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就不明白周金涛2017年万劫不复地狱

关于不净观(各位大德、上师开示的汇集贴)
我的图书馆
关于不净观(各位大德、上师开示的汇集贴)
关于不净观(各位大德、上师开示的汇集贴)&&1 思惟略要法:不净观法摘自《思惟略要法》 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  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嗔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着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嗔恚由外既尔可制,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胁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2 不净观讲记有关诗句汇编   《八师经》:  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  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  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  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  ‘汝将可厌骨锁身,周匝筋脉相缠缚,  元由精血所成就,依他活命来轻我。  皮囊不净常充满,昼夜入出无停息,  九孔恒流疮不差,纵横秽气镇盈躯。  若使诸人悟知此,如我识汝身不净,  譬如夏厕不可近,弃之远去心无着。  由彼盲冥无慧目,常被愚痴翳所覆,  为此心迷爱乐汝,犹如老象溺深泥。’  《坐禅三昧经》:  ‘多淫欲人,习不净观,从足至发,不净充满。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汗泪坋坤,脓脑胞胆,痰水微肤,脂肪脑膜,身中如是种种不净。复次不净渐者,观青瘀、肿胀、破烂、血流涂漫臭脓,啖食不尽,骨散烧焦,是谓不净观。’  (一)死想:人死时心脏和呼吸均告停止,其状可畏。   诗曰:‘所爱竟长别,凄凉不忍看;识才离故体,尸已下空棺。    夜火虚堂冷,秋风素幔寒;劝君身在日,先作死时观。’   (二)胀想:死后不及一日,尸体内脏,渐变化肿胀。   诗曰:‘风大鼓其内,须臾腿胀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断藤瓜。 垢腻深涂炭,蝇蛆乱聚沙,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三)青瘀想:死后血液不流,尸体色变,臭气令人怖畏。   诗曰:‘风日久吹炙,青黄殊可怜!皮干初烂橘,骨朽半枯橼。 耳鼻缺还在,筋骸断复连;石人虽不语,对此亦潸然。’   (四)坏想:死后七八日,尸体即腐烂生蛆,尸汁臭秽。   诗曰:‘肌肤才脱落,形质便遭伤;瓜裂半开肉,蛇钻欲出肠。 枯藤缠乱发,湿藓烂衣裳;寄语婵娟子,休将画粪囊!’   (五)血涂想:死后尸坏,血液糊涂,九孔流出,瘀色臭秽。   诗曰:‘一片无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藉污埃尘。 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眼,错认假为真。’   (六)脓烂想:死尸停十日以上,即臭烂难闻。   诗曰:‘薄皮糊破纸,烂坏弃陈羹;脓血从中溃,蝇蛆自外争。    食猪肠易呕,洗狗水难清;不是深憎恶,何由断妄情?’   (七)啖想:若把死尸弃于林中,鸟兽即争来啖食。   诗曰:‘尸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饱饥鸟腹,难干馋狗涎。 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八)散想:尸解完尽,节骨分离,头脊不连,伊人何去?   诗曰:‘四体忽分散,一身何所从?岂唯恣态失,兼亦姓名空。 长短看秋草,秾纤问脱风;请君高着眼,此事细推穷。’   (九)骨想:死后几年,血肉既尽,只有白骨狼藉,人见忧愁。   诗曰:‘皮肉已销铄,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 牢挽多虫蚁,收藏少子孙;风流何处去?愁杀未归魂!’   (十)烧想:死尸被烧时,体脂助燃焰,转瞬成灰烬。   诗曰:‘烈焰凭枯骨,须臾方炽然,红飞天际火,黑透树头 。 妄念同灰烬,真心并日悬。欲超生死路,此观要精研。’   ﹝以上诗曰皆出省庵大师﹞ &(一)死想   有爱皆归尽 此身宁久长 替他空堕泪 谁解返思量   (二)胀想   记得秾华态 俄成 胀躯 眼前年少者 容貌竟何如   (三)青瘀想   红白分明相 青黄瘀烂身 请君开眼看 不是两般人   (四)坏想   皮肉既堕落 五脏于中现 凭君彻底者 何处堪留恋   (五)血涂想   无复朱颜在 容余殷血涂 欲寻妍丑相 形质渐模糊   (六)脓烂想   腐烂应难  腥臊不可闻 岂知脓溃处 兰麝昔曾熏   (七)啖想   羊犬食人肉 人曾食羊犬 不知人与畜 谁臭复谁香   (八)散想   形骸一己散 手足渐移置 谛观妩媚姿 毕竟归何处   (九)骨想   本是骷髅骨 曾将诳惑人 昔时看是假 今日睹方真   (十)烧想   火势既猛烈 残骸忽无有 试想 焰中 着得贪心否   一、身是大苦聚,三轮苦相逼,画夜常不息,众生知者稀。以小苦为乐,汲汲错营求,如搔痒出血,亦如饮酖酒。虽有小乐时,后苦无量巨,现世如炬燃,来世堕地狱。   二、身心之不净:  (一)性格不净︰ 1. 我执与自私 (回光常返照)   2. 贪求并依赖 (孤僧观破之)   (二)感情不净: 1. 虚妄无有实 (双方造作故)   2. 无常不稍住 (喜新厌旧故)   (三)身体不净: 1. 无常与八苦   2. 自他皆不净: —自身九死想   —他身五不净   三、五不净:  (一)种子不净(身种)   —身以过去结业为因,现在父母之精、血为缘,识种于其赤白精中住,揽之以为己有。  —偈曰:‘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自净生,但从秽道出。’   (二)住处不净(生处)   —在母胎不净处,如在屎坑中。(在生、熟二脏之间)  —偈曰:‘是身为臭秽,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宝山。’(女身不净,屎尿不净)   (三)自相不净(外相)   —身具九孔,不净充满,日夜常流,其相污秽,臭难可闻,俱不可用。  —偈曰:‘种种不净物,流满于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   (四)身体不净(当体)   —从顶至足,四边薄皮,共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和合而成。种种庄严(衣食),倾夜之间,皆为不净。  —偈曰:‘地水火风质,能变余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天食、天衣亦复如是)   (五)究竟不净(自性)   —此身既死,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成灰,究竟推求,终归死烂,无一净处。 不可忍见。  —偈曰:‘审谛观此身,终归必死处,难御无反覆,背恩如小儿。’  四、(出《涅槃经二十四》,及《大经演义钞三十》)  三十六物:   外相:发、毛、爪、齿、 、泪、涎、唾、屎、溺、垢、汗。   身器(成身):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内含:肝、胆、肠、胃、脾、肾、心、肺、胰、生脏、大肠、直肠、膀胱、熟脏、赤痰、白痰。   成身(通内外):  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血、心。  外十二:  屎、尿、垢、汗、泪、涕、涎、唾、黄痰、白痰。  内十二:  脾、肾、胆、肝、肺、大肠、小肠、胃胞、肪、 、脑、膜。  《杂阿含经》卷四十三: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 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 、脓、血、脑、汁、屎、溺。 &3 不净观--益西彭措堪布开示无始以来,众生以颠倒分别妄执诸法为常,五欲为乐,自他众生实有存在,身体清净,即常乐我净,从而滋生重重烦恼,如患重病。故诸佛祖师开示无常、苦、不净、无我之真理。教令如理作意观修,以期药到病除。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特别指出无论哪一修法,初修时都应如理详尽的观察引生正见定解,继而不离此定解而安住,若不能继续安住时应重新观察再引起正见,如是轮番反复修习。最后正见坚固无须费力再三观察,就应一缘安住,由此寂止可引发胜观,而达止观双运,此乃一切道之正行。所以天台宗初祖智者大师于《修习止观尘禅》中云:“若失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得到解脱有很多法门,但其中最紧急关要的修法,不出止观二者。《妙法莲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就是说,佛自悟自证之法无非是以止观定慧之力而庄严,所以也以此止观法门教诲众生修习。   此处正讲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及异体观的修法。如印度坚牢大阿罗汉云:“忆想妄分别,则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别,五欲则断灭,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尊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欲断除烦恼就要断除贪著,要断贪著,必须根除邪恶念头,要断邪念定须除去忆念分别。故为矫正邪恶分别忆念,应当正善思惟贪欲过患。《圆觉经》云:“胎卵湿化四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佛告诉我们,众生之所以轮回,皆因男女互相贪恋耽著,你贪恋我的身体我欢喜你的美貌,致使缠缚日深,无法出离。憨山老人曾云:“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死死,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又云:“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古人也说:“万恶淫为首。”所以淫欲是一切生死的根本、解脱道上的第一大魔。   淫欲之过是这样大,那么产生淫欲的对境——男女就是罪魁祸首。因此应该澈见彼等的过患,断除贪著。以下以女人为例而作解说。   《菩萨诃色欲法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复云: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至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是阴贼,灭人慧明,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刳肠俎几,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为此物所惑也。”《大宝积经》云:“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女人有如是诸般过患,故当远离、舍弃。如《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所以应当机立断,永作舍离。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菩萨观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嗔谄娇秽斗争贪嫉不可亲近。”可见女人是如此可怕。《道行般若经》云:“与妇人相见,心不喜乐,常怀恐怖,譬如有人行大荒泽中,心畏盗贼。”以上佛为我们开示女色的过患,我们应当谨记心中,对彼生起怖畏想远离想,切勿如凡愚见女色起贪恋想,欢喜悦乐想。如是观女身种种不净,则很快断除贪心烦恼。   戊二(对治之观修)分四:观修异体、观修色蕴不净、观修受想行识四蕴之异体、摄要。 &&己一、观修异体:   如上皈依发心后,端坐,闭起眼睛观想一个有情,对彼以文殊利剑逐层剖析观察。看彼本来面目如何!   颂曰:尤为引生贪心境,以意明观于目前。   若不闭眼则不易明观所缘境,所以闭起双眼。将最能引生贪心的对境,历历明观于面前。若观悦意对境便生贪心而无法正修,就观想其它普通有情或观尸陀林的死尸等。   颂曰:彼者可分为五蕴。   彼对境身心相续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聚集一处的和合体。一切凡夫众生对如是假合的五蕴身心妄执有我存在,复又对此我产生坚固我执,认为我是独一无二、亘古长存的,由我执于顺逆境遇产生贪、嗔等心而造业,以致于三有中轮回不息。   首先观察其本体色蕴。本来色蕴范围很广,包括色、声、香、味等,但在此处主要是针对构成身体的色蕴作分析,破除对其一体实有的妄执。   下面如解剖尸体般分析易于生贪的色身。   颂曰:首观色身诸相状,血肉骨骼髓及脂,   皮脏诸根与支分,便溺虫发指甲等,   所有不净之诸物。   众生妄执身体为一整体,不可分割,那么首先让我们来观察,看看身体的相状如何。所谓的身体无非是血、肉、骨骼、髓、脂肪、皮肤和心肝、胆、脾、肺、胃等诸内脏,眼、耳、鼻、舌、身等诸根及其支分,以及便溺、蛆虫、头发、指甲等三十六种不净物拼凑一处,除此之外,身体已荡然无存。   心中历历明观,贪执难舍的有情身体,从其右眼处剖开,分成两半。以文殊宝剑先划破右边的表皮,将它撕下来,随之沽沽鲜血奔溢而出,染红了面部及身体。皮扒光后,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血已涂红地面。接着自上而下割剔身肉,慢慢露出颈骨、锁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脚骨。此时血肉狼籍撒落四处,面前站立着一副青白色的骨架。接着,敲破颅,脑浆流出。击碎胸骨,掏出五脏六腑,一霎时胃液、浓痰、胆汁、粪、尿一并涌出,臭气熏天,流布满地。   佛陀教诲我们忆念此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筋缠血流,就是一个人形大毒疮。以皮毛九孔为门户常溢秽水,肠胃胞膜象一个库藏,容纳屎尿津汁等。往来行伍、语默动静,俨然一付行尸走肉。放眼普天众生无非走动的屎尿皮囊,行动的厕所,装满杂色粪便的妙瓶。但凡愚有情不知不识,反而滋生骄慢,横生贪著。智者见此情景由衷觉得众生可悲、可笑,深生厌恶而疾走快避。   如上观察修习,深知女身不净。但若认为女身仅是通过观察才变得不净,不观察实为清净香洁,悦可心目。那么请问魔鬼观察了知时是魔鬼,不观察时是否具有很多功德,不会损害扰挠众生呢?同理,作深刻细致全面的观察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贪欲的本面,拔除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得到真正的安乐。   颂云:地等诸界之聚合,各各复分多种类,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尘性。   如是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的身体,可以归摄在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之中。骨肉筋络地大所成,涕唾尿血水大所成,温暖热烫火大所成,内外穴窍空大所成。五大又均可再细分,如地大可分为肌肉、骨骼,肉又可由大到小渐次分割,以至成为微尘之间。二百零六块骨头各自分散,逐渐分析成微尘,如是水、火、风、空依次分析,达到微尘体性。   再次以文殊智慧之利剑,将你所贪著的身体各各部分割截呈献于你,请你细心一些,选一选哪一块是你所贪爱不舍的呢? &颂曰:一一次第分辨时,观思何者可生贪,   除此零散不净物,所谓之身别无余。   对生起贪心的对境次第分析,观察其各个部分,看对哪里生贪心。观想思惟,得出除此三十六种垢秽不净零散部分外,永远也得不到一个真实贪执的身体。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开示说,所谓的身体只是虚妄假立而已,无有自性存在。因为若各部分组成的总体要成立,那么它必须存在于手等支分上,但观察时,脚、小腿、大腿、腹、背、胸肩等都不是身体,因为它们不具足身体的体相,再者对组成身体的各肢节观察时,也不会成立实有,如手由指、掌组成,指由节组成,指节也可分为众多,因为在上、下、前、后不同部分,每一部分又可由粗分析成细微,微尘又可分为很多方分,最后方分亦无法安立。寂天菩萨说:“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 所以支分聚合的这个身体犹如尸陀林中散落的身肢堆积一处。除此之外别无所谓实有的身体。   己二(观修色蕴不净)分二:总述、别述。   庚一、总述:   不净之身如幻轮,脉骨粪便之聚落,   犹如水面之浮泡,见此性已正念住。   此幻身无一净物,脑膜、涕唾、血、屎、尿、汗等,略说三十六种,广说无量,用慧眼观视此身疮,唯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翻动攒食,眼流眵泪,耳出垢腻,鼻中流涕,口出唾涎,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以衣服严饰,无一清净之处。四大假合,假名为人,危脆非真,幻住须臾,犹如风吹大海出现的小浮泡,虚无不实。于内心由观察引生正见时,以正念善加护持,安住正见相续。   庚二(别述)分二:活人不净观、死人不净观。   辛一(活人不净观)分五:   (一)晨起不净:默默观想早晨刚刚睡醒之时,两眼朦胧,眵泪堆在眼角,满口粘腻,舌黄堆集,牙齿黄垢,口出臭气并吐绿痰,鼻出黄涕,屎尿泄出,非常肮脏。   (二)醉后之态:默想饮酒过度之后,五脏六腑翻腾搅动,从口喷出未消化之“美食”,乱七八糟混合在一起,恶臭难闻,饿狗也不屑之,摇着尾巴远避而去。   (三)病时之态:默想卧病床榻,岁月长久,眼目灰淡,面黄肌瘦,形容枯槁,或者上吐下泻,或者疮疱溃烂,脓血交流,臭不可闻。   (四)行动厕所态:默想厕所中,屎尿聚合,白蛆蠕动,苍蝇乱舞。同样,生贪之境,任彼如何装饰涂抹、洗浴擦拭,亦与厕所一样,是不净物的安乐窝,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九孔流垢态:默想自己生贪之境,忽然脓疮糜烂,九孔无禁而流出种种垢秽。如眼中不断分泌眼屎,鼻孔滴出黄白涕液,口中吐出痰涎、胃液、胆汁等杂色液体,大小便门失禁,一时屎尿垢秽四溢,令见者作呕,闻者反胃。   辛二(死人不净观者)分八:    (一)膨胀观:自他有情寿命如风中残烛,一息不来,魂神凄然离去,独留僵尸一具。酷暑天中,不消一两日,身体膨胀,面目全非,腹部臃肿犹如吹满风的皮口袋,很快流出臭水,发出臭味,蝇蛆寻“香”而至,人皆掩鼻远避。   (二)青瘀想:然后全身渐渐变青,肉隆起的地方是血红色,糜烂发脓的地方惨白,其他地方都变成青紫色。   (三)脓烂想:七窍及坏破的地方流出脓汁来,薄皮腐烂,肌肉溃败,脓血流淌。古德云:“腐烂应难睹,腥臊不可闻,岂知脓烂处,兰麝昔曾熏。”   (四)斩斫离散想:如战后的沙场上,这里一只手,那里一只脚,东边一个头,西边半具身,被砍掉的身肢分散四处。同样,于尸陀林中被节节支解时,皮剥掉甩在一边,头砍掉滚落一旁,手脚四肢各扔一处,顷刻间就已七零八落。风吹日晒,皮尽肉消,一堆枯骨,孤处荒野,化为尘埃,烟灭灰飞,荡然无一物。   (五)散乱想:忽然秃鹫、老鹰、乌鸦、野狗、狐狸争相食啖。刹那间一片狼藉,血肉全无,仅剩节节白骨。古德云:“尸骸遭食啖,方寸少完全,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六)血涂想:由于肉全部化成脓血,流出来散布各处,露出整个骨架。古德云:“一片无情血,十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藉污尘埃,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眠,错认假为真。”   (七)虫聚想:于此脓血之中,密如牛毛般黑嘴白身的蛆虫聚积一处,不停上下翻转蠕动,俨然一蛆虫蝼蚁城市。   (八)白骨观:若于色、形、触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恼者应修白骨观,因为白骨观是贪欲心最有力的对治法。《俱舍论》第六品云:“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以胎生的本性乃为骨体,故为寂灭贪执肉体之心应修白骨观。修习时,首先观想足趾、眉间、额间的皮肉脱落,露出白骨。此时心应专注。随后依次观想自己身体的上下,皮肉也在逐渐脓烂、坠落,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以观修胜解之力让白骨逐渐增多,从自身白骨渐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国,乃至遍满大地及海量之际均已充满了白骨。如此安住片刻,后缩略而观。从海量际逐渐少至自身白骨,仅于足趾观有皮肉,此外身体皆为白骨。又以胜解力,如上从自身白骨渐增、渐广至海量际,又复渐略而观至自身白骨。尔时至额间的一半观有皮肉,仅于眉间拇指许露出白骨,并倾心一缘湛然而住。依此殊胜修法决定能有力地摧伏贪欲之心。 &&众生沉溺茫茫业海中,最难断除的莫过色欲,扰扰尘世里,为祸无限者的无非淫欲。故在此普劝有缘能醒悟,破除色魔之障,奉行不净观法,共出迷津,直归觉悟的正途。澫益大师曾教诫说:“欲超生死路,此观须精研。”   众生认为五蕴身心为一体的自我,此异体修法将此“整体”分化为零。我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何形象?以上将五蕴中色蕴之身,先分成四大,再分成三十六种不净,再将之详细分析至本来空。其它四蕴下面将一一分析。省庵大师云:“四体分散,一身何所从。”澫益大师云:“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宾主。”不观察时虽如梦如幻如浮泡如聚沫般存在,但毫无实体。尸弃佛偈语云:“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此浮泡幻身,四大毒蛇常住其中相互凌逼克斗而产生诸多苦痛,此身是一切过患之源,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不净生住之处。   佛在《禅行法要经》中云:“诸比丘,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况能多行。”如法思惟可于阿赖耶中种下解脱种子,彻底铲除贪心烦恼。因此我们应勤精进,如憨山大师所言:“谛观四大各有所归,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纯熟,当见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即此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   己三、观修受想行识四蕴之异体:   受想行识四蕴之本来面目以此异体之理推断可知,它们也是虚浮不实的。   颂云:彼念相续消失时,受想行识各自性,   析为异体亦伺察,犹如水泡与阳焰。   芭蕉幻事现见时,彼亦毫无贪执处。   色蕴不实,犹如聚沫,其体不净,如是正见观住交替而修,若此正念相续消失之时,则应将心转移到其它所缘境而观修。分析受想行识四蕴自性时,亦应如法炮制,以异体之理反复伺察,可断定彼等如水泡、阳焰、芭蕉、幻事,自然了知彼等毫无可贪之处。   蕴者堆集、聚合之义。受的概念是领纳的意思,即领纳所缘之境,并生起觉受。受有苦、乐、无记三种,其中乐受又可分为闻妙音、见美色、嗅妙香等。这些又能再分为很多类,对每一类又可以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此反复寻伺,观察。自然明白受蕴不实,由诸多不同部分拼凑假合而成,如水中浮泡。   复次,分析想蕴,想的力用是构画一切诸法之像。想蕴就是具有上述特性的诸多部分的积集体。它可以分析成众多分类,如善恶等种种想,它们又可分成对柱、宝、象、马、男、女等诸多不同界性之想。如此反复分析推理。自然明白想蕴不实,只是诸多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犹如阳焰水,似有而非有。   复次,分析行蕴,行的概念是造作,即由行的缘故驱使心于善恶无记之中造作不息。行蕴是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如善心所可分为信心、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等。恶心所也可分为贪、嗔、痴、忿、恨、恼、诳、谄、骄、害、无惭、无愧等。其中以贪心为例,因为外境、时间、相状的不同,又可分成众多种类。将整体的行蕴如此分析渐渐支离破碎,自然明白行蕴不实,只是诸多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如芭蕉树层层剥析,中空无实。   复次,分析识蕴,识的概念是了别之义。即由此识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识又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其中每一个又可分成众多。如对纷繁复杂的色法可以产生林立千般的眼识,其中每一眼识还可分析。其它五识依此类推也是同样的。由此可知完整一体的识根本没有,只是由许多虚妄不实的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犹如幻化的事物。   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在心中一定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如是数数安住定解之中修习,最终必然会生起现见五蕴幻妄不实的智慧,了知其中没有丝毫值得贪执的东西。心中生起自他五蕴身心如海中浮泡,如空中云雾般飘摇不实的觉受,自然淡薄对身心的粗大执著,时时轻松快乐,如放下重担一样。如是精进修习会深深地体会到此身是幻身,此心是梦心,一切都是幻梦空花,有什么值得贪求的呢?   同样在大小乘俱舍论中也对众生身心结构作了详细入微的分析,如磨面粉般的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逐一剖析,最后顿然明白实有一体的众生荡然不存,因为不可分割实有一体的法丝毫无有,只是不同的种种法暂时拼凑假合而成。佛在经中说犹如农夫将粮仓里囤积的粮食一一拣择分开时,一体的粮堆无法成立,只是各各不同的单位,如大米、大豆、小麦、谷子等,彼等又可分成一粒一粒的。同样以智慧眼打开身心仓库,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一搬开分离。此时得到一个决定的信解,即现在我所见的五蕴身心虚幻不实。对以上的推理比喻深深思维反复忆念,渐渐会从觉受上谛知我此身心虚浮不实。内心定解坚固时,当一心专注所缘而安住。 &&下面开示如何善巧修习上面的内容。 己四、摄要:   知此正念之相续,未散之际善护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续当移观余法。   如实现前正见定解时,心不驰散,完全浸润于法味义理之中。或分析观察,或一心安住,正念相续如河流源源不断。在未散失正念之际应以方便善巧励力护持,勿被为违品逆缘摧毁。倘若心力疲倦,昏沉掉举力大,正知正念力薄,甚至忘失正见定解时,不必刻意强制的硬着头皮观修,应该暂时搁置,把心念转移到其它所缘上观修。   善加把握修法的最佳状态,才不会对修法产生厌烦恐惧心理,使修法时时刻刻处于轻松满足之中,这样每次修法都有收获,从而激起更加精进修行的欲求,使修法不断增上。   如何把握呢?应如猫捕鼠般集中身心一切力量痛念生死无常,世间一切境界如梦如幻如空花,无有意义,摒弃一切无义杂务屑事,集中一切精力,修行解脱道。在观察时就象执持金刚王宝剑的勇士般无坚不摧。在安住时如鸡孵蛋般坦然安住。如是观察身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异体不净法时当如庖丁解牛,目中无一全牛,所见无非零散肢体。若如条件反射般无须观察便生起定解时,当如狮子入穴而径直安住修持。闭目时真实感觉到身心散落,如聚沫、浮泡、阳焰般破坏、摇动、虚浮。如是观察安住的心念无法收摄时,当淡然放松,迁移修法的所缘。因为众生心力怯弱,一味地强制观修会导致对法生厌烦心、畏惧心,重则心乱发狂。所以针对自身情况,采取具体适当的修行方式,勿太紧,勿太松,松紧适中,如调琴弦松紧适中才会发出妙音。   丁二(观修无常)分二:观无常的利益、真实观修。   戊一、观无常的利益: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本性,刹那生刹那灭,迅速迁流,片刻不停,如流星般飞速毁灭。一切时空有情及器世间的安住仅仅是短暂的瞬间,稍纵即逝,被时间的快马风驰电掣般牵拉着,如滚滚大江东去不复重返。《因缘品》云:“呜呼有为法,无常生灭性,因生复死故,当速趋寂乐。如佛说诸法,如星翳油灯,如幻露水泡,如梦电浮云。”可怜愚狂众生,溺于无常瀑流之中,不知不觉不悟,反而耽著坚固、恒长漂于生死海中久久难归。所以佛为拔除常执恶分别之毒刺,而数数敲响无常的洪钟,警醒我们,“诸行皆无常,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当趣于寂乐。”   观修无常的功德极大,世尊曾说:“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若修习死亡无常,最初可以遣除贪著世间琐事之心,于佛法生起信心,成为进入佛教之门,中间成为精进修行善法之鞭策,最后成为证悟法性的助伴。观音菩萨化身之华智仁波切云:“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行。”所以当欢喜思惟以下开示的无常修法。   戊二(真实观修)分五:总说所作性无常、有情无常、三有诸法无常、总结异体与无常的修法、安住修习上述法义。   己一、总说所作性无常:   颂曰:如是不净之诸物,毫无精华之蕴聚,   虽生不住刹那灭,对此应当正思惟。   有情五蕴身心的一切本来是不净所成,毫无精华,虽然已生起,但刹那不住的趋向坏灭,对此应以教理正念思惟。   众生皆由无明之父烦恼之因和合而起,是业障的体性,所以里里外外全是不净,无有精华。此不净聚落不但是不净的本性,而且也是无常性的、苦性的、无我性的,对此当一一思惟观修。《贤愚经》云:“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此蕴聚因缘和合生起的那一刻,就在刹那不住地奔向坏灭。如陡山瀑布远看似乎不动,近观时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人生百年中,凡夫人只知有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粗大变化状态,而不知其中每一阶段都是因刹那的变化而生成。如秒针刹那跳动不停,达到一定量时才看到分针动,分针达到一定时段时,才见到粗大的时针也动。同样,人生虽百年,但刹那不停趋向老衰死亡。古人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愚痴的波旬魔王遮蔽众生的慧眼,扰恼有情的身心,令我们产生常乐我净的非理恶分别,逢缘遇境时就产生贪嗔等烦恼,而溺于轮回恶浪之中不可终日,唯有诸佛菩萨智悲的皓日放射光芒——苦、空、无常、无我之如理作意方可救度。   请诸君高着眼,且观此凡夫有情贪执难舍的女身,三十六种不净所成,如大粪桶,似脓血库,其中哪处是我所贪恋的呢?最初相识相交时,她虚荣心作祟,伪装狡饰,诈现人格很好,信心很大,智慧很高,好象很可靠。但是要知道她有很重的业障,很多烦恼,有贪嗔痴,傲慢、嫉妒、多疑、无惭、无愧等等诸多恶心。整日吵吵嚷嚷谩骂不休,揭露隐私,难保秘密,诤论生事……一旦甩掉伪装,其真实面目实在比魔鬼还狰狞可怕。《优填王经》云:“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著,牵人入狱门。” &&如前我所贪执的众生,是业障与烦恼的幻化,是所作性,是有漏法,特别容易变化,反复无常。真正具证的修行人有强烈的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永世都不会变迁移动。但毕竟初学者自己和贪执的对境都是业障凡夫,心中把她的形象观得一清二楚,然后对她观察:她的身不净,而且刹那生灭,变化不息;她的本性是业障,依靠业障永远得不到安乐幸福。自己本身就是业障充满的一个凡夫,还嫌不足,还要贪执另外一个业障凡夫。想一想,业障是痛苦的因,有什么可值得贪求的呢?自己被烦恼所束缚,背着沉沉的业障,艰难的走在轮回险道上不觉得累吗?不觉得苦吗?这样的业障凡夫只能给我增加业力负担,捆上一道道烦恼绳索,布下很多很多的荆棘。为了她无数次耗尽血汗精力,出生入死,舍身弃命。为了她千万劫地狱中洋铜灌口,热铁缠身,无穷苦楚独自忍受。为了她,无量世作饿鬼,饥渴难忍的痛苦默默承受。为了她,于旁生中不断投生……每思及此悲从中来,今天我欲踏上解脱道,她又现出可憎可恶的姿态引诱我。哼!收起你的把戏吧,永别了,业障!   执著男女之身“清净”的邪作意被不净的正思惟连根铲除,智慧的勇士执持文殊利剑更应乘胜追穷寇,歼灭“常执”之敌。三有轮回所摄一切有为法无一不是有漏无常之本性。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绝对灭亡。不可能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安住,第三刹那才毁灭。一位哲人也曾说过:一只脚不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中。依物理或化学原理做一些小实验都足以证明宇宙万有都处于刹那不停的振动之中。现代医学也提出人身的有些细胞一昼夜死生百千万亿次,不停的新陈代谢。但他们只见到了现相,而没有足够的福智堪破其本质。如果前已灭与后新生的为同体,那么存在两大过失,一后面生的不能生起,因为它与已灭的相同之故。二前面灭的无法灭,因为它同于后面生的缘故。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可笑与荒谬的。之所以会认为前后一如,持久不灭,是因为众生的心很粗,错认粗大假立的相续为一体。   诸法生起无间趣于毁灭,生与灭仅是一刹那的事,如闪电般。众生眼中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器世界的成住坏空经历了百年或大劫之久,但那只是一假立的相续,就象旋火之轮只是一个虚假的幻相。   细致深入的思惟,自然会明白轮回中的一切都是颠倒的。古德云:“诸佛正遍知,有为性颠倒。”一切的分别作意,一切的行为动作都与解脱圣道背道而驰。此处权作抛砖引玉,行者当联系自己的具体情况扩展思惟。此法极为殊胜,仅仅作初步思惟,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若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惟,内心生起一个坚定不移的正见,并安住其中修习,自然而然会破除一切无明贪心执著。&&4 对治贪心唯有不净观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 阿难的洗澡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具庄严之相——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有次举行法会,佛陀带领许多弟子去受供,阿难没跟上,於是就单独托钵,一路往西走。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聚落,钵还是空的,阿难又热又饿又渴。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多麽庄严的比丘啊!」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难,心里生起强烈的爱念,所以高兴地将水倒入钵中,并瞪著大眼注视著阿难,直到他离开。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亲设法让她拥有阿难。母亲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犯的,女儿这种爱恋之心,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是女儿死求活求,一心只爱这位比丘。母亲爱女心切,只好成全她。她请了一位念符咒的人来,用邪术迷引阿难,使他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离开佛陀。天明了,佛陀要讲经时,发现阿难不见了。佛知道阿难已受难,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难,并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严咒。此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内,在即将破戒时,忽然间清醒过来,马上离开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见阿难忽然离她而去,心中非常难过,便一路追奔,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成全她。佛说:「你真的很爱阿难?」摩登伽女说:「我真的非常爱他。」阿难正入内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难洗浴的水端出来,问她:「你真的爱阿难,绝不後悔?你爱阿难哪里呢?」她说:「我爱阿难全身。」佛说:「你既然那麽爱阿难,这盆水是阿难的洗澡水,你就将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吓了一跳说:「佛,你是大慈悲者,这麽脏的水为何叫我喝呢?」佛说:「每个人的身体原本就是这麽脏的,现在阿难健康时你就已经嫌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你又将作如何想呢?」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忽能观察人身的不净,再也爱不起来——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麽脏,那还有什麽可以爱的?从此爱念、贪念都消除了,顿然开悟,证悟初果。(本文节录自证严上人《三十七道品讲义》)证严上人:这就是「不净观」。对治贪心唯有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有染著的爱欲就会消灭。&5 不净观的秘诀《止观门论颂》禅修瑰宝不净观的秘诀《止观门论颂》禅修瑰宝,是世亲菩萨所写的,唐代义净法师所翻译过来的止观门论颂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奉诏译若见女形相  及以艳娇姿  愚人不了知  妄生淫染意  佛说膖胀等  蠲除淫欲念  能随世尊教  得胜果非余  戒净有闻思  策励常修习  系念观诸境  斯为解脱因  若人有嗔染  及昏沉睡眠  掉恶作并疑  此五遮修定  少闻与众居  鄙事情欣乐  爱身并受用  亦能遮定心  心乱有五缘  情随众境散  味着并沉掉  我慢重名闻  苾刍依圣教  有过应说除  善取住心缘  是为最初行  次依寂静处  妨难并皆无  然后息邪思  是苾刍初业  应可住尸林  着粪扫衣服  常求静息事  断除淫染心  乞食见女人  应观为不净  摄眼除邪意  正心当取食  多言多事务  此皆须远离  恼乱缘来逼  慧力应须忍  树下草[卄/積]中  或居崖窟内  观时应住此  寂静可修心  习定缘境时  不太高太下  不应极近远  于境使相应  善取所缘境  子细善观察  闭目住心时  犹如开眼见  根门皆摄敛  住念凝内心  缘境现前观  念念令相续  于前所取相  形貌用心观  膖胀女根边  可畏可嫌贱  犹如浊池水  风吹令动摇  观诸树影时  不善分明住  心垢烦恼水  乱情风所吹  澄念观察时  闇昧不能住  心沈应策举  可观胜妙事  如蛭饮血困  水浇令使苏  还应速收敛  于旧境安心  令意有堪能  调善皆随念  若其心掉举  应思厌恶事  令心寂静住  如钩斸象头  远离于沉掉  应平等运心  随情住舍中  此时无过咎  从此渐得住  取相影心安  明了中道行  正念灯持照  此时用寻伺  次第应观察  定影即便生  分明现前住  不动摇明净  如大丈夫形  此影望前观  是为差别相  此相既生已  欲爱等便除  即是系心人  初定方便相  次知嗔恚体  本由贪染发  欲爱既已除  得离于嗔恚  次以勤策念  遣除昏睡心  既观差别相  疑情即便息  次当除恶作  善行安隐路  寂静无障碍  能防于掉举  应知用粗寻  观其所取相  即于心影内  以伺细推求  见差别心喜  由此得轻安  次证于乐定  定支次如是  即是根本定  善安于念心  犹如欲至村  及至村中者  既获根本定  更复作余修  得他心宿住  神通天眼耳  于此有伺时  心未能静住  犹如河有浪  非上地应知  既得初定已  仍于所缘住  次依二静虑  寻伺皆止息  虽得住此位  尚有喜水漂  入第三定时  其心便静住  由其心有乐  未能令住念  既证四静虑  众过并皆除  退分胜进分  住分决择分  静虑有四种  修定者初知  若定顺烦恼  此名为退分  后胜为胜分  自住住应知  由先善分别  是决择道因  此定能招彼  名为决择分  于无常等相  作苦等行解  若得此定者  是暖等道分  于青膖等相  观事有多途  如圣教修行  差别宜应识  死尸风鼓腹  穴处有脓流  连跨并皆粗  说名为膖胀  不爱身粗分  唯贪细滑身  对此染心人  令修如是观  若于死尸分  少有白脓流  余肉并多青  说此为青膖  睹色而生爱  斯名爱色人  对治以青膖  日亲之所说  死尸脓遍出  是谓脓流相  对彼爱香人  令观染心息  死尸腰烂断  名为断坏相  对彼爱全身  大仙尊为说  尸骸狐貉啖  鸟啄有残筋  对治爱肌肤  为说食残相  手足诸支骨  随处皆分散  对贪支分人  说骨邪乱相  即于骨乱相  刀杖斫分离  亦为爱全身  令观打乱相  尸骸被刀斫  或由鉾箭伤  流血遍残躯  名为血涂相  净洁香涂体  新庄着彩衣  于此起贪人  用斯为妙药  于境唯独爱  不许外人看  多虫唼死尸  令观除恶念  骸肉皆销散  但唯牙骨存  于齿生贪者  令观齿骨相  若见新死者  识去有残形  乐着众生贪  令除娇态欲  屎尿及洟唾  合聚共成身  三十二种物  皮囊唤作人  发毛并爪齿  肝肚等相因  内扶三百骨  横缠九百筋  九孔流不净  垢污秽难陈  审观真可恶  智者不应亲  既观他女体  亦复察己形  于斯贪染因  理应常系念  不出三界狱  咸由欲染心  是故明智者  极善思其事  经多地狱苦  幸会得人身  岂得纵狂心  不修殊胜行  淫贪有多种  随生爱不同  一观并能除  谓是白骨观  色触形娇态  衣缨生染着  何药能除此  无过白骨观  先于足大指  定心缘作疮  破坏既脓流  肉皆随堕落  即观指骨形  由如白鸽色  其疮既渐大  肤肉尽皆除  作如是次第  身肉皆除尽  正念胜解成  但观其骨锁  若有片肉在  即名为乱意  况复纵心猿  驰求趣诸境  于多时系想  自知能善住  次渐及余人  总观为骨锁  渐宽至海际  满中皆白骨  此定既成已  舍广复令狭  略时从外舍  乃至唯身骨  还观足指端  是定心次第  或时片片舍  极至于顶骨  应知最后心  眉间摄令住  若作此修习  常生胜梵宫  不落堕三涂  得生于五净  人间散心善  还流生死河  智人修定心  如救身衣火  即可舍诸缘  宜居静林处  勿使无常逼  虚死散心中  以般若净心  终获可爱果  如不愿后有  于胜道应修  剃发着袈裟  宜应修圣道  自余諠杂事  咸为生死因&&6 益西彭措堪布开示观察自身:一、种子不净 谓父母精血赤白二色和合成故。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 二、住处不净 谓在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不净流溢,污秽充满,彼中住故。又海山云:不净乃作衣装,污秽便为饮食。 三、自体不净 谓三十六物,皆是不净共和合故。言三十六者。外有十二,发毛爪齿垢汗大小二遗眵泪涕唾。次有十二,皮肤血肉肪膏脑膜骨髓筋脉。中有十二,心肝胆肺脾肾肠胃生脏热脏赤痰白痰。即知从顶至足,皆是不净。永嘉师云:革囊盛粪,脓血之聚,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四、自相不净 谓九窍常流诸秽恶故。言九窍者。两耳出垢。两眼出眵泪。两鼻出脓涕。口出涎唾。大便道出屎。小便道出尿。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净,如漏囊盛物。 五、究竟不净 谓命终身坏,肨胀臭秽,脓血蛆分,不堪近故。天台云:从足至头,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唯见肨胀坏烂,大小便道虫脓流出,臭剧死狗。心地观经云:应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 金光明经云:我从久来恃此身,秽脓不可爱,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观自身竟。复观他人,若男若女所有之身,皆具五种不净,乃至观一切世间有情之身,皆是不净。故起信论云: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 污,无一可乐。既观皆是不净,贪爱之心自然不起。阿含经说:昔有国王嗜欲无厌。有一比丘以偈谏曰:目为眵泪窟,鼻是秽涕囊,口为涎唾器,腹是屎尿仓。但王无慧目,为色所耽荒。贫道见之恶, 出家修道场。天台云:虽观不净,能成大事。如海中死尸,依之得度。 &&7 《清静道论》第六 说不净业处品第六 说不净业处品在遍之后,再指示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十种无意识者(死者)的不净。(十不净的语义)(1)在命终之后渐渐地膨大,犹如吹满风的皮囊,所以叫膨胀。膨胀即‘膨胀相’,或以厌恶的膨胀为‘膨胀相’。即与膨胀的尸体是同义语。(2)破坏了的青色为青瘀。青瘀即‘青瘀相’,或以厌恶的青瘀为‘青瘀相’。在那肉的隆起处是红色的,脓所积聚处则白色,其他多处则青色,在青的地方如为青衣所缠,和这样的尸体是同义语。(3)在诸破坏之处流出脓来叫脓烂。脓烂即‘脓烂相’,或以厌恶的脓烂为‘脓烂相’,和这样的尸体是同义语。(4)解剖为二而未离开的为断坏。断坏即‘断坏相’,或以厌恶的断坏为‘断坏相’。即与从中央剖开的尸体是同义语。(5)这里那里各各为犬和野干所食啖叫做食残。食残即‘食残相’,或以厌恶的食残为‘食残相’。像这样的尸体是同义语。(6)种种离散为散乱。散乱即‘散乱相’,或以厌恶的散乱为‘散乱相’。即一处是手,另一处是脚,又一处是头,这里那里散乱着的尸体是同义语。(7)由斩斫而与上述同样散乱的为‘斩斫离散相’。像乌鸦的足迹,于肢体中以刀斩斫而如前述散乱的尸体是同义语。(8)流出的血散布在这里那里为‘血涂相’。即为流出的血所涂的尸体是同义语。(9)诸蛆虫为虫。为虫所散布叫’虫聚’。即充满于虫的尸体是同义语。(10)骨即‘骨相’,或以厌恶的骨为‘骨相’。即与骸骨是同义语。其次,此等(十不净)也是依此膨胀等生起的诸相的名字,又是于此诸相中证得诸禅的名称。(修习法)(一)(膨胀相的修习法)瑜伽者若欲于膨胀之身生起膨胀之相而修称为膨胀之禅的,应该如地遍中所说的方法去亲近阿舍梨而把取业处。那些对瑜伽者说业处的人,对于(1)为取不净相而前行的处所,(2)四方诸相的考察,(3)以十一种法取相,(4)观察(至墓场等)往返的道路,(5)乃至最后的安止规定,都应该说。那些瑜伽者亦应善学一切,到前面所说的住处,遍求膨胀相而住。(1)(为取不净相而前行的处所)如是修不净者,若听见人家说,在某某村口、林口、道路、山脚、树下,或冢墓间有膨胀的尸体丢在那里的时候,不要像在不妥当的渡头而即跳去。为什么呢?因为不净的尸体可能有野兽光顾或非人觊觎,若往那里走,则有生命的危险。或者所走的路要经过村口、浴场与田边,那里可能发现异性之色,甚至那尸体便是异性──即男子以女体为异性,女子以男体为异性。如果异性之体是新近才死的,可能生起净想,所以对于他的梵行也是障碍。如果他能够这样的自觉:‘这对于我是不足轻重的’,那么他便可去。在出发的时候,应该告诉僧伽的长老或其他通达的比丘。何以故?假使他在冢墓之间,为非人、狮子虎豹等的形色和声音等不顺的所缘所威胁而肢体战栗,或食物不消化而呕吐,或其他意外的病发生时,则寺内的长老比丘既能善护其衣钵,亦将派遣青年比丘及沙弥去看护那比丘。还有些盗贼认为‘冢墓是一个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故在已盗和未盗的时候,往往在那里集合,或者给人们追逐的盗贼,跑进比丘的地方,把赃物丢在那里逃走了。追的人来到这里便说:‘我们被盗的东西和贼都找到了’!即捕此比丘及伤害他。此时则僧伽长老即可阻止他们说:‘莫伤害他,他行前曾经对我说过,是来这里行道的’,人们既得了解,便可安全了。这便是行前要先告知的利益。所以欲见不净相者,依照前述的方法告知比丘之后,应如刹帝利到灌顶的地方去,又如祭祀者到祭坛去一样的生起喜悦心而行,既生喜悦心后,当依诸义疏所说的方法去行。即所谓:‘摄取膨胀不净相者,置念不忘,内摄诸根,意不外向,观察往返的路,不与他人作伴单独而行。在弃有膨胀不净之相的地方,那里并有岩石、蚁塔、树、灌木、蔓草等相及所缘,对于所有的相及所缘既作注意之后,再观察其膨胀不净相的自性、状态。即是对于颜色、性别、形状、方位、空间、界限、关节、孔隙、凹部、凸部与周围等相,他得深深的习取,善能把握,善能确定,他对于那些相既善习取、把握及确定之后,置念不忘,内摄诸根,意不外向,观察往返的路,不与他人作伴单独而行。他经行时当于不净相作意而经行,坐时亦当于不净相作意而打坐。对于考察四方诸相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德?考察四方诸相有不迷惑的作用,有不迷惑的功德。以十一种法取相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德?以十一种法取相是为了令心与不净相密切的连结,有密切连结的功德。观察往来的路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德?观察往来的路是为了给与(业处的)正当路线,有给与正路的功德。他见不净相的功德之后,作珍宝想,起恭敬而生喜爱置心于所缘中:“诚然依此行道,我将脱离生死”,因彼离欲……得于初禅具足住。他证得色界的初禅,得天住及由修行所成的福业之事’。&&如果他只为调心而去墓场看尸体的,则应鸣钟集众同行。若以业处为首要之目的,则应不舍其(念佛等的)根本业处,于彼作意,为了避免冢间的犬等的危险,须拿手杖或棍,坚住(于念佛等的根本业处),作念不忘,内摄第六意及诸根令不外向,无双单独而行。从寺院出来的时候当注意观察:‘我是从某方,某门出来的’。此后行路之时,当观察那道路‘这路是向东方走的,或向南、西、北方,或向四维’。又‘这里向左折,这里向右走,在什么道路的地方有岩石、蚁塔、树林、灌木、蔓草’等,在路上都应一一确定,趋向于(不净)相处而行。不要逆风而行,因逆风则尸体的臭气扑鼻,令脑昏乱,或使呕吐,而生后悔:‘为什么我要来这样的尸体之处’!所以应避逆风而顺风行。如果途中有山,或削壁、岩石、篱笆、荆棘、流水、沼池,不可能顺风而行,则用衣角扪鼻而行,这是他的行的方法。(2)(四方诸相的考察)这里走去的人,不应即刻去看不净相,须先确定方位;因为所站的一方,若对于所缘不明显,则心亦不适于工作;所以应该避免那一方。如果所立之处对于所缘很明显的,则心亦适于工作,故应站在那里。对于逆风和顺风都应避免,站于逆风者未免为尸体的臭气所恼而散乱于心;站在顺风者,如果那里有非人居留,则未免触怒他们而致灾害。所以应该稍微避开而在不很多的顺风处站立。如是注意站立,亦不应离尸体过远与过近或在正头方及正足方站立,因为站得过远对于所缘不明显,过近则生恐怖。若站在正头方或正足方,则对一切不净相难得平等的认识。所以不过远过近而视,当在尸体的中部适当的地方站立。如是站立之人,‘那里并有岩石……蔓藤等相’,当依此说考察四方诸相。其考察的方法如次:若在不净相的周围看见有石头,应该确定这石头的高、低、大、小、赤、黑、白、长及圆等。此后应该观察:‘在这个地方是这个石头,这边是不净相;这边是不净相,这里是石头’。如见蚁塔,亦应确定其高、低、大、小、赤、黑、白、长与圆等。此后应该观察:‘在这个地方是这个蚁塔,这边是不净相’。如见树,则应确定它是阿说他(即菩提树),或榕树,或无花果树,或迦毗他伽树,及它的高、低、大、小、黑、白等。此后应该观察:‘在这个地方是这棵树,这边是不净相’。如见灌木,则应确定它是醒提,或迦罗曼陀,或迦那维罗,或鼓轮达伽及它的高、低、大、小等。此后应该观察:‘在这个地方是这样的灌木,这边是不净相’。如见蔓藤,应确定它是罗婆(葫芦瓜)或俱槃提(南瓜)或沙麻、或黑葛、或臭藤。此后应该观察:‘在这个地方是这样的蔓藤,这边是不净相;这边是不净相,这里是蔓藤’。这便包摄‘与相俱作,与所缘俱作’的意义。再三的确定名为‘与相俱作’,这是石头这是不净相,这是不净相这是石头,往往这样双双连结确定,名为‘与所缘俱作’。如是与相俱及与所缘俱作已,其次确定‘自性的状态’,即是说当时不净相的自性状态──不与他共的独特的膨胀的状态作意。膨胀是膀义,即以这样的自性与作用而确定之义。(3)(以十一种法取相)如是确定之后,次说‘以色、以相、以形、以方、以处、以界限’六法取相,怎样取呢?( Ⅰ )‘以色’,即瑜珈行者当确定这尸体是黑的,或白的,或金黄的皮肤的色。(Ⅱ)‘以相’,并不是说确定其女相或男相,当确定这尸体是青年、中年或老年的。(Ⅲ)‘以形’,是只依膨胀的形而确定这是他的头形,这是他的颈形,这是手形,这是腹形,这是脐形,这是腰形,这是股形,这是胫形,这是足形。(Ⅳ)‘以方’,即确定这尸体的两方,从脐以下为下方,脐以上为上方;或者确定我是站在这一方,而不净相则在那一方。(Ⅴ)‘以处’,当确定手在此处,足在此处,头在此处,中部身体在此处;或者确定我是站在此处,而不净相则在彼处。(Ⅳ)‘以界限’当确定这尸体下以足掌,上以发顶,横以皮肤为界,在其界限之内观察三十二分充满污秽的尸体,或者确定这是他的手界,这是足界,这是头界,这是中部身体的界限。或者取得全体的任何部份,即以彼处为膨胀的界限。男子对于女体(尸),女子对于男体(尸)是不适宜的。在异性的尸体不能生起(不净相的所缘),只是扰乱的缘而已,如中部义疏中说:‘虽系腐烂的女人亦能夺去男子的心’。所以当对同性的尸体以此六法取相.&&其次如已亲近过去诸佛,曾习业处,行头陀支,思惟(地水火风的)大种,把握(无常、苦、无我)诸行,观察(缘起的)名色,除有情想,行沙门法,熏习其(善的)熏习,修其所修,得(解脱)种子,具上智而少烦恼的善男子,见其所见的尸体处,即得显现似相。如果不能如是显现,则以此六法取相而得显现。假使这样依然不能显现,那么,他们必须再以关节、孔隙、凹部,凸处、周围五法取相。此中(Ⅶ)‘以关节’,是一百八十关节。然而在膨胀的相上怎么能够确定一百八十关节呢?所以他应观察右手的三关节,左手的三关节,右足的三关节,左足的三关节,头颈一关节及腰一关节的十四大关节。(Ⅷ)‘以孔隙’,即应观察手胁之间,足与足间,腹的中间及耳孔的孔隙。对于闭眼的状态,开眼的状态,或闭口开口的状态亦宜观察。(Ⅸ)‘以凹部’,即应观尸体的凹处,如眼窝、口腔及喉底等;或者观察我站在低处,而尸体在高处。(X)‘以凸处’,当观尸体的高处,如膝、胸、或额等;或者观察我站在高处,而尸体在低处。(ⅩⅠ)‘以周围’,当观察尸体周围的一切。以智行于全尸体,那一处显现明了的,即置心于彼处:‘膨胀相、膨胀相’而念。如果这样也不能显现,则应置心于(上半身)直至腹端最膨胀之处:‘膨胀相、膨胀相’作念。今对‘善取彼相’等作如是的抉择:诸瑜伽者对于这尸体当依前述的取相法而善取相,专心置念,如是数数善作把握与确定。离尸体不过远不过近之处站立或坐,开眼观看而取相。心念‘厌恶的膨胀相、厌恶的膨胀相’,乃至百回千回的开眼观看,闭眼专思。行者当如是数数取相而至善取。什么时候为善取呢?即在开眼见相闭眼而思相亦同样的显现之时,名为善取。他如是取相而得善取善把握而善观察已,如在那里(冢墓)修习到最后仍不能得证(初禅),则他回来之时亦如前说的方法单独无伴,于同样的不净业处上作意,置念专注,内摄诸根,意不外向,回到他自己的住所。当他从冢墓出来而在回转的途中,应如是观察:‘我是从此路出来的,此路向东走,或向西、南、北走,或向四维走,此处向左转,此处向右折,在这里有石头,这里有蚁塔,这里有树,这里有灌木,这里有蔓藤’。如是观察归途而回来后,在经行时亦宜在结合于不净相而经行,即是应该向不净相那方面的地点经行的意思。坐禅的时候亦宜布置与不净相结合的坐处。如果在那方面有深坑,或悬崖、树木、墙围、泥沼等,不可能向那方面去经行,而坐席也不可能布置在那样的地点,所以他只得在望不见那方的不适合之处经行和打坐,然而他的心也应该倾向于那方面。现在说‘观察四方诸相依什么’等的质问及‘为了不迷乱’等答覆的意义:如在(夜等的)非时往膨胀相的地方观察四方诸相,为取相而开眼观看时,即死尸好像起立,好像扑过来,好像追来等现起,他见到那样恐怖的所缘,心起迷乱犹如狂人,怖畏昏迷,毛骨竖立。在圣典中分别三十八所缘里面,没有其他那一种所缘像这样恐怖的。所以这不净业处名为弃阇禅那者。何以故?因为于此业处中太恐怖故。所以瑜伽者必须坚持其念:‘死尸决不会起立而追的,如果在那尸体旁边的石头或蔓藤能追来,尸体才可能追来,如果那石头或蔓藤不能追来,而尸体亦不能追来。这是由你自己的想生想成。今天你的业处显现了。比丘,莫恐怖吧’!于是除去畏惧而生欢笑,当置其心于相中。如是得证于超胜的境地。所以如是说:‘观察四方诸相是为了不迷乱故’。次以十一种法取相成就令心与业处密切的连结:即是由于他的开眼观看之缘,而得生起取相,由于置念于取相而得生起似相;置意于似相而成就安止定;在安止定中增大于毗钵舍那(观)而得证阿罗汉。所以说:‘以十一种法相是为了令心与不净相密切的连结’。(4)(观察往来的路)‘观察往来的路是为了给与(业处的)正当路线’,即是观察去的路及回来的路,因此而得给与业处的正当的路线的意思。假使这比丘取了业处回来时,在途中碰到了什么人问他:‘尊师,今天是什么日子’?或问是那一天,或提出什么问题,或作问候的时候,他是不应该以为自己是行业处之人而默然地走过去的。他必须说是什么日子及答覆其问题。如果他不知道,他说:‘我不知道’,并得作如法的问候。因为这样做,对于他所取得而尚幼稚的不净相就要消失了。虽然消失,但也得答覆其所问的日子。若不知其所问,当说:‘我不知道’。若知道则应简单的说。问候也是必需的。如见作客的比丘,应向客僧问候。其他如塔庙庭院的义务,菩提树园的义务,布萨堂的义务,食堂、火房、阿阇黎与和尚、客僧、发足者的义务等,如在《犍度》中的一切义务都应操作。然而作了那些事情,他的幼稚的不净相也消失了。虽然他希望‘我再去取相’,但此时的尸体已为非人或野兽所占,故不可能再去冢墓,或者不净相业已消逝,因为膨胀相放了一两天,已经转成了青瘀等的状态。在一切业处之中像这样难得的业处是没有的,所以那失去了不净相的比丘,当在夜住处或日住处中坐下:‘我是从这扇门出寺,向某方面的道路走去,在某处向左转,某处向右折,某地方有石头,某处有蚁塔、树、灌木、蔓藤,我在那条路步行时,在某处得见不净相,在那里向那方面站着,如此如此考察四方诸相,如是取得不净相之后,由某方从冢墓出来,由这样的路作如是如是的回来,在此处坐’,应如是在坐处中结跏跌坐,考察其往来的路。由于他这样的考察,则不净相依法显现明了,如在目前,再得依照以前所行的业处的过程行道。所以说:‘观察往来的路是为了给与业处的正当路线’。&&(5)(安止的规定)对于‘见彼功德之后,作珍宝想,起恭敬而生喜爱,置心于所缘中’的句子,是说置意于厌恶的膨胀相中,得生禅那,以禅那为足处(近因)而增长毗钵舍那(观)者,便得见此‘诚然依此行道,我将脱离生死’的功德。譬如一贫穷人,获得了很名贵的珠宝,便作‘我已获得其实难得的’,起珍宝想,生尊重心,极其爱好而加保护;此人亦然?G‘我已获得此难得的业处,如那穷人的名贵的珠宝。因为修习四界业处的人,可取他自己的四大,安般(出入息)业处者,可取他自己的鼻息,遍业处者,可以作遍而随意修习,如是其他的业处也都是容易得的。唯有此(膨胀相)持续一二天后,便变成了青瘀等的状态,实在没有像这样难得的’,故应起珍宝想,生尊敬心,爱好的保护彼相,在夜住所或日住所中,应该数数的把心密切地连结到‘厌恶的膨胀相、厌恶的膨胀相’上面去,应该对那相再三考虑、作意与思惟。能这样做,则他的似相生起。关于(取相与似相)二相的各别作用:即‘取相’的显现是坏形的、可怕的、恐怖的景象。然而‘似相’则如四肢五体肥满的人随其所欲吃饱了睡卧的样子。在获得似相的同时,因对外欲不作意之故而得镇伏舍于爱欲。因舍于随贪而他的嗔恚亦舍,犹如血除而浓亦除。同样的由于勤精进故舍断惛沉睡眠。因无追悔而作寂静法的精勤,舍断掉举恶作。因得殊胜的现前,故对指示行道的导师(佛),对行道及行道的果而得除疑。如是舍除了五盖,同时于似相中以心的攀缘为相的寻生起,成为相续思维作用的伺,获得殊胜的证悟之缘故喜,由喜意而生轻安,因轻安而生乐,由乐而生心定,故因乐而成心一境性的五禅支现前。如是初禅的影像的近行禅亦在那一刹那生起。此后得证初禅的安止及五自在的一切,如地遍中所说。(其余的九不净)以后的青瘀等相,也是依那‘为取膨胀不净相的人,专置其念、无双单独前往’等同样的说法,从起初出发前往、取相等一切都用那‘为取青瘀不净相的人……’,‘为取脓烂不净相的人……’,如是依照前述的同样方法,应知抉择在什么地方当改换‘膨胀’的句子。其次说他们的差别之处:(二)(青瘀相)对于青瘀相,当起‘厌恶的青瘀相、厌恶的青瘀相’的持续作意。在‘取相’是显现斑点的色,而‘似相’则显现满是(青瘀色)的。(三)(脓烂相)对于脓烂相,当起‘厌恶的脓烂相、厌恶的脓烂相’的持续作意。在‘取相’是显现好像(脓的流出),而‘似相’则显现不动而静止的。(四)(断坏相)断坏相在战场上,或盗贼槃踞的森林中,或国王令斩盗贼的冢墓间,或狮子、老虎啮人的阿练若间,可得此相。若去这样的地方,如果落在各方的断坏相能够一眼见到的,那是最好,如不可能见到,不应用自己的手去触,因为亲手去触未免成为太亲切了,所以应令寺役或沙弥或其他什么人(把各自一方的断坏相)聚集在一处。如果不得那样的人去做,则应由自己用手杖或棍子把断片堆放一处排列,中间相隔一指的断缝。这样放好之后,即起‘厌恶的断坏相、厌恶的断坏相’的持续作意。这里的‘取相’是显现中间斩断似的,而‘似相’则显现圆满的。(五)(食残相)于食残相,即起‘厌恶的食残相、厌恶的食残相’的持续作意。在‘取相’时是显现这里那里被取食了的样子,而‘似相’则显现圆满的。(六)(散乱相)于散乱相,即用断坏相中所说的同样方法,令他人或自己把它们安排成一指的隔离,然后起‘厌恶的散乱相、厌恶的散乱相’的持续作意。在‘取相’时是显现通常明了的隔离,而‘似相’则圆满的显现。(七)(斩斫离散相)斩斫离散相,亦能在断坏相中所说的那样的地方获得,去到那里以后,如前所说的同样方法令他人或自己把它们安排一指的隔离,然后起‘厌恶的斩斫离散相、厌恶的斩斫离散相’的持续作意。在‘取相’时,是显现可以认识的被斩斫的伤口似的,而‘似相’则圆满的显现。(八)(血涂相)血涂相,在战场等处的受伤者,手足被斫的疮口或疖包等伤口流血的时候可以获得。看见那血相后,即起‘厌恶的血涂相、厌恶的血涂相’的持续作意。在‘取相’时,显现象风飘的红旗的动摇的相状,而‘似相’则显现静止的。(九)(虫聚相)虫聚相即是过了二三天之后的臭尸的九个疮口涌出虫堆的时候。亦可在狗子、野干、人、黄牛、水牛、象、马、蟒蛇等的尸体上发现聚虫像一堆米饭似的。无论对于那些的那一处,即起‘厌恶的虫聚相、厌恶的虫聚相’的持续作意。犹如小乞食者帝须长老对黑长池中的象的尸体而现起此相一样。在。取相’中是显现象动摇似的,而‘似相v则如一块静止的米饭的显现。(十)(骸骨相)对于骸骨相,即依照‘如果看见抛弃在坟墓附有血肉而结以筋及骨节连锁着的尸体’等的种种说法。所以他依前面所说的同样方法从住处出来及前往目的地,对周围的石头等作共相共所缘而念:‘这骸骨’及观察其自性的状态,依色等十一种行相而习取于相。(1)如果于色中而见白色者,则不会现起(厌恶相),因为掺杂了白遍,于是应该只以厌恶心而见骸骨。(2)在这里的持相是指手等,故应观察手、足、头、腹、腕、腰、大腿、小腿等相。(3)须观察长、短、圆、方、小、大等的形状。(4)观察方位及(5)处所,已如前说。(6)观察骸骨周围的界限,对于那一部份骸骨显现得明了的时候,即取那一部直至证得安止定。(7、8)次当观察那样那样的骸骨的凹处凸处及凹部凸部;于其所立之处亦当作‘我在低处骨在高处或我在高处骨在低处’的观察。(9)次当观察两骨衔接之处的关节。(10)观察骨与骨间的有孔无孔。(11)以他的智行于一切处后,当知‘在这里是这样的骨’,如是观察于周围。假使于此等相中依然不能显现的时候,则应置心于额骨上。正如在此骸骨相所应用的这十一法取相,在以前的虫聚相等亦得以此作适宜的观察。于此骸骨业处,无论对全副连锁的骸骨或对一骨都得成就。所以在那些骸骨里面无论对那一部份,当以十一法取相而起:‘厌恶的骸骨相、厌恶的骸骨相’的持续作意。这里的‘取相’和‘似相’,据义疏说是相同的。但对于一骨说是适合的。然而若对连锁的骸骨,则在‘取相’中是能认明孔隙的,在‘似相’中乃显现圆满的。即于一骨亦得于‘取相’为恐怖,而‘似相’则应导人近行定而生喜悦。在这种场合对于在义疏中所说的(取相和似相同样),那是容许我们作如上的各别说法的。如在义疏中先说‘于四梵住及十不净中是没有似相的。于四梵住中其界线的混合为相,于十不净中作正当的辨别而见厌恶的时候为相’,但于后面又说‘这是取相和似相二种相’。所以说‘取相’是显现各异的恐怖等。如果经过思考之后,则我这里的说法是适合的,同时摩诃帝须长老由于看见齿骨而显现全女子的身体为骨聚等的故事,可引为这里的例子。&杂论十不净这些为一一禅那之因的不净,是那千眼帝释称赞的净德的十力者的演说。既已知道了它们和他们修习的方法,关于它们的杂论更应作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些(十不净)里面证得任何一种禅那的人,因为彻底镇伏了贪,故如离欲者(阿罗汉)的不贪行者。虽然已经说了各种不净的区别,亦应知道(一)依尸体的自性转变的区别及(二)依贪行者的区别。(一)当尸体成为厌恶状态的时候,即转变为膨胀相的自性或青瘀等任何其他的自性。如果能够获得任何的厌恶相,即在那里作‘厌恶的膨胀相,厌恶的青瘀相’的取于不净相,故知依尸体的(不净)自性转变而说十种不净的区别。(二)依贪行的差别说,即是由于膨胀相的显示其尸体的坏形,故适合于贪行的人。由于青瘀相的显示其坏色的皮肤,故适合于贪身色的人。由于脓烂相的显示其与身色连络的恶臭的状态,故适合贪于由花香等的装饰而生的身香的人。由于断坏相的显示其中间的孔隙,故适合贪于身体坚厚的人。由于食残相的显示有肉的丰满部份的破坏,故适宜贪于乳房等身体的肉的部份的人。由于散乱相的显示四肢五体的散乱,故适宜贪于四肢五体的玩弄之美的人。由于斩斫离散相的显示其整个身体的破坏变易,故适宜贪于身体完整的人。由于血涂相的显示血的涂抹的厌恶状态,故适宜贪于装饰成美丽的人。由于虫聚相的显示普通都有的身体的无故的蛆虫,故适宜贪于身为我所有的人。由于骸骨相的显示身体的骨头的厌恶,故适宜于贪完整的牙齿的人。如是当知依照贪行者的区别而说十种不净的差别。次于十种不净之中,譬如在水不静止而急流的河中,由于舵的力量可以停止船只,若无有舵想止住它是不可能的;如是因所缘的力量弱,由于寻的力量,止住于心而成专一,若无有寻想止住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十不净中只能获初禅,不能得第二禅等(第二禅等无寻故)。(于厌恶的所缘怎么会生喜悦呢?)虽然于此厌恶的不净所缘中,因为他见到‘诚然依此行道,我将脱离生死’的功德,并舍弃五盖的热恼,所以生起喜悦。譬如消除粪秽的人,虽在粪秽聚中工作,因为见到我将获得更多的雇金的利益,亦生欢喜心;又如严重病苦的人,虽给以呕吐及下泻的疹治,也欢喜的。虽有十种不净但其特相只是一个;即是十种的不净,恶臭的厌恶的状态为特相。这种不净相不只依于尸体而起,犹如住在支提山的摩诃帝须长老的看见齿骨,又如僧护长老的侍者沙弥看见坐在象背上的国王一样,亦可在生人的身上生起的。诚然尸体和生人的身体是同样不净的,但因生人的身体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认识它的不净相罢了。本来这个身体是三百多根的骨聚,一百八十关节的结合,九百腱的连结,九百块肉所涂,湿的人皮(内皮)所包,外为表皮所遮,无数大小的孔隙如油壶一样的上下漏流不净,虫聚的寄生处,诸病的住处,一切苦法的根据地,九个疮口如溃破了的老脓包一样的常流不净──即由眼出眼眵,两耳孔出耳垢,两鼻孔出鼻涕,口出食物津液痰血,两下门出大小便──,九万九千的毛孔出不净的汗汁,为苍蝇的缠绕。假使他的身体不注意用齿木刷牙、洗脸、沐浴、穿衣等,或者如生来一样的蓬头散发去从村至村的游行,则于国王、清除粪秽者、旃陀罗等之间是同一厌恶之身,没有什么差异的。这里国王或旃陀罗的身体,其不净、恶臭、及厌恶是没有不同的。只是在此身上用齿木和洗脸等清除其齿垢等,用各色的衣服遮蔽其羞部,涂以各种颜色的涂料,饰以花等各种装饰品,然后执取‘我’,或‘我的’,如是作成其形式而得其地位。因为此身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知道他的如实相的不净相,所以男子喜爱女人,女人喜爱男人。依第一义说实无少许值得喜爱之处。的确,不论发、毛、爪、齿、唾、涕、大便、小便等那一部份,若从身体落下之后,叫人用手去一触也不愿意,都是觉得那是憎嫌,厌恶的。其实遗留在身体的部份和落在外面的是同样厌恶的,只因他为无明的黑暗所笼罩,自生贪染,执取其身体为喜、爱、常、乐、我而已。如果这样执取的人,正如昏迷了的老野干一样:一天它看见未曾落花的甄叔迦树,便自想道:‘这是肉块’!所以说:譬如林中的野干,看见了开花的甄叔迦,它想道:‘我巳得到了肉树’,急急的向前奔跳;贪婪的野干,尝尝缤纷的落花,执着说:‘这地上的不是肉,挂在那树上的才是啦’。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执落掉的部份,留在身上的,也视为同样的不净。昏迷的愚人,执此身为净,由此而作恶,苦恼不解脱。所以有智慧的人,在死人、或活人的身上,除去净性之想,当见污秽之身的自性。即是这样说:此身像粪一样的臭,象尸一样的不净,为愚夫所喜爱,为具眼者所呵弃。这个臭秽之身,那知是个湿皮囊,有九门的大疮伤,常有不净的奔放。若把此身的内部翻过外面来,就要拿根棒,把乌鸦和大赶开。是故有善德的比丘,无论在生人的身上或死人的身上,认识了不净的行相,即取那相作为业处,直至证得安止定。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定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六品,定名为不净业处的解释。 &&8 不净观——圣严法师佛陀时代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数息观,二是不净观,合称为二甘露门,既两种进入不死境界的灵药,一直到今日,南传佛教地区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数息观主要为对治我们的散心及昏沉心,现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对治贪欲心,特别是淫欲心的不净观。不净观即观身不净,观察我们的身体毕竟不清净,此法观,能离五欲,故可得出世间禅,一般人之所以会有种种的烦恼,归根究底,在于执着自己的身体,以身体为我,所以产生许多的欲望和贪心,由于身体经常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下生存:肚子饿了想吃,口渴了想喝,冷时候想穿,热的时候希望凉爽......然而在没有饥,渴以前,就担忧,防备着即将来临的饥渴,因为我们是常常会饿会渴的。正是为了己身的饱暖,安全和舒适,必须积蓄更多的饮食,衣物,金钱,家产等,这种对身外物强烈的贪着心,便成了心理上沉重的负荷。同时,我们的身体,除了有饮食衣物的基本需求,还有男女性欲的冲动。所谓“食色性也”,便是“饮食男女”,称为“人之大欲”。当吃饱了,穿暖了时,第三个淫欲的问题马上就会发生。一切的纠纷,烦恼,都是从身体而有的。因此,修不净观,即是针对此一妄执,对症下药,若能观成,便可以解脱烦恼。在南传佛教地区,直到现代,尚有一些隐居山林的比丘,师父教弟子们修行这个法门的时候,如果要很快地,非常彻底地修成,往往会去募化一具尸首来让他观。因为不净观有两种,第一种是观他身不净,第二种是观自身不净,观自己比较不容易观成,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净的,所以要先观他人,观他身不净成功了以后,再观自己,就容易了。若是因缘巧合,修行者找到了一个濒死的信徒,而这个人和他的家属都愿意把遗体捐出来,供做修行不净观的工具,等他死后,修行者就把尸体带到深山里,放下来,并留心观察随后发生臭烂不净的种种变化。慢慢地,尸体改变颜色了,先变成黄色,再变成青紫色,黑色,继而开始浮肿,肿了以后,经过日晒,就开始腐烂了,皮肤渐渐地裂开,一块一块,一条裂痕一条裂痕地裂开;在此同时,苍蝇群集而来,直到整个身体都给苍蝇盖满。随着旦,幕,晴,雨等天候的转变,苍蝇时来时去,并且在尸身的腐肉里产卵,因此尸身上就开始长出蛆来,这和露天厕所里的蛆是一样的,是很肥痴的,他们的嘴很尖,有点黑,钻爬起来动作很快,一钻一个洞,在腐肉里钻进钻出的;大概最容易看到它们钻动的地方,是鼻孔,两眼,双耳,嘴巴,和身上已经出孔,流水的裂缝中。到后来,整个尸体都被蛆虫占据吃光了。这时尸体的味道是非常臭的。死老鼠,死猫死狗的味道,想必各位都闻过,死认的臭味则比那些还要浓上千百倍!闻到这种臭味你会不想吃东西,看到那种景象,你会想到身体是如此的不净,一向被贪恋的人体的色相,形容,威仪,音声,细滑及相貌,都是不净的;并且你会想到自己死后也是这个样子。继续观察下去,这个死尸啊,本来是膨胀了的,现在经过蛆虫一段时间的吸允钻营,蛆又变成了苍蝇了,苍蝇又产卵,于是有第二代,第三代的蛆虫在里头。死尸被蛆越吃越瘦,最后只看到摊在地上黑黑的一堆。如果没有遇到大风大雨的吹打,这个尸体就是脏脏的,枯枯的,焦焦的,像什么野兽的骨头堆。骷髅上面,身体还是连着的,但极为难看,面孔,五官没有了,皮也没有了,肉也没有了,只剩下尚未腐烂掉的筋骨。遇到大雨了,数日,或是一连数十天的雨季,干枯的死尸又再度腐烂,筋也腐烂了,等到皮,肉,筋全都烂掉,便现出白骨。这以后,越看越干净,越看越清爽,逐渐地就想在博物馆里所看到的骷髅标本一般。可是博物馆里的骨架是完整的,但是修行者所看到的骨头都是零散的,东一根西一根地散在地上。然后再继续看下去:有些细小的骨头,或被风化了,或被雨水冲走了,或是给什么小动物拖散了,只剩下几根粗大,干净的骨头。渐渐的,这些骨头也不再是骨头了,只见其洁白的颜色,然后,白色也不再是白色,从白色变成白色的光,而修行者周围的环境已消失不见,修行者自己就在这白光里头;接下来,甚至也感觉不到白光了,根本忘掉了环境,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已然入定了。修行者在修不净观的时候,是不见人的,因为他身上也熏染了浓厚的尸臭气味。每隔几天,他到一定的地方拿取他人供养的食物,直到修毕全部的过程,过一段时间才能下山。最初的时候,他是从观实体的死尸开始,一直到看见枯骨,看见白光为止,要相当长一段时日。等到观成以后,每次一打坐,便能快速地由尸体的腐化观想到光,一直到自己消失在光里面,每次观的程序皆同。那时,已经没有真正的死尸在眼前了,完全是观想,但是对所有的步骤已经掌握得很纯熟了。我们若依照如上所述的过程,用想象力,耐心而细致的观察一个陌生的死者遗体,虽无实体,但我们集中念头观想的时候,仍然可以得到力量,尤其是对于贪欲,淫念强的人,是有帮助的。依据《禅法要解》所说,另一种从善师学习观自身不净,是观自己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观所执着的他身亦然,若已达到厌离淫欲的目的,便息观想之心。倘若欲着之心不息,当用两种方式:其一是心理上贪嗔冲动强的人,最好用一点情绪性的意志力来辅助观想,例如自己告诉自己:看到我自己了,唉,真是难看透了!太丑陋了!人死了是这个样子!现在又变了......每一个过程都提醒自己一下,强调一下,直到白骨出现为止,再进入白光。第二种人不常因身体而产生强烈的烦恼,所以不需要用情绪,只是很清楚地,一步一步地观想一切的变化经过,到看见白骨出现以后,接下来两个方式就完全一样了。而所谓白色的光,这光是明亮的,清凉而柔和的,不是像夏天猛厉的阳光。依上述的方法修行,能够很快地进入定境,因为这期间观想的过程较为复杂,在注意观想的时候,便能排除许多妄念。一连串的境界显现时,心也同时跟着对象的变化而在变动,但这个变动是连续的,而非散漫,纷杂的妄动。平日心很散乱,念头很多的人,最好还是从数息观入手,否则可能一开始就妄想纷飞,不净观观不起来。依据《坐禅三味经》卷上的介绍,凡是淫欲多者,习不净观,当观血肉之身,从足至法,不净充满。活着的时候,身中三十六物,皆是不净,何况身死之后。又说多淫欲的人,有七种爱,以观七种不净对治。1)若著好色,当习青瘀观法,乃至黄赤不净等色。2)若著端正,当习膨胀身散观法3)若著仪容,当修新死血流涂骨观法。4)若著声音,当习咽塞气绝命断观法。5)若著细滑,当习骨见及干枯病观法。6)若爱著众生,当习六种观。7)若都爱著以上六种,则便观一切。改经又说:“人心狂惑,为颠倒所覆,非净计净,若颠倒心破,便得实相法观。”“爱著心息,便知不净。”身为“父母精血不净合成,既得为身,常出不净,衣服床褥亦臭不净,何况死处(死后遗骸)!”可见,若能修习不净观法,初则可以离贪淫,终则能成实相无相的观法。&9 白骨观:《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或作骨铄观。应先观自身额上,皮肉烂坠,唯见白骨。渐渐从狭至宽 。想于一头,皮肉烂坠,见于白骨。乃至全身,皆见白骨。既见自身一   具骨铄分明现已。复观余人烂坠亦尔。观第二具已。渐次于一房一寺一 城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骨铄充满。为令观心增长。复却从宽至   狭渐略而观。唯见一国皆是骨铄。渐见一城一寺一房一具。又于一具中 乃至渐渐唯见眉间少许白骨。见眉间少许白骨已。专注一缘。湛然而住   。如是修习,乃至得定。此观成就,一切贪爱自然消亡。 &敏公上师开示不淨觀及三歸依觀&梵音海潮音&& 辨不淨觀,觀相云何?頌曰:&& 爲通治四貪&&   且辨觀骨鎖  && 廣至海復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爲已熟修  && 繫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那麽下邊要分釋。什麽叫不淨觀呢?“就中分二:一、釋不淨觀,二、釋持息念。就不淨觀中,復分爲二:一、明行相,二、諸門分別”。行相就是怎麽修。“且初明行相者,論云:此中先應辨不淨觀”,兩個甘露門,先要說的是不淨觀。“如是觀相云何?”這樣子的觀,它的相貌是怎麽樣?就是說如何觀。“頌曰:爲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鎖”,這個鎖,就是一把鎖的鎖,這是古代的一個寫法。“廣至海復略,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繫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 什麽叫不淨觀呢?不淨觀,先說它是對治是什麽?對治四個貪:一個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有的時候,他貪顯色,這個人長得牙齒白,臉帶桃紅色,這個頭髮烏黑,或者金黃色等等,這是顯色貪。形色貪,長得苗條怎麽樣子,這是形色貪,她的形狀。妙觸貪,皮膚細滑等等,這些柔軟,這些是妙觸貪,碰到是舒服。最後是供奉貪,給你燒飯,給你做事情,給你穿衣服,給你唱歌跳舞,給你看,這是供奉貪,奉侍貪。這些都是貪心的幾個方面,都屬於貪。那麽有的是重點在形色,有的在顯色,有的是妙觸,有的是供奉,總之出不了這幾種。那麽這個不淨觀,就是通通可以對治這四種貪,這四種貪對治之後,就是無可貪了。就是這麽一回事情,一副白骨,貪什麽東西呢?那麽你要對治四貪,有好幾種觀法。白骨觀,可以把四個貪一起對治。觀的時候先從個人開始,一個一個觀出去,到四海爲止,一個邊,然後把它收。開始從略到廣,再廣收到略。這個第一階段叫“初習業位”,這是開始學的一個階段,不成熟的。“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剩了自己之後,先是脚不要觀,再是腿不要觀,一直到臉也不要觀,只觀半個頭,就是觀那個天靈蓋那個骨,這個叫“已熟修”,第二個階段。最後呢,最略,把半個頭也略,略到眉心,眉間一點,明點。這個時候,“超作意位”,成就了,最高的階段。就是把不淨觀分了三個位來修,那麽這是三個層次,從初級到中級的,再到最高級的。釋曰:修不淨觀,正爲治貪。貪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顯色貪;緣虫食等,治形色貪;緣虫蛆等,治妙觸貪;緣屍不動,治供奉貪。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治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 “釋曰:修不淨觀,正爲治貪”,修不淨觀的目的,針鋒相對的,就是對治貪。所以說,五停心觀,貪心重的人,要修不淨觀。瞋恚心大的,瞋心特別厲害的人,一碰就要發脾氣的,這些人要修慈悲觀。那麽假使愚癡心重的,修緣起觀。假使執著我的,修界分別觀,我這個身體就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哪個是我?根本沒有一個我,你執什麽我呢?自以爲了不起,你什麽東西了不起,就是一大堆十八界,根本沒有一個我在裏邊。最後呢,持息念,對治散亂的。五停心觀,俱舍論主,特別强調這兩個,不淨觀跟數息念。那麽不淨觀正面對治的是貪心,欲貪。這貪又分四種,“顯色貪”,顯色就是青黃赤白叫顯色。凡是貪人,一般貪那個色,都是貪她的嘴唇的紅、牙齒的白、頭髮的怎麽樣了、皮膚的怎麽樣了,反正是顯色。“形色貪”,就是長得苗條、高矮適度,怎麽樣子,鼻子隆起的,眼睛像什麽,這一類的是形色。“妙觸貪”,碰上去,柔滑細煖等等,這是妙觸貪。第四種是“供奉貪”,伺候他,歌舞伎樂,或者是給他做事情,等等。總的貪四種,這四種貪都能够引起自然的欲心,甚至於犯戒,都要除掉。那麽每一種貪,都有它的對治方法。先說顯色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顯色貪”,當你修不淨觀,觀想一個人的屍體,她本來是皮膚這麽潔白的,等等的,但是她慢慢地腐爛,開始膨脹,最後呢,她裏邊的皮膚顔色變掉了,成了青色的,裏邊一塊一塊的,一坨一坨的,這個時候,顯色貪,所謂朱紅的嘴唇等等都不見了,都是那個可怕的一塊一塊的,青黑色的,那麽一坨坨的那個顔色,很害怕的,那個樣子,就對治這個貪。&&&&&&& 那麽你修,對治形色貪,“緣蟲食等”,這個屍體擺時間久了,蛆蟲,一堆一堆的,在吃她的那個身體,吃的那個樣子呢,一個形色長得苗條不苗條,這個時候就想不起來了。只看到蟲在裏邊拱來拱去的,害怕。以前清凉橋有一位師父,他是圓寂了,已經龕子好了,過幾天要燒了,還沒有燒之前,有人突然想起一個事情,這個人愛藏錢的,是不是他身上有錢放在裏邊,把人民幣燒了,可惜了。講了半天呢,大家就同意把龕子打開來,看看有沒有?結果呢,大家都不敢去搞了,這個害怕的。這個只好村子裏邊,老百姓,他就要錢。不管什麽髒,他只要錢好了,講好五塊錢,把它打開看一看。那個時候五塊錢,是五十年代。他拿了五塊錢去,去打開了。哇!打開來有的人在旁邊看,嚇死人,腫得那個樣子,青瘀色,那個蛆蟲拱來拱去的,鼻子裏出來,耳朵裏進去,這樣子來搞,一堆一堆的,害怕得不得了,這個大家不敢碰。結果呢,搜了半天,恰恰搜了五元錢給他。這個,是有五塊錢在身邊。那麽有的人在旁邊的,看得飯也吃不下去。你如果這樣看了,你妙色貪,什麽苗條、長得好、什麽東西,根本就沒有了,這個思想不會有了。再一個是“緣蟲蛆等”,蟲、蛆在身上爬。蟲食就是把他身上一塊一塊都吃掉了哦,這個樣子,就是蟲食。蟲蛆就是蛆,這個蛆身上拱來拱去的,不要說碰啊,那個東西你看也不敢看了。有一個人講給我聽,有一個火車鐵路上出了事,碰死一個人,這個人碰到了,大家也不知道,鐵路軌道上沒有人,不靠近城市,結果好幾天了,爛掉了,已經蛆蟲都長滿了,才發現。他們說,去看的時候,衣服脹得緊緊的,紐扣把它一蹦開來了,蹦,這個蛆都蹦出來了。這個也是可怕的樣子,那這個是蟲蛆。這個時候,你說妙觸貪,身上碰到她細滑柔軟,這個想不起來了。再也不會去碰她了,看到那個樣子就害怕,不要說碰了。這個東西腐化了,一碰就是蛆,膿血,一塌糊塗的東西,還有什麽妙觸貪呢?沒有了。&&&&&& 供奉,她給你唱歌,給你跳舞,給你看,她伺候你等等,“緣屍不動”,一個屍體,死僵僵,動也不動。在《清淨道論》裏邊,還說一個散亂的觀,就是說這個屍體被人家砍了一塊一塊的,頭在這邊,脚在那裏,這樣子,把它拼攏來一個屍體。你再想她妙供奉,怎麽做事情,給你跳舞的樣子,想不起了,那個可怕的樣子來了,所以這一些就是對治供奉貪。那麽你說對治四貪,有這四個針鋒相對的。但是你修不淨觀,整個的修的時候,這四個貪都包在裏邊,都可以對治掉。所以說一般就是修不淨觀、白骨觀,白骨觀裏邊,這個四種貪的境界都沒有。你說是顯色,白骨裏邊沒有朱紅的嘴唇,沒有這個葡萄的眼睛;白骨裏邊又沒有苗條的身材;白骨裏邊也沒有這個細柔的細嫩的觸的那個感覺;也沒有供奉你做事情,一個白骨如果來給你跳舞給你看,我看你逃也來不及,那個白骨精了,你還要欣賞她的跳舞,恐怕不會,那麽這個就是供奉貪也不會有。所以說“修不淨觀”,是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劫神途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