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读pa的体验数量金融是什么样的体验

& 在美国读数量金融是什么样的体验?伦斯勒小哥哥亲身经验告诉你!
在美国读数量金融是什么样的体验?伦斯勒小哥哥亲身经验告诉你!
前途出国玩转全球
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说起学金融,绝大多数同学家长的眼睛就chuachua放光,毕竟现在商科当中金融专业还是占了绝对的主流。然而一说数量金融,许多人就露出了耿直尴尬又不失礼貌的维笑。礼貌是因为这似乎是一门高大上的学科,耿直确是因为……
数量金融到底是个啥?
小潘科普时间到!
数量金融一般指的是金融数学(Financial Mathematics或者Quantitative Finance),是金融类学科的衍生方向之一。研究对象主要是期权、期货、证券及相关衍生品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各种资本资产期权定价、数学建模及衍生品的设计。
&&& 数量金融或金融数学一般设于理学院或商学院。对于意向申请偏QF的金融或数量金融专业的同学,首先对其本科的数学就要求知识结构一定要扎实。主修课程中,经济和金融的相关课程相对停留在表面,而对于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建模、数据库是比较多的。
&&&&& 对于这个表面熟悉内涵陌生的专业,本次我们请来了在2016年我们申请入读美国伦斯勒理工数量金融硕士的王逸唯小哥哥,不仅带你层层剖析专业知识,还会告诉你如何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求职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PPJ偷了几张PPT先给你萌先睹为快哟~~
讲座时间:日(本周日)14:00
讲座地点: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90号2层
&&&&&&&&&&&&&& 新东方上海前途杨浦中心
主 讲 人& :王逸唯(新东方2016优秀学员)
↓↓↓↓↓↓↓↓↓↓↓↓报名请戳↓↓↓↓↓↓↓↓↓↓↓↓
长按二维码扫描进入报名页面。已经是前途学员的同学可以直接联系你的顾问老师进行报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全部来自于腾讯微信公众号,属第三方自助推荐平台。《在美国读数量金融是什么样的体验?伦斯勒小哥哥亲身经验告诉你!》的版权归原作者「前途出国玩转全球」所有,文章言论观点不代表慢钱头条的观点, 慢钱头条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需删除可联系QQ:
文章来源:
关注前途出国玩转全球微信公众号
前途出国玩转全球微信公众号:qiantuchuguoyp
手机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前途出国玩转全球微信公众号
前途出国玩转全球最新文章
精品公众号随机推荐
违规或不良信息
广告、钓鱼诈骗
内容不完整1282被浏览73933分享邀请回答30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美国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美国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1.&&&&美国发达在何处?
a.&&&&美国的环境
&&&&&&&&&&&&&&&&&&&&&&&&&&&&&&&&&&&&&&&&&&&&&&i.&&&&&加州
&&&&&&&&&&&&&&&&&&&&&&&&&&&&&&&&&&&&&&&&&&&&&ii.&&&&&旧金山
&&&&&&&&&&&&&&&&&&&&&&&&&&&&&&&&&&&&&&&&&&&&iii.&&&&&洛杉矶
&&&&&&&&&&&&&&&&&&&&&&&&&&&&&&&&&&&&&&&&&&&&iv.&&&&&拉斯维加斯
b.&&&&美国的大学教育
&&&&&&&&&&&&&&&&&&&&&&&&&&&&&&&&&&&&&&&&&&&&&&i.&&&&&海量的教学资源
&&&&&&&&&&&&&&&&&&&&&&&&&&&&&&&&&&&&&&&&&&&&&ii.&&&&&Discussion
c.&&&&&美国的人文
&&&&&&&&&&&&&&&&&&&&&&&&&&&&&&&&&&&&&&&&&&&&&&i.&&&&&社会阶层
&&&&&&&&&&&&&&&&&&&&&&&&&&&&&&&&&&&&&&&&&&&&&ii.&&&&&礼仪
&&&&&&&&&&&&&&&&&&&&&&&&&&&&&&&&&&&&&&&&&&&&iii.&&&&&民主社会的游戏规则
2.&&&&美国的缺点
a.&&&&治安
b.&&&&公共交通
c.&&&&&物流
d.&&&&生活成本
3.&&&&中国为何还在发展中?
4.&&&&结语
--------------------------------------------------------------------------------------------------------------------------------------------------------
恍然间又是一年,我再一次在宿舍硬板床上醒来,揉了揉惺忪的双眼,望着宿舍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仿佛就像是刚从一场梦中醒来。
美国发达在何处?
美国的环境
去年的8月17日,飞机缓缓地在一片黄绿色的草地与稀疏的木质房屋组成的世界中降落,我到了,这就是加州。这里的画风是如此陌生,以至于连在纽约也无法找寻到相似的场景:宽大的马路上三两汽车穿行,由木头搭建而成的独立房屋鳞次栉比,娇艳的金色阳光下,行人戴着墨镜,踏着悠闲的脚步,和同伴有说有笑地走着。的确,这里我看不到纽约与上海的繁华,却也看不到欠发达地区的脏乱与破败,看得到的是一片的安宁与祥和。纽约是纽约,美国是美国。我年少时曾错误地把纽约当成了美国的普遍场景,然而加州这样“大农村”般的景象才是美国真正的画风。
湾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凉爽多雨。在我初到湾区的两个月里,一滴雨都没有从我头顶落下过,甚至在天空中看到一朵云彩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因此,夏季湾区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和在飞机爬升至平流层才看得到的天空别无二致。然而冬天,寒风带着雨水席卷而来,着实让我在这个“金色之州”感受到了一丝寒冷,我也不得不在夏季两件衣服的基础上再添上了一件。
旧金山是美国西海岸的纽约,密集的摩天大楼里聚集着各个银行与金融机构,让置身其中的人们难以分辨这里是纽约的曼哈顿还是旧金山的金融区。但旧金山的自然风光却是纽约这种摩登都市所缺少的,渔人码头的喧闹好似渔村丰收的景象,位于西海岸天涯海角的金门大桥更是壮观无比。
洛杉矶无疑是一座汽车之城。当我驱车进入洛杉矶时,双向十二车道也无法承载源源不断的车流,而洛杉矶落后的公交系统更是让没有汽车的人们在这座城市里寸步难行。
洛杉矶是西海岸的文化之都,黑人、墨西哥人、韩国人在这座城市里占地而居,好莱坞的灯光让黑夜不再寂静。在好莱坞看一场电影是一次奢侈的体验,杜比影院、中国剧院等等电影院不仅是放映电影的场所,更是见证电影发展的殿堂。
拉斯维加斯
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已难以用言语形容,即便“灯红酒绿”与“纸醉金迷”也烘托不出这座城市所表达的极其奢靡的拜金主义与腐朽淫乱的无尽欲望。这是一座夜晚灯火通明、白天寂静空荡的城市,人们在晚上狂饮,在白天醒酒,在晚上纵欲,在白天歇息,在晚上一掷千金,在白天一贫如洗。人们能在这座城市享受极致的刺激,但却只能带走无尽的空虚。
美国的大学教育
美国的校园环境已经众人皆知了,除了开放还是开放。车能直接开进校园,所有人都能随便进图书馆,当然弊端就是校园安全堪忧。
有幸的是,在这两个学期的时间里,我更深入地体会了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才真正懂得了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
海量的教学资源
虽然说实话我上的绝大部分商科课程并没有达到我想象应有的水准,或者说哈斯商学院的名望与口碑主要归功于学生们在社团与工作中自己的打拼,但我上的一门信息学院的一门基础的编程课完全打破了我在我脑中禁锢了十几年的传统教育理念。
我未曾想过一门课的教学模式竟有如此丰富:每周三门课,每周一次Discussion,每周一次Lab,而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则是无时无刻不再进行。这门课的课堂授课是最没用的,因为从开课以来至今的所有课堂录像在YouTube可以完整观看;这门课的作业是不可能做错的,因为作业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自查正误的程序,这令你不得不通过各种钻研直到做对题目时才放心把作业上交;这门课的Office
Hour是不会堆满一堆人问问题的,因为网上有一个专门的班级论坛供同学自行讨论题目的解法,而大家也遵守规定不会直接把题目答案放上去,并且老师也时常在论坛上回答同学回答的各种问题,往往一个问题问出去不出个把小时就能被解答,比自己跑去办公室省去无数时间;这门课的考试是不用担心来不及准备的,因为它是开卷,但更因为这里的编程课考的不是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而考的是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我觉得高水平的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知识有多深奥,也不是老师或者助教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其能否最让学生最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机会高效地学习,并能否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简言之,高水平的教育能让平均能力的学生轻松地学会尽可能多尽可能深奥的知识,而低水平的教育才导致了学生需要万分努力才学会了很简单的内容。因此,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未必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却完成了其他学生花两倍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Discussion
传言说美国大学生一学期的课很少,一个星期才三四门课。这不假,但是美国大学课程中,课堂授课的时间可能只占学生学习这门课所花时间的很少的部分。在一门课的总学习时间中,讨论课是一个占比很大的项目。很多课程每个星期会在每周的某一时间挑一个时间设置讨论课,这门课主要由助教主持,进行知识复习、答疑解惑、作业讲解等等等等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学习项目。讨论课一个不可小觑的特点就是它完成了一个学习过程中很易被忽视但却异常重要的任务:在开始下一课学习之前,解决这一课的所有问题。总所周之,作业的目的是巩固练习,如果学生仅完成了作业却没能检查正误、没能理解其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就急于开始下一课的学习,那么那些未理解的知识无异于毒素持续堆积在体内,最终病入膏肓而无力回天。也许国内大学生可以自行做完作业对答案来完成这一任务,但如果把每周的毛概、军理等流于形式的课程换成专业课的讨论课,而把这些流于形式的课的考核模式变成自学加考试的话,那么学生在讨论课中获得更高的效率的同时也把课余时间留给剩余的学科。
美国的人文
去年在东海岸的二十天,我所体会的是环境与文化差异给我带来的冲击,而这一年在加州,我更多看到的是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的人文的内涵。
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的差异,因此不同社会阶层待人处事的态度也大相径庭。又由于不同人种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布比例不同,导致人们对于特定人种也会产生普遍的认知。这种由社会地位衍生至种族地位的种族偏见在美国禁而不止。
富人的温柔
阳光下,父亲坐在自家后院的草地上教小儿子说话,母亲推着年迈母亲坐着的轮椅,一旁小萝莉和拉布拉多在嬉戏。这是加州社区十分常见的景象,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逸的生活,闲暇的时光打磨了富人们(严格地说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以上)的性格。他们做事不紧不慢,言谈风趣幽默,举止彬彬有礼,没有了为生存奋斗的压力,他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上,用对待家人的温柔对待周遭的所有人。
普通人的朴实
加州的多元有一大半要归功于这里的墨西哥人,这里的所有商品都有西班牙语注释,公交车有西班牙语提示,西班牙语简直就是加州的方言,这种体验就好像是在上海一群人在说普通话而另一群人在说上海话。
然而在我的印象里,加州的墨西哥人就是穷人的代表,他们往往聚居在黑人社区的边上,充斥于各种服务业的底层。在美国的麦当劳,服务员基本上四分之三都是墨西哥人,他们只会说很糙的英语,时而甚至听不懂顾客的点单。也许他们有幸用脚投票选择了美国作为新的家园,但他们显然并没有享受到白人一样的社会地位。
湾区有一大把的华人,在唐人街多到让你觉得乱入了天朝。只可惜他们都只是长了亚洲人的脸,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和美国人没什么不同,甚至对作为同胞的我们冷眼相待。而且,即便华裔是中国人的后裔,他们的祖上大多是中华民国时期移民美国的,所以我们作为中华民国沦陷区的大陆人,被他们当成外人情有可原但也十分可悲。相比之下,这里也有很多华人的父母是大陆的移民,他们不仅能说普通话,更能让你找到家的感觉。
穷人的放荡
我这一年里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住在了黑人区附近,这让我在夜晚仰望星空都变成了无比危险的事情。这里入室盗窃与抢劫时常发生,我也经常伴着警笛声入眠。低廉的房价是这里唯一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在这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里,便宜没好货是绝对的真理。这里的穷人大多都穷困潦倒,甚至无家可归。他们一般穿着邋遢,丝毫不注意自己浪荡的形象,就算吃不饱饭,他们也总要叼一根大麻,在大麻那浓郁中带着一丝苦涩的香气中麻痹自己。
嬉皮士有着别具一格的装扮和生活方式,他们不穿鞋,头发散乱,衣服破旧,每天从早到晚,坐在街角,旁边总有一只大黑狗静静地趴着&与他们相伴。他们的一天的活动无外乎抽大麻、踢毽子、弹吉他,但无论干什么,他们永远都龟缩在属于他们的那个街角。也许他们是在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但在我看来,他们也只是个性的乞讨者罢了。
天朝虽自古就贵为礼仪之邦,然而我在美国感受到的礼仪几乎是我在中国很少见到的。
美国的所有垃圾桶几乎都有垃圾分类:食物残渣、填埋物、可回收等等。而且基本上人们都十分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则。在我回国前一天整理住地的垃圾的时候,我本想随意地把垃圾堆积后一并扔掉,但当发现房子外街边的食物残渣垃圾桶中没有一张废纸,而填埋物垃圾桶里没有任何腐烂气味的时候,我着实震惊了。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只有杭州的车辆对于行人的礼让让我印象深刻。每当我踏上人行道的一瞬间,仿佛我所在的人行道就成了一堵墙,两方的车辆全都夹道迎接我安全通过。也许在中国这是十分奢侈的场景,可是这无时不刻不在美国的任何一条街上上演着。我承认司机们不一定十分情愿等待一个蹒跚的路人缓缓地穿过马路。在我备考驾照的时候,教练千叮万嘱地说遇见行人一定要让行。
天朝车辆的喇叭声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滴滴叭叭的象声词也是我们最小知晓的词汇之一。可是在美国几乎所有路上都没有任何喇叭声,因为在美国的交规里,喇叭只是用来惊吓其他车辆的。说白了,只有当两车可能发生碰撞的时候,一车的司机可以用喇叭来提醒另外一辆车注意闪避,这个声音就是危险的标志。而貌似在天朝,喇叭声是用来表达司机的焦急与愤怒的。
很早就听说美国的校车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当我亲身摸到一辆这个造价高昂的大钢板包裹而成的校车时,我才明白美国人民是有多么地重视他们下一代的安全。不光车辆本身安全,令我真正惊讶的是这辆车上居然印有Stop
Sign,就等于这辆车就是个移动的红绿灯,它所到的地方全都是红灯,其他车辆必须停下来让行,不然和闯红灯的后果一样。
这句短语就是美国人的处世之道,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他人的利益造成丝毫侵害后的歉意。你来美国完全可以不用学会说Sorry,但一定要学会说Excuse
me。美国人在麻烦到他人的时候都会说这句话,哪怕只是在走路时让人家挪一个身位让自己更好地通行。
me不同,sorry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很少,它一般只是用在自己做错了事的时候,然而仅有这一点也不足以让我惊讶,因为美国人在一些由他人造成的损己又损人的意外中,他们基本上全会说Sorry而不是会优先表达对于他人的不满。有一次我晚上骑车回家,在经过一个斑马线时,一个行人突然走到了路中间,我及时闪避,真当我以为他要骂我没长眼的时候,他说了一句Sorry来表达是他的出现让我收到了惊吓。甚至有些时候走在路上,前面几个人并排而行挡住了我,他们发现我在后面被挡住时,他们也主动让开并说Sorry。
在美国人的字典里没有“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因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花了钱作为顾客而就把自己当成上帝高高在上。相反,只要自己被提供了满意的服务,除去付的钱和小费之外,人们都会回一句”谢谢“来向服务提供者表示肯定。换言之,就好似基督教徒会着对自己花钱购买来的食物向上帝感谢他的恩惠,美国人对于享受服务的感谢往往是在感谢自己能够有机会花钱享受到这个服务,而不是这个服务本身很好。
How is it going?
这句话诠释了美式的聊天方式,我甚至认为这更是个伟大的发明。这句话是聊天开始的固定句,美国人打招呼很少会只说”Hello“,他们一定会说”Hey,
how is it going?”,甚至只说”How is it
going?”。虽然有时候这句话完全不是有意在询问对方,而且有时候根本不求对方认真回答,但是这句话固定在聊天的开头就能很好地避免尴尬,能让对方迅速地作出回应并开始谈话。就像中国人说的“吃了吗”,这样的问句总是比一个简单的“你好”更能让对方投入到对话中。
民主社会的游戏规则
在了解了美国的不同人群之后,自己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其中时,与社会的各个组件互动,并像一个公民一样生活在这里,是一件比学习更为有意思的事情。毕竟在我看来,留学的重点不是我来到的这所大学,而是这个社会。
在学校食堂工作之前,我还是更像个学生,用高额的成本支付着这个国家的教育与社会服务。在我有幸地获得一份时薪16刀的工作后,我才发现我的生活状态完全发生了改变,并开始理解这里的很多现象。
一周仅二十小时的工时就让我顺利地拿到了接近8000人民币的月薪,虽然这只是一个学生在食堂以接近最低工资水平拿到的报酬,但它足以让我有能力在这个社会正常地生活下去,并且更让我懂得如果一个美国人失业了,那么等待他的无异于灭顶之灾。在美国,有工作的人们可以用超高的工资来支付较高的生活成本并那剩下的钱滋润自己和家庭,但没有工作的人们必须卖掉他们的任何东西来支付同样较高的生活成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富可敌国者,但同样有数以万计的无家可归者。这里不是天堂就是地狱。
法制与市场经济
法制说白了就是不管是谁,都得按规矩办事。法制下美国社会的各个机构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市场经济与三权分立的影响:大部分社会机构的都拿着绩效工资,没有政府的无端拨款与补助,因此大部分机构必须在规则下尽可能盈利,这些机构包括税收部门、警察局、医院等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警察局每破一个案子能赚五千刀,律师为被告辩护获得无罪辩护能赚五千刀,法院每正确判决一次能赚五千刀,而政府每发现一次警察局或者法院的错误就能罚他们五千刀,那么如果被告有罪,那么警察和法院都能各赚五千,律师和政府都会亏钱,而如果被告无罪,那么警察和法院都亏钱,律师和政府就能各赚五千,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敦促下,税收部门必须尽力收到五千刀的税,而纳税人则会因为获得警察局、法院与律师保障的社会安定与公平而支付服务费,也就是税收。简言之,这个国家的各个机构都发挥着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因为若一个机构不认真工作,那么它只会把经费拱手让给别的机构,而人们在满意社会机构的服务后也心甘情愿地为机构提供经费,从而使社会在利益驱动下形成良性循环。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所有机构都能遵守法律规定的游戏规则。
残疾人友好与信仰
当然,这个社会并不是完全趋利,大量的福利机构与福利设施让这社会在追逐资本的冷酷下多了一份温情。虽然残疾人难以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劳动,但是残疾人可以坐着轮椅上公交车,聋哑人用文字转语音的机器打电话,盲人可以在导盲犬的陪伴下上街。也许这些福利也并不违背美国人趋利的思想,因为人们说不定是在用善行购买死后通向天堂的高价门票。在基督教的原罪定义下,信仰教人行善,更是教人戴罪立功。
美国的缺点
发达国家不尽是发达之处,既然这个国家有它天堂的一面,那自然有它地狱的一面。
一般人若想和科比一样见到凌晨四点钟的太阳,除了要付诸毅力,更要付诸黑夜中站在洛杉矶街头的勇气。Minecraft游戏中白天一片祥和而黑夜危机四伏的设定,正是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写照。这里的坏人从来都是能用抢的就不用偷,能拿枪就不拿刀。学校邮件里每隔两天就会收到的校园犯罪事件也时刻警醒我,美国安宁的夜色下藏匿着无数贪婪的双眼。
美国的公共交通除了个别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之外,根本不可称之为发达。个人主义下的美国人民显然爱好他们的汽车而不是肮脏破败的地铁、不期而遇的公交、蜗行牛步的火车、濒临灭绝的的士。
令我惊奇的是,美国较为发达的电子商务与令人失望的物流系统好不相称。美国的快递费之贵,可贵到比买的货物还贵;美国的快递速度之慢,可慢到比走路亲自去卖方取货还慢;美国的快递之不负责,可以不负责到把货物随手往家门外一扔而不管会不会被路人轻易偷走。这种现象也可能是物流公司数量过少,缺乏竞争,而主要的物流公司中,USPS国企效率低下,而FedEx、UPS收费高昂所致。
老实说,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了这么久之后,我的国家意识也正向个人意识转变。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存环境罢了。美国的发达让很多人为之向往,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来到这里的人必须为享受这里的一切福利付出高昂的生活成本。就像上海的迪斯尼乐园一样,超常的供需只会让这个乐园的游玩成本越走越高,当越来越多人涌入美国后,在没有相应的社会福利供应的情况下,这里的生活成本也只会越走越高。毕竟,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下,价格不会骗人。
中国为何还在发展中?
中国之所以在发展中并不是因为我们国家落后。中国能用低廉的生活成本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而生活在这里的我们,能享受到比美国性价比高出太多的医疗、教育与公共交通服务:这一切都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已经能够在一个相对协调的系统下维持千秋万代人民的生息。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更取决于生活成本。假设生活成本代表着生活的品质,那么当美国人拿着比中国人高二倍的工资支付着同样比中国高两倍的生活成本时,他在相同的时间内享受了比中国人高出二倍的生活品质。高收入与高成本加速了美国资本的流动,促使人们用更高效的工作来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相比之下,美国人只是比中国人赚钱更快,而不是比中国人赚的钱更多,而原因就是美国人有更高的消费热情。
富人订购一辆汽车,支付工厂10万元,工厂接到订单,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把其中六万元发给100个工人让他们加班,工人为了有力气干活,付给农民300元购买额外的食物,农民为了赚着300元而努力干活提高产能。其实只要富人多购买一辆汽车,就能让整个产业链提高生产积极性,如果这个富人不购买汽车,说不定农民一辈子都会穷困潦倒。
这是个很简化的例子,但反映了我对于社会运转模式的理解。大量的汽车消费代表生活成本的提高,从而让人们赚钱花钱的速度越来越快,结果就是,这个社会将越来越发达。
长篇大论终将画上个句号。一年在美国的生活让我看见了许多国内无法看到的精彩,更让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宏观。虽然仅仅一年的探索谈不上对美国社会的剖析,但我希望我能通过分享我的感触,让更多人对这个一直存在于想象中却难以对其具像化的国家,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量金融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