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是不是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祖先祭祀祖先 英语文化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e4bc39e7e64370-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从《王魏公集》看宋代和谐共生的道教文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形成一系列包括郊社制度、宗庙制度在内的祭祀制度。《礼记》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①《左传》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形成一系列包括郊社制度、宗庙制度在内的祭祀制度。《礼记》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①《左传》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②由这一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而成的道教文化,以其祭祀祈祷斋醮仪式,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古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期望通过道教祭祀仪式来获得神灵的福佑,祭祀被看成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上自天子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生老病死,灾害祸患,凡遇吉凶之事,都会礼请道士,建斋设醮,以祭祀仪式这一宗教象征手法,以达到祈福消灾、济生度死的目的。③
北宋大臣王安礼所著《王魏公集》八卷中,收录了作者所撰祭文四十余篇,④这些祭文,系宋代国家祭祀大典的重要文书。这些道教祭祀仪式上的祭文资料,让我们了解到宋代社会祭祀仪式频繁举行的真实状况。作为道教祭祀仪式重要组成部分的祭文,真实再现了宋代社会道教文化发展兴盛的面貌,表明宋代社会道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宋代社会民俗学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王魏公集》祭文文本内容的阐述,借此了解宋代社会祭祀活动的情况及其社会生活功能,并从中领略到所蕴含的道教文化意蕴。
古代社会道教祭祀活动源于先秦社会的祭祀文化传统,原有丰富的仪式与行事仪轨,包括祭祀祈祷的方法、技术、器物、祭文等等,因之祭文很早就形成。祭文,是在设祭时祭告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所诵读的科仪经文,这是道教祭祀仪式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国古代文体中专门有此一类,它在形式上有较固定的程式,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祷祝之辞。⑤随着道教祭祀仪式的丰富发展,祭文的体式也逐渐增多。古代祭祀仪式极为庄重,主持人身份不同一般,因而对设祭时所宣读的祭文及其撰写人的身份,都极为讲究,尤其是道教兴盛的唐宋时代,祭祀仪式皆由国家主持,注重于科仪经文的撰写,一些祭文往往多由翰林学士起草。⑥
《王魏公集》的作者王安礼()字和甫,江西临川人,王安石之六弟,登嘉祐六年(1061)进士第。⑦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知制诰,尚书左丞,后迁资政殿学士,知太原府,为北宋宰辅之一,其事迹具《宋史》本传。王安礼曾较长时间担任朝廷重臣,在其卷七杂著部分中,收录了作者呕心沥血创制的各类祭文。这些祭文,就文体名称而言,分有青词、朱表、斋文、祈文、祝文、上梁文、祭文等类。就内容上说,包括祈求生命、济度亡灵、避让灾害、祈请雨雪、祷告土地等方面,就祀神方面看,含有上天神明、城隍土地、雷电水火、阎王地藏等神鬼谱系,是宋代社会祭文较为集中的一部文书。现就名类型祭文分述如下:
青词:有西岳祈福道场、景灵宫开启皇子集福消灾道场、洪福殿谢雨道场等四篇。这类祭文是在祭祀仪式上道士祭告&天神&的经文,多在开启道场的祭祀仪式上所用。据唐代李肇《翰林志》云:&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此类祭文因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而得名&。⑧王安礼所作的青词,篇首均以&伏以&开头,呼告上天神明,接着是骈文,四六体为主,也不押韵。后面结束部分系祈愿之辞,表明祈祷之意,也用骈体。内容结构上,先礼赞神明,再叙祈祷缘由,结尾表明祈祷愿望,全文篇幅不长,文字精简,但写得斑驳古奥,典雅精深。如《景灵宫圣祖前开启皇子消灾祈福道场青词》:&伏以圣真四达,降监无私。诚意上昭,求灵如答。即琳宫之秘邃,开宝箓之妙严。茂对清场,虔申久祷。顗除灾眚,俾炽寿祺。&读此祭文,真切儒雅,似与神灵祈求对话,颇具&祭神如神在&⑨的神秘宗教气氛。
朱表:有西岳罢散祈福道场,景灵宫罢散皇子集福消灾道场,洪福殿罢散谢雨道场朱表等十篇。这类祭文与青词相对应,多在罢散道场的祭祀仪式上作祭告之用,同样写得情真意切,降真致神,如同现世。其内容结构安排、篇幅体例、语体风格亦如青词,惟篇首没有开头语,不具&伏以&一词。如《洪福殿罢散谢雨道场朱表》:&惟时亢阳,旱魃为虐。获应膏润,庶物用蕃。仰答圣真,俯终厘事。尚祈孚佑,永锡顺成。&经文诉说旱魃为虐,经求神灵喜获降雨,答谢神灵,祈望神灵护佑,真切地表述感激上天降雨消灾的心情。
祈文:有祈雪文、神庙祈雪文、寺观祈雪文等三篇。这类祭文与青词、朱表比较,虽然也是以自然神为祀神,但祭告场地不同,为地方民间的一般神庙寺观,祭祀的目的对象也不同,祈文以自然界转瞬即至的灾害变故为事由,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济物利人思想。篇首和结尾部分也有区别,不用开头语&伏以&,篇末用&尚飨&作结,骈俪文体,讲究押韵,篇幅长短不一。如《神庙祈雪文》:&自冬涉春,旱暵为沴。甿之嗷嗷,靡所止戾。粒食屡空,井饮相捽。民责是任,神岂无意?&&冀假威灵,即呈上瑞。呼吸之间,溥哉其利,尚飨!&语意沉重,感情深厚,既表现了当时旱灾之严重,又传导了祭祀祈祷的心情,关注民生、富于人民性的思想可说是作者祭文中最为直截的一类。
斋文:有西京竺法三藏前祈雨雪道场与谢雨雪道场斋文、相国寺供养佛牙祈晴道场与谢晴道场斋文、永昭陵中元节、十月一日、为冬节资荐慈圣光献皇后道场斋文等十二篇。这类祭文数量较多,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为天子皇族水陆道场所作,二是为祈谢晴雨雪道场所作。斋文篇首用&伏以&开头语,篇幅有长有短,骈俪文体,押韵不拘,文辞都显得竭诚恭敬,礼赞有加,那种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的神韵更加重了祭祀仪式神秘的宗教气氛。与其他文体的祭文相比较,斋文的佛教色彩似更浓厚。如:《永昭陵为冬节资荐慈圣光献皇后水陆道场》斋文:&伏以日月流迈,长至荐更,霜露零濡,永怀靡及。肆法宴与仙阙,资胜果于佛乘,仰冀真如,俯垂印可&。使人领略到宋代祭祀仪式中佛道相通的特征。
祭文:此类为祭告土地的祝文,有修建中岳镇坛、江宁府告迁后园等共六篇,内容为修建房屋营构宫室前为求土地神的保佑而作的颂祷之辞,篇幅短小,文用骈语,不求押韵,风格典雅,其结尾部分多用&尚飨&,体现出祭祀仪式中祀神的信仰习俗。如《修建中岳镇坛祭告土地祝文》:&伏以瞻言岳镇,肇祀固封。度土建坛,涓辰令吉。惟神聪直,主治此方。致告有常,冀蒙歆佑&。
祝文:有滁州告迁与奉安太祖皇帝神御、扬州告迁与奉安太祖皇帝御容祝文共四篇。内容主要是为宋太祖皇帝御容迁址而作,祭祀对象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地方的土地神。篇幅体式如同祭文,概用&伏以&开头语,而其末尾用&尚飨&作结。由于祭祀仪式是为先帝济度,对象至尊,故其篇首极力颂赞,恭敬有加,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如《扬州建隆寺奉安太祖皇帝御容祝文》:&伏以创业艰难,贻谋燕翼衣冠所至,馆御如存。惧岁月之圮堕,饬工师而完缮。涓辰考室,备物妥灵。逖想感神,永垂眷佑。&其恭敬庄重心情为祭文中最虔诚的一类。
上梁文:《王魏公集》中收录了作者一篇《延福宫修神御上梁文》。这是宋代建屋上房梁时的颂祝辞。古时修建宫室是件大事,从发案起工到上梁竣工各个阶段,都要占卜求得吉兆,还要举行仪式并致喝彩祝颂之辞。上梁文也随之产生。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按上梁文者,工师上梁之致语也。世俗营构宫室,必择吉上梁,亲宾裹杂他物称庆,而因以犒匠人之长,以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皆用俪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体也。&⑩这篇上梁文,写作结构与体式亦如徐文所言,分前骈、中诗、后骈三部分。前骈和中诗均用&儿郎伟&领起,后骈用&伏愿上梁之后&套语领起,中间的六道诗为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顺序呼唤的七言诗,每首诗分别按六个方位的名称押韵,整个上梁文前骈未押,后骈押韵。王安礼的这篇上梁文,热情高涨地称述了宋代国家修建延福宫神御这一盛事,创制了活泼生动、词藻华美的传统上梁祝辞,中间六首诗写得美轮美奂,今人观之,亦不免欢欣雀跃。在此仅列出以飨读者:
儿郎伟,抛梁东,复道逶迤接汉宫。
云出岱农亩翠,日升旸谷海波红。
儿郎伟,抛梁西,洛水晴光饮采霓。
拂硏紫珠呈宝贡,交河文马献霜蹄。
儿郎伟,抛梁南,遥瞻双观郁眈眈。
庆云来映重门九,灵岳闻呼万岁三。
儿郎伟,抛梁北,玉垒嵯峨邻北极。
荣光遥起隔津河,威声远彻单于国。
儿郎伟,抛梁上,天宇澄明浮万象。
灵车时顾闷宫来,霏香迎得云间杖。
儿郎伟,抛梁下,圣孝驰神动神化。
宝地时瞻七佛光,瑶庭每候三清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迟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当前位置: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它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宗族祠堂、寻根祭祖的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选C。点评: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主要考查你对&&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盘庚迁殷,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盘庚迁殷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
宗法制定义: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原则:第一,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大宗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第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对周天子负责。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评价: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盘庚迁殷原因:①人类刚刚迈过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小。一旦发生天灾,轻则生活环境毁坏殆尽,重则整个群体就此灭亡。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国家经常为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所逼迫,四处迁徙,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这是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 ②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陷于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动乱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毅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③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深知都城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即位以后就下决心要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次迁都,以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实现商朝的长治久安。
盘庚迁殷意义:盘庚迁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殷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历尽沧桑,变成废墟,称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11座商王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内外服制度含义: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经常与附属国处于战争状态。 “外服制度”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
二者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这种臣服关系的维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殷商一代五次治乱周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臣服关系的演变。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这里的“内服”和“外服”就是对应于商朝国土上的中央与地方这两个不同地区来说的。地方上的附属国存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对商王有义务关系。《周礼·秋官》“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番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
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联系: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保持较为松散的联系,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内外服关系示意图: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礼”和“乐”:“礼”:构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是辅与“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礼”、“乐”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内涵、久远的影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制定目的: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职位分配: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晋”。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其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于音乐以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以至到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乐的发展这种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①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②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以宗法制为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相似题
与“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3049213493241837267611231905257742祭拜祖先礼仪文化
1)、清明节祭祖 按照传统,农历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节,第一百零八天是清明节。《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1)、清明节祭祖 按照传统,农历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节,第一百零八天是清明节。《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从寒食节到清明节是一个从冬天到的转换。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传统上,古代通常在寒食节祭祖和扫墓。但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靠得很近,所以,社会风俗上就逐步变成清明节祭祖扫墓了。鉴于可以确定一个统一的祭祖,所以,古代礼仪中涉及通过占卜来确定祭祀祖先时间的礼仪均可以省约。
2)、前期一日斋戒 祭祀之前一天,祭祀者必须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虔诚庄敬。古礼要求斋戒时,男女不可同寝。《朱子家礼》说:&主人帅众丈夫致斋於外。主妇帅众妇女致斋於内&。这样的礼规可能很难实行。现代家庭没有充分的居住条件,不太可能在祭祀前一日斋戒时让男人到家外去睡。但若是为了表示虔诚庄敬,夫妻可以在斋戒那天晚上自觉停止发生性关系。
3)、前一日治祭 由于现代社会不可能为每个家庭建祠堂或祖庙,所以,祭祀祖先的场所不象古代那样在祠堂举行,而是只在祖先的墓地举行。所以,《朱子家礼&祭礼》中的&墓祭&程序是本书参考的主要依据。祭祀祖先的前一日,要准备好所需的祭祀礼物。本书有意强调祭祀礼仪向更为精神化的方向传承,所以,现代社会祭祀祖先的礼仪中应当精简祭祀礼物,或者采取更为精神化的礼敬方式。祭祀在传统上是为祖先&追养继孝&,所以,古代传统的祭祀程序往往需要&省牲涤器具馔&(《朱子家礼》),需要准备祭祀用的牺牲、酒和礼器等相关物品。现代祭礼则可以准备纸钱,香烛、鲜花和酒即可。烧纸钱旨在表达后人承担着对祖先&追养继孝&的精神道德义务,希望逝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有相对宽裕的供给资源①。 香烛是传统上认为青烟缭绕上天而有人神沟通作用的东西。鲜花是现代才兴起的表达敬意的方式。敬酒则是延续传统的礼仪,而且,在祭祀程序中有通过三献来表达祭祀者序列之充分敬意的作用。
4)、厥明洒扫 第二天早上,祭祀者着严肃服装,前往墓所。拜。要恭敬地在坟墓区域内外行走。环绕墓碑哀省三周(无可环绕行走者,从略)。其有草棘,即除之;有灰尘,即去之,以保持干净整洁。这是扫墓的程序。扫墓旨在表明逝者墓地是一个有后人料理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弃之荒野而不顾的地方。这是孝心和善意的表现方式。洒扫毕,复位再拜。
5)、陈祭 古礼的陈馔是指把新的清洁的席子陈於墓前,上面摆设祭祀用的牺牲、水果和酒等馔,亦即是把用于祭祀奉献的礼物陈放在墓前。现代祭祀中,可以把鲜花放在墓碑旁,把纸钱和酒放在墓前台阶上。是为&陈祭&。
6)、参神 即参拜逝者神灵。主人以下按照顺序站立。立定,再拜。参拜行深鞠躬礼。本书在祭祀祖先礼仪中不提倡伏地叩首,除非祭天。
7)、降神 由于参神只是表达参拜祖先的礼义,只具有给祖先打招呼的意义。但其后的祭祀程序在&追养继孝&的礼义下,要进行旨在让祖先神灵到墓地来享用祭物的礼仪,所以,这需要一个降神、奉献和辞神的礼仪流程。降神就是通过一种仪式,把祖先的神灵从天上请降到墓地来享用祭品。其礼仪要求是,主人点燃香烛插于墓前香炉或地上。执事者一人开酒,或注酒于酒杯中。主祭者受酒杯,奉之,告曰:&恭请某某祖先莅临受祭&。撒酒于地。再拜复位。
8)、初献 由主祭者向祖先神灵敬酒。祭祀古礼中的三献,通常要献馔,亦即奉献供祖先享用的肉食等礼物。前文指出,现代祭祀礼仪更加重视精神性方面,礼仪程序能够表达祭祀者有&追养继孝&的心意即可,并非将其看着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食物形态变化的消费过程,没有也不需要有祭祀程序之后盘子里的食物就被祖先吃掉而空盘的预期。所以,献礼用酒和烧纸钱即可。初献使祖先获得敬酒和纸钱,以示孝敬。请祖先吃一顿饭的意思,那可以在家里去举行。初献礼仪程序如下:主祭者诣祖先墓前。执事者西向斟酒於杯。主人奉之,奠於墓前故处。主人辞云:&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气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扫封茔,不胜感慕&&敢以醴酒,祗荐嵗事,以某亲某官府君、某亲某封某氏,只食尚飨。&言毕三拜。酹酒于地。烧纸钱。退,复位。有兄弟在场者,可重复上仪祭献,但不读辞。
9)、亚献 由主妇来举行第二次献礼,如初献仪,不读辞。
10)、终献 由子弟或亲宾举行第三次献礼。如亚献仪。
11)、辞神 三献之后,即完成让祖先享用祭祀,而表明祭祀者&追养继孝&之心,故可辞别祖先神灵。祭祀者依次诣祖先墓前站立,三拜即退。
正本清源100
12)撤祭 撤除刚才摆放在祖先墓前的酒具。但不撤鲜花或其他旨在装饰墓所的物品。此时,即已完成对祖先&追养继孝&的祭祀。但祖先葬于地下,按照《朱子家礼&祭礼》的程序,此时还要祭祀后土神,以对后土神容葬祖先表达感谢。
13)遂祭后土 于墓所西向置酒瓶酒杯而陈馔。降神,参神,三献如仪,但辞云:&某官姓名,敢昭告於后土氏之神,某恭修嵗事於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惟时保佑,实頼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辞神,撤器而退。
如何祭拜祖先?
  1、拜祖先日期: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合称五大节日。【习俗上拜祖先是拜中午,只有除夕日是下午4点左右开始拜。】
  2、应备供品:饭一锅、汤一锅、菜十项〈荤、素皆可〉、米酒一瓶。
  3、其他物品:碗7个、筷子7双、小酒杯7个、饭匙一支、汤杓一支、亦可再备一小酒壶,将米酒倒入小酒壶中比较好斟酒。
  4、应备金纸:刈金6支〈或6只〉。除夕日加倍用12支〈或12只〉。《环保金纸一小叠用红纸綑住算〝一只〞》【金纸请购买,贴真正锡箔纸做成的刈金,才算真钱,祖先才能使用】
  5、另安神位当天、入宅安祖先牌位时也须要用汤圆拜祖先。(共须买二斤汤圆)。
  6、又冬至早上只拜一锅清汤圆即可(一斤汤圆),不须准备饭菜,亦不必烧金纸。(因为一般习俗冬至当天会搓汤圆,故一并祭祖。而冬至当天神明也要拜三碗汤圆(约一斤汤圆)。)(故共须买二斤汤圆)。
  7、神桌的下桌是拜神明专用的。拜祖先,须另外准备一张桌子拜祖先。(收摺桌即可。)
  祭拜程序:
  将桌子摆开,小酒杯与筷子一对一的摆好,碗叠好。摆上饭、菜、汤、金纸、米酒。
  先由家长点一尺六寸长的香三柱,向家中的主神禀报:今天是什么日子,弟子已准备好饭菜、金纸,恭请家中主神作主,让家未住在家中之祖先回来吃饭。【若有认识的&倒房&祖先,亦可请家中主神作主,让其进屋内吃饭。但吃饱饭后须请&倒房&祖先离开,回去祂原来住的地方。】【当然,能不请&倒房&祖先进来吃饭是最好的。】【如果&倒房&祖先名讳已写入祖先牌位内片,当初请祖先灵时有请进来,拜拜时则无须再请,因为祂已经住在家中的祖先牌位内。】
  再来,家中每人点一尺三寸长的香三柱《若家中成员甚多,家长点三柱香,其余每人点一柱香即可》,由家长先向祖先牌位拜拜,并报出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代数,亦可报&代数、姓名。如:25世孙、某某某》。面向家中祖先牌位说:『○家列祖列宗好,我是○家第几世孙、某某某,今天是什么日子,阳上子孙敬备饭菜请列祖列宗吃饭。』接着众人可一起拜,并各自报名,请列祖列宗吃饭。【可请祖先保佑:助阳上子孙开枝散叶、鸿图大展、得以光宗耀祖。】
  插香后,斟第一次酒。约待30分钟或燃半香后,点第二次香由一人代表点三柱香即可,斟第二次酒。再过30分钟或燃半香后,取圣杯问祖先吃饱否,吃饱请应一圣杯(不掷杯问也可以;其实约吃了1小时,早已吃饱。)。若有回应一圣杯后,点第三次香由一人代表点三柱香即可&,再斟第三次酒后,即可烧金纸。烧完金纸就可收拾供品。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上,很多人都是崇拜多神主义,因此各式各样的神灵都会有人奉拜,而崇拜孝敬祖先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根源。祭祖在传统社会的长期继承下,早已成了固有的伦理思想。一般民众也深信祖灵拥有庇佑子孙或惩罚子孙的能力,因此祭祖除了含有慎终追远的意义外,伦理传统也希望祖先能共享人间香火,永世庇佑子孙。没有过去祖先的,那会有今天的子子孙孙?!而祭祖的机会颇多,举凡祖先的生日、忌日,每年当中的各大重要节令,及子孙的重要日子,如出生、生日、结婚、逢年过节等,都必须祭祖。
在很多家庭中,安奉神位是随处可见,但在安放神位方面,很多时都会错漏百出,甚至安错神,拜错佛。有些家庭会把祖先和神佛一起平排安奉,有些人会把门口土地挂起离地安奉;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规矩,不可随意乱放,否则不但得不到神灵庇祐,相反地可能会招至家宅不安或运滞。
有些家庭为了祭祀祖先,一般都会在家中正厅供奉神明处的右侧方摆设&神主位&(祖宗牌位),在香港地区,因居住环境较狭窄,一般在家中正厅设立神柜分为三层,上层供奉观音或大神;中层供奉祖先神位,下层供奉地主。朝夕烧香膜拜,把&神主&(用木或纸制而成,照规矩写上&显考某某公&或&显妣某某夫人&)当做生灵侍俸,虔诚膜拜。有的则只设一个总牌位,称&公妈牌&。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主人清早起身,整洁神主龛,然后燃香,献茶果,中午排上牲醴、酒菜、粿饭等祭品,由尊长首先参拜,然后依序一一祭拜。是日客居外乡的儿孙和已出嫁的女儿,必定回家祭拜。此外,年中节令皆有祭事。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祭以牲醴、年糕、粿品;新丧的神主还得另行奉祀,经三年之后,才可以入龛共祀谓之&合炉&。
除了祭拜奉祀于家中的神主外,也有特别奉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祖厝&或&祠堂&。祖厝对于同姓的团结有很大的影响,各姓祖厝祠堂,每年最大盛事,就是办理祭祖盛事,有的地方每年会举行春秋二祭。
而现实中,伦理是大于宗教,以个体家庭计,祖先一年之中多次受到祭祀,除了土地公外,这是任何仙道真人、佛祖菩萨、民间诸神所难望及的。古代人家可不供神明佛祖,但一定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祖先是家祭的主要对象,是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尊神。
祖先牌位安置次序:
灯&祖先牌位&烛台&敬盏&三牲&由内而外。
祖先牌位不可高过神像,勿置于神炉前,因属阴宜低宜退。
若有两姓牌位,主姓在左,副姓在右,宜用红丝线隔于香炉中。
祭祖时置多少碗筷以有几位祖先定之,不可过多。
神桌上不可放剪刀及药瓶,及其他杂物,文公尺亦不可。
全部安好后每人点香七炷。
古语祝词:
伏以农历□年□月□日,吉日良辰,安神位大吉昌,佛光普照,镇宅光明,保佑合家平安,万事如意。
身体健康,贵人得助,财源滚滚,全家事业成功,鸿图大展。保佑家庭幸福,子女优秀,吉日良辰。
念毕;默祷许愿一分钟。
香过三分二后开始烧纸钱,依大寿金、寿金、刈金、土地公金顺序烧之。
安神位之日黄昏时宜拜地主。
拜法如下:
饭、酒三杯、红烛、碗筷、汤匙。纸钱用银纸、巾衣。
拜于厨房,面向客厅,桌子不宜太高。
神位安妥之后,宜三天内香烛不断大吉。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可以清炉等。
若搬家时,祖先牌位宜用盒下铺刈金,择&出火日&,宜零点至五点前移出,若有阳光宜带黑色洋伞。
安放神位要注意以下事项:
神位位置要光猛开扬,忌向房门或厕所;
神位未必要对门口或窗口,但神灵不能面向墙;
神位忌正冲马路或巷道,忌被屋角所射;
神位忌设在宅之正中央处,明堂不可太狭促;
神位忌置于楼梯之墙壁,不可背靠睡床或厕所;
神位神柜不能用作间隔之用,前方忌置放镜子与之对照;
神位靠背必须要稳实不易受碰撞,背后之墙不可不牢靠;
神柜必须落地,不可悬空吊起,勿置于宅之尖端角落之地方;
神位背后勿有动土、修造之事;
神柜放置的物品,必须要庄严、简洁,不可随意放置杂物。  
祖先生辰、忌日:
主人清早起身、整洁神主龛,燃香、献茶粿。中午供牲礼、酒菜、粿饭等供品,然后依辈分依序祭拜(外出子孙或出嫁女儿必回家参拜)。
祭拜祖先:
一般习俗,人们多于正厅供奉神明处之右侧设置&神主位&或&公妈牌&总牌位朝夕膜拜。此外,有许多家族除家中祭祀外另于他处设一祖先祭祀场所,称为&家庙&或&祖庙&,每年通常于春秋两祭举行祭祖盛事,由祖庙祠主值东炉主或宗亲会办理。
逢过年过节,或农历正月十五,当日上午十一时左右,祖先牌位前拜祭。
准备全熟三牲或饭菜(六碗、八碗、或十二碗)、水果(蕃茄、芭乐、李子、释迦除外的水果)、汤圆三碗、米饭、发粿、糕饼等、清茶三小杯、酒七、九或十一杯。
上供品(酒供几杯、筷子就摆同样双数)。
年中节事可另敬备:
元宵节:糕饼、汤圆。
清明节:润饼。
端午节:粽子、水果。
中元节:牲礼。
中秋节:柚、月饼。
重阳节:麻兹。
冬至:糯米圆、菜包。
除夕:牲礼、年糕、果品
注:新丧神主须先另行奉祀,三年后才可入龛合祀,称为合炉。
祖先生辰、忌日:主人清早起身、整洁神主龛,燃香、献茶粿。中午供牲礼、酒菜、粿饭等供品,然后依辈分依序祭拜(外出子孙或出嫁女儿必须回家参拜)。
献茶、酒;
上香(三炷香)并祈求祖先保佑;
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纸钱拜供祖先;
烧寿金、刈金、大银,过年及中元节可烧寿金给祖先,其他节日则以刈金及大银为主,亦可加烧往生钱、纸黄金、马蹄银及冥纸现钞;
将酒撒于纸灰上;
收拾供品,礼成。
相关关键词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祀祖先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