜欢, 智者也喜欢,确是一块宝地。第二节梁山泊梁山泊、王台湿地、腊山景区又名东平湖、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安山湖等,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 平县城西部。济菏高速公路、泰东公路均可到达。距济南 120 公里,距离泰安 50 公里。属梁山泊水浒文化自然生态风景区。据《尚书?禹贡》载: “禹敷水 土” 、 “大野既潴” 为梁山泊之始,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大野泽、 梁山泊、 北五湖以至形成今天东平湖的历程,是 山 东 的 第 二 大 淡 水 湖 , 烟 波 浩 淼 , 吞 日 月 而 接 长 天 , 自 古 有 “ 小 洞 庭 ” 之 称 。 1985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 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梁山泊总面积 209 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上的重要枢纽,景区内 芦蒲茂盛、港汊纵横、渔帆点点、水鸟盘旋、青山环抱,仍具水浒旧观。而传 说中的八百里水泊,就是今东平湖,至今面积并没有缩小。所谓八百里,按中 国古代的表述习惯,应是“800 平方里” ,就犹如书画界习惯称字画为“四尺” 、-3- “六尺” ,而实则均应是“四平方尺”“六平方尺”一样。梁山泊现在的面积换 、 算成“市制” ,恰应是 836 平方里,正是当年的“八百里水泊” 。 梁山泊向社会开放后,建设了三个专业旅游码头,先后购进游船 80 余艘, 成立了三个游船公司。自 1985 年以来,每年前来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另外这 里也是《水浒传》传说遗迹特别集中、特别富有代表性的地域,物产丰富,景 色优美,水质清洌,荷花丛生。人文景观融合在自然环境中。主要景观有聚义 岛、芦苇荡、王台湿地公园以及周边的小凉山、北梁山、石碣村故址、宋江残 碑、渔家乐旅游项目等 20 余个。聚义岛(新名) 旧称土山岛、湖心岛、无影山,在梁山泊之中。历史上曾是水上九省御 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传说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后,晁 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躲避官府缉拿,便到此 岛聚义,所以称作聚义岛。晁盖死后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 , 由于晁盖生前喜梅,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 。 聚义岛自然风光十分优美,青山、绿堤、碧水、蓝天相映成趣,宛然一幅 宁静、幽雅、天然的山水画。国家目前实施的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 穿过梁山泊,形成“一进两出”的水利景观。聚义岛也将逐步成为中国北方凭 吊水浒英雄、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晁盖墓 晁盖墓在聚义岛上。相传,当年晁盖等七位好汉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后, 躲过官兵追杀,先是落草棘梁山上,后又来到了聚义岛,修建了聚义厅,聚集 各路英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后晁盖死后,为了纪 念他,梁山好汉便把他葬到了聚义岛上。-4- 洄源亭 聚义岛上有洄源亭遗址, 洄源亭是唐代著名诗人、 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 相传此亭竣工后,他曾遍邀宾朋前来观光,并在亭下设宴赋诗,作《秋夜小洞 庭离宴诗》一首,其诗曰: “……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耿河。夜既良兮 酒且多, 乐方作兮奈别何。 别情依依, ” 使人难忘。 后宋代文学家苏辙过梁山泊, 也曾宿于此岛,并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静,卧听渔家荡桨声”的诗句。 又据史料所载,此亭确为唐代所建,但其余不祥。而现代考古学从其所处 位置及名称上分析,似乎是水文标志,意为黄河与汶河之水常在此处交汇,水 流回旋;或是黄水常大于汶水,在此处逆流而上,故可称作“唐源亭” 。只是如 今黄河之水已基本不会再进入东平湖与汶河交汇回旋了。王台湿地 在梁山泊东南部,水面约 40 平方公里。老湖镇六合楼村有码头可至。湿地 内芦苇丛生,芡菱成片,苇丛之中,辟出条条水巷,船在水巷中航行,就像车 行驶于城市的道路之间。浩渺的水面上,鱼鹰上下翻飞,不时地将闪着银光鱼 儿甩向船舱;水边,鸭子群成群,饲鸭的女子轻快地荡着小舟,小舟后留下了 一道长长的涟漪; 更有那点点的水鸟嬉戏于苇丛旁, 给湿地增添了无尽的情趣。 王台湿地具有立体的多样化生物系统,可供游人划船垂钓、采摘,进行生动的 现场科普活动。水上森林 在王台湿地南,水陆交接之处,有大约 5000 亩人工杨树林。树林规模浩大, 杨树笔直生长,临碧水而刺蓝天,可谓蔚为壮观。水上森林形成了小气候,夏 日酷暑季节,此地颇为阴凉,成为盛夏游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水下森林 梁山泊水质透明度良好, 水下植被茂盛, 密密匝匝的水生植物或似行云飘动,-5- 或如翠柏青松;有的如杨柳般婀娜,有的像秋菊竞相开放,可谓千姿百态,犹 如水下的原始森林。水上花园 梁山泊水中的植物,按季开花,花期长,色泽艳丽。有红色、白色的莲花, 黄色的荇菜和马来眼子菜花,白色的菱角花和华夏慈姑花,紫红色芡实花以及 翠绿的芦苇、蒲草,在千顷碧波之上,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犹如一座 繁盛的水上花园。双日对出 晴朗的早晨,日出时分从梁山泊西面观看湖面,朝阳从湖东的山丘后冉冉 升起,满天彩霞映红了半边天,此时天上彩霞中拥着一轮红日,湖水的微波中 也映着一轮红日,形成天上、水中双日对出的壮观景象。碧波夕照 日落时分,从湖的东面观看湖面,只见日轮如火,晚霞似锦,满天的火烧 云,映照着梁山泊水面,湖水尽赤,如彩练翻舞。此时,船如金鲤,鸟似火凤, 波光粼粼,彩影飘动,五色斑斓,景致甚为壮观。平湖明月 每月望日前后, 在梁山泊赏月是湖区特有的情致。 月明风清之际, 泛舟湖上, 皎月当空,映在水中如玉盆沉水。此时,看渔火闪烁,远山如黛,听涛声似琴, 水鸟偶鸣,沐浴着阵阵轻风,俨然天上人间。乐郊池亭遗址 位于湖东南岸边,有一高台,是宋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情趣盎然,赞叹不-6- 已,挥笔赋诗曰: “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 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速上下, 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种, 青红随四时” 。清水石桥 又名清河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桥,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据说,它 比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赵州桥还早五年,堪与赵州桥并称姊妹桥,只是至今沉 没在了梁山泊水下,已渐不为世人所知了。 隋唐时期,东平地区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而大 清河成为了当时通行的障碍,隋仁寿元年(601 年) ,便修起了此桥,大桥沟通 了南北往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清水石桥同水泊岛上的洄源亭齐 名, 同为诗人笔下歌颂的对象。 如今有关专家与国家交通部门对此都十分关心, 经过查找史籍及现场考察,此桥长约 133 米,石材加工华美精巧,可能于宋咸 平三年(1000 年)黄河决口,与洄源亭一并淤入水中。金山坝 位于东平湖西岸戴庙乡,是黄河滞洪区与东平湖的一道屏障。南北走向, 南与孟垓村东二级湖堤接壤,北与金山相连,全长 7 公里。坝东为东平湖区, 水波浩渺,帆船密布,一派渔民丰收景象。坝西为生态园区,村民进行坑塘养 殖,坑塘遍布,一望无际,尤其是养殖的乌鳢鱼被定为无公害产品,畅销省内 外。它与黄河、棘梁山、金山、聚义岛最近,是旅游观光、游人垂钓的好去处。桑园村渔家乐园 位于戴庙乡政府驻地东 4 公里,经二级湖堤向东前行堤北即是,全村 1400 多人,是一个典型的渔民村,村北修建渔家乐一处,集吃、住、游于一体,现 有旅游船数只,餐饮船两只。 传说桑园村源于古代的祭祀, 在祭地后土山旁必植桑园, 为男女交往场所。-7- 黄河 在梁山泊西。黄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自青藏高原东下,流经数省,到达东平湖畔,从东平县戴庙乡入境,转东北方 向,流经银山镇、斑鸠店镇至旧县乡出境,流入平阴县,此处已属黄河下游, 河床高出地面数米,是名符其实的地上悬河,现已成为黄河公园,供游人观览。古运河 又名京杭大运河,在梁山泊南大安山处尚有遗迹。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 春秋末期,后于七世纪隋炀帝开凿扩建而成。运河故道在东平入境,分为元运 河和明运河。 古运河在东平县境内为 59 华里 108 道湾, 是东平县的一道风脉, 汶上县出 了四大尚书。东平县出了父子状元,戴庙出了皇封“恩褒三代都御史” ,均树碑 立坊,成为古今佳话。腊山 又名聚仙山、小泰山,位于东平县西部,梁山泊西岸,西距黄河 6 公里, 主峰海拔 258 米,景区占地 10.848 亩,绵延 30 华里。传说腊山的得名缘于大 禹治水之时,当年大禹治水到中原一带,河道为山峦所阻,就命神牛把此山拉 到东海之畔。神牛拉此山至古大野泽(即今梁山泊),误以为到了东海,所以古 时这座山被叫作 “拉山” ,因其山水相依,气势绝佳,成为方圆千里的著名景 致,又因腊山曾为古代祭地之山,每当日出之时山巅瑞气缭绕,霞辉闪耀,状 若宝塔开光,酷似蜡烛吐焰,故演变为“腊山” 。后来,太公封神,腊山为仙人 所居,所以后来又称为“聚仙山” 。 腊山人文景观众多,现存有祥龙观、玉皇庙、碧霞祠、龙王庙等,其主 峰北侧石壁上有古人题刻 “阿南屏翰” 、 “气象万千” 、 “高山景行” 、 “平云桥” …… 《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晁盖、吴用、阮氏三雄聚义举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里。-8- 云路桥 云路桥在腊山山门内,横跨于沟壑之上,连接起了登山的石阶。因腊山 是道家仙山,游人进山跨过此桥,即象征着由凡间进入了仙境。红韵涧 在云路桥南。山涧中黄栌与火炬树遍布,每逢秋季,千壑红遍,满山浸染, 如霞似锦为青山添色,为湖光增彩。古戏楼 又名乐台,始建于明代,南北长 14 米,东西宽 18 米,木构灰瓦顶,双 石柱支撑,楼高约 3 米,是腊山道教音乐的主要演出场所,曾为腊山道教的发 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道教音乐家杨清荣就经常在此演出。戏楼石柱上有对 联一副: “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 。二十四孝祠 在进山入口处,是改革开放后新修的景点,祠内以泥塑的形式再现了中国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卧冰求鲤、刻木事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象表 现。祥龙观 又名三清宫,在登山道路的西侧。因元代道士、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 处机在此修炼布道而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据有关文字记载,近 500 年间,先 后有 20 多位道长在此住持。民国时期,道长齐合智曾任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 此观的影响遂远播省内外。 祥龙观正殿为老君堂,西楼为三清宫、邱祖阁,东为藏经楼。相传观内的 老君堂最为古老,为唐代道教学者、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所建,院内有两-9- 棵高大的古树,一棵为国槐,一棵为青桐,相传为邱处机亲手栽植,取 “怀童 不老”之意。 观内西南角有一口井, 名玉露井, 相传在此修道的解龙江曾化缘长江以南, 将化缘的银两购置木材,投入长江,木材沿江河北上,然后从玉露井冒出,便 建起了这座道观。黑枸叶树 腊山植被稠密,古树名木遍布。祥龙观前有一株古树,粗不盈握,高仅数 米,皮黑而叶厚,枝稀而多曲。树虽不伟壮,但树龄距今已有 500 年历史,人 称之为“黑枸叶树” 。黑枸叶本属灌木,但在腊山却因水土的奇异长成了乔木。 经专家考证,这种现象是十分少见的,故被誉为 “山东第一树”。车梁木 黑枸叶之侧,有一种叫车梁木的树,生长极其缓慢,数十年不见其增高, 木质坚硬如铁,斧难砍,锯难断。以石块击之,石碎而树无损。传说当年孔子 乘马拉木车周游列国时,常因路之颠簸而致车梁断毁,后偶遇此木,伐做车梁, 虽历尽坎坷,而车梁竟毫无伤损。后人故尔把此树称之为车梁木。邹龙江墓 位于祥龙观西,相传邹龙江曾在腊山祥龙观修炼布道,有一年为修建道 观,化缘于长江以南,忽逢大雨,车船不通,邹龙江把木料一根一根投入长江, 返回山林后,却见所购木头从玉露井中冒出。邹龙江死后便埋葬在这里。玉皇殿 又名玉皇庙,在药王庙之上,紧靠悬崖悬崖而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571 年) ,石壁青瓦,造型十分古朴。殿内塑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四大天 师像;殿内壁画绘有天神巡游图,增加了大殿的肃穆威严感。玉皇殿院内有唐- 10 - 时所植侧柏一株,苍劲挺拔,姿态万千。千层叠柏 在玉皇庙南侧上方崖壁上。老柏虬枝苍古错节盘根生长于崖壁石缝中,沿石 壁层层上叠似有千层,根枝相依,老干低垂,造型奇特。老虎洞 在玉皇殿北,为天然石洞,高约 2 米。腊山为石灰岩构造,多水蚀溶洞, 此洞即其一。传说《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怒打渔霸后,遭官兵搜捕,藏于老 虎洞,官兵追来听到阵阵虎啸,即不敢前来,阮氏三兄弟于是躲过一劫,后聚 众起义,成为好汉。如今洞壁上还有线刻的“阮士三雄”造像;又相传为药王 曾救活过腊山老虎,所以洞内有石雕卧虎。据说,此洞可穿过腊山,一直通到 东南山麓湖滨的青龙观,因此此洞叫“前老虎洞” ,而青龙观出口处则称“后老 虎洞” 。洞口石壁上刻有明代诗人于慎行《游虎窟南洞》诗一首: “湖上青山俯 画楼,春来登眺思悠悠,香台雨色千峰暮,曲洞松声万壑秋。落日遥悬平野树, 浮云忽断大清流。共度康乐多豪兴,更见羊河接胜游” 。八仙台 老虎洞之上有一石平台,相传是八仙铁拐李、汉中李、韩湘子、何仙姑、蓝 采和、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云游四方,喜爱腊山风光,降落云头,在此驻 足。八仙看到腊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信道之人甚众,于是就想做些善事,使 腊山香火更盛。铁拐李看到石平台与峭壁之间有一狭谷,行人要绕道而行,便 施法术搬来一块大石,架起了一座桥,这就是今天的“仙人桥” 。这是韩湘子吹 起了笛子,悠扬的笛声回荡在山谷,山上的百鸟也跟着鸣唱起来,山下的农夫、 渔夫都听得入了神,这仙乐后来就成了著名的腊山道乐。何仙姑也不甘示弱, 她看见山路上有一老太太怀揣香纸在艰难地登山,便用手指一点,老太太顿时 就像年轻了二十岁,浑身充满了力量,再也不觉得累了。吕洞宾的法儿更绝,- 11 - 他看到腊山上的树还不是很多,就把手中的剑朝一株柏树一挥,削下一片柏树 叶子,这些叶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了根,石头缝里也长出了树,几百年后, 这些树都长成了参天大树。九重台 腊山的地质景点,位于八仙台上方。由于石灰岩垂直节理与水平节理均发 育较好,形成一块块巨石,层面明显,从八仙台至山顶边缘共有九层,故称九 重台。太白庙 在老虎洞对面,相传为太白金星下凡之处,庙宇体量较小,被悬崖环抱、 古树簇拥,增加了腊山的道教文化氛围。太白庙附近有八仙台、仙人桥等景点 衬托,显得十分幽奥。太白金星为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古时,金星早晨现于东 方称“启明星” ,夜晚位于西方叫“太白星” 。传说太白金星主杀伐,古代诗文 中多以比喻兵戎。 《西游记》有太白金星奉玉皇大帝旨下界诏安孙悟空之说。在 中国道教名山中供奉太白金星的并不多见,故此庙显得十分独特。王灵官庙 位于祥龙观下方,始建于元明之际;单间面北,面阔 4 米,近于方形,石 墙,木构灰瓦顶,庙后有钟架。王灵官是道教所奉的雷部、火部天将及护法神, 最早出现在明代,北方道教名山祀奉此神者较为少见。柏中柏 又名柏上柏,位于王灵官庙旁。柏树生长态势多为宝塔形,而腊山一株古 柏却生长奇特,树冠下部呈塔状,而冠顶则如羽盖,枝条横生,辐射如轮;又 似金菊绽苞,花瓣怒放,形若玉盘。此木人称“柏中柏”。- 12 - 药王庙 又名药王殿、药王洞。出祥龙观,沿石阶向上,丛林掩映中,一座小庙借 天然石洞建造,庙内塑药王孙思邈金身。相传孙思邈曾在腊山采药行医,治病 救人,为百姓深为敬仰。史载孙思邈幼时多病,于是发奋习医,攻读不辍,达 到了精深造诣。学成之后,他拒不为官,长期在民间行医,并编写出了《千金 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两部书名皆冠以“千金” 、 ,是说人命重于千 金。他在书中首次提出医德概念,要求对病人要“无求无欲” 、一视同仁,像对 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说,病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不能怕苦、怕脏、怕 臭,必须 “一心赴救” ,故后人把他尊奉为“药王” 。药王庙后有一石井,井水 终年不涸。青云梯 是腊山登山盘道中最陡峭的一段,起于**止于** ,全长**米,共有石阶** 级。是用粗錾的青石修筑,始建于唐代,东西各有一条,远观似悬挂在陡峭的 碧峰之上,犹如通天之梯。小岱峰 腊山有著名山峰 72 座,其中最值得称道者为“小岱峰” 。小岱峰山势陡 峭,悬崖高耸,峰巅长满奇松、怪柏,其状酷似泰山山峰,故名之。山东境内, 称作“小泰山”、 “小岱宗”的山峰甚多,而此处的山峰虽是石灰岩构造,但其 形峻拔,松柏苍劲,颇得泰山神韵,故其名可谓贴切。碧霞元君祠 又名泰山奶奶庙,在玉皇庙之上。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俗称泰山老奶奶。 建国前,碧霞元君祠遍布全国各地,称作“泰山行宫” ,也叫“奶奶庙” ,此处 的碧霞元君祠即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泰山行宫。祠内塑有碧霞元君、金童玉女、 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神像。祠前悬崖边立有一汉代石刻,石刻上雕有麒麟、青- 13 - 龙、白虎、金童、夜叉等造型,均显得古拙而又栩栩如生。此石刻保存完好, 形制独特,较为少见。兄弟柏 在碧霞元君祠西。崖壁上两株古柏相依相偎,并肩生长,如影随形,情意 令人赞叹,柏树自古被视作阳刚之树,有大丈夫气质,故称作兄弟柏。天街 沿碧霞元君祠东侧拾级而下,即是天街。天街原为泰山之巅的著名景观,因 腊山人文内涵与泰山颇为相近,又因此石路沿悬崖而建,很像泰山天街,故名。 天街东段有一三岔路口,一路下山可至云路桥,云路桥是横跨红润涧的一座石 桥;另一路东去,可至龙王口、瞰湖亭。“阿南屏翰”刻石 位于山道北侧石壁上。阿读 e,平声,为大的丘陵;屏翰即屏障,引申为 捍卫的意思,比喻卫国的重臣。此处不知作者所指何人、何地、何事?小叶朴 俗称疙瘩树,在天街附近。为腊山奇树,树皮浅灰色,平滑,枝条疙疙瘩 瘩,节节如豆,故当地人称之为疙瘩树,据说此树仅在鲁西南地区有少量生存。 小叶朴属落叶乔木,为多种蛱蝶的寄主植物。树的每个疙瘩中,都是昆虫的居 所,入秋后,昆虫羽化而出,满山纷飞如萤。扁榆 在观湖亭的山道旁,有树一株,冠平如同剪修,蓬蓬似伞,滴水不漏;其叶 墨绿似漆,厚若铜钱,而枝柯皆扁平,颇为少见,人称“扁榆”,是榆树的变 种。- 14 - 望人松 位于腊山平云桥畔,峭壁陡岩,嶙峋耸立,树皆负势竞上。独有一龙爪柏, 根扎岩隙,身如游龙,向山谷凌空逸出,远望若含笑招手,酷似黄山迎客松, 树旁岩上镌刻“望人松”三个隶体大字。龙爪柏在悬崖上生成这般模样,实不 多见。龙王口 腊山之巅出现一片开阔的平地, 其间有一两米多高的石碑拔地而起, 上书: “龙王口” 三个大字。 传说那八百里的梁山泊就是上古年间龙王在此微启龙口, 徐徐喷吐而成。瞰湖亭 又名观湖亭,修建于腊山之巅东面的山岗上,为六柱、六角亭,四周围以 石栏,亭内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在瞰湖亭极目四望,南、北、东三面皆 水,唯见梁山泊一碧万顷,波光粼粼,点点白帆荡漾在水面,一派诗情画意。 自古这里就是文人骚客览胜、吟诗、作画的最佳所在。五凤岭 由龙王口西去是五凤岭。相传唐朝状元李怀玉的夫人及四个女儿皆能文善 武,曾辅佐怀玉建功立业,在腊山围剿流寇时,爱上了这片山水,死后安葬于 此。五座碎石垒起的两米余高的青V,两两相隔不过百米,五位叱诧风云的巾 帼英雄,长眠于这青山秀水间留下了众多感人的故事。聚仙阁 过五凤岭继续向西, 即腊山的西峰。 传说八仙过海之前曾在腊山流连了许久,- 15 - 立在峰顶,比较腊山与蓬莱哪个更美。于是人们在这里新修了聚仙阁,阁的石 构件上处处雕刻着鱼鼓、花蓝、仙笛、葫芦等等八仙的宝物,使腊山增添了更 多的神奇氛围。磨香寺 在腊山之阳,由东西两院组成,西院北为大雄殿,南为天王殿,东院为藏经 阁,藏经阁下有一泉,曰“荷香泉” 泉水清澈透明, , 西院大雄宝殿前有莲花池, 传说清朝时东平大才子刘工灌曾在此聚众讲学,方圆数百里内儒生趋之若骜, 名震一时。磨香寺鼎盛时期香火甚旺,有“从南京到北京,磨香寺第二工(喻 其建筑做工精巧) ”的说法。青龙观 在腊山南麓。传说青龙是祥瑞之物,四方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 一。腊山是道教名山,祥瑞福地,故观名以“青龙” 。青龙观始建于明隆庆元年 (1567 年) 。清雍正、乾隆年间都曾有重修。历史上青龙观是一组结构宏阔、 造型壮美、颇富堂皇气势的建筑。分东、西、上三部分,西为钟鼓楼、碧霞祠, 东为藏经楼,上为玉皇殿。 民谣“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此时,是青龙观庙会,远近群众来此祭祀, 香火旺盛。龙须柏 在青龙观前水泊岸边的山坡上。 山上有奇石高悬, 石间夹缝中生长着苍劲翠 绿的古柏,树干弯曲上挑,树枝垂直向下,如青龙戏水。奇石被人们称作青龙 石,古柏则像青龙须,故此树名之“龙须柏。 ”昆仑山 又名昆山、困山,在腊山东南约 1 华里处,与腊山隔水相望,山上有月岩- 16 - 寺、马跑泉等著名景点。传说周穆王行狩时, 曾受困于此,故昆山又称 “困山” 。 月岩寺内石壁上有古人题诗: “陟足昆仑第一峰,马跑泉上憩游踪。 ”月岩寺 位于昆仑山西麓,始建于唐代,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为大雄宝殿,后 院为月岩阁,乃藏经之处。寺院内有一泉名“马跑泉” ,相传周穆王在此狩猎, 受困于此,苦于无水,马刨地而得泉,故称“马跑泉” 。寺内有两株古柏,传为 周穆王所植,虽寿高千年,仍挺翠碧岩,寺院门楼石壁有古人题诗: “陟足昆仑 第一峰,马跑泉上憩游踪。南来浩瀚环黄运,东去峻曾朝岱宗。蚕层争传名士 集,马蹄优忆穆王封。月岩有寺原非梦,虎洞春生万壑松” 。马跑泉 在月岩寺内,泉出山岩罅隙中,水流潺潺,终年不断;夏秋水丰,泉涌如 瀑如雪,水汇成池,清澈见底。近处悬崖上有古人题刻“马跑泉”“飞岩涌雪” 、 等,又有题诗一首: “云英华水洗石骨,悬如匹练蜚如雪。不知汹祥始何年,至 今神醴映空月” 。东平旧八景之一的“昆岩瀑雪”即指此。小虚观塔 位于月岩寺左上方石崖上,唐宋时期所建,单层金刚座,全石结构,塔高 3.5 米,塔门向西,内有唐代风格造像 3 躯,高 2.8 米。石雕瓦垄顶,雕工细 致,造型精美。饮龙泉 月岩寺内,泉水在峭壁上的小虚观塔下,其泉出自石孔,涓涓鸣流,常年 不盈不涸,水质清洌甘甜。传说老子在这里出生后,有九条龙从神泉吸水,然 后喷在老子身上为其沐浴, 泉水从老子身上流下汇入了瑶池。 老子经神水一洗, 立即就会行走,走了九步生出九朵莲花,变成了昆山北面的九顶莲花山。今泉- 17 - 侧瑶池仍存。卧牛山 位于梁山泊东北岸,银山镇境内。海拔 130 米,面积约 0.7 平方公里,山形 如牛卧地,牛头向南,牛尾在北,西近腊山,东傍湖滨,牛首低垂入湖,状若 长饮; 又像低首欣赏湖上渔家姑娘美妙的歌声, 故形成了一境, “卧牛赏歌” 叫 。 此山的来历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命神牛把今天的腊山拉到东海之 畔,神牛至古大野泽畔(即今梁山泊) ,误以为来到东海,便将所拉的山留在此 处,卧地睡去,这一卧竟过去了数千年,神牛卧化为石,就成为了卧牛山。骆驼峰 在腊山主峰北侧。山势以南北方向延伸,如果游人从东西方向观看,则山峰 与断崖两相对峙,就像骆驼的双峰,故名。米山 在腊山西,海拔 50 米,山极小,所以东平人以“米粒”来形容它。无独有 偶,在斑鸠店镇还有一座“豆山” ,也是海拔 50 米,面积仅 0.018 平方公里, 其形如豆,似乎比“米”还要大一点。翠柏银挂 腊山气象景观。每逢冬季,梁山泊水汽上升,至山坡与寒冷空气凝结,形成 雾凇,山上苍翠的松柏枝条变得晶莹剔透,满山银装素裹,显得高洁而又生动。台蜡吐辉 腊山气象景观,因腊山近水,山顶常有云气缭绕,犹如蜡烛吐焰,因此,腊 山古时曾叫蜡山,后来演变为腊山。- 18 - 第三节白佛山白佛山、稻屯洼、梁氏墓群、水牛山黄石崖景区又名为危山、金螺山,在东平县城西北,海拔 370 米,山体基本呈长方形, 占地面积 200 公顷。 白佛山素以自然风光优美, 宗教遗迹众多著称。 山上有 “三 教寺”“观音殿”“玉皇阁”“白云洞”“黑云洞”等景点,众多景点中最为 、 、 、 、 著名的是开凿自隋至宋代的四座石窟寺及露天佛教造像。如今,石窟及石壁上 仍存造像百余尊,其最大的为“隋窟” ,内有圆雕释迦牟尼坐像,高 6.7 米,被 誉为“齐鲁隋代第一大佛” 。大佛两侧石壁高 4.5 米,壁上佛龛排列,龛内造像 栩栩如生。 宋初佛像告竣后,又因山石呈白色,故此山改称“白佛山” 。磨石山 是一座低矮,但景色秀丽的小山。在白佛山西麓。传说,很早以前,白佛 山天天在长高,与泰山东西对峙,欲与泰山一争高低,一日,天神杨二郎路过 此地,觉得白佛山怎能同泰山相比,于是一鞭挥去,将白佛山头抽下,落到这 里,从此白佛山就再也不会长高了,但是却变得格外玲珑剔透,颇具江南名山 的风姿。三教寺 位于白佛山半腰石径北侧,松柏苍翠,奇石累累,古树掩映之中,坐落着 一座古寺――三教寺。三教寺始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 年) ,始称“三教堂” , 元代重修,明清时代增建了钟楼等, 更名为“三教寺” 寺为一进院落, 。 由山门、 大殿、东西配房组成,大殿内自左至右祀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像。儒释道三 家和睦相处,济济一堂,是很典型的“三教合一”现象。白佛山石窟造像 在白佛山山顶之下,分四窟,原有 148 尊,今存 138 尊。年代从隋开皇- 19 - 七年(587 年)至宋开宝年间(968―975 年) 。 主窟又称隋窟,雕有身高 6.7 米的释迦牟尼圆雕座像,造像面目端庄, 神态凝重,主像两侧石壁上,排列着十多个神龛,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 线条流畅,字体有隶变楷过渡阶段的风范。东壁下有一长形方龛,雕有《释迦 涅图》 ,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升天悼念仪式。逝去的释迦牟尼上身露,头南仰 卧,肋骨一一可数,表现了他修行道路的艰辛。旁边十大弟子或俯身抱脚,或 仰面大哭,或低首默哀,神态十分生动,这种内容的选择与造型的工艺水平均 为他处所少见。 第二佛窟有造像三尊,主像 2.4 米,双膝下垂,西南端坐,高肉髻,戴 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菱角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雕刻精细, 形象逼真。 第三佛窟有造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或称一佛二菩萨像。 第四佛窟位于山的最东侧,为宋代造像,称作宋窟,内有造像十二尊, 其中北壁观音像,体态丰腴,面容和蔼,两耳垂肩,宛若盛唐风韵;东壁鉴真 大师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是造像之中尤为珍贵者。这些佛窟造像,对研 究我国古代历史、 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1977 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殿 又名天仙圣母殿、 天仙圣母洞,位于白佛山西侧,始建年代不详,俗称 “奶 奶庙”为洞窑式,双窑南北并列,中间相通,殿门上部呈匾额状,分别题有“天 仙圣母”和“祥云”字样,洞内圆雕像与山岩联为一体,工艺十分高超,惜原 像毁于文革,现存雕像为当地百姓重塑。玉皇阁 在白佛山顶,全石结构,为清代所建,内塑玉皇大帝像。阁西有一平台, 称“观景台”是观览东平风光的好地方。- 20 - 黑云洞、白云洞 位于山顶南侧,是白佛山最神秘的自然景观。两洞深不可测,传说由洞底 可直达东海;又传时常冒出白云,而黑云洞则常有青云冒出,白云、青云冉冉 飘起,环绕山头像是给白佛山带上了一顶彩色的帽子。而且每当洞中有云絮出 现,则必有雨至,为此每年都有大量好奇者者来此探究,以观其妙。 佛像石 位于白佛山石窟造像西侧。从石窟造像平台处往西看,崖壁上有两块巨石, 如佛祖正襟危坐,手捻佛珠,身披袈裟,神态栩栩如生。相传,佛祖喜爱东平 山水与民众,常常在此显圣,扶危济困,帮百姓解除厄难。每来到这里,百姓 们都激动不已,顶礼膜拜,希望佛爷留在东平。佛祖被感动了,答应永不离去, 于是在自然石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朝夕与东平百姓相伴。 老龟石 在石窟造像东侧,有一巨石,伸向岩壁之外,状若乌龟,头朝向西南,目视 东原大地,远眺汶上佛塔。据说很久以前,白佛山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中的一座 小岛,乌龟喜欢上岛上来晒太阳,后来海水逐渐退去,水面越来越小,变成了 湖,乌龟再也回不了大海了。再后来,佛祖来到了白佛山,老乌龟常听佛爷讲 法,渐渐地打消了回归大海的念头,佛祖也因为它向心佛法,超度它入了仙籍。 从此老乌龟向佛祖学习,为百姓做好事,尤其是当天气旱了,就会作法,降下 雨水,所以也深受当地百姓的崇敬。 井家洞 在白佛山东侧。是东平目前发现的比较大的石灰岩溶洞,高 3 米,洞内面 积 70 多平方米。 洞口海拔 210 米。 抗日战争时, 此洞曾作过抗日三区区委会场。 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又名稻屯湖,在白佛山西约 4 公里处。该湿地公园是一处原始、古朴的大 自然景观,为一处天然水洼地,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水域内各种鱼类和水生动 植物资源丰富, “东平古八景”之一的“稻蒲荷香”指的就是这里。2005 年 5 月,稻屯洼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1 - 梁氏墓群 又称梁家林,位于老湖镇大王山、小王山之前梁林村西部,由稻屯洼西去 可至。梁氏家族墓地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 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地位于山前坡形地上,三面环山。墓地基本呈 长方形,南北 320 米,东西 240 米。梁氏家族墓地始以宋至道三年(997 年) 梁氏家族以五代时天平军节度判官梁惟忠为祖茔,后“父子状元”梁灏(惟忠 之子) 、梁固, “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梁适之孙) 、梁焘及其后代卒后皆 葬于此。墓群四周原有高 3 米、宽 1 米的石砌围墙,林门在正南居中,门上有 楼,施以彩画。门外东侧有宋丞相梁子美的神道碑一通,碑高约 8 米,碑额篆 书“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七字。此碑立于宋宣和七年(1125 年) ,宰相崇国 公白时中奉敕撰文李邦彦书丹,通议大夫赵野篆额。碑文考证了梁氏的起源, 叙述了梁子美生平,对研究宋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此墓区原先规模较大,坟茔数百,其中有御坟 7 座,曾是碑刻林立,但大 多于“文革”中被毁,辟为苹果园。现存者仅剩梁惟忠墓碑、梁子美神道碑、 梁固墓碑及二件大型螭首碑帽等。林区东侧有其家族祠堂一座,祠堂内有天然 玲珑赏石一块,体型较大,据说是太湖石。墓区东有南北向山水沟,南有东西 向山水沟各一条。水牛山 位于梁氏墓群西南约 1 公里处,海拔 407 米,为东平第二高山,面积 3.5 平方公里,因山形似水牛,故名。此山只有东部一条路可上,上至山腰处危岩 高耸,峭壁如削,石色发黄,古人将“黄石悬崖”列入了东平古八景之一。黄 石崖下有明代古建群玉皇庙。总神庙 位于水牛山的进山口路北。庙为一进院落,墙为青石所砌。因此处石块方- 22 - 正如豆腐,故砌墙时不用石灰、泥巴等任何粘结物,直接砌垒起来,当地称之 为“干垒墙” 。所谓总神,是一种民间信仰,供奉的是“总神娘娘” 。现此庙已 倾颓,惟有院墙尚存。庙前小路旁有民国间的创建碑。罗汉泉 在进山小路的南侧。一泓清水甘甜清洌,名罗汉泉。此水自山上引下,终年 不涸,而遇丰水年景或雨水季节则水量更大。一般水成岩的山上由于岩石结构 阻断了地下水,且不易蓄水,故多半干旱,此处泉水如此之旺,是很奇特的。千年古柏 进山路旁古柏甚多,其中有一枯死者,但树干依然挺拔,胸径几近 1 米, 至少已有千年历史了。壮汉树 山道右侧,一巨石从山上滚下,倾斜了约 50°,似乎立刻就会滚下山去。 恰巧的是石下长出了一棵小檀树,小檀树好似紧紧地扛着巨石,不使之继续下 滑或滚落,就像一个壮汉力挽千钧,泰山压顶而腰不弯。母子檀 路旁两株青檀一大一小,两树根部相连,均郁郁葱葱茁壮生长,就像母子 相依相偎。令人感慨的是,大树的树冠在小树上方留出了空间,以使小树能得 到阳光,更体现出其母子情深。蟠龙檀(新) 在玉皇庙山门外, 一株奇大无比的青檀树植根于石缝之中, 其树冠遮天蔽 日,而犹令人瞩目的是其树根盘曲石上,疙疙瘩瘩,如蟠龙、如卷云,强大的 生命力令人不胜感叹。- 23 - 玉皇庙 位于小路尽头黄石崖下,此处地势幽奥,三面绝壁。玉皇殿坐落于此,由 于年久失修大多建筑已经倾圮,但是原有建筑的规模与风格仍然保存了下来。 漫山遍野都是干垒墙的残迹。主建筑玉皇殿三间位于高台之上,两边有配殿。 东面有乾隆二十八年所建的钟楼,为一壮伟的石亭,至仍保存完好。庙中有碑 20 余方,其中明万历三十七年的《水牛山黄石崖创建玉皇殿两配殿记》碑,介 绍了牛山及选择在此建庙的情况。附近又有康熙二十五年的《重修玉皇殿记》 碑等,几乎所有的碑多保存完好,仍清晰可读。观音楼 又名藏经阁,在玉皇殿西,坐西朝东,三开间,为此处保存最完整的建筑 之一。 观音楼南为西山门,山门内还有其他辅助建筑的遗迹及石碾、磨盘等当年 出家人的生活用品。黄石悬崖 在玉皇殿后,有巨岩陡立,可谓绝壁千尺,高插云霄。悬崖之石呈黄色,石 上有纹,像是有人所刻的文字,状若天书不可识读;石壁上多孔窍,有野鸽子 栖于其中;峭壁南面巨石劈开,与悬崖形成了一条石缝,称作“一线天” ,沿石 缝能攀援而上。黄石悬崖欲倾欲坠,石上竟也长着青檀,比庙宇附近的更显苍 古。仙人台 黄石崖南面分裂出巨石顶端形成一平台,因其奇险无比,人不能上。传说 当年东平道士陈栋晚年得道,身轻如燕,就常跳到高台顶上去练功,有时十天 八天不下来,不吃也不喝,最后终于修成正果,羽化成仙。所以此台就叫作了- 24 - 仙人台。仙人台上树木丛生,盘根错节,石缝中有大量的鸟类栖居。抱石檀 在玉皇庙院内,树干苍郁茁壮,枝叶荫蔽半个庭院,其根包着一块石头生 长,形状十分独特。练功台 位于西山门外,一巨石顶端极平,面积达好几个平方米。此处空气清新, 景色幽雅,远离尘嚣,相传当年出家人,常在其上练功,修成得道高人。天然石盘路 由玉皇庙西去可到达水牛山之巅,所走的道路均为天然形成,由于水成岩 的性质是一层一层的,再加上风化的作用,这些石层自然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 阶,沿着这些“台阶”登顶,有时可以步履从容,有时则需手脚并用,更增加 了登山的情趣。罗汉洞 位于练功台西陡峭的崖壁上,沿着小道,攀援天然石阶可以进入。为一天 然溶洞,洞深约 15 米,洞高近 4 米。西面洞壁上有 3 尊造像,靠里面的是两尊 佛像,坐于莲花宝座上;靠近洞口的是一尊金刚,雄武有力。东面石壁上原有 题刻,字迹模糊,现已不可辨识。龟背石 在天然石盘路上,一巨石俯卧,形状极似龟,其一端翘起,就像老龟望月。乱石沟 此处到处是巨石滚滚,就像泰山后石坞的乱石沟。3000 万年以前,这里同- 25 - 泰山一样,沉浸在一片海水之中,其地质构造也是完全相同的。不过,由于后 来地壳的变化,泰山隆起了,巨大的抬升、断裂和风化作用,使泰山抖去了裹 在身上的近 2000 米厚的石灰岩盖层, 展现出了它的基岩――花岗岩身躯。 而在 这里,由于没有地层的抬升,人们看到的便只是原封未动的石灰岩了。蚕尾山 在水牛山东北部,与水牛山相连。海拔 347 米,面积约 1 平方公里,山形似 蚕尾,据说在晨雾暮霭之中隐隐可见此山左右蠕动之状,甚是奇特。清代著名 诗人王渔洋曾以此山名命名其诗集为《蚕尾集》 。由当代学者查考了古籍、王渔 洋的记述和碑记后,认为梁林村东北海拔 295 米的大王山是其“蚕头” ,山上的 两块山石就像两只突出的蚕眼,与之相连小王山、偏山等山山相连、起起伏伏, 就像蚕身。十字坡 位于老湖镇辛店铺村南。 《水浒传》载,当年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 在此开店,为山寨接送宾客,打探消息,官府诬之为“黑店铺” 。须昌故城 位于老湖镇,为商周至宋时故城,现已淹没于梁山泊中。商代,须昌曾为 东平境内须句国的国都,秦时置须昌县属薛郡。西汉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 西晋,东平国都由寿张迁至须昌,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南北朝北齐时,废东平 郡,须昌县移治宿城。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须昌城,属郓州。 唐贞观八年(634 年)郓州治所从郓城迁至须昌,曾一度成为天平节度使使治 机关,郓州州治机关,东平郡郡治机关。除此之外,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先 后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诗篇。 民国《东平县志》载:须昌“距须句三十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埠 , 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为南门遗址。遗址今- 26 - 淤水中。 ”第四节州城州城、棘梁山、程公祠、六工山、侯河湿地景区位于县城西南、梁山泊东畔,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 年) 。当时因黄河 决口,水淹郓州城(今埠子坡) ,知州姚铉奉旨移城于今址。这是地处古济水、 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 为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 也是山东南北驿道的枢纽, 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为齐鲁一大都会和军事重镇,历 经千年。 州城初建时城墙为土筑。南北各一门。东西各 2 门,形状似一巨龟静卧, 元朝末年毁于兵火。明仁宗洪熙时(1425 年) ,知州李湘将旧城重加修茸。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 ,因秋伏积水,城堤、城门多倾斜坍塌。乾隆三十三 年(1768 年) ,知州沈维基奏请山东巡抚派员勘测,因城内西侧地旷人稀,涝 洼积水,将西部城墙基地缩进 2 里余,并由土墙改为砖墙。新城周长 13 里余, 城墙高 2 丈,城门 5 座,大东门谓之“龙虎” ,小东门 谓之“瞻岱” ,南门谓之 “望鲁” ,西门谓之“秩成” ,北门谓之“拱极” 。城门外沿皆建石闸,5 门之上 均建城楼。 清末至民国年间,城内有 50 条街巷。主要街道是署东,署西和署前街,成 丁字形。街宽平均 5 米,为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区,亦为全城之闹区。父子状元牌坊 在州城镇牌坊街,是表彰、纪念北宋父子状元梁灏、梁固的牌坊。父子状 元世所罕见,宋代为其修建了牌坊,牌坊原为木结构,规模较小。清康熙五十 八年(1719 年) ,兖州太守金一凤奉敕改修石坊。现坊为青石建筑,坐北朝南, 四柱三开间,高 8.5 米,宽 10 米。额书“父子状元”4 个大字,字大如斗,苍 劲有力。两边石柱上有联: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27 -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此坊曾毁于文革,1997 年重建,恢复了当年雄姿。清真寺 位于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 6 亩,初建于明代 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 大门内依次为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 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 3 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房一 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 造型精巧。其装饰具有浓郁的的阿拉伯民族风格。万里故居 在州城镇州城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号召 全国人民、政府、军队团结起来,抗日救国。1937 年 7 月,共产党员董临仪、 万里等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发展党员,培养抗日 骨干,创建抗日武装,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农民福利 会等。建国后,有关部门在旧址兴建了“东平革命史陈列馆”。 1937 年 10 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建立了东平县工委会,在万里家中 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万里任书记,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孟子明任宣传委员。南门桥 位于州城南门外的护城河上,据记载,该桥创建于元代,桥长 47.5 米, 宽 7.3 米,地上高度 2.3 米,原建筑现存 3 孔,为全石结构拱型桥。桥拱之上 雕有避水龙头,刻工细腻,手法娴熟,生动传神。景观大堤- 28 - 又名南大堤,位于梁山泊南岸,全长约***公里。公路就在大堤之上,平坦 如砥,行车十分平稳。大堤之内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堤外则阡陌纵横,农民 辛勤劳作,稻黍桑麻茁壮生长。大堤两侧绿柳成荫,微风起时柳条依依、波光 粼粼,竟是如此怡人。戴庙乡 位于县境西部,北与银山镇为邻,东南与商老庄乡毗连,东濒东平湖,西南 和梁山县接壤,黄河在其西部北上。戴庙乡面积 87.40 平方公里。距县城 34.5 公里。220 国道贯穿全乡。 明洪武年间,戴姓在此建村,并在村边修庙,故名戴庙。1999 年,全乡辖 戴庙、孟垓、宋圈、刘圈、郭那里等 48 个行政村,68 个自然村。黄河 自戴庙 乡石洼村西入境,县境内全长 28 公里,河道最宽处 6 公里,最窄处 1.5 公里。 汛期,宽处水面浩荡,气势如虹;窄处水流湍急,急泻如注,东南岸多孤山矮 丘。恩褒三代坊 在戴庙乡,坊高 12 米,宽 10 米,四方柱三门式,中门宽 4 米,高 5 米, 上下三层式,拱斗重檐,全用大理石雕琢建造。四方立柱均雕有艺术图形。柱 面横墚雕有:{虎鹿妗⒃屏鞘蕖⒕蘸誓档ぁ⒀愀胗ツ瘢斜锸俊⒎拍 耕作之人。还有户门半开,女人探出半身作外观之状,共计 178 个形象。此坊 构思艺术及雕凿工艺,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为少见的瑰宝。金山 在戴庙乡,海拔 177 米,面积 1.4 平方公里,山体由紫红色砂页岩组成, 《东平县志》载:此山因山色紫赤如金,石亦坚致而故名金山。传说金山之上, 曾有一金牛洞,洞门朝南,洞内有一金牛,如真牛般大小,头上二角,弯弯向 前,身上金光闪闪;金牛白天从不出洞,夜间出洞为老百姓耕作,并享食老百- 29 - 姓的供礼。老百姓需要耕地时,就于夜间在地头摆供烧香,向着洞口叨念三遍, 第二天早晨地就耕完了。金牛解决了百姓耕种之苦,换来了五谷丰登。但是有 江南人闻听此次信息,竟于夜间将金牛角打掉偷走。从此,金牛再没出洞,江 南人回转途中落进长江。黄河石洼进湖闸 位于戴庙乡西部,修建于 1967 年,总长 344 米。闸室长 294 米,共 49 孔, 每孔宽 6 米,高 5.5 米,闸上有公路和窄轨铁路通过。设计泄洪流量 5000 立方 米/秒,是分泄黄河水入梁山泊的主要闸口,号称“亚洲第一闸” 。林辛进湖闸 位于戴庙乡西部石洼进湖闸北,总长 131.4 米,闸室长 90 米,共有 15 孔, 每孔宽 6 米,高 5.5 米,闸上有公路和窄轨铁路通过。为分黄河水入梁山泊的 主要进湖闸,泄洪量 1500/秒。十里堡进湖闸 位于戴庙乡西部林辛进湖闸北,历史上运河与黄河交汇处,总长 115.5 米, 闸室长度 100 米,共 10 孔,每孔宽 10 米,高 7 米,闸上有公路和窄轨铁路通 过。为分黄河水入梁山泊的主要进湖闸,泄洪量 2000/秒。棘梁山 又名司里山、小梁山,位于戴庙乡东平湖西畔,南临古运河,地方志载, 此山是水浒英雄晁盖、阮氏兄弟等最初聚义的地方, 《水浒传》中续述的棘梁山 就是指此处,当时应该是四面环水,还载汉梁孝王狩猎曾驻于此山,海拔高度 105 米。因明代曾设“巡检司” ,故又名司里山。 从山体西面的山脚下,有一条坎坷曲折的石径,可由此登山。这条石径名 曰“云梯” ,继续上行有一个石龛,俗称“仙人洞” ,相传梁山英雄在此聚义,- 30 - 李逵把西关时,就在此处躲避风雨。再向前行,有巨石,长宽各数十丈,称“漫 海滩” ;再继续前行,又有一块南向悬空、突出半截的长石,名曰“探海石” 。 棘梁山顶峰为“千佛岩” ,是耸立在顶峰上的两块巨岩。东西排列,岩面上遍刻 着北齐、唐、宋各朝代的石刻造像。造像大小不等,仪态俨然。栩栩如生,属 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棘梁山属东平古八大景之一。是“水浒传”中梁山英雄聚义之地,相传, 林冲活劈王伦,就发生在此地。棘梁山摩崖造像 主要集中在棘梁山顶呈“品”字形的三块巨石上,共有大小造像近千尊, 较为完整清晰者 600 余尊。其东崖是北齐一佛二弟子造像,佛像高 9.8 米,面 部阔圆浑厚,五官宽大,眉间有凸起的白毫相;双肩略耸,胸部较鼓,腹部略 平;手施说法印。两侧弟子像均高 9.5 米,立于莲花座上,均手施莲花合掌印。 三像均表现出身体丰圆健壮的背鳍时代的造像风格。西崖是唐宋造像,唐代造 像多出自武周时期, 有一佛二菩萨、 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 大多通体磨光,面相方圆丰满,衣饰发髻雕刻流畅,展示出唐代成熟时期的造 像特点。而宋代造像则几乎包括了两宋时代的每一个年号,造像神情丰富,五 官、身体比例适度,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36 罗汉的造像尤为生动, 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极见创作者的功力。所有造像中,除了佛教内 容的,还包括了少量道教与儒家的内容。如东崖南面下端有宋代“三教并联” 造像,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聚一处,每尊主像旁又有一弟子侍立,他处较 为少见。 棘梁山摩崖造像中铭文较多,几乎每像旁都有几年题记,铭文字数最多者 达 500 余字,对于研究我国的佛教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斑鸠店镇 位于东平县西北部,东临东平湖,西、北靠黄河,南望梁山,面积 76 平方- 31 - 公里,总人口 4.6 万。是山东省优质大蒜产区,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为山 东省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常年种植面积 4 万亩, 产量 7 万吨。盛产优质大豆,年产量 800 万公斤。 斑鸠店镇是隋唐名将程咬金的故里,境内还有凤凰岭、九顶琵琶山、六工 山等自然人文景观。程公祠 程公祠位于腊山北侧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东部,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农民起义 首领、唐朝名将程咬金所建。 程咬金,东平斑鸠店人,隋大业十三年(617 年) 参加了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投奔唐王朝,参加了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战 争,为建立和巩固唐政权立下了功劳,先后被封为宿国公、卢国公。 程公祠始建于唐太宗时期,历经千余年,建国初期因黄河泛滥而毁,但有 石钟楼石狮子尚存。现程公祠为今人重建,前设抱厦,大脊立山,鳞瓦覆顶, 祠周有院墙围护。院中的影壁除去中间碑文不是原物外,其余皆为原石,两边 楹联是: “公神绝技虽非班门休弄斧,里钦英风代修家祠庆有邻” 。祠内塑卢国 公像,威严庄重,居于中间,左右有扈雷、秦章、裴皋、石彪等,栩栩如生。 画栋雕梁,相互辉映。抱厦下有楹联: “偕叔宝翼秦王玄甲军摧峰陷阵冠诸将; 先世南次公瑾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 ”大门前一侧立石碑一方,上书“唐程公 故里” 。祠东有石筑钟楼,祠南有“程公井” 。凤凰岭 位于斑鸠店镇西南部,主峰海拔 113 米,面积 1.5 平方公里,山形若凤凰展 翅,呈西北东南向延伸,背对黄河而面向梁山泊,有欲飞之状。九顶琵琶山 又名鸠山、琴山,位于斑鸠店村西,海拔 112 米,面积 1.3 平方公里,呈东 北西南走向,共有九个山头,山形如横卧的琵琶。山顶有程咬金练武处、打柴- 32 - 处、聚兵处,并有汉墓多座。凤凰岭道院 座落在斑鸠店镇西南部,始建于宋朝,道院座落于山前高坡地上,南北 85 米,东西 35 米,南部东西二门相对,分前后两院。后院正殿为玉帝阁,面阔三 间 7.2 米,进深 2 柱 8.2 米,高 4.6 米。立山灰瓦顶,木构五架梁,砖石墙。 万历四十三年重修, 玉皇殿修建于康熙十二年, 碧霞元君祠建于万历四十三年, 至民国年间历代重修。道院南有一东西碑林,有石碑 12 通,其中有名山村贡生 魏慎言于光绪三十年撰碑文一通。 道院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2000 年重修, 于 道院焕然一新,院内碧霞元君祠、玉皇殿,南戏楼在同一中轴线上,对照呼应, 浑然一体。道院前有龙泉井,四季泉水不绝。每年正月十六有骡马大会,热闹 非凡。仲子读书处 又名子路祠,位于斑鸠店镇青龙山北面的子路村。宋嘉佑四年建,历代 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群基本完好。 子路村原名枝露村,春秋时南与鲁接,西与卫邻。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 国,带其三个得意弟子同行,其中一个人叫仲子(字子路) ,路过这里休息时, 子路捧书诵读,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村里建仲子祠,亦称仲子读 书阁,并将枝露村改为子路村。 仲子祠座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中轴线,对 称而列,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建筑群。祠内正殿为立山式建筑,鳞瓦盖顶,滴 水钩檐,四山龙头仰天,龙身呈波浪式,状若游飞。大殿雕梁画栋,气势雄伟, 南北配殿亦十分壮观。百墓山墓群 位于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的百墓山上,西傍黄河,东邻梁山泊。一号汉墓- 33 - 有石室三间,内有画像石,刻有古人狩猎图、歌舞图、杂技图,刻画刀法细腻,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二号汉墓有石室一间,面积 3 平方米,高 2 米。墓内四壁 刻有车马出行图。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榜书。现汉 墓保存基本完好。刘氏祠 位于斑鸠店镇境内青龙山北面,为子路村刘氏家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 地面积 5 亩,有房屋 10 间,为刘氏族人祭祀活动场所,是一所保存完好的清代 家族宗祠。三教祠。 又名无梁殿,位于斑鸠店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俗称玉殿庙,该庙结构 奇特,以拱石修建,整个庙宇为全石结构,无一梁檀,故名无梁殿。1939 年日 军入侵时,曾为日军司令部。解放后为斑鸠店镇供销社仓库。现保存完好。六工山 又名北梁山,位于斑鸠店镇南部。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汉文 帝次予刘武即梁孝王杀大臣袁盎及议臣十余人,不能立为太子。因此“上不许 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梁山” “北梁山”由此得名。后来人们俗称其为“六 , 工山” ,是因此山由十二山峰组成,每两峰组成一个工字形,共六个工字形,故 名“六工山” 。建福寺 又名李密窝、理明窝,位于六工山西峰南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 志书记载,建福寺初建于北朝时期(约 550―581 年),中轴由前、中、后三殿组 成.左右配以堂庑、 廊坊,气势宏大。 建福寺后面有一寺,叫献佛寺.今寺已不存, 独遗佛像于山野之间。- 34 - 传说当年瓦岗军首领李密被官兵追捕,逃进建福寺,寺内蛛网密布,灰 尘满地,李密藏在大殿佛像后,李密进入大殿后,蛛网很快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看不出任何异样,躲过了官兵的搜捕,由于这个缘故,后人便把建佛寺称作了 “李密窝” 。后来寺内恶僧祸害百姓,被投奔梁山的水浒英雄鲁智深降服,并晓 之以理,明之以德,使其改邪归正,从此“李密窝”又改名为“理明窝” 。六工山摩崖造像 又名理明窝摩崖造像,位于建福寺后,造像刻于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东西 向,呈“一”字形排列,总长 14 米,共有大小造像 49 尊,均为唐代作品。造 像最高者 176 厘米,最小者仅 10 厘米。造像题材多为弥勒、阿弥陀释迦等,还 有供养人像,其状各异,有的手托供品,有的双膝跪地,均栩栩如生,表现了 较高的雕刻技艺。玉皇庙 沿松柏中的幽僻小路蜿蜒而上,可至六工山巅的玉皇庙。玉皇庙始建于明 代,如今,山门、大殿、经楼、戏楼尚保存较好。明清以来的十余幢碑石掩映 荆棘丛中,碑文大多可读。玉皇庙侧旁,主峰苍郁的密林深处,有一座 2000 多平方米的古城堡遗址,残垣断壁中,有古陶、石器碎片,经专家鉴定,多为 商、周遗物。 登上玉皇阁顶,黄河、水泊、村落、层林尽收眼底,真是黄河如虹,水泊 如镜,家家炊烟,绿树似碧,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侯河湿地 位于梁山泊北,银山镇东北和斑鸠店镇、旧县镇南部,面积 20 余平方公里。 湿地内水生植物多样,水产养殖业发达。穿黄隧道- 35 -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村与东阿县关山乡为山村之间。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初期。隧道从黄河北安东阿县位山向南开凿,穿越黄河底部,斜洞长 170 米, 平洞长 340 米,高约 5 米,宽约 2.9 米。为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目前尚未启用。第五节宿城故城宿城、龙山胜境、无盐故址、戴村坝旅游线宿城故城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原考古录》载: “东平古名郡也。考自倚危开国,筑宿为城,南澄汶水 之清,东撷龙山这秀……”可见古帝王早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古宿国,在今宿城村及村西一带,男爵,风姓,太皋之后裔。鲁隐公元年 (前 722 年)9 月, “宋人盟于宿” 。这是《春秋》中第一次提到“宿” 。据考, 西周初年,东平一带的古国有须句、鄣、宿等。鲁庄公十年(前 684 年)3 月, 宋灭宿,齐又灭宋,宿国被齐国占领后,即在宿地设“无盐邑” 。秦代,改设无 盐县。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 52 年)设东平国,封其子刘宇为东平国王, 国都设在宿城。辖无盐、任城(今济宁东南) 、东平陆(今汶上北) 、富城(县 境东北边缘地带) 、亢父(今济宁南) 、樊(济宁东) 、章(今县境内鄣城)等 7 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 年) ,封其子刘苍为东平国王,辖无盐、富城、 章、宁阳、东平陆 5 县。 自西周开始至唐朝代,宿城为国、为郡、为县近 2000 年。此后,未再设县 以上政权, 城垣及古建筑逐渐残毁。 近代, 称宿城为须城, 是方言 “宿” “须” 与 同音而误。 《东原考古录》 “惟须昌故城与东平州城称须城, 载: 均与宿城无涉。 ” “文革”前,宿城北门外曾有巨型石碑一座,碑文详细说明“宿城”并非“须 城” 。1988 年改“须城”为“宿城” 。龙山胜境 位于东平县城东南约 6 公里处。龙山南依大清河,主峰海拔 236.6 米,面积 2.1 平方公里,东西走向,共有 12 个山头组成。山体分两部分,两山环抱如龙- 36 - 盘状,故名龙山。山势蜿蜒东趋到大清河,如巨龙吸水;山上绿树成荫,景色 秀丽奇绝。这里人文自然遗存众多,如龙山圣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 古老别致的建筑群等。其中“龙山圣井” ,为东平古八景之一。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位于的龙山之阳,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可谓桃李满天下, 人才遍域中。古人有诗赞之: “有史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诸君舍弃皇 宫院,却奔深山住茅庵。龙山圣井甘泉水,天王殿侧建书院。藤萝乌柏遮天日, 松柏长青伴春天。 的确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 ” 现书院已圮, 但遗址仍清晰可见。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 年) ,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 等小学堂。龙山摩崖造像 位于龙山书院旁。高浮雕造像一尊站于山崖上,高 3.6 米,肉髻,宽圆 脸,眼睛呈凸起状,未刻眼线,厚唇,颈饰蚕节纹。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 指伸开贴于体侧,右手屈肘上举,掌中托一圆珠。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身体 丰满健壮,具有唐代造像的风格特点。像外有后人垒起的石屋,门上有一赞诗 曰: “元始以来不计年,万代第一是龙山。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作茅庵。 好景致,有井泉,佛殿山门在中间。太子看了心中喜,松柏长得伴春天。 ”落款 为“云峰道人题 嘉靖二十二年 岁次癸卯” 。无盐故城 位于东平镇无盐村南。西周、春秋时为宿国地,战国时置无盐邑;秦至 北魏为无盐县治。历史上这里养育了著名的女政治家钟离春,而著名的“无盐 大捷”也发生在这里。故城遗址南北长 350 米,东西宽 300 米。戴村坝- 37 -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东北大汶河下游,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 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之一。 此坝建于明永乐九年,截断汶水入大清河的水道,开引河穿南旺湖,于南 旺附近注入运河,并分水南北流,成为当时引汶济运的主要工程。 1594 年(万历二十二年),尚书舒应龙又在此坝南北各筑一坝(与原坝衔接 而成为一体),取名“滚水坝” ,中留石滩以泄水,名曰“乱石坝” 。建国后又多 次维修,现总长 1599.9 米,保存完整。 戴村坝在地方名胜中被誉为东平新八景之一“戴坝虎啸” ,它宛如长龙,横 卧清汶两水之间,夏日东水漫坝,白浪翻滚,生若虎啸。修复戴村坝碑 当代所立。位于戴村坝南。此碑记述了戴村坝的历史,现状,说明“后因 漕运废弃,运输功能不复存在,但拦沙缓洪,问定河势、灌溉作用仍存,仍为 防洪兴利之主要工程” 。坝东有河南行,是当年截水输入运河的工程。不远处有 戴村坝陈列馆,较详尽具体地介绍了此坝的情况。玲珑坝石龙 玲珑坝上原有石龙两处,现坝北还剩一处。石龙横跨坝身,头朝东北而尾 向西南,其功能当是为镇水而设。有意思的是,此龙只雕出了龙头、龙尾和部 分龙身,而大部分龙身隐在坝体中,好似隐现在云雾之中,构思奇特。“龙神庙”碑 位于戴村坝北侧。清乾隆三十七年移建隆神庙时所立,螭首龟座,碑阳正 书“龙神庙”三个大字。此碑奇特的是,碑下之龟远看是龟,近观则状若狮: 狮首、狮尾、狮腿,而且有狮毛成缕负于龟甲之上。尤为奇特的是,狮首转颈 回眸于石碑,像是在读碑文,神情专诸,目不转睛,憨态可掬,颇为生动。此 种造型的碑座据说极为少见。- 38 - 窦公碑 位置同上,立于清光绪三十年。此碑记录了当年“署直隶永定河道”安徽人 窦延馨在东平治水的事迹: “公三年勤劳, 始治东平, 从此得免水患, 绅民感戴, 因勒碑以志。 ”“重修东平州戴村坝”碑 位置同上,立于清光绪六年, ,螭首龟座。此碑记录了光绪年间重修戴村坝 的情景,同时指出,戴村坝“始建为明永乐九年。 ”此处还有“玲珑坝碑”“光 、 绪三十年重修碑”“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戴村坝纪念碑”等石碑共 7 方,均 、 保存较好,可直接认读。大汶河 又名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汇泰山、蒙山山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 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又经梁山泊流入黄河, 全长 208 公里,流域面积 8536 平方公里。自泰安大汶口至东平戴村坝为中游, 戴村坝以下为下游,下游这一段称作“大清河” 。1958 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 汶水漫坝经陈山口出湖闸入黄河。大汶河两岸绿树成荫,水草茂盛,阡陌百里, 自古即被视作岱南美景。大清河 又名北沙河,大汶河经过戴村坝后即称大清河。据《东原考古录》载:水 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原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 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城南古汶河(左右汶)亦沿称大清河,别 称小清河。 今大清河是东平境内最大的排洪河道。自戴村坝以下,向西流经南城子、 龙固、后亭、马庄、武家漫、单楼等村至马口入东平湖。全长 37.7 公里,河床- 39 - 宽在 500―1500 米之间,流域面积 281 平方公里。北有白佛山、稻屯洼,河堤 两岸杨柳成带,绵绵数十里,防风固堤,蔚为壮观。第六节接山乡其他自然、人文古迹旅游点位于县境最东部。大汶河自卑而来贯穿全境,南隔大汶河与汶上县相望, 东与肥城市孙伯镇接壤,西与东平镇相连。泰东公路横贯全乡。 据传, 宋真宗封禅泰山时路过此地, 并在此在此休息, 官宦纷纷前往接驾, 故名接驾山,后简称接山。境内有鄣城遗址、香山战斗遗址等古代与近现代历 史遗址。罗荣桓帅驻地遗址 位于接山乡常庄村。 1938 年 12 月 20 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 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直属队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杨勇任团长兼政治委员)等 部近 5000 人组成的东进支队,奉命由晋西出发,于 1939 年 3 月 1 日进入鲁西 地区。9 日,部队移驻四区林马庄,常庄一带。师部就安排在常庄东北边的一 处农院内,该院落土石房子,铁大门。东进支队政治委员罗荣桓在此办公。 东进支队进驻常庄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街道胡同 干干净净,老百姓都喜滋滋地说: “部队进村后,我们村天天像过年一样” 。东 进支队民运部的一些女同志,深入到老百姓家中,和姑娘媳妇们打得火热。她 们帮助妇女们推磨、轧碾、教她们识字唱歌。东进支队的医务人员经常走家串 户,为老百姓查病治病。东进支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元 帅在此召开会议,与干部群众谈话,指导抗日工作。该处遗址保存完好。香山战斗遗址 位于接山乡徐坦村西香山。1939 年冬,罗荣桓同志率进支队)进驻东平常 庄后,兖州日寇闻讯,集结汶上、宁阳、肥城……七县日伪军共千余人。妄图- 40 - 乘我军立足未稳之际,长途奔袭,一天佛晓,敌寇竟向我东进支队司令部发动 进攻。我军在罗荣桓政委和陈光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沉着应战。以一营兵力 部署在常庄山头及赵家林、东屯一带,以备阻击;另一个营绕过常庄以南的颜 家林,直插敌军的侧背―林马庄东花果山,乘敌不意,一陈冲杀攻下敌阵制高 点―香山。而后居高临下,猛击败敌。不到一小时,敌军伤亡百余人。日寇因 遭我军夹击,不敢恋战,仓皇撤退。我军攻克香山时,光荣牺牲 13 人,安葬烈 士时,发现烈士口袋里的食物竞是生地瓜,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后,每逢 清明节,附近群众及青年学生纷纷为烈士扫墓,以慰英灵,后烈士遗骨迁往烈 士纪念园。现香山山顶仍有炸弹的弹坑、残墙断壁及累累弹痕。 现在,香山与常庄一同成为红色旅游的著名景点,每年都有众多游人前来 凭吊遗址,告慰先烈。鄣城遗址 位于接山乡东部鄣城村、大清河北岸,距县城 14 公里。鄣城遗址南、 北长 650 米,东、西宽 1300 米,南部被大汶河剥蚀严重。西周、春秋时期为鄣 国治;战国时期属齐;秦代属无盐县;西汉置章县于此,属东平国;至三国魏 废制。近年来出土大量瓦当、瓮、罐等秦汉遗物。席桥 位于接山乡,跨汇河之上。关于席桥的来历传说不一。据清康熙十二年张 聪著《东平州志》载: “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故名,大定七 年修” 。 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宋真宗朝封泰山,由汴梁出发,一路 风尘至郓州城。歇息数日,起程东行,经护驾村、望驾村、瞒驾村、接驾山至 汇河岸,时逢河水暴涨,桥被大水吞没,又无船渡河,真宗面对大水叹息不止。 忽有随从官员见一老翁正沿堤由南向北而行,急禀报真宗。真宗降旨召老翁前 来。- 41 - 老翁年近八旬,鹤发童颜,身穿素袍,手持朱红拐杖,步履稳健,缓缓走 来,真宗迎上前去,对老翁道: “朕急于东岳朝祭,不知大水何时退,敢问老翁 有何良策过河”?老翁道“你修一席桥,便可过河”“何谓席桥”?真宗问道。 。 “你用苇席,卷为桶状,依次而排,以绳连之即可” 。真宗赏了老翁。吩咐左右 征席筑桥,约半日桥成,真宗乘辇驾上桥,桥不沉;水流冲击,桥亦不摇,人 皆称奇。真宗过河后,面对席桥思忖,忽见桥下河水殷红,十分惊奇。原来, 老翁是龙王化身,刚才是他背负“席桥” ,才使众多人马安全通过,车辇在桥上 经过时,碾破了龙的脊背,因此河水被龙血染红。真宗率众文武官员对河而拜, 起驾东行。金朝大定七年,此处驾起石桥一座,以此传说,称为席桥,后石桥 被毁,现新建一座桥,泰东公路途经该桥。旧县乡 旧县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东两面与平阴县接壤,南靠东平湖与老湖镇 为邻,西、西南与斑鸠店镇相连,西北隔黄河与聊城市东阿县相望。面积 71 平方公里。距县城 30 公里。220 国道纵贯乡境,后(屯)旧(县)公路直达县 城。 宋开宝二年(969 年) ,因黄水为患,东阿县城迁到南谷镇(即今旧县) 。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 ,县城又迁往利仁镇(今大吉城) ;故南谷更名旧县 镇。境内有西楚霸王墓、北朝摩崖刻经、茅峪泉等景点。秦氏节孝坊 俗称节孝牌坊,位于旧县乡尹村西,是清乾隆二年为尹村大户秦暄之妻秦 氏而立。石坊全高十多米,宽十二米,由于距黄河近,多年的黄水淤积,使该 坊近三分之二埋于地下,现地上只有 3.5 米。据当地人回忆,上世纪早期,还 能在坊下赶马车通过,且能甩开长鞭。 该坊由当地石灰石雕刻而成,造型奇特,结构巧妙,两边石柱四周皆雕刻 花卉草兽与人物故事,尤其是南北两柱东面刻绘的松鼠戏葡萄,形态逼真,惟- 42 - 妙惟肖。西面刻绘的两叟对弈,一小童煽火烧水。其人物形态及构图雕技,令 人称绝。石坊顶端两边为镂空挑檐,横梁上部刻立“万寿无”四字。可惜, 文革时,四字被毁掉。节孝坊是古代王朝对女人守贞节、孝父母的最高奖赏。 据《东阿县志》和相关史料记载,秦氏为秦暄妻,不久,秦暄死去,秦氏恪守 贞节,孝敬公婆,名声远扬,被朝廷褒奖。此坊规格之大,雕凿之精,在鲁西 南一带是罕见的,足见当时秦氏美名影响之大。铧山石窟造像 位于旧县乡北尹村不远处,史载该山“拔地而起,耸立云天” ,群崖壁立, 林木葱郁。山上石景众多,山顶南北有石洞,洞洞相连,为铧山一大景观。洞 以“朝阳洞”和“碧霞元君洞”为主。朝阳洞内塑白衣大士韦驮等石雕像。白 衣大士像高约 1.5 米。明代碑文记载,万历年间,一老衲云游至此,忽见有白 衣大士圣像显现,老衲便募捐钱财,在此洞内塑白衣大士和韦驮等圣像。白衣 大士圣像塑立后,朝阳洞前便常现神奇的“佛光返照” 。每到晴天日丽,夕阳西 下至两山梁似落非落时,朝阳洞前便出现五彩缤纷的光晕,似烛龙游戈,金碧 辉煌,令人惊叹不已。 雕像文革时被拉倒, 现仅存白衣大士像, 上世纪 80 年代被当地百姓重新立 于龛台之上。狮子峰 位于铧山主峰东侧, 此峰形状犹如雄狮, 微风凛然。 佛教中狮子代表佛说法, 是佛的象征。佛教《杂宝藏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伙淘宝者从海上 回来,到了一片旷野中,突然狂风大作,一只巨蟒挡住了去路。巨蟒弓起身子 来有 12 里地那么高, 卧下身子就像城墙一样把他们团团围住了。 吓得这伙淘宝 者大喊救命。此时来了一头狮子和一头白象,他俩同蟒蛇英勇地搏斗起来,蟒 蛇最终败下阵来脑浆涂地死了。 而狮子和白象也因为中了蟒蛇的剧毒先后死去。 这时佛祖对听讲的人说,你们知道狮子和白象是谁吗?他们就是我和我的弟子- 43 - 舍利弗啊。扇子崖 在铧山东南侧,山势如一柄巨扇展开,故名。泰山也有扇子崖,但是那把扇 子没有展开,所以古时它的名字叫仙人掌。此处的扇子崖似乎更形象一些。小石林 铧山东南侧,由于石灰岩垂直节理发育,水平节理明显,致使巨峰林立,块 块巨石累层叠压,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林之上奇树丛生,盘根错节, 虬枝纵横,比起云南石林来,又多了一层意趣。龙虎斗 位于扇子崖下,两巨石像两只老虎,作欲扑状;山凹从上至下则像龙身,下 部突出的石壁如龙头,与虎相对,形成了龙虎争夺的场面。卧天鹅 又名鹅头崖, 位于铧山主峰旁, 此处悬崖叠嶂, 壁立如削, 悬崖上有一奇石, 远看似一只卧伏的天鹅。相传,过去天鹅生活在天上的瑶池里,是王母娘娘身 边的宠物。有一年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天上众神仙都赴会去了,一对相爱的 天鹅向往人间的生活便偷偷了下凡。它们来到大野泽,在长满了荷花、菱角、 芡实的湖泊中过起了自由幸福、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很快玉帝就知道此事, 龙颜大怒,派天兵天将下来捉拿它们,它们不愿再回天上,展翅逃跑,天兵天 将祭起法宝,雷公也频频抛出响雷。不幸,雄天鹅被击中了,径直栽倒了铧山 之巅,雌天鹅一看不好,立刻俯冲下来,然而雄天鹅已是命绝黄泉。雌天鹅悲 伤地昏厥过去,直到天兵走后,雌天鹅才苏醒过来,它的生活永远地失去了乐 趣,从此便卧在这里,一年又一年,已经不知多少年了。- 44 - 回马石 铧山上的一块奇石,其形像一匹骏马,昂首而卧,目视峰顶。传说古人骑马 上山,到此就因路陡,而不得不弃马步行了。其意有些像泰山的回马岭。铧山碧霞祠 在铧山顶南面为天然石洞形成, 故又名碧霞元君洞, 洞深十余米, 宽八米多, 高三米多。碑文记载明清时期,当地善男信女将此洞又有开凿,建碧霞元君祠。 内塑碧霞像。民国时期又有重修。自碧霞元君祠修建以来,香火不断,远近善 男信女皆来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现为铧山一大名胜。朝阳洞 位于铧山主峰北侧,有南北两个洞口,长约 10 米,中间狭窄处约 3 米,称 之为渡仙桥。北洞有明代雕刻的观音像,南东有玉皇大帝雕像。楚霸王墓 位于铧山之南、旧县三村东。 《史记》载: “项王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 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 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顶羽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 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谷城,即今平阴县东阿镇,在旧县北十里。 《史 记》指出项羽死后葬在谷城,但无记载具体方位与葬所。清《东阿县志》载: “城南有项羽。 即旧县三村项羽墓。 ” 为清乾隆五十三年泰安知府宋同仁去汶阳 上任时,路过此地而立石碑一块,书: “楚霸王墓。。文革时,墓土被平,石碑 ” 被毁,断为两截。茅峪泉 位于屯村铺东洪顶山下,为下降泉,泉池深而清澈,长年不涸,水面扩大, 山影倒映其中。据说泉中掷币,浮摇而不下沉。泉水流入东风水库。- 45 - 洪顶山摩崖石刻 又名二洪顶摩崖石刻,位于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山的东部为大洪顶,海拔 三百余米,山势陡峭,群崖叠嶂,林木苍郁。山脚下有茅峪泉,半腰另有两泉 为季节泉,每逢雨季下大雨时,泉水便喷薄而出,吐珠散玉达十几米远,及至 大雨时节三泉汇一,则如万马奔腾,一泻而下,其声惊魂骇魄,其境蔚为壮观。 洪顶山山崖上刻有 1400 多年前、北齐僧人安道一所书经文,面积达 600 余平方米,大小千余字。其中最大的刻字“大空王佛”高近十米,仅“佛”字 就高 3.6 米,是真正的“大字鼻祖,擘巢之最” 。该刻经是山东继峄山、徂徕山、 水牛山、泰山经石峪等八处刻经后的发现区。是为第九处刻经。根据刻经题记, 洪顶山刻经是山东省最早摩崖刻经, 该刻经草隶楷兼有, 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 它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山东乃至全国北齐刻经的发展与沿革,对破解此北齐经 体大书法家安道一身世之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金鱼石 洪顶山山崖之上有一巨石,状若金鱼,好似要从岩壁上向下腾跃。得当地人 称之为金鱼吸水,或许茅峪泉之水滋养了金鱼,使它经历了无数寒暑,直到今 天。阳谷邑故城 位于旧县乡南部,王古店村东。是商、周时古人类居落遗址,东西长约 500 米、南北 100 余米。文化城近 5 米。文化层内遗物十分丰富,裸露有大量的灰 坑、灶坑、骨、蚌及陶器残片等,曾在此出土戈等兵器及生活器物残片。三千 多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至到近现代,阳谷店名被改为“王古店” ,而 当地百姓至今仍叫“阳谷店” 。 战国时,齐 王和真同父异母妹文姜淫乱之事也曾发生在这里。鲁、齐和- 46 - 鲁楚曾在如此会盟。商老庄乡安山镇 位于商劳庄乡、梁山泊南岸。自明代运河贯通以来而兴起,成为水陆交 通枢纽,客商往来络绎不绝,形成较大的集散中心。后被淤积,当年景象不复 存在。安山镇附近有两座很有名气的山――大安山和小安山。这两座山大不相 同,小安山雄伟壮丽,远远望去,孤山入云;而大安山却小得可怜――在水湖 内,是座水底山,东平湖一带流传着一个顺口溜: “大安山不大,小安山不小” 。 因此,安山镇因有大安山这座山而得名。 北宋末年,晁盖、宋江等以东平梁山泊为根据地聚起十万大军,义军反 对贪官,杀富济贫,人越来越多,以至梁山泊一带容纳不下,于是一部分义军 就驻扎到了安山镇,同时作为山寨的耳目,有官军来犯,就向大寨通风报信; 有进出水泊的,都要由此经过。宋江带兵攻打东平府,安山镇成为了起义军的 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改革开放后安山并入商劳庄乡,安山镇不再是乡政府驻地。南水北调入湖口 位于商老庄乡。长江之水从南方引来,沿柳长河北上,在卜庄附近入湖。 有南水滋润,北方必将不再干渴。宋江残碑 在商老庄乡、梁山泊南大堤八里湾段的北岸,有一方龟驮碑,是宋朝末年 当地百姓偷偷为宋江立的,人称宋江碑。 传说宋宣和元年五月,安山镇这个地方蝗虫成灾,百姓收的粮食本来就很 少,又被官府强行征收,穷苦人少吃无喝。当时宋江正在郓城县衙当押司,一- 47 - 天郓城官府强迫人们把搜刮来的粮食装上百余只木船, 命宋江带队押送大明府, 船刚到东平湖界,刮起大风,加上天色已晚,宋江命船停航,靠在一个小码头 上。 夜过三更,巡夜士兵发现有十多只小木船,向箭一样直奔粮船而来。这些小木 船是由梁山头领朱贵带来劫粮的,以救济安山镇附近的灾民。宋江对惊惶失措 的护粮官兵说,这里老百姓受了灾,不如把这些粮食救济当地百姓。在当时丢 了粮食,轻者充军,重者杀头问斩。宋江说,愿跟我上梁山的就去,不愿去的 回家也可以,愿去报官的报官。宋江、朱贵把粮食分发给当地百姓,便领人、 船上了梁山。 第二天,人们看到宋江告示,凡运粮船到此,把尾船的粮食留给当地百姓, 违者休过……。过往客船惧怕梁山好汉,只好留下些粮食。 安山镇一带贫民, 受了宋江的恩惠, 就在宋江停船的地方给宋江立了块碑, 为了不被官府破坏,碑上没有碑文。碑至今还有,埋在东平湖大堤下。银山镇 位于县境西部,鲁豫两省交界处。北与斑鸠店镇为邻,南与戴庙乡接壤, 东濒东平湖,西田黄河与河南省台前县相望。面积 104.57 平方公里。镇机关驻 银山村,距县城 34.5 公里。220 国道纵贯全镇。 银山镇明代建村,因在银山脚下而名。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 东至西分为湖区、丘陵、平原、滩区。海拔 43-258 米。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镇境东南。 《水浒传》中石碣村阮氏三雄原形是北宋石庙村人。据传,阮氏三兄弟出 身贫寒,性情直爽,爱打抱不平,深得百姓拥戴,因不满恶霸地主的压迫,联 结四方豪杰,抗拒恶霸,后因官兵搜捕,逼上梁山。前银山村- 48 - 位于银山镇南。据说乾隆年间,江南有一货商来北方贸易,返途路经此 地,正值夜半,月光下发现两个胖胖的英俊少儿在山下路旁嬉闹玩耍,这一贸 商见此情景,心感疑惑,子夜时刻,焉有顽童出现?随即想到自己家虽有良田 妻妾,自己年过五旬,可膝下无子,何不把这两个婴儿抱回家去,以解无后之 愁。遂停车把一个婴儿抱至车上,再想抱另一个,却已不见了踪影。行至天亮, 才发现自己抱来的不是童婴而是一个银娃娃,回到家后时间不长,他即变成了 百万富翁,富后思源,深感是北方的山神佛祖给予自己的恩赐。为了感谢自己 的发家之地,他便携带巨银再次回到此地,协同当地民众在山上修起了丈八佛 庙宇,并将此山命名为银山。至今,在山后面居住的村庄为后银山村,在山前 居住的村庄为前银山村。银山 位于因银山镇中部,海拔 133 米,面积 0.75 平方公里,山石灰白如同银色, 故名。实际这是一种地质现象,此山石质属于奥陶系纯灰岩,石质细腻,引人 注意,所以山虽然不高,但远近闻名。铁山 位于银山镇北部,主峰海拔 147.7 米,面积 3 平方公里,西北东南走向,因 山上的岩石如铁而得名。至于山石为什么像铁,也应属地质现象,有待人们去 研究。石庙村 即宋时石碣村,位于银山镇政府驻地――前银山西北 1.2 公里处。北宋哲 宗年间 ( 年) 此地有南栾、 , 北栾、 石碣三个村庄。 其中石碣就是 《水 浒传》中提到的石碣村。 《水浒传》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 星聚义》中对石碣村做了详细描绘。石碣村村前有一条长 200 多米、宽 10 米、 高 6 米多的南北大坝,把铁山和银山连接起来。明万历年间,这里曾修建了一- 49 - 座全石结构的寺庙,大门及庙内的桌凳等所有建筑都是用石料凿成,从此三村 合并,改名为石庙村,如今,在村后的铁山顶上竖有记述重修石庙的古碑。但 水浒时期三阮庙遗址至今犹存。狗山 位于银山镇南部、狗山村南,海拔 70 米,面积约 0.12 平方米,因山形似 狗而得名。此也是东平西部区域内的寒武系地层多呈羽状展列,而形成孤山例 子之一。朱山 位于银山镇南部、朱山村南,海拔 70 米,面积 0。1 平方公里。因山形似 猪,故名猪山,后演变为朱山。东平的这些小山,不必攀登,远观可也,全凭 观赏者的禀赋,在东平的无数小山中,可以看到狗、猪、龙、水牛、龟、大象、 马、老虎甚至凤凰。东平镇 位于东平县县城驻地,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山区、平原、湿地三分天下。 东平镇历史悠久,境内有白佛山石窟造像群、罗成庙、汉墓群;国家湿地公园 稻屯瓦在镇西部,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罗成庙 罗成庙位于东平镇稻屯村,相传罗成死后葬于此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和释迦牟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